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独一无二》看得人气不打一处来。
影片本来五一要上,当时看完我就一肚子气,正准备回家挥洒一番,发现这哥们撤档了,跑了,人不在五一上了。
虽然不上但还是要蹭个档期的热度点映一下,精似鬼啊。
它要是不撤档,五一档最差电影就不是《苍茫的天涯是我的爱》了。
首先明确,这是一部翻拍电影,翻拍自法国电影《贝利叶一家》。
老美也翻拍过,水准更高,名声更大,还拿下了那年的奥斯卡最佳影片,即《健听女孩》。
虽说近年的奥斯卡越来越下水道,但当你真的看过《健听女孩》就会明白,它配得这个奖。
也就是说,两部如此成功的作品在前,导演就是照着拍,按理说怎么着都该有一定下限。
这也是让人气愤的原因所在。
真没想到,照着抄都能拍成这个样子,堪称灾难级别的翻拍。
如果你没看过原版,这就是一部普通的烂片。
但当你有了对比,再来看《独一无二》,这就成了一部让人生气的烂片。
中国人最讲究勤俭,这种糟蹋好东西的行为,实在令人不齿。
三版故事的核心,讲述的都是聋哑家庭里正常孩子的困境。
父母和哥哥都是聋哑人,只有妹妹,也就是女主角是家里唯一的正常人员。
自幼就承担了家庭与外界“翻译器”的角色,充当家人与世界沟通的桥梁。
很自然就带出了角色的挣扎。
在家庭责任与亲情,和自由追求梦想之间的挣扎。
是为了这个家放弃个人需求?
还是自私一点活出自己的人生?
如果是个冷血自私的人,这很好选。
如果是个有着大爱的人,这也很好选。
可恰恰,女主角既没有怪罪自己的原生家庭远走高飞,也没有像活菩萨一样有着绝对的牺牲奉献精神。
导演为观众呈现了一个真实的人。
她是一个具备基本良知会顾念亲情的人,也是一个有着人性私念会想要走出去看看的人。
角色的真实与挣扎,让人感叹。
亲情的伟大,则让人感动。
家人们主动选择了放手,分明知道离了她会很不方便,但仍选择放手,让女孩去大胆追梦。
《健听女孩》呈现的是一个极具普世价值观的简单故事。
但如此简单的故事,却并不妨碍它拍得动人。
反观《独一无二》。
同样的故事,我看到的不是动人,而是贪婪。
贪在哪里?
贪在什么都想要,贪在为了票房恨不得塞进去所有能想到的元素。
像是一家饭馆,卖面,卖炸鸡,卖汤圆,连保健品都要卖。
贪多嚼不烂的道理,被《独一无二》体现得淋漓尽致。
导演该是个心气高的人。
不愿意照搬原版的故事,怕被人说无能。
于是煞费苦心地对故事进行了改动以及增加原创情节。
比如章宇扮演的弟弟就是原创情节。
在影片中,他和自己的大哥有矛盾。
兄弟不和。
弟弟想要和大哥争父亲留下来的房子。
我理解导演是想将叔叔作为女主的对照组,因为在上一辈家里,叔叔就是家里唯一的正常人。
导演想要以叔叔一生的窘境,来警醒女主不要步他的后尘,以此来衬托女主的弧光,与家人放手的感动。
想法是好的,但呈现效果差到没边。
因为重点拍着拍着就跑偏了。
我们看到的更多不是叔叔与女主的纽带感、照应感,而是很突兀的,全部重心放在了叔叔和女主的父亲争房子,放到了兄弟隔阂上。
尤其最终对薄公堂时,让大哥开启煽情模式,还莫名其妙出现了两年前父亲的病友手机里,拿到了父亲的真正遗嘱视频。
弟弟突然就大受触动,最终选择了退让。
什么跟什么啊?
这也要玩强行大团圆这一套?
叔叔这一角色的存在意义,从一个女主的对照,硬生生最后沦为了注水情节。
原创情节的失败,只是影片诸多缺陷的其中一部分。
《独一无二》最致命的问题在于对女主的“内心挣扎”这一元素刻画的缺失。
前期有个酱油角色,邻家的姐姐告诉女主说,要好好考,多出去看看。
这句话是言下之意,该是鼓励女主,也侧面说明女主有想走出去的意思。
但问题来了,全片对女主想要逃离这里的内心描绘极少。
我们压根看不到女主的挣扎在哪里。
故事的核心,在家庭与梦想之间的艰难抉择,影片压根没有拍出来。
换句话说,整个故事是垮的。
那么影片将戏份都放在了哪里?
父亲和叔叔的兄弟隔阂占了一部分之外,女主的校园暧昧占了一部分。
父母的生活戏份占了一部分,哥哥的情窦初开占了一部分。
坦白讲,我都不知道辛云来扮演的哥哥喜欢上欧阳娜娜扮演的顾客,这样一段戏对整部电影来说,意义在哪里。
是想说明哥哥虽然是个聋哑人,但也有正常的情感需求吗?
但这些闲笔,难道不是在影片主篇章刻画完整的基础上才能表现的吗?
还有父母的激情戏份,更是看得人一脸懵。
其实原版也有这样的情节,但原版这样的情节,不是凭空的,是有正向作用的。
两人的这种戏份,是从始至终贯穿的。
同学来家里做客,听到这种“尴尬”的声音,不是异样眼光,而是看到女主父母如此年纪还能这么恩爱,是突出女主家庭的和睦,从而加深女主在梦想与家庭之间抉择之艰难。
可在《独一无二》里,这场戏十分独立,仿佛两人突然中了什么情毒一般,莫名就来了这么一段戏。
对故事毫无加成。
在剧情的改动方面,《健听女孩》有一段极好。
女孩在台上唱歌,父母在舞台下参加,影片消了一段音。
简单的处理,却让观众瞬间感受到听障人员的心酸之处,世界的悲欢与他们并不相通。
《独一无二》也借鉴了这一处设计,但只是几秒的功夫转瞬即逝,观众还没沉浸到情绪里就切走了。
导演将更多的时间,留给了女主在舞台上唱歌跳舞。
让人不适的是,女主并没有参加合唱团的训练。
旁的一群学生课后的排练,换来的却是女主作为天龙人空降主角。
在特权阶级眼里,这种事是不是稀松平常?
最后还得吐槽一下导演的运镜,火候太差。
影片中有一段是父亲触摸女主的脖子,想通过喉间的跳动感受“音乐”。
导演在这里竟然用了特写镜头。
给到父亲和女主面部大特写。
是想表现什么?
演技吗?
这是表现演技的时候吗?
此刻难道不是父女情的体现,是两人的心靠在一起,你用近景、中景、甚至远景都可以,但两人必然是要在同一个画面里的。
怎么能用单人的面部特写?
因为在这一刻,突出的是两个角色的情感联系,他们是一个和谐的整体。
这种一体性是绝不能被破坏的。
我不信邪地后来专门重新找了法国版和美国版这一段戏来看。
果然,两部片子导演的镜头选取和我想和一样,都用的是中景,没有破坏父女的整体性。
至此,我已经不想对这部电影再多说什么。
我也总算是明白了,上学那会老师们看到那些抄作业都抄不明白的学生,内心的感受了。
生气?
气得都没脾气了。
2023年,首作《温柔壳》上映前夕,导演王沐接触到法国影片《贝利叶一家》。
一个出生在聋人家庭中的听人女孩,拥有绝佳的音乐天赋和歌唱梦想,但作为长期以来家庭与外界沟通的桥梁,选择追逐梦想就意味着要离开家人,这是女孩需要面对的成长,也是这个特殊家庭需要共同经历的转变。
影片所呈现出的人物关系和家庭氛围吸引了王沐,对聋人戏剧中“视觉白话”的进一步了解,让王沐在极致的肢体表达里看到一种新的可能性,电影《独一无二》由此而来。
但是,改编并不等于可以将故事直接移植,王沐延续了《温柔壳》在剧本创作阶段采风调研的工作方式,从聋人群体的真实工作和生活中汲取素材,最终让《独一无二》以明媚、温暖、治愈的故事描摹一段成长之路,通过一个特殊家庭的喜怒哀乐传递出更具东亚普世性的意义。
01.去特殊化与本土化与原作相比,《独一无二》通过听人女孩喻延(张婧仪 饰)的视角塑造出更丰满的其他家庭成员,最鲜明的莫过于对妈妈周琳(蒋勤勤 饰)这一角色的改写。
《贝利叶一家》中的妈妈是先天聋人,但在《独一无二》中,王沐让妈妈在儿时以近乎残忍的形式自主选择成为聋人,这背后有真实原型所依,“我一开始也会觉得很残忍,但后来发现她并没有把这段经历当作是苦难,反而是一种坚韧。
”借由妈妈周琳,王沐有意传递一种与惯常视角不同的价值观,“她不需要任何同情,尽管现在无法听到女儿的歌声,但只能听不能说会让她更加痛苦,瞬间的疼痛虽然有代价,但也让她获得了更好的生命。
”我们总是习惯以正常人的立场想象残障人群,但身体上的残缺有时未必等于苦难和自卑,就像哥哥喻周(辛云来 饰)努力追求心仪的听人女孩(欧阳娜娜 饰),并没有因为自己是聋人就畏手畏脚,一家人的幸福和烦恼与普通人没有什么两样。
去特殊化的表现方式使影片更能打动人心,这也是王沐所希望的“尽可能用他们的故事去表达更多关于家庭、关于爱、关于责任的思考。
”新角色小叔喻志成(章宇 饰)则代表了家庭的另一面。
同为聋人家庭中的听人,喻志成所处的成长环境更加“传统”,父亲(黄建新 饰)作为聋人在那个年代所经历的苦难是无法想象的,而感官差异让二人呈现出一种更加极端的“中式父子关系”,但王沐并不愿意把喻志成的选择归结为“原生家庭的冲突”,那更像是情感表达的失语。
同样可以想像,喻志坚(陈明昊 饰)正是目睹了这种亲人之间的隔阂,才会在自己的家庭中用肢体肆意表达爱。
“我觉得父母在孩子面前表达爱和亲密是很重要的,爱意会延宕到孩子的性格中,一个有爱的家庭遇到再多问题都是能够解决的。
”在王沐眼中,三代人之间情感关系的变化“既是个体的进步,也是时代的进步”。
02.互为镜像,爱之必要王沐坦言,喻志成这个角色最初是相对脸谱化的,就像常规商业片中的反派,但当王沐意识到喻志成和喻延的境遇几乎一模一样,他们二人是一组镜像关系,喻志成的人物形象就一直在做调整,直到影片开机前才确定下来。
“喻志成代表了喻延人生的另一种可能性,是一种完全相反的可能。
”或许对大多数观众而言,喻志成最初的选择更容易让人产生共情,就像《温柔壳》中白客饰演的戴河,作为特殊家庭中唯一健康的那个人,与家庭的紧密捆绑似乎会让自己的人生失去很多可能性。
对此,王沐认为“之所以能够共情,是因为很多时候我们对父母的要求远比对外人的要求苛刻得多,但实际上他们的爱远比我们感受到的要多得多。
”其实喻志成和家庭和解的方法一直存在,只是长期以来被他和父亲忽视了,那就是家庭中直白的表达和沟通。
王沐用大量近景和特写镜头来表现喻延一家人之间的互动,因为聋人只能通过“看”进行交流,不必受到周遭人的影响,手语的语言逻辑也让“对话”更加简洁有效,这是听人世界很难实现的纯粹。
因此,当喻延向父母坦白自己的音乐梦想时,妈妈的第一反应是“我支持你,但你不能骗人”。
在喻延将心中的委屈全盘托出时,父母和哥哥也很快意识到需要放手让她奔赴属于自己的人生。
不吝爱意、有效沟通、彼此理解、互为后盾,这个在生理层面不健全的家庭,却呈现出心理层面理想家庭应该有的模样。
从这个角度来看,喻延用自己的行动治愈了喻志成,“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一种反哺,让他重新认可家庭、回到家庭,所以喻延这个角色的力量是庞大的。
”
03.人不必被界定影片结尾处,喻延回到隧道,带走了小时候被困住的自己,王沐说,“困住她的是责任,因为她爱她的家人,为此主动付出了很多牺牲和代价”,小喻延的离开并不意味着她要彻底脱离这个家,而是她不必给自己强加过多的责任,“她依然可以爱她的家人,她的家人也依然会继续爱她。
”喻延不必为责任所困,就像创作者不必被风格所限。
从《温柔壳》到《独一无二》,王沐似乎已然成为特殊人群的“代言人”,但他只是觉得这些人身上“有很多触动自己的东西,愿意为他们去书写”。
对于每一部作品来说,如何处理人物关系,如何选择呈现方式,更多是由故事本身决定的,就像在《独一无二》中,王沐剥离开原作的主角形象,选择张婧仪出演喻延这个角色,正是看中了她与角色的适配度与可信性,“这对整个故事而言是很重要的一点。
”王沐并不认为自己有什么固定的导演风格,只谈偏好的话,他更倾向于“对人的塑造”。
比如用完整的镜头呈现演员的手语,“这是拍摄这个群体必须要尊重的规则,不能为了照顾听人观众的习惯,而损失他们语言的完整性。
”此外,也要“尽可能找到符合人物成长环境的视听方式”。
《独一无二》整体的影像风格较为平实,因为“不能用那种形式感很强的镜头去拍这样的家庭,那是不匹配的,炫技的影像只会抢夺这个群体的话语权”。
但是,王沐也会在质朴中寻找一些不一样的可能,比如喻延和童明生(陈昊森 饰)在天台探讨宇宙速度的段落,“这个瞬间是梦幻的,是喻延在17岁成长路上的一块糖,所以我们在画幅上也做了一些改变,告诉大家这是一个相对主观的时刻。
”王沐透露,自己的下一部作品将跳出当下所谓的“风格”,就像喻延一家共同经历的成长,王沐也在尝试更多可能,因为“人不必被界定”,故事和角色本身才是最重要的。
《独一无二》编剧、导演 王沐(受访者供图)首发:益起映创-益起对话丨专访《独一无二》导演王沐:爱可以治愈一切
三星/7.0差强人意。
几乎所有的动人都来自原版《贝利叶一家》的文本,虽然本片的煽情部分拍的还算比较自然不生硬,但是确实不能因此给太高分数,因为本土化改编还是不够尽善尽美。
影片叙事主题过于散漫,女主学音乐、叔叔打官司、父亲治病、家庭矛盾等多条故事线没有做到并行不悖而是相互抵触,给人一种跳脱的观感。
不过值得肯定的是有几场戏还是比较动人的,例如父亲的法庭陈词、最后的演唱和送别,一方面归功于演员的表演功力,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创作者的温情。
可惜相较同类题材的《不说话的爱》,本片对听障人士困境的展现实在太肤浅化和想象化甚至短视频化,女主的部分中和男同学那条线也相当尴尬,不及原版。
演员中陈明昊和章宇实在太好了,白客蒋勤勤辛云来也挺不错,张婧仪有点进步吧,作为主角差点意思但是表演很真诚。
总体而言有触动,但更多是失望。
勉强七分。
超出预想的好看!
而且后劲很足。
从一个17岁女孩子的角度,讲述的不仅仅是“成长的烦恼”,还有更多的是让你可以反复思索的那些人生小火花。
什么是家庭,到底是拖累你的负担,还是支持你前行的力量;究竟谁是弱势?
身有残疾的听障家庭的3口人,还是活在3+1的唯一一个健全人?
面对人生的磨难我们真的就必须被动地挨下去算了?
还是我们有真的拥有更多的选择权,最后在经历了一切后再回归原点?
幸福与不幸应该如何定义?
其实我真的思绪万千,想了好多,我试试看,能不能先整理出一点点完整的想法哈!
写到哪里就算哪里吧。
1“幸福与不幸”国内最近几年有很多以听障人士生活为题材的电影,进电影院前,我本来觉得这个题材应该多少有点“重”而且比较“苦情”。
但电影整体感觉即温暖又美好,而且我最后还被温暖哭了!
哎,眼浅。
原本听障是生理缺陷,按照常理,应该是不幸的,但一场电影看下来,我还挺喜欢这一家人的,而且在我的内心标准中,这是绝对幸福的一家!
首先老爸老妈恩爱,并不是传统的正襟危坐的那种父母,父母关系好是全家幸福的基石!
内敛而腼腆的哥哥,属于闷骚型“安静的美男子”,还有充满活力的妹妹——女主喻延,她是他们全家的耳朵和唇舌,解决全家对外沟通的所有问题,独一无二也必不可少!
而且他们家还有一只狗!
虽然狗子话不多,但有狗成员的家庭绝对是幸福+1的!
当然,关于电影里“家庭幸福”感,我觉得不光是来源于4个演员和一只狗的表演,电影在其他地方也暗暗地下了不少功夫。
我自己是个画画的,所以我对色彩光影比较敏感,仔细留意下,大多数和“家”有关的戏,色彩都特别温馨美好。
(又或者因为题材本身是聋人的无声世界,所以某个程度上来说,所以电影里运用了更丰富的色彩和氛围光影,让我能感受到了不同层次的细腻感情也说不定哈。
)比如喻延在房间里和同学练习发声的那一段,当火车经过时,(按照普通人的理解,其实住在靠近火车的地方,大概房子会经常挺吵的吧?
)突然房间里出现了美好而温暖的光线,婆娑而缓慢流动的色彩和光影下,一对少男少女被笼罩在浪漫而安静的小屋中。
又比如:不光是妹妹喻延的房间,他哥哥的房间从荧幕中轻轻划过,都有一种温暖而内心安宁氛围。
而这种美好的光影也存在于她的小家的各个角落,映照着家里每一个人。
温暖的颜色乎就代表着这个小家庭的整体情绪:温暖、安静、让人觉得有着某种浪漫的美感。
所以电影从头到尾,虽然充满了少女的烦恼,却也渗透着整个家庭幸福的温馨与美好!
2、如何定义“弱势”我看过不少以听障人士为题材(应该说是为主角)的影片,但以听障人士的家人为第一视角的电影,国内啊,真的是很少。
在普遍的社会价值里,我们都认为:“身有残疾的人,身残志不残,作为普通人,我们应该理解他们,帮助他们”。
这句话听着像一个口号一样,对吗?
我们大多数人都幸运的自己不残疾,而且幸运的身边没有听障家人。
所以我们的口号空洞而说的舒舒服服,轻轻松松。
而真正拥有听障人家庭的“家属”这一身份,并*不*好*当!
电影里一开始就清清楚楚的告诉我们他们一家三口是“聋人”(而不是聋哑人,他们并不哑!
)相对他们而言,我们所谓的不聋的人,是“听人”。
对于听人的我们来说,我们只知道他们弱势,他们用手语比比画画沟通。
但这些“聋人”的艰辛,只有他们自己和家人才知道。
作为家属,这种艰辛中,有时候受得“夹板气负能量”甚至更多。
算错钱段就特别明显:其实真正算错钱是老妈,她能感受到的客人的怒气,来自于客人不开心的表情,快速的嘴唇动作,以及并非手语的挥动的双臂,她能感觉到“出事了”却无法判断清晰是什么事,如何解决,这个使她焦急。
和妈妈比起来,身为听力健全的女儿,积极的处理问题,给客人打折,解决纷争,并劝老妈别生气的同时,她直接面对客人的气势汹汹的语言攻击,特别是当客人在恶言恶语中加入对“聋人”这一身体缺陷的攻击。
身为一家人,你会听在耳里,气在心里,因为普通人无法理解“聋人”的痛苦,可以言语攻击,但聋人自己也听不见,所以身为家人,“帮助残疾人“这句口号中的实际功能,更多了一层是“夹板气的中间那层吸收负能量的海绵”。
又比如:老爸开车听不到喇叭会被人开着车窗骂,作为爸爸就只能莫名其妙并不予理会,而具体听到对方骂人具体内容的却是听人的女儿。
再比如:回忆的隧道中,因为哥哥的听障而兄妹俩被同龄人欺侮,在那段阴暗潮湿的隧道中,哥哥的记忆中伴随着身体上被拳打脚踢的痛苦,而“听人”妹妹的记忆中同时伴随着“小聋包”“小哑巴”等侮辱性词汇以及惊吓与迷失不知所措的情绪。
诸如此类,其实女主喻延作为残疾人的家属,她所承担的桥梁任务并不轻松,在健全人的社会体系中,残疾人是“弱势”群体,而喻延在三比一的聋人家庭中,健全人的她却也是“弱势”!
她的家人既不能理解音乐带个她的快乐,也不能理解“排练”是什么,更不能体会到在“聋人”与“听人”的沟通纷争中,喻延默默接下的有声的语言带来的负能量。
而且这种“弱势”是夹在两个群体中的,反被两边都忽视的“弱势”。
因为所有人(健全人)都认为“帮助残疾人”是她与生俱来的责任!
而她的家人也觉得她是这个家庭里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窗口。
反过来,夹在中间,她才是个人感受最感到被忽视的人,因为她只有责任和义务,却少了选择自己梦想飞到远方的自由……所以作为唯一的健全人,她就必须要“懂事儿”,“顾家”,甚至放弃做自己……我想所有人都有过青春的叛逆,觉得家里的父母无法理解自己,完全不知道自己的追求,感到无法沟通,恨不得马上飞向远方,但喻延对音乐的追求却更加困难,音乐带给人的快乐要怎样和聋人的父母解释呢?
为了他们世界里完全不存在的东西而让他们来支持自己,这个问题比不同人和父母的代沟更加难解。
同时这种自我的追求,还需要带着放弃照顾家人的责任的内疚感,这个和传统意义的“懂事”“顾家”是唱反调的。
说到唱反调,突然想起电影里另外一个角色:叔叔
叔叔在整个故事里看似最“反面”的人了。
叔叔也是从小在父亲以及哥哥都是聋人的环境里长大的。
他和喻延是同病相怜的“弱势”。
只是叔叔主动做了反向的选择。
他选择放弃。
叔叔出现的第一场和哥哥对话的戏,就是“手语我忘了”,(真的忘了么?
后面看到父亲视频那段,明显叔叔脸上的眼泪绝对表示着手语的每个字他都没忘。
)叔叔的表现,代表着他主动放弃了这个“家属”的身份和责任。
叔叔说:“我离开了,这有错吗?
”人生本来也不是判断题而是选择题,没有对错,只有选择。
这份重任本来也不是每个人都能扛得起的。
喻延和父母“吵架”这段,明显宣泄的真实的感情,其实和他叔叔根本就是如出一辙,在一个三比一的家庭里,“听人”的她才是弱势。
在外你需要维护他们,保护他们、帮他们沟通,在内需要放弃自己而成全他们,同时他们并不完全理解和知道你为他们都承担了些什么!
不是他们要求你这样的,也许只是习惯了这样……大家都习惯了你的存在和付出,所以才更觉得自己被忽视。
我特别喜欢喻延骑自行车那一段。
那一瞬间她“放手”任由自行车慢慢前行,看起来有一种说不出的轻松和快乐。
这个是她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做到的,在她的特殊家庭里,她不敢放手,也无法放手,反而当她沉浸在音乐的世界里,写歌、弹琴、排练和有共同爱好的男孩子一起跳跃、摆脱地球引力几秒钟……她看起来更像个17岁女孩该有的样子。
这个矛盾重重的女孩让你觉得她更可爱,也更真实。
3、面对人生的矛盾与磨难我们真的就必须被动地挨下去算了?
片头一开始,伴随着红头发的喻延的登场,对白中传来喻延对于两个自我的矛盾,以及对于人生成长中的矛盾与磨难应该如何应付的理解,,我很惊讶的发现,她的哲学居然是:挨过了这个,熬出头,还会有下一个!
我当时就想:妈呀,这姑娘也太……负面了吧?
但随着故事的推进,我开始理解她的困境和作为17岁拥有梦想的女孩的那种矛盾,一直到她再次走进记忆的隧道,带着儿时的自己,大步迈出走过那段痛苦而悠长阴暗的记忆,耳边传来她的自言自语:我们总要尝试着为自己的梦想努力一次,哪怕也许最后我们还会回来。
人生有些东西我们无法选择:比如你的父母,你的名字,不管你喜不喜欢,想不想要,都由不得你,但是……你想过怎样的人生,却是可以选择的!
当喻延带着那带黄橘子,以及一家人的祝福奔向远方参加音乐考试,我就在暗暗的想:“小姑娘,好好去看看外面的精彩世界,等你经历了风雨,也许有一天你会选择再回来的。
那个时候人生的选择就在你手里,那个时候你就会知道:人生路从来不是直线,而是螺旋上升的曲线,就算你再回来也不是原点而是另外一个高度的这里。
我会像你的家人一样祝福你、支持你的。
”最后,我觉得这个影片里的两首歌特别好听,一个是女主喻延写的那首,电影里反复出现了跟多次,另一首就出现了一次,是她的男同学坐在音乐教室的钢琴前独自弹奏的那首。
我虽然早就过了17岁这个年龄了,但那种青春年华里历经风雨等待彩虹的心境,我想人不管多大都是共通的吧?
过两天打算好好找找这两首歌,歌词再重新认真读读。
人啊,有时候需要给自己主动灌点正能量,才能继续前行,真的
观看《独一无二》这部电影之前,只知道这是一部讲述听障家庭的影片,翻拍自2014年的法国电影《贝利叶一家》,2021年上映的美国电影《健听女孩》也翻拍于此。
这两部电影在某瓣都获得了极高的评分,可惜我都没看过,便也好奇,珠玉在前,《独一无二》会被拍成什么样?
.本以为会是部苦情戏,结果画风出乎意料的轻快,暖心又治愈,观影中笑着笑着就哭了,哭着哭着又笑了。
映后听了导演的创作分享,我对《独一无二》这部电影的感受只有6个字:用心走心入心。
.用心要将文化背景不同的法国电影进行翻拍我想还是很有挑战的。
导演的本土化改编做得很好,影片中生活的琐碎日常,传统家庭的矛盾和东亚家庭不善于表达的通病都让人很有共鸣。
.最让我喜欢的是电影没有利用苦难刻意煽情,也没有站在高点进行说教,而是用细腻轻盈的笔触描绘出听障家庭的普遍困境。
新增的叔叔故事线更是将CODA的身份处境自然真实的呈现出来。
这种对特殊群体的平视和尊重让人很舒服。
.尽管影片也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但本片的用心肉眼可见。
.走心饰演聋哑人士全程手语表达本就对演技的考验难上加难,但每位演员都将角色诠释得恰到好处。
尤其是一家人手语吵架和哥哥跟妹妹学习发音等几场戏,无论是肢体语言还是面部表情和眼神戏,都让我看得入戏,演员和角色完全融为一体。
从手语表达的熟练程度,看得出演员们的表演都很走心。
.不得不说陈明昊,蒋勤勤,张婧仪和辛云来的家庭组合真的是天选一家人,让我真切感受到了这个特殊家庭旺盛的生命力,本片在角色选择和配置上也很走心了。
.入心影片的真实感和共情力让观影过程充满了沉浸感。
笑点很多,没有刻意设计的包袱和台词梗,但就让人忍俊不禁。
例如白客饰演的顾不上,每一次出场都自带喜感,大脑尚未反应就笑出了声。
.泪点也很多,眼泪会不自觉流出来。
最打动我的是陈明昊法庭上那一场无声胜有声的表达,充沛的情感宣泄,强烈的情感浓度,虽然知道有戏剧化加成,但就是控制不住眼泪的喷薄汹涌。
坐在我隔壁的小姐姐早已哭成了泪人,却还好心的递给我两张纸巾擦泪。
.章宇的演技也颇入我心,他带给我的感觉不是在演角色,他就是那个人。
.这部电影就像一条涓涓细流,通过眼睛流入我心里,滋润了一方心田。
或许很多年后记不清电影内容,但忘不掉被流淌过后独一无二的感受。
逃档可耻,逃档还要点映吃全档期热度的简直恶毒,大规模点映黄金档期明明就是正常上映了,还不开分,这种行为真是罪大恶极。
开分越晚给我完善这篇小作文的时间就越久,逃避是没有用的,观众只会越想越气,越写越全面。
把原作的法国乡村家庭改成了省会家庭,把父母相对粗俗的性爱日常改成了普通人的普通开饭馆工作,把社会对残疾人态度的矛盾改成了家庭内部遗产继承矛盾,把父母看性病极度尴尬的现实情况改成了看腰伤。
你们一方面回避真实,然后又在虚构的环境里努力营造真实的样子费劲又可笑。
先说女主,这是一部生活在全聋人家庭的爱好音乐高中听人女孩的电影,拍音乐主题电影,女主唱不了现场,高潮汇报演出直接放录音。
唱不了现场,拍音乐主题电影的意义我请问是什么?
全中国是找不到一个能唱现场的女生吗?
然后是法庭戏,你们能不能尊重一下法庭,有什么亲情小作文要宣读可不可以去调解室?
太离谱了,法庭不是你们可以play的场所。
国产片现在是有什么必须拍够两个钟的任务吗,最后40分钟就像大型窜稀,每次都以为它要结束了,结果又窜一段,整个体验就是我频频撕纸,它反复回档。
《独一无二》在法国电影《贝利叶一家》基础上进行了中国本土化的改编,最让我深有感触的是加入了“小叔”这条故事线。
主人公是一位有歌唱天赋的美少女,因为在聋人家庭成长,原生家庭将她视为与正常社会沟通的桥梁,但同时她又想要拥有自己的世界。
这两种冲突是本片最大的矛盾点。
影片很温情柔软的处理了这个矛盾,让父爱母爱和姑娘自己都各退让一步,达成了一个微妙的平衡,但这个平衡点确实很具有童话色彩。
将目光聚焦于上一代,小叔这条线的加入,让观众可以推测到一个更为残酷和现实的故事的另一面。
那就是,小叔曾经也承担着这个所谓的“桥梁”的作用,但他的牺牲却在当时并没有得到更多的认可和关爱,继而与亲人产生无法弥合的误解。
这种历史原因,第一可能是因为只有父亲带大两兄弟有关(因为上一代并没有表现出有母亲的戏份)。
而我们都知道,男人在爱的表达方面基本是失语的状态,所以很多时候,照顾哥哥变成了一种命令,让做的事情不去做就变成了“你不懂事”,小叔得到的反馈经常是“挨骂”,仔细想想确实很委屈。
作为一个健全的人,当你的照顾被视为理所应当,甚至觉得一家人不需要谈感谢,而且还会有很多要求,做不到就要被骂……任谁都受不了。
男孩子也都有自己的开辟事业和天地的需求,自然是无法做到困在这个家庭里继续“牺牲”。
小叔的“离家”其实是比较极端版的女主故事的另一个版本。
他离开家有错吗?
他没有继续成为桥梁和拐棍有错吗?
他想拥有自己的人生有错吗?
我觉得没有,甚至心疼小叔。
特别是小叔和女主在街边摊说话的时候,他说的每一句也都合情合理。
站在他的立场,他的诉求是否被尊重和被支持?
还是一直处于被忽略和被牺牲的状态?
我原以为,女主和他会有很多共鸣,包括不要被家庭缠住,能走就走的这种建议,确实是一个有着相同经历的长辈能给后辈最好的告诫。
本片将矛盾激化到法庭的戏份也很精彩。
说到底,中国人上法庭其实是撕破脸的事。
对于传统家庭而言,谈钱伤感情,所以能对簿公堂可见是真的没有感情了。
房子、遗产、钱,这些很现实的东西的确左右着我们日常的生活,更关系到人际关系。
正所谓只要有钱,你好我好大家好。
但当真的没钱了,那就只能不顾及情分了。
法庭之上,弟弟的要求说白了也是无可厚非,在没有明确遗嘱的前提下,平分是符合继承法的。
虽然听障人士在全体社会面前是弱势群体,但真正的那个健康人在听障家庭里,却也成为了弱势的一方。
他们的牺牲是需要被看到和被感恩的。
就像小叔一样,女主的付出似乎也被家里人视为理所当然,就算她的诉求只是雇佣一个工人就能解决的事情,父母还是想让她继续当免费劳动力,甚至想要她的大学都在本地上,继续为家里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我觉得这不是父母不爱她,而是一种习惯性思维,不是说故意剥削女儿,而是长年累月养成的习惯,观念上忽略了女儿的自我需求。
以至于让她一直成为这个家的拐杖。
但只有在她抗争之下,只有在她想要改变这一切之下,她的需求才被看到。
在她之前,她的父亲也曾经历过自己的弟弟的抗争,却并没有感同深受,真的到了自己的女儿提出需求时,才反相了解弟弟曾经的不易。
影片中的大团圆结局,基本就是,小叔回归鱼杂店帮忙,因为也有手语基础,他自己在外面的事业也并不好,可以正好哥俩一起开店,从而解脱了女主,放心去飞。
而且经历了这些之后,相信哥哥嫂子对他的回归也会有新的认识,相处起来会更加舒适一些。
最后要说的是,中式两代人和解方式似乎是千年不变的死后留遗言环节,然后就抚平了创伤。
不过确实,活人才需要“破地狱”嘛,给自己一个心理安慰也是好的。
P.S.听障爸爸、听障妈妈、小叔,三位演员的演技特别棒,非常耐看,细节满满,微表情和情感的流露都令人相当有代入感。
年初,我收到一本书,是一本叫做「デフ・ヴォイス」的日本悬疑小说
デフ・ヴォイス 法廷の手話通訳士评价人数不足丸山 正樹 丸山正樹 / 2015 / 文藝春秋这本书讲述了一个coda(听障家庭子女)群体相关的案件,有关手语,有关听障人群,也有关于听障人群家中健听者的生存困境。
我总觉得,这种作品应当更多地存在,之前稍微搜集了一下数据,中国是全球听障人群最多的国家,约有2800万听障人士(这还不包括3-4000万的老年弱听人群),而现实生活中,我们对这类人的关注极少,《独一无二》以聋哑家庭中的健听者切入听障人群的世界,这种注视无疑是值得肯定的。
更让人惊喜的是,《独一无二》虽然聚焦于听障家庭,却并未一味地渲染苦难叙事,而是以平视的镜头去捕捉这个特殊家庭所有的苦辣酸甜。
我的姥姥算是一个弱听者,大概七八年前她的听力就逐渐下降,当时家里给她买了耳蜗,但她嫌麻烦最后也很少佩戴,这些年来一个明显的感觉就是姥姥说话少了,别人必须很大声音在她耳边说话她才能听到一点,这样的交流方式无疑让她慢慢丧失了沟通的渴望,有时自说自话,更多就是减少沟通。
因而当《独一无二》电影中的这个听障一家出现后,我便能理解他们对于更多接触社会的恐惧和对报团取暖的选择,手语是他们相互联结的桥梁,外面的世界,他们并不理解,他们也并不被理解。
误解,矛盾,冲突时时发生,而作为听障人士的他们,也往往在这些争斗中处于下风。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有时候会觉得某个听障人士“很自卑”,“很古怪”,因为他们从小长大的生活经历遭受了无尽的屈辱与白眼,你自然不能期待他们拥有比常人更为健全的情绪。
而社会需要做的绝不是只是投以怜悯的目光,而是应当健全并普及针对听障者的配套设施。
影片中我们看到蒋勤勤饰演的母亲在家长会上通过手机的实时转文字软件便可以听取长篇大论,手机软件的便达无疑减小了翻译成本,而在诉讼场景中,也有专门的手语翻译员的存在,这些细节正是时代发展之下,听障人士生活便利性改善的一些小小佐证,当然,我们希望这样的便捷能多一点,再多一点。
“家”的概念在《独一无二》中反复出现,章宇饰演的喻志成叔叔,和张婧仪饰演的喻言,两代人都成为了家庭中独一无二的健听者。
在中国,听障家庭养育的子女中有大半是听觉正常的孩子,这些孩子往往成为家庭与外界沟通的桥梁,也就是电影中提到的“翻译器”,“传话筒”,而这些健听子女们,他们被家庭所依赖,又需要有着自己的生活,这便是电影的另一重关注视点。
听障家庭对健听子女依赖导致的代际损害,已经印证在了上一代的喻志成身上,作为家族中唯一的健听人,他感觉自己一辈子被捆绑在了这个听障家庭中,而他的存在与感受又不被重视,这也引发了电影里分房这一核心冲突。
至于喻言这个新一代的健听者,她从小便自觉承担起维系家庭与外界沟通的责任,然而随着个人意识的成长,她也不可避免地要面临家庭责任与自我实现的矛盾,影片中喻言多次游移在家庭与梦想之间,幸而最终她在家庭的鼓励下踏上了追梦的列车。
这样的结局无疑是美好且理想化的,在现实中,诸多听障家庭里的健听子女,因为他们成长的环境和因而习得的技能,往往都会选择听障群体相关的职业,比如手语教师,康复师等。
职业的选择并无对错之分,电影所想要呈现的,是在听障群体之外,社会同样需要给予这些健听子女足够多的重视与选择,他们可以选择为了更多听障人士的福祉而努力,同样可以为了自己的幸福迈步追求。
《独一无二》用本土化,接地气的口吻,为我们展开了听障人士与健听群体生活的一角图景,让我们听到了这些平日不曾发声群体的声音。
希望这样题材的作品能再多一点,更多社会的关注,更完善的配套设施与政策,或许可以让这些健听子女们,走出比父辈更为轻盈步伐。
听一万种声音,只成为独一无二的自己电影开头充斥着灿烂的阳光,节奏轻快,我感到大事很妙,瞬间觉得稳了一半。
很多关于聋哑人群体的电影,习惯于撕开他们的伤口,展现苦难。
但是我认为他们与我们并没有不同,甚至比我们更加乐观和坚强。
看完电影有幸和导演面对面交流,他说拍摄前做过田野调查,所以电影里面有很多生动的细节,让我更加入戏。
比如哥哥受伤的耳朵,哥哥写字歪歪扭扭,甚至不正确比划等等。
全程哭了八九次,我恨!!!
但同时也称赞王沐作为男导演怎么能拍出这么细腻的感情!
超级细节控的处理,完全共情,而且呈现的视角很有意思,女主是超级懂事的存在,成长的困境必然存在。
但是电影从残障家人的角度,同时延伸到聋人文化,这样的家庭必然经历很多辛酸。
但是幸好现在变化很大,生存环境好了,女主也更擅长表达爱。
关于离家和回家,俞延的名字。
导演也有其对应的解释。
电影很有烟火气,取景在武汉,选择鱼杂这样的闽南餐厅也都是有理由,并且有人物生活轨迹作为支撑。
再次给导演点赞,他还是编剧之一,我哭死~大荧幕放大了所有细节,所以观影过程中我一直在观察好像大家都是素颜,非常棒,即使这样,张婧怡和蒋勤勤依旧是美貌行走机,超级好看的。
还有一些其他美好的片段,比如:在日出时女主跳水那段绝美~女主边比手语边唱歌的画面,最后浪漫的全场共舞~有人问导演明天上映有怎样的预期,预期的客户群体?
导演说没有什么具体的预期,但是希望关注这样一群特殊群体,非常有意义,以及他认为适合每一位观众,不分群体!!!
他说的太对了,总之来自自来水的按头安利,绝对不会失望!
本片用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情感描绘,给观众们呈现了一个听障家庭中关乎爱与梦想交织的感人故事。
本片不仅能够让我们深入了解了听障人群的日常生活,还能引发我们对家庭、梦想和个人成长的深刻思考。
作为家里唯一的 “听人”,喻延自幼便肩负起家庭与外界沟通的桥梁。
她的生活被家庭紧紧缠绕,但自己又时刻怀揣着对音乐的热爱与向往。
这种家庭责任与个人梦想之间的冲突,构成了全片的核心矛盾。
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喻延遭遇了重重障碍,尤其是家人的依赖让她难以割舍。
家庭中的各种突发状况一次次将她拉回现实,让观众深刻感受到了喻延生活的艰辛与无奈。
片中对于亲情的刻画也非常感人。
尽管一家人几乎都无法听到声音,但他们之间的爱却通过细腻的肢体语言和深情的眼神互相传递。
尤其是在法庭上,一家人共同捍卫家庭的场景,将亲情的力量展现得极致。
这种无需用言语表达的默契,让观众们看到了亲情的伟大与坚韧。
片中各个演员们的出色表演都为角色赋予了极其鲜活的生命力,他们对手语的熟练运用和对角色情感的细腻演绎,让观众们仿佛走进了真的听障家庭。
但本片在剧情的推进上,给人一种非常仓促的感觉。
还有一些情节的转折略显生硬。
支线剧情的展开也不够充分,让很多角色的动机行为缺乏足够的铺垫。
本片在向观众们传达:无论生活遇到多少困难与挑战,只要心中有爱和梦想,我们都能勇敢地前行,找到属于自己 “独一无二” 的人生。
既套路又莫名其妙,演员也没什么CP感
这是把短剧那一套拍成了长剧,女主现在只能接这种破烂剧了?之前唐探女警和舒羞都挺有记忆点的
女主的齐刘海是真的丑
姐狗了但没完全姐狗
颜值没毛病👍🏻 剧情…………
太装了
短剧的剧情,拍成长剧之后显得特别单薄拖沓,商战线写的特别潦草。光镜头美真是没啥用,感情线我也是不懂为啥那么轻易就又爱上了,而且一到感情戏部分,BGM就狂响,不知道的以为是在推歌。
恩齐恩齐恩齐, 这个路司南太帅啦,超级期待!
1.5🌟,女生开头挺好看,没想到还有危险cp客串,剧情这类都大差不差,画面导演一贯风格。
国内拍的最韩系的导演了
里面的法律相关有的觉得有bug,共有的37%股份在没有约定的情况下,有四分之一归到路家的,这里还是应该明确下
小吴 长剧等你哦
女主挺美的,男主还不够帅。男主的妹妹演技好差,总是大呼小叫的。还有导演为什么要把有些画面拍那么惊悚。男女主一到吻戏就打大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