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感受:嗯…是我有问题吗?
我没觉得有法律错误,这是一种道德谴责(用一种很以恶制恶的方式复仇),没有到需要毁掉一个人的程度。
她对于男孩真的到了操纵的程度吗?
到现在为止,我依然觉得女主角虽然对自己的儿子似乎有明显的控制欲,并且似乎对男孩也只是抱着一种一夜情似的态度,但我暂时无法把这种‘身败名裂’式的复仇与女主角对于男孩的影响联系在一起。
(警告⚠️包含剧透)ep.1-4 剧评:双线叙事的手法,一条线是关于男孩在意大利的见闻 (同时也是男孩母亲秘密撰写的小说《完美陌生人》的影视化呈现,这其中包含的女主角凯瑟琳的“秘密”),一条线则是多年后的现在,男孩死去很久之后,男孩的母亲也去世了,而他的父亲则发现了母亲秘密撰写的小说以及儿子拍下的女人的照片。
父亲将过去儿子溺死在意大利的原因归结于妻子的小说中的女人(同时也是现实里已经功成名就的女人凯瑟琳),并且希望她能经历自己经历的痛苦,于是借此复仇。
故事很早就已经解开了两人的身份关系,双线叙述一方面是父亲的视角关于如何“复仇”(从开头女主角获得邮寄的书籍,联系朋友出版,去女主角儿子所在的店里偷偷将书留给女主角的儿子,邮寄到女主角丈夫的公司等)另一部分则是凯瑟琳的自白(第一人称),事情如何失控,她的内心想法。
能明显感觉到小说的痕迹,因为自白的部分实际上如果在原著小说里肯定是非常精细的,但是处理在剧集但是处理在剧集中反而有些刻意。
我能确认这部戏能吸引到较高的收视率,一方面第一条线叙事中香艳场景颇多,第一幕就是男孩与女孩doi真的我都愣了一下(还有后面和年轻的凯瑟琳的部分也是)另一方面,第二条线中男孩的父亲为了复仇将小说出版,甚至邮寄给凯瑟琳,刻意伪装成顾客送给凯瑟琳的儿子,还偷偷带着照片邮寄给凯瑟琳的丈夫。
正如他描述的,这是一颗颗炸弹缓慢引爆的过程,并且这条线里基本上每个人的部分都非常考验个人演技(心理上的起伏,但表情上没有太多大开大合),整体上很精彩。
我客观上期待后面如何破局,但有些失望于没有预告片展示的那么悬疑感十足,具有推理性。
不过原著小说的评分非常高,为了不剧透并没有阅读原著,期待后面会有的反转。
EP. 5-7剧评:反转集中在后两集,但是收束的太快了(前面有一定的线索但很少,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而且感觉大部分观众能猜到故事发展。
结尾的"不原谅"是体现出了真正的女性的韧性,以及作为一个母亲,到底能付出多少为了她的孩子。
整体上因为是小说改编完成度是很不错的,但是确实太满了,对于观众而言没有太多的解读空间。
完成度没问题,但在电影节观看对我而言是有点略微失望的,这如果是在电视机或者流媒体,我大概是会看完的。
立于每一个体立场都要尽量理解,哪怕演绎出不平凡之极端,基于角度都在求得一种最终的结合,结合的过程就在于———走向,也就是朝向———朝向世界之中面对他者与他者的他者之间的一场对话。
沉默决定着对话强于有声地片段式幻想与真实的混淆,前者更彰显力量,同时揭露真实可能的敞开。
人就应该为一切带着必然性的缺失找到边际,因缺失而选择也才能意志自由。
理解与理解的对立才能在缺失中超出人的自身性并诠释解释着自身。
融合是潜在的,要善于拉开间距。
剧中的人物都在试图从必然性的逗留中找出间距的相适值,相互拉扯试图从各自的偶然中挣脱出来,人的命运与自由总是处于双重的唯一中,范围———既它行进在对触发这一遮蔽事件的实际内容的先行占有和揭示的范围内———提供出一种暂时性解决,目光的转向。
组成命运女神手中纺线上的一切是有多么的无助,自由与必然的冲突也许就是一种永恒不倦的和解。
自由与必然的永恒游戏———辉耀-晦暗———追逐着。
有剧透,慎点!
儿子尼克到底知道不知道?
我一直揪心他经历了什么,但他选择了抹去记忆。
剧中铺垫了好几次,爸妈分别直接或者试探过,他是否记得5岁的度假旅行,尼克不是装的,他是真的不记得了。
看前4集时,我以为是白富阶层的潘多拉盒子,外遇吸毒、慈善黑幕、高嫁A婚里白男虚伪的精致利己,没想到看完发现,这原来是讲心理创伤的啊!
几个细节可以证明,尼克看到了那个现场:蕞有力的证据,当然是照片。
(火光中小尼克赫然出现在相片上,真是骇然又心碎)
二是气味。
病床上刚从麻醉中醒来的尼克闻到复仇老爹的须后水,唤醒了被压制遗忘的记忆,(年轻凯瑟琳去安抚儿子时,尼克也问过什么味道),那个镜头有明显的喘息声,他无意识地喊妈妈,是想逃离当年那个酒店房间。
亲眼目睹妈妈被暴力侵犯的场景,对一个5岁的孩子未免太过可怕!
发生解离是创伤的核心,小尼克的生命力停顿在了5岁的意大利海滩。
难以承受的记忆被抹去了,而嗅觉成为情绪闪回的连接。
(同样让凯瑟琳产生应激反应的味道)
三,真相藏在他为妈妈编造的另一个版本的故事里。
“他知道该死的是自己,结果他却被救起了……女主角唯一的孩子葬身大海,她从失去爱子的痛苦中站起来,这种角色非常适合她,而非拥有一个低调内向、郁郁寡欢、毫无成就的废物儿子.…..”
在创伤事件发生时,如果战斗或逃跑反应(SNS)没有被启动,就会出现僵住或崩溃(DVC)的应对模式。
对小尼克来说,现实有如遭遇海难,小船沉没。
疏离枯萎的他,在后来的20年里,一点一点地失去他的未来。
创伤的人卡在他的经历中,不能将新的经验整合到现在的生活当中。
他无法感受到活力,而失调的结果就是用上瘾去逃避创伤。
我觉得尼克第二天是有自毁意图的,无力感和巨大的自责,摧毁了这个可怜的孩子。
他拖着小船自己走进海水里,被救之后,一直回避凯瑟琳,那是一种防御机制。
其实内心深处,潜意识里他同情妈妈,事事都要顾及妈妈的感受。
儿童精神科医生佩里,给美国鲁豫奥普拉讲过一个3岁男孩自杀的案例。
小男孩目睹妈妈被人杀害,6周后爸爸与他回忆妈妈的时候,小孩跳下车跑向车流。
佩里医生分析,创伤经历被激活的时候,负责思考的脑区会被关闭。
小男孩并不打算自杀,3岁的他其实没有任何打算,他只想“迅速逃离”,逃离母亲被杀死的痛苦画面。
这不是一部优质好剧,这是一个关于创伤幸存者的样本。
我想说,一颗橡子中包含了橡树的全部,我们现在的每时每刻都由过去的所有时刻构建而成。
你经历了什么,你的身体从未忘记。
PS:彩蛋。
“中产阶级困境”这个主题: 凯瑟琳夫妇是典型的中产,一个是底层卷王向上,一个是高层权贵向下。
看似什么都有,社会中坚,安定富足但实际上呢?
一方面欲求不满,不满足财富,名望,尊严,以及最根本的——性;另一方面又胆小怕事,生怕一点点波澜会把自己乘坐的小船弄翻。
贪和怯是人类共有的。
中产阶级的困境在于一个“演”上,他们太懂社会对他们的期待了,作为“社会的稳定剂”,他们深知他们要表现出来知足和幸福,才可能在当前的社会体系中把握住自己的地位,所以他们需要用演来掩盖自己的贪和怯,因为一旦发现,他们就会失去现有的一切,就做不成中产了。
真相是什么样的,在这里其实不重要,我倾向于是两个版本的混合,老人妻子的版本无法解释十字架;而凯瑟琳的版本又无法解释“为什么之前不说”。
但无论真相如何,都足以让凯瑟琳害怕自己失去眼前的一切,足以让她折腾和恐惧。
凯瑟琳的丈夫也在害怕,他害怕的是自己失去作为丈夫的权力,怕的是妻子对自己的不以为意,他那看似对儿子的良好态度也是如此。
他赶走妻子来先发制人也是如此,知道妻子被强奸时候如释重负更是如此。
———— 作为对比,老人夫妇曾经也是中产,这给我们看到了故事的另一面:如果中产失去了赖以生存的核心,戏演不下去之后,又会怎样?
可以说,这个结果是相当恐惧和灰暗的,老人妻子对儿子的阴暗幻想以一种很扭曲的方式爆发了出来,而承受这种伤害的只有后面活得像个局外人一样的丈夫。
而当丈夫也失去一切之后,剥离“好人的外壳之后”,纯粹而原始力量开始体现出来:七十年的人际经验,出版和网络上的人脉,积蓄,对人性的洞察,充裕的时间和经费,配合上卸下伪装之后毫无道德包袱的决心。
而它本该也把凯瑟琳夫妇也推到这般境地,但或许是演成了习惯,便成了真,老人最后还是把道德观念挂上心头,放弃了复仇。
墨西哥三杰之一的阿方索·卡隆改编自一部杰出的形式主义小说的限量电视剧——一则令人乍舌的复仇双极故事。
阿方索2018的巅峰之作《罗马》的高潮,是不会游泳的女佣走进大海,救回被巨浪围困的两个小主人,这既抚慰了她对自己胎死腹中孩子的愧疚,也为她加冕救星的光环。
《免责声明》再次运用了海中救溺的桥段,毛头小伙冲入地中海,救回女主的儿子,自己却不幸溺亡,这成为全片的不可告人的题眼。
在这部长达7小时的章节体电影中,阿方索用不断闪回的热气腾腾的意大利情色滤镜,动人心魄却一闪而过的浮华,余波绵延数十年的悲伤和秘密,编织了一幅伤心挂毯,你挑选任何一道经纬进入,都只能看到两个人的生命列车迎面相撞的死结。
重点是,在我们观看时,这张画毯会挂满我们自己的成见、偏见、浅见的尘粒,积重难返。
《免责声明》的免责声明是:“当心叙事和形式。
”这等于是赤裸裸地昭告天下:叙事的目的就是操纵。
而诱人的叙事之所以能操纵我们,盖因我们渴望相信它们。
一叶障目的偏见和被愤怒冲昏头脑的无知,恰恰就体现在各种恶评和低分上,电影想表达的意思被你们一一印证,你们都是南希和丈夫,你们并不了解被性侵的心路历程,却说出女主没长嘴这种看似厌蠢实则真蠢的话。
就算你曾被性侵,且勇敢又主动的和盘托出,那是否有一类女性,她们就是羞于启齿,即便被丈夫扫地出门的关键时刻也吐不出半个有用的字?
你们有没有站在这种“懦弱又羞耻”的女性角度替她们想过?
没有,你们要的是爽快的复仇,凌厉的反转,诚然,这种剧情很抓人,但现实是,这种“懦弱”的女性非常多,多到你难以想象,超过电影情节。
我曾是这样一个女性的亲属,我知道那种想即刻让对方死掉,又庆幸能将此事雪藏的矛盾心理,时间久了自己都能骗过自己,最可悲的是,明明是被性侵,但由羞耻发酵出的罪恶感会压过性侵本身,在谎言和欺骗背后,自己变成了最坏的那个人,以至于要揭掉伤疤的时候,痛感掩盖了所有言语,同时也掩盖了旁观者的判断,这种无声的疼痛是所有养尊处优喝着奶茶看着剧的顺遂者们无法共情的,他们只会觉得你蠢,为什么一早不说?
为什么不扇死性侵者的家属?
为什么要绥靖加害者?
慢慢的你变成了话题中心,成了千夫所指的对象,即便有一天还你以清白,但疤痕是永恒的,这种事我经历过,电影反而拍的过于简单,现实只会更加窒息,毕竟不是所有女性都是坚强的斗士。
请关爱所有女性,哪怕她是个没长嘴的哑巴!
看得很入迷,从第二集开始大概就知道Nancy 的故事是什么样了,一直在想不至于因为怕affair暴露就不顾人死活吧……可能是先入为主,Catherine 这边的故事也觉得不够完善,怎么就强奸犯还要救她儿子了?
Sasha那边到底发生了什么给个说法不就佐证Johnathan 是个什么人了吗,非要搞这种两边故事都编不圆……就为了揭示Stefen软弱拖了这么多年才拿着因为儿子去世几近physcho的老婆写的书去报仇;揭示Robert 以为saint Catherine 出轨之后怒不可遏的大喊“我就知道你是个婊子”,以及知道老婆是被强奸的之后长舒一口气,折射他对自己性功能的不自信;揭示Nick被过度保护过度宠爱还觉得母亲不理解自己不爱自己,反智到只能做百货店导购还不好好做,被陌生人说母亲不爱自己就od到中风……Nancy 和Catherine像两个威风凛凛的母老虎,咆哮着保护自己的儿子和家庭(软弱无能不吭声的老公。
这么女性向的剧不知道要有多少baby boy破防了……这么看来,讲故事的目的已经不是讲故事了。
故事没讲全乎,各种话题倒是起的不少……
三线叙事,凯瑟琳与乔纳森在意大利的遭遇,南茜与斯蒂芬得知儿子死后的生活,凯瑟琳一家人被斯蒂芬出版的书搞得焦头烂额的生活。
值得注意的是,凯瑟琳与乔纳森前期的故事一直是以圆孔方法缩小展开的。
似乎一直就在暗示是书里的故事。
看的时候,我也很好奇,南茜写的书是凭几张照片写成的,那怎么能当成事实的。
导演把书里那段凯瑟琳勾引乔纳森拍得香艳至极,配合bgm真的如诗如画。
故事节奏很慢,结尾的反转以正常人的速度看到4-5集就应该猜得八九不离十了。
原本的真相也是非常非常的简单,也许凯瑟琳在哪个时间段直接对丈夫说“我被他侵犯了!
”,丈夫就能有耐心把事情听完。
但她不,她一定要从风和日丽的早上开始讲起...也就老爷子有耐心等药效才有机会听她讲完吧,被所有人误会真的不冤。
有些细节地方刻画的非常棒:跟老人生活能闻到他们身上的老人味;孩子明明有问题,但父母会在记忆中美化他;斯蒂芬吐槽现代网络用语等等。
最后罗伯特得知妻子被侵犯反而如释重负,在内心深处,妻子不检点是比被侵犯更难接受的。
斯蒂芬在烧照片的时候发现,原来尼克拉斯从小看到了自己儿子施暴的一面,从而被影响一生。
那一刻他也不知道自己设计了这么多年是为了什么吧。
乔纳森和前女友为何吵架不得而知,但从前女友得知他死讯也没有至电来看,一定是严重到无法原谅的问题了。
他有非常阴暗的一面,就像他犯下的罪过,但也有舍己救人的一面。
这两者并不冲突,人本来就是复杂的个体。
单用某一个词去评价明显是不合适的。
总结:如果只拍4集,将会非常棒,一旦观众猜到后面的发展,那说明拍的太冗长了。
片子上来有点混乱,几条时间线、几个人物的主观视角一起演,看得云里雾里,差点就弃了,好在坚持下来了,后面有惊喜啊。
第三第四集那是真的很香艳,尺度好大,年轻女主又美又欲身材火爆,看得要流口水了。
到第五集基本给女主定性了,就是婚内出轨然后对情人见死不救。
可是后面还有两集,必然有反转,反转么多数是猜到了,肯定女主是受害者。
但这反转的逻辑实在不通。
本片最大的不合理就是乔纳森为什么要救女主儿子?
一个心理变态的性侵犯,会舍身取义救受害者的儿子?
你可以说出于对受害者的愧疚补偿心理,也可以说一念成佛一念成魔,但这些理由都不成立的。
片子结尾就交代了乔纳森的父母知道儿子是什么样的人,只是不愿意承认儿子会做出这种事情,把儿子美化成人畜无害的样子,活在自己的幻想里。
这样的变态根本没道理会对受害者有愧疚补偿心理,不然也不会发展到连父母都了解他的恶行。
一念成佛一念成魔的戏码,在现实中或许真的会有,人心本来就复杂,你要说这是纪实作品,真实事件改编,我也就信了。
但在虚构的影视剧和小说中这么安排就是逻辑不通。
前一天杀人放火无恶不作,后一天大慈大悲救苦救难,这不就是写不下去了强行扭转吗,这种操作和网络爽文没什么区别了,想杀人就杀人,想救人就救人,不需要理由,主打一个爽字呗。
从乔纳森去救女主儿子,然后自己力竭游不动,女主看到也无动于衷,最后导致乔纳森溺毙这个主视角来看,明显是前一个版本的故事更合理。
寂寞人妻勾引小鲜肉,小鲜肉爱上人妻要和人妻在一起,人妻不愿抛弃家庭,人妻儿子遇险,小鲜肉舍命救情人儿子,人妻对小鲜肉见死不救,这样的戏码逻辑才通畅。
综上所述,这个片子的立意是很出色,但反转实在太拉垮,不但一猜就猜到,就是把女主从恶女变成受害者,而且反专的理由也完全站不住脚毫无逻辑。
除了香艳场面真心好看,我找不出什么理由来大肆褒奖这部作品。
作为有情众生的人很容易会带上情感和情绪的有色眼镜去看待一件事情以及一个人而完全掩盖或者忽略掉那件事情和那个人的真实一面当观众以为女主角是那样的时候其实她只是这样而已人世间的一切都一直如此这般来来去去地演练着直到某个人能从所有的无爱经历之中领略到一切都是爱
叙事太满了,最后的反转就无法从事实上说服人。
我只是来看大魔王的(显然还有猫猫),第一集略无聊,第二集开始好看了起来
七集就拍了这么个玩意儿 镜头台词那么多 每个人都还是扁平的 扁平到甚至每个人物的下一步动作都难理解
4.5。年度剧集级别的。首先是真正看到用电影视听的技法,再辅助剧集需要的语言,逻辑,剧本体量去完成一套限定剧集的拍法。本片的成功绝对是那些似有似无的旁白和人物强大的心理自白,前4集大量的铺垫,都在强调人物剧情漩涡的中心。第五集简直神来之笔,把前四集埋藏的线索刻画成一个自私,无情,纵欲的女人,再借由结尾的“为母”身份起到了不错的情绪肯定收尾。本片切实新闻逻辑的可能,拍出了绯闻,流言蜚语,道听途说的感觉。所有人都选择了自己容易接受,对自己的好的那部分,而拒绝沟通。对于沉溺信息茧房的真相也给出了回应:我不原谅,我也不知道怎么去原谅。精彩!乃至最后真相与否,凯瑟琳到底是无辜还是装无辜,剧集都没给出答案。这就是新闻真相的第三面,观众,读者,要相信的。
Must avoid being naive as a woman in this world. 好几次被trigger,对痛苦的表现太细腻了。
太好看了。乔纳森他妈根据几张照片就能写出一集的情节,还那么细节,真是太恐怖了。罗伯特听到真相后一个滑铲,和之前鲜明对比,实在是太好笑了。别太爱男了真的。
逻辑不自洽是这个类型的硬伤,有点可惜
四星半,凯姐演技绝佳
Even大魔王也撑不起这个剧
无聊到爆
“比起我有愉悦,被强暴似乎更令你容易接受,更松一口气,”这真是讽刺
还是觉得不至于最后才开口说一切是假的。无法原谅软弱无能狂怒的老公是对的,废物儿子能不能和他爹打包带走。
相当有意思。这是一连串的暴力,但最后揭破真相后,仍有冰山在下面。“邪恶书稿”真的是我今年很喜欢的一个题眼,或许它也隐隐指向我自己某些阴暗面。诚如镜镜所言,“性”是本剧相当重要的因素,它花大篇幅展现女主视角下的性,尽管那是“文学”的部分,但依旧重要且意味深长。那些以她主导乃至教导,并且不必“做完全套”的性爱,与最后夫妇俩的医院谈话形成巨大且必要的击打,全剧里几位男性的伪善统统被重重击倒。与此同时,女性角色们的复杂度也可惊叹。人真的是一种,凭自己主观构建就可连环释放能量的生物。全剧唯一瑕疵似乎只有最后一集的时间线,但与整体的精妙层叠相比瑕不掩瑜。只是我竟然也开始参与这个故事的辩护了,这会让我感到某种层面的恐惧:它抓住甚至拖拽了我,让我也构造了属于观众的一种表述。
拍得不错,画面构图都很有美学,就是这么简单一件事磨叽了这么多,以为看悬疑结果是这些?恶人会舍己救人?女主不能解释?西方s解放了那么多年接受不了一次出轨吗?还以为重点是男二救人,然后女主看着他死,搞半天这些人的重点是出轨?
糟糕的剧本,精良的制作。狗血的我笑裂了嘴上因为冬天干燥裂开的口子。
太矫情了,节奏又慢,看的让人百无聊赖。屁大点事,磨叽那么久!
老头看完小说后好像变了个人,立马从知识分子变得好猥琐。四个傻逼男的毁了一个女人的故事。“在你看来我被强暴的事实好像比某人曾带给我欢愉更容易接受,因为听到我被强暴后你好像释然了。”
小男孩有多没心没肺呢 你妈晚上被xx第二天还要出去买船玩
好烂的剧本浪费大魔王演技,就只讲这么一件事能车轱辘7集简直比国产剧还拖沓。编剧竟然用最没有说服力的方式来论证女主清白(自述),而且其他人马上180度转弯无痛接受了,这让看了女主被折磨了6集的我好像一个白痴。
这个剧本实在令人非常不适。性侵受害者真的会跟施暴者的父亲这样讲述事情经过吗… 不过关于Jonathan死后可以不用自证、不用面对这段往事的心理剖白特别真实。虽然也许不是这个故事的重点。P.S. 两家人都养猫,且多次给镜头,一只是美短蓝猫、一只似乎是田园橘白,用意不明,爱猫人疑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