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之后我一直感叹,为什么中国就排不出如此优秀的青春励志音乐剧呢?
里面的主题歌太好听了,男女主角对歌曲的演绎也十分出色,忍不住想学了
和很多人一样,这部电影是初中时候音乐课上老师放给我们看的。
我不经常看电影,两个小时太长,故事内容又多,常常是还没看完就已经感到疲惫。
但这部是一个例外。
或许是在学校里整个班看电影氛围太好,我昂着脖子看得如痴如醉。
那时13岁的我也不会想到20岁时它依然是我的favorite,身边的人来了又去,生活的剧情上演了7年,当看到“can I have this dance”里的歌词出现,我还是一下就被吸进了那个过分理想的好梦里,头晕脑胀到想要流出眼泪。
这部电影实在太好了,每一首歌都很好,当生活变成一首首美妙的歌的时候,不管发生什么都像是罗曼蒂克的产物。
初次相遇的start of something new,也是电影的第一首歌。
没有一上来直接开始唱歌来昭告大家“我是一部音乐剧“,而是用派对唱k的方式,少男少女青涩的邂逅,让一切自然而然地发生了,于是观众就这样掉进了迪士尼创造的音乐世界。
第一次接触这样的题材就是以这样温和又绚烂的方式,对于我这种喜欢音乐的人来说简直就是有天使带领我走向天堂一样。
我把所有能免费下载的歌全部存在我的mp3里,在一周只有一次的电脑课上搜索歌词,拿我最喜欢的本子抄下来,然后在课余一遍遍学唱。
我洗澡的时候,写作业的时候,坐在阳台发呆的时候,什么时候都在唱。
到现在几乎电影里的每一首歌,前奏响起我就可以唱出来。
前几天不小心又刷到,于是又通了个宵把里面所有的歌舞重新听看了一遍。
再看也还是热泪盈眶,现在我大三,再看时已经有了不同的心情,但那个关于理想主义的梦根植在我心里,到今天,没有消失,但也没有多么茁壮。
那样团结的,有力的,欢快的所有人都大笑大闹的场面没有很长时间的排练当然是做不出来的,现在我知道。
也不会有人在街上走着走着突然唱起歌跳起舞来,大家只会埋着头赶着自己的路。
但幸好曾经有人这么做过了,哪怕只是看过,也会觉得自己变得温暖了些。
我想这就是艺术作品的使命,让美好发生的更美好些,让自由飞的更远一些,告诉我我的理想或许真的存在,哪怕是在镜头里。
所以后来这么多年我也还是很喜欢欣赏这样的作品,喜欢看群像,喜欢看纯爱。
现在的很多作品似乎都追求多么深刻的立意,想要教育人们什么。
但有时候我最需要的只是想要看到一群人在一起大笑大跳,困难可以被克服,隔阂可以被消除,最后我们一起跳一支舞。
Troy和Gabirella的感情线也是我反复迷恋的一点。
他们的每首歌都太好听了,第三部的天台舞更是封神的一段,最开始我呆呆看了十遍都没有缓过来。
太浪漫了,搭配上量身定做的歌词,一切都太美好了。
有那么一刻午后的阳光照下来,似乎就已经是永恒。
现在的我不再相信有这样年轻又天成的爱情存在,但不妨碍我欣赏这一幕。
这个世界还有音乐和舞蹈真是太好了,只要还有音乐,世界就还不算太糟。
还有很多很多的细节,我每每看都要惊叹的设计,让我一一写出来似乎可以写个三天三夜,可惜笔力不足,写不出电影万分之一的美。
我只能站在我的角度来进行一些浅薄的,婴儿学语的赞美。
说到最后,我的理想主义到底算是什么呢?
其实我自己也不太清楚。
是East High School里所有人的团结一心,是青春里的成长,变化,自我剖析,到最后的破茧成蝶。
是纯粹莽撞的感情所在,无伤大雅的玩笑。
“We all in this together“和”High school musical“是我最喜欢的两只舞,所有人在一起大笑大跳,里面有Gabirella天籁般的和声,那是我对青春最完美的幻想。
其实我现在也只有20岁,但我实在没法违心说出”我的青春同样很美好“这样的话。
升学的,求职的,关于未来似乎更多是压力。
也或许是人不能同时拥有青春和对青春的感受,所以说我喜欢这部电影里的青春,不如说我更喜欢那样多的梦幻与自由。
我还会看很多很多遍,也还是会在属于我自己的青春里挣扎着长大。
谁知道呢,说不定我飞向的也是自由。
第一次看这个电影是好早之前了吧 还是高一的时候 那个时候有一节晚自习英语老师给我们放的 要知道在那个时候能在课堂上给我们看一部电影实在是太难得了!
总之当时就是很兴奋啦 所以连带着看电影大家都特别激动现在还能想起来当时我高中最爱的女神!
英语老师就坐在我边上!!!
和我一起看这个电影!!!
超级激动!!!
可能是有这个滤镜所以觉得电影特别好看 歌舞结合挺有趣 偶尔看看这种题材的电影还是挺放松的🙈
若是我现在只有14岁,我应该看的很高兴。
我会满怀期待的幻想我的高中生活,哪怕明知道中国的教育里不会让我们尽情歌舞,可还是很期望未来可以牵着一个男孩或者女孩的手,放飞青春的激情和活力,勇敢的去追求我们的梦想。
可如今我已经二十多岁了,看这个电影竟生出一丝伤感来。
看完电影那一刻,我多么希望除了试卷和奇葩的校规,我还有什么美好的东西可以回忆。
我真的不想美化那段岁月,如果有的选,那我估计谁都不想经历在书堆里苦熬的“青春”;而且大部分人也没有因为自己当年的努力过上想要的生活,我们现在也只是活着罢了。
在我们的应试教育体制之下,没有对个体的尊重,甚至父母潜意识里都不会把孩子当成一个人来看待。
中国学生的青春都差不多,就是没有青春。
我们在学校是学习机器,几乎没有任何的“故事”;因为不论是音乐、足球、爱情、友情还是其他的什么,都会被视为不务正业。
当我们出了校门,我们似乎就成为中年人,为了生活精打细算。
我们不能疯狂,也没有什么“离谱”的梦想。
人生之路凶险至极,以至于不敢走错一步。
这就是我们大部分人年轻的日子 。
我知道外国人的青春也没有电影里那么美好,毕竟艺术是有虚拟成分的。
就像中国的中学生不会像中国的青春片里那样,成天不是作死就是打胎。
只是我觉得青春不应该是我经历的这个样子,在我的印象里,老师家长视学习之外的东西都如洪水猛兽一样,甚至有学校规定男生女生之间的距离不得短于80cm。
我们甚至没办法通过正常渠道完成对异性的基本了解。
靠日本“老师”们“启蒙教育”长大的人,对异性建立不起最基本的尊重,和异性见面脑袋里可能只有“啪啪啪”。
在他们眼里异性可能只是性伙伴和必备家庭用品,婚姻更像一种交易。
这样的人外表可能已经“成熟"到油腻,内心仍然像个没断奶的巨婴,何谈家庭责任感呢?
充满活力的年轻人,真挚的友情,珍贵的亲情,令人忍俊不禁的小聪明,热烈的舞蹈,动人的歌声,还有关于嫉妒关于代沟。
年轻的一切都在展现。
有着美好而可以预料的没有任何惊喜的结局。
我们的青春,本就该这么明亮。
不是吗?《歌舞青春》,这是一部美国电影,讲述的是美国高中生的生活。
美国首播之后,该片随即在澳大利亚、新西兰、英国、新加坡、东南亚、中国等国家不断创造新的收视佳绩,全球已吸引超过1亿7千万收视人次,一股强劲的“歌舞青春”热潮正在世界范围内蔓延。
该剧之所以深受众多年轻观众喜爱并获得巨大成功,关键在于男女主角清新脱俗的形象和动感精彩的歌舞表演以及健康向上的价值观,鼓励青少年坚持追逐自己梦想的积极和富有教育意义的主题,再加上琅琅上口的青春流行摇滚乐,让这部原创电影回味无穷。
影片以歌舞这个世界性的语言,鼓励青少年相信自己、表达自己、不断地去追寻自己的梦想。
太爱这部电影了!
虽然故事情节很中规中矩,但是里面的音乐性和舞蹈性还有剪辑都很好!
演员在边唱和边走位的时候,身体协调性不错,展现的非常自然,加上配备的旋律都非常搭。
像这种音乐类型的电影感觉那个“度”要把握的十分好才行,多了就觉得十分尴尬和做作,为了演绎而演绎;如果少了就觉得完全没有音乐性,如果故事再单薄一些就十分乏味可陈。
还有就是音乐的创作方面,歌词要贴合青少年的内心,旋律和制作不能死板,不能生拉硬套。
既要生动有活力有流行度,还要有艺术欣赏价值。
总之,能成功拍出一部好看好听好观点有趣的片音乐片就十分有难度!
很喜欢很喜欢!
这样的影片真的百看不腻!
纯净,活力的音乐,使整个片子笼罩在一片梦幻,愉悦的气氛中。
青春最美。
对生活的好奇与向往,甚至那些青春痘都变得可爱美丽。
热情与勇气就是青春最盛热的火焰。
因为存在幻想和执着所以一切都可以。
只要敢想,就努力去做。
在音乐中享受青春,释放活力。
一部让自己觉得18岁好幸福的电影。
大学快要毕业了,号称老宅男也已经有一年了,基本上在论坛或者各个群里晃荡时也都是以老男人自居了。
于是把王家卫翻来覆去地看,还研究杜琪峰和韦家辉聚首以后的神探保留了怎样的风骨又跩出了什么突破,看完罗曼史、双食记以及大丈夫之后还装模作样地想要反思一下男女的所谓情感。
白天出去晒骨头的话,估计能蒸出纯正的酸腐味道,做出地道的酱豆腐。
二十二岁是人生的第一次衰老。
衰老的原因不是你的身体在向你抗议,而是未来扑面而来使你忘记了一直年轻着。
我一直很诋毁好莱坞的那些青春喜剧的存在意义,看到开头就能猜到结局,男女主角长得够不够你的审美观成了能否支撑看完一部的唯一理由,尤其是里面的夸张做作又全无技巧,对于一个生理年龄20+观影年龄10+的人折算做羞辱。
上星期去一个哥们屋里玩,他给放了一部美国的青春性喜剧superbad,他放的时候如是说:“看的时候,想一想,可以重温高中时候的心情和那种青涩的年月,真是感慨万千。
”且不管他如何文青上身,至少他没说错。
我们在衰老,心里。
有时候看一看那种欢腾激越为了开心而开心的电影,才会忽然想起来自己离某一个岁月其实还不是那么远。
美国的高中生活和中国终究是不同的,然而好像并没太大影响,大家都在做着一样的事情,努力成为焦点又期望拥有自己空间,喜欢漂亮的姑娘却又不明白什么叫做相处。
一部终篇连一次正式的接吻都没有的青春剧,简单全无技巧,青涩朦胧,但莫名其妙能勾出记忆。
记忆里的那个年月,不会被抹去,只是没人会想要时时记起。
看这部电影,想起怎么在学校上课时努力写好一封给喜欢的人的信,想起怎么帮朋友做前哨让他们顺利逃出学校约会而不被老师发现,想起翻过一面墙去打篮球喊着传球传球时奔跑甩出的汗水,想起要和一群人一起努力做好一件事情,把大家聚在一起笑呵呵地问我们现在要有一个行动有没有兴趣?
还记得初吻么?
还记得第一次牵手么?
还记得第一次对视时会羞怯是的心情么?
或者不要那么具体,还记得第一次忽然有一种少了什么又多了什么的情绪么?
记忆开始由彩色变成黑白,很大程度上是缘于失去了一同回忆的人,好比我为其掩护使之能够避开老师眼目离校约会的人,现在也许在跟另一个毫不相干的人恋爱,以前的那个已经是以前了,我便不能指望与其一同回忆。
这样的事情太多了,也许当初大家的生活都是一起的,那么多交集和共同的时间,但是有一天,记忆变成了每个人自己的,而不再是大家的,大家这个词出现的时候,伴随的永远是老男人骨子里的伤春悲秋。
在这样的时候,在某一个半夜,一个老男人,看到一部讲述年轻的电影,恍惚将片中各色角色的脸换成曾经记忆分明的那些面孔,在再也没有人跟他一起回忆曾经美好的时候,跟着一部其实与己毫无关系的电影,回到了过去,开启了回忆。
很廉价且简单却难得又值得唏嘘的感动。
看完之后,又一部让我决定留在电脑里的片子。
其实,完全没有想到这是一部音乐剧,一开始让我坚持看下去的原因是开头里男女主角不经意间的对唱,且不说旋律的好听,拍摄的气氛,主角的表演让我迷惘。
青春是每个人都拥有的,但不是每个人的青春都可以称为青春的,当我们10几岁的时候在不经意间,我们进入了青春期,可我们真正的懂得什么是青春么?
也许等我们不再拥有青春或是已经人老珠黄的时候,我们才会懂得什么是青春,这就是生活的残酷吧。
或许,我们只经历过中国大陆式的青春,也许,我们已经认为我们的青春就是青春了。
《关于莉莉周的一切》让我见到了日本残酷的青春,《Control》里英国人对待青春,对待摇滚乐的态度,《夏天的尾巴》里中国台湾营造出的另人向往的青春,《阳光灿烂的日子》里姜文所理解的青春。
这一切的震撼都不及《歌舞青春》所带给我的,不压抑,不娇柔,不浪漫,恰恰是青春的特点。
虽然我们已不能再有往日的青春,但去保持一颗青春的心,就象影片里的人,勇敢的去做想做的吧,别在顾虑什么,因为我们, 没有时间再去等待,没有精力再去后悔。
这是谁的青春,一直面朝着南背朝着北,这里有痛苦你也说是欢乐,这里的失恋才深沉,你若不将青春向北漂,你怎能知我们儿歌中的我爱北京天安门,我们的青春向北漂,只有面朝着南背朝着北,我们的青春才不后悔,我们生命中才有阳光的温暖气味。
到了豆瓣,发现对这部片子捧的居多啊!
我也来说两句吧。
个人认为这是一部二流的歌舞片+三流的青春片+四流的爱情片+五流的体育片。
和大家达成的共识是,美国青春片看起来是不需要过大脑的。
主旨多在激励青少年奋发图强,追逐梦想,开发创新思维。
这部片子也不能免俗,大概意思是要我们说出心中所寻求的最终归宿,为了自己的梦想排除一切障碍,这可能就是所谓的迪斯尼模式吧。
其实,这部片子我认为最出彩并非是以上这些,而在它的怀旧风格上。
在这个时髦的年代,描写一群时髦的高中生,在青春题材的片子中,这些男女主角大多打扮光鲜亮丽,不是青蛙与公主就是王子与灰姑娘,要么就是门当户对的校花对XX队长。
而这部电影所描写的人物,都是在另外的领域比较优秀,但并非十分受重视,加入歌剧社后被大家所发现,重新认识,甚至达到补充自我的过程却是不多见的。
电影选择歌剧作为题材,就不得不向歌剧辉煌的20世纪所致敬,片中的JASS DISCO曲风,也仿佛让我们回到了那个年代,在充斥着RAP,ROCK ’N ROLL的校园青春片中树起了一个健康积极向上的旗帜。
无论篮球队球衣也好,歌剧曲风也好,男主角的法式也好,都能看出上个世纪下半叶的影子,就是美国成为超级大国,人民物质水平快速提高,歌舞升平的年代的影子。
我们还从舞蹈中看到了那个20世纪最伟大的歌手 舞蹈家——MJ的影子,好吧,我不得不承认,这两年全球流行怀旧。
剧情明显是for kids but the music is cool~
给小朋友看的.
剧情简单, 歌舞简单! 女主角尤其做作, 声音也不怎么样!
只能说品味不好就不要来推荐。我就是骗来看的。这么傻
1比2好看的多.
老是唱歌我尴尬得频起鸡皮疙瘩
这种音乐剧还是不太适合我,太过喧闹。更喜欢细腻一点的。男女主角长得都很精致。
年轻真好。
剧情普通 但是歌舞音乐很棒
童年
太喜欢女主角的了!有剧情,有节奏!!!
歌曲超级好听!
都忘把这玩意添加进来,第1部还成吧..N久前看的
看了一半没到就快进了。。。演员还算漂亮
只有迪斯尼才能把这种音乐剧拍得最自然。
买了原声带,每首都会唱。
发自内心的觉得不值得看
画面很漂亮,没缘由的就开始跳舞,怀疑导演有印度血统
只因当时我太紧张。
姐穿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