• 首页
  • 电视
  • 电影

新洗冤录

新洗冤录,Song Ci

主演:欧阳震华,邵芸,吕宇,赵一贝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22

《新洗冤录》剧照

新洗冤录 剧照 NO.1新洗冤录 剧照 NO.2新洗冤录 剧照 NO.3新洗冤录 剧照 NO.4新洗冤录 剧照 NO.5新洗冤录 剧照 NO.6新洗冤录 剧照 NO.13新洗冤录 剧照 NO.14新洗冤录 剧照 NO.15新洗冤录 剧照 NO.16新洗冤录 剧照 NO.17新洗冤录 剧照 NO.18新洗冤录 剧照 NO.19新洗冤录 剧照 NO.20

《新洗冤录》剧情介绍

新洗冤录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大宋淳祐七年,钦州灵龙镇灾患频现,民间谣言乃蛟龙作祟,需将童男童女投入锁龙井喂食蛟龙方能得享安宁。祭祀恶俗持续多时,不知多少无辜孩童葬身龙腹,灵龙镇哭声震天,家有幼童者皆人心惶惶。新科进士庄严担任主簿后,坚持进入锁龙井调查蛟龙事件,却不想竟因得罪龙王而锒铛入狱。灵龙县仵作小宛为救心上人,不远千里求请已金盆洗手的宋慈出山查明真相。案件疑点重重,宋慈和小宛联手突破重重难关,终于赶在庄严被斩之前查明真相,庄严得以平反,小宛也在众人的见证下正式向宋慈拜师学艺。然而眼看灵龙镇逐渐恢复平静,宋慈却发现原来真相并没有他想象中那么简单。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快进人生LiSA永远微笑演唱会:日本武道馆公演选错亲家嫁对郎孤独的士兵茜茜雪行者背叛哥本哈根无马之日寻龙诀朽木红十字背后混凝土乌托邦后知后觉足球风云舞法天女之绚彩归来归咎海豚爱上猫善意的竞争塞外长风小旋风柴进之丹书铁券大宋有奇案夜之女王混乱之子第二季假面骑士W神医恶灵北海食神枪火电子管后来的我们

《新洗冤录》长篇影评

 1 ) 小成本电影的魅力

小成本电影的魅力。

我之所以会用1小时17分钟去看这部电影并不是因为它得奖或出类拔萃,而是因为我尊敬的老师是这部电影的制作者。

所以我这篇短影评也许会有偏颇,望其他看官切勿较真。

这几年来有一个趋势,就是小成本电影越来越收到瞩目。

《Lady Bird不得鸟小姐》《Boyhood少年时代》《Three Billboards outside Ebbing, Missouri 三块广告牌》《Manchester By The Sea 曼切斯特的海边》等等。

这几部电影在不同程度上获得了提名和若干奖项。

理论上来说这几片其实并不讨巧,制作方并没有按照奥斯卡的评委的口味去创作的。

1.它们没有太多政治正确的因素。

(《为奴十二载》、《至暗时刻 》,《华盛顿邮报》)2.它们不塑造英雄式的人物。

(《逃离德黑兰》《模仿游戏》、《血战钢锯岭》,《万物理论》)3.不讨论刺激的伦理问题。

(《水形物语》、《月光男孩》《她》)所以小成本电影的魅力在于人物的刻画和贴近生活的真实。

(基于第二个因素我需要申明王家卫导演的作品不在我讨论范畴之内。

)这几部奥斯卡提名级别的小成本电影,把每一个平庸平凡的屌丝男、屌丝女、屌丝妈、屌丝警察、屌丝父亲内心最深处的焦躁表现了出来,并且诱导荧幕前的观众发出内心最迫切的无声呐喊。

好了,这是作品的目的。

《睡沙发的人》这点没有问题,也把男主角的青春期困惑表达了出来。

完成了这点,这个片子只能说勉强及格。

60分关键在如何表现青春期的情绪和蜕变,演员和编剧需要怎么做才能完美的呈现这种内敛的情绪。

电影艺术和小说最最忌讳的就是角色直接硬塞给你中心思想。

如果这很难理解,我举个例子。

这里点名批评某部以飙车为题材的第七部电影。

光头男主角反复重复了一句话: "你是我的家人。

(来表达这些飙车兄弟间的友情,同时也炒作一把那位逝去的演员)。

” 我个老天爷,这种直接和观众做露骨直白的概念传输等同于编剧的在告诉观众:我真没艺术天赋,你们将就着看吧。

简而言之,就是并没有“诱导”观众做出内心迫切的呼喊(即是共鸣)。

我们回头看看《睡沙发的人》是怎么做的。

1. intertextuality 中文叫互文性 。

书本和哲学贯穿了整部电影。

屌丝男主每一次的蜕变都是通过阅读新的文本获得新的灵感,在朋友的对话中抛出一句哲学名言来传达自己的心灵困窘和找寻解脱的方式。

这种表达形式不装逼也不突兀。

因为青春期的人做的最自然的事情就是把刚学的东西用上装逼。

2. 和家人的摩擦。

观众不难看出舅公在故事里是一个伯乐的角色。

看似木那的舅公,每一次都把屌丝男主的文章进行仔细的学究式的修改。

男主从一开始的别扭到后来主动“投稿”给舅公。

男主的青春期成长与转变也从这里得以体现。

3.加一些小细节,如男主不开锁了。

青春期要自由便离家出走了。

懂得表达真实的情感了(教导小朋友写真实的作文)。

这些都是一些编剧刻意安排的桥段来表达青春期的蜕变。

所以我再加20分,目前80分。

我总评85分,最后的5分是老梗的笑点不突兀,叙事节奏不拖拉(至少我没有快进),玛丽莲梦露(舅公的报复)画龙点睛。

剩下的15分扣在,某些群主演员说实话有些出戏。

剧情有点老套,看到一半基本上能猜到未来会怎么发展。

四舍五入 90分!

(开心)

 2 ) 阅读改构人生

原创: 言华 AVA笔记本 2018-10-07《睡沙发的人》的主人翁是高考落榜的粟一柯。

他一直游手好闲,母亲命令他在家复读。

他无心向学,但找工作时又挑三拣四。

他的舅公因为性格古怪而被房东赶了出来,无处落脚,母亲无奈将其收留。

如此一来,粟一柯便成了“睡沙发的人”。

这是一个小成本电影,一开始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生活中无数的平凡片段,无业游民+失学青年的生活可谓是“丧”无天日。

当脾气古怪的舅舅跟几箱书一起搬进粟一柯的家,他的生活乃至人生产生天翻地覆的变化。

老学霸和小学渣的互动相当好看,一本本名著成为了他们沟通的桥梁。

第一本书出现时,电影的节奏以及粟一柯的生活都发生了有趣的转折。

“这书不是叫《棋王》吗?

怎么总是写吃的呀?

”“你都还没读完呢。

”于是粟一柯便去把书翻完。

他觉得这本书“挺有意思的”,接着便问“还有差不多的书吗?

”第二本出现的是《象棋的故事》,可粟一柯并不满意“其实也不一定要跟象棋有关。

”“你都还没读呢?

怎么就知道不好了?

”于是乎,一本接一本,粟一柯被舅公拉入了书海。

他甚至还开始教附近的孩子写作文。

可以说,书重塑了粟一柯的人生。

从某种角度来看,阅读时件奢侈的事情。

但我想再没有什么比剥夺一个人阅读的权利更令人抓狂的了——但凡领略过知识领略过书中世界的人,还能离开吗?

时至今日,阅读似乎成为了或缺生存技能的手段。

满目所见的都是“有用之书”,或是那些教导人如何“有用地”读书的书籍。

然而,阅读与写作的本意在哪里呢?

诚如电影中舅公说的那样,写作只是表达的需要。

阅读又何尝不是吸收的需要呢?

写作与阅读,就仿佛是一呼一吸。

电影中着墨最重的是小说《棋王》。

书中的王一生眼中只有吃和棋。

这两样,仿佛便是眼前的苟且和诗与远方。

他吃,也只是为了棋。

人的一生,有这种真实的追求,脚踏实地去做着,这其实才是生活的踏实。

世界是属于外面的,而我沉浸在只属于自己的阅读与写作之中,就像是,专注又不专注地沉浸在我的一呼一吸之中。

这个,才是呼吸的本意,才是写作与阅读的本意吧。

相关日志手账 | 我的2017电影笔记本推荐 | 当法国的孩子在学哲学——《雨果带你看世界》纪录 | 2018年,美国有七个成年人“穿越”回了高中时代纪录 | 盗火者——中国教育改革调查所思 | 为什么大家要怼 “感谢贫穷”

AVA笔记本

 3 ) 最近的短评总是超字数,看来我的表达需要特别多啊

电影太有意思,好多镜头有电影美学那味了!

随笔让我想到豆瓣的书影音评,都是在表达需要。

学渣表示粟一科完全就是真实写照,可惜不是每个人都会遇到舅公这样的贵人。

我还记得初二的时候疯狂攒钱买各种文学小说存了一柜子,结果被老师、父母打压后一下子失去了对文学的热爱,不过就像舅公说得,你也有道理但心虚的人才总找借口,现在的我依然会买书只是变成了存书而不是看书,爱阅读的人应该是像舅公那样深夜依旧在阅读。

编剧无时无刻不在提醒着我“你应该随时保持阅读的习惯,但是不能借用阅读去逃离现实。

”其实我觉得玛丽莲梦露画像被毁掉更像是一种借喻手法(肯定也是蓄意报复藏本之仇)舅公拆解了以前的粟一科,种下了全新的一棵树。

(看着那一箱书我留下了羡慕的眼泪🥲)“说出来又不愿承认真是没骨气”太像我了,我是个宁愿写短评被淹没也不愿写影评的人,但是我又希望被人点赞,这代表着有人认同我的想法、感受,就像粟一科被舅公夸赞有趣就能乐呵一天,但是又害怕、羞于承认想当作家会被人嘲笑、不理解。

看着现在刚高中毕业的孩子勇于说出自己对未来的规划,那朝气勃勃的样子看了真让人羡慕!

特别是我看到有人吐槽二十岁知道什么,但是我现在接触刚二十岁的人大多已经有一个自己想要的目标并为之努力着。

 4 ) 只会沉浸在幻想中,而不行动的人

影片名字叫《睡沙发的人》,一开始,我还以为睡沙发的是舅公。

看到舅公搬进粟一柯的房间,而粟一柯只能睡沙发时,才恍然大悟,原来主角终究是主角,接下来主角的改变,才是重头戏。

影片拍出了浓厚的生活气息,不单单是靠几个静止在家具、电线杆的空镜,最重要的,是“细节”。

导演是深刻知道细节塑造故事和人物的重要性的,从影片里男主指导小学生写作文时强调“细节”,也能一窥导演对这一写作理论的理解。

于是我们就可以看到许多由生活细节造就出来的冷幽默。

比如,粟一柯把花瓶摔了,反手就抽出一个酱油瓶,倒掉酱油,刷掉标签,新花瓶get。

小学生找他指导作文,他说没空,小学生拿出十块钱,粟一柯甚至还问他有没有别的作业要写……笑料都是生活小事,不是捧腹大笑的辣油火锅,但是令人莞尔一笑的清汤小粥,却别有一番风味。

看完片子,很想重拾丢下很久的书,静下心来认认真真地读下去,不愁生计,不忧未来,只想单纯享受文学的乐趣。

虽然很难。

以前自己也是可以一天读完一本书的文青,那时候全身心投入在文学世界里,即使兜里没几块钱,但是因为尚在象牙塔里,不知生活艰辛,所以心无旁鹭。

后来要自己去讨生活,左右彷徨,如履薄冰,高企的房价让人看不到希望,为了一个未来“安稳的生活”,每做一步选择都在考虑性价比、回报率,至于书,是再也静不下心来读了。

看见粟一柯,仿佛看到了当年的自己。

甚是感慨。

但是粟一柯是幸运而勇敢的,他还有时间,还有梦想去追求,而我,早已在琐碎生活中丢掉了初心。

谢谢这部电影,让我回忆起曾经的自己。

原来我一直过的不快乐,是因为把自己的心弄丢了,逼迫自己变成一个为“生存”而奔波的工具。

而工具,又怎么会快乐呢?

最后,用舅公的话来结束本文吧,谨以此文,记录我开始找回自己的第一天。

愿你我,都不再是“只会沉浸在幻想中,而不行动的人。

 5 ) 高考失利,他用写作点燃学业激情

意外打开这部电影,观影过程还是很让人很愉悦。

电影成本很小,猜测花销主要是在演员费用和租摄影设备上。

在粟一柯身上存在当代年轻人的通病:想脱离家庭的束缚却逃不开,不想上学也不想工作,如同行尸走肉。

辛亏遇到他舅公,一个博阅群书的知识老头,他的方法简单直接明了,就是挑拨他的兴趣,让他爱上读书,进而通过笔端流淌到纸上,尽管错别字会有,但是经过高人指点,最终在某文摘选用,获得稿酬。

随着他感觉到自己也是有用之人,心理状态发生变化后,他做出了个决定,就是不像上次选理科,根据自身实际用文科成绩考上理想大学,可能会遇到挫折,但是,相信经过理智选择后,他会克服一切困难,战胜高考大战。

最后再说说我自己的感悟:我有时也会不明自己的学习方向,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游离现实与梦想之间,单位的人一直说我精神状态不好,让我尽快调整。

可是,制度的约束、骨干的管制,再加上有点内向的性格,让我不敢去做。

想法受到限制,慢慢的就失去上进心,盲目跟从领导安排,没有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我有时候晚上也会扪心自问一句,路在何方?

怎么去走?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决定:积累,不断积累,经过多次实验学习,会用流程思维思考问题,掌握认真做事的专注力,明白如何坚守自己的初心。

如此,岁月可期,未来可盼。

 6 ) 那个自己

1 苟且和远方电影开篇没多久,看到粟一树躺在沙发上被单词的模样,就知道这部电影不会太差,因为他已经塑造了一种真实,不仅仅是生活,更是活生生的、曾经的那个我。

-北方、自由。

这也是很久以前我曾经向往过很久的东西。

不止一次在面对着白底黑字写满了题目的试卷、密密麻麻罗列着概念和公式的课本和教辅的时候,一次次拿起笔,写了一页又一页全是错误的答案,然后想,远方,想,自由。

想这个暗无天日而毫无意义的世界,想我不能这么活着,想我的天空我的梦想我的才华,我怎么能够困在这样毫无意义又渺小至极的琐碎里。

我的生活应该是有着阳光和沙发,有着书店和猫,有着咖啡和文字的,应该是那样温暖而美好的模样,可以在午后甜甜地睡去,也可以拖上一个行李箱,一往无前地说走就走。

可就像是电影里的舅公说的那样,这不过是不切实际的幻想。

这,不过是一种再普通不过的幼稚。

-不久前,一家人在吃饭,一群人谈论起正在吃饭的表弟的学习,分分激励他努力学习争取考上一个好的高中,表弟却说,“人生不只是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不能只知道学习。

”所有人都笑了,包括我。

和一桌子家长一起笑起来的时候,我知道,我不同了,我长大了。

我已经知道,世界上根本没有什么诗和远方,真正的生活,不是想当然地抛弃眼下的苟且去追求远方,而是苟且着攒足了资本,才有资格去追求什么梦想。

-很长一段时间,我自怨自艾过,后来也埋怨过身边的环境,埋怨过父母。

甚至某一刻,突发奇想地认为,是这个家庭拖累了我,若是我生在一个家境优渥的世家,父母都有着不凡的才华和野心,我一定不会是现在这样得过且过的模样,我想,我这般毫无作为,是“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的后果。

于是有了母亲一直耿耿于怀的一次争吵,那一次,我毫无来由地否认了她整个人生,只因为她说了一句,“我们对你并没有什么过高的期望,只希望你平平凡凡、健健康康地过一生,如果能够比我们过得更好一点,我们就更高兴了。

”就是这一句话,像一条致命的导火索,点燃了我积累许久的怒气,那一刻,我想到的是:啊,我终于找到了自己一直碌碌无为的原因,正是父母的不求进取,产生了这个更加毫无作为的我。

相当的一段时间内,我备受这个念头的折磨,我不停地去想,如果我生在的不是这样一个普通的家庭,如果我从小就被灌输着进取和向上的理念、周围充满了更高层次的优秀的人才,我会怎样优秀,我的人生会怎样大放光彩。

而事实上,那不过是一种借口。

-小学的时候,我第一次骑自行车载人,在去城市广场的路上,路过一段因为修路而坑坑洼洼的柏油马路,没控制好车龙头,两个人双双倒地,朋友没事,我却摔得格外惨。

回家后和母亲讲这件事情,将所有过错都归结到了那条不平整的路上,母亲却说:“这只是客观因素,凡事都有主客观两方面,你有没有想过主观因素呢?

”这句话我一直铭记了很多年,因为那是我第一次听到“主观”和“客观”这两个词,当时母亲对这两个词的阐释让我糊涂了很多年。

后来越是清楚了主客观的意思,却越是铭记母亲说的那句话。

——每一件事情都有主客观两方面。

的确如此。

纵然所有的一切都有根源,我的“庸碌”必然脱不开家庭的影响,但是,又何尝没有我自己的因素呢。

换句话说,如果我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就是这样惫懒的性格,就算有着一个牛逼哄哄的家庭,就一定能够有所成就吗?

而就算是家庭不够显赫,难道就一定没有突破现状的可能了吗?

答案都是否定的,而事实上,不管是前者还是后者,世界上的例子都多得数不胜数。

我想自己真正的成长,应该就是开始在接受自己所有现状以及真正相信自己、相信自己的未来的那一刻。

-到了三本的大学后,我很长一段时间相当抑郁,我是那样强烈地意识到,自己与周围的一切是那样的格格不入,我强烈否定着所有,也否定着自己。

我从来没有后悔过自己曾经的不用功读书,却不止一次地羡慕那些在考完高考后大哭或者大笑的人。

我羡慕的,是那种为了一件事情付出了全部心血与精力,然后最终获得结果的那种解脱和释然的感觉。

——从小到大,我从来没有试过,为了一件事情拼尽全力。

我很想试一试。

无关任何虚无缥缈的理由和未来,仅仅是好奇于那种全力以赴的感觉,仅仅是想要知道,如果真的拼尽全力,自己可以走得多远、爬的多高。

对于一个懒散惯了的人来说,这是一个注定充满了痛苦和折磨的开始。

而事实上,经过了开头的那些不适、经过了和早已被懒散里里外外浸泡得透彻的身体及心理艰苦卓绝的斗争后,带来的是一种无法代替的畅快淋漓。

那种几个小时几个小时集中注意力,那种时间不再是一不留神就整天整天毫无意义从指间流逝而是一秒钟一秒钟滴滴答答认认真真走过;那种一天过后腰酸背痛,却有着一整页密密麻麻笔记和努力的痕迹的体验:走出呆了一天的图书馆抬头看到夜晚的天幕夜晚的灯光的感觉,妙不可言。

一眼看去,就像是所有的道路都成了铺垫,而一盏盏路边的灯光,都是星辰。

有一种充实的东西酝酿在胸腔里,你仿佛可以看见,自己面前的路,不再是漆黑一片,你不再是一个被这个世界抛弃的人;恰恰相反,好像哪里都是光,而你的未来,还很长很长,充满了无限的可能。

2 你永远叫不醒一个装睡的人前一天专业考试,最右边的一排坐了好几个上一届的重修生。

考试刚开始,余光里同一排坐着的那个学长频频地看向我的方向,尤其是我一翻动试卷他就会立刻朝我的方向看过来。

我甚至不需要转头验证,就知道他在干什么。

因为曾经的我,也这样干过。

考试前,在安排出来的考场座位表中,拼命寻找和自己同一个考场的同班同学,开玩笑又带着恳求的语气拜托对方考试的时候照顾一下自己,给自己看一下。

然后在考试的时候,对着一道道题目无从下手,一大堆公式不知道该用哪一个,一大堆数据算了又算却始终得不出一个能够稍微让自己信服一些的结果。

在别人的都奋笔疾书的时候我却到处张望着,指望着那个同班同考场的同学,也盼望着自己能够被上天垂怜一不小心看到一个周围同学的答案;真正瞄到了哪个人的答案,和自己的校对后,又是百般纠结,不知道应该相信自己还是相信对方,生怕抄到了一个比自己还差劲的,阴沟里翻船。

那种卑微、那种心虚、那种紧张、那种焦虑,仿佛还历历在目,我甚至有那么一瞬间,觉得旁边坐着的,不是那个学长,而是两年前的自己。

一直没有等到我做选择题的学长拿出了手机,在桌子底下上网搜索。

我看着他神经质地时不时抬头前后观察巡考老师,看着他每次收起手机的时候手都在紧张地无意识抖动。

谁都知道作弊被抓是一件多么严重的事情,偷看或许还能够含糊其辞,若是用手机被抓,那就是铁板钉钉的处分了,但是他还是这么做了。

明明是和我无关的事情,却让我莫名觉得无比悲哀。

计算题做到一半,余光里有刺眼的东西闪亮,我侧过头去,就看到那个学长大腿间一片刺目的反光,他缩了缩手,反光消隐了大半,我恍然大悟:他在用手机的时候太过紧张,一不小心打开了手机的手电筒功能。

学长手动了动,手机被他的大腿遮住,我看着他腿间地面一片明亮的反光,有心想要提醒,他却根本没有心思和精力在意我的注视,慌慌张张地往后望了一眼,然后张开双腿遮挡,手机放在两腿之间,开始继续搜索,直到他将手机重新放回了兜里,都丝毫没有察觉到自己手机的手电筒功能打开着。

我在看到他的裤兜没有透光后,下意识地松了口气。

做完计算题,回到前面做选择题。

我故意把一个个字母都画得极大,果不其然瞥到余光里,我写一题,那个学长也跟着写一题。

等到我把选择判断做完,老师也晃悠开了,那个学长再次拿起了手机。

我注意到他的手电筒已经关了。

——如果你也曾经有过这样的经历,你一定会知道那一刻自己有多难受。

从小到大,我在老师口中听到过最赞同的一句话,就是“没有人会喜欢考砸”,这个世界上只有想要更好的人,不会有期盼着更差的人。

对于成绩、对于学习也是一样。

哪怕是再不爱读书的人,哪怕是再麻木的差生,也不会愿意看到自己做不出的题目、自己低分的试卷。

那一刻知道自己不足、知道自己不够好的自己,是难受的,是沮丧的,没有一个人会例外。

——我看到的,是那个学长忙着偷看答案、忙着注意老师、忙着作弊,但是我毫不怀疑,整场考试中,一定有某一个时刻,这个学长像曾经在考场上这样做过的我一样,被一阵突如其来的极度失落击中,那一刻,你觉得自己是这个世界上最没用的人,你觉得,全世界都在看不起你,包括你自己。

——这样的时刻一定一定不只一个,一开始,你会奋起,会有那么一段时间的坚定决心想要改过自新,但是这只是三分钟的热度,很快,你就会重新被压垮,因为中途冒出来的你,对大堆大堆的知识,根本一头雾水、无从下手。

-电影中有一个片段,是男主和表哥(?

)在饭桌上的争执,从学习扯到所谓的才华最后以舅公拿着刊登着男主小说的杂志出现而完美落幕——事实上,就像现实,就像是男主一开始对邻居家小朋友说自己在看书时,小朋友反问的那一句“你也会看书吗”和小朋友对此的解释:“我妈妈说,如果我不看书就会变成你这样,上不了大学”一样,戳心窝子的话永远在不经意间从天而降,而往往这个时刻,没有什么舅公、没有什么超人来拯救你于水火之中,只有你自己,站在原地,承受着整场暴击,而你无力反驳。

因为你就是那个loser。

在我看来,电影做的最用心的地方就在这几个小小的细节上,每一个经历过的人都曾经有过无数个这样的瞬间,但是这样的瞬间在你尚且“沉睡”之时,哪怕将你的一张脸戳得稀巴烂也无济于事。

就像那句老话说的:你永远叫不醒一个沉睡的人。

一个没有打算改变自己的人,就算不断受到周围的刺激,就算羞耻,他也只会生气地咬咬牙,然后继续堕落。

知耻而后勇?

不存在的。

3 人生是自己的人生电影开头,男主的母亲一个劲地逼他去复读,男主的舅公劝男主的母亲别再浪费时间,趁早放弃这个毫无指望的想法。

——后来我每一次和母亲说起曾经高中时期的颓废和惫懒,每一次,我都会说她那时候管我、逼我是在浪费时间,如果那时候她没有逼得那么紧,我可以有更多的自由,不仅可以在自己喜欢的事情上走得更远一些,而且可能我会更早明白一些事情,说不定所有的结局都会不一样。

而每一次,母亲的答案也都是一样:没办法,这就是为人父母,我也知道逼你没有用,除了让我们两个人都更加不开心以外,不会有任何实际的效果,但是我做不到不管你,如果重来一次,我还是会那样逼你、管你,哪怕不仅没有用还会使事情朝着事与愿违的方向发展。

电影中的男主妈妈,最终选择放弃了管束男主,任他自生自灭。

现实中的我,最终脱离了父母和家乡,到了一所三本的高校里念书。

我们都是这样,曾经以为,那个小小的屋子,是世界上最痛苦、最坚固的牢笼,我们都曾经幻想着离开,幻想着去一个陌生的地方一展拳脚。

可是就像电影中舅公问男主的,真正的自由究竟是什么呢?

——很多时候,那不过是一种对无力改变的现实和那个一无是处的自己的逃避。

让我最猝不及防的,是离开家后,浓烈到无法遏制的想家。

没有想象中的解脱,没有想象中的畅快,恰恰相反,只有完全未知的恐惧和迷茫。

——我终于到了无边无际的海洋,却忘了在出发前先想一想自己会不会游泳。

我像一个溺水的人一般,曾经的什么牢笼不知何时成了生活中的救命稻草。

我抓住每一个机会想尽办法回家,每一天给父母打好几个电话,一听到听筒里传出来母亲的声音,就会泣不成声。

我终于明白,自己从前所有的任性,所有的那些不切实际的幻想,其实一直以来,不过是一个建立在岛屿上的乌托邦,而那座坚实的岛屿地基,就是我的家,我的父母。

是他们的存在,给了我一直以来任性妄为的底气。

而离开了这些的我,什么都不是。

——也直到真正失去了这些曾经浑然不知的依仗,我才彻彻底底、完完全全地明白了一件其实自己一直都知道的事情:这个人生,是我自己的。

-有人说,考研和高考相比,最大的难点在于高考是一条直通通的道路,你没有选择,而周围的一切都在逼着你往同一个方向走,你要做的,只是听从这些周围的声音,顺着他们的指引往前走,就够了;但是考研并不是,考研只是你人生中的一个选项,一个你随时可以反悔的选项,没有人告诉你该怎么往前走,该往哪里走,一切都只能够由你自己决定,而稍一个不慎,或许你踏入的,就是万丈深渊,这,才是考研最可怕的地方。

高中和大学最大的区别,也正是如此。

我第一次发现,其实所谓的辽阔并不是一件好事,恰恰相反,那是一种折磨,因为你的面前时时刻刻充满了各种各样的选项,却没有任何的提示;你不知道哪一个方向上有着地雷,哪一个方向上有着甜美的果实,你不知道哪一条路可以一往无前而哪一条路会让你伤痕累累,最可怕的是,这是你自己的人生,而你,只有这一次机会。

从小到大,无数次听过这样的话:读书是为你自己读的、这是你自己的人生。

——《后会无期》中有一句话风靡一时:听过很多道理,但还是过不好这一生。

——其实所有的道理我们都懂,所有的理论早已不止一次地在耳边千锤百炼,但是,往往我们却要等到四处撞得头破血流后,回过头来,才会愿意承认,是的,曾经那个自己不屑一顾的道理,就是这个世界最真实、最精炼的准则。

直到真正离开了家,离开了那所避风港,我才真正明白这个道理。

我第一次,如此切实地体会到,这个人生,是我自己的,而我漫漫人生路上的每一天、每一小时,每一个动作、每一个选择,其实都是一个岔口,我每一个刹那的抉择,都是一个连成最终那条线上至关重要的一个点;是它们,一个个累积或说累乘,构成了我如今的一切,构成了如今这个存在着的我。

所有其他,都不过是自我逃避的借口。

 7 ) 失败的理想

用语言塑造的人物性格好扎实,主角急忙将电视盖好,母亲进门:“又在打飞机”发现了不止一次,同时习惯有一定嫌弃因为是自己的孩子,后面的“只是一个意外”说到笑点上了。

一棵树教小孩子写作文“我不撬锁很久了”哇联动了“我不做大哥很久了”。

三人会谈时,主角说:“我谈吉他你说我不务正业,我想去登山,你说我浪费时间,我想去学文科你说理科好找工作”我看书你说无用,我玩滑板你说浪费钱....这就是对广大家长所说的话....请多问问孩子的意见多和孩子谈谈心多支持支持孩子,而不是一昧的打压所谓“激将法”。

一棵树对文学无知时毁了舅公的文学名著,舅公在走后把“梦露”变成了“痛苦是创作的土壤”。

剧情是理想与现实的碰撞,一棵树是理想,舅公是知道文学有意义但无力量一直徘徊在现实与理想之中,不想放弃文学但又不得不接触现实,中途来的一家人是现实一派与舅公为代表的理想派对峙,在理想派与现实派的斗争中,一棵树趋于下风,幸好舅公及时使出现实的支撑“稿费”结束了场面掰回一局。

为了逃避现实而沉浸与理想中的胜利是失败的。

 8 ) 人生走向何处?——观电影《睡沙发的人》有感

电影讲述的是一个高考落榜生和一个性格古怪老人之间的故事。

主人公粟一柯高考落榜后,一直游手好闲,不求上进。

母亲王宝琴对此极为不满。

王宝琴的舅舅张仁宇因性格古怪被房东赶了出来,王宝琴无奈将其收留,让他睡粟一柯的房间,而粟一柯就只好睡沙发。

粟一柯和舅公原本井水不犯河水。

直到有一天,母亲王宝琴去求舅公张仁宇,希望他能够点拨粟一柯。

舅公张仁宇从读书入手,一点一点地对粟一柯进行影响,最终让粟一柯重新找到努力的方向。

而张仁宇也因儿子抚养难问题,最终走进了养老院……故事很简单,但是给人留下很多思考:思考一,孩子的人生规划由谁来安排?

其实这是一个伪命题,说到底还是由家长来安排,由家长进行干预指导。

电影中,王宝琴和张仁宇作为两个不同类型的父母代表,在对待粟一柯问题上,采取了不同的干预方法,收到了不同的效果。

原因就在于家长干预指导的过程中,要主动地让孩子参与进来,减少其逆反心理,增强其主动适应的能力和自觉。

思考二,给自己一个怎样的养老归宿?

这是一个养老依靠谁的问题。

靠天靠地靠子女。

都是行不通的。

老年人不能把自己的未来绑在子女身上。

思考三,给自己一个怎样的价值存在?

把自己活成什么样子,是由自己决定的。

有价值的人生,才是精彩的人生。

有思想、有追求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人生。

在这一点上,张仁宇老先生还是很有一套的,对读书的执着,也许就是他一生的追求。

 9 ) 写作,你停留在哪个层次?

舅公说:写作是因为"表达需要"。

粟一柯说:痛苦是写作的土壤。

这两句话是我看完这部《睡沙发的人》印象最深刻的话。

剧中高考落榜生,粟一柯。

一直在家游手好闲。

母亲勒令他在家复读。

粟一柯的舅公,因为性格古怪,被房东赶了出来,无处落脚,被母亲收留在家中。

就这样三人被迫住在一个屋檐下,开始了一段无可奈何又耐人寻味的生活。

一.家长们,放弃吧!

母亲各种手段逼迫粟一柯重新复读,但毫无效果。

于是母亲向有学问的舅公求助,让舅公点拨一下他。

但舅公的话惊艳全场。

舅公说不用点拨,放弃吧!

母亲说:"我让你点拨他一下,你怎么让他放弃呢!

舅公说,不是让他放弃,是让你放弃。

母亲一脸不情愿地说:"那他怎么考大学?

怎么有出息?

"舅公说:"你以为考上大学就有出息了!

勉强考上大学也是浑浑噩噩,成天混日子。

还不如给别人留个位子。

放弃算了。

"一天到晚,让他干这个做那个,你有问过他自己想干什么吗?

粟一柯正要答话,妈妈立刻就给堵回去了。

舅公说:"我就知道,你从没问过。

"粟一柯说:"反正我想做什么,你都不同意。

我想学吉他,你说不务正业。

我想去登山,你说浪费时间。

我想学文科,你说理科好找工作。

所以,我也不知道哪件事情我可以自己做主。

因为你都会说不行。

"听了一柯这番话,母亲被震住了。

因为她从没有听过儿子说过这样的话,才意识到自己是不是管的太多了。

于是,松口让他自己安排以后近一年的日子。

条件是不论结果如何,一年以后搬出去住。

粟一柯听到这个决定,瞬间神采飞扬。

【请别忽视孩子的内心感受】二. 耳濡目染,学习也是要有榜样的。

接下来的日子里,他和舅公开始了一段默契的读书交流。

一次晚上,舅公看书看得眼睛酸疼不堪,就叫一柯给他读书听。

一柯是晚辈不好拒绝,就给当了回放声机。

一次次的读书,显然有了一些效果。

他慢慢地注意到了文章的细节,注意到了文字的有趣。

紧接着就停不下来了。

看完一本又一本。

【以身作则,这样和孩子才有话题感】三.写作是因为"表达需要"去向舅公换书看时,无意之中发现舅公在写东西。

就问舅公:"舅公,在创作呢!

要发表吗?

""不""那你写给谁看?

"舅公看了他一眼,说:"表达需要"。

就这样"表达需要"也影响了粟一柯。

他也开始,随便写写东西。

尽管错别字很多,但他听到舅公说他写的文字有趣,也倍感欣喜。

舅公也在他不知情的情况下,将他的文章投出版社发表了。

这对粟一柯来说,也是极大的鼓舞。

【读书形成习惯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地鼓励】四.痛苦是写作的土壤剧尾,粟一柯说自己曾经上厕所,忘带手纸,随手将舅公的《涅朵奇卡》撕了两页。

舅公心疼说那是绝版!

此时的粟一科竟可以用驼翁的话来安慰舅公,为自己解了围而且这么巧妙与恰当。

他说道:"痛苦是创作的土壤。

只要你愿意隐忍在这土壤里,你就能看见灿烂的花朵。

"舅公离开家去养老院之前,也把一柯墙上的画像撕成两页。

制作成了粟一柯的墙上座右铭:"痛苦是写作的土壤"。

【和孩子之间有了默契感之后,适当给予一点痛苦,他也乐意接受。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舅公是个敢说实话的人,而且很有办法的人。

面对一柯的厌学,他没有生逼利诱。

而是慢慢引导,耳濡目染。

致使一柯读书逆袭,养成了读书的好习惯。

重拾自信心,步入高考。

参加高考的学子们,陪伴孩子高考的家长们,请你们观看这部剧《睡沙发的人》。

它值得你们拥有。

 10 ) 生活避无可避,只能面对

我觉得很棒,不讨论小众或大众,我也不懂拍摄手法或演员演技,我只觉得整部影片的情感真实且丰富。

很多细节可以看出导演注入了很多自己对生活细微的观察,中国新一代导演能有这么敏锐的观察力,可以拍出这样的影片我很开心。

几位演员更是为这个故事注入了灵魂,普通的故事就要用普通演员来演绎, 这样的故事才更有生命力,更具魅力。

在此说明一下,我不认为“普通”是个贬义词,在人们生活节奏普遍快,追求普遍高的社会语境下,"普通"一词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遗忘,普通人,普通的一生都在诠释着一种品格——真实,足够真实才足够快乐,而快乐,很珍贵。

此外,影片也让我产生了共情,我同样也是片中的那位少年,同样的年纪,同样的迷茫,不同的是我到现在依然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我的高考很顺利,读的是最具工科特征的专业——机械,谈不上喜欢或不喜欢,想拿枪反抗,却无奈连靶子都找不到。

去年看别人考研我也考,选专业的时候考虑过跨专业读文学,我很喜欢文字,更喜欢书籍,文字带给我很多力量,书籍作为文字的载体,则是最美的艺术品。

但坦白讲我也不讨厌本专业,实体工业作为国家的经济支撑,我仍然可以有很好的发展,我想在这个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盛行的大环境下,在面临各国的“卡脖子”威胁时,为国家尽一份自己的微薄之力(真的不是为了显得自己多高尚,这确实是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

前几天刚收到一志愿的拟录取通知,没有当初预想的那样高兴,反而不知何去何从。

从小到大,我一直都不是一个勇敢的人,我胆小,谨慎,保守。

如果勇敢点去读文学,那以后能做什么呢?

当作家?

收入会稳定吗?

作为农村走出来的独生子女的我,能否实现在养活自己家庭的同时侍奉父母呢?

继续读本专业呢?

仅凭着为国家作贡献或者收入稳定的想法,又总觉得缺乏热爱。

当初读研是为了逃避生活,现在才发现,生活避无可避。

抉择的时刻终究要来临。

这是我第一次在豆瓣写东西,我深知自己的文字很烂,表达也没有逻辑感,不敢用影评二字,一是因为不喜欢评论除自己之外的任何事物,二是没资格。

只是想记录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小牢骚和小情绪,并周期性地对自己抛出一些关于人生意义的问题来思考。

《新洗冤录》短评

废柴少年,暴躁中年,怪异老年,人设和风格都有点日式。非常有意思的家庭小品

8分钟前
  • 贫血战士
  • 还行

看完《走走停停》来的,喜欢这种将镜头对准“失败者“的作品

9分钟前
  • 赛珍珠女士
  • 推荐

小惊喜呀,虽然人物转变的处理还是有点仓促和突兀。54分时男主的口白让我想起王大奇,有点颓废有点叛逆的口吻,莫名亲切。

11分钟前
  • Ö___Ö
  • 还行

挺可爱的,剧本不乏闪光点,执行挺差,包括对演员的调教,都不太到位。

16分钟前
  • 哪吒男
  • 还行

很清淡,好的也是很清淡

21分钟前
  • 无用君也
  • 还行

有趣

24分钟前
  • AMO
  • 推荐

主题抓得不大 扎扎实实的说了最生活的一段时光

28分钟前
  • eeevoll
  • 还行

小成本电影应该得到更多包容每部认真的电影都值得被尊重我给了两星是给导演的用心努力和坚持故事自然的像学生作文选择的切入点也是很多人得共鸣只能算是一部小众电影

30分钟前
  • 一米阳光
  • 较差

国产小成本电影,没想到看出了惊喜。并未多加修饰的读书经历突然让世界充满了希望,真好。

34分钟前
  • 踢踏人字拖
  • 推荐

有一种法式的自由散漫。

38分钟前
  • 叙不明白
  • 推荐

丧外表下的相信

42分钟前
  • 一撮茶
  • 还行

至少有三条线,少主角与母亲的关系变化;与舅公的关系发展;个人成长。以第二条线最精彩,舅公的冷酷表情与柔软内心是亮点,他的教育引导方式是中国最古典最传统最精华的部分,所谓不苟言笑、言传身教,曾经孔子教育孔俚的庭训,便是如此。我则喜欢那些经典的文学部分,恍若看到了自己的文学成长之路,可惜,我没有这样的舅公,是为憾事。关于少主角与朋友的几个场景,其意义在于揭示青春的迷茫,那些一起抽过的烟,一起撬过的门,一起聊过的天,一起谈过的理想,如己如昨如亲历,谁的青春不迷茫?少主角真的很幸运,在错误的时间,遇到了正确的人,这是贯穿其一生的珍贵福祉。

43分钟前
  • 毕大费
  • 力荐

三星半。前半段节奏比较长,后半段诙谐幽默,编剧很厉害,主演挺帅的哈哈

47分钟前
  • chern
  • 还行

真实的可怕...

52分钟前
  • SweetRiver
  • 推荐

《走走停停》的前身,社会人们的现状,细节依旧。书籍可能不能改变命运但会增加生活趣味。

55分钟前
  • 老怪CXJ
  • 推荐

痛苦是创作的土壤

57分钟前
  • AceX_
  • 推荐

还是挺惊喜的一部小品电影,很接地气的感觉,轻幽默的同时也有反映出现在很多家庭教育的最大弊端,只知道让孩子读书考大学,而却忽视或否定了孩子的兴趣,也从来不多过问孩子喜欢什么。读书不一定是唯一出路,但不读书也很难有出路,这就是现在的社会,不乏“躺沙发的人”,却乏“舅父”这样影响着他们的人。粟一柯与舅父没有过多的语言交流,大部分都是靠文字“沟通”,舅父性格也挺有趣,粟一柯会了他的绝版书籍,他毁了粟一柯的海报,“痛苦是创作的土壤”,选择逃避,只知道抱怨却没有实际行动的人,才是最没用的

59分钟前
  • 驹光过隙
  • 推荐

并没有想太多,而且还有幽默感

1小时前
  • 沸沸
  • 还行

费用应该不多,不过拍得很棒,让颓废的我心情好了不少~

1小时前
  • 三月对我笑
  • 力荐

很一般

1小时前
  • 扣揍君-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