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十八岁的时候真的去了一个热带岛国的五星度假村,跟着家人一起去的。
和剧里一开始一样,一群工作人员在门口欢迎你,给你递上热毛巾(热毛巾上还有薄荷香),还会给你一小块冰块和柠檬水。
所有工作人员你都记不住脸或名字,统一的笑容,统一轻飘飘的话语,只觉得感受很好,享受了服务,但没有说“谢谢”,只觉得一切理所当然,他们就是工具人。
然后进屋开始一番拍照打卡,结果经理走来,告诉我们房间给错了(对,就是那么drama)。
我当时脑子就直接烧了,行李直接扔地上,让服务员拿,给服务员摆臭脸。
其实回想一下,这真的不像我,你想想人家就像剧里的员工,压力也很大,也尽力维持笑容,但我就像一个mean girl一样不懂得体贴。
你以为人家绕着你转,实际上这儿有几十户客人【我住的那间标榜住客永远低于两百人,为了保持服务效率】。
我爸也是各种埋怨,都快骂人了。
到最后换了一个海景房,消气了,开开心心去吃饭。
吃饭的时候经理会贴心来问你住的怎样,饭好吃不,然后我妈就拉着人家开始唠叨这边酱料不够啊,中餐选择不够多啊,看得出人家应该挺想走的,但那时候就觉得,我是顾客我是上帝,我花了钱,人家得听我抱怨。
接下来就是各种待在房间,看电视,泡大浴缸,发现浴缸不会开按摩功能,打给柜台,一定要工作人员上来教。
之后在泳池旁边看书,晒晒太阳。
唯一和剧里不太一样的是父母和我,姐妹各住一间房,把房间分散开来,也少了争吵。
然后几天过去,准备回去的时候还觉得飘飘然,之后细想不对劲啊!
你想想看,读书在哪儿不能读,浴缸在哪儿不能泡【虽然肯定没度假村的浴缸大,但人泡那么大的浴缸干嘛】,说是放松,但真的没特别放松到。
每天都在对服务人员的抱怨中度过【跟其他住客开口第一句就是抱怨服务员太慢,餐点选择少】,但却也很虚伪地享受人家的服务。
还要跟父母吵架,因为父母就看不惯你一直看手机,叫你享受大自然,结果下午我妈也开始拿起电话各种打给客户。
比起自由行,还是住民宿,度假村就单纯是个坑,要把你埋进去,你还心甘情愿地往里头跳。
自那次之后,小女子发誓以后旅行方式绝不选度假村,去外面看看世界,走走路,逛博物馆,吃街头小吃不好吗?
总而言之,度假村就是一个巨神奇的发明,让你来到一个异域小岛,把你困在跟城市一模一样,只是装修特别点的豪华公寓,让你跟各位工作人员互相折磨。
本剧的导演忠实地呈现了顾客和工作人员的视角,估计颇有经验,同时坚定了我再也不去度假屋的决心。
那地方会让人魔怔。
這個劇名其實挺有意思的,white lotus在英語里雖然沒什麽隱含的意思,可是在我們中文語境里,“白蓮花”形容本片大部分角色,那簡直太合適不過了。
這是一群富人度假的故事。
這些人里,有隨便買個手镯就要幾萬美元的女CEO和她的家人;有習慣于得到自己想要的一切的富有直男和他的新婚妻子;有根本意識不到自己生活多舒適的單身中年婦女。
明明是美景美食當前,這些人卻因爲對很多人來說不值一提的煩惱而不以爲意。
對這群早就習慣了優越生活的人上人來說,他們不知不覺中就把自己的現實生活帶到了本來應該是逃離現實的假期裏。
Mossbacher一家的假期,從一開始就風波不斷。
女主人Nicole只想帶著家人好好度個假,男主人Mark卻心事重重,總算得到了自己沒有得癌症的好消息後,卻忽然驚聞自己父親居然是深櫃,令他開始徹底懷疑人生。
女兒Olivia帶著自己的朋友Paula一起,但看著Paula和度假村工作的本地小夥Kai在一起後,妒忌心發作。
Paula跟著朋友一家來度假,但她顯然並不真的那麽喜歡Olivia這個朋友,她的內心煎熬終于以一種糟糕的方式爆發。
兒子Quinn全程被忽略,被姐姐欺負地只能睡在海灘邊,不過這個陌生的異鄉卻給了他從來沒有過的東西。
Shane是典型的出身好、一輩子沒吃過苦的富有人,他習慣了得到自己想要的一切,所以當他沒能住到自己想要的房間,甚至被酒店經理Armond戲耍後,本應該放松快樂的蜜月就徹底被毀掉了。
這個從來都自我中心、被媽媽寵壞了的男人,甚至對枕邊新婚妻子Rachel的異常舉動完全沒意識。
Rachel長得漂亮但出身普通,雖然嫁了個有錢男人但並沒有想放棄自己的事業。
當新婚丈夫把蜜月的焦點都放在和酒店經理爭執上,當婆婆忽然出現在自己的蜜月里,Rachel終于不得不直面自己做靈魂拷問:我是不是犯了個大錯?
Tanya帶著母親的骨灰盒來到度假村,打算和母親做最後的告別。
在遇到度假村里的SPA經理Belinda後,一片迷茫的Tanya似乎找到了新方向,但很快,她的注意力又變了。
在現實里,這群人無一例外都過著遠勝于普通人的生活。
但他們對此卻好像一無所知,似乎要什麽有什麽是正常的,是應該的。
所以,對一般人來說,能用來逃離現實的昂貴度假村在他們眼里,反而普普通通甚至充滿了“得不到”的煩惱。
這是一個關于privilege的故事,但比起其它相似題材作品,本片無論是故事走向還是角色塑造抑或內核深度都是相當出色的。
遊客里,Paula是唯一一個非白人,但此刻她享受著一切白人特權,膚色只是讓她比她的同伴稍微敏感一點而已。
從Paula和Kai的對話里能看出,她並不那麽喜歡自己“最好的朋友”Olivia,對她的缺點完全明白,甚至看著Olivia這一家人不由自主流露出的高高在上感,她也並不是那麽舒服。
但與此同時,她卻跟著這一家人度假,享受著這家人特權帶給她的一切好處,她內心自然是煎熬的,但這份煎熬並不能改變她同樣作爲擁有特權一方的身份。
Quinn大概是本片最讓人同情的角色,他被家人忽略,也沒有家人這種理所當然的態度,可是作爲這一家人的一部分,他同樣是享受著特權而不自知的。
另一個讓人同情的角色Rachel也差不多。
Rachel的丈夫Shane是典型到不能典型的有錢直男。
他自信爆棚,對自己應該擁有一切毫不懷疑,毫無意識地俯視所有非自己階層的人,哪怕是自己的新婚妻子。
還在蜜月中的他就可以隨意貶低妻子娘家,貶低妻子的工作,完全可以想象對其他人,他會是如何瞧不起的態度。
可是Rachel和這樣一個人在一起真的那麽值得同情嗎?
丈夫咄咄逼人的態度雖然令她不舒服,可在這里,她卻實實在在因此享受到了隨之帶來的特權。
並且Shane從來沒有掩飾過自己是怎樣的人,這就讓人好奇,Rachel怎麽會這才意識到自己“犯了個大錯”呢?
擁有特權的人,往往意識不到自己無意間的舉動對別人的影響,Tanya就是典型。
在她最迷茫最消沈最孤獨的時候,Belinda出現了,她于是鼓勵Belinda去擁有自己的事業,提出自己能投資。
一開始並不爲之所動的Belinda慢慢開始相信,相信眼前這個“富有的白女人”(rich white lady)真的能改變自己的人生。
但Tanya的一時興起後,根本沒有在意留給Belinda的會是多麽大的失望。
本片主旨顯然是嘲諷1%階層,但這種精准揭開這群人虛僞表面的方式,真是太獨特了。
和其它講富人作品不一樣的是,大部分作品里,無論是角色本身還是觀衆視角,都會很明確地表明“這不是一群好人”,或者至少,這是一群“缺點明顯又多面的人”。
這個故事里的所有人都覺得自己是好人。
Mossbacher一家都覺得自己很woke,但說著說著Nicole就忍不住心疼作爲“白直男”的兒子,認爲這個人群這幾年已經遭了夠多苦了。
Olivia倒是能爲朋友Paula說話,也理解看著夏威夷土著表演時Paula不悅的反應,可是她的一切意識都只是言語上的,毫無任何行動,哪怕是和Paula真的好好談一談。
Shane覺得自己作爲丈夫,讓妻子不要辛苦做無意義的工作是體貼,“我都養妳了妳還要怎樣?
”甚至算得上這群人對立面的酒店經理Armond,他對于自己這份無時無刻不需要和麻煩的客人們打交道的工作非常厭煩,于是找到了自己對抗發泄的方式,和Shane對著幹,但不知不覺也讓自己陷入了爬不出來的深坑里。
大部分以富人爲主視角的故事裏,哪怕主角是“壞”的,也會讓觀衆不由自主站在主角一邊。
但本劇特別就特別在,它同樣是從富人視角來講故事,既沒有合理化這些角色的“壞”,又沒有因爲大部分角色都不那麽好而讓觀衆沒法看下去。
它既沒有刻板印象里的富人醜態,沒有用卡通化醜化的富人形象來嘲諷,又確實揭露了他們虛僞的一面,所以讓人覺得真實的同時,作爲文藝作品,也足夠好看。
撇開對富人階層的嘲諷,本片整個故事本身就很特別。
雖然第一集一上來就有一個“有人死了”的大謎團,但是和《大小謊言》(Big Little Lies)不一樣,越看下去,觀衆越不在乎謎底。
全部這6集,所有角色經曆的故事看起來都是波瀾不驚的小浪花,但就是這些小浪花慢慢彙聚起來,最終迎來了大波浪。
觀衆的觀看經曆就是,也說不上到底期望一個什麽結果,但就是想看下去,想看看這些人一步一步都會經曆些什麽。
所以前5集來看,這好像是沒有誇張大drama但是能勾著觀衆一直看下去的故事,但是到了最後大結局,卻奉獻給了觀衆非常意外的高潮。
所有的故事都不是無用的,所有看起來不經意的小細節最終爆發,這個“誰死了”的謎底以一種非常黑色幽默,又非常合理的方式把所有故事線收攏起來,相當意外,也相當精彩。
而且更難得的是,正是這最後一集,很多角色都變得更立體,更像真人。
比如,本來觀衆非常同情的Rachel,當她對著被Tanya拒絕的Belinda哭訴自己的人生困境時,真的很難讓人再有什麽同情。
想想看,一個人群里一眼就能成爲焦點的年輕美女,她最大的困境是富有的丈夫要養自己,但是自己又不想當一輩子的arm candy。
坐在她對面的Belinda呢?
幹著一份普普通通沒什麽前途的工作,成天和這些何不食肉糜的富人打交道,剛以爲遇到貴人能將迎來人生轉折,結果不過是人家旅途的小插曲,還得繼續爲生活奔波。
天天996的社畜要是面對一個富二代哭訴自己明明想努力,可是無奈家里太有錢了只能委屈自己天天到處花錢玩,Belinda一臉生無可戀站起來就走的反應,大概已經是相當克制了。
一整季都讓人覺得Bitchy的Olivia在最後一集里也有驚喜,她似乎理解了Paula對自己和父母完全一樣優越而不自知的指責,沒有選擇爆出Paula的秘密,反而擁抱她安慰她。
Tanya也是,不能說她完全沒有意識到自己讓Belinda多失望,她顯然是有所內疚的,只不過Olivia和Tanya的負罪感都是在自己已有框架內的,她們確實是真實的有感情的人,但對于她們既有認知,也就是充滿特權生活之外的東西,一疊鈔票和一個擁抱,大概已經是做出的最大道歉努力了。
一开始觉得挺轻松,挺好看的,不过到最后两集,就有点不是滋味起来。
单身女富婆——一开始我还挺喜欢她的,虽然她看着一副神神道道,乱七八糟的样子,但是我认出了她,我在《破产姐妹》里见过她,她开一个清洁公司,手底下若干个清洁女工,她大胸大屁股的夸张身材,她讲话的夸张姿态,都令人印象深刻。
她在这里老了许多,比原先更加胖了,但是我还是认出了她。
这令我对她有了一个先入为主的好印象,虽然她对黑人按摩师突发的热情让我感觉有点不大靠谱,但是,我还是很希望她的热情和她的投资真的都能落实。
然而预感成真,这份热情果然是不靠谱。
一旦有男人上门,她立刻就转移了注意力,开启了她颇有自知之明的——“我很黏人,情绪很不稳定,几乎就是个疯子”——的恋爱之旅,虽然她这个恋爱,在我看来也毫无靠谱之处,但是她认为她开启了全新的人生,她摆脱里的她的旧“窠臼”(没有英文字幕,我的听力又不行,没听明白原文到底是个什么词)。
总之,她告诉黑人女按摩师,创业投资的事就此作罢。
老实说,黑人女按摩师表现得算是非常好了,她心里应该是早就知道这事儿不对了,但是她还是表现得很自然,很体面,绝口不提投资的事,直到女富婆自己开了口。
坦白说,这番说辞真是太虚伪了——“我不能像以前那样,用金钱操控别人,我不能再进入一段交易性质的关系”。
我能接受在结束的时候说上一点虚伪的,遮掩的饰词,毕竟人们要维持一点体面,不要轻易撕开那温情脉脉的面纱,但是,这样的虚伪也实在是太讽刺了一点。
女富婆给了黑人女按摩师经济补偿,一个厚厚的装了钱的信封。
但是黑人女还是哭了——她一定是有过很大的期待,充满对新生活的想象,她还写了厚厚的企划书。
这时剧集里最难堪的一幕发生了:富婆回来拿太阳眼镜,正撞上黑人女的哭泣。
她拿上眼镜,几乎是慌不择路地跑走了。
好吧,也许我应该说,女人好歹比男人强些,至少女富婆给了钱做补偿。
我希望这钱能令黑人女好过些,但是,我看她的样子,似乎是在先前报了太大的希望。
也许她以为她的人生要转折了,结果却仍然陷在黑暗里。
这点钱也许完全弥补不了她的精神创伤——但是我得说,有总好过没有。
这一段,女富婆和黑人女的故事,是我以为最好的。
很讽刺,但是很好。
与此同时,高管母亲的一家就简直是荒谬。
那个大惊小怪的窝囊父亲,就因为挨了窃贼一顿揍,就变成了儿子女儿老婆心目中的英雄??
疏远的儿子,叛逆的女儿,就跟被洗了脑一样,成为了父亲的崇拜者,最扯的是一直看不上他的冷淡的老婆,竟然因此跟他做起来爱来,还获得了极大的满足???
这真TM的太扯了,美国人的英雄情意结简直已经到了荒谬可笑的程度。
女儿和女同学的那一段也很扯,前面还行,对少女的塑料花友谊表现得还算不错,这是少女们很具有代表性的一种关系:在彼此作伴,共同玩乐的同时,暗涌着一种隐秘的嫉妒和恶意。
尤其是这种,贫富悬殊的关系。
大小姐身边总是会有一个梅香的,只不过这个黑人少女梅香不那么恭顺,也不那么能忍——她的恶意释放了出来。
所谓为夏威夷土著的不平,不过是一种借口,她心中有她自己的不平,不忿,不能忍,她借此都倾泻出来。
然而结局是那个势利刻薄的大小姐主动原谅了她,拥抱了她——excuse me??最后一集的大小姐是被人穿越了还是夺舍了?
新婚夫妇那一段,新婚妻子是《致命女人》第一季里的那个狠角色。
她在这里变成了一个跨阶层嫁进豪门,又不甘当花瓶的,有点混乱,又有点莫名的小女人。
坦白说,我不明白白她为什么那么不满于她丈夫要求换房,这在我看来是理所当然的:订的是蜜月套房,结果给的是次一等的套房,他要求换回蜜月套房有什么问题?
那个经理就是有问题啊,自己犯了错,不但不肯承认,还一直推脱,你弄错了房间,蜜月套房重复给人订了两次,那你至少把多出的那份钱要退人家吧?
总得道个歉,给点补偿吧?
他却是根本就不承认,男房主把订房信息都放在他眼前了,他还是一味东拉西扯——我一点也不同情这个经理,他就算被开除也不冤。
更何况他还压榨他的员工。
当然这个男房主也的确是很有问题,他好像全靠家里的钱过日子,当然,他家里很有钱。
他和他妈妈的关系好得有点,怎么说呢,我跟我们家的猫就是这样的亲密,这样的,怎么看怎么喜欢,怎么看怎么都是“我的宝贝儿”。
但是我的猫可不打算跟别人结婚。
他老婆坐在一旁,听着他和他妈妈絮絮地家长里短,明显是觉得不适了。
这妈妈还是如此的,充满了有钱人的优越感。
其实我不大明白的是,她嫁入了豪门,虽然是有婚前协议,按她的话来说是“条件非常优厚”,但是为什么她上学的贷款还没还上?
这里有点含混,我没搞明白她嫁个豪门,拿到手的实实在在的好处到底是有多少。
如果好处够多,那么暂时不去工作也问题不大,如果像她对女高管说的,婚前协议会让她离婚后维持不了她的生活——怎么,一份“条件优厚”的婚前协议,连她离婚后的生活都维持不了的么?
好吧,就算婚前协议不怎么样,那么既然老公和婆婆都口口声声“你现在已经不需要赚钱了”——那就他们实实在在地那钱给你呀,足够数字的钱到了你账户上,那你不上班就不上班呗,反正上班不也是为了赚钱么,她不是也已经清楚她毫无天赋,没有足够的能力,写的东西都不过是狗屁么。
然而她一句也没提钱,光是哭得上气不接下气地对丈夫倾诉她“要保持尊严”。
“不想当附属品”。
好吧,有这个意识也行,建筑在性吸引力上的婚姻本来就不靠谱,早离早好。
然而莫名其妙的,她又回去了?
发生了什么?
难道只是因为黑人女按摩师那句“我没有什么建议可以给你”??
第一集里放了个圈套,让我误以为死了的是他老婆,却原来是那个经理。
好吧,总的来说,这个剧想表达的似乎就是,穷人最好还是远离有钱人,靠近他们会变得不幸……经理死了,按摩师精神受创,黑人少女的露水情缘被抓起来了——而有钱人们,他们圆圆满满,和和美美的,度完假离去了。
任何一段情感划出的都是高开低走的线路,只是高开以及低走的形态各异,虽然不少人以“我的视线一刻也无法离开你”起头,以“眼皮懒得再抬半秒钟”收场。
HBO正在播出的6集系列剧《白莲花度假村》(The White Lotus)比较有创造性。
男主角之一马克初遇妻子的时候,爱之深情之切甚至引发疑似priapism的症状。
我的文字一直以青少年能读为准则,所以此处不宜展开解释这个医学术语的意思。
到了中年,孩子长到十几岁的时候,马克的看法出现断崖式下滑,面对成为高科技企业领军人物的妻子,亲近的念头让他感觉如同“生吃活虫”。
这部社会讽刺剧安排在一处专为高收入者服务的夏威夷豪华度假酒店。
美国社会最安全的调侃对象除了每个人自己,接下来就是权贵,而这部剧对成功人士的挤兑实现了以庖丁解牛为基础、随即投放灵巧炸弹般的稳准狠。
在一个幸福感似乎无法抑制地自然流淌的场所,其实没人幸福。
一个姑娘或许符合美国社会最广为接受的“漂亮”标准,但她的创造性没法超出平均水平太多,而且蜜月启动的头几个小时就开始怀疑人生。
有钱男性编织的“钱多钱少没关系,真爱高于一切,永续不断”的美好谎言,一句不经意的“你妈可能买不起机票吧”就尽毁长城。
他最不缺、或者说唯一不缺的就是钱,但锱铢必较,一步升入迫害狂的境界。
我偶尔会注意在公共场合捧着本书的人读的是啥,比如飞机火车上的邻座、公园长凳上的陌生人之类,因为我相信以书取人其实远比以貌取人牢靠。
这部剧让我改变了看法。
在白莲花度假村,有钱人和有钱人家的孩子躺在沙滩椅上读什么书其实都经过了形象设计师,天气好读尼采以显示深刻,阴云密布则读弗洛伊德以显示心之官则思、天气无法减少内心世界的丰富。
对他们来说,书的封面远比书的内容重要。
喜剧+悬疑+批判+哲学,《白莲花度假村》让我见识了,一部剧作可以丰富到什么程度,不管从什么角度:思想,故事,人物,影像,音乐,都有值得玩味的地方。
这部作品完美地诠释了如何用生动有趣的形式表达最赤裸的现实批判以及最本质的哲学思考。
它证明了一件事:喜剧片也可以很深刻,文艺片并不是沉闷的代名词。
这部作品的丰富性,让我很自然地联想到《红楼梦》,都是在限定的空间里讲述众生百态,都是通过对家长里短的“小”描写,探讨人类众生自然善恶这样的“大”主题。
一个是在贾府里见出繁华的幻灭,一个是在度假村里映射出一个以美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社会。
如果用一句话来归纳这部剧作的故事,那就是: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Battle。
结局似乎也在意料之中,以无产阶级的彻底失败而告终。
和富二代Shane斗智斗勇的Armond,根本不是富二代的对手,以为可以借着职务之便去惩罚对方,但人家只要一句话,就能让你马上丢了饭碗;想要通过盗取富人首饰为土著争取权利的Kai,没能如愿以偿,反而进了监狱;被白人富婆一句无意的承诺点燃梦想的 Belinda,在富婆的主意改变后,对富人抱有的那一点点希望也彻底破灭了,但为了生存,她不得不重新拾起职业假笑,做一个好好服务资产阶级的职业打工人,这正应了那句话:我看不惯你但我却干不掉你...同样看不惯资产阶级的 Rachel,在资本主义的语境下,她和Shane的婚姻不再是爱情的胜利,而是资本的胜利。
在Shane的众多追逐者当中, Rachel成了笑到最后的那个,她拿到了资产阶级赠与她的奖杯,金光闪闪,价值连城。
按道理,嫁入豪门的 Rachel应该高兴才是,但在和丈夫度蜜月的过程中,发现眼前的这个男人除了有钱之外,简直一无是处,是个彻头彻尾的妈宝男。
虚荣,幼稚,自私,傲慢,对于自己真正的需求,他压根看不见,他从 Rachel身上看到的,是美貌,是肉体,以及可以炫耀的资本。
Rachel对他来说不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伴侣,而是一个没有感情的附属品。
逐渐看清现实的Rachel想要改变,但发现自己能力有限,离开Shane之后的生活或许还不如现在,一番挣扎之后,她又做回了富二代身边的那个花瓶...在如此无望的内核之下,导演还是给观众保留了最后一点希望,这希望来自 Nicole的儿子Quinn。
一个浸泡在资本主义的物质中,整天以手机为生的懵懂小子,在手机被海水重走之后,却无意中得到了自然之美的补偿,并最终找到了自己存在的意义:加入划船队。
好在还有这样来自于年轻人的觉醒,这个社会就还不至于太绝望,看着Quinn在晨曦中的帆船用力地划着桨,我们好像看到了改变世界的曙光。
作者只把最美好的祝福放在小儿子身上了,贴近自然是人洗涤生而带来的原罪的最好方式了。
富人真地来度假了,获得了疗愈,和好,甚至爱情;而穷人付出了劳动,情绪价值,甚至赔上了人身自由,和生命财富,信仰崩塌,自我丢失。
The writing is on the wall. 对于依附高管一家的puala, 对于选择做洋娃娃,隔壁挂件的rachel, 悲剧的,虚伪的,摇摆的,两面的,自我厌恶的人生已经预示了。
富二代妈宝男演的太好了,看的时候不由得想起身边的一些男的,表面看起来不那么妈宝,但是真的很相像,世界一定要围着他转。
总因为小事发脾气,喋喋不休,总想着报复别人,总担心别人针对他,焦虑于别人不够尊重他,把身边朋友的惨事拿来取乐,谈起朋友总是一副鄙视的语气。
还有一些男的,认为别人的工作爱好毫无意义,反而是当个花瓶,当个按照他人期待要求,结婚生子组成家庭的机器来的重要。
【初印象】HBO的剧很少让我失望,因为其大胆。
这个有线电视台的节目一直敢挑战各类的底线,道德的,政治的,思想的,文化的,宗教的。
HBO向来敢拍普通电视台不敢碰触的领域。
而且HBO的剧善于制作平和优美的表层之下那些激烈、敏感的尖锐。
起初看完此剧的3集,我并没有思考很多。
后来我意识到原来在片末有编剧和演员的采访 Inside the White Lotus。
在听了演员对各自角色的简短刨析之后,我突然意识到,原来编剧在创作一部剧的时候TA原本想要赋予的深意,也许未必能很好地传递给观众,因为很多时候取决于观众本身所处的阶级、能否和角色产生共鸣、演技的表演和设计的细节是否能被观众捕捉理解,等等。
这部剧给我的初感就是角色树立得形象。
而在第四集中一系列隐藏的矛盾被推向了又一个高潮,各种矛盾逐一浮出平静的海面,种族之间的、性别之间的、不同经济阶层之间的、同性之间的、原住民和游客的、亲人之间的、母亲和女儿、父亲和儿子、服务的和被服务的,等等。
这部剧值得二刷。
第一遍的时候我觉得是黑色幽默娱乐剧,如果你再回头看的话,你会发现每个演员在塑造自己的角色上都花了心力去理解编剧的意图,并最大限度地通过各种小动作和小细节来表现人物的个性与肢体语言,比如,Rachel在和Nicole第一次面对面对话的时候,Rachel的双手一直攥紧小拳头,十分不安局促地做着一些小动作而不自知,面对Nicole的时候眼神时而不定,在被问到是否签署了婚前协议的时候,眼神不自觉地向下低垂,嘴角有点为难地上翘,相比Nicole双手安放且十分稳妥的坐姿,一个自信有财力且有一定品味的事业女强人 vs. 一个不自信的事业还未有所成的美丽窈窕女子就直接树立了起来。
还有Shane和Armond之间的互动,每一次都十分有暗流涌动的紧张感,你可以感受到两人在面下的那种内心小心思。
前三集娱乐,第四集尖锐的话题开始依次出现,第五集矛盾升级,第六集拨云见日。
是迷你剧,却一点不觉得在刻意拖延时长或过分浓缩细节。
时间掌控、人物塑造、情节构造,一环接一环,可以感受得出创作团队和演员们都有用心,却又不过分用力,火候掌握得恰好,低开高走。
【拍摄地点】这部剧的拍摄地点是在Maui的Four Seasons Resort, 这家酒店平均的房间价格从USD $1,300 $2,500 per night 不等,绝对是属于高奢阶层才能享受得起的。
而剧中的三对主要家庭,皆是非常富有、且有相当经济实力的 white privileged class。
【White Lotus】White Lotus,一般主要象征 "beauty, grace, purity of mind, wealth, knowledge, fertility, and faith", 甚至被称为 "Womb of the World",因为 "it is believed to denote purity of the mind, serenity of human nature and spiritual perfection". White Lotus也意味着重生(rebirth)和灵魂启明(spiritual enlightenment)。
图下是片头曲的截图,那朵圣洁的白莲花,是否像在子宫里沉睡的每个来到这个世上最初模样的我们呢?
最终出宫入尘的我们,都无法避嫌地泼染上了不同的色泽。
【片头】这部剧的开头曲是由一系列墙纸和绘图所组成的。
其中有夏威夷特色的动物、植物占据了大部分的画面,唯一代表人类的画面是毛利人,是这篇土地原始却失去了主动权的居民。
猴子,代表的是人类内心那个兽性和野性的自己。
Nicole的丈夫Mark在和儿子Quinn描述自己出轨时就把那一刻的自己形容成猴子,尽管事后会后悔,但是在性冲动的时候就是会无法抑制。
Yellow-bellied Sea Snakes 黄腹海蛇,是除在大西洋以外的热带海域中都会存在的一种毒蛇。
这类海蛇一般不在陆地生存,只能在温暖的海域里释放神经毒素猎捕海鱼为生。
一般在大西洋不会存在海蛇,因为连接太平洋和大西洋的Panama有大陆桥,阻断了海蛇跨洋的渠道。
另外南美和非洲底部的海洋温度较低,海蛇不会通过那里进入大西洋。
所以一般海蛇只会在亚洲、澳洲、北美等温暖的太平洋海域生存。
(待补充)【编剧 Writer - Mike White】我很欣赏相当一部分欧美剧影人的一个重要原因是TA们的才气和努力,并且TA们不会把自己局限在自己擅长或特定的那一块领域。
TA们往往身兼数职,并且会多种音乐、体育、语言、唱跳、文学等各种技能。
TA们会与时俱进,努力吸收新鲜事物,精进自己的实力。
对比内娱中过去数十年来各种捞快钱、买热搜、冲流量的“人傻、钱多、速来”的局面,内娱真的需要好好地精进和反省这样的价值与文化毒蚀,不应该再纵容和默许了,民众更应该去支持那些没有资本傍身、但人品和才气兼具的有良心但默无闻的艺术敬业者。
Mike White在show business不算有名,但是却身兼编剧、演员、制片人等数个职位。
现年51岁的他是双性恋,他的父亲在他24时承认自己是gay,所以和剧中Mark的经历有点相似。
这部剧是6集的迷你剧(miniseries),但是在各大影视评论中的反响普遍正面,这还是相当不容易的。
《The Guardian》直接写了一片文 title为 "The White Lotus is the best satire of wealth privilege on TV right now". 《VanityFair》也十分大方地写了文 titled "It's Gonna be a Hot Mike White Summer, Thanks to the White Lotus"。
Tanya的扮演者 Jennifer Coolidge 直接说 "Mike White is a genius"。
【Anxiety / We are not HEARing each other】四季如夏的夏威夷毛利岛,应该是休闲和放松的高奢净土,但是此剧中的每一个角色都一直弥漫着一种焦虑。
每个角色就像是在释放荷尔蒙一般地输出着焦虑,即便是那些不愁金钱的权贵阶层。
而剧中的人物,无论是单身、新婚、家庭,应该是最亲近的家人,却始终可以感受到TA们各自的孤独。
不被倾听、不被理解、不被在乎、自我的残缺、自身的背负、自己的不快,也许就是焦虑的根源。
每个人都在自顾自地抒发着自己的郁闷、沮丧、痛苦、失落,每个人也都认为自己有理,却无人认同和理解。
【海面镜头】我不知道你们在观看的时候,是否注意到了剧中经常会出现一个从海底跃上海面的画面。
海底惊涛骇浪,海面静好和安,就如同片头里的这些镜头。
海底时刻都在弱肉强食、你死我活。
海面上的人类却在维系安平康乐的祥和美好,但纷争和矛盾却永远一触即发。
【Connie Britton — 饰演 Nichole】54岁的Search Engine firm的CFO,被誉为Tech World 十名杰出女性高管之一。
她认为自己的成就是因为自己的打拼和努力,不是依靠裙带关系、不是因为自己的性别肤色、也不是因为占着平权和女权的Me Too运动的光。
她有极强的控制欲和行动力,这点从她在第三集中自己一个人反复调整搬动庞大的家具,就为了在Zoom meeting中能够完美出境可见一斑。
她是一个非常自爱和懂得自己要什么的女性,丈夫费了3年的时间才把她追求到手,她不想要欢爱的时候就直接拒绝、无视丈夫的自尊、因为丈夫曾经多次的出轨而彻底看清男人和感情。
她提醒Rachel是否有签婚前协议,是否有确保自己仍然有谋生的渠道,可见她对婚姻和爱情并无奢望,她看重更务实和牢靠的保障,即自己可以亲手创造的保障。
此外,她知道她的价值,她是这个家庭的 breadwinner, 丈夫的功用说得残酷点,可能就是生孩子的sperm provider,和同房有一个陪伴的室友。
我想就算丈夫真的得了前列腺癌,她也不会伤心太久,会更现实地打理自己和孩子今后的生活。
冷情、决断、自律。
唯一能让她焦虑的,我想只有工作上的成败,所以即使休假在外她也十分积极地检查工作邮件,关注公司内的情形变化,同时也不忘和客户视频联络感情,并努力不让客户察觉她在休假而懈怠了业务。
【Alexandra Daddario — 饰演 Rachel】 Rachel从一开始就充斥着一种拘束和紧绷的不安全感。
她明明那么漂亮、年轻、好身材,但是却显得那么胆怯和乖顺。
我从此剧的一开始就在思考她不自信的自卑氛围,从她拘束的走姿、有点佝偻的背影、过于谨慎的启口。
答案很自然地被Olivia在闲聊的时候直接扒了下来。
她太过单纯了,在比她小很多的人精面前,她完全没有胜算,她不懂得巧妙地应对她不想回答的话题,无法拒绝显得不礼貌、却又在无形之中透露了自己的小虚荣。
她完全是被剧中所有人可以轻易碾压的小白兔类型。
这点Alexandra的演技还是非常不错的(不知道有没有专人指导),无论是她走向Nicole时那种谨慎胆怯的姿态,或是她面对所有服务她的人都有着的讨好式的感谢方式,还是在面对纠纷的处理上总是希望Shane能够不再多生枝节的息事宁人,她都逐一体现了这个人物的特色。
她真的是一个单纯到无法想象她是如何存活的小白兔,她在和Nicole说话的时候就把自己家里的窘境一股脑地都说了出来,给了许多别人根本不在乎、她也没有必要刻意曝露的弱点和窘迫。
无论是出于面对偶像的紧张、还是她天性的傻白,她都很好地展现了人物的特色,且氛围把握得不错,Nicole微弱的尴尬也捕捉得很好。
她想保留自己的工作,她想保留自己人生的自尊、独立和自由,想要创造一些属于她自身价值的成就,却又每次被 Shane 和 Molly 说得不知该如何反驳。
TA们不可一世地说着她自己的工作是多么一文不值的一件事,她竟然无言以对TA的不屑一顾,因为她自己也认为自身能力不足、也承认业界竞争颇大。
她不想失去自己仅有的所属和自尊,但是又没有能力去坚定或圆滑地捍卫。
她一方面觉得自己嫁入豪门,似乎可以稍微宽慰一点。
但是另一方面又默默地害怕自己终有被厌倦和替代的一天,因为她签署了prenup,虽然是慷慨的条件,但是一旦离婚她的经济折损绝对更大,所以她想为自己多开辟一条牢靠的后路。
在被Nicole母女前后几个追问后,她还是对自己的婚姻呈现了不安全感。
在感受到Shane比一般男人更强的性欲,和他可以当着她的面去和陌生的年轻女生搭讪时,她更是对丈夫钟情于自己的原因介怀,对这段婚姻本身和自己的决定有了忧虑和质疑。
她介意Shane是因为sex和她的外相才和她在一起的,她害怕除了容易衰老和走样的外表之外,她再也没有留住自己丈夫的资本。
这一对感情从一开始就是不对等,但是她还是天真地以为也许自己的爱情和婚姻会有所不同。
她的婆婆Kitty从一开始就剥夺了她举办自己婚礼的自主和自由,全程都是符合她们家规格的高档婚礼,但是婆婆却从来没有亲力亲为,以至于婚礼那天到底举行了什么完全没有印象。
Shane随口说出的 "(your parents) can't even afford the plane tickets" 就彻底地透露出他骨子里对她家庭弱势经济地位的鄙夷和看低。
他对她,没有基本的尊重和关切,照他如此固执的个性,和她终将爆发的一刻,这是这两人新婚必定无法长久和稳固的原因之一。
第六集,Rachel在进行了反复的思考,向Shane坦白了自己做了一个错误婚姻决定的原因,但是最终还是在片末理智地从感性的假期回归到了理性的现实。
度假中,她其实非常清醒地意识到了这段婚姻的问题关键在她自己;次要的也在他;归根也在,她和他之间因为阶层差距所导致的思考方式与生活态度的截然不同。
她意识到了自己不快乐的根源在于自己本身,因为她理想中想要成为的模样离开现实中惨烈的自己太过遥远。
她总是想积极地达到某个目标,却又在时时处处地否定自己。
这样的矛盾在她和Nicole,Shane,以及Kitty的对话中都可以感受到她的思想与自卑。
她是有理想和目标的,无论是对自己、还是对未来,但是她又对自己极度地缺乏自信,所以最后她还是选择安稳地呆在了这个婚姻里,因为保险、安全,因为不愁吃穿、生活华贵。
自己不愿作为 trophy wife, an appendage to Mr. XXX,自己这些无形的自尊、清高、和理想,与实质的现实生活与利益(以及离婚的折损)相比,又算得了什么呢?
所以,她也许永远都会在理想与现实中痛苦而漫长地辗转,那时而蹿升出来、想要斩断一切从头开始的勇气,总是会被Shane的责难与自带的自卑而击退。
是啊 ,现实困难重重,自己也许真的没有才华(与Nicole的对话算是对她的第一大直接打击,然后是Shane和Kitty的),干嘛折腾这些虚无缥缈的,不如还是安稳地呆在一个帅气多金又宠爱自己的丈夫怀里吧。
毕竟,不是所有女人都能做到对自己彻底狠绝又决不妥协的。
毕竟,那样的人生需要付出的太多了。
【Jake Lacy — 饰演 Shane】 【Molly Shannon — 饰演 Kitty】 Shane的母亲,Rachel的婆婆,虽然出场镜头不多,但是人物形象却极其鲜明特色。
那个让人不得不怀疑做过nose job的鼻子,【Natasha Rothwell — 饰演 Belinda】 【Jennifer Coolidge — 饰演 Tanya】【Steve Zahn — 饰演 Mark】 【Murray Bartlett — 饰演 Armond】【Fred Hechinger — 饰演 Quinn】 【Sydney Sweeney — 饰演 Olivia】 【Brittany O'Grady — 饰演 Paula】 (其他角色,待补充)
反正我是看者有意。
第二集三个年龄段女人对成功的看法很典型。
女权也很典型。
女人45:搜索引擎公司掌权者女人30:闪婚嫁入豪门小记者女人18:自以为是叛逆小刺猬话说30搭话45,说我好仰慕你,可不可以给我点人生建议。
45说你嫁入豪门要签婚前协议,要知道不是所有婚姻都能走到最后,你要留好后路,独立自主是你的力量,不要放弃这力量。
女人不容易,我遇到了都能帮就帮。
30觉得很有用,说谢谢,说我以前写过你的报道,科技业十大影响力女性45脸色一变,说你写的?
那篇报道完全是在中伤我。
30不解地说,我是在赞美你啊,说你在企业界大杀四方。
45说那篇报道让人感觉公司是为了外界观感才让我升迁,搭上了反性侵运动的便车,把我描绘成精通算计的妖女,把公司的受害女性当垫脚石去实现自己的野心。
这篇报道让我很受伤,更伤害了反性侵运动的理念。
我历经磨难往上爬,全凭一己之力卖命工作,没有搭什么便车。
30说我是看其它报道改写的,没想到你不喜欢。
18是45的女儿,对父母和弟弟不屑一顾,对其他游客评头论足,带着女友来家庭度假,把弟弟赶到厨房过夜。
45对18说为什么陌生人把我当成模范,欣赏我的成就,你却觉得我有人格上的缺陷?
18说你一直忙个不停是强迫症,是掩盖内心的空虚。
你公司是社会结构解体的罪魁祸首之一,难道因为是女性当家我就该支持这家公司吗?
45说你应该支持的是当家的是你妈!
目前总结:45苦乐自知,尽力帮扶;30急功近利,患得患失;18个性解放,大义灭亲谁是白莲花?
白莲花也不是个好词了,都是白莲花夏威夷,我也想去,想去《迷失》里的那个瀑布潭
豆瓣网友的评价十分正确,这部的确是非常文学性的叙事,因此挺合我胃口。
最终各种关系都得到了修复或涉过浅滩步入新的境地,是不同于日式温馨的另一种治愈。
人生总会有这样的时刻吧,觉得自己被困住了,被束缚在一段关系中、厌烦周围的一切、向往理想国中遥远虚幻的平等正义、质疑自己所处的经济基础和自身的价值。
剧中的所有人都处在这样的困境中,有些已经称不上是烦恼,而是实实在在的人生痛苦。
剧中探讨了一些时下美国人感到困惑的价值冲突,殖民者如何面对殖民地文化、资产阶级财富的原罪、阶级固化、政治正确女权主义在男权社会中尴尬的处境,以及令我印象深刻的针对青年白人男性的性羞辱已经成为一种时尚等等,每一集都会有价值碰撞的那种暗流涌动和微妙尴尬,喜欢这种实验性的探索。
在人们越来越难共情的当下,这部剧就像是一个试验场,个中荒诞皆是合理的。
剧情也给上述种种矛盾一个暂时的答案,宏达命题的斗争革命可能在别处进行,但若想改变自己的话最终还是要回到生活本身。
俗话说鞋子哪里硌脚只有自己才知道,不管世界的观念变化的多快,我们的生活终究是跟身边人产生关联的生活,以诚实、尊重的态度面对他人也面对自己,诉说和倾听、谈判和妥协、保持联结或保持孤独,才是正解。
——药物滥用、酗酒成瘾几乎已经成了美剧中的cliché,用来铺垫人物动机恰如毒品和酒精一样,见效快、后劲大,但难免给人这群人没救了的感觉,甚至对他们后续的所作所为有点失了兴趣。
——白人确实要学习一下谦逊和尊重,在我看来,资产阶级老钱们如果说有什么原罪的话,最大的当属傲慢。
白莲花第一季对我直观冲击比第二季大。
故事结尾,为了“鸡毛蒜皮”事情作天作地白人特权者全身而退,留下了一个空欢喜一场而万念俱灰的按摩师;一个因入室盗窃而入狱的本地人;一个因拉屎而丧命的酒店经理。
甚至入室盗窃还把一对婚姻亮红灯的中年夫妻给整圆满了……个人认为第一季人物比第二季饱满真实,也更耐人寻味。
第一季宝拉,对标第二季谭雅助理波西亚。
都是平民有志青年,前者过分天真,后者满嘴虚无。
宝拉虽天真近乎蠢,但是好歹看清本质。
知道白人特权者的伪善,知道他们资本残酷积累,也并未在物质中完全迷失。
怂恿服务生小哥犯罪的初衷也是让他拿回被夺走的(可能会有分析觉得她嫉妒好友的犯罪动机,我只能说可能女性就是嫉妒的化身。
就好像我们所有低阶高阶思维都是建立在情绪化的基础之上的,理性思维只属于睾丸)。
当然最讽刺的是,原住民拿回被殖民者被掠夺的一切已经不合法了。
白人体制让掠夺合法,但是夺回不合法了。
暴力完了跟你谈法,文武兼备。
第二季波西亚,最开始我看她抱怨还能共情,但是后期她所谓的虚无很快被声色犬马所代替。
派对和性爱很快就使她快活。
进入舒适圈后,她很快开始走心,不巧立马被当头棒喝,直接知道好感对象的阴暗面。
但是面对这一反转,也无法激发出她身上任何发光本质,除了她有些晕开的妆面和欲哭无泪的神情,我也没看出来她有啥建树性的情感表达。
痛斥和接纳,两者都没有。
最后经历一切也直接独善其身,完全不顾谭雅死活(谭雅对她迫害从她的叙述中我都没听出来多少,除了象征性的让她不要出房门……)就个人而言基于前文铺垫我找不到她连警都不报的合理理由,可能就是最后Jack说对方势力很大不要惹吧……总之,就觉得真的毫无优点......宝拉这种角色生活中有,也很值得写,因为有发光点也有缺陷,就觉得存在理想和现实的戏剧性挣扎。
波西亚这种角色我不知道有没有,但是你写她干啥呢。
无非讽刺当代青年的虚伪做作,全程说社交媒体逼疯她,但是全程不离手机,书皮子都没摸。
她的当下生活就是感官享乐,我在她身上几乎找不到任何闪光点,就纯纯反面典型呗。
非常巧合的又是一位女性来演了这个角色,一二部青年角色不少,结尾一般都是女性闯祸,男性迎来救赎。
只是上一部俩女孩还有闪光点,二部就对比太强烈了。
二部男青年Albie天真善良,圣光遍地,还非二元性别,同情妓女,原谅渣父,甚至直面他爷爷的屁,最后播洒他爹的五万欧福音全身而退。
他一定有美好未来,毕竟他是特权白男。
对比之下剧里波西亚甚至精神头都比不上他——机场那场波西亚愁容满面,他了无遗憾神清气爽……一二部大堂经理其实塑造挺好的,一个男同一个女同。
特别第二部的女同经理,极富人情味,个人感觉相当可爱。
一部里面大堂经理其实我前期觉得很不讨喜,他工作导致失误后期却一直圆滑地甩锅或欺骗,我甚至觉得他不值得被共情。
但是最终他因此丧命我觉得剧情讽刺就合理了ーーShane和他都存在情绪问题,但一个得到惩罚是老婆和他闹离婚,一个被开除之后因此丧命,对比惨烈......二部大堂经理情绪合理很多,也没有过多怨气,只是来来回回调动人员而已。
而且情绪很容易平复,也没有一些打击报复。
Mia工作虽然是性爱交易,但是也不是完全无实力,对比其他事件也就觉得还好了……最后,谭雅为啥狗带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
虽然很遗憾,但确实是谭雅溺毙这一结局更有张力,给人一种久久意难平的感觉。
就好像你单挑二十多人头,被对方偷了水晶的感觉……谭雅的渣男丈夫估计是李白高玩。
猴子纷纷穿上衣服做了人,成了精致的利益既得者们。
dear white people, they come in your life as they please, sweep you off your feet, and then just take the fuck off.
其实最大的悲哀可能是最开始的怀孕生小孩的实习生吧… 因为到后面大家也确实都“不记得她叫什么名字 只是有一个模糊的印象”… 作为观众的我们也是如此,看完全部才发现 咦 那位实习生好像后面再也没有出来过… 我也不记得她叫什么名字了………
我觉得这部剧一点也不好笑,一点也不悬疑。
7分-
这真是对我来说的爽剧。编导(恰好姓White)对white privilege的刻画入木三分,每个角色都是典型,但生动,比如Shane(暗示Shame)就好比《革命之路》里主角叫Frank,怎么说,美国就是有这样一种“染缸性”,把任何东西,包括平权的rebellion,都变为傲慢/自我中心的附属物。毛姆写过食莲者,第一集经理说要带给客人模糊的感觉,这就是新的Lotus island,对特权者,white本身就是一种忘忧果。
啥啊,,,,blaming white people for everyone’s individual problem in life 是一种更大的殖民主义视角吧 这帮逼人出了美利坚到底还有谁在乎 😅👊🏻儿子线be like as long as我们高贵白人愿意纡尊降贵返璞归真 so called barbarian就会立刻感恩戴德无缝接收 你妈的 你会划船吗 你谁啊 你有事儿吗 😅👊🏻
刚看两集,感觉里面每个角色都有点神经质,期待后续剧情..配乐很好有荒诞的味道,剧情力度不太够,越看越平,对下一季也没太大兴趣。
白莲花酒店的原型是Maui的四季酒店,一个每晚房间最少1500刀最多几万刀的地方。想什么时候有钱去住一晚(当然,想要过有钱的生活,在看完这部剧的context下,其实非常非常讽刺了
这个系列Mini剧已经播出二季了,评分和口碑不错,补看第一季,觉得一般,好在只有6集,年前两天就看完了。虽然是轻松愉快的度假生活,倒也内涵着不少对当今社会、时代精神、文化的评判与反思,寓深刻于娱乐轻松外表之下,应该是进入家庭、融媒体网络中的视听作品的路数。等第三季出来,再看是否补看第二季吧。
富人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得到救赎,穷人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往下坠落。
编剧当然是好,夏威夷当然是美,但这是迎合美国市场观众低级趣味精心制作出来的巧克力味的屎;全部人低智商犯罪,每次剧情冲突都不合理;Belinda像从来没见过满嘴跑火车的顾客一样,哈士奇像刚知道豪门深如海一样,阿诺德掌握着几百间空房,非要在大厅里生孩子和搞基,胸口是芝士蛋糕?转角捅到爱??剁过排骨吗?知道有多难吗😂丑化夏威夷土著,丑化拉丁裔,too staged , too toxic, too ugly.
零星
剧集对于美国富人的刻画简直丝丝入扣,无比真实。 看到最后小儿子划着船驶向大海的时候,男朋友说他住哪儿啊,怎么生活下去啊? 我说,哦,dont you worry。他的白人父母会原谅他,然后给他寄钱的。。。
你们白人完蛋了。
我就是来看哈士奇的,哈士奇真好看
第六集能一星改成两星看第五集,感觉很熟悉,以为跟大小谎言是同一个导演
可能是我的精神状态尚可,也可能看的是青少年版,反正折腾了六个小时一脸懵逼
这个题材,中国拍出来可能就是《假日暖洋洋》这种不痛不痒的家长里短,这部剧却扒了美国社会所有底裤。三组灵修团,三类《寄生虫》。女权主义者的反抗只能坚持一夜,隔夜就想好继续做妈宝男的花瓶;白左新新人类以最具批判性的理论话术装裱自我,其实包括少数族裔闺蜜在内只是她追逐时髦的道具;女强人时时刻刻大杀四方,也享受着丈夫英雄救美的阳刚时刻;精神时刻蚌埠的富婆和土著大妈深情得都快要拜把子了,臭男人上身立马一脚踢开……只有电子儿童最终戒掉网瘾,复得返自然,留下了一点点希望。
每季死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