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不太赞同豆瓣的评分。
说实话,医美行业我之前毫无了解,甚至对其是带有偏见的,但是看了剧之后,我改观了——所有人都有追求美的权利,无论ta是对先天的容貌不满 或是遭遇了挫折险境,需要通过整形整容来完善自我外观上的“缺陷”。
可以追求美,但也要适度 要接受自己的自然和独一无二,特别喜欢乔扬说的“我爱死我的皱纹了!
”可能在其他方面(比如医学规范)有所欠缺(看到有些评论这么说),这些我不清楚 所以不予置评。
就我自己看到的,这部剧让大众更加了解医美行业,故事中每个患者的“问题”也许映射了现实中的任何一个人,内容与时俱进(如剧中乔扬经常进行跑步、骑行、拳击等大众喜闻乐见的运动,褚教授等人通过直播为网友们解惑 同时给格睦带来了客流量),最喜欢的还是各角色间对话时蕴含的小幽默 还有大女人乔扬雷厉风行、敢作敢当的个性及“杀人不眨眼”的毒舌。
总之,在我这儿《以美之名》是个值得一看的好剧。
刷到切片冲着姚晨和贾静雯来看的 最初的感受是有点为了凸显人物特质硬塞适配「病人」剧情铺排衔接有些问题 时常让我感觉到是为了要这样而去这样 因为他是一个有职业操守/有自己的「坚持」的医生 所以需要一个「对着来」的患者 去反证这一点 衔接的比较硬(?
)(ps最初姚晨和侯雯元饰演的角色感情线个人觉得有点扯... 到说侯雯元的角色有孩子我整个人?
)后面聚焦一直在双女主的一些往事纠缠 整体来说就是能看 题材相对于市面上医疗剧聚焦了不一样的「门类」 轻医美/整形之类的也算是有点新意 某种意义上也有一定的引导大众 可能也是最初想要打给大众的一些思考 总的来说可看 无功无过.. 补充一点 这里面我觉得演的最好的是代乐乐 李起那股狠劲儿和那种玩心眼子那种笑面虎 演绎的特别到位 是很有张力的 给了很多意外之喜 无聊的时候可以看看下下饭
《以美之名》的现实意义要大于作品本身。
倒不是说作品本身就毫无价值。
只是相较于剧集所呈现出来的诸多可供探讨的议题而言,就显得没那么亮眼。
从剧本层面的故事结构、人物塑造,到视听层面的演员表现、导演功力,都算可圈可点,称得上是一部水准上乘的都市剧。
但哪怕如此,我仍坚持认为,它的现实意义是更具备探讨价值的。
先简单聊聊故事。
此前本剧打的旗号是“首部医美行业剧”。
看剧之前我心想,医美不就是整容?
确实,现在打针微调整容的男女老少越来越多。
但这种现象似乎更适合拍成电影,比如纪录片的形式。
要拍成电视剧,总归广度和深度上欠缺了些,是拍注射玻尿酸的针头特写,还是录削骨手术的血浆cult?
得注多少水才能凑成一部剧?
没曾想,《以美之名》开篇不到一分钟就把我震住了,让我对自己的浅薄无知羞愧难当。
开头是姚晨扮演的医生乔杨对患者的一段术前嘱托:“手术成功后你会重获新生。
当然整个过程里头,你也会承受相当的代价,而我作为医生能够做到的,就是让这个代价最小。
这是一次巨大的挑战,对你,对我,都是。
手术过程中还会有很多无法预估的情况,所以,这场仗需要咱们俩一起努力,共同冒险。
我会全力以赴,但至关重要的,是你的信念。
当然,我会劝告每一位患者,不管别人怎么讲,你自己的意愿才是最重要的。
”一堆没什么营养的片汤话。
但作为医美行业的术前鸡汤,也是足够了。
真正震住我的是下一秒。
坐在她对面的女孩,摘下口罩,露出了一张被巨大肿瘤扭曲的脸。
直至这一刻,我才对整个“医美”行业改观。
原来医美整容,不止是为满足部分人想变美的私欲,它更是可以让无数原本生活在阴影下的人重新获得站在阳光下的权利。
嚯,这立意,不一下就起来了?
之后故事双线推进,这边是乔杨在公立医院的故事,那边是贾静雯扮演的周静雯在民营医美机构的情节。
除了第一个自嘲是金角大王的女孩之外,之后还有被丈夫家暴全身几十处疤痕的妈妈,通过遗体面部移植后重获新生的父亲等等。
这些有关医美的故事里,有常规意义上的女孩想要整容变美,但更多还是天生或者后天所造成的面部缺陷,而不得已去做手术的人生。
我突然想起去年一件事。
当时我刚经历一场对方全责的车祸,腿受了点小伤,第一家医院说可能要住院、手术、植皮。
我一看,多大点伤啊不够耽误事的,还植皮?
火速决定换一家省内Top级别的医院,挂的是“伤口治疗中心”,去了一看,科室门头上挂着“烧伤整形科”。
我当时心里一沉,不会真要植皮整形吧?
好在医生医术够硬,说小伤,换几次药就好了。
我正庆幸着准备出医疗室,排我后面的哥们进来了,好家伙,他整个头部不知怎么搞的,结结实实围了一圈纱布。
那可怜的兄弟,为了日后的正常生活,可不就得整容?
回到《以美之名》,几集看下来,《以美之名》的拍法更像是在为“医美”正名。
想要改变人们心目中对医美肤浅、整容的负面看法,想让更多人看到其实这一行也是存在很多正能量的地方。
将“医美”二字从消费主义的泥潭拽出,露出其作为医疗行为的神圣本性。
除此之外,双女主也有着各自的主线故事,比如乔杨因母亲去世与父亲的矛盾,比如周静雯因事业与生活不平衡导致和丈夫的间隙等等。
不仅如此,还用当年一桩医疗事故,将两个女主串了起来。
彼时两人师出同门,却因乔杨的堂姐在周静雯的违规介绍下整容丢了性命,两人最终反目。
多年后又机缘巧合之下,两人成了同事。
总得来说,《以美之名》的故事结构,的确扎实。
姚晨和贾静雯两人的演技也不必多说,都是有过多部代表作的中青代演员了。
有喜欢研究演技的朋友可以多注意下姚晨的表演。
就仨字:松弛感。
像是把片场当成自己家一样的松弛。
真是天生吃这碗饭的。
最后,再来重点聊剧集的现实意义。
《以美之名》特好的一个地方是,其中的所有人物,都是能够共情的。
尤其对我这种耳根子的人而言,人物A刚说完话,我觉得她说的很有道理。
接着人物B开始反驳,咦,她也说的很有道理。
比如第一个女孩,鼻子上的大瘤子。
别的医生觉得切20%稳妥一点,一次全部切除风险太大。
反正姑娘这么多年都过来了,也不影响吃喝拉撒,到底还是命重要。
乔杨不同意。
她选择给姑娘做全切,因为想让姑娘活得像个正常人。
并撂下一句话,“对于很多人来说,美就是和命一样重要。
”
再来说另一个案例。
被家暴的年轻妈妈,想要做隆胸。
周静雯答应了。
因为她看到年轻妈妈那干瘪下垂的胸,原因是渣男丈夫要求必须给孩子喂母乳。
两个孩子,喂母乳,到五岁。
而隆胸会让她变得更自信,周静雯怎么忍心拒绝这位可怜母亲的要求?
乔杨听了这话如此反驳,一对完美的胸就可以让她找到自我重获新生了吗?
她在为谁而美?
还有那些个跟风做面部下睑下至的女孩们。
乔杨让她们都别做了,说这是病态的。
周静雯奉劝乔杨说,整形也是医疗服务行业,只要求美者有需要,她们就该满足顾客的审美需求。
乔杨的回应是,这种审美需求是自发的还是灌输的?
在她看来这种审美需求完全是被市场营销和宣传出来的,而不是女孩们真正需要的。
无论是第一个案例中的“很多人来说,美就是和命一样重要”,还是第二个案例中的“为谁而美”的设问,以及那些女孩们的“审美需求”。
《以美之名》中每一个案例的议题提出,都很难说出一个绝对的对与错。
这就是生活的复杂,人性的复杂。
剧集做的,是把这些议题提出来,至于孰对孰错,尽皆交由观众去讨论。
美和命究竟谁更重要?
我们到底为谁而美?
那些所谓的美,是我们发自心底觉得的美,还是市场审美强迫下的美······以及剧集接下来将要呈现的所有现实问题让观众看到并思考这些,我觉得这才是《以美之名》的真正价值所在。
更别提目前几集中,剧中还不吝对给医生塞红包,调侃“骑行圈”,网络言论暴行,医美行业的最大优点是有钱等等各种社会现象的刻画。
换句话说,这是一部相当有社会责任感的作品。
而这种影视剧中的责任感,我已经很久没看到了。
美到底是什么呢?
开始看第一集的时候,我匆匆给这部剧下了定义:原来是医美剧啊。
在前几年的影视剧中,我看见了太多为了整容而裸贷的剧情,我深感不解,对医美的认识也局限在了“动脸为了变美”。
大家为什么要做医美呢?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又为什么要为了追求表面的美丽而做整形手术,我们难道不应该追求心灵美,追求精神美吗?
但看到剧里的“恐龙女孩”,我突然觉得原来我的想法非常可笑,当我因为我的容貌而不能像一个普通人正常生活时,我真的还能像我之前认为的那样,轻松地说出:“容貌并不重要,我们要追求的是心灵上的美丽。
”这部剧让我们明白:医美并不是简单的整形,更重要的是对真正需要的人生命尊严的捍卫。
我们每个人都有追求美的权利,但我们要正确认识什么是真正的美,不能被如今的“网红”潮流所裹挟,正确认识医美可以成为治疗心理创伤的良药,帮助女性重塑人生的救赎,而不是跟随潮流的标准脸、白幼瘦。
家暴是对身体和心理的双重打击,身体上的伤痛可能很容易治愈,但心灵上的创伤可能永远都无法愈合。
乔杨一直告诉江蓉,不要说“对不起”,不要点头哈腰,低声下气。
但身边人的宽慰真的有效。
有用吗?
她们需要的是一把可以缝合心灵创口的手术刀,是可以让她们重新开启新生活的一把钥匙,让她们拥有可以重塑人生的勇气。
看到这两个女主角,好像没有理由不追一下这部剧。
她们俩呢,就是不管你是不是喜欢她们,但都不会小觑她们实力的人。
经常不由自主地关注女性题材的影视作品,可能也想学到点什么,或者坚定点什么。
其实,马上面对四十岁了,感觉到自己的内核越来越趋于稳定,看问题、想事情更多的时候,多数时候也能做到,透过现象看本质。
剧中很多的矛盾冲突,核心都在于关系的处理,或者建立信任,或者消除误会,或者接受冲突,或者与自己的内心和解冲突的融解背后,都是各种关系的捋顺。
无论是骄傲酷拽的乔扬,还是拧巴努力的静雯,她们都有一颗正直善良心灵,甚至还有点惩恶扬善的侠气,所以尽管她们那么不同,依然能同路前行。
近日出差了一趟,密集接触了好几个单位的人,其中有好多优秀干练的女生形象印在了心里,她们在不同的岗位上,有的漂亮,有的乖巧,有的大方,有的干练,在接待我们来访的过程中,都在我心中留下了美丽的风景。
让自己的忍不住悄悄感叹,好多美丽的女性,在这个社会上绽放着属于她们的美丽。
后来跟我的钢琴老师聊到这段见闻,她激动又深情的说,女性崛起的时代就要到了27岁一次重要面试的时候,有一道题目,没有回答好。
题目是,作为女生,你觉得自己的优势是什么?
当时的我,没有自信,没有足够的认知,局促又紧张,优势没有说出几条,倒好像在辩解自己的劣势,糟糕透了。
十多年过去了,经历了身边很多优秀又自信的女性,自己也在工作中锻炼了自己。
我终于从内心里认可了,相比男性,女性即便在职场上,也是有着足够的优势的,比如,我们更善于沟通,真诚的沟通,不需要酒桌上的觥筹交错,不需要云山雾罩的炫耀,职场中的女孩沟通更务实、更有效率;再比如,我们更纯净,更多的女生就是单纯的想把事情做好,不需要男人之间常见的那种虚荣吹嘘,不需要绕弯子;还有,我们更有韧性,相比较男性爆裂的直接,女性身上的包容和韧性更强,一个领导说,这是在长期的处理亲子、婆媳等各种关系中磨炼出来的。
我不是女权,甚至,我潜意识里有一点点认可男权,但是,到了40岁,我终于从内心里觉得了,女生真的很棒,很多女生都很棒!
挺好看的,很新颖的题材,是看大物的repo后一口气看完的,两位主角特别特别好,尤其喜欢周静雯,有能力性格好,有坚持有勇气,我感觉她真的特别厉害,最后有关她原谅重男轻女的母亲那里我全部都跳过了,一边觉得怎么又来大团圆直翻白眼,一边觉得可能这就是东亚女孩纠结难过的点吧,面对伤害自己的生病母亲,没办法了最后只能算了,我只能叹一口气还有有关乔杨感情戏的部分也全部快进了,最后乔杨和父亲的那段和解也有点大团圆的意思吧,不过这段处理比周静雯的好一点总的来说两位女主角的戏我是最喜欢的,其中她们的手术戏和对角戏尤其的精彩!!
两位女配角的戏份我更喜欢李起的部分,一个有血有肉有原则有动机,不再是纯粹为了坏而坏的反派角色,虽然最后安排她放弃股份是为了唐军那里我觉得一般,相比之下魏晓希的整条故事线有点生硬,莫名其妙的突然就是很想赚钱,前面一直在担心不要最后有个生病的家庭然后洗白吧,幸好没有,但是这样突然背叛给机会有能力的师父就是为了赚钱这个动机有点不成立了,有点为了矛盾硬写的感觉,特别是自己去姣艾就算了拉着其他人一起去,最后自己良心发现又回格睦了?
格睦的人还挺欢迎她的,这一部分还挺奇怪的
https://mp.weixin.qq.com/s/rMdBWIfkna4kBHaicPWmgg在“颜值即正义”的时代浪潮中,美似乎成为了一种无形的标准,不断驱动着人们去追求、去改变,人们为了追求美甚至不惜付出巨大代价。
近期热播的电视剧《以美之名》以整形医院为背景,让我们看到了更多关于美的维度,也给我们带来思考。
主角之一乔杨是三院的颅颌面外科副主任医师,她坚持安全底线,拒绝不合理的手术要求。
在她眼中,整形手术不仅仅是技术,更是患者人生的希望,是医者仁心的体现。
她用精湛的医术为患者修复缺陷,重塑自信,这种美是建立在尊重生命、尊重个体差异的基础之上的。
另一主角周静雯从德国学成归来,与丈夫秦归白手起家创办格睦整形医院,主张医美也应当满足市场需求,适当搞点噱头合法赚钱不过分。
她将医美与商业利益紧密相连,试图在商业逻辑与医疗伦理间寻找平衡。
在剧里一个个鲜活生动的案例中,我们看到,有些人因意外事故或疾病导致面容受损,生活受阻,自信心受到巨大的打击。
他们确实需要通过整形手术来恢复正常外貌,重建自信,重拾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信心。
还有一些人,外貌上有一些小瑕疵,对于他们来说,医美是一种自我提升的方式,他们希望通过改善外貌来增强自信、获得更好的社交机会或职业发展。
然而,当下社会的主流审美——“白幼瘦”, 却像一把双刃剑,在推动医美行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人们对美的单一化、刻板化理解。
在这种主流审美标准的影响下,白皙的皮肤、幼态的面容、纤瘦的身材成为了许多人眼中“美”的代名词。
为了变白,有人不惜花费大量的金钱购买美白产品,甚至冒着健康风险去做美白手术;为了拥有幼态的面容,有人过度依赖化妆和整形技术,试图掩盖岁月的痕迹;为了达到纤瘦的身材,有人疯狂节食、过度运动,甚至患上了厌食症等身心疾病。
媒体、广告和社交网络则成为了这种审美标准的有力推手。
屏幕上,明星、网红们纷纷展示着自己符合“白幼瘦”标准的美丽形象,通过精心的包装和营销策略,塑造出一种近乎理想化的美。
这种广泛传播的理想美形象让无数人开始效仿,试图通过改变自己的外貌来融入这一审美潮流。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医美行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
整形机构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各种整形项目层出不穷,从瓜子脸、双眼皮到大眼睛、下颌线,每一个细节都被无限放大,成为人们讨论和追求的焦点。
然而,在这看似热闹非凡的浪潮中,我们不禁要问:美的标准究竟由谁定义?
我们努力变美,是为了变成谁眼中的美?
事实上,每个人与生俱来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我们的美,不应该被局限在某一个狭窄的框架内。
真正的美,应该是多元的、包容的,不同文化、不同地域、不同时代都有着各自独特的美学观念。
在传统审美中,我们欣赏杨贵妃的丰腴之美,那是大唐盛世繁荣昌盛的象征;我们赞叹王昭君的端庄大气,那是家国情怀与个人魅力的完美融合。
真正的美,不仅仅体现在外表的美丽上,更蕴含在内心的丰富、性格的魅力以及对待生活的态度上。
然而,在“白幼瘦”审美标准的裹挟下,太多人忽略了自己原本的独特之美,盲目地追求着那些所谓的“流行趋势”,结果往往是弄巧成拙,不仅没有找到真正的美,反而失去了自我。
美不应是一种负担,而应是一种力量,一种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拥抱生活的力量。
在这个多元化的时代,我们应该学会欣赏和接纳不同的美,鼓励每个人勇敢地展现自己的独特魅力,而不是盲目地追求那些虚无缥缈的标准。
之前就喜欢她。
无论是从武林外传到后面都市剧都挺好 ,大姚还是那个大姚,我记忆里那个洒脱的大青衣。
剧也不是那种浮在脸上的好,是往骨头里钻的好。
她穿白大褂的样子,那种疲惫却执拗的神情,不是演出来的,是熬出来的。
她的眼角有细纹了,说话时嘴角会微微下沉,这些细节让乔杨这个角色像是从生活里直接走进镜头,而不是被剧本捏出来的纸片人。
乔杨是个整形医生,却不太像我们印象中那种精致利己的医美专家。
她固执,甚至有些笨拙,不肯说漂亮话,不肯向资本低头。
姚晨演她的时候,很少用夸张的表情,大多数时候只是沉默地皱眉,或是疲惫地揉一揉太阳穴。
可偏偏是这些细微的动作,让我相信她就是那个在手术台前站了十几个小时,却还要被患者投诉“不够亲切”的女医生。
姚晨的表演像一把钝刀,慢慢地割开矛盾。
她演乔杨面对先天畸形的患者时,眼神里有种近乎疼痛的温柔;演她被贬到毛发移植科时的自嘲,又带着中年女人特有的韧性。
没有歇斯底里,没有大段独白,可她站在那儿,就是一个活生生的、被生活打磨过的女人。
我特别喜欢她和小护士的一场戏。
年轻的护士抱怨工作累,乔杨一边写病历一边说:“累就对了,这世上哪份工作不累?
”语气平淡得像在讨论天气。
姚晨说这句台词时甚至没看对方,可那一瞬间,我仿佛看见了自己——二十多岁时觉得委屈,四十岁时学会咽下,五十岁时终于能平静地说出来。
这些年看了太多悬浮的职场剧,女精英们踩着高跟鞋在写字楼里叱咤风云。
而姚晨演的乔杨,白大褂口袋里装着润喉糖,手术间隙蹲在走廊吃盒饭,会因为患者的一句“谢谢”偷偷红了眼眶。
这种真实,比任何华丽的台词都更有力量。
不知道这些年是怎么了,不太想看大家在职场剧里谈恋爱了,我知道这有点反人性,但没办法,可能我觉得那个男孩子跟乔杨不搭,可能我觉得谈情说爱的暧昧桥段不够吸引人。
但我反对人们说这部剧是两个女人在职场横冲直撞,两个男人居家做饭。
谁规定谁该干什么呢,更何况是以性别为界限区分,真是让人无语=_=剧里的案例有的过于尖锐冲突,让人觉得是否现实生活中会遇到这样激烈的矛盾,但总体来说,题材我喜欢,演员我喜欢,内容上可以不那么平铺直叙会更好。
这剧刚开拍时候就有所关注,一方面因为医生题材感兴趣,另外一方面又因为是医美行业态度有所保留(谈整容色变依然是目前大部分人的第一反应+行业乱象问题太严重),加之作为国产剧而言先入为主觉得总难免不了男男女女情情爱爱。
在这种复杂的情况下审判了几集过后,我就可以确定这是我近年来最爱的国产剧。
你说那些标榜着“大女主”的剧最后内核总是女强男更强,总要男性角色出来拯救?
以美里面不说医疗上的处理,就是行政管理上的处理基本也是乔杨和周静雯解决问题的。
在有争议的扣压奖金这块,我认为最后确实因为供应商的尾款问题延付引起了新的矛盾,在当下的情况下两人的处理都不算最佳,也没有最优解。
所以更不存在“男性”觉得解决问题的情况。
你说打着“双女主”的剧最后落脚点都是情情爱爱?
最后结局乔杨没有给陆子游名分,周静雯也没有和秦归复合。
甚至在秦归试探性说有人追求的情况下,周的态度仍然是一副与我无关的样子。
完全没有任何模棱两可的处理。
最后的结局,是乔杨和周静雯一起去益诊,更是和男性没有任何牵扯。
哪怕在中间的时候,基本每个重要的时刻你以为“男女”之情要散发火花了,结果她们都不欢而散最后还是两个人走在一起。
姚晨的采访说过,两个人的感情不需要最后都归结于cp,可以多元化。
贾静雯接口说,观众觉得是怎么就是怎么。
我觉得这两者结合下,的确就是对这对关系最好的解释。
再来说说配角,主要角色基本也是女性塑造的。
反派李起,在离开格睦前其实我一直都不认为她是典型意义上的反派。
站在不同立场上的野心家,以这个角度来看,加入姣艾后也只是因为立场不同,野心大于良心,造成了最后的悲剧。
包括像是魏晓希,编剧就好像是完全吝惜于展现女性的野心,在我看来这是大量作品下对于女性角色缺失的。
除此之外还有三院的整形科教授,制作人郭璇,这样子的成功人士角色比比皆是,但是都没有刻意将性别换成男性。
最后我想说我太喜欢周静雯这个角色了,如春风沐浴又破碎让人怜惜,但是她不需要所有人的怜惜,她能靠自己站起来做得更好。
给这部剧打5星是因为上限只有5星,在我看来这是一部真正的女性作品。
姚晨的表演虽然并没有突破《都挺好》时大女主的形象,但她还是很好地诠释了这个角色。
倒是代乐乐演的李起精彩极了,每一个眼神都是戏,让人又爱又恨。
剧中的每个女性角色都很丰满,倒是男性角色,都太完美了,现实生活中不会有吧,哈哈。
看了花絮,出一部好剧不容易,题材是好题材,演员们也都演得很专业,还有专业技术团队剧外指导,好剧~
浪费时间,完全看不下去
说不上多好,但的是难得能看的国产职场剧。
选角太对味了,甚至每一对cp都有独特的气质,很好嗑。病例选择比较有冲击感,同时也兼具现实医美行业的争议话题。美是不是等于生命、美由谁界定,包括涉及到最初整形外科是以修复为主到现在医美普及化,背后的社会现实,都有一定涉及
目前看到了不少的“老味儿”(包括但不限于两个女人和两个男人的关系、原生家庭和代际矛盾、旧友旧怨...),每一个都非常outdate,树立一个职业女性的人设脱离了这些就没东西写了吗还是套公式的惰性是改不了了...基于此,两个女主的人设几乎没有啥惊喜,除非最后能让姚晨和贾静雯he,否则这剧的上限就只是平庸...
俞白眉请远离中国影视界,谢谢!!!!浪费好题材好演员(仅指贾静雯,not姚晨)
为了他人审美标准做医美整形的角色,背后映射了一部分人被外界审美标准裹挟的现实
瑕不掩瑜。冲两位主演姐和年轻时代的两妹妹,劲劲儿的,喜欢!女主跟侯约为了患者走后说“今晚我已满足”😌真的!男的不过课间十分钟!怎么敢跟救人成就感相提并论!那段自舞演得好很轻盈
评分是不是太低了…不至于,起码剧情赢过大部分国产偶像剧…
乔杨说起去世的母亲:原来我也没有多爱她多了解她,我只是舍不得她离开。狠狠地击中了我的心。每个角色都很出彩,李起的复杂程度更是有意思,少了对她原生家庭的探讨,也许是我想给她找个必须这么做的借口。周静雯和秦归同床异梦戳破的很好,没有那么多狗血关系,仅仅只是你向往的和我想要的不同,是一次打破重组。侯雯元请不要再低音炮,其他都很有魅力,尤其展现新时代男性的时刻。最后紧急转手医院写太急了,纯靠天降的巧合,不满意。
两个女主都没问题,就是剧情不吸引……
有关公立/私立整形医院、医美专业的桥段,看得出做了田调,片尾演职员表也出现了不少医疗顾问。一个接一个“求美者”,类似单元剧,每个人带出对应的“社会议题”(话题行销破口),也算是蛮工整的医疗剧结构。“双雌”对垒,各有个性(温柔vs.锋锐),医院内部的角力,矛盾和冲突设计明确(换言之,显得平庸和老梗,医美医院和产业,大概率发生的问题 观众想得到 / 社会新闻多少报道过,剧集为增强戏剧性,选择“狗血化”方式呈现了…)贾静雯用原声(保留一点台腔,e.g. “网络”念成“网路”),和姚晨同框“飙戏”,不尬,但觉得有点难以让观众进入状态,不太相信她们真如剧情描述,是顶尖医美专家(可能是人物设定太“仙女” [医术精湛 无懈可击],前史和痛点又太“理所当然” [缺乏人性阴影面],反而失了一些真实度…)
以为厉主任拿的是灭绝师太的剧本,没想到拿的是操碎了心的老母亲剧本,对乔杨苦口婆心极致挽留,看笑了我
别人眼中的“怪物”,整形手术后恢复正常人的生活状态。也许这就是整形的意义,不止创造美,也修复美
太好看了。看的时候在想,编剧应该是女性,台词非常舒服,一些男医生的台词也很让人发笑。看完搜了下果然是三位女性编剧的作品
7分。优点:1.医美题材在国内算新颖的了;2.主角还是有一定人格魅力的;3.有些台词幽默有趣,有些表达也有道理;4.职场生态,还有李起的交际之道,有一定的了解价值和借鉴意义。缺点:1.除了好到夸张的医生以外,乔杨有时真是善良到圣母的地步;2.周静雯有点洗白的意思;3.强行推动剧情,让两个女主在一块儿共事也就算了,刻意的感情线更是显得生硬;4.强行和好大团圆结局,让一个重男轻女、身心虐待女儿的母亲,到老了就痴呆到整天念着没爱过没重视过的女儿,这也太假了。
真正的女本位电视剧,姚晨贾静雯都演的非常好,但是恋爱线扣一星
真棒啊!
看明白了:俩女的搞事业行业进步,俩男的带孩子家庭和睦。
不是,为什么才6.8分啊???
姚晨的电视剧就是有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