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界限》(REQUIEM)是一部典型的动机电影。
“动机电影”是我个人的临时用法。
它指那种脱离了简单地呈现故事结果或者视觉效果,而是用力在于发生动机的一种电影类型。
对于电影而言,动机,可以是人物的心理因素,可以是大环境的烘托,也可以是某种萦绕的气氛。
若以“动机电影”来考察《灵界限》,我们会发现为了它自己的叙事逻辑,导演究竟做出了怎样大胆的牺牲。
电影取材于真实事件。
上世纪七十年代,德国发生一起《驱魔人》式的骇人事件:梵蒂冈教廷首次承认,一位19岁的大一女生遭到“恶灵附体”;在长达数年的时间内,这位女生被两位神父实施强行驱魔,最后惨遭凌虐致死。
此事当时震动全世界,尽管有教廷的辩解,两神父仍被起诉,判以重刑。
以此为题材拍摄一部电影,却放弃对这个耸人听闻的结果的关注,几乎是不可思议的。
但《灵界限》的导演,被称为德国最具才气的青年导演汉斯·史密斯(Hans-Christian Schmid)做到了。
他让最为激烈的事件结果在片尾以一句话交待了事,却回过头去,充分地用镜头“认识”这位受害女生。
扮演这位女生的是桑德拉·惠勒(Sandra Hüller)。
她在这部电影中迸发出的惊人演技为她赢得了柏林影展“银熊展”最佳女主角。
可能有人认为,扮演“非正常人类”向来是演员发挥演技、擒拿奖项的惯用伎俩,但桑德拉·惠勒在本片中的表现,和《飞越疯人院》中杰克·尼克尔森、《远离拉斯维加斯》中尼古拉斯·凯奇诸人的表现是一脉相承的——她把一个非正常人演得再正常不过,那种对以往病史的恐惧和藏埋、对于友谊和爱情的向往和珍重、渴望得到母亲认可却一再受挫从而生发出的隐忍,以及最后失去信仰的恐慌、被引导向“恶灵附体”论时的麻木,在其演绎下,每一个动作、每一个表情都是丝丝入扣。
这种古典式的表演赋予了《灵界限》极强烈的悲剧性。
你可以看到一个拼全力和自己命运斗争的女孩,在用尽全力挣扎后仍然无处可逃的毁灭过程。
这是《灵界限》作为一部严肃作品所蕴含的人文思考。
桑德拉·惠勒扮演的受害女生米歇尔在片中曾两次发问:我的要求不高,只是想做一个正常人,为什么做不到?
这个问题,她的父母回答不了,她的密友回答不了,她的男友回答不了,医生和神父也回答不了。
除显而易见起了最坏作用的母亲之外,这些人为了解决米歇尔的问题而采取的大部分行动,事实上也都加重了米歇尔的病情,将其往深渊推进一步。
导演汉斯·史密斯可能是在暗示,一个人自身内部的问题,伦理、科学、信仰都是无能为力的。
但电影所取材的真实事件的结果说明,人和社会必须要有一种妥协,也就是说,社会会主动为任何一个问题寻找动机和答案,不管其结果是不是适得其反。
我则从这部电影中更加看到人与人之间的无可沟通性。
米歇尔身上原有的癫痫病只是一个托词而已,真正发生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疾病。
开始,这个倔强的女孩终于埋藏了以往的病史,回到大学中继续她正常人的人生。
这时她必须用尽全力抓住任何一个能够托起她正常人生的“稻草”,包括学业、论文、友谊、爱情、性以及可能得到的家庭、事业。
可是,她努力得越多,失去的也就越多;对失去的命运进行反抗只能导致更快的失去、更坏的结果。
没有人会理解这个女孩身上究竟发生了什么,是什么让这个女孩如此痛苦焦虑,每个人都只会根据自己的了解和推测,用自己的方法强制这个女孩按“应该做的”做——退学;进医院;看心理医生;告解;祷告;驱魔。
一切她用惊人的毅力在极可怕的压力下作出的努力,都被视为异常行为的证明。
从身体痉挛到精神幻觉再到所谓的“恶灵附体”,米歇尔试图强硬地信自己,最终,孤立无援的她却只能够借助某位圣女在成道前所遭际的来自魔鬼的痛苦考验,来解释自己的不幸,此时,向愚昧的驱魔论妥协也就顺理成章。
电影的结尾是极苍凉的,尽管响起了甜蜜的歌声。
透过行进中的车窗玻璃,女孩的脸呈现出让人看了无比心痛的宁静。
这是顺从的宁静,亦是绝望的死灰一般的宁静。
她放弃自己拯救自己的所有努力,改由别人来拯救。
曾用尽力气争取的常人生活就像倒映在车窗上的树影一样正在逝去。
现实是,经历常人难以想象的残酷驱魔仪式后,她将屈辱地死去。
看到最后车窗背面的那张脸,那种表情...才有点点明白了...就不好意思,偷偷的回来给评价加上一级...
Belief is more powerful than the dark things.--From the film
我不相信鬼神的存在. 宗教行为在我看来只是人们自我安慰的一种方式.片中的女主显然是病了, 我只是猜测: - 她肢体上的行动障碍是否类似与霍金的那种病? - 依她自己的个性和她缺乏母亲的关爱, 使得她不愿意承认自己的病(免得更多人远离她)- 她疯狂的时候是她内心里另一个面. 这一面曾经诉诸于基督和祷告,但无果, 转而变成仇视.- 周围的人在她疯狂的时候依然用祷告来'治疗'她, 这无疑是雪上加霜.正巧前几天看到一个帖子(http://www.douban.com/note/257689272/), 里面说到:"最可怕的就是,无论走到哪里,别人都说,虐待你的人是爱你的。
请记住,轻易地说这样的话,你就是在制造分裂。
"我们不是无法分辨女主是否痛苦, 问题是我们坚信令她深恶痛绝的祷告最终会拯救她. 这样做真的好么?虽然结尾女主找到了理由安慰自己, 但还是让我感到悲哀和可怜. 是愚昧还是无奈?.......
译为“镇魂歌”更有阴郁的压迫感,勃拉姆斯的deutsches Requiem就是这个调子。
每当科学对“绝症”暂时无计可施时,迷信就适时地披挂上阵,神奇的人类把基因排列出错归咎于不相干的羞耻和恶的动机。
我的天啊!
这八十几分钟过去之后,我被打动了,无所适从的被打动了,不知道呈现在眼前的到底是什么,生命,信仰,挣扎,死亡还是解脱?
在这首Michaela尽情跳舞的歌曲里,Deep Purple的Anthem,吉他,管风琴,七十年代的迷幻摇滚,阴霾的阳光,隔着一层玻璃窗的她的脸,平静,麻木,甚至是满足,树影倒映在窗上,遮住了她的脸,前面等待她的,是圣女般的殉道,还是一场生命的幻觉?
电影在今年的柏林大放异彩,Sandra Hüller更是抱得最佳女主角。
我迷恋Requiem这个词,但是和这个词相关的电影留给我的都是更深的绝望。
这个根据70年代在德国的小镇真实发生的事件改编的电影,原型女孩叫做Anneliese Michel,电影则讲述着这个虔诚的女孩在病魔的折磨下,顽强抗争,在用尽全力挣扎之后,仍无处可逃,而最终重回宗教接受驱魔的自我毁灭过程。
女孩的家庭有着虔诚的天主教信仰,一个充满控制欲的母亲、一个默默支持她的父亲和一个可爱的妹妹,女孩抓住来之不易的求学机会努力做一个正常人,友情,爱情,当逐渐接近幸福的后果却是跌得更深,吃药带来巨大的副作用,停药之后她甚至无法控制自己的身体系好扣子。
于是她开始像分裂一样开始变得暴躁,向身边的人怒吼,诅咒将她抛弃的上帝,当她所有的努力都失败后,她重新开始相信每一个圣人的传说,她麻木平静的选择了自己的死亡。
她患的是癫痫,她会无法控制的抽搐,她会看到幻觉听到幻听,她以为她受到了魔鬼的召唤,她会无法抑制的痛苦的怒骂。
我在她舞动了、挣扎了、放弃了的背后,看到了那个永远二十三岁的青年,他的那些黑色的深深绝望的歌曲,他在舞台上自由飞翔的狂舞,在他的这些都抵挡不了病魔对他的折磨之后,他把自己吊在了厨房的横梁上,然后他的墓碑上写着“Love Will Tear Us Apart”。
我在这样的重合中想,病魔,不光是身体上的客观实在的科学可以解释的那些,还有着我们每个人的心魔,恐惧和软弱,所以那些电极、药片帮不了我们,那些祷告、十字架项链也帮不了我们,只是需要那么一点点的理解,理解我们的恐惧,理解我们的软弱,而不是把我们带到医生的面前,或者神父的面前。
Michaela身边亲近的人,女性是两个方向的极端主义者,母亲逼她祷告,女友要她看医生;男性是立场摇摆的妥协主义者,父亲先是支持她然后又妥协了她的母亲,男友不知情的时候诧异于她的异常,在她受折磨的时候又悄然退后,他们甚至都没有尝试去理解Michaela到底怕的是什么,想要的是什么,这些盲目而无知的亲密,是我们永远的悲哀。
这也是为什么爱,会将我们永远地分开。
粗砾的画面,有着Dogma 95精神的晃动的镜头,Sandra Hüller隐忍又深刻的表演,一点点的刺激着每个对生命有着困惑、不停挣扎着的灵魂,尽管没有看到女孩最后是如何无助的逝去,但是电影让我们承受的已经太多了,我们在Michaela平静的走上了不归路,Ian Curtis义无反顾的套上了绳索的时候,痛惜压抑的充满同情,但是真的轮到自己的时候,不见得会比他们做得更加出色。
因为,召唤我们,胁迫我们,折磨我们的这个世界的魔鬼,就在镜子的那一边,你动一动眉毛,他也会动,上帝会抛弃你,爱人会抛弃你,但是他不会,因为他就在你的身体里,他就是你。
你赶不走他,所以,让我拥抱着接受你吧。
相对于《驱魔》来说,比较平实。
也就是说,相对于后者来说,《驱魔》太过戏剧。
它给我的感觉是,米雪拉的问题更像是来自压抑——母亲的、学业的、疾病的甚至是信仰的。
而母亲和米雪拉的冲突可能很大部分又来自于二人对信仰的对待态度上吧。
所以总而言之,也许像汉娜所说‘魔鬼根本不会走,因为他们根本不存在’。
米雪拉从虔诚的信仰宗教到对它的排斥(她认为是噩梦让她远离神),其实,如果从这部影片来看,线路是很明显的——圣诞回家前一切都是好好的,但是伏笔是不再继续看医生了;回家后和母亲产生冲突,母亲对在外的自己的一切都是不认可的状态(其实我真的很好奇,她妈妈到底是不喜欢女儿身上哪点呢,这么冲着她),尤其是丢衣服事件,矛盾激化了;紧接着米雪拉犯病了;但是她没有就此留下,而是选择继续上学,这一次,连父亲都不在绝对的站在女儿这一边了,而这次离家的不快,又为后来的一切做好了铺垫;回校后汉娜要离开的消息(并且在她离开前就是否就诊精神病院问题发生了不愉快的争执),要完成报告想要拿到好成绩证明自己的焦急心情,再加上家里的遗留问题、拒绝吃药看病,更关键的是米雪拉对于自己病情一直不好,还有就是不能接受为什么自己要得这种病,导致自己开始怀疑一切,怀疑上帝,怀疑医学,怀疑那些口口声声说帮助自己却不能感同身受且不能提供有效帮助的人,等等。
于是,无形中她给自己太多压力却没有留下出口,于是,也许她从心底给自己打开了一个缺口——自己变成这样,是因为有恶魔寄居在体内,而恶魔又控制她不让她向上帝求救——米雪拉拒绝承认现在的自己,可是又无法摆脱现状。
我们或许可以说这是现在时空自我认定的障碍——一方面想要摆脱所有束缚,由身体上的疾病产生了对一切的怀疑,另一方面又觉得自己这样做不好,理想中的自己是想通过‘好学生,做好事’来摆脱困境的——所以,很不幸的,越是想要克制却越是发泄——恶性循环开始了。
这样想来,是很典型的心理疾病。
而非,精神病。
没有人愿意承认自己有精神病的。
而米雪拉,确实是个敏感、刚强又偏执的姑娘。
这一点,也是促成这一切不可或缺的因素。
当成,一个人的性格养成又与家庭、环境、经历等相关。
所以,这一切,都是围绕着米雪拉的生活链接在某个点出了问题,或者是忍耐到了极限,或者是刺激促发了一切,或者是只是身体引发了心理。
但我还是相信,信仰是件好事。
就像第一节课,老师问‘你的信仰是什么’,米雪拉说‘上帝’。
全部嗤笑,老师问笑得厉害的汉娜说‘这其中有很可笑的吗?
你的信仰是什么’,汉娜语塞。
这绝对是个可爱的老师。
赤子之心没什么不好的,但是别忘了‘世界太大,心眼太小’活得可是要有经受磨砺的能力哦。
另:相关影片《驱魔》
我一向认为,没有信仰的人是可悲的。
在我们感到悲苦的时候,多么需要一个人,一种力量,哪怕是虚幻的也好,让我们获得一点慰籍。
从这个角度来说基督徒,穆斯林等等,是幸福的。
我的奶奶也是幸福的。
她相信有菩萨。
菩萨能保佑她的子孙平安。
她在每年观音诞的时候吃素,年轻时常去庙里,帮着做事,念经。
而我什么也没有。
我被教育成一个半马克思主义者(幸好现在是一个还算言论自由的年代)。
怀疑很多东西,也认为我见不到共产主义实现的一天。
唯一能说得上的,只是一些模模糊糊的神异概念。
我相信许多人都如此。
那么,有信仰的人又如何呢?
很多人批评中国人的中庸,其实还是有可取之处。
比如对待信仰,我们相信神圣的无所不能者,却不能不信自己。
我们有信仰,却不能失掉自我。
《安魂曲》里的女孩蜜雪拉是一个信仰的受害者。
她出生在一个严肃的天主教家庭,每日饭前的祷告,每年的朝圣,都是必不可少的。
她患有癫痫病,却在神父的引导下走向死亡。
其实蜜雪拉不是一开始就屈服于她“体内的魔鬼”的。
她有自己的思想,却在上帝的笼罩下痛苦的挣扎。
她在休学后又努力的申请回校读书,在父亲的帮助下回到校园。
尽管有些挫折,但他总算有了第一个好朋友,也有了喜欢自己的人。
友情与爱情都来了。
跳舞,读书,逛街,取悦男友。
一切年轻女孩应该有的,应该享受的,她都努力的靠近,努力的做。
虽然妈妈还是反对,但起码不再限制她。
蜜雪拉的生活似乎有了点起色。
她还是有那么点不同。
她发病的时候一定非常痛苦。
一个并不正常的人要极力做到正常,本身就是一种难得的努力,是一种挣扎。
我希望一切好起来。
就像蜜雪拉和她男友在阳台上的亲吻一样,甜蜜和温暖。
信仰使她求助于神父A。
神父A又给她介绍了另一个神父B。
这个道貌岸然的神父B是个不折不扣的宗教狂热份子。
他喃喃的说,耶稣基督之爱,耶稣基督之爱。
像一句咒语,逐渐淹没蜜雪拉的生活。
她的好朋友汉娜劝她继续治疗。
尽管在这之前,她已经治疗了无数次,几乎对自己丧失信心。
不过只要我们活着,就不该放弃对生的希望不是吗?
所以,无论是求助于科学还是神学,蜜雪拉都在努力。
长年的病痛会使人精神错乱,蜜雪拉有这样的毛病,这是正常的。
汉娜一直要蜜雪拉坚持治疗,蜜雪拉也这样做了。
不过,如果上帝不放过你,你又怎能安心活下去?
真是讽刺。
神父B像各魔鬼。
他说,科学是无用的。
其实蜜雪拉找神父,不过是想发泄一下内心的痛苦,希望有人理解而已。
仅此而已。
但神父B对他说,有时候我认为用科学解释事情,其实还是解释不清的。
当一个人真的有需要的时候,科学有什么用?
多么可笑。
不是我取消信仰,而是取消神父的无知和执着。
信仰是好的,但是如果一切都依靠信仰,你认为,光存在于脑海里的东西能挽救我们于危难吗?
蜜雪拉开始不相信神父,病痛发作的时候会去吃药。
但她的偏执也开始产生。
比如她一定要在假期里完成报告,那是因为她相信有魔鬼驱使着她。
她是挣扎的,矛盾的。
她一方面相信科学,一方面又相信一些神奇的力量。
因为她是一个20世纪的大学生,但同时也是一个基督徒。
蜜雪拉拒绝去医院。
她认为谁也无法救她。
这是极大的无奈和无助。
只有和男朋友、和汉娜、和父亲妹妹在一起时她时快乐的,甚至看见母亲的时候也是快乐的。
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家人及朋友的继续关怀和照顾下,蜜雪拉是能够活下去的。
生活有时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糟。
这完全取决于你自己的态度。
可人不是孤立的。
德国人的认真在此时淋漓尽致的表现了出来。
父母看着蜜雪拉拒绝治疗,就找来了神父A和B。
悲剧就从这里开始。
驱魔。
多么古老的字眼。
如果这一切发生在中世纪,我们不会说什么,毕竟那是一个相对愚昧的时代。
可是这事发生在20世纪40年代,不能不说是一个悲剧。
如果周围的人都说你有病,说你中邪。
时间长了,你自己就会真的认为自己有病,中邪。
这是经过科学实验证明的一种成功的心理暗示。
蜜雪拉其实只是因为长期的身体病痛折磨得有点精神错乱,却被神父看作真的有魔鬼存在。
神父B对疯狂的蜜雪拉吼道,出来,从她的身体里出来!
蜜雪拉也大声吼道,不!
不!
这一切都惊心动魄。
一次次的驱魔,终于使得衰弱的蜜雪拉死亡。
片中唯一真正清醒的人是蜜雪拉的好友汉娜。
她发现蜜雪拉的病后叫她去医院治疗;她发觉蜜雪拉有了精神方面的问题后叫蜜雪拉的男友送她去精神病院;她来到蜜雪拉家要带她走。
可只有她清醒,她怎么敌得过蜜雪拉笃信宗教的家人、软弱的的男友和固执的神父?
整个影片不是在室内,就是在阴天拍摄。
没有温暖的阳光和明亮的色彩,一切都是灰暗的,没有希望的。
那些大片大片的田野也不能使蜜雪拉安心,无所不能的上帝也无法救她。
在影片的最后,蜜雪拉着魔似的吼叫,像极了一个魔鬼。
如果信仰已经渗入到我们的全部生活,控制我们的思想,使我们走上错误的道路,那我宁愿没有信仰。
起码,我能相信我自己。
而过度的信仰,就是自我的迷失。
其实这部影片的基调是我非常喜欢的类型,安静,阴郁和没有希望。
当你逐渐感受到蜜雪拉的挣扎和痛苦时,你也许救会认真的思考关于信仰这个东西了。
(以前寫的,寫得很匆忙,將就看了)
最近,哀家的生活一团糟!
身体也是。
昨天胃部在频频对我发出强烈地抗议!
用了很多方式想让它安静下来,无奈,哀家束手无策!
决定看碟,然后无视它地抗议。。。。。
随手拿出的碟是灵界线,封面上女主角地眼神让我喜爱无比。
据说这是根据一个真人真事改编的电影应该已经是这个故事的第三版了。。
一个患有羊癜疯、并是基督教忠实信徒的女孩。。
被几个牧师认为是魔鬼上身。。
不为她就医。。
反而企图用“上帝”的力量为她驱魔。。
她在崩溃后期对“上帝”的一系列质疑。。
还有与至亲之间的沟通无望。。
不被理解!
看的我是无比的绝望。。。。
女一号的表演真是赞。。
脆弱真实压抑令人心痛地。。
就是结局交代的不太清楚。。
她和宗教的和解/妥协来得太容易鸟!
有点像是一场关于强奸的审判,,最后判为顺奸那种尴尬和无奈。。
看到最后我到底是没明白她是否真的鬼上身了,,,但这只是我庸俗愿望。。。。
这片子已提供太多比鬼更令人绝望的东西了
难看啊 女猪脚、女配角、剧情、叙事手法.....统统难看。
之所以没打一星,完全是看在女猪脚的演技上。
此人演技不错,前途未可限量。
当然,要放在天朝,她是绝对没搞头滴这么丑,谁去潜规则她呀
喜欢导演用克制纯叙事手法讲这个神故事 并告诉大家鬼你信则有不信则无 在冰凉的色调响起的欢乐之歌 更添宿命之感
咦 這部片子是德語的?= =純粹衝著片名去的 滿普通的片子orz
8/10
疯了,我有问题吗难道,看的快睡着了,,
这种自己无能为力只好麻痹着跟随大流死去的事情,有多少人都在重复做着呢。
其实讲的还是人与人之间的不理解:女主角和她的父母,和神父,和她的朋友们,似乎被罩上了一张网。或许这才是真正的魔鬼。结尾时女主角从车里望着窗外,似乎一切阴霾都将会消散,但片尾字幕却告诉我们她9个月之后在驱魔的过程中死掉了,不禁让人惋惜不已。
任何都无法拯救我们的肉体。所以一切都是徒劳。
文艺气息很重
神马玩意
同一事件不同观点,艾米莉罗丝的驱魔是驱魔片,这部讲少女如何精神崩溃。刻意强调日常生活和心理上的诱因,看法反而更单一不开放。
dogme95的感觉很好。与真实事件角度相差甚远。放弃斗争把自己交付给命运甚是可惜
超级无敌闷,闷闷闷
难道人们真的能区分清楚生理上的痛苦,精神上的困境和迷信吗?我给我的精神科医生讲过安娜丽丝的故事,她很惊讶,以为是很久以前17世纪或者18世纪的事情,我说,不是,这是1970年时候的事情。她沉默了很久很久。
3.5/5 唯物而言,“母爱和宗教之爱的压迫”相互交织,以爱之名为苦难脱罪。唯心而言,“十字架和魔鬼的足迹”步步紧逼,以殉道之名重新定义伟大。世界各国,必选其一化为己用。原来我不太喜欢纪实风格的影像,太昏暗如寒夜枯木。女主表演很加分,特别是发病时想要反抗的戏。
不知所谓
这种纪实电影太压抑。一个拼全力和自己命运斗争的女孩,在用尽全力挣扎后仍然无处可逃的毁灭过程。宗教、家庭、社会会主动为任何一个问题寻找动机和答案,不管其结果是不是适得其反。
无法抗拒的压抑 以及个人理想化的 “命运” 。。。。。IT'S TRUE?
桑德拉惠勒的表演好爱。
实在不好看。
很沉重的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