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蛇之拥抱

El abrazo de la serpiente,与蛇共舞(港),梦游亚马逊(台),Embrace of the Serpent

主演:扬·贝弗特,博昂内·戴维斯,路易吉·莎玛娜,尼比欧·托雷斯,安东尼奥·玻利瓦尔

类型:电影地区:哥伦比亚,委内瑞拉,阿根廷语言:西班牙语,德语,葡萄牙语,加泰罗尼亚语,拉丁语年份:2015

《蛇之拥抱》剧照

蛇之拥抱 剧照 NO.1蛇之拥抱 剧照 NO.2蛇之拥抱 剧照 NO.3蛇之拥抱 剧照 NO.4蛇之拥抱 剧照 NO.5蛇之拥抱 剧照 NO.6蛇之拥抱 剧照 NO.13蛇之拥抱 剧照 NO.14蛇之拥抱 剧照 NO.15蛇之拥抱 剧照 NO.16蛇之拥抱 剧照 NO.17蛇之拥抱 剧照 NO.18蛇之拥抱 剧照 NO.19蛇之拥抱 剧照 NO.20

《蛇之拥抱》剧情介绍

蛇之拥抱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1909年,一个德国探险家在亚马逊丛林中罹患怪病,求助于族人几乎被屠戮殆尽的巫医,他们沿河蜿蜒而上,试图寻找失散的族人和能治病的神秘植物;1941年,一位美国探险家也踏上雨林土地,偕一位当地老者回溯足迹,雨林中沉睡的记忆逐渐被唤醒,过往留下的疯狂与灾难亦如热带植物般滋长,蔓生成更扭曲的疮疤...... 根据人物原型在亚马逊流域探险日记而写成的《蛇之拥抱》,是年轻哥伦比亚导演希罗·盖拉写给南美大陆的黑白影像诗,获得戛纳电影节导演双周单元大奖,更代表哥伦比亚角逐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杀人小熊幸福家庭虞美人盛开的山坡空巢喂!蜻蜓第二季创之界限静心365日幸福的呼吸看着我牛奶树下我爱你,再见囧妈我的同学不是人哆啦A梦:大雄与绿巨人传老虎和鬣狗变脸侠亲爱的爱丽丝一拳超人:英雄之路鬼牌游戏穿越时间线第一季公主的诱惑大魔术师变脸惊情血战许昌歌之☆王子殿下真爱革命重案行动之连环凶杀金库大雪无痕毒镇结婚前规则爆裂点

《蛇之拥抱》长篇影评

 1 ) 生命的主题是忘却。

1羽毛哥 卡拉梅特Karamakate在中青年和老年,构成了绝妙的平行宇宙。

这个两个德国人的日记,我们了解有南美的土著文化,但具体内容不详,甚至我们连他们的歌子都唱不出来。

片中讲的就是这隔了一代人(40年)的亚马逊文化。

大家都口呼亚库纳 亚库纳,像圣杯一样去寻找它。

但这些抱着解放南美信念的白人,事实上却成为南美的噩梦。

两次旅程中,我们看到白人做下的事情,有的人是办教堂,有的人是搞邪教,有的人是搞橡胶工厂,白人为了建造自己的天堂,却把南美搞成地狱。

老年德国人也不是个东西。

他只是把神圣的亚库纳花寻来当自己的解药。

青年德国人更不是个东西,他到最后才暴露,他其实是为了要去帮助在欧洲战争中的祖国:德国,为了掠夺橡胶树(亚库纳是橡胶树的伴生植物)。

他们都像是在寻找圣杯的圣骑士,乐此不疲用一生在寻找。

就像中世纪的小说家说的,他们不是在找圣杯,而是在找自己的Fortune & glory。

又像一辈子假装自己在美国的卡尔. 梅。

2“世界运转者”卡拉梅特这两次旅行中都嘲笑白人放不下。

这是片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就是留恋身外之物。

对的,片中原话就是这么说的。

我们看到德国学者,带了三四只大皮箱,青年一辈的还有一个唱片机,舍不得扔。

你舍不得扔掉的,老天爷会帮你扔掉。

我自己也经历过。

本质上未觉醒的人都是掠夺者,掠夺物质 掠夺知识。

卡拉梅特的大意是,只有你赤条条来去,全身心的去寻亚库纳花,他才会对你显示自己的秘密。

你不要害怕,全身心的去拥抱它(据说就是蛇的影像,如标题)。

在最后揭示答案之前,片中已经用纪录片的方式反映过了。

吞噬和被吞噬,看得挺吓人的。

原来,卡拉梅特是个开悟者。

甘当守门人。

到临终之前他才悟到,他根本不是像自己想的那样要把这些精神财富传给一个自己的族人,而是要传给一个德国白人。

即使种族之间有旧恩怨,但就像面对克里希纳的教导,你只能放下头脑中的一切。

从没想到,生命的主题是忘却,而不是记忆。

oblivion。

就像武术大家要把自己的拳招全部忘掉,音乐家要把所有的音符全部忘掉。

说过类似话的,音乐家之中只有切利比达凯。

最近看萧邦谈演奏,对这件事絮絮不休的,完全是即兴主义的,都是忘不掉的音符。

这种忘却,就是秋冬天绿叶的代谢,植物把能量藏到种子里,二元回到一元,让人无法执念。

而一切又都是自然的呼吸,自然的节奏。

3人生,只是逆水行舟。

(这话我印象中好像菲茨杰拉德说过。

 2 ) 乘蛇而往

拉丁美洲电影作品赏析第三次作业存档影片的大意仍旧是对美洲殖民历史的一种批判与反抗,因而不多作解,其独特的精神意象和画面设置却值得一定的分析。

《蛇之拥抱》的西语标题是El Abrazo de la Serpiente, 而serpiente并非传统意义上的蛇之概称,而多指毒性更强、邪恶更甚的大蛇,如圣经中引诱夏娃偷食禁果的撒旦之化身。

亚马逊河翻腾蜿蜒如巨蟒,吞吃如卵般孕育生命的土地,又将原住民带到这世上来。

然而在西方传教士的眼中,衣不蔽体茹毛饮血的原住民则是其宗教信仰中完全不能接受的存在,于是以净化灵魂的名义对这群“恶魔”强加信仰——在这片土地上,似乎充斥着邪与恶的混斗,亚马逊泛滥夺去人命;白人自比“救世主”杀死原住民体内的“恶魔”对其予取予夺,如Evans带着自矜不屑眼神用两美元换取Yakruna时的模样;原住民对橡胶公司夺人自由的“恶魔”恨之入骨,甚至试图用枪了结同受折磨族人的性命。

影片采取了2.35:1的画幅比,镜头变得狭长,如同在丛林草叶间偶的瞥见一隙故事般。

反复出现的水纹在这样奇特的画幅比中无尽延展,人物虽有出现,但多数时间都被置于景中,在叙事的同时为亚马逊风光留足了空间,尤其是在Evans因死藤水昏过去后整整一分半的无对白纯景镜头剪辑,配合海顿恢弘低沉的交响诗,透出一丝崇敬自然的深意。

水纹的荡漾起伏中,有曾经征服美洲的火枪被投入,浪涛自此卷出,将平缓淌过水面的独木舟托起又抛下,因而人物间的对峙冲突有了更多的展示机会。

除此之外,画面还有一大特点,即采用了灰度较高的黑白色调,人物肤色的对立更加突出,凸显了白人殖民者到来的突兀感;同时将印象中雨林色彩斑斓光怪陆离的特点一笔抹除,使得观众能将多数精力放在关注故事情节走向之上;最后又显得饮下死藤水后Evans类《2001:太空漫游》镜头感的幻觉格外突出,如同身处黑夜已久的人骤然看到亮光绽出那般惊诧而久久不能回神。

有人称《蛇之拥抱》为导演希罗•盖拉一首给美洲大陆的黑白抒情诗,我只觉这诗写得笔触细腻,如水纹丝丝缕缕展开,精神实质看似是一把粗砺的恨与泪,细读却不禁脊后生寒:我们的工业产物和现代文明,除了带来所谓的安逸生活和自以为聪明绝顶的精神自慰,又会带我们去往宇宙的何方?

恐怕并不是显克微支发问“你往何处去”后自答的那般圆满积极。

 3 ) 亚马逊灵修之旅

建议结合《红书》和《忧郁的热带》服用。

群体无意识确应该以梦为边界或者幻觉,反应在客观世界就成了“死藤水”,文明,或者说科技文明使人失去原始技能,据说,不借助工具,原始本能里就包括回声定位,靠大脑中的磁感应就能找到方向,只是由于对工具科技的依赖,这一功能已经“休眠”。

谁也无法确定,文明就意味着进步,科学就象征着未来,只是活在当下的人们早已被“现代性”所湮灭,那些所剩无多的原始和本应属于整体的一部分的内在灵魂,深埋在记忆深处,唯有自我和神可以唤醒。

去听,去看,那个声音,那个真实的属于自己的“原我”之声,那个来自狂野,丛林深处,滚滚河水的“可能性”,那个雄狮和斑豹平衡黑暗之蛇的低吼,是巫师的劝诫,是神的诱惑,是“卡皮”,是你自己的灵魂,是宇宙万物运行的律法。

追随先人的脚步,聆听老者的故事,母亲的吟唱和孩童的笑声。

那项链中巨大的那一个应该是水晶做成的菲勒斯,或许意味着爱洛斯,对抗与逻格斯形成对立。

黑白影像,或许是剥去亚马逊的色彩缤纷,堵住“外来者”的好奇心。

如果非洲是天空般的父亲,南美就是大地般的母亲。

隔着屏幕~~晕

 4 ) 蛇之拥抱影评感想

人都对未知的世界和神秘力量有探究的欲望,这个影片通过对亚马逊原始森林各个部落以及与现代西方文明之间的冲突展开,通过两个西方人的视角和同一个祭司视角让我们展现原始森林的密码,里面不仅有原始部落对于现代事物的好奇以及西方世界对于不毛之地的橡胶资源侵夺,西方或者所代表的所谓的现代文明对这个土地的土著,不仅是肉体的掠夺还有对于原始部落的精神奴役,为其夺取资源铺路,企图靠基督教的教义去改变原始部落的宗教信仰,其实这两种文化之间的碰撞都是用蛇和豹子来寓意,西方暂时能征服这个土地的土著的人,但不能磨灭土著部落所代表的人与森林的和谐共处文明原始文化,虽然现代枪炮那夺胜一时,但雨林和地球的自然力量终将是最后的胜者.通过祭司的口告诫现代人的自然观.

 5 ) 开启脑洞之前你可能需要的幕后及ayahuasca相关科普

1. 片中两位科学家苦苦寻找的Yakruna并不真实存在,起到的无非是一种(日渐消逝的丛林文明)象征的作用。

但是这种具有神奇疗效的植物依据,直指Banisteriopsis Caapi,也就是我们今天在市面上看到的ayahuasca(死藤水)的主要成分。

2. 整部电影一个字都没有提及ayahuasca的原因很简单。

这种草药/仪式在当地部落中是神圣、且不希望被过度开发的,同时电影要表达的也不是已有的人类学数据成果 — “The indigenous people don't feel comfortable if we speak of real plants, real myths, real songs because they're sacred. With fiction, however, you can modify these things. We wanted to arrive at the most profound truth, not the superficial truth of anthropological data.” 当然更现实的原因是ayahuasca含有大量被很多国家列为一级违禁药物成分的DMT。

2. 随行的shaman(巫师)建议导演不要在拍摄过程中饮用ayahuasca,原因是“If you do it with something so specific in mind, or a specific purpose, then you get punished”,这个概念也在电影中反复提及 —— 人只有抛下一切身外物、不带任何杂念时,才能真正接入ayahuasca的多维世界。

3. 第二段中来自波士顿的Richard Evans Schulte博士被认为是现代民族植物学之父。

他在丛林的旅途中记录了大约两千多种药用植物,并且观察到,各个部落的ayahuasca虽然配方不同,但是主要成分少不了Banisteriopsis Caapi。

其著作“The Plants of the Gods: Their Sacred, Healing, and Hallucinogenic Powers (1979)” 直至今天仍然畅销不衰,该书的第二作者、化学家Albert Hofmann,正是LSD的发现者。

4. 关于双段叙事交叉的手法。

在原住民的观念里,时间并不是一条直线(这一点广义相对论已经告诉我们了),而是多重宇宙在同一个节点上的共同作用。

正因为时间的概念发生了扭曲,现实和梦境的的边界也变得更难以捉摸。

对于Karamakate(以及土著部落)来说,虽然是前后来了两个不同的科学家,但从始至终与他(们)交流的都是同一个灵魂。

正如在第二段叙事中Karamakate对Schulte博士说的那样,“I had a dream once. Of a white spirit who did not know how to dream. He was sick, and the only way he could heal was by learning to dream.” 5. 一些shaman认为每种药用植物都会开启不同的感知大门,帮助人们在多重维度上理解宇宙。

也有一些部落首领通过这种spiritual journey寻找现实困难的解决途经 —— 部落间的战争,以及对外来入侵者的反抗。

(这是我在纪录片里看到的,与本片无关,在我看来也是一种滥用)6. 选择黑白摄影的主要原因是,我们现在所看到的亚马逊已经不是当时科学家记载的那个的丰富多彩的生物圈了。

在当地语言中,对绿色的表达就有至少50种。

与其用数码去艰难实现一个并不准确的图像,不如通过观众的想象来还原。

7. 据称,在丛林中白色蝴蝶环绕Karamakat飞舞的镜头不是CGI也不没有借助任何道具。

完全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奇迹。

8. 那个自称“弥撒亚”的福音邪教也是存在、且反复滋生在亚马逊丛林里的一个毒瘤。

尽管片中Jodorowsky式的片段已经让人头皮发麻背脊发凉,真实的情况却要糟糕的多(曾经出现过上百人的大规模自杀)。

关于这个电影可以讨论的还有很多。

包括橡胶战争,哥伦比亚对部落的殖民统治、西方文明对未知领域破坏性的渗透,以及其他生长在亚马逊丛林里的、可能对人类做出巨大贡献的草药。

但是有一个问题困扰住了我,如果ayahuasca真的是人类认识宇宙的钥匙,如果说原始的丛林部落早已参透宇宙的奥秘,那么我们的文明究竟是在进步还是倒退呢?

所谓的农业革命、工业革命甚至信息科技生物革命,除了带来所谓的安逸生活和自以为聪明绝顶的精神自慰,究竟会把我们带去宇宙的何方?

 6 ) 一个联想

并不是真要写影评,就比140字多那么一点点,再删就只有删标点了。。

于是开个影评就顺便多写了两句:由这部片子不禁联想到一本书,波兰裔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的《一本严格意义上的日记》,记录了他1910s在新几内亚做田野调查时的种种十分个人的、杂碎的所见所闻和感受感想。

其间毫不掩饰的殖民者看待野蛮人心态、东西区隔甚至是种族歧视,与他的正式著作中提倡的对他者、对当地土著的“文化移情”,与他们”成为道德情感智识的共同体”,等信念甚为分裂,俨然就是他自己批判和想要摆脱的对象。

而那些相当动人的抒情,如“我们可以进入野蛮人的意识里,并通过他们的眼光观察外面的世界,感受一下他们的感受……”,“若我们怀着敬意去真正了解其他人(即使是野蛮人)的基本观点,我们无疑会拓展自己的眼光……”,“如果我们不能摆脱我们生来便接受的风俗、信仰和偏见的束缚,我们便不可能最终到达苏格拉底那样认识自己的智慧……”,都成了一种讽刺。

(内心OS:人类学家的碎碎念还挺可怕的,而且可能成为一段被小心保存、仔细研究的黑历史。。。。

如果想着哪天可能留名青史,不光田野笔记,连私人日记都得留神,当然这样做是否是诚实面对自己的偏见和局限就是自己拿捏的事了。。。。

)此片凑巧讲的是差不多时期的故事。

如何批判甚至革除看待“他者”的眼光,不管是学者还是艺术创作者,总是有各种各样的尝试和挣扎。

这部片子也算一个吧,而且是相当不坏的尝试。

另一个问题是,正如很多人类学家相信的,民族志研究的一个重要旨趣是理解当地人的看法和其生活之间的关系、他们对世界的理解和图景,那么这是通过与他们”成为共同体“,还是保持一定的距离(或许这个距离本就是天然地、甚至是天性地存在,也是无数学者艺术家、包括此片在勉力批判、革除和逾越的)、从远处观察和反思来完成。

如果就上面提到的这本书来看,马林诺夫斯基实际上是通过相悖于他所信仰和提倡的方式去做的,也就是第二种方式;而此片的表达出的批判和挣扎显然指向第一种,甚至可能还要更深刻。

PS:观影状态甚差,疲劳作战,以至于前20分钟昏昏沉沉,不太对得起这部很用心的片子,多加一星补偿,五星:D

 7 ) 人性之思考

我一直认为,人本身是一种杂合体,是一种掺杂了许多功能的系统,而这一系统,是有很多漏洞的。

人对自然,宇宙理解,也是这个系统所谓的完善过程,其实,只是往其中掺杂了更多的功能或者代码而已,我们的系统必将越来越复杂,冗余越来越大,距离最原始的最纯净的系统越来越远。

人类,必将有一次洗礼,除去自私,砍掉贪婪,洗去欲望,下一个人类时代,或许会回归自然,亦或者,跨越生死,踏上大道。

 8 ) 祭奠历史长河之中又一消失的历史文明

电影是根据人物原型在亚马逊流域探险日记而写成的《蛇之拥抱》,是年轻哥伦比亚导演希罗·盖拉写给南美大陆的黑白影像诗,获得戛纳电影节导演双周单元大奖,更代表哥伦比亚角逐奥斯卡最佳外语片。

不得不说如此有着高度思想价值的电影,竟出自一个80后的年轻导演之手,让人感到相当的震惊。

他将古老印第安文明的孤独,用静谧且深邃的语言镜头平淡冷漠的表达出来,以纪录片的形式,将文化与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碰撞,以及对原始文明的保护充分的表达出来,让我们感受历史的同时又体会到了另外一种现实的情感表达。

电影一开始就用黑白影像为我们呈现出内容的严肃与深刻,就像老电影一样让我们感受那种如同记忆里的东西,不过一开场就蹦出来这样一个不穿衣服的土著人,真心让人小心脏有点接受不了。

本以为黑白的地方只是一部分,没想到全片都是,看的出导演选择用黑白这种方式表达电影内容,有着一种不可抗拒的执拗与坚持。

剧情在两条时间线的交错下为我们展开,两组人,都以寻找药草Yakruna为目的展开的冒险。

一组人是青年时期的Karamakate与德国科学家Theodor Koch-Grünberg和他的印第安陪同Theo,为了治疗德国科学家身上的疾病而去寻找药草。

而另一组人是老年时期的Karamakate与美国科学家Richard Evans Schultes为了打探神奇的药草Yakruna而再次展开的冒险旅程,只是这次Karamakate不再是向导。

虽然是前后陪同两个不同的科学家,但两段故事叙事相互交叉,对于这场冒险而言,都是土著人Karamakate与两位科学家以同样的理念进行交流,所以可以看作是同样一场冒险。

电影展现出来的是一场冒险的旅程,但我们看到的却不仅仅是丛林探险故事,更多的还是将看点放在了“橡胶战争”和“基督传教”这两个历史层面上来,也就此为我们带来了很多苦难残暴的画面。

当曾经做过橡胶园奴隶的德国科学家印第安陪同Theo,来到一个橡胶园,将接橡胶树上流下来橡胶水的铁桶打翻时,从远处跑出来的断臂橡胶奴隶绝望的央求他也将自己杀死,那种绝望的挣扎与恐惧已然让我们能够强烈的感受到殖民统治的蛮横与残暴,更能体会到土著居民遭受的艰难与苦难。

尤其是当Theo拿枪指着断臂男人想要杀死他却最终没有的无奈,转身走掉,却抱头痛哭的场景,不禁震撼了我们的心灵,也让我们的身心感受到这场“橡胶战争”的恐怖。

画面2:西班牙神父与鞭笞西班牙神父收留了土著居民的孤儿,把他们当成异教徒,认为他们说的语言是恶魔的语言,通过同化他们的语言与净化他们的心灵来植入“先进”的宗教理念。

我们可以看到在电影里面神父鞭打小孩,因为他们认为鞭打是净化心灵的一种方式,最终印第安陪同Theo因为不忍小孩们被打而失手打死了挥动皮鞭的教父。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打着传播福音,教化文明旗号的传教士,其实是殖民统治奴化原土著居民的帮凶。

画面3:白人皇帝当老年时期的Karamakate与美国科学家Richard Evans Schultes来到一个由白人奴役的原始部落时,首先看到的是一群人在那里进行自我鞭打来净化灵魂,看的出这里的白人皇帝是一个基督传教士。

但是进入这蛮荒之地后欲望的野心持续膨胀,不但奴役原住民,还做起了这里的土皇帝,更丧心病狂的吃起了小孩子的肉,让人看了就感觉到他心灵的变态与恐怖。

最后Karamakate以能救活首领夫人的名义在粥里下了迷药,当白人皇帝与部落里的人喝了以后都变得癫狂起来,陷入癫狂以后的白人皇帝宣称自己就是弥赛亚救世主,并让众人生生的把自己给活吃了。

这场景仿佛让我们在看《绿色地狱》,更令人不寒而栗的是,这群白袍“奴隶”很可能就是当年那群不谙世事被西班牙神父收留了的土著居民孤儿。

不得不说,当故事情节被串联起来以后,更显出基督传教这原本光明正义的事情,被演变的如此残暴冷酷。

当然,电影也不仅仅为我们表现出来不好的地方,还有很多地方也表现出来了对人文主义思想情节的表达。

一方面表达出来了原始文明与现代科技的碰撞;另一方面表达出来了对文化传承的保留与珍惜。

碰撞一:土著人Karamakate讨厌白人,因为白人奴役他们的人民,占据了自己的家园,因为与世隔绝的独立生存,为了找寻族人才同意与他们同行。

当找到他的族人以后这才发现,族人已经不再是和他一样的崇尚自己的文明,从而一把火烧了原属于自己部落的药草Yakruna。

碰撞二:原始部落用心去感知世界,认为万物生灵都会讲话,不管是河流还是石头,让心灵的感受来引导寻找的方向。

而我们选择的是现代科技,用地图和指南针来指导方向,我们创造了科技,却又被沦为科技的工具,缺少了地图与指南针以后寸步难行。

所以土著人Karamakate总让科学家将行李箱全部丢弃,只有通过自己的本性,才能真正的感知自然。

传承与保留:当科学家Theodor Koch-Grünberg的指南针被偷,他拼命的想要把它找回,并不是因为没有了指南针无法为自己找寻方向,而是怕土著人学会了如何使用以后忘记了自己用心感知世界的方式,古老的文明就会消失而无法得以继续传承。

当美国科学家Richard Evans Schultes抛弃了自己所有的行李以后,用土著人的方式感知世界,并最终找到了唯一一株仅存的药草Yakruna,但他也被土著人Karamakate选为土著文明的继承人,抛弃了种族之间的隔阂,选择了文化传承的使命。

不过电影韵味的地方还是电影一开始蛇宝宝出生的片段与电影最后蛇与花豹对峙的场景。

小蛇的出生代表了亚马逊河流的无数部落分支,代表了土著人的原始部落文明。

而花豹与蛇的对峙,则是原始文明与现代科技的对峙,代表了印第安人与白人分别表现出来不同的价值观。

 9 ) 小记

没看影评前我以为亚库那是真实存在的一种植物,可能代表殖民者肆意破坏丛林导致快灭绝的植物。

影片的剧情记录。

年轻向导对老白人说,下雨之前不能吃鱼和肉,要得到动物之主的允许。

等等。

(我感觉,只有人少才能与自然和谐相处,地球上人这么多,超负荷了,超过自然承受能力。

)唯独一种植物才能治疗老白人,亚库那。

蛇繁殖的画面加上吟诵。

很有灵性的感觉。

(蛇,无论在东方还是西方,都是很神圣的动物,象征生殖,与女性神明相关。

但现代对它的映像都是阴险狡诈。

我猜后面的负面印象都是♂对女性神明的贬低与绞杀)眼镜白人他不能做梦,只有亚库那可以救他。

老向导和他做了交易 玛贝(吃的,类似毒品吗?

)画画的画面,是石头能和他说话,他才画下来的。

后来就不能了,忘记了一些事情。

(原来是忘了年轻时候的事。

为什么忘了呢?

)导游往白人鼻子里吹了啥?

在一个部落里,指南针被抢走了,白人认为原始人定位的知识源于风向和星象,如果学了指南针就会把原来的忘记,向导阻止了他,因为白人不能阻止原始人学习新的知识。

(原始人知识也要更新的)在一条大河,向导说这里是蟒蛇带着卡瑞普拉克那祖先从银河系降入人世的地方。

(在中国,龙是什么时候代替蛇成为主流的?

)原始人好惨,被折磨得要别人杀死他。

因为美国砍伐原始森林,肆意开发橡胶,奴役原始人白人做了卡皮木的梦,画了一幅画。

被导游认可。

向导梦见一样的,两人喝了一碗糊糊要请示卡皮木之主。

向导看见豹子,保护白人。

流星(瓦托依马)会变成蟒蛇带来使命。

杀了白人。

哥伦比亚人砍伐树林种植橡胶园,把导游的族人都杀了,导游一个人小小的自己养活自己。

路遇种植园,停下来找食物,土著已被训话,不能讲原来的话,会被认为是异教徒的话。

此教会虽然名义对抗香蕉园,建筑鸣谢牌确感谢哥伦比亚人带来了文明,将这些“野蛮人”驯化。

向导应该也被这样的教会养过一段时间,后面看透了教会逃离了。

老向导路过原来的修道院,这里已经疯了。

一个白人将自己在这里变成了神,他也认为自己是。

伪神妻子病了(幼女,得了黑热病)光头将自己齿牙和钻石的项链戴到她身上,平行幼女吹了几口咽(疑似香烟)。

然后吟诵。

幼女好了。

当晚伪神觉得神迹出现,叫所有人开party,此人要白人喝圣水(糊糊粥),白人面露难色,说我不配和神明之子同喝一碗水,此人疯了,要人所有的信徒吃他的肉。。

光头给他们圣水下了料。

光头说,他们是马库斯,不是蟒蛇的后代,不是人类。

(向导脖子上戴地是什么神物,吹三口烟就好了,好神秘)眼镜白人出门探险还要带死沉的唱片机。

西奥(老白人)做梦,违反禁令,杀鱼吃了鱼。

活该,开始浑身发抖打摆子了。

西瓜头给自己做了一身鸟毛祭祀服。

他们去了一个地方,渡口有台阶,有乌篷船,哇擦我还以为他的家人进化了。

有营寨,没想到是中国人。

但国旗很奇怪啊。

中间白两边黑的。

亚库那被他的族人糟蹋了,他放火烧了。

这时殖民者哥伦比亚人来了。

烧杀掠夺。

豹子把蛇吃了。

(看了影评才知道这是现代“文明”杀死了古老的亚马逊文化。

老向导毁掉了几乎所有亚库那,唯独留了一颗。

白人撒谎了,不是为了治病,是为了亚库那提纯橡胶。

光头将一朵亚库那做成梅朵拉,卡皮木,涂在了白人背上,让他去见梅朵拉。

强大无比的神,蛇诞生胚胎前期就存在。

穿过一片丛林,来到了宇宙。

和抽象的东西。

(之前石壁上的画,有点像线粒体)拉卡马凯特(原始人向导)不见了。

把项链留给了白人,教化成功了。

蝴蝶缠绕在白人身上。

致敬亚马逊文化。

珍惜且敬重古老的文明吧,不要被飞速的现代文明毁了。

 10 ) 最后一碗死藤水

《蛇之拥抱》的故事主线,由20世纪初德国人类学家马蒂乌斯在亚马逊土著人巫师的带领下寻找亚库纳(死藤水的主要成分)治病、30年后伊文思再次寻找亚库纳这两件事构成,他们跟随的,是同一个巫师卡拉马卡德,行走的也是同一条线路,而串起的,则是同一段历史:土著文明在白人入侵(资源掠夺、殖民统治、传教、知识普及)之下毁灭的过程。

我想讨论一下这一进程中,两种世界观的撞击所归结的可疑之处:谁,更贴近宇宙?

就从虚无开始说起吧。

马蒂乌斯和伊文思所代表的西方文明,向亚马逊输入的,是两种矛盾的观念:一方面是科学知识代表的理性与文明(马蒂乌斯的罗盘),一方面是基督教代表的对上帝和救赎的信仰(疯狂的传教士)。

这两种观念匪夷所思地杂糅存在,构成了西方文明的奇怪系统。

如果以死亡来表示虚无的话,则在认识宇宙这件事上,西方人更接近虚无:马蒂乌斯之旅在一战即将爆发时,伊文思之旅正逢二战如火如荼,这两个人的背后,全世界正有无数人在死去。

通过科学抵达宇宙?

科学在塑造庞大的战争。

通过宗教抵达宇宙?

传教士都在发疯(西班牙教士以救赎为由虐待橡胶工人的孤儿,40年后,这群孤儿变成了迷信一个自称耶稣之子的葡萄牙宗教狂的信徒)。

科学给亚马逊带来了什么?

让土著人沦为橡胶战争的奴隶,让科瓦诺族迷失、忘却自己的传统。

宗教给亚马逊带来了什么?

让亚马逊的孤儿成为负罪的异教徒,让他们变成迷信基督的狂人,甚至啃食人肉。

西方人以物理和教义这看似实在、可信的观念去理解宇宙,结果却指向死亡、虚无。

而巫师卡拉马卡德所代表的亚马逊土著,原本是通过死藤之主来理解宇宙的。

死藤之主是一个虚无的存在,产生于土著人饮用具有致幻作用的死藤水而幻想出的神。

这个虚无之神只是一个宇宙观形成的渠道,本身并不重要,重要之处在于,土著人信任身体与感官,即以“自己”为入口去接近宇宙。

以虚无之法、以实在之人来理解宇宙,他们获得了与自然融洽和谐的生存关系。

他们以虚无的方法,达到了实在有效关于生存的规则。

卡拉马卡德告诫马蒂乌斯,在月升之前不与女人做爱,在得到许可之前不得吃鱼。

这是土著人的神秘规则。

规则实际上并不神秘,它包含了生存经验和对未知的准确感知。

而马蒂乌斯最终在不可知之中失去耐心,破除戒律的行为,其含义在于:文明世界的一种普遍的狭隘,即不相信未知——文明让人类忘记了自己的无知和宇宙的广袤。

这一狭隘的自负,着实可笑。

所以,卡拉马卡德不止一次地大笑不止。

他的笑来自于对马蒂乌斯观念感到的滑稽与可笑,而非快乐。

在河边,伊文思说:“我是个科学家,只认识事实,我不能被我的梦境引导。

”卡拉马卡德:“这条河有几个河岸?

”伊文思:“两个。

这一个与另一个。

一加一等于二。

”卡拉马卡德:“你怎么知道的?

”伊文思:“因为这是事实,一加一等于二。

”卡拉马卡德:“你错了。

这条河有三个、五个、上千个河岸,小孩子都明白……我们从梦境中学习,但他们都是真的。

比你所说的事实还要真。

”伊文思取出地图,卡拉马卡德将地图扯下扔进河里,说:“你看到了什么?

这个世界如此巨大,你却选择看这张纸。

这个世界会说话,我知道聆听,聆听祖先的音乐。

这就是你寻求的道。

聆听真理,不能只用你的耳朵。

”卡拉马卡德们遵循死藤之主、遵循梦境,他们甚至解决了一个物理学无法解决的问题:对于时间的认知。

在卡拉马卡德的观念里,时间不是线性的,马蒂乌斯和伊文思的事情是同一件事情,正如他们行走的路线是同一条路线一样,他们也可以用这个同一性去大笑赫拉克利特。

他们的宇宙是没有矛盾的,他们因此更接近宇宙。

在旅途中,卡拉马卡德多次建议两个科学家扔掉他们的行李,马蒂乌斯自始至终也没有扔掉,所以他即便饮下紫藤水,也没有产生效果。

伊文思扔掉了,最终,他在吸食最后一朵亚库纳之花后,进入了关于宇宙的幻觉之中。

是幻觉还是真相呢?

卡拉马卡德最终失踪不见,他是否存在过呢?

纠缠于存在本身是不是更会抵达虚无呢?

等等,这一切问题,够我们自喜并居身其中的文明世界,思考很久了。

而亚马逊的土著们,早已在时间的同一性中、在梦境之中有了答案。

PS:另一个值得卡拉马卡德大笑的事实是,电影中的伊文思原型为美国植物学家理查德·伊文思·舒尔茨,他在二战期间返回亚马逊,受雇于橡胶公司,为美国因珍珠港事件被日本切断的东南亚橡胶供应寻找新的出路,并且发现了多达3500个橡胶品种,是橡胶掠夺战争中的重要人物。

《蛇之拥抱》短评

不得了,了不起。

5分钟前
  • 零点七
  • 力荐

其实有点像公路片的套路配上赫尔佐格的影像,前半段叙事有些直白但后半段又有些语焉不详。喜欢教堂那段,基督教留下的种子生根发芽出一个疯狂的宗教怪胎。

9分钟前
  • 日灼
  • 推荐

彩色鬼画符不错

14分钟前
  • 喷嚔
  • 还行

第88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提名&第68届戛纳电影节导演双周单元提名。双线叙事,迷失Z城和记忆之前,一度差点睡着,结尾有被震撼到。

15分钟前
  • Feu
  • 还行

本片可以结合两个来看:一是梅尔吉布森的《启示》,两者在时间先后及母题上略有映照,当然《启示》属于细节服务于叙事功能的类型片,而本片可供解读的空间大得多;二是看完后可以搜索一下关键道具“死藤水”,在本片中具有如此神秘的地位,却在百度百科中已然被现代技术扒下了外衣,尤其是关于它在美国商业体系中曾经搅起的专利浑水,令人无限唏嘘。总之,看《蛇之拥抱》无需很专业的人类学知识,它就是个关于探讨人类文明与世界关系的寓言,你愿意看见什么,就是看见了什么。于我,只是看见了历史车轮碾过后留下的无尽悲哀。

20分钟前
  • Evarnold
  • 力荐

不仅仅是原始与现代文明的碰撞,也并非是对西方人暴行的简单控诉,导演有野心在影片中容纳更广阔的宇宙观。越趋近结尾越呈现出浓重的神秘主义色彩,黑白影像保留原始感,叙事上既有融入又有疏离。从未正面描绘白人对印第安人的屠戮,但通过断臂的奴隶、见到白人就立刻疏散孩子的牧师,足以深刻揭露橡胶战争的创伤。结尾很天才,土著巫医化成虚无与无限,华丽而迷幻。

23分钟前
  • 李濛Lemon
  • 推荐

第一次见用黑白影像呈现亚马逊雨林,主题还是现代文明与古老文化的冲突,拉美地区很适合魔幻现实主义,电影最后神迹一般的升华,人类的渺小得到直白的展示,宇宙中的人类微若尘埃,不要妄自尊大。[B]

27分钟前
  • 帕拉
  • 推荐

周三的晚上在klcc附近的Malaysia tourist centre的演播厅里看了一部哥伦比亚电影。真是神奇

30分钟前
  • 祥林嫂
  • 还行

没看完,因为我看的版本字幕有问题。。。

32分钟前
  • kwod
  • 较差

有不错的立意,文明与文明之间的纠缠,犹如豹子与蛇的对峙。双线并行,就像同一个雨林时空。但在看过的南美丛林题材里头,或者是《黑暗之心》那些不可考的片子中,它在影像风格上,显然还可以(应该)做得更好。

34分钟前
  • 木卫二
  • 还行

2016|01|01(?) 文明与文化?2016|01|03 18H55 前重看《当年事,我记得》

36分钟前
  • Muyan
  • 推荐

去电影院的路上我还在看讲美洲原住民历史的《1491》。看完电影以后我敬畏得不想说话,好像醒着做了一个疯狂忧伤又难解的梦,然后决定步行4公里回家。身后没有历史,前方没有答案

38分钟前
  • 半个桃李林檎
  • 力荐

啊大周末来看看不懂的电影。影像质感很赞了

43分钟前
  • 宁止水
  • 还行

无聊。

48分钟前
  • 年糕
  • 很差

太差劲差劲到我注册了一个账号进来吐槽,黑白画面,野人找个现代人去,还有那些穿着皮肤一点不野,就快进看了几秒钟

51分钟前
  • 0=e^iπ+1
  • 很差

你说是奇妙的冒险也是奇妙的冒险,你说它是没主题瞎拍呢也是瞎拍。还不如《绿房子》。

56分钟前
  • 殇空定慧
  • 较差

6/10。有关弥赛亚的段落中,埃拉和萨满被基督徒抓住并让他医治病人时,昏光、烟雾、树上捆的尸体和信徒狂热跪拜的场面,在黑白影像表现下突出了宗教殖民的黑暗,充当弥赛亚的白人骗子在圣餐的仪式中上演人类相食,这间宗教庇护所最早被萨满发现,则是年轻的他带德国学者及其助手沿河停筏觅食,目睹修道士利用鞭打来统治一群印第安孤儿的场所,他们坐上木舟匆匆远离,镜头漂浮在漆黑的河面上向左横摇,时空跨越数十年,年老的萨满和埃拉向镜头驶来,水蟒般蜿蜒的亚马逊河构建了时间的轮回,一个灵魂穿越了两个躯体,萨满要求一心只想获取橡胶的埃文舍弃行李(文明),拥抱雨林(而非聆听他象征工业文明的黑胶唱片机),被梦引导去完成生命的回归,最终埃文喝下了亚马逊最后一支神花之水,梦中指向了丛林、河流和绮丽的银河,自然之力战胜了暴力的殖民史。

58分钟前
  • 火娃
  • 还行

刻意的情节和逼着观众“反思”的叙事带来的只有粗暴又爹味的玄学-科学/技术对立(和偶尔的人性),没有女性声音也许不止是一个细节缺陷。主要价值只在于较为多面的民族志音像

1小时前
  • 鱼蛋佬🍢
  • 还行

不知所云 故作深沉

1小时前
  • TGK
  • 较差

影像化了的人类学故事,却觉得完全没有文字版来得震撼。不如再去多看几本列维斯特劳斯。

1小时前
  • grapefrukt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