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慌妈妈
საშიში დედა,慌心女作家(港),在手臂上写作的女人(台),Sashishi deda,Scary Mother
导演:安娜·乌鲁沙泽
主演:娜塔·墨文耐兹,拉马兹·约塞利亚尼,迪米特里·塔提什维利,阿福坦迪尔·马哈拉泽,阿纳斯塔西娅·尚图拉雅
类型:电影地区:格鲁吉亚,爱沙尼亚语言:格鲁吉亚语年份:2017
简介:玛娜娜,一个50岁的家庭主妇,挣扎于一个两难困境中——她不得不在她的家庭生活和多年来难以自抑的写作热情之间作出选择。最终她决定跟随自己的热情,投入到写作中去,为此在精神与肉体上都做出了牺牲。详细 >
一心向"善",无力回天/达内兄弟(一半)回勇之作|20190701Brady再看(持平)
第一次在电影资料馆看片儿,达内兄弟正合我胃口。我很佩服导演的勇气,宗教话题不好拍,这拍出去就是得罪很多人。对于Ahmed的跟拍能展现出他外在的一部分,而最后凶器变为求救工具也很反讽。从我朝的角度看,讲法语的比利时人对穆斯林够宽容的了。
达内自己信服吗?
达内兄弟依然是最会制造叙事紧张的导演,每部电影都是类型片。
看得非常懵逼…
达内兄弟的拍片风格依旧精准洗练,对镜头的控制力还是那么好。只是这次在内容的讲述上中规中矩,引人思考的地方并不多。其实我更想看看这个穆斯林少年被洗脑的过程,也就是他在采取谋杀行动前所经历的那些思想挣扎和变化。
被宗(邪)教荼毒的青少年。达内兄弟凭这么个故事拿了当年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奖,实在是意难平,并没有看到太多导演自己的东西。手持跟拍和大量特写是需要传递人物情绪的,从这个角度来讲,阿迈德的小演员选得很失败,从头到尾都是面无表情。结尾还收得突然,就这样实现了和解?绝大多数观众是不会信服的
文化的冲突。少年感化院。用爱感化观念顽固的人?还是很难。自从第一次见到你,我就对你有感觉,你呢?结尾是上帝的选择。
达内最差一部,所谓“回勇”不过是自己模仿自己得来的次品罢了,没明白有什么好夸的。达内兄弟是不是已经陷入温情的漩涡了?
浅显极端的剧作不过是现实背景下意淫的失败产品,完全放弃人物塑造,毫无雕琢的镜头语言,让本片完全缺少反思的力度和被讨论的价值
#2019欧盟电影展#二星半。达内兄弟选了如此敏感的题材,非常大胆,很多场景让我想到《单车少年》。然而阿迈德为何如此极端,这一点并没有展开,最后突然反转也有些莫名其妙,倒不如直接了当用极端的方式收尾更震撼一些。
极其极端但人物塑造缺失,I can’t accept.
能看到很多前作的影子,不得不说达内的每一场戏都是精准狠,但缺点是也让人感觉功能性有些太强烈了。这个结尾真是又暧昧又狡猾啊!
【长春电影节展映】狗尾巴草挑逗少年,田地里的初吻,谁才是宗教的异端。达内兄弟拍片太省事了,全程手持到底。
对达内不感冒
我真觉得某些信仰会导致人愚蠢又愚昧,看着都可笑
7.6可以视作单车少年的穆斯林变体,达内兄弟就是简单记录着阿迈德的一举一动,极端宗教的恐怖感就渗透到影像的每一个角落,可惜除了阿迈德外角色写的都不是很好,最后阿迈德的转变也难以让人信服,对于达内来说这简直太温柔了。
浮于表面,缺乏深度,结尾为了“和解”而“和解”,让层层构建的故事犹如倒地的阿迈德——轰然倒塌。
这种题材达内兄弟简直已经是信手拈来了。从一个个体青少年去看一个社会问题,欧洲社会中穆斯林文化和社会主流文化的冲撞。以少年的视角表现得那么真切那么自然。我们只有在认识到生命的脆弱之后,才能够放下对那些宏大抽象的爱的追求,而转身向自己身边的具体的人的爱。这也是成长的要义之一,逐渐认识到自己眼下所拥有的具体的生活的可贵。
5.0/10(EUFF12th第4场 & 2019戛纳第六部主竞赛)无需铺垫、既成事实的宗教狂热,符合当下欧洲对于伊斯兰教不容辩驳的恐惧态度;而结尾因求生本能所诱发的回头是岸,又暴露出主创对于宗教的粗浅理解和盲目乐观心态。虽说达内兄弟在访谈中强调过本片的微观叙事属性,但不得不说,在当下的西方世界,“宗教”更多只是作为文化符号,而悖离了曾经神学与哲学间盘根错节的思辨体系,其背后的张力大不如前。如果这种浮于表面的概念大合集都能被定义为好剧本的话,那董润年直接可以拿奥斯卡了。过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