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28年,《龙卷风》新作翻拍。
新版《龙卷风》的特效全面升级,视听体验焕然一新。
主角们从“追风人”变为“驯风者”,尝试用科学之力战胜自然之力,并让其为我所用。
影片传达出人定胜天的精神内核,但叙事仍未脱离好莱坞大片的经典模式,结尾仍然落脚于个人英雄主义,只不过这次扮演“英雄”角色的人从男性换成了女性。
草原与疾风的诗意,可惜过犹不及个人英雄主义在俄克拉荷马州的平原上,狂风卷集着乌云,乃至树木、汽车和鲜活的生灵,龙卷风带来的危害罄竹难书。
7月19日,由韩裔美籍导演李·以萨克·郑执导、史蒂文·斯皮尔伯格监制的好莱坞灾难大片《龙卷风》(《Twisters》)在国内上映,与《抓娃娃》《落凡尘》等国产电影一同卷入今年暑期档电影的竞争风暴之中。
1996年,导演杨·德·邦特执导的《龙卷风》(《Twister》)全球首映票房达到4.94亿美元,轻松比过《碟中谍》等经典影片,夺得当年全球票房年度亚军。
时隔28年,这部翻拍自经典之作的电影在中国却遭冷遇,上映首日综合票房仅为395.7万,排片占比、票房占比和上座率都可谓惨淡。
龙卷风是自然界的“公牛”,在其惊天动地的力量面前,人类脆弱而渺小。
电影关注美国中部乡村平原频发的龙卷风灾害,展现摧枯拉朽、毁天灭地的自然之力,同时表现以凯特(黛西·埃德加-琼斯 饰)为代表的科学家为消灭乃至驯服龙卷风所做的勇敢尝试。
新版《龙卷风》的剧情和旧版很相似,只是在特效上有所升级,在《侏罗纪世界》制作团队的加持下,电影的特效精良纯熟,画面质感当之无愧好莱坞大片。
新版电影增加了特效制作的风暴场景数量,前后出现了大大小小7场龙卷风,并伴有超大型风暴、双龙卷风等奇特现象,更大程度上还原了俄克拉荷马州风暴频发的现状,并给观众带来身临其境的冲击感。
但华丽的外表之下,是电影难经推敲的价值观和老套的叙事模式,追风者消灭龙卷风的故事情节新意不足且不贴实际。
影片的高潮部分,“追风团队”的力量让位于凯特的主角光环,两位男性角色泰勒(格伦·鲍威尔 饰)和哈维(安东尼·拉莫斯 饰)也沦为“工具人”,女主角凯特凭借自身“开挂式”的天赋、勇气和能力,一人驱车逆行至风暴口孤注一掷。
电影有着科学之力战胜自然之力的圆满结局,但梦想的实现过程过于理想化,仍在上演华丽却老旧的个人英雄主义童话。
新版《龙卷风》延续经典好莱坞电影模式,以凯特几年前的小团队在“追风”时多人遇难直截了当地交代“人与龙卷风”的矛盾点,以凯特再次借助科学的力量成功消灭一起大型风暴作为尘埃落定的结尾。
影片借助时间顺序和因果关系建构故事发展的主线,将前情概述、矛盾产生直到发展、高潮等阶段一鼓作气讲述完毕,又在这条发展线上融合女主角凯特和男主角泰勒的情感推进,整部影片的戏剧冲突和情节发展一目了然,观众几乎一眼看穿电影的套路和故事走向。
今年的国内暑期档,好莱坞大片虽阵容强大,但都不尽如人意,《寂静之地:入侵日》《头脑特工队2》《神偷奶爸4》等大IP续集电影在内地的票房表现都平平无奇。
仅有简单的特效堆砌、华而不实的视效包装,而没有高质量的内涵和情感共鸣的电影,已经难再打动中国影迷的心。
伤痛叙事模式在肆虐的龙卷风灾害面前,总有一群人怀揣对科学的热情,本着自由、探索的精神做无畏无惧的“追风者”,无论是旧版《龙卷风》的比尔和乔,还是新版的凯特、泰勒、哈维等人,他们都拥有崇高的理念和献身精神,在“追风”活动中认识自然,在“驯风”冒险中改造自然。
新版《龙卷风》的开头延续旧版的“伤痛叙事模式”,旧版女主角乔在龙卷风中失去了父亲,新版女主角凯特在龙卷风中失去了爱人和好友,她们的心中都积压着风暴带来的苦痛。
女性从遭遇伤痛到愈合伤痕,重新直面灾难实现自我成长,展现出内心的独立与坚强。
新版《龙卷风》中,凯特因“创伤”转而“离乡”,来到纽约开启新生活,直到五年后昔日好友哈维邀请她加入“龙卷风扫描”计划,凯特对龙卷风的痴迷和执念重新涌上心头,踏上了“返乡”之路。
电影细致刻画了男友和好友遇难为凯特带来的创伤后应激障碍,在后来的追风过程中,她常因恐惧龙卷风而导致实验失败。
但凯特在朋友们的陪伴下不断成长,在与龙卷风打交道的历程中,实现了从畏惧龙卷风到直面龙卷风再到战胜龙卷风的成长蜕变。
影片后半段,女主角凯特在老搭档哈维和网红博主泰勒之间游移,但导演在两男一女的关系处理上含蓄隐忍,更具东方之美。
正如老版《龙卷风》中的比尔和乔,新版的女主角凯特和男主角泰勒也在追风过程中消除误解,彼此敞开心扉,在直面危机与化解危机中慢慢拉近距离。
李·以萨克·郑导演抓住了原版男女主的科学探索精神,将二人对自然现象的疯狂与迷恋悉数呈现,将爱情线与事业线相互纠缠,在推进主线情节的过程中呈现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情谊。
新版《龙卷风》借女主角凯特内心对龙卷风从着迷到恐惧再到重燃征服欲望的变化历程,传达出不逃避、不恐惧,直面自然灾难才能取得胜利的内核。
风暴本身成了凯特内心痛楚与执念的具象化实体,龙卷风夺走了她的挚爱,一度让她迷失,但也让她重新实现自我、获得爱情。
电影插曲《Out of Oklahoma》里唱道:“Can't take the home out of Oklahoma.It's where my soul was born to be.No matter where I'm going.I'm a wild wind blowing.”俄克拉荷马不会离开凯特,也没有任何事物可以让凯特离开俄克拉荷马,即便极端的苦痛、恐惧以及惨痛的回忆。
那里是凯特的故乡,是她的“血地”,她灵魂生长的地方。
凯特注定会选择有龙卷风的道路,所有逆行的背影里都带着风暴口旁殊死一搏的胆量。
在某种程度上,龙卷风也是片中人物自身的映射,他们投身于此,与龙卷风相容共生,龙卷风的狂暴与肆虐为他们带来心灵创伤,但也只有在战胜风暴、平息风暴之后,他们的内心才会雨过天晴,乃至臻于完满。
把给某刊写的影评搬过来存一下在今年暑期档一众玩起新花样的电影里,灾难片《龙卷风》略显陈旧和格格不入,它从“追风者”视角展现了龙卷风的可怕。
而要讨论这部新片,就不得不提及它的前身——1996年上映的同名经典电影。
96版《龙卷风》是能和《独立日》竞争奥斯卡最佳视觉效果奖的热门对手,原定导演斯皮尔伯格后来忙于筹备《侏罗纪公园2》转为监制,由《生死时速》导演扬·德·邦特负责拍摄,并且采用了《星球大战》特效团队工业光魔,在如此豪华阵容的联手打造下,第一次将CG特效运用到灾难片画面中,其逼真的破坏力和生动配乐树立了当时的行业标杆,成为当年票房亚军。
2017年男主演去世时,全美追风者们为了纪念他对这个行业的贡献,还自发组织用GPS定位在地图上拼出了他的名字首字母。
相比之下2024这版无论阵容还是票房成绩都显得普通了些,尽管特效部分较之原版明显进步很多,也还是陷入了和《阿凡达2》同样的困境:一边是观众见多识广品味有所提升,一边是电影特效技术陷入瓶颈难有重大突破,再想仅凭特效画面就让大众感到惊艳几乎成了不可能的任务,更多的还是得看剧情本身。
新《龙卷风》对96版的致敬不少,最明显的就是最后一场特大龙卷风来袭时人们都躲进了电影院,慌乱的人群、世界末日般的现实与银幕里的画面形成互文。
有趣的是,这个设计在当年看只有戏剧化的巧思,如今重现却多了一分与当下现实呼应的悲情,电影行业似乎也正经历着这样一场龙卷风,刮乱了规则和秩序,也刮走了从业者的信心。
或许是因为爱情和龙卷风一样突如其来又摧毁力巨大,两部《龙卷风》都掺杂了爱情元素,并且都把直面龙卷风当成了治愈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方式,遭遇过的痛苦如龙卷风席卷一切只余狼藉,走出阴影的唯一路径是勇敢面对。
新版保留了原版为龙卷风设计的这两重隐喻,但真正亮眼的反而是那些大刀阔斧改编后的部分。
对比两部剧本最大的区别在于对女主的塑造。
96版虽然也是女主为一番,却还是落入了以男主为叙事核心的窠臼,它的爱情线是男主有了新欢,催女主签字离婚,好让他能快点进入下一段婚姻,女主说着两人缘分已尽,行动却一再拖延,而男主新欢作为被隐形雌竞的对象也没有任何主动行为,只在男主想提分手时替他先说了那句话。
这是标准的白月光与朱砂痣情节,完全围绕男主展开的三角关系,剧情推动要靠男主幡然醒悟决定走向,两个女性角色沦为了供他挑选的情感附庸,她们之间甚至没有一场独立对话,连贝克德尔测试都无法通过。
另一个偏离女主核心的细节是男主被其他追风者嘲讽,同时台词暗示了他有心理问题,新欢可能就是他的心理医生。
如果要聚焦女主视角,应该让龙卷风的阴影隐喻只属于女主,她在童年时亲眼目睹了父亲被龙卷风卷走,从此立下探索龙卷风的目标,征服龙卷风是对父亲的告慰,也是对自身童年创伤的治疗。
但现在追风多了一层体现男主价值的意义,女主重要性再次被削弱了。
而新版《龙卷风》就很好地锚定在了女主视角,男性角色成了陪衬,爱情不是剧情重心,科技与人性才是矛盾主体。
女主的心理阴影发生于大学时期,那时她还只是个业余爱好者,为了筹集项目资金她和朋友们一起去追风收集数据,不料他们以为最多EF-2级别的普通龙卷风实际上是EF-5的强龙卷风,除了留下调试机器的一人安全外,其他追风的同学中只有女主活了下来,她的男友在保护她时被吹走,从此每到夜晚她就像回到了男友护住她的怀抱难以入眠。
她依旧研究龙卷风数据,却再也不敢去实地追风。
直到被当初幸存的同学鼓舞,坚定地告诉她“你可以的,这就是你擅长的事”才逐步找回当初的自己。
很喜欢的一点是新版非常注重刻画女主专业能力的优秀,第一场工作戏就是同事请她分析数据,她一眼就能看出风向会如何变化,后续追风过程中团队也一直听从她的判断。
比如,面临多漩涡龙卷风需要抉择究竟追逐哪一边,如果追错了方向,次级涡旋会在几分钟后消失,也来不及再调转去追主涡旋,这次追风就会失败,新版剧情是女主发现路边麦浪波动方向变化,选了其他人都不看好的一道卷,还安排了另一队竞争者笑话她经验不足,结果女主的判断才是对的。
而96版类似的情节却是女主开车一路追逐错误方向,男主察觉不对紧急改道才免于白忙一场。
这些改动虽然细节,却也让女主人设更加鲜明。
28年过去,原先那个被挑选的、困于情爱的、能力不足的女主,以现在的眼光回看已经不再是一个符合观众期待的独立大女主。
同理,如果翻拍只是把一个没有新意的故事再讲一遍,或许也无法满足当下观众审美。
灾难片以其特有的宏大场面刺激视觉创下过辉煌历史,如今却日渐式微,我们需要的不仅是新的女性形象,也需要探索类型片更先锋领域的“追风者”。
说实话,作为一个颜狗,我是冲着电影里的漂亮姐姐和有点帅的男主去的,但看完电影发现这片子整体来讲还真的不错,在暑期档一众拉胯电影的对比下,综合质量上它绝对算是在前列的。
首先作为一部灾难片,那么呈现的视觉效果以及观众的沉浸式体验一定是最重要的,这部电影可以说从团队来讲就直接把特效的上限拉高了,监制有斯皮尔伯格,特效有和《侏罗纪公园》《夺宝奇兵》《谍影重重》的团队,所以这一块根本不用担心,完全的特效大片水准,各种龙卷风画面以及灾害场面都究极逼真,就仿佛是真的有龙卷风出现在你眼前,全程看得都非常紧张。
其次剧情方面,整体而言故事线很完整,围绕着女主在经历过一次追风事故后,从低谷又重新拾起勇气开始追风,并开始测试全新追风系统,而在这途中她遇到了男主泰勒,也是从开始看他不太顺眼,到最后理解、共患难、共理想,最终成功完成了测试。
故事上没有什么严格漏洞与逻辑问题,就很稳,并且友情线和感情线穿插在其中也完全不突兀,非常的水到渠成,可能也是亚裔导演,在感情方面拍得比较适度,并没有让感情线完全盖过主线。
下面再来说我喜欢的女主,作为一个不常看外国片的普通观众,之前我是不认识女主的,但电影一开场就被女主颜值吸引了,是真的很好看,而且这片还是完全的大女主,那我就更爱了,女主从小时后就很强,对龙卷风也有着很敏锐的感知力,因为毕业时的一次追风事故失去了几个最好的伙伴,于是变得消沉,然后就去做了室内相关工作,后面也是当时的一个幸存者伙伴拉她继续追风,继而她也又回到了曾经追梦的路上,最终取得成功。
电影把女主的三个阶段,开始的意气风发,到中间的消沉,再到最后的重拾梦想都刻画得非常好,完全的大女主视角,不镶边不工具人,这对女性很友好。
总而言之,影片不论是该有的视效,还是故事,亦或者是人物塑造,都非常到位,绝对是这个暑期档值得一看的片子,况且它还那么清凉,不更适合炎炎夏日了吗!
喜出望外超乎預期!
原以為是單純的複製貼上90年代揚迪邦特所立下的經典標竿,殊不知新版的劇本有更多與時俱進的改動,在保證爆米花娛樂性的同時進行人設上的大幅調整。
90年代的版本就是典型的在追逐龍捲風歷程中重燃舊情的愛情故事,全新翻拍的版本在舊瓶裝新酒中注入了新意,一樣是追逐龍捲風,但這次在追逐龍捲風過程中尋找讓龍捲風解體的方式,一樣有男帥女美的典型愛情公式在,但這次從頭到尾都以眉來眼去的曖昧火花取代修成正果的火辣親吻。
新版同時也注入了對大自然災害的畏懼、對災後居民的人道關懷,《夢想之地》的導演鄭李爍首次接掌大片便導出了超乎預期的成績,場面調度極佳,還有一段在游泳池中匍匐躲避風暴的一鏡到底嘗試,技術面難有像90年代的視覺突破,但至少音效面做到了身歷其境的包覆感,彷彿置身於暴風圈中,共感非常強烈。
已經很久沒看災難片了 2014年有一部片也不錯看是不惧风暴可以跟這部比就這個吧😆
Into the Storm宣傳照
龙卷风 (2024)6.42024 / 美国 / 动作 惊悚 冒险 / 李·以萨克·郑 / 黛西·埃德加-琼斯 格伦·鲍威尔對這部電影的第一印象是龍捲風真的那麼大嗎在看后天時也是也覺的龍捲風真的好大美國地大龍捲風也大嘛!
🌪🌪🌪🌪🌪
格倫·鮑威爾 男主角蠻耐看的🥰
黛西·埃德加-瓊斯女主角完全是我喜歡的類型但就是太兇了😅這部片就是很典型的災難片風格而且也很合我的胃口,以前看過很多災難片這部片我覺的沒什麼特別的地方,我是沒看過1996年的版本但之後會補看,想看看有什麼不一樣的地方🤭
《龙卷风》2024版-超越第一部的视觉大片-追自己想追的风!!
《龙卷风》2024版作为1996年经典灾难片的续集,不仅在视觉效果上更上一层楼,更在故事情节的编排上赋予了更深层的意义。
首先,相较于第一部,这次的故事情节更加丰富和有深度。
男主“追风人”泰勒·欧文斯(由格伦·鲍威尔饰演)带领的团队,不为任何人工作,只为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或是为了自己的粉丝,展现出的高超专业、为博流量做出的夸张的、潇洒作风,专业程度完全不输给任何国家级别的专业团队。
但是“活出真我” -是这个团队的精神所在。
这也让我想起了“钢铁侠”埃隆·马斯克,他的星链计划、火星计划、火箭发射和火箭再利用等等成就,远远超越了国家所能达到的水平和高度。
2024版本《龙卷风》 传达的核心精神是:“成为自己,活出自己的精彩” -追自己想追的风!
反观女主凯特·卡特(由黛西·埃德加-琼斯饰演)所在的团队,他们非常专业,专业的设备,国家级别人才的背书, 而被天真的被无良地产开发商利用。
在普通大众在应对灾难时保险的缺失的情况下,收割老百姓的韭菜。
而泰勒的团队积极投入救灾,表现出的人道精神,也是电影中要表达的团队中的巨大差异。
爱情戏自然是这部电影中不可或缺的元素。
俊男美女的组合为影片增添了不少亮点。
黛西·埃德加-琼斯饰演的凯特·卡特和格伦·鲍威尔饰演的泰勒·欧文斯,两位主演不仅颜值在线,演技也十分出色,为影片增色不少。
特技方面,《龙卷风》更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视觉效果震撼人心,远远超过了1996年上映的第一部《龙卷风》。
无论是龙卷风的逼真效果,还是灾难场景的细腻刻画,都让观众仿佛身临其境。
另外影片中的科技与狠活儿1. 气象雷达:影片中,追风团队使用的最得力工具之一就是气象雷达。
在许多追风场景中,团队依靠电脑或平板中的雷达回波图来分析龙卷风的发生和发展。
2. 粒子系统:为了创造逼真的龙卷风效果,特效团队采用了粒子系统。
这种技术生成并控制大量微小的粒子,根据设定的规则和环境变化进行运动,从而模拟出逼真的龙卷风效果¹。
3. 照明技术:为了让龙卷风看起来更加真实,特效团队在光线效果上也下了很大功夫。
他们需要确保光线从一侧照射过来时,不会显得像是纯粹的CG,而是看起来非常自然。
4. 追风系统:女主凯特·卡特在影片中测试了一套突破性的全新追风系统,这套系统帮助他们更精准地追踪和研究龙卷风。
总的来说,新版《龙卷风》不仅在视觉效果上令人惊叹,更在故事情节和人物刻画上有了显著提升,是一部不容错过的灾难大片。
注释:第一部《龙卷风》于1996年5月10日上映。
注释:第一部《龙卷风》于1996年5月10日上映。
虽然剧情有时候有点无聊,但是好看
龙卷风 (2024)6.42024 / 美国 / 动作 惊悚 冒险 / 李·以萨克·郑 / 黛西·埃德加-琼斯 格伦·鲍威尔😊😊😊😊😊😊😎😎😎😎😎😎😎😎😎😎😎😎😎😎😎😎😎😎😎😎😎😎😎😎😎😎😎😎😎😎😎😎😎😎😎😎😎😎😎😎😎😎😎😎😎😎😎😎😎😎😎😎😎😎😎😎😎😎😎😎😎😎😎😎😎😎😎😎😎😎😎😎😎😎😎😎😎😎😎😎😎😎😎😎😎😎😎😎😎😎😎😎😎😎😎😎😎😎😎😎😎😎😎😎😎😎😎😎😎😎😎😎😎😎😎😎😎😎😎😎😎😎😎😎😎😎😎😎😎😎😎😎😎😎😎😎😎😎😎😎😎😎😎😎😎😎😎😎😎😎😎😎😎😎😎😎😎😎😎
影片的配乐,以及画面设计值得称赞,特别是影片一开场草丛中的女主拿着摄影机拍远处的飓风这个情景。
但是剧本实在过于一般,好几次都出现了BGM切换突兀的情况,刚缓和下来的环境又瞬间紧张起来,只能说节奏设计有一定问题。
女主似乎也设定成圣母人格。
好在男女主足够养眼,没出现特别正确的配角。
在我看来这一版的故事更像是带了些商业元素的童话。
国内台风登录的频率相比美国还是少很多的,这也是国内很少人能够共鸣的原因吧。
我个人把《龙卷风》与《芭比》《热辣滚烫》编排到同一阵营,将其视作近期院线片中,好莱坞又一次对女主爽片公式的慷慨响应——投资体量上更为慷慨。
这类爽片从传统男主爆米花大片中日渐走出一条分叉路,爽点的筹谋、呈现,均更优先服务于女性观众。
影片虚构了一个龙卷风灾害日益频发的世界背景,女主角Kate的志向是驯服龙卷风(蛮有意思的创意),讲述她跨越五年时间驯服龙卷风的故事。
叙事路径倒是励志片的老路径(为女主设置一个心魔、几个挫折,令她逐渐去克服),并未开辟什么叙事学新大陆。
技术层面已臻至成熟,影片女主既十二分美,又十二分强,一边雄心勃勃拯救世界,一边顺风顺水抓住了几位型男的芳心,哈,算是兢兢业业对标了传统男主爽片/好莱坞英雄片的一应要素——那庸俗与豪情,只把性别狠心做了对调。
作为1996年大卖电影《龙卷风》的续作,龙卷风题材本来在灾难片中算少见的,能供应一味新鲜,论视听呈现水准,片子也当然在灾难片的达标线以上,这方面同时兼顾服务了男性观众——像多数好莱坞英雄片也仅在打斗场视效上兼顾服务于女观众。
稍感遗憾的地方,是影片的美学量级,距离今年几部一流电影还是逊色不少。
像《沙丘2》,以超强视听效能把沙丘本身作为世界观内化于人,《老娘与海》(?
),海洋的壮阔与险难,文学性地拍得很近乎一颗女人的心,《狂暴女神》么,也在美学方法上把人与载具、道路、杀戮组建成一体,安雅在片中从神到形都轰隆鸣响,时刻预备着像一只大摩托往观众身上碾。
相形之下,《龙卷风》中的龙卷风,被处理得隔膜了许多,始终作为一只外部的奇观道具,哥斯拉那等的一只更可怖、更大号的怪物,影片对强想象力的推进、贯彻,并不欠缺强表现力——欠缺的是天才横溢的顶级表现力,女主角起初屈服于风,最终制伏了风,表现得都质地稳定,却偏于事务性了(更接近她终于修好了一只坏掉的超大型空调),人与风的关系实在很净白,未能产生一点更搅动人心的复合化学反应 :以完成对人的哲学震撼 ,倒是男主角和龙卷风之间勉强拍出了一点擦枪走火的暧昧( 也流于浅显)。
美学上多少留有三分遗恨。
总体还是很达标的女主爽片。
当然,思考者们观后也将抛出很多质问,譬如:它是一部真女性主义电影吗(还是一部男导演、男编剧怀着坏心眼捏造的冒牌货)?
女主真有必要那样美吗(是不是将激发容貌焦虑)?
型男真有必要那样多吗(是不是该警惕浪漫叙事)?
留给大家来问吧。
这电影对我而言胸前别着一枚很显著的服务牌号,它不志在令你沉思,对女观众们,它只志在做你的忠臣(或弄臣),赐你以壮志(或美梦),大晚上的看完,念它的好很轻易,我个人没有什么需要向它声讨的。
今年的几部引进大片,《龙卷风》也好,《狂暴女神》也好,不论主创团队初衷如何,已经事实上成为去年《芭比》创造“女主爽片”票房神话后的市场追随者了。
但假如留神电影的宣发策略——仅以中国国内为例,不像《芭比》或《热辣滚烫》直接声势浩大地操作女性主义卖点(令影片直达更多对它有刚需的女性观众),两部电影都有意回避了女性题材标签,含混着包装作一部再正统不过的好莱坞动作大片/灾难大片上阵,以图公平招徕男女观众。
这里便有了一笔必须支付的口碑代价,这类“正统”好莱坞爆米花大片的受众,泰半是最无意愿为女性题材买单的男观众,他们中相当一部分人的阅片口味,长久叫海量男主爽片侍弄,顽固而近于娇滴滴了, 不像大多数女观众早已历史性地耐受了男主爽片,他们尚未历史性地被训练出同样欣赏女主爽片的能力(若《芭比》《龙卷风》此类影片数量逐年激增或者有助于他们调理)——因此,他们对影片的第一手反馈中,难免掺着许多怀了“上当受骗”义愤的低分。
譬如《龙卷风》目前豆瓣评分6.9,偏低了。
一个小建议,这类实质上的女性题材影视作品(尤其并未作为女性题材宣扬的),大家参考豆瓣评分做决策是否值得一观时,为对冲大量情绪性低分,加个0.5分左右通常更接近其实际质地。
以当代惯常的思维方式而言,《龙卷风》是一部语境有些奇怪的“老派”灾难片,而它对老主题的诠释展开方式又比那些真正旧时代的灾难片更丰富,同时又保持了老作品对“类型”化本身的优先倾向。
它给出了比较标准的结构,针对女主角对自然、世界生活的态度。
自然是灾难片的永恒核心,人类角色的塑造让位于它,更接近“被其摧毁”的功能性定位,性格塑造的作用是被自然摧毁的具体形式,如“自大白痴”死于愚蠢,“友情”则以“自然面前无足轻重”的悲剧呈现。
本片试图把自然本身延伸出世界和生活的层面,由此让他们在自然面前的“受灾”过程,不同形态的“被摧毁与反击”变化,本身就构成对其内心的塑造。
序幕中,女主角的起点初心是“战胜自然”,消灭龙卷风,这意味着对自己世界的保护,也是人生的意义,却被龙卷风摧毁,序幕的最后一个镜头意味着多重的毁灭,她站在废墟里,生活中重要的友情和爱情伙伴死亡,而“战胜龙卷风”的生活意义也不复存在,保护的个人与客观世界都毁灭了。
第一阶段中的她开始“逃避自然”,镜头给到环境从自然到纽约城市的变化,她挣扎在旧日的生活毁灭记忆中,想要离开原有的环境和人生,前往都市,离开自然带有的“原生活之毁灭”。
第二阶段带来了转变,旧日伙伴号召她重拾“保护世界”的生活意义,也回到自然环境之中,直面人生的种种,她也从开始的“逃开龙卷风”逐渐直视、进入,完成数据收集。
而她的竞争者则引出了第三阶段,对“过往损伤”的真正直面与改变,第二阶段中的伙伴是她的“过往象征”,似乎脱离了阴影,扎根自然生活,实际上同样在心中“都市化”了,其接触龙卷风的目的不再是保护自然环境对应的“小镇”,反而是都市的资本利益,为了他们而榨取当地的受灾者保险。
第二阶段中,女主角面临竞争者与伙伴的选择,她倾向于后者,意味着对过往的内在受制仍存,也同样作用在伙伴的身上,形成了“完全回避逃开”之上的深度迷惑,由她对伙伴公司的调查而象征性地破除。
竞争者与她的“真正初心状态”存在高度对等,都用摄像机拍摄接触龙卷风的全过程,在正面的状态中靠近、战胜自然,他降伏公牛,也和女主角一样用不同形式战胜龙卷风。
他也向女主角展示了真正值得保护的西部牛仔世界,是当地的原始小镇与普通人,与城市和资本家对立。
在第三阶段的高潮中,她成功了序幕中失败的灭风实验,挽回了丢失的友情,也在失去爱情的新圆满中直面新的龙卷风,甚至在细节上都扭转了“狂按故障的发射按钮”的后续结果。
可以看到,作品始终用女主角面对龙卷风的状态进行人物塑造,而其在两个男人之间的摇摆选择,对伙伴“似乎直面实则回避过往”、与之相反的男友的逐步认知(同步于反躬自省),则在灾难片中混合了爱情的类型化元素。
但是,问题也很明显,由于龙卷风要“量大管饱”,作品显然没有足够的时间去正面塑造人物,但到了“回到家乡、找回亲情记忆与初心”的关键节点(直入最大的龙卷风去消灭它),却不得不承接此前不算扎实的线索,只带来了女主角一段非常老套的归家。
此前,女主角更多地与龙卷风互动,与小镇缓慢互动,而对伙伴和男友的真实内心与接触龙卷风目的,则呈现得比较迅速。
特别是与男友的心灵共通,更多依靠的是DV与直播摄像头、探测小飞机和无人机、“向龙卷风中心发射”等细节层面的“应对龙卷风”之共性,确实围绕着龙卷风,但形式却过于间接。
更重要的是,作品展现了两个男人的不同,作为女方“堕入大城市生活”与“回避自然原生活”的内在表现,女方需要从他们各自的正、负印象中厘清真相,也意味着看到并遵循自己的真相。
而伙伴潜在于“研究”表象下的“无奈图财”,男友“网红”表面中的“战胜自然”,逐渐显露出来。
这是影片在具体剧情层面的重要推进部分,关于她的内心侧面,也完成男性角色的独立塑造。
但是,这却是影片最弱的部分,是一次龙卷风之后的“直接告知”(男友)。
大资本如何剥削灾民,男友靠龙卷风做网红的大城市物质化的背后是什么合理动机(救助灾民),都由那场灾难直接完成了。
最典型的弱点环节是,在第二阶段的前半段,男友反而是对龙卷风更商业、功利、轻浮的存在,冲入龙卷风之中放烟花。
这一点其实是影片刻意模糊带过的人物矛盾点。
男友不仅缺乏对自然的敬畏,想要从自然之中榨取流量,事实上还对生命缺乏尊重之心,他“冲入龙卷风”是其“战胜龙卷风之公牛”的行为,在后半部中对应了女主角“战胜龙卷风”的目标,是二者的内心契合点。
但从本质上看,这却是对后者的“反对”,因为后者的目标是为了保护小镇、生活、珍视的一切,在序幕中因“不曾认知到生命之于自然灾难的脆弱、生活的易碎”(对冲入龙卷风而欢呼雀跃)而失败,在结尾则变成了“保护一切”的觉悟基础,也可以构成女主角之于“过往”不仅重返直面、更是超脱成长的表达方式,也引出了对自然应有的敬畏。
在与男友竞争的对立阶段,男友等人对龙卷风表现出的恰恰是女主角失败的“过往状态”。
到了后半部,电影试图简练地为男友做出“证明澄清”,让他用赚到的钱去救助灾民,但这显然太过于表面了,他应该在对待龙卷风的更直观层面上展示出改变,作为灾难片来说,这才是契合“人物进入灾难并被摧毁”情境的人物塑造,足够直观,也利于男友本身成长曲线的构建。
但电影却模糊了这个点的表现,只是略作潦草的“真实面展现”之后,就直接回到了对女主角的表现部分,显然没有很重视男友的角色,但这就导致了女主角对他的选择变得表意不清了起来。
而在旧日伙伴的身上,这一点体现的同样明显,他从“回避过往人生、当下丧失过往初心”的负面转变,到再转向正面的二度变化,都因戏份更少而更加单薄,也无助于他对接的“城市大资本”环境,而这同样是女主角“纽约之当下”的侧面表现途径。
这其实很可惜,因为女主角本身其实有挖掘空间,曾经的她出现在dv里,带有对大自然的雀跃,这是缺乏灾害严肃态度的表现,到正片则延伸到了男友的直播画面。
此时,她的过往带上了“失去敬畏”的内在缺陷,需要被她自己弥补,是“直面大自然与过往外部伤害”之后的“认知更深度缺陷”,是获得新生的重要阶段。
影片没有交代这个点,直接忽略了对男友网红直播“消费灾难”的动因解释,让女主角的几个阶段变得单薄、无说服力,也没有了“敬畏大自然”的灾难片恒定主题。
这正是《绝命海拔》等片会做的事情,用人类试图压服自然景观的特写与宏观视角下的远景渺小来提供反差,并契合灾难片的壮阔与毁灭,再用开头和结尾中“进出山路径”的对比来表达主题:去时的人认为征服自然是人生意义,实际上这无法实现,承认自己渺小之后的“渺小人类之间的温暖感情”才是意义。
进一步地说,本片在呈现模式上同样比较传统。
在如今的灾难电影之中,环境与人物内心塑造的直观作用性会更加扎实、彻底。
例如,一些做得很极致的灾难片,会采取大部分时间--甚至从头到尾---的第一人称视角,由此将所有灾难景象都转化为对人物的直接冲击,而视角的转移、动态,乃至于色彩和清晰度等状态,都会成为人物眼睛引出的“心灵窗户”式内容。
即使在最浅层的环节上讲,它也能强化人物和观众的共情能力,从而让哪怕最迟钝的观众都至少能把握到人物的情绪基调,最典型的便是马特里夫斯拍摄的《科洛弗档案》。
至于一些更“普通”的灾难片,也会给出相对封闭的客观环境,由此强化环境本身在灾难破坏之下的主观反映能力,甚至用一些幻象式的画面将“破坏”拉升到更极致,同时也作为人物内心的直接投影,最近的案例便是国内上映的《坠落》。
以《龙卷风》来说,它在开头给出DV的手持摄影视角,而人物因野外实验而经常处于地广人稀的环境之中,具备了向上述两个更极端思路的发展可能性,但终究回到了传统标准的创作模式。
包括影片对配角的使用、转变节点的设置,都非常标准而传统,它带来了女主角的两个“同行竞争者”,科学家方面的白人男、男友,他们都与女主角竞争对风暴的科学判断,也自己拥有对立的立场,最开始观众和女主角一样倾向于前者,后续转为男友,而前者则单纯地变成了“讨人厌”的看板,仅仅带来了“负面的资本家武器”的符号作用,甚至没有普通灾难片里类似角色提供的”死亡”功能,而是干脆地消失了,被女主角的伙伴抛弃,完成了女主角对过去友情的挽回、伙伴自身在二者之间的“友谊大于金钱”---同样非常传统,在本片中是“城市与自然,回避过往之改变与直面过往之坦然”的基底---选择的工具。
同时,女主角转变的节点也是老套的“回归家庭港湾”,在本片中同样是过往原初生活环境与人生的基底,但也依旧以最老套的“亲情”方式表现出来。
最后要提及的是,影片其实设立了记者作为“都市人”视角,他似乎代表着更广阔“社会”对两种人的选择,自身受到自然的破坏(恐惧、呕吐),一方面是对“从直面、解决自然灾难之中保护美好生活”之必要性的持续强化(在片中更多靠母女等路人角色的死亡),也给出灾难片必备的破坏性情节,更由记录和拍照强化着“视角”的概念。
而两派人对他的态度其实也代表了各自的真实世界观,如追求资本之人会追捧讨好他,真正聚焦“保护生活”的人则不会在意他,作为对两派人本质的展现,并相应地影响到他对两派人的判断,落到“社会有希望”的更宏观积极调性。
但是,角色却在后半部缺乏存在感,沦为了男女主角深陷龙卷风的让出舞台者,只是在最终风暴即将到来之时,最后一次作为独立的“记者”属性出现,给出了社会最终的正确选择,认可了女主角,随后便是“受灾与救灾的路人”之一了。
由此可见,本片在人物塑造的设计上有一定的新式借鉴,但其逻辑在很大程度上依然以传统为基础,无法真正地“新”。
在本片里,它其实有几个节点有这样的发展可能性,男友可以成为愚蠢的人类,在灾难里提供不断的自大与受挫,作为女主角从“回避曾经到回归直视曾经之后,逐渐认知曾经缺失敬畏自然之心,进而完成对曾经的补完与成长(而非单纯回归直面,这是本片停留的程度)”的过程。
而在序幕的三人死亡后,本以为作品会进入彻底的单人求生情节,连续的龙卷风、彻底的环境大范围损毁,让全片都围绕着她的单次逃生过程,在持续的绝境中不断改变序幕里的“征服”认知,而灾难在高度封闭环境中的“主观化”也可以带来各种或明或暗的幻觉景象,直接或暗喻性地投射人物内心,实际上是本片“灾难本身即塑造人物”思路的升级,让灾难与人物的交互成为了内心的展示。
这需要作品相对软“学术”,架空的超级连续龙卷风与社会状态(无外部支援,政府能力弱于现实),但显然是更极致的灾难片,同时也能完成主题性叙事。
但本片似乎更加“正统”,对龙卷风和消灭机制进行了科学介绍,反映的现实甚至具体到了俄克拉荷马,对接现实里的飓风灾害地,是很“规矩”的现实世界呈现。
而作为电影创作的逻辑也很“规矩”,多人物、主配角分明、灾难与幽默爱情的元素、生活态度与缺憾挽回,却被化作了“战胜大自然(自己的生活)”。
这让它似乎更靠近了“有当代创作逻辑”的传统灾难电影的世界观,却也没有做到完美的平衡,“灾难主角化”被不得不归于传统流的人物塑造所冲淡,人物塑造又必然地在灾难片中有所局限,而当代的“灾难本身成为人物内心展示途径”思路更是在”规矩”的拍法中难以实现。
强推4D!!!椅子狂摇多了好多fun!!!哈哈哈!故事比较简单顺畅,没什么惊喜,但特效做的还行,女主挺美男主有点像高司令,OST也都不错。。就是不知道为啥海报做的这么垃圾。。。侏罗纪团队功亏一篑的感觉。。
这部电影一定要看4D,在悉尼events看的,全场几乎坐满,第一段小高潮过后大家都被猛烈的4d效果震蒙了,几乎一起发出劫后余生的笑声,太逗了,我几乎全程左手按着我的水杯怕它奔出去砸到前面的人。同排有一个澳洲小哥估计被抖得一身汗脱了上衣啊哈哈哈哈,没有4d这就是普通的灾难片。7分给电影本身,9分给events cinema的震动-风力-水花-撞击力度都到位的4d体验。8.5/10
一方水土滋养一方人民,但像这样的极端气候每年来几次的,哪次自己家中奖纯靠上帝保佑,还真挺适合作死网红和发电大厂,龙卷风纹身就挺贴地。
挺好的,现在喜欢看你们摧残电影院,整块银幕被强势呼走那个场子摧枯拉朽的癫感实乃年度,多么风雨飘摇岌岌可危的film industry
适合带上孩子一起看,没有吻戏床戏,简直是天朝人灾难科普片的福音,感谢漂亮国让我可以在孩子面前重新立威!
往龙卷风里直闯然后朝天发射烟花真的是太美利坚了
Fear's the reason you do it. You don't face your fears, you ride 'em.
这种电影只有去电影院看才可以,Glen Powell这两年是霸屏老王子
比想像的好看很多,唯一的缺点是女主太漂亮不像是学霸。开头女主因为龙卷风测试实验放飞降解时发现意外竟然是5级,导致他们在逃跑时只剩下女主一人活着,另一个男2在远方也活下来找到女主去完成测试的工作,三点可以测试立体的图形。来到乡下开展活动时遇到男主也是追风者但是直播艺卖等筹钱。女主先找到后被赶上出尽风头,女主害怕上次阴影导致他驾车离开。而第二次遇到2个龙卷风女主利用麦浪找到哪个更大成功找捕捉成相,而男主失望而终。男女主在观骑马时突然遇到龙卷风,2人逃跑时救下母女找到地下的泳池躲避,其它人不信邪的进车里被吹走,后来天降大车压在上面,风停之后女主驾车回家,男主赶来和女主闲聊得知一些过去,并且一起实验降解龙卷风但失败,后来找到男2数据分析雨水原因,需再加另一物质。带着装备回来遇到最大的女主去风中释放
灾难片八股文吗是
2.5,剧情没有任何亮点之处,大灾害加上大恋爱的模式放在1996年的原版时代还可以,放到今天就觉得是从地里挖出来的老东西了。不过龙卷风的特效还是相当逼真和震撼的,大银幕感觉能挺爽的。以及黛西·埃德加-琼斯的个人气质和女主的设定不是很贴合,格伦·鲍威尔也有一种不太会演戏的油腻感,选角导演扣大分。
还挺好看的,片子显然没多大野心,就是个标准灾难片,不过剧情、演技、特效都在线,也算值回票值吧。相比旧版,本片加入了很多西部片风味,突出了牛仔精神,有种昂扬的力量,还是比颓颓的气质舒服。黛西和格伦一个美一个帅,但两人没啥化学反应,爱情线也是点到为止。火龙卷一段画面还挺酷的,能突出大自然的伟力。至于“降服龙卷风”就有点科幻了……
标准回魂90年代灾难片质感,传统美式伪大片,故事架构干脆直接,致敬老版算用心,男女主化学反应不错,新超人真像卡维尔。在当下院线电影环境本片竟然是一股难得的清流,尤其是关于电影行业的类比隐喻,结合灾难侵袭的设计非常不错,影院不倒电影不死,不错。
罢工死绝的好莱坞编剧,脚趾头抠出来的无聊剧本,越发偷懒的美式特效片,模板堆砌,废戏穿插,满眼虚头巴脑CG特效,单薄程度感觉没钱做最后一道工序的美化,全程Bug细节缺失,5级大风女主头发纹丝不动,建筑毁坏汽车飞天,主角团大街上稳如泰山,参照物比对失真严重,用狗啃出来的“尿不湿”干涸水分的原理来消灭龙卷风,两个小时就陪着追风少女的个人英雄主义达成原理自洽的冒险行动,故事干瘪无聊,主题重复单一,情感市场批发,除了女主角的颜值简直要啥没啥的蹩脚之作,对比96年版本的猎奇宏大,这部简直山寨做派的蹭热跟风,华纳环球安培林联合出品的视觉垃圾,巨头公司带头的以少圈大行为,从文本到技术的投入拿出几乎对半砍的品质,活该碰上国内暑期档猛虎,没宣传没排片更没口碑,这种意图明显的靠经典IP圈钱的货色就该趁早寄。★☆
之前看这个男主演的其他电影感觉还好 这部看的过程中挺想给他油腻的表情一拳 剧情挺无聊的 只有电影院那段还比较可以
24.8.17 人不可与天斗!别想怎么征服,和谐共处,是中国老祖宗在几千年前就意识到的!
Glen Powell在我这已经彻底拉黑了,不想再看这人的戏了!偏偏Daisy还要和他深情对视,话说这灾难片的爱情戏真的好尬啊,尬穿地心了,这两个人太不搭,开头Daryl演的男朋友多好!Harry的英国记者戏不多但实在太可爱了,哈哈哈哈!
If you feel it, chase it!
剧情有点无聊,美国的龙卷风也太多了吧,每天都有,当地居民长期生活在担惊受怕里,无语,另外里面惊现有个女配角是《美国甜心》的女主
龙卷风最高只有5级,白女的心灵创伤高达10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