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日梦想家

The Secret Life of Walter Mitty,发梦王大历险(港),白日梦冒险王(台),奇幻冒险家,梦里乾坤,沃尔特·米蒂的秘密生活,白日密语

主演:本·斯蒂勒,克里斯汀·韦格,亚当·斯科特,西恩·潘,凯瑟琳·哈恩,泰伦斯·伯尼·海恩斯,保罗·菲兹杰拉德,乔恩·戴利,乔伊·斯洛特尼克,格蕾丝·雷克斯,阿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英国语言:英语,西班牙语,冰岛语年份:2013

《白日梦想家》剧照

白日梦想家 剧照 NO.1白日梦想家 剧照 NO.2白日梦想家 剧照 NO.3白日梦想家 剧照 NO.4白日梦想家 剧照 NO.5白日梦想家 剧照 NO.6白日梦想家 剧照 NO.13白日梦想家 剧照 NO.14白日梦想家 剧照 NO.15白日梦想家 剧照 NO.16白日梦想家 剧照 NO.17白日梦想家 剧照 NO.18白日梦想家 剧照 NO.19白日梦想家 剧照 NO.20

《白日梦想家》剧情介绍

白日梦想家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沃特.密提(本·斯蒂勒 Ben Stiller 饰)是一名在《生活》杂志工作了16年的胶片洗印经理,他性格内向,甚至无法跟心仪的同事谢莉尔(克里斯汀·韦格 Kristen Wiig 饰)开口搭讪,面对生活他像个旁观者,时常“放空”做白日英雄梦。直到有一天公司被并购,杂志需要做最后一期的封面,而封面成功与否的关键是找到狂野摄影师尚恩(西恩·潘 Sean Penn)的一卷胶片,沃特终于开口搭讪谢莉尔,并在她和母亲(雪莉·麦克雷恩 Shirley MacLaine 饰)的鼓励下踏上真正的冒险之旅,冰原、大海、喜马拉雅山……沃特的白日梦远不及现实壮丽。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仙妮亚·唐恩:不仅仅是一个乡村女孩干涉猫狗大战我不讲理吗?第二季夏家三千金婚姻诊断极限特工复仇少年鲜血淋漓第三季电台恋波安全空间死神千年血战篇-相克谭-过往的梦哥哥太爱我了怎么办温莎王朝宇宙战舰大和号复活篇源起黑暗美丽的世界神枪少女纯情罗曼史OAD别打扰我种田陨落星辰第三季教场2死去的东西石榴坡的复仇奇妙酒店:大堂之外的生活第一季亚瑟·兰博兴夫姐妹姐妹

《白日梦想家》长篇影评

 1 ) 你是否也曾有那么恍惚一刻做着虚幻的白日梦想?

To see the world, things dangerous to come to, to see behind walls, draw closer, to find each other, and to feel. That is the purpose of life. 昏昏欲睡的幻想,以此填补无聊的空隙,庸庸碌碌多年,殊不知某天也会抛弃陈规实践远行,遇见世界的美,从格陵兰冰岛到喜马拉雅,景色磅礴,透着富有感染力的情绪,有了经历有了故事的人,对生活对爱情会有新的心境。

温馨励志的电影鸡汤,总给人虚幻的饱腹感。

 2 ) 冰岛——睡不醒的白日梦

幻想本身是一件很fancy的事情,每个人都在脑袋瓜的角落里藏过一些天马行空的白日梦,当这些美出天际的幻想要在现实里出现的时候,到底什么地方能配得上白日梦的行头?

电影《白日梦想家》提交了一份让人满意的答卷。

电影的拍摄地选择了在冰岛,这个地方就像影片本身一样梦幻多彩,每一个转角都能邂逅惊喜。

梦就是梦想本身的故事,一个时常爱做白日梦的平凡人,开始在生活中探寻故事本身,抛开原本生活中束缚脚步的平庸怯弱,主人公华特踏上的冒险之旅远远比他的白日梦壮丽。

'Now it's timeto leave the capsule if you dare. '如果你能鼓起勇气,现在是时候出舱了📍 斯奈山半岛 Snæfellsnes徘徊于白日梦与不如意的现实之间,华特的生活谨小慎微,履历乏善可陈,却为人仔细认真,工作兢兢业业。

为了找到摄影师尚恩为杂志社拍摄的最后一期封面底片,华特迈出了人生的第一步,踏上了一段真正的奇幻之旅。

影片中华特先后到达的格陵兰岛、冰岛和尼泊尔,其实都是取景于冰岛。

故事里所说的格陵兰岛,实际上是冰岛斯奈山半岛上的小镇,在这个优美的小镇上,华特发现了尚恩照片上“拇指”的线索。

斯奈山半岛是冰岛的缩影,冰川与火山同在,苍翠与苍茫同生,惊险与惊艳共存。

一望无际的绿地苔原,巍峨险峻的悬崖峭壁、静若明镜的湖泊,统统浓缩于这小小的半岛之中。

整个半岛便是冰岛国家公园,是欧洲第一个认证到绿色地球区,著名的斯奈山冰川、斯奈菲尔火山、教会山也位于此。

▲ 斯奈山半岛-教会山实景电影前半部分有点沉闷,像每一天都会发生的日常一样沉闷,甚至可以说有点难熬。

越是穿插着离奇浪漫的英雄幻想,越是衬托得现实生活不堪忍受。

然而从华特跳上醉酒飞行员驾驶的直升机的那一刻起,一览无余的斯奈山半岛自然风光和探索现实生活的勇气一并烙印在了华特的人生中。

'Stay gold, pony boy !'青春永驻,骑马少年📍 1号环岛公路&93号公路华特在海中与鲨鱼搏斗,之后随着小破船来到了冰岛,骑着单车,在向远方延伸的一号环岛公路上极速向前;和小屁孩换来滑板,在苍茫大地上痛快滑行。

此时的华特,已经没有了之前的恐惧和局促,有的只是享受着周围美好的一切。

这是整部电影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部分。

从哈里乡村酒店到霍芬,再从埃伊尔斯塔济到塞济斯菲厄泽,沿途几乎可以看尽冰岛全部的风光,其中点缀着海鸟、驯鹿和冰岛马。

▲ 左:霍芬 / 右:埃伊尔斯塔济 实景打破生活的樊笼,战胜内心的恐惧,在一往无前的路上不断寻找新的可能,华特追寻摄影师尚恩足迹的旅程,实际上暗喻了追寻于之前完全不同的一种生活方式,正是这一路的精彩与惊险,把华特的白日梦打碎,呈现出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

'I am given a Mountain blessing'我接受了一场山之洗礼📍 冰河湖 Fjallsárlón没找到尚恩的华特回到家却发现了“钢琴”线索,翻出父亲多年前赠送的旅行日志,背起登山包,向喜马拉雅山进发,再次踏上寻找尚恩之旅。

在华特的上山之旅中,画面不断出现华特旅行日记的内容,空白多年的日志簿,终于用华特的勇敢与坚持写下了一行行勇者的足迹。

影片中的“尼泊尔”取景也完全源于冰岛。

在冰岛的瓦特纳冰川南部的冰河湖,该冰河湖虽然面积上不及杰古沙龙冰河湖,但景色却不输分毫。

华特在这壮阔的风景面前,深受震撼,接受了一场山之洗礼。

人的坚韧与大山的磅礴相互呼应,人在山中,山在心中。

▲ 冰河湖实景' I just live by the ABCs: Adventurous, Brave, Creative '我按照冒险、勇敢、富有创造力的方式生活📍 华纳达尔斯赫努克火山华特拿着父亲多年前送给他的旅行日志,背起大背包,去了喜马拉雅。

一个瘦小的身影,在广阔的群山间、巍峨的山脊上、在白雪严寒中,坚定地穿梭,一步步,都是对目标的执着追求。

但它其实是个假“喜马拉雅山”,它有个长到让人根本无法记住的名字,叫“华纳达尔斯赫努克火山”,它是冰岛的最高峰,站在这里来看这片土地,大概是不可错过的难忘经历。

'Heaven is a switchboardthat you want to fight'人们努力奋斗着,希望可以到达天堂📍 斯科加瀑布华特在“喜马拉雅山”下与两个当地向导走过一座气势磅礴瀑布,这座瀑布便是冰岛南部著名的斯科加瀑布,它横宽25米,水流落差达60米,瀑布奔流而下的气势非常壮观,两旁绿色山崖把斯科加瀑布包围其中。

瀑布右侧有一条小径通向瀑布顶端,在瀑布顶端可回望整个海岸线,也可一览河流瞬间倾泻而下,双重彩虹横跨空中的壮丽奇观。

▲ 斯科加瀑布实景' Beautiful thingsdon’t ask for attention '美好的东西从来不会寻求关注📍 瓦纳特冰川片中的喜马拉雅山,其实是冰岛瓦特纳冰川。

华特独自攀上冰川,终于寻到了摄影师尚恩,在雪山之巅,华特得知原来一直要找的25号底片就在尚恩送给他的皮夹里。

故事的结尾出乎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

瓦纳特冰川不止一次出现在电影屏幕上,甚至可以说是在电影上出境次数最多的冰岛冰川。

冰川面积仅次于南极和格陵兰,为世界第三大冰川。

瓦纳特冰川地区还分布着熔岩、火山口和热湖,极冷与极热交融,因而也被称为“冰与火之地”,形成独特的荒凉感使瓦特纳冰川如同末日外星。

▲ 瓦纳特冰川-蓝冰洞实景「 To see the world,things dangerousTo come to,To see behind walls,To draw closer,To find each other and feel.That is the purpose of life. 」开拓视野,冲破艰险,洞悉所有,贴近生活,寻求真爱,感受彼此。

这就是人生的目的。

这是尚恩送给华特的皮夹上刻着的话,也是华特翻山越岭最终追寻到的属于自己的故事。

 3 ) 中年危机的救赎

42岁, 未婚, 无房, 失业, 求爱没有勇气,白日梦中寻找自己的未来。

貌似一下子敲中了很多人, 让很多30多岁的人看的更是心寒。

See the world, to know how little they need to survive。

找回了些勇气, 开始不断的尝试, 赶去求爱了, 勇于去改善了, 能够和颜悦色的在家里抱抱家人, 虽然情况还是没有改变,但是多了勇气。

在此回来, 是在小的梦想,再次信心爆棚, 觉得很多东西都不在重要, 重要的是自己, 可以不断的向前, 梦想很多, 不再是白日的梦很多事情, 可以去实现,只要敢迈出那一步。

最后该得到的都得到了,没得到的也不在重要。

不错的电影, 其实看到本质Ben在诠释一些人, 美国有,世界各处都有, 不知不觉到了人生的那个评价, 最没有勇气改变的人生阶段,但是不得不在改变,为了自己,为了家人。

 4 ) Life

越是演惯没心没肺喜剧的笑匠,演起正剧来就越有平时隐匿起的悲辛,越有欢笑背后对这个世界略含忧伤的透彻认识。

远有卓别林,近有金凯瑞、周星驰。

而后二者的《美丽心灵的永恒阳光》和《喜剧之王》,更是在我心目中地位特殊的两部心灵电影。

当然还有本斯蒂勒,虽然这部the secret life of Walter Mitty依然算得上主流喜剧片。

因为无论笑点、还是故事的走向,观众和演员都是驾轻就熟,影院里大家准时发笑,准时有些许感动。

故事本身老套到不用担心剧透,简单来说,就是一个loser,终于来了“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归来之后,世界没有变的更好,但他的人生已经不一样了。

俗套中有些小清新,“想要找的一直就在你身边”更是老迈的桥段。

当然,旅行途中的摄影和配乐在这类电影中大概算得上亮点。

然而,正是因为拍惯了闹腾的喜剧,本斯蒂勒正经起来,却有一份普通小清新励志没有的淡然。

比如结尾的处理方式:底片的去向好猜,内容却让我着实费了番思量,到底以什么内容揭开悬念才算得上温情脉脉?

结果却是普通,没有期待中的“瞬间击中”,只是一张认真工作的主角。

这样的处理算得上类型上的反高潮。

一场旅行,一次顿悟,都无法将你从无力的生活中解救出来。

旅行,挂在嘴边的梦想,激励人心的电影,颠覆世界观的书,其实跟Walter的一场白日梦并无区别,无害,但也并不是拯救一切的良药。

所以即使最终找到了一切想要的东西,杂志还是要结束,钢琴还是要卖掉,还是要重新开始找工作。

结尾我倒希望两人并没有牵手,一起去看演出就已经足够。

life的精华,是在这个不会突然变得美好的世界上,认真生活,认真工作,是看到雪豹时不急着拍下,而是享受那一刻的美妙。

可是等等,为什么在喜马拉雅看到雪豹的那个人不是我?

不是Walter?

与《生活多美好》的George Bailey一样,那个年少时心怀全世界的Walter,不也是在生活的负担下远离了曾经梦想的一切么?

George被一辈子困在了小镇上,Walter被困在了底片室16年,你我,也都被困在平凡的生活里,也许直到死。

那些珍惜当下每一刻的crap,只是阿Q精神罢了,假如你有机会去遍世界每个角落,还有大笔的钱的话,你大概只会嘲笑这些自我麻痹的庸人。

被什么才是Life的精华搞得晕头转向了吧,让我们再次看回这部电影吧,它的妙处就在于,没有试图提炼出任何真理。

Life不是一个漂浮的能指,它是现实的不断发生,是无数的无力,是无数的琐碎。

可这是我们唯一真正拥有的东西。

我们的生活是琐碎无力,但也许你我都有一个帮我们收集每个琐碎的母亲呢。

The motto of life?太长太难记了,可能不是geroge bailey自欺欺人的“it's a wonderful life”, 也不是杂志被收购后悲观的"it's the end of life"——online life也是life。

事实上,如果非要找一个motto的话,也许那个讨厌的beard manager说的更好:Life? I'm lovin' it.

 5 ) 《白日梦想家》:每个平平无奇的日子,都是对生活的辜负?

To see the world,things dangerous to come to. To see behind walls,draw closer;to find each other and to feel,that is the purpose of life.开拓视野,冲破艰险看见世界,身临其境贴近彼此,感受生活这就是生活的目的所在这是已经停刊的杂志《生活》的创刊卷首语的缩减版,也是电影《白日梦想家》里的戳心台词。

电影《白日梦想家》是本·斯蒂勒根据美国作家、漫画家詹姆斯·瑟伯的短篇小说《沃尔德·米蒂的秘密生活》改编的,讲述了一个爱做白日梦的小人物,因为一个偶然的事件,他从平凡的生活出走,短暂地踏上梦寐以求的冒险之旅。

许多人把这部电影看成是一部带点男人的浪漫和装腔作势,也有人将其看成是一部励志电影,一开始我也是这样以为的,再看一次,觉得这部电影不只是表面上呈现的内容,还有一些背后的故事。

1. 电影是对原著的改编,也是对原著的拓展《白日梦想家》是本·斯蒂勒根据美国作家、漫画家詹姆斯·瑟伯的短篇小说《沃尔德·米蒂的秘密生活》改编的。

这篇小说非常短,只有四千多字,没有连贯的故事情节,只选取了主人公米蒂某天的某一个时间段来描写,故事虽短,内涵却很丰富。

① 原著里的米蒂,是个“现实中的矮子,白日梦里的巨人”原著《沃尔德·米蒂的秘密生活》里,米蒂大约是个中年人,职业不明,他开车把妻子送到一座大楼铺面前,妻子去卷头发,他去买套鞋和小狗饼干,回到旅馆,妻子随后回去,他们一起回家,路上,妻子又去买了别的东西。

在这时长不超过一个小时的时间里,米蒂做了五个白日梦。

米蒂的每个白日梦都与现实世界无缝衔接,是他对现实的无力反抗。

梦里米蒂把飞机速度加速到8500,现实中他把车开到五十五英里,就要被妻子责骂。

梦里米蒂是个给大银行家、罗斯福的朋友治病的优秀主治医生,同僚都是酒囊饭袋,现实中,他被妻子怀疑神经紧张,要他去看医生。

梦里米蒂是个玩枪的行家里手,随便几句话就把法庭气氛弄得紧张不安,现实中他倒车时差点撞车,是服务员帮他停好车,服务员娴熟的技巧,是对他的无声嘲讽,他想把车上的链子取下来,却将其缠到车轴上去了,后来一个年轻的汽车修理工帮他修好了,他羡慕甚至嫉妒别人在某方面是行家里手。

梦里他是二战中驾驶轰炸机的上尉,炮火连天中,一个人带着必死的决心驾驶轰炸机飞越四十公里的炼狱,现实里,他看着过期杂志上被人遗忘的德国企图用轰炸机征服世界的事件,昏昏欲睡。

梦里他是个永不战败且人所不理解的死刑犯,现实中他即将回家,接受妻子测量体温的审判。

每当米蒂在现实中遇到不顺心的事,他就会做一个白日梦,臆想自己是个了不起的大人物,正在做一件伟大的事业,以此狠狠回击那些看不起他的人。

实际上,现实中的一切都是他无力面对的,他只是靠白日梦自我满足而已。

② 电影延伸了小说的主题,又对人物形象进行丰富和挖掘小说因只有四千多字,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只是一篇短小精悍、蕴含哲理的寓言故事,有很大的改编难度,1947年著名制片人Samuel Goldwyn 曾尝试改编,作者Thurber非常不满意,将之嗤为《The Public Life of Danny Kaye》。

1947年的作品这个版本的大意是,平凡平庸的米蒂,梦想冒险,于是被卷入一个阴谋,开始大冒险的生活,然后发现白日梦成真后的不切实际和困难重重,终于意识到自己的平庸。

在上世纪四五十年代,这种故事线并没有多么出彩,像一个蹩脚的成人童话故事,却又比不上真正的童话,比如《爱丽丝梦游仙境》。

本·斯蒂勒的改编,不论是故事情节,还是人物性格,都更贴近真实。

电影中的米蒂,也是一个会被忘记在人群中的小人物。

他在全国闻名的大杂志社《LIFE》里工作,做胶片洗印工作,虽然是个经理,实际上部门只有两个员工,而且工作的地方是在一个黑暗的容易被遗忘的地方。

十七岁那年父亲去世,他早早出来工作,之后就一直按部就班的工作。

在杂志社工作16年,工作勤勤恳恳,规规矩矩,既没有发财,也没有穷困潦倒。

他四十二岁了,没有妻子,暗恋新来的女同事谢尔·梅霍夫。

他没有什么出彩的地方,平平无奇的生活,按部就班的工作,无趣到极点。

网恋网站的托德后来见到他后,曾说“我以为你会是个灰暗的人”,一开始他的确是这样的,他不善于交流,还很固执。

影片中的米蒂的这些性格,与原著特别像,尤其是固执这一点。

原著里,妻子要求米蒂戴手套,米蒂不乐意戴,妻子一下车,他立即把手套取下来,还有后来的“永不言败”的不可思议。

影片中米蒂的固执体现在他对二十五号底片的追索上。

尚恩·奥康奈尔是《LIFE》杂志的专属摄影师,但从不愿意直接与公司高管接触,只和米蒂有联系,他听说杂志破产后,给米蒂送了一份礼物,一个钱包,以及钱包里的二十五号底片。

但米蒂不知道二十五号底片在钱包里,满世界的寻找。

影片保留了原著里米蒂性格的特色,又在保留的基础上,进行了拓展和挖掘。

影片的前半部分,米蒂也在随时随地做白日梦。

因为二十五号底片的遗失,这是他十六年工作以来唯一的失误,他要找到二十五号底片,因此开启了一段冒险之旅。

二十五号底片的遗失,是促成米蒂开启旅程的契机,但真正让他改变的,还是他渴望冒险的初心,和心上人及家人的鼓励。

踏上旅程后的米蒂,和原著中的米蒂相比,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立体,不再是个只会做白日梦的底层小人物,而是个热爱生活,热爱探险,勇敢的追求幸福的底层小人物。

米蒂仍是个小人物,却又不再是个“小人物”了。

2. 杂志《LIFE》与电影主题的完美融合电影非常妙的一点是电影的主题、人物成长与杂志《LIFE》的停刊完美融合与呼应。

这个呼应与融合,既体现在杂志封面与人物行动的变化上,也体现在杂志的内涵与人物心理的变化上。

① 米蒂的行动与杂志《LIFE》的封面画相呼应《LIFE》杂志的每期封面都是为人称道的,电影里也将那些有趣而伟大的封面打印出来,张贴在墙壁上,作为电影中的背景。

妙的地方在于,每张封面的位置和出现的时机,对应着米蒂的身份和、想法和行动。

米蒂走出电梯,进入公司内部,米蒂和新来的领导分别向左向右,米蒂那边的是一张群众看电影的图,米蒂就是那些普通的,同一带着眼镜的群众之一。

新任经理那边的是一张单人摄影图,主题是“man moves into a rich new realm sea probe”,一个男人进入一个丰富的新领域探索,贴合新任经理的身份。

之后,米蒂看到谢尔,谢尔和朋友打招呼,谢尔开玩笑说她周末用北极冰泉泡澡,她的拉丁情人在一旁给她背诗。

米蒂马上做了一个白日梦,梦里他是个极限运动员,攀登雪峰,挑战人类极限。

他攀登雪山归来,给谢尔送去一只传情猎鹰。

此时,他视线之内有一张雪山摄影封面图,他臆想中的雪山,也由此得来。

米蒂臆想中的画面由现实中衍生而来,这点与原著也是非常贴合的。

《LIFE》杂志的封面照除了为白日梦提供背景板,还与人物的行动相一致。

新任经理宣布杂志发行完最后一期就会停刊后,向米蒂要杂志封面的照片,米蒂没有,他拼命寻找。

在谢尔的鼓励下,新任经理的压力下,尚恩照片和钱包上的格言的诱惑下,米蒂拎起工作包,奔向机场。

他奔跑的路上,经过的一张纸的《LIFE》封面照,照片上都是历史或个人的伟大瞬间,火箭发射的瞬间,勇者顺着旋涡冲浪的瞬间,拳王将对手击败倒地的瞬间,游泳运动员为冲击奥运的瞬间,年轻的肯尼迪自信的脸。

而这些伟大的瞬间,都是别人的,与他无关,但最后一张照片,却出现了他的脸。

这张照片原本是1962年2月2日的一期杂志,封面是美国宇航员(及未来的政治家)约翰·格伦带着太空头盔的照片,封面上的标题是“making of a brave man”,“做个勇敢的男人”。

米蒂原本是快走,到后来的奔跑,经过这张照片时,照片上的人变成他自己,这表示,他已经从梦想着冒险,到走进实际,开启真正的冒险。

② 米蒂的变化,是对《LIFE》杂志理念的最好诠释《LIFE》杂志创刊于1936年,首期的创刊卷首语,完整版是:去看生活;去看世界;去目击伟大事件;去看穷人的面孔与骄傲的人的姿态;去看奇异的东西--机器人,军队,丛林和月球上的阴影;去看人的作品--他的画,他的心,高塔和新发现;去看数千里外的世界;藏在墙与房间里的人和事物;难以接近的危险场景;男人所爱的女人和许多小孩;去看并享受看的乐趣;去看并且感动;去看并且接受教导。

这里面强调的一个字是“看”。

看,潜台词也包含“去经历”。

作为《LIFE》杂志16年的老员工,米蒂显然是愧对这段卷首语的。

他的经历乏善可陈,在网恋网填写个人经历时,他直接跳过了。

于是电影安排米蒂去看、去经历、去体验那些惊心动魄的瞬间。

他坐飞机到格陵兰的努克镇,在酒吧差点和人打架,然后发现摄影师尚恩曾拍摄过对方的大拇指,他们友好交谈,知道了对方是个飞行员,正要驾驶直升机给尚恩曾去过的一艘船送无线电工具。

飞行员喝的醉醺醺的,米蒂还是鼓起勇气上了飞机。

结果他没弄懂飞行员和船员的意思,跳到了海里,差点被鲨鱼咬到。

在船上,他又得知尚恩第二天的拍摄日程,他在冰岛下船,骑自行车去埃亚菲亚德拉,中途走神,车子毁了,他用妹妹送的生日跟一个孩子换了一个滑板,用滑板代步,找到尚恩所在的地方,却又遇到火山爆发。

这些惊心动魄的瞬间,虽然是米蒂被迫进行,但短暂的旅行激发了他冒险的勇气和决心。

所以,当他知道尚恩的去向后,他找出从没用过的登山包和旅行记录本,毅然去往混乱的阿富汗,去往喜马拉雅山。

米蒂用实际行动,诠释了《LIFE》的创刊词,他去看世界,经历难以接近的危险场景,看,并享受,并感动。

③ 米蒂最后回归平凡,依然符合《LIFE》杂志对“生活”的理解电影里《LIFE》杂志的最后一期封面照,是米蒂在LIFE大厦前的广场上工作的场景,这是他十六年里最常见的瞬间。

但尚恩认为米蒂最能理解《LIFE》的精髓,所以偷偷拍了他。

《LIFE》杂志是图画杂志,涉及政治、时尚、娱乐、战争等,记录美国1936年到2000年的时代的变化。

每期图片里,有位高权重的总统,也有街头普通的不知名小人物,有红极一时的顶流明星,也有初出茅庐的小演员,有时代的悲伤,也有新生的欢乐。

《LIFE》杂志摄影师们的镜头,聚焦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拍摄他们认为值得记录的瞬间。

生活不止有伟大的瞬间,还有平凡的努力。

所以尚恩将镜头对准随时会被淹没在人海里的米蒂,亦是对平凡生活的肯定。

最后版的标题写到:“final issue ,dedicated to the people who made it”,最后版,献给成就这本杂志的人。

标题使用的是“people”,而不是“person”,“people”是复数,表示,这本最后的纸质刊,是献给所有像米蒂一样,理解、热爱着《LIFE》杂志的平凡人。

至此,我也完成了我的标题里的问题:每个平平无奇的日子,都是对生活的辜负?

当然不是。

生活有很多种可能,有人像尚恩一样生活,也有人像米蒂一样生活。

米蒂的生活平平无奇,不代表他辜负了生活。

脚踏实地,贴近生活,不也是对生活的一种热爱么。

电影的最后,米蒂从《LIFE》杂志离职,他的《LIFE》结束了,他的冒险也结束了,但他平平无奇却又充满幸福和不确定性的的新生活,才刚刚开始。

以上。

 6 ) 生活总是需要一点点的意外

如果不是出于对工作负责的态度,华特不会去到处找寻底片找寻那个摄影师鸡汤看的多了就会反胃励志片看的多了也就无所谓了这年头谁还需要鸡血可是可是,生活总是需要那么一点点意外才能让我们觉得生活还总算有点乐趣不是喜欢那个喝醉酒在酒馆里面唱歌的胖大叔喜欢那个吃了蛋糕脸上露出笑容的大(四声)王喜欢那个应该算是红娘的电话另一侧的那个男生其实任何人的生活都避免不了单调无聊和到最后的几点一线习惯了,似乎都在重复着上班下班吃饭睡觉一样可是,总有某个瞬间,某个事情,某些人会让你忽然有些想法有些勇气一个人去到一个地方,看一些风景,和某些朋友一起喝酒做一些从不会甚至想不到自己会去做的事情有些人把这个堪称一个中年宅男的一个中年危机的破解的鸡汤电影嗨谁在乎呢只要你看到了电影中你想看到的就足够了

 7 ) “勇敢去做梦”---圣诞大餐

今年圣诞节选择去看这部电影其实原因是因为hunger game的票卖光了。。。

圣诞为毛这么多人。

先生坚持要求去看这部电影因为ben毫无例外是我们最喜欢的演员之一。

不管是在博物馆还是拜见岳父大人,他永远是个懦弱的小人物,但是有着他的大勇敢。

这部电影带给我的感动不只是有喜感的他的演技,先生说他的举动都太有喜感,就连不是喜剧都想笑。。。

一开始有小小想睡着的节奏,walter,一个被上司乃至员工们调侃的公司小人物,工作16年的公司却被几个胡子满面的人折腾得裁员。

爱慕心仪的女生(不是,应该是女人)却怯懦得不敢说话。

连交友网站都上得不顺(点个wink的问题,他确实够屌丝),联系上交友网站工作人员而认识了后来将在洛杉矶解救他的人。。。

-----剧透结束他确实悲哀,但是我想说他真够幸运又有几个人能踏上如此奇妙的旅程?

空空的公文箱,一个滑稽的橡皮娃娃。

一切的一切,在被鲨鱼袭击后,他都在质疑这一切的真实性。。。

电影中我最感动的地方是女主弹着吉他激励他上飞机的那一幕(当然也是walter的白日梦)。

歌曲很美,着实没怎么听懂唱什么,但是那一刻我觉得这电影真正开始了。

美丽的格林兰,太过壮美的景色,完美的背景音乐,突然觉得太感动。

我觉得我又何尝不是walter,待在这堵墙后面太久,都忘了为什么在活着。

在美国读书多年,虽然旅行不少,但早已忘记旅行真正的意义。

我们的旅行太奢侈,拍照,逛街买纪念品。

而walter的旅行正是我一直向往的真正勇敢的出行,去看这个世界,看自己。

-------乱七八糟的说了一堆,承认确实被这部电影感动。

第二次,他找到了saen,一个真正邋遢的糟老头子,walter忍不住骂了他,too playful!

但是我想walter原谅了他,“有些瞬间太美,忍不住只想留给自己” 雪线上的豹子,我想那一刻walter了解了这个疯狂的摄影家。

(前面还有站在机翼上拍火山爆发的场景都太棒了!!

)Sean是真正了解并看到walter努力的人,这一切在后面的cover picture上都是最完美的总结。

--------------------------勇敢的去做梦,勇敢的去看墙外面的世界。

如果连梦想都没了,一步都难以踏出。

还是那句最感动的话“To see the world. To find each other and to feel. That is the purpose of life.”

 8 ) 给重度意淫患者的一剂兴奋

以喜剧成名的Ben Stiller 老师在2013年末献给了观众他至今为止最励志的电影:The Secret Life of Walter Mitty。

电影根据James Thurber 1939年在《纽约客》杂志上刊登的2,083短篇小说改编。

RKO 制片曾在1947年让著名制片人Samuel Goldwyn 翻拍, 由当时当红的歌舞剧演员Danny Kaye 主演。

作者Thurber 先生嗤之以鼻称之为《The Public Life of Danny Kaye》。

可见改编这样的短小精辟的幽默哲理绝非易事。

在2005年本子版权到了派拉蒙手上,多年过去,众多达人跃跃欲试。

从Jim Carrey, 到Sacha Baron Cohen 再到Owen Wlison。

从Steven Spielberg 到 Ron Howard,都曾再次尝试,已放弃告终。

最终,Stiller在2011年成为了导演兼男一号。

任务艰巨,他在采访中解释:"We were aiming for something indefinable, a movie that left you with a feeling at the end. I have never made a movie like that". (我们试图创造一些无法定义的东西,一部电影到最后带给你一些感受,我从来没有做过这样的电影)。

影片中的男主角Walter Mitty,是某杂志一名默默无闻的底片冲洗经理 。

他常常在生活中进入一种幻想状态,这样的状态常常是由他人激发的,暂时性的思想自慰。

大多数时候他的幻想来自于各种英雄救美的老套程序,也有一些对老板的愤恨意淫。

有一天,为了寻找一张遗失的底片,他受到心仪的人的启发踏上了奇幻的人生旅程。

在各种挑战极限的冒险经历里寻找自我。

飞檐走壁,探山听海。

电影的反响并不算理想,在烂番茄上138位影片人只有47% 给了平均60分。

其中当然包括了卫报以唱反调为名的Peter Bradshaw。

影人片的总体评价是:不缺乏雄心,但在绝美壮丽的镜头设计下没有足够的内容实质。

《名利场》的Peter Debruge 评价说缺少了原著的黑色幽默(为什么叫Peter的人都这么刻薄?

)。

话虽如此,励志向上的套路从来都不是以独立为旗的影评人的菜。

作为一名轻度意淫患者,我对此片抱有好感。

不单单是冰岛壮丽的山河,从Vatnajokull 雪山,到Grundarfjörður湖镇,这是自《Thor》,《Prometheus》,及《Oblivion》后,好莱坞又一次大手笔地为冰岛免费拍摄旅游大片。

也不单单是我对雪豹的钟爱,我在2010年收养了一只雪豹,墙头也挂着2014年的山猫日历。

也不单单是电影对任何意淫患者的调侃,有谁没有在某一特定时刻幻想和老板大干一场呢?

谁没有幻想过心意的人在某一特别场合出现在自己身边?

此片把这种调侃放大到了极限,以毒攻毒罢了。

撇开一些不太切实际的细节(如在阿富汗无人区的电信信号,美国护照短时间搞到也门签证,丝绸领带绑着石块滑行18公里。

)此外片中有三个地方让我有深深共鸣:一是关于摄影的真谛。

在影片中,Sean Penn扮演的大师,有一句绝妙的台词:Beautiful things do not ask for attentions. 顿时心里拍案叫绝。

虽然关于摄影我懂得很少,但我憎恨那些廉价视觉处理,instagram , iphone给世界带来的假象。

那些铺天盖地的自拍,那些摆好姿势的男男女女,那些被大量处理复制的美,让世界得了眼疾。

影片在最后回答了这个问题,摄影的真谛是一个能反射真实生活的故事。

二是关于母亲的小事。

在影片中,Walter Mitty 的母亲在垃圾桶里找回了他的钱包。

在现实生活中,母亲在我房间的垃圾桶里为我找回过房门钥匙,饭卡,信件及种种其他。

共鸣。

三是关于Arcade fire 的那首《Wake Up》的出现。

在影片中,它恰到好处地在Walter从一副副巨型杂志封面前跑过的镜头时冒出。

那种顿时觉醒的高潮配合这样高亮的曲调,让我血液沸腾。

几年前当我第一次听到《Wake Up》时,大脑杏核合里冒出的是同样的感受。

像是快要干枯的花朵,突然得到几滴雨水。

镜头从拥挤的纽约切到壮美的格林兰岛,顿时血脉沸腾。

总之,影片不算太坏, 虽说视觉的快感快要盖过感情的释放与理性的思考,但至少能看出Stiller老师是真诚的。

不是每个喜剧演员都可以这么成功转型的。

试想一下如果让Sacha Baron Cohen演绎此角会是什么后果。

大多数人的生活都是不真实的,因为他们只将外界的景象当成真实,压抑了自己内心的世界。

Walter Mitty的故事给大多数人带来一剂兴奋,它虽治愈不了一辈子的精神自慰, 但用一种极端的方式提示我们,对每个人而言,真正的职责只有一个:找到自我。

YOLO

 9 ) 就享受现在的生活

预告片的发展好像Walter成为了旅行家,去冰岛,去雪山,各种冒险,在旅行中找到自己,不到只做白日梦。

正片却给了更有意思的结局。

一个中年男人,在一成不变的生活中总幻想有不凡的事在自己的身上发生,成为超级英雄,成为旅行家。

可是最后令人羡慕的旅行家却把最后的封面照片,留给这个在幕后默默工作了十几年的人。

感谢他的努力工作,他对生活真正的理解,帮助旅行家呈现出他要表达的东西。

Walter似乎是通过几次旅程改变了自己,坐醉汉开的直升机,跳入冰海,和鲨鱼搏斗,冲向即将爆发的火山,爬喜马拉雅山。

他做了自己曾经只有白日梦里会做的事。

但其实他什么都没变,他还是回到母亲和姐姐身边,回到自己生活的城市,甚至当掉亡父留给母亲的钢琴来度过失业的窘境。

可是我们能看到他不再是那个做白日梦的人了,他自信地牵起女神的手,当众呵斥了前老板。

他甚至没有去买以他自己做封面的那最后一期杂志。

他说他回去会买,我想他不会了,就像旅行家在雪山上等了很久看到雪豹,却只是看,不按下快门记录。

总有那么一个时刻,想自己去享受。

不需要讲给谁,不需要观众,甚至不需要记录下来。

就享受那一刻。

他再也不用梦想成为超级英雄拯救世界,再也不用梦想成为旅行家走遍世界。

他抱紧母亲和姐姐,他牵起女神的手,他拍过老友的肩膀,他终于stop dreaming, starting living.

 10 ) Start Dreaming, Start Living

今年九月份,在美国经历了公司裁员。

说是公司,不过是老板地下室开的小作坊,一共也才六个人,其中两个是远程的,一个在尼日利亚,一个在印度,然后是我跟我室友,另一个马来西亚的男生,加上老板。

裁员之后,公司只留下了马来西亚的小男生,和尼日利亚的同事,严格来说他是外包的,不算我们公司的,我跟我室友还有印度的同事都被let go了。

第一次在美国经历解雇,甚至是人生第一次,当然第一反应就是:我是不是不适合工作?

为什么我感觉我每一份工作都做不好。

接下来就是怀疑自己到底能不能适应美国社会,在这边过得这么痛苦,那种格格不入的感觉并没有随着我呆着的时间变长而减弱,反正是越来越强烈,强烈到我看到白人会自动划清界限:“他跟我不是一类人”,而看到其他任何非白人的人:“他跟我一样都是少数”。

感觉真的没有比我更racist的人了。

总之是在家里躺了整整一个月,每天都在怀疑人生。

当然如果你问我签证问题,我h1b刚批下来,九月份被裁,老板也懒得revoke case,就想让我们赶紧滚他好给自己省点钱,十月一号之后opt自动消失,自动升级为h1b,h1b失业60天grace period,找不到工作就要滚出美国。

签证问题说也说不完,一亩三分地上都是讨论。

躺了一个月之后开始考虑该怎么办的问题,这边的房子车子我的摩托车我的荷兰猪,还有我过期的护照,于是向洛杉矶大使馆申请护照更新,然后联系房东退房,给村里的摩托车dealer打电话卖摩托车,开始收拾家里的大件电器准备送人。

当然期间也包括给人疯狂打电话,在网上投简历,求各位叔叔阿姨在美国捞捞可怜的我。

一开始第一周是颗粒无收的,有一些recruiter打来电话,听说我需要visa sponsorship之后就会说抱歉我们不能sponsor,但是我也不能说我不需要sponsorship,我不仅需要而且太需要。

情况在第二周之后开始有好转,有一些电话进来,并且公司说他们有律师,可以给我办h1b,并且给我预约了面试,然后上周五的时候突然就收到了两份offer,其中一份是ccc的offer,还有一份是之前实习的公司,他们准备捞我。

两周的时间突然就多出了两份offer,让我又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走了狗屎运,并且为什么总是走狗屎运,抽到h1b的人是我,被公司裁员的人也是我,最后被其他公司捞上岸的人还是我。

感觉老天爷喜欢玩我。

有了offer也就开心了一下下,然而更现实的问题是前公司那个地理位置实在是不太理想,之前实习有点抑郁,给公司递完资料之后hr就消失没有回邮件了;ccc是要签卖身契的,虽然不明白为什么在美国也可以签什么三年合同还要有违约金,公司也是小公司,可能是新一轮的全套。

整个人有点抑郁,感觉虽然在美国的狗命可能保住了,但仍然过不上什么快乐的生活。

抑郁了之后就决定回一趟村子。

回村一趟我要开六个半小时的车,以前也经常开,后来觉得年纪大了就开不动了,回去的就少了,这一次一口气开了四个多小时,后来因为加油才停了一下,然后又一口气开了回去。

迎接我的是我之前实验室的phd朋友们,五年过去了,这些人都将在未来一年内毕业,有的已经毕业了。

小姐姐做了一些简单的沙拉,买了一些熟食拼盘,拿空气炸锅烤了鸡翅,开了啤酒还有红酒。

我饿得不行,吃了两碗炒饭,可能是饿了,觉得什么都好吃,也可能是不用做饭,所以觉得别人做的什么都好吃,反正也是吃得风卷残云,吃饱之后我跟别人说,我觉得村里得日子其实挺幸福的,至少这是我在美国觉得唯一有幸福感的地方。

等大家吃得都差不多之后,小姐姐的男朋友开始弹吉他,他开始让大家轮流点歌,并且指明让我巴基斯坦的朋友唱,他说那就那首ground control to major Tom吧。

我说你怎么知道这首歌的,小姐姐说在座的所有人都知道这首歌,我说那电影呢,他说他至少看了五遍,并且这仍然是他最喜欢的电影之一。

我说你喜欢这部电影什么呢,他说就是最后他们千辛万苦爬上喜马拉雅山,并且看到了雪豹,却决定不拍照了,因为拍照会毁了那一刻,于是他们就静静地欣赏。

第二天,巴基斯坦的朋友问我什么时候走,我说今天就要走,午饭过后,他约我跟小姐姐出去吃午饭,我们想了一下觉得ihop不错,小姐姐叫上了自己的男朋友。

他问我最近怎么样,我说不太好,在找工作,他说他想分享一下自己之前找工作得经验。

他说他本来是想回巴基斯坦教书的,因为老板给他了博后得职位,他觉得留校也不错,但是因为博后太辛苦,他想要下班后的生活,于是开始找工作。

一开始他说也是两周颗粒无收,他说这外面根本没有匹配他博士所作内容的工作,他觉得很沮丧,加上实验室之前没有在美国成功找到工作的案例,他觉得可能是不是博士读下来根本都找不到工作。

两周之后他觉得不行,还是要拼一把,于是他开始向外求助,给所有人发简历,问他们自己的简历如何,有什么需要改进的;然后同时借鉴和参考其他人的简历,并且修改自己的linkedin,还跟学校的career center联系,看看自己有没有什么可以改进地方。

两周之后电话不断地打进来,他开始意识到,原来外面的世界有大把的工作等着他,哪怕这些工作其实跟他所做的东西完全不相干,但是公司并没有期待你进来就什么都会,他们更看中的是你的学习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领导力,所以你需要的就是准备面试可能会问的behavior question,然后把自己sell出去。

然后他说了很多,他说的也很好,不过我自己也找了两周工作,他说的都不是什么新鲜事了,也都是我能深有体会的事。

我问了他一个问题,我说你的true strength和weakness是什么,他笑了一下说,我的true strength是clarity,他说他能把所有的问题的核心搞的非常透彻,所以他在phd期间跟几百号来自大型钢铁公司有头有脸的人物做展示的时候也不慌,但是他的true weakness是不够pratical,他说他懂得很多,但是真正实践起来却比不上很多人,他说工程师有时真的不需要懂太多,先干了再说也许才是正确的策略。

饭后他翘了他的组会,他说这是他phd五年来第一次翘组会,我们都笑他说他马上要离开村里了,老板开始管不住他了。

之后我们随便找了一个公园散步,他说他老板其实也想走,村里太闭塞,他小孩也逐渐变大了,他想去大城市,这样对他小孩也有更好的发展。

他说很多人想进学术圈,是因为他们以为学术圈很自由,但这是一个谎言,因为教授们才是真正的007,一个proposal接一个proposal,根本没有自己的时间,而工资,也是勉强够活根本无法跟工业界相比。

于是很多教授最后发现自己会陷入一个境地就是工资也不高,自己的时间也没有。

而人一旦陷入到了这样一种又没钱又没时间的生活之中,他们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开始放弃自己的业余爱好,而人一旦放弃自己的业余爱好,那么基本上他们也就是放弃了自己的生活。

而一旦放弃生活一段时间,你会发现很难再回到以前热爱生活的那种状态了。

他说学校里面很多上了年级的教授,他们就在学习里面随便教课,回家就看电视,也不做研究,反正也有tenure了,然后一生也就这样了。

他说完这个话之后我就想到了我自己,因为我一直随着工作辗转,不停地搬家,不停地丢东西丢朋友,刚工作有段时间被老板无情的压榨,每天都工作到很晚,没有力气做饭,也没有社交,就这么活着,或者就这么逐渐死去,导致我也是一度抑郁了,而一旦抑郁之后,就开始放弃更多的东西,运动、饮食、睡眠,等回过神来的时候自己已经变成了自己无法想象的讨厌的样子。

跟他分别之后我就开车回旅馆了,在旅馆里百无聊赖,我把白日梦想家翻出来看了一遍。

我以前也是一个很爱做梦的人,很可笑的事是我已经很久没有做过梦了,并不是我开始活在当下了,然后我觉得我自己整个人已经死去,已经很久都没有活过了。

第二遍看这个故事,甚至比第一遍更喜欢这个故事了。

第一遍看得时候体会还没有那么深,只是觉得这个人跟以前的自己一样,第二遍因为失业,更能体会那种无法活着,甚至无法做梦的感觉。

主人公一直做着梦,却缺乏行动的勇气,而大部分现代人,连梦都没有,只是日复一日机械得活着罢了。

想了一下之后,我做了一个决定。

《白日梦想家》短评

不知所云

3分钟前
  • 一塌糊涂
  • 较差

我猜到了杂志封面。【男主好像Seth Meyers啊分分钟走神。。。

7分钟前
  • Sophie Z
  • 推荐

If I like a moment, I don't like to have the distraction of the camera. Just want to stay in it. 美的事物并不寻求关注。雪豹出现和Life Aquatic里所有人屏息注视豹纹鲨的感觉如出一辙。Space Oddity加分加到满!

11分钟前
  • Lycidas
  • 力荐

老男人也有梦想的春天。给力

15分钟前
  • 素年锦时
  • 推荐

CNM!这就是老子要的励志电影!温柔地抱住我这条咸鱼干吧……大海!

16分钟前
  • 它们人类
  • 还行

实在喜欢不起来,女主挺好看的

18分钟前
  • 捕鱼儿海迷失
  • 较差

略沉闷

20分钟前
  • Pheno
  • 较差

无聊。。。

25分钟前
  • 赤道的风
  • 较差

又是一部屌丝勇敢出发洗心革面成硬汉的心灵鸡汤片,lol

28分钟前
  • 鸡头井。
  • 还行

虽然故事看起来很美好,很励志,可我觉得这是另一种版本的鸡汤和春药。

29分钟前
  • 富兰克林推石头
  • 还行

Beautiful things do not ask for attentions. 献给那些,成就伟大瞬间背后的每一个人。迄今为止,看过在摄影取景上最严谨的两部片子,一是《国王的演讲》,再就是这部《白日梦想家》。每一贞的镜头,单独截下来,都可以做标准的摄影示范!本斯蒂勒,这个逗比,没想到了做了导演竟然功力如此了得!

32分钟前
  • 方方土君
  • 力荐

再次刷新认知下限,如此莫名其妙让人如坐针毡的烂片居然可以挤进250榜单,我真就只能呵呵了,内容及深度甚至都不如一些迪斯尼动画,给一颗星都感觉太多。

34分钟前
  • 南宫非攻
  • 很差

Ben Stiller越来越小清新,这部已经开始治愈系了,背景竟然是传统媒体转型。 在影院里第一次听Space Oddity,大感动,加一颗星。

35分钟前
  • 皮革业
  • 推荐

要不是有冰岛实地拍摄的场景,我最多只能在飞机上潦草地过一遍算了。不知为何在豆瓣上如此高的评分,唯一的亮点是白日梦场景突如其来的浮现,当然这也不算太新鲜的小把戏了。Kristen Wiig戏份太少,差评!

39分钟前
  • 罗宾汉
  • 较差

好莱坞心灵鸡汤片。感觉几个白日梦的桥段还不够YY不够癫狂。应该加大分量猜对。而且最终抛弃了白日梦。亮点都集中在配乐和摄影上了。剧本比较俗套,而且没把故事编圆。整体尚可一看

43分钟前
  • 汪金卫
  • 还行

冰岛好美

47分钟前
  • 陌聆
  • 力荐

画面很美,音乐加分,情节零碎冗长无逻辑

51分钟前
  • 今天小熊不吃糖
  • 还行

一个巨长的尼康相机广告,风景无限好,视效无限好,原声无限好,但就像漂亮的旅行手记,读了再多也不是你的。何况对于旅行的定义有点功利了。和Frances Ha真是小清新深度定制下理想照进现实的两种极端啊,家长和孩子一人一部看着好极了。【Adam Scott这个小坏蛋好萌啊嘤嘤嘤

52分钟前
  • CharlesChou
  • 还行

我真的很喜欢男主突然跳上直升机那个片段!太酷了,酷的像他每次的幻想一样,导致我一开始以为那又是在他的幻想里。发现是他现实做到了的那一刻我很惊喜,迈出这一步得多勇敢啊。你们会有那种犹豫去不去的时刻吗?比如坐地铁,在地铁门要关上的时候犹豫要不要跑进去,结果又犹豫跑的又慢,最后看着地铁门在面前关上。人类最美好的品质是勇敢吧,勇敢真的很酷。干嘛觉得幻想不好,幻想明明很多时候可以给我们勇气。当他看见心上人家里有另一个男人的时候,他坐出租上都是脱口秀节目然后被嘲笑一般他的幻想都是被打断的,这是他第一次主动终止自己的幻想,这是一个不那么帅气的白日梦,但他已经有了主动打破的勇气。幻想不可怕,我想幻想往往可以给我们抓住现实的力量。

54分钟前
  • vanish
  • 力荐

这种构想也只适合拍部短片,浅显幼稚的心灵鸡汤,激昂配乐+绝美风景就像尼康广告一样具有煽动性和迷惑性,本·斯蒂勒不是冷面而是面瘫。

57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