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雄》不蹀血:大英帝国及其养子的风格——看《双雄》的意识形态文/空语因明原文地址:http://i.mtime.com/notime/blog/7718628/影片“欢迎来到庞奇”(Welcome to the Punch)的名字恰如一场邀请,让观众想看看这其中究竟有什么趣味。
据说它在某种程度上借鉴了香港警匪片的风格,对于不甚喜好港式动作片的我来说,虽不在意什么高尚的品味,但也期望它可以通过不列颠的方式表现出某种值得体会的情调。
该影片在拒绝了港式动作片的肤浅之后,似乎稍过深沉了,以至于让观众迷失在雾霾般的情节中,情调没有填充起来,角色的情感也模糊地像细颗粒物PM2.5似得。
没有看到我想看到的,有些失望,但也情有可原。
或许是它的不列颠风格使然。
这种英式警匪片风格与香港警匪片风格的差异倒也提供了意识形态分析上的切入口,可以在对其进行否定性审视的过程中捕捉些许规定性,关于叙事方式,情节,情感以及表现哲学。
【叙事:双关语片名与结构性失措】由该影片名“Welcome to the Punch”直译出的“欢迎来到庞奇”,将原来具有双关义的片名过滤掉了一层意思。
在理解微妙的词语时,翻译往往会起到如此过滤的作用。
“punch”一词具有多重意思,在这里应该主要表现出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大写的“Punch”,指的是一个港口的名称,也就是音译的“庞奇”所传达的意思;第二层意思是“用拳猛击”,这是音译的“庞奇”所没有传达出的意思。
这第二层意思对理解该影片情节是有益的,它涉及到影响本片情节的关键因素,也就是“控制枪支数量”。
为了防止枪支暴力泛滥,要控制枪支的数量和使用,这样的结果就是“用拳头说事”。
在影片的一开始男主角警察迈克斯的出场就是对着歹徒的一击“punch”,然后他竟在不携带枪支的情况下,徒手追逐一队持枪劫匪。
虽然据说英国警察不随身携带枪支是惯例,但是遇到了抢劫犯还在不携带枪支的情况下去追击,看起来仍然有些奇怪,似乎迈克斯与那伙劫匪之间有什么深仇大恨似得,或者迈克斯想去找死。
若不是出于劫匪的仁慈,迈克斯在这里就该玩完了。
即便如此,片名中的“punch”对剧情的照应是隐约的,而且这样的双关语难以体现到中文翻译中。
其结果就是观众几乎看了一部“无名”的影片。
这部影片后来采用了“双雄”的剧情意译片名。
与“欢迎来到庞奇”的直译相比,“双雄”的意译片名更加具有中文文学色彩,有一种江湖气。
这个片名应该是利用了它在剧情上与香港影片《喋血双雄》,它们都讲述了警察与匪徒联合起来对抗反派的剧情。
不过,从叙事上说,《双雄》与《喋血双雄》之间的相似是微弱的,它们在情感表达,情节主旨,结构设置等方面都不同。
“喋血”一词的缺乏表现在《双雄》影片中就是它不够热血,动作场面的量比较稀少,并且质也不够暴烈,相反,倒是给人以温和含蓄的感觉。
它没有给观众以肤浅畅快的体验,在感性上也不够动人。
个体理性表现偏重,压抑着情感的表达。
男主角迈克斯与女主角莎拉之间的情感甚至给人以若有似无的感觉,不像在《喋血双雄》中那么非理性,那么浅显。
支撑起影片标题含义的警察迈克斯与匪徒雅各布之间的情感线倒是勾勒出来了,但是他们的联合与其说是源于一种情谊或非理性的道德命令(道义),不如说是在危机中由个体理性促成的。
与这些主旨层面上的情感相比,匪徒雅各布的父子情感还是相当明显的,这种家庭意义上的情感几乎是该影片中唯一真正的情感。
《双雄》的角色意图就是在如此的个体理性与家庭观念作用下组织起来的。
如果观看者要把《双雄》当做动作片来看,那么或许就要遇到观看失措的情况:不仅没有看到多少激烈的动作场面,甚至在大部分观看时间里都搞不懂该影片在讲什么,在如何发展。
这种观看体验的问题是由本片的叙事结构造成的。
从叙事结构上看,《双雄》采取的是“哑铃式的叙事结构”,也就是故事开始和故事结尾含义大,中间环节平淡。
《双雄》影片的开头几乎不像是起点,而更像是一个故事的结尾。
就在观众期待接下来的情节对影片故事开头进行解释的时候,他们会发现,根本没有什么解释,就直接跳到了三年之后。
虽然导演在影片外解释说,开头警察迈克斯与匪徒雅各布的遭遇对迈克斯造成了受伤的阴影,影响到了他的生活和工作。
但从电影中看来,这样的影响是含蓄的,不表明缘由,迈克斯的行为显得有些神经质。
该影片的中间环节在平淡和含蓄中展开,不但没有解释什么反而增加了疑惑,因为含蓄并不是解释。
直到故事的后半段结尾,作为观众才开始明白这个故事讲了什么。
与其把《双雄》当做动作片看,还不如把它当做悬疑片来看。
该影片的含蓄悬疑,再加上冷蓝色调烘托出的画面,漫画式的,有一种“名侦探柯南”的感觉。
对待这样的影片,观看者需要做的只是看着它在结尾如何提供“只有一个的真相”,将前面的情节调和到一起。
【情节:影子内阁的阴谋】关于《双雄》情节发展的解释就是真相,这个真相只有一个:影子内阁的上位阴谋。
或者说就是在野党试图取代执政党的阴谋。
这样的情节设定具有显著的不列颠民主政治特征。
匪徒雅各布的儿子之所以遇害,是由于影子内阁为了营造枪支暴力泛滥的假象而故意为之的,越多枪支暴力丑闻就越向民众表明执政党的无能,因而也就越能促使在野党或影子内阁在接下来的选举中获胜,成为执政党。
影子内阁也叫预备内阁,是在内阁制民主国家中由最大的在野党按照内阁形式组建的,它的存在旨在牵制现任内阁或执政党,促使其倒台并取而代之。
影子内阁虽然为了推翻现任内阁总倾向于和执政党作对,但是它自己没有权力直接成为执政党,而要通过选举,要借助民众的权利。
为了获得民众的支持,影子内阁不仅会利用正当的方式,也可能利用阴谋或欺骗民众的方式赢得选举,就像该影片中影子内阁试图做的那样。
由此可见,民主政体也并非那么“健康”,也会有政治阴谋,也会因为权力而糊弄民众。
这样的政治阴谋会很烦人的。
相比较而言,集权政体更加稳定,比民主政体要优越。
集权政体在更换执政者的时候,根本用不着麻烦民众,只要“上层们”之间角力就够了,这样也不会直接伤害到民众。
反正在集权政体中只要是执政掌权者就一定是合理而正义的,是睿智而负责任的。
不像在民主政体中那样,执政党会愚昧自私邪恶不负责任。
对于集权政体,民众只要安心地接受统治就好了,谁统治都无所谓,这样民众不会烦心,也会很幸福很幸福。
如果世界上有什么极乐世界,那它采用的一定是集权政体。
【风格:大英帝国及其养子香港的对比】不论叙事结构还是情节设定,或者情感表达,《双雄》都表现出与香港式警匪片截然不同的大英帝国风格。
比较而言,《喋血双雄》是由大量动作场面累积而成的具有天朝游侠遗风的动作片,作为一种非理性道德命令的江湖道义是其情感表达的依据;《双雄》则以其含蓄的不列颠方式讲述了具有民主政治背景的悬疑片,个体理性与家庭观念来作为其情感表达的依据。
这些差异可以概括为故事欲的类差异。
它们并不需要在对比中被划定某种优劣的评价,尤其对于多元化的文化氛围而言,优劣的评价在客观上是枉然的。
不过,对比它们可以看到不同的意义。
通过对比它们看到的意义,不仅是由于现象域的区别,而且也由于意识形态的区别。
在现象域中看,香港警匪动作片(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动作场面量大,打斗武侠化或非现实化;剧情起伏而情感直接,倾向通过表情或举止直接传达出角色的善恶,也会通过表情举止扭转善恶判断;不太在意逻辑关系,缺乏情节的铺设,随兴而起一场说来就来的枪战,一阵说走就走的追逐;主旨表达的不是正邪对立就是江湖义气……说白了,香港式的警匪动作片所要达到的就是肤浅的娱乐效果,这也正是它的成功之处。
与之相比,不列颠式警匪片还不是等待解剖的尸体,因而不宜直接断其本质。
单从这部《双雄》所表现出的现象,该影片中的动作场面没有那么夸张,顶多会用慢镜头来表现非常态的视觉。
匪徒雅各布一伙在抢劫银行的时候表现出绅士般的姿态,这样弱化了他们的罪恶,强化了他们的魅力,也为之后的警匪联合作战减少了一定的不和谐。
该影片的剧情平直而情感含蓄,并且为结局做了很长的情节铺设,前后逻辑联系虽然不是一直都那么明显,但对于理解剧情来说不可或缺。
《双雄》之所以表现出那样的情感情节与主旨,其表达方式所具有的思维,根源在英国经验主义。
它是保守主义的,一步步稳妥地进展,角色间的情感以个体理性为依据;它是归纳法的,要理解该影片要从分散的事实中找线索,进而由分散的事实组装出进行事实判断或善恶判断的依据。
相对而言的演绎法风格是由一个明确给定的事实论断作为依据,然后去实践它。
香港动作片算是有些演绎法的风格,不过倾向非理性,它所宣扬的是冒险的自由主义。
《双雄》与香港式警匪动作片几乎截然不同,后者是前者几乎模仿不来的,如果说前者从后者那里借鉴了什么,那也是如细颗粒物般的,并且缺乏意识形态上融合的根基。
不列颠式的警匪片与香港式警匪动作片大致有着本质的身份差异。
香港式警匪动作片(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之风格的根源,从文化氛围上看绝不只是在于它隶属在天朝文化圈中,而是在于它的游离身份,是由于它实际上处在自由主义的文化圈中,在自由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影响下。
香港是作为大英帝国的海外租借地或殖民地存在的,人格化地说,香港其实是“不列颠尼亚的养子”。
这种养子身份使香港能够展现出冒险的自由主义情调,或者说那是一种浪子风格。
作为浪子的它带有自身的历史,带着它自身的迷信,因此它才能酝酿出武侠。
武侠在新的环境中影响着警匪动作片。
香港式警匪动作片有着和武侠一致的气息,一致的正邪冲突与矛盾,一致的江湖气,一致的自我困境。
一种身份的结束会导致一种风格的衰落。
《无间道》恰如一个身份困境的寓言,它说“出来混,迟早要还的”,这是对浪子说的。
有开始,也迟早要结束的。
曾出演过《赎罪》、《末代独裁》、《X战警:第一战》、《通缉令》等电影而一跃为“腐女杀手”的詹姆斯·麦卡沃伊携手硬汉马克·斯特朗的警匪动作大片《双雄》即将登陆中国银幕,此番两人在片中一警一匪大搞基情,痞子英雄的基情style不知道又会秒杀多少腐女的RMB。
《双雄》的开篇便是疯狂的猫鼠追逐大战。
狡猾精明的犯罪分子雅克布·斯特恩伍德(马克·斯特朗 饰)带领手下洗劫位于伦敦中心地带的银行,警察新手麦克斯(詹姆斯·麦卡沃伊 饰)奉命追捕,雅克布在击中了麦克斯的膝盖后得以逃脱。
几年之后,麦克斯的事业已经跌倒了谷底,但他依然没有放弃寻找雅克布的消息。
麦克斯对这位敌人的“痴迷”,正如同梅尔维尔笔下追逐白鲸的亚哈船长一样,宁愿与他同归于尽,也不愿意看到他逍遥法外。
警方发现,斯特恩伍德的的儿子倒在了机场,身中枪伤几乎丧命。
麦克斯相信,听到这个消息的雅克布会为自己的儿子回到英格兰,那样他就终于有机会再同仇人面对面,把之前恩怨一笔算清。
在整个影片过程中情节紧凑的几乎让人窒息,但是导演似乎并不满足于讲一个简单的、紧张的警匪故事,在整个影片中对人心理变化及人性刻画的入木三分。
电影的结局多少有一些出乎人的意料,但是仔细回想电影的情节又在情理之中。
电影的基本结构很简洁,故事情节则在丰富细致的细节中层层展开。
乍一看故事简单,实际上片中不断呈现的诡计、笑点、腐点,冲突不断、高潮迭起的剧情反转都给我带来了惊喜。
本片剧本是“2010年英国最佳待拍剧本黑名单”之一,所以决定电影成败的首先是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这是我们中国电影最缺乏的。
“双雄”的联袂,让电影的动作戏的精彩程度完全得到保障,着实刺激着观众们的雄性激素。
同时,影片不光有荷尔蒙爆棚的男人戏,“双雄”间的恩怨纠葛,麦卡沃伊与安德丽亚的情感牵绊,都是电影看点。
虽然这一部地道的英国黑帮动作片,但熟知香港动作片的朋友们不难发现是这一部港味十足的英国进口大片,导演以现代伦敦为大背景,并将英国传统的幽默戏谑,融入到宏大的场面、更为激烈的火拼对决中。
蓝绿色调的风格充斥其中,而又不乏吴宇森式的暴力美学。
枪炮火药、炸弹乱飞的大规模激烈枪战,充分显示了导演在黑帮片领域的延续和创新。
大段的枪战场面、快速的剪辑、暴躁的音效及颠晃的镜头足以吸引许多男性观众的眼球。
影片可谓是男女通吃的高质量动作片,在这个贺岁档大战中定能成为一匹黑马。
#2013观影# #双雄#,看惯了好莱坞大片的大场景大制作,偶尔换个英式来看也是一种调剂。
其实个人认为没有特效没有大爆破的电影必须要求演员的演技和过硬的剧本,这也是电影作为一种文艺作品的最根本体现。
本来还有大批从业人员在保持着这样的心态是件幸事,可惜的是除了心态以外的东西却都成了弱点,毕竟想要在剧情设置、画面风格、表演技巧等方面做出突破实在是难上加难,所以能坚持又不跑偏就值得鼓励啦!!!
习惯了好莱坞犯罪片的大手笔,猛一看这部英国人拍的同类型题材,格局小,人员少,就连为数不多的枪战都放在夜场,多少有些局促。
《双雄》的故事大多数时间都笼罩在黑暗之中,把伦敦的夜景拍得颇有些科幻感,这也迎合了主创本就欲图揭露的政治黑幕。
而两位男主角从仇人到朋友的演变,合作干掉大Boss的情节,惺惺相惜的兄弟情,不禁让人想到了香港电影。
港片的商业手法本是从好莱坞和日本电影中模仿而来,现在反而是英国人向他们学习,用不高的成本构建线索和人物。
《双雄》开场的小高潮就十分具有港片特质,这场追逐戏其实只有一辆汽车,四辆摩托,入夜后空旷的商业区内,既不需要群众演员,也没有大面积毁坏公共设施。
这让剧组足以省下一大笔钱,十分小心地让正派和反派们玩个猫鼠游戏,弄点心理悬念。
当小警探莱温斯基停车路旁,细听摩托痕迹时,熟悉港片的影迷完全可以把这个场景挪到香港中环,让刘德华、郭富城或古天乐来担当此角,绝不违和。
此外,在警局里的冲突,也与港片里的情景相当类似,如今的好莱坞不太会如此设置,更加突出了孤胆英雄的不甘和艰难,冷静有余,热血不足。
英国人拍电影就和他们的文学、戏剧一路,即便是警匪片这样的题材,也会把节奏放得很慢。
《双雄》里有两条主线,詹姆斯·麦克沃伊和马克·斯特朗的个人恩怨是最主要的情感线,警局大佬和退伍兵的政治陷阱是悬念,外加一条被打断的爱情线。
按理说这三条线索足以让90分钟的影片丰富、紧张,可偏偏在英国导演手下,处理得拖拖拉拉。
男主角对于腿上的旧伤有太多的闪回,而他那貌似干练的女友,却只留下不知所云的台词就领了饭盒。
影片里两位警员出门都不带枪,女警被堵在集装箱里就只能抡榔头,编剧为了铺垫最后的悬念,不惜让之前的剧情里充满了逻辑漏洞。
此片的原名为“欢迎来到庞奇”,这充满了俚语的单词,反倒不如“双雄”明了。
比起麦克沃伊饰演的奋勇小警探,斯特朗的归隐大佬更显风范,演技和气度上完全压制了前者。
影片中最关键的一场戏,酒吧大战,斯特朗居然转身去救逮捕自己的警察,这份从容和侠气,让看惯了他演坏人的观众一时适应不过来。
因为格局的限制,《双雄》的枪战场面不算大,剪辑还算中规中矩,那些慢镜的运用也不比港片高多少,也多亏了两位主演的表演才挽救了全片。
据说影坛新锐麦克沃伊为了此片回绝了乔·怀特的《安娜卡列宁娜》,成片如此多有不值,同样是英国电影,古典的文艺气质还是比山寨的港片风味更靠谱,除非,导演是盖·里奇或丹尼·博伊尔。
作者:沙河小子暗黑、警匪、枪击、血性...将所有这些元素组合到一部电影中。
那肯定会是一部相当精彩的黑帮题材影片。
影片中有警察神探有黑帮大佬。
有人代表正义也有人习惯邪恶。
今天(12月6日)上映的《双雄》正是这样一部影片。
看到詹姆斯·麦卡沃伊和马克·斯特朗所饰演的警匪角色在影片一开始从抢劫到两者大打出手上演强力追捕大戏时。
观众很难置信这是一部来自英国导演带有浓重英伦气息的警匪题材影片。
在电影迷的印象之中谈及英伦风电影你很难想到一部正邪两面持枪对轰的影片。
至少以往的影片中即便是枪战片导演们更加注重整部影片架构的工整性。
从而忽略了对枪战镜头细节的表现。
当然在日本、香港、欧美黑帮题材警匪枪战片发力全球市场之后。
英国人也尝试着拍摄出一些黑帮片。
但是这些影片带有浓重的英伦色彩。
例如《夹心蛋糕》、《性感野兽》。
在英国人拍摄的黑帮题材电影中这两部称得上经典。
但在影迷看来这样的带有英伦色彩的黑帮电影就像英国的男人们一样绅士。
无论是动作上还是场面上都大显斯文。
这样的影片很难让人有血脉喷张之感。
很显然英国导演埃伦·克里威想通过影片《双雄》完成突破。
他一直在努力让影片摆脱英伦味道成为史诗。
因为在他看来真正的黑帮警匪题材电影要更有男人味。
所以当我们看到影片邀请詹姆斯·麦卡沃伊和马克·斯特朗来担当主角便不足为奇。
这两个男人一眼看去便很铁血也很爷们儿。
另一方面很多影迷在看过影片之后都发出了这样的疑问。
为何在观看《双雄》时很多镜头让我们都感觉如此熟悉。
沙河小子看过影片之后也有同感。
比如阳台交谈这一经典镜头。
对。
这一经典镜头源自《无间道》。
影片的很多镜头中观众还看到了《喋血双雄》、《英雄本色》、《龙虎风云》的影子。
但是和前辈作品又不完全相同。
导演埃伦·克里威在影片中加入了自己的东西。
从而令人物的个性及风格更为突出。
一幕幕经典镜头便脱胎换骨般呈现于观众眼前。
当然除了情节设置令人感觉似曾相识之外。
影片《双雄》偏暗黑偏阴冷的整体质感及色调其实是大导演迈克尔·曼擅用的风格。
对于这些埃伦·克里威并没有刻意隐瞒什么。
他自曝自己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港产动作片的影响。
而迈克尔·曼的作品风格也是他极其喜欢的东西。
换而言之埃伦·克里威喜欢神秘感。
因此我认为我们完全可以理解为导演埃伦·克里威在通过这样一种方式向黑帮警匪题材影片前辈们致敬。
因为埃伦·克里威在完成影片风格突破的同时也是一个自我学习的过程。
毕竟先前国内的相似题材影片并无成功案例。
《双雄》的拍摄埃伦·克里威只能学习国外优秀黑帮警匪题材经典影片。
另一方面讲将这些东西呈现于观众眼前。
实际上是他对前辈们以及前辈们作品的一种尊敬。
在实现突破令影片成为史诗性作品的同时。
导演埃伦·克里威并没有完全摒弃英国电影人所注重的影片工整性及情节流畅性。
从最开始匪徒雅克布·斯特恩伍德带领手下洗劫银行事成之后与手下驾驶摩托逃离现场。
到勇猛果敢的警察麦克斯·莱温斯基只身追赶厮打过程中被雅可布射中腿部致其逃脱。
影片从一开始便奠定了一个极为鲜明的主题。
之后的故事必定围绕这一幕展开。
而三年后藏身冰岛过着无忧无虑生活的雅可布因儿子卢恩于机场被枪射中倒毙。
雅可布只能被迫再次出山。
警探麦克斯自然而然再次与雅可布狭路相逢。
两人之间的纠葛及接下来的故事便顺理成章娓娓道来。
可以说整部电影之中的情节都是环环相扣极为流畅。
一条主线贯穿整部影片。
其中又有几条辅线横向带动。
整部影片进程极其工整。
正所谓有因必有果而非天外飞仙般突然进入镜头令观众无可是从。
另外对于大多观众而言影片的快节奏及不断传来的震耳欲聋的枪击声甚是刺激。
观影过程中不少观众体内荷尔蒙激增惊叹这样的影片才有男人味。
总之这样一部纯爷们儿警匪黑帮题材电影在2013年行将结束之时登陆大陆院线绝对算是一个好的福利。
一年以来看过了各种题材的电影之后不妨看一看《双雄》。
相信这将是2013最后一次与众不同的观影体验。
重口味影迷会为之痴迷。
拍的很棒!
看完那个无良影评再来看电影,欢乐太多了。
但看完之后,也觉得好燃好刺激。
影片中,所谓的正义化身为了金钱和虚荣,出卖良心,失去灵魂。
而无恶不作的反派却怜惜无辜生命,只打伤警察的腿来掩护自己逃跑。
片中的警察内部竞争,上下级矛盾,片中的反派为了兄弟的孩子两肋插刀,而反派和儿子的亲情快成了片中唯一温暖的感情戏。
这是一个在虚假掩盖下黑白颠倒的世界,一方以善为名作尽恶事,一方以恶为生却尚存良知,如此讽刺的对比,仿佛在昭示世间本无正邪之分,而所谓的好人不过是偶然站对了位置的坏人。
于是,主角MAX作为一个根红苗正的正义青年,从一开始就和这个世界格格不入,他在电影前部分对新警员说反派丧尽天良无恶不作竟然还有人崇拜简直讽刺,可到最后他发现讽刺的不是世人崇尚暴力,而是正义装标下的邪恶。
故事到了结尾,本觉得MAX会随着反派一路逃跑,做一个隐于市的真正游侠。
但看到真正结尾时才觉得我的想法太平凡。
片中正义的化身MAX站在模糊的城市夜景前直面镜头,直面故事中扭曲罪恶的世界,平静下掩藏着悲愤,仿佛在说【来看看吧,这就是庞奇,这就是我的世界】那一刻突然有种被现实迎面一拳的感觉,似乎也再次扣题——WELCOM TO PUNCH。
欢迎来被现实打脸。
导演不错,演员不错,配乐不错。
比商业爆米花电影多了点内涵,还能舔到胡茬一美、暴力一美、病娇一美(大雾),反派演员马克·斯朗特更是帅到哭,真是迷妹舔颜消暑、活动大脑的绝佳选择。
不错不错,推荐推荐。
当画面上出现黑衣人,帅气机车,轰鸣马达,都市俯视大夜景时,确实心潮澎湃了一番。
激烈枪战,追逃,黑吃黑,卧底,反转,潜伏,一系列关键词涌入脑海。
当麦克斯出现时,隐隐感觉,他太纤瘦了些,与想象中与黑帮对峙绝杀的角色差距过大,白净的脸上溢满文弱书生之气,既无正义之感,也无丝毫侧漏霸气,更无蒸腾杀气,即便是几年后舍命只身追凶,仿佛也只是为了报当初一枪之辱,而那句“我的责任是抓坏人”在片中多次变异出现,是硬套的高大上主题。
于是只能寄望于其出神入化的演技,但总体而言,詹姆斯•麦卡沃伊的演技并不足以掩盖他的文弱样貌给人带来的先入印象。
在两雄对峙过程中,他的表现像是一个不停向大人讨要玩具的不安小孩,哭闹,执拗,易怒。
而扮演“大人”的,则是双雄之中的另外一位,斯特恩伍德。
作为一名杀手,他脸上的坚毅线条,紧抿的克制的嘴唇,凛然无畏的眼神,则纯粹是按照正面人物的路数来塑造了。
他所做的一切,仿佛只是遭人利用,陷害,只是为了替儿讨回公道,与此并行的,是他不乱杀人,不嗜血如命,曾数次挽救麦克斯于水火。
两位同样往阳面塑造的人物对垒,因为缺少了正邪两方力量的平衡,出现严重的一边倒的失重感,让人焦虑。
尤其是,该片后半部分,双雄出人意料又情理之中地共同联手对抗警局中的黑暗力量,这样的桥段在很多警匪片中似曾相识,两雄都做了某个事件中的棋子,而真正的幕后黑手反而是正义之师的上司,但这样的反转过于牵强了些,所谓的深刻主题有生拉硬套之嫌。
当麦克斯问出那句,当初在隧道你为何不杀我时,相信也正是许多观众的疑虑所在,斯特恩伍德只回了一句,for what。
单纯这两个单词,不足以服众,不足以塑造这个人物的多元型格,不足以构成圆满完整的情节弧。
片尾,在天台上,两人终于将敌手打败,而此时麦克斯又回身将枪对准了斯特恩伍德,斯特恩伍德面对此景,则镇定淡然地与之对视良久,潜台词是,乖,别闹。
麦克斯的多次反复反悔,让观众感受到的并非他的内心挣扎,而是,分裂。
因为他最初心心念念的只是,自己将斯特恩伍德押解回狱,一雪前耻,个人恩怨无私地飘在了他职业道德的上空。
但情节推进中,导演或许觉察到这样的小处出发过于不上台面,而后欲时时处处将之强行拔高,剥离感,分裂感愈重,不知所云,不明所以,混乱至极。
双雄在战斗中结下了深厚友谊,枪战中配合默契,“好基友”处处“激情四射”。
麦克斯与女搭档的暧昧恋情,则因缺乏交待,没有铺垫和过度,突兀而生硬。
甚至只在某次两人差点接吻的戏中,观众才恍然大悟,哦,原来他们早已暗生情愫啊,可怜没一个人看得出来。
情节设置方面,出现太多经不起推敲的敷衍了事的Bug,没有周密叙事,没有耐心寻味的多层嵌套,一眼望穿的情节处处充满漏洞和强行拔高的主题,加之两位男主频繁的深情对视,让人不停出戏。
预料中的硬汉对决,正义回转,始终没有到来。
总体而言,这是一部让人过于失望的片子。
文_东方不亲英国菜是黑暗料理界里的一朵奇葩,品相之丑陋、滋味之诡谲世间罕逢敌手。
英国电影在银幕世界中也有着独一份儿的禀格:要么如[七个神经病]一般极尽尖酸刻薄之能事,每秒24帧的黑色幽默不知收敛;要么像[锅匠,裁缝,士兵,间谍]一样摆着臭脸秀深刻,好好一出悬疑剧拍得既艰涩又沉闷,让人不知所云。
标新立异的小文青们自然将这种有着极端装十三之嫌的小众电影奉作神迹,而构成主要票房的大众影迷却基本对此无福消受。
伊兰·克里维拍[欢迎来到庞奇],多少有些颠覆传统的勇气和豪取票房的野心。
明目张胆地抄袭叫致敬,偷偷摸摸地致敬叫抄袭。
伊兰·克里维显然深谙此道,影片在公映前他就向公众坦言,[欢迎来到庞奇]深受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香港电影的影响。
从荷枪实弹的枪火对决、警匪一家亲的发展脉络里也明显能看出杜琪峰、吴宇森的影子。
套路易学,风骨难拓,克里维最难能可贵的是探得港产枪战片“御气使劲”的三昧。
女警员萨拉之死那场戏非常出彩,萨拉赤手空拳独闯敌巢,恰撞见心狠手辣的嫌犯迪恩,在逼仄的空间内萨拉既无力抗拒,又无处可逃。
这时非常杜琪峰的一幕出现了:萨拉眼看迪恩一步步迫近自己,她张着无助的双眼仅说了两句话:“麦克斯(警察)知道我在这……不要这样做……”迪恩则在暗影中不置一词地面露狞笑。
双方就这样在静默中对峙了整整一分钟,萨拉才做出困兽之斗,迪恩举止轻缓地将萨拉残忍杀害。
虽然从逻辑上难以解释萨拉为何没有配枪,但此桥段对沉默的运用已颇得港片精髓,萨拉的绝望、迪恩的冷血都在漫长的寂无声息中被推向极致,一触即发的临界紧张感绝非大开大阖的搏击场面所能营造。
缉捕退役军人迪恩一场戏则是片中另一亮点。
到底是英国制造,黑色幽默的老本不能忘,克里维安排警察麦克斯与劫匪雅克布及其搭档罗伊劫持了迪恩的祖母,在迪恩家待其自投罗网。
当迪恩推门而入,看到的却是一团别样的和谐:虽然罗伊已将手枪对准了老太太的天灵盖,老太太仍与三个劫持者谈笑风生,甚至一唱一和地质问迪恩为何晚归。
反观迪恩,面色如常不为所动,冷静地一语道破三人断然不忍对老太太下手……之后切回港片模式,进入对射环节。
在夸张的升格镜头下,双方飘飘然腾空而起,溅出的弹壳在空中画着优美的弧线变成一件件装饰,暴力美学于此役得到了完美呈现。
也许在戏剧高潮来临之前克里维已将能借鉴的港产枪战片元素拉出来遛了个遍,真到结尾该大场面对决的时候反而有些不知所措,于是最后的枪战群戏又变成简单粗暴的视听轰炸,而且剧情的漏洞也越发明显。
影片似乎有意在最后关头安排一场以寡敌众的枪战,彰显两位主角的英勇强悍,所有的无脑剧情只为硬生生凹出这一场面。
我们不妨来看看最后的几分钟都发生了什么。
麦克斯与雅克布抓到迪恩,要挟其打电话通知变节警长汤姆来庞奇见面,想乘机将其捕获。
电话中汤姆明显起了疑心,反复追问为何非要见面,但即便如此麦克斯和雅克布依然没有做好遭遇变故的准备,很难理解这两位在黑白两道混了这么些年为何连基本的警惕心都没有,而雅克布作为曾明抢银行的主,居然只能找来罗伊一位黑道兄弟陪他出生入死,罗伊重伤,自己只能与条子麦克斯并肩作战。
再看汤姆,显然他已怀疑自己东窗事发,也听出了罗伊打电话时的异样,却依然选择孤身犯险,独自驱车前往目的地。
反观麦克斯和雅克布,两人居然将罗伊独自铐在集装箱上,放心大胆地一起去对付赴约的汤姆。
这时候编剧看时机差不多成熟了,就让罗伊逃脱手铐,汤姆逃脱夹击,一群贩卖军火的小喽喽也不知从何处冒了出来,围捕这对“喋血双雄”……以少胜多的机会终于到来了,就看麦克斯和雅克布轻松料理完一干虾兵蟹将,再一枪轰爆罗伊的脑袋,围着缴械投降的汤姆,听他将犯罪的经过娓娓道来……除了结尾有明显的拼凑痕迹,诸如女警员巡夜不配枪之类的失误也在影片中俯拾皆是。
如果仅以剧情的合理性来评判,这无疑是一部大烂片,但对于首次尝试东西合璧的年轻导演克里维而言,能将[欢迎来到庞奇]拍得如此形神兼备已殊为不易,假以时日,难说其不会引起英国电影界一轮东学西渐的新风潮。
原文载于《看电影》周刊556期,有删改。
媒体勿转。
最先是被《欢迎来到庞奇》这部电影的名称所吸引,进而观看这部影片,也许有人觉得该片略显鸡肋和有始无终,但多加思考不难发现电影的名字为片子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庞奇”是“Punch”的音译,同样也是片中一处集装箱的代号,象征着权力之地,而电影整个剧情设计也围绕着“权力斗争”这一中心,与电影名默默呼应;电影“港味儿”十足,镜头带入感强,对港片尚未厌倦的影迷不妨一看。
又是一部比较简单的警匪故事,故事的脉络几乎完全照搬上世纪90年代香港的警匪电影,在全新的拍摄手法和高鼻子蓝眼睛的演绎下又再度上演。
在影视搜索中输入一下“双雄”,赫然出现在眼前的是超过两页的内容,这几十部片名为双雄或者片名中包含这两个字的电影实在是不少,大陆的、香港的、外国的,过去的、现代的,其中还不乏各国拍摄的大制作和著名影星出演的作品,可以说是各种款式应有尽有,总有一款适合你。
影片从一开头,就将节奏拉了起来,四个劫匪、四大包钱、四辆摩托,在黑夜中狂奔,一辆警车中的一位一根筋的警察独胆追凶,然后罔顾上司的一概告诫,成为了悲情人物。
当反派的面罩被拉开的时候,马克·斯特朗那张充满邪气的脸又一次出现在眼前,我这为什么要说又一次呢?
这两年好莱坞电影中就这位,出现的频率着实有点高,而且但凡他扮演的角色,就没一次是好人,(至少在我印象中是这样)貌似约翰·特拉沃尔塔最近几年逐渐淡出之后,就这位绝对堪称目前好莱坞的首席大反派。
不过伴随着故事的推进,影片中又出现了“总督”——大卫·莫瑞瑟,这位一出场别看他扮演的是男主角詹姆斯·麦卡沃伊的上司,但自他一出场,我就坚信这位绝对是不善茬。
接下来故事的发展很快的就印证了我的猜测,这一旦被印上反派的标签,想要翻身难也。
影片整体看来还算可以,故事脉络比较清晰,情节算不上非常复杂,但也有足够的曲折程度,影片中麦卡沃伊的表现还算不错,尤其是他围绕着他那条伤腿的表演,着实是有那么点意思,拿着大针筒扎进膝盖,把里面的积水抽出来,看着都觉得疼,而且这种事情还没隔一段时间就得来上一回,真是看的让人头皮发麻。
不过呢向比较他主演的《X战警》前传系列,这部作品真的只能算是非常小的制作了,而且中影在眼下这个国产大片齐聚贺岁档的关头将这部电影引进,怎么看都觉得有点抽数的意思。
看看各家院线的拍片就知道,这部影片想在国内有什么作为,几乎没有可能,观众们想看的都不一定能找到场次。
总的来说,还是一部可以用来消遣一下的电影。
完全抓住了港产枪战片的精髓。闷到内爆的雄性荷尔蒙,夸张到充血的故弄玄虚。。打低分的都是错误的观众群啊。。想看英式黑帮片的,想看JM装小清新的不用浪费时间了。。
啥呀这是。导演据说是个港片迷,我看应该是银河的粉。一美太不会接片子了,又接这些烂七八糟的
嚓~~心情不好还看到一部这样的烂片(没看完看到一半顶不住了)果断拉倒
节奏不好。
什么双雄,只看到马强叔一个人耍帅!上次看到这么炫酷的光头还是在斯坦森的电影里。电影开头好结尾赞,中间那段冗长又无力
三星给一美的颜,一星给一美的呻吟,如果造型捯饬好点我就给五星了。
套中套的剧情。很不错的电影。盖里奇固然经典,但这个也不失为厉害的杰作。只是思想立意上面略欠火候。
马克·斯特朗留着轻微胡茬的造型好像胡东,港风。
文艺清新风格。拿捏的很好
my own five stars!反复出现的伦敦夜景为何如此眼熟,还有击毙警督场景的喷火装置,为嘛如此的银翼杀手?回来第一件事看这片到底和老头啥关系,原来老头是监制!笑出眼泪,看来老头是我真爱。沃恩斯奶奶家枪战的配乐和节奏完爆近期同类片。但导演把电影剪成迷你剧了。浪费演员。
低智商
虽然一直没有看懂在讲什么但是像我这种肤浅的人只要看看小仓鼠的脸就好啦
觉得还蛮不错啦,想为一美加一分!
往往一枪可以了结的事,偏偏不开枪~~往往几句话可以讲完的事,偏偏要拍一部电影
一部装逼耍帅的片 没有剧情 口音浓重 一美so sexy
记得这片还引进了,不过看起来票房绝对好不了,还copy了港片的片名,一美最近两年怎么成了警察专业户,没看懂他和反派怎么就同仇敌忾了,片中有俩无姓之人的演员,看得我有点惊呆加出戏
他妈的翻译字幕的到底看没看过这电影啊
很有味道嘛,就是除了味道啥都没有。
悬疑不足,枪战刺激
JamesMcvoy + MarkStrong 秀色与演技皆可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