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片子如果不算搞笑片,就只能归于励志片了。
女儿想去风景名胜,最终梦想成真。
儿子想上音乐学院,最终远走高飞。
老婆不想当佣人,最终潇洒出走。
助理总想小姐老实一点,果然小姐连动都不动了。
保镖总想让儿子过上好日子,果然儿子有了一辈子都花不完的钱。
只有杀手比较怪异,不知道他为什么看上了小姐,为什么要那5000万,取钱的手段那么叫绝,取来后却放在保险柜里专等别人来索命,也许他的志向就是死的难看一点吧,果然如其所愿。
不过最有志的当然是黄秋生,他最担心的就是看错人,结果小任果然不辱使命,成为唯一没被看错的人。
其实,如果最后大boss是小任的话,这个电影就最变态,也最好看了。
据说这导演是杜琪风的左右手?据说此片是老杜的监制?谁能告诉我,为什么绑架会如此儿戏?如此高档的会所周围居然没有摄像?居然没有保安?为什么要找完全陌生的第三者来绑架?为什么这货要典当手表?为什么这货在交易完成后居然还能知道那个女儿被埋在什么地方?为什么阿鹏要弱智一般的展开枪战和火拼?为什么那个助手非得去医生拿药?为什么不换住址?
我是先看了这个电影的影评(其中有个貌似过度解读的影评)才看的电影,也正如有位网友所说这部电影看下来如果对慧慧的十字架没有注意到的话,那这部电影就是一部再普通不过的电影,但说实话我也只是看了一遍,我感觉应该没那么复杂也不是很多网友想象的那么简单,助手艾米是老板的小三并为她生了一个女儿,大鹏可能就是艾米的老公,大鹏亲手杀死了老板的女儿不是因为什么老板对他凶而是他的女儿已经被老板给毁了(他的女人跟老板生了女儿鸠占鹊巢)这是一点报应,报应应该是指因果,因是老板跟大鹏的老婆艾米有奸情生下女儿,果是大鹏杀了老板的女儿。
因是老板的手下太恶自己退休也不放过那片地,果就是被村民干死,那个凶手因喜欢赌博而发狂绑架人也因赌博而死(他的表在赌场典当说明他是一个赌起来不会理智的人,而这个绑架何尝不是赌一把呢)任贤齐和他儿子的关系等长大了就是王浩草和她女儿的关系,任贤齐失踪七年王的女儿在美国长大,因是为了所谓不得已的苦衷忽略了对下一代的关心,任由现实社会腐蚀,人最重要也最相对真实和最值得依靠的是亲情(电影里面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爱情没有看到一点)有的只是对亲情的戏谑(黛米的朋友所说的理想就是等老爸死好分的财产)这个世界不应该死这样,人不该是这样,责任在哪?
官商勾结破坏老百姓的家园所谓重建,自己的家园早成废墟,当然剧情里说那个出租车司机有5000万的财产没看懂所以我说的只是一点自己不全面不成熟的意见,望请教
《迷途追凶》与《报应》时间差距约有4分多钟,删剪的不算太过分,但依然有个老套的自首结局。
开场港版, 黄秋生一脸哀伤开着车去天空之境.抹泪镜头太监版: 抹泪镜头变成仰望黄秋生打死绑匪之一后,任贤齐过去检查,《迷途追凶》少了个特写。
《报应》则有:片名:港版:报应太监版:迷途追凶港版: 文咏珊叫朋友除下底裤,损友加料;准备送给张可颐的一场戏,在《迷途追凶》被删接下来是一段跟曹查理去东禾村的戏,此段在《迷途追凶》被删得一干二净 大约有一分半钟:黄秋生回忆,任贤齐在旁处理尸体。
约5秒: 第一个绑匪割脸时的特写:审问第二个绑匪恭硕良时,锤脚的特写:第二锤:锤脚的特写最后任贤齐杀林利时一些杀人闪回:最后两人在停车场的谈话(大约一分钟):黄秋生说我以后不想再看到你之类的,离去:结局:黄秋生一个人开着车,来到了天空之镜,撒下爱女的骨灰,痛哭。
字幕:《报应》完。
《报应》没有,《迷途追凶》中有的任贤齐,黄秋生两人同时出现在庙宇自首结局字幕
银河映像出品的电影从来都让影迷期待,在众影迷的翘首以待中,《迷途追凶》却让人等来些许失望。
该片由杜琪峰监制,其得力“弟子”罗永昌又一亲自执导的典型的绑架题材。
罗永昌是个有野心的导演,他企图摆脱杜琪峰的影响,另辟新径拍出不同于银河惯有的电影来。
只看电影的故事主轴,在逻辑的衔接上十分通畅,这得益于故事主干简单,人物关系单一。
但这恰恰又是影片的硬伤。
电影一开始,所有银河迷肯定怀揣着对每个人物的猜忌,比如张可颐饰演的后母阿俊可能是奸角、任贤齐饰演的下属阿初也可能是“二五仔”。
导演想要表达的内容太多,他顾不上故事本身的铺陈,使得电影里的人物关系过分简单,人物性格也因此不突出,形象不立体。
罗永昌这部影片的大主题是银河惯有的“宿命”,在此基础上加入了家庭伦理、两代代沟、宗教救赎、地产强拆等等大论题,这些过分累赘的旁支把主干压得腰都直不起。
阿俊作为后母,是引发老板整个家庭矛盾的主要个体,导演在这里没有好好利用,只是单纯塑造了一个好人形象。
绑匪撕票,理由是老板“凶了”他,绑匪觉得受了侮辱咽不下这口气才痛下狠手,这在情理上不但勉强,连另一个女下属(卢巧音饰)与绑匪的关系也没被很好地交代。
除此之外,罗永昌在影片中用到的宗教素材也十分混乱。
影片出现佛经、放生等佛教仪式,黄秋生饰演的老板也多次利用这种宗教仪式找寻内心的平静。
后来在他痛苦万分的时候手上握着的又是一枚十字架,最后唤醒她对女下属的怜悯之心的也是一枚十字架吊坠。
如果细心的话,还可发现阿俊约了“师傅”来家里“做法”,那肯定也不是上述的两类宗教。
这种简单的破绽可能是不想多花心思,但也看出了宗教在影片中的引入只不过是一个符号,它达不到一种高度。
罗永昌在他的影片中依旧没有放弃老生常谈宿命论: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冤冤相报何时了……阿俊对老板说了一句话:你惩罚的不是别人,而是你自己。
所有的怨恨最后只会把自己拖入黑暗的、不断循环的报复轮回中。
他的怨恨将自己包围,不断膨胀,以至忽略妻儿,终不得善果。
但是看惯港片的影迷绝不会相信罗导竟然结尾处偷懒来了个二人(老板和阿初)自首,完美落幕。
许多影迷提出对影片完整性的质疑,其实大家心里明白,大陆的电影市场存在一只大手,决定着许多作品最终的走向。
至于这只大手是不是无形的,大家都有眼看。
这部影片最大的败笔不在其他,而在整体的走向,最后出现的几行字幕把影片从犯罪类题材的剧情片拉到了教育片范畴。
影片是否被动刀这种问题,从香港片名《报应》改为大陆片名《迷途追凶》就已经不言而喻。
刚看完《迷途追凶》,其实这部片子的片名叫《报应》的话会更好,整部片子情绪紧张,任贤齐演一个浪子回头的古惑仔却又又一次的陷入深渊,想回头都没有机会;黄秋生却还是继续以前发家前 恨的风格,虽在佛教中不断洗礼,却因 罪恶深重,无法解脱!
其实《报应》这个名字更加的适合这个片子!
关于人性耐看!
好吧 是因为报纸上点评的挺好的 然后抱着是嫩模 黄秋生 任贤齐演不一样的style 才看的 一开篇不错。
至少让还停留在90年代阿 0几年阿 蛊惑仔阿的形象感觉的我 有了原来绑架那种撕票 让人窒息 是开始用那样的胶带 然后 初在发现尸体时 是像开封保鲜膜的感觉 把Daisy 捆绑了的头带 撕开的 这个还瞒cool的什么极具残忍的手法阿 割据 铁锤敲打 枪击 是不是还不够呢 虽然不是属于重口味的型 但至少 要有让我少许尖叫 或忍不住快速捂眼睛的状况 很可惜 是没有的。
所以抱着害怕心里想要去看的 大可放心至于影片必不可少的感情戏 更注重亲情的缺乏沟通与了解 无论是王海潮和他现任老婆的 王认为女儿Daisy自己绑架自己的 还是初与他中一儿子的 都是选择把事情往自己身上扛 哪怕意见或最后的告知 都没有与亲人相说 这是当代家庭的一个盲点 确实需要注意 影片中开头一幕 王怀念女儿 去到天空之境 在还在开车的时候 周围像一大片的镜子 而转着手盘 就像在空中 开着飞机的感觉 好梦幻不真实 在加配着悲伤的情感 好迷离天空之境 那个位于玻利维亚西南部的乌尤尼小镇附近 世界最大的盐沼是Daisy 愤气要去找朋友的地方 是王并不相信女儿 认为拿钱不戒的借口 是一个美丽的遗憾总的还可以 不过ending 真的太太太烂了吧 以终身监禁作为终结 把原本充满报复 钱财 犯罪的片子 有了一个 罪恶终有报的结局 符合现实道德律法 可是作为影片 应该有一个与前面铺垫与高潮 相当的结局更为好
类型电影的横行的今天,要拍一个武打片,搞笑片,悬疑片实在太容易,容易看过就算。
所以我觉得能以一个绑架的故事讲一个老派香港类型的家庭观,生死观的伦理剧实在已经算优秀了,而且导演是银河的罗家昌,至少有了讲故事的基础。
片子对于社会的代际冲突,婚姻家庭,子女教育,法外报复的观念展现面面俱到,作为大陆人看港片,多少能分辨出香港社会所固守的精神原则,特别是雇佣关系,纯粹的契约精神,这是富有香港社会的特色的。
电影要展现一个人的观念,就要将他置身于冲突当中,观察他的反应,这样就会观察到一群人的观念。
黄秋生演的大富豪无疑是香港草根打拼一代的缩影,发迹于草根江湖,达到富裕阶层后任然信奉人固有的价值观,各种自负,执念集于一身,体现他在对婚姻,家庭,子女教育方方方面面他的家庭观其实很可以和大陆富裕阶层的现状相比较,很多相似之处,对人和事的沟通机械化,对亲人关系是公司化的处理,特别是精神信仰上的贫乏。
公司里杀伐决断,雷厉风行,部下也是听命斥责,我看这种情节都觉得甚为老派,老板给你钱,答应的事情豁出命都要做到,资本主义的契约精神淋漓尽致 ,这也是香港旧日辉煌的原因,其中开发商经理唯唯诺诺当然也出于老板的多年威信,任贤齐的保镖的忠心来源于有知遇之恩的报答,也都是符合中国传统社会伦理。
香港电影作品即使这两种精神的结合,契约在庙堂,义气在草根江湖。
关于复仇,影片选择私力救济,即展现了一个纯粹的法外环境中事情是如何发展的(影片至始至终连一个穿警服的警察形象都没出现)。
不选择法律,不选择警察,也是大富豪草莽性格的凸显,他的对一个人可以爱得粗鲁,复仇这种事情当然也要亲手手刃仇人才顺他心意。
有意思的是,复仇的过程中,一直少不了宗教的安抚的出现,杀了帮凶要放生,请和尚做法事,女儿助理虽然也是绑架的共犯,却也是个基督徒。
可见无论强者如富豪,弱者如女助理,做法之外事只有宗教才能给他们一些精神慰藉。
我觉得整个影片还是想讲一个富豪在和周围人观念上不断冲突,不断挣扎坚持以自己的方式去应对的所发生的事情,他在一直没有特别想明白事情的来龙去脉,因为面对问题的时候他一直在愤怒,在以自己的价值观批判事情,直到后来他才觉得大概是自己的教育害死了女儿,才会在儿子的专业上妥协。
零零碎碎再讲一些,最后讲下表演,黄秋生的演绎老戏骨级的,非常细腻,对情绪的表露时隐时现,基本上是镇定中带着着迷茫,愤怒,最后是疲累,后悔。
最后的玻利维亚景色很美,寓意很正。
吐槽一下这部电影居然这么低分。。。
受不了豆瓣的影评家们。
文咏姗在片中饰演黄秋生的女儿,和老爸的关系十分微妙,虽然还是第一次和其他演员合作,但文咏姗十分好学、认真的个性立刻博得了前辈演员们的宠爱,黄秋生这位“老爹”更是对咏栅照顾有加,和片中的老爸简直判若两人。
开始30分钟很不错,后面1个多小时这是在干嘛?
如果这是删减或者改动版,那效果也太差劲了,罗永昌水平依旧很有限。。。
生而平等,已遥不可及。
--
用135分钟的时长来推荐一本书导演是有多喜欢…电影太多旁白和太有文学性了,导致女主的表演看起来很空:没办法大多数时间旁白才是主角,女主只需要表演在路上/再在敲键盘就好了。纪录片式的剧情片看下来是蛮独特的体验。片尾曲很惊艳很有磅礴的历史感。
和书一样精彩,层层推进剖析“种族”作为central metric的不足,进而引出caste的中心性,太棒了!不过就这样短评中的恶臭一样存在,哎~ @ AMC Bay Terrace
娘味弥漫的教育片,为得出美国种族问题与德国屠犹和印度种姓制度同根同源(origin),而不惜以历史电影大制作方式与纪录片操作,去展现一个PPT讲座可以完成的事情。
看不下去
你用普利策的专业口吻谈论种族歧视的起源是种姓制度,我笑说不,应该是中国的城乡二元机制,倡导者是温铁军
【2】灾难透顶。精挑细选打磨每一句普利策biography的台词,并加以超长的独白。只顾着如何写作一个合乎情景的essay film,充斥着种族主义的说教,控诉与历史的不公,徐徐缓缓地狂轰乱炸。通过对白强调文本,而忘了电影的视听,技法一塌糊涂。冗长的两个半小时东一榔头,西一榔头完全不知道到底是种族,还是种性,就跟电影要拍传记电影一样,最后拍出来的只有传记。噩梦重回《鲁斯汀》,颁奖季全程被snub不是没道理的。
教育片。
阅毕
歧视,骨子里的那种,这就是漂亮国。——20241207 Day56&57 √
caste everywhere
想要表达的种族纷争,人权自由。需要以纪录片的方式来表达,作者的生活因素和价值观很难直观表达历史。
以学者探索实地考察研究的方式(伪纪录片),从Cast system 社会等级制度 角度结构 婚姻 社交 以及一众人类社会行为, 以此重新解析 审视二战、印度种姓以及美国种族问题・_・?人种,或者说肤色并非问题的根源, 现代enogamy 爱情婚姻观念 以致法律规则 社会观念 阶层观念( ง °皿°)ง⁼³₌₃
挺好的。美国黑人奴隶制=印度种姓制=纳粹犹太人大屠杀 本质本就是一样的,但拿到台面上不一定被允许这么说。Isabel Wilkerson做到了。但难道不该反思 为什么这样的真相不能被轻易的说出和被同意。看着她短时间失去三个最亲近的人 哎 很痛心
这个意外的不错啊,导演把浪漫宏大又理想主义进行到底了,又有点纪录片的味道,其中的几次离别也描绘的非常动人,穿插叙事结合的也比较自然,脉络清晰,看完我都想去找书来看了……
拋開觀點是否同意不談,建議以後博士論文都這麼寫,看起來省事多了
看不进去
翻来覆去说教,就一句话的观点。太浅太糙了。给人一种没文化还硬搞学术的感觉。
#TIFF23premiere 7.5/10文学性太强了!用trauma串联的寻问的旅途,又何尝不是一个人一生都在struggle的永恒议题。“Of course we are not the one who built this house, but we are here now”所以我们需要看见,更需要说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