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1E10观后拙见如剧中Sloan所言,"the greater fool"是个经济学术语,中译为"博傻理论"。
这个名词我并非初次听说,却对Sorkin据经济学本义做出的新闻人角度引申感到尤为惊艳,忍不住又花时间围绕Episode10做了些功课。
Sorkin借剧中角色之口解释了他心中的"the greater fool":SLOANThe greater fool is actually an economic term. It's a patsy. For the rest of us to profit, we need a greater fool, someone who will buy long and sell short. Most people spend there lives trying not to be the greater fool. We toss him hot potato. We dive for his seat when the music stops.The greater fool is someone with the perfect blend of self-delusion and ego to think that he can succeed where others have failed. The whole country was made by greater fools.首先要注明这里的"buy long and sell short"通过联系上下文能猜到是"buy overvalued and sell undervalued assets"之意,但不是金融交易中惯用的表达,脱离语境单拿出"buy long"或"sell short"其实是"买多"和"卖空"。
考虑Sorkin法律背景浓于经济背景,他在创作剧本时大概率是有经济顾问的,用错专业术语的可能性不高,但我尚未见到这两个短语在别处有剧中的含义。
再看Investopidia对"Greater Fool Theory"的定义:The greater fool theory states that it is possible to make money by buying securities, whether or not they are overvalued, by selling them for a profit at a later date. This is because there will always be someone (i.e. a bigger or greater fool) who is willing to pay a higher price.Due diligence is recommended as a strategy to avoid becoming a greater fool.可见经济学是从一个宏观的视角把greater fool视作了经济现象,而Sorkin很清奇地单从greater fool的角度切入,赋予基于"diligence"要"avoid"的一方褒义,挖掘出了更有趣的观点——经济学认为人都该理性,但新闻人恰恰需要这种不理性,国家也是博傻之中建立的。
这是我自封的第一季最高光时刻,一刷时被Sorkin这迷人的脑回路和强有力的语言表达震撼得瞠目结舌。
虽然为了升华扣题而有些断章取义的成分,因为greater fool的"self-delusion and ego"的驱动不是信念和追求而是贪婪和无知,本意是个痴心妄想接盘侠,但Sorkin对博傻概念的加工再创作还是衬得起拥有如此恢宏立意的作品季尾。
-I know what a greater fool is, and I wanna be one.-Camelot. She's the kid at the end of Camelot. Ask me again. Ask me your idiot question again.-What makes America the greatest country in the world?-You do.再就是碎碎念些Sorkin用greater fool挖的坑,烧脑之余欣赏一下Sorkin的讲故事技巧。
不过比起前文探讨的他宏大高级的叙事主题来看,剩下的含义都算家长里短满足边缘观众的八卦趣味了哈哈。
"The Greater Fool"是通过Mac前男友给Will写的新闻报道标题引出的,这种偏偏选Mac和他恋爱时出轨的ex来写稿子的骚操作也只能让观众惊呼,不愧是Will :) "He can get pretty creative with revenge."前男友不白给,稿子内容不出所料直戳肺管:The Greater FoolOne CNN producer remarked, "It's as though McAvoy is unaware of how ridiculous he looks doing what he thinks passes as a Murrow impersonation."A senior VP at parent company AWM laughed as he said, "Will wants to change the world and hates that the world has changed. It's not so much Will McAvoy is old. It's that he is antiquated. His premise is irrelevant and pompous."我个人极度痴迷Sorkin的创作很大程度就在于他打磨每句台词花的精力多到观众看第一遍几乎不可能get到全部内涵和韵律美,这是个"don't assume people who watch TV shows are dumber than people who make them"的精英,虽然有些白左,但作为他的观众"is happy to see smart people against them" :)Who's Murrow?
Edward R. Murrow, in full Edward Egbert Roscoe Murrow, (born April 25, 1908, Greensboro, N.C., U.S.—died April 27, 1965, Pawling, N.Y.), radio and television broadcaster who was the most influential and esteemed figure in American broadcast journalism during its formative years.Murrow was a notable force for the free and uncensored dissemination of information during the American anticommunist hysteria of the early 1950s. In 1954 he produced a notable exposé of the dubious tactics of Senator Joseph McCarthy, who had gained prominence with flamboyant charges of communist infiltration of U.S. government agencies.如果说第一句还是单纯的业务困扰,第二句就是暗戳戳的pun,在观众终于了解了voice message的内容后回看才发现好一个"改变世界,世界变了"的双关。
什么Donxiote的mirror,什么reality isn't,Will在说的不只是工作,还有感情的暗示,自以为表白被毙的苦闷,以为Mac已经move on了的自闭。
埋gossip线稳定收视率是有效的,这个坑成了我看第二季的第一动力……Sorkin坏坏地在本季结束只播了message的一半,正卡在love一词之前,连interview里都坚称Will是因为Dorothy Cooper重燃斗志返回newsroom,为避免剧透堪称处心积虑。
能力出众性格直爽的美女配上冷面热心爱的深沉的别扭大叔,莫非是美剧卖萌的标配。
万恶编剧填了坑后,这季的糖甜得吃不消。
听说Mac根本没收到消息之后Will那个小表情和Donxiote cosplay,编剧您不但有城府,幽默感也真不错呢。
Will感情上也是The Greater Fool,单纯字面意思的greater fool。
Mac能毫不掩饰表达爱意和歉意,"You're melting, aren't you? Your heart is full."这动人的情话啧啧~Will那边不但要嗑嗨得"couldn't feel my face"才开口说love,而且连Mac如果听到他示爱能否回应也莫得自信~最后回到Mac前男友写下the greater fool的内涵,是在批判Will坚守新闻界无法坚持的原则的那份狂妄自大,还是在褒奖Will博傻般的行为撑起了整个新闻行业,亦或是在嘲讽Will在爱情面前畏首畏尾的自欺欺人?
We'll never know.
艾伦*索金这次要干什么?
在惨淡的收视率和如潮的恶评面前,这位奥斯卡最佳编剧奖得主,还能镇定自若地喝着咖啡,或者吸着大麻,视若无睹地借ACN的“晚间新闻”继续播报自己心中那套“伟大光荣正确”的新闻理念吗?
那群激情四射,个性洋溢又脾气火爆的新闻团队,在亚特兰蒂斯电视台的办公室里肆无忌惮地讨论、争辩、纠缠……创造了一种火药感十足和变幻暧昧的工作氛围:连珠炮似的言论,机关枪般的语速,随时随地的发飙,突然爆发的冲突……仿佛随时准备掀翻AWM大楼的顶棚,加上那狗血的恋情,简直让人HIGH得酣畅淋漓,HIGH得无与伦比!
这就是艾伦*索金在《新闻编辑室》中给观众呈现的独特体验,这个疯子一样的新闻团队是由如下人物组成(引用豆瓣网友Even.翦的总结):“一个装了N年好人却阴沟翻船的老聪明鬼;一个30岁就几近透支,整日徘徊在死亡边缘的漂亮姑娘;一个木讷的几年不谈恋爱,表情像打多了尿毒杆菌的“首席”;一个眼睛圆得像玻璃球,但晕头胀脑噼哩啪啦的紧张姑娘;一个被称为“阿三”的来自贫民窟的理工小达人;一个醉醺醺神叨叨慢腾腾的白头发老板;还有一个率一群不满老聪明鬼暴虐脾气的准前制作人。
”这群人在一起能干出什么?
他们合力在剧中呈现出一档视角独特和犀利深刻的新闻报道,却也成功地使这部今年HBO的重头戏在本土第一季的收视人群只有区区210万。
相比每集200万美元的制作费,成绩不可谓不惨淡。
剧中主角们那种坚持新闻理想而不在乎收视率的行为在现实中得到了最直接的残酷验证。
不知道艾伦在不在乎?
也许能让人聊以自慰的是,这部剧集在大洋彼岸出其意料地火,火到几乎成为这个国家媒体从业人员们一次不亚于欧洲杯的集体狂欢,他们彻夜无眠地守在电脑前等待更新,沉浸在剧中那开放自由的舆论环境,肆意张扬的新闻理想与一群果敢聪明的媒体精英所共同营造的场景中,然后满怀深情地幻想着在这片言论管制与新闻审查无处不在的山谷里,野百合也有春天。
只是在马蹄飞快的剧情节奏中,那层出不穷地典故数据让人不时得暂停,WAIT,他们刚才说的是什么?
让我们来看看艾伦到底想说什么?
美国不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国家与堂吉诃德每一个人都应该由衷地赞美并热爱自己生长的国家,这也许是每个民族主义者心中无可辩驳的神圣“宪法”。
国家是每个人得以生存的土壤,它伟大而光荣,其兴衰荣辱系于每个公民,这种国家观念深植内心,以致于逐渐演化为一种无可争议的国家意识崇拜。
不管美国是不是全世界最伟大的国家,第一集中西北大学那个美丽女生的提问,正反映着一种即成观念如何得以潜移默化并凝结固化的现实。
面对主持人一再地追问,ACN的主播威尔WILL,这个擅长含糊其辞与一向温文尔雅的公众人物,突然一反常态地爆粗,一串冰冷而残酷的数据粉碎了在场所有人的骄傲和自豪,在大学这个理应充满思辨与争论的象征性场景中,他要打破那种对国家的迷信!
WIL对美国的犀利质问宣告着一部精彩剧集真正开始了!
不幸的是,神话一旦建立,将其颠覆,难上加难,而将各种不允许辩驳的观念带入每个人思维并固化的,正是来自于各种媒介之宣讲。
那个新上任的旧识EP(执行制片人)MAC给团队带来的新观念(也许是回归被弃已久的老观念),意味着正面挑战现有的标准、喜好、体系、习惯……总之,他们将挑战即成的一切惯性和迷信。
自喻为堂吉诃德,他们满怀理想主义的激情,能让ACN的晚间新闻成为一档严肃认真地展现新闻本真的新闻节目吗?
IT’S NOT, IT CAN BE。
教化的使命:让我们告诉这些愚蠢的大众究竟应该看什么!
无可否认,他们首要一个问题是:媒体精英们如何面对大众的口味?
众生们既平凡又机智,既诚实又狡黠,既随性又挑剔,既随波逐流又喜恶分明,既立场坚定又瞬息万变……许多时候,大众的口味已经成为民意的代名词。
在民主国家,它左右着从国策到衣着的方方面面,而经过激烈的竞争与多年的市场化后,媒体已然成为大众的代言同时也成为大众的奴仆。
收视率成为判断节目成功的标杆,内容提供者似乎已不能决定自己的菜单,按照大众口味烹饪才是行业的不二真理。
这让新闻编辑室的媒体精英人士焦灼不安,在他们眼中的,许多新闻节目已经沦落为迎合、猎奇、低俗且毫无伦理道德感的娱乐脱口秀。
媒体的独立自由精神日益沦丧,这个社会的是是非非本就已经模糊不清,而媒体参合一嘴的结果,是让价值观更加混乱不堪。
于是,他们立志要恢复媒体价值导向的神圣使命,他们要做社会正能量的传递者,他们要拨乱返正,去他妈的收视率!
他们要用一档晚间新闻节目去挑战世俗的流行的偏离轨道的行业规则,他们要让媒体舆论成为真正的社会公器,重新赎回原来的信誉和正义,他们要正确运用手中公正的“第四权力”,引导社会重新回归或者竖立健康理性的秩序。
是的,潜意识里精英的优越感,对世俗口味的不屑,对民粹意识泛滥的反感,让他们自觉背负着教化的神圣使命。
从CHARLI,WILL,MAC到JIM,MAGGIE,NEAL,SLOAN……他们不厌其烦地说教,团结一致地坚持,是在与人民为“敌”?
还是在为大众谋福?
媒体的责任与边界:只有医生能宣布一个人的死亡不管怎样,新闻编辑室的团队在致力实践着自己认为正确的理念。
他们不以收视率为依归,不以市场为导向,更不以党派为倾向,用独特的视角呈现当下,用犀利的提问争辩是非,用全面的阐述提供思辨,尽管有时显得有些咄咄逼人,但是客观、中立、理性一直是其努力遵循的行为准则。
印象深刻的是在报道议员遇刺的新闻时,能够不为各大主流媒体所动,守住媒体报道的真实性底线,DON的那句“他是人,只有医生能宣布一个人的死亡”,轻描淡写又振聋发聩,无疑是在抢夺独家、以讹传讹已成常态,喧嚣而容易头脑发热的媒体大战中,一剂猛烈的镇静剂。
的确,媒体有告知真相的责任,却也有行为发生的边界。
市场的两难:收视率的魔咒尽管晚间新闻完成了一次次漂亮而深刻的报道,但是已然难逃收视率下滑的厄运,也许这是每个现成秩序颠覆者所必须面对的难题。
相对于严肃认真的新闻,电视机前的人们似乎更喜欢一些看似严肃实则捎带娱乐性的话题:比起美国提高债务上限所引发的潜在危机,他们更乐意去关注一个漂亮的女杀人嫌犯和议员的花边新闻,于是观众们用遥控器投票,让晚间新闻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加之自由批评招致的上层不满,私人生活所引发的小报关注,以及报道引来的死亡威胁……让一切错综复杂起来,理想主义的凯歌似乎就要戛然而止了。
好在电视剧毕竟不是现实,一个突然出现的人物戏剧性地扭转了整个编辑室团队的命运,而该神秘人物的出现消失,所折射的又是美国社会在911后的私密空间的日益缩紧与权力日益扭曲的现实。
调味剂:纠结而狗血的办公室恋情说实在,除了那机关枪般的语速争吵和多少显得有些卖弄的论点带来惊喜外,这出新闻编辑室的故事实在有些乏味和枯燥。
毕竟,绝大多数观众如同故事里所竭力批判和力图改变的对象一样,是绝不会为了向水门事件的“深喉”致敬和时常需要翻阅词典才能了解的典故术语去关注这样一部“严肃认真”的剧集。
于是,你若想从中看到《老友记》和《绝望主妇》式的美利坚嬉笑打闹,就只有牵强地着眼于那几位主角之间纠结而狗血的恋情了。
WILL 和MAC, JIM和LISA、MAGGIE, MAGGIE和DON、JIM,DON 和MAGGIE、SLOAN……看着圆眼瞪着小眼,小眼盯着大胸,大胸搭配长腿,时而欢笑时而吵闹,有仇的报仇,有爱的敢爱不敢爱以及错爱……你还是不能明白这到底是要闹样?
然而,就算有那眼有灵犀和心有千千结的调味,也无法让角色本身丰满起来,他们还是在叙事和表达观念的大背景下,显得“瘦骨嶙峋”。
至于媒体的力量究竟有多大?
我们依然无从得知。
只是,《新闻编辑室》在天朝拥有的难以置信的拥趸和好评,让我们看到了媒体究竟应该是怎样一种姿态的基因,不过既然种子尚未萌芽,就让新闻的理想暂借着他人的躯壳去纵情吧。
至于艾伦和HBO在不在乎?
我们更是无法揣测,且待下一季。
Good evening, I'm Will McAvoy. This is "News Night". And that was a clip of Richard Clarke, former counterterrorism chief to President George W. Bush, testifying before Congress on March 24, 2004.American liked that moment.I liked that moment.Adults should hold themselves accountable for failure. And so tonight I'm beginning this newscast by joining Mr. Clarke in apologizing to the American people for our failure. The failure of this program during the time I've been in charge of it to successfully inform and educate the American electorate.Let me be clear that I don't apologize on behalf of all broadcast journalists, nor do all broadcast journalists owe an apology. I speak for myself. I was an accomplice to a slow and repeated and unacknowledged and un-amended train wreck of failures that has brought us to now. I'm leader in an industry that miscalled election results, hyped up terror scares, ginned up controversy, and failed to report on tectonic shift in our country. From the collapse of the financial system to the truths about how strong we are to the dangers we actually face. I'm a leader in an industry that misdirected your attention with dexterity of Harry Houdini while sending hundreds of thousands of our bravest young men and women off to war without due diligence.The reason we failed isn't a mystery. We took a dive for the ratings. In the infancy of mass communications, the Columbus and Magellan of broadcast journalism, William Paley and David Sarnoff, went down to Washington to cut a deal with Congress. Congress would allow the fledgling networks free use of taxpayer-owned airwaves in exchange for on public service. That public service would be on hour of air time set aside every night for informational broadcasting, or what we now call the evening news. Congress, unable to anticipate the enormous capacity television would have to deliver consumers to advertisers, failed to include in its deal the one requirement that would have changed our national discourse immeasurably for the better. Congress forgot to add that under no circumstances would there be paid advertising during informational broadcasting. The forgot to say that taxpayers will give you the airwaves for free and for 23 hours a day you should make a profit, but for one hour a night you work for us.And now those network newscasts, anchored though history by honest-to-God newsmen with names like Murrow and Reasoner and Huntley and Brinkley and Buckley and Gronkite and Rather and Russert...now they have to compete with the likes of me. A cable anchor who's in the exact same business as the producers of "Jersey Shore". And that business was good to us, but "News Night" is quitting that business right now. It might come as a surprise to you that some of history's greatest American journalists are working right now, exceptional minds with years of experience and an unshakable devotion to reporting the news. But these voices are a small minority now and they don't stand a chance against the circus when the circus comes to town. They're overmatched. I'm quitting the circus and switching teams. I'm going with the guys who are getting creamed. I'm moved that they still think they can win and I hope they can teach me a thing or two. From this moment on, we'll be deciding what goes on our air and how it's presented to you based on the simple truth that nothing is more important to a democracy than a well-informed electorate. We'll endeavor to put information in a broadcast context because we know that very little news is born at the moment it comes across our wire. We'll be the champion of facts and the moral enemy of innuendo, speculation, hyperbole and nonsense. We're not waiter in a restaurant serving you the stories you asked for just the way you like them prepared. Nor are we computers dispensing context of humanity. I'll make no effort to subdue my personal opinions. I'll make every effort to expose you to informed opinions that are different from my own.You may ask who are we to make these decisions. We are Mackenzie McHale and myself. Miss McHale is our executive producer. She marshals the recourses of over 100 reporters, producers, analysts, technicians, and her credentials are readily available. I'm "News Night" 's managing editor and make the final decision on every seen and heard on this program. Who are we make these decisions? We're the Media Elite. 好久没有听写这么长的段落了,看大叔飙台词有一种难以描述的痛快淋漓,心潮澎湃的赶脚The West Wing之后好像很久没看过这么精彩的思路PK剧了哎,太容易被大叔的个人魅力征服了……
时间宝贵,无心前戏,让我们直奔主题。
1、专业性受前女友影响,楼主比较喜欢看一些专业性的剧,讲述一群固定的人在固定的地点干一些有技术含量的事。
这种专业不是简单地堆砌几个专有名词,而是深入细节,贴近真实,要实打实的讲述这个行业以及这个行业里的人们。
不求看完之后能成为半个圈内人,至少也应该让人对这个行业有一定了解,这种了解是全方位的,包括行业本身的历史,现状,未来,以及身处这个行业中的人们他们日常做的事、生活状态、精神面貌、感情生活等等,如有必要甚至包括技术和工程细节。
看这种剧有两个好处,首先是它们往往贴近生活,真实可信,比较容易有代入感;其次是因为带有一定的专业色彩,也能满足楼主的好奇心。
实在不行,你就把这种剧当作科普教育宣传片来看,也是不亏的。
楼主阅片甚少,这种剧包括但不限于:妙手仁心、料理仙姬等等。
而本剧讲述新闻编辑室的故事,对于每天都看新闻的我来说,新闻是如何产生、然后被编辑、被选取、被报道,直至最后被我们所接收,哪些事件可以成为新闻,而哪些新闻又值得成为头条,这些都深深吸引着我。
更何况这本身就是一个节奏快、强度高、信息量大的行业,也就注定了这部剧节奏快、强度高、信息量大。
剧中有大量台词却少有废话,处处蕴含着幽默和机锋,角色之间唇枪舌剑你来我往好不热闹,对于最近喜欢短平快节奏的我来说,实在是最合适不过了。
2、感情戏不拧巴这里的不拧巴并不是简单纯洁天真的意思,而是不闹心,不纠结,不缠绵悱恻,不要死要活,不刻意卖萌,不人为刁难,不大明湖畔,不网状关系,不重口味,有节制的煽情,以及最重要的——没有床戏。
对于楼主这样一个头脑简单的人来说,处理太过混乱的人物关系简直不堪重负,一部《步步惊心》就可以爆掉我的CPU,而《绯闻女孩》简直就是可以要了我的命。
再加上由于前一段时间被【男朋友.女朋友】【他爱她,她爱他,他爱他】的重口味伪小清新重创了三观,楼主至今未能痊愈。
如今看到这样一部干净、利落、偶有曲折却仍然积极向上的剧集,简直就像一剂云南白药喷在了伤口上,瞬间止血杀菌消炎止痛。
看这部剧的时候,如同当年看【真爱至上】,始终有一种美好的感觉始于电影,留于心中。
而本剧中,无论是男主角的傲娇,还是工科男的羞涩,亦或是女性角色的大胆或矜持,都在可以接受的适度范围之内。
即使最复杂最纠结的ABCDE也不过是在爱(love)和喜欢(like)之间犹豫挣扎而已。
最重要的是,这种纠结停留在“发乎情止乎礼”的层面,不涉及下半身。
这年头,看一部没有床戏的好剧是多么的难你们有人知道么?
最后,顺便说一句,我实在太喜欢女主角了。
3、正能量且不说这部剧传达的价值观是否有好莱坞美国梦洗脑之嫌,也不说它关于如何做新闻的表述是否有马后炮的嫌疑,更不谈编剧是否自恋,这些都是次要的。
重要的是,它关于理想的坚持和妥协,个人认为是最打动我的一点。
男主角厌倦了“模拟两可”、“两不相帮”、“和稀泥”的新闻模式,决心做“真正”的新闻,因而有了后面一系列的故事。
在这个过程中,有坚持有妥协,有成功有失败,有正确也有错误。
感动我的不是因为一上来就知道自己是正确的所以坚持下去必定成功这种模式,而是在前路未知的情况下仍然去坚持理想,坚持的过程中发现错误然后改正错误,以及为了“行小恶,为大善”而进行适度妥协这样一个坚持的过程。
这个世界上,我们从不缺少理想,我们缺少的是脚踏实地的态度。
正是这种态度,传达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让你在生活重重的束缚中仍旧不忘初心。
虽有YY励志之嫌,但请相信我,这些都是非常节制非常克制非常有节操的传达给你的。
4、楼主推荐最后一点其实是非常个人化的一点,毕竟,这部剧让一个刚喝完感冒药、脑袋昏昏沉沉、智商下降极其厉害已经接近半脑残状态的病患在凌晨2点爬起来无视第二天要早起上班的事实文思如泉涌奋笔疾书的写下这篇影评,难道不值得看一看吗?
THE END
三刷The Newsroom,比第一遍第二遍更爱Don&Sloan。
如果会五刷的话,会认真写长评论吹捧索金大神。
Don:哥伦比亚新闻系毕业。
应变迅速,头脑灵活,清醒理性。
为人比较洒脱、果断,所以看上去比较随意吧。
故事的开始让人误会是渣男,其实是一个发现自己只是一般喜欢但仍想给承诺的男人,因为纠结感觉与责任的不对等,所以比较犹豫而显得渣。
Sloan:经济学博士。
既有对数字的敏锐理性,但也如她所说的不切实际(推掉了几百万年薪的工作,就是想留下来做好的新闻,她说,你觉得我这样的人实际吗)。
明明肤白貌美大长腿还美的不自知。
在生活、感情上缺乏经验,像个初入社会的小女孩,对比专业上的强大有一种反差萌。
看似是Sloan女神占强势,其实她对Don的喜欢绝对不比他给的少。
她对他说“我不介意你比我笨,真的”。
这么高智商女神怎么会喜欢一个笨蛋呢。
这段关系,最开始是Sloan先动心的,3年前,她就对他动心了,从电梯跑出来鼓起勇气想约他喝咖啡遗憾撞见他和女朋友接吻。
也是Sloan先主动的,她说她还单身的原因是“Because you never asked me out”。
Sloan和Don建立起了某种信赖和依赖,当她被前男友拍裸照时,就想躲进Don的办公室找他谈心,而他不会指责她怜悯她而是倾听她陪伴她;当她要做新闻调查时,Don总是能给出非常聪明取巧的方案。
即使对Sloan女神来说这样情商智商随时在线、俏皮傲娇也懂得退让服软的男人很难抗拒啊。
虽然Don在她的经济学领域可以说是小白一个,但他毕竟哥伦比亚新闻系毕业是真聪明,也是很有新闻理想的人(最后放弃100多万观众的黄金时段,只为留守自己根植起来的深夜节目),常常能直击要害。
而Don这么一个有点小傲娇小随性的人,怎么会不被这么聪明有趣的姑娘吸引呢。
一直觉得Don骨子里是个很浪漫的人,他请Maggie同居,点了满屋蜡烛把钥匙装在盒子里送他,Maggie说我已经有你家钥匙了,他说可这把是有盒子的。
这么一个有仪式感的男人怎么会不浪漫呢。
他对Sloan更是浪漫啊。
Mac问他怎么还不追Sloan,他说想要漂亮的出击。
他果然说到做到,没有世俗的口头表白。
匿名竞价花了1000美元买下Sloan为公益拍卖的“签名”书。
Sloan知道后在直播前几秒直接冲进控制室现场给书签名,按头强吻他,把书砸进他怀里,一句话没说,撇嘴微笑着离开。
这1000元拍卖的杀伤力应该比送她1万元的礼物要浪漫珍贵。
他们真的各种默契,Don只写了几个字母,Sloan就秒懂他的意思是让他删除Ins的亲密照片(关键是让她知道自己Ins密码就很甜很亲密啊)。
Sloan说她习惯单身,Don说那你什么时候准备结束了告诉我。
其实Don根本没想结束这段关系,他想更进一步,事实上他走这步棋既有试探也有自信吧。
Don说,我想请你参加我父母结婚40周年聚会;Sloan说,我爱你,你不用回应。
他们倆人所谓的彼此试探,我觉得话的字面意思都是真心的。
Sloan对外看似女神,人事部调查倆人关系时,Don说如果让Sloan在工作和他之间做选择,她肯定毫不犹豫选择工作。
但这句未必贴切(虽然说这段话时Sloan不时望他的表情很值得回味),不过是Don很宠Sloan罢了,在控制室看到话题走偏他却不忍心用耳麦叫停Sloan的采访,面对外人也给足面子。
他们的关系既是势均力敌的,也是弹性柔软的。
这一次,Don不想勉强自己负责了,他是真的想负责了。
彩蛋:虽然Don&Sloan的故事谢幕了,但Don现实里真娶了女神,真的是人还蛮有魅力吧。
决定学播音记者这个专业的时候,我的很多朋友都不理解,说这么个不lucrative又不安全稳定的事情有什么可做的,在美国这边不好找工作,回国又在这边 freedom of speech 的教育下不会适应。
其实我也不是圣人,对自己的理想也不是那么确定。
但我对新闻的梦想和热情在偶尔的怀疑和畏难中居然一点点成长。
和大家分享两个记忆深刻的瞬间:1 去年帆船比赛,我和teammate 抗着机器在查尔斯河上的大桥正中间 找到很好的位置,等啊等,等他们划过来的时候开始拍正脸。
当时不觉得,回去剪片子的时候被景色给震撼了:当时正是一个阴天的下午,一切在镜头里显得那么清晰;天低而平静,河面安静而广阔,岸边加油的声音反而在比赛的学生运动员的激烈竞争中显得模糊而遥远。
渐渐地他们划远了,连背影都看不见了,但远远看到有一群鹅突然一起飞起来。
一切都是那么安静有力量,等待爆发。
2 去年秋天北美爆发的“占领运动”。
我去拍片子。
当天听说他们准备以当地美联储办公楼作为游行的开端,我和一帮记者就在那里等。
新闻现场的感觉是很爽的:停着不同电台的车,不同的现场主持人。
结果那帮游行的人选了另外一条路通向美联储的楼,大家远远看见游行队伍的前端逐渐靠近,全兵荒马乱抗起机器就往新的路线跑(因为要赶在游行队伍前拍正脸,游行的人应该是走向镜头的,而不是拍人家脚后跟和屁股)。
换句话说,我们必须抗着机器比他们先跑到美联储大门门口。
我的机器相对业余而小,所以我一扛就扛肩上,一手三脚架,一手背着三个包(我自己的包,三脚架包,机器包)。
真是喘粗气跑到那里,赶紧架上机器,调整。
时间刚刚好 - 游行的队伍正朝着我的方向走来,喊着"We - Are - the 99 percent! We - Are - the 99 percent!" 他们逆光走来,声音磅礴震天,标语漫天飞舞,警察的车和摩托大灯全开,警笛高鸣,腰间别着荷枪实弹,把美联储大门堵死,游行者用单薄的自行车对抗警察的摩托, 扶车把的手发抖。
那个瞬间,站在这喧闹世界的正中心,我从未觉得如此安静。
我从没离我的梦想这么近。
献给所有有同样梦想的你们。
1.最开始看这部美剧是在微博上看见蔡康永转发了,意思大约是这么快的语速,白宫风云都已经很快了,还要再快吗?
所以,为了练习自己的听力,开始了这部美剧。
然后就被第一集的American is not the world greatest country any more那大段的话shock到了。
其实更喜欢那句问题的存在首先要去认识到,很合自己的心意,然后开始了。
只是觉得很合胃口,然后开追,就难以自拔了。
2.之前的评论中有sorkin之前的一些故事,我并没有涉猎过他之前的剧集,唯一有的也只是《点球成金》,很多他的手法在newsroom中还可以看到,例如运用音乐快速的带过剧情,在关键点的留白和主人公深沉的思考(也许其中涉及到导演的想法),但是其实也可以看出,索金有很强的个人特色,风格也很明显。
在故事的推进和铺陈中,greater fool 和 bully 两集用了很类似的叙述方式。
而大家经常会提到的“无聊”“没意思”的某集其实更有一些内容,高潮迭出的那些集数,个人觉得更多是感情的加分和剧情的迸发,而并非是sorkin本来想要表达的东西。
毕竟人生不是一个接一个高潮,能够在低谷中保持操守才是品质吧。
3.不知道这里有没有对于茶党的相关信息熟悉的人,能够给我一些脑补有关茶党所进行的活动以及一些评价,感激不尽newsroom里第三集中大段对于茶党的批判是有现实意义的,激进的政治投机者和煽动者已经篡改了茶党的定义,更多的是为了谋求voter而不是真正去践行所发表的言论。
而媒体的内战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使得选民被蒙在鼓里,进而被蒙蔽。
我想sorkin是想还给选民一个真实,以及mac所说的“do the real news”4.TMI是TMZ吗?
一直很想问这个问题。
TMI最后的关门大吉,sorkin应该是很希望这样的情况出现在现实中。
媒体的责任与义务不应在那些八卦上,而更多地是教人向善will也曾说“i'm on a mission to civilize”因为我有教化众生的义务。
charlie在第四集最后和leona谈判的时候也说道“news organization are a public trust with an ability to inform and influence the national conversation.”公众信任的媒体所存在的意义。
5.追梦赤子心这部电影我还有专门去看过,承认在“jersey thing”我也哭了。
那天,我也更新了,叫做“理想主义者的逆袭”,will在最后对nina说到他的同事,使我相信,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人在为了名利而追逐,还有很多人是在为了信仰和理想。
Amen,在每次祈祷时可否听见自己内心的回应?
而我们又何曾记得当初的梦想,又在做什么呢?
而这回应又是否符合自己当初的期许呢?
6.Bully everyone can be bully.will在这一集做了深刻的内心剖析,豆瓣也有评论说sorkin曾经用过这样的手法在副总统中。
黑人教授和WILL的那段对话,WILL越界并不断刺激他,最后造成了不可弥补的后果。
will之后自己承认,我是恶霸,我才是那个造成这一切的人。
可是,will最终最终依然没有和mac解决这一切。
7.OBL和WILL的high,这样的一个夜晚,不应该像是这样。
曾经试想过,是否会有狂欢,是否会有庆祝,后来才明白,一场灾难所遗留的是难以平复的伤痕,在遇难者的身上,在遗孀的心里,在美国的土地上,更在历史上。
“we were transformed that morning into a different nation, more fearful and so, of course, more hostile.”无论做什么都夺不回那些生命,更抹不平心灵的伤痛。
无论是neal的女友、美航机长、带FDNY帽子的制片人,应该用那样一句话,will说的那句。
“America's darkest days have always been followed by its finest hours.”8.tragedy porn恰逢其时是美国信用危机,而news night为了能够举行共和党内部辩论会而不得已屈服于reese 开始报道cathy anthony 可是大家都不愿意接受这一切 全部都对于这件案件并不感兴趣我在想的是,很多时候我们的媒体是真的要那样报道新闻吗?
奥运期间为了夺人眼球的各种夸大评述和评论。
以及难以生存的媒体环境,程益中,王小山,李承鹏,作业本,难道也要用各式各样的奇闻异事去转移注意力,而不是看看我们周围的世界到底已经破败成个什么样子?
不是看看我们要付出多大的代价才能够生存?
而民主、自由的权利又有多难取得?
9.在最第一集,mac不断重复要给选民一个真实,而不是用媒体和公众人物合力打造的泡沫去骗取选票,去营造一个美好的假象。
咄咄逼人的will,犀利的问题,政治的真相总是丑陋且难以令人相信,美好的谎言和令人咂舌的现实一起出现。
很简单,要的不是谎言,要的是切实的政策,真实的回答,即便不那么难以接受,但是“我不同意你所说的话,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谎言请离开............10.what is illness to the body of our knight errant ?what matter wounds ?for each time he falls, he shall ries again.woe to the wickedsancho, my armor, my sword !!!害怕输掉的后果 然后撒谎 然后继续着自己荒诞的行径 魔化的教育 部落心态 对政府以及政府内部病态的仇视是我想错了 还是 ?
文GE曾经也是这样 而现在依然有这样的人出现想去再读一边堂吉诃德 去明白真正应该在这个世界上做什么?
又应该做出怎样的选择。
思想凌乱,各位轻拍
【第一集】MacKenzie:在一个民主国家,没有什么能比让全体选民都拥有知情权更重要了。
如果信息闭塞,或者更糟,根本是假信息,会导致灾难性决策,抹杀百家争鸣的的可能性,而这正是我从事新闻业的原因。
Will:这不是什么慈善剧院,而是靠广告支撑的电视台,你很清楚对吧?
MacKenzie:我宁愿为100个观众播出一档好节目,也不愿为100万观众播出差节目,如果你让我选的话。
我过来是要做一档最像我们之前节目的节目,而不是你现在这种好好先生的节目。
谁说好的新闻就没法受到欢迎的?
Will:尼尔森做过统计。
MacKenzie:那么现在我们就要做既真实同时又受欢迎的新闻节目。
Will:这不是过家家,这是不可能的。
社会学家们已经证实,内战以来我们的国家比起任何时候都要两级分化。
MacKenzie:是的,人们倾向于选择他们想知道的新闻Will:人们选择他们想知道的事实!
你想做的根本不能实现。
MacKenzie:除非你认为绝大部分美国公民都是笨蛋Will:本来就是MacKenzie:我不这么认为。
给我机会,我来证明。
你知道你忘了什么吗?
美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自从她诞生以来就不停地告诉自己可以做得更好的国家,这是我们血液中的一部分。
如果你诚实地告诉观众事实,那么观众会想要看新闻,并不是每个人甚至没多少人,顶多5%,但就是这5%的人会改变这个国家,所以我们会做得更好。
MacKenzie:现在你要仔细听我说,塞万提斯500年前说“听我说,此地荒凉,难以忍受,艺术尽毁,品性败坏,骑士诞生,战袍招展,戴上手套,向你宣战。
”这就是《堂吉歌德》。
是时候做一个堂吉歌德了。
我们要重建新闻界,重塑新闻工作的神圣性。
做一档夜间节目能够为国家建设献计献策,彬彬有礼,谦和有度,回归到重要的新闻上,不再有漫天谣言,不再有窥探隐私,向愚昧之人宣扬真理,不再为了新闻而制作新闻。
我们现在正处于转折点,我知道你明白这一点,外界将有漫天讨论。
政府是行善的利器,亦或是利己者的工具?
难道我们不想做的更多吗?
难道利己主义是天性吗?
你我是可以设定论题的少部分人。
PS:第一集最好看的部分,是从得到消息到完成直播的过程,10分钟的戏剧,涵盖了判断报道方向、搜寻资料、敲定受访者等一系列流程,唯独没有上文中的“理想主义宣言”。
实际上,编剧艾伦·索金借MacKenzie之口说出了自己的价值观——新闻客观公正,回归重要的议题,启迪民众,重塑第四等级。
这些都是很激动人心的观点(影片确实在保持克制的基础上添加了些许配乐),但难免于精英的说教气息。
而电影,至少我心中的好电影,是“展示”,不是“教导”。
【第二集】News night 2.0三原则第一,这是否是投票时我们所需要了解的信息?
Is this information we need in the voting booth?第二,它是否是辩论的最佳可行形式?
Is this the best possible form of argument?第三,报道是否有历史背景?
Is the story in historical context?第四,报道是否真的有两面性?
Are there really two sides to the story?媒体对于成功有偏见,媒体对于公正有偏见。
不是每条新闻都有两面性演播室就是法庭,我们只连线专家证人。
我们不要最华丽的版本,不要最惊人的版本,而是最佳可行的版本。
我们让他上节目太煽情了,我们就是为了给他赚取同情,我不想为任何人赚取同情,我要的是事实,而这两方面都不能展示事实。
成为领导者,成为这个节目的道德核心所在,做到正直客观。
【第三集】“我喜欢这些听证会的原因是,它们让美国人更透彻地了解为什么911的悲剧会发生和如何避免此类事件再次发生。
我喜欢这些听证会的原因还包括,它给了我一个向911遇难者的家属朋友道歉的机会。
我向在场的所有人,向在电视机前的观众道歉,你们的政府让你们失望了,承诺要保护你们的政府让你们失望了。
”晚上好,我是威尔•麦卡沃伊,这里是《晚间新闻》。
您刚才看到的是在乔治•布什总统任期内的前反恐协调员理查德•克拉克的发言片段,2004年3月24日在国会的一段声明。
我们喜欢那个时刻。
成年人应该为错误负责,所以今晚,我用克拉克先生因错误向民众道歉的片段作为开篇引出我个人的道歉。
我为在我负责本节目期间未能正确地报道信息和引导选民而道歉。
在此声明,我并不代表所有的新闻工作者道歉,也不是说所有新闻工作者都欠大家一句对不起,我只代表自己,我是导致我们步入缓慢的、反复的、不自觉的、难以修正的灾难,落到如斯田地的同谋。
新闻业误报选举结果、散播恐慌、激起争论、失实报导政府换届,作为行业领袖我难辞其咎。
从金融体系的崩溃到我们的真实能力,再到我们面临的危险,当成千上百英勇的年轻人上战场保家卫国时,我却用哈里•胡迪尼(著名逃脱大师)的雕虫小技来误导观众。
错误的原因显而易见,因为收视率。
大众传媒发展初期,新闻界的哥伦布和麦哲伦——威廉•佩里和大卫•沙诺夫(分别为CBS之父和美国广播通讯业之父)直入华盛顿去跟国会谈判,国会同意让羽翼未满的广播电视网免费使用纳税人所有的电视广播,但要以一公共服务为代价,那就是无论如何,每晚都要有一小时的新闻播报,也就是我们现在俗称的晚间新闻。
国会预测不到电视业会成为广告商向消费者推销商品的途径,它忘记在协议中加上一条使全国性讨论变得更好的规定,国会忘记加上绝对不能在新闻播报中插播付费广告这一条,他们忘记说,纳税人可以让你们免费使用电视广播,一天中23小时你们可以卖广告,但剩下的一小时你们只能为我们工作。
如今电视网的那些新闻节目,纵观历史,真正的新闻主播,例如摩洛、里森纳、亨特利、布林克利,皆为晚间新闻主持人,和布林克利、克朗凯特、拉瑟,现在他们要跟我这种人竞争,跟《泽西海岸》(MTV台著名的恶俗真人秀节目)的制作人从事同一个行业的新闻主播,虽然这种商业化对我们是有益的,但现在《晚间新闻》将摒弃这种商业化。
你们可能会大吃一惊。
美国史上最伟大的一些新闻工作者目前仍然奋战在一线,以其多年经历沉淀下来的卓著思想和坚定不移的热忱为大家播报着新闻。
然而这些声音现在已经极少出现了,马戏团(奥巴马在10年接受采访时曾把华盛顿比作一个马戏团)内小丑横行乱作一团,他们已经无力抗衡,他们被打败了。
我要退出马戏团,投靠其它团队,我要追随那些战败的人,我被他们那种永不言弃的精神所打动,我希望能够从他们身上学到这种精神。
从今以后,将由我们来决定播出的内容和呈现给你们的方式。
这一切都基于一个简单的真理——比起让观众做一个见多识广的选民,开启民智才是更为重要的。
我们将竭诚为您奉献最海量的资讯,哪怕再小的新闻也要通过我们的网络传播开去。
我们要做事实真相的拥护者,坚决反对含沙射影、投机、夸张和胡说八道的新闻作风。
我们不是餐厅的服务员,不会按照你要求的方式奉上新闻大餐,我们也不做只会陈述事实的机器,因为新闻有了人性的参与才会变得有意义。
我不会刻意去抑制我个人的观点,我会尽力去为您呈现不同于我个人主张的明智观点。
你也许会问谁是我们这个团队的决策人,答案就是麦肯兹•麦克黑尔和我。
麦克黑尔女士是我们的执行制片人,她带领着一个超过一百人的团队,包括记者、制片人、分析师和技术员,她绝对是值得我们信任的;而我则是《晚间新闻》的执行总编,也是这个节目所有细节的最终决策人。
做出决策的我们是什么人呢?
我们是媒体精英。
莉安娜:上帝啊,过去的六个月里,新闻之夜到底发生了什么?
查理:莉安娜,节目收视率已经稳定下来,我们在做让你为之骄傲的节目,我会让事情变回原来的样子的。
莉安娜:人们感兴趣的故事哪里去了?
肥胖症、乳腺癌、飓风、老年得子、爱疯……那些破烂才是他在行的。
查理:做那些破烂的时候他在打盹。
我策划让一个才华横溢的执行制片人,给另一个才华横溢的主播,提供最好的平台,通力合作,做一档能让这家公司骄傲的新闻栏目。
莉安娜:为了左派?
查理:中立莉安娜:你他妈疯了吧查理:为中立派,莉安娜,事实永远是中立的。
我们不能假装某些事实有争议来给不相信这些的人公正的假象。
平衡跟我没关系,它和真相、逻辑、或事实没有任何关系。
他不会在节目中告诉观众要和平相处,这是新闻的进化,观众依然支持。
这个是看过前两集后写的,上周发在华尔街日报中文网上,发表的时候因为篇幅有删节。
原文链接在:http://cn.wsj.com/gb/20120710/DJF075242.asp下面是未删节的1989年11月15号,艾伦•索金(Aaron Sorkin)的百老汇处女作《好人寥寥》在曼哈顿的“音乐盒剧场”首映,演出获得了巨大成功。
随后在百老汇连续上演了497场。
那一年索金28岁。
两年后,《好人寥寥》被改编成电影,索金也从百老汇搬到了好莱坞。
在接下来的20年里,他参与编写制作了一系列成功的电影和电视剧,成了好莱坞最炙手可热的剧作家。
到了6月24号《新闻编辑室》(The Newsroom) 在 HBO首映时,索金已经获得了六个艾美奖,一个金球奖,和一个奥斯卡。
过去两年,索金在电影界迎来了事业的又一个高峰。
不仅凭《社交网络》(The Social Network)拿到了第一座奥斯卡,去年的《点球成金》也获得了极大的好评。
在大银幕上风头正劲的时候,索金决定返身电视界,我想大概是因为电影虽然影响力大,但是留给编剧的空间却相对较小。
对于索金来说,一部精心制作、由自己全面掌控的电视剧,更合适随性肆意的直抒胸臆。
索金同HBO合作推出的《新闻编辑室》,讲述了“亚特兰蒂斯有线新闻”(Atlantis Cable News ACN)的王牌节目主持人,由杰夫•丹尼尔斯扮演的威尔•麦卡沃伊(Will McAvoy)在遭遇事业危机的情况下,决定同一群有理想、有激情的同事联手打造一档高质量晚间新闻节目的故事。
如果说《好人寥寥》的主题是“你敢面对真相吗?
”(Can you handle the truth?)20多年后,索金在《新闻编辑室》里要回答的问题则是,“该怎样面对真相。
”(How to handle the truth.)在前几集中,我们看到,演播室随处可见的电视屏幕上,除了ACN,另一个总在不停播出的是美国有线新闻网(CNN)。
几乎就在索金凭借《好人寥寥》成为好莱坞的编剧新星时,CNN借助第一次海湾战争的机会,不仅成为了美国电视界的一个传奇,同时也令一个崭新的电视节目形式走进了美国人的生活,进而影响了全世界:24小时有线新闻(Cable News)。
在过去20多年里,CNN和其它几家有线新闻频道联手在竞争极为激烈的美国电视界打下一片大好江山。
到了2012年,有线新闻频道已经成为美国观众获取新闻的主要渠道之一。
虽然一般来说,有线频道同免费的电视网相比受众规模要小很多,但是在新闻节目这一块,有线新闻却一枝独秀,在收视率上已经可以挑战有着百年历史的大电视网。
索金让CNN在剧中“出镜”,无疑是向这个有线新闻的先驱致敬。
不过,当成为一代宗师的索金拿起笔准备书写有线新闻的江湖传说的时候,CNN早已风光不再,江湖也早已不是那个江湖了。
伴随着收视上的巨大成功,有线新闻的巨大影响力也令其成为美国各种政治力量进行角逐的主要媒体战场。
同其他媒体形式相比,电视覆盖面广,观众的组成更加多元。
大电视网每天播出新闻和政治题材节目的时间很少,但有线新闻却可以24小时专注于选民关注的问题。
电视访谈的形式也给了参与者很大的空间,辩论答疑,充分阐述立场。
所以现在白宫如果有新的政策主张,会首先考虑派人到有线新闻节目中,及时同民众沟通。
而作为反对党也要在有线新闻的访谈中发表不同意见。
在大选年,有线电视更是成了选战中的兵家必争之地。
所以现在每天晚上打开电视,黄金时段的新闻频道里,满眼都是竞选双方阵营派出的高官、议员和巧舌如簧的各路说客们口沫横飞的不停攻击对手拉拢选民。
即使候选人在全美各地竞选活动上的演说,也需要通过有线新闻传达给更多的选民群体。
于是有线新闻俨然成了总统选战的主战场。
三大有线台黄金时段的主持人们,更是成了在美国政治斗争中举足轻重的人物。
这些拥有上百万观众的主持人们一句话,可能比候选人们花费巨资制作的竞选广告更有影响力。
而当有线新闻作为一种媒体平台,成为民主、共和两党在阐述政见、攻击对手时的共同选择时,美国有线新闻的运营也呈现出了一种令人不安的趋势。
节目的制作开始变得越来越带有党派倾向和意识形态上的偏见。
如果用我们熟悉的一个词汇来形容的话,那就是“新闻导向性”越来越明显。
同有些国家不一样,在美国,带有偏见和导向性的新闻报道是被视为有悖于新闻伦理的。
然而当电视台的老板们发现片面的报道会带来高收视的时候,他们就像沾上了毒品的瘾君子,任由节目越来越无所顾忌的背离中立客观的新闻报道原则。
目前美国有三大有线新闻频道,福克斯新闻(Fox News Channel,为Fox下属公司),微软全国广播公司新闻台(MSNBC,为NBC下属公司),和CNN。
在这三家有线台中,福克斯新闻偏向共和党,MSNBC偏向民主党,CNN相对中立,收视率也最低。
2008年总统选举对于美国的有线新闻运营来说是一个分水岭。
围绕着这场历史性选举的报道,令三大有线新闻台的收视率几乎都翻了一番。
同时这些报道也几乎都史无前例的具有极端的倾向性。
08年之前,三大台还在竭力标榜自己的客观。
就在奥巴马就任总统的同时,福克斯新闻取消了为民主党说话的克姆斯(Alan Colmes)的节目,CNN旗下立场倾向共和党的罗道(Lou Dobbs)和格伦•贝克(Glenn Beck)也转到了比较保守的福克斯新闻。
在一场赤膊相见的竞争中,大家都觉得不再需要标榜中立的遮羞布了。
于是,现在每天晚上打开电视,当福克斯新闻和MSNBC在讨论同一件事情的时候,你会感到这件事是发生在两个不同的世界。
在福克斯的世界里,共和党总是对的;MSNBC则相反,认为奥巴马和民主党才是人民的大救星。
而立场相对中立的CNN,收视率落到了20年来的最低点。
有线新闻的偏见不仅街知巷闻,而且也“上达天听”。
前总统切尼就规定自己外出所住的旅馆房间内只放福克斯新闻,而每天被福克斯的主持人们炮轰的奥巴马,则在接受采访时义愤填膺的抨击福克斯“根本算不上新闻机构”。
在今年的驻白宫新闻记者晚宴上,喜剧明星吉米•凯莫在致辞的时候半开玩笑的批评记者们“作为新闻人,不再把向美国人民传达信息作为自己的责任,反而为了让老板们盈利而刻意分裂这个社会。
”(They say you no longer honor your duty to inform America, but instead actively try to divide us so that your corporate overlords can rank in the profits. )台下的记者们虽然笑了,但笑中明明透着几分尴尬。
这样的偏见性报道令有线新闻的公信力有所下降。
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新媒体在美国政治中的影响力。
为了避免被偏见性报道扭曲自己的立场和本意,越来越多的政客们开始转向在脸书和推特上直接同选民沟通。
同时由于年轻一代的选民在社交网络上画的时间越来越长,政治候选人们也把越来越多的竞选资源从电视等传统媒体转移到新媒体上。
某种意义上说,有线新闻偏见性报道其实在饮鸩止渴,短期提高收视率的同时,也在为传统媒体的消亡推波助澜。
有线新闻的怪现状,及其目前在美国政治生活中的巨大影响力,无疑是令索金决定制作《新闻编辑室》的一个重要原因。
电视制作一直是索金钟爱的一个题材。
从电视处女作《体育之夜》(Sports Night)到《日落大道60号》( Studio 60 on the Sunset Strip),新闻编辑室已经是他同题材的第三部作品了。
同时索金也是一个“政治控”,被认为有史以来最优秀的政治剧之一的《白宫风云》正是索金树立自己江湖地位的代表作。
所以《新闻编辑室》作为一个电视和政治题材的双重载体,无疑为索金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表现平台。
从前几集中,可以很清楚的看出,索金通过这个剧想要达到两个目的:一是要正本清源,表现自己认为正确的“新闻观”;第二个目的则是利用ACN这个虚拟的电视频道,来表达自己对美国当下政治问题的真实观点。
令人不安的是,面对当下乱象丛生的有线新闻江湖,索金开出的药方却不是回归客观、中立的新闻传统。
相反,他似乎想借《新闻编辑室》为“邪派武功”正名,让有预设立场的报道也成为名门正宗。
在《新闻编辑室》一开始,威尔中立的报道风格被描绘成过于保守、缺乏理想。
在面对节目改革犹豫不决的时候,威尔的上司告诉他,“主持人有自己的观点”很正常,不仅古已有之,也是新闻界的传统。
第二集里,新来的制片人干脆直白的讲出:“中立的报道也是一种偏见”(Media bias toward fairness)。
索金在接受杂志采访时表示,不应该从一个报道是否在意识形态上不左不右来判断它是否中立,真实和客观才是判断中立的真正标准,而有时候真实和客观在意识形态上是有倾向性的。
换言之,在ACN的节目中,主持人们要敢说真话,而不要去在乎自己的观点是否倾向于民主党还是共和党。
索金这种新闻观虽然不无道理,但是在政治争论中,很难讲哪一方的立场是绝对正确和客观的。
当威尔每晚面对镜头,带着自己的立场播报时事的时候,虽然他以为自己在为真理发声,但实际上ACN的团队却剥夺了观众自己对事实进行判断的权利。
但无疑索金对自己的正确是深信不疑的。
由于他的立场倾向于民主党,所以《新闻编辑室》一定程度上是在为左倾的MSNBC背书。
在福克斯新闻通过偏向共和党的报道成为三大新闻台中的收视冠军后,同CNN一起为了收视率苦苦挣扎的MSNBC决定向“排头兵”学习,先找来立场左倾的凯斯•奥伯曼(Keith Olbermann),继而全台节目整体想民主党倾斜。
其报道的倾向性,比福克斯有过之无不及。
“向左转”令MSNBC尝到了甜头,虽然收视率还比不上福克斯,但总能压坚持“中立”的CNN一头。
在开播前后,有报道认为《新闻编辑室》的原型是CNN,但是从已经播出的几集来看,ACN无疑是MSNBC的翻版。
首先,不仅威尔的扮相很像克里斯•马修斯(Chris Matthews),而且马修斯的儿子还在剧中出演了一个角色;另外威尔的火爆脾气和令人难以忍受的工作作风,完全是MSNBC曾经的台柱子凯斯•奥伯曼(Keith Olbermann)的翻版;而目前MSNBC 晚上黄金档的主持人之一,劳伦斯•奥当纳(Lawrence O'Donnell)更是索金的老战友。
不仅在《白宫风云》里做过顾问、编剧和演员,还靠《白宫风云》得过一个艾美奖。
当然把ACN和MSNBC连在一起的,更主要的是新闻编辑室里对政治问题出奇一致的左倾立场。
虽然索金在“有线新闻应该怎样做”的话题上有话要说,但是他更在意的,应该是借助这个剧来表达自己的政治观点。
从墨西哥湾漏油到亚利桑那州严苛的移民法,都是真实发生的、对美国社会生活有重大影响的政治事件。
在《新闻编辑室》中,索金通过威尔团队围绕着对新闻题材的讨论,也大声的讲出了自己对环保、移民改革等问题的看法。
从前几集看,威尔的新闻制作队伍,和《白宫风云》里白宫西厢的精英团队一样,无疑都是民主党的坚定支持者。
甚至在《新闻编辑室》开宗明义的第一集中,我们还听到了《白宫风云》里托比•齐格勒在巴特莱总统国情咨文演讲前直言进谏时说的那句名言:“政府是服务社会的好工具”这句典型的支持大政府的民主党言论,无疑为《新闻编辑室》这个剧定下了一个意识形态上的基调和亲民主党的政治立场。
美国主流媒体对《新闻编辑室》的评价褒贬不一。
可能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索金对自己的新闻观和政治观都毫不掩饰、立场鲜明。
没有为了“政治正确”而去对这个故事进行一番安全保险、不得罪人的演绎。
然而对于喜欢政治、喜欢有线新闻、迷恋《白宫风云》的普通观众们来说,即使对索金的新闻观和政治立场都不认同,尽管剧中的感情戏还是很弱,但《新闻编辑室》仍然是一部不容错过的“神作”。
索金作品中特有的飞快的故事节奏和机关枪似的对话方式,加上这个与生活与美国社会息息相关的题材,使观看过程变成一种很刺激的享受。
观此剧如饮烈酒,可能醇厚不足,也没费心去调和酒中的刺鼻的辛辣,但是一仰而尽后,清气上升,浊气下降,总忍不住想叫一声好儿,拍案赞一声“痛快!
”在《新闻编辑室》第一季仅播出两集之后,HBO便对外宣布将同索金继续合作推出第二季。
HBO如此有信心,除了对索金实力的信任之外,相信也是因为考虑到今年是大选年,每集都会涉及大选议题的《新闻编辑室》,肯定会吸引很多观众。
除了收视率之外,在《新闻编辑室》的播出时机的选择上,索金和HBO是不是还有其它的考量呢?
这个剧实际上从09年就开始筹划了,索金却一直等到距离总统选举投票还有5个月的关键时刻开始播出第一集。
这样一个围绕着大选热点话题不断亮出鲜明观点的故事,对观众的政治立场肯定会有影响。
所以,不管是有心还是无意,起码在客观上,索金和HBO在一场关键的总统选举中,已经不再是旁观者。
ACN已经和CNN、福克斯新闻、MSNBC一样,在真刀真枪的政治沙场上,各为其主,兵戎相见。
做新闻讲究时效性,可这样一部讲新闻室的故事,却充满了怀旧的气息,从片头就开始缅怀那个主播高大形象的时代。
只是在这个年轻人只听John Stewart吐槽新闻的年代,夜间新闻主播的权威早已江河日下,想要凭借一个主播的一己之力带回新闻道德和新闻理想,简直是逆天啊。
就算台词长,讲的快,气势彪悍也无法掩盖剧情本身的薄弱。
故事设定在纽约城的新闻节目Atlantis Cable News (ACN),有影射CNN之嫌,例如EP01里BP漏油事件发生的当晚,CNN把报道重点放在里有人在酒店遗失了一个iPhone手机模型,而忽略了BP的大头条;而事实上最近CNN也很“给力”,上周刚发生了为了抢新闻而报错新闻的丑闻,在宣布最高法院是否通过Obama的医改法案时,和FOX抢先报法案未通过,然后义正言辞地讨论不通过的后果,在洋洋洒洒整整7分钟后,在支持奥巴马的选民嘟嘟囔囔骂了一圈脏话以后,CNN才意识到,报错新闻了,法案通过了。
而这些不仅仅是CNN一个台的问题,美国主流媒体报报道新闻的方式在变化,观众消化新闻的信息也在变化,这样一部试图把新闻热情和理想重新带回给观众的电视剧只能说出发点是好的,只是很难让人有共鸣,尤其配上这样的角色设定:Will是黄金收视率主播,但是很大牌,被人认为是心高气傲不可一世,所以节目组同仁都对其避让三分,逮到他因为失控大爆发而被休假式治疗的机会,就集体转组,其中包括Will一手提拔起来的执行制作人Don。
怀抱着对Will的信任和新闻真实性的热情,新闻部的老板Charlie找来了金牌制作人MacKenzie,战场玫瑰,雷厉风行,还偏偏是Will的前女友,两人合作重铸Newsroom 2.0。
但是从剧情还在以Twitter和Blog作为笑点来看,这显然是Newsroom1.0版。
其他配角包括野心勃勃的Don,一直很紧张的助理制作人Maggie,MacKenzie的搭档新闻敏度度急高的Jim, 对Maggie有好感,但是Maggie和Don是恋人关系,《百万平民窟》的男主角扮演的电脑天才,好莱坞对于亚裔的典型印象。
基本上没有一个角色让我喜欢的,Will不是House那种骄傲却又可爱的,Don也不是Cary那种有野心却又心思复杂的角色(The Good Wife),Maggie总是在用犯错来证明别人的价值,实在看得人很着急,最后只好跳过她的桥段,MacKenzie是我喜欢的御姐气场,但是我心目中的最佳制作人永远都是Liz Lemon了。
至少这两集下来,所有的角色都很单面也很典型,只好说Charlie算是个可爱的角色,因为他长得有Woody Allen那种神经质碎碎念的feel,和角色设定本身没什么关系。
下一集简方达会客串演出,不知道会不会是个讨巧的角色。
看这个形势,我很快会弃追这部戏,其实如果这部戏放在四大无线台,弄成一个电视台版本的《实习医生格雷》,找一个Anderson Cooper这样的主播,说不定还能演下去。
但是作为HBO出品,Aaron Sorkin的制作,就觉得欠缺敏感度。
真正要致敬新闻人,大推乔治克鲁尼的《Good Night, and Good Luck》,主播Edward R. Murrow 在美国媒体“红色恐怖”的阴影之下,单枪匹马站出来斥责当时的权威麦肯锡,阻止了麦肯锡主义的蔓延。
原文发在blog上了,贴过来稍微改了点。
弃
呵呵
讲如何做新闻的剧集,语速超快,信息量大,而且从头到尾都有种歇斯底里的感觉。
第一二集的水准真是从天到地
精灵可爱艾米莉?
还记得看第一集有多么惊艳多么震撼~简直看的热血沸腾!结果从第二集就不断的开始狗血~理想主义散发圣母光辉的女主角也越发的让人无法忍受~这个剧做新闻的部分看起来是多么的酣畅淋漓~感情戏部分看起来就有多么的让人想掀桌= =+预感是追不完一季就会弃的···
Alan Shore should have a role in this show.
這個屬於我可以接收的有看點的裝嗯
女主角和女一配真的很烦人啊!!
拍出一种职业的性感与魅力,让观众欲罢不能,是职场剧必备且难得的素质。
看了三集,还蛮好看的
吹过头了吧。不管是剧集本身还是打分高的观众都过于自我感觉良好了吧。我默默地等待这个剧的分降下来。不是说话快,对白多,关注公共话题就是好剧好不好。PS,千万不要把新闻媒体想象的太神圣,社会变革和体制推进绝对不是主要靠电视演播室里的这帮人,不论国内国外。当然,我不否认其重要作用。
终于看到一部有想法的美剧了,有极大潜力,台词超棒,但是有些桥段老了点,女主不够强。仍然极力推荐!
本年度最爱的美剧之一!夏季剧,刚刚播出两集,已经把我给帮住了。果断的追下去。艾伦索金编剧,101忠狗男主角,雨果里的卖花姑娘,贫民窟百万富翁男主角……阵容很强大,故事很厚重,节奏拿捏的让你浑身鸡皮疙瘩。十分推荐!
大陆传媒人对此剧的热捧完全可以理解,太监想必也对正常男人的生活充满了渴望。就事论事,这是我看的最差的1个HBO的片子。拖沓、无聊、空洞,对新闻自由的理解过于表面化
对于能让我不按暂停键去做其它事的剧还是弃了吧,好看的点在哪?
今早看了下和菜头的吐槽,“有许多文艺青年因为其中的新闻理想而推崇备至。觉得自己的工作有价值,这样的工作大概做起来也会过瘾一些,而不是打卡做事换饭票而已。只是这样的工作很难找,否则就不用拍成电视剧了。”
三集弃。生动表现了知识分子/媒体精英自以为手握真相和真理的狂妄自大,他们说的真相不过是他们相信或愿意相信的事情。btw.这么啰哩啰嗦婆婆妈妈的编导居然都是男的。
呵呵就不该追这片子的
别人家的主旋律片就追捧成这样,忒有出息了。肯定也有一干第三世界兄弟国家人民看我们的《建国大业》哭得满脸是泪!不待见maggie这么多戏份因为她头发太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