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拍得很好,不煽情,没有废话。
用了很多隐喻。
电影开头的寥寥数语就将男女主的身份、职业,性格就都介绍了。
我喜欢这种简洁而信息量巨大的电影语言。
(以下涉及剧透)女主是律师,很孤独。
既没有家人,也没有朋友。
所以当她想找人说话时就不得不在交友网站上找一个人。
男主是商场的收银员,安分老实,别人给他上错菜他也不计较。
他只在自己的舒适区活动,确切地说,就是只在黑人圈活动,连第一次约会,都选在一家低档的餐馆,因为“老板是黑人”。
这两个人是同一种族,却是不同阶层。
女主穿的白衣服,留披肩长发,虽然是假的,因为黑人天然卷曲的头发根本无法留出长发。
女主想抹煞自己做为黑人的种族特征。
女主远离自己的家人,努力“excellent”,想跨入社会主流精英阶层,并且她有一种错觉,认为自己多少已经做到了。
正是由于女主具有精英阶层平等的自我意识,所以她无法像男主一样对警察的违规执法逆来顺受。
女主拿到了律师执照,却接不到案子,于是她为杀死自己母亲的舅舅辩护,她的第一个案子,应该也是她的一个伤疤。
女主断了与自己种族的联系,远离家人,像精英那样生活,但她始终没有真的跨入精英阶层,所以她孤独,找不到朋友。
男主看似已经安稳于自己黑人圈的生活,他知道如何过好一个作为黑人的生活,遇到警察,他逆来顺受,他知道如何避免被警察枪杀。
但他被女主选中做今天的约会对象却是因为他交友网站的照片“脸上有一种悲伤”。
所以,即使在事件发生之前,男主真的对自己的生活满意吗?
让人不得不怀疑,他生活的底色就是悲伤。
所以,男主并非没心没肺生活在舒适区的傻瓜,他只是知道离开这个圈子太过危险。
他们吃东西时,男主问女主,你是个好律师吗?
我是个出色的律师。
为什么黑人总要做到出色?
为什么黑人不能只做自己呢?
女主没有回答这个问题,也许她无法回答。
这段对话除了点明了两人的性格、对自我不同的定位,同时,恐怕也是导演对社会的拷问。
为什么黑人必须要做到出色,才能。。。?
女主拆了假发之后,回归了自己的种族本色,不再假装是精英阶层。
她把身子伸出车窗外,笑得如此开心,是第一次感受到了脱下了白人精英外壳束缚的自由。
在此之前,有一个骑马的桥段。
马是白色的马,皇后对瘦子说,白人最怕看到黑人骑马。
为什么?
因为他们要仰视你。
我从没骑过马。
你应该试试。
瘦子第一次骑了马,马是白马。
但那是在别人的产业上的别人的马,所以他们很快就被人驱逐了。
所以,一直以来都逆来顺受的男主第一次骑了马,“白人不得不仰视你”的骑马,却不过是错觉,被驱逐本是他的宿命。
在后面的抗议的桥段中,有骑警骑马的镜头,马是黑马。
我不知道美国真实的种族歧视或种族冲突的情况,但这部电影试图反应的是,黑人想要进入社会主流精英阶层,就要做到“excellent”,而不仅仅是“good”,要失去黑人朋友,同时也交不到白人朋友,要自己忍受孤独,如果想要约会,也只能选一个地位远低于自己的黑人小哥。
要隐藏黑人的种族特征,把爆炸头的短发强行辫成长发(米歇尔奥巴马在当第一夫人之前的头发也是顺直的,而非原本的爆炸头)。
可即使这样,也无法逃脱被歧视的命运。
压抑那些本性是痛苦的,只有放开了这些束缚才能感到身心的自由,但紧接着迎接她的就是死亡。
应为平民有枪,所以警察压力大,压力大所以容易开枪,黑人犯罪率高,所以警察容易对黑人开枪,再加上种族外来主义什么的。
黑人为什么犯罪高,应为穷,为什么穷?
黑人说社会不公平,歧视什么的,歧视当然是有,黑人也有自身懒惰不爱学习等问题,谁先改?
改多少?
改多久?
黑人先改,不管你愿不愿意就是这样不公平,绝对公平是不存在的,你爸妈和别人爸妈基因也不一样,生下来能力环境都不同。
时间,要好久,美国建国几百年了,有改善,在进步,继续吧·枪支人人都知道,枪支协会的游说,能说上的话都给钱,再加上自由思想不用给钱的一部分,美国宪法规定美国人民拥有武装反对暴政的权利,修改宪法很难。
算了,这是自由的代价吧。
过了,果然中用才是王道吧·生活没有安全感啊,真的要每个平民都要这么居安思危吗?
祖国母亲照顾一些也挺好又有不信任的问题
两个初次见面,互看不顺眼的人,绝对不会想到生命中最后一段时光只有彼此了吧,其实剥去种族歧视的外衣,从互看不顺眼到你是我的真爱略微有点狗血偶像剧了哈,逃亡风景一路经过田园到海边,倒是打破了我在传统美国电影里经常看到的黄沙漫天的公路印象,黑人之间的互相帮助也是挺温暖的,甚至白人也伸出了援手,所以好人坏人不分肤色种族是电影要传达的价值观吧,最后就差几米不让主角成功逃脱难道是美帝也有广电总局不让过审?
哈哈开玩笑了,就像那个男孩说的,需要永垂不朽的英雄成为人们的信仰吧。
大学英语里一篇课文说United States is not a melting pot, but a salad bowl (美国不是文化的熔炉,而是一盆各种文化夹杂在一起的沙拉)。
——题记看完这部不到两个小时的电影,心情跌到谷底。
很多时候事情的发生或者不发生不是因为你的能力而决定,而是因为你的肤色或者你的种族所指的刻板印象。
电影里的男女主角,也就是海报上的皇后和瘦子,在电影里都有着正常的背景,皇后是个律师,瘦子虽然没说是什么工作,但是电影里对他父母和家庭环境的特写就是一个普通的家庭,一个和普通甚至是中上层白人家庭一样的家庭,唯一不同的是瘦子的父母是黑人。
是的,这部电影也是讲述黑人在美国遭受的不公平对待的电影。
上一次看丹尼尔卡卢亚(本片男主角,扮演瘦子Slim)是他主演的《Get Out(逃出绝命镇)》,一部爽片——它套着惊悚片的外壳,用近乎戏谑的方式讲述关于种族的刻板印象,比如黑人擅长篮球、短跑、爵士音乐以及器大活好。
这一次,丹尼尔卡卢亚的角色则是用一个残忍到心碎的故事讲述黑人的另一个刻板印象,喝酒、藏毒、喜欢犯罪以及肯定来自于贫穷的家庭或者背景。
电影在开场的十五分钟已经驳回了这些黑人的刻板印象,瘦子不喝酒,瘦子车里没有毒品只有运动鞋,至于那场枪击都是因为警察先开枪之后造成的防卫过度。
同时,电影的各种特写镜头也暗示没有上帝视角的警察看到的只是两个刻板印象里的美国黑人青年——在看到瘦子的车在行驶途中方向不稳,立即向电台报告的是“怀疑醉驾,虽然没有现场证据”;在翻后车厢里看到崭新的运动鞋的时候,脸部特写镜头似乎在暗示他认为这些新鞋是偷来的;所以最后,当皇后开始对警察说你没有权利对我们的车进行搜查的时候,警察情绪失控,造成了最后的惨案。
这个过程完全是对刻板印象的完美定义——不在乎个人的差异,而根据过去的传闻或者事件定义一类人或这个一个人。
在皇后和瘦子跑路的过程中,这种刻板印象始终把随着他们的公路之旅。
跑路遇到的黑人爸爸手握拳头说“雄起”;黑人酒吧里的黑人酒保说“你们在这里很安全”;舞池里的黑人女子对他们的点头也可以被解读成“兄弟,这里有我们,不要担心”;还有之后放走了他们的黑人警察都在说一个刻板印象——同一肤色的人一定是帮助同一肤色的人,哪有自己人讹自己人的道理。
至于跑路一开始碰到的隔壁州的白人警长,皇后自己都说“他是警察,他说要帮助我们都是为了抓住我们”;那个加油站里用瘦子的枪指着瘦子的白人男青年,谁知道他是不是真的只是要摸摸枪呢?
白人对黑人,警察/平民对逃犯,哪有信任可言,没有错啊。
也正因为如此,在他们跑路到佛罗里达州的时候, 来接他们的黑人用一把枪怼着他们的脸,他们只是很惊慌,而观众却没有意识到怼上脸的枪背后的暗示。
在警察迅速赶到他们截住他们飞往古巴的飞机的时候,很多观众都认为是他们点儿背,甚至认为是那对白人夫妻出卖了他们——谁让他们不同肤色的?
尤其女主人还说如果把他们交给警察,能获得25万美元的奖金,那么房贷也就还清了。
刻板印象不止抹杀了人与人之间的不同,也让人放松了警惕,轻而易举地失去了判断能力。
西装革履的都是上等人,大金链子大金表的都是黑社会。
这部片子虽然不是真实的故事,但是灵感来自于震惊美国的白人警察枪杀黑人青少年的案子。
这个案子简单来说就是一个17岁的黑人青少年去买糖吃,路上碰到白人警察,白人警察认为一个黑人穷小子不可能住在这么好的社区,于是拔枪杀了这个青少年。
之后,就是席卷美国的Black Lives Matter运动,开始反思在马丁路德金——就是那个发表《I have a dream(我有一个梦想)》演讲的马丁路德金MLK——之后,美国社会的黑白两立,或者各种种族之间到底怎么了。
以十字架为符号的救赎也贯穿了这个公路逃亡之旅。
瘦子一出场的服装是深蓝色高领毛衣,领子外面挂着一个精致的小十字架,他在吃饭前要祈祷;住的房间里都有十字架,开的车里都挂着十字架;开车经过的田野边树立的电线杆远远看也是一排排的十字架。
这场救赎似乎在自己人帮自己人,以及白人也有好心人的旅行中就要完成,让人误以为这部电影就是黑白和解大团结的故事。
然而,十字架最后也只是一个挂在墙上的符号,真正的救赎并没有到来;暗合了瘦子说的关于自己童年问家里人“小孩是从哪里来的”的故事:奶奶说“小孩是从上帝那里来的”,瘦子戏谑地说现在他知道了孩子不过是一场雨云交欢的产物(此处是在没法用电影里的原话baby is from a f***,被屏蔽了)。
真正的救赎仍然没有到来,关于美国不同种族之间到底是更平等了还是更隔离了仍然没有定论,刻板印象似乎是越演越烈。
比如去年评价两极的《Crazy Rich Asian(追金奇缘)》,讲了一个华裔有钱有地位的故事,之后加州等华裔众多的地区出现了针对华裔的抢劫案,毕竟谁让华裔都是crazy rich呢。
再比如如果你在说一个故事的时候,一直说起一个地区或者肤色,那么就一定是种族歧视。
刻板印象的出现是人类大脑提炼信息获取知识的能力的表现。
如果一直看到关于某一个种族或者某一个群体的正面或者负面的消息,那么之后人们对于这个种族或者群体的印象基本都是正面或者都是负面的。
要破除刻板印象,人脑需要付出加倍的努力,比如如果看到一个人,不要根据肤色、着装或者工作去判断这人的善良与否、好坏与否,而是需要不断接触和了解来判断一个人。
同时,社会舆论的引导可以帮助消除或者减弱刻板印象,比如华人不是只会读书、不会运动;黑人不是穷,而是缺乏机会;等等。
过度使用社会舆论去破除刻板印象也会带来另一种风险, 叫得响的孩子有奶吃。
某一个人群叫得响,那么刻板印象似乎破除得更快,或者人们不谈差别了,因为不正确。
但这种不谈不是真的认同和相信,而是人们怕麻烦,怕解释自己,怕越解释越说不清,索性不谈了,万事安好;却在深层次里扩大了隔阂。
刻板印象的消除没有捷径可以走,就像这部电影里的公路逃亡,没有终点,只有看似陷阱和真的陷阱,以及一个接一个的刻板印象。
这就是为什么不能放弃思考,放弃学习,否则轻轻松松走进陷阱而不自知。
啊,好累啊,竟然没有捷径,这不禁让我悲从中来。
俩主人公死于白人警察暴力执法?
死于制度压榨黑人没有生存权?
都不是,他俩死于想自由的心理,而这也是眼下美国人民的普遍心理,不仅仅是黑人,白人也一样(大公司大团队如果没有有色人种还要被告歧视),总之大家都不想被压迫。
主人公听话配合执法毕竟你拐弯就是没打转向,女主人公不要不顾警察再三警告仗着自己是律师下车就哔哔哔哔,发生了命案明知道有摄像头记录还想跑什么脑子?
最后竟然逃跑的目的地是古巴我去你找格瓦拉去吗?
退一万步最后警察让你们跪下你们立刻老实配合执法跪下,这一切会发生吗???
…………新世纪以来,随着第三世界的崛起,美国梦已碎,世界之巅的地位已经岌岌可危,美国人民整体透着一种害怕,害怕承认自己的失落甚至失败。
高处不胜寒的道理他们从来不懂,于是他们就要从内部找原因,什么政府管理不力,警察暴力执法吧,林林总总其实只是一个问题,自由惯了的美国人民只相信自己,不相信政府。
可是你们当年独立宣言既然选择有政府管理而不是原始社会各家管各家,那就应该相信政府,可是美国人民恰恰是最不相信政府,这导致了他们社会的整体矛盾根源。
怕执政党太利于自己于是要两党互相监督,怕遇到暴政于是持枪权利坚决不废除,都是源于这种心理。
你们想自由没错,错的是都大家想自由,还都想太自由,你的自由肯定妨碍了别人的自由,别人的自由自然也妨碍了你的自由。
这种矛盾怎么解决?
是牺牲自己的自由成全别人还是牺牲别人的自由成全自己?
毫无疑问自私的大多数人类肯定会选择牺牲别人的自由,于是这只能导致矛盾激化冲突愈演愈烈。
还是那句话,自由引导不了人民。
人这种动物就是要强硬管理才高效。
遇到暴政怎么办,历史上例子比比皆是,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王朝一直在更新迭代不是吗?
担心小趋势,设定制度试图对抗人性弱点,忽略了大趋势,这就是美国提倡自由这种社会制度最终必将导致失败的深层原因。
爱情+犯罪+公路,很像雌雄大盗的公式。
最后Queen和Slim两个人对望之后被打成筛子可能也是在致敬。
这个片子还增加了种族元素,警察执法和群众站队中,除了法律和犯罪的对立之外,还有黑人和白人的对立。
但不管是它传达的the two of us against the rest of the world的感觉,还是他们因为self defense打死警察后,黑人们对警察群起而攻之(电影院里还有人欢呼),并且视他们为英雄,都不能让我信服。
大概是他们俩本来一开始就是blind date,没有太多火花,女主也打算回家,结果遇上这个事儿之后俩人的“结盟”没有雌雄大盗里一见钟情、心意相通的“结盟”让人信服。
另外他们也没有意图要对抗带偏见执法的警察,it just happened,其他人遇到了也可能这么做。
所以他们两个人、这段关系、这件事的不特殊性让我没办法抛开道德和法治社会的框架来看这件事。
从头到尾我都在想,你们觉得自己没错的话为什么不直接自首,做律师的Queen没有信心打赢这场官司?
抗议全都无疾而终了?
《皇后与瘦子》,好电影!
一部很纯粹的黑人或更准确的说是非裔美国人电影,清一色的黑人制作人。
尽管电影中有很明显的政治诉求表达,但是有些亮点值得海外华人群体学习:一是美加海外华人群体应该像非裔等其他少数族裔一样有更多争取自己权益的勇气。
二是美加海外华人应该先做到内部团结(海外华人群体的内斗,自己人坑自己人是众所周知的)。
三是就话语权来说,李安是很杰出的导演,但他能做的还很多。
一部充满“黑人的命也是命”痛苦的公路电影。
该片上映于乔治•弗洛伊德被杀之前,但“黑人的命也是命”的痛苦一直萦绕在梅丽娜•马苏卡斯的处女作《皇后与瘦子》(Queen & Slim)身上。
在这部影片中,与一名白人警察的口角使两个第一次约会的年轻黑人(朱迪·特纳-史密斯和《逃出绝命镇》的丹尼尔·卡卢亚饰)变成了“要么逃跑,要么死亡”的逃犯。
在经典的公路电影风格中,他们获得了英雄的地位——“黑色的邦妮和克莱德”,一位盟友说,他帮助他们“在众目睽睽之下”伪装成歹徒和妓女。
在不可避免的厄运和享受生活的迫切性之间的紧张关系中,有一种强烈的情感拉扯:“感谢你的这段旅程,”奎恩说,“不管它如何结束。
”在丽娜·维特的剧本中,逃跑和反思的场景配合着嘻哈和灵魂节拍。
现在,这部电影有些难以形容:它既太生涩以至于不能看,又太切题而不容错过。
丹尼尔·卡卢亚(《逃出绝命镇》《黑豹》)将主演环球新片《皇后与瘦子》(Queen & Slim),已定档2019年11月27日北美上映,明年1月开拍。
该片是一部复杂的剧情片,讲述一对黑人男女“皇后”和“瘦子”第一次约会,开车被警察叫停。
之后的发展跟《逃出绝命镇》就不一样了:两人因自我防卫杀死了那名警察,随后没有自首,而是一起亡命天涯。
希望藉由这个爱情故事探索美国的社会和政治。
女主角皇后正在选演员,计划用新面孔。
《无为大师》《头号玩家》的丽娜·维斯编剧,她的《无为大师》导演搭档Melina Matsoukas执导,这也是后者首次导演电影。
剧本是基于《百万碎片》作者、争议作家詹姆斯·弗雷写的一版剧本进行改编,新电影公司Makeready注资。
爱情+犯罪+公路,很像雌雄大盗的公式。
最后Queen和Slim两个人对望之后被打成筛子可能也是在致敬。
这个片子还增加了种族元素,警察执法和群众站队中,除了法律和犯罪的对立之外,还有黑人和白人的对立。
但不管是它传达的the two of us against the rest of the world的感觉,还是他们因为self defense打死警察后,黑人们对警察群起而攻之(电影院里还有人欢呼),并且视他们为英雄,都不能让我信服。
大概是他们俩本来一开始就是blind date,没有太多火花,女主也打算回家,结果遇上这个事儿之后俩人的“结盟”没有雌雄大盗里一见钟情、心意相通的“结盟”让人信服。
另外他们也没有意图要对抗带偏见执法的警察,it just happened,其他人遇到了也可能这么做。
所以他们两个人、这段关系、这件事的不特殊性让我没办法抛开道德和法治社会的框架来看这件事。
从头到尾我都在想,你们觉得自己没错的话为什么不直接自首,做律师的Queen没有信心打赢这场官司?
抗议全都无疾而终了?
夸一下海报真的好看,还有一路上的风光让我想起了南方的杜村。
整个节奏太慢特别在前面30分钟 我都差点儿睡过去…剧情一般 简单说就是种族大于法律却败给了利益 最后结束我也想到了没啥惊喜 还有就我的审美来看就男女主都太丑了…🌟🌟🌟最多了
结尾好评。
本以为是犯罪动作片,结果是纯剧情片,专注于人物关系养成,以及黑人底层生活,种族歧视等话题,只是近两个半小时实在太长了,不是黑人可能会觉得无聊,和《末路狂花》一样长,但除了开头误杀警察外几乎没有其它犯罪内容,所以感觉男女主角并没有太置身于危险中。结局稍显刻意但可以接受,他俩在我看来并不是英雄,只是落难的倒霉蛋,碰巧是黑人,他们逃难过程中没做任何弘扬黑人种族的事,目标也不是这个,可以说他们是被黑人群众脑补成了英雄代表,这是只有在多种族的国家才会明白的。同时这一切又是那么白痴,美国人脑子有病的,这么多年了还在纠结一些改变不了的问题,比如肤色,种族,性别等,手握所谓的"自由"却从不干正事,哪怕有空多出去交几个外籍朋友都不至于那么缺乏认知!哪个种族没有犯罪分子?塞维尼戏份少得可怜,伍德拜恩是全片最佳。
亡命鸳鸯,公路电影,好听的音乐,反倒是这些浮在表面的东西更吸引我
黑人的自我膨胀 可惜他们不是邦尼和克莱德 公路片部分其实还不错
导演才华人脉前途无量
脸谱化。。太刻意了好多桥段… 让人看得那么真切的做作,毁了一个不错的选材。种族歧视和自强,个体与群体,对立与平衡,自由与逾距…电影想表达的内容还是挺多的。可惜了
适合做成10分钟内
视英雄,视蝼蚁;视自由无畏的象征,视社会腌臜的存在,自己到底是什么?自己也模糊了认知的定义。于是被迫逃亡,一路向南,前有心中的伊甸园,后有虎豹的穷凶追赶,在路上,在梦里,在精神寄托的愿景中……高开低走的一部“黑白对峙”的电影,毫无新意的美国现实社会写照。剧本的切入点不错,以一种类似型的社会新闻为参照,引入一个故事,接着就是公路片的传统风格,一路繁花绽放,奇闻怪谈,男女主角在经历与矛盾中寻找彼此内心的从属,而后达成和解,成为不可失去的相依为命。我一直在等待着结局会是一种怎样的风格,但还是叫人很失望,谈不上感动或愤怒,只是这种大众化的结尾风格过于落俗,很难支撑起这样一部有些象征意义的电影。看后只是感觉有些无力,但你对这种歧视的社会现实无计于施。
一场网约引发的爱情故事~~~近阶段黑人种族题材的影片好看的不少哦
2020-52。本来想约个姑娘吃饭然后啪啪啪,结果对方只是因为他长得怂所以才来,更没想到的是对方是个杠精,路上又遇到了个一个白人杠精,两个杠精吵起来啪啪开枪,他就只能亡命天涯了。
去掉公路上的车戏感觉更佳 不愧是拍mv出身哈哈哈
太俗了,你想着警察会放行,结果他就真放行;你想着是个套结果它真就是个套;莫名其妙顺到最后就是要来个大反转;硬塞了很多类似黑人骑马的剧情,漫长的结局好像永远都到达不了。
我觉得男主最错的一件事就是约了女主,简直是衰神。一开始的台词就知道她的控制欲很强,在整件事的关键节点上都是她的选择使得事情越来越糟。不过born to hate black真是无语,拔枪的jc有什么毛病?窒息
朱迪·特纳-史密斯。
不用说,这导演肯定是黑人,全片95%角色都是黑人,两个主角不是天生的亡命之徒,还是律师什么的,误杀完白人警察后就跑路,但这跑路堪比豪华旅游,一路跑路一路进酒吧跳舞、骑马玩、修车、教小孩杀人、感悟人生、为母亲扫墓、车震、抽大麻.....干啥呢?!大哥你是在跑路啊!更可笑的是,沿路的黑人虽然认得他们是逃犯,还当他们是英雄,一个黑人警察还故意放走他们,可能吗?不过,最后这两个逃犯还是被警察干死了,死后,其他黑人还把他们的照片印在大幅墙上,把他们摆上神台,宣扬大黑人主义,总之就是脑残导演凭自己的臆想拍的SB片,当观众傻啊?!
真的挺喜欢的 公路片的极致浪漫 那段做爱和警察平民对抗的穿插我很喜欢 很多时候问题不是种族对立 而是权力和平民的对立 既得利益和手无寸铁的对立 最后的结尾好浪漫 整个电影都谜之浪漫
55/100 不关心人物的塑造,把重点放在了风格化的臆想场面上,无聊。
POWER TO THE PEOPLE!!!
女主 如果少说话 也许能保命 但是对于其他受难的群众呢 也许这真的是 新的开始 new black panther power to the peop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