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同学有推荐过,但是这两天才下载看完的。
每个人的戏份都不是很突出,但却完完整整的表现出了一幅很好看的影片。
最喜欢nic,绝对是t中的典范啊有没有Jules 演的也很到位,一直处于弱势,渴望得到肯定。
她们组成了家庭,还有两个孩子,这本来就让人羡慕呀。
我总是觉得能把电影拍的像是真实的生活是一件很难得的事,所以我给了五分了。
jules和nic互相爱着对方,能在一起生活快20年能不是真爱么。。
所以说那些在一起几天就爱啊爱啊的秀恩爱的,你们一起生活几年再让我羡慕吧。。
只是,这得需要多大的勇气呢。
爱会让人勇敢不是么想起13说的,平平淡淡才是真。
跟着流了不少眼泪,感觉到两个LES 将家庭经营的这么好的不容易。
很阳光很美好的一部片子,对于我这个道具场景控来讲,阳光室内花园都perfect,包括les的配饰,太美了。
还有那个精子老爸的有机菜园和餐厅。。。。
片子会让你思考到家庭模式,男主外女主内,经营多年之后的还需的相互理解和欣赏。
毫不修饰的皮肤和皱纹让你感觉到真实的人生和变老,但是却非常优雅。
其实两个孩子都很爱MUMS,当出现问题时他们的表现让我很感动。
不想说太多,总之,是一部喜欢家庭爱情人生这一主题的人一定要看的,我准备再看一遍,仔细留意下gardening 和首饰。
很高兴在我终于开始有是时间的时候,看了这部美好的片子,从中汲取我本身最关注的家庭爱情园艺生活的美好。
从新西兰回来的飞机上看的。
之前对它一无所知。
披着同*性*恋外衣的家庭伦理片,处理得不温不火。
很可爱(完了,现在连评价电影都只会用这三个字了)。
两个女人,算是长期伴侣,当年用同一个男人的精子,分别生了一男一女。
一个相当正常的家庭,只是有两个妈妈,没有爸爸。
一个妈妈是医生,比较强势,在外挣钱,另一个虽也是知识女性,但主要照顾家庭,工作有一搭没一搭,两个孩子健康成长。
女孩长到18岁,品学兼优。
依法,她有权知道生父是谁。
但她不着急,反而是小两岁的弟弟着急。
姐姐扭不过弟弟,找出生父。
戏就来了。
俺喜欢的Mark Ruffalo演的这个男人,至今单身,开了一个有机生态餐馆,随和,有女人缘,心肠不坏。
当年捐精是一时好玩,如今天上掉下来两个宝贝一样的孩子。
他的父性大苏醒。
然后孩子们跟他处得不错,女孩崇拜他,男孩也有了正当的父辈角色,不跟其他不三不四的大男孩混了。
两个妈妈表面上开明,其实很不自在。
然而,最让人无语的,是家里的那个妈妈,搞着搞着被他搞上了床。
跟自己孩子的生物性父亲做爱,算不算出轨?
这笔账真不好算。
结尾呢,倍受伤害的医生妈妈坚决把男人赶了出去,对他说:建立一个家庭靠的是爱和信任和长期的付出,以及忍受生活中无法避免的无聊与琐碎。
你想来我家做便宜老子和老公,没门。
咣!
这不是主流价值观是什么?
都说Annette Bening和JulianneMoore演得好,是挺好的。
最让我惊喜的却是见到曾经的童星Josh Hutcherson ,演《仙境之桥》那个男孩子,长大了一些,还是很有灵气。
Mark Ruffalo不用说,总是那么舒服。
八个星,Mark给四个,Josh给两个,剧本给两个。
其实这部看起来整体还是愉快的。
即使看到Jules与Paul上床,也没有太担心,好像已经认定了Nic和Jules一定会把生活掰回正轨,而且这个小插曲也会让她们重新认识自我、对方和家庭。
看《阿黛尔的生活》的时候则是情绪起伏不定。
为她们在一起开心,为她们生活渐渐乏味揪心,为慢慢失去热情着急无奈,最后在阿黛尔出轨、她们分手的时候哭成狗。
都是强势和弱势的组合,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结果呢?
Nic是个医生,她有足够的能力独自支撑起一个四口人的家庭,而且她非常爱Jules和孩子们,不希望他们吃苦、操心,想要自己一个人把控所有。
她把自己投影在女儿的身上,期望着女儿也能出类拔萃。
这个期望也有可能是女儿继承了她的基因的缘故吧。
对Jules生的儿子,她就好像要更溺爱一些,仿佛把自己对Jules的爱也扩大到了儿子的身上。
她并不是不想Jules工作,不是想要把她困在家里,但是,可能由于后来她自己工作太忙的原因吧,她们之间的交流渐渐少了,Nic对Jules的想法和能力的了解也渐渐少了。
这才让Jules有了“不被重视,不被认可”的空虚感。
如果连Nic这个最重要的人也不认可她,也就不奇怪Jules会觉得自己是个“一事无成、待业在家的中年蕾丝”了,她急着创业,并且与Paul进入一段短暂的关系(都不好说这是爱,因为更像是得到了肯定之后的欣喜),也就不奇怪了。
Emma是画家。
Emma当然也是非常爱阿呆的,从肉体到精神爱得一塌糊涂。
阿呆善良、单纯,也愿意把对Emma的关心辐射到Emma的朋友,然而不得不承认,阿呆对Emma生活的融入是失败的。
她可以照顾Emma的生活起居,但是Emma要的不是一个年轻漂亮的保姆。
一个是学画的学生,认识许多同行和朋友,讨论的是萨特和哲学,慢慢也开画展、小有名气。
另一个则在文科毕业就当上了幼教——这本身没什么,——而且把自己禁锢在“我就是喜欢孩子,所以我当老师,我喜欢故事,但是我只喜欢听故事,不喜欢写故事,我也创造不出”的圈圈里。
只有重复、没有创造和输出的人不会是有趣的人,哪怕是意面做的再好的阿呆也只是会做意面的阿呆。
当然不是说Emma的职业有决定性的影响,只是,像Emma这种天马行空、浪漫、爱好灵感和哲学的人,会爱上美丽善良的少女,但要和变成女仆的少女过一辈子,对她而言一定也是痛苦的。
与阿呆分手,Emma也很悲伤,但是她必须这么做,才不会让两个人的一生都毁掉。
Jules生了儿子之后就一直在家。
照顾孩子十几年,期间也有去创业,但是都无果。
但是可以看出,Jules是个挺有主见、有条理、有同理心的人。
Nic脾气急,屡屡对Paul要发火的时候,Jules总是冷静的;Nic问儿子最近的情况,恨不得直接问”你到底是不是gay“的时候,Jules还在慢条斯理地跟儿子解释为什么妈妈们在看gay片。
这里真是看得又好笑,又让人情不自禁地喜欢Jules这个人物。
这是个有趣的人,她虽然没有工作,是个主妇,但是她也同样是家庭里的灵魂人物。
可是阿呆就……其实阿呆也是可爱的,只是她的思维颤动频率有点跟不上Emma的高节奏。
所以悲剧了。
【衰】感觉本文可以改名为《论成为一个有趣的人的重要性》
影片讨论的题目很大,很敏感。
有同性恋家庭的亲子关系,与捐赠者的亲子关系,中间还插了段捐赠者和被捐赠者的外遇。
但是描写的比较流于表面,这个题目可以探讨的更深层一些,比如同性恋家庭对孩子成长的影响没有涉及,也许说这就过于敏感,这直接涉及是赞同还是反对同性恋婚姻。
但如果对这个问题避而不谈那这个题目最为核心的内容就丢掉了,只是把这个家庭当做普通家庭去描写亲情,那就有玩弄噱头的嫌疑。
剧情偏拖沓,台词也很一般,给演员的发挥空间不大
对于阳光小美女、朱诺这样笔调诙谐、平易近人的剧本向来没有什么抵抗力,今年的独立电影The kids are all right就隶属这样一个范畴。
能看到中生代的两大演技奇葩Julianne Moore和Annette Bening飙戏是件很幸福的事,她们同有着几度提名奥斯卡却无缘染指小金人的缺憾,只是这次联合出击势必又成同室操戈的尴尬。
或许Moore可以尝试报名女配单元吧。
Mark Ruffalo带来不少惊喜,粗旷男把肆意洒脱又浪子回头的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只是Paul的结局略显悲剧,毕竟任何一次劈腿事件的责任方都不该只由一个人承担,即使出现在同志家庭。
然而婚姻就像马拉松,维系家庭的纽带势必不仅仅是历久弥新的爱情,还要有孩子,或许也只能是孩子。
有个颇有情趣的画面,两个Les妈妈看Gay Porn被孩子发现,孩子问为何看GV而不直接看拉拉片,妈妈解释为拉拉片太假GV比较真实。
完全赞同此观点,女同Porn几乎都是拍给男人看的,身为同志的Av女优在观众群体皆为男性的AV界市场较小,大多是直女出演女同题材。
我能想到的就有不少只演女同题材的欧美女优,如俄罗斯学院系列的Sandy,Jenna Jameson这样的名优也是已出演LES片为乐的。
日本或许也有,但比较少。
当然双性恋自然比较占优,也更有激情。
所以相比起来,GV的真实就颇显优势,适合腐女和各类同志观摩。
不过话说回来,人类的欲望真是件复杂的事情,生理欲望同样如此。
今年以女性人物为主导的好电影尤其多,有在家庭关系中挣扎的女性如【母与子】和【兔子洞】,有戏如人生人戏不分的diva如【黑天鹅】和【喝彩】,有坚韧的少女如【冬天的骨头】,也有觉醒的贵妇如【我是爱】,这些丰富多彩的角色为女演员们提供了施展演技的空间,能够看到各式各样的表演风格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我不知道怎么从技术层面分析这些表演,从演出效果来看大家完成的都很出色。
但是目前为止我心里最喜欢的表演是【Kids All Right】里面的贝宁。
或许是因为我太爱【Kids All Right】这部电影,太爱Nic这个角色。
有人评价【Kids All Right】说,如果没有“拉拉家庭”的包装,剧情会平庸很多吧。
断背山不是也有这样的评价吗,说如果换成男女就是很普通的爱情故事。
在我看来,得出此结论的人还是太把“同志题材”认真了,绝大多数电影不是都要寻找一个特殊的切入点吗?
如果【国王的演讲】不是关于英伦国王而只是一个口吃的村委书记,如果【社交网络】不是关于Facebook而只是街旁网这种小网站,它们还能这么富有吸引力吗?
好电影的成功之处在于,从非寻常的角度切入,得到的却是普世的哲理。
【Kids All Right】便是如此,无论是什么样的家庭,生活中的痛与欢乐,都是相同的,关于子女的成长,关于父母与儿女的相处,关于marriage和中年危机,犯错与和解。
看【Kids All Right】的时候我一直在联系生活中的故事。
很多细节,可能曾经发生在我的家庭里,发生在你的家庭里,发生在身边每个人的家庭里。
开头在餐桌上,儿子接了死党打来的电话,Nic马上就反应“Who was that?”我以前在家的时候,我妈也经常有类似的反应,谁打的电话啊?
啥事啊?
我手机乱放,喜欢调成静音,因为如果我妈听到声响她一定会去看,然后把手机递给我当面问我短信是什么内容,我心里自然没有什么鬼,但就是觉得很不自在。
然后Jules说“What do you get from your relationship with Clay? Do you feel like he’s the kind of person who will help you grow?”你觉得你交的这个朋友能帮助你向有益的方向成长吗?
至少在我小的时候,我爸妈经常就教育我说不要跟谁谁一起玩。
Nic又开始催促女儿为18岁生日写“thank-you notes”(感恩信),Jules打圆场“She got it.. Let it go.”家长双方在教育孩子方式上的差异,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想想看,你的家长有这样过吗?
短短一场开头的餐桌戏,又细致又欢乐,我完全看不出同性恋家庭如何与常规家庭有什么不同。
搭了摩托,女儿会对Nic吼“I'm an adult now, and you have to respect that, okay?”喝醉了酒,女儿能借机发飙“What do you want from me? I did everything you wanted! I got all A's!.......”里面的女儿就是我,里面的Nic和Jules就是我的双亲,我也经历了18岁的“叛变”,我也度过了大学前在家里的最后一个暑假,我也有家长挎着行李送我上大学。
一年前的时候我还对贝宁完全不了解,我甚至没看过她的一部戏,【Kids All Right】在圣丹斯收获热评我关注的也是摩尔,如果说以前我算半个摩尔粉,那现在我也是半个贝宁粉了。
可能还是角色的关系,反复看了几遍【Kids All Right】以后,更加倾向于贝宁一边。
摩尔演的没有瑕疵,而且还是柔弱的小女人,家长中“唱红脸”的一方,也难怪那么多人喜欢,但是“管的严”的贝宁却更是我的菜,她有时候甚至可能很严厉刻板,爱挑剔讨人嫌,但就是真实鲜活。
而且我发现,贝宁看摩尔的眼神真是充满怜爱和温存,几场在床上的戏,靠在摩尔肩膀上,满是幸福,去购物摸摩尔的头发,天啊,这些可爱的小细节。
对比下摩尔就没主动的可以看见的表达过对贝宁的爱意了,汗。
关于奥斯卡拿奖的事情,我当然是希望【Kids All Right】能在奖项上有斩获,希望自己喜爱的东西能通过有影响力的途径得到宣传。
这才是我一直支持贝宁的原因。
我相信贝宁摩尔这些老演员经历了大半生,各种大世面都见过了,对拿小金人这种事情看得也风轻云淡,我单纯作为粉丝都觉得小金人对她们是可有可无的东西了,因为我从来也没做过“怨妇粉”,我欣赏演员在银幕上的魅力。
支持【Kids All Right】,奥斯卡的结果我会关注,但不会看重,因为我心中已经有了自己的最佳女主角和最佳影片。
由于在西北风里穷得瑟吃烤串糖葫芦,今天终于歇菜了,脾胃虚弱,吃了一天白粥。
吃着白粥咸菜,看电影The Kids are Alright.今年出品的同性恋家庭婚外恋情节,貌似热闹——同性恋家庭、精子捐赠者的介入、双性恋婚外情、还有青春期。
作为洛杉矶影节的开幕电影和悉尼影节的闭幕电影,其实这部片子的艺术性一般,只是细腻的叙事和完整的人格表达。
特色更多在其题材。
它的进步性是以一个一般的手法叙述一个别样的题材,而非脸谱化的刻画同性恋。
然而,激进的同性恋题材里又掺杂了保守的中产家庭观念。
和这些年很多类似作品一样,性别取向的小众化要穿经济地位主流化的外套。
世界之大,一个人很难看清整个社会的全貌。
我只乐观的相信它会越来越多元,也会越来越包容。
每个人,都可以找到自己的圈子,也能允许别的圈子的存在。
每个人,不再是谁一盘棋里的棋子或所有既定社会角色,而能够作为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感的立体人被尊重、被了解,被允许表达、被允许变化。
这个曾经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国度,是否可以经得起这样去期盼......我不算激进,但所有的特立独行,都会拥有我的一份祝福。
什么是好电影?
对我来说,无非是激起话唠欲望的电影。
大周末的夜晚,看了部好电影,又开始敲击键盘,我是有多罗嗦啊。
从立项到拍摄,再到试映的好评,没错,这差不多是今年最想看的电影之一。
虽说看电影的热情日益减退,每年总有几部能激起好奇心。
看片的欲望最初当然是题材,到后来纯粹因为口碑了。
这么一部貌似“政治挂帅”的电影,到底好在哪里?
到底有多好。
看完这部电影,我毫不犹豫的给了满分,对我而言,the kids are all right,but the movie isn't all right...... It's awesome. 看这样的电影,如同见证一个奇妙的循环。
10年前,《美国美人》里神经质的安尼特贝宁,10年后,还是个有点神经过度紧崩的女人; 10年前,《爱情的尽头》里偷情的朱利安摩尔,10年后,你还在继续偷情; 10年前,初登银幕的马克拉佛洛,you can count on me里那个被称赞为当代马龙白兰度的小伙子。
10年磨一剑,这部女人当家的电影里,最出彩的居然是你。
更重要的是,10年过去,从黑色的、扭曲的、拧八的gay movie《美国美人》,我们终于走进彩虹时代的gay movie,the kids are all right. 我一直担心的过于“卖弄gay theme“完全没有发生,观众不是傻瓜,拿题材唬人从来只是和谐朝专利。
这部gay电影,何止not gay enough, 如果把安尼特贝宁的角色换成男人,好看程度丝毫不打折扣。
但这仍然是一部gay movie, gay味十足的笑料从头到尾。
从一开始的拉拉母亲告诉儿子拉拉a片太难看,因为那都是直女装拉,假的很!
到片尾女儿即将离家上大学,两位妈妈难分难舍,傻儿子来一句,你们该不会哭起来吧,老妈劈头训斥:我真希望你是个gay, 那样你会感性的多!
没错,我一直在笑,从头笑到尾。
我没有看过那部经典拉拉片high art, 但我看过导演的上一部电影《月桂谷》。
那部有点挑战观众的电影,第一次看吓了我一跳,作风豪放的嬉皮士双性恋母亲居然把儿子的老婆弄上了床。
不但我吓到了,美国影评人估计也有点受不了,齐刷刷给低分。
于是乎这次导演女士回归家庭,大打温情牌。
(说实话,《月桂谷》其实也是外表前卫实则传统的家庭戏。
) 评论家喜欢用“教科书级别”来形容好故事,我把这个词也偷来用下。
这部5个人的电影,讲的是不新鲜的故事,却象磁铁紧紧吸引住观众,这大概就是好编剧的厉害之处。
人物个个鲜活立体,没有刻意的情节转折(那是美剧的专利),没有夸张过火的表演(哎,同样是美剧的专利),一切都那么自然,但又有妙趣横生的台词制造喜感。
何止三大戏骨,人人皆有戏,就连小角色也抢镜。
那个“性”字不离口的小丫头,曾经在《塔拉共和国》里演过一个完全相反的人物,我爱这姑娘。
故事简单的不能再简单。
但从那个土里土气的邋遢男人走进这对标准中产阶级couple的大门起,立刻戏味十足。
这部电影里没有直人弯人的矛盾,有的是不同阶层间的矛盾,couple之间的矛盾,两代人之间的矛盾。
婚姻是艰难的任务,于是出轨发生了。
但家庭永远是最幸福的地方,于是浪荡子开始想要个家,甚至,他心中开始有了爱情。
忍不住再说一次,马克演的真好啊。
我想这就是Lisa Cholodenko要的效果吧。
在这部电影里,我们看不到同志们摇着彩虹旗上街游行争权益的片段,我们看到的是,白人黑人印度人墨西哥人直人弯人,不分肤色种族性向,他们相爱,他们组成自己的家庭,他们抚养子女长大成人念大学,他们有中年危机婚姻逐渐乏味,有出轨偷情有互相原谅,他们一会儿笑一会儿哭,他们都是普通人,和你我一样。
这个it gets better时代的gay movie, 不再黑色不再扭曲,只剩欢笑和温暖。
100分钟里大部分时间阳光灿烂,字幕升起的时候我想起张清芳的老歌(我是有多老啊), california 的阳光, 让它治疗我的忧伤, 好让我更坚强......
无坚不摧的American family——The Kids Are All Right同志电影看得本来就不多,一下跳到了婚姻层面难免因为新奇带来了惊异。
但每每想到孩子们得到的都是绿巨人的精子,又轻松了些。
无结局的设定总是让人不太爽,就像毫无存在感的弟弟一样。
但一句:I think you guys shouldn’t break up.why?Because you are so old.还是让人难以忘记。
当朱尔斯再问妮可“你还喜欢我吗?
”的时候,妮可没有回答。
她是个顶聪明的女人,知道自己是什么,知道自己要什么的女人,所以她知道答案。
而这么多年的,所谓的婚姻,究竟是为了爱情?
还是为了年龄?
妮可绝对是这个社会良好的winner,优秀的职业,温柔的妻子,漂亮的大房子,两个孩子,女孩子成绩优异,男孩子是社团明星,如果不是洁癖可能还会来一只大狗,那么就是完美的American family。
作为一家之主的角色,一手创造出了这个模范家庭,绝对是社会结构的三好学生。
完全相信现代科学的医生,把痛苦都交给了止痛片。
倘若这时候突然窜入了一个天人合一的老中医,必然势不两立。
可是事实证明了,还是伟大的民主科学成为了胜利方,尽管一次次的外科手术直接剜去了坏死的细胞,可是还是让人们活了下来。
所以我们成为了它的臣民。
即使是冲破了性别观念的,最酷的人类,还是成为了它的奴隶。
相比之下,一直扮演着女性角色的朱尔斯就不一样。
尽管脑袋里时刻被提醒着,我是gay,但是身体却比脑袋诚实。
身体不用叫喊,不用矛盾,直接将自己交给了一颗penis。
最有趣的是保罗,最自负的保罗。
他可以超级自信地说,“我不管把我的屁股交给高等教育的板凳”“我没有结婚,没有离婚,但有约会”。
努力在社会之外给自己造了一个有机世界,可是遇到妮可造的American family时,他居然直接就动摇了。
他说,五十岁的他需要一个家了。
坚持了五十年的信仰,被击打地粉碎。
这让我突然想到了速度与激情里Dom的信仰——family,这可能是人类多年经验产生的最伟大创造。
到最后我不知道再说什么了
2.5
then?
对生活嘲讽之余,不失对温情的眷恋和希望~恰到好处的跌宕和平和。
太欢乐了!直男的形象好负面。。
不一样的同志电影,每个演员都很棒,拍出了新意,可怜的是直男,最后大杯具了!
7分,剧本甚好、表演给力、镜头到位、结尾真实。
平凡人的温情故事
第三者是个不同性别的人,其实也可以处理,出位者若是能那么容易别原谅。。。不过是责任还是长期留下来的真情呢?
Mia is such a beauty, she'll win some awards!
不喜欢就是不喜欢呗,虽然不是拉拉片儿。但是拉拉还是要美型的我才可以接受,对中产阶级家庭电影无爱。
蛮和谐的···恩···
【孩子们没问题】的资质还是略显平庸,空有一个好的切入点,最终导演呈现的还是那点预料之中的俗套。这部电影最精彩的地方就是演员们集体优秀的表现,各位明年准奥斯卡级别的主儿一眼望去,全是演技,为影片加分不少。★★★☆
捐精老爸确实很酷。。。可是片名有啥关系
我真不喜欢同志片
看不进去,寡烦。
就像小蝌蚪会有感情一样,捐精人居然真想当爸爸了,可注定只是场马拉松中最让人疲惫的点,是差点摧毁拉拉家庭的过客。看似脆弱的拉拉关系、不着边际的血缘父亲,这个片子的人物关系设定,成了检验婚姻尤其是同性婚姻的最大挑战。“居然有直男喜欢joni mitchell”,可惜直男还是落败。
头一回看les电影而且还是由这样两位大牌合作。。生活在les家庭里的孩子长大后会变的怎样每个家庭都有各自共性和特性的问题同志亦然与straight或not无关。。感觉挑大梁的女主演的一般般小alice与GrynethPatrow真有点像。。如果叫mom到底哪个算妈??
养一个孩子都他妈不容易了。。还是这种情况。。还遇到这等事。。耳边传来bob dylan的《life is hard》。。
蕾丝边家庭面对的种种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