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来自世界不同角落的人,三个不同经历的灵魂,在同一处海岸相聚,一起写下一段故事,梦醒时分,似真似幻。
非常纯正的剧情片,导演和演员们在电影中充分表达了自己想说的。
尤其是李康生老师,还是稳定发挥。
如果您喜欢剧情片,像《燃冬》,那么一定不要错过这部电影。
(映后谈及是“浓人”还是“淡人”,李康生老师说自己是“闷骚”的人,哈哈哈。
)
昨天第六次参加了不散观影团#的新片观影活动,提前观看了这部5.17即将上映的红色冲浪板。
也参加了映后主创团队们的互动环节,见到了仰慕已久的李康生老师,听导演马雪讲了这个剧本的创作由来,整个活动的体验感都是蛮好的.但这部电影,在我心里真的只有两星半,一颗星⭐给剧情,一颗半星⭐给导演,剧情中想表达的内容及背后的一些隐喻,都表现的相当平淡,平淡到让人觉得什么矛盾点都没有,这部电影就快结束了.其次就是人物关系之间的莫名其妙,开始的太过“含蓄”,高潮的太过“疑惑”,结束的太过“浮夸”.还有就是,#大海# #沙滩# #机车# #冲浪# #小城生活# #两男一女# 这些元素融合在一起,很难不会让人联想到#盛夏光年# #女朋友男朋友# 等经典的台湾电影,所以对后续故事的走向也大多没了期待 .当然,我们都明白这部片子在前期创作到后期送审阶段,所要面临的一些困难,能看出导演在很多剧情节点的处理方法上做出了相当大的取舍,也都能理解创作团队们在片子里那些凸显两性关系时的“刻意”.但整体下来我想说,马雪是位有着人文关怀的导演,以后还会接着关注她的作品.
因为一些众所周知的原因,影片宣传上被淡化。
它原本也叫过“浪人情歌”的,极其浪漫的名字。
虽然上映版弱化了情感线索,突出悬疑调子,但观影中还是嗑到了。
映后又见着两个主角和导演,大家在大马路上聊天,是非常神奇的体验。
于是又听到许多幕后的事情,所以给《红色冲浪板》当个自来水。
————大概前30分钟(第一幕),是以炫技式运镜讲述一个尚云里雾里的故事。
因了大海、帆板、孤独的人而充满迷惘气质。
尤其搭配李康生一贯生无可恋且毫无起伏的调子,观者被引入一段毫无指望的海边生活。
只要熬过去这些,等到G里G气后故事便渐入佳境。
这三人行果然比去年隔壁燃不起来的冬要热烈许多,是能在影像语言中感受到的张力。
————然后是不可避免的命运滑落。
做悬疑解读,是一种景致,和主角幼时的经历行成平行镜像。
人心的恶是无边的大海,刺目的红色帆板将年轻的生命埋葬。
而守着心内废墟的父亲,只是做了“该做还是要做的事情”。
而从情感线索推敲,青春是“没命”的阵痛,于主角来说,成长的代价显然太过沉重。
但他在两次孤独取暖的关系中,一次是毁灭,一次却是救赎。
他终以自己的方式去救赎了自我,或许还能替另一个人好好活着。
导演自述埋了许多伏笔,需要有心的观者去解读。
但把一个故事讲好,或许不需要塞入太多复杂的元素。
————观影中捡拾一些有意思的碎片:1」以书籍来隐喻或许是导演的私货夹带,都是神来之笔。
主角在看乙一的《Zoo》,暗黑的气质便已铺垫。
而象征情感线索的《白马啸西风》,也暗合了三人间的关系。
2」沙滩上有一段精彩的慢镜头打斗,主角自述也有他一时兴起翻的跟头。
————结尾时,导演给了三人一场未曾真正遇见的宿命擦肩,像是一个梦,又如一个未完成的假设。
以前笔者写过这么一段话,感觉贴合这宿命感:“所有的相遇在相遇之前,都是已经存在了的,甚至存在了很久很久。
但在相遇的那一刻,命运才生出崭新的枝蔓,昆虫的翅膀刺破茧子,飞出蝴蝶。
”真相是什么?
一切只有大海和红色冲浪板知道。
仅供观者脑补了。
前半场青春的荷尔蒙让你的多巴胺直接拉满,也基本上符合了自己的“前期待”,因为碧蓝色的海水、红色的冲浪板、阳光帅气的男主;但是后半场我是万万没想到我哭的稀里哗啦,尤其最后眼泪喷涌出来。
我反思为什么呢?
因为它把最美好的事物毁灭了,就像我们在红楼梦看到的那些少男少年大观园被毁灭一样。
大观园是红楼女子的乐园,那里面少男少女虽然有等级、有不同的信仰和操守,不同的性情和文化修养,但是有着年轻人的纯情和聪慧,所以可以不用像园子外那样受到礼的束缚,这就是最可贵的地方,同样电影中那个海滩也是一个乌托邦,爱可以跨越性别等一切,加上点悬疑感,所以我说后半段太有后劲了!
电影完成度很高,如果非说类型,我觉得青春+剧情+悬疑+身体....总之,517,带上所爱的人去看吧,一定让你的情绪拉满!
最后我想说,去年的狗神,前段的童话世界到今天这部红色冲浪板,不散观影团做的太到位了!
他们对于这些少数群体很有人文关怀!
支持不散文化!
有时候看电影很像开盲盒。
电影节、影展上经常能遇到有“欺骗性”的影片。
看片后能捕捉到很多细节,脑中对细节进行处理和猜想后,可以抽丝剥茧出一个和表面叙事完全不同的深层真相,体验感爽爆。
近日,囤儿就看到了一部充满细节疑点的片子,观影过程可谓是越细思越恐极。
这部影片便是5月17日全国上映的《红色冲浪板》。
一开始看到这个片名和海报,再结合演员表里自己有点儿印象的许伟豪、李康生、王悦伊三个人名,囤儿下意识以为这是一部带有文艺伤感、诗意美感、冲浪爽感的青春爱情片。
再一查导演马雪的履历,曾是口碑佳片《误杀》的总制片人,更让囤儿误会其是一部商业化的类型片。
不料,虽然本片的确拍出了文艺伤感、诗意美感、冲浪爽感,但让囤儿兴奋的却并不仅仅是这些“表面功夫”,而是从第一个镜头就不断出现的各种疑点。
这部影片在表层故事和人物关系之下,似乎埋藏了不可言说的“真相”。
这些,需要我们去联想、去猜测、去探讨。
疑点一:影片开场使用的是黑白画面。
长发的王悦伊在黑白特写中,眼角流出了一滴泪。
本来以为这是导演在秀色彩的多样性,可是看了后边才知道,这黑白镜头,相当于“剧透”啊——无论电影的情绪在中间阶段飞到了哪里,最终的落点,其实早在第一个镜头就告诉观众了。
疑点二:男主角小方(许伟豪 饰)初登场的造型和气质,让囤儿很是疑惑了许久。
他的沉默寡言也许是其本身的性格,但他的发型却总给人似曾相识的感觉。
思索一番后发现,这个发型很像是监狱里犯人的发型,只不过长度稍微长了一点而已。
难道小方是刑满释放人员?
此时他已经出狱有一段时间了,所以头发长长了一些,但他与社会的隔阂还在。
这么一想,他的造型和气质的疑点,还真就全匹配上了呢。
疑点三:东滨哥(李康生 饰)儿子的墓碑特写,与小方的回忆段落。
片中曾经出现过一个很孤立的墓碑特写镜头。
墓碑上刻着,爱子之墓,电影运用镜头语言告诉了观众这是李康生试验的东滨哥的儿子。
也就是说,这个墓碑就是东滨哥口中提到过的死去的儿子。
东滨哥年纪并不大,他的儿子已去世多年,推测当时的年纪,应该也就十来岁。
而在小方的回忆中,偏偏出现了一位十几岁便失去生命的少年。
如果该少年便是东滨哥的儿子的话,那多年后东滨哥聘用小方做店员的行为,就颇为值得玩味了。
李康生可是金马影帝啊,难道真的只是来客串一个NPC店长?
疑点四:红色冲浪板与红色头发的王悦伊,都是潜藏着危险的X因素吧。
片中有两个非常扎眼的红色,一个是店里的红色冲浪板,一个是王悦伊饰演的杨帆一头红色短发。
红色在明示中可以指代热情,在暗示中可以指代危险。
冲浪作为极限运动,无疑是热情的;短发的王悦伊爱说爱笑,也是热情的无疑。
然而,如果我们去深扒细节,会发现红色在片中有着浓重的危险色彩。
店里冲浪板那么多,为什么唯独这块纯红色的冲浪板会出现绑绳松脱的意外呢?
小方、杨帆、袁泳(黄炎 饰)的两男一女组合,也存在着情感关系的不明。
看着袁泳热情拥吻杨帆,小方透出的可是想刀人的眼神啊!
疑点五:片中小方在店里一直单曲循环播放上世纪60年代的金曲《Sealed With A Kiss(以吻封缄)》。
这首金曲不仅是片中最常听到的环境音,而且还曾作为本片的片名。
上世纪60年代,还没有现代化的通讯技术,异地恋需要用纸质信件沟通爱意,才有了歌中的表述:I' ll send you all my love,every day in a letter. Sealed with a kiss. 本片是现代背景,手机的实时通讯早就消灭了爱意表达的时间差和距离阻碍。
那么,还有什么样的爱,不能直接说出口,必须要用一个吻来封起来呢?
你想,你使劲儿想,是不是越想越怕?
当囤儿重新梳理了这5大疑点后,感觉在表面的青春、爱情、运动、美景之下,导演马雪为《红色冲浪板》埋下的,是一个由“英雄救美”引发、由禁忌之爱推动、跨越数年、、带有血腥味的复仇故事。
如果你看完影片后发现了其它疑点,有了其它的理解,欢迎评论区来讨论呦。
《红色冲浪板》是一部细节满满的夏日电影。
看电影的过程就像玩剧本杀,一点一点地寻找编剧,导演埋下的彩蛋,然后点到点连成线,在脑海里画一个故事。
最开心的是,和导演还有主创交流的时候,发现拼图拼对了。
电影本身的功用,有一点很重要就是分享想法和交流。
——你来我往中,看到共鸣的呼应,真的像许伟豪说的“头皮发麻”。
懂得的人那刹那的明白,就可以彼此慰藉。
我个人很喜欢小方这个角色,压抑,饥渴。
沉寂在日常里,像一株枯萎的植物,但是在偶然的时刻,被袁泳这一阵风带着,就摆动了起来。
而且我觉得三个主演颜值都好高,又各自性格不同,我好喜欢!!
小方是压抑得洗得掉色的蓝,袁泳事明亮的blingbling的阳光色,杨帆虽然是红发,我却觉得她是粉色的,明媚的率性的铺洒开的粉。
导演选角非常到位!
观影后,看了一下预告片,非常期待2!
乍看片名和海报,想必是部小清新的爱情片,暖阳、微风、沙滩、海浪、装扮清凉的青春男女、色彩鲜艳的冲浪板,这氛围感有点儿像多年前的《夏日嬷嬷茶》。
影片的开始伴随着不同场景,笼罩着一层时暖时冷的滤镜,人物渐次出场,时空交错中故事徐徐铺展。
一望无际的大海,微波荡漾的浪花,葱郁碧绿的棕榈树,冷清萧条的小镇,狭小简陋的面馆,平静慵懒的行人,大自然的唯美风光与寻常的生活化景象相融合,有种既遥远又亲近、既新奇又熟悉的感觉。
理想的乌托邦与现实的失乐园存在于一个平行宇宙之中,仿佛暗示了影片矛盾冲突的基调。
零星的台词,跳跃的镜头语言,勾起丝丝诡异的气氛,不经意间营造出一股悬疑感。
随着两个年轻男女的出现,画风顿时欢快起来,对白也变得活泼、幽默又密集。
女生前卫靓丽、鬼马精灵,男生高壮阳光、行走的荷尔蒙既视感,跟男主小方忧郁沉闷的气质形成反差对比。
此后,三人频频同行,但没有呈现貌似“情侣”的男女独处,反倒穿插着不少小方跟男生的单独互动,欲言又止、眼神拉丝、性张力拉满,氤氲着一种异样的情愫。
期间还不断插叙小方少年时期的经历,懵懂率真、志趣相投的两个白衣少年,空气中漂浮着清淡暧昧的鸢尾花香味。
看到这儿,似乎察觉了故事的一条主线。
影片刻画的角色很少,除了两男一女,再有就是滑板店老板,一个表情淡漠、行动刻板、举止略显神秘的中年人。
老板的戏份虽不多,但从头到尾时有出现,最后才发现这个人物也起到了推动故事线的重要作用,可谓是整部影片的悬疑担当。
故事的结局很悲催,多年前的悲剧再次上演,明暗两条线最终契合呼应了。
影片的整体画风清淡却非寡淡、平和却非无趣、徐缓却非拖沓,抽丝剥茧却非和盘托出,有一种恰到好处、适可而止的节奏感和分寸感,观感舒适且诱人!
那种朋友之上、恋人未满的关系太上头,纯爱真爱不能被性别界定,美好珍贵的感情只存在于适合的人之间。
三个人逃避俗世来到小岛,以为找到了简单、幸福、自由、欢乐的理想之境,但遗憾的是,乌托邦终究是虚构的,是永远都追逐不到的幻影。
最后,你能想象刚看完电影,出了影院身边就站着影片里的两位男主吗?
现实中两位年轻男星的形象气质跟角色的人设基本相符,一个沉稳,一个外向,各有各的帅,一样的随和、友善、谦逊。
还有导演,知性干练,有问必答,分享了很多创作心得,为大家解密和梳理了观影过程中的一些疑窦及遐想。
没想到最后竟有这样的彩蛋,太惊喜,太哇塞啦!
《红色冲浪板》,我决定二刷了!
最近有点厌倦写长评,想要拥抱精简的生活😂,但因为这场意外的街边路演,匆促之间仍旧有碎片化的细节涌来,也感受到某种真诚和创作的力量。
电影院六排的视角大概算镜头的海平面,一开始跟着小方的背影出现的镜头就是摇曳的,马路、菜场、嗦粉店、前十几分钟到东滨哥的冲浪店都少有台词,通篇都有蓝色基调的荒凉感,冲浪里有很多海面和水下镜头的浮沉暗涌,那个车跑着翻转到天空的画面有那么一刻让人觉得人生的翻转黑暗和光都可以在一瞬间。
配乐很有意思,从一开始好像就在说这个故事是有意思的,悬疑中又穿插着某种欢快的小调,虽然没有找到配乐的资料,但也感受到故事的两面。
小方在遇到袁泳前后的主题曲也很有意思,从sealed with a kiss 到 浪人情歌(附在结尾)。
还有故事的交待方式,黑长直的画家杨帆、红头发想去看毛利人的杨帆到最后回到海边的她是观察者的一层,开头和结尾都出现的嗦粉店和小方、袁泳、杨帆的关系是另一层(导演说也可以是平行时空的解读)从镜头、配乐到剪辑,纯纯文艺片的方式,难怪导演会说,因为文艺片的手法希望映后能更多得和大家交流。
影映的110分钟里照顾了文艺的基调,背后的细节就看大家眼力(感觉官号也一直在释放额外片段)。
整个故事里小方、袁泳和杨帆是一条热热闹闹的明线,三个人来到海边都有各自的原生烦恼,在相遇之后的画面里让海边的生活有了某种声色,烟花灿烂、火锅热气腾腾、雨里打架车后的画面也是一种扬眉吐气,是在海里站起来的底气,也是后来小方洗去纹身的原因。
导演说,小方的纹身是杨帆画展的名字、后来小方洗去纹身是经历过这段之后有些东西可以不在发肤而放在心里(导演的表达均意译,后同),可惜我没看清纹身上的字(有注意到细节的可以补充)。
东滨哥、小海、阿姑、小薇是故事的暗涌,对应了电影的英文名Labyrinth(迷宫),李康生老师的表情和眼神真绝,从一开始把人送走,画面到稻草人,到迎来小海说喝茶,介绍老婆鸢尾花,说We are a family,还有家庭聚餐的牛刀,都是细思恐极的氛围,后来想想尼姑庵里,小方第一次红色冲浪板脚绳断了去求签看要不要离开的时候,阿姑给了他一张好运红签,后面衔接的是袁泳的到来,却藏着另一个黑暗的入口。
映后听导演聊到嗦粉店是小方出狱后和社会脱节的情节,说有人看这部戏,看到的是阳光灿烂的冲浪圣地,有某些经验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感知,经历过黑暗的人能不能真的重新回到生活里是未知。
微博上有人写黑色的人生基底真的很难逃脱,而我觉得人生很需要袁泳这束光,而光灭后的心死才是掐灭希望的瞬间,这可能是片子除了爱之外想要探讨的某种意义。
而尾声里小方在脱开脚绳的红色冲浪板上向着大海其实留了个空白的结局,是放弃还是尼姑庵里东滨哥在的那边放下。
一些番外小方送杨帆的那个港口,第一眼看到的时候,不知道为什么想起蒋勋在《少年台湾》里写到的那个关渡码头。
主线之外问到家庭聚会那个讨论牛肉的场面,导演有说到她在万宁看到浪人的真实写照,一天都可以聊着无聊的话题依旧很开心,但这也是剧中袁泳在篝火旁和这个家庭的反差,能把小方带出来的原因。
还有那个浪人仪式,可能去过万宁的人才知道是什么?
意料之外在影院门口的路演是真不散,感受到导演和演员们的真诚,第一眼许伟豪觉得和小方的性格是个反差,旁边的妹纸一直在拍人的侧颜,黄炎真得很袁泳,两男主在线下更生活。
其实主创想表达的不仅仅是爱,还有各种值得讨论的人生,百花齐放的市场值得容纳各种创作,希望能看到抖音的加长版,也期愿在豆瓣能顺利开分。
抱歉,扬扬洒洒可能剧透了,或许是说场次会被减少,不知不觉就写了这些。
最后,谢谢「不散」。
PS.借用了官摄的一些图,感谢sealed with kiss (群友的贡献)https://y.music.163.com/m/song?id=521560602&userid=1791347396&dlt=0846&fx-wechatnew=t1&fx-wxqd=c&fx-listentest=t3&evokeChainInitType=direct&evokeChain=initChain.type_dircet&thirdfrom=wx浪人情歌(主创版本)https://video.weibo.com/show?fid=1034:5032830888247304
#红色冲浪板#迷宫 #看电影#红色冲浪板 在院线排片很差的情况下,用了60分钟车程赶往影院看电影,观后不满足过度文艺化后的LGBTQ+的过于暧昧不平的男男情节,甚至出现了“专业影评”对其人物的行为进行了类似恐怖片设定的观点,我只能说~实在不能认同咯。
@李康生 的加入虽然是够够的亮点,但有些不能太明白他错在的价值意义,描述得太过于隐晦。
其中对于他儿子的死亡事实阐述的潜在线索相当不清晰。
可惜很多问号无法当面询问主创人员了,原定的先期小众点映会因故取消。
如影片的英语翻译Labyrinth(迷宫),让Ta继续存在一下吧。
🏄#一起看电影#电影观后感 #LGBT#lgbt恋爱 #lgbtqia#shanghai_life #迷宫#影视
红色冲浪板 (2024)5.12024 / 中国大陆 / 剧情 爱情 / 马雪 / 许伟豪 黄炎
暧昧的开端
本次参加的是不散观影团的11城观影活动《红色冲浪板》及其映后分享会。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包裹在《红色冲浪板》故事内侧的情感是甜蜜的,而甜蜜的核心的是物哀的,那么故事外侧的讲述方式呢?
是不可靠叙事者的。
这并不是一个平铺直叙就开始以讲述进入的电影,而是里面嵌套了很多层讲述者。
最外面的一层是杨帆画家在接受采访时陷入的回忆,彼时画面是黑白相间的,她并没有说话,只是流下眼泪。
这一场景在故事的最后被回收,她回忆结束,借用画外音讲述一段表达人生何处不相逢的态度。
往里走一层,是小方的行动线,这个行动线非常奇怪:镜头跟随着小方不断向前穿过大街、穿过小巷、穿过看似破败的道路,他坐进一家饭馆,开始吃米线,此时是一个非常遥远的镜头,然后下一个镜头他又开始走路,走进了一家理发店,要纹身。
电影的结尾也是相似的,只不过那些原本应该相遇的人,却在快闪的剪影之中一一错过,而他走进理发店是要洗去自己的纹身。
故事的开始与故事的结尾形成几条响尾蛇式的衔接,仿佛一切都已经发生过,却从未发生。
小方似乎在做着相似的行为,只是命运的齿轮并没有就此运转。
再往里走一层,是抽烟的镜头。
这也是昨天分享会时片方给观众提的三个问题之一。
三个问题分别是:东滨和小方的真实关系是什么?
小方为什么要改变“禁止抽烟”的位置?
以及他们为什么要在派出所为袁泳说谎?
这如同浪起浪落一般的故事,同时交织着似乎完全不能相容的情感色彩。
一是从小方的经历出发的,串起他幼年记忆与成年重逢感情的故事,这两层感情都以坠落的方式骤然结束,仿佛是以一首一尾的方式形成对称。
而另一层则是东滨哥隐忍蛰伏许久的复仇。
那些违和之处正好映射了东滨哥他所磨刀霍霍的事情——仿佛是被人刻意割断的脚绳,在切肉的时候播放的诡谲的BGM,似乎在宣泄着恨意。
我在初看电影的时候,并没有发觉到这一层阴谋,而是在首映会后的主创分享上,导演亲口讲述了这么一段,于是那些违和的逻辑便重新豁然起来。
我也并不是完全赞同导演的本意 ,虽然马雪导演不断叠甲说,一部好电影观众可以有任何不同的解读,但这个阴谋复仇线似乎是她更多想传递的创作感。
而在一旁同时是编剧和主演的许伟豪老师(就是饰演小方的演员)并没有说话。
此时,红色不仅仅是表达炽热生命的颜色,同时也是手刃复仇的颜色。
红色冲浪板既可以传递出对于生活的向往、对于未来的悸动,也可以成为用以结束一段感情的切口,如果我们将红色的冲浪板平放在海浪之上的话,那就是一道切开生命的血痕。
除了亲密感情故事线索和阴谋论线索之外,我还想提出第三条不同的思考。
一条来自精神分析的思考。
回到分享会时的那个问题,这就是答案了。
小方为什么要改变“禁止吸烟”的那个标志呢?
有很多朋友在分享心得的时候,说的是他和袁泳的感情逐渐萌发,集中在人物关系上。
但我觉得不一定,这或许是另一个不可靠叙事的标志开始。
如上文所说,至少我们看得到三层不可靠叙事和不可靠叙述人。
其中最明显的就是小方和杨帆虚构了袁泳的死因,把袁泳坠落浪里解释为救溺水的杨帆,此时他对面的警察就幻化为袁泳的模样,反复问“你确定吗”。
这里当然可以有很多层的解释,有可能是感情的确定,有可能是事实的确定,有可能是对好友完成自己梦想的确定。
中间的一层是小方在电影前后相似的行动线,按照电影最后的几个快闪镜头,他就从未遇到过袁泳和杨帆,他们彼此都是擦肩而过的路人。
而最外面的那一层是杨帆的回忆,如果这所有的故事都是杨帆的主观情感镜头,那么她完全可以想象出一场来自女性视角的画面重组。
而吸烟这个基本上名不见经传的镜头,不仅出现在主创分享的问题里,还出现在分享会的超大屏海报中,那这为何又不是一个不可靠叙事的开启呢?
整个电影拉通来看,抽烟的镜头自始至终只出现了两次,一次是在阳台上,另一次是在袁泳去世之后,小方在黑夜的自己家里,不断点打火机,然后在黑暗和暂时的光亮中看到了袁泳。
是的,只有这两次,不要觉得这是电影的疏忽,蓝色鸢尾花的镜头可是频繁出现的,电影里也给足了各种东滨哥可能是复仇的镜头。
按照电影的不可靠叙事的逻辑,只出现两次的对称画面,就意味着进入了另一个子叙事层,讲述了另一层故事,而抽烟的画面也是如此,就像糖果的糖纸的两头一样。
在点烟的场景里,小方和袁泳的对话是一次“我第一次抽烟”“会不会抽烟”的对话,也就是说这段对话本身就代表着对叙事的真假的讨论。
而禁止抽烟的标签在之前电影给店里的镜头时,从未出现过,所以禁止抽烟也可以理解为允许虚构。
中间有一段,小方和袁泳站在桥上对话说“其实我会抽烟”,但他要装作不会抽烟,袁泳回应“我能看不出来吗”,小方接话就是“你就是第一个我骗到的人”。
明示了抽烟和虚构叙事之间的密切关系。
而在烟这个镜头再次以实物出现的时候,就是袁泳离开之后了,袁泳出现在点烟的火光之中。
那么这个不可靠叙事的讲述者是谁呢?
我们就不得而知了。
或许只有烟出现的镜头夹层,才是真正发生过的故事呢?
顺便提一句,小方的名字本来就是倒过来的,真名是方晓。
那么如果把袁泳的名字也倒过来呢,真名就是“永远”。
至于说到小方和东滨哥的关系,那就要说到电影开头小方漫长的行动线了,小方吃了粉之后掏出的事钱包而不是手机,说明他早已和社会脱节很久了,小方去哪里了呢?
而如果小方是以一个主动赎罪的心态来到万安,想默默给东滨哥忏悔呢?
因为小方即便是要找工作,也完全可以不来万安,如果根本就不来这里,当然也就谈不上所谓复仇一说了。
站在小方的完全精神分析心理的角度来看,出现那些东滨哥可能对他复仇的画面,就都是小方自我悔意的具象化,他找到了自己害死少年挚友小海的父亲东滨哥,躬身入岛为的就是陪伴在东滨左右。
按照其他观众影评的说法:小时候小方喜欢的女孩子,就是店里卖椰子的小薇;椰子送给路过的尼姑,就是出现在小海身边的哭泣的母亲。
那电影开始东滨哥和一个冲浪男生的对话,这个男生就是应该长大之后时间线上的小海,但随着一个“倒转镜头”从前路转到天空,整个车颠倒过来之后,这个男生消失了,只剩下了稻草人。
下一个镜头就是小方坐在这里了。
而这一切真的这么巧合吗?
答案是小方的视差错觉带来的主观镜头想象,是他把自己困在精神赎罪的囚笼之中的外显了。
我是过生日还在写回答的乌合,全文完。
真的很对我的胃口
感觉每个人都在硬凹沉着,其实内心都涌动着很多秘密,众多细节暗示着深埋心底的过去也铺陈了不可明喻的杀机。喜欢导演把故事处理得如此轻盈,每一首配乐都恰到好处。
很无奈,很多情节都没有很好的描写,因此影片观感大打折扣
正如电影里所说“相遇,是一场甜美的梦。”三个不同境遇的人在夏日的海边,电影镜头和配乐很妙,浪人情歌太经典,三个人的自我寻找与救赎。片中很多细节,预示悬疑的部分,还挺完整的~看完真想去海边啊!
影片之前得了不少国际奖项,各方面品质堪称在线,看完感觉细节隐喻笔触深刻值得二刷
这个夏天,放浪爱~真的好开心看到了红色冲浪板的首映礼,电影的画面很有质感,也细节满满,好几个镜头需要深度思考才能明白。很幸运在现场听到了影评老师的分享,有些谜底揭开,带着答案去二刷更值得!祝电影票房大卖!
薛定谔的同志电影,明确感知爱欲流动在两男之间,但终因中国无法把同志题材摆上台面来拍,而又必须生生退到绝对异性恋说辞上——很难评,带着镣铐起舞,不知究竟是推动平权和类型多元化,还是自作聪明暧昧地消费了一把同志群体?给三星,正是【红色冲浪板】不上不下、又明又隐的尴尬。很多看过的观众,标记留评都提到李康生的角色可以剪掉、没用、是工具人,看来确实,他饰演的东滨哥的复仇线,大部分人都没察觉出来,映后本片主演黄炎在群内交流时说,东滨哥就像故事发生的岛上的尊者,很喜欢他这个解释,那么东滨哥很多看似无意义的行为,就都有了非常明确的解释。
画面很美,表达一般
看完陷入沉思:这仨年轻人,咋就把日子过成这样了?他们究竟在干什么?剧情、角色、氛围、风格……都不是喜欢的那种,就很……莫名其妙……以及:溺水好可怕啊~大海好可怕啊~
昨天看了首映,电影也还可以。虽然有些地方忽略了,特别是听了主演的回答后,觉得应该二刷!我很喜欢那前后呼应的画面,如果那是结局就好啦。
黃炎性張力十足“我們有自己的燃冬”
见面会上黄炎的笑还是挺可爱的。再说电影,感觉导演就是想对观众说你们没看出来吧,我拍得多高明。难道这就是悬疑片?如果非要人去猜你在讲什么,就是不伦不类,不如大大方方的展现。
感觉导演真的挺敏锐的,捕捉到了年轻人有点二,迷茫又混乱,但是也挺开心的一种状态,这种状态现在很多导演都感知不到,年轻导演又不太会表达,但是这部片里把这种状态体现的挺切实的
三个人的世界总是如此微妙 如梦似幻的南海冲浪画面构图不错 但国产青春片还差着十条街吧 剧情太尬 能看到一些为了过审的瑟瑟发抖
导演把海拍得太漂亮了!阳光细碎地撒在海面上,蓝色的海水伴随着白色的波浪🌊起起伏伏,最后祭奠时刻的围圈,水花飞溅,好像我们也在海里水珠溅到了我的脸上;小方的脸好美,有好几个镜头有种破碎的美感,如果身材能练得更像冲浪爱好者就更好啦🏄♀️镜头很美,洗眼睛的一部片~
虽然蛮狗血,但美好的东西总是如泡沫🫧,而生命中的一些痛总是难以忘怀又似曾相识
海南也有自己的燃冬了,万宁旅游和北冰洋宣传片,无止境的夏天映射了不会前进永远在原地打转的人心,李康生没有发挥出来,台词很差,浪人的设定非常美剧。两位男主角没有擦出一点火花,女主成了他俩的注脚,硬和白马啸西风扯上。导演很有想法,打破观众刻板印象咱们电影怎么就不能回忆杀mv定格照了。另:不散强制删评论操纵评分。
还蛮好看的,有许多种不同解读,很有趣。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解读,每一种解读都能说得通,余味无穷。两个男主角有一个像张亚东,一个像尹昉,都很好看。
2.5,南京路演场。喜欢扔进两个烟头的瓶子与另一宇宙的街头擦肩,不喜欢的是人逝去后生者情感的刻意表达。王悦伊最自然,黄炎戏里戏外几乎没差。
就这样一直游到海水变蓝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