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与死的考量——很爱的一部电影,一定要打满分,已经很久没有给电影10分了,今天为了《透析》写一篇中长评。
一直以来我说自己很喜欢现实题材的电影,对国外的诸多电影我很难去理解,语言是第一道障碍,中英翻译使我将大部分精力放在跟读字幕,而国产电影我可以聚精会神的去了解真实人物的每一个细微动作。
直到今天看完《透析》,真切觉得这是让我喜欢的片子。
上一个让我舒服这种情感的应该是NEW ERA的短片《带路人》。
关于题材:法律犯罪题材的电影《透析》,主要讲述了一个法官由于失去女儿而导致生活萎靡不振,在接手邱武盗窃案时,由于新旧法律不同的执行标准而做出的异样判决,这次判决是自己对于法律正义的维护,弘扬了司法公正的精神;其次也是他走出精神世界的痛苦而正视生活的一个信号,让他有信心有行动回到生活,走出阴霾。
关于视听:观影过程使我十分压抑,这是一部静默的影片,导演使用高对比度且昏暗色调来表现故事环境,大量的封闭式构图来对人物形象进行刻画,门框,窗户等。
极少的人物对话语言,以静默化的行为动作以及老练的人物形象来展现,使我全程很紧张很忐忑,生怕像好莱坞导演的惊悚片一样突然惊吓,但这是一部中规中矩的电影,可以很强烈的调动气氛,拿捏着观众的心理,这是我认为导演功力深的最佳体现。
关于人性:很想对影片进行深层次的剖析,还是人性。
按从职业来进行划分。
律师,司法公正的见证者,法律正义的检验者。
律师业务的高度可以体现国家法制水平的高度,律师的道德亦可以表现法律的公信与正义,但律师的职业毕竟不是国有化,还是以个人职业化为主,难免在道德的天平上会用金钱还衡量,容易失衡。
律师职业可以让公民用物质财富来面对法律,解决法律纠纷。
但若律师职业水准出现偏差,那将是对法律正义天秤的冲击。
罪犯,十九世纪末正是我国新旧法律的更替期,也是国家对于治安管理,刑事案件的严打时期,社会需要用法律的威严来消灭恶霸的嚣张气焰,法律做到了,罪犯则是应有受到严格的惩罚,从影片中我们能看到“恐惧”,面对法官法律的恐惧,面对正义的恐惧。
而从他想通过捐献的方式戴罪立功,我们可以看到一种对生存的渴望,说到底还是对非正义的一种屈服。
法官,正义使者,社会正义的体现。
从倪大红饰演的角色来看,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就此呈现在眼前,他是一个法官,亦是一个父亲,是一个家庭成员。
他可以作为国家公职人员获得公信力与社会地位,但作为行为个体都具有各自的喜怒哀乐与家长里短,作为一名高级法官,他能用一纸判决来决定其他人的命运,作为个体,他的命运以及家庭成员的命运也能够一时间被他人左右,不可琢磨。
生活充满不断地变化,任何职业的个体都需要去适应,影片中的法官形象代表着“正义感的回归”。
企业家,影片中企业家(病人)的双重身份——无力感。
在生命前的无助感,再得知由于改判后肾源的消失而使得他愤怒暴躁,剧情的发展起初想通过救邱武来获得肾源,但发展成为通过杀邱武来获得肾源,一种无缝衔接的转变使得人性的转变发生一种扭曲,到底是想通过救人命来换人命,还是以一命来救一命。
耐人寻味值得深思。
现实题材的静默影片带给我一种无形的冲击,对于生命的终结还是延续,从不同人的视角观察,会有不同意义。
对于法官只是“死刑”的两个文字,对于父母是“亲情的丧失”,对于罪犯个人则是“冰火交融”。
查了一下资料,确定《透析》在国内没有上过院线,但是有2009年的龙标,估计是片方自己商业上的考量。
故事很吸引人,一个因为车祸失去女儿的法官判了个偷车贼死刑,当地富商又想买这个偷车贼的肾。
导演开篇就在发力,法官倪大红的自行车在公安局门口丢了。
如果这片子奔着黑色幽默去,也挺好,但后续倪大红这个角色一直在往“膈”这个方向发展,哪怕最后做出了惊人的举动,这个角色还是不讨喜。
如果不是搭了个97年的看守所,拍了执行死刑的法场和涿州当年要发展却还没建设起来的外景,《透析》恐怕没那么好看。
但这些兴奋点都是私人的,其他观众能不能get到,大概是问题。
最大的问题应该就是倪大红这个角色的担子太重,他不讨喜又卸不下来,亓亮给他卸了一点,但梅婷高群书那条线一直抢不到戏。
最后把倪大红的角色压死了,哪怕法场救人都救不活。。
中国有这么一群国际电影节导演,他们隔几年就有新的电影出炉,但是国内影院是永远也看不到这些电影上映,但是留意每年的世界各大电影节,不时会传来中国电影获奖的消息,这一批隐藏的片子成了中国电影市场的“奇葩”;另外还有一种主旋律电影,投拍前就肩负着宣传的使命,赞助都拉好了,故事结构也是高大全,照着雷锋、江姐、董存瑞拍,虽然主人公一般是《新闻联播》经常专题宣传的英雄模范、道德楷模,但是拍出来的电影基本上是一样的,这种电影也不愁票房,成本有人承担,不用自己卖票,中央各大部委发个红头文件,要求各级企事业单位、学校组织人员包场观看,观后组织征文大赛,几千万的票房也很容易达到,谁叫咱们是社会主义国家,集中力量看电影;再有一种就是所谓金牌大导演拍的“大片”,投资不上亿都不好意思出来混,请上大量武警上演人海战术,在各大影视城里大兴土木,用对比度很强的颜色向世界名导致敬,然后请上内地、台湾、香港一线影星开始拼盘,就是这种模式的电影成了电影院里国片的主力,虽然票房过两亿,但是观众的胃口都被吃坏了。
不过去年的《建国大业》宣告了另一个时代的到来,第二和第三种电影可以嫁接在一起,大明星、大制作和主旋律也能和谐相处,除了完成政治任务,还能实现“票房大业”,是不是第一种和第二种影片模式也能够有机的融合在一起呢?
我想《透析》在这个领域做出了有趣的尝试。
电影的节奏很慢,如果不看介绍,开始时完全搞不清楚在讲什么,田法官在丧女后平淡、苦涩的生活竟然持续了十几分钟,没有一点耐心的观众肯定都快发梦了。
这就是拍给国际电影节得奖小众中国电影的范儿,要有大量的留白,让多愁伤感的评委们有灵魂出窍、充分利用小宇宙的时间,不能把故事讲得太满,要给观众自我思考和联系的空间;这种特质很难在建在商场顶楼的电影院里得到施展、而逛街等人间隙想要快速的放松一下的观众也受不了这么深邃的立意,注定不能得到大众的票房。
不过《透析》还是给我惊喜的,让我庆幸最开始的耐心总能收获汇报。
当邱武偷车被判死刑、王总尿毒症急需换肾两条线索加入叙事,最后三个故事搅到一起时,故事才开始好看起来,人性的微妙、很难厘清的善恶之分、欲说还休的市井人情,总是在恰到好处时收住,点到为止,给观众留下一些思考空间。
电影的结束是典型的苦涩着并快乐着,田法官夫妻之前相视一笑、人生的百味就这样出来了。
当然字幕也是很有看头的,通过它,我们知道了原来最高人民法院是主办方之一,恍然大悟,这原来是打着地下小片旗号的主旋律电影呀,只是原来高大全的英模变身成有血有肉的、小毛病不少的田法官,而故事并不发生在“京南生态卫星城——涿州”,而是另有所在,只是涿州很近很便宜、地方官员同意本色出演罢了。
极简主义的美学构图,冷静的镜头语言展现现实的残酷与人物的内心挣扎全片色调的光影对比太牛逼了,生与死、救赎与遗忘的冲突。
触及伦理困境,揭示司法、医疗体系与公众认知之间的鸿沟然而,中国这片土地难以长出艺术的花,好片子热度太低了,题材敏感,写实风格和沉重主题对大众市场而言过于冷峻。
旧文 2013年深圳湾艺穗节·电影+影像展 深圳华夏星光国际影城放映焦点导演刘杰作品 ,前半部讲述法官的家庭因女儿意外死亡陷入死寂。
后半部讲富有的企业家利用钱财地位竭力想获取死刑犯的肾作移植。
影片很压抑。
导演采取慢节奏及重复场景强调角色的困境。
演员最熟悉是梅婷,黑眼圈、眼袋似乎也是她美丽的一部分。
法官的演员是张艺谋御用男配角倪大红,据导演介绍,这部片是他第一次担任男主。
扮演律师的居然是高群书。
导演刚从台湾赶来,他最新的影片、第一次拍的商业片《青春派》有份角逐金马奖奖项。
《透析》是他第二部作品,08年拍摄完碰上奥运,题材敏感没过审,直到09取得龙标,却没兴趣上院线了。
他很喜欢这部电影。
对于刑场叫停执行,导演回复说,他从来不对观众解读自己的作品,都有原型。
我还问导演,小偷妈妈的演员表现真实,在法庭上痛哭时还擤鼻子。
导演答复是当地找来的清洁工。
楼下餐厅忽忽吃个快餐,还要赶往百老汇影院,碰到深大郭熙志老师独自过来吃饭,很想拍张像来着。
对人物的刻画很克制,对一件事,不参与过程的时候可能很坦然,带着目的去参与过程的时候,良心会挣扎。
死刑犯被判死刑,这是法院的裁决。
梅婷饰演的女秘书很想救老板,但当她拿着代理律师函和器官捐赠书一起去找犯人的时候,却觉得自己不人道。
为了要一个人的肾而盼着他去死。
如果倪大红饰演的审判长同意换肾,死刑犯减刑,商人得救,看似也能两全其美。
他在后来选择了救犯人,也为自己挽救一条生命而喜悦,他似乎有了改变。
电影展示的是一段剪影,故事的前后给人物性格留下了很大想象空间。
国家的法规、个人的遭遇、每个人的选择,都在相互影响,有的人叫做命运,只能说都是机缘,和你自己、你所接触的人、所处的时代相关,都含着因果。
影片英文名judge,我们通过法律判定一个人的好坏,而法律在不断被修改,那么在修改前被处以严苛惩罚的人呢。
影片里有警察在执行死刑前说,“这哥们儿真倒霉,可能是最后一个因为偷车被判死刑的人。
”那么之前被执行的人呢,不倒霉吗。
死刑犯在枪决前都要吃顿好的,片里的犯人不吃也不喝,他说“有什么用呢(反正都要死了)”。
没错,行刑前吃顿好的,似乎是出于参与此过程的人们的一种补偿心理。
现代文明都是系统性操作,这系统在时代里颠簸,在人性里动荡。
它所能保证的可能是让大多数人不想的太多,让大多数人可以按部就班的活着。
好片子。
一开头的时候,有一位女检察官就把当下刑法的不合理性说了,而且新刑法对判处死刑已经有了新的解释,邱武的案子是可以不判处死刑的,但老田表态要判死刑,我想他既是执行现行法律,同时也是因为自己的女儿是被人撞死的,而车辆就是被盗的车,某种程度来说,这应该算是老田的一种泄愤。
而老田的转折我没有看地特别明确,但城管头让城管来抓狗,他在爱人的面前拼命抵抗后,爱人对他的恨意(也许她也认为是老田不近人情的执法得罪了人,导致自己的女儿被害)得到了某种消解,他也有了接着好好活下去的希望,而自己心理的好转,也让他并不那么想要判死邱武了。
而这个时候邱武已经被自己判了死刑,而且这时候几乎所有人都希望邱武死,用他的肾来救市里的明星企业家,这时候他内心的恨不再强烈,加上他骨子里的想抵抗外力,不希望与他人同流,而且新刑法已经明确了十月一日的执行,于是他用他官场的手法拖延了院长签字,又在刑场给执法的人下套,用官场里不能犯错的终极指南把邱武给救了回来。
不得不夸那是个作家的时代,人还可以是复杂的社会动物,也还是个电影和社会理想还剩一丝缝隙的时代。
文/王栩(影片信息:《透析》,导演:刘杰,编剧:刘杰、高山,主演:倪大红、梅婷、奇道、郑铮、高群书,中国大陆,2009年)法官老田的女儿三个月前在一场车祸中不幸身亡,而肇事车辆经查明是一辆被盗的汽车,这让老田作为邱武盗车案的主审法官,在对案件的审理、定罪、量刑诸环节所表现出来的不近人情的固执似乎有着主观情绪主导的心理意愿刺激下怨愤交集的一面。
至少,这个故事里的老田以他低沉的嗓音、阴郁的面容在其甫一出场,就给观众留下了一个此人不好打交道的印象。
随着情节的展开,邱武盗车案清晰的浮现在观众眼前。
这个只偷盗了两辆汽车的盗窃犯,以合计六万元的案值就要面临被处以死刑的命运。
这一刻,观众的心不由得被揪扯得五味杂陈,对主审法官老田的固执又多了一番难以名状的况味。
尤其在审判委员会对邱武一案进行集体讨论的一幕里,有审判员提出,当前所适用的刑法是“严打”那会儿沿袭至今的旧刑法,比照时下的物价,以当年“严打”时的旧刑法中对盗窃案值的认定就判处邱武死刑未免不太合适。
这一异议却遭到了老田的否决。
彼时,正值司法改革之际,新刑法还未生效,新的司法解释还未出台,在对邱武的量刑定罪上仍然沿用了旧刑法中的相关规定而予以执行。
由于老田对此案的态度强硬,因此,在观众看来,其丧女之痛的心绪难免不会成为邱武一案审判过程中的干扰素,若隐若现的引导着案件最终判决的走向。
这却正是《透析》的成功之处,因为影片弃置了对法官回避制度的相关展现,而以一名爱女丧命于被盗车辆轮下的法官来主审一个普通的盗车案彰显了电影切入当下的张力。
这个“当下”在影片里是邱武为保命,争取减刑的急智。
在看守所,邱武以捐献肾脏为由,希图以此得到对自己的从宽处理。
邱武此举引发了一场不小的震动,上上下下都将在押犯捐献器官作为一个新的社会热点加以关注的时候,老田以不同的意见给大伙儿浇了一瓢凉水的同时,维持了对邱武原有判决的严肃性。
天威集团的李总正是一个急需换肾的危症病人。
在得知邱武的肾脏同自己配型成功的消息后,动用了寻常人难以想象的力量对邱武的肾脏进行了志在必得的攻势。
这番攻势影片除了对个人财势做出了惯常性的演绎之外,还对社会活动中各类人员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现象有着较为深刻的触及。
由于老田的坚持,原本就无法可依的一审死刑犯捐献器官的申请未获许可。
郑律师又帮李总出了一个看起来万无一失的主意。
最高法、最高检联合几个部委有过一个关于死刑犯器官利用的暂行规定。
参照这个暂行规定所赋予的“有法可依”,从执行了死刑后的邱武尸体上取肾,就成为影片情节进行到此对邱武必须死的暗示性指向。
在这一指向的支配下,伴着高院的终审判决,郑律师要求老田尽快安排邱武的行刑日期也就有了外部力量对法官正常工作的催促意味。
影片里,外部力量的施加让观众对老田的认识有了一个质的飞跃。
这个犹如“温吞水“般脾性的人,用自己不冷不热的姿态面对周遭的人事,在人情和法治的夹缝里艰难的维护着法律的尊严。
诸如,他在城管老张为报父仇对自己的求助声里不为所动,在交警大队试图将女儿的车祸给定性为犯罪分子对执法人员家属的报复行为时断然否认,凡此种种生活细节,无一不在印证着一个老法官秉持个人良知行事的做人原则。
老田的原则多次同生活里的大众发生难以避免的冲突。
这使得原本就人缘不好的老田在刑场喊停成了倍受指责的事件。
这一事件在老田对上级领导的解释下同近日已经生效的新刑法巧妙的结合在了一起。
邱武最终以适用于新刑法的规定获得了改判,在老田看来,这依旧是自己维护法律的结果。
《透析》以张弛有度的情节讲述了司法改革进程中一个盗车案所引起的人情和法治、良知与人性层面上的深度思考。
这个案子简单,复杂的是掺和在案子背后各种人事的角力,它们在新旧刑法废止和生效的一段时期内见证了明面上风平浪静,暗地里波翻潮涌的艰辛日子。
(全文完。
作于2021年10月22日)作者注:2015年1月1日,中国全面停止使用死囚器官,公民自愿捐献成为器官移植供体的唯一来源。
——文中观点属于作者本人,本人文责自负,与发文平台(含各类网站、论坛、自媒体、公众号)、转载纸媒、以及他人无涉——作者简介:王栩。
所用笔名有王沐雨、许沐雨、许沐雨的藏书柜、王栩326,定居重庆。
我一直都很想看的片,因为倪大红十年前凭此片在金马得了最佳男主角的提名。
因为题材、剧情等一系列你懂的原因无法上映,今天偶然发现网上已经可以在线看了,看下来是我非常喜欢的片,不急不赶的节奏,写实并很难触碰的剧情,老戏骨倪大红和梅婷的精湛演技。
听说是删除了很多片段才能播出,但我觉得也不影响本片的故事主心骨和流畅性。
如果要用一句话点评此片,我觉得应该是:在这样的时候,在这样的地方,这样的人只能活得这样的难。
电影的主线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发生在97年10月1日刑法修订正式实施前后,在此前因盗窃两辆车依照旧刑法判处死刑的主人公在新修订开始实施的清晨接到了判决书,而依据新的修订他罪不致死,所以刑场上,行刑的枪已经抵住他的头之后,执行却被叫停了。
叫停的主检查官是个一丝不苟遵循法律的男人,他的一丝不苟在别人眼里算做不近人情,所以女儿的死被别人说做报应,而他遇到事情的时候也会遭遇别人报复性的对待,在来自权、钱、亲情等各个方向的重压下,他还是不顾一切地挽救一条生命。
这样的两个男人,加上因不理解丈夫而变得寡言的妻子,穷苦的犯人的亲属,想要犯人肾脏做手术的医生律师民企老板,各种犯人和执法人员,共同构成了纠缠的中国式人际关系。
当影片慢慢把这个人际关系网络铺陈开来的时候,作为不得不在这个网络中挣扎的观众都会有思有想吧。
片中的笑点是ZF工作人员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态度:抓狗的城管大人什么模样自不必多说了,警察在面对法院人员和城管人员冲突时避开锋芒跑去泡茶,法院领导在面对一条生命的时候冲口说出的是自己的面子问题。。。
这一切,好象过了这么多年都没怎么改变。。。
比较惊讶的是这片子竟然已经通过了审查拿到了放映权。。。
尽管有十几段更加直白的戏被删掉了,但还是多少算做前进了,革命的道路上些许牺牲在所难免,希望有一天,我们可以在银幕上看到各种真实。
PS.推个看片时想到的记录片《最后的晚餐》,说的是死刑犯的最后一餐,值得一看。
依循科学(新刑法)逻辑的《透析》其实严重违背了哲学语境中的“国家道德”。由于对“人情世故”这个基本国情的忽视,本片当中的政治宣言全都沦为了一个又一个的谎言。刘杰的投机心理致使这部蓄意抨击体制的作品彻底立于法的对立面,并义正辞严地选择与群众(贫困的死刑犯、富裕的企业家以及那些拒绝体制化的人)为伍。然而影片最大的虚假便是他用(道德)法网上的大窟窿遮蔽了个体生死背后那层隐秘的权力关系以及阶级间的生态法则。刻意放大受害者的苦难;让既得利益者伪装成一副良心受审的模样;将冷漠无情的刽子手塑造成良心发现的救世主,这些试图扭曲现实的艺术表达赤裸裸地揭露了他真实的野心与目的。
节奏还可以,摄影风格强烈,故事就不好说了。。。
觉得这部片做得好的地方是对于剧情的编排上,既带有讽刺,也有批判反思,最后结局也是成立的而不像后期硬加的,整个过程又是有深度有价值的。一条线是明面上的肾需要透析,需要新肾,寻找方式是靠钱和权,另一个条线是在社会这个“人体”中,主角/法院是一颗勤勤恳恳的肾,靠它判别过滤着各种魑魅魍魉,当他出问题了整个人就不行了,而肾也带有一定的自我保护,当在某个特权下,也有一丝私欲,而最后的结尾主角的表现完成了整个人物的弧光,这个编法可圈可点。至于节奏上属于是我可以接受,这种编排故意压抑了情绪和氛围,体现了黑暗,突出了结尾,是可以的。美中不足的就是感觉力度还是弱了点,商人和法官都是,不过目前这种更有现实感吧,没有为了商业妥协,也算可以。监狱戏不喜欢,既没有让人同情也没有交代更多,可以删减一些。
没有侯孝贤的影响,我是不相信的:固定镜头、自然光、隐藏叙事、画外空间。
文化人的电影,看不上
结局对倪大红批判不合逻辑,明明是一分钟就可以说清楚偏要打官腔
人性的微妙;所谓善恶之分;欲说还休的市井人情;留下了一些思考空间。
刘杰直指社会弊端,这个社会“肾”坏了,需要靠“透析”来维持。这个“透析”就是老田这样的“一根筋”,但是治标不治本,不换“肾脏”迟早要完。权贵操纵着法律的灰色空间,为了一个肾脏甚至不惜草菅人命,这里虽然给了压抑的年代一个光明的尾巴,但是真的会想到那些更暗无天日的时刻,比如zzx的肾哪去了?
透析法律透析人性透析社会,有想法,无节奏,全片沉寂在一种极度压抑的氛围中,慢的无趣,倪大红的表演也太过于面瘫与刻意。
24年过去了,老田显得更加难能可贵。老田骑车回家的路上,我总感觉路上会冲出一辆车撞死老田扬长而去……
国家走过的路,个体走过的路,他们之间有怎样的关系,这种关系是怎么互相作用于彼此的?
剧本太扎实了,人物与事件完全融合,又处处是讽刺和批判,在刑场最后死刑的阻止,不过是得到院长生气的一句“我的面子搁哪里”,一个人生命被完全当成了儿戏,偷窃被判死刑被解除死刑都在维护法律,但人人都说重了,法与情哪有那么简单。
结尾是那句砍掉比较好。故事核很好,拍的不行,拖沓,人物面目模糊。
就是很牛逼啊~~~当我看到光电的标志的时候,我也疑惑了!还是批了的啊,我愿意相信这是某种进步?但就电影本身,我觉得很赞~
http://www.1905.com/vod/play/1222630.shtml
挺好的
文艺片不是这么拍滴。。。
47届金马奖入围四项,最佳电影,导演,男主,拿到最佳剧本;入围66届威尼斯影展入围地平线单元奖;电影是粗糙的纪录片一样的质感,浓浓的基斯洛夫斯基调调。刘杰导演的作品中经常涉及法律主题,叙述中国社会的法治现状以及变化。但还是略显刻意,可能是为了迎合主旋律
故事不错,就是电影拍的太难看了,可惜
有几段相当的讽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