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里首先看到的是平静,美丽的景色,但是自然之中却是衰败之象。
一群生活在几乎与世隔绝的乡村的上了年纪的人,生活单调重复,状态低落。
没有网络,没有电话,没有与外界联系的渠道——除了邮差,时代的进步与变化在这里完全体现不出。
而作为邮差的主角生活同样单调,每天早上低头看地板,提水,喝茶,还经常出现的幻觉——一只黑猫。
这里几乎没有年轻,朝阳的那种面孔,总是灰暗衰败,人们都逐渐的搬离偏僻的这里,比如主角的姐姐,主角的喜欢对象等。
当我们看下去时,便逐渐感受到电影所透露出的回忆,几个主要角色似乎一直处在回忆与怀念之中,絮叨旧事,酗酒,听着音乐,看着电视流泪,明明生活很差,却不离开,看报,听电台,写信,单调重复的生活。
还有极具象征意义的幻觉中的黑猫,这黑猫恰与小男孩的玩具类似,黑猫与孩子,孩子与主角的过去可以说是替代的,所以我觉得主角频繁出现黑猫的幻觉其实是对过去的怀念,主角也明确描述过过去。
而当与外界对比时就可以看出两地生活状态的巨大差距,特别是当主角身处超市和火箭发射场时,这一对比尤其显得突出。
所以我们可以说时代在发展,但一群人没有跟上时代,被远远隔绝在了过去。
但感觉电影说的不止于此。
一群人无法融入发展的时代,然后我们就要问为什么?
其实我觉得有很多点是可以看出,物价很高,禁止捕鱼,将军,最明显最诡异以及象征意义的是电影中频频出现的音乐声,虽然听不懂,但感觉很有红色宣传歌曲的味道,再结合历史的某一刻。
似乎我们可以说,是时代玩弄了他们,又把他们抛弃,过去他们过于融于时代,当时代改变,他们就成了时代的后遗症。
普通人的生活中,人世的温暖并没有那么多,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需要面对的问题,活着,尤其要活得好,实在并不容易。
《邮差的白夜》讲述俄罗斯偏远地区一个与世隔绝小岛上湖边的小村落里,一个邮差为村民送报刊、邮件的过程中发生的故事。
由此展示出小村落日常的生态,使我们瞥见在世界的这小小一隅里有着多么鲜活生动的日子和对每一个日子的坚持。
邮差是村落和外界联系的最直接纽带。
他来来往往,将信使的角色干得很认真。
他爱村里的一个女人,但追求却毫无结果。
他和女人的儿子——一个小男孩交上朋友,一大一小两个男人去湖泊深处探险,善良的邮差虽然得不到所爱女人的回应,但女人的儿子却迷上了他。
他们犹如父子一般。
确实,整部电影没有什么重大的事,都是琐碎的生活细节,一个接一个,流水般到来又流水般逝去:酗酒的老人喝多了有些懊悔、偷了邮差船上的发动机的那些人只为换钱吃一顿好的……一句话,活着本身就是意义。
特别好看的是,远乡纯净质朴清新的自然美相当有诗意,它大大弥补了简朴生活中物资匮乏的不足,这种来自大自然的馈赠是可遇不可求的。
看俄罗斯电影里的这种清新动人的乡村景色,一向都是我很迷恋的。
最后邮差爱慕的女人去城市找了工作,也带走了邮差的好朋友那个可爱的小男生。
我总感觉,邮差遭遇了这个重大打击,恐怕会有些生无可恋吧。
但认命的邮差又继续走在他日常的道路上了。
生活既无情又有情,我想他总会找到他新的遇见 很有意思的是节外生枝出现的一只灰猫,幻梦一般反复拜访他的场景在电影里是一个很好的隐喻:一个人从何才能察知自己是否有那么一个被称之为灵魂的东西存在呢?
但它往往会出其不意地出现,并在内心深处静静地凝视着你自己。
那只灰猫便是。
最后,庸常的生活之外,附近军事基地生产的火箭头掠过长空,那是俄罗斯国家级别的宏大叙事,和邮差及村民的生活无关。
支撑着个体生命的是每个具体而微的生活细节,以及它的温度和各种小小的美好。
邮差的白夜有邮差不自知的美善,它是一个人勇敢活下去的全部动能,至于那个火箭头,又算得了什么呢?
它只不过是另一个层面的另一种自大的梦想而已。
所谓“死亡阴影”,不仅指那正在消亡的村庄,也指本片中处处迷漫着的“死”的信息:邮差里欧卡一开始就展示他过世的邻居,酗酒溺亡伙伴,与他分道扬镳的妻子;那代表一个时代终结的离世老人安娜,总想着灵魂痛苦只靠宿醉来缓解、时刻想着要捅死人的尤拉和他时刻想着去照顾、相信他们死亡就意味村庄消亡的阿邦;还有那唯一新生代提姆卡的母亲也只是想着如何逃离。
不过有点吊诡的是,这些“死”信息是在一片和平美好静谧安详世外桃源般的背景下展开的。
最能让人产生“死亡”印象的是里欧卡幻觉中的“灰猫”。
这应当是旧制度的隐寓,寓示前苏联那已失败的计划经济体制和那时刻萦绕人们心头的共产主义幽灵。
显然,里欧卡对过去的计划经济体制是怀念的,他希望大家都固守乡土,甚至希望小男孩提姆卡毕业后能继承他的衣钵便是明证。
所以,他总是看到那只“灰猫”,因为在这只“猫”的监视下,人们就没了迁徙自由,没了脱离农村逃往城市的路途,如果还有这只灰猫,村庄一定还在,校舍也不会荒废,他儿时的歌声也不会消失,更重要的是,他的幸福有了可生长的土壤。
然而,世事巨变,小村庄再也不是与世隔绝的飞地,他也不是与外界沟通的唯一桥梁,失落感是可想而知的。
这就是他为何时常被灰猫困扰的原因所在。
村庄虽美,但绝对称不上与世“隔绝”,这点影片有充分展示:波澜不惊的湖面是谈不上“壮阔”的,而且电视、电话、邮路尚通,渡轮仍在,普通民事纠纷很快能引来公权力介入,人们定阅报纸也对时事津津乐道,这种状况无论如何也不能让我们对这个村庄产生“隔绝”之感。
既然如此,那么我们就可以谈谈旧制度影响下的人性问题。
人们能感受到普遍的社会压力,这是人的社会性的体现,也是这个村庄并不“隔绝”的一个人性视角的证明。
比如居民尤拉跟邮差里欧卡交谈时就说:“他们是有发年金给我们,店里也有很多东西可以买,但大家还是压力很大。
”而邮差也完全同意这个观点:“现在就是这样”。
压力会带来同样痛苦,说明这个村庄跟外部世界并无不同,它也不是逃避压力的避难所。
所以,尤拉才感叹:“我的灵魂痛苦不已,只有喝醉时才能平静……”虽然他也怀疑是否“在地平线之外的某处,有五彩缤纷的美好人生”,但他一靠近就发现“没什么两样,一样灰濛濛的……”而邮差也有相同的感觉:“有时候只要躺在那儿,你就会感觉到痛苦。
”这种痛苦的感觉可能是战争的后遗症,也可能是社会制度变迁的结果。
但无论什么原因,可以肯定的是,这个养育他们的村庄并非他们惬意的乐土。
他们向往着外面的世界,只是找不到出路,宛如那在玻璃上乱撞的苍蝇。
年轻人都逃往城市了,只留下一些孤独如邮差般的人们。
普遍人性还表现在村庄人们的风情上。
邮差里欧卡到邮局就敢跟那里工作人员调情,阿邦喝得醉醺醺也要去找那有着惹火身材的梦中情人,他们听到“孤男寡女”就能想到是“色情”,可见,这个村庄的人情可并不那么淳朴。
能够典型反映这一特征的是邮差的同学伊莉娜,她为了能够带孩子逃离这个小村庄,不惜以性交易来达到目的。
当然,上述人情充分说明了村庄居民的人性需要,但这绝不意味着他们的堕落。
道德本能似乎仍扎根在他们的本性当中。
那位并不被大家待见的阿邦,有着小偷小摸的坏习惯,最有可能是偷窃邮差马达的人吧,因为在大家都还不知道马达被盗的前提下,他却第一个告诉了小男孩提姆卡,他还自言自语地说了这么一句话:“有些人说他们知道,其实他们什么也不知道,事实是没人知道真相。
”即使他不是盗窃者,他也一定是盗窃知情者,因为他点着香烟却不知香烟多少钱,香烟是不是他的封口费?
他的那段读白似乎是为他的不道德行为辩护。
但从后面居民同看的电视节目——讲述的是育幼院男孩的梦想的故事——来看,当他听到男孩回育幼院的目的是希望那里的孩子能成为“堂堂正正的人”时,他老泪纵横。
这说明他人性当中仍有不灭的道德感。
重要的是,他无论如何也做不到堂堂正正了:他只要有烟抽,他就可以对关照他的邮差隐瞒真相,只要有酒喝有人陪他跳舞他就可以置身他挑起的事端之外。
然而,他毕竟流泪了,他的泪水无疑是对戕害他童年的旧制度的无声谴责,因为他现在再也做不了什么了,他只能是一个牺牲者,靠着所谓的“年金”孤独终老。
阿邦的故事显然可作为旧制度扭曲人性的一个证明,但也正好说明人性中的道德感是要从属于他的社会性的。
制度对人性影响的另一证明是邮差里欧卡在片尾的行为。
邮差可以说是社会制度变迁的受害者,他穿着迷彩,显然有战争创伤,他奔向大城市结果又逃了回来,说明他已无法适应外面的世界,他怀念旧制度,他应当也痛恨新制度,因为正是猫来猫去的制度使他的生活没了自由选择的可能。
当他被迫固守乡土时,他背后冉冉升起的火箭似乎应包含新制度的喻义。
(文/石板栽花 2015年11月18日星期三)
“這音樂,是從什麼地方來?
天上?
還是地下?
”——莎士比亞《暴風雨》#寧靜致遠本片獲得,71屆威尼斯電影節:——最佳導演俄羅斯版《那山,那人,那狗》,只是少了一條狗,多了一艘快艇。
一部優秀的藝術,俄羅斯北部風光片,畫面/色彩/構圖,都非常美妙。
一個寧靜鄉村,一群孤獨老人。
#《郵差的白夜》《Белые ночи почтальона Алексея Тряпицына》,是俄罗斯导演,安德烈·康查洛夫斯基执导的电影。
该片在2014年,威尼斯电影节上,获得最佳导演奖,反响非常好。
影片通过邮递员,阿列克谢·特里亚皮钦的日常生活,展现了俄罗斯乡村,现状和居民的生活状态。
#電影主題现代文明与乡村生活的对比:影片通过阿列克谢的日常工作,展示了现代文明(如邮政服务和科技),对俄罗斯偏远乡村的影响,同时也突显了,乡村生活的传统与宁静。
人性的温暖与孤独:阿列克谢作为邮递员,他不仅仅是送信,更是连接,乡村居民的重要纽带。
他与居民们的互动,表现了人际关系中的温暖。
然而,影片也深刻反映了,阿列克谢自身的孤独感,和生活中的艰辛。
对自然环境的描绘:影片大量运用了,俄罗斯乡村的自然风光,展现了当地美丽的湖泊、森林和夜晚的景色,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和赞美。
社会现实的反映:通过乡村居民的生活状态,影片揭示了俄罗斯农村地区的社会问题,如贫困、缺乏资源和人口流失等。
《Белые ночи почтальона Алексея Тряпицына》是一部,充满诗意的现实主义电影,通过细腻的叙事,和优美的画面,探讨了现代化进程中,乡村与城市的矛盾、人际关系的复杂性,以及人类对自然的依恋。
邮差的白夜 (2014)7.72014 / 俄罗斯 / 剧情 / 安德烈·康查洛夫斯基 / 阿列克谢·特列比斯特恩 Timur Bondarenko
一个被孤立的岛屿,一个每天自己开船往返的邮差。
互相抱怨的邻居们,药店的售货员,从城里回来的寡妇同学和他的可爱儿子,对抗的管理者都是他生活的参与者。
每天早起听着爆炸音乐送信好像一切都一成不变。
对女同学的暗恋和试探似乎让他的生活产生了很多新鲜的感觉。
马达被偷了,借了船带着女同学的儿子找水怪,探访破败的学校,露营看火箭,最后回到原点。
这对母子会离开,而邮差却无法脱离这片禁锢他的土地。
片子没有专业的演员,所表演的也都是真实的生活中的琐碎,碎片化的展示着这片远离世界的土地上的生活。
自然的,原始的,封闭的,简单的。
而电影用无数的自然和生活的碎片想要传达的就是这种被隔离的感受:无助,孤立,欲说还休。
邮差无法表达的爱慕,对生活的冲突的无力,面对伏特加选择冰淇淋时瞬间的抗争,对生活莫名的担忧,都让他远离了其他人正在拥有的生活。
被隔离的不只是一个岛屿,也是一群人,一种生活,甚至一个国家。
电影里所展示的淡淡的忧伤和无奈和很多俄罗斯电影所展示的都相似。
一些不满,无奈,和叹息。
同时这部电影精彩的是很多超现实的表现和意向。
那只俄罗斯蓝猫就像是代表着男主自己,等着大眼睛在观察审视;充满着吵闹声的破败学校里男主在回忆在找寻;看过的火箭就在身后发射,而男主和朋友坐在湖边抽烟,仿佛一切与他们无关。
这些有点魔幻有点超现实的符号下所映射出的内心和矛盾,让这片土地上的生活和故事又增加了一层灰色的滤镜,无奈又荒诞。
自然风景画面很美,碎片叙事很考验观众。
细品很有意思,我喜欢结尾那上天的火箭。
短暂的夏天即将结束,新学年开始前,单身妈妈Irina在俄国北方大港口城市阿尔汉格尔斯克找到了一份工作,她兴奋的拖着儿子Timur赶上大巴,迫不及待着离开美丽却又乏味的故乡克洛泽罗湖。
暗恋她的老邮差Lyokha只得在收获了一个礼节性的嘴对嘴亲吻后,目送着她的远去。
红梅花儿在田野小河边开了整个盛夏,水草也都忙着结婚生子,可老邮差那满腹的心头话儿最终没有讲出来。
安德烈·康查洛夫斯基的这部新作《邮差的白夜》,与大文豪陀思妥耶夫斯基那本《白夜》毫无关联,如若非要联想,大抵也就是文学和电影共同传达的等待、错过以及失望之情吧。
77岁的康查洛夫斯基,在好几十年的拍摄生涯中,制造了太多良莠不齐的作品,也因此他在影史上的声誉和地位,比弟弟尼基塔.米哈尔科夫差了一个量级。
幸运的是,这部回归广袤俄罗斯乡村土壤,却将情怀深藏起来的新作品,算得上是继1979年那部讴歌国家工业建设的《西伯利亚颂》后的又一艺术高峰。
时代跃迁,国已不国,如果说前者展现蓬勃时代中的大我,后者则温情抚摸被苏东剧变抛于荒野的小我。
“如今的退休金真实不错,商店也琳琅满目,可人们压力却这么大。
”“这就是今天的样子。
”落日时分,两个老人在清秀的克洛泽罗湖畔对话着。
此片里全采用了非职业演员,以一种有剧本的纪录片方式拍摄完成。
这是康查洛夫斯基早已熟谙的手段,在1966年的《阿霞·克里亚契娜故事》、1984年的《花斑母鸡》和2002年的《愚人屋》中,他都这么做过。
北方湖区的居民,有着亘古不变的生活,在惬意的夏天纵情玩乐狂饮,接着在漫长的严冬安睡以及继续买醉。
与他们相伴的大自然,成了长途游客歇息的风景名胜,木屋建筑、东正教圣像画和手工艺成了文化遗产。
邮差的角色,也就是这些“遗产”与文明外界沟通的桥梁。
“纵使人们都用互联网了,可总有人需要收到面包和报纸吧”,老邮差对孩子说到。
可事实上,在近五年内,俄罗斯的乡村数目已经从5万1千个,缩减至3万4千个,有的村子里居民甚至不超过10户。
历史学家列夫.鲁尔耶相信,“欧洲是石头建的,俄罗斯是木头建的”,于是但欧洲发展成以城邦为核心的一个个国家时,俄罗斯还注定是一个以乡村为基础的农业社会。
乡村才真正是俄罗斯这辽阔大地的灵魂,而非20世纪急速的工业化进程。
来源于祖上,口口相传的农作知识延续着乡村文化的命脉,劳于此就该死于此,他们遵守祖训,如同电影里北方湖区的居民,在夏末时节,为过冬的土地翻滚着土豆。
本来,斯大林式的专制模式理应适应农业社会,集体农庄、集体劳作,这体制也适合一切农业国家。
当上世纪末苏维埃政治体制土崩瓦解后,乡村也就跟着消亡。
某种意义上,在《邮差的白夜》中,康查洛夫斯基就在忧虑这种消亡,因此,以跟随村民生活并观察塑形第一剧本,并找寻平静日子里有着些许涟漪的个人故事,也称得上是对抗消亡的一种努力。
水上快艇,是邮差为村民送达邮件的必备交通工具。
一天,快艇的马达却被人偷了。
老邮差带着暗恋女人的孩子,来到镇上换新马达,走进老战友担任指挥官的军区,一个巨大的运载火箭站在组装待射。
影片结尾,当也想离开乏味村落的邮差又回到湖畔时,在与老友关于现代性失落的对话中,火箭在湖对岸升上了天空,那只总出现在他梦境里的猫儿,也爬上了岸边小舟。
这只猫儿,或许正是从普希金长诗《鲁斯兰与柳德米拉》那里爬过来的,或许它也准备一边绕着树转悠,一边建树民族史诗呢。
这一次在电影里,康查洛夫斯基用上了老爸谱写的著名歌曲——曾经苏联的国歌《牢不可破的联盟》,也是在联盟最终破产后、应普京之邀改换歌词而成的俄罗斯国歌《我们神圣的祖国》。
而贯穿全片的最迷人音乐,则出自苏俄配乐大师爱德华·阿尔捷米耶夫。
为塔可夫斯基的《索拉里星》、《镜子》和《潜行者》配乐经历,让他声名大振,后来他也为康查洛夫斯基和米哈尔科夫兄弟俩,分别撰写过《西伯利亚颂》和《毒太阳》的原声。
在年初的索契冬奥会上,我们又听到他美妙而又冲击力的音乐,在开闭幕上回响。
开幕式直接用了《西伯利亚颂》里的英雄之死主题,闭幕式则用上了米哈尔科夫早期作品《敌我难辨》里的主题。
因此,为有着隐约大国情怀之《邮差的白夜》再撰写音乐,是一件理所当然的可贵任务。
这乐声轻轻拂过湖面,红梅花儿已经开败,邮差那满腹的心头话儿没法讲出来。
对于邮差来说,音乐在哪里呢?
曾经的酒带来了音乐,酗酒遭受意外之后,他意识到不能不戒酒了。
清醒之后是无边无际的寂静,难以忍受,怎么办?
于是每次吃早饭,他都会把收音机打开,声音巨大。
于是每次送信件之后他都会跟每一家人聊天。
于是当他发现小男孩儿是个不错的伴儿之后,去哪里都喜欢带着。
又何止只是邮差需要音乐?
一个嗜酒如命却又瘦骨嶙峋的老人,把邮差送来的养老金花在一瓶瓶的伏特加上。
一个参加过战争的退伍老兵对邮差说他的灵魂永远都是痛着的,清醒的时候更痛。
一个老人一直重复他在越南当兵的经历,邮差的到来带给他唯一的听众,抓着邮差开始说他讲过千百万遍的故事。
战争结束之后,生活的寂静靠什么填充呢?
远处上腾的火箭照映着老兵落寞的背影。
宏大的时代,渺小的个人。
音乐消失了,音乐总会消失。
于是我们开始慌张失措,失魂落魄,试图抓取身边一切可以填补寂静的东西。
有人用伏特加,有人赚钱,有人用女人,有人靠埋怨。
有人靠回忆过去。
可是最终生活就像影片里那个灵魂总是痛苦的老人说的一样“他们给的养老金够,商店的东西也多,怎么还是焦虑呢?
”对啊,怎么还是焦虑呢?
老兵对邮差说他的灵魂永远都是痛着的,清醒的时候更痛。
邮差想了一下,说他有时候躺着,不知道怎么,也会觉得难受。
那天夜里,邮差梦里出现了一只灰猫,压着他胸口,直视着他。
转眼灰猫就不见了。
邮差再也睡不着,打开门,镜头定格在门前锋利的两把镰刀。
邮差在想什么?
如同那个老兵说的那样,去自杀么?
镜头忽地又转到门前的那一片树林。
邮差站在那里,听风吹树叶的沙沙声,鸟叫,看着树叶上爬行的虫子。
邮差在想什么?
之后邮差发现快艇发动机被偷,送件的工具就这样没了。
镜头从邮差惶然的脸转移到了河边石头上的青苔,良久。
此时,邮差在想什么?
后来邮差指责邻居偷他发动机,被人打倒在地,那些前一秒还张牙舞爪的人突然停止了拳头。
导演的镜头再一次如此近的打在邮差狼狈的脸上。
镜头里面的邮差此时脸上圣母一般的平静。
他盯着远处的天空,看着飘着的那些云,他又在想什么?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白夜》里,那个小人物主人公喜欢用幻想代替现实的庸常。
在每次生活经历波荡之后,带给他安慰的是周边的那些自然景色。
而这部《邮差的白夜》里,我们是否可以推定导演不加吝啬给了那些树,湖面,青苔,蓝天那么多镜头,是否也想暗示它们也给了邮差同样的安慰呢?
在众多对生命意义的追问面前,这是导演想要给我们的答案吗?
第26届法罗岛电影节第7个放映日为大家带来主竞赛单元的《邮差的白夜》,下面请看场刊影评人的评价了!
果树机位独特,画面很美,缺少强有力的叙事,但作为风土人情片来看,也挺好的。
麦麦看的时候一度以为自己在看纪录片,镜头感接近于无。
风景很美、很诗意,划着船带小孩去找小水怪那段有一点点惊艳。
George喜欢这个概念 但和别的闷片比还是无聊了一点Pincent纪实摄影对准的是不太被看到的国家角落,去除强情节,仅关注个人,将国家置于远处的背景。
饮酒的岁月已是过去,俄罗斯人能造火箭而一个邮差的轮船却没有发动机,魔幻现实主义当然不算很高级,旧时代意象所指非常直接。
除开这略带疏离的生活之美和人物群像之外没有太吸引人的地方,太冷感了。
一桶猫由一个邮差的日常揭露出一系列社会问题 与世隔绝的村庄存在着各种因时代变迁而产生的后遗症 油画般的风景、《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现实之外的蓝猫、水怪的传说、被偷的马达、升空的火箭共同奏响了时代的挽歌Joeyside老塔看了会打人,锡兰看了我惊呼你咋看了我的剧本,时空流逝的编年史构建了一个神秘的西伯利亚遐想神话世界。
子夜无人像是按下了播放键以后的罗伊·安德森,但反过来比罗伊·安德森还要更冷。
不像通常的乌托邦电影那样喜欢强调社会环境和权力结构,而是以纪录片一般的眼光扫视着环境中人的状态,对,仅仅只是扫视他们的状态,没有任何价值判断,也没有动作施加。
Run Erika Run展现了俄罗斯北部村庄的邮差的生活,更像一部风景纪录片,夜间幻视的俄罗斯蓝猫,远处缓缓升空的火箭,包含了许多暗示,总体还是过于平淡了。
约克纳帕塔法行进的村庄,静止的邮差。
快艇寻找水妖,两岸绿树掩映,水面波纹荡漾,这一段很美。
#FIFF26#第7日的场刊将于稍后释出,请大家拭目以待了。
“如果村子没了,还需要邮递员吗”“村子不会一瞬间消失的。
”人们永远需要邮递员的。
邮递员不仅仅是送信……“当所有的人都不再写信,你可以在网上投递面包吗?
”火箭的新科技与村落里人们的原始生活方式形成鲜明对比,更让火箭不断升空富有深刻的隐喻。
邮差也是连接城市与村落两个世界的桥梁,相当于提供了一种俯瞰众生的视角。
整片平静而忧郁的气氛——那个说灵魂中总是感到疼痛的人,又与“有时躺在床上就突然感到痛苦”却日复一日过着平淡而满怀善意和爱的邮差形成鲜明对比。
平日如此热心肠的邮差,稍一怀疑水手朋友偷了发动机,就被群起而攻之,被打倒在地的他望着天空的眼神,深邃而让人心疼……我一度以为酒鬼在自家门前自言自语那段话就是结尾了,而真正的结尾是:“这音乐源自何方?
是空气还是大地?
让乐声不再。
” ——威廉·莎士比亚《暴风雨》
开阔壮美的俄罗斯北部小岛自然风光,营造了隔绝的村庄生活,生活节奏的缓慢,村人与外界的联系基本是靠邮差男主的送报和信,而当船的马达被偷、暗恋的寡妇携儿搬迁,他的生活也随之出现了巨大的落差与变化,如幻觉中黑猫及拖鞋的消失,都令其不安而决定离开。
片尾村旁的火箭升空带来的无动于衷,结尾引用莎士比亚《暴风雨》 ——“这音乐是从什么地方来?
天上,还是地上?
”,也许村庄以后的改变会更加现代化与先进,但是从人物内心的安宁及相互关系的稳定却是无助的。
我们选择离开,但又往何处归去。
yts源,英文字幕。与蒙古影片《小黄狗的窝》一样,很纪实的片子,本色出演。影片拍出了俄罗斯山林湖泊景色的美,湖中村落的静谧,同时反映了随着时代进步乡村逐步走向没落以及老龄化的事实。单身邮递员亦是村落的一员,单调的日子周而复始,质朴且孤独,邮递员的身份其实是其生活的调节剂,服务他人的同时也了解到了社会及变化,使得生活不再是那么乏味。至于超现实主义元素,黑猫代表孤独,腾空的火箭意味着远离,其代表官方的冷落,邮递员与村落已经互相离不开了,所以其选择了回来。
遗世独立的村落,美丽而诗意,静谧安宁的生活,村民活在一种凝滞的、没有意外的生活里,或许与世无争,却也是生命的激情和热情被渐渐削弱。
出色的摄影让镜头下的小村庄有“世外桃源”的美感。影片的最大看点是导演曾经作为艺术电影大师安德烈塔可夫斯基的御用摄影师。影片呈现出写实般的诗意,却也包含对乡村失落的无奈。看似随意的镜头,以及男主“邮差”最终的回归,都更像是对传统正在进行的缅怀。
那确实很美。但是昨日之日不可追,谁又真的可以拥有“阿勒泰”那样的快乐?
好樸實的電影,好真實的生活。不過, 我更喜歡精美製作的
7/10
壮阔的湖水,隔绝的村庄,单调的邮差生活。不远处就是喧嚣商场、火箭升空,就是现代俄罗斯景象。电影像漂泊在新旧时代间的孤岛,讲述着苏联解体后的民族虚无。 “这音乐是从什么地方来?天上,还是地上?”——莎士比亚,《暴风雨》。
无外乎为观众展现了一处看似世外桃源,却也要生存生活的人们的日常,邮差有些孤独,超现实又是在诉说什么?没有点文化背景也难懂的。最后一幕印象深刻,让我想起了为奴十二载的那个长镜。
无与伦比的绝美自然风光,无比单调乏味的往复轮常。湖面上那一叶扁舟是行走着的孤独,地面上的塑料拖鞋才是他每一天的归宿。
摄影极度一般,感受不到任何诗意。一点也不移情......
僵硬的素人演员
人生如黾,水上回光。邮差寡妇小孩老醉鬼,念叨越南往事的老头还有彪悍的俄罗斯大妈……他们过着封闭的生活,然后觉得人生不开心。康查洛夫斯基在第一幕就交代了“旧日时光不可追”,这是一部被时间抛弃的电影,那些墙角俯看的监视镜头,愈来愈少的信件,响起唱诗音乐的校园废墟,水上的女巫,神秘的猫
曾经想写一个邮差的故事,来源于某漫画。
《邮差的白夜》选用的演员都是当地的真人,也就是由非职业演员出演。影片的风格可以说是散文化的、实录式的,表现的社会环境是在俄罗斯北方肯诺塞洛湖畔的一个小岛上,通过描写一位当地邮差里欧卡的工作与生活,将其他人物的故事分头展现与辐射开来。
转:这真是一个难以打分的片子,打低的话显得自己逼格不够,打高的话可我真心难以集中精神看进去,于是我只有机智地打个中间分。零碎散乱的生活流,长镜头和清冷的画面带着人物迷失的诗意表达。
景色很美
演员很接地气,长得太村了,情节不好玩
emmmm……get不到
真实场景、真实生活、真实人物的影像再现,画面有油画、水彩和素描。孤岛的留守岁月,平淡中有欲望,简单中有是非,乏味中有温情。摄影一流,非职业演员的表演超一流(导演调教功不可没)。
很真实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