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波预告看完,发现路内小说里因为交错现实记忆里而显得有趣味和有态度的对话改的极其青春剧且庸俗,什么排比对仗的独白,太弱,丧失路内式智力快感。
以及色调过分饱满的造型和人物,也没有九十年代灰扑扑的感觉了。
找不到背景里让人绝望的普通人的生活感,电影里尽是夸张的异端。
少年青春期,一个成熟诱惑,一个清纯爱情,好像还是这些。
我想看到的是,在九十年代的工厂和技校,开始成年的路小路被中年路内附身,不太正经地看待生活,鬼鬼祟祟地爱,羡慕,勇敢,追逐,失败,充满诗意和浪漫,直到一切被时间飞速碾碎。
遇到16年的《黑处有什么》和今年初《少年巴比伦》这部电影真是万分欣喜,作为一个90后的厂矿子女,终于在银幕上看到了属于自己群体的像样的青春(童年)片。
想起初高中看的郭敬明韩寒饶雪漫,尼玛我差一点就信了 “啊这就是青春!
” 抱歉,这些青春可能极大部分不是我的。
看片时常会有疑惑:在涉及现实题材的影视作品中,定位农村或一二线城市、聚焦农民或小市民的剧都还挺多的。
但像我这样父母是十八线小城镇国有工厂工人,成长环境也深受“厂矿文化”影响的人,在这些影像里很难发现自己熟悉的环境,更难找到父辈群体的身影。
我相信中国有过厂矿生活经历的人不在少数,但这个庞大群体几乎悄无声息。
那些插科打诨的小工人、八卦说笑的女会计、逞能斗狠的路小路、追求自由的白蓝们,活到现在再出现在屏幕上,大概也已经被粗暴地编入逼孩子相亲、和亲家斗狠的城市老头老太队伍里了吧。
就像当年屁事不懂就被塞到糖精厂各个岗位一样。
也许没人想看这样的青春(童年),冒白气的大烟囱黑不溜秋的煤渣地,灰头土脸地走过生活区和灯光球场一遍又一遍,但我想记住啊!
以前听万青的歌就好奇北方工业城市是长什么样的,这次《少年巴比伦》的时代背景和城市背景都满足了我对工业城市的那种想象。
虽然个别桥段有些牵强,细节不完美,但整个故事我还是很喜欢的,文艺又不失幽默,除了小路和白蓝,影片中也塑造了好些个性鲜明的人物,牛魔王、王明、小撅嘴、长脚、倒鸡、冯班长都挺出彩的,包括他们各自的宿命。
影片中把戴成这个小社会丑陋的一面都轻描淡写而过,但那些公报私仇、打击报复、强奸未遂显得赤裸裸。
好的电影需要好的配乐,小路大闹会场那段放出无地自容真的是太妙了。
二十岁是不是改一事无成?
以上。
电影上映的第二天,冬日里一个温暖明媚的午后,我骑着老爸的破旧的自行车穿过了半个小城,最后还是迟到了八分钟,电影整体一般,不过还是很开心很满足。
17岁那年,我高三,端午节的假期,我丢掉一场打花了的难看的比赛,翻到了《青春派》这部电影。
从这部电影开始我就开始注意这个大额头的不算英俊的男孩,之后也看了他的成名作《山河故人》。
2016年的冬天第一次在电影院看到了少年巴比伦的海报和预告片,当我发现有小董的时候,我就决定要看这部电影了。
喜欢董子健演的痛苦而伤感的高中生,因为从他的表演里我总是能看到自己的影子,一个时而自我感觉良好,时而又一无是处的年轻人。
少年巴比伦的导演相国强是一个对摄影调色很有研究的年轻导演。
在他的镜头里,灰暗焦黄的工厂也变得柔美而梦幻。
很多镜头截下来是可以直接用来当壁纸的。
电影中故事发生的环境和原著内容贴合的很紧密,从白蓝居住的知识分子集中的楼房到蒸汽弥漫的工厂都和我当时阅读原著的感觉十分吻合。
或许是因为有删减的原因,电影的节奏显得过快,很多细节都没有交待到。
使得人物的形象不够充实和立体,其实导演所选择的演员外形和气质都和原著小说很贴近;长脚的裤子总是提到腰部以上一大截的位置,一颦一笑都生动鲜活,查了一下这个演员叫做李洋,百度上搜不到个人资料,豆瓣上也没有个人词条,虽然形象不太好但是演的还是很不错的。
长腿这个人物代表了最悲惨的青工,出身农村的没有路小路一样的工人老爹,他只能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地去工作,长腿长手的他是管工班唯一一个工作的人,因为他敲水管的天赋实在太好了,在他刻苦复习的时候,整个管工班都在和他作对,甚至把他复习的书给烧掉。
烧书这场戏氛围和力度还是不够,过于轻松了。
长脚的书被烧烂了,那他所憧憬的光明未来也就被撕得粉碎了。
李光没有足够地表现出来那种敢怒不敢言的无奈痛苦的情感,即使他的脸实在是很入戏。
有时候,知识也不能改变命运,因为命运是由大时代决定的。
小李这个人物或许代表了70年代大多数的年轻工人,有进取心但又有些懒惰,他不像路小路那样颓废玩世不恭,也不像长脚那样寄希望于刻苦学习去改变大时代决定的命运,他有着自己的爱人,他们的工作也都还不错,小李是电工科的技术工人,小撅嘴儿是科室坐班儿女青年,前方的生活看似平稳而幸福,整部电影里小李的状态一直都是满足且安逸的。
受限于篇幅,小李这个角色的戏份不多,但是有一场戏导演处理的还是不够好。
影片的末尾,小李的爱人小撅嘴儿被坏人陷害,掉到了下水道里,胸部以下高位截瘫,依据小说中的任务性格,这时候的小李应该是无力且悲痛欲绝的,自己曾经所热爱的生活突然变成了一团随时可能被吹散的泡沫。
面对厂领导的不作为,气急败坏的路小路想要动手,却被小撅嘴儿的妈妈拉住,说到“你们呀,还是太年轻。
”哎呀好喜欢李梦扮演的白蓝,厚厚的鲜红的嘴唇,妖娆丰满的身姿。
和干瘪的撑不起来西装的路小路相比,这样的一个女人不像是一个可以厮守终身的伴侣,倒像是一个不可缺少的大姐姐,事实上影片最后的插曲就是张楚的《姐姐》。
白蓝是一个冷冷的但又对路小路暖暖的女生。
母亲和妹妹在唐山大地震中丧生,父亲又因为对母亲的思念而日益憔悴没几年也离开了她。
白蓝从小就认识到了生活的苦痛,所以她有着超出同龄人的平静。
从小说里白蓝和路小路第一次发生关系何以推测,白蓝之前是有过一段伤痛的感情经历的。
李梦完全符合了我对白蓝的想象,长长的头发,厚厚的红嘴唇但又不算是特别漂亮,哎呀好像我初三时候每天放学一起走的那个女生……白蓝和路小路的故事一开始就能猜到结局,两个人的心理状态家庭背景,都天差地别,这就注定了白蓝只能是小路生命里的一个过客,只是他们都会带着彼此的影子继续生活下去。
爱情从来没有套路没有因果,感情开始的火花或许只是你逆着人流的擦肩而过。
他们还是相爱的,路小路会听从白蓝的建议去参加夜校学习,白蓝也会在离开了很久以后给小路写信说“穿过了几十里,还是给我的小路。
”在一起的时候有多么甜蜜,分开的时候就会有多么痛苦。
失恋的时候就好像丢了魂儿,就算是一天只吃一顿饭,也会难以下咽。
只是希望我们能尽快回到刚开始的时候,你不会为我伤心流泪,我也不会为你默默无语,彼此不用建立束缚的关系,能够获得的只有愉悦和快乐。
二十岁之后的路小路会成怎样,白蓝又会怎样,我的二十岁又会怎样……
少年的蠢蠢欲动少女闪亮的酮体巴比伦式的爱情终究抵不过现实的洪流 -《少年巴比伦》
诗人为了大海放弃了一切路小路也可以为了白蓝目空一切为了那逆着人流只为回家的女人为了那身着华服自顾饮酒的女人为了那看着他孩子气的打赌心疼的问他“好玩么”的女人
在那次几乎要了牛师傅命的出血事故中白蓝小路用一辆破旧三轮与死神竞速“我把他当成是你我拼了命的想救你”大雨磅礴天地幽兰所幸师傅无碍“不知道给女士点烟么”“当然,lady first。
”
Lady first医院门前的尼古丁拉近了两人的距离也见识了世间人心的污浊白蓝冲进厂长的办公室据理力争似要讨一个说法“厂里用车也很紧张嘛”厂长慢条斯理的说道素来文静的她掀翻了一排暖瓶哗啦啦碎了一地却只换来一句“气也撒了也该走了”那蹲坐在地上怒目的小路手执板砖闷声着对抗全世界的小路对心爱的女人说我手上拿武器是为了保护你的小路
上一个我拍一个成长无非就是离别但是我希望他们能有一个不一样的结局还有下次别再迟到啦路小路
(1)这部片子早就有所耳闻,初识是在第52届的金马奖上看的片花,私以为《第52届金马颁奖典礼》是林志玲的唯二代表作,另一个是《赤壁》。
(2)两个同龄的异性,女生普遍比男生成熟3岁,所以才会让小路去上夜大。
(3)白蓝为什么会退学?
这是一个bug,旅游去了,有寄明信片细节,但是逻辑不通,白蓝去上海肯定要以学历傍身,不可能贸然退学。
(4)《姐姐》如果用张楚原声,可能会更好(5)明显致敬《阳光灿烂的日子》了,无论是黑白色的切换自如还是走墙那段。
(6)导演主题想表达下gang员工,但是为了过审,能看出来做了不少妥协!
主打爱情,但是夹杂的暗线是父亲的下gang,小撅嘴悲惨遭遇后的赔偿更是令人无法想象,These things are happening in China!
unbelievable!
(7)男主去上海找他的小白蓝,我以为结局是大团圆,唉,又是以悲剧收场(8)待在小地方那种窒息感,我是深有体会!
(9)关于白蓝的背景……(说了,号就没了)
本片的故事背景发生在一座充满着浓重历史气息的传统工业城市之中,带给观众一种压抑凄凉的氛围。
片中的男主在好几家工厂都做过工,且都只会做一些最最基本简单的活,对自己今后的人生发展充满着迷茫。
紧接着男主开始发生变化还是因为女主的出现,这一剧情设定略有些老套,极其容易猜到接下来的剧情走向,但好在女主出现后,之后的故事情节几乎不再俗套。
片中各人物都非常淳朴,心地善良。
男女主之间的感情既真挚又纯粹,也能深刻感受到男主心理的变化。
片中董子健和李梦都有着非常不错的演技和表演。
那个我们不曾经历过的时代,有着很多故事,李梦气质真好,适合这种文艺片,董子健不是很帅的那种类型,但是带有痞劲儿的少年感很强,演技真的不错!
感觉因为题材原因,这里面没有讲述的很深入,很多点都适可而止,已经够了。
搞笑之中又透露着心酸。
我有点羡慕那个时代人们的自由和真实,虽然经济不发达,也有负面事件,但不像现在职场的复杂。
我生活的城市只有工厂,抬头就是烟霾,在这里我无处可去,只能当工人。
我也无人可爱,唯有爱自己。
那年我二十岁,是我的青春最香甜、最腐烂的时候。
我总是喜欢谈理想,尤其是和年轻的姑娘,那时我的理想是:每天早上泡好自己的茶,再帮科长泡好茶,然后,摊开一张《戴城日报》,坐在办公桌前等着吃午饭。
或者当个营业员,最烂在马路牙子上卖香烟。
读中学时数学成绩很差,解析几何做不出来,看见象限上的曲线只觉得像女人的乳房和屁股。
我把这个想法告诉了同学,同学嘴贱又告诉了数学老师。
老师教训我说,我的人生观有问题,只有悲观的人才会把曲线看成人体素描。
那年夏天,化工厂发生爆炸,李晓燕奶奶受不了儿媳的侮辱跳楼自杀。
妈说,李晓燕奶奶死得很冤。
我想其实我更冤,我生平第一次见到的乳房竟然是这样的。
九二年夏天,多亏了老爸的那条甲鱼我进入了糖精厂,做了一名钳工。
遇见了我的师傅牛魔王(小说:老牛逼),带我去水泵房参观了一场“胸衣展览会”。
看着他们彼此的逗弄,我想我也会像他们一样,进入无耻的中年,嘴上过过干瘾,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样子。
虽然很没劲,但至少不会显得特别悲惨。
师傅有个修车摊,自从有了我这么个徒弟,他的车摊就提前营业了。
在我二十岁这年,我浑浑噩噩度过着没有理想的青春。
我对此,竟然一点儿也不悲观,只是觉得时间无比的漫长。
我又一次遇见了大爆炸那天逆行的姑娘,我撒下钉子扎烂了的她的自行车胎,借着修车的名义我终于能和她长久地聊聊了。
之后,我总是胡思乱想,想起那个白裙子姑娘,我很想找到她。
姑娘在我二十岁的时候是一个结,难以消散,永远散发着刺鼻的味道。
九二年秋天,我在甲醛车间卸水泵昏了过去。
我似乎做了一个梦,梦见我躺着,不久来了一个女的,前凸后耸,来到我的手边,我伸手去摸她,摸的很专心。
这个女的就是我一直在寻找的白裙子姑娘,她叫白蓝。
我第一次遇见她的时候在犯傻,第二次则是彻底昏迷。
我知道这种形象不可能让她爱上我,但却足以让我爱上她。
她满足了我少年时代对白衣姑娘彻心彻肺的迷恋。
我就这么迷失地爱上了她。
对姑娘心生向往的不止我,还有毕副局长的儿子,宣传科的干事,这是我曾梦寐以求的工作,让我很嫉妒。
副局长的儿子注定不会像我一样长久的留在化工厂,很快他就被调走了。
我的第二个情敌,也是最大的情敌保卫科的班长王明,身份的势均力敌让我知道他最具威胁力。
所以我想尽办法在白蓝面前表现自己,哪怕一丝一毫。
终于,在和王明的斗争中我赢取了胜利,比谁更耐热,我赢了,依靠年龄的优势。
二十岁的我只能用这种无聊的方式赢取人生的微末荣誉。
白蓝说她希望我二十七岁的时候,不要这么玩命,她可能看不见我那时候的样子,但是也不想我现在这样。
我不明白她说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白蓝曾经说我和工厂里别的青工不一样,我问她哪里不一样,她答不上来,只是觉得我以后能去做点别的。
我告诉她我和别人有什么不一样,我的数学老师说我是一个悲观的人,我以为这个世界上这种人比比皆是,后来发现不是这样。
悲观的人很少很少,有些人本来应该悲观的,可是他们打麻将唱卡拉OK,非常快乐。
我身边全都是这样的人,我不知道自己应该用什么方式看这个世界,悲伤的,还是乐观的。
我小时候认为,一件事要么是快乐的,要么是悲伤的,它们之间不具备共通性。
可是我终于发现,悲伤和快乐可以在同一件事情上呈现。
九四年夏天(小说:九三年秋),闹了一次地震,我跑到白蓝家楼下,在人群中寻找白蓝,发现她正爬在自家阳台上看热闹。
那一晚,白蓝向我讲述了她的经历,每一次地震她都会想起妈妈和姐姐,我说,她以后也会想起我的。
白蓝考上了上海医学院,而我成了糖精厂倒三班的傻逼。
她觉得我和工厂里的其他青工不一样,我也觉得她不一样,她不属于这里,也不属于我。
那一天她坐火车离开了,而我却没能送她。
九四年仿佛我的世界末日,我所心爱的事物都化为尘土,而我孤零零地站在尘土之上,好像一个傻逼。
我活了二十岁,仍然有人长久地爱着我,也有人短暂的爱过我,这些我都不会忘记。
2016年10月20日,采访董子健。
一开始是怎么对这部电影感兴趣的?
董子健:主要是因为小说。
我记得第一次拿到剧本的时候不是特别喜欢,后来他们寄了小说,我觉得特别喜欢,就接了。
那去拍电影之前还做了什么准备?
董子健:提前在工厂待了一阵吧。
电影展示的是90年代初,你对那个年代有没什么想象或理解?
董子健:应该不会跟大家出入太大吧?
想象就是从父母口中、书本之中,还有纪录片、那个年代的一些电影当中得到,其实是有很多途径可以感受的。
虽然电影展现的是90年代,但放到现在也有不少能引起共鸣的地方。
你觉得这共通性主要体现在哪里?
董子健:有记忆,有热血,而且有与正常人不同的青春。
其实路小路不光光是你们的人生,还有一些你们想象不到的,比方说,你有试过地震后跑到一个女孩家跟她上床吗?
(笑) 在这么一个特别年代里,路小路与你之前演的青春片有什么不同?
董子健:我之前演的角色可能都是偏闷一点的,而路小路是一个跳出来的人。
他在那个年代这样做挺不容易的,尤其有那么多束缚。
董子健:其实我觉得那个年代真的好多这种人,就是看似吊儿郎当,其实内心比谁都清楚,比谁都善良。
看似与世界格格不入,其实是世界已经变了。
路小路有时候很反叛,不顾一切。
你是怎么看待人物这种冲动呢?
董子健:我觉得路小路不光是反叛的,他更像是那个年代的诗人,但是是反叛的诗人。
诗人其实很反叛。
(笑)他浪漫,他长情,他不顾一切,看似有冲突,好像他想象的浪漫场景会是那种乖乖的,其实不是。
每个年代都有这样的,只是在那个年代你会有不同的方式去演绎。
路小路常有一种彷徨、迷茫的感觉,你是怎么看的?
董子健:他就是彷徨,就是不知道自己的未来怎样。
那你觉得路小路哪一点是和你真实性格比较像的?
董子健:我算是一个喜欢浪漫的。
但我说的浪漫,不是给你一朵玫瑰,不是说帮你把天文台包下来,而应该是一种长情,一种深情,很不要脸地说,我觉得我跟路小路是很像的,都是用嬉笑怒骂的方式去面对人生。
我觉得现在演这么多片子,路小路是跟我最像的一个。
其他都不是本色出演,这个才是。
对于路小路这种看到第一个心动对象白蓝的反应,你表演起来有什么考虑?
在《少年班》里也有这种情况。
董子健:青春片不都这样吗?
(笑)不会想太多演绎上的,想得更多的应该是人物性格。
之前演的所有片子都差不多,没有太大的区别。
就是人物不同,年代不同,各种背景不同。
不是说看待第一次恋爱的事情,而应该是这个人物在当下面对爱情是怎样的状态和选择。
路小路被稍微年长一点的女孩子吸引,而《山河故人》里也是喜欢年纪比自己大的。
董子健:《山河故人》不是姐姐了吧?
(笑)我觉得爱情并没有说要分得这么细,你是姐姐,你是谁,你是谁,现在大家不是男的跟男的,女的跟女的都行嘛,而且大家都挺认同的。
这些都不重要,爱情本身是最重要的。
每次看你演这些的时候都特别真。
董子健:我觉得就是因为考虑到人物的爱情应该是,爱上谁,不用去讲什么道理的。
可能有些东西就是,讲太明白了你反而没有办法去诠释。
这次跟李梦合作有什么有趣的事情可以分享吗?
董子健:我记得不是太清楚,时间已经太久了。
就记得我骑自行车不断摔倒的那场戏,她一直在忘词,这我印象最深。
相对而言,你文艺片拍得比较多。
董子健:都是商业片。
(笑)那市场上相对文艺的电影,你是怎么看的呢?
董子健:我自己没有太细分。
有非常独立的电影,如毕赣的《路边野餐》,还有《黑处有什么》,越来越多这样的片子出现。
我并没有特别去看待它,这不是我目前考虑的。
我现在最重要的是清楚自己的喜好。
之前选片是角色到那了就去拍,还是说有意给自己一个规划?
董子健:没有,我对人生没什么规划,特别不喜欢规划。
其实还是选择,但不是选择未来的路,而是当时挑剧本时选择喜好的。
当时没有比这个好的片子,接这个是合情合理的。
现在挑戏主要是看什么?
有没比较喜欢的类型?
董子健:说实话,我并不是一个热爱文艺片的人。
我还是比较喜欢强烈的戏剧冲突,喜欢一些新颖的结构。
开头的爆炸有点非现实的感觉,你是怎么看待这种基调呢?
董子健:电影本身就不是现实的,你在看小说的时候也能明显感觉到,那里有非常多的空间可以做出这些魔幻现实的东西。
这是一个非常新鲜的尝试,应该是一个观众会非常喜欢的方式。
你觉得电影最想表达的是什么?
董子健:表达这种东西是见仁见智的,每人看这片子都有不同的理解。
有人看到热血,有人看到工厂是个江湖。
(笑)有人看到了说,这是一个人物在衰落时代的悲伤结局。
有人看到这个片子有诗意,有人看到这个片子很搞笑。
对我来说,它虽然描述的是一个年轻人的成长,但我觉得它是一个时代的缩影,是一个时代落寞的惋惜。
与春夏合演相对商业些的电影,戏路比较不一样吧?
董子健:对,那个是纯喜剧片。
(笑)我尝试用对表演不一样的理解去演一部戏。
像《少年巴比伦》、《德兰》、《青春派》这些,其实都是同样的表演体系,所以这次完全是一个颠覆。
那可以跟我们的读者推荐一下《少年巴比伦》吗?
你觉得什么是值得你花钱进来看的理由?
董子健:我觉得既然没有什么不看的理由,那就来看吧。
那就是真实的我。
(笑)来看成长之后的我。
还有什么想跟读者说的吗?
董子健:注意身体,雾霾天大。
(笑)(原载于《看电影》)
剧本和剪辑bug多到炸天,学生微电影般生硬的台词,胡乱塑造的刻板配角……不过随便看看还行,调色不错
剪辑太差,片子太碎。
没看过原著就不加感情分了,虽然不是青春雷片,但也纯属浪费青春,导演换个工种吧
年代浓郁的仿真感,叙事不及格,演员除了主演也都别扭得狠!几段媚俗的搞笑做作到尤其不能忍!
近几年最好看的青春片,固然编的痕迹很重,但把青春时对明天的无知无畏和落寞迷茫把握的非常准确,开头对阳灿的致敬也非常好。
大工厂时代的青春怎么可能是这个样子。
第一,曾经的工厂工人文化被再现为混乱失序,这似乎成为后来工厂衰落工人下岗的先兆。第二,女性再次成为青春期男性的性幻想/憧憬/启蒙对象。这个模式在《阳光灿烂的日子》中已经非常明显了。第三带有一点神经喜剧的味道,当细腻度不够。
3星半。我竟然看出点《西西里的美丽传说》的感觉,虽然就那么一点。董子健应该是内地90后男演员里演技扛把子吧?不管是稳定度还是惊艳度。片子最大的缺点就是很碎很散,形散神也散,像是18岁的贾樟柯拍的片子。整部电影写满了90年代中国人的性压抑。路小路的20岁,其实也是大多数人的20岁---一事无成。
故事还行,但是青春不是这么用力和缺少细节
可能是我看的第一部本身优劣区分得这么明显的国产电影了,摄影真是糟得不能更突出了,台词包括董子健的画外音都散发着别扭的书面气息。配乐倒是挺好,故事从地震后开始给了岁月变迁的感触。非常喜欢小撅嘴载路小路的那场戏。李梦是我很喜欢的年轻演员,成熟感比清纯感更适合她。“少年巴比伦”如果是指一场陷落的话,这个名字真是太棒了。
很明显导演是想朝着《阳光灿烂的日》的方向整,但功力略浅,有形无神。不难看。有人说李梦腿粗,去你妈的,老子喜欢!
中国特色的魔幻现实主义,国企狂想曲
一个人包场看了片 却觉得挺伤感的 期待已久 排片却少得可怜 路小路的20岁里 除了白蓝 什么都没有 没有感伤 没有迷惘 只有青春燥热 那种一眼就能望到头的人生 那么平淡 让人没有盼头 可这却又是那么多工人的真实写照 或许 路小路离开糖精厂 去大上海 不同的人生才刚刚开始
所谓现实魔幻主义 也可以是用伤口来编织一出童话 笑着哭给你看
3.5 意想不到的惊喜,粗糙但有灵气。即便台词不接地气,也因为有了路内出色的文本打底而不显得造作。董子健真是90后演技之光(再次对于国产片中把娘炮角色当丑角的作法竖中指
浅陋浮夸
2.5;加半星给“走了几千里路都忘不了你”,作为原著粉,无论如何都触动不到心弦;90年代的厂区生态,内地小城的闭塞破败,时代孕育的独有特征,曾让我们欢笑哭泣的纯净梦想与理想幻灭,皆展现得局促生硬,台词尤其欠佳,拿腔拿调得犹如舞台剧,改编失败。
年少无知,茫然前行,历尽千帆,终被驯服。是路小路,也是大部分的我们。
这种荒诞喜剧的电影需要演技极其生活化自然的演员来演才不出戏,这里面只有董子健和牛魔王、胡厂长几个人做到了,很多配角还是电视剧演法念台词就会很尴尬抽离。看得出来原著是很精彩细腻的,电影转场太生硬镜头语言太稚嫩表达出来可能不过二三。幸好有董子健的灵气撑起来了一部分,而年轻的董子健再也看不到了。开头应该让一个成年人回忆,结尾应该多拍一些后来的事,目前的电影给人感觉很“轻”,是一种遗憾。
少年马化腾不行啊,感觉像三十岁秃顶男自己的臆想…另外拜托不要侮辱姐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