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本身和演员主创们都极可爱、质朴,主题和立意觉得都蛮好,导演在其中埋了很多中原地区的社会问题。
于上海大象放映首映场观看,十分的话个人给七分。
但可能对我来说,并不是能让人哭的电影就好,结构比较套路,煽情用力过猛,完成度不够高(例如配乐出现的比较突兀等)主创们很真诚,更期待后面的正式公映~
《撥浪鼓咚咚響》,會議午餐恰巧白導落座我旁邊,聊了一小會兒,聊到一門手藝比一張文憑重要。
白導畢業於西安美術學院攝影系,這部電影攝影也工整美觀。
從高處公路邊拍攝鄉村的全景,讓我想起舍夫沙萬,在那裡我也通過一個類似的視角拍攝小鎮全景。
電影創作故事來源於上一個紀錄片的拍攝,這一點於我目前創作的劇本來源一樣。
兒童是影片的切入視角,展示的是中國北方鄉村方言、風景、節日景觀及人間百態。
這部電影也某種程度上是中國式公路電影,尋親作為敘事動力推動卡車司機將車不斷往遠方開去,在路上碰見形形色色的人,以及北方城鎮景觀。
與同樣是公路片的《霧中風景》相比,中國式的公路片更具有人情味。
電影聚焦底層人的生活,金錢是重要的敘事元素,付錢也是重要的戲劇動作。
依據日常生活理論而言,金錢是日常生活的重要展現。
白導聊到這種故事在劇作上稱為「夥伴情誼型」。
電影雖以尋親/尋仇為主線,但最終是否找到親人/仇人並不再重要,重要的是在這一過程中兩個人的關係發生從互相抵觸到互相依賴的轉變。
從這一角度來看,尋親/尋仇是一個麥格芬,最終有或無並非重要,重點是通過這一麥格芬,故事劇情得以進展,導演表達其想要表達的意思。
“明知道无望,却还是在一次次否定中充满期待。
”电影名中的“拨浪鼓”是种意象,它代表了孩子、童年、亲情的寄托。
在我看来,英文名"LIKE FATHER AND SON",更能讲述故事的核心主题。
电影叙事简单,讲的是两对父子关系逐渐合二为一。
一位只想找到父亲的儿子,一位想要为儿子复仇的父亲。
这世上大部分的起因都是一连串的巧合,比如他们。
苟仁的货车正是陕北乡村里需要的服务。
捎物、卖货、照老相。
既然物能捎,那么人也能“捎”。
寻父的毛豆和“复仇”的苟仁,在一辆货车里,一段行程中逐渐看到彼此的真诚和脆弱。
毛豆在不知不觉中将父亲的角色位移,苟仁也慢慢感受到有这个“儿子”的快乐。
他们是治愈对方的“冤家”。
因为冤(那些按手印的赔偿金额),才有了他们之后的缘。
那漫天的烟花,毛豆看得直哭,他连问三次,这是为他放的吗?
对于留守的孩子,一点点爱就已经可以填满心口。
这部陕北地域的作品让我太亲切,熟悉的地貌、熟悉的方言、熟悉的人物性格。
电影是开放式的结局。
我们希望苟仁停下车带走毛豆;但也有可能那辆货车不会停。
但这个不重要了。
他们遇到过,为了只剩虚衔的父亲兜兜转转,相互保护,有这些就已经够了。
毛豆知道自己被爱过,苟仁知道自己还可以被爱和付出。
希望电影公映的时候,座无虚席呀。
货车司机苟仁,儿子患绝症离世,好友卷款失联,他曾多次想过自杀,可心有不甘,命运让他遇见了毛豆,这个帮助他填补遗憾的留守儿童。
毛豆,母亲在他百天时因家庭贫困离开,父亲从此踏上外出务工致富道路,陪伴他的只有奶奶,奶奶用尽全力温暖着他的心灵,可人终有老的一天,奶奶的离世让他明白“没人亲我了”,他带着父亲的照片,优异的成绩单,对未来的憧憬与希望,躲进了货车后备箱,却因怕黑点燃了车厢内的杂货,与苟仁产生了交集。
其实他们之间具有很多相似之处,失去至亲至爱,拥有坚定不移的信念,即使自身并不富裕也胸怀大爱。
在寻找爸爸的过程中,苟仁逐渐在毛豆身上看到赖赖的影子,调皮、懂事、坚强,他对待毛豆的态度也悄然发生着转变,从最初的找到毛豆爸爸追偿烧毁的货款钱到必须送毛豆回去上学以谋求未来好的出路。
这样一个拮据的人,棉袄坏了舍不得买,车窗破了用纸板粘上,鞋子开线用洋钉钉上,在和毛豆相处的朝夕中,他给自己和毛豆买了城里人的衣服,入住有钱人的酒店,将自己辛苦挣来的钱塞进毛豆书包,他将对赖赖的爱投射在了毛豆身上,带他走出大山看向了外面精彩纷呈的世界,鼓励他好好学习,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
也许毛豆已经知道爸爸“不要”他了,也许他在村里还是会受到欺负,也许未来他并不能如愿走出大山,就像憨憨,那个傻里傻气跟在一群孩子后面被遗弃的可怜人。
苟仁曾经带给他的片刻温暖,弥足珍贵的记忆,将会支撑他走多远,走向何方,我们不得而知。
现如今,留守儿童现象在欠发达地区仍屡见不鲜,当地匮乏的资源及就业环境使得青壮年劳动力不得不外出务工,如何对当地资源进行合理的利用和开发值得我们思考和探索,就如本次五一爆火的淄博烧烤,通过东北人民热情与好客的风采展现,流量引导,有效拉高了当地GDP。
其实不仅仅是在欠发达地区,在新一线及二线城市仍存在夫妻一方北上广谋生的现象,为了迎合这内卷的社会,为了给孩子更好的经济基础和教育资源,夫妻一方除节假日外常年处于“丧偶式婚姻”状态,网络及交通的快速发展,是否真的将人与人之间拉得更近,“曾经的日子很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人与人之间的物理距离被缩短了,让相隔千里的人能够即使通讯,可也许正是因为它来的太容易,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距离变得更宽、更远。
时至立夏,万物繁茂,愿一切美好如期而至。
该片讲述了货车司机苟仁唯一的儿子因病夭折,满腔悲愤踏上寻仇之路,途中却与一心想找到在外打工爸爸的“熊孩子”毛豆意外相识,从此踏上了一段啼笑皆非寻亲之旅的故事。
苟仁是一个开车货车四处卖货的小贩,不仅售卖蔬菜瓜果、日用百货,还捎人捎货,给老人拍老相片。
他的儿子赖赖身患重病去世,他要寻找的人名叫白明明,曾经是自己最好的兄弟。
就是这个好兄弟把自己给孩子治病救命的钱骗走了。
最终苟仁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最心爱的儿子却往另一个世界。
他发誓一定要找到白明明,用从不离身的水果刀了断他的罪孽,给儿子报仇。
他穿梭在各个村镇之间,途中遇到了毛豆
毛豆是一个留守儿童,奶奶相依为命,父亲外出打工多年未归。
奶奶承诺,只要考了一百分爸爸就回来看他。
可满分的卷子攒了好几沓,父亲还是杳无音信。
然而,毛豆并不是一个乖孩子,平时没少让奶奶操心。
他去抢其他小朋友的炮仗,抢不过就狠狠咬住人家的胳膊死活不松口。
直到奶奶过来劝他:“再咬爸爸就不回来了”,他才乖乖放开。
奶奶去世后,孤苦无依的毛豆偷偷钻进了苟仁的后备箱,要去村外找爸爸。
一不小心点燃了炮仗,把存储的货物烧了个精光,背上了近五千块的债。
苟仁一把抓起熊孩子的衣领,气急败坏骂道:什么时候跑上去的?
你家里人呢?
哑巴啊,说话!熊孩子被烟熏的黑黢黢一团,任由苟仁打骂,就是一声不吭。
苟仁问了一大圈,才找到熊孩子的家,他只有一个目的:赔钱!
可没想到,村长告诉他:毛豆妈妈生下他就跑了,爸爸外出打工没有音讯,爷爷奶奶也过世了。
村长还说:几千块钱我赔不起,你要赔钱上神木市找他爸去。
苟仁无奈带他去找他爸爸要赔偿。
苟仁对毛豆,一开始是讨厌,不耐烦的。
他害怕毛豆偷溜赖账,强行压着毛豆在账单上按拇指印。
虽然管他吃喝睡,但一杯泡面的钱,一晚上的住宿费,他都和毛豆计算得清清楚楚。
闯祸精毛豆持续发力,苟仁只能命其在不断飙升的欠条上反反复复按手印。
苟仁和毛豆在一家餐厅吃饭。
有一个乞讨的小女孩走进店,被老板娘粗暴地赶了出去。
他拿起苟仁的钱说着“找我爸还你”就跑出去把钱给了小女孩。
还学着大人讲话:喏,拿去花。
苟仁气得半死,伸手拿回钱还骂毛豆:你脑子让驴踢了。
没想到毛豆丝毫不怵,还劝解苟仁想开点:人太可怜了。
货车深陷泥坑,用尽一切办法就是卡在其中,动不了。
苟仁坐在驾驶位上,气急败坏地踩着油门,无意中在后视镜里,看到毛豆那小小的身体用尽吃奶的力气推车。
苟仁蹲下身拍了拍毛豆身上糊了满身的泥巴,温柔地骂他:你傻不傻啊!
毛豆在车上坐不住,摘下车顶悬挂的拨浪鼓,拿着钉子在上面的贴纸上划来划去,一使劲戳了个洞。
而那个拨浪鼓是苟仁最珍视的物品,他儿子的遗物。
前不着村后不着店,苟仁和毛豆只能在车上将就一晚。
睡到半夜,毛豆摇醒苟仁:苟叔,我想拉屎。
一大一小先后野外解决人生大事,进行到一半,苟仁问:带纸了吗?
只见毛豆随手拿起旁边的石头说:我用这个。
在苟仁被一个坐地起价的货车司机谩骂嘲讽以后,当再次遇见这个司机时,毛豆拎起一个锤子就把这个司机的车玻璃打碎了。
苟仁被一群人殴打的时候,小小年纪的毛豆并没有退缩,而是冲上前去帮苟仁。
他们走遍了神木市大大小小的工地,就是没有找到毛豆的爸爸。
苟仁当即决定将毛豆送回家,没想到一不留神毛豆开了门就往回跑。
苟仁追着毛豆跑了一路。
毛跑到对着空旷的荒野崩溃大哭喊:没有人亲我了!
没有人亲我了!
我不要回去!
爸爸!
爸爸!
毛豆看到苟仁腰里总是别着一把水果刀,也许他只是出于自保,便偷偷地把水果刀扔掉换成了一把玩具刀。
当苟仁误打误撞找到白明明时,积蓄已久的愤怒和仇恨让他不由分说地拿出刀子,一次又一次地捅在白明明的身上。
可当他发现刀子只剩下一个刀柄而白明明还安然无恙时,心中的情绪再也无法压制,他痛哭着咒骂指责曾经的好兄弟坑骗自己。
毛豆则在一旁不住地拉着苟仁的衣角,想让他赶快离开。
到最后,毛豆的爸爸是找到了,但苟仁的债却没讨到。
因为毛豆的爸爸早就去世了。
他妈妈嫌家里穷,生下他过了百天就离家出走了。
爸爸外出打工,顺便打听妻子的去处,两年没回家。
尸体是在大桥底下发现的,发现时都已经臭了,毛豆的奶奶担心毛豆无法接受父亲离世的事实,就让六叔假装成毛豆的父亲给她打电话。
当苟仁得知这一切时,心中五味杂陈。
他跟六叔约定继续把这个事情隐瞒下去,六叔告诉毛豆他的父亲去上海打工挣大钱了。
毛豆这才安心地跟着苟仁回到了老家。
路上,某天夜里,他们遇到一个热闹非凡的集市。
毛豆下车给苟仁的儿子赖赖买了一条红色丝带,这让苟仁既惊讶又感动。
苟仁也用放烟花的形式对他表示了感谢,毛豆看苟仁给他烟花的时,没有开心雀跃而是哭着反复确认,“这真的是为我一个人放的吗”。
苟仁把毛豆送回家,临别前,他把自己最珍贵的拨浪鼓送给了毛豆,而那个被毛豆戳破的洞早已被他贴上了创可贴,就像他短暂地弥补了毛豆缺失的爱一样。
影片结局,毛豆一边摇着拨浪鼓,一边追着苟仁的货车大哭,可无论他怎么追也追不上,就像他无比渴望的、遥不可及的父爱一样。
正月初八,微澜发起的《拨浪鼓咚咚响》点映观影完毕,笔者虽然购票了,但还是因故错过影片,群里旁观大家的互动以及映后交流,等#拨浪鼓咚咚响定档2月25日#上映,会去影院看。
如给微澜推荐影片的伙伴所讲,“这是一部留守儿童题材的电影,非常感人”。
早前,朋友圈里看到一些老师的影评,对这个电影的印象是“真实”,另一个是观影会想起《菊次郎的夏天》,在同事们发起点映之前,大家比较一致担心和警惕的是“被感动”,观众沦为旁观者,不过同事们还是义无反顾地发起了点映,并在观影前一周,密集的春节档电影空隙邀请传播,最终成功组团发起点映。
大象点映的工作人员反馈说,这是他们全国第一场和影片关注的儿童群体有关的主题放映,大家是出于对困境儿童本身而来观影。
以下的记录,分享一些映后微澜图书馆伙伴们与导演连线的碰撞,电影背后的人和关怀。
一次乡村学校的留宿引发的创作电影的起意源于导演拍摄盲人题材的纪录片《边走边唱》时,一次借宿在乡村学校,拿着摄像机进学校的导演白志强,被校长误认为是记者,校长主动分享了许多学校的故事。
其中让导演印象最深刻的是学校几十年间的变化。
志强导演用了蛮夸张来形容,早年间,八十年代,学校的学生有两三千人,导演去探访和后来拍摄电影的时候,2014年前后,学生只有不到160个孩子,而这160个孩子当中,几乎全部是留守儿童;但凡有条件,父母都将孩子带到城里一起;而在这不到160个孩子中间,有60多个孩子属于是单亲家庭,甚至孤儿。
随后的考察和家访,让人触目惊心的是,有的孩子可能有母亲,但身体残障加上精神障碍,基本的自理能力都没有,又没有人照顾,家里是很难让人想象的生活场景;还有的孩子有父母,但父亲残障,母亲精神障碍;也有些孩子,本身兄弟姐妹中也有精神障碍者……志强导演说,所以这些给人的撞击非常大,他很难平复所有这些给自己的震动,“这件事情我必须做,我必须要把他们呈现出来”,当时很多朋友建议导演拍一个关于留守儿童的纪录片,会很有意义。
但导演认为,“留守儿童是成长中的,他们有未来的生活,有未来的希望。
”长大了面对这样的过去,如何和妻子丈夫分享,可能会继续带来伤害,怕影响他们将来的生活,志强导演决定拍摄剧情片而不是纪录片。
据说,他用了500多天来写剧本;才从众多孩子中选中“毛豆”,电影中白泽泽饰演的毛豆原型就是考察期间遇到的某个孩子。
孩子的爸爸是一个开卡车的,贷款买了拉煤的卡车,但一次卡车从悬崖上飞下去了。
车也没了,还要给人家还钱;爷爷就一直说爸爸在外面跑车拉煤,老人骗孩子的方式就是你得好好学,你要考了一百分,你爸爸就会来找你。
这孩子就一直梦想着坐在爸爸的肩上放烟花,看着烟花朵朵盛开;这是他的梦想。
后来他等不到爸爸回来就跑出去找,只不过他跑到镇上的时候,就被村长拽回来了。
这个是毛豆的主要原型。
而另一个主角苟仁,则是志强导演的发小,他本身的部分经历也被写入了剧本中。
关于真实,微澜志愿者看到了什么
映后与导演在线交流刚刚查了一下,清涧县属于陕西省榆林市。
2020年2月27日,经陕西省政府同意,清涧县正式退出贫困县序列。
去年“铁链女”事件爆发后,榆林地区也曾经被爆出“铁笼”事件。
看了这部影片,就好像看到事件发生的大环境了。
电影里每个人的形象都很鲜明,白明明、雇佣毛豆卖货的摊贩、那个在饭店门口乞讨的小女孩,每个都是有故事的人,特别真实。
真的很感谢导演,把这一切展现出来。
导演说拍得粗糙,我觉得粗糙也是一种“真实”。
有个场景我印象很深,毛豆和苟叔开车到城市,他羡慕的看着车窗外有一家人路过,爸爸让儿子骑在他的脖子上,一家人笑得很幸福。
而且我发现,那位爸爸应该是白导客串的,很真实又戳泪点的细节。
奶奶很真实温暖,虽然很短。
这个片子女性角色确实缺失陕北农村的写实很震撼电影里面其实还有很多细节很生活化的,尤其是语言表达,我基本听得懂,我在山西的西北部村里短暂的生活过,村里人说话和电影里一模一样,常用语,说话的腔调,甚至一些神态动作,还有孩子不干净的脸,苟仁的乱蓬蓬的头发,胡子,在村里到处可见,电影里的奶奶的头巾和村里的奶奶们如出一辙。
毛豆,一个调皮捣蛋,单纯的孩子,留守儿童,没出过大山。
和奶奶相依为命。
是中国几千万留守儿童的代表。
苟仁,坎坷生活的普通人,跑了一整天,回到出租屋,看似厚厚的一沓钱,最大面值就是20元,数来数去也没多少,交了房租,水电费,基本没有了。
基层劳动人民的代表。
其实,在故事里,毛豆和苟仁相互温暖,感受到了彼此的爱。
2023农历新年第一聚 凌助小丸子拍摄 导演白志强和微澜的伙伴们和他们的家人被消失的……有伙伴提到,虽然这部电影还是会让人想到“菊次郎的夏天”,但不同的是,菊次郎是一个个体,而这里的毛豆会让人想到留守儿童群体。
在问到作者在呈现时有哪些创作上的考量时,导演分享了很多被删减和没有取用公开放映的很多毛豆与其他孩子相处的群像,这是遗憾。
而关于成年人苟仁,他个人的生活经历,电影也剪辑掉了20分钟背景,如果这20分钟还在,可以帮助观众更好的理解苟仁的冷漠。
当然,有被消失的镜头也一定有被强加的镜头和表达。
电影带来了哪些真实的行动和影响拍摄电影的两年期间,志强导演和朋友们,成立了“星星火留守儿童帮扶团队”,在陕北那片陆陆续续做了两年的帮扶工作。
起初就是帮扶点物,书包,新衣服,也会联系赞助商给孩子们买棉衣,新鞋袜子和学习用品,后来发现物资很快就会消耗完,孩子们真正需要的其实是情感上的关注和关爱。
另一个,志强导演也坦承,两年的工作中与孩子们常有的交流,感觉孩子们对未来是没有期望的,对未来生活没有憧憬。
初中毕业了,赶紧要去打工挣钱。
挣钱哪是那么容易的事情。
没有生活的资源,没有那么多人帮他们,自食其力出来打工,我们知道他们的命运还是会重复。
读书对于他们来说是可能改变命运的一个方式。
后来大家改变帮扶的方式,会在活动中做一些座谈会,把孩子们集中起来,做游戏;把外头考上大学的做企业做得好的老乡们叫回来跟孩子们互动,讲讲自己创业的故事;就是希望他们对未来能有所憧憬,打开胸怀,抱有希望。
电影获奖和被更多的人知晓后,毛豆的扮演者已经和影视公司签约,后来参演了多部作品;志强导演认识的孩子里也有一些找到了新的家庭,可以在成长和学业道路上资助他们。
“真正的从情感上,从心理上去帮助他们,乃至于和他们的这些父亲一样。
”
“电影有笑有泪,不卖惨卖的是幸福。
”志强导演他相信,人与人之间,关爱彼此和对方,就会得到更多的幸福,在大城市里的打工族,大家都是背井离乡,有很多的不容易,更应该相互体谅。
“我始终觉得,多一份爱,就会少一分恨,只有爱多我们这个社会才会更加温馨和美好。
”导演说,“这也是我想通过这纪录片来做到一点点微乎其微的社会意义。
”在关于困境儿童的问题上,志强导演还计划拍摄柏剑的剧情片。
《波浪鼓咚咚响》揭露出来的问题,在乡村、在 乡村的留守、以及残障人群的婚育、单亲和孤儿,生活中的种种困境和破碎,很多问题,都需要我们以及更多的人关注和努力,才有机会看见困境和改善处境。
而我们,新公民计划和微澜的所有伙伴,也会一直关注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并且在行动的路上实践和探索,如伙伴们所说:“伙伴们都感觉意犹未尽,走出影院还在热烈地讨论。
希望留在家的孩子,通过志强导演的影片,能得到更多的关注!
希望我们服务的流动儿童,能和爸爸妈妈一直在一起!
”
点映发起、组织、现场工作的微澜伙伴们观影提醒:因为电影大部分时候是方言,基本靠识字幕观影,孩子太小,无法看字幕,可能会影响孩子的观影体验。
早早在豆瓣大V连城易脆群里得知的这部电影,记得公映前脆脆作为宣发方和白导四处奔走,我本想趁着寒假旅游的机会参加路演,不料还没等出发去成都,成都的活动就结束了,刚准备从成都前往重庆游玩,重庆也恰好路演过了,屡屡错过见面会的我只得暗自嗟叹,兜兜转转,直至今日才在零星的排片表中抓住了机会。
观看过后,只觉得和这部片子“相见恨晚”,虽然没有机会和导演面对面交流,但是在不到两个小时的时间里,我似乎听到主创们如涓涓细流般地轻声诉说,为了回复创作者的一片赤诚之心,我便下笔写这篇短文,这一来一回,也算无声地交谈过了吧。
毫不夸张的讲,这部电影是我两年里在院线看的最舒服的电影,电影院的灯光缓缓亮起,只剩下了不舍和百感交集,这是我最喜欢的观影状态,也感谢《拨浪鼓咚咚响》让我又抵达一次这种境界。
想自学编剧的我比较关心影片的剧作方面,从类型上讲,本片是典型的公路片,双主人公或者说一大叔一小孩的设置甚至可以说本不稀奇,很让人联想到《菊次郎的夏天》等许多名片佳作,但是这部电影绝不是此类电影的泛泛之辈,编剧以写实和浪漫兼具的笔触反映了留守儿童这一有着地域特殊性的社会问题。
其实,不论影片质量怎样,这种给予这些“墙角中的孩子”关注,并且能上映产生一定的社会价值就足以让人心生敬意。
奈何影片质量也颇高,故事节奏时急时缓,恰如其分,开场抢鞭炮照相一场戏就交代了毛豆的倔强和可怜,苟叔的身份和小市民性格,效率极高。
我特别喜欢剧本中悬念的设置,题眼拨浪鼓是苟叔儿子留下的念想,前半部分毛豆就淘气弄坏了它,观众全程都在担心,直至最后苟叔把拨浪鼓送给了毛豆,给了个拨浪鼓上贴上创可贴的镜头,原来苟叔早已接纳了他,让人感动,这个爆点太好了!
苟叔的秘密慢慢展开,终在和毛豆关系逐渐升温时爆发,观众担心他冲动之下闯下祸事,还好毛豆已经把刀扔了,回应了摁手印时的刀的特写,这个处理也是绝了,不经意间互相救赎,互相取暖,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并且也升华了主题,妙哉!
虽然在开头我们就可以窥见毛豆的父亲死于非命,但是因为这两个悬念的设置,让本能看到头的情节中多了许多波澜,全程吸引了观众。
找父亲和为儿子报仇两线一明一暗,齐头并进,特别清楚还不那么刻意,话说回来,还是节奏把握的好。
演员的演绎可谓精湛,尤爱毛豆,在第一次玩拨浪鼓被打的时候,他扭过脸泪眼朦胧的样子特别真实,就像我小时候过马路捡东西被训斥时的反应,那种不是故意冒犯却被训斥的委屈让人五味杂陈。
还有最后下车时的沉默腼腆,劝架时的拽衣角,太爱了。
苟叔两场打人戏很让人触动,尤其是痛锤白明明,那种决绝和痛苦让人窒息,感觉他的演法特别自然,在我心里他就是那个生活失意的苟叔,在此我想感谢演员的精彩表演。
整部影片音乐用的不多,比较凸显写实风格吧,很多都是这种有时代背景的BGM,《我和你》直接把我拉回那一年,2008年,我八岁,和毛豆差不多的年纪,想到我俩天差地别的际遇,心里很是沉重。
好喜欢摄影,黄土高坡的构图,让村庄有了一种粗犷的美。
虽然不是专业人士,超级影迷都谈不上,从我可怜的阅片经验中,也感受到了镜头出色的调度,在苟叔回房子时有行人走过,如此简单易让人忽略的画面都是动的,可见调动之丰富。
剪辑特别喜欢偷偷开门苟叔做梦那块,美术我就不大懂了,反正质感挺好的,再次向全剧组成员表达诚挚的谢意。
说说我觉得有点困惑的地方,有点不理解毛豆生抢同伴鞭炮扭打的动机,还有前半程一直给拨浪鼓特写的用意,以及最后穿制服的人的身份。
我不会写专业影评,也不想写东西去评论什么,我在想,作为一个观众,他为电影写的就应该是他观看前后的所思所想。
观影的前一天,碰巧打开了去年的现象级电影《隐入尘烟》的导演李睿珺在B站的最新访谈,两部电影都是聚焦农村,当问到当今农村的问题时,李导谈及留守儿童,自杀率上升,妇女压力过大中性化,这些都是我作为个城市里过着衣食无忧生活的孩子难以想象的。
看视频的第二天就看了这部关于留守儿童的电影,让我更进一步地带入影片的故事中,可能是电影之神为了让我票钱花的更值吧。
蓦然想起,身边有个同学小时候就是留守儿童,她自立而坚强,热心又自律,因为老师的欺瞒报考失误白白浪费了70分,却没有自暴自弃,依旧挑灯夜读,我没怎么关注过她的童年,看过这部电影我仿佛看到了她。
环境的锤炼造就了留守儿童们独立坚强的性格,但我们需要意识到的是,他们本可以依偎在父母的臂弯里,他们本不需如此懂事,他们只是孩子啊,更何况他们中的更多最后也只是走上父母的路,甚至走上了不归路。
城市化进展如火如荼的今天,还是有无数在车站溢满渴望的稚嫩脸庞,而关怀留守儿童的舆论声音,却愈来愈低,仿佛事情已经解决似的,是这部电影又让人们忆起这个社会问题,虽然难以解决,但是我们总要做点什么,关注本身就是帮助,这也许就是这部温馨又心疼的电影的人文意义。
一些电影可以是舰队起航时的集结号,而一些电影是土路上撵过的车辙印,他们共同组成了时代的轮廓。
比起前者的名声大噪,也许后者的默默无闻更加让人敬仰,他们就像拨浪鼓上的创可贴,虽然我们这些拨浪鼓依然无法敲响,但是最起码他们看到了鼓的伤疤,给你暂时的慰藉。
“咚!咚!咚!”这次拨浪鼓真的响了。
公路电影往往是这样开始的:两个相似的人相遇了,他们互相看不上、争吵、放弃,但在一起经历了各种事件之后又产生了依赖,互相放不下,最后共同上路去完成目标,情感达到最高点。
这部带着陕北味道的公路电影也是这样:一个没儿子,一个没爸爸,路途上发生着各种故事,情感不断升华。
对于这样的公路片来说,动机非常重要,不然故事无法合理地发生。
苟仁和毛豆的故事发生在货车后面,苟仁载着车发现车厢被烧着了,原来是毛豆钻进了车内,不小心点燃了爆竹。
毛豆为了去神木找爸爸才混上了车。
于是,苟仁为了让毛豆赔偿损失,开始和他一起找爸爸,一个是真的要找爸爸,一个是为了要钱找爸爸。
所以之后的一路都是苟仁都是怒气冲冲的,本来刚刚没了孩子,又破到了这个破事,就更加来脾气了,而且毛豆又是一个倔强的孩子,所以对毛豆一路都是拳打脚踢。
任何剧情里,铺垫都很重要,不然没有前因后果,转折也不是一下发生的,送毛豆回家的时候,大伯告诉了苟仁关于毛豆的身世,他开始重新发现这个倔强孩子和他的相似之处。
同样巧妙的铺垫,在后半部分毛豆有一个很让人感动的举动,给了苟仁一个东西,说是给他儿子的,他问你怎么知道儿子的名字,毛豆说你经常在做梦的时候说。
这个是在前面一直被演绎的,还有一个梦中追寻儿子的镜头,本来以为只是表现他对儿子的思念,没想到在后面变成了苟仁和毛豆之间的情感爆点。
在苟仁喊了一句,”他娘的还躲不了你了。
”把毛豆追回来之后,关系开始改变,一起卖东西,又让情感进一步升华。
一直到找爸爸的事情结束了,发现爸爸并非真实存在,你我都是苦命之人,彼此相依为命。
在剧中,拨浪鼓是一个表现苟仁对于儿子思念的意向,这种意向天然就具有不可被伤害的属性,却被毛豆破坏了,不过并没有被揭示出来,而是作为伏笔隐藏在最后,拨浪鼓的裂缝被苟仁贴了一个胶布,也象征着伤痕愈合的过程。
整部剧情结构很缜密,果然是导演花了500多天写出来的剧本,虽然也有着公路片的惯常逻辑,却是接地气的,引人入胜的,演员的表演也是极为动人的。
与一般文艺片不同的是,本片的剪辑也很出色,不拖沓,在前半部很多让人有点感动的小情节,导演没有沉迷,快速跳过,把情感爆发点留到最后,流畅的剪辑也让这部影片具有商业潜质。
在场景选择上,有非常多的西北农村和城市边缘意向,逛庙会,把生活用品卖给建筑工人让孩子假装要饭的,建筑工人在小货车里买生活用品等等,看到这些场景,我就感觉导演对于底层有很实际的了解,果然,后来他说是自己纪录片出身,对这部片子的美术基调是现实主义。
除了室内场景是特别布置的,其他都是选择比较真实的室内场景,陕北农村的发展相对缓慢一些,很多状况和之前差别不大。
奇特的是,在剧中还有很多有意思的尝试,比如稻草人的恐怖镜头,货车的广告,充分体现了导演的趣味,映后访谈证明,导演是一个幽默的人。
映后访谈满满都是干货,仿佛一次电影创作讲堂。
为了确认美学风格,导演把电影史又重新看了一遍,在各种风格中找到了一个统一的。
导演说纪录片和剧情片的区别,纪录片是要拍几百个几千个小时的素材,然后捋顺。
剧情片需要每一个环节都设计好,每个分镜头都画了出来。
这其实就相当于之前听黄庆军老师所说的,是在被动在那里等待素材出现,还是说主动去创建素材之间的区别。
观众普遍疑惑一些情节,很多人和我一样注意到了最后孩子被送回家的时候站了几个带着党徽的政府工作人员,但什么也没做,只是在那里保持微笑。
导演说工作人员是领导要求必须加的。
其实片里面有很多内容是因为审查才加上去的,包括抓小偷的,领导说小偷一定要被抓住,后来就补拍了一段。
可见在我国拍作者电影也是很不容易。
看完这部电影你可能不会再吐槽国产片讲故事的能力,看好公映票房大卖。
题记:【毛豆对苟仁说:我以前,那儿也受过伤,我以为我会死,但后来慢慢慢慢就好了....】奥斯维辛之后,写诗是残忍的。
三年之后,我们继续看电影是温暖疗愈的,即便这是一个乍看很残忍的故事。
整个电影说了什么:我们都受过伤,我们都在慢慢变好。
哪怕这个伤口我们坚信永远无法愈合,即便我们同时言之凿凿:永远不会好了,永远。
永远是什么?
永远有多远?
我们该不该继续走下去,我们该不该知道哪怕尽头是失望,还是要永远希望。
电影给出了坚定的答案。
电影开始,两个主人公的生活算是陷入谷底,他们都不知道这一切意味着什么,终点是什么,但是他们都觉得生活可以确定的是已经糟无可糟,两个混不吝毅然上路。
这种奔赴貌似很强大:一个要找爸爸,一个要你爸爸赔我钱。
一个恶狠狠地我不怕你,我爸爸会帮我;一个还是恶狠狠:希望你爸爸帮得了你,你的账单连我自己看了都有点害怕。
找爸爸的是唯一爱自己的奶奶不在了,奶奶的离去让自己甚至无法苟且偷生;要赔钱的是这个熊孩子给自己整事,耽误自己的大事,虽然这个大事结束得如此虎头蛇尾;他们都已经失去太多,他们得走得快一点才能忘记伤口是还在流血,还是已经贴上了一张创口贴。
我辈孤雏,狼奔豕突。
他们都觉得老天都拿自己无可奈何,因为都如此不幸了。
不幸的力量碾压下来,人早已经就是尘土。
不幸的力量持续得如此之久,不舍昼夜。
但是不幸久了,却也会令自己生出一种古怪的顽强:我除了痛苦一无所有,我除了疲惫再无所感。
老天,你奈我何?
老天微微一笑。
老天有的是办法,最好(残忍)的办法,老天会有慈悲。
老天挥挥手,就让他们露出了善良的模样。
咬牙切齿的毛豆开始帮着吆喝帮着做事,这个腰上有刀,胡子眉毛一把抓的大叔并没有真的虐待他;五大三粗的苟仁开始放下手里的计算器,开始看着小孩,看到了自己的往昔;哪有那么多咬牙切齿,哪有什么老子只是为了让你老子还钱,于是他们都有了眷恋,他们都开始希望。
并且,一路颠簸,他们风雪同舟。
他们甚至开始回避:找到了爸爸是否就此别过?
日后重逢是否一如往昔?
是否还会重逢?
是否还有日后?
【好好笑,不许哭】苟仁终于笑了,在零下二十多度的深夜驮着毛豆看那绚烂的烟花。
毛豆还是哭了:那都是为我放的吗?
苟仁只顾着笑,毛豆只好一遍遍地问。
那曾经坚不可摧的悲伤被泡软,那懵懂无知的孤独被慰藉,两个伤痕累累的人又开始觉得这世界好美,又觉得笑和哭竟然同生共死。
然后,他们回到了出发的原点。
然后毛豆奔跑着追赶摇摇晃晃的卡车,追赶哭到比卡车还要颠簸的苟仁:…当他吼出那段货车揽客的广告语,机械单一,平平无奇。
但对于两颗早已经被温情泡软的心:是钢刀,是毒药;是蜜糖;是老天给的慈悲,化作的救赎。
熊孩子长大了,行尸走肉般的大人又回了魂,他们是真的又知道什么是疼,他们也终于真正开始跑,开始前行。
这是距离我们非常近的电影,这是一部貌似小众却属于大众的电影。
譬如那个翻出衣角不多的积蓄给自己拍老相的奶奶;譬如当有人招工时乌泱泱涌上的汉子:我会泥工,我会瓦工,我什么都会,我便宜⋯譬如路边小摊讨价还价的老板⋯这些人,已经太久没有出现在“宏大叙事”、“衣香鬓影”的大银幕上,他们不会计较这些,因为他们都已经精疲力尽到不在乎是否可以被看见,哪怕仅仅是“看见过”。
云聚云散,云且留住。
但是电影还是让我看到了他们,无论是主角的毛豆还是苟仁,无论只是镜头扫到几秒钟的你我他,因为众生皆苦,众生平等。
整个电影又哭又笑地究竟讲了什么:自然不仅仅在说生存之民工如何艰难前行;自然不局限于农村庞大的留守穷苦儿童皆有所养;自然不是说闹市的食肆和烟花如何映照普通人顽强的快乐。
电影还是平静而又悲悯地倾诉:无论是毛豆还是苟仁,还是我们:我们要好起来,我们一定会好起来。
无论曾经发生过什么,无论这个过程要比电影更为蜿蜒曲折,我们还是永远可以坚信:我们正在好起来。
能有多远就有多远。
这才是老天的慈悲。
老天会让云且留住。
故事感人,容易引起共鸣,这个电影总体来说还算可以的,剧情也比较好看而且有意义。
支持!
支持!
支持!
该片呈现了一个痛失爱子的寻仇货郎和一个寻找父亲的孩子从不共戴天到形同父子的感人故事。
这段寻父之旅使充满复仇心里的苟仁重新燃起对生活的希望,也使寻找父亲的孩子毛豆找到了心灵归宿,二人相互救赎了彼此 , 我觉得很好看!
工整感人的老少配公路片,纪录片出身的导演把破败的城市景观拍出了社会学深度。
一部应该被“看到”的电影,某种意义上中国农村的缩影,是关注留守儿童的故事,有笑点有泪点,有刻意说教,电影本身不解决也无法解决问题,但这样的呈现希望不会被理解为那样营销苦难,因为我们理解和所见之外的苦难仍然大量存在。
的确是认认真真的拍电影,就会有观众认认真真的看电影,但电影只有真诚还是不够的,所有桥段都设计的过于平庸,剧情的每一段发展都可以完全猜到,缺乏悬念,而真正用心设计的“换刀子”桥段,合理性也是不足,天天带在身上的物件不一样了,会发现不了吗?影像质感也是接近电视电影,毫无西北底层故事应该带有的粗粝感,仅仅捕捉了苦难的表层,再怎么堆砌,也是在美化现实。难以鼓励的小成本作品。
不知道为何特别喜欢公路片,之前欣赏过大卫·林奇的《史崔特先生的故事》,最近也欣赏了《末路狂花》,大概是喜欢旅途的风景与人物的冒险吧。《拨浪鼓咚咚响》也属于国产公路片里诚意之作,两位边缘人物在寒冷冬天的旅程中通过矛盾连接到一起并且逐渐互相温暖彼此,治愈人心。开头导演已经明示毛豆的爸爸不在人世,这趟寻亲之旅注定无法成功。但人心是滚烫的,两位的身份恰好完成某种程度上的亲情互补,还是挺打动人的。冬夜里绚烂的烟花就是他们一路走来的美好记忆。在这个快节奏的生活中,还有主创团队愿意关注留守儿童、弱势群体还是蛮欣慰的。有空就去看看吧,支持国产电影!
很感人,毛豆太苦了,偏偏这么苦了还有一颗赤子之心,明明自己这么难,却又偏偏见不得这人间疾苦,这孩子太可爱,太灵性,生的让人可怜。捐钱那一段小孩的的表演太过惊艳,孤章压全篇,太绝,后面还有几段也是演技炸裂。电影本身手法稚嫩,但演员和真诚实在太加分,感谢有缘分能看这部电影。小男孩前面长发的时候实在是太惹人怜惜。一举一动,一颦一动,实在是太灵性。总有一场烟花是单独为了而放,人生疾苦,但感动常在。
好看的!两位男主演得非常舒适,后来也都走上了演员这条路,当然这样的“顺理成章”很大程度也是导演交流得好,懂这种片儿该有的样子,所以呈现得很到位,节奏和留白都很重要,不把观众当傻子。好笑好哭,通片我们都非常欢乐,又几处我又在小声淌泪。很自然很诚实的片子,刻意把格局收了收,反而有很好的效果,让人看了没负担。感觉好一阵没看到这种两个人都获得成长的国产片了,而且着重展示出这个成长的过程。要是给苟叔的心理层次再加一些探索,再纠结一些是否留下这个“儿子”感觉更合理了。周日导演和苟叔来青岛,一起来聊天。Like father and son起得很好,感觉有点被中文名耽误了,大众习惯性会认为是儿童片或者主旋律。
剧情和影像都缺少设计
真挚得像一篇力不能够的学生饱满的习作。老调重弹的文本构成了乏善可陈的九十分钟,于是唯一的期待就指向了两位主角什么时候能换下被汗、土和屎怄过的衣,搓一搓身上的老泥。看看那几个刻意的酒店镜头吧,这何尝不是一种有心插柳的poverty porn。
我有钱也不会投 中国故事片这盘水就是给这种片子淌浑的 慢 老套 生硬 不是说我不能共情 它只是真的烂 gpt写的剧本都比这好
还是那种我无法欣赏的农民工 农村电影 是一部关于寻找的公路电影 映后也听到导演的一些设计的意图 但我还是找不到电影的美感 而情感也无法真正传达给我 反而很喜欢导演及导演的影后 很真诚 更想看导演的上一部纪录片 感觉这样的风格在纪录片上应该更合适
两颗星一颗送给留守儿童 一颗送给打工农民
作为电影拍摄手法很写实但也很陈旧,剧情也是没啥趣味,亮点是拍到了一些现实民工还有农村生活样貌,还有农村集市路边摊啥的鉴于我现实中已经见过了就不会再在只是还原的电影里觉得新鲜了,导演的关怀和努力可贵,但在艺术性上还差得远
原来WIP也可以上映卖票的,长见识了
它最动人的地方是我们都知道中国不只有他们是这样生活着。一开始电影片名出现时,我还不理解为何中英文会有完全不一样的意思。黄土高坡上,我想要的烟火是父亲的归途,却被苟活的叔叔引向新生活;破旧货车里,我梦境的孩子再也无法挽回,我的沉湎却被毛豆衣角拉扯重拾希望。留守儿童,留守老人,农民工在家庭教育的被动缺位,最大经济体背后与底层人群完全割裂的“经济成就”,农民工活着的工资死后的尸体纯朴的灵魂都不曾被重视,我们从未认真地理解黄土高坡上的人民。导演像是枝裕和一样温柔,为他们放了很久很久的烟花。就像抚摸着大人和小孩的心:再灰暗的日子,相互搀扶着我们就是彼此黑暗中最亮的烟火。有你的话,鞋底会重新亮起,货车也能抗过严冬,拨浪鼓被缝补的切口,也能重新敲响新希望。
一个是留守儿童,想要出门去找寻外出打工多年未归的父亲。一个是货车司机,失去爱子四处漂泊总是记挂着那咚咚响的拨浪鼓回忆。这样的两个人相遇后,注定要一路同行互相填补各自内心里的空缺。孩子找父亲那条线,因为是主线相对容易能想象得出。货车司机自己孩子的副线,在电影开始处早有提示,不过磨刀霍霍的架势可能有些演绎过头。如果前面不铺垫,在后半程直接揭露司机孩子的事,又可能会显煽情,总之是挺难处理的。货车司机这个角色设定还是偏善良,两人在车上第二次相遇导致损失几千块,孩子后续又闯祸使他损货又赔钱,带孩子住高级酒店,临别还送大把钞票。庆幸孩子能遇上这样的好人。
動機的承接被拋到九霄雲外
《苟仁的冬天》。劇作比電影更好,對一大一小兩個角色做了非常多反差與同質的設計,一個漂泊找尋,一個留守等待,一個失去兒子,一個尋找父親,以及一樣的執拗,可惜影象的寫實感沒能轉化成情緒的感染力,即便片長不到100分鐘也並沒有把故事講得沒有廢話。不差,但也只是不差。
一个陕北汉子的复仇,一个陕北孩子的追寻。
路演点映#这片据导演说是五年前就拍完了,一直上不了,要我看可能五年前上可能还比现在观感好很多。导演说为了传播度故意用了类型的手法,让更多的人能关注留守儿童。但我自己感觉下来就是整部片的俗套和一眼就看透的剧情走向和结构和隐喻。可以说是没把握好商业和艺术的平衡,导致整部片的亮点很少,新的东西少,看到的都是别的片的影子。当然,作为导演处女长篇作,及格还是有的,只不过对我来说没有亮点,或者我不是受众吧。
同类型太多,发挥空间太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