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的春天,有两个都市传说在我们市小孩儿里流传,一个是关于狐狸精的,一个是关于羊精的。
狐狸精的传说倒不怎么吓人,说的只不过是北陵(清皇太极陵)后山的山洞里有一只修炼千年的狐狸精,穿着清朝娘娘的衣服,妖艳无方,但就是尾巴还没修炼回去。
狐狸精娘娘爱吃小孩,尤其爱吃生日里带8带9带5的小孩儿(可惜,我生日里8、9、5这三个数是全的)。
但对于狐狸精娘娘,我们小孩儿也不用害怕,一般来说,小女孩儿买条红裙子穿并避开北陵后山就行,于是我妈给我买了条红裙子并承诺绝对不带我去北陵公园玩才罢休。
尽管对狐狸精我们有应对之策,但对羊精我们却只能等死,现在我自己在办公室里,想起来这段身上还是起了鸡皮疙瘩。
这羊精传说是个羊头人身的怪兽,天一黑就喜欢在城市里的大街小巷游荡,只要看到手无缚鸡之力的小朋友,羊精不需要出手干掉,只需要冲小朋友的头吹一口妖气,小朋友的头就会掉下来,小朋友就死掉了。
这是我表姐给我讲的版本,吓惨我了,最直接的结果就是当场把我吓哭,而且回家之后连续一周都睡不安稳,一到晚上就连哭带闹地抱着我妈不撒手,作到半夜就是不肯闭眼睛睡觉的那种。
当然,这些都市传说都不攻自破,至今未有任何官方报道说到沈阳有哪个小朋友被羊精吹掉了脑袋。
而且有意思的是,直到自媒体在国内兴起之后我才知道,其实93-95年这几年时间里,全国其他地方也都有类似的都市传说,比如成都僵尸事件、比如上海那个有龙纹的立交桥桥墩子、比如哈尔滨猫脸老太太事件等等,都发生在那个时间段,也不知道为什么。
(哈尔滨猫脸老太太这事儿还是我上大学本科时、我一哈尔滨的好朋友给我讲的。
那天我俩从北师大去五道口吃自助餐和关东煮,吃饱喝足坐331回北师大。
我俩找了个后面的座位,都挺开心的,然后她就想起来哈尔滨猫脸老太太事件,给我绘声绘色地讲了一边,据说当时还有学校通知家长每天来接?
这个我记不大清了,哈尔滨的同学可以留言。
不过大夏天的,她讲得太好了,把我吓得浑身发冷,死死地抓着她的胳膊,又想听又不敢听,搞得我后来好长时间不敢坐331,去清华找我高中同学玩都坐726,331来了也不坐。
不过这是后话啦,和今天选题没有关系。
)自从被我表姐讲的羊精事件吓到之后,我就一直觉得羊不是一种简单的生物,而是鉴于正派与邪恶之间。
后来长大之后我也仔细想过小时候为什么被羊精吓成那个样子而狐狸精则没有那么大的反应,结论大概是,抛却有对付狐狸精的化解之法以外,嗜血之羊这个形象其实太过超出我们对羊这种温顺、老实、只吃草不吃肉的形象的理解。
在大部分人的认知里,狐狸这种生物本身就是吃肉、狡诈和贪婪的,而且狐狸精魅惑人类的故事从古讲到今,我们已经很熟悉这种残忍的形象了,所以就算真狐狸精出现在我们周围我们也不会对他们抱有太高期望。
但羊精则不一样,羊本身就是一种乖顺的、为人类所用的动物,当它一成精、一嗜血,那则远远超过我们的预期,就像亲密朋友背叛我们一样——敌人则永远不能背叛我们,所以,羊精让小孩儿这种神经脆弱的生物崩溃也不是不可能的。
这么来看,把羊作为恐怖片的主角其实是个蛮不错的选择——一方面如果它们嗜血嗜杀了则会远超观众预期造成一种恐怖的效果,另外一方面,羊这个形象,尤其是削尖的瘦脸和头上的犄角真蛮像西方文化中的魔鬼撒旦的。
我其实也是被这两点吸引着看了《羊崽》这部恐怖片的。
《羊崽》这部恐怖片其实讲的故事倒蛮简单的,就是玛丽和英格瓦夫妻生活在冰岛人迹罕至的荒山牧场上,每天的工作就是放养犁地。
二人曾经有个孩子,但这孩子却因为我们所不知道的原因去世了,所以玛丽和英格瓦也一度沉浸在丧子之痛当中。
直到圣诞节过后的某天,他们羊圈中的羊生下了一个羊头人身的孩子,因为它有着人身,玛丽就把它当作自己的孩子来养,让她住进人类的房子里并把自己的爱全都给了这个羊头娃。
可羊头娃的亲妈母羊不干了,她每天跑到孩子床下叫唤,还趁玛丽和英格瓦不在家时把羊头娃带到野地里去。
后来玛丽忍无可忍、举枪把母羊杀掉了。
而这一幕则被因欠债来投奔他们的、英格瓦的哥哥彼得看到了。
彼得来自外面的世界,还曾经作为歌手录过MV,但欠了债就只能投奔弟弟弟媳。
当他看到羊头娃时,彼得认为这就是个动物,弟弟弟媳应该把她扔回到羊圈里去,可弟弟却告诉他,这是他们的希望,两口子有羊头娃的生活就是幸福。
彼得本想杀了羊头娃的,可后来却放弃了,并把羊头娃带去河里划船。
再后来,彼得想在英格瓦醉酒时和玛丽发生不正当男女关系,并以要向羊头娃告发玛丽杀害了它的母亲为要挟,但玛丽没从。
第二天玛丽开车送彼得离开,回家之后发现英格瓦和羊头娃都没在家——而此时,英格瓦却在野地里遇到了怪物羊头人身男(简称羊头男),羊头男一枪就干掉了英格瓦,带走了羊头娃。
而电影就在玛丽找到英格瓦的尸体后泪流满面结束了。
简而言之,这部电影讲得其实就是一个希望得到拯救但却因为这个希望最后引来了杀身之祸的反讽故事——和辛格的《撒旦在格雷》(Satan in Goray)的主题非常相似,只不过导致反讽的原因不同而已。
《撒旦在格雷》用的是17世纪犹太人对假弥赛亚的过度狂热来展现信仰的反面,即魔鬼的出现,而《羊崽》这部电影则是通过神与人的关系投射下的人与动物的关系去展现反讽的——当执掌着羊群生死大权的人类以为自己可以通过羊首人身的羊崽获得救赎时,他们其实早以因为之前的行动把自己打下地狱。
电影一开头就讲述了牧羊人男女需要被拯救的原因——他们的独生女儿不知道因为什么原因去世了,而丧女之痛则让二人的关系降到冰点,他们不仅需要一种外在力量去消除内心的痛楚,更是需要此种力量去拯救他们的婚姻。
转机果然出现了——圣诞节当天,一阵神秘的风刮过,羊圈里的一头母羊受孕,不久之后就生下了个羊首人身的羊崽。
这里显然是故意把羊崽的诞生和圣诞节联系在一起的,意在表现它其实是耶稣基督的化身——要知道,在《圣经》里,“上帝的羔羊”、“神的羔羊”也是耶稣基督的称号之一。
在夫妻双方这样悲催的情境下诞生的羊崽,显然是背负着电影为它安排的、拯救夫妻二人的使命来到人间的。
果不其然,羊崽的到来缓解了玛丽和英格瓦的丧女之痛,他们把羊崽当人类婴儿来养育,尽管这让它的生母、就是那只神秘受孕的母羊觉得异常难过。
所以,母羊每天都去羊崽摇篮的窗户下咩咩叫它,还在牧羊人不在家时把羊崽带出去。
母亲爱子之心虽然万物皆通,但玛丽就是罔顾这一事实,认为母羊的存在威胁到她作为羊崽母亲的地位而一枪嘣了它。
此时,牧羊人玛丽在这天高地广的牧场上对于羊群来说就是神一般的存在。
可惜,与《圣经》中无所不能的神相比,玛丽还只是一个平凡的人,真正无所不在的神让她枪杀母羊的画面被英格瓦的哥哥彼得看到、并以此作为要挟,要让玛丽和他发生不正当男女关系。
显然,在这个问题上,玛丽其实还是受制于此前杀羊的行为。
而且,如果她没有杀死母羊,彼得就失去了威胁她的理由,而她也不会一早就去把彼得送走、留下英格瓦和羊崽共同面对羊首人身男——正如前面所说,这里的羊首人身男其实已经是魔鬼的化身了。
也就是说,当人类认为自己可以像上帝掌控人类命运一样掌控动物的命运时,他们就已经招来了魔鬼、并把自己送进地狱了。
要知道,最后魔鬼枪杀英格瓦的画面,其实和玛丽枪杀母羊是一模一样的。
所以,我认为这部电影其实是通过一个宗教的框架讲述了一个反讽的故事,讽刺的是人类自以为像神一般掌控了自然万物但最终还是被自己所害的残忍与自大。
当然,除却羊崽对耶稣基督的象征,其实电影里还有很多情节具有宗教意味,比如玛丽和英格瓦在如诗如画的牧场里生活,除了动物就是他们二人,像极了亚当和夏娃在伊甸园里的日子。
而这种刻画其实也从侧面展现了牧羊人对羊群的绝对掌控,要知道,在《圣经·创世纪》里,上帝是按照自己的形象创造了人,并把人放进伊甸园里让他为所有的动植物命名——这里,人其实是具有半神性的,而电影里人把这点半神性拿出来其实就可以掌控羊群了。
另外一个情节是彼得带着羊崽去划船——这点就有点施洗者约翰为耶稣基督施洗的意味了,因为之后羊崽也确乎通过墙上的画儿意识到自己与整日里与自己待在一起的人类不同,但彼得似乎也不能全然用施洗者约翰来解释,是个蛮奇怪的人物。
哎,谁知道呢,其实用羊来做恐怖电影的主角其实就已经赢了一半了——羊确实是一种恐怖的生物,当它开始嗜血时,那便是人类的末日。
羊圈之中, 弥漫着一种静默的气氛,母羊们全部屏住呼吸,等待着神的临幸。
母羊在窗外不停地等待呼喊,可是身为母亲,她不允许自己的孩子被母羊夺去,尽管母羊是小女孩的亲生母亲。
于是,她举起猎枪,杀掉了母羊。
也因此,埋下了复仇的种子。
这个故事似乎很难被常规所定义,只是射杀母羊的人类母亲被潘神复仇,失去了自己挚爱的丈夫。
这是有关母性的,现代与传统交织的演绎。
身为母亲,孩子的存在定义着她们的幸福,如果失去了孩子,她们的生命或许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Lamb曾是耶稣向上帝的献祭。
而在这个独特的文本中,Lamb变成了诠释母性意义的媒介。
她们无辜纯洁,却引发了关于母权的剥夺与神灵的复仇。
或许,没有什么是绝对的,只有爱恨情仇的天平左右摆荡,成就了许多或可玩味的故事。
羊崽 (2021)5.92021 / 冰岛 瑞典 波兰 / 惊悚 奇幻 / 瓦尔迪马尔·约翰松 / 劳米·拉佩斯 赫米尔·希尼·古纳森我来点一下。
时光机对白很妙。
这种科幻元素突兀地出现在这种片子里当然不寻常。
是不是导演的有意为之?
以下是我的见解:1.讲深一点,男女主在聊天室谈到时光机这一幕中,男主畅想未来而女主留恋过往。
其实实际上就是女主已经在不断地穿越回过去让男主和母羊生出符合男女主要求的完美羊女Ada了,而男主不知情(男女主曾在ada婴孩时称之为her,而目前为止的几次轮回生的都是羊男)。
请注意,男女主起名的Ada本就是女性名字。
二人在对话中提到说“也许已经有人开始着手研究了”这一句,反映到女主身上,是匹配的。
是的,她已经掌握了2.墓地一幕多个十字架未写明姓名,而从主角居住环境来看也没有其他人居住,可以辅助判定为多次时间穿越生出来的Ada们(这里的Ada们并不是死了,而是在成长过程中有了自己的意识,不认同父母的观点从而出走。
男女主心死,为其立碑。
影片最后出现的壮年羊男即为Ada们之一),当然,这些墓碑并没有写上Ada们的名字,否则男主全看穿了。
Ada们之一3.最后一幕。
我看了很多人对于女主叹气的分析。
结合我的上面的理解来展开看着一幕,是不是通了?
也就是说女主即将再次回到过去,迎接下一个Ada。
这是她经历过的N次失败了,“算了,再来一次吧”—女主内心独白。
全片完,接亨德尔萨拉班德舞曲结束。
第一次写短评,本想记录一下自己想的,写着写着就被划到影评了。
希望多多讨论。
本片的希腊神话、基督教文化等隐喻结合(如男主兄弟的角色)不影响这一篇帖子的论点。
我也认同这些。
原文发布于公众号【与牛大力饮茶】,关注公众号,回复“北欧惊悚”获取资源 世界尽头的冷酷仙境是这样的地广人稀,方圆几里就一户人的冰岛。
清冷的山脉、湖泊。
在极昼下喂羊、放羊、剪羊毛、看山……不能更舒服。
但这些无法弥补农场主夫妻的丧女之痛。
这是2021年戛纳电影节“一种关注”单元获得原创奖的冰岛电影《羊崽》(台湾译名比电影本身更惊悚,《羊惧》。
脑补一下,“今晚我们一起去看《羊惧》好吗?
”)。
海报各种戏仿圣母像,与人物设定形成反讽
羊妈妈生了小羊羔,女人就把小羊羔抱走,当自己的婴儿抚育,还用死去女儿的名字叫她。
一开始丈夫也觉得不妥,但亲子之间的亲密感觉让他欲罢不能。
羊妈妈一次次在羊崽卧室的窗外叫喊,想找回自己的孩子。
女人妒忌且担心“孩子”再次被夺走,一枪崩了羊妈妈。
埋尸过后,若无其事地跟死者的孩子玩耍。
最后,丈夫也被男人形态的公羊以牙还牙。
这部片之所以被网友打低分,大概是因为他的叙事太过松散。
明明3分钟可以讲完的短片,偏偏拍了106分钟,讲了一个显而易见的主题:人对自然的巧取豪夺,终究会被自然报复。
外延到更宽泛的范围,剥削与被剥削、违反人伦等主题。
但本片的看点也在于,当暴力、虐杀在宁静如亘古之初的自然环境上演时,回响来得更为震撼。
看了Lamb海报,碰到了观影途径,有了合适的时间,按了开始键,走了进去,也伴随着很多疑问。
夫妇二人养羊、耕地,没有孩子。
后来接生了一个羊崽。
女人很爱护,可能他们没有孩子,更有可能他们还很想要一个孩子。
羊崽有一张婴儿床,女人会冲奶喂食,抱着小羊崽的姿势就像抱着个孩子。
因为没有看除海报之外任何有关影片的信息,我只能从羊崽的头做判断——羊崽只是一只羊,因此我还在思考为什么他们接生了三只羊,偏偏爱护这一只,往后看我才知道了答案。
羊崽引起了羊妈妈和女人之间的斗争。
一次偶然的机会,羊妈妈带走了小羊崽,但还是被女人找到了,当我看到男人用毯子裹起羊崽的时候,显现出人形的样子,我恍然大悟。
难怪,连字幕里的ta都用得是“her”来代替,而不是“it”。
于是,我暂停了一下,去看了豆瓣上的简介,简介里说,影片中的夫妇丧失了孩子,我还真没看出来,除了男人看到了女人爱护羊崽的样子,在拖拉机上抹了眼泪这个情节有一点和丧子可以联系起来之外,其他的地方我看不出有任何暗示。
我还挺喜欢这部影片的,感觉能入我今年个人观影十佳。
尤其是结局,出乎意料,同样也给我疑问,这只羊崽的身世究竟是怎样?
从东南亚的《南巫》、《灵媒》到好莱坞的《老去》,再到这部被港台翻译成《羊惧》的冰岛电影,2021年备受关注的恐怖片接连扑街。
这部《羊惧》还获得了戛纳电影节一种关注单元大奖提名,但看的过程极度催眠,1.5倍速依然是强烈的助眠神器。
除了半人半羊的小孩这个创意比较新颖,其他方面毫无可看性。
如果有严重的失眠,建议用这部电影代替安眠药和热牛奶。
电影的故事并不复杂:电影开始,一个没有露出形象的怪物强X了冰岛某偏远农牧民家的母羊3115号。
随后这户农牧民夫妻玛丽亚(Maria)和英格瓦(Ingvar)在为这只分娩母羊接生时,发现它生下了一只半人半羊的幼崽。
这对夫妻并没有被吓到,反而把这个小怪物当作自己的女儿一样开始抚养。
他们还没等羊妈妈看一眼自己的孩子,就把它从真正的母亲,也就是3115号母羊身边夺走。
玛丽亚和英格瓦之所以立刻把半人半羊崽当作自己的孩子,因为他们之前有个叫艾达(Ada)的孩子,但是死了。
丧子之后,夫妻二人的关系非常冰冷,而这只半人半羊崽的到来填补了二人心理上的空虚。
他们把它视为上帝赐予的礼物,并仍以曾经失去的女儿的名字艾达给它起了名字。
在夫妻二人照顾艾达的过程中,艾达真正的母亲,也就是那只3115号母羊不断地哀嚎,还从羊圈跑出来站在门口,想要回自己的孩子。
这只母羊几次三番这样的举动激怒了玛丽亚,作为一个牧民,3115号母羊只不过是她养的众多只羊中的一只。
她是人,而它只是一只羊。
玛丽亚毫不犹豫地用枪打死了3115号母羊,没想到在繁衍与养育本能面前,一个如此普通的女性也会在私欲的驱动下,进行杀戮。
在玛丽亚杀死母羊这场戏时,有个小细节,就是玛丽亚用枪打中母羊的位置是在眉心,而玛丽亚在洗去这次屠杀的血污时,同样在眉心有一块奇怪的血迹。
虽然不知道这处细节是不是有意为之,但按常理来说,女主枪杀了一只羊,再把这只羊埋了,额头这个位置不太可能会碰到血迹。
而电影给了这个同样位置的血迹很长时间的镜头,似乎在暗示玛丽亚自己的命运,失去孩子,最终也会被更强大的力量杀死。
玛丽亚杀死母羊的行为正好被偷偷回来借住的大伯(丈夫英格瓦的哥哥)佩图尔看到。
丈夫的哥哥佩图尔曾经的是玩摇滚的乐手,还屡次和玛丽亚调情,而且从台词也可以推测出二人之前确实发生过关系。
很多解读把佩图尔这个角色类比成电影最后出现的潘神,因为潘神是牧神,司羊群和牧羊人,特点就是好色,并且擅长音乐。
这一解释有其合理的地方,但可惜的是电影也没有深挖佩图尔这个角色,除了表现他和弟媳玛丽亚有染,也没什么其他可解读的。
随着艾达和佩图尔的到来,以及两人(羊)之间的相互接纳,给这个之前冷冷清清的家带来人气,家中出现久违的热闹,大家一起看球赛、喝酒,欢声笑语不断。
玛丽亚和丈夫还产生了久违的激情。
但好景不长,丈夫的哥哥佩图尔不能总住在这里,而且他和玛丽亚还有暧昧关系。
就在玛丽亚送佩图尔坐大巴车离开的同时,前面那个没有露出形象的半人半羊怪物,也就是艾达真正的生父也用枪打死了丈夫英格瓦。
这个半人半羊怪的形象就是西方神话中潘神的样子。
电影至此形成了这样一个结尾:即人类养母杀死了羊崽自然的生母,而自然的生父又报复杀死了羊崽的养父,使玛丽亚失去了全部。
玛丽亚在电影结尾既失去了丈夫,又再次失去孩子艾达,同时还失去了偷情的对象佩图尔,独自一人在风中凌乱。
电影结束。
这部电影是导演瓦尔迪马尔·约翰逊的长片处女作,当然也存在很多长片处女作共有的问题。
电影的镜头确实很美,但故事就像冰岛的空气一样稀薄,全片几乎没有几句台词,语焉不详。
观众看过之后对其中羊的符号、佩图尔所代表的符号,还有最后出现的潘神形象,都会有自己的解读。
其实这部电影看不看得懂也无关紧要,因为导演在接受采访时提到结尾也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解释。
如果强行解读,从目前电影给出的一些信息,可以看出这是一部融合了西方宗教民俗、民间传说,以及导演自己世界观和自我表达的作品。
首先从女主的名字玛丽亚和其中一款海报来看,女主很明显代表了圣母的形象。
下图左侧是著名的《西斯廷圣母》像,右侧是这部电影的海报。
羔羊这个意象也根本不用讨论,只要稍微知道一点基督教风俗,就知道羔羊其中一个含义是代表了耶稣。
羔羊这个形象在基督教里非常重要,也非常复杂,代表了很多东西,具体到本片带有一种圣母子的关系。
关于这部电影到底想表达什么,海报上还有一个小字,正写的是“Mother”这个单词,反写的是“Nature”这个单词。
有人把这里的“Nature”简单解释为“自然”,但这样解释可能会不太全面。
电影不仅宣扬了所谓环保理念,“Nature”本身也有天性和秉性的意思,更多是一种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
导演和女主劳米·拉佩斯在采访中已经解释过,这部电影其实想表达的就是人类对自然的横加劫夺(玛丽亚抢了羊崽作为自己的孩子),还把羊崽的生母杀死,然而自然其实有更强大的力量,它报复了想成为母亲也就是一切主宰的玛丽亚。
同时玛丽亚作为上帝之母,其实也就代表整个人类。
当然,这也基于导演和主演采访得出的一种解释,相信每个观众看完电影都会有自己的理解。
-END-
男女主角最开始提到时间机器,是双重暗示,一是他们的孩子已经死了,希望有时间机器回到过去(扫墓-艾达),二是最后的大羊男其实就是未来的美羊羊,穿越回来杀仇人父母,完成时间闭环(可以仔细观察大羊男握枪的爪子)。
根本不是什么杀我妻子抢我孩子。
其次,美羊羊其实是男主啪母羊生下的。
中间有段独处的时间。
电影于2021年第74届戛纳电影节 一种关注单元首映,并会代表冰岛出征来年的奥斯卡外语片单元。
冰岛偏远地区、一对膝下无子的夫妻,终日以牧羊为生,生活单调枯燥。
一日,一头母羊生下了一’个‘半人半羊的生物。
夫妻俩欣喜地把此物视为己出,为‘她’命名兼穿上人类的服装。
然而未知的恐怖力量正在逼近,一场灾难似乎不可避免地将降临在两人身上......。
这应该算是导演 - 瓦尔迪马尔·约翰逊 Valdimar Jóhannsson 执导的第一部长片。
查看其资料,他多在幕后摄影及特技方面有所贡献。
这也解释了全本出色的摄影及美指: 冰岛偏远山区的恢宏景色尽收眼帘。
但全片风格冷凌及偏慢的基调(对白极少),应该会让现代观众不耐。
这部电影让我想起了另外两部经典:《罗斯玛丽的婴儿 Rosemary's Baby (1968,导演: 罗曼·波兰斯基)》及《反基督者 Antichrist (2009, 导演: 拉斯·冯·提尔)》。
前者描述了女人如何爱了自己的孩子,即使那孩子是魔鬼的化身;后者描述一对夫妻为治疗妻子因丧子的悲痛,身为心理辅导师的丈夫带着妻子隐居山林、而后两人抓狂的故事。
但与这两部相比,《羊崽》则稍微相形见绌。
《罗斯玛丽的婴儿》由始至终没有让观众看到魔鬼孩子的样子,而是让观众自己脑补其恐怖景象;而《羊崽》从开始的遮遮掩掩,到最后直白地呈现‘羊人’形象(小羔羊人竟意外萌萌哒,很让人出戏),即使电脑技术纯熟,个人觉得还是一小败笔。
而《羊崽》也没有《反基督者》般惊世骇俗的言论及极端的呈现方式,让其对观众的冲击力也相对较小。
或许导演本没有这样的野心。
电影主题其实很好理解:不外是人类的私心,终将面对大自然的反扑!
两夫妻与其说是爱着这个‘孩子’(怪胎),不如说他们只是找到了填补两人不孕不育的空虚。
如戏里男主的弟弟所说的:竟抱着一个怪物过家家酒?!
电影独特的题材及呈现方式,上映即俘获一众影评的心。
这或许是我在2021年看过最独特的电影之一, 虽有缺憾,但依然推荐!
8.5 / 10
怎么说呢,其实整部电影有点像PPT式叙事,一句话能讲完的故事非要长篇大论,这样让我本想一边捧着薯片、一边幻想着看这部惊悚片的心情都完全没有了。
感觉导演想讲的内容很大:动物与人以及动物与人的占用, 还有就是一段破碎的夫妻关系,值得一提的是从未讲,但是随时都在出现的丧子事件,可惜看完影片最后有关这个的具体点睛画面什么也没看见。
1、潘神第一次出现是开头第一个镜头,暴风雪里的奔跑的马群突然转向,意味着碰到了什么要回避的东西,此时摄影机的视角是潘神的视角。
2、收音机广播告知当晚是圣诞夜,母羊受孕,一脸愁容的女主穿着红色衬衣,与窗外的潘神对视,这一段最后一个镜头是潘神的视角,能在暴风雪中识别出它粗重的呼吸声,它透过窗户,望向屋内的女主,由此建立全片的一组关系,潘神、母羊、女主。
3、第一章,牧羊犬发现羊圈里发生了什么,女主的拖拉机拖着带尖刺的铁链划过土地,男主从羊圈走回家做饭,羊圈和房子明显隔着一段距离,他在家切什么的时候,有一个明显从侧面窗外仰望室内的镜头,潘神以视角的方式存在,紧接着是他家里的猫,在这里,人向自然劫取而生存,意味着人对自然的感官是钝化的,动物是敏锐的。
4、这一段介绍男女主的关系、情感状况,两人之间有隔阂,共同照顾农场和羊,一起吃饭,但分居,男主听音乐,晚上点灯喝咖啡写乐谱,饭桌上,女主想要回到过去,男主对目前生活感到满意,男主在这段关系中处于弱势与被动,女主的掌控能力更强。
女主在摸单独围开的母羊肚子时,表情惊讶,或许是惊讶母羊这么快就要生产了,预示小羊人的成长速度快。
5、牧羊犬的提示下,两人给母羊接生,生下来的羊人在这里是没有镜头介绍它样貌的,只能看到羊头,女主突然就要自己养这只羊,带回家,喂奶,两人的关系也因此得到缓解。
两人从仓库里拿出婴儿床,女主像抱着自己孩子那样抱着羊人,男主看到之后,开着拖拉机去远的地方流眼泪,这里大致暗示两人之前有过孩子,女主相对男主,更渴望成为母亲。
6、迷雾里有一群羊,耳朵上打了编号,朝某个方向望着。
牧羊犬没有把扔出去的绳套叼回来,暗示它看到潘神了。
接着母羊在窗下叫唤自己的孩子,直到这里,出现的都只是羊人的部分肢体,并且看起来都是羊的样子,给观众的引导还是两个人类抢了一只母羊的羊孩子当作自己的孩子抚养,以此修复夫妻感情这种奇怪的行为。
男主出门前忘了关门,夫妻回家之后,发现羊没了,开始找,却呼喊着孩子的名字。
接着在迷雾当中找到母羊和羊孩子,镜头第一次交代这个孩子是羊头人身,这个孩子是自己跟着母羊走到这里来的,还是潘神把它抱到这里来的呢。
7、然后春天到了,草地上开着花,一堆小羊羔跟着羊群往山里跑去,意味着几个月过去,小羊人也展现出非常明显的羊头人身的模样。
它穿着之前死去的孩子的衣服,那个孩子至少也是半大才去世。
女主梦到了一群公羊的给予的威慑之后,枪杀掉总是过来找孩子的母羊,对这个孩子完全占有。
第二日,一家人吃饭,小羊人正式出场,伴随着叔叔的震惊与观众的震惊。
借外来者的眼光,审视这个奇怪的家庭,而这个家庭本身拒绝外人的审视,取消它作为羊的属性,给它穿衣服,像人一样上桌子吃饭,洗澡说晚安,把它完完全全当作人看待。
它听到架子鼓音乐,会跟随节奏轻微摇摆,也是非常人的表现。
而当小叔拿着草,让它像羊一样吃草的时候,正是展现这对夫妻不想承认的它身上原本的羊的属性。
至于小叔抽了根烟,想了半天之后,准备杀了小羊人时,不知道为什么改变了主意,反而与小羊人的关系更加近了一步,给的一点点暗示,是出现了那种音效,或许暗示是潘神改变了他的想法。
8,终章,果然男女主之前死掉了一位小朋友,跟小羊人一样的名字,也是女孩,男主通过念故事,中间ABA剪辑方式穿插他在雨后草地上奔跑之后大声喊出女儿名字,从丧子之痛之中走出来,接受了小羊人是自己女儿了。
小叔带小羊人去打鱼,让男女主回到了正常的婚姻生活轨道。
9、预示着人类生活的电视、音乐录像带、跳舞,小羊人难以融入,它跑出去,再次出现潘神的视角,牧羊犬朝着潘神跑过去之后被杀。
小羊人既融入不了人类生活,也不可能去做一只羊,当它看到潘神,第一反应是惊恐,跑回房间照镜子,用镜子的方式告诉观众,它看到的是什么。
接着与父亲睡下,墙上牧羊的照片,传来的声音是被奴役的不安恐惧悲凉。
10、女主不惜一切代价要保持现在的生活,也就是现在已经回到了她过去的生活。
门被打开,潘神进来拿走了屋里的枪,牧羊犬已经死掉了,猫都吓到了户外站着。
接着枪杀掉男主,带走了小羊人。
女主在这一瞬间,感受到了什么,停止哭泣,回头看自然。
?让观众一头雾水的导演不太友好
#Cannes2021UnCertainRegard创意奖[Part One修改一下也可以成为一部短片]
【YVR-Park】风格取胜
wtf?
太闷了 太拖沓了
冰岛版寻羊冒险记(bushi
我不管A24必属精品 非常寓言故事的结局 用最简洁的语言讲述最易懂的故事
①大部分时间很喜欢:广袤牧场,寡言夫妻、羊崽诞生、弟弟乱入……看似宁静的叙事背后,暧昧不安的气息时隐时现;②悲剧无可救药地发生了,施暴者是怪兽复仇公羊——私以为这是整部影片最大的败笔,当所有「出人意料」铺陈开来之后,观众需要一个「情理之中」的解释,这个解释,创作者有很多方法去实现,出现「神迹」是其中最拙劣和和最偷懒的一个,我期待中的更高级的结尾没有出现;③羊崽的形象足以乱真,音乐与音效的结合很棒,海报设计上乘,影片风格是我喜欢的北欧特色……这些都为影片加分不少。三星半。
这不是电影,这是PPT,翻页太慢了,内容太干了。困,后悔。
怎么做到无聊与有趣共存的?可能因为羊仔可爱吧
你抢我孩子杀我妻子,我就杀你丈夫一雪前耻?一个复仇亲情片?
确实是A24会喜欢的风格,女主角中途还给羊崽戴了一个花环,瞬间就仲夏夜惊魂了。到了这部,冰岛新浪潮感觉的北欧风格去掉了戏剧冲突,类型强度很弱,最后WTF的结尾有效地拔高了主题,把故事变成了寓言故事。
太牛了,把出轨拍成了这个样子。
65/100 熟悉的A24,只是更加的空洞,使用一则小寓言进行无节制的填充
上次看到对潘神的描画是在《潘神的迷宫》,形象偏神话;冰岛版的潘神以标准的北欧简约风落地处理,视觉冲击力更强。不要随意膜拜,你不知道神究竟是正是邪;不要妄自菲薄,也许神的选民根本不是人类。重要台词“这他妈的是什么”“幸福”
2.5
作为High-concept电影的确在吸引我走进电影院这方面很成功。原来想打3.5,看完短评改四星了,好猎奇好寓言好美羊羊
第一部分原本以为会看不下去,不过从哥哥到来之后开始有点意思了,从《无辜者》到这部,今年的北欧电影很喜欢加入一些玄幻的元素啊。
太邪乎了也,始终没能接受羊娃这样的设定,看得非常压抑,也很催眠
小洋人不恐怖还有一丝可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