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纪录片的手法拍摄了真实事件改编的哈迪塞镇之战。
因为对真实事件了解不多,不清楚电影与事实到底有多大出入。
虽然电影情节与内核是老调重弹,但是还是有几处使我反思。
重金属音乐一直反复的lies仿佛在告诉Marines这一切都是政府的谎言;最开始出现的主人公批判基地组织是一群疯子,但讽刺的是他与基地组织合作在路边埋炸弹,间接害死了无辜的平民;内心有负罪感的marine在事件发生前已经向上级表达了自己精神上的问题,但并没有得到重视与解决,后来在冲动与刺激下屠杀平民,自己深受噩梦的困扰;万恶的政客们发动战争,军队高官当时批准行动并表扬marines的出色表现,最后在事情暴露后又寻找替罪羊。
就像主角marine说的一样“they don’t give a fuck about us.”最后看到新闻里的布什觉得他就是一个虚伪的war criminal,他的决定让多少人失去生命或是生不如死,不知道他自己会不会看伊战电影,夜深人静时会反思和自责吗?
难以置信的影片,以及难以置信的事件。
哈迪塞之战,莫大的悲哀。
不知道英国为什么要为盟国美利坚拍摄这样一部电影,相信任何一个国家的民众看完这部电影后也不会有中国人内心的复杂。
时隔68年,刺身裸体的枪火和杀戮从南京来来到哈迪塞,真理和真相如丧命枪口之下的冤魂慷慨低调的随硝烟隐匿,犹如士兵必须身着迷彩,战争毫无羞耻的退去外衣等待着粉饰和装扮。
同是采用了纪录片的的拍摄手法,晃动的镜头,间或虚化的影像,不求章法的构图,让人想到陆川的《南京!
南京!
》,但这次而是发生在千里之外的哈迪塞。
影片让我见识了什么是高精尖的现代化作战武器—监视屏幕锁定潜在埋放炸弹的危险目标(扛着锄头的伊拉克平民),高度的警惕和防范作战思想(立即决定清除目标),迅速的定位与制导技术(仅需从5开始倒计时即锁定并实施精确打击),武装到牙齿的美国人已经把真实的战争过程通过游戏化的方式进行演绎—典型的FPS。
也许这个原因,对于可以如此轻松捏死蚂蚁一样清除一个伊拉克恐怖分子的美国来说失去任何一个美国士兵的是无法接受的,因此要以眼还眼、血债血偿,射杀24名平民作为感情的释放点,以此告慰战友的亡灵。
影片拍摄的过于真实,仿佛是一场电视直播。
色调也和入围奥斯卡的《拆弹部队》完全一样,而后者给我最深的印象是塑造了男一号威尔一个默默奉献、机智勇敢、是为己任,扎身美驻伊维和部队的一名共产党员形象,而《哈迪塞之战》试图以客观的方式展现真实的战争,没有故意丑化美国,也没有故意丑化伊拉克。
再次试问为什么要拍摄这样一部影片,促进和平?
没有,肯定没有,如果伊拉克人以及阿拉伯人,甚至阿富汗人只要能够从BT上下载到这部影片,这绝对是一支吹响的为同胞报仇的战斗号角、一张所谓恐怖分子招兵买马的宣传册、一份警告美军处境越将危险的通知单。
作为有着同样民族同胞被屠杀史的中国人,不可避免的通过这部影片产生对伊拉克人民的同情,如果我现在作为一名伊拉克的良民,对于这样的现实,以及美国意图赋予的和平情愿不要。
还是想不通为什么要拍摄这样一部影片,并且还要穿插下士Ramirez对抱着被枪杀丈夫尸体的伊拉克妇女伸手表示同情,还有影片结束前的一段真情告白。
无聊的编剧和导演,难道是担心别人说本片只有暴力屠杀没文化,或者美国观众不买账,在只给美国大兵穿上丁字裤后,为了补救又给它镶了一圈蕾丝边,结果只能让他更加丑陋。
我都不知道该给本片打几颗星,因为根本无法确定本片的意义,给我的理解只有一个—这样的和平情愿不要。
我承认我偏激了。
2022.01.17
路边炸弹爆炸,把美军士兵炸的血肉模糊,这让其他美军异常愤怒,失去理智而大开杀戒、滥杀无辜,美军泄愤的做法固然可恶而不可饶恕,反过来说看到有人在路边埋炸弹也知道危险降临,除了报告村长,劝说已经怀孕的媳妇去亲戚家避风头,大难临头居然再无作为,领着老老少少一大家子人等死。
发现妻子不见了,冲动的跑出去大呼小叫,引来美军当活靶子射杀,更是愚蠢至极。
伊拉克男人咋那么木讷?
是相信美军是仁义之师,不会滥杀无辜?
那可就是上吊拴脚脖子,记错地方了。
路边炸弹爆炸后,不远处一辆白色轿车里面五个男人居然一动不动的呆在车里,一副看热闹不嫌事大的劲头,可能还庆幸选了个第一排,岂不知屎壳郎拴在鞭梢上,光知道腾云驾雾,不知道死在眼前。
疯狂的美军像抓小鸡一样把他们从车里拎出来一个个的毙了,成了的替罪羊。
伊拉克男人真的很愚钝。
至于火上浇油在自家院子里向美军胡乱开枪射击就更是引火烧身的脑残行为。
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我非常希望焦国标先生能看到这个电影,因为当初美国入侵伊拉克时,他写过赞歌。
说正义的美国士兵为伊拉克人民带去自由,民主,幸福。
我很想知道焦国标先生看完这个电影后会写一首什么样的赞歌,去歌颂他心目中的英雄――美国大兵。
但是我从这个电影中看到了南京大屠杀,看到了美国人和日本人一样,烂杀无辜。
日本人是以圣战,建立所谓的“大东亚共荣圈”的名义来屠杀中国人,亚洲人;美国人是以反恐,建立所谓的“民主,自由”的伊拉克的名义来屠杀伊拉克人。
如果焦国标先生在1937年的话,会为这些日本士兵写一首什么样的赞歌呢?
不得不承认美国的电影业发达。
当初越战进行的时候,美国没多少反映越战的电影,都是在战后出现的。
而现在,随着高科技的发展,当伊拉克战争还在进行的时候,美国的电影就推出一部又一部相关的战争电影,感觉就像赶上了直播一样。
看到美国人在伊拉克的国土上设岗设哨,对伊拉克人搜房搜身,我仿佛看到了二战时日本人在中国的所作所为。
我觉得这是一个国家及其人民最大的耻辱:生活在自己的国家的人却要被侵略者勒令下跪,进行搜身。
当Ramirez看到自己的战友被杀时,进行报复;却没有想过,如果他们不去占领屠杀别国的人民,人家活得好端端的,根本不会去杀他的战友;而正是因为他们占领屠杀了伊拉克人,所以伊拉克人才会反抗。
Ramirez更应该想想,真正杀害他战友的凶手是谁,而不是出于泄愤而烂杀无辜。
看完这个电影,心中只想:这样的事千万别发生在我身上。
附:致美国兵 作者:焦国标 伊拉克战争的第二天, 战场卷来沙尘暴。
前线出现胶着状态, 你知道我有多么心焦!
伊拉克的沙漠风搅天撼地, 你背负着小山一样的军包, 趔趔趄趄,顶着沙幕前行, 你知道我有多么心疼!
伊拉克沙漠盘亘无际, 沙梁上,你从镜头远处跋涉而来。
恶人和恶人的朋友诬你是入侵者, 对的,你的确是“入侵者”, 迷彩装的你, 是万古死寂荒漠里第一株先锋植物, 是万里无垠沙海里第一抹绿色希冀。
阿拉伯沙漠里, 骆驼就是轻舟。
阿拉伯文化里, 骆驼是最受爱戴的生灵。
如果这个古老民族还有救, 那就从心底把骆驼置换成, 伊拉克沙漠里行军跋涉的美国兵。
于今几乎所有国家的青年, 都不再蒙受跨国征伐之苦。
美国号称是孩子的天堂, 天堂里的孩子却在代全球的同龄人, 从军远行,自陷地狱,与战邪恶。
俄罗斯外长伊万诺夫先生说: “战斧”巡航导弹带不来民主。
我说这要看什么时代: 给法国带来民主的是攻克巴士底狱的炮火, 给英国带来民主的是英王查理的断头台, 给美国带来民主的是来克星屯的枪声, 时代在前进,伊拉克的民主, 只有靠“战斧”巡航导弹呼啸携来。
你的笨重的军靴, 跋涉在伊拉克沙漠的地平线, 那是人类文明的走向。
如果你倒下了, 人类将失去正义的脊梁。
如果你的国家跨掉了, 人类将回到中世纪的蛮荒。
丑陋的嘴脸在电视屏幕里评点战争, 实乃一帮号称专家的巫婆神汉胡批乱侃。
彻底的陈词滥调,全心全意的愚民, 是我逃不脱的声音聒噪。
我的心遥向伊拉克战场千百次呼喊: “向我开炮!
向我开炮!
” 美国兵, 请允许我喊你一声“brother!
” 如果招募志愿者, 请你第一时间通知我!
假如有来生, 当兵只当美国兵。
假如今生注定死于战火, 就作美国精确制导炸弹下的亡灵。
写于伊拉克战争第十五天,2003年4月5日 补:如果焦先生有时间,应该看看《标准流程》,这简直是为焦先生度身定做的。
就这个评价,比《黑鹰坠落》差远了,看里面美国海军陆战队的战术素养比93年在摩加迪沙的时候逊色一截。
如果是当反思类的电影又显得很单薄,缺乏让人思考的深度。
靠拍摄手法这样的噱头成不了大器。
看完新片《哈迪塞镇之战》,我很头痛。
这部影片真实地再现了美军端掉萨达姆政权后,伊拉克的现状。
前面部分主要是为后面的战争做铺垫的,交待了三方面的场景。
一是,美国海军陆战队员一天的大致工作任务;主要是训练,巡逻。
二是,伊拉克游击队员,一老一年轻的两名战士,他们买来汽油炸弹,准备起事端。
三是,一户普通伊拉克家庭,他们有着勉强幸福的生活。
矛盾在炸弹爆炸的那一瞬间激化。
在一辆美军汽车路过时,老战士引爆了炸弹,一死两伤。
其他美国海军陆战队员奋起战斗,两名伊拉克战士边打边退,迅速撤离现场。
愤怒的美军先是枪杀一辆汽车里的四名男士;接着,在得到上级许可后,他们对附近房屋展开血洗,出现了最惨烈的一幕。
不管屋里有没有人,不管屋里是大人小孩还是老人,不管屋里是男人还是女人,发疯的美军为了报仇,疯狂扔手雷,疯狂用M16扫射。
几间房屋顷刻遍地尸体,燃烧大火,成为废墟......与此同时,美军基地中心对可以人员进行定点清除,凡见几名阿拉伯男子在路上,5秒过后,导弹就会将他们从地球上抹去。
另外,狙击手到位,进行杀人游戏。
...刚看时,你可能会对美军感到同情,因为他们年纪轻轻,跑到伊拉克来受罪,他们是战争的受害者。
但是,当你看见他们对手无寸铁的伊拉克人民进行屠杀时,你会认为他们是十足的恶棍。
最后,因为媒体对事件的曝光,上级为了美国海军的声誉把他们抛弃,他们仍然没有好下场。
伊拉克战士在这场战斗中好发无损,可以说他们取得了一次小小的胜利。
但是老战士在看到因为他们的所作所为引起美军对自己同胞的屠戮时,他显得十分痛苦。
伊拉克人民是这次战斗的最大受害者。
在事发之初,就有人对他们的命运作了说明:如果告诉美军有人在公路上安置了炸弹,那么伊拉克战士不会让他们活命;如果他们对美军保持缄默,美军会要了他们的命。
不管他们是作为还是不作为,结局一样。
有脑子转得快的早就弃家逃跑,剩下的居民希望维持现状,换句话说,面对这场博弈,他们保持了沉默,所以成了美军的靶子。
有些台词可能传世。
比如,伊拉克老战士说,上帝呀,我的所为给人民带来了灾难。
那是怎样一种心情哪!
本该退伍的他,还说,我参军并不是为萨达姆,我是为国家而战。
美军将领为死去的战士祈祷时说:愿主给予美国海军勇气和力量。
我倒希望美军不要那么强大,不要那么咄咄逼人。
美军战士说:我恨死那些当官的了,他们只会给我们没用的奖章。
当你获得奖章时,你可曾想到那是用阿拉伯人民的鲜血换来的。
还有技术人员的那句:给我5秒。
5秒钟,利用GPS和卫星图像,他们可以肆意清除任何不满意的人员。
美军狙击手得到“可以对任何移动的物体做必要的处理”的指示,这意味着,他们可以随意点杀平民。
有一处场景就是狙击手射杀一名阿族男子,可恶的是,他们竟然开了几枪,还笑嘻嘻的吹嘘自己的枪法牛逼。
故事情节很简单。
它只给我们描绘了伊拉克千千万万类似战斗中的一次,它只是几年来伊拉克状况的一个缩影;足矣,通过它,我们完全可以搞清楚伊拉克现在是怎么回事儿。
没有迷宫式的故事结构,没有绚烂的画面,没有超酷的音效,没有大牌;有的只是真实的写实的纪实的事实。
死去的美军战士,他们的家庭从此破灭;没死的美军战士,从20多岁起,整个一生将会在噩梦中度过。
他们自认为是处境危险的弱势群体,可当他们在屠杀的过程中,他们可曾有一点人性?
生还下来的伊拉克人民,阿拉伯民族,他们有的不是对美军维持社会治安的感激,他们有的只是对美国的仇恨,他们化悲痛为力量,他们怒喊着要为死去的家人报仇。
不难想象,美军必定会陷入伊拉克人民自杀性爆炸的包围之中。
获得奖章的美军士兵说我们胜利了,但战争还远远没有结束,谁也说不上谁赢谁输。
实际上,伊拉克的矛盾异常复杂,谁也搞不清楚以后会发生什么。
美国大兵还说,他厌倦了这一切,他感到“麻木到失去知觉”,我建议他听听LP的numb。
这部电影为爱好和平的观众而作,为善于反思的观众而作,为反战人士而作。
追求和平,远离战争,这是当代世界的主题。
据美国《纽约时报》日前报道,不久前,在伊拉克巴格达郊区的一个垃圾场里,该报记者发现了关于哈迪塞镇屠杀事件多达400页的秘密档案。
2005年11月19日,因一名战友在巡逻途中遭炸弹袭击身亡,美国海军陆战队第一团第三营K连士兵杀害了伊拉克哈迪塞镇2400名平民。
这些本应随着美军撤军被销毁的档案证实了发生在哈迪塞镇的惨案,也表明美军士兵在战场上的精神状态极不稳定。
美国时事评论员莫莉·伊文斯表示,精神压力不能成为杀害平民的借口。
用秘密档案生火做“大餐” 美国海军陆战队的士兵一个接一个地坐下,发誓要讲出事件真相,然后开始接受秘密调查,关于2005年哈迪塞镇惨案的调查。
哈迪塞镇是伊拉克安巴尔省幼发拉底河畔的一个小镇,2005年11月19日上午,美国海军陆战队士兵在那里杀害了2400名伊拉克人,包括一名坐在轮椅上的76岁老人,还有蹒跚学步的幼童。
秘密调查是2006年年初的事。
调查形成的档案曾被视为最高战争机密。
据《纽约时报》12月14日报道,最近,在巴格达郊区的一个垃圾场里,该报记者发现了其中的400页档案。
当时,垃圾场的一个工作人员正在用它们生火,准备做一顿熏鲤鱼“大餐”。
一同被发现的还有军用地图等机密。
据说,这批档案是和其他大批材料一起,被一名伊拉克承包商从美军基地运到垃圾场的。
那名准备用档案生火做饭的工作人员表示,他根本不知道档案上写了什么;在过去几周,已有大批战争材料化为灰烬。
“我们能拿它们怎么办呢?
这些东西对我们来说毫无用处,不过我们知道它们对美国人来说非常重要,因此烧了为妙。
”这位工作人员说。
这些本应随着美军撤军被销毁的档案,证实了发生在哈迪塞镇的惨案。
这一事件让伊拉克人憎恨美军,因为直到今天,还没有一名屠杀者受到惩罚。
驻伊美军发言人巴里·约翰逊上校表示,这批档案至今仍未解密,因此发现后应将其销毁。
“虽然它们被以不恰当的方式丢弃,然后被重新发现,但我们仍然无权谈论里面的机密信息。
” 战争让士兵失去人性 惨案发生时驻扎在伊拉克西部安巴尔省的美军指挥官托马斯·卡里克上校,向军方调查人员描述了他目睹的惨状。
“喉咙被切开的尸体,有的被砍了头……” 这批被丢弃的档案显示,美军士兵在战场上的精神状态极不稳定。
卡里克上校表示,检查站会遭到手榴弹的袭击,造成伤亡。
“你知道,这种事情有时就是平民干的……” 《纽约时报》的报道称,战争让士兵失去了人性。
当无法确定面临的危险时,向平民开枪就不是什么大事了。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知情者称,在执行任务时,如果美军士兵觉得将受到攻击,他们会先开枪,然后再喊话,往往会误杀平民。
如果海军陆战队的士兵被藏在一栋建筑物内的人袭击,他们通常不会费时费力找到袭击者,而是一下子将建筑物夷平,很可能伤及无辜。
“当一辆车越过警戒线还不停下时,海军陆战队士兵便会朝其开火。
会有无辜的人被打死。
”名叫爱德华·萨克斯的美军军士长说。
萨克斯说,他和战友们不理解为何有那么多伊拉克人在检查站前仍不停车。
他的猜测是:他们是文盲,或者眼神不好。
名叫约翰·勒杜的美军上校说:“他们一直朝检查站走来。
很难想象接下来会有什么事发生。
” 炸弹袭击引发惨案 2005年,美军海军陆战队第一团从加利福尼亚的潘德顿军营出发,来到伊拉克安巴尔省。
该团第三营K连被派驻哈迪塞镇,许多士兵是第二次或第三次到伊拉克服役。
安巴尔省是反美武装的大本营,在此活动的逊尼派和外国雇佣兵一直试图将美国人赶出伊拉克,消灭尽可能多的美国人。
伊拉克战争打响后阵亡的4483名美军士兵中,有1335人死在安巴尔省。
海军陆战队第一团到伊拉克的前一年,即2004年3月31日,美国“黑水”公司的4名职员在安巴尔省费卢杰被打死,尸体被焚烧,其中两具被挂在一座大桥上。
数天后,美军开进费卢杰。
在接下来的两年里,美军同反美武装不断激战,安巴尔省一直处于混乱状态。
惨烈的战斗让许多美军士兵的精神濒临崩溃。
所有这些,为2005年11月19日在哈迪塞镇发生的惨案埋下了伏笔。
当日晨,K连由4辆车组成的巡逻队在哈迪塞镇遭遇炸弹袭击,20岁的一等兵米克尔·特拉萨斯当场死亡。
这枚炸弹被装在煤气罐上,用遥控器引爆。
不久,一辆出租车经过美军巡逻队。
美军怀疑车上的人是来查看炸弹的,便命车上的5人下车。
5人下车后试图逃走,被美军开枪打死。
在接下来的数小时内,另有19人被这些美军开枪打死。
事后美军称,被打死者为武装分子,但实际上,当天他们只在一户居民家中发现了一把冲锋枪,没有证据显示这把枪被用来袭击美军。
伊拉克无法追究屠杀者 据网络杂志《沙龙》报道,事发第二天,住在事发地点附近的伊拉克记者用录像机拍下了满是鲜血的现场。
后来,录像通过伊拉克一个人权组织转交给美国《时代》周刊。
《时代》周刊记者就此事询问海军陆战队,对方的新闻发言人杰弗里·波尔告说:“这是‘基地’组织造的谣。
”对于那些受害平民,美军称,他们“死于路边炸弹”。
2006年1月,《时代》周刊采访了哈迪塞镇居民,目击者证实这是一起血腥杀戮。
报道刊出后,美军于当年2月至3月进行了为期3周的调查。
调查由格雷戈里·瓦特上校负责。
调查报告从未公开,《纽约时报》设法从一位高级军官那里获知了部分内容。
根据这位军官的说法,尸检结果显示,2400名死者都有被枪杀的痕迹,绝大多数枪伤在头部和胸部,这难以用路边炸弹来解释。
这位军官用“处决式”一词来形容惨案。
事发几个星期后,海军陆战队向15名受害者的家属支付了赔偿金,标准是每名受害者2500美元。
这是美国海军陆战队条例规定的最高赔偿额度。
其他受害者因有“敌意行为”而不予赔偿。
由于伊拉克临时政府和美国签署了驻军协议,伊拉克法律无法追究此事。
吐糟几句:只有病得不轻的人,才会臆想自己通过这部电影看出什么艺术价值、人性之类的伟大意义。
这是赤裸裸的宣传片,辩护片啊!
哦不,俺错了,不是赤裸裸,人家还是披上了一件貌似中立,貌似反对政客战争的外衣滴。
我们来回顾一下,在罪证确凿的陆战队屠杀事实面前,这部片子让我们看到了什么:1、陆战队屠杀是事实。
2、陆战队屠杀是有前因后果的。
3、伊拉克人民是反对恐怖分子的。
(难道不反对美军么?
)4、伊拉克人民说:害怕美军走了之后会来一个比萨达姆更糟糕的统治者。
(哦,原来萨达姆时代也天天炸弹到处乱飞呀)5、恐怖分子是拿钱干活的。
(为此甚至不惜献身)6、宗教领袖说:哦,那些被杀的平民,是烈士,是代价。
(这是政客的战争)7、下士雷米瑞压力大,(有可能)是精神病。
(毒贩阿克毛也是精神病哦)8、海军陆战队:这是例行规程,有问题请找三军统帅部。
(哦,shit,这是政客的战争)9、电影说:屠杀录像是恐怖分子拍的。
真实的新闻说:屠杀录像是某个大学生几个月后上交的。
以上种种,司空见惯,意料之中。
本来没有什么情绪波动,但,看到最后一分钟,不禁大骂:去你妈的美国人!!
去你妈的英国人!!
原来,关键是:10.小女孩萨法不是美国人伤害的,是美国大兵雷米瑞于火海之中救出来的!!!
lieing!!
lieing!! lieing!!片头曲在呐喊!
萨法不是美国人伤害的!
录像在lieing! lieing! 录像不是学生拍的!
学生在lieing!lieing!!小女孩不是美国人伤的。
lieing!屠杀是恐怖分子导演的。
that's ture!那是事实么?
没关系。
都是被迫的。
无法否认了?
take it esay。
我们来玩抹黑游戏吧。
去他妈的美国人。
去他妈的英国人。
屠杀罪行犯了一千次,才有可能被人用录像抓了个现行。
抓了现行也不要怕,你可以构建真实,或者说,扭黑为白。
就如《公众舆论》中李普曼告诉我们的一样:媒介是可以(并且有正当理由)为我们去构建一个真实的。
哪个是真实?
你不确定?
我来告诉你:都是假的。
信我圣约翰者,得永生。
That's all.后记:很长时间没有写影评的冲动了。
今天看完这部片子,突然就有了吐槽的强烈欲望。
如果没有最后一分钟的镜头,也许我不会写东西。
即使要写,也只能貌似中立的说:哪个是真实?
但是,1-10结合在一起,我只能说:oh,shit! f u,Sam! f u,John!
如果说第一次伊拉克战争的正义性毋庸置疑,那么第二次伊拉克战争则更多是从美国的利益角度出发。
这部电影所反映的真实事件,就发生在那段时期。
武装分子埋设炸弹,炸死了美国大兵。
随后,其他美国大兵为给兄弟报仇,枪杀了 10 多名无辜的伊拉克平民。
武装分子利用这一事件,“激励” 更多伊拉克人报复美国大兵 ,双方似乎陷入了一个死循环。
双方都有充足的理由为自己辩解,同时怨恨对方。
而最无辜的,当属生活在战争阴影下的伊拉克百姓,他们内心最基本的诉求,便是远离战争,过上安稳日子。
这一切悲剧的根源,正是第二次伊拉克战争的爆发。
看完这部13年前的电影发表一下我个人的看法。
第一:从美国人角度上来说,一群被恐怖分子激怒了的美军冲上民宅肆意杀戮平民,显示出在那些镜头里风光的美军作战素养之差和心理素质是多么的不堪一击!
从美军平均20岁的年龄来看,他们都是群心智还未成熟的小伙子。
只经过正常的教官训教但是还未经过实战磨炼就上战场,看到一个队友被杀就沉不住气想要报仇雪恨,见人就杀。
这反映出了美军基层士兵的普遍不遵守纪律和心理素质较差。
也从大量下了战场就容易得精神疾病的数据就可以看出美军基层士兵真正软弱的地方。
当然,也侧面反映了美军士兵要是没有强大的武器和科技,这种士兵很难有所作为,要不上战场就不听指挥个人英雄主义严重,要不打完子弹或者被包围没有空中支援和后援就会崩溃投降。
第二:从恐怖分子的角度上来说无疑这样做是很成功的。
用最低的成本就可以激怒美国大兵。
然后利用美军杀戮平民既能在国际舆论上打击美国人,又能利用伊拉克民众对美国人仇恨的种子壮大自己的实力。
可谓一箭三雕!
站在恐怖分子的角度来说十分完美!
第三:从伊拉克被屠杀的平民角度分析,我觉得这群人活该!
虽然这样说很不人道。
但是,事实就是这群没有战争观念的平民百姓,明明看到了有人在路边埋炸弹,却装作什么都不知道。
就像鲁迅先生骂自己国人那样,——麻木不仁!
是的,你可以选择给美国人告发也可以选择收拾东西逃跑。
但是他们偏偏装作什么都不知道。
既不想得罪美国人也害怕恐怖分子报复!
这样的不作为最终害了自己,害了家人。
成了恐怖分子的利用工具。
对于这种没有明显战争观念,自己的国家被外族占领,他们还在慢悠悠过日子的民族和平民,我是真的没有一丝同情。
他们的麻木不仁,自私自利,也注定了他们需要付出生命的代价!
再说个题外话,看完这部电影其实我想的不是美国人是多么的“虚伪”,伊拉克人是多么的"可怜"。
我唯一想到的就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正是因为伊拉克战争的泥潭拖住了美国人,才有了中国发展的10年黄金期。
中国应该感谢伊拉克这群恐怖分子和广大人民的牺牲,为自己争得了这宝贵的战略发展期。
现在正逢中美科技战贸易战,美国已经腾出了手开始和中国全面对抗了!
中国应该冷静分析,总结教训,如果未来哪天中美爆发热战,中国应该多多利用美军基层士兵的软弱心理和作战素养的差劲来痛击美军!
当然,美军也有王牌部队。
我们一定要提前研究美军,除了研究他们的武器装备和信息化作战体系外。
我们更应该研究"心理战"!
———————————————————————— 最后谈谈这部电影,我觉得这部电影用纪录片的形式叙述这件惨案过于冗长。
导演用了几乎1/2的时间交代背景。
最后的重头戏,战争场面镜头才区区10来分钟,既没有渲染出战争的残酷,又让人看的很平淡无聊。
我基本上是快进往过看的。
要不是真实故事改编,这电影拍的也确实够"无趣"。
看完了心里很不舒服。
纪实电影 揭露了一些政客不愿让大众看到的丑陋事迹 天朝永远都拍不出的
流水账以1.5倍速看完,弱国任人宰割的命运实在悲催。7.5/4551 短评1039条。【IMDb】
其实大家都是一样的
以后下完电影一定要先过一遍看字幕完整不完整,我下的这个版本大概50分钟左右就没有字幕了,幸好战争题材台词成分比较少,还是能看明白个大概,我挺喜欢这种强调纪实性的电影,没有过分英雄化任何人,真实的揭示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灾难,有反思,有警示,你不杀人,人就会杀你,就这么简单。
反战是永恒的主题 平民永远只是在战争与暴政中被迫接受
感觉太水了,这电影拍的。找一帮年轻孩子来演。
其实就感情而言十分理解美军在战争中犯下的错,还算不上罪行。毕竟战争本身就是残酷的,会将人逼疯。身处在其中也多身不由己,把问题拿出来大家一起解决而不是隐藏才是解决问题方法。
类纪录片形式。影片本身是在陈述,而非做价值判断。
还是很美国人视角,两方台词都颇刻意,不过操作仇恨的野心家和不明真相的西方人都挺引人深思。
一般般,但从两边的立场来陈述,比较客观
美帝的魔鬼士兵屠杀成性,此片还原度很高,所谓的恐怖分子为何越杀越多,看过此片就知道答案尽在不言中。
战争本来就是泯灭人性的。抽丝剥茧地展示了美军为何在伊拉克这个泥潭越陷越深。美军军方高层、基层;伊拉克平民;激进组织高层、基层...全方位展示。
阿拉伯人的命就比美国人贱吗?路边炸弹这么多是阿拉伯平民造成的吗?那些滥杀无辜的美国陆战队员有错吗?复仇复仇,杀戮杀戮,这样的恶性循环,错在何人、何处?
宗教可以用来披上伪善的外衣,也可以用来忏悔和祈求原谅!而平民永远是最可悲的,所有敌对双方的罪恶都由平民来背负!
96 分 55 秒,那片土地的平民真 TM 倒霉,黑袍少妇 Yasmine Hanani 挺美
带有明显的道德导向,没有客观呈现伊拉克战争,导演应该亲自去接触一下阿拉伯人,好好看看他们自己拍的dv。
......这7.6分是怎么来的...这简直是模仿伪记录失败的流水账好伐
有史以来最差的伊拉克电影。伪纪录片的形式掩盖不了导演水平的低下和无能,全片的故事生硬无聊套路,还不如去拍一个纪录片。。。太差了。。不过美国人民自黑的能力还是要多给一颗星的。。。
这片让我想起《鬼子来了》。当年抗战时,民众真的像宣传的那样很支持游击队打仗吗?小老百姓只想活着罢了。顺便吐槽一下短评顶最高的一条,平民不一定无辜,高官不一定冷血,而冲在前面的也不一定都是被洗脑的傻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