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发于公众号:主持人雅婷(yytchristina),欢迎关注。
我们专访了柏林金熊奖得主拉杜·裘得,他说,我可以是很好的“黄片”导演北京时间3月5日傍晚,我们远程专访了柏林电影节中《倒霉性爱,发狂黄片》的导演罗马尼亚导演拉杜·裘德,而就在一个小时之后,第71届柏林国际电影节获奖名单公布,这部电影获得了最佳影片金熊奖,它讲述一对夫妻的性爱视频泄漏而引发的社死“血案”。
一言以蔽之,就是当年冠希哥的著名的XX门被搬上大银幕了。
专访中,我问他,“小黄片”的部分怎么拍的,有给女主角找替身演员吧?
他说,对,找了替身。
连线采访截图导演拉杜·裘德然后他悠悠的飘出了一句让我印象无比深刻的话:“其实,我可以是很好的黄片电影导演。
”#1误入P站?
由于这次柏林电影节采取了线上的观影形式,在我们拿到观看链接后总是会迫不及待的打开观看,在点开《倒霉性爱,发狂黄片》的时候,我差点经历了一场“社会性死亡”——开篇长达四分钟的不可描述的镜头,竟然还都是特写。
这让我质疑我到底是看的是柏林主竞赛单元的片子,还是误打开了P站。
电影截图在“性爱直拍”之后立刻为本片拉开了桃红色的帷幕:上书片名“倒霉性爱,发狂黄片”,副标题“一部流行电影的草稿”。
怕观众看不懂,导演还要把本片的中心思想打在公屏上:“无人理解,这世界正在时间的海洋上沉沦。
采访时候我说,大叔,你行你挺懂,所以拍“小黄片”的部分会……挺难吗?
拉杜·裘德说“小黄片”的女主角戏份用了替身,至于难,“一点点,毕竟我可以是很好的黄片电影导演。
”
电影截图“这都不难,那啥难?
”拉杜·裘德沉思了一会说:“新冠吧”席卷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自然不会放过罗马尼亚。
去年三月份,开始发现确诊病例,那时候正好赶上了影片的拍摄。
经历了第一次封锁之后拉杜·裘德还是觉得要拍完这部电影。
这时候,拍摄的难点就变成了确保演员不受到新冠肺炎病毒的感染。
以及,电影中其实也随处可见了口罩的身影:一家人带着各色口罩四目相对,你要上街没戴口罩,那可以接受横眉冷对千夫指了。
电影截图都这么难了,为什么还坚持拍下去,而且,这样的选题,莫不是从“XX门”获得的灵感?
“我认为这部电影对于女性来说挺重要、能够引起共鸣。
我曾经和朋友讨论过这个问题的看法,不过大家观点不一样。
我觉得这背后有很多可探索的空间,干脆,拍一部!
”让更多人讨论,合着就是战争扩大规模。
#2嬉笑怒骂的三段论这部片结构是非常传统经典的“三段论”电影,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我看到了浓浓的论文电影风格,导语就是4分钟的小黄片;正文有三部分,每一部分都有规规矩矩的小标题。
不仅如此,间隔的地方还有明显的音乐分隔,生怕你不知道,我要分段了。
第一部分叫做单向街,作为人民教师的女主小E发现,自己和自己老公的性爱视频被泄漏了,事情发生了,无法挽回了,视频像是病毒般裂变,她也一步步的濒临“社死”。
你只能一直往前走,去一步步的做,最后由于过度焦虑不得不去药店买镇静剂。
在这一部分中,导演通过镜头语言烘托了环境的聒噪、世界的嘈杂、人们的焦虑,而穿插其中大量饱含性暗示的镜头尾声:玩偶、裸体模特、肌肉男、冰淇凌,更是直呼主题。
细细品味,绝对亮眼,堪称一绝。
电影截图我问他:通过这些充满隐喻的镜头和对环境的烘托,想表达什么?
拉杜·裘德解答了一下:“当你看到一座城市,你可以看到这个社会是怎么组成,看到交通拥堵、看到社会等级,看到穷富差异、看到废弃的大楼、看到城市构成,看到城市之外维度的,比如社群、氛围是什么样。
城市中那些标志,标志背后的意义是什么。
第二部分就是典型的论文电影了,浓浓的让·吕克·戈达尔风格。
大量的图片、网络短视频,词条解释充斥满屏,感觉就像是考试之前的突击记忆。
在专访中,导演表示:“这部电影的创作方法和创作灵感确实受到法国电影新浪潮的影响。
尤其是音乐部分,其实我也有向法国电影新浪潮致敬的意味。
”“这是一种从一部很厉害的电影中学到的,戈达尔的《给简的信》、瓦尔达的《尤利西斯》等,嗯,有一些图片是从YouTube上扒下来的。
对了,其中我有借鉴王家卫导演的电影作品呢”不得不说,论文电影的形式虽然在现在的商业电影中不常见,但这确实一种非常古典的用画面提供抽象性信息、用语言提供解释性信息的拍法。
在这部分中,大量关于战争的视频资料、迫害犹太人的呈现,和以及许多赤裸裸的生殖器画面,让人心里有些不适。
但与此同时,我们也不难窥探到,导演在这部电影中想要探索的内容之广阔,以及他的野心非常之大。
第三部分我喜欢,就是家长和小E之间围绕“学校是否应该开除这个人民教师”的各种battle。
电影截图单行街走到终点就是学校,在这里小E面对的是大BOSS,她被各行业各的精英范家长围攻。
所有人迷失在一个社会网络话语中,其中有治愈洁癖的态度,有伪政治万事通,有神圣沙文主义,有怪诞阴谋论。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意见。
辩论变成了一个法庭,那指责那羞辱,谈性色变、甚至荡妇羞辱的样子像极了……我们网络上的某些键盘侠。
比如,席中的某位男家长大言不惭的质问女主老师:请问,除了做老师之外,你还是兼职的色情片女演员吗?
电影截图怪不得,拉杜·裘德也在采访中频繁说到:有些时候,中国和我们罗马尼亚挺像的。
不过这回嗑了镇定剂的的女主小E并没有认怂,理清思路开始了作为老师的灵魂压制回击。
她援引罗马尼亚国家诗人米哈伊・艾米内斯库的情色诗证明“人无完人”,发挥专长从东正教讲到大屠杀……只可惜,有句话叫做,“不与傻瓜论短长”,你是没有办法与“只盖章不讲理”的人讲逻辑讲道理的。
比如,小E说,这是和自己合法丈夫的正常夫妻间亲密行为,况且视频被泄漏,自己也是受害者。
电影截图台下的学生家长,却讥笑她说,哦,合法丈夫?
正常亲密行为?
我可没见那个老婆给自己老公XXX。
接下来,“荡妇”羞辱一波接一波的袭来。
影片最后有三个不同的结局,我问导演,你选哪个。
连线采访截图导演拉杜·裘德果然是个老油条,鬼魅一笑,“你们选你们选。
”#3羞耻感,哪来的总之,拉杜·裘德这回算是金银双全。
2015年,执导冒险喜剧电影《喝彩》借此第65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银熊奖-最佳导演奖。
在电影《喝彩》中,拉杜·裘德对历史上吉普赛人遭受的残酷压迫进行了一场尖锐、震撼的批判,展现了19世纪罗马尼亚奴隶制的残酷和荒谬,像极了这部《倒霉性爱,发狂黄片》。
批判、审判、荒谬。
电影《喝彩》海报看完这部电影我想有两个问题值得思考。
第一、性是一种动物本能,和吃饭睡觉一样自然,人类可以从中获得乐趣,但这种乐趣却不被认同,甚至还要被扣上“妓女”的帽子被荡妇羞辱,这种深深的羞耻感、罪恶感究竟如何而来,我们缺失的到底是什么?
我觉得,性本身很单纯,但是由它延伸出的,各种的意识形态却数不胜数。
第二、谁给了所谓“精英”道德审判的勇气?
怕被删除,打上马赛克进行道德审判的围观者,他们常常误以为自己是正义的象征,却不知道,自己只是在变相地消费他人的苦难,他们以惩治“恶”之名而行了“恶”之实。
要不得啊要不得。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主持人雅婷(yytchristina),欢迎关注。
我们专访了柏林金熊奖得主拉杜·裘得,他说,我可以是很好的“黄片”导演
怎么会有这么有意思的东西……导演的天才气息溢出屏幕了。
内核非常丰富,涉及宗教、种族、两性、政治、人生观、教育等非常多日常方面。
且是在疫情的背景下。
作为内核中一小部分的对女性主义的提及,都能吊打目前一大波打着女性主义旗号的、肤浅的片子,因为本片的提及更真实,而真实就是最大的武器。
不真实的文艺与现实会脱节:文艺必然会肤浅,现实也必然会走向茫然。
比如“文艺作品里从不被允许坦荡地表现性,现实里中却总在催年轻人生孩子”就是很典型的一个例子。
绝大部分所谓“崇高”的片子都故意把那些“肮脏”的东西藏起来了。
而这种“崇高”是虚假的“崇高”,就如美丽的幻想。
而如果敢于呈现真实,再“肮脏”,也是要好过虚假的。
然而本片最令人惊喜的应该是结构和不同篇章的场面调度,非常具有实验精神和探索态度,且明确地表现了本片的“自反性”和对“间离”的追求。
以导演的分法,在性爱视频后,影片被分为三个部分。
三个部分几乎都用了不同的拍摄方式。
第一部分 单行街道绝大部分篇幅都是女主人公在街道、建筑间游走,其中横摇镜头被频繁使用。
第二部分 趣闻、符号和奇迹的短字典画风一转,影片变成了拼贴式的影像词典,对具有罗马尼亚民族风格和全人类共同关切、必经的一些“事件/概念”做了注解。
画框进行了多次灵活的变换,包括手机拍摄下的短视频的画框。
第三部分 实践与影射(情景喜剧)可以称之为审判环节。
其中令人印象深刻的就是频繁使用的变焦放大和彩色暖光灯源。
最后,导演还提出了三个可能的结局,其中最后一个结局女主人公极具戏剧性地成为了审判者惩罚了那些审判她的人。
友情提醒:如果你只喜欢本片的前三分钟,并反复钻研,那么你可能并不适合阅读本文。
本文基于微信群讨论创作,并非全部个人原创。
PartⅠ 单行向前or向后导演拉杜·裘德的第7部长片作品,这部柏林金熊奖得主很大胆地撕掉了现代文明社会的遮羞布,单用罗马尼亚几处街景和一场道德审判,将这个时代的伪善揭露,可能大家觉得罗马尼亚甚至不能代表今日欧洲,但我却觉得,这几处特写浓缩了疫情下全球范围的焦躁与不安,甚至发掘出人性暗面。
这部直白且贴近当下的电影,足以引起反思。
本片多采用固定机位拍摄,镜头除了跟随女主角行走而摇动之外,还有从人物出发摇到四周环境的空镜(G),尽可能全面地展示疫情生活和街道细节,这也给观众一种低平位置的电子眼视角的感觉,正大光明无时无刻地监视、凝视,而片子的起因也正是因为私人视频被公之于众,第一段的表达也许有这种对应。
G:我最喜欢的是part 1,人与城市景观的融入与跳脱很有意思,这片子也有一定的挑衅意味,表现对现实的讽刺。
电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的街景与第二部分的字典以独特形式为第三部分审判铺垫情绪。
第一部分的点比较散,会留下几处让人印象深刻的元素:贴满大街小巷却无人关心的选举广告;不断被机动车霸占,支离破碎的人行道;因精心计算商品价格,而被嘲讽的穷人;站在道德制高点的正义人士对满大街软色情广告牌视而不见; 对贩卖儿童器官不觉残忍,反而觉得合理的老年人和医护(两种不同需求);从谈论纳粹转到理科生歧视文科生的青年(女主角就是文科老师);在精致都市中时不时出现的残垣断壁;大街小巷的典当行和店铺出租广告,以及第一部分最后一幕的一家待租电影院。
2020年是全世界都在倒退的一年,全球化突然瓦解,经济衰退,正常生活被打破,让很多人不知所措。
但以上罗列的现象有多少是疫情后才突然冒出的?
其实它们一直存在于我们生活中,疫情前全球性的向右急转让未来蒙上一层阴影,只是在全球停摆之后,因更加突出的人民内部矛盾,导致之前的伪装难以为续:生活被按下暂停键,却不是我们反思现实生活的契机,资源不足,行动受限,某些根深蒂固的矛盾被进一步激化。
这个世界并没有表面上看得那么坚不可破,而是像在熙熙攘攘的街道旁那些破败的无人修缮的建筑,千疮百孔。
而第二部分Q:辞典的那一部分,就是碎片化的信息社会的缩影,认识论的“再现”方式会过滤掉很多知觉信息,裁减了许多丰富的知觉之后,将剩余信息锁在一个简单的知识、概念或者词语上,这就形成信息爆炸。
相比之下,第一部分的“闲逛” 恰恰是女性知觉经验丰富的一种游牧 。
如果说第一部分还有女主行走这条线串起导演的表达,那第二部分就完全变成一地散沙,第一遍顺着看完肯定一头雾水,只有把电影全部看完再回味,才能明白导演的用意,这些关于大屠杀、性、政治等等的词汇在第三部分的审判中都有对应,导演对它们或严肃或嘲讽的注释,十分有趣。
然后我们会在第三部分看到这个时代最文明、最民主的对话方式是如何被一些野蛮思想践踏的。
我们真的可以理性地做出自己的决定吗?
我们真的能自主营造出民主氛围吗?
“投死那个无辜之人!
”其实在第三部分开始校长便提醒“要进行一场冷静、理性的对话”,但之后无任何一人为女主辩护,注定这是一场悲剧的开始。
第一部分自由行走的女性,在第三部分被牢牢钉在了耻辱座上,整个场景与女巫审判别无二致。
作为审判者的家长们,身份几乎涵盖社会各个阶层,有军人、白领、神父、知识分子、移民等,代表各自阶级的立场对当代知识女性展开批斗,包括同性间的批斗。
有趣的是除了审判“黄片教师”事件之外,各位审判者还抨击女主与自己价值观相悖的观点,不断发出反犹、反同、反女等极端言论。
这些偏见对于孩子来说要比黄片凶猛,黄片也只是引子,无法根除的社会偏见正逐渐让人们失去底线。
C:我喜欢part 3,尤其喜欢这个结尾。
这三个结局,没有一个对女主有利,因为这种近似公开处刑式的审判本身就无意义:第一个结局,女主获胜,仍免不了被辱骂,甚至暴力相加,最后仍会失去身份和地位;第二个结局,女主挫败,仍会被骂,在社会上还是会失去身份和地位;第三个结局,唯独女性获得神力(或巫术),才能镇住那些“审判者”,真言套索捆住秉持偏见的大众,并用他们所不齿的假阳具堵住他们的嘴,不靠暴力好像很难获得话语权。
神奇女侠的形象如今是全球女性独立的标志,为女性平权提供精神力量,但普通女性没有神力,只靠颅内小剧场根本解决不了问题,女性地位仍无法与男性平起平坐,这也是本片最后三个结局表现的无奈,无法激起更大范围的反思,那本片也只能是个笑话。
G:第三部分充分展示人们的道貌岸然,结尾的宣泄也很无力。
Part Ⅱ 偏见字典(不一定对)埃米内斯库:占据最大面值罗马尼亚货币正面的名人。
柏林电影节:最热衷于给政治向电影颁奖的国际电影节之一。
荡妇羞辱:因嫉妒或愤怒而不允许女性有性欲或必须掩藏性欲的语言攻击。
广告牌:就连怪兽打架都会绕开的价格昂贵的装饰物。
黄片:人人都爱看但又装作并不在乎的视频。
阶级差异:因默许让一部分人赚另一部分人的钱并一直富下去而产生的社会现象。
街头文化:肆意生长的后现代艺术的总称。
交通系统:可以让人瞬间拉满愤怒值的公共系统。
看不懂:一般后接“大受震撼”表达最高赞扬。
拉杜·裘德:一个很会拍黄片的导演(!??
)。
罗马尼亚:位于巴尔干地区的欧洲三姓家奴。
民族主义:民族自豪感的最高阶形态。
女性主义:不是非要把男人踩在脚下,仅想获得起码尊重和应有权利。
女巫:因威胁到男性绝对权力而被妖魔化的一类女性。
齐奥塞斯库:典型社派领袖的标准形象?!
社会性别:延续自生理性别,影响个人权利。
审判:之前是政体对个人进行评价的行为,现在也可个人对个人。
唐娜·哈拉维:通过对科学表达上的钻研,关心女性未来权力的学者。
性爱:人人都需要但又被禁止在公众场合谈论的行为。
性别红利:常被某些性别群体忽视的自身优势。
字幕:一种 人翻译错会被骂,机器翻译对也会被骂的网络产品。
(第二部分要是能看英语字幕版的话可能会更有意思一点(Y))
Part Ⅲ 审判1.身份审判——女性从《圣经》(甚至更早)开始,女性就承受本不属于自己的非议,无论是中国古代志怪传奇里的狐仙女鬼,还是美国塞勒姆的女巫,被妖魔化的女性形象层出不穷,相对的,女性抗争者的形象也一直存在。
Q:电影里提到的汉娜·阿伦特,她说过一句话被认作是第二波女权运动的重要口号:“私人的就是政治的”。
这句话有一个特殊的背景,就是纳粹大屠杀,因为她也是犹太人,所以她接受采访时说,我的身份问题就是政治问题。
到了上个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女性出来工作,从私人领域走入公共领域,在这个时候,新的问题就产生了:要不要生育,要不要做家庭主妇等等。
其实生育是女性的私人问题,但它已然成为一个全世界范围内的政治问题。
就是在这个过程里,第二波女权运动产生了。
时至今日,女性个人权利仍以不同形态被作为政治问题对待,受到足够重视是好事,可尽管近些年metoo运动如火如荼,但个别地区女性权益还无法得到保全,由于女性身份造成的审判也不是每次都以公正结束。
W:这个片让我想到了艳照门。
当然事件性质不能相提并论,但事件起因是类似的,也就是审判过程中最大的争论点,视频不是当事人公开的,当事人要不要负一定责任?
家长们认为,谁上传的不重要,女主角一定要负这个责任。
这是预先定罪,无论是不是当事人自愿上传黄片,人们抱着的态度都是,一定是女方问题,就算女方一点责任没有那她也不是什么好东西,甚至有家长怀疑与女主角拍摄性爱视频的不是她丈夫。
在第一个结局中,投票让老师留下的大多是男性,但前面对女主指手画脚的男性也不在少数,相比于女性对女性的抨击,男性则显出又当又立的虚伪?
像极了那些求种后又站上道德制高点的人们。
Z:针对这个问题,国外的讨论比较全面,不过无论在什么国家,私密的性行为都不应该被公开,容易被人扣帽子。
片中有家长指责女主是荡妇,仿佛有道德污点的是女主,而不是上传视频的人。
G:这是共通的。
现实中是有自愿公开性爱视频谋取利益的网站,如果本片上传视频的是女主或她丈夫,那讨论余地就小得多,但显然本片女主不是这个情况,女主也是事件的受害者,但片子里没有一个人谴责上传视频的人,甚至一句都没提起,提到的只是“口交就是妓女行为”这样对女性的污蔑,道德正义在审判女性时偶尔会失效。
C:国外和国内对于“艳照”这件事的看法完全不一样,国外不关心视频被谁上传这件事,而是关心上传视频对孩子的影响。
首先,国内对性比较敏感,成人也不能看成人电影,其次就是涉及女主角敏感的职业身份——小学教师。
2.身份审判——教师在讨论过程中,我提出一个假设,假如未来有了孩子,孩子的老师在道德上有不检点行为,可能会影响孩子的价值观,但没有公之于众,且只有你知道,你们会让孩子转班吗?
因为团友们都没当过父母,所以讨论相对浮空。
最终大家觉得还是看教师的业务水平再去判断教师私生活的影响。
但真正有了孩子之后是否还会如此判断?
我不敢假设,但很可能不会像大家现在回答得这样迅速。
到时候不仅要考虑孩子的身心是否受到影响,还需要考虑行为上有污点的老师在孩子中失去信任这个问题,孩子们忙着取笑,也就不会认真对待老师了。
H:这就得看现在的学生对于性方面的了解程度是达到什么样的程度,是羞于提起还是感觉无所谓?
L:这个因人而异吧。
因为面向的是三观尚不健全的小学生,所以这个问题又棘手很多。
电影中有个家长提出,黄片在全班传开,自己女儿被吓到,并表示自己对婚姻的抗拒。
确实这次意外已经造成实际影响了,尽管女主角所说不错,家长应该限制孩子可访问的网站,但碍于女主角敏感的身份,社会则会再强加一道道德审判——师德。
教育对任何国家来说都不是说说而已,因为会影响一个国家的未来会如何,任何一点歪门的影响都可能影响政体利益,教育是政治手段,而非理性思考或其他,以至于教育的目的和方向变得越来越固化,越来越形式主义,而父母作为教育监管一方,如果发现教育者给孩子教授的是违背政治大方向的知识,那他们绝对会想方设法“挽救”自己的孩子。
3.审判隐私每个人都有窥探他人隐私的欲望,可真当这个欲望被满足,他人隐私被暴露在大庭广众之下,我们往往会报以苛责而非同情。
或许有人会认为女主活该,因为对自己隐私不重视酿成恶果,但在如今信息化时代,谁能保证自己隐私绝对安全?
盗走隐私简直易如反掌。
电脑维修工轻易窃走私人视频并公之于众,隐私像病毒一样传开,屡禁不止,同事对博眼球的小报人肉爆料,甚至家长存下视频作“罪证”,公德审判俨然变成隐私审判。
社会针对女性的指责大都是私德上的,我们需要尊重他人的隐私,如果隐私泄露,我们能做的只有不再传播。
本篇讨论的观点过多过杂,每一点都有话想说,可能读起来也比较混乱,尽管如此,最后还是要加一个Q老师小课堂。
加课时间Q:有一个女性主义哲学家叫唐娜·哈拉维,她也是一名科学家,她专注的是通讯工程技术的研究,她有很多理论是非常当代的和女性主义思想挂钩的,就是女性主义思想如何与新技术、信息社会的环境相关联之类的理论。
电影中有个男性知识分子为大家读了一些关于教育理论的研究,被指责带着明显的大男子主义姿态。
当时还以为是大家比较浮躁,不喜欢听长篇大论,但也许是因为这个知识分子的知识观太咄咄逼人?
因为他冒犯的是精英女性,所以导演这个点一定有什么寓意。
再看看唐娜·哈拉维的“赛博格”理论,她指出的是现代科技中女性的缺失和"边缘化"地位,或许是个解读方向,也是理解后现代女性主义的钥匙。
(其实是Q给我的一个写作方向,但实在不太好融入文章,也是我读不太懂,这里单独以资料形式出现,供大家阅读)【唐娜·哈拉维】赛博格宣言:二十世纪晚期的科学、技术以及社会主义女性主义https://www.bilibili.com/read/mobile/9211743?share_medium=android&share_plat=android&share_source=WEIXIN&share_tag=s_i×tamp=1618220559&unique_k=9keZr0唐娜·哈拉维的情境化知识观解析http://www.cssn.cn/zhx/zx_kxjszx/201310/t20131026_621418.shtml
又是一种我没见过的电影形式,开头那段录像其实是为了吸引观众的注意力,让观众有耐心把它看完吧。
第一段摄像机总是在街头的各种景观之间游移,会让我非常强烈地感受到摄影机的存在,好像我们远远地看着主角在这座偌大的城市里走来走去,不断出现的警笛声暗示着她内心的焦虑,但是没有人关心她,她的身影常常淹没在人群里,镜头也不总是在她身上,总是被广告牌、建筑或者其他的什么东西吸引注意力,有一种全世界没人在乎她的孤独感。
第二段我看的版本没有把左下角的单词翻译出来,少了很多乐趣,但是形式上确实蛮新颖的,像一种PPT百科。
最后一段对主角的审判让我幻视了一场网暴,明明主角也是受害者,人们却一边为了满足自己的窥私欲再次羞辱受害者,一边冠冕堂皇地指责受害者的罪,强词夺理,偷换概念,嘴硬否认,种种,荒谬得可笑。
结尾的处理方式也很妙,我最支持最后一种结尾,它就像现代人常常说的发疯文学一样,变身超级女侠平等地创亖所有人,狠狠发疯。
很契合当下的一种精神状态。
疫情时代,一场有关性爱引发的道德争锋,值得深思,第二章节中频繁可见的社会矛盾与导演自主的哲学思考在第三章节当中悉数展开,人们好像总是习惯为一己私利无厘头也不罢休的偷换概念、希望站在自认为客观的道德制高点灌输他人偏执的主观价值,要求别人稍息立正的同时自己却傲慢无礼,用最荒谬的方式解释荒谬,这种自以为是的理事态度实在让人唾弃,也实在是讽刺,只能说社会上的正常的人还是太少,能够理性不孩子气的人还是太少,不可否认,偏见在生活中的各处都是普遍且客观存在的,人的行为也都是由零散的偏见组成,每个人时时刻刻都与偏见共存,因此我们无法对待每件事情都保持所谓的客观,但我们有时需要的似乎只是一种包容的态度,一种换位思考的理解的方式,最终是是否能够和解也并不重要,至少保持冷静做到基本的尊重。
影片最后的三个结局也真的颇有意思:(一)如果没有出局,偏执的人依旧不会善罢甘休,他们的无知自我只会吞噬自己的理性,到最后只能剩下无限度的“打破常规”以及空有偏执的躯壳,而这些令人生厌的躯壳也会将原本克制理性的人点燃,当言语无法解决问题时只能靠残存但旺盛的原始本能,对待原始人就该用最原始的方法那就是“来一场注定痛苦、不欢而散的痛苦搏击”。
(二)如果出局了,但至少得到了一定的理解尊重,那么一走了之也没什么大不了,虽然这个世界糟透了但至少还是有人带着脑子,恐怖的大肆宣扬真理世界的还有几处谦虚谨慎的有人性的净土,这样一看,世界虽然很很糟但还不至于发狂。
(三)如果出局了,被践踏着尊严叫嚣出局,那么走之前一定要给这个愚蠢的世界一点友情的回馈,让每个偏执还嘴硬的人都尝尝被捅到失声的滋味,让他们也尝尝被大众监视、被父权凝视、被种族歧视的滋味,是这残破的世界令我发狂,这点回击也只是在以牙还牙。
试问谁不想在被无端执政、无脑控诉后以同样的方式报复回去,但这终究只能是罗曼蒂克的电影情节,现实中也只能两败俱伤或者一走了之。
很喜欢第二章节中的一段话,大概是说美杜莎的脸不能正视只能透过盾牌的反光窥探,电影屏幕似乎也像是雅典娜的盾牌,虽说不是正视事实但至少能够反映客观的存在,导演也是想表达一些客观存在,第一章节是克制也是呈现,第二章节是颠覆也是例证,第三章节是发狂也是分析。
我是第一次看着这种三段式的影片,不得不说很新奇,再加之导演很有想法,综上是一次娱乐与深度兼有的非常美妙的观影体验。
该电影在柏林国际电影节大受好评,据说是电影的手法很新颖,尺度也很大。
看了电影之后感觉,大概可以分为4个部分吧,第1个部分是片头,就是那一段发狂的黄片,整个事件的一个起因,一小段自拍的色情录像。
第2部分是女主角得知性爱视频被上传到公共网媒上之后,匆匆赶往自己工作的学校,那一段街景的拍摄。
我觉得这一段处理的相当不错,布加勒斯特的街头,来往的人群,两边的建筑,甚至是因为交通规则争吵的片段,可以让人很明确的感觉到这个城市的人民目前生活的一个状态,长镜头缓慢而舒展,半个小时内,没有什么特别的台词。
但是可以看到感受到很多,当然也包括此刻女主角复杂的心情。
第2部分,讲述了罗马尼亚现代发展的过程,就是一部经过编辑的纪录片,涉及到社会经济人文各个方面,编辑手法看似杂乱却井井有条。
第3部分,女主角就性爱视频和校长以及学生代表之间的冲突和对话,我觉得如果用性爱自由来表述一个社会。
或者全体人民意识形态的开放与否,似乎是有一点牵强的,这里面存在一个主流体和特殊物性的关系,达到普遍性的认可,这种合理性是否存在还是有待商榷的。
电影的最后是给了两个完全不同的结果,似乎是对于一些保守狭隘的意识形态进行了比较深刻的批评。
但也仅仅是通过这样的一个事件去冲击了一个长期存在的固有的社会围栏,以及人性中灰暗面。
个人认为仅仅是讽刺并不深刻。
lsp大概是冲着片名去看的,但是看完之后,觉得一头雾水,剧情倒是很简单,中间的那段用一堆事物的堆凑,像是讽刺了很多事情。
xing这件事情,我觉得还是两个人的事情。
你们蒙在被子里做出什么事情也无人知道,但是一但被子被掀开,被窥探,就会像火山喷发一样。
不是很关心政治,所以对这个片子没有太大感觉。
罗马尼亚拉杜·裘德导演的电影《倒霉性爱,发狂黄片》(2021),取了这么一个低俗的片名,并且在影片一开头,就是三分钟的A片镜头,男女生殖器全露,性爱镜头全有,甚至还有性虐待的桥段,初看上去,这部影片低俗得不能再低俗了。
但这低俗三分钟的开头过后,整个影片的风格来了一个180度的大转变。
影片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单行街道。
讲述在新冠肺痰的席卷全球时的罗马尼亚,一名在精英学校教授历史的女教师,因与丈夫在家的自拍的性爱视频,不慎被误传到了网上,给女教师带来了很大的精神压力。
在这一部分,导演通过女教师一天的生活琐事,来展现当代普通罗马尼亚人的生活状态和环境。
第二部分:趣文、符号和奇迹的短字典,则是一组镜头组合,采用画面配文字的方式对涉及罗马尼亚历史、政治、屠杀、宗教、哲学、文化、生活、心理、性等100多个的名词进行解释,显然这一部分是对罗马尼亚这个国家大环境的描述。
这一部分没有直接讲述任何与第一部分有关的内容,却为第三部分做足了铺垫。
第三部分:实践与影射(情景喜剧),是一场由校方就女教师性爱视频被上传到网上这一事件所主持的现场辩论,参加的除了当事人女教师外,还有来自不同社会阶层的学生家长,其中有军官、贵妇、牧师、学者、普通家庭主妇等几十人,讨论的内容从教育出发,涉及性的权利、男女平等、政治历史、意识形态对立、种族歧视、新纳粹主义等各方面的社会问题。
最后,由校方主持,各位家长举手投票表决,该女教师是否能继续在学校留职任教。
影片采用开放式的手法,提供了三种结局。
第一种结局是赞同女教师留任的占多数,但却引起不赞成者的强烈不满,当场就与女教师发生肢体冲突;第二种结局是大多数家长都不赞同女教师留用,女教师只能在众人的嘲笑中离去;第三种是愤怒的女教师突然变身为美国电影中的神奇女侠,用一张大网将这些道貌岸然的家长们套住,然后用一只橡胶阳具在他们嘴中猛插,对他们进行惩罚。
在影片的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画面中的罗马尼亚人,都因新冠肺痰疫情带头口罩,这显然具有极深刻的社会象征意义。
新冠肺痰病毒象征着当今罗马尼亚普遍存在的性别歧视、种族歧视、新纳粹主义、意识形态对立等问题,在口罩——假道学的掩护下四处传播和漫延。
由于影片对当今罗马尼亚社会进行深刻的探讨,《倒霉性爱,发狂黄片》荣获2021年柏林电影节最佳影片金熊奖。
自问自答:多久没有自己看电影了?
很久。
为什么?
在忙别的事。
真的吗?
可能吧,也可能是有点迷失了。
Does it help?嗯,我又找回了自己。
不得不说这部电影的标题很吸引人的眼球。
任何人,任何成年人,不管自诩多么正直,很难不在看到 “色情“二字时禁不住侧目想要再瞅一眼。
正如影片里道貌岸然的学生家长们一样,即使声声讨伐女主,却还是在大会上围成一圈,“批斗”一番所谓罪恶的影像资料。
我免不了俗,也是好奇这么个标题能拍出一番什么样的电影。
开屏雷击,是一段劲爆的录像。
然后开始铺垫故事的背景——虽然手法新颖(对我来说),但这种碎片化的、意识流的概念堆砌,难免让人感觉枯燥无味。
影片真正精彩的部分是后40分钟:大段的对话,甚至是对峙!
冲突、不停地抛出概念,把我的注意力牢牢吸住,妙极了。
我在标题写“合理诉求”,其中之一是主人公作为女性对性的诉求,其二是她作为老师对开放的教育环境的诉求。
well,我也不知道自己从哪里得来的观点——女性的性需求往往是被忽视的。
虽然自己从来没有在这方面受到委屈,而且我也不想让自己看上去像个激进的女权主义者,但在男性掌握话语权的社会背景下,大部分沾染性意味的产品或活动:电影、广告、游戏、短视频,都是在为男性服务,都意在牺牲女性需求,满足男性需求。
也许有人反驳说:女性也可以观看色情产品,男性也有出演色情电影的,怎么不公平了?
但social stigma就是如此:色情产品中的女性总被打上slut, cunt的标签,而男性则是“干她!
干得好!
”,充斥着力量的表现。
观看色情片的人群里,大多数女性也不会有男性那么自在。
如果女人表现出强烈的“想要”,在很多语境下会被认为有失体面,她们被更多地当成一个“接受的角色”;男性却更加自如,可以“我想给你就给你,可以称你为baby也可以称你为whore。
我不否认女性有时渴望被风骚地称呼,但更多时候是被强加的,就比如本片里审判的部分。
所以不仅女性的性需求被忽视了,而且还被加上了一种被动的耻辱感。
上述诉求的被误解和被忽视,很大程度上是男权社会的意识形态导致的。
这样的意识形态存在于所有人的心中,无论性别,这也是为什么最激烈反对女主人公的是一位女性家长。
说到意识形态,本片展示的意识形态远比“性”复杂的多。
这些都集中体现在另一个冲突上:教育与环境的冲突。
女主角是一位历史老师,面对的是罗马尼亚各个阶层的、各种意识形态的家长:神甫、机长、军官、知识分子、商人,以及民族主义者、阴谋论者、右翼、白左······即使她是一位优秀正直的历史老师,想要教会孩子们对待历史、对待学习正确的价值,但她面对众人的审判百口莫辩。
你怎么敢用肮脏的犹太宣传来灌输我们的孩子?
你还反对禁止同性婚姻,怕不是马上就要开始向孩子们宣传同性恋了你跟我女儿讲成绩不重要!
低分数意味着二流的高中和被毁掉的未来 我们都知道希特勒和集中营指挥官都是犹太人, 杀害自己人作为建立以色列的借口······感到深深的无力。
即使主人公的辩驳非常清晰有条理,甚至引经据典,但仍然可悲地无法和改变舆论的风向。
作为老师,她在尽力了,但被允许传授这些知识却成了一个无法被满足的诉求。
也许有时理想主义者是被迫成为的——明明是一些合理的要求,却无法被满足,只能当作理想。
也正像电影的结局一样。
3个可能的结局:没有被开除,但被愤懑不平的家长羞辱进而厮打;被开除;或者最后一个——理想——化身porno女侠,以fake dick为武器,把家长们捉住疯狂报复一通。
当然还可以有一些关于隐私和公开的讨论,这些大部分影评都说过了。
就此打住。
开场很狂野,第一部分:单行道,跟随人物的路线,我看得也很散漫,疑惑导演到底想干嘛;第二部分:奇闻轶事和象征性的简短字典,让我见识了「PPT电影」?
放了很多带有主题的素材进来(包含图片拼贴、并置,各种视频音画元素),涉及政治、历史、社会、人性等议题,乍一看复杂混乱,正如我尚未理解的当下社会,这些信息量有待消化。
第三部分才让我知道这是由一场私人性爱引发的公开审判,辩论内容精彩很深刻,设定荒诞,像是一场游戏一场梦,又真实地发生在眼前。
我们该如何反省人类的猎奇心理,以及情欲是丑陋罪恶的吗?
为什么众人唾弃,很难一言蔽之。
这一部分知识殿堂的情景造型、灯光设计很美,很魔幻,也让我见识到了疫情期间罗马尼亚人民的花式口罩。
最后嗑了镇定剂的女主角突然变身尤为离谱,又有趣,看得很过瘾。
虽然对前面散漫的信息一度无法迅速组织理解,个人还是很喜欢也能接受形式与内容兼具的电影创意分章节式结构,整体框架很清楚。
总之,正如第一部分所言,“观点都是越愚蠢越吃香,上纲上线不一定能解决问题。
”真正地关心政治,关心历史,关心教育吧——关注人,尊重人的成长教育、情欲、隐私,“你们怎样审判,就必怎样受审判。
”也想说:老师做爱怎么了,关你们屁事?
(是有够倒霉,人类不得不审慎地活。
)
看的挺懵逼。罗马尼亚人民宫(世界第二大行政大楼,极权标志,女建筑师安卡·佩特雷斯库设计,满足了齐奥塞斯库的自恋标准)
第一部分只是引子,重要的是后面的部分。其实这是一部历史政治电影。关于教育的那场辩论太精彩了。作为疫情的日常只是个背景。并没有太多其他意义。三星半
道理我都懂,可是真的好无聊。黄片放完仿佛听见,“ok, kids, that's all the interesting stuff for today”
喜欢第一部分的跟随扫视镜头,从人摇移到社会景观,有属于电影影像的魅力,关于语义的模糊与暧昧,当词典与辩论出现,就沉入在庞杂、明确的智识层面打转了。
结构简单三段论,用镜粗俗玩笑愤。世像纷乱罗马尼,亚逼历史独自困。
大家对电影的理解不一样罢了,为最后一幕加一星👻
。。。。。。。。。。。。。我非常喜欢第二部分
就是个噱头,作者电影,一点都不考虑普通观众的观感
内容是有趣的,但形式仍然是割裂的,在观照社会的同时未免也有一些掉书袋了。气质整体挺柏林的,但我也只能给到三星了。
欧式荒诞和批判主义,要不是有性器官暴露镜头,估计没多少人能坚持看完。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只有简单的对话镜头是有效的,其他大部分都是空镜头;第二部分,全都是各种看似乱七八糟的镜头素材,其实是编导的收藏品;第三部分是核心,用室内剧的方式进行了家长批斗讨论大会,各种风格的口罩代表各类观念,人性和理念的激撞全因一段家庭性录像的流出,很大胆而现实的话题。这是我看到第一部带有新冠疫情烙印的故事片,甚至还有中国游客的镜头。
普普通通
个个都满腹经纶能说会道,做电影可惜了。
整体来看,电影的批判性很强烈,形式也蛮好玩。只是,第三段直白无聊,没有想象力,开放式的三个结局,无论哪个都很陈旧,与前两段的新颖形成了很强烈的对比,显得特老气,所以我自己觉得,干脆保留前两段就好了,因为像这样的电影,也根本没必要给观众一个所谓的交代,导演的本意也肯定不在此,而是通过这个被泄露的性爱短片回溯这个社会和这个时代的特点,而这些特点基本可以用荒谬二字概括。第一段和第二段拍得很抽离。第一段拍她的行走,拍城市各处,镜头看似离事件很远,却将她内心的焦躁,或者说整座城市的焦躁表露无遗,而我们也是她嘛。第二段的拼贴用社交网络碎片化的方式呈现各种事件和观点碎片,而这样的应接不暇和纷繁杂乱又使得段落的立意完美对应了荒谬和焦躁二字。回过头再说乏味的第三段,审判别人嘛,现在的人太熟悉了,几乎是日常。
第一段大量的镜头给了街头穿行,用各种广告牌作隐性语言,包括粗俗性暗示,随处可见的选举和衰败的城市角落,但总体过于沉闷,运镜上常规普通,那些吹捧运镜的真的可以歇歇了。第二段的影像词典是论文电影结构,一些反讽和影像资料结合还挺有趣的,但涉及面太过宽泛,就像是一个神经质在随机地咒骂世界,没什么实际意义。第三段来到了高潮,群体批判阶段,借事来批判整个罗马尼亚社会的方方面面,政治宗教隐私种族性别一系列问题,但依旧是神经质的嘲讽咒骂,没有任何深入的解构和探讨,整部影片就是一个对社会问题不满的发泄,发泄完了毫无意义,有人说最后神奇女侠的结局如何如何精彩,真的是太能跟随权威吹捧了,其实就是对疫情对政府对社会现状非常不满,然后fuckeverything,提出的问题都没错,但表现手法和青春期少年的想法如出一辙
开屏暴击;第一幕下的多个场景切换和各种广告牌,把社会戾气和焦躁情绪放大;第二幕是辞典拼贴,很行为艺术很命题作文,我倒是看得津津有味;第三幕才回归到故事,但是布景完全是舞台剧形式,就着我最近看的《厌女》一书,男人一边撸一边骂荡妇,女人张口就骂另一个女人是婊子,还真是诠释的非常到位。辩论环节充斥了政治立场、历史真相、教育理念、道德标准的各种冲突,民粹主义纳粹复兴种族歧视恐同厌女满天飞,看得我一度有点想吐;结尾有cult片内味儿了
3.5。不是性喜剧,是政治喜剧。第二部分纯论文过于晦涩,反而是第三部分把讽刺笑果做得很足,也是全片最大亮点所在。
80/100 我们可以将第一部分定义为一部公路片;第二部分是带有罗马尼亚国内思潮的短视频合集;第三部分是各方鸡同鸭讲的庭审片;第四部分以《夜班》式的互动电影结局收尾。通过第一部分反复的暗示与强化,社会被鲜明地分割为两个阶层:把车停在人行道上的富人(道德感薄弱)与在队伍中谈论政治的穷人(正义感过强),而知识阶级则尴尬地处于两者之间,借由黄片事件成为了被双方舆论攻伐的对象。恰似《雪山之家》当中那个永远无法开始的宴席,由不同社会身份人士聚集起来的家长会就好像一个浓缩的罗马尼亚社会,争论得不止不休以至于毫无结论的背后透露出的是怀揣不同政治理念各方观念结构性的不可弥合。第四部分看似戏谑的多结局处理正印证了罗马尼亚的未来就如同死局一般无解,没有人能说服谁,也没有人能被说服,看似是喜剧,实则是悲剧。
中间一段就是抖音大串烧呀,配下字幕换个背景音乐也可以剪一个电影出来了,最后太搞笑了,让每个烦人的家长们尝了一下Blowjob的厉害
全世界的无产者国家都膨胀起来了
#71st Berlianle# 主竞赛-金熊。详见长评。文本结构非常复杂,甚至过载。最吸引眼球的性爱录像泄露以及围绕它的有关私人-职业形象的辩论(感觉导演是不是参考了大表姐的那次艳照事件),甚至都不是影片真正的重点,艳照只是一个引发议论的事件,导演真正要讨论的则是如今罗马尼亚的社会现实:贫富分化加剧、戾气横行、疫情加剧社会危机、消费社会、反智、阴谋论、民族主义盛行、右翼势力崛起,当然还有我们再熟悉不过的网络暴力和道德审判。我最直观的感受,大概是导演近年拍的几部屠犹题材电影让他在罗马尼亚遭受了右翼、民族主义、阴谋论者甚至新纳粹的围攻(可能很多是在网上的),这部影片基本是导演对他们的直接回应。其中关于SHZY历史和齐奥塞斯库的段落就显得有点多余,甚至有些“剥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