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沙问阿岬为什么咖啡馆叫“夜鹰”?
阿岬回答夜鹰是一种鸟,觉得自己像夜鹰。
有沙在阅览室读完《夜鹰之星》一路飞奔回海滩,握住阿岬的手说:“你才不是夜鹰,你不要离开。
”宫泽贤治的故事里,夜鹰是一只很丑陋的鸟,所有鸟儿都嘲笑它,太阳不带走它星星不带走它,最后忘记是在上升还是下坠,燃烧了自己。
阿岬来到这片海,将爸爸留下的船屋翻新成咖啡店,每天和豆子打交道,站在灯下望着远方,等失踪的父亲回家。
光线透过窗子照在她挑拣着咖啡豆的手上,橙色的光晕映着远处的蓝海。
隔壁的小女孩只上三年级,但像个大人一样会想很多。
他的弟弟话多又天真,坦桑尼亚大象踩过的小石子就能哄得他开心。
他们的妈妈凶巴巴。
还有抱怨工作好累的女老师,喝咖啡的时候一脸享受。
就是这样简单的日常,咖啡泡开的时候香味会溢满屋子。
阿岬让有沙给她的同学推荐咖啡豆,有沙问:“你的妈妈是什么样的?
” 一个人喜欢什么样的咖啡,就能知道这个人是什么样子的。
苦的,酸的,清爽的,浓郁的。
咖啡豆从遥远的地方而来,这里只是驿站,把他们送到需要的人手上。
它们长在高原,温暖的地方,剥去柔软的红色外衣,露出坚硬的心。
在阳光下暴晒,有了自己的香气。
更久远的以前,坐着轮船漂洋过海去到世界各地,变成人们手中那一小杯酸酸苦苦冒着热气的饮品。
喝下去的那一刻,就好像在听它的故事,所经过的漫长时间,从一颗种子变成一颗豆子,从高原来到平原。
一切都是“慢慢”,时间不追赶人,我们也不吵吵嚷嚷要珍惜时间。
磨豆子,等一艘消失的船回家。
早晚各吃半块大福饼,吉他的曲子隔了三十年还是记忆犹新,像海浪的声音。
凶巴巴的妈妈也变得温柔,小男孩小女孩不用再去超市望梅止渴,民宿接待了大学的相扑社团,光着屁股跺着脚在海滩上,和大海比谁的嗓门更大。
这片海没变,海边的生活海边的人却变了。
等来的是新闻里新发现的头骨,阿岬说自己再也受不了这海浪的声音。
像她失去爸爸的哭泣,吉他的断音,还有吞没爸爸的无情。
只留下了坦桑尼亚大象踩过的小石子,和哭泣的三个邻居。
慕名从东京来的女生比着“V”在关门的咖啡馆前合照,晚上就黑到无边的海让人害怕,绘里子每天都会打开那盏灯。
以前阿岬等爸爸的地方,现在是绘里子等阿岬的地方。
你说不清一个人什么时候就走到了另一个人心里,蓝蓝的大海总是让人特别容易想念,海边发生的事也比陆地上的要难忘清晰。
坐在海边,总想会飞,去看看海的那边是什么。
美好的故事都别留下。
我猜她走了以后,想到的都是关于海浪的美好回忆,绘里子有沙翔太。
爸爸在被大海带走了,他们三个是大海带来的新的礼物。
然后,等待远归的人的那盏灯下:-お帰り-ただいま我回来了,欢迎回来。
我喜欢这样的问候,不论是早晚的分别,还是三五年的不见。
说出这句问候,下一秒就能笑着哭,原来一切都没变呢。
我们成长的时候,咖啡树也在发芽。
我们过着生活的喜怒哀乐,咖啡树在山间也有四季。
我们忙碌,它们晒日光。
我们得到又失去,它们开始漂洋过海。
我们觉得累了,他们正好变成一杯温暖,在我们手里。
时间是会重叠的,正如人和人的相遇。
无论是在人生的哪一个节点遇见,之前错过的都不可惜,因为那些时间都被用来走在见你的路上了。
狭路相逢的时候,就能笑着说,很高兴遇见你。
“又过了一会儿,夜鹰清醒过来,它睁开了眼睛。
它看见自己的身体放射出磷火般美丽的青光,正在静静地燃烧。
紧挨着它的仙后座,银河那蓝白色的光芒就在背后闪烁着。
夜鹰之星继续燃烧,永远燃烧。
时至今日,仍然在燃烧着。
”天边亮起的夜鹰之星,和夜鹰一样美丽。
独角仙再也不能让它流泪,星星的拒绝也不会让它沮丧。
夜鹰找到了回家的灯光,飞过海就能到。
一直停留,不学候鸟迁移,不羡慕雄鹰能翱翔在更高的天空。
最后,他们在相遇的海边互相拥抱,庆祝重逢。
继续海边又淡又慢的生活,听海浪磨豆子贴标签套着麻袋弹跳。
谁也不去说生死真相,只是每天晚上照常打开那盏灯。
说不上是在等待,还是照亮黑暗的大海,让害怕的人不再害怕,想念的人有得想念。
我想,有一天我会再回到那片海。
看天上一个月亮,海里一个月亮。
昨天看了一部日本文艺片,片名叫《さいはてにて》。
非常喜欢这部电影的基调,浓浓的咖啡香气氤氲缭绕在平淡温馨的生活里,不疾不徐,一切都是那么的自然和恰到好处。
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在海边的小船坞经营一家咖啡馆,迎春来冬去,听涛声依旧,等故人归来。
天真的我们以为这种美好的日子可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而意外总会在不经意间突然降临,打破了宁静,扰乱了节奏。。。
许久以后,我们开始了悟,生活其实就是一种信仰。
暖暖的咖啡人生,点亮了生命的希望之灯,将细水长流的思念串联成了波澜不惊的流年,在失去你的日子里。。。
惊讶的发现,电影里没有出现女主的丈夫,女主的父亲,山崎的父亲,以及山崎奶奶的丈夫……这些男人本该在他们的女人最困难的时期站出来出来为她们遮风挡雨,给予她们一个温暖的家,也许是作者的刻意安排,男人们一直处于不存在的状态。
这样一部极度女性视角的电影中,男人只充当了情感媒介和推动人物关系发展的工具,甚至在更多时候是作为“缺席者”在刻意回避,也许这就是本片略显单薄的根源,但谁又敢否认也是这样的缺憾才成就了本片。
专注于女性之间的疗伤与自我疗伤使主题更加纯粹,视角更加细腻,这就是一首单纯想献给女人的赞歌,这也是为什么我觉得台湾版本译名“宁静咖啡馆之歌”比“海边咖啡馆”更合适的原因。
电影采用很多平和温柔的长镜头,刻意得仿佛是在凝视,每一个节点都极力想让节奏慢下来,这样的慢生活简直太理想化,包括各人物的发展轨迹,理想得让人难以置信,观众都不禁感叹,对,我想的就是她们这样变好,就是她们在一起。
没错,谁不希望生活真的是这样呢,活的太累了,梦还是美于生活才好,导演为我们创造一个梦,一个精神栖息的家园,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去享受呢,就像美咲最后重返海边咖啡屋的选择,这无关乎救赎别人或救赎自己,最重要的是当一直以来信仰与执著崩塌的时候,我们能否重拾信心重新出发。
家里咖啡豆用光了,啤酒也喝完的,就不要看这部片子了,大半夜看到老太太们在海边,太阳下,草地上喝啤酒吃鲷鱼片,毒瘾发作,无可遁形。
电影里又时不时的有咖啡香。
《宁静咖啡馆之歌》如果归类的话有人会把它归为治愈的一类,画面比较干净,日式的安静朴素的美,故事情节也比较简单。
但有两个比较大的缺点,一个是人物的性格不饱满也不是很完整,另外一个是情节的推进缺乏说服力。
故事本身是讲一个差不多三十四岁的单身女子吉田岬从东京去到一个海边“继承”她三十年没有见过的父亲的一文不值的船屋。
她是个颇为成功的咖啡烘焙师,所以咖啡生意可以“跟着”她走。
在这里她遇到了同样在海边实为开民宿其实是做陪酒女的年轻女子里绘子和她的一对儿女。
吉田岬一直是一个冷静笃定的女子,在她的“精神”和“帮助”下,里绘子一家基本开始过一种比较温馨而正常的生活了。
但是当她得知一直在“等”的爸爸(其实继承爸爸船屋和帮爸爸偿还银行贷款时她就基本知道爸爸在好多年前的一场海南中失踪)有可能被找到了尸骸,吉田岬陷入了一种“崩溃”,不管不顾地离开咖啡馆而去,这个决定差不多是在电影快结束十分钟前做的。
很难想象一个笃定的人,会在这样一个消息前崩溃。
因为三十年前她和母亲就已经决定离开父亲了,三十年也没有联系,海难又基本板上钉钉。
牵挂一个人,牵挂到得知他去世了自己会崩溃,不会三十年不联系,“等”是浪漫,但是这是一种心里有底凶多吉少的等。
吉田岬的崩溃出逃,相当仓促和冲动,和之前塑造的,有责任感,独立,理性简直大相径庭。
当然最后又“我回来了”还给了大家“一个理想结局”。
里绘子这个角色也很不连贯,她之前非常讨厌这个开咖啡店的女人,结果发现不靠谱的散逛男朋友企图强奸吉田岬,两个女人立马在一起成为了朋友。
之前的讨厌空穴来风,后来的从良以及互相扶持也突如其来。
图片情节上的刻意就是在强奸这个事情上,而且这个男朋友强奸别人之前还弹了一段美妙的吉他。
再就是请了所有海难家属来喝酒聊天,创造了一场美好的夏天的戏。
这两场戏让这部电影的戏剧冲突变大,恶人之凶残狰狞,可爱之人在阳光下翩翩起舞,和电影的调性不兼容。
就是你本来在播放《小森林》,中间来一段《摩登时代》就是为了戏剧效果,拼接痕迹太明显。
电影其实想讲一件事,人和人之间,不能简单衡量当下的立场是谁帮谁,谁比谁更有优势,就是一些破事,一些痛苦,一些纠缠,和一起挣脱,让彼此之间加深了链接,而且这种帮与被帮,治与被治的关系,是随时在互相转换的。
并不一定是,送人玫瑰,手有余香。
更有可能是今天你家玫瑰香,明天我家月季开得正好。
有时候我们需要游离到别人的生活中,才能真正认清自己。
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我想起了另外一部情节有相似之处的、由菊池亚希子主演的《海的盖子》,后者逃离东京的都市生活,辞去设计师的工作,回到故乡的海边,开了一家刨冰店。
海的盖子 (2015)6.62015 / 日本 / 剧情 / 丰岛圭介 / 菊池亚希子 三根梓《海的盖子》影评但是有两点需要说明,无论是在海边把破落的木屋改造成咖啡馆还是刨冰店,亦或是近些年深受文青追捧的民宿热,对文艺生活的向往和日本电影中所体现的内核是完全不同的。
日式的这种气息不是刻意追求的,而是与生俱来的,而我们大理的那些民宿是为了文艺而文艺,且有跟风之嫌。
白天蔚蓝的天空,宁静的大海,湛蓝的海水,晚上弹着吉他,吹着轻柔的海风,在深蓝的夜空下,独坐夜莺咖啡馆,伴着孤寂的灯光,与世隔绝。
这样的生活,闲适、恬淡、清新、自然、静谧,无不令人心驰神往。
永作博美笑起来温暖治愈、温柔可亲,温婉贤淑,却有着盼父归来的希冀和牵绊;佐佐木希年轻貌美,时尚靓丽,年纪轻轻一人拉扯着两个孩子;清丽脱俗,宛若仙女的臼田麻美则是海边普通的小学老师,也是唯一光顾咖啡馆的客人,偶尔来喝杯咖啡,发发牢骚抱怨抱怨,然后伸个懒腰,用饮品驱走所有的疲惫,看起来与世无争。
没有百转千回的故事,节奏舒缓,云淡风轻,慵懒自如。
虽然导演给每个人都不同程度安插了家庭不完整的故事,但最后她们都会自然疗愈,这一点上倒是像极了《滚烫的爱》,只不过后者情绪的张力更为强烈。
滚烫的爱 (2016)8.02016 / 日本 / 剧情 家庭 / 中野量太 / 宫泽理惠 杉咲花
看这个电影的时候,是在乡下老家的房间,因为山里一直下雨,加上回南天,屋子里甚至有些发霉的味道也许是机缘巧合,从城里回来之前,我带回来一杯外带的纸杯咖啡,在安静的屋子里,一边喝着咖啡一边看着这个电影,莫名觉得很舒适永作博美饰演的岬刚出现时,我就想起了「晨曦将至」,看完「晨曦将至」时,我不禁感慨,相伴如此重要人生艰难,但人的善意永远值得珍惜,人心精妙而又脆弱,有时候甚至无法修补,但也像是一直生长的树木一样,只要别连根拔起,枝条还是会长出来,谁又能说,新枝条不如以往茂盛呢本片给了我相似的感受,大抵是因为它跟「晨曦将至」有着相似的叙事风格,事实上有些地方甚至有点像「千寻小姐」,只不过千寻带着大家嘻嘻哈哈地走完了弯路,而本片中的岬则是一直背负着无法放下的情感负担四岁时父母离婚,岬选择了母亲,跟父亲的记忆停留在了他的微笑以及一首吉他曲,长大后的岬对于父亲的孤苦伶仃以及失踪感到歉疚,于是回到了小时候跟父亲待过的海边船屋,每天坚持亮起门口的一盏灯,如同赎罪般等着父亲回来不管是小朋友还是成年人,感情都如此复杂,想要妈妈过得开心而隐忍的有沙和翔太姐弟俩、想要让两个孩子过得更好而在酒吧工作的绘里子,她们的命运因为岬的到来而逐渐绑在了一起故事的转折发生在渣男的强X未遂,当绘里子拿起装满咖啡豆的麻袋敲打他而救了岬的时候,是她们这对邻居命运相连的真正开始最喜欢的是有沙小姑娘的那段独白,自从岬关店离开后,有沙一直很害怕黑夜中的大海,即使白天她的妈妈绘里子带她去海边,到了晚上她还是害怕,于是绘里子每天就代替岬点灯,有沙说,即使点了灯她还是害怕,而绘里子说,灯不只是为你点的因为渣男事件,绘里子的命运被岬拉回了正轨,得到了救赎,她会坚持在傍晚站在海边,到了夜幕降临则打开那盏灯故事的最后,不知为何而回到的岬看着绘里子的背影,是我很喜欢的一个场景,岬还是没能等来她的父亲,但是她的感情寄托和羁绊就这样自然而然地跟绘里子一家人连在了一起岬总是自比夜鹰,其实是来自于宫泽贤治笔下的故事「夜鹰之星」:"夜鹰并不是鹰的弟兄,也不是亲戚。
相反,夜鹰是美丽的翠鸟和如同鸟中的宝石一般的蜂鸟的兄长。
蜂鸟吃花蜜,翠鸟吃鱼,而夜鹰捕捉飞蚁吃。
而且,夜鹰既没有尖利的爪子也没有锋利的喙,所以再弱小的鸟儿也不惧怕夜鹰"在宫泽贤治这个故事的最后,夜鹰拼命地飞翔,想要逃离自己的命运,到了某一个高度它"清楚地睁开眼睛,看到自己的身体正像磷火一样发出美丽的青光,静静地燃烧",它靠自己的力量飞上天空,变成了放射着蓝色光芒的星星不过星星再好看,总归离得太远了,在本片中,像是夜鹰的岬,也夜幕降临时归了巢,陪伴着它的是另外几只蜂鸟和翠鸟岬和绘里子她们告别时的场景是我很喜欢的另一个画面,是蓝色调的,天空大海还有汽车都是蓝色,岬、绘里子、有沙、翔太都穿着蓝色上衣,那一刻我这样觉得,他们真的好般配啊,他们真的应该继续一起生活而结局确实也遂了我的愿,他们的树都长出了更加茂盛的枝条,即使晨曦将至,夜鹰也有家可归了PS. 能从喝咖啡中感受到愉悦的人一定不会太糟糕,看完电影后的我如此坚信着
昨天,世界读书日,铺天盖地的宣传标语:春天正是读书天,走向户外,到广袤中去。
我利用难得闲暇且完整的一天,借着难得平静的心态、清醒的头脑、舒适稳定的情绪,连看了三部日本电影。
《佐藤先生和我的父亲》《宁静咖啡馆之歌》和《幸福的彼端》三部电影都已经在我的“想看”列表里躺了很久,这次一次性大饱眼福,心灵极为舒畅。
佐藤先生是知名演员中川雅也饰演,看完一部电影对这个中年大叔生出了兴趣,在后一部《幸福的彼端》中又重逢,才认真翻看了他的履历。
原来是一名画家、作家兼演员。
08年在自己的处男作《幸福的彼端》中饰演男一号,一举成名,但演技明显稚嫩,被女演员木村多江夺了风采。
三部电影节奏都异常舒缓,是我寻找的风味。
佐藤先生比女友山中彩大了二十岁。
一个是三十三岁仍在书店作者兼职的大龄未婚女青年,一个是五十四岁离异无孩、在学校食堂作帮工的中年大叔。
这个组合换个语境,真的不敢想象。
但就是这样两个人,感情却异常稳定,没有原以为可以写出一整部又长又臭连续剧的狗血情节,甚至没有任何世俗眼中的矛盾,全局围绕的矛盾点始终都是儿子、女儿与父亲的矛盾。
父亲和佐藤先生反倒相处的格外融洽。
这就是平淡而令人舒缓的讲述。
镜头下,聚焦的仍是那个最古老的矛盾。
父母子女一场,到头来也不过是一方目送另一方的背影,看着他渐行渐远。
无奈而生活即是无奈。
最后女儿在伊藤先生温柔而委婉的点拨下,终于迈开脚步奔向远去的父亲。
《宁静咖啡馆之歌》片如其名,吉田岬被律师告知,父亲失踪、所欠债款转移到女儿身上,但30多年未见父亲的女儿对父亲的印象仅停留在四岁。
回到父亲唯一留下的遗产——船屋,吉田岬开了一家夜鹰咖啡馆,在这里边工作边等待父亲回来。
也因此结识了邻居单亲母亲一家。
三个女性都在经历自我成长,吉田岬在等候父亲的过程中疗愈自己自幼缺失父爱的伤痛,单亲妈妈在认清自己情人(客人)的真面目后,也弃妓从良,认真经营民宿;女儿在吉田岬帮助和关爱下,逐渐找回信心,收获了一个美好的童年。
《幸福的彼端》叙事时间线和调子最为缓慢,讲述了近十年间翔子夫妻的情感发展。
伴随两夫妻的事业、家庭生活不断发生转变,但最终也是越变越好,最后妻子走出抑郁,丈夫也稳定下来,不再撩妹,身边的人对生活都有了更成熟的认知,对自我也更为包容。
其中影片的高潮部分,丈夫安慰发狂的妻子,拍得极为真实,仿佛看到了生活中的自己。
看完这三部电影,我突然收获到一个感悟:人生就是不断学会接受的过程。
接纳生活,接纳自我。
惊讶的发现,电影里没有出现女主的丈夫,女主的父亲,山崎的父亲,以及山崎奶奶的丈夫……这些男人本该在他们的女人最困难的时期站出来出来为她们遮风挡雨,给予她们一个温暖的家,也许是作者的刻意安排,男人们一直处于不存在的状态。
这样一部极度女性视角的电影中,男人只充当了情感媒介和推动人物关系发展的工具,甚至在更多时候是作为“缺席者”在刻意回避,也许这就是本片略显单薄的根源,但谁又敢否认也是这样的缺憾才成就了本片。
专注于女性之间的疗伤与自我疗伤使主题更加纯粹,视角更加细腻,这就是一首单纯想献给女人的赞歌,这也是为什么我觉得台湾版本译名“宁静咖啡馆之歌”比“海边咖啡馆”更合适的原因。
电影采用很多平和温柔的长镜头,刻意得仿佛是在凝视,每一个节点都极力想让节奏慢下来,这样的慢生活简直太理想化,包括各人物的发展轨迹,理想得让人难以置信,观众都不禁感叹,对,我想的就是她们这样变好,就是她们在一起。
没错,谁不希望生活真的是这样呢,活的太累了,梦还是美于生活才好,导演为我们创造一个梦,一个精神栖息的家园,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去享受呢,就像美咲最后重返海边咖啡屋的选择,这无关乎救赎别人或救赎自己,最重要的是当一直以来信仰与执著崩塌的时候,我们能否重拾信心重新出发。
海边的咖啡屋电影之初,这两个女生感觉根本不会有交集,即使女儿悄悄在那里打工。
哪怕之前已经做了许久的邻居,没缘分的时候就是这样,如同平行线,垂直距离多近都没用,不会有交集。
因为一个渣男--- 共同的敌人。
这两个邻居瞬间有了交集,成为朋友,分享彼此的生活,真是闪电的速度!
这就是女人,充满情绪的生物,行为常常感性,女人间的友谊常因为一起分享的一个秘密,相似的处境…结合奇快。
有时散的也快,只要某个理由消失,就会渐行渐远。
她,后来走了,还好,最终,她又回来了…为另一个年轻的她开心,不再以工作的名义,坦然地不在家了,生活渐渐开始正常,儿子女儿身边也真的有了大人的存在。
大女儿不用再扮演半个母亲的角色,可以回归只做孩子,妈妈在咖啡馆工作,后来又开起了民宿(借机展现了一把相扑文化),一家人的生活轨迹因为咖啡馆拐了个弯,爬出来谷底,开始向上,有了新的希望;望着窗外时,眼前有了新的风景,原本海边的夜,黑漆漆的,好像什么都可以吞下去,现在,有了温暖的灯光,那里住着朋友;另一个也不再孤孤单单,一个人在海边痴痴地等待父亲,想填上心里的那个洞…因为友谊,因为咖啡天然温暖的香气,两颗受过伤的心,彼此陪伴,一起欢笑,互相治愈,有了可以落地的地方。
海边的咖啡馆,风景宜人,白天,特别是日出和日落时分,有着特别的诱惑; 阴郁的天气,因为咖啡馆里温暖的灯光,也不会太难度过吧。
电影风格宁静,温暖,如小溪缓缓流过心头,即便有暗流涌动......想起曾经出差的一个小城,小餐馆老板在后厨忙乎时,自己在边上和他唠着嗑......看着菜品一个个热气腾腾地出锅,这份烟火气,在大城市哪里有可能享受得到,也算是辛苦的出差生活里的一个亮点吧。
忘记在哪本书里看过,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希望,人生目的也各所不同。
或许是年纪也越来越大了,愈发喜欢这种淡淡的,无甚故事情节的电影。
像一吹就散的青烟,只余韵还残绕在脑海:一种宁静的不被打扰的时光。
就像休息日刚打扫完房间,汗水淋漓地呆在空调房,就着冰咖啡,看着午后的阳光洒在阳台上,在白色的墙壁上留下隐隐绰绰的阴影。
时不时看上一眼书,困了就闭上眼。
看完真的好想在海边开一家咖啡店啊!
一直以来对书店啊,咖啡店啊,面包店啊之类的总有一种说不清的情愫,也一直做着自己选择的喜爱的事物,经常想着店里,一定要有咖啡,有书,有烘焙面包的香味和新鲜植物的气息。
离开大海太久了,都快忘了有多爱海边,记得那时每天都要在海边长长的散步,早晨,午后,黄昏,夜晚,爱她的波涛汹涌,爱她的湿润气息。
所以,一定要是海边啊。
电影的故事很简单,几乎没有故事。
一个是为了等待失踪8年,30年未见的父亲而独自一人去父亲留下的唯一的遗产船屋生活,并改造成了咖啡馆。
一个是年轻无学历只能做陪酒女的妈妈拖着两个一心想妈妈留在家里的孩子(超市偷东西和泡面的情节时一度想到《无人知晓》)。
电影只是在展开它们的生活,很理想化,也有不切实际。
不过电影的设定已经很吸引我了,海边的咖啡馆,想想都觉得很美,画面也确实拍的很美,大海很美。
还有人与人之间的奇妙羁绊。
一开始的本能排斥,到最后的心心相惜。
她,幼年时懵懂不知的离开,多年后回来一心一意的守候,只是,失去的时光是无法弥补的,离开了就是离开了,谁也不会知晓还会不会有下一次再见。
跟三十年未见的爸爸是没有机会了。
所以她又选择了离开。
去疗伤,去新的不知名的地方重新开始。
小孩子就是这样长大的,在谎言与离别中,泪水与沉思中,尽管有些诺言大人们在说出的时候是真心的,只是没人知道以后会发生什么,景况变了,选择自然也不一样了。
还以为彼此不过又是一段旅程的过客,在某个时间段,温暖过彼此,走进过彼此的生活,时候到了,就再见了。
电影的最后,虽然俗套,却很温暖。
“欢迎回来。
” “我回来了。
”因为活着的人还是要继续的,这一段旅程,还未结束。
我想,人生总会经历各种各样的风景,遇到各式各样的人。
偏偏也就那么一些人成为自己的同事,更少的人成为自己的朋友,再零星的成为自己的恋人。
是巧合,也似注定。
好些人,走过一段路程,大家各奔前程,说着再联系,慢慢的,也就失去联系了。
留下来的,是经过时间洗礼和各自的选择。
在彼此还陪伴的时候,就尽情欢笑吧。
谁都会有艰难的时候,谁都会有想活着的意义是什么而提不起劲的时候,这个时候,就想想树吧,想想深埋泥土的树吧,在春天发芽,夏天茁壮,秋天枯萎,冬天死去,但当下一个春季来临,它依然还在,青青你心。
不如就过好今天这一天吧。
喜欢这种调调。
风景还是挺美好的,非常标准的日系小清新风格。到了故事就是没有任何生活体验的胡编乱造了,还不如《小森林》那种就拍点吃吃喝喝和风光得了
我从内心底喜欢这样的涓涓细流,美好宁静的海边,旖旎如画的夕阳,每个人都书写自己的故事,生活简单但情感醇厚,时光匆匆却不留遗憾,这才是理想的生活啊,这才能称之为幸福呀/
平静得很无聊,佐佐木希被揉胸了~
救赎只能通过自己
🤢
夕阳
感觉还是差点意思
好难看啊!
一间民宿 一间咖啡馆 两个孩子 两个女人 平静却温馨的刚刚好
天空大海拍得美到摄人心魂。可真的看够这种“我满身疮痍然鹅云淡风轻”的假治愈系电影了,整个立意都是建基在一个特别扯根本经不起推敲的故事上,为什么不能索性再淡一些呢?淡到是枝裕和《幻之光》的程度,完全放弃编故事和情节的企图倒还好。
转变突兀。奈何姐姐妹妹一家四口生活就是好。ロケ地 石川県二三味珈琲
烘咖啡豆看来蛮赚钱的,情绪饱满构图舒适,适合夏日夜晚。
平静的讲述一个故事感觉日本电影总是七点多的评分,最后还是回去了海边咖啡店,帮助别人找到自己的同时还是找到自己
童话故事一样的剧情,互相治愈的旅程,很美好却也过于失真,从小离开父亲,在三十年后回到记忆中的船屋,想要等待父亲的归来,却因此与邻居、邻居家的小孩发生了牵绊,由于我很容易被表达形式吸引而忽略了故事的内核,细想,整个剧情的转折和人物性格的转变都太突兀了,但仍旧会被那一片海和海浪声治愈,气人!有的时候不知道怎么去看电影,因为很难脱离现实去和人物产生共情,但却又会被构建出的理想化世界吸引,最终只能一直挣扎在其中。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日系一如既往的慢节奏治愈
3.5 轻柔和缓的节奏,朴实平淡,温暖治愈又传递出淡淡的悲伤。在蔚蓝的海天边,聆听海浪的声音,煮一杯咖啡,无疑是最好的心灵疗愈。在光影流动之间,万物皆然的感伤也好,释然也好,一晃眼,一生不也就这样过去了吗?唯一缺点是没能妥善处理绘理子这个角色的性格转变,从起先对孩子的漠不关心甚至打骂,突然就变成疼爱孩子的好母亲了,有点怪异。
Girl helps girl
景色真的很美.宫泽贤治 『よだかの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