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日本人很喜欢三国的题材,动画电影也是被日本垄断,今年是个特殊的年份。
这部聚焦曹操青壮年时期的作品,最动人的力量在于对文化根源的坚守与还原。
主创团队耗时耗力,从国内外130家博物馆、研究院的文物中汲取灵感,让东汉风貌跃然银幕:曹操的玄铁鳞甲复刻古代甲胄智慧,袁绍战袍上的“中国紫”映照两千年前的工匠技艺,就连帐中相伴的小狗“麦子”,都源自内蒙古博物院的汉代彩绘陶俑。
这种对细节的“较真”,让每一件服道化都成为历史的注脚,远比空泛的文化口号更有说服力。
影片中袁绍设宴的场景堪称神来之笔。
桌案上陈列的鱼脍、貘炙、太羹等菜品,不仅精准还原了汉代饮食风貌,更直白地印证了“生鱼片实为中国汉代传统饮食”这一史实,让“脍炙人口”的文化渊源变得可感可知。
当观众在银幕上看清那些基于洛阳博物馆白玉杯复刻的酒器、参照陕西历史博物馆藏品还原的染炉,便不难理解:这些后来在海外衍生发展的文化元素,其根脉始终深植于中华大地。
不同于其他作品对三国英雄的符号化塑造,影片在易中天的史学视角加持下,让曹操、袁绍、刘协等人物重获历史温度——青年曹操的赤诚与理想,刘协在乱世中的生存智慧,都跳出了刻板叙事的窠臼,这种对历史人物的深度解读,恰恰是文化本源的核心:三国的魅力从来不止于权谋战争,更在于中国人对英雄、理想与命运的永恒思考。
它清晰地传递出:他国对三国的喜爱是文化影响力的证明,但唯有扎根历史土壤的创作,才能真正诠释三国的精神内核。
这,正是中国的三国最深厚的底气。
个人认为不输哪吒二。
非常符合历史,简直就是正史再现,距离新三国就差一个关羽之死这种经典BGM了。
袁绍在联军讨董卓就私刻玉玺,打算不认刘协另立天子。
唯有曹操率领五百校刀手在平原上对冲董卓的百万铁骑,虽不幸落败,但偶遇狄三针,一针就活。
后来捡了条狗,一人一狗努力工作,前往洛阳迎接天子,面对董承的刻意打压,曹操毫无怨言,与刘协一起为大汉而努力,怎知董承阴险狡诈打算挟天子以令诸侯,但被汉献帝察觉,偷偷换了身小兵衣服,跟随曹操私奔到许昌。
曹操尊敬汉献帝,一心一意辅佐天子,岂料董承小人反复无常,就私自篡改衣带诏,带着衣带诏渡过黄河直接找到袁绍,让袁绍出兵讨伐曹操,曹操面对天子和董承衣带诏内心依旧至死不渝效忠大汉,当街杀了董承与袁绍开战。
袁绍带着手下三位智囊猛将许攸张郃高览,而曹操独自一人迎战,幸运的是他的天子汉献帝对他不离不弃,亲子带着粮草来到两军阵前,在曹操去偷袭乌巢之际,帮他镇守大本营,那句我是天子一出来,袁绍军顿时被震撼住了,最后大英雄曹操一举活捉了袁绍,但曹操大仁大义,将袁绍放回了河北,曹操真是太帅了。
很久没有看到这么符合历史的文学二创曹操形象了,非常好看,强烈推荐!!!
至于非常还原历史的火焰流星雨就不再多费口舌夸了,三国题材真是蒸蒸日上啊!!
三国的星空第一部 (2025)7.42025 / 中国大陆 / 动画 历史 / 于孟 袁原 / 檀健次 路金波
动画电影《三国的星空》在十一档刚刚上映,作为三国历史爱好者与写作者、影视故事尤其是历史类影视故事策划从业者,我在第一时间便去电影院观看了。
虽然在观影前通过预告片等资料,我对故事有大概的了解,看到有易中天老师以监制+编剧身份坐镇本片,更是满怀期待。
我也看到一些历史创作者和三国文化爱好者,都很期待本片能斩获高票房,赶超黑马动画片《长安三万里》《浪浪山小妖怪》、媲美影史神作《哪吒2魔童闹海》,让三国题材再火一把,相关微信群里早就高度关注,有些朋友简直是为这部电影的票房操碎了心。
而且本片确实有可圈可点之处,显而易见的是器物道具、人物服饰等细节考据、设计十分到位,片尾那一长串常平香炉、汉代环首刀等各地博物馆的参考文物即是明证。
此外,影片的一些画面比如洛阳风貌与汉家宫阙也是美轮美奂,战争场面也值得肯定。
但是一部电影的服、化、道与画面再精美也不过是外表与装饰,故事才是核心与灵魂,就如一个人即使衣装再华美、首饰再金贵、化妆再精致,可如果本身长相丑陋、灵魂不堪,那只会让旁人深感可惜。
看完电影后,我便是深感《三国的星空》在故事维度有三大可惜之处,不吐不快。
第一,故事有点散。
因为本片才刚刚上映,我尽可能在避免剧透的同时做剖析吧。
故事试图建立核心三人的人物关系——曹操、袁绍与汉献帝刘协。
但其实只是两组人物关系:曹操与袁绍、曹操与刘协,而这两组人物关系之间并无多少关联与纠葛。
经典电影如《霸王别姬》《投名状》,三人组每两人之间都有强关联,这才是极具戏剧张力的三人人物关系。
《三国的星空》的三人人物关系,既然不能聚合强化戏剧张力,那就应该果断舍弃一组,如同《长安三万里》一样做足李白与高适这一对互为镜像的人物关系,否则两组不能产生合力的人物关系,只会让故事走向散乱。
这不仅是《三国的星空》的一点缺憾,也是多数历史片容易犯的错误之一。
历史片和传记片容易犯的另一错误,是呈现事件过多却并无强有力的逻辑关联。
《三国的星空》也是如此,曹操讨伐董卓、迎天子入许昌、袁曹官渡之战几件大事并没有做足逻辑关联,或者说这几件事本身有内在逻辑但可惜电影没有做好呈现,这也是让故事显得有点散的另一原因。
同类影片中,《长安三万里》是非常好的榜样。
故事讲述李白还有高适的一生,时间跨度要比《三国的星空》的前后十年更长,涉及的盛唐气象、安史之乱等历史事件和人物也更多,但是编剧极其巧妙地建立一个现实一个浪漫互为镜像的人物关系,并通过高适在击败吐蕃的一场战役的间隙中回忆出李白的一生,这不仅破开了文人题材影视剧多是文戏过于平淡的困局,更让人物漫长的一生有了非同寻常的紧张感。
这一紧,故事就不会散了,对观众的吸引力也会成倍增加。
最后从故事结构的维度,补充一下我的初步想法:《三国的星空》不需要从讨伐董卓开始讲起,可以将故事放在官渡之战的几个月中,以曹操和袁绍这一对人物关系为核心,曹操率兵解白马之围作为第一幕、虚假的胜利,双方对垒官渡、曹操粮尽援绝作为第二幕、至暗时刻,最后偷袭乌巢、逆风翻盘作为第三幕和故事大高潮;曹操下决心抗袁与战役间隙,可用曹操账下最懂人心的谋士郭嘉与曹操对话回忆袁绍往事(郭嘉最初是投奔袁绍,看清袁绍为人后离开袁绍的)、进而解码袁绍为人性格以及战略战术的方式(要知道世界上最了解你的人,往往都是对手),将曹操与袁绍少年交往、盟誓讨董等一生往事带出即可。
别忘了,正史中郭嘉不仅分析出了曹操有十胜、袁绍有十败,而且事先料中了曹操先攻刘备于徐州、袁绍必不会快速南下,孙策必死于刺客之手等诸多疑难大事,可说是官渡之战第一功臣,为曹操平定北方熬干了心血,死在曹操北伐南归、东临碣石前夕,我今凯旋而归,卿已黄泉相隔,作为故事的尾声,想必会有无数人为之泪下,岂不比虚假空洞的曹操与刘协的基情真挚万倍、可信万倍?
第二,人物缺灵魂。
虽然易中天老师是著名曹粉,但影片中的第一主人公曹操,却让人感觉灵魂缺失。
也许易老师塑造的曹操灵魂就是忠于汉室、“要为曹操正名”,但这个灵魂(也即故事的主题)在多数人看来真的是既不可信、更不讨喜。
之前我拜访《雍正王朝》与《走向共和》的制片人刘文武老师时,刘老师曾讲过:历史故事的影视创作,有两点至关重要,一是故事的当下性,二是主题的穿透力。
以此标准来看,忠于腐朽而必将灭亡的汉室,毫无当下性与说服力,更何谈生命力与穿透力?
与哪吒的“我命由我不由天”相差万里,也不及马伯庸老师《长安的荔枝》与《太白金星有点烦》等近作中对职场牛马的代入和共情。
理解易中天老师要为曹操洗去“汉贼”骂名的用意,但搞创作不能非此即彼,不是汉贼、却未必就是忠于汉室,“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才是曹操的本色,如果故事中塑造的曹操,是眼看汉室腐朽、天下大乱,勇于挺身而出、收拾残局,不惧当世骂名、遗臭万年,不惜与故友袁绍反目成仇,不在乎忠于汉室的虚名,孜孜以求的是整个天下万民安居乐业,这可能更符合曹操的形象,也更能赢得今天观众的认同。
第三,呈现少真诚。
在今天的自媒体时代,来自消费者的真实口碑,越来越成为一部电影最为重要的制胜关键。
也许口碑带来的红利,会有延迟效应,但它可能会迟到、却绝不会缺席。
我认为内容从业者应该做长期主义者,尤其是做系列故事的开发,只要第一部口碑好,哪怕一时没赚到钱,一定会在续集中加倍回报,比如《人在囧途》虽然票房不高,但是后续的《泰囧》《港囧》可是赚得盆满钵满;反之亦然,如果第一部口碑差,哪怕通过营销等因素赚到不少票房,但后续作品观众可就不会买单了。
因此,我认为《三国的星空》既然要做系列电影,第一部片尾已经放出了第二部《赤壁》的彩蛋,那就更应该尽力做好第一部的口碑。
前面说的两点,故事有点散、人物缺灵魂,也许算是主观感受,一千个读者可能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是我要说的第三点——呈现少真诚,却是个不争的事实。
《三国的星空》中呈现的历史事件(虚构事件暂且不论),比如孤军追击董卓、迎接落难的天子,无一不是曹操人生最光辉的几抹亮色,甚至编剧不惜乾坤大挪移之术,将资料中少年曹操与袁绍抢人家新娘子的故事,改成了偷区区一个“常平香炉”(且不说四世三公的袁绍,与父祖身居中常侍与太尉高位的曹操,难道真的没见过这玩意儿?
),只为给曹操洗刷污点。
更不用说,电影讲述的十年间,曹操两屠徐州、“凡杀男女数十万人,泗水为之不流”(《后汉书》),因为曹操睡了张绣婶婶而引发的血案、导致长子曹昂爱将典韦被杀,设置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掘梁孝王等墓筹集军饷,杀董承后不顾刘协求情杀死有孕在身的董贵人,官渡之战坑杀袁军降军士卒七万余人,这些事提都不会提,甚至电影中连袁绍都是最后被曹操放走的。
大家都知道盲人摸象的故事,评价一个人要看全面,不能只看优点,也不能只看缺点。
否则,传播学的一个理论“局部真相,不是真相”,便是最好的注脚。
也许有人会说,人物传记类影片只讲传主优点,不是很常见吗?
确实,我们的文化传统中有“为尊者讳”的基因,但是也有“不虚美,不隐恶”的传统,究竟怎么做,还是取决于创作者自己。
前年的《长安三万里》同样是很好的榜样,讲李白的一生,也不必讳言他以诗文求功名、浪荡花丛挥金如土、对朋友轻诺寡信、为人脉钱脉几次甘作赘婿,不仅无损于李白的光辉形象,而且塑造出了更为立体鲜活而真实可信的古人。
何况国人对于三国极为熟悉,这样只讲曹操优点、丝毫不提缺点,自欺尚可,欺人却难。
我观影时,旁边就有一个男子边看边对爱人小声讲解,说这是美化了的曹操。
影片这样的做法,也许只能一时欺骗小孩子吧,但孩子总有长大的一天,等他们长大看到更多的历史资料,发现这部电影中的曹操完全不是真实的曹操,又会产生怎样的破灭与反思?
如果我们连时隔近两千年的古代史都做不到真诚呈现,又如何奢求客观看待近代史、现代史以及当代史呢?
或许这点思考超出了一部商业电影,但谁让易中天老师是在央视百家讲坛以《品三国》闻名于世的“学术超男”(易老师自语)、而许多人也会把他的作品当作历史来看呢?
从来便是欲戴王冠、必承其重,能力越大、责任越大呀。
提起曹操,大部分人都会很快联想到一个反派形象,比如他生性多疑,比如他容易头疼,比如他是枭雄,坏的那面似乎多过好的那面。
但真实的曹操到底是什么样的呢?
年轻时的曹孟德会不会也曾是一个抱着光复汉室之心的热血青年形象?
这一次,易中天大刀阔斧,将历史融于动画之中,为我们绘制了一个波澜壮阔的三国世界。
在这里,有君臣之情,有总角之交,有万邦来朝的华贵洛阳城,也有兵刃相见的恢弘战场……更多面,更立体的曹操,让你看到不一样的三国世界比之于过去电视剧里彻头彻尾的反面形象,这次《三国的星空》里青壮年曹操显然更加多元,立体一些。
说得更简单些,就是他尚未成为称霸一方的雄主,身上还有着满满的少年气与“人味”。
都说伴君如伴虎,这部剧里的曹操大部分时间里还只是一个小角色身份,这让我们可以用平视的视角和目光去切入曹操,看他如何从草莽之中杀出来,最终竟打败了自己儿时的好友袁绍。
提起袁绍,不得不说一下这部动画的人物成长线、人物关系做得非常漂亮,清晰易懂,又能让你感受到他们之间复杂的权力关系。
比如影片的开头,还是毛头小子的曹操与袁绍窃入他人府中偷盗香炉,两个人完全就是稚嫩孩童,调皮玩伴的模样。
而影片的结尾,当曹操再次与袁绍面对面,提到儿时那场玩闹,时间仿佛一条细长的纽带,瞬间让我们感觉到在岁月的长河中,两个人的感情是如何改变的。
当香炉主人的府上追兵赶来,曹操和袁绍都要被逮住的时候,曹操想的是让袁绍放下,而袁绍不肯放。
一语成谶,在历史上知名的官渡之战上,袁绍便也是这样失败的。
作为好友,曹操与袁绍都有大将军之姿,只是在把控人心上,曹孟德显然技高一筹。
而作为臣子,曹操的形象又是截然不同的。
当袁绍私造玉玺,准备另拥新君的时候,曹操的回答是:“诸君背面,我自西向。
”在这一瞬间,我突然发现曹操其实是一个很理想化的人物,他宁可要面对失败和战死的危险,也要尝试去与董卓一战,不得不说,胆子很大。
成大事者,不拘小节,曹操就是这样一个人。
战败后,他开始带着士兵种麦子,最终,在刘协无人响应的时候,他愿意成为那个追随刘协的人。
历史上总说曹操多疑,容易头疼。
看完这部影片,我终于能理解这个曹孟德了,一个人长期在高压状态之下做事,无法信任他人,还遇到过和挚交好友兵刃相见的事情,无论如何也很难变成一个轻信他人的人。
人活着,总是需要一点儿运气的。
当官渡之战上演,天狗吞日,曹操喊出“天命在我”那刻,我就感觉,人其实就是和自己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的。
曹操走的每一步都是应了他自己的命运,上百家博物馆考据的含金量,极致动画美学呈现洛阳!
洛阳!
既是汉帝刘协心心念念的洛阳,也是我们这种观众魂牵梦绕的洛阳城。
去年恰好去洛阳旅游过一次,对那边的博物馆很有好感,这次在片尾看到全国那么多博物馆联合支持,感到非常的惊喜。
从考据与历史的层面来说,整部电影在呈现当时的风土人情时,做的特别到位,而且是一种非常浪漫化与超越现实的呈现。
我记得有一幕,刘协从长安回到了洛阳,跋涉多日,看到了已经破败的洛阳城,他站在城门口那么一望,过去那个华美壮丽的洛阳城就出现了。
那种战前战后的对比,颇为震撼人心。
还有一段是刘协回忆洛阳城过去的风姿,万邦来朝的盛景,还有鲜花铺满河面的美丽画面,其场景真的可以称得上是美轮美奂,让我们这些屏幕前的观众来了个轻轻松松的古今穿越。
看的时候,身边的小孩不断发出“哇”的赞叹声。
除开对洛阳城的直接呈现,剧里着墨最多的场景便是历史上知名的“官渡之战”了,过去我只是对这个名字很熟悉,但这一次终于借由影片详细的了解到了这场战役的始末。
可以说,这是曹操开启自己霸业的第一场重要战役,更意味着他和儿时好友袁绍的一次决裂,当两个曾经一起玩闹的小孩,变成了互相要让对方人头落地的敌人,那滋味可真不好受。
袁绍是高傲的,一直觉得曹操是自己的跟屁虫,他的家势背景让他总是要比旁人骄傲些,其实这样代入曹操视角,我倒是乐得看曹操用一个下位者的身份,赢了袁绍这样的上位者,还是挺燃的。
除开洛阳城的再现与官渡之战的恢弘场景,其实影片里涉及到刘协出场的部分,让我也印象深刻,比如刘协祈雨祭天的那个场景,从影片里的场景和物件来看,都是非常经得起考据的。
另外,还有一场袁绍邀请曹操赴宴的“美食戏”也特别好看,虽然里头介绍的那些比较复杂的食材名字我记不住,但觉得这场戏特别有历史韵味,就好像真的是在博物馆里看历史介绍一样,也很像是一种身临其境的穿越。
别忘记那只名为“麦子”的小狗这世界恐怕没有任何人会用“柔软”这个词语来形容曹操,但每次看到曹操和那只名为“麦子”的小狗相处时,我都觉得,曹操这人,似乎也没有那么坏呀。
曹操是坏人吗?
曹操是好人吗?
很难用一个特别极端化的词语概括曹孟德波澜壮阔的一生。
所以我觉得这只小狗其实安排得特别巧妙,他既是曹操当年身后空无一人时的精神寄托,又是曹操霸业待成时的一个见证者。
最后,不得不提一下檀健次对曹操这个角色的配音演绎,真的把曹操鲜明的人物形象与青年时代那种理想化的气质给呈现出来了。
总之,无论是自己作为历史爱好者去一窥三国传奇,还是携家带口去电影院增长知识,我都觉得这部电影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
看了之后,意犹未尽,非常期待下一部。
看彩蛋,下一部要从“赤壁之战”说起,这实在是太吸引人了!
国庆档第一部,选了《三国的星空》。
发现好多都是家长带着孩子来看的,在坐满小朋友的电影院里,居然安安静静地将整部电影看完了,真是神奇。
没有小孩因坐不住而喧哗,也没有小孩因无聊吵着要走,可见,孩子们也被吸引了。
让我意外的是,这部电影的编剧居然是易中天。
小时候,就喜欢守在电视机前看他的百家讲坛,他述说中的三国,似乎和别人不太一样,仿佛听的不是遥远的故事,而是邻家某个熟人的事,有一种说不上来的亲切感。
这种亲切感也延续到了电影里。
那些赫赫有名的人物,跨越千年而来,出现在大荧幕上,他们明明只是动画形象,却在故事的推进中,疯狂长出血肉来,他们不再是历史书上冷冰冰的名字,而成了活生生的人。
直到电影落幕,才将自己抽离出,唏嘘不已,两个小时而已,我却仿佛跟着他们一起,经历了他们波澜沉浮的大半生。
电影里的每个人物都塑造得太好了一代枭雄是如何形成的?
少年义气机灵的曹阿瞒,青年壮志凌云的曹孟德,中年野心勃勃的曹操。
他活在真挚的热血与隐藏的虚伪中,他并非一开始就为贼。
权谋背后,是人性的抉择。
四世三公的盟主袁绍是如何没落的?
讨董卓,平四洲,领军数十万,强霸一方,出道即是巅峰。
他活在毫不掩饰的骄傲中,并非一开始就为败寇。
反差割裂的结局,是自负的结果,也是命运的无常。
还有一个人,我以前从未注意过、这次却在电影里重新发现他,一个在三国乱世中,存在感很弱的人——少年天子刘协。
原本,他在三国历史里,只是活在“挟天子以令诸侯”这句话中,而这部电影,却鲜活地塑造了他,让我看到了,他既是天子,也有血有肉的一面,很是动人。
十岁时,他委屈丧气地在案桌上跳脚,所有人都尊称他一声“陛下”,可他唯一能做主的,只是后宫那三十个痰盂;十四岁时,他跪在祭天台上,替罪人挨鞭祈雨,他说“谁是罪人?
我才是罪人”;十六岁时,他将匡扶大汉的希望寄托于曹操,害怕祖宗四百年江山葬送在自己手中,夜不能寐。
这个天下,早已不是他能承受的天下,这个孩子,只能隐忍无奈地,从风雨飘摇的汉末路过……他和曹操并肩站在残破的皇城之上,追忆着过去绚丽的洛阳时,那一桥段的画面堪称视觉盛宴,美得如梦如幻。
在宇宙浩瀚无垠的星河中,有新星亮起,也有流星滑落,更反衬出一丝怅然与凄凉。
他说回家,可家早已没了,天下之争,无关他,而伤得最深的,却是他。
不得不说,电影的文化底蕴很扎实因为这份底蕴,无论是那些人,还是那些物,都变得厚重起来。
看到结尾那几十上百家的博物馆,一整个震惊住。
原来,服装、配饰、餐具、兵器、礼仪等等,都是经过历史考究的。
怪不得,整部电影气质典雅,透着浓浓的汉风古韵。
值得一提的还有官渡之战部分,相当精彩。
这还是我第一次在影视剧里,如此直观地看懂了冷兵器时期的战争,从兵器的种类,到排兵布阵,都拆解刻画得很仔细。
场面恢弘大气,日食那里,更是将战争场面推向了高潮,渲染出“一将功成万骨枯”的悲壮的美。
怎么能不悲壮呢?
想到这些有名字的将,无数没名字的兵,他们都曾是千年前真实存在过的人,就不禁有种恍惚感,脑海里闪过曹操高举杜康,吟出那一首“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沧海一粟,吾生须臾,我看的哪里是电影,我看的分明是他们的人生啊。
作为我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的故事可以说是家喻户晓,我相信只要一提起 “东汉末年分三国”,大多数国人都能瞬间想到曹操、刘备、关羽、张飞等人物。
不过也正是因为我们都太熟悉《三国演义》的原因,导致许多历史人物早已在我们心中形成了非黑即白的刻板印象,很少有人去探究他们在历史长河中的形象会有多么丰富。
而在这个国庆档,动画电影《三国的星空第一部》,就为我们展现出了那些三国人物不同以往的另一面。
01《三国的星空第一部》的故事以曹操的青壮年时代为轴心,将董卓作乱、汉献帝迁都许县、官渡大战等一系列波澜壮阔的历史事件串联在一起。
虽然是一部动画电影,但却在娱乐之外为我们上了一堂生动而深刻的乱世课,让我们在璀璨的历史星空下,重新审视那些英雄们的抉择与光辉。
本片的编剧是著名作家易中天,凭借着多年对三国历史的钻研,这部影片中的人物塑造跳出了民间流传的脸谱化形象,呈现出了历史人物的复杂性。
而本片的核心切入点,便是曹操。
在影片中,曹操不再是以往那刻板的奸诈形象,而是层层展开他的成长弧光。
在开场的童年时代,曹操与袁绍在洛阳街头追逐嬉戏,满是少年意气,笑声爽朗如春风。
在多路诸侯联手讨伐董卓的时候,他高呼“诸君北面,我自西向”,在家国大义面前,眼神逐渐从迷茫到坚定,宛如星空中不灭的北斗。
而到了官渡大战的阶段,他又展现出精于谋略的一面,在权力的博弈中不动声色地算计。
这种爱笑的性情中人”“忠于汉室的理想主义者”“暗藏锋芒的谋略家”三重面相合而为一的立体塑造,让我们看到的曹操不再是一个形象单一的标签,而是一个有成长、有挣扎的活生生的乱世英雄。
此外,本片的配角们也都有着丰富的性格色彩。
袁绍并非单纯的“失败者”,而是一个自负又纠结的矛盾体,将史书上记载的“优柔寡断、好谋无决”展现的淋漓尽致,让人又怜又叹;而汉献帝刘协也打破了“傀儡帝王”的扁平印象,虽弱势却不无能,让我们看到了他在权力夹缝中的隐忍与挣扎。
这些人物如同天上的星辰一般各有轨迹,用不同的选择共同构筑了这副“乱世出英雄”的图景,让我们在看到那些史诗级战争场面的同时,也能细细品味每个个体的细腻温度。
02在很多历史古装片中,“服化道”是“重灾区”,经常会产生一些贻笑大方的史实错误。
而《三国的星空第一部》却以一种低调却严谨的姿态,展现了历史题材动画的极致可能。
主创团队走访溯源了百余家博物馆,翻阅了海量史料,从服饰纹样到器具器形,从器物使用的场景到饮食细节,都力求做到有据可依,将汉代文物与文化底蕴巧妙融入了影片的每一个角落。
其中,最让人惊艳的便是宴席那场戏,曹操袁绍对饮时,案几上摆放的青铜鼎、漆木盘、陶酒樽,皆有明确史料依据——鼎中“鱼脍”(生鱼片)切片细腻,源于《齐民要术》的烹饪描述;旁边的“貘炙”(烤肉)火候掌控得恰到好处,配以汉乐如瑟、筑的伴奏,营造出一种古朴却奢华的氛围。
而在战争场面的呈现上,本片也做到了宏大叙事与微观细节的平衡。
尤其在最后的官渡大战中,镜头先是俯瞰展开,将“外围盾兵 + 内侧弩兵”的布阵动线清晰展开,而当镜头拉近,我们又能看到霹雳车精密的榫卯结构、士兵甲胄皮革咬合处浸染的汗渍、箭簇刺入木盾时产生的裂纹与木屑飞溅等等,那些书本上抽象的战术和战场描绘被转化成了具象的视觉体验,让人仿佛真正置身其中。
可以说,就是这些仿佛让博物馆中展品活过来的细节展现,让这部电影在文化厚度上与常规动画电影形成了差异,成为一部用汗水和史料浇筑的艺术品。
03《三国的星空第一部》不止于视觉上的细节与人物的精妙,更通过“星空”这一隐喻,连接了历史与当下。
影片以星河为背景,每个人物如一颗星辰:曹操的北斗般坚定,袁绍的流星般璀璨却易逝,刘协的孤星般隐忍。
“我从哪里来?
我的使命是什么?
我是天上哪颗星?
”这既是片中曹操的自问,又是我们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里,不禁想要问自己的问题。
这部电影像是在用影像搭建一条通向过去的桥梁,让我们能与那些遥远年代里有血有肉的“星辰”建立起某种联系,聆听那些对历史的深情回响。
希望这部用匠心堆砌的视觉与历史诗篇能够如星辰般照亮更多人的内心,也把历史的温度传递给更多人。
只是个人感觉,不喜勿喷①曹操怎么说也发了矫诏建立了酸枣同盟,怎么可能袁绍不给一点面子,甚至是诸侯拿刀架脖子上。
②还有一处是曹操亲自举旗冲锋,太假了③刘协明明是被协持,咋还回洛阳了④屯田计是张鸽而不是吃人的程昱⑤原著这时许储还在打擂台呢⑥曹操这么卑微?
好歹坐拥几万大军⑥刘协哪来的兵⑦常侍真得敢抽皇上?
儿子回家的路上一直念叨,人中吕布马中赤兔。
这片吕布都没出现,只是背景板一句话。
三国演义是尊刘贬曹,易中天是尊曹。
可爱的奸雄极大的扳回了曹操在世人眼中奸诈嘴脸。
只是这片,把曹操刘备化,神化,就没必要了。
突出曹操的文学才能是一大亮点,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袁绍也拍的不错,四代三公,袁绍自然有骄傲的资本。
最大的不满是对官渡之战最后大结局的演绎,正史是袁绍带着八百人逃走了,这里是曹操活捉了又放了他,这关羽华容道捉放曹的故事,怎么移嫁给袁绍了。
还有火烧乌巢这事,官渡之战最大的胜负手,曹操竟然说放出声去让袁绍知道了。
乌巢之战最应该拍,曹操带五千精兵偷袭乌巢,袁绍守军一万,按道理来说,曹操依然弱势,可惜守将主动出击,率一半兵力出击被曹操击败,然后又击败了剩余的守将。
杜牧说,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曹操在官渡,何尝不是运气。
至于,天下英雄谁敌手,生子当如孙仲谋。
其实三国之家,实力差距很大,曹操一个人差不多坐拥十个州,刘备总共一个半州。
曹操手下兵多将广谋士如云。
虽说三家归晋,但就三国来说,曹操就是最大赢家。
而且三曹的文学成就如此,曹子建才高八斗。
从历史和文学史两个维度青史留名,确实不一般。
曹操的人生如此精彩,神化他,反而没必要了。
可能是历史上曹操“枭雄”的形象太过深入人心,主创便把创作焦点聚向曹操至善的一面,把曹操刘备化,把袁绍曹操化,又把曹操“黑化”的导火索简单化(单论一个董承截诏),使得全片观感滑向古怪,少时印象与电影新说两者互搏。
但要是从一开始就接受电影所塑形象,那本片无论叙事还是画面,都是流畅且考究的。
从片尾鸣谢的大量博物馆单位可见本片对其出现历史文物的严谨程度,同时动画做出了文物质感与历史厚度,官渡之战实为震撼,权谋角斗也层层升级,是和《长安三万里》一样适合全龄观看的历史教育片。
但《三国》缺些灵气,使它无法与《长安》一般动情。
两部都采用平叙,时间跨度大难免带些流水账,《长安》便用浓厚情感弥补了叙事零散,叙断情不断。
而《三国》把核心压在曹操上,相对袁绍来说曹操形象反而比较扁平,导致“黑化”时情感冲击也淡淡的,前后对比不明显,挺可惜的。
三国的星空第一部 (2025)7.42025 / 中国大陆 / 动画 历史 / 于孟 袁原 / 檀健次 路金波
最近沉迷三国,于是听朋友推荐选了这部,虽然有易中天全盘操刀,但总结起来就是:小处精致,大处潦草。
小处精致看片尾字幕也懂,各种典章器具都务求真实还原,从全国各地博物馆藏中找原型建模加工,人物的服饰、发型、盔甲、攻城器械也都做到了非常不错的历史还原,最后官渡大战甚至会有战术分解和排兵布阵(当然也会有里面的云梯没有带挠钩等可能翻一下《中国古代兵器大全》就能解决的但并没有还原的细节处理);大处潦草,是指为了将核心议题突出,故而简化甚至篡改了历史,《三国演义》虽有艺术化加工,贬曹扬刘,但总体在大方向上并未对历史趋势下的人物动机做加工(哪怕是刘表陶谦也顶多说人家做了老好人或者年迈昏聩),而易中天老师为了替隋唐之后被奸雄化的曹操翻案,不惜让献帝跟曹操惺惺相惜,完全篡改了汉代士人集团的“君主两重论”思想对当时政治的巨大影响,反而把一个破坏政治团结的大帽子扣在了董承头上。
哪怕是艺术化处理的商业类型片,但是拿历史人物这么开玩笑却还打着给青少年上历史课的措辞,就有点那个731 了。
曹操的确是个伟大的统治者,但在“光复汉室”这件事上,他的动机显然是不单纯的,如果没有荀彧等人力荐,以及曹操希望在人才引进和政治声望上压过当时明显优于自己的袁绍等大豪族势力,刘协是不可能会善终的。
替曹操正名可以,但真的没必要把其他人一脚踩下去。
质感很好,挺独特的视角
编剧还是弱了,不太会讲故事,为情怀打三星。
今天才知道,原来曹操这么多年背负了这么多误解。他忠君爱国,他爱民如子,他不贪财不好色,一心一意为大汉天下谋未来,却遭到了包括皇帝在内的所有人的攻讦,他真的,我哭死。
原来书本里的知识还能变得如此生动鲜活,当厚重感化为意境,一幕幕历史真实呈现在眼前时真的格外震撼
乱世中,能活下去已是不易,能坚持理想更是奢侈,即使曹操与荀彧因道不同不相为谋,但作为观众对他二人都敬佩不已。
官渡之战非常精彩,整部电影瑕不掩瑜。梦回品三国和锖青磁,为了易中天和檀健次怎么都会看的。某些改编也是为了动画电影受众需要可以理解。
视听是好的,但故事是碎的。前半段就像在列生平年表,没有人物刻画,人物之间的勾连也缺失,后半程进入官渡之战,有几场分镜很是精彩,鲜明的曹操视角,但情节过于单薄,和宏大的场面和配乐并不匹配。
重新认识刘协,重新认识袁绍。有历史的厚重感,也有在时代面前的无力感。
动画整体质感和战争场面制作还是不错的,而文戏就比较难评了。前期的曹操确实算是一个仁义的东汉有志青年,但他那“七分霸道,三分仁道”在电影里成了“七分仁道,三分霸道”,袁绍那更是B王在世“十分霸道”,刘备衣带也不诏直接“查无此道”,下一部都要拍赤壁之战了,一点铺垫不给?行吧,我还是支持你们多拍三国题材,你爱谁谁,我都尊重祝福。
好诡异的剧情,到底是以演义还是正史还是易中天同人文为蓝本的?逻辑性和连贯性都太差了,好吧央三都要拍23集的东西压缩成两小时也真是难为他们了曹操做的烂事一笔带过,这种扁平化形象是你想看的吗?袁绍长脸薄唇配紫衣所以阴毒傲慢刻薄贵气骄矜吗还是逻辑反过来?《娇媚天子守营门,霸道草草轻点爱》刘协没惹任何人?曹袁曹协都麦得好阴间,甚至有种大三角的感觉,但这些台词真的很诡异好吗。。这个朱元璋脸的董承也是成你们play的一环了还好这个本初够美够烧啊,移不开眼,紫色纱衣是宽肩窄腰长身玉立先秦淑女步,红色戎装加白披风更是艳色逼人风姿卓绝,完全三国第一熟夫国庆必吃榜top1,好像把这几身衣服给洪本初穿接下来几天我将靠果立方厕妹妙语连珠的吐槽笑话度过这里很不期待下一部玄亮将以怎样的乱臣贼子奸夫淫夫形象出场
大概很多人熟知的《三国》都从《三国演义》开始,天生就会对蜀汉心生好感而将曹操置于反派的位置。因而本片曹操视角算是一个新颖的切入点,我们得见平日被塑造为奸佞枭雄的角色,是如何养成的,是如何能在群雄逐鹿的东汉末年逐渐杀出一条血路,以弱胜强抵达巅峰的。在三国故事之外,我倒想着重提一下三国时期历史风貌的还原,饮食文化,衣物器皿,件件考究仔细,作为历史题材作品,这份精致考究是基本功,但也是难能可贵的,有足够可信的环境,才能构建足够沉浸的历史与故事。
可以创新,但你不能魔改历史人物吧,既没历史厚重感,也没情感冲击力,玩文艺导致内容空洞得很。
要不是看过三国还真容易被糊弄过去呢,好一个忍辱负重的大汉忠臣曹孟德,好一个向董卓投降的袁本初,十常侍乱政你是一点都不提是吧,感情所有的好事都让你曹操做了是吧,“宁叫我负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负我”是谁说的呢,我承认曹操是当之无愧的枭雄,但这么偏袒他的还真是第一次见,建议易中天直接另起炉灶写一份曹操演义呢。
熟读三国的人看完没有惊喜,不熟三国的人看不懂。
技术力太强了,袁绍宴上的貊炙都看人眼馋,官渡之战又恢弘无比,把曹操的谋略拍得鲜活 —— 不是冷硬枭雄,是有 “安天下” 心气的人。水墨梦魇和星空镜头美到窒息,没刻意煽情,却让我看完满是对汉魏风骨的念想,国产动画的历史感终于找对了调。
故事本身非常扎实,叙事节奏很顺,完全不存在理解壁垒。就像最后官渡之战一场,不是单纯复现“以少胜多”的过程,而是用视觉化的形式,把火烧背后的战争逻辑讲的很清楚:烧的是粮草,更是军心。用一首《短歌行》做串联,聚焦三国乱世中的一代枭雄曹操,讲述他与袁绍、刘协之间复杂的博弈和权力关系,为观众展现从“败走”到“称雄”的精彩故事。动画制作很精良,可以看出分镜是下了功夫的。战争场面中两军对垒厮杀的景别选择和切换很有节奏感和感染力,将观众带入令人心惊的战争场景。展现洛阳的繁华圣景又极具华丽美感,一镜到底呈现雕梁画栋。两相对比,历史的苍凉感,百年繁华梦一场。希望这部可以成为国庆档黑马,也非常期待第二部《赤壁》。
配音说实话还不错,台词也挺有意思的。有创新。但整体故事因为都是太熟悉的,容易睡着...
“人心中的成见是一座大山‘’--操
若彼篡史,持此诏,诛杀此贼
挺好的嗷除了建模有时候丑了点瑕不掩瑜吧 这种题材的动画多出一点感觉曹操是个不错的人,刘协也是个好帝王,有空再看看原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