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是为了完成之前所许下的承诺吧http://movie.douban.com/review/7469877/以下标记的时间节点皆来自于目前网上最常见的清晰片源,具体为哪个组压制不是很清楚,清晰度大概在480P——720P之间。
在片中多次出现的游戏只记录其第一次出现的时间节点,但会提及在后面出现的大概位置。
-Game Start-约2:12处出现在一台街机上的巨大怪物图案来自于著名街机游戏蜈蚣 Centipede http://www.douban.com/subject/25727952/ 其后在这一场景中再次出现,展现了用子弹射击蜈蚣怪物的游戏机制。
人类与外星怪物在伦敦的第一次遭遇战内容也即是这款游戏。
约2:15处右侧带有“Jou……”字样的街机来自骑士大战 Joust http://www.douban.com/subject/25730536/ ,而在最后大决战中骑着鸟的战士(毁坏华盛顿纪念碑的)形象也来自于这款游戏,另外,这款游戏也是史上第一款获得IGN满分的游戏。
(尽管以前IGN给满分相当慷慨)约2:18处出现的就是享誉全球的著名游戏吃豆人 Pac-Man http://www.douban.com/subject/19975730/ 了,其后镜头里玩家排起的长队也证明了吃豆人在当时的火爆。
而后在纽约人类与外星怪物的第二次遭遇战的内容也是吃豆人。
约2:36处美国未来总统玩的游戏是大蜜蜂 Galaga http://www.douban.com/subject/24530609/ 最开始关岛美军基地遭受的袭击也来自于这款游戏的怪物。
并且在最后大决战的飞行怪物也应该有出自本游戏的。
约3:13处男主玩的,是著名的街机游戏大金刚 http://www.douban.com/subject/24530604/,它是任天堂早期热门作品之一,同时也是超级巨星马里奥的第一次登场,那时候他还没有名字,而只是一个来自意大利的水管工。
后面1982年电子游戏比赛的决赛玩的也是这款游戏,而最后在外星人母船的决战内容也是这款游戏,可谓是整个影片中最为重要的游戏之一。
约3:20秒出现的操纵一个奇异生物跳上跳下的游戏是来自跳方块 Q*bert http://www.douban.com/subject/20395764/ 其中游戏主角Q伯特在后面作为第二次遭遇战的奖励品送给了人类,并成为了影片中的卖萌担当,并在最后圆了奇迹小子的梦想。
值得一提的是,在2012年迪斯尼动画片《无敌破坏王》中,Q伯特也以完整的形象出现在影片中,逗留车站成了流浪汉。
约3:27处的飞行游戏是防卫者 Defender http://www.douban.com/subject/25726828/ 雅达利的飞行射击游戏,也在其后的电子游戏比赛中露面。
插播题外话:之后未来总统在游戏厅夹起的面具来自于星球大战系列电影的著名人物楚巴卡Chewbacca,这个大家应该也都知道。
插播题外话2:电子游戏大赛主舞台放了五个游戏公司的条幅,分别是Nintendo、Namco、Atari、Taito、Konami,这五家为街机时代最成功的游戏公司,出品了无数经典的街机游戏,上面所提到的很多游戏都是由其出品的。
而且这五家公司中有四家是日本公司,也说明了日本游戏界在整个世界电子游戏产业中所占的重要位置。
约6:09处的大妈玩的游戏是青蛙过河 Frogger http://www.douban.com/subject/25728646/ 在今天依然是大家耳熟能详的经典游戏,在最后的大决战中,由一个汽车跳向另一个汽车最后被总统用吊车夹住的青蛙形象即来自于这款游戏。
约6:14处主角玩的射击游戏是著名的太空侵略者 Space Invadershttp://www.douban.com/subject/10755030/ 与吃豆人一样,这款游戏也可算得上是风靡全球,并改变了全球电子游戏产业的面貌。
在两位玩家对美军特战队训练时,这款游戏也出现过,最后决战其中的一些飞行怪物也应该出现与此。
插播题外话3:约8:48处两位少年讨论的梦中情人,第一位是Olivia Newton-John,生于1948年,澳大利亚影视歌三栖明星,四次格莱美奖获得者,80年代正是其改走性感路线的时期,同时她也是联合国亲善大使,长期活跃在环保与动物权益保护的运动当中。
她同时也是一名乳腺癌患者,但在于癌症的斗争中坚强地活了下来,如今依然活跃在公众视野当中。
第二位是Samantha Fox,生于1966年,英国影视歌三栖明星,同时也是一位享誉全球的模特,故事发生的80年代正是年纪轻轻的她以模特身份出道,成为太阳报的整版女郎,也算是不可多得的性感尤物。
第三位是Sheena Easton,苏格兰影视歌三栖明星(三位都是全能艺人啊),80年代正是其歌唱生涯渐入佳境的时期,这一时期她也为多部热门电影献唱,其中包括007系列电影《For Your Eyes Only》等等。
第四位就是Madonna了,这个大家都熟悉,就不介绍了。
之后镜头一转,两位中年大叔所谈论的三位艺人也都是现在当红艺人,也不多做赘述。
约14:16处,小男孩举出的两个“经典游戏”(其实应该是游戏系列)光晕 Halo系列与使命召唤Call of Duty系列,为当代最为火爆的FPS游戏系列之中的代表,其中Halo系列迄今为止正统作品四部,除此之外还有几部衍生作品,除了一代二代有PC版本外其他均为XBOX系列主机独占。
Call of Duty系列迄今为止正统作品共发行了11部,除一代二代没有同世代主机版本,三代没有PC版本以外,其他均全平台通吃。
约14:23处,男主举出的三个“经典游戏”,前两个在上面均有介绍,第三个游戏是行星 Asteroidshttp://www.douban.com/subject/25726434/ 也是经典的街机游戏,这款游戏在后面两位游戏玩家对美军特战队的训练中也有出现。
约33:33处在印度泰姬陵,外星人开始了第二次破坏,所采用的游戏形式是我们耳熟能详的打砖块游戏,就影片所呈现的画面来看,应该是超级打砖块 Arkanoidhttp://www.douban.com/subject/25771945/ 的版本,不过最早的打砖块游戏来自于雅达利公司的打砖块 Breakout http://www.douban.com/subject/10799202/约51:38,作为第一次遭遇战的奖品,一只抓着鸭子的狗被送到了跳健身操的老太太身边,这一形象出自小时候红白机的著名光枪射击游戏 打鸭子 Duck Hunt http://www.douban.com/subject/26319367/ 想必很多玩家会对此记忆犹新吧,并且在80年代就能在家用机实现光枪控制,也是让我对任天堂感到非常之佩服。
约69:30处小男孩所玩的游戏是 最后生还者 The Last of Us http://www.douban.com/subject/10794117/ 也算是本世纪最佳电子游戏作品的代表了,IGN满分评价,Q伯特对于这款游戏过于血腥的评价大概因为首先由于图像技术的进步使得游戏能做出更为逼真的效果,其次在Q伯特的那个年代无论是任天堂的FC还是街机都有相对严格的审查制度,大部分游戏的尺度都还是很小的。
约81:31处,从母船放出的一堆怪物中有一个骑着自行车的少年,这一形象出自送报童 Paperboy http://www.douban.com/subject/10787908/ ,另外还有一个带有较长蓝色翅膀的怪物疑似出自不死鸟 Phoenix http://www.douban.com/subject/25727617/约81:54处,在跳跃的青蛙后面,有一个绿色的双足行走的大眼睛的类似于恐龙形象的外星人,出自充气狗 Dig Dug http://www.douban.com/subject/25722706/ 中的怪物形象约81:58处出现的机器人形象来自于跨平台(当时所说的跨平台包括跨数个品牌的电脑)游戏机器人2084 Robotron: 2084 http://www.douban.com/subject/25731829/ 约82:15处出现的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游戏俄罗斯方块 Tetris http://www.douban.com/subject/10736681/约84:03处在背后有超级马里奥闪过http://www.douban.com/subject/10735077/约93分钟处,地面战场最终围困的敌人里面有一个红绿黄配色的大机器人形象,位于整个敌人队伍的最后,我个人猜想这一形象应该出自我,机器人 I, Robot http://www.douban.com/subject/25753858/ 这款游戏也是世界上第一款商用的带有完全多边形填充(主要是相对于之前只有矢量线条的伪3D)的3D图像游戏。
题外话4:电影中神奇小子所迷恋的Lady Lisa以及最后决战中攻击校车的忍者形象出自电影虚构的一款游戏Dojo Quest。
虽然游戏是虚构的,但这个名字很难不让人联想起8位时代的著名RPG游戏系列 勇者斗恶龙 Dragon Quest http://www.douban.com/subject/10785774/题外话5:影片结束的前半部分字幕,背景的图像是较为原汁原味的街机及第三世代家用机(以FC为代表)的8-bit图像,也即像素风格图像,大家可以在此领略一下当年电子游戏的风采。
由于电影的主题为70年代——80年代初宅男们的怀旧,再加上游戏版权问题的限制,所以本片中所出现的游戏基本上都为70年代至80年代的街机游戏,及少部分同时代家用机游戏,但不可否认的是,那个时代确实是街机游戏的黄金年代,也是电子游戏产业确立的年代,同时也是电子游戏作为一种娱乐产品对人们产生最初影响的年代,也是值得每一个电子游戏玩家所铭记的年代。
关于街机黄金年代的资料,可参见我的豆列有生之年非玩不可的1001款游戏http://www.douban.com/doulist/2602718/ 前半部分条目的简述。
由于本人知识有限,加上一些镜头所给的信息不足,所以肯定还有很多电影中的游戏没有被提及,也欢迎大家补充。
-End-
打游戏,能有什么出息?
我们的妈妈认为,打游戏等于不好好学习,约等于提前签下了工地搬砖的劳动合同。
而美国人觉得不是,他们通过一部电影告诉那些曾经沉沦在游戏厅以及现在迷恋iPad的孩子们:打游戏,是一条通往人生赢家赢娶白富美的康庄大道。
但,实现这个梦的前提是,外星人得帮你侵略地球。
《三体》里外星人强大恐怖冷酷的让我们像虫子一样颤抖,而《像素大战》里外星人则完全倒向了蠢萌的另一端。
这部以怀旧为噱头的《像素大战》脑洞大开的描述了一个——不,三个生活中不折不扣loser如何奇迹地通过吃豆人、大金刚游戏拯救世界的意淫故事。
以80年代低精度游戏作为突破口,《像素大战》不是第一个,早在几年前,迪斯尼就用一部《无敌破坏王》将活在苹果世界里的成年人强行拉回到那个投币通关的童年回忆中。
但与《无敌破坏王》纯卡通的呈现视角不同,《像素大战》在脑洞的打开程度上,惊为天人。
这就好比,我们无法想象,如果叶文洁通过红岸基地对着太阳发送电报,结果三体人送来一票红卫兵一样。
《像素大战》里的外星生命的理解能力大约等同于我儿子三岁的智力水平,NASA发送的电子游戏记录,被他们原封不动地山寨成侵略地球的唯一方式。
在赞叹外星智慧充沛想象力的同时,我们甚至觉得这些天外来客简直可爱。
于是,整部电影开创了影史上画风最混搭的一幕。
在4K横行精细到数毛的画面里,充斥屏幕的却是8bit、256色的像素怪物。
如果真有那么一天,我相信大部分人都会不由自主地对自己脸左右两个耳光“一定是我的打开方式不对!
”也正是这种“不正确的打开方式”才造就了原本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三位主人公咸鱼大翻身的机会,电气维修工、死宅妄想控以及锒铛入狱的骗子,在走投无路的死胡同里不仅柳暗花明,在真实世界爽了一把真人CS之后,勾搭隔壁少妇已经满足不了一群好莱坞电影工业流水线下电脑极客的狂欢,就连二次元世界的游戏美少女都奇迹般地还魂,颇有当年蒲松龄在《聊斋志异》描述的,对着美女挂画意淫书生的模样,可见男人的这点通病,不论古今中外还是东西南北,都是一个德行。
说到底,《像素大战》更像是一场对于我们逝去荷尔蒙的祭奠,不管这些睾激素是自然挥发还是被吸收在了心相印上,电影通过最大程度的还原,满足了男人心底永远长不大的某些梦想和小秘密。
只是,斗转星移,小霸王学习机已经消逝在残梦里。
曾经45度仰望人马座盼望ET逆风尿三丈的少年们,人到中年,也没有盼来外星人来证明自己的手速到底有多牛逼。
所以,相比《像素大战》,我现在看最多的还是马赛克大战。
山姆从小有着打游戏的过人天分,任何游戏他都能轻易找出规律来,但唯独大金刚这个游戏,等级越高越无规律,结果山姆在世界游戏大赛中输给了一个小矮人。
多年以后,山姆因为这个小小的失败成了一个loser,当年陪他打游戏的小胖子跟班却当上了美国总统,你没听错,是美国总统,编剧说是美国总统就是美国总统。
当然这个总统当得相当失败,烦心事一件接一件,最严重的莫过于外星人侵略地球,你没听错,是外星人侵略地球,编剧说外星人侵略地球就马上有外星人侵略地球。
原来当年他们比赛的游戏视频被传上了外太空,外星人误以为这是地球人向他们宣战,于是佯装成游戏角色向地球进攻。
为了保护世界和平,美国总统召集了当年的小伙伴们一起作战,其中有宝刀未老的山姆,一个神经质胖子,一个陆军美女中校和当年比赛赢了山姆的小矮人——提利昂·兰尼斯特(以下简称小恶魔,你没听错,是小恶魔,这是我说的)。
他们共同抵御了天上掉下的林妹妹,哦不对,天下掉下的巨型蜈蚣,还有巨大化的吃豆人。
小恶魔在吃豆人一役中表现出色,大家纷纷表示惊讶,后来陆军美女中校的儿子发现小恶魔如此牛X的秘密是因为他的眼镜上藏有游戏的作弊攻略,这也是为什么当年他能够在比赛中赢过山姆。
后来外星人的进攻越发猖獗,他们发现外星人的首领原来是山姆最不擅长打的大金刚。
但山姆在得知小恶魔的秘密后,发现原来自己才是世界冠军,这让他信心大增,一锤就把大金刚给打碎了,你没听错,是一锤,编剧说一锤就是一锤。
对的,这部电影就是如此简单粗暴而且没有逻辑。
最大的亮点在于最终大战里出现的红衣女郎,她原本属于外星人阵营,结果被神经质胖子用屌丝专用的爱的力量感化了,成了他的未婚妻。
你没听错,她被感化了而且要跟人类谈恋爱,我说编剧你是逗逼吗。
关于《像素大战》你应该知道的12件事1. 本片根据法国导演Patrick Jean制作的同名短片《像素入侵》(2012)改编。
2. 尽管“吃豆人”游戏的创造者岩谷彻没有在影片中饰演自己(原因是他不会说英语),但他在片头客串了一个游戏机维修工人。
3. 影片中显示的游戏最高分都是以现实为基础的。
Sam Brenner(亚当·桑德勒 饰)的“ 吃豆人”纪录3,333,360分是游戏中能取得的最高分,现实中最先由Billy Mitchell完成。
4. Ludlow Lamonsoff(乔什·加德 饰)在游戏“巨虫入侵”里的分数为16,389,548分,比现实中马拉松世界纪录保持者Jim Schneider高1分。
5. Eddie Plant(彼特·丁克拉奇 饰)在游戏“大金刚”里的分数为1,068,100分,比现实中前世界纪录保持者Hank Chien高100分。
6. 埃迪·普兰特(彼特·丁克拉奇 饰)的造型借鉴了80年代的电子游戏名人玩家,其中包括:Richie Knuckelz(纹身)、Patrick Scott Patterson(太阳眼镜和姿势)、Ken House(无袖衣服)和Billy Mitchell(发型)。
7. 詹妮弗·安妮斯顿拒绝了在本片中出演女主角,这个角色由米歇尔·莫娜汉接替。
8. 亚当·桑德勒的妻子和女儿都在影片中客串出现。
9. 这是亚当·桑德勒和凯文·詹姆斯第九次在电影或电视作品中合作。
10. 影片的设定借鉴了动画片《飞出个未来》第三季第18集《Anthology Of Interest II 》的段落“Raiders of the Lost Arcade”(标题明显恶搞《夺宝奇兵》)。
11. 《Dojo Quest》是为电影宣传而制作的8bit复古风格动作过关游戏,影片中的紫色小忍者和红衣女郎Lady Lisa均来自这个游戏。
12. 肖恩·宾没有领便当。
以上内容来自IMDB,由编者整理翻译。
图文并茂版→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3NzI5OTgzMA==&mid=209155827&idx=1&sn=412d8ddfda4d000468995926ab2e8127&scene=18#rd【如需转载请豆邮或联系微信公众号everybodyfool】-- 喜欢本文的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 愚乐大众(ID: everybodyfool),诚心为您剧透的电影小杂志。
最新文章:《蚁人》彩蛋全整理→http://movie.douban.com/review/7627738/
几年前刚看《像素入侵》短片还是很惊艳的。
如今扩成电影再上,有点为时过晚,无论大金刚还是吃豆人,这些经典角色已经在迪士尼的《无敌破坏王》被缅怀过一次了。
而且在那片里,像素人物是真正的主角,你可以说《像素》中的游戏角色丰富得多,但一来故事还是人类视角,二来它们大都是毫无性格搞破坏甚至只露个面就碎成渣渣的反角,本来被寄予厚望的情怀凋零一地。
截止今天,《像素》在烂番茄只有18%的新鲜度,imdb拿到5.5分,在豆瓣虽然堪堪过了6分,考虑到最低分是2分,其实也是不及格。
虽说电影这东西众口难调,但一般来讲,对于这样毫无深度的爆米花电影,大众的评分基本上能敲定电影的品质。
遇冷也不难理解,20岁左右的年轻人是当今观影主群体,他们大多没有玩过那些老游戏,同时又是最能在互联网散播口碑,要想讨好他们,就要从怀旧的土壤开出新花来,而不是一味迎合中年人的YY英雄梦。
何况中年人也不见得对此片满意,亲切的像素角色沦为了外星侵略者扫荡地球的雇佣兵,就像片中说的“吃豆人竟然成了大坏蛋”,可不是人人都能接受的。
当然,设定什么的其实还算小节,真正毁掉这部电影是它的冗长不堪。
臃肿的前戏让人沮丧,很长时间里,故事在怀念童年,中年危机,科幻灾难,政治讽刺,小人物阴谋论,各种卢瑟撕逼、出糗和自欺欺人中来回跳跃。
平心而论,有几场戏的点子还不错,但主创似乎不懂见好就收,硬要无限拉长,堆斥自以为很好笑的段子,而那些笑话都透着一股不自信,有一种“看,这可是个笑料哟”的味道,让人只能干笑。
游戏宅训练美国大兵玩游戏,多有潜力的创意呢,却用嚼之无味的方式草草带过了,一点激情也没有。
此片的铺垫环节,即便作为《独立日》那样接近两个半小时的作品都偏长,何况它的有效片长也就一个半小时出头。
前40分钟完全可以跳过,你只要知道“外星人以像素模式向地球宣战,而几个主角都是游戏高手”这个设定,丝毫不影响之后的观赏。
甚至前80分钟里也仅有两场游戏和一些插科打诨值得一看,高潮的大规模入侵也仅持续了十分钟,除此之外,随便瞥一眼都很有可能撞一个尿点。
人被像素化的场面出现了多次,竟然连机位都一样,他们凭什么认为一模一样的特效第二次还会让人兴奋。
此外所有演员都不在状态,这群谐星们就像聚会时即兴表演一样,一副想赶紧拿了片酬闪人的倦态。
短片靠一个点子支撑起,填充成大电影自然难以为继,本质成了一部注满了水的更长一些的短片。
真正够得上“真人玩像素游戏”的也就打蜈蚣、吃豆人和大金刚三场,其余不过是千篇一律的射击,一枪轰掉蓝精灵的脑袋真有那么爽吗。
剧本用了超额的篇幅分配给搭档情谊、冤家和解、中年恋爱、卢瑟兄弟互损、高官出丑、死宅性幻想等等,他们当然可以拿这些东西做调剂,从《木乃伊》到《绝地战警》到烂仔帮的任何一部电影都这么干过,但当这些佐料加的太猛,我们只会认为这是一部以打像素游戏为职业者的私生活剧情片。
值得一赞的亮点不多,片中的暴力场面安全无害,把一切化作亮闪闪的方块,比《创战纪》的液化更清新脱俗,叫人觉得像素化的死法,也是一种不错的人生归宿。
高潮的前奏,我们可以看到80年代经典赛博朋克美剧《疯狂麦克斯》化成了外星人的代言人。
一两年前,忘了在油管还是哪里,我看过另一个真人版的《吃豆人》短片,科学家以吃豆人为基础研制出了一种秘密武器,现在想想,以那个短片为蓝本拍个电影,潜力比本片强得多。
(文/方聿南)
今天和乃嘉看了被喷的蛮惨的《像素大战》,然后我觉得…还可以啊…可能主要是因为小时候是穷逼没玩过这些游戏没有情怀,只是去看看热闹…感觉还蛮好玩的。
虽然节奏和剧情差强人意,但创意着实不错,我喜欢那个YY游戏女神的传奇小子,还有我帅毙的小恶魔!
然后感觉吃豆人和Q博特好萌!
比小黄人萌多了!
其实这部电影中那种极客自嗨感还蛮打动我。
8分吧,有兴趣的可以去看个热闹。
晚上自己二刷了《暗杀》再次被韩影女神美哭。。。
等我过两天拿下托福听力出长影评,敬请期待。
非常非常美国、非常非常普通、非常非常英雄主义、非常非常流程化的一部电影。
但是!
我竟然在“吃豆人”游戏的创造者岩谷彻面对他的儿子“吃豆人”说的那番话时差点看哭。
你没看错,这样一部“笑点还算有,新意也还好”,主演不走心的片子我竟然差点看哭!
也不知道是日本人英语太烂还是怎地,反正就突然觉得那一瞬间好温暖。
但事实上下一秒钟发生的事情也是马上就把我的眼泪逼回去了......作为一个只玩过俄罗斯方块从小与游戏无缘的人来说,能get到这些point已经很不错了。
不论是从商业还是情怀的角度看,这都是一部成功的电影。
片头的模糊字体一下把我拉回到超级玛丽、魂斗罗、俄罗斯方块这些经典的街机游戏场景,影片的特效完全比不上复仇者联盟这类大片,但台词幽默,加上时不时黑一下政治,肯尼迪、胡佛大坝、美国的窃听系统、泰姬陵、白宫、总统范二。。。
原片还有长城被毁的场景为了上映删了,这些笑点至少在国产电影里是看不到的,最重要的是美国拯救世界的英雄主义再一次圆了多少“屌丝”的逆袭梦。
拥有模特身材和迷死人微笑的女上校、虚拟游戏中的女神(不得不说美爆了),为电影增色不少,最终都让屌丝抱得美人归,这也是星爷的电影为何这么受人喜欢的一个重要原因。
最后,今天的电影怎么能少了卖萌呢,虽然影片中卖萌的都惨遭人类无情的屠戮,尤其是蓝精灵,人家舞都没跳玩就被突突突干掉了,当时我就懵逼了,完了还不让被世人知道自己杀了蓝精灵。。。
幸好还有Q伯,万万没想到组后变成女神被死胖子拱了,生了一堆只会作死叫DAD、DAD的Q伯,不忍直视。。。
一岁的时候,家里买了第一台游戏机,任天堂的FC,在国内它有一个更大众化的名字:红白机。
说起来,这是我姥爷送给我的礼物——尽管我只有一岁,压根儿不懂怎么玩,但据我妈说,那时候我不知道在哪儿看到了《超级玛丽》,之后就会一直竖着大拇指说“顶!
顶!
”来模仿红裤子水管工顶砖头。
一直宠溺孩子的姥爷见我那么喜欢,便偷偷去买了一部。
通胀前那个工资物价普遍低的年代,一部正版的红白机并不便宜,可姥爷并不在意,他更在意的,是儿孙的笑颜。
(当然我妈并不会任由游戏“荼毒”我的心灵,买回来不久就封印了我的游戏机,现在它还在家里珍藏着,连着那几盘黄色的卡带,等待某一天的重启。
)姥姥说,刚学会走路那阵子,大概也就一岁多吧,有一次跟着她去上班。
上一分钟我还跟在她背后走着,下一分钟我就不见了。
着急上火的姥姥最后在单位旁边的电动厅找到了我,一个小小的人儿,就这么愣愣地站在街机室的门口,望着里头造型各异的电动。
我不记得那8-bit的配乐和花花绿绿的屏幕让我感受到了什么,但我想我一定是听到了某种召唤——某种充满诱惑,却又有些神圣的东西在指引我推开一扇像素世界的大门。
因为游戏,和我妈的斗智斗勇也因此正式拉开了序幕。
很幸运的是,我爸、我叔、我弟,都是忠实的游戏爱好者。
于是纵使红白机被收了,从幼儿园开始时的我能去我叔和我弟那里,用成龙代言的小霸王继续在像素世界冒险。
“啊噢,小霸王来啦!
”,每次听到这一句,总会血脉喷张。
《魂斗罗》里总喜欢做蓝裤子1P,和控制红裤子2P的我弟抢各种弹药,个人最爱S大红散弹,偶尔吃到L小喷火冲锋枪总觉得火力单一想骂娘。
《超级玛丽》里也最喜欢控制M叔,一直以来在1-2的地下世界总要跳关以及格外痛恨水下管卡。
《坦克大战》里喜欢把2P打的定在原地然后把自己升满级可以开钢板,当然偶尔会两个人同时被对方打定了然后干瞪眼等着大本营被地方坦克轰出个窟窿。
那时候有把光电子枪,但射击游戏我总是不擅长,无论是《打野鸭》,还是《西部打靶》。
《马戏团》是真的好难。
《功夫》里变身海扁王。
最爱《特技摩托》,当然解救人质的《赤色要塞》也很不错。
热血系列,雪人兄弟,冒险岛,忍者龙剑传,炸弹人,西游记,封神榜……够了够了,数上一天一夜都数不完。
这个时候的我,差不多也上小学了。
开始频繁进出街机室,偶尔打着生病的旗号请半天病假,只因为《铁拳》还没有用Law打败大魔王,或者因为和上次那个打《三国战记》很厉害的人约好了今年组队刷,又或许是因为《恐龙快打》或者《合金弹头》。
一直对《拳皇》和《街霸》不太感冒,每次看到一大堆人围着打《拳皇97》的两个玩家就会躲的远远的,但是对八神庵和草稚京的故事还有一丢丢的印象。
关于街机室还有一个小插曲。
我小时候,父母属于特别能折腾那类人,开过卡拉OK(也就是今天的各种KTV),也开过茶室和麻将馆。
小学时,父母在我城中心弄了个铺面,开了间卡拉OK厅,好巧不巧,那背后新开了一个游戏室。
于是我便成了那里的常客。
当时的游戏币大约2毛钱一个,可是作为小学生,和现在发发帖就能挣五毛的人相比,还是略显囊中羞涩。
于是,我将罪恶的黑手伸向了卡拉OK厅的零钱盒(为了收费找零方便,我妈在吧台弄了个小纸盒子放了很多一元两元的票子)。
我以为神不知鬼不觉,熟料妈网恢恢疏而不漏,最后还是被亲娘抓了现行。
羞愧难当的我当场泪奔,可谁知,我妈没骂我也没打我,她问我:“是不是真的很想玩?
这样,我带你去,今天你痛痛快快的玩,想玩多少钱就玩多少钱,我出,就今天你好好玩,玩够了。
”接下来她真的带我去了街机室。
对于深知自己做错了并且完全没想到我妈回来这一出的我有些懵逼,于是弱弱的要了两毛钱,买了一个币(我妈还问我真的够了吗),玩了啥我忘了,但是从此之后的好一阵子,我再也没进过街机室。
镜头回到学校里,一二年级的时候,班里兴起了Gameboy,任天堂掌机,当时厚的跟个砖头似的,班上有两个男生有,一个姓王,一个姓张,一个黑胖子,一个白胖子,却成了全班的宠儿。
他们也是有趣的紧,小小年纪就有了营商头脑——好友?
借你玩!
同学?
租你玩!
五毛钱十分钟,一块钱三十分钟,两块钱买断一小时任选游戏,过夜费另计。
好家伙,那时候有一部掌机给人的感觉比有一个鱼塘更带感,毕竟承包一部掌机一天下来要好几十咧!
总之他们用租机器的钱买零食和新卡带,而我,是那个偶尔要付费偶尔又能免费玩的友好同学。
小学四年级的时候,通过存零花钱(五毛和一块)和贩卖废品(易拉罐1毛钱一个,塑料瓶5毛一个,我爸的过期报纸杂志一卖二三十,以及去大工地上偷捡的废钢材铁料等),终于存到了人生的第一个250,打算让自己也成为有机一族。
当时已经出了薄版的GBC,无奈价高难以企及,而又不想买个厚厚的砖头,只好折中买了二手的薄版GB。
可是当时那台黄色的二手GB老板给配了个屎黄色的电池后盖,而我把它拿回家不到两小时后被我妈发现了。
她因为我偷藏私房钱偷买游戏机生气,更因为老板用残次品欺瞒小孩儿而愤怒,带着我去找老板理论要求退货。
老板起先充耳不闻,可店内有我妈高八度嗓门数落他以大欺小,店外有我低八度哭闹拉撤她快走真是丢人。
眼见围观群众越来越多,老板坐不住了,终于全额退款以打发这两凶神哭煞。
当然,退回的钱,都成了我妈的。
接着我上了初中,小学毕业的那个假期,我终于存够了六百元,买到了一台湖水绿的彩色CBC。
终于能好好的继续《口袋妖怪》红蓝黄绿五颜六色的故事和《牧场物语》春夏秋冬的季节,通过好友交换,鬼斯通进化成耿鬼,农场的鸡变成了金鸡,仍然会和好友联机打雪人兄弟和超级玛丽。
这次因为防范措施做得好,我妈一直没发现,但不知怎的拥有一台全新的属于我的GBC,却并没有带给我期待已久的那种快感。
于是在一个学期后,我把它买了,400元,把卡带都留了下来。
而那时候,街机已经式微许久,一种叫做网吧的东西早已开遍神州,而我毫无疑问也是参与者之一。
从最开始的六块钱一个小时到后来的一块钱一个小时,从玩粗糙的像素移植作品、Flash小游戏到劣质的3D作品再到后来的联网大作,《抢滩登陆》《模拟人生》《石器时代》《红警》《帝国时代》《星际争霸》《RO》《CS》《金融群侠传》《MU》《百战天虫》……中考那两天中午,我还和一帮男生上午考完试,中午坐四十分钟车去城郊结合部的城中村网吧打机,下午再回去考试——其实这样的“午玩”模式,差不多贯穿了我整个初中。
家里早在我小学的时候就买了电脑,那台小霸王,成为了退休在家的奶奶的玩具——她用它打麻将,在爷爷去世而她成独居老人之后的周一到周五,儿孙不在的时候,奶奶白天下楼去文化室打麻将,晚上在家用小霸王打麻将。
周末我们过去家庭聚会,大人们打麻将,几个孩子还和小时候一样玩《魂斗罗》玩《坦克大战》玩《超级玛丽》,就这样过了好几年。
读高中的时候,认识了一个也会去街机室玩的软妹,后来发展成了此生の基友,基友和我一起看动漫,一起打机,一起夹娃娃,那时候已经很少玩《铁拳》和三国,基本上币都耗在了太鼓、爵士鼓、吉他英雄和各种跳舞机上。
外出念大学,存钱买了NDSi,玩太鼓,玩《植物大战僵尸》,重温《宠物小精灵》和《牧场物语》,带着我的上铺一起玩。
我和大学认识的街舞基友打遍了广州的所有电动厅,此生の基友打遍了深圳所有的电动厅,互相出访时就带着对方打遍对方地盘上的电动厅。
那时候的街机室,人已经很少了,只有在跳舞机有很厉害的人在翻腾,或者夹娃娃机有人拿到超级大奖时,人群才会哄的一下聚拢过来,之后又散去,仿佛从未出现过。
网吧里的人也越来越少了,或者是因为我再也没去过。
大家都在宿舍里打刀塔,撸啊撸。
这几年,更多的人在地铁里,在厕所里,在餐厅里,手里把玩着ios或者andriod版本,画面越来越精美华丽的三消、塔防、跑酷。
来了香港以后,曾试图在这儿寻找街机室,但遍寻无踪,好不容易在某些名不见经传的小巷子找到打着Game Zone或者动感天地的牌子,进去一看全是拉霸、老虎机和角子机,每次都悻悻而归。
不知道为什么,心里总是隐隐地有些伤感和失落,似乎我曾听到过的那神秘的召唤,已渐渐远去。
卧床有些年头的奶奶去世了,那台小霸王最后去了哪里,没有人知道。
但我还记得奶奶最爱的那个麻将游戏,8-bit的配乐和像素风格的筒、万、条、字,绿色的背景,还有它发牌时的声音:duang duang,dang dang,duang duang,dang dang,duang duang,dang dang,duang。
--分割线---看这部电影到片尾的时候,心里突然被戳到,于是有了上面的文字,算是,观后感?
坦白说,这就是经典好莱坞叙事搞笑扼钱爆米花电影,无所谓情怀,无所谓评分,茶余饭后,看爽了,就行了,无需分析,甚至无需评论。
但它让我想起了我的像素时代,就像是激活了我inside的里面关于游戏的记忆球。
历历在目。
工作以后,我买了3DS,买了Wii,电脑换过两次,其中一次为了玩古剑和仙五,两年前专门买了个itouch来评测游戏,会在iPad上玩《行尸走肉》和《共和国》,今年买了PS4,截至目前把The last of us、直到黎明和GTA5通关了,如龙0还差最后一章,同时也在跳Just Dance。
能一起玩游戏的朋友越来越少了,忙于工作,养家糊口。
但似乎联网系统把找小伙伴变得简单,可临时拼凑的队伍总觉得差了点什么。
不得不承认,我的像素时代似乎早已成为过去。
可是,因为玩游戏学会的,动脑筋,不放弃,体会剧情,共情人物经历,甚至思考故事背景与现实的关系,社会、自身、时空……所有的一切,都早已和我融为一体。
玩一个好游戏,和读一本好书,看一部好电影,甚至交一个好朋友,有一样的功效。
游戏之于我。
我很庆幸,在一岁的时候,看到了那个顶来顶去的超级玛丽。
【Copyright © 2015 www.AKIRASTAR.com(独孤树) All rights reserved.】
话本片灵感嚟源于2010年很hit嘅果条像素短片《像素入侵》係十分可信嘅,因为佢除咗像素化呢个点子之外实在乏善可陈。
原本立足于暑期档阖家欢喜剧,但我睇完只觉得有点累,真心搵唔倒笑点係边度。
为咗讲明自己係喜剧,剧组不惜搵嚟奇云占士扮美国总统,但呢种恶搞摆係今时今日就显得非常烂三俗了,怪我笑点太高咯。
玩游戏嘅最高境界就係拯救地球,呢个几乎係低龄游戏百用唔厌嘅窍,但我想讲本片试图激发起拯救地球梦嘅呢群观众年纪或者有点偏大了。
我打机都打得唔少,但吃豆人、大金刚呢啲“文物”级嘅游戏到我出世已经冇人玩了,换而言之当年玩呢啲游戏嘅人今时今日应该至少都40岁了。
唔係话到咗40岁就唔可以有拯救地球嘅梦想,只係到咗呢个年龄还能怀抱童年梦想去戏院睇科幻片嘅阿叔到底有多少?
电影受众范围本嚟就很狭窄了,加上佢拍得亦一点都冇看头,故事幼稚,表演浮夸,整个架构就很低能,我咁忍得嘅人睇完都觉得很筛时间。
导演尽可能忠实还原游戏嘅每一个经典细节,但问题係故事都照抄埋传统游戏中那种非忠则奸,无端端就倒戈,无端端就爱上嘅情节,如果摆係30年前呢种简单粗暴嘅逻辑一定大卖,但大哥现在已经係21世纪啦,就唔可以稍微细腻点么?
好了,写着写着唔想写了,因为对本片失望得有点无语。
我还係安安分分期待下年嘅《魔兽》吧。
年度失望电影之一,唔好睇,唔推荐,待删除。
《像素大战》,现在电影什么样类型的片都拍得出来,这部创意更独具匠心。
把我们童年时代的经典游戏角色以入侵城市的方式登上银幕,而片中人物就像玩游戏那样来打败它们,想象力够丰富够大胆。
另外片中笑料包袱十足,绝对逗逼!
配音,孟令军再配亚当还是那么好玩,各位演绎的超级精彩。
总之,值得一看。
外星人入侵地球小人物拯救世界的烂梗加入老电子游戏的设定还是蛮有趣的,虽然故事逻辑简单粗暴,特效也撑不过一块,还有亚当·桑德勒的喜剧段位还是不够,不过看打发时间怀旧一把还是蛮开心的,OST也挑的不错,九五后应该没多少打过小蜜蜂吃豆人大金刚了吧。
我就喜欢这种有创意的
被攻击后变成像素赞,情怀赞,
我要qbert不要lisa啊啊啊啊
70后80后电玩族经典!脑洞大开的同时,剧情有点low喔。反讽很多,有点卡通电视剧的即视感。
一看那总统就知道是逗比电影!
吃我一记像素漂漂拳!
影片套路的确是好莱坞商业片俗得不能再俗那一套,但我得承认,那些经典游戏场景,乃至规则的大银幕还原对于经历过那段童年的80后来说,实在是戳中情怀与回忆,冲这个加一星
3.5分。很搞笑,很青春,充满活力,就是屌丝气息浓了点,感觉导演是个75后,可惜出场的游戏人物太少了(经费有限?),为什么只有女战士变成了真人。。最后还猎奇了一下,好恶。PS:这部的外星人也太仁慈了。20160630追加:原来创意来源于像素入侵
好啦。。也没那么烂吧。起码那个像素感真的是。。爆炸。。怀旧向可爱的要命。
还行~打枪游戏(打野鸭)里的小狗亮相勾起回忆加一星~
最精彩是最后的那个彩蛋,还有小威的客串,其他了了过家家
多好的题材和想法。。。结果被这导演玩砸了。。。全片罗里吧嗦,唯一值得给分的大概就只剩怀旧了吧。。
看在小时候玩过的那些游戏的份儿上,还是原谅它的无聊吧
桑德勒水准下降,还是电影审查委员会就喜欢让这种外国影片来国内?还好没在电影院看哟。
段子大杂烩 技术宅拯救世界 讽刺意味真强 内涵比看到的深
很有趣啊,还恶搞生活大爆炸的梗
预告片比较好看……结果豆叔的龙套一点点就没有了吗!
wtf……呵呵呵呵呵呵呵……啥烂玩意……你们毁了那个短片……哎卧槽找不到那个短片了……这就完了啊讲啥了……(观影时的全部心理活动……)
宅男的Y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