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察偏信老人。
坏人就应该被揍。
每次他们欺负我,我都会大叫,但是他们听不见。
壮才可以打坏人。
“你不怕那些人再对你做那种事?
”“我更怕被丢在外面的世界。
”这个年纪的孩子对性充满了好奇,有时候难免不小心试过了头。
别人逼你你就做,那别人要你杀人呢?
校长,你会打手语吗?
在你心里,到底是学生重要,还是学校重要?
早在去年台北电影节的时候,我就听闻电影《无声》的口碑相当不错,题材也相当大胆。
影片改编自真实事件,且还是导演的长片处女作;无论质量如何,本片早已点燃了我的好奇心。
直到终于在影院看到这部电影,不得不说,它好看到让我头皮发麻……在我看来,去年最需要被看到的国片就是这部。
尽管它的格局比《熔炉》小很多,但是在阐述“霸凌”这个主题上却更加生猛有力,1小时45分钟的片长紧紧抓住我的目光,没能够入围金马奖最佳剧情片绝对是遗珠。
影片从旁观者的视角进入被霸凌者的世界,再从被霸凌者的视角移转到霸凌者的内心。
深入原委,细探源头,学校的台面下处理、老师的漠视、同学的隐忍,纵容着霸凌的发生,最终成为无止境的恶性循环。
影片的切入角度跟《熔炉》有很大的不同,格局上弱化了社会舆论视角,强化了校园整体本身。
但这并不代表它的议题被消弱,相反地它带来的反思,更能从学生的视角被展现出来。
而本片的题材与韩国电影《熔炉》一样,都是揭发学校性霸凌的黑幕。
相似的题材不免会被人拿来作比较,但我个人认为两部电影各有千秋。
影片《熔炉》从学校视角转换到社会舆论挞伐,整体格局从影片中半段开始扩大,批判的力道也更加沉重,而结尾自省的意味也显得更加浓厚。
《熔炉》而《无声》选择不扩大到社会舆论格局,影片从头到尾都只聚焦在学校、学生、老师当中。
这也许弱化了社会批判本身,但却强化了角色心境的本身。
金玄彬饰演的施暴者不为人知的苦痛,随屋顶上那场用尽所有情绪的手语独白彰显了出来。
在《无声》中有许多令人心酸、愤怒、对现实感到无力的时刻,他们渴望被听见、被看见,也渴望被当做正常人一样无差别对待。
在启聪学校里,他们成群结队、同类相聚,看起来都像正常人一样,但是出了学校大门,回到外面的世界,他们却又变成了无法融入社会的异类。
那场张诚与贝贝去戏院看《复仇者联盟》的戏,因为被戏院划到相同的位置,导致张诚与贝贝无法看到想完的电影。
而最大的原因就是他们听不见,用手语沟通一般人也看不懂,就只能这样踉跄的离场,放弃想看的电影。
因为比起霸凌本身,他们更害怕的是面对外面世界异样的眼光,以及他们背后的闲言闲语。
所以不管小光再怎么欺负贝贝,贝贝都宁愿回校上课,也不要独自在家无法跟人交流。
导演柯贞年的第一部剧情长片,就拍了这样一部议题性十足的电影,着实让人钦佩。
据说田野调查就做了将近一年,将台南启聪学校发生的霸凌事件,用最适合电影的语言搬上大银幕。
导演柯贞年为何她会选择将如此耸动的社会事件改编成电影?
正因为,微弱的声音需要被听见,人们不曾仔细关注过的弱势族群需要被看见。
唯有被看见、被听见,才真正有扭转的可能;否则类似事件一定还会在世界的各个角落持续发生、无止境轮迴。
整体来说,《无声》绝对是今年数一数二的优秀国片,它所带给我的冲击力相当强烈,完全不亚于当年的《熔炉》。
“他们只是在玩”、“我们不是坏人”,看似非常简单的台词,却难免让人感到不寒而栗。
那些来自弱势团体的无声控诉,我们究竟是选择充耳不闻、视而不见,还是应该正视问题、解决问题?
这值得我们深思。
我个人特别喜欢影片中八仙的意象,有种仙女下凡、短暂获得和平的心灵寄托。
导演把姚贝贝心中的意象拿捏得精准到味。
学生们的选角真是棒透了,每个小演员都很会演。
尤其是从韩国过来拍片的金玄彬,以及饰演姚贝贝的陈妍霏,入围金马奖最佳男配角以及最新人奖绝对实至名归。
虽然《无声》没有入围金马奖最佳剧情片实在可惜,但作为柯贞年导演的第一部剧情长片,就已经展现出了如此熟捻的叙事功力,实属不易。
整部片在音效的设计上也感觉下了不少功夫,结尾也收得恰如其分。
霸凌是再次周而复始,还是就在此终结?
没看过北影版本,但是院线版明显收得刚刚好,余韵十足。
可以说,这是今年第一部想二刷的国片,实在太喜欢了!
By the way,刘冠廷没能靠此片入围男配角实在可惜,他在片中比手语的演出也相当精彩。
就我个人觉得,其角色上的难度比《消失的情人节》高。
再加上《同学麦娜丝》,冠廷宇宙可谓是持续扩张XD。
此外影片中饰演贝贝阿公的演员竟然是太保,他还有出演入围金马奖最佳剧情片的《手卷烟》,曝光度一点也不输冠廷啊!
作者| puff(台湾);公号| 看电影看到死编辑| 骑屋顶少年;转载请注明出处
这是一部与《熔炉》《嘉年华》类似的现实主义题材,它侧重于表达有一边缘群体——聋人——的生存困境,突出“声音”这个感官系统,剧本立意独特,较有原创性,让人耳目一新。
剧情梗概整体的剧本,是主要跟随男主角张诚(刘子铨 Tzu-Chuan Liu)的视角推动的,他作为一名刚转学而来的新生,经历了家庭的变故(离婚,由母亲作为监护人,但父亲长期不打电话关注),也经历了社会偏见(被底层欺压,老年人都可以欺负聋人,警察宁愿相信老人也不相信聋人),也经历了学校排挤(学习进度慢和被听人学生排挤等),因为这些,他只能前往这个新学校。
不料,遭遇了车站被抢钱包事件。
这时候遇到男主角二号:男老师王大军(刘冠廷饰)。
与社会和家庭做鲜明对比的是,给张诚带来了较好的第一印象,他擅长手语,理解聋人小孩的情感脆弱的一面,懂得安慰人。
他也了解社会,对于警察也采用了比较圆滑的做法,但态度是不愿意妥协的。
他的性格,在警察局的这场戏看出,他对聋人有强烈的同情,热爱自己的职业,对警察和权力有反抗的态度。
他带张诚去了新学校,介绍了晚上的学生舞会,而且能积极和孩子们玩,这个角色可以说立得住。
接着就是舞会上,被小女孩姚贝贝(陈妍菲)天真可爱的外在所吸引,由于青春期基于荷尔蒙的吸引,以及贝贝在课堂上憋气训练的举动,结合贝贝有强烈的孤独感,让他们两人之间萌生暧昧或友谊的情愫。
但是和明媚的白天相比,夜晚的学校确实惊悚异常。
张诚发现了这所“充满爱心”的校园背后的阴暗面的一角,开始陷入恐惧之中......大概的剧情就这么展开了,最后揭开了最大的迷局,原来坏小孩的始作俑者——小光(金玄彬)——是虐童癖翁老师的伤害者,这也是剧情片、惊悚片和悬疑片结合的范式。
青年演员大有可为这部电影的导演柯贞年 Zhen-Nian Ko,是新一代的台湾地区导演,擅长探讨人性的剧本,同时也是原创剧本作家,在这部电影里,还带了不少实习生。
同样是青年人的一代,刘冠廷带领下的青少年一代演员,也是大有可为。
刘子铨 Tzu-Chuan Liu饰演张诚。
这个角色作为离异又失聪的孩子,但为人上进,为人正义,但比较单纯幼稚,他的表演。
如遭遇老人抢劫被人冤枉后的愤愤不平,去新学校的向往和单纯,偶遇校园暴力的恐惧,贝贝再次被强j时的愤怒等,表演达到剧本要求。
陈姸霏 Buffy Chen饰演贝贝。
作为从小失去父母,曾被家人关在家里,只有爷爷奶奶相依为命 的小女孩,因为害怕爷爷奶奶失望而独自承受被长期性侵的压力和屈辱,在人前也要表现出一种天真可爱笑容的假象,体现出斯德哥尔摩症的状态,她在被强j、和老师想说又不敢说体现出的内在冲突,外在矛盾的台词中表现出来,表演层次感也很强。
金玄彬(韩国人)饰演的小光,经过韩国电影工业的专业训练,作为大反派和最大受害人角色,不仅要表现阴暗、沉默和深不见底的气质,还要表现出受害人的惊恐和崩溃。
在天台上崩溃的表演也有相当难度,实力很强。
还有老一辈演员的加持,如金马男主太保、金马女主杨贵媚。
杨贵媚在表演校长时,既不刻意丑化角色,但又把校长的虚伪和伪装,用自然流露的方式表演出来,即便是没有台词的部分,她的停顿、表情都无形中透露了线索和角色内心的挣扎。
剧本的多重对照 呼应剧本前提整个剧本有遵循写作规范性,有许多对照。
强化了剧本的前提——成人世界的秩序混乱导致孩子的悲剧。
电影结尾的片段和中断的强j戏出现情节对照,同样有男性的压倒性力量,同样有推搡,同样有“一起玩”,同样有“衣服盖脸”,暗示了张诚的人性中也有成为加害者和从众者的可能,加剧危机感,让观影者产生强烈的后怕的恐惧感。
贝贝从玩一玩到被强就差一步
张诚和贝贝的玩一玩片中的盖脸,盖脸本质来讲就是抹杀人的尊严,同时,也是不想看到受害者的脸,以安抚自己的负疚感,肆无忌惮释放内心恶魔。
而片末的盖脸,表达恶的无止境。
贝贝被盖脸
片末的盖脸片头和片尾被打的老人对照,暗示着底层互相伤害,也暗示了外界对于弱者的极端排斥。
有时候,弱者之间会互相伤害,也会有弱者之间的同情。
张诚打老人
老人被混混欺负这样的对照,让整个电影不单单是顺序的流水线表达,更是一部电影的专业体现。
除了情节对照,也有大量的重复台词。
小光的“一起玩”,和张诚的“一起玩”对照。
贝贝的“告诉老师也没用”多次出现,突出监管者的玩忽职守。
校长的“改变需要时间”多次出现,突出当权者的虚伪。
场面调度上,走廊上的游泳池绘画留下了一丝关于黑暗的线索,喜欢穿着泳衣和去游泳池的贝贝暗示了青春期小女孩的性吸引与天真。
打闹扮演小鬼的一群小孩和化妆舞会里“群魔乱舞”的慢镜头对应,有一层《大开眼界》(库布里克导演)里如真如幻的感觉。
如张诚多次被小车撞倒,让观众理解,也强调了聋人在“听人世界”的不容易。
群魔乱舞的暗示背后真实的人性
库布里克《大开眼界》以上是对本片的赞赏,不过它有野心,试图去剖析解读人性,这对于一名新晋导演兼编剧来说,难度偏大,这不仅需要对心理学有足够的了解,才能敏锐的捕捉人性。
剖析人性但又把握不准 圣M心过于泛滥对人性的领会不深,必然导致创作有深度不足,与现实主义背道而驰。
本片想深入探讨人性,但对人性的把握不够成熟精准,一切的问题都推到有权力的成年人虐童上去了,似乎想拔高立意又让立意变得通俗。
比如,校园暴力的始作俑者小光,他是单亲母亲抚养的孩子,被老师强j了长达两年,这一受承认男性强,侮辱和绝望的经历,让他不得不强迫自己喜欢上施虐者,形成了强烈的斯德哥尔摩症。
小光的心理变态他的内心充斥着强烈的矛盾,如对施虐者的爱和恨相互交织,不成熟少年对于自己的肯定和否定相互交织,根据弗洛伊德的心理理论,其内心强烈的冲突必然引致冲突向外发泄,即他怂恿鼓动别人性虐待骚扰别人,让冲突发泄出来,以求得内心的平静。
同时,他采用把别人拉下水的办法,让整个群体的孩子都背负强和被强的罪名,以减轻自己的负疚感。
从这一点,我认为小光的心理动机符合逻辑。
但我不能接受的是剧情的安排,当小光再次被翁老师强自残,整个电影开始转向了同情小光,其他角色的小演员也开始变成了同情小光的“卫道士”,这种洗白程度和力度,不得说过于刻意。
因过于强调“成人的原罪”,而给与小光过多的同情,而其他因为小光的心理变态而遭受伤害的人,则是非常之不公平。
导演似乎在说小光不是心理变态,实际上他已经是心理变态的人格,这里不应该忽略这个基本事实,与其同情他,不如给他找个心理医生。
为了体现人性的复杂和欺骗性,除了对演员要求颇高以外,对导演的拍摄安排和镜头运用要求更大,但这里显然稍显稚嫩,对引导角色层次感上稍显不足,讲这些情节拼接在一起但欠缺自然,造成了角色的人格分裂,也让故事显得破碎化。
比如在小光收到翁老师短信那一天前,技术所有跟随小光的学生都是相当邪恶的形象。
而当这一天过后,他们仿佛一时间都变成了善良的孩子。
比如,张诚的室友,看到张诚暴怒后一脸迷茫的表情。
如偷拍翁老师强j小光的那两个学生,看上去一脸正义,似乎“小光很可怜”,就可以抹杀其他被他戕害孩子的可怜了似的。
如果说只是性骚扰或者校园暴力就算了,但这可是有一百多起的轮、x虐和虐待的恶性案件,不是圣m就可以完事儿的。
这个人,可是小光的的共犯
这个人,可是小光的的共犯
在这里却成为了一个圣m表这种圣m心我无法理解和接受,这种人即便是又可怜之处,那也应该去未成年人矫正才行,否则被祸害的人怎么办。
甚至连男主角张诚,看到摄像头,他联想到小光长达两年被强的悲惨经历时,他似乎产生了同情,他似乎忘记了小光曾经逼迫自己口j,怂恿众人奸自己的红颜知己的过去,这种“成熟度”让人不能轻易理解和接受。
但是最让我无法理解的,是贝贝对小光的态度,这让人不敢相信是一个被长期强的女孩子应该有的态度。
这种圣m心让人根本无法理解,斯德哥尔摩症也不至于到这种地步,仿佛强j案没有发生在自己身上。
角色钻研不足的王大军老师还有一个角色让人无法理解,即王大军老师,他是教什么学科的,电影里没有做足够交代,但办公桌上慢慢的书本和文具提示他是教学老师,但电影中为什么没有他教学的桥段。
电影里,关于王大军的出场是突兀的。
为什么学校由他来接张诚,莫非是班主任?
但班主任的工作在剧情中没有交代,似乎就是个“摸鱼混日子”的教师。
为什么他突然和张诚找去绝育的贝贝,为什么他和张诚在小树林里面偶遇而不是在教师办公室,这都让王大军和学校格格不入,也和现实格格不入。
王大军的角色内驱力是不足以支撑该角色的。
虽然正义感很强是推动他帮助孩子的重要推力,但似乎他的角色矛盾是很浅的,和校长的冲突也只是出于说理,他不怕丢掉工作,不怕失业变得贫穷?
为什么之前的老师从来不敢出头,偏偏王大军老师这么愿意出头?
难道只是因为正义吗,这似乎并不是真正的人性,他作为一名普通人,必然要有足够的挣扎,但剧本和镜头里的表现比较欠缺,内驱力过强,外驱力不足,像一个推动剧情的工具人,这是角色的一大硬伤。
而相比《熔炉》中的推动人物,孔刘内心矛盾是复杂的,内心的善良和就业压力,经济压力,母亲的压力产生了强烈冲突,极大丰富了人物,也升华了戏剧张力。
《嘉年华》里的律师,从业数十年,这种行为已经成为了她的职业倾向,这也和本片中的王大军老师初次遭遇事件不同,王大军老师缺乏足够的推动力,光靠本人的正义是缺乏说服力的。
角色不能很好的自圆其说, 这是一个比较大的问题。
不合常理的剧情细节 衔接问题爷爷智商掉线。
在男主的百般要求下,爷爷终于同意张诚,让贝贝回去读书,仅仅是因为对张诚这一单纯优质孩子的信任,却全然不顾女儿仍然可能被一群男人强j的风险,甚至不提出任何方案和要去,仅仅是一句话的承诺?
让人出戏。
结果贝贝再次被强了,这里就不说贝贝的智商了,因为小女孩可能真的是没地方可去,只能拥抱黑暗,勉强自圆其说。
不知道爷爷奶奶知道当初自己愚蠢的决定后,会不会给自己两巴掌。
但是很显然,导演安排不需要。
而后,只有王老师和张诚同学的沉痛,爷爷奶奶仿佛再次消失,成为了电影里面的工具人。
张诚智商超常发挥?
在得知张诚为自己做的事情以后,贝贝让他不要管自己了。
张诚意识到贝贝可能会做傻事。
但是下面的一幕让人很突兀,他和王老师是怎么知道贝贝去了妇产科,又如何知道贝贝失踪的,这里中间起码应该要有一个和爷爷奶奶的电话镜头交代,但这里没有。
镜头一转,到了贝贝来黑诊所做手术的情节。
因为突兀,不知情还以为是贝贝怀孕了,来做堕胎手术。
但这为陪伴他堕胎的女孩是谁,没有交代。
根据正常情况,应该是找最信任的闺蜜,但在这里似乎没弄明白。
然后,问题来了,王大军老师是如何知道贝贝来的是妇产科,前面没有任何交代,更进一步的让人以为贝贝怀孕了。
张诚的妈妈看到儿子口别人的视频,先不说是谁泄露出来的没有交代,而儿子这么明显被胁迫的镜头,竟然看不出来,直接否定孩子的为人?
不合道理,甚至不为自己的孩子辩驳一句话?
刻意。
虽然剧本里已经有一个设定——人们不相信聋人——但在这里显得不合事实。
你确定,这两个人之间只相隔两年?
我建议直接改剧本,比如张诚被强了五年,更为合理。
被强两年,跟其他孩子的遭遇相比,差别不大,又何来更同情此人?
日光之下无新事。
看看世界已经犯罪堕落到了极致,当代大陆小学生到大学生每个人都说我草这个口头语,外国人都说fuck 。
从这个口头语来看,强奸观念已经深入人心成了默认的文化。
世界人类已经把罪恶当成了文化,都觉得没啥大不了,都觉得出轨正常,何况特殊无声的人呢,这个电影就是通过人物鲜明对比,扣动人心,让人觉醒,让人认识到罪恶已经铺天盖地,深入我们周围每一个角落。
开头通过小偷的污蔑,后面通过爱情和强暴的对比,一步一步推动电影发展。
不错的高分电影。
贝贝家愚昧,家长让她拜八仙为干女儿,被强暴后只能靠何仙姑来安慰。
学校怕担责不敢爆出来。
校车的跟车老师放任不管,只有一个新老师知道后在努力可是很多无奈和力量薄弱,校长问话后承认的学生一百多人,一层套一层,因为是聋哑人,宁可被别的聋哑人继续强暴也不愿意去社会上受歧视。
终于知道大陆为何学校限制手机限制上网等很多东西,因为不限制的话就会学的更坏,学坏很容易一刻钟就会,学好要多年。
还能反映出学校教育的问题,家庭的问题,这个电影抓住了典型特殊的启聪学校事件,反映了社会的堕落罪恶日益膨胀这一一般情况。
中间小光成为坏人原因也是因为他被别人大人暴力侵害多年,造成了小光的自残与报复,在得知这个情况后男主也开始同情小光,对老师说,也是影片中唯一发出了一句声音:“我们不是坏人”在这个碰撞的多方压力环境下,随着对贝贝的爱情和对小光的同理,而放下了敌意。
可是结尾又有一个男孩要把校服盖再一个人头上,是谁?
事情没有本质解决,无非又落入了循环。
电影看得我非常难过,看完后心情难以平复,所以查阅了电影故事背后的台湾真实事件。
把相关内容转给大家。
让我们好好思考如何保护未成年人,如何减少或防止霸凌、暴力或网络暴力的发生。
我对电影的短评:影片聚焦于失聪少年人群,但其实整个社会都有这样的问题存在。
失聪隐射的是整个学校、家属和社会的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辅导老师们认为孩子们的暴力行为以及性侵行为只是”玩耍“,这在东亚社会已经屡见不鲜了。
校长为了维护学校的名誉和对权贵的畏惧,而选择从轻处理事件。
少年施暴者同样也是更早的受害者。
影片也多次反映到,老师、校长、家属最在乎的似乎是他人对自己、学校、孩子的评价,而非伤害本身。
身体伤害是暂时的,但心理伤害可是持久的。
这归根还是得从文化和社会上找根源:东亚社会过度在乎名誉和他人对自己的看法,而非从问题上找到根源,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很多人们其实都经历或者目睹过身边的暴力、网络暴力事件,但要不从众参与,要不熟视无睹,假装没看到。
这不就是失聪了吗?
影片里的失聪少年其实是我们每个人。
台湾真实事件的相关描述和分析:《高大法學論叢》第13卷第2期(03/2018),頁273-340台南啟聰學校性侵案的法律分析—以身心障礙學生教育基本權為核心許育典*∕黃宗菁壹、前言校園環境一直以來都是非常容易發生性騷擾、性侵害等性平事件的場所,以近幾年的案件為例,2008年,花蓮前某國小體育老師涉性侵該校4名女童。
2009年,新北市一名國中體育老師在校內性侵女學生;同年,中部某高職教師性侵多名女學生,且拍攝不雅照片;同年,台中某國小教師性侵4名男童。
2011年,台南某國立高職一名老師性侵9名女學生;同年,也爆出了國立台南啟聰學校1集體性侵案件(以下簡稱「南聰案」)2,為近年來最為駭人聽聞的校園性平事件,累計有逾百人受害。
而較特別的是,南聰案與以往「教師對學生」的典型侵害類型不同,大多屬於「學生對學生」的侵害案件。
本文將首先於第二章節介紹南聰案的案例事實,以及案發後相關單位後續處理的情形;接著,於第三章以教育基本權的理論建構為基底,嘗試建構出身心障礙學生的教育基本權功能體系;其後於第四章透過該建構出的體系,來檢討南聰案於各該基本權功能的缺失,並針對本案逐一提出具體改善的建議。
貳、台南啟聰學校集體性侵案件一、案例事實2011年9月21日,人本教育文教基金會和立委聯合召開了「充耳不聞、視而不見、隱匿不報、見死不救!
」記者會,揭發國立台南啟聰學校過去七年,發生了至少128件學生性騷擾和性侵害事件,其中年紀最小的受害者僅國小二年級。
案件發生前後歷任至少三名校長,已知受害學生至少38人、加害學生至少38人,占全校學生數的四分之一;案發的地點遍及學校教室、廁所、宿舍、浴室、樓梯、頂樓、圖書館、校車和教師家,且有超過六成的案件係發生於宿舍內和校車上,甚至有校車隨車員對於校車上集體性侵事件坐視不管的情形發生。
令人遺憾的是,實際上教育部早已於多年前收到有關該校於前述情形的通報,且於2010年12月就組成調查小組進行調查。
然而,2011年3月後仍然不斷發生學生遭到性侵的事件3。
該校校長、行政人員與教師長期坐視性侵事件發生,使學生長期處於危險與受侵害的狀態之中,原該是最安全的校園儼然成為煉獄,引起社會譁然。
二、原因分析本校性平事件的發生持續多年之久,卻直至2011年才因教師及社會團體的揭露而為人所知。
而該起事件的成因,本文將分別從國家主管機關與學校、教師與生活輔導員、學生與家長的層面來做分析探討:(一)國家主管機關與學校首先,在國家主管機關方面,依特殊教育法第47條規定,高級中等以下各教育階段學校辦理特殊教育的成效,主管機關應至少每三年辦理一次評鑑,且評鑑項目及結果應予公布,對於評鑑未達標準者應予追蹤輔導。
本案的主管機關為教育部中部辦公室(以下簡稱中辦),然而法律雖有明定,中辦卻自2003年以來,連續九年沒有執行特殊教育法的特教學校評鑑業務,在遭到外界質疑後,中辦卻以「無評鑑標準,故礙難執行」答覆4。
因此,即使特教法賦予主管機關評鑑特教學校義務,但當主管機關怠於執行評鑑,將使得特教法的條文規定形同具文。
而特教學校在缺乏外界監督的情況下,造成侵害特教生教育基本權的性平事件不斷重演。
其次,在學校方面,本案在遭到揭發前,學校並無加裝監視器,廁所更未依法加裝緊急安全鈴。
而學校在知悉案件發生後,也並未依性平法規定通報,亦未交付調查小組,違反當時性別平等教育法第21條通報義務及交付性別平等教育委員會調查的義務。
然而,該校性侵案件數量並未因在校園各處加裝監視器、在身心障礙廁所加裝鎖、在宿舍門口掛鈴鐺或撤換校長而下降,原因在於該校危機不僅僅在硬體設備不足或監督不周,在教育方法及心態也出了差錯,該校一直以來採取「行政極簡主義」的消極態度在處理事件,教職人員性別平等教育概念及危機意識不足,案件發生後也不曾從教育觀點輔導加害者及受害者。
(二)教師與生活輔導員除了國家與學校的責任外,身為第一線的教學人員,尤其是班導師,應是最能及時發覺侵害事件並且通報、加以阻止、最能保護學生的角色。
然而以本案為例,可以發現教師對此等案件發生視而不見的情形相當嚴重。
依該校性平小組調查結果報告書5,以及監察院彈劾報告6,本校許多教師明知案件發生,卻隱匿不為通報。
由此可知,特殊教育的通報系統在實務上存在很大的問題。
此外,根據監察院的調查報告,該校生輔員無論是面對學生的自殘,或是校車上發生的性侵事件,常以漫不經心的方式來處理。
另外,有學生表示生輔員常在看電視、打電腦或者睡覺,甚至在房間觀賞A片。
更有學生被生輔員授權可以體罰其他同學,以及生輔員體罰學生的嚴重情形。
由於生輔員既不具備相關特教知識,又未受過適當訓練,對兒童發展及性別議題毫無概念,因此很容易把「管理」當成「管教」。
事實上,不僅於特殊教育學校這樣的封閉場域,在當前校園的各式教學或管教(或稱「懲戒」措施),學生人權受到侵害的情形層出不窮7。
(三)學生與家長人本於該校進行性教育演講時發現,許多聽障生的性知識嚴重不足,例如有許多女同學問:「生理期來了該怎麼辦」、「昨天有人又摸我胸部了,怎麼辦」、「結婚以後要不要告訴先生我被性侵過」等問題8。
這才發現一直以來學校、教師及家長,都沒有善盡傳達基本的性知識予這群正在發育中學生的職責。
而本案中也有許多加害學生,其實都曾經、或同時是性平事件的受害者。
根據專家指出,被侵犯的孩子經常不了解自己擁有隱私,也不知道應尊重他人隱私,因此很多時後會轉成「反應性」的加害人。
如果成人忽略這點,總抱持著沒什麼大不了的態度,往往會錯過治療的黃金時期9。
此外,本案有許多加害學生或受害學生的家長不諳手語,有些則不識字,時常造成溝通不良的情形,此種情形在單親家庭及隔代教養更加明顯,導致孩童在發育期無法透過家長得到正確的性知識10,再加上教師於此方面教學的不足,導致孩童無法具備保護自我的能力,以及無法判斷如何尊重他人的界限,造成加害及受害情形不斷發生。
三、本案的後續發展(一)教育部成立調查小組112011年6月15日,人本教育基金會向「教育部性別平等教育委員會」檢舉該校違反性別平等教育法。
教育部召開性別平等教育委員會,決議組成專家調查小組調查。
隨後在該年的9月27日,教育部性別平等委員會調查小組作出報告,共完成71案,其中23件性騷擾、20件性侵、4件合意(指非以強制手段與未成年男女發生性交或進行猥褻),另有24件不成立。
並詳列學校及教育部重大缺失,包括:部分案件未依法調查處理性平事件、未妥善保管調查檔案資料,使得資料遺失、未落實檢討校園整體安全,以致學校再度發生事件、加害人輔導未落實,導致一犯再犯,輔導紀錄卻予以結案、未落實性別平等教育。
(二)教育部成立輔導諮詢小組2011年9月,教育部訓育委員會組成「校園性侵害性騷擾事件專業輔導諮詢小組」,負責協助、參與該校諮商輔導。
又該校2012年2月改制附屬大學後,結合台南大學特教資源專業指導與行政資源支持,延續教育部專業輔導諮詢小組既有執行成果基礎下,由該校與所屬大學組成「校園性平專業諮詢小組」持續協助該校改善性平教育知能,依所屬大學及立法委員推薦委員名單組成該校性平事件專業輔導諮詢小組。
然而,該諮詢小組的成員卻表示,該團隊並不具有任何實質且獨立的指揮權限,例如:屢次向校方要求提供安全地圖遭拒,更遭行政機關以「須校長批示同意才給」為由拒絕讓小組調閱相關資料等。
2012年2月22日為該小組最後一次會議,之後教育部不再通知開會,直至7個月後,教育部於2012年9月宣告該小組解散,沒有任何結案報告,也沒有與任何團隊交接12。
(三)監察院提出彈劾案與糾正案1、數名相關人員遭監察院彈劾(監察院101年劾字第13號13)該彈劾報告提及,臺南啟聰學校行政人員及教育從業人員,理應遵守教育基本法,為學生提供安全及良好的教育環境,又依教師法規範教師的義務,應視維護學生教育基本權及教師嚴守職分為優先,落實校園性侵害或性騷擾防治準則等相關防弊機制的規範,才能完善保障兒童及少年的人權。
惟臺南啟聰學校的相關人員卻未依法恪守職責,漠視法定職責與教育少年的責任,已嚴重損害兒童少年身心發展。
另一方面,該彈劾報告更提及,教育部為中央教育主管機關,應善盡督管學校的責任,惟教育部的中部辦公室主任、科長、視察、督學等官員,長期失於查核及追蹤列管,即便該性侵事件爆發後,仍未積極查明實際情形,且明知臺南啟聰學校未依法處理校園性侵害及性騷擾,而採取放任不管的消極作為,致使性侵害及性騷擾案件不斷發生,嚴重影響學生權益。
因此,監察院認為校方及教育部的相關人員均有疏失,最後將16名相關人員予以彈劾,並將全案移送公務員懲戒委員會審議。
2、數行政機關遭監察院糾正2012年8月16日,監察院提案糾正臺南啟聰學校、教育部、內政部及台南市政府14。
在該調查報告書中,監察院認為,學校在獲悉性平事件後,應以主動積極的態度,將該視為校園重大事件,並做立即妥善的處理。
然而,臺南啟聰學校於卻未依法設置監視器及緊急求救等校園安全設施,導師忽視該校極重度身心障礙女學生的求救訊息,致該受侵害的學生遭受多次性侵害,學校均未發覺並給予援助保護,且該校所成立性平會的成員不符性別比例,在處理程序中,亦未依法召開性平會、調查小組未依法由性平會成立、成員沒有具性侵害事件調查專業素養的專家學者。
又教育部對於該校的違失狀況未能即時導正並協助改善,長期未依法查核及追蹤,嚴重影響學生權益。
另一方面,針對內政部的糾正內容,監察院指出,內政部於2010年所頒布的「性侵害案件開結案評估指標」規定內容違反兒童及少年福利法規定,致使社工人員處理案件時,未落實於法定24小時內進行調查處理及4日內提出調查報告的規定。
又台南市政府處理台南啟聰學校案件時,將個案委由社工督導決行,兒卻欠缺再行判斷的機制,致生不少誤判案情情事,且未依法即時對於被害人及加害人進行治療、輔導,導致受害學生身心受創嚴重。
綜上所述,由於上述行政機關未為妥善處理該性侵案件,且處理過程中多有疏漏,遂後監察院依法提案糾正上述所提及的行政機關。
(四)數名相關人員被付懲戒與懲處1、監察院移請公務員懲戒委員會審議152013年8月16日,司法院公務員懲戒委員會作出懲戒結果(102年度鑑字第12576號),共16人被付懲戒。
本次懲戒無人遭撤職,其中6人不受懲戒,包含所有遭付懲戒的教育部中部辦公室行政人員;另有2人記過2次,3人記過1次,以及5人降1級改敘(包含兩名前校長)。
2、主管機關教育部做出懲處162011年12月6日,教育部公佈懲處結果,教育部中部辦公室共7人遭行政懲處,其中辦公室主任記小過2次,相關業務的科長、督學也被記過與申誡。
在學校方面,教師及行政人員共15人、教師助理員及住宿生管理員9人,共計24人,依其失職行為情節輕重,分別記1大過到申誡1次不等行政懲處,其中現任校長記大過1次,兩位前任校長分別記過與申誡。
且本次懲處的官員中並無人辭職負責。
(五)我國初次國家人權報告專項說明本案總統府於2012年4月20日,依據《公民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第40條規定17,提交我國首次針對該公約的執行報告。
其中第316項針對本案作出以下報告:「原國立台南啟聰學校發生集體性侵害、性騷擾事件,從2009年8月起持續有案件通報中,2009年8月至2011年7月,疑似性侵害及性騷擾事件75件,確認發生26件性侵害案、24件性騷擾案,此為嚴重侵害人權之案件。
這所招收高中至幼稚園年齡、不同障礙類別學生的住宿型特教學校,突顯出封閉式機構化特教學校,剝奪特殊教育學生社會融合,和其他學生一樣享有教育品質的問題,而且缺乏專業師資與設備,同時是教育人權未能受到保障的案件,政府應持續檢討改進,特別應針對校方是否調查處理性平事件、妥善保管調查檔案資料、落實檢討校園整體安全、徹底改善校園空間、確實執行懲處輔導措施、行為人輔導及加強教師性別平等教育相關專業知能等,並對此事件的行為人,安排行為人諮商輔導以防止再犯。
且就特殊教育學校部分,如何回歸特殊教育的定位、落實特教學校定期評鑑機制、逐年啟動特教學生重安置機制,以落實學生的受教人權,並加以檢討。
」(六)國家賠償訴訟的進度與判決結果(見附表2-1)182007年,人本教育基金會代理受害學生A及家長向學校提出國家賠償,南聰案開始進入國賠的訴訟中。
2011年初,終於傳來好消息,A生國賠案二審宣判勝訴定讞,台灣第一起「生對生」性侵事件打贏國賠的案例。
然而,在此同時該校發生的事件從原本所知的七、八件,一下子暴增到三、四十件,隨著調查小組的不斷推進,一件件曾經被刻意掩蓋的案例被徹底暴露在陽光下。
2012年3月的第一次國賠協調會中,國立台南啟聰學校竟然否認有通報或管理疏失,並否認性平調查認定的事實,其中5件申請國賠案中,學校對3件拒絕賠償,其他最高只願賠25萬。
直至第5次國賠協調會議時,最後達成三件協議,分別為110萬、130萬及150萬,並已撥付賠償金額予請求權人完畢。
至於向疏失人員代位求償部分,截至2014年5月底為止,該校已召開11次「國家賠償事件後續向相關人員求償審議會議」,以釐清求償對象及其過失責任。
另外,國賠協議不成立者計2案,其中一案(C生國賠案)業於2014年3月由地方法院判決賠償140萬元,另一案(L生國賠案)目前仍於司法訴訟程序中19。
一些未成年少女为什么谈性色变,为什么恐惧性,因为她们接触到的性话题(不管是新闻还是影视作品中)都关于强暴,侮辱,黄谣……女性作为这些话题中的受害者,很难对性建立起快乐的认知。
贝贝宁肯回启聪学校受欺负,也不愿在听人的世界中孤单,作为听人,我们能为聋哑群体再多做些什么?
文:张万年 公众号:抛开书本
2020年10月,《无声》,一部后来被许多人称为“台湾版《熔炉》”的电影横空出世,并一举拿下包括“最佳原著剧本以及最佳导演”在内的7项提名,领跑当年度的台湾金马奖。
全片改编自2009年台湾聋哑学校性侵事件,讲述了以小光为首的一群聋哑学院学生在学校内频繁制造性侵、猥亵事件,学校老师包括校长自上而下一条龙地进行层层包庇与纵容直到案发的故事。
然后就有了上面对于《无声》的评论。
看得出有很多人对于这样一部“政治正确”的影片,显然是有自己不同的看法的。
我也不例外。
在反复观看《无声》之后,我觉得有必要就其里面那些不明就里的意象、各色人物形象及其行为动机做一个自己的诠释与分析。
这部影片所隐含的深层含义,其实并不像它本身看起来的那么让人难以接受。
首先是“何仙姑灵异事件”。
根据美学专业研究生杨文洪所撰写的论文《何仙姑女性神仙符号的审美解读》,我们可以嗅出一些导演的自我表达,以及“何仙姑”这一意象在《无声》中起到的符指含义——1.表达贝贝个人的情感诉求:希望作为一名女性融入群体,和男性和谐共处。
2.以“何仙姑”形象所传达的“劝善”、“向善”暗示观众牢记贝贝在全片中扮演的角色:一个彻底的善良天使,像“何仙姑”的身份一样,是神仙,神仙自然是不能有什么缺陷跟阴暗面的。
她只在片中展现出唯一的一面,就是她善良、无邪的一面,从这个角度说,这个人物形象实在是太“完美”了。
她只是一个洁白无暇的符号,仅此而已。
而作为导演的个人诉求——1.加入“何仙姑”这一意象也包含着对于提升台湾女性社会地位的希冀。
2.“何仙姑的融入使得神仙之间的活动更加活泼,不再是以整个男仙为主体的单一的、缺乏阴阳和谐的、呆板的活动。
” 其次,《无声》其实说到底依然是反传统的,它所努力做到的并非是针对一起社会事件进行纵向上的解剖与分析,而是选择在横向上对于形象各异的一个个受害者被卷入同一事件所做出的不同反应进行了罗列与呈现:
作为对第三种反应的补充解释:纵观历史,在承受着来自社会源源不断的恶意,在绝望的一次次反抗与斗争之中败下阵来,这样的经历将使人陷入疯狂(走向极端)/成为犬儒(玩世不恭)/消极抵抗(自绝或自决)。
上述人物形象其实均可在现实中找到对应。
“犬儒不只是在过去饱尝辛酸,犬儒是对未来过早地失去希望。
”我该如何去解释小光、宝弟及主角令人费解的明明是受害者,却成为帮凶的行为呢?
只能说:当理想主义的高塔崩塌于现实的滚滚洪流,犬儒的恶堕便是于洪水过后盛开在人性荒原上的恶之花。
不过如果你认为全片只是单纯地去控诉那些施暴者,那你也错了,不知从哪儿冒出来一个娈童目的明确的教导主任,对于他行为动机的刻画也仅限于此,其他信息一概不知,人物形象虚无缥缈,这些自然令你十分失望。
不过我们可以单从小光入手,探讨其行为动机。
“正如Sussan Brownmiller的主张,诱奸/强暴的核心为宰制与控制,男人强暴并非因为他一时失控,相反地,强暴是一种有意的恐吓,目标在于控制,甚至报复。
”我们自然不知道教导主任施暴的行为动机是什么,而小光一方面是为了报复他个人的遭遇,另一方面则是在构建自我。
简单来说,当“自我”崩塌之后,(源于从小接受的暗示与灌输最终被证实与社会现实截然不同/遭遇一些事件从而毁灭对于世界的一贯认知)对于现实和想象之间的落差,主体必须重组“自我认知”,然后强迫自己接受它。
一种方向是上文提到的犬儒,另一种则是爱上这暴力的现实(房思琪、贝贝、小光),它自然是对于业已破碎的认知的一种勉强的拼贴而已。
如若无法接受,自然只有接受最后一条出路——死亡。
(想想胡波和林奕含的自尽,想想小光的自残)
另一方面,片中我们可以发现一种可怕的如同传染病一样的东西——“只是在玩”。
这个借口显然掩饰了他们真正的想法,但他们为什么会这么做呢?
因为作为暴行源头的翁老师对小光所实施的是“房思琪式的屠杀”,是对人心灵与生活的全面占领,同时也是对受害者思想上的强暴。
如此,才能解释为何这个借口可以传染上大部分人,使他们的想法产生变化。
小光已经陷入到了失去自我认知的地步。
然而,全片几乎没有一处站在翁老师角度进行的书写,就是影片的问题了。
因此《无声》真正的意图在于一边彻底黑暗化‘狼师’、另一边彻底无助化‘女学生’,但却又很不明智地想学《房思琪的初恋乐园》一样,加入自我的建构与摧毁,无意创新又想拿别人的思考成果来充数。
又或许,“贝贝”、“何仙姑”实际上仅仅只是父权社会中,男性凝视所普遍臆想出来,用来规范、固锁女性自我的一种形象罢了。
“Laura Mulvey认为男人是女人的异己他者,女人经常以被动消极的方式,将男人对她的“男性凝视”(male gaze),视为自我构建的场景,造就了男性文化对女性的困锁机制。
”所以,用“何仙姑”暗示“贝贝”的形象仅仅是第一层,更深一层乃是利用“贝贝”与“何仙姑”这同一主体的两个不同境遇与结局的形象来对台湾父权社会进行双倍力度的嘲讽。
在父权社会眼中,女性就应当是像何仙姑一样,是一种代表着至善至纯的形象,然后你再看看学习何仙姑的贝贝的下场。
她的行为和想法是不是让人感觉到了不舒服?
导演的目的达到了。
大胆地将神话人物形象套用到主角身上,并以一种“特洛伊木马”般的方式完成了对于台湾当下社会“男性凝视”的一次成功反击。
从这一点上来说,柯贞年令人敬佩。
添加微信号pksbpksb加入全国影迷群
你看过《熔炉》吗?
一部被誉为“改变韩国国家的电影”,以韩国光州私立听障学校的真实性侵事件为蓝本,揭露了校长老师10多人对学生魔鬼般的性侵暴行,甚至凭着一片之力促就了《熔炉法》,极大地加强了对施害者的处罚。
当年我看完这部片子,也是久久难以平息心中的愤怒、悲悯和无奈,在滔天罪行前,正义却如此难以伸张,许许多多的人迫于权力、金钱乃至生命的威胁,对此噤若寒蝉。
说真的,《熔炉》是一部我再也不敢看第二遍的片子,里面老师乃至校长禽兽般的行径,孩子们受害无法发声,如今想到仍然心头一颤。
而最近,一部由台湾导演柯贞年拍摄的电影——《无声》,
几乎就是《熔炉》的中国复刻版,又把人带回当时《熔炉》的绝望处境,这部由真人真事改编的电影告诉我们,实际上性侵从来就没有离我们远去。
从调查中我了解到,中国每10个未成年人,至少就有一个遭受过性侵犯,连正常的孩子都难以去辨别和发声,更别提片中的聋哑孩子群体了。
为什么片子叫《无声》,正是因为聋哑人无法发声,然而更深层的含义在于,即便是聋哑人发声了,周围的人也熟视无睹。
他们的沉默,更是一种罪大恶极的纵容……昨天是韩国光州私立听障学校,今天是中国台湾台中市立启聪学校,那么明天又会是哪里呢?
01 聋哑女孩被性侵超1年,“我们只是在玩”片子是从一场追逐开始的,一位名叫张诚的聋哑人正在追赶着一名老人。
追到老人,他马上对老人拳脚相向,警察赶到,他们被抓进了警察局,老人被送去了医院。
留下张诚,所有警察都相信了老人的说辞:只是因为捡到张诚的钱包,想去失物招领,而张诚却有口难开,他拼命用手语打着,这个老人是个小偷,为什么打老人,是因为当时老人在使劲咬他。
没有人听见他的声音,更没有把他的声音当回事,直到听障学校的老师王大军来了,把张诚带出了警察局,并且信任他。
而张诚恰好刚转学进入这所启聪学校,这所学校里都是聋哑人,他们追逐、一起玩耍,似乎一切都很平静。
张诚在学校组织的一次晚会上,邂逅了聋哑女孩姚贝贝,这个女孩穿着红色的泳衣,似乎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
当晚张诚睡不着在学校里走动的时候,却发现体育室里发出了诡异的光,好像还有人的喘气声,正当他走近想探个究竟时。
贝贝在楼下用手电筒闪他的眼睛,示意他下来,带着他穿过破洞的铁丝网,走到泳池旁,蹭免费的wifi。
当张诚问起体育室的奇怪声响时,贝贝笑了笑,她举起双手竖起食指,左右摇了摇,这个手语的意思是:“他们只是在玩。
”
贝贝跳进泳池,快乐地打着手语:“这个夏天,我一定要学会游泳。
”
又是平凡的一天,张诚在校车上玩着手机,路过了戏台子,他转过身去提醒贝贝看她最喜欢的何仙姑时,却发现位置上只有书包、没有人。
奇怪的是,校车的后排被布遮了起来,张诚好奇地探头一看,顿时被惊呆了,一个女生被校服蒙着头,内裤已经被扒下来,手脚还被两个男生死死按住。
这个女生,正是贝贝,那个男生光着屁股,压着贝贝的身体。
贝贝哭着喊着,却一点声音都没有。
生活老师和司机都熟视无睹、事不关己的样子。
这时,坐在前排的学长小光对张诚做了一个“嘘”的动作,张诚被吓坏了,立马跑下了车……
第二天,他来到足球场,却看见贝贝像什么都没发生似的和那群男生踢着足球,笑的很开心,还和他们击掌。
他跑去问贝贝,为什么他们做了这么过分的事,还无动于衷,贝贝又做了那个手语:“他们只是在玩,如果你害怕的话,就和他们一起欺负我吧。
”
张诚气不过,就问她为什么不告诉老师,但贝贝绝望地说:“告诉老师也没用。
”实际上,贝贝已经多次与老师谈话,一年多了,她每周都会在周记上记录一切,但老师只是打了一个“阅”,什么对应措施都没有。
她去追问老师,老师却反问她:“你们不是在玩吗?
”“老师要怎么帮你,他们又没有欺负你。
”
张诚拉着贝贝去找王大军老师,老师知情后去找校长,校长却想要息事宁人,只隐秘地在校园里开展调查。
这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贝贝受到的性侵只是冰山一角,还有许许多多的受害者隐藏在不为人知的角落:“你们为什么这么晚才来!
”“我没有告诉我父母,我不敢反抗。
”“老师叫我不要乱说,他们都不相信我。
”
性侵案件不断被发现,数字慢慢攀升,最后竟到了127件之多……
施害者却维持着一贯的说辞:“我们只是在玩。
”作为幕后黑手的学长小光,唆使各种性侵事件的发生,更是一副天不怕地不怕的样子,说他从来没有动手。
当问到:“你为什么要让他们那么做?
”的时候,小光还是毫不在意地竖起两根食指摆了摆:“好玩。
”
事后,张诚被那群男生狠狠揍了一顿,贝贝被爷爷奶奶锁在家里,哪里也去不了……张诚向贝贝的爷爷奶奶保证,会在学校里保护她,甚至在小光的威胁下,被迫跟低年级的人口交,才换来贝贝一时的安全……
后来学校召开周年庆,许许多多以前的同学和老师都回来了,小光却像发了疯一样,又跑去找贝贝的麻烦,甚至还试图自杀。
我们终于发现,小光也不是平白无故变成这样的,他被过去的美术翁老师,从小四到国二,整整性侵了4年之久……
体育室门口的摄像头记录下了一切,却从来没有人看见,更别说去救他,因为这位翁老师的后台,硬到连校长都无可奈何……
翁老师走了,他却变了,唆使各种学生去做曾经翁老师对他做的一切事情……他本该恨翁老师,但是他见到翁老师的时候却很高兴,甚至在翁老师来探望他的时候,摸了翁老师,他在天台绝望的打着手语问王大军:“我是变态吗?
我这种人还值得活在这个世界上吗?
”
如果有施害者,那么就有受害者,可是我们别忘了,有的施害者,曾经也是受害者,如此环环相扣,就像本片导演讲的一样:“善恶也并非一定对立,坏人会有无可奈何的揪心境况,好人也会做出一些错的事”。
02 学校发生164起性侵案,校长却说让他们结婚好了这部影片不仅把焦点对准了这样一群学生的施暴与受害,更为我们展现作为一群未成年的聋哑人,处境是无比困难,就像导演柯贞年描述这部电影说的那样:“这是一个关于聋人的故事,也是一个不管面对多少残酷,仍想努力生活下去的故事。
”
就像影片一开头,因为张诚不能说话、也听不见,百口莫辩,没人相信老人会偷钱,还有一次张诚和贝贝去看电影,明明是影院弄错了座位,把他们的座位卖成了四张票,可因为没人懂手语,他们也无法听见,只能悻悻地离开电影院。
就连贝贝在学校里无数次受到性侵,她也不想离开学校,因为她“更怕被丢在外面的世界”。
这样一个天真的聋哑女孩,为什么一直喜欢何仙姑,只是因为每次她看见何仙姑的时候,何仙姑一直在对她微笑,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微笑似乎显得十分奢侈。
片中有一幕,张诚用沙哑不成音调的声音对王老师说:“我们不是坏人”,他没有说后面半句,“为什么所有人都要欺负我们?
”
是啊,如果不能发生和听见声音,是上天给的试炼的话,那么人们的不理解和息事宁人,就是他们所处的人间地狱。
更恐怖的事,所有发生在电影里的事都不是虚构的,这一切都发生在17年前的台南市特教学校,有媒体揭发,从2004年到2012年,在这所学校一共发生过164起性侵事件!
被害人多达92人,涉案学生占全校四分之一。
地点遍布校园各地:校车、宿舍、活动中心1楼厕所、楼梯间、晒衣场围墙边等处……我了解到台湾共有特教学校24所,学生约6700人,教师约1800名,平均每位教师只需负责3.7位学生,对于教育和关怀孩子来说,应该是绰绰有余的。
而如今爆发出了大量的性侵案,可想而知老师和校方瞒报、不报、不作为有多令人发指,而这一切的熟视无睹,都成为了整个事件的催化剂……
直到一名叫婉柔的女孩受创严重,父母才开始寻求帮助,可怕的是,学校的老师根本不觉得有什问题,他们告诉婉柔:“小孩子在玩而已,不用那么紧张。
”“我帮你,谁帮老师?
”
更惊悚的是,老师们告诉家长:“你不知道这种事很常见吗?
有女学生在入学之前,家长就先带她去把子宫拿掉了!
”甚至事发后,校长还让婉柔母亲高抬贵手,甚至语不惊人死不休:“既然事情都发生了,干脆让两个孩子结婚算了。
”
而这位大言不惭的校长和学校里的大多数老师一样,根本不懂手语,更别提去教学性别平等、男女互相尊重的课程了,因为他们永远只把学校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就算在2011年的惩训期间,个案居然还增加了53个!
也就是说在事件曝出了以后,性暴力仍然在校园中发生。
甚至到2018年,台中市某身障福利服务中心办理夏令营,还发生了同为身心障碍者的志工性侵学员事件,受害者达到了11人之多。
可以肯定,直到如今,性侵案件依然在我们看不见的地方发生,1件被报道出来的儿童性侵案的背后,就可能存在7个没有被看见的案件。
就像影片里呈现的那样,恶正在暗中蠢蠢欲动,虽然学校暂时安宁了下来,但在校车上,那个曾经被侵犯的低年级男生,却望着熟睡的学弟,拿着校服,眼神凶狠了起来。
他或许就是下一个小光,小光永远也没有消失,他会不断地出现,因为只要还有人在受伤,伤害就永远不会消失……03 无声是祸 沉默是罪《房思琪的初恋乐园》的台湾作家林奕含,曾说过一句话:“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屠杀,是房思琪式的强暴。
”
为什么她这样说?
因为这种强暴不仅伤害了一个人,更完全地摧毁了一个人。
摧毁人的,不但犯罪的人,这更是社会、家庭的集体同谋。
人们习惯从受害者身上寻找原因,甚至连受害者也这么觉得,电影中的贝贝她甚至觉得是自己的错,试图去无名机构做绝育手术,只是为了以后被性侵不会怀上孩子……
社会为犯罪者制造了一个完美的犯罪乐园,在这个乐园里,性是禁忌,不该被教育,性侵更是奇耻大辱,它就不应该被揭露、被公正。
所有的受害者都躲在角落,瑟瑟发抖,而罪人则逍遥法外、光明正大,像狮子一样遍地寻找可吞吃的人。
在这个乐园里,有人无声,就永远不被听见,有人沉默,就永远找不到正义……导演正是想通过这样一场“无声”的故事,告诉我们“无声”其实不可怕,最可怕的是,人们的偏见、无知和冷漠。
罪恶并不是由犯罪者独立完成的,它是由无数冷眼旁观、息事宁人的帮凶共同犯下的,记得《熔炉》中那句震撼人心的台词:“我们一路奋战,不是为了改变世界,而是为了不让世界改变我们。
”
如果我们甘于屈服、纵容这个世界的败坏,那么我们和那些十恶不赦的人,根本没有什么区别,而世界,本不该如此……在这个世界里,有人受害,就应该被听见,有人发声,就应该直击人心。
所有人就该从四面八方赶来,给他伸冤、为他呐喊。
刚开始的时候看见贝贝那一幅油盐不进的样子,我还有点生气,觉得既然她自己也愿意就算了吧。
看到后来才发现,其实她也很害怕,但却连老师也不愿帮助她,所以渐渐地她才逐渐妥协……这是多么大的悲哀。
在这个学校里其实有很多学生都受到了伤害,而一切的源头却是来自于一个老师,这又是多么的荒谬。
加上最近看的一部修仙小说,里面也描写了地鬼这一种备受歧视和打压的种族。
他们全体被污蔑为残忍血腥的怪物,被大多人类狠狠践踏与欺辱,过着生不如死却又死不了的人生。
我想,我们的人类社会是否很黑暗?
正因为太过黑暗,所以我们才那么渴望光明,才会给自己贴上“光明”的标签?
在这部电影里,小光说,他是不是不值得活着?
老师没能回答他,我也不知该怎么回答。
以前听一个传说,说是从前就从光明中有了黑暗,后来黑暗就一直留在世上。
我不知道世间善恶对错如何处之,只知走好自己的路,做自己而已。
不问来路,不惧因果,遥遥天路,随心而已,问心无愧。
听障少年们的故事,根据真实事件改编,不然关注这个群体的电影会更少。
整个观影过程中,我都能感受到角色不断宣泄的情绪和声音。
虽然这些角色的控诉是听不见的,但他们越来越用力的手势、焦灼的眼神、紧皱的眉头和即使张开嘴巴也只能发出喘气声的无助,这些画面在我脑海中不断重复,仿佛很清晰地听到他们的呼喊。
我也和他们一样说不出话,帮不了他们任何,全片看完还是挺压抑的,就像找不到方向的人对着山谷大声求救,但是无人回应,只有自己一遍又一遍、越来越模糊的回音。
我最想谈谈的是姚贝贝的心理,在被外面的世界抛弃而产生对周围所有人的依赖和讨好,不愿再次打破仅有的平静状态。
她总是笑着,在阳光下的校车里,在月色中的泳池边,也在被打扰的电影院里。
看起来很乐观,在被性qin后,没有像大部分电影中角色那样崩溃,觉得自己的人生被毁了。
因为贝贝对学校外的生活没有任何期待呀,当她把对生活的期待调到最低值,她只认为这群男孩是和她一起玩(只是让她不舒服了而已)。
在教育缺失和社会的忽视下,贝贝对于自己的个人价值完全根据“是否能够获得群体认同,是否讨喜”来决定。
她为了合群被迫融入周围的小群体从而产生依赖。
造就这一切的,是整个社会对于听障人士的忽略、同情可怜心理甚至是歧视,规避了自身的个性而是取悦别人。
万幸的是贝贝强大的乐观心理,让她还可以笑着面对这一切,但看着她的笑容,我却觉得更可悲了,人人平等 关爱弱势群体是一直在倡导的,但这背后还有无法消灭 错中复杂的利益网,又变得无解了。
所以这样的乐观心态,不管怎么说也是一种自救。
要论故事当然有各种不完美,但很令人惊喜。(by一个去年看了好几个韩国校园霸凌片的人
水准非常稳,力度点到恰当。能有这样技术性和主题性双强的台湾电影,挺赞。3.7星
无声,说的不仅是他们自己的情况、影片全片的基调、还有他们想为自己发声,想要呐喊,遇到的老师、校长都跟他们说“那是在玩玩”的世界。小光,可恨之人必有可怜之处,一直被老师欺负,也命令男同学欺负女同学。本来以为只是单纯的校园霸凌,后来才发现还有校长的不作为,掩饰真相,换来平静。觉得一直电影没有讲好故事。贝贝看着很像春夏,男同学侧面迷之像林彦俊。
你以为的施暴者竟然也是受害者。想到了有的恋童癖也有此遭遇。叙事线几经反转,最后竟然和“何仙姑”连上了。感觉整部影片比较肤浅的表达力。差了口气。刘冠廷真是安哪里都合适啊~后生可畏~三星
特殊学校教员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间的侵害、霸凌事件被简单遮掩和 被轻飘一句称为“只是玩玩”,个中委屈、恐惧、心酸和妥协与自虐变态般的扭曲被无声地展现。影片随情节的展开,让人看到当事人们盘根错节的痛苦,摸不清根源,见不得光,找不到出口与答案,无处救赎,自身变成深渊的折磨。经历与记忆会影响伴随人的一生,无形无声的黑洞更可怕。人之生也固小人。阳光背面e的发酵有时候没有什么道理,是劣根性又或是进化过程自然产物。是阳极反阴,阴阳互生,哲学上的必然。virus一般扩散似无法根除。 “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而余” 千百年如此。or a Social Problem。从隐忍的贝贝到扭曲的小光,那些孩子们,没人知道他们长大后会变成什么样。一切都没有那么简单,如校长所说。家庭、学校、社会,教育、心理、救
[B-]
台湾的影视剧近来一直在试图展露人性的多面和复杂,原本施恶的少年因为别人对他的恶意,他同样施加给别人,这种压抑时间久了,内心就会变得扭曲,其结果就是你成为了自己最讨厌的人。而该片似乎更多展现不同人不同的恶,纵容的恶,排他的恶,抛弃的恶,隐忍的恶,继而弱小变得更弱小,卑微变得更卑微,但很多时候我们以为的小恶,那也是“恶”。
又是一部内地根本没法拍的题材,其实也没触及到多深的地方,但抓住了施暴者也是受害者的悲剧根源,创作理念明确且正确,而这便已足够。导演还聪明的利用声效设计推进了关键情节,恶意的结尾也引人反思,倒是何仙姑的意向无趣又多余。陈姸霏是颗好苗子,未来可期。
罪恶的种子一旦种下,会像多米诺骨牌一样一个接一个倾倒下去,受害者成为加害者,哎这个发臭发烂的社会。ps:题材好,可惜故事讲得连贯性不够有点杂乱。
主题选的好,主角演得好,在这么残忍而绝望的故事背景中,依然拍出青春电影的美感。1聋哑人因无法融入正常人群体,被霸凌性侵后依然选择回到聋哑人学校,那种退无可退说的很清楚;2受害人转变成施暴者,到底是基于什么心理没有讲清楚;3删减就是电影叙事的施暴者。
反映现实想让人思考,应该立足现实啊。所有事曝光,跟无事发生一样。学校不停课,警方没出现,校长还继续给坏人当保护伞。这改编的啥玩意。后面,非要给加害者制造一个受害者身份这点让人无语,还搞斯德哥尔摩真的是……少年的恶就不是恶,只有成年人的恶更高级?重点不是在学生们的“玩”么!这个发展直接击碎了前面建立起来的“主题”。用看电影来表现外界对他们的不接纳我觉得太弱了(电影票手写座位号太过离谱,正巧坐到别人的位置也恶俗),还不如一起出去玩结果一整天没人懂手语破坏了心情让他们感到隔离更好。
校园欺凌+残疾人双重诱导因素下的社会题材作品,也表明社会对聋哑人士认知上的不足以及从自我认知中习惯带有有色眼镜去看待问题,导致这方面残疾人士受到伤害时得不到有效的帮助与理解,题材选择上带有一定的针对性,但整体看下来感觉过于沉闷,没有很值得一看的爆发点以及转折点,过于平淡一些,整体2.9分
氛围感很强,全程处在压抑之中,片中充满了情绪化的元素,包括音乐、台词、色调、音效,但也失去了很多控诉问题的时机。片名起得真好,主人公的无声以及社会的失语做了完整的对仗。
说是中国版《熔炉》,但其实不太一样这部其实并没有带着“有声”抗争,看着很憋屈。而且还讲述了恶意的传递「发声」的重要性,一味软弱是不行的,面对恶意需要大胆抗争“他们只是在玩游戏”、“如果他们欺负你,你就也欺负我”这两句台词真的太让人绷不住了女主很灵气,也不作恶,靠牺牲自己成全别人其实我不接受(但我明白是存在的)大boss也是受害者,小光之前也是被伤害,最后欺负了更弱的人。老师们的不作为,校长的敷衍,我真的很无语,怎么会这样!这个世界不应该是这样的啊不要去解决提出问题的人,去解决问题本身及时止损
被强暴不是罪名,强暴才是罪名,人类世界已不可救药,
覺得事件差不多被老師揭穿到校長那邊之後,故事線好像有點亂亂的(?),至少那時候起我一直猶豫著「聾人的世界到底會怎麼看待這種『玩』」。覺得手術部分有點插隊感,小光的揭露影片也很突兀。劉冠廷這次有些些失望吧,感覺太多部分用吼的表達憤怒,看的當下其實是很讓我煩躁的,但幾個高中生演員都滿好的。最喜歡張誠在校車事件後回房間的那段,配樂超級加分。
是无声控诉、无声言证,亦是无声挣扎。以边缘聋哑少年群体的心理问题为切入点,探讨了包括家庭教育缺失、校园霸凌、性侵害/暴力等在内的一系列社会议题。当曾经的受虐者转变为施暴者将不甘与愤恨发泄在更弱小的人身上,人性的阴暗与卑劣被展露无遗,结尾并巧妙地利用这个转折做了留白。片中的中年女性角色,要么是知晓内情明哲保身的校长/老师,要么是性格懦弱精神不独立的单身母亲,人物塑造片面了些。女主角笑眼盈盈的模样真美好啊,激起我内心强烈的保护欲。
现实没有非黑即白,我们也许对个别人怒其不争,甚至唾弃他们助纣为虐,但很难单纯地去把他划为恶人。这个时代太多利己主义者,更难得的是张诚与王大军
虽然我很同情残障儿童,但这部电影我真的共情不了,可能是因为这类影片看太多了?不对,我后来仔细想了下,这部片的出发点是好的,可是我个人觉得这片子在角色塑造和重要人物的关系描写这两部分都有所缺失,导致我看着他们遭受霸凌以及后面反转的剧情时,内心几乎毫无波动……
是我想進影院看的電影。稍微看了一下真實事件,最後也是不了了之,和熔爐一樣。其實,哪兒沒有這種事啊?只是韓國一直很敢拍,台灣也終於有了一部這樣的作品,雖然藝術性上還達不到那麼完美,演員方面也是,這部入圍金馬的是韓國小演員金玄彬。但這樣的作品應該鼓勵才對,讓更多人知道和重視,這個評分7.2有點低了,寫這個短評時只有55個人評價就出分了,恐怕還不夠客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