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哪啊哪啊神去村》,香港人把这部电影译为《恋上春树》,无疑是更符合信达雅的标准。
而在大多时候,港译总是走的剧透和噱头路线,实在令人不敢恭维。
这种青春、励志、热血和半治愈类型的电影,也是平成年代日本电影的一大特色。
从1989年周防正行《五个光头的少年》到《五个相扑的少年》,中间泷田洋二郎《入殓师》超越巅峰,到2013年石井裕也《编舟记》,从一群人到一个人,从愣头青到内向男,影片讲的其实都是一回事:主人公克服重重困难,用一年或一辈子的时间,专注于某项不起眼的、与现代社会脱节的工作职业——从当和尚、相扑手、入殓师到编字典。
矢口史靖也是其中一员,从《五个扑水的少年》、《摇摆少女》到《快乐飞行》,他乐衷于讲述新手被踩,菜鸟初飞。
看似千篇一律,实际上总有新意,回味无穷。
这回的《恋上春树》,正是励志喜剧的又一佳作。
不难发现,这些电影的主人公,他们的初始动机并不是发自内心的热爱这项职业,有些是祖辈父辈的羁绊,有些是稀里糊涂的尝试,还有些纯粹是喜欢一个女人,老师或者是教练。
显然,只有把冲动模式从洗脑机器的国家大义,下放到普罗大众的基本欲求,一部电影才会真的贴近和俘获观众。
类似心理机制的构建,还有韩国的《国家代表》、台湾的《海角七号》,它们也在做一些破铜烂铁变废为宝的类型故事。
看完《恋上春树》,首先想到的居然是这句话,“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
比之2013年横扫日本国内电影奖项的《编舟记》,《恋上春树》在娱乐性上实在强出太多。
在以技术见长的大片时代,电影把故事背景设在了远离现代化工业的林区。
手机这种高科技产物,连块砖头的作用都比不上。
村子里人口稀少,通讯更是基本靠喊。
受益于祖祖辈辈种下的参天大树,它拒绝了被未来浪潮席卷的可能,树在人在。
你砍完了先人种下的树,那么,你还得种下同等多的树,就像人类自身的繁衍,生生不息。
由于竞争激烈,大城市里没有废柴主人公的位置,可神去村却给他留了一张牌。
剧本做出这样的编排,除了物尽其用之说,更多是在给年轻人的生命价值观做引导。
很多人朝九晚五,还自得于无休止的加班,更在朋友圈上炫耀工作干劲为荣,却从没有真正想过,那是不是自己真正喜欢的工作。
即便不喜欢,时间长了,也患上斯德哥尔摩综合症。
看,我都这么努力了……应该是喜欢了吧,暂且安慰,自我麻醉。
《恋上春树》逆其道而行,废柴想着一逃再逃,结果发现还是没逃掉。
面对枯燥的伐木生活,他必须有一股精神上的力量支撑,于是,封面女神成了他的原始动力。
从演员外形也不难看出,废柴孱弱胆怯,而村里的大哥一副好身板,健康、强壮又自然。
从人的外形到大树的拉升镜头,《恋上春树》毫不掩饰地暴露着大自然的伟大。
也是在闻得树叶的芳香,情不自禁地哼起了伐木工人之歌,废柴发现,自己好像已经习惯或者是喜欢上这份工作了。
如果仅仅是日复一日的砍树,哪怕还有木材生产最终在都市获得利用,那么,《恋上春树》好像还是出世太远。
所以,电影仍然需要一次意料之外的升华努力。
于是,祭典成了一个戏剧上的冲突高潮,更是日本民俗的一次奇观展现。
从天而降的巨木,不仅是人类熟悉的原始生殖崇拜,更是从神灵到人间的一次形象演化。
搭建中间桥梁的,正是那片莽莽苍苍 、树大根深的森林。
这股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潮流,远从宫崎骏的《风之谷》开始,历经了河濑直美在《萌之朱雀》的歌谣,阿比查邦在《热带疾病》的梦魇,共同搭建了东方的神秘主义。
很多电影教我们要往前看,要追逐物质金钱名利,就像爆米花片,植入的都是时装汽车奢侈品。
可日本电影却经常告诉我们,除了慢一点,你还得往回看,看看天,拜拜灵。
它植入的居然是一些“不务实也中用”的价值观,是久居都市的人类所无法体验的生命原始快感。
不得不说,这种片子,在其他国家真的不太找得到。
【《名牌》】
没电脑、没手机、没信号,跑到与世隔绝的深山老林里实习林业,一个落榜失恋的逗逼男生改变和成长的故事,在国内很多以捞金为主要目的的电影人看来,对于这种太过稀松平常不足为奇的题材完全就提不起兴趣,要不就成了脑残癖们的瞎搞对象,在缺乏良心和诚意的国内,想将这样的内容拍出风格和精彩,简直比登天还难,但却是日本电影的拿手绝活,有着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一个看似不会有太多亮点的主题,总能拍得足够暖心和动人,对于吃惯了商业快餐和文艺大餐的影迷而言,每年都需要有这类“茶泡饭电影”解乏解腻。
从日常生活入手,细腻真诚的叙事手法,将故事娓娓道来,行云流水间流露出日本人一贯的态度和精神,无论是温暖人心的治愈系、毫不刻意的励志或积极乐观的正能量,通过自然而然的生活点滴和日式暖风的温柔来袭直击你的内心,这已成了日本电影标志性的电影类型,俗称为“茶泡饭电影”,没有多么高大上的材料,只有朴素实诚的外表,却蕴含着食物最本质的美味,有股清新淡雅之气,充满了朝气和动力。
《哪啊哪啊神去村》就是部代表作,故事结构相当直白简单,麻雀虽小但五脏俱全,平凡的剧情中,有着形象鲜明的人物刻画,大自然雄伟神奇的力量,对于生存和工作的信仰与敬意,有欢乐逗趣的情节和细节,还有实践给予人的成长。
平野勇气无意间看到一张带有可爱女生照片的林业实习宣传单,不远千里来到偏远山区抱着玩票的心态学习林业,晕血、怯弱、胆小、懒散,总而言之就是个不折不扣特二巨孬的大怂包,就在平野打起退堂鼓准备打包开溜时,巧遇“宣传单女郎”,被狠批一顿没出息后,平野选择折返继续坚持,被分派到更加原始的神去村后,经过一番锻炼和了解,从最初的吊儿郎当到充满干劲活力,从各种不习惯畏手畏脚到全身心的融入,从弱不禁风洋相出尽,到能顺利的采摘、伐木、砍树,从当逃兵到奋力的扔掉胶卷,从互有芥蒂到泪眼相送,从格格不入到成为祭典的一员,送上饭团、闻着植物、唱着村歌,能看到平野脱胎换骨的变化。
一份看似枯燥无味的工作,在不少人看来或许觉得就是份根本没法做到名利双收吃力不讨好的苦力活,报以瞧不起的轻蔑态度,但透过平野的视角和他的改变,却能从“神去村的生活”中体会到工作不分贵贱的道理,每一个坚守在自己岗位上默默付出为社会尽一份力的人,都值得为之敬佩和尊重,具备着不容小觑的价值和意义,而平野无疑也是“天生我材必有用”的励志榜样。
不论是林中道不清说不明的玄乎神明,还是花去了几代人心血换回光荣回报的不易和成就,抑或最后震撼传统的祭奠,让我们感受到了一种可敬的神圣感,他们已将工作变为了对于大自然的信仰、民族精神的传承和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实习一年后的平野恋恋不舍的告别回家,回到城市的他脸上带着迷茫和惶恐,显得无所适从,他走到家附近一个建造房屋的工地边,看到他们拿着熟悉的木材,闻到了久违的木香,又坐上了返程的火车。
神去村,保有传统文化的民俗习性,浮夸暴躁的前辈,负责好客的村长,悠闲质朴的村民,可爱活泼的小孩,清晰透彻的湖水,无处不在的野生动物,绿意盎然的树林,大自然的神奇和魅力尽收眼底,很多人看完后不禁感叹,这就是自己无限追求心生向往的生活环境,不过或许大部分会像那群学生一样,怀着猎奇轻率的心态和姿态走一遭,能做到舍弃和放下欲望、诱惑、名利、浮躁,真正用心融合的人又有多少?
这部电影的选角挺值得一提,特别是平野勇气的扮演者染谷将太,天生一副逗逼欠揍相,有种莫名的喜感,像个欢乐的开心果,太适合这个角色,简直天衣无缝,大惊小怪,唯唯诺诺,胆小如鼠,被水蛭咬到大流血、被蛇咬成大肥耳,成事不足败事有余,被数落被欺负被咒骂时的怂样,最后惊险刺激搞笑十足的“过山车”,他的“本色演出”为这部电影增色不少,长泽雅美带点泼辣的清纯也很到位,对伊藤英明饰演的刚烈狂躁有情有义的前辈印象也很深,这些形象鲜明的人物成了这片功不可没的亮点。
很多时候我们总在抱怨、逃避和厌恶,却从未好好的发现、融入和享受,一部看似走小众路线的日式小清新电影,却给予了不论是对个人、工作或生活状态,一个重新审视和规划的机会。
先欢迎自己归队,上次在豆瓣写东西还是2012年 昨晚邀请朋友们在家中聚会,一起弹琴唱老歌,唱了铃木昌吉的《深夜食堂》主题曲,也唱了罗大佑的《小妹》。
朋友走后,我久久不能眠。
一直在思考一个词:赤子之心。
我勉强算得上一个写小说的,自娱自乐地写过两本未出版的小说,一本是自我救赎,一本是自我剖析,更重要的是记录那是那段心路历程。
以小说家为梦想的我自上本结束后,已经荒废两年没怎么阅读更极少写字,并不全怪大都市让人迷失,也似乎进入了30岁独有的自我怀疑里。
昨晚出现了久违的创作冲动,最强烈是关于故乡和童年的记忆残影,想从中寻找自己的“赤子之心”。
于是想写一部关于“动物园”“末日森林”相关主题的新小说,今天借朋友来拿东西的契机,请她帮忙推荐些安静的电影寻找点启发。
她一开口就是《小森林》,我为这巧妙地重合惊诧。
朋友推荐的几部里,我最终选择了看这部神去村。
感谢这位推荐电影的朋友,在合适的时候推荐了合适的电影。
我生长在东北,所以看到电影中笔直入云的杉树和大雪覆盖的森林时,借着酒力一度热泪涌上。
虽然和朋友说自己不需要被“治愈”,可到了这个年纪,好像很容易被莫名其妙的东西所感动。
电影治愈我的有两个瞬间:第一个是勇气和与喜爬上树顶俯瞰大山,背景音乐似乎是爱尔兰风笛,内心空灵,向往自然。
第二次是男人们爬上山顶用原始的工具伐倒神树。
记得城里的同学们还在曾开电锯的玩笑,说印象中砍树都是用斧子。
与喜听了很生气,最初我以为那是城市与乡村的互相鄙夷,直到与喜们真的拿起了斧子和大锯,我才恍然,原来那是村民对现代信仰、仪式感的轻蔑所发出的无声抗议。
斧子不是不用,它要用在最隆重的仪典中,也会出现在城市人从小听到的传说故事里。
传说原来不在故事书中,而是真实地发生在“神去村”。
我也想到自己的信仰,作为佛学信众,我听过太多不信者的反驳和嘲笑,我始终争执不过,但我知道,信仰从来不惧嘲笑,因为当信仰产生力量击中你时候,其他一切声音都会瞬化恒河砂砾,力量过于悬殊,无需解释。
正如片中勇气从不懂村长为何突然停车双手合十,到看到神树倒下时内心的翻涌。
我们砍树,我们也为后人种树,传统、虔诚、敬畏、相信、生活的意义,不经历,不能懂。
信仰能治愈人,是因为人可以坦然把自己交付给信仰。
电影中还有一个细节让我印象深刻——两次告别。
第一次是全家人开车去商业街,可爱的孩子不知所以地不停地和小伙伴儿们说“再见”(byebye),小伙伴儿们也仅仅目送,不厌其烦地回应着一声声再见。
另一次则是接近片尾,男主角离开神去村时和女主不停说“再见”,这次是(sa yo na ra),日语中的sayonara多少含有些永别之意,用在长久的离别中,天然带有伤感。
女主角也追至列车轨道上,一声声回应sayonara,目送男主离去。
在这一声声道别中,可以清楚地感觉到从不舍,到感谢,到释怀,到祝福,再到对未来生活的期待。
看至此处,我脑中突然浮现除了钱德勒在《漫长的告别中》经典的那句:“每一次说再见,都是死去了一点点”。
两次告别相互呼应,小孩子再见看似无来由、看似好笑,但其实和男女主角一样,都是来自内心里最纯粹的对感情之不舍,认真地说好每一次再见,大概就是赤子之心吧;认真对待每一段生命中的情感,大概就是赤子之心吧。
我选择写小说,是5年前的机缘巧合,正如电影中男主无意中来到神去村,发现了自己应该属于的地方。
人生短暂,真爱的选择也不过是误打误撞,却也无怨无悔罢了。
工作多做一分少做一分,当时是看不出来的,要等我儿子都死了,才会出结果;钱多多钱少,依旧要量入为出,戒奢以俭;信神或者不信神,全凭自己高兴。
森林的味道和原始的气息。
明治时期的一棵树,世代守护到现在,这讲的是天地神明的事情。
但是这其中最最重要的,是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是爱。
我超级喜欢的是里面的再见的两个场面:小朋友的妈妈带他走了,他喊拜拜,小伙伴们也喊拜拜,小朋友再喊,小伙伴再喊,直到彼此都听不见声音。
这种事情,表达的是:我喜欢你,我知道你也喜欢我,我舍不得和你分开,但是我知道你会回来,你走之前我们玩得很开心,我也期待你回来之后我们继续那么开心地在一起……小孩子做起来一点也不奇怪,很自然,很简单,彼此相爱。
末尾的时候,男主和女主也在重复同样的再见。
什么也不用多说,这样的情感,与之前的铺垫好情绪,完全是一模一样,刚好移过来。
其实两个人的感情,在这几声再见里面,透出得是无以伦比,感动得我一塌糊涂。
首先这部日片译名就挺好玩儿。
神去村,风景很好,看起来真的赏心悦目。
影片与其说风景好,倒不如说青春好,肆意来去,有长者的呵护,又不必被孩子拽衣服抓脸,可以像看生活情景剧一样看着老人,大人和小孩闹哄哄的然后淡然微笑。
虽然现实生活当中这样自觉又不自觉的好时光并不长久,但是被带入进去,未来、情感、人生路,一切都是开放的,加上抒情的清新的环境,实在是非常治愈,拍手。
杣杣そま满是木的山,顾名思义,就是「山林、树林」。
①木を植え育てて木材をとる山。
杣山(そまやま)。
为了采伐木材而种上树木的山。
也叫「杣山」。
②山から木材を切り出す人。
きこり。
杣人(そまびと)。
杣夫(そまふ)。
从山上砍伐木材的人。
樵夫。
也叫「杣人」、「杣夫」。
③杣山から切り出した木。
杣木(そまぎ)。
从山上砍下来的木头。
也叫「杣木」。
①木を植え育てて木材をとる山。
杣山(そまやま)。
为了采伐木材而种上树木的山。
也叫「杣山」。
②山から木材を切り出す人。
きこり。
杣人(そまびと)。
杣夫(そまふ)。
从山上砍伐木材的人。
樵夫。
也叫「杣人」、「杣夫」。
③杣山から切り出した木。
杣木(そまぎ)。
从山上砍下来的木头。
也叫「杣木」。
据说,这个「杣」,并不是普通的山林,而是日本皇室和富人才能使用的山林。
这种山林通常封山育林,以备皇室建造住宅庭院等不时之需,轻易不得砍伐。
そま满是木的山,顾名思义,就是「山林、树林」。
①木を植え育てて木材をとる山。
杣山(そまやま)。
为了采伐木材而种上树木的山。
也叫「杣山」。
②山から木材を切り出す人。
きこり。
杣人(そまびと)。
杣夫(そまふ)。
从山上砍伐木材的人。
樵夫。
也叫「杣人」、「杣夫」。
③杣山から切り出した木。
杣木(そまぎ)。
从山上砍下来的木头。
也叫「杣木」。
①木を植え育てて木材をとる山。
杣山(そまやま)。
为了采伐木材而种上树木的山。
也叫「杣山」。
②山から木材を切り出す人。
きこり。
杣人(そまびと)。
杣夫(そまふ)。
从山上砍伐木材的人。
樵夫。
也叫「杣人」、「杣夫」。
③杣山から切り出した木。
杣木(そまぎ)。
从山上砍下来的木头。
也叫「杣木」。
据说,这个「杣」,并不是普通的山林,而是日本皇室和富人才能使用的山林。
这种山林通常封山育林,以备皇室建造住宅庭院等不时之需,轻易不得砍伐。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面膜都笑裂的笑了一整集,最后在直纪骑着摩托去送他的场景下眼泪直接落下来。
也逐渐的get到了染谷将太的颜值,尤其他那双美丽的眼睛。
虽然我第一次听说这部电影的名字时,还以为是朋友喝多了不小心打出来的......但看完后只想说,日本人你们也太会拍了吧!
这样的故事拍出这样的纯真和新意,让人不由对乡下和森林都产生无限好感和敬意。
整部电影中,有多处对照或者说呼应。
1.平野 a.平野最开始见到用蛇泡的酒时,是惊恐的。
获知刚尝的盘中肉是蝮蛇肉时,吓得直把肉往地上吐。
而一年的见习期结束要离开时,他安然地收下大家赠送的蛇酒和蝮蛇肉便当。
(平野的父母见到门外的蛇酒时,恐惧的样子也和平野当初一样,很值得玩味)b.在电影前半段,平野总在数见习还有多少天,恨不得立刻离开;在最后的时候,他已经忘了日子,而直纪告诉他,还有十六日。
从归心似箭到忘了时间。
c.片中第一次伐巨树时,平野跃跃欲试,与喜说,傻瓜,105年生的大树怎么会交给你砍。
而在最后48年的大典的时候,村长却把砍伐神木的重任交给了平野。
d.“伐完木一升饭,吃得饱饱的,像牛睡着一样的,打着鼾,砍了树也欠债砍了树也欠债”伐木工第一次唱这首歌时,是平野去神去村后第一次出任务后,大家在车上唱的,而平野则在车上缩着身体,在歌声中静默。
而这首歌第二次出现时,平野已经是车上领头唱这首歌的人了。
2.山太山太刚出场的时候,就是哭哭闹闹的,平野和村长初次对话的背景音乐就是山太绵绵不息的哭声。
平野在站台等候回城市的火车时,山太还是哇哇地啼哭不止,但已经是不舍的哭声了。
3.晚安和再见在机会日,与喜夫妻二人要找机会,让平野自己找地方住。
于是平野去村长家借宿。
晚上山太要和“蚂蟥”一起睡,小孩的妈妈不让。
于是,山太和平野互道晚安,一次又一次。
平野在回家的火车上,直纪骑摩托追来,一遍又一遍地互道“沙扬娜拉”。
——————————————————————————————————————————第一次看,到40分钟左右时,感觉不会喜欢这部电影。
而今天接着往后看,却开始喜欢这些可爱的人。
以直纪来说。
天突然下起雨,直纪和平野躲进车,直纪接过平野的手巾,擦干打湿了的头发,再递给平野,让平野也擦去头上的湿气。
平野却使劲闻带着她发香的手巾。
直纪就抢过毛巾,往上面擤了鼻涕,放进口袋,说洗干净了再给她。
就是不把带着发香的手巾给平野。
(最后这个写着“爱罗勇武“的手巾,也用上了。
直纪向平野挥舞着它,也是在宣告对平野的爱。
而爱罗勇武,原来就是i love you)至于平野,吊儿郎当不务正业。
来参加林业培训的理由,也只是考大学落榜后,用口香糖吐中的单页落下后,后一张海报上的女生吸引了他。
想要做逃兵也不是一次,只是鬼使神差,每次都没走成。
平野的可爱是,一帮小朋友嘲笑他为“被蚂蟥咬了裆部的那个人”,他也毫不计较。
与喜对他嘲讽打击拳打脚踢,他也不往心里去。
这种韧性,也是一种异秉吧!
无意中在B站看到这片子的解说视频,一看居然40来分钟,就决定还不如把原片看了。
片子英文名Wood Job其实按照英文俚语的话有些成人笑话哈哈。
看完之后发现这片子不是传统的那种“生活美满幸福的时候想去远离城市的小地方找寻自我”的电影,而是挺朴实的让男主角完全用一个普通高中生的视角从失败之后阴差阳错的选择了自己热爱的人生的故事,最后的结局也没有让男主抱得美人归,而是让男主成为了当初让自己进入这个行业的契机,这一点很容易猜到,也是很好的结尾处理。
这片子我也有些共鸣,毕竟也是无意中进入了和本科机械不同的脑科学行业,越做越觉得适合自己,然后就一直呆了下去。
日本的很多影视剧都喜欢用拍科普片子的方式来介绍具体职业,这一部也不例外,基本上就是交代了伐木业的一个大概流程和工作状态,一些伐木知识和养林知识也是第一次知道比如采购木材,让我想起了日本另外一部片子里的鱼市,后面通过建筑房屋和木头重新联系起来也是很有日本特色,毕竟其他国家的房屋大都是砖房。
故事方面穿插了一些乡村风土习俗甚至一些灵幻元素让电影稍微有些梦幻感。
男主角在片子里也没有展现的特别优秀,就是一个普通人,剧情上安排了一些主角光环的内容,但也都没有超过他本身的能力范围。
男主角颇有欧美片里瘦白男的气质,而阴阳师里的帅哥伊藤英明这次演个大老粗居然还挺合适。
至于女主角,我好像几乎没看过把长泽雅美拍的很漂亮的影视剧,要么是银魂要么是行骗天下,一直都把她当成一个放得开的喜剧美女演员,这一部也没有把她弄的特别漂亮清纯,也是很朴素的打扮,就像是现实里一个在小山村里的仅仅是有过分手经历的女性,这一点也通过男主角口中提到类似的事情在城市里都不算什么。
她的角色也是不卑不亢,没有对瘦白男主一见钟情小鸟依人。
这片子没啥特别抓耳的音乐,可能是没请啥大牌吧。
国内翻拍了不少日本电影,这部片子其实也可以拍一下,毕竟植树造林也不少,科普植树造林和宣传环保意识也是主旋律,爱情方面也和本片一样浅尝辄止就好。
《哪啊哪啊神去村》是2014年的大热影片,改编自三浦紫苑的同名作品。
说实话,在看过同样改编自三浦大妈作品的《编舟记》之后,我本以为这部片子可能至少也会同样有一点“阴郁”,但实际上这是一部很适合作为“一个人的爆米花电影”来观看的电影。
故事里有笑点,有温情,有热血,也有空间来思考。
故事的高潮,是在小说中被称为“顶点的祭祀”的桥段。
这来自于日本山民一个古老的习俗,即每个数十年的“大山祇祭祀”——由山里的精壮男人去砍伐山中最粗壮的一棵树,然后将树沿着事先铺设好的木质轨道从山顶滑下来,山下的女人们借此完成许愿的仪式。
故事的主角,来自“林业进修班”的平野勇气有幸被选进祭祀队伍中,却不料在把树从山上推下时,脚被绳索缠住——即将随大树一道被带到山底。
平野向伙伴求助,得到的建议是把自己捆在树上。
他得救了,并且和大树一起成为女人们膜拜的对象——这像极了一个隐喻,也许这样如过山车般的命运没有人喜欢,可它是属于你的唯一。
你只有握紧它,才有得救的可能。
同样走投无路的状况,在影片一开始其实已经发生在主角的身上。
高考落榜,对于很多人而言是无法想象的灾难。
要么复读,要么放弃大学去选择进修学校是平野需要考虑的问题。
可对于他而言,他并没有意识到选项背后隐藏的是自己未来人生要走怎样的路这样“重大的课题”。
就这样,他稀里糊涂地选择了林业进修班,稀里糊涂地成了“山里的男人”。
作为一部讨论“青少年选择”的影片,《哪啊哪啊神去村》取胜的关键,在于它将一个年轻人的迷惘,与“山民们”的坚定交织在一起。
“年轻的心摇摆不定”,所以才最容易被塑造和笃定——“学生是天生的爱国主义者”。
很快,平野变得越发像一个“山里的男人”了,尽管他仍然不会砍树、修剪树枝和系绳扣,但他正在迅速融入山里贫乏却充实的生活。
这也许是神赐给年轻人最好的礼物——他们还可以从容地把握自己的生活,在还没有什么让他的心灵变得沉重之前。
可事实上,选择总是容易的,但选择之后的承担才是大问题。
作为影片讨论的背景,那个绿油油的小村子总是令人向往的,尤其对于整天疲惫不堪的城里人来说。
可影片也毫不客气地质问了观影者,是否可以忍受没有手机信号的原始落后、春夏秋冬单调而周而复始的劳作,以及百年之后才会收获的成就感——种下一棵树,是没有人可以看得到它的参天之日的。
一切单调的克服,只能求助于信仰。
而现代人的困境,大概也是肇始于自作聪明地以为丢掉了信仰,自己也可以让生活不枯燥乏味。
可世上最好的趣味,一定是来自于与神的自由交谈。
这一点,平野原本是不信的,可当他置身于被“神降”笼罩的深山里,却被一只温柔的手指引着方向时,没有什么比那样的游戏更让人愉快。
人总是不明智的,所以在不同的时代,人都会面临不同的时代状况。
可无论状况如何,只要还有反思,事情也就不算太糟。
14年上映的两部日本影片,《哪啊哪啊神去村》和《小森林(夏秋篇)》尽管风格迥异,却都将摄像机的镜头对准了绿得让人心醉的平凡乡野。
一部偏重故事,一部偏向情绪书写,可主角同样都是背离了城市生活的年轻人。
无论是栽树砍树,还是种菜做菜,他们都在摇摆不定中,逐渐明晰自己向往的生活状态。
这很容易让人想起之前日本的一则公益广告,说的主题是“人生是一场马拉松”。
开始所有人都在朝着一个方向努力奔跑,有人掉队,有人摔倒,可突然有一个人朝向不同的方向奔跑,大家开始跑向四面八方。
也许人生确实是一场无尽的奔跑,但你的终点却只能由自己来决定。
但你必须要清楚的是,选项一定不是唯一。
大多数人的人生,都与你无关,所以他们并不是你的对手,你要征服的,只有你自己的命运。
这又像是《哪啊哪啊神去村》里砍树的教学步骤了。
砍一棵树要明确的,只是树倒下的方向,和自己要躲避的方向。
在哪里下锯子,在哪里钉楔子,重要的只有看准方向。
即便命运向过山车一样无从驾驭,你也要尽力把握——除此之外,你还有什么好做的呢?
❶第一个临阵逃脱的是熟知理论(纸上谈兵的学院派,很是嘲讽;❷平野怒扔胶卷是自我认同/受邀商量祭典是饭田与爱的认同/健二走失,平野寻回,有惊无险。赢得会长的尊重;❸村民对山神/自然的敬畏让我钦羡,白衣女子的出现增添神秘色彩,为了半个饭团而报恩很浪漫;❹本以为按压止血法或反冲才是伏笔❺“好大,好厉害”——对阳物的崇拜夜市民风淳朴的一部分;❻成为封面人物,完成弧光。虽然是可预见的玩世不恭愣头青的成长故事,但是如此自然,让人舒服。
最后乃神来之笔
(一部新农村建设宣传片)痛经、颈椎痛实在脑子转不动了,电脑里既不致郁又不费脑子的只有这个了……三浦紫苑永恒的主题:职业精神、男性情谊。让人生疑的部分:影片中想象的原住民共同体精神,被戏谑化的传统观念(尤其是性别部分)。乡村好像还是被刻画成一片从城市回望无比美丽神圣的飞地。然而然而,看完还是不禁想,这种由于长期自然工作而产生某种“灵”的体验,这辈子好想要也经历一回啊…………(最近发现自己对environmentalists好mean…意思是对自己也是
以闯入者的视线展现现世纯朴的山林生活,那些守住了乡愁和自然的人。故事很简单,但如今像稀罕物一样的山林生活确实自带清新风、怀念风。
看睡着了,并不搞笑。不明白豆瓣这些小清新怎么给这么高分
無聊
昨天突然就想看日本电影 或许每个国家的电影都有种标记 日本给人的就是温暖 我想侵华这件事 政府不说 不承认 不去面对群众当然对此就无知 支持自己的国家 但最坏的不是政府吗?在这个国家不也通行吗?森林里的故事是温暖的 可这个故事是傻的 但去评判一部电影 也不能只单单的去看故事本质核心 那些搓你的点 那些把你带入的场景 最后那段搬运木材 或许是曾经听远古时代的故事 就曾幻想出来过 或许看过 记忆这个东西真的难以他妈的琢磨的东西 我写的影评都是一个调
间或有小笑话,美丽的日本山水风光,现代化的日本向下僻壤,现代化的日本僻壤人们,小清新的作品,男主丑到看不顺眼,尤其那双眼睛是怎样,肿了?古川雄辉的酱油又酱油,人与人的感情,人与树的关系,总觉得电影拍得很轻浮,不似角色的那样庄严,最后那个是第一次看日本人的祭奠 @2014-12-02 15:09:07
延续了三浦紫苑在《编舟记》里对日本职人的关注,加上导演矢口史靖为影片注入的轻松元素,就汇成了这部可看度很高的日式佳作。染谷将太饰演的男主角从落榜生到伐木见习工的转变让我们看到了成长的主题,同时亦表现出了行业本身所具备的光芒,结尾的祭祀典礼相当热血欢腾。
浮夸的演技,弱智的剧情,一大堆舔狗
情节都太刻意了,世上哪有那么多好事
比较平淡,没有什么惊喜。不是我喜欢的类型吧
2014/10/19(日)14:00在高雄電影館看的
一家人贪看电影,把燕窝炖糊了……长泽雅美哪像大山里的孩子呀。
很庆幸能在影院看这部亲切愉悦的片子。除开山林之中人情的简单真挚十分动人之外,我也想起大江健三郎的那些作品,都有如电影中这样的山林、人物和神灵。电影结束,全场鼓掌,很是感动。也只有碰到电影节,才有机会看到这些难以在国内上映的影片。
我怎么没觉得好看呢……冲着长泽雅美看的 但男主蜜汁让人讨厌啊 弱智丈夫太像一个原来同事了
我想看这部电影 2016-02-11
每年都需要有这样的电影洗眼,有信仰、有成长、有乐趣,一贯的纯净真诚,毫不刻意的励志,日本电影总有将不足为奇的题材拍得足以动人的魔力,每个工作都有可敬、可学、可爱的地方,看完相信不少人又有了回归自然的冲动,但又有多少人能放下浮躁和诱惑,用心融入?男主天生逗比相,选角极好!
从初学者到融入其中,以菜鸟的视角讲述了一个励志清新的故事。男主长相真是天生的喜剧演员。看后让人相当有想回归大自然的冲动!!
没有在山里生活、工作过的人,是很难理解山里人的幸福的。人因彼此与土地的联系,而紧紧环抱在一起(难免想到了在云南山村支教的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