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会陷进去,是因为他自己还不想走出来。
(三次观影,二次易稿)评论区有很多人不解甚至反感女主角强行闯入并改变男主角的生活,我想,要么是他溜号时漏掉了一些片段和台词,要么就是他暂时还理解不了这份热情与爱。
没关系,电影本就是见仁见智的东西,你不理解他们,但我理解你。
因为男主也是经历了一个从漠然拒绝到全然接受的过程,这个过程仿佛一次自我救赎,让他重新领悟了生命的意义。
没有人不渴望爱,只是有的人主动追寻,有的人刻意掩藏。
我曾经可能也不会完全理解,但跟男主角不甚相像的我也经历过一个有些类似的故事。
我曾经一直以为自己天生老成,就该沉默寡言,跟男主一样认为冷淡的好处就是我不去理你你自然也别来打扰我从而可以避免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直到我遇到了一个阳光般的女孩子,那个夏夜几小时的散步同行,让我惊讶原来生命还可以有这样一种样子,让我开始改变自己固执的看法,让我开始重新相信自己,开始重新接纳这个世界,让我如释重负,我觉得我之前的生命里从没有过这样美好的一天。
所以樱良对春树说我这17年来都是为了遇到你一点也不夸张。
因为那年我21岁。
第一次看完以后,仿佛我还伫立在春日的暖阳之下,电线杆、标识牌、街巷、樱花……可我却感受不到一丝温度,无论料峭还是暖意,我仿佛站在无尽的空虚之中。
我以为我心死力尽,再提不起写这篇影评的力气了。
可我忘了,思考是不耗费体力的,有时越是心力憔悴,思绪就越是止不住地喷涌。
这就好像体内总有东西要排出来一样,有些话憋在心里也需要说出来。
否则我就会像一个惶惶终日的孩子一样,对什么都麻木,对什么都敏感。
不为别的,如果是因为我找不到对谁说就只能压在心里然后让它慢慢被我不情愿地遗忘的话,实在是对不起我自己。
我在之前写的一篇长评里写过,“如果一部电影真正触动了我感动了我,那我一段时间之内不会再看电影,或者几天之内再把这部片子看上好几遍”,现在给使我陷入其中的电影写一篇长评似乎已经成了习惯,因为这种看入电影沉浸看完电影失落的惆怅感必须要通过几千字的倾泻才能缓缓消解。
很多年前我找到了我写东西的真谛,那就是“与未来的自己对话”,我的长评亦是如此。
所以太长了没人看,我早都已习惯。
以前如果某部电影我犹豫不定到底值不值得打五星,是因为纵然让我感动,但里面还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电影毕竟是一个整体,是一个活生生的艺术,除了故事,还有视听。
而这部电影看完我没有犹豫就给出了满分,因为它从任何角度来看,都是一部十分精良的作品。
它既安抚我的眼,也触动我的心。
先说布光。
就像天气有时候会影响人的心情一样,布光很多情况下可以左右整部电影的基调。
整部电影对光的运用明媚又柔软,仿佛全片都笼罩着极其轻柔的光,就算是阴天也表现得很温和,就像附着一层清甜的蜜意,似乎能让人忘记忧伤,全然沉浸在带有温度的幸福之中。
那些逆光的时刻,仿佛银幕透着洁白的光芒吸引着我,就好像天国的入口,我迈出一步,就可以回到梦境中的无虑时光,我伸手一握,就可以抓住回忆里的荫蔽暖阳。
那年夏天午后的风又吹了过来,沙沙的声音又响了起来,树叶泛着金光在摇曳,目之所及的一切都是我的未来。
可我那时只顾憧憬,从没想过以后的我会变成现在的样子。
就好像他在遇到她之前,从没想象过她会走进来,会离开,会留下怎么也抹不去的笑脸,和一个崭新的自己。
再说画面,整部电影的画面非常清新细腻,细节也臻乎完美,无论是指甲、眼睛、面颊的红晕,还是物品的光泽、衣服的褶皱,全都十分自然。
还有那夜的烟花,太美了。
漫长的宁静,突然的热切,烟花慢动作地绽放开来,绚丽的色彩一层又一层,然后一个俯瞰的大远景,歌声肆无忌惮地响了起来。
而且这部电影终于把高中描绘得十分切入生活,走廊里的喧闹,教室里的议论,青春年少的孩子们自觉成熟的举动,全都让人感同身受。
对人物的刻画也并不是完全按照臆想,高中生应有的,身形上的结实感、思想和表现上带一点老成的天真与带一点率真的世俗都拿捏得很到位。
而且制作组始终也没忘记这到底还是一群孩子,同时又把属于孩子们特有的肉感和瘦弱感表现得恰到好处。
尤其女主角山内樱良,既可以有少女般的天真烂漫,也可以有少妇般的温婉大方,在什么身份穿什么衣服,在什么场景做什么事,这一点制作组给了她格外的照顾。
但无论是哪一种,都把她阳光积极的气质展现无疑。
在电影每一次有意识地提到病情之前,甚至让我感觉银幕外的我比银幕内的她更像一个行将就木之人,好像是她来陪我走完最后这段短暂而无憾的旅程。
除过画面,配乐也是大师级的作品,把节奏控得牢牢的,它欢快你也会跟着忘情地微笑,它急促你也要跟着紧张地奔跑,它低沉你也得跟着心痛地流泪。
最具画面感的配乐是在烤肉店,欢快、高亢,仿佛一个小渔村里的孩子来到了一座美丽宽广的博览万象的港口都市,如果有画面,那应该是一个仰角全景深大环摇。
洋溢着欣喜,散发着热情,满怀着自信,顿挫起伏,一往无前。
极富活力的音符宣告着男主角自己都未曾想象过的崭新生命即将开始。
还有临近结尾处,春树读完樱良的日记后那结实厚重的纯琴音。
琴键一按下,就能感受到这是一条连接过去通往未来的平行阶梯,仿佛以前所有让你有所触动的音符都能在这里找到,仿佛以后你所有将要听到的动人旋律都已在这里涵盖,这里营造的,是一个不会快乐也不会悲伤的空灵之境。
而且,终于有一个跟我这么相像的男主角了。
怯懦冷淡,谦卑孤僻,循规蹈矩……唯一不同的是我的人缘比他要好得多,我有很多朋友,也没人讨厌我。
但相同的孤独却有过之而不无及。
他能被她牵起茫然无措的手,他能在失落迷茫时感受她的体温。
可我紧紧握住的,只有急速膨胀的寂寞。
我能疯狂拥抱的,只是几欲炸裂的孤独。
不过我似乎也没有那么惨,毕竟我不是每时每刻都生活在决绝之中。
我有电影啊,我能在各种各样我喜欢的动画中,找到排解孤独的方法,找到时光驻足的痕迹,找到爱与被爱的温度。
比如这部《我想吃掉你的胰脏》。
安静时的分镜和构图极富意味,充满了对生命与死亡慌张又故作镇定、恐惧又压抑无奈的思考,有种日本人独特的哲学在里面。
时不时出现的空镜头给影片增加了朦胧的诗意,十分应景的闪回又给观众带来忧伤的美感。
而酒店夜里的戏份,最能呈现这种意境和感觉。
豪华舒适的套房,呈现出的是一个优雅、安逸、远离旁人眼光和世俗喧嚣的宁静港湾,你仿佛能感受到地毯的柔软和壁灯的温馨。
而在关掉照明灯之后,对比着窗外车辆穿梭却寂寥无声的城市,这样一个密闭的环境又给表露男女主角真正内心的时刻营造了无与伦比的惶恐和孤独感。
这一夜,是两人虽还不甚熟悉却是最清醒成熟的一夜。
关闭掉的顶灯,床头的台灯像壁炉一样散发着柔和而让人温暖的光亮,却照得屋子里冷冰冰的,镜头里被台灯挡住头的樱良离温馨和死寂都那么近。
春树拧开了本来是要给她的水,那声音清脆,宛如荒野中的一声枪响。
樱良传来了与他性格截然不同的平淡声音:“真心话,还是大冒险。
”“辛集资(真心话)。
”就像他之前一直说得那样,没有起伏,没有波澜。
然后春树喝了一口水。
“如果我说我对死亡很害怕,你会怎么办?
”空荡的房间寂静无声。
“咕嘟”这是之前那口水恰巧吞下去的声音,春树脑中浮现起了他惧怕的那个画面。
数不清的针管和一叠又一叠的药片。
他想起了自己为什么在给樱良翻找洗面奶时突然出现的一脸惊恐的样子。
漫长的黑夜,令人不安的沉默。
“大冒险。
”他更改了自己的选择,因为他没法给出回答,他的害怕跟躺在床上对他说话的女孩子不相上下。
“那就请你也躺到床上来,不接受辩解也不接受反驳。
”仿佛这是她早已准备好的问题与答案,说话的口气和语调如同先知一般,又仿佛是幽灵,在对迷茫不安的世人进行告诫。
春树照做了。
那一夜,他们背对着背,中间仿佛隔了一个世界的距离,谁也没有再说话。
再说春树跟樱良回到家中独处一室的场景,真人版在这里的戏份仿佛一对早已无爱的陈年夫妻,来去匆匆地草草了事。
而剧场版在这里则完全还原并呈现了一个十七岁的年纪面对充满青春气息荷尔蒙时本该有的躁动和迷乱。
那是一个青春期的男孩,一个孤僻的、安静的、压抑的,从没近距离感受过异性气息的男孩出于本能的反应。
当樱良的脸庞靠过来的时候,春树凭自己的性格在抵抗。
镜头切到了屋外,雨依然在下,豆大的雨滴打在那盆绿植的叶子上,叶子受不住重量而弯曲,雨滴滑落又弹开。
这是淅沥下的宁静,跟屋内沉寂之下的汹涌形成对比。
当带着体温的气息呼到自己的脸上,当樱良柔软的嘴唇缓缓逼过来的时候,他为了集中精神而转移注意力,一瞥望见了地上书包里散落出的曾经被樱良最好的朋友失手打掉的那本夏目漱石的书。
恭子的所言所行又一一浮现在自己脑海里,“樱良她远比你想象的要脆弱!
……你能保护好她不受伤害吗?
……”他动摇了,不知道所谓的“保护”是必须止住这场荒唐的玩笑要对樱良负起责任,还是顺从眼前这个快要死去女孩的内心帮她完成临死前的夙愿。
是别过头去,还是把嘴迎上去,他在那一瞬间来不及犹豫。
当樱良的动作戛然而止,迅速又换上另外一副面孔,带着恶作剧成功时孩子般得意的笑告诉春树自己在开他的玩笑时,春树愕然,在短暂的愕然之后便是失去理智的愤怒和出于本能的冲动。
那是一头忌了口改吃素的狮子被撩拨得突然兽性大发。
他冲过去,把还没回过神来的樱良猛扑到床上。
“你是在顺着我的玩笑往下开吗?
你今天很配合嘛……”越钳越紧的双手。
“好啦好啦,我知道啦……放手吧,很疼哒……”粗壮而急促的呼气。
“我说放手!
这样对待一个女孩子你不觉得很过分吗?
”一个既不是恋人也不是朋友的女孩子如同猎物一般惊恐。
“住手……求求你……”同样狭小封闭的空间,同样室内外明暗的对比,时间仿佛静止,空气似乎凝滞。
除了男主角自己的呼吸声外再听不到任何声音。
无声的愤怒,无声的挣扎,无声的爆发,无声的流泪。
电影巧妙而狡黠的在这留了伏笔:此刻年轻的男孩女孩脑中到底在想些什么呢?
是一片空白,还是疯狂的克制……你说你控制得住,我还说我能呢,那是清醒理智的状态下,可冲动时愤怒时天性被猛然唤醒时呢?
所以有些情景光带入想象是不够的,不是自己亲身经历,真的不知道自己能做出什么来。
猛然间,春树回过神来,像一只看见老鹰在头顶盘旋的兔子一样夺门而逃。
这段充斥着肌肤之欲和膨胀欲裂荷尔蒙的戏份,才给毫不讲理的剧情添加了恰到好处的平衡:一个最可能也是最有资本犯错误的年纪可能没经历过却人人都幻想过的青春刺激。
生活中是充满缺憾的,美也正因为有了缺憾才更惹人怜惜。
樱良为了一个一直以来想要问的问题才提议在医院再玩一局真心话大冒险,可她却输了,那个问题只能带着自己的答案一起写进日记里。
樱良和春树一起度过了那样一个绚丽灿烂的夜晚,还第一次感受到被人挂念是如此温暖,结果在夜深人静时她却哭得那样伤心。
就像卓别林说的:散场后永远是有限温存,无限心酸。
这部电影最让人痛心的,是毫不留情的巨大落差,是对无法抗拒的沉重宿命又一次肆意地无情嘲弄。
那个烟花之夜,看到春树认真又有些焦急地问自己,樱良把手轻轻放在他的胸口,仿佛承诺一般地说道:“如果我要死了,我会提前通知你。
”可这份轻声的承诺,终究被一场突如其来的意外撞成齑粉,没能履行。
电影里所有人都知道她是被刺死的,却不知道她已身患绝症;电影外所有人都知道她命不久矣,却没想到也无法接受她居然死于整个美好又伤感的故事之外的一把无名之刃。
前一刻还满溢着幸福地收发着孩子般淘气的短信,下一刻迎来的就是毋庸置疑的无限沉默。
当特写镜头给到证物牌边上那些曾经温存现在已经被擦拭过模糊不清的干涸血迹时,想到那个乐天阳光的、爱开玩笑的、美丽大方的女孩,是以这种被无情蹂躏和碾压的方式带离这个有点寒冷但因她才变得充满温暖的世界时,我好像挖出了自己的内脏又生生吞咽下去。
电影中展现的这种巨大的落差感,给银幕外的我带来的是无力的空虚感。
不过最后仍然是一个小王子星球旅行般美丽的结局,夸张的色彩,童真的想象,让最贫瘠的心之角落也能开出花来。
就如同因悲伤而麻木的男主角在看到她收到了自己发出的短信才顿时放声痛哭,那是感动和释然的宣泄,那是彼此心灵跨越时空的交集。
我在跟一位偏爱日本动画的朋友推荐这部电影的时候,说这是日本爱情动画的集大成者。
其实我根本也没看过几部所谓的日本爱情动画片,在看过的作品里也只有《四月是你的谎言》和《听到涛声》带给我类似的感觉。
要说跟本片最像的,应该不是《四月是你的谎言》中的离别吧,而是《听到涛声》里的那份青春,那个属于我们自己的,17岁的小世界。
与我而言,《听到涛声》更真实,我从中看到的是我们经历过的,那份相似的美好和缺憾,那是我们自己;而这部《我想吃掉你的胰脏》则更像是我们未来可能将要或者想要去经历的,那是我们希望中的、我们心底的自己。
当时《听到涛声》带给我的感动是令我欣喜的,此刻《我想吃掉你的胰脏》带给我的感动是沉默无语的。
我太容易在看电影时被感动了,数不清有多少次我坐在电影院或电脑前流过泪。
可这次我一滴眼泪都没有掉,甚至都没有眼泪在眼眶里酝酿打转,心也没有震颤没有拧绞,这一次我仿佛走入了虚空的中心,到处都充斥着巨大的寂寞和孤独,它们带着甜美的笑意无声地咆哮着、旋转着。
四周阳光温润依旧,春日美景如新,可我却触不可及。
从前天到昨天,我已经看了两遍。
今天我本来想再去看一遍,然后在电子购票的看过标记上这么写:“三刷归来。
距你离开我的日子又多了一天,而我对你的爱却有增无减。
”,再发一条早就编辑好的微博:“连看三天胰脏,我真是能给自己找虐。
”可我没去,我省下去影院的时间在狭小的公寓里写下了这篇影评。
不是因为没有好的场次,不是因为放映的影院离我太远,也不是因为我突然思如泉涌,而只是因为我自己也没想好要不要再去经历一次离别。
当我们不知道该怎么去爱的时候,就会坐立不安,手足无措,会想要什么都干,又什么都不干。
上面这一段是大前天写的,今天难得下班早,立刻买了票去看了第三遍。
然后回来疯了一样把两千多字扩到五千多字。
我为什么喜欢这部影片。
是因为我自尊骄傲略带威严的脆弱外表下是个紧张兮兮、充满伤痕、疲惫不堪的灵魂。
朋友们以为我热情,其实我阴郁;他们以为我平和,其实我暴躁;大家以为我坚强,其实我比谁都敏感。
而在这部电影里,我找到了为彼此活下去的美好理由,找到了热爱生活的积极意义,看到了那个热情阳光、自信开朗的自己。
美因为有了缺憾才更被人怜惜,而越是伤感,这种缺憾的美感往往就越是强烈,也就越能攥住人脆弱的心弦。
这种伤感仿佛被施了魔法的泥沼,遍布针刺却又无比甜蜜,让人遍体鳞伤还心甘情愿一点一点执着地往深处用力。
明知道一定会分开,可我还是选择与你相遇。
纵使伤心一千次,也都比不上遇见你的那一次。
第一次看完,我的确在咒骂男主,怎么可能那么快就走出来,怎么可能那么快就习惯一个给你带来积极改的女孩突然离开。
可我今天突然明白了,如果我们没有来得及道别,那么其实我们就永远也没有告别。
今天要给大家讲的这部作品是《我想吃掉你的胰脏》动画改编自日本顶级IP、屡破销售纪录的住野夜同名小说。
该小说一开始是从投稿网站“我想成为小说家”30万份作品中脱颖而出,出版之前即引发热烈讨论!
日本累计销量超过260万本,气势直追当年凑佳苗的百万畅销作品《告白》,是双叶社年度首推之作。
囊括了2016年本本屋大赏第二名、日本最大书评网站METER读者票选最想读小说、亚马逊(日本)2015年文学小说总榜第4名等等殊荣。
(拓展阅读:双叶社最著名的作品包括日本国民漫画《鲁邦三世》与《蜡笔小新》等)其实这部名字里带着杀气的动画讲的并不是一个重口爱情故事更不是一个变态恐怖故事而是一部治愈系的纯爱日本动画电影那句“我想吃掉你的胰脏”胜过千言万语
当然这也并不是一部单纯的爱情片而是互相分享勇气的一部充满正能量的作品你或许会问那为什么要起这么恐怖的名字?
其实在这个故事中,女主胰脏患有疾病,她了解到“吃肝补肝,吃胃补胃”这种食疗方法,所以说出“我想吃掉胰脏”。
后来随着两人感情深厚,女主希望她死后让男主吃掉她的胰脏,因为听说这样“灵魂就会永远存活在那个人的身体里”。
对于男主来说,最后的千言万语都抵不过一句“我想吃掉你的胰脏”这样的表白。
其实早在17年7月,在日本就已经上映了小说改编的同名真人电影,一举斩获35.2亿日元票房,成为日本年度爱情电影票房冠军,并荣获号称“日本奥斯卡”的第41届日本电影学院奖赏获得最佳影片提名和最佳编剧提名。
日本Yahoo 、映后这两大主流网站对其的评分分别是4.09和4.1(总分5),甚至超过同期的《你的名字》!
白白酱在这里大致给大家梳理一下故事脉络吧女主一开始就会因为胰脏患病而死去的事实仿佛是给影片从开头就定好的悲伤基调,但有趣的是故事并没有去利用绝症去博取观众的眼泪,反而彰显了她的乐观与积极勇敢。
她的坚强、热情会让观众情不自禁跟着一起开心。
女主为了能跟他多些相处机会,竞选成为图书委员,但却只给他“添乱”,理由是“努力后才找到书比较开心,就像寻宝一样”。
让他陪自己度过活着的最后美好时光,并鼓励他多去做想做的事,多交朋友。
相比较而言,男主是木讷的,刚开始对女主的主动显得很不适应,但也没对她产生抗拒,甚至同意更多看似无理的要求。
男主虽然看似冷漠,但实际默默关心女主的病况,从开始只是好奇为什么明明知道自己会死但却无比乐观到最后舍不得她离开。
总之还有太多太多暖人的画面让我们为之感动并多次去回味。
终于继小说、漫画、真人版后这个感动无数人的故事动画版《我想吃掉你的胰脏》又来了!!
大家用这么多不同形式去诠释它足以证明它的美好而动画改编同名电影于去年9月1日在日本上映,同样得到了相当的好评。
根据日本电影媒体“pia”于2018年8月31日、9月1日公开的“pia电影首日满足度排名”,动画《我想吃掉你的胰脏》排在第1位。
该作的原作小说是畅销书,亦改编为真人电影以及漫画作品,但观众依然会被“动画特有的表现”给吸引。
(来自日本电影媒体“pia”)
用动画形式呈现的画面更加唯美给观众更多想象空间值得兴奋的是,这次并没有像真人版那样比日本晚上映1年多,而是将要在1月18日正式全国公映啦!!
他们
到底是偶遇
还是刻意为之
之后又一起经历了什么
这一切都在等着你体会
我们来一起看看1月13日在wuhu首映礼第八弹杭州站的观影现场
来看看大家的影评:
你喜欢吗??
你一定还感兴趣:我们的新年大礼包活动不要错过哦!
动画人「新年大礼包」来啦!
wuhu—END—
近期热文不了之人,宫崎骏| 大鱼海棠美术特辑|Google做动画要逆天啦!
|国内三渲二技术解析|《蜘蛛侠:平行宇宙》最全设定|日本动画大神进阶读物 | 皮克斯渲染技术免费?
| 管理动画公司的奥义 |「开学第一课」热血专题 | 快来看!
别人都已经在用科技做动画了!!!
|「火影忍者」中国动画人|想了解更多后续的介绍要锁定wuhu哦,微博的小伙伴可以关注我们的新浪微博:wuhu动画人空间,对了!
如果你想看更多动画作品,去b站搜索wuhu动画人空间看看?
新加入的小伙伴们请注意!
往期精彩内容在平台里的wuhu主页上,可别错过哦!
欢迎小伙伴们的投稿!
如果你喜欢,请分享给更多人看到:)欢迎留言和wuhu三侠互动!
一场让我抹了30分钟眼泪的小众电影,非常喜欢男主的处世方式。
看这部电影不需要理性,只需要在前半段享受男女主各种调皮欢乐的日常,到最后大哭一顿就够了。
我想吃掉你的胰脏,应该就是夏目漱石的那句,今晚月色真美吧。
两天了,想到樱良的死心依旧是一阵酸。
那天是自己去的。
自己一人看电影的时候,看到妙处只能自己傻傻地笑,文中很多有趣的文学梗,但我看起来也只是一知半解。
当情节触到心底那根线,情绪就不断涌上,从男主发了那句话开始,我就知道,我最害怕的终究是来了,只是没想到女主是这样走的,无声无息,没有告别。
从一开始就一直担心剧中不断提及的杀人犯,最终心里的两块石头都落下了,杀人犯和女主的病同时消失。
我以为你走前你会告诉我,我以为我能陪你,到最后告诉你,我爱你,悲不过此。
看男主从楼梯上摔的那一下开始,眼泪一下止不住,断断续续,在近30分钟的时间里变成了爱哭的人。
幸好,你看了那消息,幸好你想说的也传达到了,喜也莫过于此。
最后翻日记的种种回忆和那句我想吃掉你的胰脏,不直觉又满脸泪水了,不需要去擦,因为没人认识我,也因为边上的小情侣在我哭得飞起的时候,手机也扣的很开心。
至于春树的处世方式,我喜欢这种自我封闭的世界,我想一部分人也想要成为这样的人,只是在现在的人情社会中我们没有勇气放下,只能随波逐流。
而也并非女主改变男主,两种方式无论好坏,皆为男主的选择,能快乐地活下去就够,带着樱良的份。
~我想吃掉你的胰脏~其实这算是我,第一次认真地看一部日漫电影。
当时看的时候,是晚上。
经历了这么多以后,我以为已经能够平淡地看待所有事。
没想到,竟然一部电影,能对我有如此大的触动。
当时看的时候,觉得这仅仅是一部,很催泪的电影。
回头想想,又发现了很多。
剧情上,讲述了两个完全不同,本不应碰见的人,在医院相遇。
男生捡起了女生的日记,碰巧发现了她的秘密。
男生算是一个自闭直男,喜欢沉浸在小说里;女生活泼开朗,人际关系很好,却身患绝症。
女孩被男生对其绝症丝毫不惊讶的态度吸引,决定与男生开始打交道。
从此,男生就陪着女生,虽然不是那么情愿,但还是希望能有所帮助。
逐渐的,男生与女生接触越来越多,血缘外的人形,由女生的一个个幻影,交织起来,不经意间,成了男孩忘不掉的东西。
同时,男生也逐渐改变,对身外之事也变的关心,但是残酷的事实,却也在男生的心中越发清晰。
他开始意识到,这个充满欢笑的女生的另一面,是多么的恐惧多么的无助。
就像我看到的评论所说,死神即将降临,樱良却没过够;时间越来越少,爱情却肆意增长。
终于,男生开始恐惧,开始担心,同时也因为女孩的玩笑,陷入了犹豫与纠结。
女孩住院了,男生去看她,并告诉她,他很担心她。
他们一起看了璀璨的烟花,电影在这一瞬间达到高潮。
后来,他们约定在女孩出院后,一起再出去玩。
但是男主等了一天,都没有等到。
手机发件箱里只有那最后一条短信:我想吃掉你的胰脏女生死了。
她是被当地的杀人魔杀死的。
男生还未做好知道女孩死亡日子的准备,事情就那样毫无预兆地发生了。
男生刚刚领悟,刚刚领悟女生所认为的,与外界交流,才是活着的意义的想法。
也许他不领悟,就不会感受那么深,以至于到最后,他拿到女生的日记之后,哭得那么悲恸,与之前的形象完全不同。
这一切,都是命运弄人。
之前,女生选择男生在她生命的最后日子陪她,带他出去玩,和他越走越近;男生在医院选择捡起那本日记,选择答应女生,陪她在生命的最后一段时光。
之前他们走过的路,都是他们的选择。
唯独这次,他们没能做出选择。
全片最后部分,时刻都在催泪。
之前形象的塑造,让两个人物深刻地印在脑中,以至于之后,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生命的流逝,命运的捉弄。
当灿烂的笑靥再也不会再现实出现的时候,相信每个人的内心,都是空空荡荡的。
可能大部分人都认为这是一部爱情为主题的电影,但是他们的关系,绝对不是爱情能概括的。
爱情可能比他们浪漫,却不会让他们那么痛苦,那么真心。
男生陪伴着女生最后的时光,也是她最难忘的时光。
女生改变了男生,让他成为不一样的自己。
我更相信,他们之间的情谊,是友情。
是不需要如此亲密,却彼此心意相知,能够互相学习的友情。
如此理解,相对于要爱情片,更能给人心灵的触动。
恭子,是电影的另一个矛盾点。
她固然是樱良的最好的朋友,却因此无法得知樱良的秘密,从此失去了走完樱良生命最后一段路的机会。
但是难道樱良告诉她,就能有好结局吗?
未必。
作为樱良最好的朋友,知道如此严重的事态,必然无法像之前那样对待樱良。
表面掩盖事实,却会使事实在樱良心中反复出现。
因此,她是一个矛盾点,是一个必然出现的悲剧。
看完之后,我有种如梦似幻的感觉。
电影是那么的真实,又深深地沾染了我的心。
如梦初醒的男生,遇见无法挽回的事实,再也见不到的笑脸,再也听不到的,在图书馆大吵大闹的声音,以及还未想好,却再也没机会说出口的离别之词。
如此强烈的悲剧主义,却令我有些神往。
恍惚之间,就回到了现实。
脑中,却还是上内樱良那无法捕捉的身影,朝着志贺春树甜甜地笑。
两个截然不同的人到最后说出了相同的话语:“我想吃掉你的胰脏”胰脏,自是生命,更是灵魂。
吃掉,是我想与你相融,是我想成为你这样的人,更是我想和你的相爱。
而我等待着与你的相遇,就像樱等待着与春的相遇。
绽放,是樱花的终点,更是春天的起点。
死亡,自是生命的终点,更是灵魂的起点。
当我发现樱良和春树的这种一致性时,我突然意识到这是一部多么好的作品——这不正是我一直以来,所期待着的,梦想中的爱情吗?
春来樱开花漫枝,风去魂归影作石。
零落沾裳何所愿?
携瓣行道情自知。
如果是几年的我看,我肯定会大受震撼非常喜欢,如果是几年后的我看,我肯定会味同嚼蜡羞羞脸.我想吃掉你的胰脏,题目起得就很吸引人嘛剧情千篇一律的,女主患绝症,但没告诉身边人,在医院偶遇男主,在医院男主看到了女主遗落的日记,并翻开看了一眼得知了此事,把日记还给女主,男主并不惊讶,因为男主是千篇一律的没有朋友不善不屑交际的内向宅的看书男,女主又是千篇一律的得知自己病情外表开朗内心细腻脆弱的万人迷美少女.两人的感情由此拉开帷幕慢慢升温,最后女主出院那天两个约好见面,女主虽尚未被病魔带走却被歹徒杀死.我当然会感动,几年前我当然会更感动,年轻人当然会感动,因为代入感,因为受众,因为谁没有幻想过自己就是男主或者女主,谁年轻时找不到与男女主共通之处.少年们所思考的,所感受的,什么人生啊,什么情愫啊,什么羁绊啊,什么意义啊.夏木和樱良的名字很配.夜晚的烟火很美.电车驶进黢长的隧道,轰隆隆的响声盖过了夏木终于说出的名字,但樱良还是笑了,笑得那样美好.
我想说一个误会吧,有一部分人误解了最后男主在女主墓前和女二他们只是朋友关系,离开的时候给男主口香糖这个细节,应该可以想到前面刚开始给男主口香糖的那个男生,链接男主最后和女主闺蜜的对话,应该很容易就猜出来,女二就是和开始给男主口香糖的那个男生好上了,误解的都是没认真看吧,或者是真看不懂(#-.-)
和《声之形》一样,这同样是一部评分在7分左右不上不下,争议极大的作品。
好的地方在于《我想吃掉你的胰脏》并没有触及那么敏感的话题令人争论不休;坏的地方在于它本身对于男女主之间感情的暧昧态度,没有还原出小说的灵魂,以及A社终究没法像京阿尼一样为这部作品撑腰,让《我想吃掉你的胰脏》在层次以及剧情上终究棋差一着。
但无论如何,这部2018年的作品都和其他很多优秀的日漫作品一起,塑造了我对于日本动漫文学的审美和眼界。
这是一个很经典的青春伤痛文学作品或者绝症文学作品,除了女主的突然死亡有些逆剧情以外,对于故事的主要脉络和想要表达的核心内容,我相信对文学有一定了解的观众在看到电影标签时就已了然。
但不得不说日式的青春伤痛文学一直都是我的心头好,在文学艺术的虚幻和现实世界的真实中找到了很好的平衡点。
《我想吃掉你的胰脏》就是其中很好的代表,青春伤痛文学并不是仅仅是有“青春”、“伤痛”和“文学”这些元素(这也是国产青春影视文学很难成功的原因),而且在有这些特征的基础上,故事的主人公获得了成长,收获了回忆,走向了未来。
就如同电影标题“我想吃掉你的胰脏”一样,直白的翻译就是“我想成为你”。
在青春经历过这样的一段故事后,女主在死前获得了内心的平静,男主从一个阴沉不合群的人走向、融入了集体,在关于胰脏的故事中,他们都向着成长迈开了步伐。
电影争议最大的部分,是如何对男女主之间的感情做出定义。
这一点上我觉得无论那一派的支持者都没有问题,对男女主之间暧昧不清的态度感到厌恶的观众并没有问题,因为文学本身是基于社会现实进行创作的,而日本社会对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中国社会有着很大的差异,在我们看来,他们之间感情变化和心路历程是相对畸形的,就如同《我想吃掉你的胰脏》中男女主的感情,在原著小说的后日谈中曾有提及。
二十多年后,已经成家立业的男主向自己的女儿讲述了这段故事,女儿向男主询问和女主之间到底是怎样的感情。
男主尴尬沉默良久后,回答了这样的一句话:“应该既不是朋友也不是恋人,而是一种更加紧密的关系吧”。
这种“共依存”的关系在我们看来确实很难理解,能理解的观众也大多是阅读过日式文艺作品,在对其有一定的了解才能够明白的。
所以说,惹人非议的并不是作品本身对感情线的处理失败,而是文化的差异,能接受这一点,再看这部作品,会不会感觉好受一点儿?
当然,相对于正常的青春伤痛文学作品来说,《我想吃掉你的胰脏》在对女主结局的处理上有这相当大的差异。
一般来说,正常的作品会在前半段用一些十分快乐的日常制造美好,在后半段通过主人公病情的发展撕碎美好,在结局留下其中一个主人公通过这段伤痛明白某个道理而获得成长。
《我想吃掉你的胰脏》不同的地方在于,时长一个半小时的电影,女主在该片还剩半个小时时就已经因为意外突然离开,让观众和男主以及剧中人物甚至没有做好足够的心理准备。
所以我们在看到这段故事时,心中的震惊和不接受会远大于一般作品。
明明女主的人生只剩下了半年时光,这半年对她来说更是尤其的珍贵,却在突然之间被一个随机杀人犯结束,可以说从戏里到戏外的每一个人都很难接受这样的结局。
一部轻小说制造如此剧烈的戏剧冲突很少见,而更少见的是它之后对于故事的处理,也就是“我想吃掉你的胰脏”。
就像电影中台词所说的“我们好像站在彼此的对立面”,男女主是完全相反的两种人,如果不是女主的病,如果男主没有在巧合下得知女主的病情,如果没有这么多巧合的话,他们极大可能会是两条永远不想交的平行线。
这些巧合让他们发现对方,也理解了对方,原来他们并不是完全相反的人,而是“面对面的站着”。
男女主在面对对方时,都有想成为对方的欲望,而日本特殊的社会环境又让这种欲望被深埋于他们心中自己都无法发现的地方,他们之间相处的过程,就是发掘这种欲望的过程。
很多人都觉得结局是BE的,但如果你从这个角度来看,《我想吃掉你的胰脏》是一个实实在在的HE结局,男女主最终都成为了彼此,女主变得和男主一样心境泰然,男主走出了自己的舒适区,交到了朋友,也在未来的故事中收获了圆满的结局。
“我想吃掉你的胰脏”也就是“我想成为你”,他们吃掉了彼此的“胰脏”,让彼此的灵魂住进了对方的心中,长长久久、生生世世。
在最后的最后,如果让我给这部电影或者说这部轻小说一个总结性的评价。
我会说我无法断言它的好坏,因为从专业性上来说我无法断言它的好,从情感上来说我无法断言它的坏。
但这是一部我会推荐给未来的孩子看的作品,也衷心的希望在他的青春时光里,能碰到他独有的“我想吃掉你的胰脏”。
"一部能将人拉出生活的电影"如何知道这部影片的是真没印象了 但确实在b站看过一次并记了片名好几年 今天想着在7月过去前再来一部电影 就它了除了结局雷人 说不上来其他的硬件问题 缘分的起因是有异想天开的成分 过于理想化 不过后来也知道那不完全是巧合 短评里看到说过程情节程序化的我也挺认同 但对我来说这些还不是最重要的"感染力" 生活里有人带来了光 无形间的改变 现在更加麻木的我观看这部影片 当然知道这些只是幻想 但另一方面也带来一定的激励作用 反而比第一次看的时候产生了更深的感触 深度交流的内容我也觉得值得回味 希望还能再有新体会
在看这部电影之前,我刚好看了一篇关于“当我们突然得知自己的死期与死亡方式时会发生什么”的推送,这篇文章的结论建立在对癌症晚期患者的调查研究上;有的人会更加维护自己的立场并排斥异己,有的人会陷入虚无并放纵自己,更多的人会在精力充沛和虚无间反复横跳。
但我认为,无论是继续做自己认为对社会有贡献的事还是放纵自己,实际上都是按照自己的价值观做自己认为有意义的事,证明自己的存在和享乐并不能完全分开来看。
其中的一条评论引起了我的注意“如果不到那个日期就不会死,岂不是之前都是金刚不坏之身,可以随心所欲了?
人类将变得更极端更坚定,道德不再重要,因为恶行也无法杀人,人类的行为逻辑原本建立在对未知的恐惧上,这样一来,一切都要重新计算了”。
我没有看过原作和《小王子》,以下内容完全是个人对这部电影的感受 电影的开头是女主的葬礼,结合爱情片的标签和女主的病来看,我以为这又是一部像《四月是你的谎言》一样的作品,女主会死于疾病,并留下一段美好的回忆。
以及过于经典的设定,让我开始逐渐对剧情失去兴趣。
(女主像多数作品中的将死之人一样,要在死前尽可能的做自己想做的事,其中包括与男主成为朋友) 重新让我提起精神的是女主住院时回答男主“所谓活着 有什么意义”这个问题,女主的回答可以用一句话概括——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并且人与人的联系是非常美好的东西。
从这里反观男主:性格孤僻,不善于交际,甚至厌世——这是一个典型的边缘人形象,在任何群体都不少见,而看起来神经大条的女主正是班里那些人缘很好的“核心人物”。
这让我意识到,这部电影想要表达的实际上是边缘人与中心人如何消除彼此的偏见从而互相理解;两个角色正是在这样的转变中成长的。
女主与多数“中心人”不同,她并没有排斥、歧视男主这样的边缘人,相反对他充满了兴趣。
也许,与不同于自己的人建立沟通正是女主认为有意义的事。
这一切进展的似乎很顺利,男主在女主的影响下,逐渐开始接受人类、理解人类、与人类建立起友好的关系。
出人意料的是,女主最终死于凶杀;这样一个活蹦乱跳的角色在准备享受生命最后时光的时候以这样的方式终结,无论怎么看都是一桩惨剧。
首先不得不说,剧情在这里对观众并不友好,前半段先劝退了所有不喜欢爱情片的观众,这里的转折又让所有坚持看下去的观众感觉很牵强,仿佛是害怕走了老套剧情而故意为之,以及电影最终也没有再提到那个变态杀人狂,让不少观众觉得剧情的处理十分蹩脚。
在这里,我想分析一下女主的心理。
那么现在回到我之前提到的那篇文章——如果突然得知自己的死期和死亡方式,你会做出怎样的行动。
首先,女主知道自己将会死于疾病,对于死期的认知也有一个大致范围,所以女主便成了那个“金刚不坏之身”,她随心所欲的大快朵颐、更加大胆的见义勇为、尝试了解与自己不同的人,完全忽视了身边潜在的危险(之前电影里不止一次提到变态杀人案),于是这样的意外如此巧合的发生在了女主身上,加之女主的死亡过程非常痛苦,就给观众造成编剧恶意满满的感觉,甚至弹幕中出现了“快按住老虚的笔”。
但我认为,如果剧情拿给老虚写,老虚或许会让女主奇迹痊愈并不出意外的活下去,男女主最终发现人与人实则无法真正理解,人类是如此孤单。
即便看起来已经无可挽回的走向惨剧的故事,最后还是以喜剧收场,至少在我看来是个喜剧。
因为,即使女主死于意外、没有完成所有的心愿,但女主还是成功改变了男主——完成了最重要的心愿,所以这个结局不算太坏。
最后我想分析一下凶手,我认为变态杀人狂的存在并不出戏,甚至深化了主题;在这个不完美的社会里,并不是所有边缘人都能像男主那样幸运的做出改变、消除对人类的敌意,更多的会在周遭的排斥与歧视中逐渐扭曲陷入病态,甚至不再保持克制而选择伤害人类——就像那个杀人狂。
只是电影对这一层含义的表达并不明显,也或许这是我的过度解读吧。
关于片尾的彩蛋,我个人并不太喜欢。
片尾男主剪短了自己的刘海——意味着不再孤僻,乍一看我以为这是女主的前男友;很明显男主的性格发生了变化,但我觉得这个变化太过夸张了,岂不是最终仍旧只承认一种价值观了吗?
谈何互相欣赏、互相理解、和而不同?
但此时我又想起了片名——“我想吃掉你的胰脏”,或许彩蛋想要表达的是这个吧,男主真的“吃掉”了女主的胰脏,女主的性格成为了男主的一部分继续存在下去;而女主也“吃掉”了男主的胰脏,非常认真的通过日记和遗书表达自己(通常像女主这种性格的人不会选择安静写日记)。
最后,我要反驳那个说女主自私、三观不正的热评。
首先,女主这个角色的设定就不是让观众来同情的,虽然她的死看起来是个惨剧,但早逝并不能成为同情的理由,如果仅仅因为死亡就去同情别人,那也太虚伪了,和女主所说的那种“先是表现的很惊讶然后安慰一下”的人没什么区别。
然后是“拖一个人为自己伤心”,我有点怀疑你是不是只看了简介就过来评论;电影的前半部分女主就说过,正是因为男主对周遭漠不关心才会选择男主——就像你不忍心把你特别悲伤的遭遇告诉你的父母一样,同时也恰好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对旁人的遭遇做出最诚实的反应。
况且女主只是个高中生,也明显是处于荷尔蒙泛滥的阶段,渴望与人接触再正常不过了;她希望男主会喜欢自己,又害怕自己的死亡给男主带来伤害才会做出那样尴尬而矛盾的举动。
以及身为一个将死之人,在死前表现得更加自我也是合乎常理的。
再说,难道男主所经历的这一切给自己带来的仅仅是伤害吗?
人是有血有肉的人,不是道德本身。
况且我看不出这有什么道德问题。
“反而无比认同原来男主的生活”,的确,不去给别人带来困扰,安静的专注自己的事,这些都是男主的优点。
但男主遭遇的却是偏见和排斥,人们对边缘人的偏见会使边缘人更加孤僻、敌视人类,固执己见、排斥异己只会制造更多的变态和惨剧,不正是女主带男主脱离了这种恶性循环吗?
电影所透露的三观本身并没什么问题,甚至在我看来是个过于“正能量”的商业片,已经非常迎合大众口味了。
如果一定要如此固执的排斥与自己不同的观念,那你与电影里所讽刺的那些歧视男主的同学还有什么区别?
如果一定要坚持指责女主自私,那我劝你今后不要再尝试任何主旋律以外的作品。
中二做作,故弄玄虚
我很少给日本动漫打低分啊,但真的很boring啊,在电影院里睡着了…
女主太吵了不说,两个人的相处充满了套路和僵硬的情节。人物莫名其妙,剧情生拉硬凑,节奏更是想一出是一出,恭喜成为我9102看的第一部院线烂片!🌚
中医理论“以形补形”的文本被赋予了新的释译。对此我想说,请给我一份满溢精液的18cm粗大屌。😊。故事很日本,哀而不伤,并且结局死得狗血,不落俗套,有一种恋爱型都市猎奇物语的味道。
在此强烈反对热评一。没有说男主原来的生活方式完全不可取,但是从影片的叙述中,男主选择这种态度是因为并没有过合群的经历,而在影片的结尾男主不也很乐意享受这种有朋友的生活吗?女主只不过是给男主一个感受与选择友情的机会而已,男主完全可以在女主过世之后继续选择自闭的生活。但是他没有。有的人可能是生性孤僻,但是有的人却只是没有这种机会罢了。
迷惑电影大赏。
老年人表示真的看不动……三观有点奇怪。开朗热情患病妹子变这法子硬撩孤僻冷漠少年,非要在弥留之际改变他人(强行灌输价值观)。然后就莫名其妙被凶杀了……最后一幕少年打开心结与世界和解(莫名其妙要开始与别人交朋友)……导演是有多在YY,圣母要把光辉洒满大地,人与人非要热情开朗好好交往才是对的吗??
【2019-003】新年第二部片子,依然是龙哥出品的片子,首先我真的好喜欢女主那种人设,其次男主让我想起了钢炼里饼子脸大佐,说重点,我强忍着泪,后面感觉超级好,但是真的泪目,这种纯粹的感觉,真的是喜欢的感觉。不过她离开的方式真的让我非常接受不了,最后哭死的节奏。7.5分,值得看。
什么玩意,剧情莫名其妙,女主做作且婊里婊气,男主矫情得要死,结局也莫名其妙,也没看到男主应有的人物弧光……也就画面还可以看看
如果和声之形放一起看会更好。这个主题不适合我这个年龄观众了,不过对任何临终的言行都能认真去理解。
男女主长得没有记忆点。杀人犯这么嚣张的吗。女主挑逗别人又哭是什么操作,明明离得那么远,又没什么身体接触。闺蜜有点烦。男主的改变真实吗?最喜欢的人物居然是口香糖君。
还行吧,但是现实生活中真的有女孩子这么主动?男孩子这么直男却同意睡一张床吗?我觉得剧情大部分都挺合理的,但是没有让我破防。配音感觉不太好,莫名其妙的大笑,哭的有点好笑。
1.又看到大家坐火车,就觉得好开心啊2.最后的死法太雷人了,跟给观众喂屎一样,想给作者寄刀片3.还是那个感受,你临时塞给我一个好东西,然后突然又要夺回去,那我宁可你从来都没有给过我,不要说什么不求天长地久,只求曾经拥有,那只会徒增怀念和痛苦。甚至觉得电影里她的出现真的是太残忍太自私了,男主原本自己过得无牵无挂有什么不好?谁说活着就一定要有很多的朋友,天天自己一个人过自己捧着本书,不会伤害别人也不会被人伤害,不会为任何人难过,你为什么要残忍地让男主感受痛苦?4.我有和他差不多的阴郁,可惜没有和他差不多的颜值。
誒,櫻花和春樹,真悲傷
很不能理解,临死的女主为啥一定要在死前改变男主生活。没有和朋友交流的生活,也不错啊。一定要有很多好朋友的生活才正常吗?
春樹咲良、多配的名字啊……
有部韩剧叫女人的香气,至少得了绝症的女主不是主动招惹对方的。一个人的悲剧偏要搅动另一个人的心潮,悲剧者本身是能够被理解的,但本质上是自私的行为,这样的设定能感动人也太奇怪了,对一个人的共情不正是通过对另一个人的残忍换得的。
作到我想上去给他们就是一顿打
i liked it
气死了,题材跟我想的完全不一样,原来不是真的吃,原来只是一句土味情话…你说主题是男主交朋友吧,口香糖男孩又没有姓名,不是real,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