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跟我的前妻谈恋爱

跟我的前妻谈恋爱,恋爱吧,翻叮我老婆,My Ex-Wife's Wedding

主演:陈坤,袁泉,陆毅,吴天瑜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中国香港,韩国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10

《跟我的前妻谈恋爱》剧照

跟我的前妻谈恋爱 剧照 NO.1跟我的前妻谈恋爱 剧照 NO.2跟我的前妻谈恋爱 剧照 NO.3跟我的前妻谈恋爱 剧照 NO.4跟我的前妻谈恋爱 剧照 NO.5跟我的前妻谈恋爱 剧照 NO.6跟我的前妻谈恋爱 剧照 NO.13跟我的前妻谈恋爱 剧照 NO.14跟我的前妻谈恋爱 剧照 NO.15跟我的前妻谈恋爱 剧照 NO.16跟我的前妻谈恋爱 剧照 NO.17跟我的前妻谈恋爱 剧照 NO.18跟我的前妻谈恋爱 剧照 NO.19跟我的前妻谈恋爱 剧照 NO.20

《跟我的前妻谈恋爱》剧情介绍

跟我的前妻谈恋爱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同为媒体人的马勇(陈坤 饰)和俞晓红(袁泉 饰)是一对新潮时尚的小夫妻,不过年轻人个性自我,争强好胜,婚后口角不断,最终闹到离婚的地步。在此之后,马勇结识了性感美丽的女孩赵慧(吴天瑜 饰),二人情投意和,琴瑟和鸣,但是离婚后却仍然有很多家当放在家中的晓红却是个无法忽视的大麻烦,晓红时常在二人情到深处之时不合时宜地闯进来,令马勇和赵慧尴尬不已。马勇看出单身的晓红并不快乐,于是张罗着将自己的好哥们张琪(陆毅 饰)介绍给前妻,谁知却闹出更多笑话,两对情侣的恋情也朝着不可预测的方向发展…… 本片根据李唯的同名小说改编。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IRIS猎阳挣扎武林怪兽海贼王特别篇:空岛之章地下地上之大陆小岛铁斧惊魂鬼使神差2终极代码琐碎搬迁的大名如何破获自己的谋杀案疯丫头之巴宝来了明天的记忆陆垚知马俐图兰朵:魔咒缘起火焰龙卷伙伴夫妻新世界隔壁房间短波陌路之恋聊斋古卷:兰若之境暴躁天使希望的另一面内科朴院长王者少年以我儿子的名义味尽缘保镖向前冲

《跟我的前妻谈恋爱》长篇影评

 1 ) 生而为人,我很抱歉

看完这个片子,我整个人都不好了。

这部电影告诉我们什么?

社会是一个垂直的,人剥削人,下层只能吃剩饭的监狱嘛?

然后呢?

这一桌食物,想要养活333层的666个人,怎么想也知道不可能,哪怕是人人省着吃。

何况在那种极端情况下。

我下个月可能就吃不到食物了,所以有东西吃的时候我得使劲吃养足力气战斗,这不是正常的逻辑吗?

你让我朝不保夕的时候去做慈善,讲美德,你觉得可能吗?

接着电影就告诉我人性本恶,上层人永远不会顾及下层人的死活?

这是什么强盗逻辑,就像你为了证明对象是渣男,给他喂了伟哥又找来十个美女勾引他,结果他出轨了,你断定他是渣男……我天,都这样了,他不出轨才是问题!

心理或生理或者两者都有问题!

“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些道理对缺乏历史感的老外来说难以理解,但中国人不应该被忽悠…… 电影给我制造了一个规则制定者(监狱管理阶级)恶,恶在建造了一个极端不符合人性的体制;服务规则的人(厨师)蠢,见到奶冻被送上来以为是里面有根毛没人愿意吃;规则内的人(监狱里的人)弱肉强食的世界。

还想隐喻这个世界不会好了的结局。

对不起,我不吃这套逻辑。

因为这个世界不是这样的啊!

人与人之间是会相互协作,共同发展的!

大家存在于这个人类命运共同体中!

这个世界上的资源不会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但是保证人人有东西吃,有衣服穿没有问题。

现在世界上最穷的人也不会挨饿,他们面临最大的困境是抵抗风险的能力弱(来自201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著作《贫穷的本质》里的数据)。

这部电影还故意忽略了一点,那就是人类的智慧。

资源少没关系,我们可以用科学技术帮助我们增加资源,水稻产量低,我们进行科学实验,培养杂交水稻;石油资源不丰富,那我们就进行新能源开发。

至于还有什么资源上层有而下层绝对触及不到的,可能我是下层人,我不知道。

但电影里的那种极端弱肉强食的局面,人类是绝不可能让它出现的,因为我们有脑子!!

反正看完这个片子我感到很绝望,如果人类真的到了那一天,我会选择去死,希望那个时候还能用火,请把我切好,串成肥瘦相间的串,烤撒上盐孜然辣椒面烤熟了再吃,哪怕作为食物,也希望自己拥有食物的尊严——好吃。

但这电影给我喂的精神粑粑,我不吃。

好了,现在我要去看几集小猪佩奇,洗涤心灵和眼睛了。

费曼先生和我持有同样的观点,开心🥳

 2 ) 设定优秀,讨论平庸

整部电影最吸引人的就是这个设定,并且为此很想进行深层次的探讨,但是讨论没有达到他预想的那样,让很多人感觉差一口气。

电影里面人物的形象足够丰富,其实代表了各种阶级立场,大家欢聚一堂,比如顺从的成为其中一部分,比如厨师们不知他们饥苦,比如管理者们草菅人命,黑人小哥是从下往上的奋斗者,却被上阶级的人嫌弃,主人公充满一种共产主义的感觉,要为大家分配,其乐融融都能活下去,但是,他最后下到了三百多层,自己也死在了那里,传出的信号根本没人在乎,明天该怎样依旧是怎样。

与此同时也有一些没有交代清楚,比如那个智者和黑人小哥的关系,小哥又是怎么样了最后,亚裔那个女人到底在寻找什么,不是发现她没有女儿吗,这些象征的太多,但是没有让观众感觉落到实处。

 3 ) 《饥饿站台》:这是一部烟雾弹很浓的电影,乍一看高深,实际什么都没讲好

饥饿站台,2.5分这是一部烟雾弹很浓的电影,在影片中你可以看出导演想表达的东西很多,乍一看高深莫测,但实际上每一点都没有表达透彻。

电影分类是恐怖惊悚,结果开篇是脑洞规则类的,像《心慌方》《电锯惊魂》《移动迷宫》等,我以为也是这种讲陷入异世界或者人造机关要遵从规则才能逃出生天的类型。

结果影片花了很小的篇幅就把规则讲完了,后面套了《赌博默示录》的情节,主角为了得到某种证书进入这个游戏,不只是他,杀人犯之类的为了逃避责罚也被加了进来,游戏规则是现实的,你不吃别人,别人就吃你,掺杂着制度和人性阴暗面利己主义,这么一看也还不错,借助脑洞的外壳讲人性也行。

只是人性的讲述过于浅显,哲理也并不深刻(因为大家本来就知道)简单来说就像黄渤的《一出好戏》简单讲了一遍人类发展演变史一样,所以没法给人带来心灵的震撼之类的,不过这样也可以了,发展下去好歹可以中规中矩,结果讲到一半又戛然而止,开始内心追寻,试探规则,相当于直行了一半又变道了。

后面的一段尤其不能忍,主角又开始搞大家一致团结,让上面看到我们的努力,开始和黑人抡着棒槌到下面给大家分食物。

这又是搞个啥,最后证明了人们团结一致,所有的人都会无罪释放吗?

想要得到证书的人都会得到证书吗?

影片中并没有说出来,而且所有的规则你已经全部明白了,待够了时间就能出去,你要么就自己爬出去,要么就呆着。

与此同时影片的bug也出现了,照着主角儿和黑人那么牛逼,人们很轻易的就能想到下去把所有人都弄死,连食物也不用分了,这下不是更无敌了。

还有一开始的信号之类的,就算你把所有人都突突死,你也能无伤的到达最底层,然后把小女孩儿送上去,毕竟这就像拼图游戏一样找到这块拼图就算赢,但这算是你找到规则还是没找到规则呢?

所有人都让你干死了也证明不了团结啊,但是说一个都不干死,你们也没少杀人,这又能证明什么呢?

最后还特意留了个开放式的结局,这种开放式的结局有和没有都是一样的,就是为了开放而开放,小女孩儿上去的意义究竟是什么?

他们这些人会因此得救吗?

这个监狱设置的目的到底是什么?

根本就没有讲出来。

所以这种开放式的结局只能是故弄玄虚,你本来就不知道起因和结果,哪怕是判断题也行啊,小女儿上去人们会得救,或者不会得救,都行。

在这里根本就不知道小女孩儿上去的意义,也没人让你送上去,相当于触发隐藏机制,但是这个隐藏机制所有人都不知道是什么,最后还来了个开放,为了一个莫须有的开放有什么用,最后还弄得你什么都不知道。

不知道这个故事的设定是什么样的,但是明眼人一看就能看出来,这特么杀人犯之类的都往里面放,明显是为了上级人们的玩乐啊主角这么折腾干嘛呢,你是去那边过日子的,就像航空部做实验,让人躺在舱里30天观察人体变化一样,也没有人告诉你有通关这么一说,你这就……可以看出影片想表达的很多,想引发人的思考,还想故意玩儿深沉,但是每一样都没绷住。

ps:看到开头感觉可能是西班牙电影,最后看了介绍,果然是西班牙电影。

ps:你要是非说影片是暗喻共产无法实现,人们费力挣扎也不得好死之类的……那他妈我无话可说

 4 ) 一切都是主人公的一场梦

在《饥饿站台》中,跟随主人公睁开眼的瞬间,像《移动迷宫》,不知道自己在哪里,也不知道每个人的背景是什么。

这种感受,又像极了每一个从睡梦中醒来的午后,更像每一个仔细思索生命与宇宙的瞬间。

跟《饥饿游戏》不一样,《饥饿站台》不是通过正面对抗来杀人,而是通过吃掉别人的食粮来杀人。

《下一层》中,已集中表现了人类的饮食。

人类把饮食发展成一种文化,看似用着刀叉、讲究滋味,但背后依然是残忍的猎杀,跟被我们评判为“低等”的动物没有分别。

更恐怖的是,人类还有无止境的贪婪。

《饥饿站台》的设定更为丰富,类似于《雪国列车》 。

虽然同为人类,同在一处,却被划分了层次,或者说,阶级。

而《饥饿站台》的阶级在一定范围内会进行调换,于是更残忍地揭露出人性的黑暗——即便同属被压迫,依然在被压迫中彼此压迫。

咚咚咚的背景声,一如《勇敢者游戏》中的提醒音,不住地敲击着你的心,让你知道:必须要进入此种特定的情境,遵守“游戏”规则,才有可能逃出生天。

对反乌托邦类的电影,一直有种特别的感觉,虽然它的设定离现实好像很远,但却总愿沉浸其中,那么虚幻,又那么真实。

这种缘由,恐怕就在于影片更深处,与现实有着某种强烈的相似感。

刚到监狱的男主不愿吃上层的残渣,想的是“怎么上去”。

可通过同住的老头才了解,上去了也有可能再下来,谁在哪层由管理局决定。

这种随机分配,就像命运。

只是,如果人生的命运由上帝决定,那么管理局是上帝么?

不也都是人么?

老头是遵守规矩的人,他去过太多楼层,看过太多人性,知道很多事没办法改变,能做的,就是吃饱眼前这一顿,正如他一直所说的,这是“显而易见”。

谁在哪层谁就要接受哪层,并按照那层的规矩生存。

男主总想辩驳,或者说,交谈。

老头却说,“说话让我疲惫”。

无论在监狱,还是在现实,听得懂的人不用多说,听不懂的人说再多也没用。

男主是否想起面试时自己问过的一句话:“沉默是面试的一部分吗?

”在极端环境下,或许沉默才是自保。

人真是怕对比,男主无意中提到自己出狱时有证书,明明此刻最关键的问题是下一顿饭怎么吃,老头却开始思考,“为什么他有证书我没有?

”明明都是一样接受苦难。

老头前一晚还对男主说,“我喜欢你,因为你是善良的人”,第二天就因为到了低层,提前把男主捆起来,准备吃他的血肉。

真是讽刺。

在生存面前,哪有什么喜欢不喜欢。

”吃肉喝血”,人本来不也就是这样么?

只不过这次更残忍了些。

可即便这样,老头也依然在坚守。

他认为,吃别人,或被人吃,是监狱底层的规则。

他在很“文明”地吃男主,男主却“非人”地谋杀他。

而这一点,其实是男主自己感受到的,他正在一点点改变。

男主救了女人一次,女人之后肯定会救他,这也是人的本性,在这里,或许和善意没什么关系,只是一种行事规则。

饿的时候,没办法读书,就像饿的时候,没办法被说服,只能被制服。

男主不吃老头的肉就没办法活,但吃的第一口,却是女人像妈妈一样咀嚼后喂给他的。

这是一种学习,也是一种适应。

男主接受了一部分现实,却也依然有自己的思考。

老头不改变,总有人会改变。

和面试官同住时,是男主心理变化的关键时期。

面试官太坚定了,太强大了,她想分配,她坚持说服。

的确,如果每个人都吃自己需要的,或许就不会有问题。

毕竟还要反复更换楼层,为别人考虑,也是为自己考虑。

只是人啊,那么贪婪,那么浪费,那么不相信别人,那么在意当下。

男主已经过了最初的阶段,明白交流无意义。

所以,他选择了另一种“说服”方式,惩罚——警告下层人按面试官说的做,否则就在饭上拉屎。

这是一种管理思维,是下达指令,是奖罚分明。

但若细想,对于管理局来说,这些生活在监狱里的人,不也是在接受指令吗?

如果不按照监狱法则生活,连被屎包裹的饭都吃不到,只能被活活饿死。

“上边的人不会听我们,因为我们没办法朝上边拉屎。

”下边的人听他们的话,也不是因为觉得他们对,而是因为没办法。

当面试官发现监狱不止200层的时候,自杀了。

价值观的毁灭,比癌症还要人命。

而她此前坚定的另一个关键信息——“没有16岁以下的孩子”,到底有还是没有呢?

关于这点,不做深入探讨。

如果有,对于她而言,无疑又是一次毁灭。

在下层自杀,好像很正常。

可为什么到了上层,还会有人自杀?

男主后来的黑人室友很好地解释了这个问题。

本以为可以接近最高处,本以为可以挣脱这一切,然而到了高处却发现根本就不可能。

虽然想吃多少就能吃多少,可这不是永恒的,更重要的是,温饱满足了,就想要自由。

人活着是为什么?

追求还未满足的东西。

目标无法实现了,就不想吃了,没有存在的意义了。

如此看来,在这样的地方生活,好像“吃不饱”比“吃得饱”要好。

因为吃不饱的时候有期待,期待着能吃饱,即便艰辛,也能活着。

人总得“为”着点什么,老头为了生存努力,女人为了“孩子”努力,黑人为了“上去”努力,男主为了改变努力。

此前,男主进监狱是为了戒烟。

为什么戒烟那么难,或许那是他在外在世界中的寄托。

他读不进去书,只想时时刻刻抽烟。

进了监狱,没办法抽烟了,也终于读进去书了。

书中内容再加上现实困境,不断搅拌,终于开始形成新的追求。

面试官相信人可以实现“自发性团结”,可实际上,“改变永远不是自发的”,改变是被逼的。

就像男主劝说黑人跟自己一起打破监狱机制,下去,是为了再上来。

老头要吃男主时,男主对他说“要负责的是你,不是上边的人。

”老头说自己是被逼的。

人总喜欢说自己是被逼的。

而此刻的男主,也是在被逼着做出改变。

下去的过程,看尽人间百态。

原本一起洗澡的人,瞬间就可以抢夺一块西瓜,像动物。

面试官可以做到不吃食物,但她的狗不可以,主人在救人,它却去吃东西,像不像监狱里的人?

有人挑拨离间,说黑人是”白人黑奴“时,黑人选择了男主这一边。

看到那位睿智的老者,明白为什么黑人能够如此选择。

他曾遇到过这样的“老师”,他有理智,有信仰,有坚持。

老者认可他们的行为,但希望他们能有礼貌。

只是,不是所有人都像这位老者一样有智慧。

对于更多的人,要先制服才能说服,这和惩罚措施是一个道理。

老者的提醒很关键。

即便他们做成了,怎么能让人知道呢?

老者说的好啊,“管理局没良心”,要把信息传递给他们。

而信息,就是一个符号,一个代表着人能够自控的符号。

他们选择了奶冻。

黑人照顾奶冻,就像照顾自己的生命。

在最艰难的时刻,依旧提醒自己:坚持住。

而奶冻反而又变成了信念,是老者给到他的信念,也是他此刻生存下去的信念。

无数次念着“意大利奶冻是信息”,就像是教徒念着宗教信条。

在最后一层,看到了小孩。

奶冻给不给小孩呢?

是救一个人,还是打破机制,救所有人?

可以同时拥有,把奶冻给小孩吃,让小孩活,是更好的信息。

信息,本就是一种符号,而不是某个明确的事物。

女人死了,他们下来了,就像在接替女人的使命,来救赎小孩,也救赎自己。

他们,好像是上帝。

亦或是,那个女孩,是上帝。

黑人死了,男主崩溃。

一起出生入死的人,一起坚定信念的人,不在自己身边了。

多像一次次更换室友,没有一个室友可以永远陪伴你。

多像每一个人的人生,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陪伴自己走完全程。

“你不是信息。

”“我是送信人。

”“不需要送信人。

”男主,死了。

最后起决定作用的,是结果,你也只是过程而已。

每个人在偌大的世界中,在时间的长河里,都只是沧海一粟,好似重要,又那么可有可无。

没有任何一个人是必须的,都不过是在按部就班地完成自己的使命。

老头是指引他的人,无谓善恶,无论生死,从开场,到结局。

后来的男主,其实理解了老头说的很多东西,所以老头总是出现在他的幻觉里。

那不是老头,是男主思想变化的过程。

小孩到底是真实存在,还是男主临死前的幻想,不重要。

小孩若是真实存在,是否被送到管理局,也不重要。

因为此片的最深层,其实蕴含着每个人都没办法想清楚的问题。

人生就是不断的重复,就像监狱里的人每天都在重复地吃东西。

发现无希望的人,便不在纠结于吃了。

在片中,没看到一个走出监狱的人,或许有出去的人吧,只是我们没看到。

就像生活中,也有发现生命真谛的人,我们看不到。

好的作品,都在说着一种相似的东西,一种难以解释的东西。

近来觉得,好像不用看太多电影了。

以前总觉得有好多电影要看。

可是不看电影,又能做什么呢?

好像无论如何,都要做一些诸如吃饭这种看似很有意义却又毫无意义的事。

还是吃饭吧,还是看电影吧。

即便有的饭不怎么好吃,即便有的电影没什么可看。

片中的台子到底是怎么动的?

不合符力学。

《下一层》还是因为吃太多才掉下去的。

就像《千与千寻》中说,“都是因为你握着它,花才掉了。

”希望这一切都是男主的梦吧,就像他面试时说想吃蜗牛,而老头对他说“你是我的蜗牛”,后来的餐食中又真的有蜗牛。

他会醒的,像《盗梦空间》一样。

“彻底”醒来,自己就戒烟了,也能静心读书了,因为想法从心底改变了。

所谓“垂直自我管理中心”,整个监狱就像一个人,人也要自我管理,否则身体里是一片混乱。

“伟大的人如果有恶习,那么他的恶习也大。

富有的人如果不慷慨,那么他只是吝啬的乞丐。

富有的人只拥有财富,不会得到快乐。

要懂得花钱,且不能挥霍无度,要知道怎样合理安排用度。

 5 ) 《饥饿站台》是给观众的一盘现代启示录布丁

电影《阿尔及尔之战》(1966)中说,“It's hard to start a revolution. Even harder to continue it. And hardest of all to win it.”我想补充:It's hard to wake people up. Even harder to keep them awake. And hardest of all to get them arising.《饥饿站台》毫无疑问这是近些年来最牛逼的寓言故事,甚至胜于奥威尔《动物庄园》的寓言性。

《动物庄园》以批判为主,《饥饿站台》则是一个沙盘,隐藏着无限玄机,可以模拟出现实中每一种情况,每个人看完都会有所感悟。

片中有三种类型的隐喻:1、监狱本身,包括监狱的运作机制、人物和事件等,2、细节,包括对话、物品等,3、没有交代的部分。

前两点都很好理解,引起分歧最大也是最重要的是第3点没有交代的部分。

由于影片没有交代,但它们又是这一系列事件发生的背景或者结果,所以在直接讨论其本身或在讨论以其为背景的事件时就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解读。

如果没有有意识的把没有交代的部分补充完整,解读很容易没有说服力。

所以把故事补充完整就是要解码本寓言的第一件事。

如何补充呢?

把所有没有交代清楚的地方以提问的形式列出来,比如:1、为什么要设计这样的监狱?

(片中透露出这是一个特别的监狱,被选中的人才能进来。

)2、挑选人的标准是什么?

3、为什么食物不够所有人吃?

是有意为之吗?

(后来发现食物并不够所有人各取所需)4、0层的人是谁?(我的理解,0曾是和1层以下一样监狱中的一层,除了行政总厨,其他人也是犯人,这点与纳粹集中营的模式一样)5、0层和管理局对监狱中发生的事知道多少?

6、证书到底是什么?

拿到证书后有什么特权?

“干大事”是什么意思?

7、女登记员说主动申请进来监狱帮忙(“I applied to come here, to help”),帮什么忙?

8、女登记员在进来之前对监狱了解多少?

(很明显她知道一部分信息,但不是全部,而且有的信息是错误的。

)为什么有的信息是错误的?

9、为什么男主(Goreng)的第一任狱友(Trimagasi)告诉他不要跟上面的人和下面的人说话?

10、上面的人为什么会跳下来?

11、小女孩哪里来?

管理局是否知道小女孩的存在?

12、小女孩如何存活下来的?

13、小女孩被送上去之后会发生什么?

14、Trimagasi的前任狱友是如何坚持到刑满释放的?

15、出去的人对监狱做了什么?

16、为什么说送信息的人不重要?

等等。

有的问题的答案很明显,有的需要想一下,有的答案并不唯一。

也许我们不需要回答这么多问题,把电影中任何一点信息汇聚起来就可以获得足够的反思(所以才会有五花八门的评论),可是回答这些问题实在是充满了乐趣,而且回答得越多,越走向那个终极最底层--333层---撒旦层(333*2=666),走向人性的深渊,贪婪、自私、软弱是被统治者黑暗的宿命,统治者金灿灿的财富。

暴食、贪婪、自私(即傲慢)是七宗罪中的三宗,这些犯人都可以被视为有原罪的人,除了男主和女登记员(女登记员死的时候说,“吃我的肉,喝我的血”),凭空而出的孩子也不难理解了(复活)。

整部电影充满了宗教的审判和救赎。

但《饥饿站台》不止于此。

影片中有两种垂直管理系统,一个是外部(管理局-厨房-监狱),一个是内部(监狱本身),外部是自上而下管理,内部虽然表面分为上下级,但是信息完全可上下互通。

理想情况下内部可以实现任何社会模型(最被反对的就是共产主义),即使食物不够所有人也都可以活下来(既然不吃东西可以活30天,每天少吃一点更可以活下来),但是人性阻碍了任何一种模型的建立,最后每个人都自私自利,没有任何一个人过上安心的好日子。

外部最不希望发生的就是自发性团结,敌人最害怕的就是我最强有力的武器,这也证明了自发性团结是唯一解决办法,而这个唯一解决办法却(因为人性)又最不现实。

监狱仿佛或者就是活体实验中心,也许监狱外面的世界与监狱的体系一样,只要监狱中一片混乱,外面高层管理的人就可以高枕无忧,对拿到证书出狱的人也无需畏惧,他们反而是更理想的中层管理者。

(想起《绞刑架下的报告》里提到的监狱集体:“只要有两个犯人--尤其是两个共产党员聚在一起,不用五分钟就会形成一个能破坏盖世太保的一切计划的集体。

”)这部电影与角色和情节同样重要的是没有出现的人和事。

管理局自始至终没有出现,而他们却无处不在,监狱里充斥着管理局的冷血与不仁。

很多人争论小女孩是否真实存在,大家自可以包容一点,每种推论都有可能。

与其讨论小女孩的虚实,不如讨论为什么设计小女孩的出现。

小女孩当然有她的象征意义,更重要的是,这是导演设置的一个trick,心理学上常用的手法,用意想不到的方式打碎我们的思维以达到重建。

重点不是小女孩是否是真实的,而是电影没有演的部分,即餐台升上去之后发生的事。

从电影叙事上来说,预设的布丁和出其不意的小女孩产生的效果截然不同,小女孩会让观众引起更大的兴趣,进而引发更大的讨论和更深层次的挖掘,并且把故事从监狱里延伸到监狱外,戳破表象抵达本质。

整个故事的核心是男主试图改变监狱制度(如果有的话),换个思路,这部电影真正的主角其实是这个吃人的监狱,更准确说是吃人的制度(包括监狱内和监狱外),这个制度为什么存在?

如何改变它?

是否可以改变?

这些更值得讨论。

一部电影最终不是为了让我们讨论桌子上的苹果是红色还是绿色,也不是为了只告诉我们世界是糟糕的,而是为了唤醒我们的意识(“睿智的人”认为是良知)。

影片中有一个关键字obviously,如果我们觉得所有事情都是obviously,并且像Trimagasi一样接受现状(“你适应得很好,我的小蜗牛”),那这个监狱永远不会改变,并且死在里面的可能性非常大(而且死的方法有很多种),除非刑期够短,运气够好。

任何变革都需要英雄(男主Goreng)、战友(第三任狱友)、理想主义者(第二任狱友)、现实主义者(睿智的人)、奇迹/希望(女孩),我们是这其中的一员,还是像其他只顾贪食或互相残杀或自杀的人,还是麻木不仁想当个无需烦恼的“中间层”?

如果一部电影只让我们看到了现实,那只是完成了初级任务,如果可以启发我们的思想、激活我们心灵深层的良知和冲动,就像Goreng受《堂·吉诃德》影响一样,那便可以称为启示录。

《饥饿站台》,就是那盘布丁🍮。

 6 ) 浅谈电影设定对应的现实与政治元素

菜刀老头代表的是利己的现实主义者、保守派。

后来变成男主脑中的声音,多代表人性自私的一面。

宠物女代表的是利他的浪漫主义者、但不是自由派,更接近改良派。

变成男主脑中的声音后,更多的代表的是理性的发声。

亚裔女,含义很复杂,既暗喻了宗教上的圣母,主动下沉底层“牺牲自我利益”去寻找“孩子”,算是血腥版玛利亚。

另一方面,又代表了激进的革命先锋,并不被保守派、改进派所认同,甚至认为她的“孩子”不存在是个纯粹搅乱制度的疯子。

另外她也代表了命运与变数——即便你知足的呆在你的那个阶层,依然有外来事件和力量让你失去本就不富足的生活。

绳子黑人队友,代表理想主义者,很像各个历史事件里的“学生”,简单、真诚、觉得凭借一己之力可以改变世界,但也容易被骗被煽动。

其次,也是跨越阶级的人,但面对上层阶级关闭上升通道后,选择推翻这个游戏规则。

轮椅老头,扮演的智者的角色,一眼看过去仿若甘地再世,其建议也非常具有“非暴力,不合作”的几分神采。

而提出“信息”这个建议则是对应的男主他们应该有自己的政治诉求,虽然变革本身掺杂着暴力,但与纯粹恐怖主义的暴力宣泄不同之处,就在于暴力和混乱是阶段性手段而不是目的。

每个进入监狱坑的人带的东西,代表了他的为人、社会属性、职业或阶层。

综上所述,男主开始代表的是知识分子理论派,偏自由派,对应现实差不多就是中产或知识中产,受过良好教育有一定社会地位但不是顶层分配者。

被现实鞭打了几回合后上升到了6层变为决策层,成为了真正的舍身取义的革命家和社会实践家。

升到第六层然后下沉的过程中:拉屎的第五层代表了占据资源却耽于声色道德沦丧的权贵阶级,可对标故宫大G女。

前50层,男主只是要求他们放弃一顿却被各种拒绝的人,代表了在变革中不愿出让权益的既得利益阶层与团体。

(实例太多说了要被封号)50层之后,就是韭菜大赏,有遵守男主新制度的拥簇者(只吃自己份量);有沉湎于娱乐麻痹自己的人(泡在游泳池里等别人扔西瓜才去吃);也有借机讨要更多的投机者(与男主一伙言论争抢);还有想窃取gm果实的强盗(与男主他们大打出手);甚至更多在男主他们出现之前就已经进行了自我消灭的人。

而愈往下愈悲惨,说明制度的不合理造成的悲剧,不是个人的善恶选择或道德的约束就可以避免的。

最后出现的小女孩,那个亚裔女本不该存在的“孩子”,对应的是先锋者不被当下所理解的追求。

而男主所要传达的信息,是舍身取义的“义”。

这个“义”是什么,各花入各眼,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见解。

我的理解是人性所存的最后一丝善意,剥去财富、阶级、种族、外貌这一切之后,生为生命平等活着的权利。

男主走下餐台,意味着享受革命果实的,是未来是下一代。

变革的漫长往往需要一代人的牺牲。

也对应耶稣为众人牺牲自我的宗教寓意。

 7 ) 藏起来的结局

与开放式结局电影相比,我个人更倾向于这是一个有结局的电影,并且结局出现的很早

像带着狗的前工作人员一样,同样不知道有很多人挨饿的厨师长认为奶冻被送回是因为有一根头发,在对比过几个厨师的头发后斥责有嫌疑的厨师,这其实就是整个故事的结尾了。

(当然有人会质疑,厨师长怎么会这么天真?

难道他这么久都没见过平台的血污粪便之类吗?

在影片中,有一个侍者端着食物放上去的镜头,厨房本来就只负责食物出品,将食物送给客人以及收拾用餐后的桌椅本就不是他们的工作。

况且见识过平台的话,还费那般功夫将食物做的精美无比又有什么意义?

)奶冻结局与小女孩结局不同,是完全的悲剧,全片在不断打击观众,抛开明晃晃的“反共产”,布丁结局代表的是下层人舍弃性命送上去的信息,被当作“因一根头发不满”的抱怨,中层人不知下层的悲苦,(信息被截断在不知情的中层决策者那里了,可以说根本没送到知情的上层人手里)思维的不同,下层人的“献身”像深海地震,到了海面上,不过是一道小小的海浪,可悲,又一丝丝可笑。

我认为333层的小女孩是不存在的,是男主的幻想,男主为什么会有这种幻想呢?

先前的春梦已经暗示男主对亚洲女人有好感,或许是因为他希望她与自己一样没有完全被这座监狱变成无理由杀人的疯子,而是被他理想化的苦苦寻找孩子的母亲吧。

但由于影片结尾处男主的幻想情节占的比重太大,很多人会认为女孩是真实存在的,但其实包括女工作人员告诉男的信息这一项明示外,房间没有升温降温这一暗示也说明食物被送回0层,而男主留在房间里在幻想中死亡了。

有很多朋友质疑为何小女孩是肯定不存在的,因为很多关于小女孩是存在的假设,都需要观众用影片中不存在的信息来让她合理化,而剧情中却无迹可寻,那么抛开观众的想象,单单讨论一下剧情中有的内容来分析一下,小女孩为何是不存在的。

1:找孩子的女人真的在找孩子吗?

男主只是在老头口中听说女人在找孩子,而女人在影片中始终保持着沉默(后面有说冷证明她不是哑巴),不排除是囚犯们看她每次都下来而编的故事。

剧中明显的否定则是前工作人员直接说出的她的真实身份

在我看来没必要专门安排这个环节让她撒谎,(虽然她并不知道真实的层数,但是亚洲女是她亲自登记进来的,排除被管理层欺骗)可能就是为了让观众在最后看到“女人的儿子”(这里男主说的是她在找儿子)时有所怀疑。

而幻觉中为何是小女孩,极有可能是因为女人已经去世,男主已崩溃无法接受现实(甚至想要抛下平台不顾,最终是被黑人拉上去的),小女孩则称为希望的延续。

顺便一提在西班牙是没有“孩子”这个说法的,人们会直接说女儿/儿子,虽然儿子也有孩子的意思,但只要是知道性别的小孩就会说清楚是儿子或者女儿噢,例如“我的小孩”在西班牙一定是“我的儿子”或者“我的女儿”2:温度没有升降

这是一个女孩存在前提下的很大的bug,有人说是失灵,有人说这一层没有,有人说因为奶冻是小女孩的最爱所以可以被留下来,但这些都无法在影片中得到解释,唯一不需要特殊化这一层的解释便是奶冻已经离开该楼层,小女孩和吃掉奶冻的情节是男主的幻想。

那自然温度就不会变化了。

3:小女孩如何存活下来,是否加入轮回 如果小女孩真的存在,那她是不可能加入轮回的,因为除了最后男主之外没有人真正的见过她之外,她也极有可能被当作食物吃掉那么永远停留在333层的小女孩如何进食呢?

不可能是她的母亲,因为能到达333的只能是尸体,而房间过分干净小女孩身上也没有血污。

最重要的事情是,如果每个月都要喂食小女孩,那么女人要保证在一周内下到333层,与战斗力更强的黑白男主比,女人本来就是偏弱的,不但容易被某些男性囚犯囚禁起来泄欲,对于下层的人来说,女人更像会动的大餐。

那么一天内下到333层,连两个带武器的男人都深受重伤最终死亡,会被主动攻击的亚洲女人,可以做到吗?

更不提她要带上多少的食物下去了。

工作人员喂食?

那小女孩就不会是饿了几天的状态,还要保证往上几层没有犯人,不然上面的人不可能不会在极度绝望的情况下跳下来抢夺食物。

4.小女孩从何而来?

存在的目的是什么?

结局又去往哪里?

前文来看,我们已经可以完全排除是亚洲女的孩子,那么唯一的可能是管理局安排,而这个目的是什么呢?

做善恶实验,想要找到那个“救世主”,“智者”还不够他们的标准吗?

而送上去接应的是厨房的侍者,作为执行任务而不是决策者的他们,管理局对外宣称“没有16岁以下的孩子”,厨师们可以顶着被管理局灭口的风险,曝光这一切吗?

5:被选中的奶冻这算是对小女孩存在的最直接的否定剧中出现的奶冻的存在是为了什么?

有人说是为了证明厨师长对待食物要求很高,但这在0层食物的精美程度上已经可以看出来了,况且还有男主点的蜗牛的繁杂的制作过程,专门再拍一个在剧中被赋予了更深含义的奶冻,仅仅是为了说明厨师长的职业精神真的有必要吗

6:红色的幻境

此片段为最后亚洲女死亡后,男主回忆起“春梦”从影片的前中期,我们就可以看到男主的精神状态非常的差,幻觉不断地闪现,像男主的潜意识与他对话一般,而在最后,男主询问为何不能吃掉小女孩,幻想中的黑人说小女孩是信息,而奶冻也是信息,是否在暗示小女孩其实是奶冻?

同时,此处还有一个非常奇怪的地方。

在男主的幻觉里,癌症女又提出被杀死的狗也是信息,亚洲女再一次乘坐平台下来。

用刀指向男主的左方,在男主望过去的瞬间,他又被幻想中的黑人叫醒(黑人早已死亡,与他一起看到小女孩也是男主想象的一部分),这一段又想要说明什么呢?

从以上几点来看,小女孩存在必须建立在女工作人员说谎,不参与轮回,或保证在轮回中每次都不被杀不被啃手啃腿,333楼层温控失灵或不存在(或你可以留下你最爱的食物这个剧中没有的设定)如不参与轮回永远停留在333层,那女人每次都能顺利的带着能吃几顿的食物(毕竟下来上不去)在一周内下来(中间可能打打人疗疗伤耽搁几天)工作人员投喂小女孩(工作人员又从哪里给他吃的,投喂的话为什么要关在这里,男主到的那天为什么看起来又很饿)剧中出现的奶冻只是为了描写厨师长的职业精神或做一个没有也不影响剧情的铺垫这几个前提上,与真实存在相比,小女孩是幻想的可能性会不会更大呢?

 8 ) 饥饿站台:隔离的恐惧

首先,本文没有兴趣再聊关于阶层斗争的隐喻,全网影评都在说这个观点。

像极了一堂政治课上训练出来的小学生作业。

然后,也不聊设定的问题,因为如果你不接受戏剧的假设,你进入戏院看的是戏还是戏院的房子呢?

所有的虚构都有和现实条件的冲突问题,如果这个问题如果困扰你,你将无法欣赏任何虚构前提的作品。

你将永远陷入到:“”我看你咋骗我,我就是不信“”的倔强情绪中。

这是毫无意义的观影角度。

重要的是理解其人背后的冲突本身。

这个冲突展示出来,是不是有意义,有意思?

或有一些新的发现。

从这个角度来看,这部电影做到了。

面对一个这样的机构,上下层无法交流,明明每个人一道菜,但是30层以后就没法吃。

你是继续支持这个状况,还是改变?

阶层隐喻这个是个简单的外貌,里面一些关键细节才是表达之中需要思考的。

比如为什么要护送冰激凌和小女孩?

为什么要反抗而不是思考如何吃饱?

假设建造这个垂直自我管理中心(电影里的官方对这个监狱的名称)的人是出于好心。

维护其运转的所有工作人员也都是一心向善。

提供给所有人一道菜,每个人找到自己的吃就行了。

那么,这个系统是ok的。

这个系统唯一需要的是你们每个人管理好自己。

这个被电影里称为“自我管理垂直中心”的意义就在于提高每个人自我管理的能力。

这就是饥饿站台设计者的初衷。

假设被关押的人充分交流过基础设定,问题不大。

因为经过充分的沟通,所有人都能知道升降台的每一道菜都有归属,谁也不用抢。

有人去抢,都会完蛋。

但是呢,没有可能所有人知道所有信息。

面对当下,一个信息越来越混乱的社会。

每个人就会像这个电影里描述的样子。

人的理性是基于对世界的充分认知,可是信息混乱的,残缺的信息如何有理性呢。

每个人活在一个自我的隔间里,享受着越来越精准的个性化推送,只和自己认可的人交往,不断拉黑意见不同的人。

然后和不同自己的人充满矛盾,仇恨高阶层,欺辱瞧不起下一个阶层。

哪怕物质是充分的,依然活在恐惧的未知里。

就好像现在的社交网络,很少聊一些真实观点,一旦聊出冲突意见,都会自我保护。

然后分析对方的阶层立场,我们都在使用一种语言,但很少互相听得进去。

聊着聊着就会生气,就好像前几天出现的ao3,根本不是聊问题了,就是互相干死对方罢了。

就像这个电影。

当有人对于内容观点不同都会吵起来。

而不是关心对方到底要说什么。

所以,言论环境的发展趋势是:要么没有观点冲突,要么只要有冲突,先动手的那个才能活,因为谁先举报谁就能致对方死地。

或者想个办法论证对方有其他极端言论。

再想想,如果这个内容是个游戏,游戏不该是无穷无尽的活下去,那是开心农场的游戏目的。

通关的办法应该有2个要么上要么下。

首先你想到的肯定是如何到达顶层。

但是升降机上升是在你昏迷的时候。

而且速度飞快,压碎内脏,向上不行。

所以,如何活着走向更下楼层,沉底并还活着成为唯一选项。

上下求索,没有别的方向。

所以,如何让工作人员知道这个系统的荒谬才是正解。

如何从内部瓦解系统的运行才是制止昏迷的唯一办法啊。

否则杀了再多人,也有可能被安排在底层啊。

新进来人怎么办呢。

这个系统失去意义而最终瓦解才是这个电影的意图。

所有的电影呈现的是冲突,而不是冲突的答案。

所谓答案,是观众自己的角度。

电影里也给出了这样的暗示。

所以要护送冰激凌。

让一个无人问津的冰激凌使得厨师长质疑自己的意义。

当所有食物都无人问津呢?

厨师长至少会崩溃。

这就好像一个鉴黄师发现有朝一日世界上再也没有一张黄色图片的恐惧,他会怀疑自己是否还活在现实里。

让垂直升降机背后的所有人质疑这个机器的无意义,才是打通关的要害。

所以这部电影不是在聊你在困难的环境里怎么靠大逃杀的努力活下去。

聊的不是玩家之间的竞争。

聊的是当你面对这么操蛋的无法交流的系统,怎么办的问题。

不要在无畏的求生欲操控下害死自己。

每个人为了活着率先弄死对方的荒谬性才是唯一的问题。

听几个朋友聊这个电影,目标都放在拿重机枪、渔网进入这座大楼。

我就纳闷了,你们是不是就想这个地方干死几个人爽一下呢。

那么为什么不在现在就大开杀戒?

在这部电影里,如何活下去根本不重要。

因为怎么活下去都是在吃别人的剩饭和尸体上的蛆。

创作者是在自问自答。

如同我们笑话堂吉诃德一样,思考自己是否活的真实而理性,人类有没有必要继续如此荒谬重复恐惧?

所以,杀人杀更多人根本不能让人活下去,除了护送冰激凌嘲讽管理者。

让小女孩活着,才是最终让这个垂直地狱意义崩溃的终极办法啊。

说到现在,你也会发现这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吃鸡电影了。

看了很多关于饥饿站台的观后感。

要么重复一遍剧情,要么思索阶级斗争,要么带入其中享受大逃杀快感。

大多数思考都是聚焦于解决这个极端情况下具体解决问题的办法。

有一种做题求解的习性,像极了为拿点分数努力的学生。

问题就在于此,是不是去考试去竞争,本身就是问题的本身?

那么如何让荒谬的考试不要继续。

这不是一部关于要求你拿出答案的电影。

思考问题究竟是怎么开始的?

思考当下,我们生活在一个物质生产能力越强,互联网越来越发达的环境里,可是,我们为什么越来越害怕彼此了呢?

我们也越来越需要吃鸡和僵尸电影来安慰自己的恐惧了。

wx:liaoliaopian

 9 ) 精彩的社会实验,以及我设想的破局方案

西班牙惊悚片总是能给我带来惊喜 ,而《饥饿站台》就是最对我胃口的那一类片子。

通常这类惊悚片都有类似的特点:低成本、高概念。

从影片质量的角度讲,低成本不是一件好事,但是低成本意味着影片更少的受资本控制,导演编剧拥有更大的话语权,因此低成本反而更容易曝出佳作。

高概念则是惊悚片以小博大的另一个筹码,实际上,一部影片能够在立项阶段吸引投资,能够在宣发阶段吸引观众,首先就必须有一个高概念(即吸引人、与众不同)的剧本,否则基本上没机会拍出来。

但令人遗憾的是,恐怖片、惊悚片领域有不少高概念的优秀剧本,或者是由高分短片孵化而来,但是长片项目大部分都拍烂了。

所以说《饥饿站台》是近几年非常令我欣喜的一部电影,也可以说是自《心慌方》系列、《电锯惊魂》系列之后,久违地让我找到那种“感觉”的影片。

(以下内容有剧透)

《饥饿站台》的剧本设定是非常吸引人的,也非常通俗易懂:一个时代不太遥远的“反乌托邦”,一座神秘的监狱里关押着各种犯人,以及少数自愿加入的普通人,每个犯人可以随身携带一件物品,但所有人都不知道监狱的真正情况是什么样。

监狱被片中角色称为“监狱坑”,构造是不知有多少层的高楼或地下建筑,每层关押两名犯人,牢房中间是一个供电梯通行的电梯井,从电梯井往上或往下看,都看不到尽头。

电梯是一个方形平台,每天会送来满满一桌食物,从监狱最高层1层一直往下送,每层的犯人都可以随意取用食物,但是食物是有限的,上层的人吃太多,下层的人就只能吃残羹剩饭,甚至挨饿、吃人......几个月后,所有幸存犯人会被气体迷晕,然后全部重新随机分配楼层,生死全凭运气。

其实乍一看剧情介绍,就能明白导演想隐喻的是社会阶级,上层人吃香喝辣,下层人只能吃残羹剩饭,甚至自相残杀。

但是当导演把这种显而易见的社会规律放到一个极端的社会实验里,再辅以各种宗教符号、意识形态的辩论,还是能抓住观众的好奇心,让你忍不住想知道实验的最终结果如何。

在影片最初,当观众了解监狱规则后,很容易联想到那个“天堂和地狱”的寓言故事,即天堂和地狱都是一群人拿着长柄勺围着锅,地狱的人因为勺子太长吃不到东西,而天堂的人选择用勺子喂对面的人。

理想状态下,合作共赢才能保证监狱坑里的每层犯人都有食物,然而“人性本恶”,或者说监狱坑里面收押的主要都是一些罪犯,只有极少数像男主这样自愿加入的人,所以共赢的局面根本无法达成,底层的人不断被饿死,很多分配到下层的人干脆选择自杀。

但是一般这种人性实验的片子,通常都会有反转再反转。

站在操纵实验的变态立场,设置一个皆大欢喜的通关谜底,和设置一个所有人都付出一定代价才能通关的谜底,显然后者更能考验人性。

最开始,主角遇到了自愿参加实验的监狱前员工,员工自己对监狱坑也是一知半解,她认为监狱总共有200层,如果每层人都只索取自己需要的份额,那么食物是够分的,但是后来男主发现监狱至少有333层(这里不考虑最后是男主产生幻觉的牵强解释),因此食物是无论如何也不够分的,或者说要在每个人都挨饿的情况下才能勉强保证全体存活,这就让犯人们“自发团结”的可能性大大降低。

也不是没有人试图打破这种内卷的局面,男主、黑人、亚裔女都尝试以各种方式破局,似乎都没有成功。

黑人希望用绳索向上爬的方案就不靠谱,因为就算所有人都帮助他,犯人也不知道1层和0层之间有多高的距离,例如333层和最底层之间就有很远一段距离。

亚裔女的杀人方法就更不用讨论了,肯定不是“解放者”的首选。

其实男主和黑人最终的破局计划也不周密,比如他们完全可以选择最后一天再向下,这样风险就会小很多。

站在上帝视角,我个人想到的另一个破局计划是这样的:犯人们可以携带一件物品,这时如果带枪或者其他碾压性武器最好,没有就像男主那样自己造或者抢。

随后,争取分配到一个靠上的楼层,然后等食物运送过来,说服室友和自己一起携带武器上电梯,然后不断用武器胁迫或说服下一层的人跟随自己向下,最后所有人(至少自己楼层以下的人)都到底层,让大家都在同一楼层,统一分配食物。

考虑到电梯可能站不下那么多人,也可以采用分批下降的方式,反正男主手持武器站在上层,完全具备对下层发号施令的权力。

楼层就代表着权力和地位,只有让所有人都处在同一楼层,才有可能构建一个公平的分配制度。

(当然肯定还是会死人,毕竟有些人醒来看到自己在低楼层就自杀了,倒也节省了食物)这可能就是人类历史和社会的运行规律,如果说服无法达到目的,就用威胁,如果无法实现共同富裕,那就先实现共同贫穷,然后再商量如何分配有限的资源。

通过这个实验,还可以有很多社会层面的联想,细思恐极。

其实如果按照《心慌方》或者《金蝉脱壳》的设定拍这部片子,监狱里收押的不是普通犯人而是一群逃狱大师,那么大家肯定先想到的就是摸清监狱的情况,可能主角们第一天就先抱团带着食物往下走,看看监狱一共有多少层,那样的话破局绝对会容易很多。

但是一般这类片子因为篇幅和脑洞所限,以及为了刻意营造神秘感,并不会把完整的世界观呈现在观众面前,就像《心慌方3》揭开了幕后黑手的真面目,反而引起一部分人的差评,不过我还是希望有续集展开监狱坑的设定。

最后,脑补一些监狱运营的小细节。

电梯每天送餐一次,一天是1440分钟,按照监狱333层,共666名犯人的设定,电梯平均在每层停4分半钟。

电梯上的食物粗略估计顶多也就一二百种,如果每个犯人的最爱食物都被收录到菜单的话,那电梯上的食物应该是会更新品种的。

以及每次游戏重启的时候,所有犯人都会被迷昏重新分配楼层,那移动犯人、清理尸体、打扫房间的工作都是谁做的?

我觉得肯定有大批工作人员在做这些工作,监狱内部也会有全方位的监控摄像。

这意味着最底层应该也处在监狱管理中,也会被清理尸体,而那个女员工不知道监狱的真相,是因为她只负责签到工作,0层的厨师可能也不知道真相,但是必然有一批员工是知道真相的,并且无动于衷。

 10 ) 人性的炼狱 & 冲不破的阶级牢笼

三星半。

架空的反乌托邦国度,类似监狱和实验基地一样的饥饿站台,恐怖的不是有酷刑或虐待,而是人性最最阴暗的一面全部被挖掘出来,你不知道你会有多恶,是因为还没遇到真正的绝境。

首先因为科幻标签被吸引进来,但发现除了站台中间那个没有任何支点就能自己上下移动的方块,以及能在地下挖三百多层外,没有找到其他很科幻的部分。

如果奔着科幻来的恐怕会失望。

这个站台感觉是管理中心的一个试验田,用极端的环境来激发人们自发团结,但这又谈何容易。

管理中心的设想是理性化的,最理想状态下大家都自发地只吃足够维持生存的食物分量,那每个人都能有口饭吃。

但是人性的贪婪自私和阶级感,怎么可能自发做到平均分配,没有有效制度或强权的压制,人很难乖乖顺从。

无领导自发团结,这不仅要控制自己的欲望,还要建立对别人的信任,相信其他人也是善良的,这样同样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人啊是不愿意吃亏的,而且容易短视,只顾眼前自己,安于现状不敢反抗。

也许管理中心一直在等,等待这种恐怖到了极致后,能激发大家的团结。

又或者,管理者就在嘲讽人性的脆弱,知道这些人根本没救。

女员工都为公司工作25年了,最后自愿下来想做圣母拯救大家,说明一直没有成功团结过。

当女员工分配到了202层的时候,之前的信仰崩塌了。

她一直以为公司说的只有200层站台是真的,但实际看来远远不止,准备的食物根本就不可能够,一定会有人通过各种方式死去。

最终发现自己的天真和公司的谎言后,绝望地结束生命。

站台里的人充满欲望,因为这样那样的需求而自愿进来,要么不愿承担自己过错造成的后果,要么不愿靠自我打拼而想投机取巧达成心愿。

大家目的都不纯了,心地善良的又会有几个?

一旦有机会上位了,并不会给低维的人好脸色,忘记当时是多么希望上层的人能善良点留口饭吃,等到自己真的去了上层,发现自己拥有了曾经讨厌的那种人的嘴脸,忘记自己曾经在下层的那种困苦,不会对底层人产生怜悯,屁股决定脑袋。

就算知道风水轮流转,但还是能过一天是一天,根本不为以后着想,这样周而复始,大家都没能突破这个怪圈。

这就是社会的缩影,阶级永远存在,阶级压迫是这样诞生的。

男主是特别的,选择书本作为唯一的贴身物品这件事就可以看出他原本是一个相对儒雅且有精神追求的人;想要救女疯子可以看出有同情心;在协同女疯子杀掉老头室友以及吃女室友后,会出现幻觉,说明男主心中有愧,他的良知还是有的。

但在这样极端的环境下,原本善良的他不可避免地成为一个吃人的“恶人”,因为活下去才是他最原始的需求,它不断挑战着男主的底线,吃别人的剩饭→屈服于老头的刀→杀了老头→吃人。

在经历这么多疯狂的事情后,男主终于产生打破这个怪圈的念头。

男主的出现是一件好事,说明已经出现觉醒者了,先不说这一次的行动最终能不能带来质的改变,但这一潭死水终于有人搅动,事物一旦动起来总比原来死气沉沉有希望。

但更恐怖的是,给了观众希望的同时,带来更深的绝望,因为0层的人又能帮助什么?

他们同样是这强权下的囚徒,关键的还是管理者的决定,但他们可能根本不在乎站台里人们的死活。

最后的开放式结尾也给观众更多想象空间。

影片里杂糅了多种情感,同情心、生存欲望、母女情、博爱怜悯、谎言欺骗、绝望……极端的环境把人类情绪放大到极致,虽然所有场景都在站台里发生,但内容不会空洞。

就是节奏和剧情高低起伏并不明显,有些镜头描写其实可以处理得更惊悚,让这种人性拷问更深刻。

所以在最后戛然而止时总觉得好像欠缺了点什么,不咸不淡的

《跟我的前妻谈恋爱》短评

对于这类高概念的电影作为观众首先得先完全接受电影的基本设定,问出平台为什么会悬浮移动的问题是很愚蠢的。在看到的所有说法中,我暂时认为【小女孩】是幻想出来的说法是最让我接受也是最符合电影逻辑的,一方面在333层留下奶冻温度没有变化,说明奶冻一直待在平台上,并没有私自留下给小女孩吃,管理员的说法也证明亚洲女在寻找一个并不存在的孩子。更重要的是意大利奶冻前后呼应,更印证此观点,所以在设定及逻辑上基本没毛病,并非如一些人所言是开放性结局或者经不起推敲。我个人而言,则认为如果加上人只能随平台下降,不能随平台上升的设定会更加完美。至于电影主题相当绝望,否定了顶层设计者本就错误的安排,也否定了下层企图借助上层的帮助,上层尝试利用信息沟通也最终徒劳,归根结底,依然只能回归到暴力,最原始的丛林法则,且无法摆脱。

9分钟前
  • 连城易脆
  • 推荐

作為生活在極端資本主義社會的香港中的我,的確對這個上下層的設定十分有感,上層的貪婪與剝奪,下層的麻木與絶望,在我們這個鬼地方更加不會有唐吉訶德的出現。下層對上層的發聲與控訴更加不會被聽到,就算被聽到也只會被當成笑話,唯一與電影中不同的地方,就是我們下層的人不會一覺瞓醒變成上層,以上層的人也因為腐敗的制度與社會結構而永遠活於上層--隱喻(上下層食物鏈的設定與資本主義社會結構),虛實並置(男主看到已死去的兩位同層同伴對他進行吃人的誘惑),結尾䦕放(小女孩被送往上層與制度建立者的反思)。

11分钟前
  • lucy's sad
  • 还行

是真的浪费题材

14分钟前
  • обломов
  • 较差

想到cube

19分钟前
  • 水水
  • 还行

高级概念,注水剧情,拍个15分钟短片就够了。

24分钟前
  • lemoncan
  • 较差

有点像维伦纽瓦的《下一层》,隐喻甚至可以说是明喻资源分配问题。主角在第六层可以实现在三十三层实现不了的愿想,果然共产主义者是天生的领导必要居高位。

28分钟前
  • 邮差总按两次铃
  • 还行

是男人就下200层系列,3.5星,极好的创意,重口味场面也深得我心,但拍得其实一般,跟雪国列车、危楼愚夫、甚至一出好戏这类电影的主题类似,但相对极端,在如此生存资料有限的环境中,资本、剥削、共产等社会属性,暴力、洗脑、圣母、圣怂甘地等人类属性统统显露,反倒种族主义不存在了,编导也打算高深一些,却过于刻意,故事是含糊的,配乐跟敲盆一样,后期乏味。同样是阶级寓言,更反衬出奉俊昊的牛逼之处。PS,在这里,能活到最后的一定是老八

31分钟前
  • 乌鸦火堂
  • 推荐

电影版不如短片

32分钟前
  • L.L
  • 较差

升降的竖版《雪国列车》,一上来直接就点开阶级矛盾的主体,每下一层就是更低人一等的阶级,到手的利益就是上一层人剩下的,一切就是这么直接。这个设定把自发性团结的监狱实验就是一个大型的社会实验,结果可想而知,能激发出来的不是团结,而是永不底限的人性之恶,管理局的上层人可以世世代代高枕无忧。非常好的一个概念,可惜连《雪国列车》那样的深度和层次都做不出来,越往后越不够尽兴,感觉导演还没想明白怎么挖掘故事,电影就草草的结束了。就算是简单粗暴到底也不是不行,但它也没有《林中小屋》那么尽兴,提供生理爽,拍成这样确实很适合拿去Netflix做网大,也不浪费它浓浓的大数据感。如今这也算一种新类型的电影吧,就是全程靠角色用嘴科普高概念的世界观设置,但是全程都没有叙事,不会展开故事。

34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还行

小女孩只是幻想出来的,奶冻也送回了顶层,但没有被理解要表达的含义。这样说得通,也更深刻。隐喻很多,或者也不能称之为隐喻了,因为全都直接摆在观众眼前。另外,不知道幻想出小女孩并认为她是信息的设定是否想表达希望在下一代,虽然同样也表明了未来不可知,但我还是觉得这样的想法无意义,个人比较不认同吧。

38分钟前
  • 哲柠
  • 力荐

#TFF37:全部观影经验中,不能快进的片子里尺度最大的。。带入伦敦Balfron Tower的背景的话,现实中也有的魔幻场景。。。

39分钟前
  • 一顷
  • 还行

过于高概念了,还得给维伦纽瓦补笔版权费。

44分钟前
  • 皮革业
  • 较差

不知道是不是我的一种错觉,突然发现这些年的反乌托邦电影的结局也越来越灰暗,现在好像突然都转向了自我质疑,乐观的态度变得越来越绝望。

47分钟前
  • 思郁
  • 推荐

莫名其妙

52分钟前
  • 健三快跑
  • 较差

噱头大过看头。

56分钟前
  • 影志
  • 较差

“上层的人”可以为所欲为,而对于“底层的人”而言,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则是不可调和的(4层以下,道德沦丧已是常态;10层以下,充斥着背叛与厮杀;50层以下,各色韭菜风光大赏;200层以下,目之所及血肉地狱;333层,意识梦幻的终结站台)。他们拼死拼活上达天听的“信息”,对于后者而言,只是“意大利奶冻中的一根头发”。没有绝对的自由,只有相对的自由。人人都向往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即便是身处第1层,也只是“管理局”的囚徒而已。他以为他是“送信人”,但其实根本就不需要什么“送信人”。在阶级鸿沟面前,他们早已定义了普世价值的最终解释权,人性的坚持与挣扎只是一场人生苦旅。

57分钟前
  • 夏季的天空
  • 推荐

我懂了,此类概念先行完全架空的电影可以离开我的生命了,影像是他最不适合的载体之一。饥饿游戏、移动迷宫、分歧者等等同理,他们最适合被观看的角度是在抖音里看ai合成人声用两期讲完的讲解视频。

1小时前
  • 阿晒
  • 较差

这种地方不适合爱看书的人。

1小时前
  • 蓝格子
  • 还行

快别提《雪国列车》了,多年前的综艺都玩烂了的设定。希望西语电影人在执着于概念的同时,也学着与时俱进一些。

1小时前
  • 柯里昂
  • 较差

最后怎么了,不能不知道怎么结尾就甩手不管啊……

1小时前
  • 鬼腳七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