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我上豆瓣搜这部电影,是想看看黄小蕾的非常地意料之中,豆瓣上都是非常辛辣讽刺的影评。
本想找一下关于黄小蕾的评论的,也就只有一句“受够了了她的声音”。
既然本已经“受够了她的声音”,为何还要选看这部电影?
选看这部电影,明显就是要再“受”一次了。
原来你还真没有受够,抑或是你本就是“受”?
当然争论下去确实是挺没意义的,毕竟萝卜青菜各有所爱。
文艺文艺是好事,评雅论俗也不得不说是一件挺惬意的事情。
既然这部片本来就是一部定位在“俗”的片,何苦还要用“雅”的眼光去审视。
说不得也就是新版本的“对牛弹琴”罢。
对牛难雅,弹琴非俗;硬把两者套在一起,也造不出什么新词,古人早有了。
咳咳,离题了,本是要说说黄小蕾的。
说到黄小蕾,其实她在《天下第二》的时候,我相信已经足以让许多人眼前一亮了。
而到了这部戏的话,更是有了不错的提高。
很多人都说“投名状”一段太多余,反而影响了黄小蕾在这部戏里的整体水平,但这是编剧导演安排的,演员可没办法修改剧情。
导演让做的,也就只好尽量去做好吧?
当然我还没有无耻到用“完美”这个词语,毕竟黄小蕾在这部戏里还只是到可圈可点的的程度而已。
但是不可否认地,这部电影为数不多的亮点,黄小蕾饰演的红中肯定占据了“红中”的地位。
还是挺看好这个姑娘的。
—————————————————————————————好吧,写完了,来喷吧
不管有多少人批评,我始终认为这部电影是一部标杆,是一部电影历史的记录者。
猛然想起刚刚看过之后莫名的希望与兴奋感,推荐给同专业的要好的友人,得出的却是和我大相径庭的答案。
智者见智吧,这个片子在我的眼里优点很多,瑕疵完全可以被忽略了。
镜头讲究,还有几个电影愿意这样讲究镜头空间,黄金比例,虚实运用,人物景深布景,没有诟病的灯光摆设。
片头的长达2分钟刺青近景镜头是有些让人感觉不舒服,臃长没新意,但是接下来步入主题的中长景转换还是不错的。
开篇可以打6.8/10分,是个可以吸引大部分观众的好片头了。
全片都在模仿别的电影电视剧经典之处,也不恶搞,就是这么光明正大的模仿,要是愿意还把两个经典糅合在一起,高傲的姿态倒让人不好意思说它是山寨了。
先从最后说起,《闯关东》被仿了,用的是一股子演员表演的功底和完全粗制的妆容。
《投名状》被仿了,三个人跪在那里,还加上一段大话西游式内心独白,说给那些80后听,娱乐自己的时候,也娱乐一下这一批人的共同记忆。
福尔摩拿着的无极的指挥棒挥舞很多次,给我包围他,也比无极本尊经典了很多,《无极》中那个指挥棒除了看上去很炫也没有什么过多的作用,基本属于废柴一伙,但是福大人手里可变化跟剧情的指挥棒看上去就有情趣多了,一副上海软绵绵的强调,还是福尔康的表弟,还有一个泼妇悍女的紫薇表嫂,一连串的新意模仿换来的还是不错的效果的,很中肯的讲。
越狱的纹身就不说了,整个故事基本就是越狱抄下来的,除了没有被烫,没有消失了的地图,基本元素差不多也就那样了。
各地方言的应用也很惟妙惟肖,看得出这些演员很有功底,功底很扎实,不是什么大明星,但是非常有演员的魅力,就是要用这样的演员,不是豪华大制作的产品经费的分配才可以达到平衡。
真的不是只有大明星就是好的。
有些明星不会演戏,放在那里闪闪发光,和电影无关,钱也是白花。
有些演员就会演戏,可以让电影熠熠生辉,这才是划算的买卖。
天津话,北京腔,还有一个大舌头,阵阵引人发笑。
记得一个在越狱的隧道中的镜头,焦点灯光,动态画面静态表达,一个镜头切换一个镜头,很稳,很讲究,绝了。
什么是创意,这个就是创意,什么是花心思,这个就是花心思。
其他可以当成典范的地方,两个男主角走在大街上,走着走着,整个画面变成水墨画,这难道不是值得表扬的进步表现吗?
我们在思考,思考怎样把镜头玩出花样,除去一些异样角度的新奇感,还可以怎么最大化运用镜头的蒙太奇,给观众给人民带来视觉上的冲击与快感。
这是一部很不错的电影,虽然到了最后,故事架构有些重复,总是局限在一个又一个固定空间里,重复的让人可以不用仔细思考就被发现。
但是这依然是一部很不错的电影,不错在于演员演的很卖力,大家都是好演员,卖力的好处就是没有痕迹的流畅,电影的真实是会感染人的;不错还在于镜头拿捏的刚刚好有些新意又有些传统在里面,该手稳的地方绝对让人放心,该出现一个让人眼前一亮的地方不用多说自然会来一个;严谨的故事逻辑设定背后一定有一个对待电影严谨的苛求态度,这种态度才是最迷人的地方,才是应该被极力推广的地方。
严谨几乎成为不可能存在的与人类渐行渐远的一种精神,不要这样,就让《皇家刺青》带着这种态度骄傲的回归到主流文化中去,即便这个小成本电影有再多的不是,为了它的创新为了它的严谨,还是要支持与鼓励的。
不错的片子,让人可以看完,并且在看完之后还可以感受到轻松的片子,好片子。
其实这个我倒觉得可以一看,不像传说中的那么烂。
不知道这个电影最后上没上院线,也不知道票房到底怎么样。
不过这个应该是高清拍的,大概成本不会很高吧。
我觉得还行是因为,本身也不是什么大片,纯粹就是一个娱乐,又那么轻松,有什么不好呢。
你在街上溜达,看见几个人在笨手笨脚的学跳芭蕾舞,既不碍事,也没要求到国家大剧院去演出。
你除了呵呵一乐又能说什么呢。
看到里面笨手笨脚的模仿秀,搞笑表演,当时就是这样的感觉。
希望这个电影能挣到钱,对于小成本的电影我总是抱着这样的希望。
看完后,看了很多豆友的评论。
很多人很不待见这部片子。
我就不从什么文艺或者艺术的角度来点评什么了。
至少今天晚上它打发了我的时间,让我不至于看到一半半看不下去。
是的。
我就乐意听里面的方言。
我就乐意看着这些个名不见经传的人物在里面混乱着。
我就乐意这么些个冷幽默和恶搞。
人家又没奔着大片去。
就好比拿着面粉我就想做个馒头出来。
我没说非它是蛋糕啊。
你也甭指望还能吃出鸡蛋的味来。
就是给你填肚子用的。
犯不着上纲上线。
不就是大杂烩么?
在回家的长途车上,扫了几眼,差点吐了。
叫它SHIT,还辱没了SHIT的Holiness.因为这群创作和演绎群体的层次太差,为避免继续祸国殃民,建议这部片子的导演禁导,编剧禁写,演员禁演50年当然,不能无限期封杀。
50年后,自然开禁。
从越狱到肖申克的救赎从英雄到英雄本色所有的杂烩冗杂在了冯超的大脑中所有的不靠谱写在了A4的剧本中笑点不够高却足以让你拿听啤酒从头乐到尾剧情足够俗套但还没让你昏昏欲睡急于ALT+F4总之,你想轻松一些,又简单一些那就看这片儿吧这部低成本的烂片儿不会让你失望
自从某一年宁浩先生用300万打造的《疯狂的石头》赚到了2000万之后,各种形式的“恶搞”电影便相应市场号召应运而生了,此后所有学“石头”的电影基本没有能给人留下什么印象,影片质量也越来越恶劣。
本片显然是想要模仿《疯狂的石头》的剧本形式和影像风格,导演像模像样地进行多线程叙事,却没有“石头”般环环相扣的巧妙和戏剧性,完全是为了形式而形式;作为一部喜剧片影片的笑料一点也不好笑,事实上喜剧同样需要真实生活同样需要艺术灵感,不是把各地方言烩在一起,说些恶俗下流的段子就行了的。
不过既然“石头们”还是不断在涌现,那只能说明一点——此类影片多少还是在赚钱。
因为恶俗能赚钱,投资方自然乐此不彼。
所以我觉得导演多少受到了来自票房的压力致使影片的一个半小时内充满了低级趣味,相比而言影片结束之后的三个简短的小片段无疑证明了导演绝不是毫无才华。
“石头”主演黄渤表示,《疯狂的石头》之后搞笑的闹剧很多,认真的喜剧非常少,“很多电影只学到了‘石头’的形式,没有看到宁浩身上的喜剧精神,其实喜剧很难拍,不是恶搞那么简单”。
套用豆瓣上某网友的一句话:“可恨豆瓣上没有半星的评价,只好昧着良心给了一星。
”
我一个小嗓生迷的灵魂出窍 不是扯 真的我还为此伤心了以小小下 我对那位同学颇有好感至于电影 就一个字 扯 看也行 就图一热闹呗
(剧透慎入啊!!!
)我记得起先不是说要上院线?
怎么着?
不自信了吧?!
下午时候看豆瓣页面,一星绝倒,这会儿功夫再看一二三星差不离儿平分秋色了。
说剧情复杂您还真就抬举它了,故事非但不乱相反简单到近乎弱智。
让我怀疑国产古装是不是只会讲寻宝救国,跟宝藏什么的杠上了?!
然后就不得不絮叨几句:① 黄小蕾那哑嗓子我就一直不待见,现在事实证明她参与剧本创作同样失败。
②戴军的客串纯属玩票儿,那段戏跟前后一丢丢关系都没有嘛。
③ 至于花儿乐队,反感他们的人不在少数,我倒一直也没有多么厌恶丫几个,本来还期待他们继续发扬恶俗精神,娱乐大众,结果根本没什么出彩。
倒是《洗刷刷》被当成了个料、《穷开心》成了结尾什么花儿戏班杂耍的背景音乐,咯吱你几下根本没感觉。
④ 那个王劲松演的大学士操着某年春晚郭冬临的口音演了整场电影,那口音倒是很有爱,但是表演也还是一样中庸。
⑤矬子里拔大个儿的话,那个八品带刀巡捕福尔摩还有点儿看头,用红中的话讲“那个娘们唧唧”的小样儿,拿个小假手冲着人指指点点,动不动就“包围他!
”倒还有那么点儿意思。
不知何时起方言开始成电影新宠了,上海话、天津话、陕西话、东北话……反正是人家感觉能加喜感的就用,这招儿运用得还好吧,毕竟你不能唠几句“土嗑儿”就想把观众逗得前仰后合。
这倒也能忍,但你说你冷不丁蹦出句“Are U ready?
Go!
”我就真理解不上去了。
恶搞是挺有意思,但是出来个嘛片都要给你整点儿玩剩下的桥段,是个人都会腻的吧。
① 当2046成了监号,刘桦戴副墨镜名曰:王家伟;②当红中不动声色说出“其实我很傻很天真。
”以及后来的“很强很暴力”;③当大学士被囚禁狱中,挂着半脸面具,活脱一个“汉尼拔”嘛;④ 当皇上再三叮嘱鲁二对大学士要“不抛弃,不放弃”;⑤当许三刀如Hulk变身般崩开身上的衣服,然后落荒而逃;赌场里的喽啰个个遍体纹身你就是“古惑仔”了?
;⑥讽刺选秀可以,但是演出节目“千手观音”?
老大你OUT了!
⑦几个人救人救呗,非得噶上《投名状》的桥段,结拜时再来点儿慢镜;⑧大学士在船上发疯,举着大刀乱砍颇有“德州电锯杀人狂”的气魄,最后那声“Freedom!
”更是惊天地泣鬼神啊……诸位列眼,那些个笑点我都给您剧透了,明白人从这些就能看出来此片从创意到诚意都是多么的贫乏吝啬。
但是个人来看比那个《追影》好点儿有限,《追》我给二星,这个呢?
给一星吧?
倒也不至于差到那个地步(我没说给一星的都在装叉啊,有些人也别跟我这儿三星唧唧歪歪地吐槽);给四星吧?
还真就不咋情愿也很牵强。
索性我就赏三星给那几处我发自肺腑的笑声吧。
最后借用片中貌似许三刀说过的那句“我是我自个儿的偶像!
”来与剧组人员共勉吧。
您一班人马还真把自个儿当偶像楞就整出个“大杂烩”辛苦您了,但是确实还不怎么好吃(剧情乱糟,笑料拼接生硬)。
但是俺们观众呢?
已经被磨练的“不好吃也不挑嘴”了。
更有甚者像我这样看完还能码出一堆字儿的,我也是我自个儿的偶像了!
很少的资金,几个3线的演员,网络KUSO写手的编剧,就是本片的全部。
低成本小制作,不要求画面多宏大,音乐多动听,故事多精彩,寓意多深远,只要能让观众看时笑一笑,就足够了。
本片基本就是美剧《越狱》的KUSO版,不过个人感觉出来的时间有些晚了,如果是2年前,哪怕是1年前,越狱最热的时候上映,效果应该会更好些。
一直很敬佩那些拍小成本电影的国内导演,尤其是前作《天下第二》,可能很多人都非常不屑这个片,但是我当时确实从头笑到尾,然后介绍给公司其他同事,他们的情况也都和我差不多,都非常喜欢。
其实很多低成本娱乐片电影就如同郭德纲口中的相声,就仅仅是娱乐,不一定非要从中看出多么深刻的含义,很多人说这两部电影‘雷’,但其实这也是本片的要素之一,就是娱乐观众,‘雷人’也是一种娱乐,就如同卓别林丑化自己取悦观众一样。
我知道这个评论可能会遭来很多人的反对和不满,但是我就是如此,相比起那些需要看很多遍才能看懂,或则看了很多遍也看不懂,看时几乎要睡着的世界名片,这种看时不需要动脑筋,单纯的打发时间的娱乐片更适合我。
我就是个低俗的人,是个脱离不了低级趣味的人。
高雅人士自动屏蔽吧……PS:关于评分,这个电影我给3.5星,其中3星是电影的评分,半星是对低成本小制作导演的致敬分。
但是豆瓣没有半星的评分,而且大部分人对本片的评分非常低,因此给取高值给了4星,希望多少能帮忙拉一点分吧。
中国观众的底线到底有多低?
就那样吧。
这电影是小时候用DVD看的,好多同伴一起看,剧情很搞笑,大家都看的很开心,当时候年纪还小,只感觉好搞笑,现在长大了,看起来确实像烂片,但还是用小时候的感受来打分吧
桥段真多,王劲松刨坑的爪子真可爱
山寨越狱,烂片还是少一点的好。
只能说我操!
哦耶,侮辱了我的眼睛。
挺搞笑的一部电影..其实我宿舍的人笑垮了..虽然我没有他们那么夸张..但是觉得有几段的确挺爆笑的.
还可以的,恶搞了很多电影镜头
越狱SB版,绝对是对越狱的侮辱。除了黄小蕾这个大奶美女,还有任何一个看点吗?
虾米东西啊
有点恶趣味~ 就是那《十全九美》的风~
当年看的时候还是觉得挺搞笑的啊
更不知所云...
内地搞笑版越狱
挺喜感的,就是俩主角,疾走的镜头特不喜欢,黄小蕾特别野啊
祖传的板砖
excellent~~~~~!!!!!!!!!!!!!!!!!
台词很好
烂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