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岁,亚裔的美国男孩,与奶奶妈妈和姐姐的共同生活,青春期和升学的假期。
这些关键词一出现几乎就可以想到这会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也毫不意外这是导演个人的半自传的成长史,囊括着一个假期里的诸多细碎和冲突又矛盾的生活,中规中矩,却也不乏真诚。
属于这个年纪的躁动,属于这个身份的矛盾,缺少父职所带来的胆怯与不自信,为了融入说下得谎言最后又自食恶果,数次尝试又以失败告终的男孩最后好像隐隐约约学习了来自成长的第一课:友情分分合合,情感莫要强求,真诚或许是必杀技,但坚定自己的喜欢和接纳自己的身份或许会获得更多快乐。
不管是面对家里来自母亲的理解,及时的救了奶奶,认真的和姐姐说再见,还是面对外界勇敢的和旧朋友说再见,挥出拳头对抗嘲讽,还是找到摄影与滑板的乐趣。
影片细碎的讲了很多小事,但都关注在他本人自己的身上,这是我认为最有趣的。
他不断地抱怨环境抱怨身份,抱怨母亲与他人和自己的不兼容,但却一直被告诉,那不是他们的问题,这让我感受到接纳的力量,而非抱怨。
影片在各个方面都不算出彩,只是中规中矩的完成了一段对自己成长的自述与反思,但在结尾的眼神里,我还是隐隐约约的有被感动到。
可能我就是很容易被真诚打动,我想导演是完成了对自己和对经历的坦诚的,不是讲述那些别人口中的banana男孩的遭遇和经历,而是很自我的一些心事与沉默的感受。
诚然,这些感受在成年人看来无足轻重,但对他来说,那就是世界震动的开始吧。
也许长大后你也依然觉得那点痛并不算什么,但第一次感受到成长疼痛或许永远让人印象深刻。
这种真诚是我认为创作者珍贵的品质之一,即使他反复拍摄老生常谈的故事,即使可能多年后他自己也不满意这部作品,但这一刻的真诚,作为观众,我认为是珍贵的。
导演以后可能会拍摄各种各样题材的故事,但是关于自己,不管在哪个时刻,似乎大家都会选择留下这样一部回忆自己与影像结缘的时刻或者是青春的某个转折,这也许是一个自我表达的记号,也是坦诚的开始吧。
作为观众,题材是老生常谈,但对于作者,常拍常新吧。
對於一部取材自導演自身經歷的半自傳電影,如何判斷它對人物的描寫,到底是刻板印象,還是源自導演的真實人生和觀察?
不要忘了,故事發生在十多年前一個典型的華裔移民家庭,以「現代」目光去審視那個時代和人物,是不合理的。
一個群體因為文化共性而難免存在某些典型的特徵,這是很多時候刻板印象的來源。
最糟糕的刻板印象是外貌,但並不是所有刻板印象都是全無道理的偏見,問題是你是否視一個個體為獨立的存在。
你視他為個體,即使他身上呈現了某種群體特徵,他仍是個體,你應該關心的是這個個體在群體文化中有沒有掙扎;你一律視之為刻板印象,而忽略了他的個體性,將之上升為群體的代表,忽略他在群體中的掙扎,反而是你的刻板印象蒙蔽了雙眼。
很多人說的「刻板印象」,正是人物的困境,為何要因為這些困境是「刻板印象」而去逃避甚至美化它呢?
而《弟弟》這部電影,主角一家除了年邁的奶奶和隱身的爸爸,其實每一位都有自己的掙扎和成長。
姐姐因為弟弟質疑她為何總是那麼刻薄,而開始反思自身,與弟弟有了共鳴,從此一改對弟弟的態度一一我們能感受她這種轉變,是基於她自己也受過一樣刻薄的對待;母親的戲份是僅次於弟弟的,她對家庭付出了很多,但並不甘於僅僅是做一位符合傳統價值的母親,她反抗上一代(奶奶)給於她的枷鎖,也反思自己是否同樣給予了下一代枷鎖,從過去自己與女兒的相處中反省自己的教育方式,我們看到她在個人理想與家庭中的掙扎,也看到她對子女的教育方式有所反思和成長。
作為主角的弟弟,他的掙扎更不必多說了,在家庭中的掙扎,在尋找朋輩認同中的掙扎,貫穿整部電影,而他到最後當然也是有所成長的。
事實上,弟弟的困境不僅僅是亞裔身份、亞裔家庭帶給他的。
青春期的孤獨感、對朋友認同的渴求,是任何文化背景的人都會經歷的困境。
我想,這就是這部電影的難得之處,它既有亞裔的視角,又超越了亞裔的視角。
亚裔家庭在北美的融入异化过程,杂糅的元素很多,从姐弟吵闹出发揭露重男轻女的陈旧观念,从亚美交友中窥探不同种族人之间的排外或是理解,从男女交流里挖掘青春期懵懂的情感,从母子吵架内发现亚洲家庭的难言之隐。
看似要拍的东西很丰富,实则透露出叙事的羸弱。
一个个支离破碎的故事支棱不起庞大的话题,来了又去的人物形象塑造得摇摇晃晃,由于是通过弟弟视角展示,所以人物也都沾染上了他的主观色彩,看着别扭。
而且真正值得挖掘的姐姐和妈妈的故事成了边角料,虽说从弟弟出发看一个亚裔男孩的自卑青春期也有一定看点与讨论度,但老套的剧情和卑微的氛围看着沉闷。
不过导演的新鲜年轻的拍摄手法稍稍拯救了比较闷重的情节,给全片注入了一些活力,拍得闷就成了《年少日记》,拍得活就成了《弟弟》。
弟弟 (2024)6.72024 / 美国 / 剧情 喜剧 / 王湘圣 / 王鹿山 陈冲
操他吗的哭成泪人,完全共情。
亚裔小孩美国成长记。
瘦弱的身体,乖巧的发型,肤色,东亚小孩的内向纠结敏感,天然地与他人形成屏障。
但这可以是任何边缘群体的特征,比如顶级大学中的小镇青年。
内心的叛逆体现在穿一件自以为帅气实则常规的卫衣,想表达有趣却在学着放狠话时也心虚而生疏,和别人打架却打了头,讲有趣故事又犯了线,我可太懂这种感觉了。
想要合群学着模仿,在青春期不甘心落俗,于是学着叛逆但又不适度,带来的结果就是一次又一次的失去朋友。
拿着滑板向之前朋友炫耀时有多自得,以后失去时就有多痛苦。
喜欢拍视频看电影,珍视的爱好和特长也比不上别人,完全失去人物的视频里再没有最初的快乐。
那么,唯一怪罪的似乎只有原生家庭,母亲已称得上懂教育善解人意,但旁人的影响也会连带着将你扣上烙印。
瞧不起一群人,又融不进另一帮人,无法自洽,不断后悔。
我现在不也是这样?
我们的成长似乎终比不上他人,他人唾手可及的东西我们拼了命得到,总在追求些什么的东亚小孩啊。
片中奶奶的形象虽然有些刻板印象,但非常接近真实,哭泣之处无非是想起了过世的奶奶,或是从台湾迁至美国,或是从农村迁至城市,总是保留着老一辈人的固执看法。
说着相似的话,到现在也难以理解。
不在场的父亲让婆媳关系更具冲突,奶奶躺了三个小时没人管,从不好好学习到影响传宗接代,绝对是我奶奶生病时会说出的话。
他是弟弟,他是王王,他是Chris,他是他自己。
姑且把他当作导演的自传体影片,那么这部影片已经告诉我结果,已经足以激励我向前。
无法生来就游刃有余,但起码二十岁以前还算幸运,移民和考上顶级大学似乎都是不错的路径,那只能背着自己走下去了。
感觉我写影评还是多集中于故事,对技术和剧情的分析都很少,以后应当更全面地看待电影。
我很喜欢这部电影的一个原因,他很小,接近于自传体的一个小小阶段,一个少年青春期几个月的迷茫,也没有拉长时间尺度。
没有花费功力反映大的时代背景,一切都通过他的眼睛,怎么看亚裔和移民,所以拍得才那么真实,没有大人的考量,多是不解和初次碰壁时的情绪,所以才这么饱满。
#14th BJIFF 资料馆 第九场
关于ABC身份认同的讨论深度,几乎可以忽略;更多时候只是利用该议题中,青少年对族群固有印象的基础耻感,为其成长主题服务。
只是二者的融合水平呢,也就勉强及格啦。
比较显而易见的是,本片围绕核心矛盾——血亲社群追求功名利禄而不善于情感表达的文化,致使少年主角在成长过程中,屡屡融入或建立不了能够发展自己价值的群体;以此分段处理友情、暗恋、爱好,当然,走过挫折的稳定剂,还是和姐姐、和老妈沟通。
至于姐姐和老妈找上门,还是少年找上去,往往得互相迎面撞个鼻青脸肿的(虽然这里面的矛盾基本也就止于肿了)。
不过她们具体怎么变化的……fine 缓完一两天我已经有点想不起来了,就到这种程度。
不过她们必须变得能且要沟通,这就像命题作文一样。
人不固执,阖家欢乐?
如此步调也自然不及议题横向比较下的《瞬息全宇宙》、《兜风》深广,抑或只是《过往人生》级别的坚定。
这么一番总结,真是一部无聊的片子。
竟也没有,你要再让我看一遍也情愿,而做到看上去有趣又自然的观感,并不容易——一方面,我想有赖于主创对表演状态的捕捉能力,以及对于由静至动之间,抑或反向过程的放大呈现。
最明显的情况还是在[紧张游戏],这也让整部影片在观众和讲述对象的关系层面接近了紧张游戏式的越轨与回位,而主角及一众青少年演员们为「小心翼翼地一路做出荒诞选择」这一青春感做出了主要的贡献;在陈冲这里,疲惫而无奈的状态,伊始畏缩和逃避、而后付出勇敢与温柔的变化过程被表演得很美妙,像是在青少年演员们的反面,一根定海神针。
不过饰演外婆的演员,说实话有点撑不起来戏。
另一方面,桌面电影形式的运用,的确拓展出了一层新的文本空间。
主创聪明地利用光标的移动速度,通过调节点击-选择这一动作的频率,实现人物的心理描写,譬如秒删油管账号内容以求融入年长群体,拉黑暗恋对象以求处理对自己的失落与尴尬。
DV录像则由于其强烈的梦核和私人属性,显得有些挣脱于这个形式;当然了,重要的是这种情绪,即便是油管上公共浏览的How To Kiss Like A Pro教学视频,只要可以调动这种情绪,也具备与DV录像同样的文本功能。
可惜情节设计不似这些优点,相对简单很多,也导致了一开始说的那些问题;反过来说,也就因此令它上述两种鲜活的表达方式,失落在这部美式黄油青春片里。
这部电影对我这种内地观众来说,所展现的美国华裔家庭在社会研究中的样本价值,其实远大于其电影性。
那种文化基因在不同环境之下的微妙变异带给我的新鲜感和讶异感,让电影看起来饶有趣味。
而大量细节和情感在细腻笔触下的勇敢暴露,又让电影细读起来既有可信度又忠于自我,让人不由得把它作为样本来观察,这实际上也是电影性的最大体现。
2008年,亚裔家庭的二代小孩所处的身份地带的中间性十分凸显,电影对此有敏锐的捕捉,并取了男孩的中国家庭和美国的交友环境为两种参照系。
在散发着中国特质的家庭里,姐弟二人的脾气秉性已经与两代长辈断层,听进去的是略微夹生的中文,说出口的是一口流利的美式英语,言辞直抒胸臆,情绪高昂外露,恶作剧也大胆出格,弟弟往姐姐的乳液里撒尿,姐姐往弟弟脸上抹月经血,与此同时,具有典型东亚思维的奶奶还在谈及礼数教养、孝道文化和老年人保健问题,还在宠溺地给小孩塞钱,已经有过渡意识的妈妈还在为子女成长焦虑、还在产生熟悉的婆媳摩擦,东西方的文化面向尖锐地组合在同一个家庭里。
虽然男孩是窝里横的混世魔王,但一旦与他的美国朋友相处起来,就立刻缄默保守了许多,如同换了个人一般。
他的亚裔羞耻让他的青春期比别的青少年更加敏感、更加满拧,更在意对一种超凡脱俗的“酷”的追寻。
在一段短暂的爱情中,虽然他和别人一样荷尔蒙过剩,声带嘶哑、一脸痘痘,自我包装、现学现卖的求爱行为也尤其幼稚,但他在那些喧哗躁动、满口黄腔的男孩之中显得格格不入,他面对心动对象女孩时的含蓄安静,一半是假装深沉,一半是文化隔阂下悄悄作祟的不自信。
在一段短暂的友情中,他致力于对自己滑板摄影师身份的武装,和一些看上去酷酷的、不好惹的滑板少年们打成一片,把隐瞒纯亚裔的家庭背景、逐渐和往日同伴来往稀松等小心思,忸怩地藏了起来。
而电影也不时地洞窥他的内心世界,让他眼里出现会说话的鱼,脑海里回忆起死去松鼠的故事,通过关系里的脆弱缺口击中他成长过程中的自负和自卑。
电影作为王湘圣导演的半自传作品,他的口吻是极坦诚的。
来到18岁这一人生关键节点的少年,世界观在多种环境声的挤压下,往难以预测的方向迅速走向成熟,既摊开展示了二代移民生活中选择的开放性,也摊开展示了一个初长成的华裔少年透明的心灵。
看电影的过程中就一直内心觉得很烦躁和愤怒,看完之后这股情绪也一直在心里。
这个小男孩的确不可爱,不聪明,做蠢事,骂脏话,但是好像也不足以让我这么愤怒,因为电影也细腻地刻画了他身为亚裔的敏感自卑和纠结,对那个时代的描写也很准确。
那我的愤怒来自哪里呢?
想了好几天,终于想明白了:我真的看够够够了顺直男群体(无论什么裔)的故事了!!!!
这么刻板印象的ABC顺直男故事被讲的还不够多吗????
还需要到了2024年再拍一部吗???
是谁还不知道ABC顺直男们成长的苦闷吗还???
是谁还想再了解更多一个家里被三个女性围着转的唯一的”香火”内心波澜???
谁还想再看姐姐主动和解,妈妈含泪说我放弃了我的梦想但是做你的妈妈我很骄傲,而这个儿子还在因为青春期叛逆一无是处的故事?????
看到了影评说是导演的半自传电影,oh my,拍的时候一定特别感动,一定觉得太先锋太主义了太细腻了吧真的不想再看这种男人视角的自我侧写自我感动了,天天把摄影机和聚光灯对着自己累不累啊,拍拍你妈妈你姐姐吧,no one cares about you, please
可能会联想起淘气的小时候,神马玩意之看完记不住系列Very good很好,You're great你很棒!
我评分就两种,1种1星,1种满星你很棒!
你很棒!
你很棒!
你很棒!
你很棒!
你很棒!
你很棒!
你很棒!
你很棒!
你很棒!
你很棒!
你很棒!
你很棒!
你很棒!
你很棒!
你很棒!
你很棒!
你很棒!
你很棒!
你很棒!
影片的故事情节围绕着一名13岁的华裔美国男孩Didi在进入高中前的最后一个暑假展开。
这个时期对他来说,是自我认同与社会认同的冲突最为强烈的阶段。
Didi所经历的成长旅程,实际上隐喻了许多在异国他乡成长的亚裔少年的共同处境:一方面,他们渴望融入美国社会,另一方面,他们又不得不面对自己根深蒂固的亚洲文化背景。
影片表达Didi如何在东西方文化的夹缝中,寻找属于自己的身份认同。
Didi的形象复杂而真实,他的挣扎和迷茫不仅代表了个体的成长烦恼,更象征了亚裔青少年在西方社会中面对的身份危机。
影片中,他撒谎称自己是half Asian,反映了他对自己亚裔身份的矛盾心理。
这种谎言是他对自身身份认同的不确定以及对他人看法的敏感所导致的。
Didi对自身文化背景的拒绝,体现在他更愿意用Chris这样的英文名字来介绍自己,而非中文名。
这种语言的切换,反映了他在不同文化之间的游离和不稳定性。
不真实感的背后,是他对主流文化压力的屈服,也是他在努力寻找自身定位的表现。
影片中,Didi的家庭在经济和文化上的夹缝中求生存,这种挣扎反映了当时许多移民家庭的现实困境。
导演通过细腻的日常生活细节,展现了东亚家庭内部的紧张关系和文化冲突。
例如,影片中反复出现的“别人家的孩子”对比与车库补习班情节,不仅描绘了移民家庭对子女教育的重视,更反映了他们对文化认同和社会地位的复杂心态。
反复出现的吃饭场景不仅是家庭生活的体现,更是家庭成员间沟通的桥梁。
在餐桌上,家庭成员通过食物传递情感,也通过饭桌上的对话表达内心的困惑与诉求。
这种“吃”的象征,既是对家庭纽带的强调,也是对文化传承的隐喻。
家庭关系是故事的核心。
Didi与母亲之间的矛盾,不仅是青春期的反叛,更是文化差异和代际冲突的集中体现。
母亲与子女之间的语言切换在一定程度上象征了家庭内部话语权的失衡,孩子们用英语与母亲沟通,而母亲用中文表达情感,这种双重语言的存在,进一步加深了家庭成员之间的隔阂。
影片中,当Didi离家一晚后,母亲在半英半中的交流中说出的“I am proud”成为母子关系修复的关键时刻,象征着他们在文化认同上的部分和解。
电影全片看下来没有太明显的情感波动,整体叙事平淡单薄。
1.人物分析的不足角色深度不够:其他角色的刻画相对单薄。
例如,母亲的形象虽然通过她的画画爱好表达了一些文化背景的联系,象征性地表达了她对过去生活的怀念以及对未来生活的希望。
但她的内心世界和动机并未得到充分挖掘。
影片对她的塑造更多停留在表面,没有深入探讨她作为一位移民母亲的心理挣扎和孤独感。
配角的作用有限:影片中的其他角色,更多的是作为背景存在,缺乏对故事的推动作用。
他们大多只是Didi个人困境的反射,这使得Didi的成长经历显得有些单一和局限。
2.叙事上的不足节奏问题:影片的节奏在部分段落中过于平缓,尤其是在Didi与母亲的日常互动场景中。
这些场景缺乏足够的戏剧性或情感冲突,使得影片的张力不足,观众会感觉到叙事推进不够紧凑。
冲突不够深化:Didi谎称自己是half Asian,这个谎言虽然表现了他的身份认同困惑,但影片并未充分探讨这一行为背后的心理动因以及其对Didi长期影响的可能性。
影片的结尾也未能完全解答Didi在身份认同上的问题。
3. 母子关系的矛盾发展不充分:母子之间的矛盾是影片的核心之一,但矛盾的升级与解决显得较为突兀。
母亲最终表达的“proud”虽然缓解了母子之间的紧张关系,但这一转变缺乏铺垫和前期的情感积累,使得这一关键时刻的情感冲击力有所削弱。
电影《弟弟》(Dìdi)于2024年初在美国上映,由台裔美籍导演王湘圣执导。
这一部成长主题的喜剧电影,以13岁主人公弟弟为视角,记录了一名生活在美国加州社区的亚裔男孩在青春期的烦恼与收获。
看这部影片之前,其实我有一点担心自己无法带入或者难以共情,因为我在中国出生长大,而且我是女生。
但看完之后我发现,虽然我的性别和成长环境与弟弟如此不同,但在很多片段中我都能感同身受。
尤其是影片中的三个女性角色奶奶、姐姐和妈妈,都具有东亚家庭的某些典型特征。
(一)奶奶第一个让我有压迫感的角色就是奶奶。
她最大的特点是爱唠叨,在饭桌上说弟弟的那番话让我瞬间代入了我自己的奶奶。
“你看他有多瘦啊,如果我不喂他,他早就瘦得皮包骨头了!
”奶奶有明显的重男轻女思想,她只会劝弟弟吃饭长身体,对姐姐却不闻不问,饭桌上的姐姐仿佛是一个透明人。
弟弟每次犯错,奶奶通常都不会直接批评,而是转头去教育妈妈,也就是自己的儿媳。
在她看来,孙子闯了再大的祸,那也是说不得的,要怪只能怪儿媳没有教育好,没有尽到做母亲的责任。
“什么样的妈妈能让自己小孩的行为像这样?
”(二)姐姐姐姐在影片中的戏份很少,但我还是想说几句。
在这个家庭中,女人与女人之间的关系是竞争性的,是带有些许敌意的,比如奶奶会训斥妈妈,会偏心弟弟,姐姐心里肯定是不舒服的;而妈妈爱姐姐的方式又很令人窒息,经常以爱为名义去评价姐姐,且这种评价往往是负面的。
一面是习惯性无视,一面是习惯性否定,姐姐的成长环境里缺少爱,缺少包容和鼓励,这或许是造成姐弟关系紧张的原因之一。
(三)妈妈继奶奶之后第二个让我有压迫感的角色,她对孩子的爱是无孔不入的,密不透风的,让人难以喘息的。
她关心两个孩子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从饮食起居到言行举止,她处处都会插手。
最最黑色幽默的一段,是妈妈开车的时候突然放了个屁,弟弟问能不能把车窗打开,妈妈说车窗坏了,原本哈哈一笑就能过去的事情,妈妈却做出了惊人的举动:她用力吸气,想要替儿子把气味吸走。
妈妈的过度付出不仅让姐弟两个倍感压力,也让妈妈自己患得患失。
影片中的妈妈的本业是画画,但家庭的责任让她难以兼顾事业发展,她觉得自己付出了很多的爱,孩子们却并不领情,并且评价她“You are so asian.”由于父亲角色的常年缺失,妈妈在照顾家庭方面缺少助力,在与周围其他华人家庭的比较中也时常会感到自卑、抬不起头,再加上婆婆时不时对她精神打压,妈妈一直处在自我压抑、自信缺失的状态里。
直到弟弟的新朋友来家里做客,大大方方地称赞起妈妈的画作,观众才第一次从妈妈的眼睛里看到惊喜的光芒,那是整部影片当中妈妈看起来最开心、最幸福的时刻,并且那种开心不源自于任何人,只属于她自己。
妈妈这个角色是典型的东亚式母亲的画像,包括她对弟弟说的话,也是我经常能从我妈妈口中听到的内容。
“你以为我想过这种日子吗?
我做这些还不全都是为了你。
”一切都是为了孩子,所以孩子必须感恩,必须听话。
哪怕妈妈给予的爱是过度的,是让人不舒服的,是带有控制属性的,只要一切为了我,我就必须接受,否则就是不孝,就是不乖。
然而处在青春期的孩子,正是自我意识萌发的时候,是探索世界的时候,是想要挣脱束缚的时候,很多亲子矛盾的根源就在这里,孩子觉得委屈,妈妈觉得自己更委屈,在过度捆绑的亲子关系中,或许双方都已迷失了真正的自我。
@Alamo Drafthouse New Mission.5。完全不尽如人意,解决问题/主人公成长的方式全依赖于糖水式的情节。虽然很多老中stereotype会让人会心一笑,但可能是中国人和华裔美国人的区别,主角的痛苦更多时候只会让人觉得无病呻吟。陈冲的表现也不能称得上惊艳。
【北京电影节展映】作为年轻导演的长片首作已然有很出色的完成度。是将自身家庭与成长的故事融入其中的半自传作品,真实地表达少年视角下的周遭生活与内心世界。影片年代背景的2008年也是油管脸书兴起,年轻人成为如日中天的社交网络一族,肆意地通过网络展现自我的时代,电影对此的呈现很是生动。弟弟正处于从无知孩童即将进入青春期,因“长大”而产生对爱情的朦胧渴望和各种羞耻感的阶段。他为亚裔身份而羞耻,为摄影技术、为没看过的电影而羞耻,为家庭也为自己而羞耻。并因此在暑假里做出一些叛逆或荒唐,自己也不知缘由的行为。经历了友情亲情爱情的一系列触及内心的事件与变化,在父爱缺失环境下成长的弟弟学会了用拳头维护尊严,也逐渐理解了母亲和姐姐并同她们和解,毕竟家人是永远的羁绊和连结。总有一天弟弟会长大,继续做他的李安梦。
青春期
毫不动人的故事,温吞琐碎的台词,生活化的影像下是一些陈词滥调的俗套成长故事。身份政治、家庭矛盾、成长的迷惑都没有很好得表达出来,顶多可以说,音乐的选用是合适的。「北京国际电影节4.19放映」
多麼稀鬆平常的一場青春期悸動,叛逆與心動都開始逐漸冒頭,明明那不是我,卻又如此真實,無需太多抓馬讓青春顯得不一般。王湘聖的半自傳故事,甚至電影中的奶奶就是他的親奶奶,他是弟弟,是Wang Wang,還是Chris,從片名中王湘聖給出了答案,在以為被全世界拋棄的時刻,是家人給予了溫柔與包容,這答案看似很東亞,其實不然,他不是選擇成為誰的兒子,而是選擇了真正對自己好的人。一件件小事如拼圖,拼出了一個鮮活的男孩生活,移民後裔的身份,加劇著他努力融入同齡人圈子的慾望,一面那麼想要做自己,一面又在抹殺自己,青春就是這麼矛盾。所有人都在盡量弱化表演還原真實,陳沖也在努力淡化表演痕跡,卻還是在有些時候沒能更好融入,如果是《面子》時的陳沖就好了。
2.5分;典型的高开低走。英文字幕“so ordinary”在片中语境下对应的中文台词是“非常失败”,翻译之美灰飞烟灭;而且陈冲饰演的母亲说proud of弟弟很牵强,简直就是一个怀揣梦想却梦想破灭的可怜中年女人面对屎儿子时的自我PUA,有点儿尬,不该瞎proud啊。男青年形容的弟弟真的很准确了,这孩子是真疯,他不正常,但这也是非常典型的亚洲缺爱不知足能作的脑残小男孩该有的样子,不过父母不恩爱带来的成长疼痛确实对孩子的影响和伤害太大了,不能当恩爱的父母就别生娃。只能说导演是真的很优秀了,他能从那样一个屎孩子变成今天这个小导演,希望他不只是变得更优秀了,更是能成为一个有着强大内核的正直的善良的人。希望大家都能让最爱自己的人感到proud of you,不是他们在自我PUA,也不是取悦你的那种!
又吵又幼稚,不行
很典的一款东亚男宝,真实且让人生厌,以及这种青春片创作思路也挺乏善可陈的
4.19@地质礼堂|是所有abc的家都采光不好,还是他们眼中的家采光不好。青春期小男孩简直是混乱和无序的结合体,不合时宜地东炸西炸,让人疲惫到脑壳隐隐作痛。
从若干年前 Sean的 3000 Miles 那个短片就开始一直关注,到现在就算能感觉到从短片到长片的变化与困难,但还是极大的羡慕与 Respect。爱最后一个镜头,我妈做东西给我吃也这样看我。
2024 nyc amc at Lincoln center 陈冲的演技真的在这部戏里展现的淋漓尽致 虽然本片围绕弟弟 但是妈妈这个人物看得出来是非常有故事的 抛开几场爆发戏 就光是她被弟弟的朋友称赞 自己的画很好看时 她的眼里在那一刻是有光的 可以说瞬间俘获观众的心!!里面的主演都非常演技在线!!可以看出导演有想要挑战asian stereotype的想法 放大一些不一样的视角 视觉上那条清蒸鲈鱼可以说是点睛之笔 非常期待导演以后的作品!!!
结尾有点突然了但很好看!
恭喜圣丹斯终于成为弱智电影的收容所
奶奶走了😆
Generic and plain
少年羞赧、暴躁,封闭又渴望理解,大部分coming of age电影都这样太类似了,但不难发觉导演在男孩身上找自己影子。青春期到成人的最后一步,是理解妈妈的处境欣赏妈妈的独立人格并且爱她。陈冲扮演的母亲有种不得不为之的自洽,一句sometimes I dream也就带过了大半生,不多的几场戏演绎得很好,最后一幕里仔细端详自己的梦想
二代华裔移民的青春期故事,除了北美青少年那些事,不出意外的还有身份民族认同,故事就是我们能想象的那些事,看着挺有编导自身经历的味。虽然故事无惊无喜甚至有点套路,不过拍得算利索,不怎么矫情的,影像也可期待,新人华裔导演,可期。
Cute but old-fashioned
成功让我焦虑到了,青春期感觉比我一辈子还乱,到底在呻吟什么??陈冲要靠这部冲奥???that’s out of any possibility
妈呀,好圣丹斯比《奶奶和外婆》更加能relate青少年敏感的小心思捉的挺好的陈冲演的真的好好,妈味好浓,结尾两段母子对谈让我决定从3⭐改到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