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别敲两次门

Don't Knock Twice

主演:凯缇·萨克霍夫,露西·宝通,哈维尔·博泰特,尼克·莫兰,普妮·哈吉莫哈玛迪,乔丹·博尔格,阿尼雅·马森,卡勒姆·格里菲思,大卫·布劳顿-戴维斯,理查德·迈

类型:电影地区:英国语言:英语年份:2016

《别敲两次门》剧照

别敲两次门 剧照 NO.1别敲两次门 剧照 NO.2别敲两次门 剧照 NO.3别敲两次门 剧照 NO.4别敲两次门 剧照 NO.5别敲两次门 剧照 NO.6别敲两次门 剧照 NO.13别敲两次门 剧照 NO.14别敲两次门 剧照 NO.15别敲两次门 剧照 NO.16别敲两次门 剧照 NO.17别敲两次门 剧照 NO.18别敲两次门 剧照 NO.19别敲两次门 剧照 NO.20

《别敲两次门》剧情介绍

别敲两次门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杰西(凯缇·萨克霍夫 Katee Sackhoff 饰)在女儿克洛伊(露西·宝通 Lucy Boynton 饰)很小的时候就离开了她,长久以来,杰西的内心里都充满了对女儿的愧疚。终于,她得到了一个弥补过错的机会,将已经长大成人的克洛伊接回了家,然而,让杰西没有想到的是,随着克洛伊的回归,她的身边开始接二连三的发生科学无法解释的诡异事件,而这一切似乎和克洛伊的过去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 一切要追溯到克洛伊很小的时候,她的邻居是一个被称为“女巫”的古怪婆婆。懵懂无知的克洛伊和伙伴们常常会戏弄这个形单影只的老人,对于孩子们来说,他们过分的举动只是一个有趣的游戏而已,可是对于老人来说,无知的孩子们犯下的是不可饶恕的过错。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料理情人梦路上的路花天使的选择火线追凶2之同名为仇高玩救未来第二季恶灵空间2春风欢迎来到谋杀镇:谁杀了圣诞老人?不朽者豹子头林冲之野猪林黑吃黑瘦身大作战Trace~科搜研的男人暴风雪中的白鸟前哨基地第二次人生大饿小子假如你很富有爱情真善美不及格:留宿派对黑夜传说4:觉醒她痴迷于我的丈夫谎言屋第四季威尔第启动战地黄花吊带袜天使璀璨帝国第三季黄真伊

《别敲两次门》长篇影评

 1 ) 浪漫的征服

故事是叙事般的忠实再现亚历山大大帝的历史,于是更多的感受是对于这位伟大历史人物本身的。

也许很多人会把亚历山大大帝和成吉思汗、拿破仑相提并论,不过在我看来他们之间是不同的,亚历山大大帝的马其顿帝国继承了希腊的传统,尤其是希腊的文化与哲学,那种对于人精神与体质的追求,亚历山大的老师是亚里士多德,他对于希腊传统是深深的敬仰和予以发挥的,所以亚历山大大帝的征服带来了所谓“希腊化时代”,每到一处就要建造体育竞技场,他希望把希腊的传统带到那里。

希腊的那种求知欲望,在亚历山大大帝的身上,给他的征服带来新的含义,他那时的世界没有人知道地球究竟有多大,边界到底在哪里,当他面对印度边界上的雪山,除了征服的欲望,还有单纯的一点点冲动,看看山的那边究竟是什么样的。

成吉思汗、拿破仑一定不会这么想。

于是他也有了用四万马其顿重装步兵对阵波斯百万雄狮的不可思议的勇气。

征服本身是血腥的,这一点上亚历山大、成吉思汗、拿破仑没有区别,只是亚历山大身上的一点来自希腊文明的浪漫,让他的征服显得特别一些。

 2 ) 被史诗大片的光环引诱,犯下所有的错

照搬史书的台词,没有下文的苦难哲学,平行紊乱的情感交流(母子,男男,男女……超额了。

面对大众的电影无法承载复线叙事。

)但亚历山大大帝神灵保佑,只需加一点积极的脑补,即使有再多错,整个电影不差。

我看到了原来所期待的一切,堆得乱点不妨。

做不了史诗,但可以做教科书。

这是一部拍得极认真、极厚道的的片子。

《西洋军事史》中写道:亚历山大认识到神与人之间有一种特殊的关联,而这种关联的目的就是要使人与人之间建立一种和谐关系。

所以应该杜绝城市与城市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的仇视和对立情绪,将他们联合起来,形成一个四海一家的都市。

所以德罗森说:“亚历山大这个名字象征着一个时代的结束和另一个纪元的开始。

”韦尔克恩也说:“此后的整个世界历史,包括一切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如果不研究亚历山大的毕生事业,就可能很难加以了解。

” 无疑导演斯通抓住并强调了这条主线。

非常可惜的是,种种感情纠葛本来只是人物的烘托,却被过度处理了,用来讨好不熟悉这段历史的观众,如果不熟悉历史的人,恐怕会迷失于亚历山大的种种怪癖之中,而忽视了他最伟大的地方。

亚历山大凭自我的禀悟,超脱了老师、父母和当时社会的偏见与仇恨,孤独的完成了不能为时代所理解的荣耀之征。

那种王者之风贯穿了我们能欣赏的一个个零碎的摄影极品:沙漠鏖战、马象对决……导演的金钱,可以买到的最卖力的编剧和演员也不过如此了,而只有真正不为钱所动的作者的文字才能直指人心。

正如真正的史诗大片《阿拉伯的劳伦斯》中T.E.劳伦斯的台词,“他们之中最好的不会为钱所动”——What they want is me.

 3 ) 伟人的矛盾思想

原来人都是一样的,在剧中亚历山大也怀疑自己,也不坚定,也曾自卑,但是他成了亚历山大帝,原因是思想^^^^^^^^

 4 ) 梦想,永恒,爱恋

刚刚看过这部亚历山大大帝,三个半小时,看了两遍,只想说我被震撼了。

为什么要征战,也许是为了财富,为了女人,但是这里亚历山大告诉我们都不是,他只是想看看这个世界。

赫菲斯提安问过他如果他到达世界的尽头还会做什么,亚历山大不假思索地回答我会反过来去征服另一半。

这种豪气、霸道真的只有亚历山大所配。

真正看到一个人是为了梦想而生而活,即使被梦想所伤所累所杀也在所不惜。

当看到亚历山大的部下集体要回家罢战时,我想他也许会罢手了会停止了,但是他认可杀了他们也要前行,那时他应该与暴君无异,没有部下的支持也许真的走不远了,但是他的眼神依旧坚毅有神,依旧征战征战,就像托勒密所说那样亚历山大是孤独的,他一直与不理解他的人作战。

当战争不是为了金钱,不是为了女人,不是为了地盘,当看到亚历山大把征服的地方还回去,并与被征服着结成联盟,所有人都在怀疑他们战争到底是为了什么。

当时的人不能理解,我想恐怕现代的人也很少会理解。

所以亚历山大他是神,他甚至超越了神(在希腊神话中的神就像是会享受的人)。

因简单的想法去战斗,为自己的梦想去征服,也许只有这样仅为精神而战才会战得久战得远。

亚历山大与赫菲斯提安的爱恋我只能说太伟大太崇高。

我向来不排斥同性恋,因为爱真的没有界限。

相反同性之间的爱更让我扼腕。

当一个男人爱另一个男人,你还能说他在求什么。

只是为爱而已。

还好在古希腊对这种爱是那样的推崇。

柏拉图式的恋爱至今我都认为只能存在于同性之间。

亚历山大终其一生最爱赫菲斯提安,他们就是神话中的阿喀琉斯与帕特罗克洛斯。

而亚历山大终其一生只有赫菲斯提安理解他挚爱他辅佐他,即便是亚历山大酒后杀人被人当做暴君,也只有赫菲斯提安能够安抚他开导他跟随他,无怨无悔,此生不渝。

爱有时真的可以与肉体分离,但是只能是在古希腊,只能是在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教导下,这真的很难很难,所以亚历山大与赫菲斯提安是神,所以只有他们才是阿喀琉斯与帕特罗克洛斯。

看完亚历山大大帝,我一直心潮澎湃,觉得人需要为自己活一把,什么世俗什么礼教统统靠边,人心中应该有个神存在,虽然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神超越神,其实也没有必要成为神,因为有个精神支柱让我们活下去,活得精彩足矣。

 5 ) 把电影拍成人物小传真有你的

是不是历史/传记题材电影都很难抵抗“做评价”的诱惑,似乎传主已死立传者就有责任为他厘清是非功过,这部更是牵挂深重,到了片尾还要借托勒密之口为亚历山大盖棺定论。

诡异的是,其后又紧接着叙述了这段历史史料的流散史,透露出对前文的自我怀疑。

我始终认为,任何叙事体裁都应当把解释和下价值判断的权利交给观众/读者,给出空间与暗示,而不是宣读结论。

结论本身是叙事的暴政,会残害人物和情节本身。

以史传甚至史诗自目的作品更应谨慎于此。

由于历史的多面与混沌,你评价的基础是无限接近不可知的历史真实。

由于同一个故事被回忆、叙述、争论了太多次,你的评价至多不过是某种流行观点的重述。

当然,我相信创作者有心去把这个故事讲成,亚历山大作为一个个体与整个客观世界的对抗,讲成一个人意志的极限能怎样动摇一个世界的寓言。

结果却像一件半成品。

我们看到创作者思考了亚历山大的童年怎样形塑了他的人格,看到创作者想到应该怎样为一个国王增添人性,看到创作者分析了他应该被人爱又被人恨,可这些本来应该在草稿本上的东西,就被直接拍了出来,一些互相没有被很好关联在一起的元素被简单地拼凑剪辑,就此完事。

结果,亚历山大的胜利显得缺乏力量,亚历山大的挫败也显得缺乏力量,亚历山大的死被拍得像场陨石遁。

科林法瑞尔演得也挺烂的。

倒也不在于他演得有没有帝王气概(虽然确实也没有),或者外形是否合适够赏心悦目(虽然确实也挺难看的),主要是,他的表演也和整个电影如出一辙地缺乏有逻辑的细节,很多(理论上)重要的台词纯纯棒读,可能也没人跟他说这片里的亚历山大应该咋样吧!

也怪不了他,反正导演估计也不知道,只好在片尾加个史臣曰增加一点信念感咯。

 6 ) 笑并YY着...

总结,这是一部MS尊重历史实则硬伤一堆的片子不过还是很好看的片子.首先,就我贫瘠的希腊及中东古代史知识来看,电影的布景和道具,尽力地做到了在忠于历史的基础上富丽兼养眼着.而且演员也个个做到了华丽美貌但是符合人物身份气质.不过,要是捂着良心说,就"忠于历史"这点,片子里的BUG和移花接木,有点让人发指.比如说,亚历山大与大流士王对王的战斗,其实有两次,一次在伊索斯河边,一次在高加米拉平原.这两次就被并为一次了.其次,一直被他带在身边的宦官比高斯,据记载,是在大流士被害后,由杀害他的将领献给亚历山大,而不是在巴比伦王宫相遇.然后,鞠躬搞错对象的,是大流士的母亲而不是公主(亚历山大未来的妻子,那时还没成年.)接着,亚历山大一生遇到过两次暗杀事件,牵涉到Philotas的那次,是由普通军人策划.而牵涉到亚里士多德那次,则是由他的少年侍卫策划.再接着,亚历山大在印度打过的最大一场仗是一次渡河战,而他受了重伤,则是在由印度撤回波斯途中,这两仗也被并到一起了.另外,从印度撤军一事,并没有人收到处罚,亚历山大虽然犹豫了三天,最后还是听从了大家的意见.老兵暴动是出现在波斯,那时他打算将不适合服役的老兵遣回马其顿本土.还有赫菲斯提昂是死在山城埃克巴塔纳,他死后亚历山大才去巴比伦,在那里为他举行了盛大的葬礼,又被并到一起了(据说因为经费缘故,那场盛大的葬礼没有拍到,好可惜...)一下子就想到这么多,其他零碎的一时也想不起来了...对了对了,打仗时一直出现在军营里的卡山德,其实根本没参加东征,亚历山大死前一个月,他才到达巴比伦,最多也就出席一下他临死前那个聚会罢了.(这个聚会倒是真的存在着.)虽然硬伤那么多,倒也不妨碍观看.因为,这与其说是个"历史电影",不如说是英国女作家MARY RENAULT的亚历山大三部曲同人.虽然斯通在花絮里也说过"影片只是一个故事,为了叙述方便,他把历史上自己觉得没用的细节改掉了."但是在许多小细节上,很明显看得出,就是照着RENAULT的小说拍的.而RENAULT的小说,原先就是同性爱文学的一座丰碑呀最后,反正他拍的也不是我国历史,爱胡来不胡来,严谨不严谨也就无所谓了.至少看完这片子后,让我有了认真研究那段历史的劲头.这片子有公映版,导演剪切版和最终版三个版本,接近4小时的最终版,那许多内容可不是白白添出来的.比如和波斯决战前夜,添了ALEX和HEPH的互相表白.而其他两个版本中,阳台告白那场也被剪得很微妙,DVD版里是非常有喜感的三角.HEPH帮ALEX揉肩膀,揉啊揉啊揉啊,给出一个意味深长的眼神.ALEX立刻说:"今天我想一个人洗澡."然后镜头CHUA的拉开,把BEGOAS放进画面,构图就是一稳定的三角.BEGOAS再默默地做小媳妇状退出去.而太监版里则充满了邪恶的暗示,一开始就是BEGOAS勤劳的往池子里倒洗澡水,然后HEPH穿了身SEXY的露脖子和肩膀的袍子婀娜多姿地飘进房间...两下对比,看得我拍桌子乱笑,导演太邪恶了XD..不过正直的战争场面都很搞笑...波斯决战之前(PS:大流士也是美人)Alex鼓励士兵,每个人都傻笑着擂胸膛乱叫,与其说是用士兵的纯朴好勇来反衬战争的残酷,不如说好象在看人猿泰山.|||||.然后ALEX的造型啊...完全就是个朴实无华的乡下孩子..明明小时候那么水灵那么可爱的.不过就是这样一种傻小子牛仔气,放在一堆美人将军里居然不逊色,还让人觉得ALEX的万人迷是天经地义...恩,这就是传说中的人格魅力吧.好在后面真刀真枪的搏杀就很有看头,看得出来,斯通把握大场面很有一手,真的拍出来古代战争史诗一般的宏大场面,和冷兵器时代肉搏战的残酷.不过,印度那场丛林作战真的很傻...有人用"神经兮兮"来形容,一点也不过分哎.还有后来黑马对大象,意图很明显的弄出了史诗般的对称性构图,还搞了慢镜头...可是效果,除了搞笑也只有搞笑了= =||另外还有个很可爱的小细节,仔细听的话,剧中演员说着口音不同的英语.翻到一个古早的访谈,斯通很直白的说,自己不想让演员用已死去的语言说话,因此,解决口音问题的办法不是让演员说"带希腊味"的英语,而是:"纯粹的希腊人·讲标准伦敦音,马其顿人—包括亚历山大—带爱尔兰口音了。

".....太有爱了>"<

 7 ) 简评

时隔若干年把final cut版又看了几遍后,我还是比较推荐原来的版本。

导演剪辑版增添了不少细节、把情节按讲故事的办法重新组合;但(1)史诗片还是按时间顺序来脉络清晰;(2)有些细节靠联想比较有韵味;(3)3个多小时太长了啦……--以下还是第一次看这部电影时候的感受,后来找来了Mary Renault的小说,再后来又收了Olive Stone的重新剪辑版,现在回头来看到当时这些感受,说不清到底有多少震撼是电影带来的,多少是源于这段恢弘历史的本身,至少感谢这部电影,为我打开了一道罅缝,窥见宏大的古希腊历史舞台的一角。

------------电影的前半部分讲了幼年和少年时的亚历山大成长,以及他击败大流士征服波斯成为万邦之王的最辉煌的历程;后半段则讲述了他继续向东方征战,却经历自然环境、与蛮族的战争、军心渐渐背离等种种残酷试炼,终于在险些战死沙场后回到巴比伦,短暂而辉煌的一生在那里走向尽头。

-- Eagle & snake影片里两个象征性的形象时时出现,一是鹰,一是蛇。

雄鹰是亚历山大自身的象征,是他征服世界的雄心,是睥睨群山、沙漠与大洋的梦想,是傲然接受不同种族不同肤色人民仰视与爱戴的王者之风,是超越父亲 Philip、直追神话英雄们如阿喀琉斯、赫拉克勒斯和普罗米修斯的气魄。

雄鹰起飞于驯服爱马的故乡马其顿草原,展翅盘旋在对阵大流士的 Gaugamela平原,在Hindu Kush的高峰上,亚历山大也轻轻地自问:Where has our eagle gone? 说实话,关于亚历山大的政治理想,影片里面多多少少掺杂了典型的美国式的自由主义、种族平等之类的自大的说教。

确如影片里面描绘,亚历山大力排众议娶异族女子为后,接受马其顿军人们的波斯混血儿子进入自己的队伍,在其民族政策上有着相当开明的一面,但把他描述成希腊文明的传教士显然是不恰当的,相形之下他更接近一个探险家:亚里士多德的地理课上,小小的心灵里面大概就埋下了一个梦想,那就是到达导师所指示的世界之尽头,并将其纳入自己为名的版图之下。

如果说那只雄鹰是大帝心中最灿烂光明的一面,那么蛇就是沉重的另一面,一种叫做“恐惧”的、亚历山大一生都在斗争的敌人。

种下这颗种子的主要是妖艳而野心勃勃的女巫般的母亲Olympias,而父亲PhilipII 亦有不能推卸的责任。

Olympias出身于Epirus不是马其顿贵族出身,所以大概不太受Philip II的亲睐,怀着报复的心理,一心要把儿子扶上最高的宝座,让亚历山大大帝成为历史上最光辉最鼓舞人心的名字,甚至不惜自己作这光明之下的阴影。

Olympias一边逗弄着蟒蛇,一边微笑着说,人和它们一样,爱再久也会背叛——这也许就是在亚历山大幼小的心灵里投下的第一道咒符;而Philip举着火把讲述岩画上那些有着不朽和光荣的名字的英雄们所承受的痛苦,则把伴随着光荣的阴影深深的镌刻在了亚历山大的心里。

而事实上,短暂的一生里虽然没有经历过战场上的失败,他却一一体会到了神话英雄们所承受的苦痛,恐惧永远撕扯着他的心,稍一倦怠便要侵蚀他无边的勇气:——父亲遭暗杀登上王座,面对母亲安然甚至得意的神情,不得不照着母亲的剧本铲除异己的亚历山大,或许可以体会到俄狄浦斯刺瞎双目时的心情;——Philotas的暗杀行动,虽然不成功,却使亚历山大心中叫做信任的一座城墙产生了裂纹,母亲在幼年所下的咒符揭开了封印;——与Craterus产生冲突、暴怒中刺死了这自父亲征战的时代最忠实可靠的男人;在印度雨林中经历与死神擦身而过的激战,此时的亚历山大身心俱疲,大约他已经体会到赫拉克勒斯一般的光荣与伟大也无法战胜的怒气和死亡;——至于失去最亲密的战友及爱人Hephaistion,自己最终也被设计在病榻弥留之时,亚历山大的眼中只有一只鹰,不过那应该不是飞越地中海、Gaugamela与Hindu Kash的雄鹰,而是每日啄食普罗米修斯肝脏的那只,命运之无情的鹰。

这两个象征在Olympias得到儿子死讯时得到了最清楚的阐释:鹰抓住蛇高飞而来,松开利爪毒蛇坠地的一刻,雄鹰也因蛇毒发作而支持不住健美的身躯跌落下来。

-- Illusion of love影片以亚历山大军的将军、后来埃及的统治者托勒密晚年追忆为线索。

托勒密转述了这样一段话:I remember the remark of Bagoas once that love illuded Alexander as much, if not more, as finding end of the world…这段话,包括片中的亚历山大的感情故事,估计有导演编剧自由发挥的成分在里面,据说也因此得了当时评论界的一片批评。

我倒觉得还是挺不错的故事,至于有多少正史野史支持以后再慢慢考证好了,就电影论电影吧。

其实仅就这部电影看嘛,亚历山大的爱情故事倒没多少幻影可言哪,简单概括就是Hephaistion、Bogoas和Roxana。

亚历山大心中最爱的无疑是Hephaistion。

说是柏拉图式的也好,说是超越爱情的友谊也罢,按照亚里士多德的说法——或者导演大人借亚里士多德之口:…when men lie together and knowledge and virtue are passed between them, that is pure and excellent; when they compete to bring out the good, the best in each other, that is the love between men that can build us city state and lift us from our frogpond…那个将亚历山大当作太阳一般敬爱的男子,与主君把酒共话巴比伦的未来和王国的未来,含着泪微笑着祝福爱人有幸福的婚姻和伟大的子嗣,在战场上永远追随着英雄浴血奋斗,也因此成为亚历山大唯一信任与深爱的人。

Hephaistion之于亚历山大,如同一点烛光,点亮和温暖了因为恐惧、疲惫而晦暗的心灵;远征回到巴比伦后,这盏灯熄灭了,亚历山大随之而去也就不完全是个偶然了。

不过饰演Hephaistion的演员不能令人满意。

我对此人第一印象是磕了药的摇滚歌手,这倒没什么;亚历山大婚礼后,他满含深情的那个眼神我承认很不错;但是,总的来说——太gay了吧!!!

(虽说本来演的就是gay…)Hephaistion决不是个扭扭捏捏的男子呀,战场上也好,战场外也罢,他应当有着和亚历山大一样敏捷有力的身手,一样坚定果敢的语调才是啊!

再说Bagoas(终于说到Bagoas了),美艳的波斯男孩,自从亚历山大攻占巴比伦后就一直默默地跟在他身后,半垂着头,从没开口说过什么(唯一一句还是托勒密转述),有些幽怨的温柔眼神却从没离开过这位英雄,一直到英雄临终的那一刻。

据说有部小说里,在亚历山大死后他说:“我之所以没有自杀是因为我知道,在冥河对岸等着他的是谁”(出自Mary Renault大妈亚历山大三部曲最后一部:Funeral Games)。

即便是虚构,但是这份明知自己在那个太阳一般的男子的世界里没有自己的位置,仍然用温柔默默守候的心情,还是感到的。

Bagoas之于亚历山大,好像一个枕头,唯一可以不用考虑政治、军事、阴谋、整个帝国的责任,安心休憩的地方。

枕头和烛光的比喻,在亚历山大狂怒之下杀了克雷塔斯之后最明白不过了,为悔恨自责所侵蚀的国王,在Bagoas怀里痛哭之后,终于还是在 Hephaistion的鼓励下,继续踏上征程。

在Hindu Kush山颠,亚历山大自嘲地对托勒密说,女人让男人有家的感觉,我却感觉不到。

这一方面当然是头疼老妈老婆,另一方面,没有说出来的,即使有,也许只因为那个他敢于当众亲吻的波斯男孩罢。

饰演Bagoas的演员(Francisco Bosch,据说是中国和西班牙混血,本业是跳舞的)我觉得算是所有人物里面最大的亮点了。

一共出场时间加起来也没几分钟,一句台词也没有,但是几乎每个镜头都是让人屏住呼吸的惊艳效果(害我暂停好几次……好吧我承认我花痴>.<……不过谁看过没有暂停冲动的来告诉我……)。

最重要的是,因为这个角色一句话都没有,所以一旦演不好就成了纯粹恶心宦官,不像Hephaistion毕竟还有好多话、还有战斗镜头什么的可以弥补演员过于gay的表现;而上面所提到的那些Bagoas的心境,完全是在那双温柔、关切却从没有过份期待的眼睛里体现出来,实在是很赞的。

继续稍微提一下Roxana吧,真实历史上亚历山大到底怎么选出了第一位没有政治背景的异族妻子大概无人知晓了,如果按照电影中的说法,大半是出于民族政策的政治考虑(这倒也是事实上亚历山大民族政策上可书的一笔,查了下大英百科,不仅他自己,Hephaistion也娶了个异族老婆),感情上么,也许只有一点点,因为在她身上依稀看到了记忆深处那个温柔甜蜜的母亲的影子吧。

不过Olive Stone先生实在是把这位异族皇后贬得够呛呀,外貌气质性情无一可取;从台词上看这位女子大概还应该稍有点spirit才是,无奈演员……大概只有身材还勉强过得去了吧……好了,那么总结一下,亚历山大严重的illusion of love,或者说他理想的爱情,大概就是Hephaistion的坚强默契、Bagoas的温柔包容以及年幼记忆中那个温柔甜美的母亲的幻影的综合体吧。

******既是导演也是编剧的Olive Stone,还是写了个不错的故事的,毕竟伟人一生可书的太多,有重点的就可以了。

如果空泛的大段演说再精简些,个别段落之间的联系再自然些就更好了。

不过作为导演我觉得在挑演员上实在是失败。

老实说最后的感触之类基本是揣测着编剧大人的意思像看小说似的脑内补完……主演亚历山大的老兄实在看不太出英雄的气概来,还不如少年亚历山大的那个小弟弟。

除了没露什么面的波斯男孩,只有个别还说得过去:安吉利娜.朱莉算演出那个女巫的味道来了;克雷塔斯也颇有忠诚耿直血性的悲剧男子气概。

音乐和画面都是不错的,好歹配得上史诗片的名头。

光冲着人家剧组爬高山下沙漠、再现埃及胜景、Ishtar门的精神怎么也要看一看。

后希腊时代的典雅精致,以及神秘的中东风情,明丽的画面赏心悦目,再次称赞。

据说当年这片在北美票房很惨而且恶评如潮,这叫我不太能够理解;虽说演员是差劲了点,公然说人家伟人homo好像也有点大不敬的味道,但至少导演还是比较动脑子的,至少比起那个《Troy》好太多了呀!

按我说至少还是值得再看一遍的(冗长部分快进的话)。

又据说在欧洲反而比美国票房高,看来果然审美水平还是有差别呀,我就不多评价了……

 8 ) alexander revisted: the final cut review 1

A.刚看了这个新出的完整版,导演oliver stone的final cut,实在是太牛了!

激动不已。

1.以前看过170多分钟的版本,很多细节没讲清楚,看完完全没感觉。

这次的final cut故事前因后果各种细节交代的都非常清楚。

这电影实在是太棒了!!

很多地方拍的非常好。

2.一共两场大战。

第一场交代了古代希腊步兵野战;第二厂是马其顿步兵丛林对战印度战象,场面拍的真是惨烈血腥无比。

相比之下指环王第三部里怪象的那段战斗如同儿戏。

这两段野战是我所有看过的古代战争电影里野战场面里最精彩的(攻城战最精彩的则是kingdom of heaven)!

3.alexander父亲死后,其与母亲冲突的一场戏拍的异常精彩(angelina jolie扮演的母亲),把这对母子之间又恨又爱又怕的感觉表达的非常到位。

这片子加了内容以后,非常非常的好看!!!

我没说过这个词儿,不过这次我要说,整部片子看下来,史诗的感觉!

(尤其是最后一战他中箭前后那段,拍的太棒了——他纵马与战象的慢镜对峙,他中箭后满眼血红的画面,众人用盾牌托起他等等,配上优美雄浑的音乐,史诗的感觉全出来了)强烈推荐大家看看!

-----------------------------------(kingdom of heaven的导演剪辑版也有,比原版长了50分钟,看了评价,似乎跟亚历山大电影是一个命运。

我一定要看看这个。

引用一把:“前不久,LA限量上映了《天国王朝》的导演剪辑版,看到Ain't It Cool上一个影迷写的影评:基本上,作者对KOH导演剪辑版评介相当中肯,认为这个版本显然好过公映版同时对FOX公司简直恨得咬牙切齿,不仅觉得它毁了这部本该成为经典的电影,还毁了Ridley Scott、Orlando等创作人员为之付出的心血!作者说:“三小时下来感觉KOH实在太短了,因为它的每个部分都似乎不可或缺,是我们了解剧情推动的关键,对角色的发展也是至关重要的所以很奇怪较短的(公映)版感觉会那么长,因为你所看到的从没能真正触动你。

KOH涉及到国家、信仰、忠诚、光荣等等方面的问题,但是它从没犯过关于此类概念的影片所犯的错误。

它实在是一部出色的杰作,更验证了Ridley Scott是我们所知的最棒的叙事家之一。

”由此可见,公映版被众口一词批评有大量的剧情BUG并非其先天不足,而是被FOX公司人为删减得支离破碎……”)B.还有个原因,oliver的片子向来信息量特别大。

这个电影也不例外,人物关系特别复杂,尤其是他手下的将领就接近十个,大家对话起来,一会说张三,一会说李四的,以我们的听力,同时又要区分人物关系,就很难理解。

反正他的电影不是面向青少年的(类似300这样的电影主要是面向青春期前后的人的,所以故事特别简单)。

这个新版,我是租的dvd,把字幕打开了。

看过后,发现这版里故事其实交待的特别清楚,而且也不需要特别的历史知识(后来我查了查,导演人物设计都是按照事实的),就能看懂。

比如亚历山大酒后与他手下第一勇士争吵得段子,那个勇士当时翻起老帐,数落过去的事情,我是照着字母才都听明白的,一条一条罪状跟前面的段落对照得很清楚,但信息量比较大。

C.stone真是了不起的大导演,他的历史电影,往往含有他对历史的理解和解释。

这个也不例外,这个新版里面对亚历山大心理的分析,很周到。

包括老版里他父亲领他看壁画那段,显得很没意义,但在新版里在影片前后该片段多次重放,均恰到好处地解释了他当时行为的心理动因。

这个导演的解释,你可以不认可,但他的理论往往自成体系,看起来很好玩。

这个新版里很多细节很好,比如他娶妻,娶了一个黑人,那段写结婚段落的旁白,说他选新娘莫明其妙,并且洞房一段还有他妻子放下一个臂镯的细节,当时看着不知所云。

但到片子的结尾,一个闪回,就全明白了,包括他为什么选这个人做妻子(赞叹一下,oliver stone真是个心思缜密的人,非常趣)。

细节我就不说了,省得影响大家以后观影的乐趣。

 9 ) 一部好电影的诞生

本来上午的天气还算好,下午就乌云密布了,不多时,就下起雨来。

于是,我在这个下午花了差不多三个小时看了一部《亚历山大大帝》。

这部电影的导演是Oliver Stone,他的《天生杀人狂》有名气,大家都知道,他还有很多好电影,比如《生于七月四日》等。

这一部《亚历山大大帝》同样优秀。

可是,跟我有同样看法的人并不多,在美国,它票房惨败,据说很多人看睡着了,Oh,shit!

美国人真他妈傻B,所以只能是在看同样傻B的《国家宝藏》才会叫好。

那是一件怎么的垃圾啊,令人作呕,我真后悔看到它。

我说这部《亚历山大大帝》好,主要有三个原因:第一,故事清晰而又寓含深意。

即使是对希腊历史没有了解的人也不会看不懂的,它向我们讲了一个有头有尾的精彩故事,并不故弄玄虚。

同时,它传达出了亚历山大内心的活动,而且最后也点破了他受欲望支配而具有的虚伪一面。

第二,制作精良,匠心独具。

这部电影很注重细节,因此不容易找出穿梆镜头。

导演是用心的,他掌握了那一历史阶段的史实,并尊重历史。

亚历山大的死一直是个谜,众说纷纭,而导演并未回避这一问题,而是表达了一个导演的看法,是他的属下合谋害死他的,不为夺权,只是不想受一个人欲望的指使。

可是结果呢?

亚历山大死后,四大将领各自为战,纷立山头,欲望更加无休无止。

这也是这部电影的深刻之处。

第三,镜头优美,配乐动听。

镜头很优美,特别是亚历山大独自面对雪山那一段,加上无比动听的音乐,简直达到了完美的境地。

还有亚历山大在印度负伤后,整个画面变为了红色,不是血红,是一种亮丽的红,更使我想到红叶满地的香山。

电影自始至终都有音乐相伴,特别是在两人对话时,配上了十分舒缓的音乐,即使对话者并不愉快而音乐依旧如此,让人感觉舒服。

 10 ) 《亚历山大大帝》—— 亚赫柏拉图式的永恒

与一部电影相遇也需要机缘,不同的阅历不同的心境以及不同的喜好等等都可能会造成不同的观影感受。

这些年一直都没找到兴趣点来看当年被惨批的《亚历山大大帝》,可是看一部片子的理由可以很简单,比如我最近就是因为Jared Leto所以果断把亚历山大大帝拎到了List Top.于是发现了如此萌物,三个半小时的电影,未有半分乏味,边暂停截图边倒退重放看了将近有四五个小时,后来看影评才知道原来此乃大名鼎鼎的奥利弗斯通的导演剪辑版,的确是神作。

影片有安吉丽娜朱莉、科林法瑞尔、杰拉德莱托、小乔等无论是样貌还是演技都很吸引眼球的精彩演绎,有对亚历山大大帝有血有肉的生平事迹和其对世界伟大贡献的史诗级的宏大呈现……但我觉得全剧最让人感动和难忘的是,它在各种关键时刻和细节入微处,客观真诚的刻画了亚历山大与赫菲斯提安之间,那比挚友更深厚,比兄弟更无间,比爱人更长久的感情。

他们毫无保留完全信任的爱已经远远超出了俗世的情感,他们摒弃对彼此肉体的欲望,只将灵魂交给对方,使之相合相契,从一而终,当缺失了一方时,另一个人就无法再活下去。

所以亚历山大在赫菲斯提安临终前对他说:"I am nothing without you." 最后果然遵循了自己的誓言,追随他而去。

这种忠贞不渝高尚无暇的纯爱,也只有存在于古希腊那段特殊的历史时期,才让我相信它可能的真实性。

柏拉图认为爱情能够让人得到升华。

他说,对活得高尚的男人来说,指导他行为的不是血缘,不是荣誉,不是财富,而是爱情。

世上再也没有一种情感像爱情那样深植人心。

有学者研究认为柏拉图推崇的精神恋爱,实际上指的是同性之间的一种爱。

这种爱更注重的是灵交、神交,而非形交。

因为在女性很少受教育的古希腊社会,男人很难从女人中找到精神对手。

这就是柏拉图偏重男性之间的爱情的原因。

亚历山大与赫菲斯提安的老师,即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给少年的他们上课时说道:穷奢极欲让人毁灭,这也是我们希腊人更高贵的原因,我们努力控制自己的欲望,我们讲究的是节制。

如果男人出于性欲同床共枕,那是对情感的屈服,对我们的卓越毫无帮助,其他的放纵也是如此,但是如果同床共枕的男人之间交流的是知识和美德,那就是纯粹而高尚的。

他们会争先引出对方最好的一面。

正是男人之间的这种爱建立城邦,使我们摆脱坐井观天的处境。

作为亚里士多德的徒弟,柏拉图的徒孙,亚历山大和赫菲斯提安都深受传承下来的柏拉图思想的影响。

Mary Renault在《亚历山大大帝其人》中写到:“亚历山大一直爱着赫菲斯提安;他们的爱如此之深,以致于超越了肉体上的情爱。

亚历山大一度有过男宠,但赫菲斯提安与亚历山大的情感并没有被影响。

”(185页)没想到,正因为有对同性爱情节的历史还原,才使得这部史诗佳片在当年一面世就备受诋毁。

第二年断背山的上映稍微扭转了些反同大潮的攻势,但仍然没能逃过奥斯卡的偏见,与年度最佳影片擦肩而过。

如今,《亚历山大大帝》MS终于有了被洗白的趋势,这也算是一种社会的进步吧。

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永不止息。

正如圣经中所定义的那样,亚历山大和赫菲斯提安忍耐遵守的便是这世上最纯洁的超越一切的爱,站在爱人的身边,静静地付出,默默地守候。

包容,体贴,感恩,仁慈……他们用彼此短暂的一生完美的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柏拉图的永恒。

柏拉图式的爱认为肉体的结合是不纯洁的是肮脏的,认为爱情和情欲是互相对立的两种状态,因此,当一个人确实在爱着的时候,他完全不可能想到要在肉体上同他所爱的对象结合。

但是从小相伴长大的亚赫不一定能在一开始就达到那样的境界,很好的控制住自己的欲望,尤其是当他们处于青春期的时候。

所以我们不知道他们早期是否发生过关系?

从历史学家Robin Lane Fox的《亚历山大大帝传》中,或许我们可以看出一些端倪:“亚历山大深爱着赫菲斯提安。

从他们见面开始,他们就注定一辈子亲密无间。

亚历山大死后不久,古希腊哲学家们说,“亚历山大一生战无不胜,唯一败过一次,就是倒在赫菲斯提安的大腿下。

”(Alexander was only defeated once, and that was by Hephaestion’s thighs.)”(56页)一语双关精辟非常,不得不让人联翩浮想。

虽然想看基情H的人观影时会略有失望,但影片中他们最多只是拥抱一下的接触却让人很是信服,这样的处理显然有着更深层次的意境,绝妙而感人肺腑。

亚历山大有妻子情妇和男宠,可这些对他来讲,只是政治联姻、传宗接代、释放性欲……他不可能将对女人对奴隶做过的事,同样的实施在自己的灵魂伴侣身上,他不能把赫菲斯提安降低成为满足身体欲望的对象,这将是自己的罪恶,也会是对他的亵渎。

他们不需要用身体的占有来强调对对方的爱,虽然有时可能还是逃不过人类难免的七情六欲,会有冲动渴望,会有失落心伤,但是也正可将之作为对自己的考验。

亚历山大(Alexander)一生以《伊利亚特》中的古希腊英雄阿喀琉斯(Achilles)为榜样,而赫菲斯提安(Hephaestion)则以帕特洛克罗斯(Patroclus)自比。

他们曾一起拜谒两人之墓,分别为之献花,因为阿喀琉斯和帕特洛克罗斯是古希腊有名的同性恋人,所以此举无异于向亚历山大的军队公开了他们两人的情谊。

还有一个著名的事件也显示了亚历山大和赫菲斯提安两人之间公开的亲密程度。

伊苏斯之战结束后,被俘的波斯太后为自己一家女眷乞命,错把更加高大英俊的赫菲斯提安当成了大帝。

这样的事要是发生在哪怕再有信任忠诚的君臣之间,恐怕也难免让龙颜难看甚至大怒,而臣子必定会惶恐不安。

但亚历山大并没有怪罪,反而温和的告诉她:你没有错,他,也是,亚历山大。

而赫菲斯提安在她认错人后也是毫不在意。

可见在二位的心中,早就不分彼此了。

所以即便是最严谨的历史学家也相当肯定两人的爱侣关系。

他们的感情之深连亚历山大的母亲奥林匹亚斯都嫉妒不已,甚至写信要求赫菲斯提安离开她的儿子,而赫菲斯提安回信坚定地拒绝。

讽刺的是,后来奥林匹亚斯再写信给亚历山大要求他提防身边伙友将领时,亚历山大却说:“我只相信赫菲斯提安。

”他还告诉母亲:“我爱的就是他这个人,而与他的身份无关。

”亚历山大渴望与赫菲斯提安并肩天下,一起慢慢变老,让他们的孩子像他们孩提时一样相伴玩耍。

所有的将领都反对他嘲讽他娶异族女子,他说是为了名族融合为了能有子嗣,听后赫菲在亚历山大的新婚之夜送来自己寻得的礼物,他将一枚据说是来自太阳崇拜时代的戒指带上亚历山大左手的无名指,虽眼中饱含泪水但却坚定的对其表示肯定和支持,他说我一直将你视做太阳,我向上苍祈求你的光芒能够泽披天下,我真心希望你能有个儿子。

此后,当赫菲斯提安不在身边的时候,亚历山大总会轻轻触摸这枚凝聚着赫菲之爱的戒指。

为了融合马其顿的高官和波斯贵族,亚历山大为自己和马其顿将领们举行盛大的婚礼,所有人都娶了波斯贵族新娘。

他自己娶了大流士的大女儿,而将大流士的小女儿许配给赫菲斯提安。

令人惊奇的是亚历山大这么做的理由:使他和赫菲斯提安的孩子成为表亲,拥有相关的血源。

赫菲斯提安是著名的美男子,也是一员勇猛的战士,但他更多表现出卓越的外交与后勤建设的才能。

他虽未建立过非常卓越的军功,却为亚历山大的大军建立起牢固的后勤保障,而每每新的亚历山大城的建设、以及占领土地的安抚管理,总少不了赫菲斯提安的功劳,他最后已官至帝国宰相。

从小到大,赫菲斯提安都是亚历山大身边的伴侣。

在他最困难的时候第一个支持他,在他遇到危险的时候第一个保护他,在他被别人侮辱的时候第一个冲上去揍那个人;他从不抱怨他的过错,即使所有人都指责他,他从不会做背叛他的事情,即使所有人都抛弃他。

他爱他,支持他,鼓励他,包容他,维护他,信任他,把灵魂和生命全都给予了他,却不要任何回报,不离不弃,至死不渝。

当亚历山大因父遇刺身亡而茫然失措时,赫菲斯提安一把抓起他的手高举过头,拥护呐喊扭转场面,为其带上王冠;当他倍受打击伤痛迷失时,赫菲斯提安收起爱怜严辞鼓舞他振作起来;当他困惑无助时,赫菲斯提安知道,只有自己才能给他力量为他排忧解难。

所以他在临终前担忧的甚至死后仍不能瞑目的只是,没有了我你怎么办。

他不会说你要好好活下去之类的蠢话,因为他比谁都清楚,如果颠倒过来,那么失去了亚历山大的自己,也不可能再独留人间。

历史上能称为the great(大帝)的人寥寥可数,何况亚历山大还是the great里的the greatest,他20岁登上帝座,在短短13年间先后征服波斯、亚述和埃及甚至东征至印度,创立了东起印度河,西至尼罗河与巴尔干半岛,横跨欧、亚、非三洲的庞大马其顿帝国(Macedonia),虽说后有拜占庭帝国拥有同样辽阔的疆域版图,但如亚历山大大帝般凭一己之力创建,而他死后,庞大的帝国也立马土崩瓦解烟消云散,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站在巅峰的人往往都是孤独的。

古今中外,多少帝王丰功伟绩宏图霸业,他们独享后宫佳丽无数,他们身边不乏忠心耿耿之臣,可是又有多少君主能拥有一个可以与之平等对话,在灵魂上水乳交融的爱人,能和自己一起站在世界之巅俯瞰苍生展望未来,且彼此信任相互依赖?

所以说,虽然亚历山大英年早逝的命运是令人扼腕叹息的,但他又是极其幸运的,因为他在有生之年的大部分时光里并不孤独,他可以把所有想法告诉自己唯一信任的人——赫菲斯提安,他可以向他倾诉,与他辩论,他可以被他看透,被他警醒……他们的感情从未因地位不同而出现过隔阂;他们思想的火花一生交擦从未泯灭;他们了解并且理解对方;他们默然相爱,但这种爱不是风花雪月,不是情欲缠绵;他们是彼此的神,可以毫不犹豫的为对方献祭出自己的生命。

亚历山大之所以成为亚历山大大帝是离不开赫菲斯提安的,他们早已成为一个整体,如若强行将其分开,比如死亡,只会让徒留人间的那方心如剖开灵如撕裂,最终一亡俱忘。

相识20年后,在对印度的再度出征中,赫菲斯提安猝然而逝。

亚历山大赶回他身边,见到他的尸体。

几则史料在不同程度上记载了当时的场面,它们彼此互有不同之处,但一致认为亚历山大当时悲痛过度,失去了理智。

亚历山大趴在赫菲斯提安的尸体上痛哭了三天,水米不进,拒绝任何胆敢靠近他们的人。

之后他开始复仇和准备葬礼。

他先是吊死了赫菲斯提安的主治医生,然后将其尸体钉上了十字架。

他还仿照阿喀琉斯哀悼帕特洛克罗斯,剪掉了自己的头发,并且根据波斯的习俗,削掉马尾和马鬃以示吊唁。

他在印度大肆屠城,并且全面禁止宴会活动,禁止音乐。

他向阿蒙神派去使者,要求至高神允许他将赫菲斯提安当成神来祭祀。

在以皇帝名字命名的埃及亚历山大港,他下令修建赫菲斯提安英雄神庙,一座在城里,一座在灯塔附近,他还规定商人们一切的纪念品上必须刻上赫菲斯提安的名字。

他甚至向埃及的大恶人克利欧米尼斯写信,承诺如果他能将赫菲斯提安的神庙修建的令他满意,他将饶恕他过去和将来的所有错误。

他亲自修建了赫菲斯提安的纪念塔,在塔顶并肩刻着他们两人的肖像,而在他们之上立着命运女神。

至今,它依然伫立着。

亚历山大为赫菲斯提安建立了前所未有的庞大祭坛,他亲自驾驭战车主持仪式,据说葬礼的奢华远胜任何国王。

赫菲斯提安的尸体盛放在金棺中用埃及防腐香料完好的保存到巴比伦,一路用了两个月的时间,所有曾和死者吵过架的人纷纷为葬礼献上大量的金钱和赞颂,并在所有场合远远的避开皇帝本人,以免遭到憎恨。

除了倒霉的军医,就连医药之神Asclepius的神庙也被亚历山大下令捣毁,并下令Asclepius永不得再接受祭拜。

就像是阿喀琉斯追随帕特洛克罗斯一样,在距离在赫菲斯提安逝世仅仅几个月后,这位史上最伟大的帝王便与世长辞,年仅32岁。

在失去赫菲斯提安的那几个月里,亚历山大变本加厉的酗酒自暴自弃,如历史学家及作家Mary Renault所说,他就像是在竭尽全力地去损耗自己生命的蜡烛。

有人说他是因中毒而亡,如果真是这样,那么也很有可能是他自愿喝下与赫菲所饮的同样的毒酒吧...关于亚历山大的离奇早逝的原因,历史上一直众说纷纭,什么阴谋论,旧伤复发,感染疟疾伤寒……直至现今,各个领域的专家借助现代科技才还原了亚历山大大帝的最后岁月,得出的结论是——这位横扫三大洲的勇士死于哀伤过度和服用抗抑郁的药物过量。

作为历史上最英明伟大的帝王,他没有故意自杀殉情,为了完成他们曾说过的改变世界的理想,他当时仍在做着再次远征印度的准备。

为了缓解因赫菲斯提安的早逝无法遏止的悲伤,他逼迫御医给他服用过量的菟奎,这种药物甚至到了现代都被当作治疗抑郁症的药物,最终导致了身体的急剧衰弱,再加上过度的酗酒与早年的旧疾复发,于是一代霸主就这样流星般的陨落了。

“亚历山大因为心碎而死。

喝酒过度、发烧、用药过度等解释最终也都可以归结到这一点上来。

可以说,他处于人生的最低潮阶段,情绪低落,因此,无论遇上什么倒霉事,他可能都无法招架,死神当然就轻而易举地夺走了他的性命。

”重新调查亚历山大大帝死因的前苏格兰场警探约翰格里夫(John Grief)如是说道。

哈佛大学医学院的知名犯罪心理专家哈罗德博士也认为,断送亚历山大性命的可能因素中还包括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即他当时的心理状态。

就在他死前8个月,亚历山大终身的同性爱侣赫菲斯提安去世,使他陷入了撕心裂肺的无尽悲伤之中,终日以泪洗脸,借酒浇愁。

这正是亚历山大的死因所在。

他解释说:“当他失去了赫菲斯提安这个至爱,他的痛苦和怨恨就被无限地放大了。

他会喝更多的酒,更不关心自己,更加肆无忌惮地冒险,也更加与周围的人疏远。

他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脆弱。

”在亚历山大生命的最后日子里,他没有考虑过把庞大的帝国继承给谁,没有给自己一手打下的江山的未来任何交代,也没有对母亲妻子儿女的未来作出安排。

我们不能就此评定他只是个野心勃勃的征服者、冒险家而并非大家想象中的心怀天下苍生的忧国忧民的明君……只是在赫菲斯提安离去的那一刻,他灵魂的一半已被死神带走,虽然人还活着,但心已破碎,“没有了你我什么都不是”,他用事实证明了这绝不是一句空话。

在亚历山大濒死的十几天中,据说他没有再说过任何一句话。

在他弥留之际,他所能想到的恐怕只是终于能履行诺言去陪赫菲让他不再孤单了,因为心胸宽广无所畏惧的赫菲说过只嫉妒这个世界只害怕会失去他。

在他永远的合上双眼前,他看到了他们的灵魂如鹰而来张开双翅迎接残余的自己,于是他用尽最后的力气高举起赫菲送给他的戒指,拥抱救赎……

《别敲两次门》短评

其实不错。。就是我有点耐心不足。。冷兵器时代的战争是在是太残酷了。。还有就是男纸们都太美好了!!!

5分钟前
  • 果子
  • 推荐

跟天国王朝一样,一定要看导演剪辑版。管它被影评人怎样骂,我就是爱这片子!石头导正赶上史诗片泛滥的那几年拍的这片,于是强大卡司的此片被直接划为商业无脑片了,冤得很!印象最深的是Jared的Hephaestion,Alexander结婚前他去送戒指,那个眼泪在眼眶里打转的小动物眼神啊!他死的时候彻底哭伤我了

10分钟前
  • 弥呀
  • 力荐

導演弱智

15分钟前
  • 如夢似幻
  • 很差

托勒密那演员长得太像希斯莱杰了········这片子的男淫太养眼了&amp;gt;o&amp;lt;

16分钟前
  • jj73浅之
  • 还行

有点儿冗长了....

20分钟前
  • 一贼
  • 还行

相当无聊 如果不是对历史很有兴趣的话估计是受不了的

22分钟前
  • 蒋越宇
  • 很差

看的是3个半小时的最终剪辑版,绝对宏伟的史诗巨制。

23分钟前
  • 亦秋之河
  • 力荐

不是烂片,但也不是经典

25分钟前
  • qckf2001
  • 推荐

我的天哪,这真是我看过的最他妈长的基片。

26分钟前
  • SaturnianAir
  • 还行

比较拖沓 需要强调的是 欧美男人真是神奇 亦雌亦雄啊 在这里阴柔到我们可以视之为女人的男演员 在他们其它的影片中man到爆

28分钟前
  • 指环的影子
  • 较差

史诗感的画面张力完全无法拯救支离破碎的剧情走向,对希腊历史纯熟于心的观众也许会有姣好的观影体验,作为传记片有太多的主观色彩,作为商业片则又过于沉闷,但是对于对白音效以及画面结构等的处理方面的确睥睨它作。较为生动地体现出了代表理想主义的亚历山大。

30分钟前
  • 1先森
  • 较差

没见过一片子这么频繁插叙的,叙事太混乱,硬件还不错,音乐很经典,男宠们赞一个,but not my type

32分钟前
  • 彌張
  • 较差

烂片 烂演员

36分钟前
  • 工科美术师
  • 很差

这部电影的烂让我第一次有了写影评的冲动,注意,是影评,不是短评。

39分钟前
  • TreasureCruise
  • 较差

演员喜欢,但是剧情一般

40分钟前
  • momo
  • 还行

斯通的我永远不爱。。。

41分钟前
  • 十三月の永い夢
  • 较差

几场战争戏渲染地很强大,也提供了另外一个解读亚历山大的观点。因为战争场景的插入,整体上并不显得很沉。不过对希腊神话和历史不太了解,代入感差很多.安吉丽娜这个是本色演出吧- -,里面居然还有小乔。。

46分钟前
  • 彦夕
  • 推荐

214分钟的最终剪辑版。从大处的战场恢弘场面,到小处的服装布景美术,处处皆经典。传记片嘛,无论怎么拍都难逃主观性和导演任性,我喜欢就好!

50分钟前
  • 巴伐利亞酒神
  • 推荐

亮点 :妖艳的舞男

54分钟前
  • Ragdoll™
  • 推荐

又臭又长

59分钟前
  • Cathay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