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 ,是么 .從小一起長大的朋友 .一整個夏天 ,一場未完 ,亦未待續的夢 .夏天 ,我們共同的回憶 .當初 ,剛進入圈子時 ,那份憧憬呢 .忘了吧 ,?大家都忘了 ...
日本台湾的很多影视作品都能让我有深深的感慨,住在能随时看见海的地方真好。
《盛夏光年》,很早以前看过介绍,忘了那时为什么没看。
在朋友的电脑上看到有,于是,拷完《两小无猜》,就随手也拷了。
看完后终于想起来,当初虽然这部片子评价还行,但因为是男同片,就有点意兴阑珊。
就如同我知道《蓝宇》是部好电影,下载后点看了几个镜头,觉得还蛮恶的,就给删了。
之前有整片看完的有床戏的男同电影应该只有《春光乍泄》吧,在那段迷王家卫的日子里。
忘了《断臂山》《王的男人》里是否有床戏了。
《霸王别姬》?
隐晦得都能在国内公映了,绝对清白干净。
话说除了很久没看男同电影,同样的,也很久没看纯纯的电影了。
《两小无猜》应该不算咯,它的纯纯心照不宣地隐藏在那些天马行空的疯疯后面,自然是我比较钟爱的类型。
有些很老套的桥段,表演当然也无法和梁张相提并论,尤其是女男一角,导演绝对是让他从骨子里往哀怨女人来诠释,很脸谱很单薄很没有层次感,而且很多时候那副噘着“性感”厚嘴唇的纠结模样还真是让我蛮想吐的。
男男的突然转型也很无厘头,之前的铺垫以及之后的呼应都只能让我理解他的孤独,他对唯一好友的珍爱,那,与女男的春宵一度就只是为了安抚女男既而继续友情?
非常没有说服力。
我只能把这段床戏看做是为了床戏而床戏了。
(后来上网翻了些影评,居然有达人就这段床戏给出了N种解释,看来应该是我不了BL微妙的心理了。
)相对来讲,唯有纯女让我比较认可,全片仅有的两处让我心动了的段子也都和她有关。
一个是在翘课的台北,对着城市夜空声嘶力竭的一声狂吼,还未意识到自己真正取向的女男犹豫了一下,跟着一声狂吼。
我不由得想到了《机器人之恋》,呵呵,在你想疯的时候,有人毫无保留的陪你疯,确实是颇能让人心里暖暖,眼角湿湿的。
另外一个是在女男家中,纯女坐在床沿静静地聆听昨夜与女男翻云覆雨后的男男的独白,这段多少有点在赚眼泪,不过,在纯女潸然泪下的时候,我确实多少还是为她错综复杂的感受小小地悸动了一下。
当男男说出那句颇不符合他性格的“台北很难看到海”,基本就预示着这故事八成是要在海边收尾了。
呵呵,日本台湾这些小岛导演的通病,这个陈正道也没有例外,浓浓的看海情结。
好吧,我承认,我很爱这情结,也让我再次感慨一下,住在能随时看见海的地方,真好。
从开始的暧昧,我就想到许茹芸那首歌《不爱我放了我》。
守恒究竟爱不爱正行应该是这部电影讨论最多的话题,我个人的想法,他还是straight的,不是gay,也不是bi。
怎么说呢,那种看人的感觉,绝对就是看守恒视为自己的亲人、最好的朋友,而绝对跟爱情沾不上边,你可以死套他的暧昧,但那决不是爱情。
最后的那段床戏一直被那来作为守恒爱正行的证据,但我不这么认为,恰恰是这段床戏暴露出了守恒真的是把正行作为自己最好的朋友而绝非爱人,守恒是喜欢正行的,但决不是爱,所以在那样的伤心无奈下,作出一些不正常的、极端的举动来表达自己做好朋友的决心和感情,包括fuck,都是可以理解的。
可是,太暧昧了,所以让他们两都心智不定,如果守恒从一开始就不要给正行这样有意无意的暧昧,正行便也不会对这样的暧昧越陷越深、无法自拔了。
总之,不爱就不要暧昧,害人害己。
我们都是在自己的世界里寂寞的人吧,也许每个人都在自己的世界里寂寞着。
需要人陪,需要人关心,甚至只是希望有个人在身边就好了。
看完《盛夏光年》,突然发现这件事,原来每个人都在寂寞着。
寂寞到有时候竟然分不清自己的感情是友谊还是爱。
康正行是爱余守恒的,那守恒呢?
太过暧昧。
其实他自己都没弄清楚过。
他会在正行跟慧嘉说话的时候打不好篮球,会在正行撒谎说有喜欢的女孩子的时候突然安静,会在看不到正行的时候到处找,会为了正行跟慧嘉分手……这是爱吗?
还是他不能甚至不敢失去这样一个从小一直陪在身边的这一段友谊。
这或许就是青春的寂寞与矛盾吧。
其实友谊与爱情的界限是什么呢?
没人能说得清楚。
当我们和朋友闹翻的时候,不是也和失恋一样痛苦。
所以,守恒对正行的感情甚至可以说是高于爱情的,那种已经融入生命里的一种情感,不是友谊,不是爱情,是另一种存在的形态,最浅层的表现就是他绝不能失去正行,不管正行是以怎样的身份出现在他身边。
或许是他太寂寞了吧。
而正行,是真的爱守恒,那种感情是很确定的爱。
然而,“你去做他的小天使,跟他做朋友”好不好,这是正行一直没有逃脱的一句话,或许他跟他做朋友只是因为不敢拒绝老师的请求。
一开始他就不是自愿的,后来更痛苦了,他爱上了这个人。
之所以说确定,因为他会在知道慧嘉和守恒在交往之后放纵自己,那种放纵只是希望心里的痛苦有地方发泄。
这份爱,守恒其实是知道的吧。
所以他会在正行要离开他的时候,跟他发生了身体的关系,那一晚,守恒没有醉,他很清醒的在用这种有些极端的方式希望留住正行,也给正行一些安慰。
所以当他听到正行所喜欢他的时候很平静。
或许他真的太寂寞了,童年的阴影让他不敢再去认识其他的朋友,那么正行就变得无可取代。
守恒说:我们真的长大了,人长大了真的什么都不一样了。
他很无奈,或许他只想正行简单的陪在他身边。
而爱情,太过复杂。
我们都在成长,正行和守恒的青春或许在我们身上都出现过。
我们都寂寞过,我们都在友谊和爱情面前迷惘过。
青春就像《盛夏光年》的画面那样,有些幽蓝的调调。
会明媚起来的。
那个结局把人丢在半路。
像是得到一个饱胀的口袋,满心欢喜打开,只扑到风。
莫衷一是,却心有不甘。
争论的帖子漫天飞舞。
不过是守恒爱不爱正行的问题。
之前我说,守恒是爱正行的,只是在最后明确了爱情的去向。
于是在重复地观看电影后我不得不推翻自己的结论。
在原版《光年》中他们自然相知相爱,可是电影的改编并非如此。
导演在奋力地想把矛盾加剧的同时又想减低同性情谊的浓度。
于是守恒成了牺牲品。
剧中他的心理描写被降至最低,所以才有了观众如我以压倒性的同情给了正行。
前后不得从一而终。
正行的感情是巍巍悬崖,万劫不复。
他喜欢守恒,像是命中的受难。
即使内心早已血流成河,表面还可以天下太平。
他是理智的,由始至终都清楚守恒是异性恋,守恒给不了他想要的。
这些话像是身体闹鬼,每时每刻都提醒,每时每刻都惊悚。
可是对守恒的任何要求他都无法拒绝。
即使明知守恒只是无聊,或者胡闹。
传说他都信。
谎话他都听。
毒药他都饮。
因为是守恒。
不管守恒是进是退,都已毁了自己的海阔天空。
正行只有接受,再无其他。
有人说守恒毫无疑问是异性恋,因为他从不掩饰对女孩的兴趣和喜欢。
也有人说他绝对是同性恋,因为他对正行的独占欲已经强到匪夷所思的地步。
于是推理下来,就必有人说他是双性恋。
一个好端端的角色被揣测得五马分尸。
啼笑皆非。
而我的理解,只是守恒对正行。
没有别人。
二选一。
他说他无法失去惠嘉正行任何一个。
但他到底做了选择。
在车站守恒和惠嘉交往的事东窗事发,看到正行流离失所的难过。
守恒原本的理直气壮也变成强弩之末。
而在电影的遗珠部分,守恒在如此惶恐不安的情况下去找彗嘉,然后两人发生关系。
也就是说,他们分别选择跟人上床来泯灭自己的失落。
呵,这倒像是男人会做的蠢事。
但守恒到底是明白了正行的心意。
舞会时正行终于问出了那个问题。
两人都是手足无措。
随后正行说要走,守恒不依不饶。
那句“你到底想我怎么样”的话分明是逼供是指控。
正行情急下扔出了心里话:他才不想做他的朋友。
天平歪斜。
城堡坍塌。
无力回天。
守恒知道自己别无选择地必须做选择。
遗珠部分,舞会过后守恒跟惠嘉说分手。
理由是“觉得正行还喜欢她”。
惠嘉跑去找正行哭诉,同病相怜的两人相拥而泣,却被来找正行言和的守恒看到。
山摇地动。
他冲出去,才会有后来撞车的一幕。
二选一。
我说他到底做了选择。
他要留住的不是别人只是正行。
于是他跟他上床。
又有人争论守恒是不是喝醉了。
那是不可能的。
亲热可以,接吻不行;做爱可以,相拥而眠不行。
这是矛盾,也是底线。
不成文规矩。
可他们却纠缠到了山高水远山穷水尽的田地。
厚实的吻,细腻的触摸。
一场性爱更像对床夜雨。
互诉衷肠。
三人开车去海边的场景。
虽只是寥寥数笔却有画龙点睛的意思。
守恒说车是借来的。
正行认为没必要,惠嘉却会叫守恒小心开车。
这就是两人的不同。
惠嘉是个聪明的女子,她知道对症下药,婉转迎合会让守恒爱她更多。
而正行却是僵硬的,别扭的,以整个听天由命逆来顺受的安静姿态去跟随守恒。
而此刻正行淡淡嫌弃有些许火药味,守恒看他一眼却无话可说。
碰撞。
可以说两人极不对称的位置终于调整了一下。
海边。
正行拼命克制自己不准靠近,还是无补于事。
既然都坏到这地步了,不在乎全盘崩溃。
正行万念俱灰要求暂别。
守恒一气之下打了他。
大家为守恒蛮横的动作愤愤不平。
可是守恒为什么要跟正行大打出手呢。
他凭什么。
我的理解是,他觉得委屈。
委屈之极,就是愤恨。
因为他觉得自己是努力了。
千方百计地,他拼命想要留住正行。
死缠烂打,欺瞒哄骗,装疯卖傻,低声下气,蚕食鲸吞衔尾追来,最终竟是穷途末路。
不追马子可以,跟女人分手可以,装可怜耍无赖甚至是上床做爱都可以。
可是到最后自己做出的所有努力供到正行面前却一无是处全部驳回。
他当然委屈,他当然愤恨。
所以他咄咄逼人的一拳怒发冲冠,似乎才是合情合理。
至于守恒那句“最好的朋友”。
你迷惑我也不懂。
但那似乎是前后呼应。
时光追溯很多年前他们小时候,守恒就是以那样义气坚决的姿态站到正行面前宣布,你是我最好的朋友。
从此才开始了一路扶持,一路纠葛。
导演在处理这个结局真是事与愿违。
前边天罗地网势不可挡的铺垫,到最后都是虚空都是捕风。
应当表白的那人不是正行,而该是守恒。
说到这里已是天可怜见。
如果你还不懂,我再无计可施。
正行对守恒自不必说。
而守恒对正行呢。
我想他还是喜欢女孩子的。
今后他的身边还是会香车宝马左右逢源。
可他最终还是会回到正行身边。
正行告诫自己,守恒一辈子都不能给他爱情。
而守恒或许会一辈子自问,他对正行到底是什么呢。
如果不是爱情。
也罢。
至少他一辈子也没办法对别人动用如此根深蒂固的感情。
只因正行是自己世上仅有的,在自己最脆弱最怕黑最寂寞的年幼,愿用仅存的一丝光亮勾勒出整个世界的辉煌轮廓,贴心共享。
行星绕着恒星作圆周运动,彗星只负责划过天空点燃火花。
这是亘古不变的定律。
梦至盛夏,恒星与行星的距离相减到最近。
而即使最近,想要彼此触碰的时间也要通过光年计算。
盛夏光年是2007年给我的第一根难咽的硬刺。
不曾知道原来这样一部年轻的有点生硬的电影会让我在醒来的午后,扣动手指告诉那两个不在我身边的人,你们永远是我最好的朋友。
我唯一能做的,就是不再让他们孤单。
幼年的守恒和正行,从他们的脸上就可以清晰的了解到这两个男孩与生俱来的差别,如果不是正行的眼神,守恒的寂寞,他们的交集还会如此粘稠吗?
空旷洁净的操场,突兀的课桌椅,那个孤单的男孩,被谁寻找并牵挂着···如果当初正行勇敢的说出不愿意,可是这个如果本身就没有了意义,似乎正行早就看穿了守恒的寂寞,他在故事的一开始就爱上了这个形单影只却一脸倔强的漂亮男孩,于是出现了多年后守恒和正行同在一辆自行车上快乐自在的身影。
谁的不经意谁的不自主,爱一个人的每一个瞬间可能就是一生。
正行一直呆在守恒的身边,不曾离开,很多时候正行都是被动的依附着守恒,守恒也用自己的霸道依赖着正行,两个人用各自不同的理由维系关系,一个出于爱,一个因为寂寞。
我从没有怀疑,守恒也有爱,他对正行的爱是如此的透明简单,只是陪伴,因为陪伴就是对他最大的温柔和理解。
然而这样的缘由直到最后守恒才深深了解。
他的迟钝却加深了正行的痛苦,正行以为他的爱是看不到光的,即使慧嘉的深情谅解和守恒执意的挽留,他都抬不起头,唯一一次,那个二选一的游戏,他用尽勇气透露出他早已困顿糜烂的心事,却也在守恒无动于衷的表情下勇敢的伤害了他的爱,他有多么害怕啊!
其实谁都会害怕,守恒不也是吗?!
他难过的将头靠在正行的后背,我们知道,他们谁也离不开谁。
但是,只有守恒知道该怎么做,他假装醉酒的模样,用这最后一个可能,让自己也让正行真正完整的在一起,纠缠纠缠,看到泪湿。
守恒多么希望他们永远在一起啊。
他说,我们真的长大了,人长大了,真的什么都变了。
海滩边,天地辽阔,两人之间终于可以诚实袒露了,不需要再痛苦地自我摸索寻求出路。
正行,我不是只有把你当朋友,我是真的喜欢你。
正行转身离开。
守恒,喂,我有一个秘密要告诉你,其实我一直都知道你是被老师规定的,我一直都知道你不是自愿跟我做朋友的···我真的太寂寞了···康正行,你真的是我最好的朋友···两人眼神对峙着也交融着,我相信这一刻他们都明白了,爱,可以很简单。
盛夏光年,以青春的名义,告诉青春的我,关于青春的爱。
我们都可曾对所爱的人简单的说出那个爱呢,哪怕只在心里默默念···
刚看海报,还觉得说<盛夏光年>会跟<蓝色大门>的感觉差不多.看完之后,除了同性恋有点雷同之外,其他真的没什么相似之处.<蓝>可能更突出对青春对未来对爱情的迷惘<盛>突出的是则是对友情与爱情的差别对小孩心灵空虚的体现吧...<蓝>色彩普遍较明亮<盛>则偏暗看完<蓝>的心情是恍然大悟,原来我差不多快错过我的青春看完<盛>的心情是我们的生活原来可以过的这么混沌与不清晰ANYWAY,我比较喜欢<蓝色大门>.
每个人生都不应该孤单。
如果当时的我勇敢地说不愿意,那么现在的我到底会多得到什么,又失去什么呢?
《盛夏光年》一个半小时娓娓道来的故事;一段从童年带进青春的友谊;一种由友谊交织升华的感情;一次表白与坦白激烈的交锋;一部透着淡淡的绿色青涩和蓝色感伤的电影。
这就是友谊与爱情在盛夏光年中的盛放,有欢乐与感动,有坦白与分享,有压抑和奔放,有微笑和泪水。
全部的关系始于海边的一所小学,守恒是好动的学业和人缘都不好的淘气小孩,而正行是安静爱学习的乖小孩。
有一天老师希望作为班长的正行可以帮助刚刚吓走转学女生佳惠的守恒,慢慢影响他成为和自己一样的乖小孩。
一种本由师命所致的关系带来的却并不完全是所预料的结果。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段友情愈发坚固,但也有了微妙的变化。
一直到高中,正行都如行星般环绕在恒星般的守恒身旁,互相关心已经成为一种习惯。
直到有一天,同样寂寞的转学女生惠嘉,像彗星一般闯进了两人原本平静的生活。
嘉惠在追求正行的过程中发现他喜欢守恒,并答应为他保守秘密。
守恒在关注正行与嘉惠关系的过程中也逐渐认识嘉惠。
正行因为对守恒的感情没有考上大学,而守恒和嘉惠则考上了大学并成为男女朋友。
正行一直为他对守恒的感情而烦恼,试图逃避。
在他知道守恒与嘉惠关系之后,他更是疏远守恒,并尽力撮合两人。
但他没有想到,守恒对他却有不可割舍的感情:酒醉后的迷情,酒醒时透过嘉惠表达的依恋和海边痛苦的坦白。
这种感情已经超出友情,但是否并非爱情?
在青春正浓的这个夏天,又有怎样的词可以形容他们三个人之间的感情呢?
81年出生的导演陈正道很会讲故事,也很善于控制节奏。
他营造的画面略带有岩井俊二的影子,特别是田间赛单车那一段,三个人不同的心思通过眼神和表情得到恰到好处的表现,而注重细节的场景设计、意味深长的肢体动作和富有表现力的眼神让影片的每一处画面都很立体,也很真实可信。
另外几个精彩的场景包括医务室、篮球比赛后、去接酒醉的守恒回家还有最后打架的一段。
当然,也许结尾并没有把三个人的故事讲完,但是该说的话都没有保留地说了,所有的可能性都始于也止于一句“你是我最好的朋友”。
最好的结局就是留有想象,似乎一切的一切都能定格在这一个盛夏光年。
寂寞的恒星永远有行星的陪伴,行星围绕恒星是因为被恒星所吸引,但恒星何尝不被行星所吸引呢?
彗星的邂逅固然美丽,但短暂的光芒能否照亮恒久的孤独呢?
一个真相,用秘密封闭,埋藏在害怕寂寞的土壤里,用整个青春去培育,竟长成郁郁葱葱的友谊。
一个秘密,用理智压抑,堆砌进害怕表白的心墙里,用刻意疏远去逃避,却愈表露出渴望亲近的心迹。
恒星与行星,彼此吸引,但却只能保持距离,公转自转,静看时间推移,由轨道决定的关系,只能接近却无法亲密,用光年标刻的欣赏和感激,只待彗星经过,始在瞬间星辉里激烈地传递心意。
最后海边的那一幕守恒对正行说:“你是我最好的朋友。
”我真的觉得这是对于守恒来说最真挚的爱的告白,而不是一张朋友卡。
当然从正行的角度来说,可能没有比这句话更让人伤感的了。
人与人之间的交流真的太困难了。
很多人说守恒的感情是在友谊和爱情里徘徊这一点,我认为守恒其实根本就没有理解爱情。
他回忆说当他想起一个人的操场,现在还有些怕那种感觉。
守恒根本就没有长大,这一点,原作里最明显,其实电影里面想处理却没有处理好。
电影里,结局守恒躺在床上说人长大了会变那些话,而摘录原作里的结局:「你知道我第一次来台北,是什么时候吗?
」 「嗯?
」惠嘉轻声。
「是我小学的时候,四年级的户外教学,到市立天文馆。
如果不是因为那天的户外教学,我就不会和正行变成一辈子的好朋友了……」守恒继续说,说那天他很皮,一直拉一个刚转学来的女生的头发,一直拉一直拉,那个女生非常生气,她突然转过头来,要打他,但她突然就失去平衡,整个人往后仰,摔在他们全班正在参观的太阳系的模型上。
守恒说他知道他闯大祸了,学校赔了不少钱,那个女生后来再也没有来上学,听说又转走了,守恒知道,这一切都是因为他,他本来就是个不讨人喜欢的小孩。
也因为这件事,守恒的妈妈决定带这个不断惹麻烦的小孩去看医生,诊断出他过动,容易high的毛病。
「妈妈一定把这件事告诉老师了,所以,有一天,正行来了,他说要做我的朋友。
我知道,他是被老师派来的,我一直都知道,所以我决定要作弄他,我要把他拖下水,我要让班长跟我一样被处罚。
我做到了,我让正行成绩退步,跟我一起被罚,上课的时候把桌椅搬到操场中央,可是,正行却也变成最好的朋友,从此以后,做什么事,我都要拉着他去──你知道吗?
正行真的是我最好的朋友!
」 这一段真是读得我唏嘘不已,一个人如果理解爱情,他怎么能做到和最好的朋友上完床第二天早晨开开心心和昨天才分手的前女友说昨天和我睡觉的你的前前男友真的是我最好的朋友的?
对于那些说原作守恒最后发现自己爱的是正行才和他上床的,我感觉我们读的原作好像不太一样?
原作没有任何这方面的暗示。
原作里彻头彻尾没有出现守恒关于爱情的感想。
原作结尾的氛围甚至是有些轻快的,但我不认为这是因为守恒明白了爱情接受了他和正行的关系,而是因为他知道正行和惠嘉还是会和他在一起。
我想这是原作比电影高明的地方,最终还是没能互相理解,所以轻快,电影却着重表达这种不理解的沉重。
正行对守恒的爱,是明确的爱情,所以他将“至爱”定义成情人、爱人,这是他希望在和守恒的交往里得到的结果,然而换来一句“朋友”,心碎。
很多人对守恒误解的地方是,守恒对爱情的重视是彻彻底底低于他口中的“朋友”的。
他在和正行的关系里是希望不被冷落,不会寂寞。
这是朋友的范围,所以他将“至爱”定义为最好的朋友。
当他知道正行因为他和慧嘉的关系不开心冷落自己时,他毫不犹豫地提出分手。
这两个人真没毛病。
他们的挚爱都是对方。
“我是真的喜欢你”,“你真的是我最好的朋友”,两句宣告对方在自己心底地位的告白,讽刺的是对方都不明白。
想要和一个人永远在一起的心情,不是单纯出于荷尔蒙的冲动,真的非常珍贵。
为什么要退而求其次追寻所谓的爱情呢?
这是我个人的理解。
我觉得有些爱会让爱情都黯然失色,因为这种感情就像是贯穿整个生命的刻痕,那个人不是爱人,而是以朋友形式出现的命运之人。
所以我相信,其实守恒爱正行,胜过正行爱他,正行希望他成为爱人。
而正行却是守恒的命运之人。
并且守恒对正行的需要是确确实实超越了爱情的。
正行面对这种关系提出的是:“我们不要再见面了。
”这是典型的恋爱心理不说了,而守恒却是无论如何都要挽留正行,就在那个夜里证明了。
换位思考,你想象一下你现在最好的朋友,你愿意为了挽留你最好的朋友不离开你而和他上床吗?
不说你不爱他吧,就算你不确定你对他的感情,我相信也没什么人选后者。
如果选了后者,那不正是证明希望他不要离开的心情,已远远超过对爱情的保留。
三个人的名字暗示了他们在三角关系里所处的地位:恒星,行星,彗星。
慧嘉是彗星,最终会离开;正行是行星,围绕着恒星旋转;而守恒是恒星,具有最大的吸引力。
也许行星可以去另一个的轨道。
而恒星却是不能动的,因为一切都在那个夏天被注定,那个蜻蜓就像小型轰炸机的操场,那个一个人的操场,他燃烧自己发出光亮,希望那颗行星不要离开自己,希望自己不再寂寞。
“我真的不能失去你们两个任何一个。
” ——余守恒在寂寞中永生,还是于劫数里沉沦。
《盛夏光年》里讲述的不只是同性或异性的故事。
中途有人离场,也不能成为爱情故事。
只是感觉孤单、选择依赖的事。
拚命地,想要抓住一个人,还是眼睁睁看他消失。
耗尽心力。
无能为力。
……这样漫长的过程里,为了那些不曾放弃的,我们放弃了整个世界。
大概在小学一年级或二年级的时候,老师告诉我们说,地球是行星,而行星总是围绕着恒星运动,有时彗星造访太阳系,则会产生特殊的现象。
康正行,行星的行。
余守恒,恒星的恒。
更像是宿命,即使有个彗星般的女孩儿杜慧嘉短暂地出现过两次,依旧无法改变什么。
故事尚未开始,已注定了结局。
所以最后,当守恒向慧嘉讲述他的幼年经历时,她才会忍不住掉下泪来,因为内心明了,她和他,还有和他,从未分享过同一片天空。
康正行,和余守恒的天空。
台湾的郊外有种特殊的美,修剪齐整的绿色稻谷,天色湛蓝清澈,并不宽敞的道路笔直通向远方,人烟寥寥。
这景色使人联想起菲尼克斯眼中爱达荷的大片金黄色麦田——纵然风景有所差异,却同样叫人心生空洞孤寂。
故事里的两个小孩子打闹游玩,形影不离,在寂寞面前,并没有功课好坏之分。
这样的亲密关系,在多年以后,被解释为友情。
我们总是把太多的情感:无法归类的、难以言喻的、羞于启齿的……,统统归进友情的类别,借此说服自身,压抑真实的想法,长此以往便觉顺理成章。
正行是爱守恒的,毋须辩驳,确定不疑。
即使从未讲明,十几年来的不离不弃也足以说明一切。
可惜他梦想的那一场爱情,不过是他与慧嘉翘课去台北的旅途上,火车经过隧道时,出口处的夺目阳光,眼看一步步逼近,顷刻间更加遥远。
那么守恒呢?
是,他每天接正行上下学,在正行消失时投篮不准,在意正行是否有喜欢的女孩子,他甚至可以为了他跟慧嘉分手。
然而究竟那是出于真爱,还是习惯,或者仅仅是对孤单的恐惧,又有谁说得准。
相比之下,慧嘉的爱来得更加浅薄和不确定,不过源于异性最初的好感。
守恒最终和正行发生了身体的关系,顺理成章,与酒精无关。
其实从最初守恒发现慧嘉的存在开始,失落和恐惧就必然迫使他作出这样的决定。
惊慌失措的少年试图通过极端的方式挽留一个人,却注定不会有任何东西因此改善,除了彼此更深的愧疚和躲闪。
康正行还是那个即使被压住依旧会问“余守恒你是不是在耍我”的冷静男子,他理智地将所有得不到的事物划为一旁,拒绝触碰。
他知道仅仅有爱是不够的。
而余守恒,他在回想起时,像是再次看见年少时的自己,孤坐在操场上,视线可及处有碧绿的山丘,越过山丘的更远处是宁静忧伤的大海。
天色蓝得有些失真,如同独自走失在童话世界里。
我们不必花费精力在讨论余守恒性取向的问题上,只因为欠缺所以总不懂拒绝,莫文蔚老早就道破了这一切。
恐惧偏给人打破常态的勇气,世界原本就荒诞不经。
问题是,除了必经的阵痛和感伤以外,青春究竟应该是什么样子的。
是否我们的人生注定慢慢腐烂,记忆里永远充斥遗憾。
他们说每个人都有大胆去爱的权利。
他们说没有人理所当然是孤独的。
他们说的全都是谎言。
而此刻天色昏暗,坍塌的天空堆满阴沉云朵,悲怆莫名,一筹莫展。
音响里阿信的声音异常决绝。
我不转弯,我不转弯。
如同奋不顾身,相约去看一场烟花的短暂。
一早便知道,故事没有传统的好结局。
谁都没有。
然而始终要继续走下去,一直一直,不看路,不转弯。
我们心怀绝望,进而无所畏惧。
谁规定我们要为将来而活。
谁规定我们要为别人而活。
放弃规则,放纵去爱,放肆自己,放空未来。
与其将其解释为正行不问回报不顾世俗的爱情,我更愿意相信阿信的词是写给守恒的,明明是三人中最强势的角色,偏有着无法对他人言说的落寞。
从他把头靠在正行背上的那一刻起,甚至是许多年前当他知晓正行的靠近只是老师安排的那一刻起,他已然坚定不移。
纵使无法圆满,纵使两败俱伤,纵使同归于尽,纵使宇宙毁灭,也要闭上双眼,朝着某一个忘却寂寞的方向,永不回转。
即日,对于必然会到来的黑夜,我们要学会坚强。
原著很好看的,歌也好听,电影是渣
虚有其表的一部电影.
台湾的电影 都是一种调调
无感……
「老师规定我做你的朋友,如果我有勇气拒绝,会不会有什么不一样。」如果我们不是朋友,我也不会每天早上等你喊我起床,我也不会每天放学站在你的后座上,我也不会去看你打篮球,我也不会趁你睡觉偷偷看你。如果我们不是朋友,我也不会喜欢你。如果我们不是朋友,你会不会喜欢我?如果我们还是朋友?
那些男生女生 那些小心思 那些青春 永远看不腻。。不过不喜欢结局。。
甜甜的青春记忆
真实到触碰内心的神经。不喜欢同性恋的那部分,删掉后15分钟。
名字很好听~
好荒谬啊
想法是好DI,拍的晕乎乎
其实你就是小淇
个人不太看好的同志电影。。
我能给你的,只有一个夏天。
张睿家好适合这个角色....
好朋友 - -
记住了两个新人,仅此而已。比起之前的众人期盼,水平与四星擦肩不及。
这该死的友谊。。。
最后半个小时没有看到啊算看过啊?
记得当年看的时候 还是多么的青涩啊 记得当时是问杨胖子借了他步步高词典用土豆切开下在机子里躲在被窝里偷偷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