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我被封面和电影名字迷惑了。
看的不是动作片,也不是科幻片,而是儿童成长片。
所谓的巨人,不过是小女孩的心魔,幻想通过打败巨人拯救病重的母亲。
这是一部以儿童为题材的心灵成长幻想片。
看前半部分其实被小女孩绕得团团转还以为真有巨人,后半部分事情豁然开朗,不过是小女孩不愿面对病重的母亲,内心接受不来。
佩服有担当的姐姐,尊重内心善良的心理医生,羡慕虽然中途有点摩擦却在最后坚持陪着女主渡过难关的闺蜜朋友。
看电影不能完全信评分,我觉得这个片子还是很不错的。
电影不是低成本的问题,而是基本上冇成本,但是很多大投入的中国片子还是拍不出来这个效果的,《资产阶级人性论》的典型。
也许有人根本看不下去,那你得耐心看,才能有收获。
就算能看下去的人也会觉得匪夷所思或者故弄玄虚,其实也不是这么矫情,也就是处理得可能单薄了一些。
小孩子阶段如果经历过亲人病逝,这时候幼稚里突发的世故、压力的释放、对现实的逃避、把痛苦来转嫁、稀奇古怪的联想、怨天恨地却无处发泄,这些一般人想象不到的心魔很可能会逼着你做很离谱的怪事。
唉,往事不堪回首...
《我杀死了巨人》影评如果不是周五吃饭聊的开心,也不会有这么奇怪的心情,坚持看完这部电影。
这是一部连男配角都没有的电影,只有2个场景里出现了男性演员,一个是小女主在家里吃饭,看着自己的哥哥和朋友打电视游戏,充满了愤怒;一个是小女主从校长办公室出来,带着戏谑的对校长作揖,那个男校长的一句“get out here”。
本是带着奇幻片的预备视角开始看这部电影的,所以专注力一直在小女主和她所说的巨人,虽然情节进展的非常缓慢,场景都是日常家里和学校的生活,只是偶尔展现出悬疑的情节,反而心里对“传说中的巨人”的期待越来越强烈。
因此,我甚至都没有关注作为女配角的心理医生,尽量跳过她与女主的对话,直到小女主认真的说道:“and i am a little mean to people who are dumb”,然后一口吃掉了一张撕下来的纸片,“delicious”,然后一首非常不错的配乐出来了“something so strong”,才奇怪为什么她要一直找小女主对话。
而我仍然任性的以为这是为了现实小女主在与异世界对抗,所要付出的代价。
电影放到这里仍没有出现什么让人感到恐惧和刺激的地方,我还是认为巨人就快出现了,甚至都忘了注意一直陪着小女主的小闺蜜,然后情节完全出乎我意料的往前推移,直到一场大雨中,可爱的小女配说出了小女主的妈妈病了,我倒是完全迷茫了。
电闪雷鸣,巨人出现了,那是北欧神话中的“泰坦”,小女主从他的神秘包包里面拿出了一把巨大的“锤子”,最终她“战胜”了巨人,战胜了因她而来的巨人。
小女主也在小闺蜜的鼓励之下,上了楼梯去躺到了妈妈的怀抱里。
至此,我才终于明白了这是一部什么样的电影,是一部讲什么的电影。
我开始回想整部电影中的细节:所有的巨人都是女主在单独面对;除了小闺蜜,小女主努力在忽略关爱她的人,因为她任性地创造了一个有理由的世界,而她自己觉得她是在保护他们;小女主完全忽视了想要伤害她的人,因为她对他们仅仅是关于愚蠢,而有所同情。
这时我才明白,这部电影所想要表达的:一个人从内心角度,与自己所面对的痛苦之间的战斗,而且是用童话的方式表达出来。
小女主自以为很刚强勇敢,能战胜一切“痛苦”,所以她具化了她将要失去妈妈的这种痛苦,将它变成了神话中的巨人,而且她为此做好了一切准备。
但是,真实的情况,她却根本没有勇气面对这种痛苦本身。
这就好比我们自己,当我们面对一个巨大的“痛苦”,从心里便发起对它畏惧,畏惧它的手,畏惧它的脚,畏惧它的眼睛,畏惧它的耳朵,畏惧它的嘴巴和鼻子,甚至畏惧它的头发,所以我们便觉得自己必须努力到足够强大,以至于能够独立战胜这巨大的“痛苦”。
我们会拒绝关心自己的人,觉得他们只能让自己更软弱,至于来伤害自己的人,则是用强硬的否决。
但是,实际上是我们自己成为了我们的痛苦,就好比小女主,是在他人眼中的怪胎。
所以编剧给了小女主一个小闺蜜,小闺蜜并不在意小女主是个什么样的人,她只是很简单的体会到了小女主的善意,而逐渐走入她的生活,到后面明白是什么使得她变成这样子,直到最后只是通过握了她的手,让她有勇气去面对。
而这种说法,有这样一个伪装的逻辑:当我们处于抑郁和痛苦之中的时候,我们觉得任何人都是无法能过理解我们的,所以他人无论如何的关心,代表的仍然是不理解。
可是,理解又能如何呢?
真正的是,一个人的抑郁和痛苦还是一个人的,只有当你给予另外的人爱的时候,他们回报给你的爱才能是你粉碎这种抑郁和痛苦的力量,所以小女主为她的小闺蜜做了“守护的法术”,而她也才能面对她妈妈的离去。
so,你所爱的音乐,美术,旅游,人和事物,本身就在给你力量,直到你最终能创造出他们,而他们也会给新的人力量。
而痛苦这东西,当你直面时,她不堪一击,而且它也期待这种结局。
down,感觉小女主看着好像艾玛斯通啊。
■18:3020:10,刷完奇幻剧情片《I Kill Glants(我杀死了巨人)》(英国、美国/2017),与其说本片是带有略微奇幻惊悚风格的成长类电影,倒不如说它是一部披着奇特风格外衣的灰色文艺片。
和很多人一样,我也是被下面这张极其吸引眼球的海报“骗”进来的,海报里的兔耳朵萝莉手持不明武器对视遮脸巨人的惊人场景,绝对令人浮想联翩思绪爆棚。
但如果你真的因为海报而以为本片是一部科幻奇幻作的话,那看完正片的结果多半会是失望甚至是觉得受骗上当。
还好我是有足够心理准备的,也几乎没有什么过多预期,所以看完反而觉得还算不错,原因有以下几点 : 1.女主角出格和牛逼的个性让我印象相当深刻,这种印象60%以上是正面的;2.校园霸凌在本片中被一种强大的反击非常痛快的进行了瓦解,看了不会抑郁;3.虽然有些情节拖沓甚至中段一度令我有些睡意,但好在最后半小时的内容包括煽情部分,还是有一定的韵味和深度,感觉是一场“中邪”女孩儿还没睡醒的黑暗梦境;4.有人说电影很像缩编版的《当怪物来敲门》,可本片分明让我想起去年看过的《克罗索巨兽》,那部安妮·海瑟薇的冷门作品当时我就特别喜欢;5.“骰子从不说谎”,我爱这台词;6.虚构的“科维斯基”和无畏的勇气,同时保护着人格独立性与坚强的母亲,这是我喜欢的状态;7.里面的女声民谣配乐都超好听……至于缺点嘛,哎,饶了它吧,低成本制作玩儿成这样,即使风格和定位并不讨好主流观影群体,在我这儿及格分数还是可以拿一个的。
就当看了部“奇葩少女”成长故事呗,这么想的话你会觉得这片子其实还挺正能量的。
【评分:6.5分/10分】
故事讲述一个青春期自闭女孩回归和谐校园的故事。
当然,因为故事比较老套,导演就想创新,本来,女孩自闭的根源是母亲病危、姐姐哥哥关注不够,导致与家人同学老师交往都十分困难,完全沉浸在自己的杀死巨人、拯救世界的想象之中,影片重点都是围绕着杀死想象中的巨人展开,导演成功的把女孩拍成了一个比较严重的精神分裂患者了,然后导演觉得得往回收,便让女孩匆匆杀死想象中的巨人,在亲情、友情、师生情的感召下,神奇的康复了。
导演在拍摄中估计也分裂了,一开始是青春片,接着是科幻片,没走哥斯拉的路线,应该是成本限制,然后是心理片,最后是情感片,究竟是啥片,导演最后也懵圈了!
2017年,剧情惊悚奇幻电影《我杀死了巨人 I Kill Giants》 海报很出彩,我也是被骗来的,海报比电影本身好不不是一个档次。。。
这个电影节奏出奇的慢,都快赶上剧情电影了,也许是描绘这个2B少女的日常生活,剧情算不算拖沓,我觉得把电影砍掉前2/3应该都不会影响整体剧情,也许砍掉以后还不至于如此反感。。
下面剧透了--其实我还是希望可以证明巨人的存在,而不是这个中二少女的邋遢生活。。
这样的熊孩子,就是需要揍一顿,如果一顿不够,那么两顿。。
虽然看到最后峰回路转,有点小感伤,但是我依旧认为这个电影。。
三观不正。
如果你连妈妈面都不想见。。
你可能是太不懂人事了。。
回炉重造吧。
不要说什么成长历程。。
这样的孩子。。
本身就不讨喜,导演又不会讲故事,整个电影就是在矫情。。
虽然结尾找回来一些分数,但是依旧很难有耐心看完。。
其实故事本身就是瞎编的,开始的剧情里大声玩游戏,和大声发录音带,你能想象楼上有病人?
你妈病了你就不敢上楼了?
幻想怪物在楼上?
给妈妈的脸上贴上怪物头像?
你妈是怪物附体了?
我还以为你妈抛弃你们和别人跑了呢。。。
多大的深仇大恨啊。。
(小女孩和老师说的可是,我是要救这个镇子。。
我可以理解成要杀了她妈妈救所有人。。。
这电影剧情上就是相互矛盾的。。
可能临时换了导演编剧吧,也可以是编不下去了。。。
)-我是你妹的巨人的分界线-推荐指数:★☆(3/10分),我并不喜欢整个电影,拍的很不好。
看到将这个电影归到惊悚片,我只能说分类的这位大哥没看电影吧。
故事开始是一个小女孩摆弄黑魔法、陷阱,在学校时刺头,任意逃课,以践行自己的使命--猎杀巨人。
然而事实的真相却是女孩儿的母亲身患绝症,不愿意面对现实的小女孩儿幻想有巨人正在对母亲的生命乃至整个小镇的生命造成威胁。
她则是默默猎杀巨人,保护大家的无名英雄。
由于在学校中特立独行,小女孩儿不可避免的受到排斥,并被比自己高大的女学生欺负。
不过她对学校发生的一切不以为意,不在乎是否有朋友,不在乎是否被开除。
在孤独的狩猎中,她遇到了一个主动与她交流的女孩儿--从英国转学过来的索菲亚。
索菲亚会倾听她的故事,但是也会搞不清楚她的想法而产生矛盾。
但是索菲亚却没有放弃这个朋友,一直陪在她的身边。
还有一个不愿意放弃她的是学校的心理辅导老师,尽管这个女孩儿难以沟通,并被这个女孩儿失手打了一个巴掌,她却用自己最大的包容去拥抱这个女孩儿。
正是这些关心她的人们让女孩拥有了面对现实的勇气。
在一次罕见的龙卷风到来之际,女孩儿战胜了自己的巨人--内心的恐惧,选择面对病重的母亲。
正如小女孩儿在最后所说的那样,人们比自己想象中更加强大。
在最开始,小女孩儿想象中的巨人不时出现,让人无法确定这些到底是小女孩儿幻想出来的,还是真实存在。
随着故事慢慢的展开,一些线索不断被透露出来。
女孩儿宁可住在一个杂乱的角落,也不愿意上二楼(因为她母亲的病床在二楼),女孩儿在与心理辅导老师聊天的时候,表示自己能够战胜巨人,甚至能够战胜死亡(暗示她能够杀死带来母亲死亡的巨人),她的朋友索菲亚在二楼看到了病床上的女孩的母亲,太过惊讶以至于扔掉了杯子跑开了,小女孩儿的秘密武器在面对现实中的人的时候看起来非常的可笑,并无法发挥作用。。。
在女孩儿终于敢于面对自己的母亲的时候,她的母亲问她是否害怕暴风雨,她回答说不怕。
她母亲说她也不怕,因为暴风雨有时候是另一种风景。
正如巨人最终帮助小女孩儿看清了现实一样。
磨难也正是如此,在磨难没有到来之前,它像暴风雨一般的可怖,想巨人一般不可战胜。
然而当你直面磨难,并对它迎面痛击之后,就会发现它并非不可战胜,而磨难之后则是平静。
电影中并没有特别扣人心弦的情节或者设定,整个电影有一种不温不火的味道。
最后一对母女之间的温情稍微有些感人色彩,但是并不是痛彻心扉,或者感人肺腑。
有一种淡淡的成长的伤痛。
并不是所有人都会喜欢,但是我相信有类似经历的孩子会从中得到什么吧。
影片名字的由来:小女孩儿与妈妈生活中的一个片段,一起解说百年前的一场棒球比赛。
里面的选手的名字就是小女孩儿秘密武器的名字。
而他打败的对手就是巨人队。
这个武器是电影的一个线索,不断的出现,不时的推动剧情的发展。
没看之前被别人说是个神神道道的小女孩乱跑的故事,后来终于看了完整的,小女孩确实神神道道乱跑,中二又讨人嫌,最后的巨人对决中二到尴尬值爆表,但我却意外的很喜欢她,那种不加任何掩饰看透别人内心最脆弱的部分然后残酷的揭发出来,为了保护自己脆弱的内心而不惜伤害所有靠近她的人,但是对于自己内心的困惑却用自我欺骗出巨人的故事来逃避。
而我之所以喜欢她也是因为她的真实,也许是我从她身上看见了自己的影子,那个中二对决和各种中二设定,尤其是那把中二锤子确实出自一个十几岁小女孩所能想象的范畴,认真而荒谬。
最后小女孩选择不再逃避后转变太大而略显不自然,巨人的特效不予评价了。
另外我看了评论区,深深感到评论大概也都像这部片子里的那些人吧,有能理解觉得这是中二外表下的成长的,也有完全不理解觉得神经病的。
影片的构思很奇特,它将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困境用打怪升级的方式表达出来。
贯穿全片的线索--科维斯基暗示了芭芭拉与自己的母亲一起度过的欢乐时光,同时小女孩把它作为自己战胜巨人的武器。
这部电影有两个场景,一种是他人眼中对于芭芭拉的评价,另一种是芭芭拉内心所看到世界。
在他人眼中,芭芭拉非常的孤僻怪异,举止着装都不像是一个正常女孩所应该具有的。
但幸运的是芭芭拉遇到了 热心的索菲亚和关心她的心理老师。
索菲亚并没有因为芭芭拉怪异的举止和伤害她的行为而远离她,而是作为一个真正的朋友陪伴在她的身旁。
心理老师扮演的则是触及其灵魂的角色,多次的试探使她明确了芭芭拉的症结所在--她的母亲。
芭芭拉的母亲则是在片尾才终于出现,行将就木。
这才终于是全片的立意变得清晰。
芭芭拉本来拥有一个很美好的童年,但不幸的是,母亲身患重病。
这突如其来的打击使芭芭拉陷入了一个由自己虚构出来的世界中。
在这个世界里,充斥着各种各样的巨人。
每当这些巨人出现的时候,就会有灾难发生。
这使得芭芭拉相信母亲身患重病就是因为这些巨人的出现,所以她给自己赋予了神圣的使命--杀死这些邪恶的巨人。
从此,她的生活就不再是一个单纯追寻快乐的女孩。
她自愿背负起这个异常沉重的使命,为了身边的人(我觉得更是出于她对自己母亲的爱),即使全世界都不理解她,她也会以自己的方式去守护一切。
但是一个矛盾点就是,她不再敢接近病危的母亲。
这就可以说明,她虚构出来的这一切都是在逃避母亲即将去世的事实。
她所表现出来的勇敢并不是真正的勇敢,她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把控一切不可控,但这样是不现实的,是芭芭拉逃避这一切的一个借口。
在片尾处,她杀死了泰坦后,泰坦说的话是芭芭拉认知的一个转折点。
人从出生到死亡,都会去追寻快乐,这是我们的使命。
但在追寻的过程中会发生很多我们不能预料到的痛苦,只有选择真正去面对这些,我们才拥有追寻快乐的权利。
顺着影片逻辑,我相信如果没有泰坦的那句话,即使芭芭拉战胜了泰坦,她也会臆想出更多的巨人,永远不会去正视自己的心结。
最终她选择迈进被自己灵魂封印的禁地,与病床上的母亲拥抱在一起。
坦然送完母亲最后一程,她不再是故作勇敢的女孩,而是明白了真正的勇敢是坦然接受这一切拥抱下一个幸福时刻。
影片用了大量时间铺垫芭芭拉的一意孤行,却用了泰坦不到一分钟的时间单凭几句话就让小女孩转变自己根深蒂固的态度,情感不够通顺,略显生涩。
大家好,我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张大户哈哈哈哈,原谅我用了这么“标题党”的标题。
我也是被本片的海报“骗”来的。
《我杀死了巨人》
看了这张海报,你能想到什么?
哈利波特制片人制作,《阿凡达》女主角主演。
狰狞巨人虎视眈眈,中二病少女头带呆萌兔耳朵。
手拿高配版“雷神之锤”。
哇哦,这一定是一部奇幻喜剧电影。
我一看到这海报就想到了“扎导”的《美少女特攻队》
本片一定是一部很好看的充满想象力的奇幻电影。
看完之后我才发现上当啦。
原来是一部“低配版”的《当怪物来敲门》。
以为是奇幻片原来是温情片。
你一个温情片,海报整的这么玄幻干什么。
不过万幸,电影还可以,能看。
本片女主角是《招魂2》中的小萝莉麦迪逊·沃尔夫。
可能是我脸盲,看着她好像《阳光小美女》里的小美女。
查了一下发现不是,阳光小美女的扮演者阿比盖尔·布蕾斯琳现在长这样。
呃……长大啦,还是很阳光嘛。
女配角是《阿凡达》和《银河护卫队》的女主角佐伊·索尔达娜。
MTC媒体评分:76分
烂番茄新鲜度:80%
豆瓣评分:5.9分
(以下内容有剧透)小学生芭芭拉,是一个典型的中二病少女。
天天带着呆萌的兔耳朵做着各种稀奇古怪的事情。
在其他人眼中芭芭拉就是一个怪胎,她自己也知道自己是一个怪胎。
不过她不在乎,她要忙着去拯救世界。
芭芭拉放诱饵、做陷阱、设结界。
就是为了阻止巨人来破坏小镇。
不过她这种怪诞行为自然引来了很多的非议,小太妹泰勒就是其中之一。
泰勒一有机会就来霸凌芭芭拉。
不过芭芭拉也不是吃素的,每次都强硬的反击,这点上为芭芭拉点赞。
你的软弱只会让敌人更强大。
心理辅导老师莫莉看着芭芭拉的反常行为,认为她是一个有问题的少女。
希望能够帮助芭芭拉,不过人小鬼大的芭芭拉可不领情,把莫莉怼的一愣一愣的。
不过莫莉并不放弃,赌上职业生涯也要帮助芭芭拉。
好老师。
芭芭拉日复一日的单枪匹马对抗着巨人,直到遇到了英国女孩索菲亚。
索菲亚不认为芭芭拉是怪胎还积极和她交朋友。
芭芭拉也对索菲亚产生了信任,告诉了她巨人的秘密。
俩人一起对抗巨人。
不过始终只有芭芭拉一人看的到巨人。
随着影片的进展,众人发现芭芭拉的行为越来越反常。
在芭芭拉数日不来上学的情况下,心理辅导老师莫莉和索菲亚来到芭芭拉家中调查。
发现了芭芭拉妈妈身患绝症,卧病在床。
芭芭拉所对抗的巨人,其实是她不敢面对现实,所幻想出来的对抗妈妈疾病的办法。
看到这里我才明白芭芭拉所做一切的意义。
人们在对于自己无能为力的事情上,真的很难去面对。
就像芭芭拉面对着即将被病魔夺去生命的妈妈,她无能为力。
所以才幻想出邪恶的巨人,认为打败了巨人就能拯救妈妈的生命。
看到这里我深有感触,面对着生命不能承受之轻,我们又何尝不是逃避呢。
在一个风雨交加的日子,芭芭拉独自面对巨人泰坦,拿出神器“啥啥啥斯基”战胜了巨人泰坦。
但是杀死巨人并不能拯救她妈妈的生命。
她才意识到生命的真谛“这个世界上的万物都难逃一死,所以你才必须在活着的时候尽力去寻找快乐,并且不要去惧怕生命的终点。
否认这一点就是在否定生命。
与其否认,不如欣然接受。
整部电影,节奏比较缓慢。
穿着奇幻的外衣,其实讲的是生命的意义。
这部电影改编自同名绘本读物,应该说是一部给孩子看的电影。
在芭芭拉这个年纪,正是人类认识生命和死亡的年纪。
这部电影讲的就是从最开始的不理解,不接受,选择逃避到后来的坦然面对这一过程。
所以我觉得本片立意不错,节奏有点拖沓,可以一看。
彩 蛋《我杀死了巨人》2015年就开始拍摄了,原本预计2016年初上映,不知道为什么拖到了2018年才上映。
佐伊索尔达娜饰演的心理辅导老师原本希望哈利贝瑞主演,但是她认为本片没有足够的明星阵容所以拒绝了。
这孩子都够送精神病院的了,在这矫情个什么劲
这要真是一部兔耳萝莉锤爆怪兽的电影那得多棒!当时看到海报就被吸引了。当然这样也挺感人的,虽然还是觉得拖沓和反复。
这女孩真的不可爱,而且看得人反胃
从头到尾我内心都在呼唤:妹子!!有病就去医院治,不要在外面祸害人!你妈快病死不是你成为精神病的理由。精神病可以通过人格分裂来治好,这是严重的误导!
用这么独特的方式说了个直面生死的故事,哀而不伤,私心很喜欢,给个四星。兔耳小萝莉演的真棒,情绪很到位,又没啥表演痕迹,是个潜力股。
之前好像有个男孩版
那么这到底是个魔法战士,还是神经故事呢?
大家都有一些奇怪的迷信,女孩的迷信是只要打倒了巨人妈妈就会好起来。心疼大姐,弟弟就知道玩电子游戏来逃避现实,妹妹又太敏感有了心理问题。
扁豆看电影解读的,真是个垃圾片子。
52/100 又一部“当怪物来敲门”,虽然女主人公的部分台词很亮眼,但除此以外整部电影还是停留在儿童读物的叙事水平,对于生活的不易、朋友、长辈、bully仅停留在浅显的表现上,视效方面也缺乏投入和想象力,成人观众看起来难免索然无味。另外最大的包袱其实和剧情是割裂的。
抱歉只能给两星。拖沓和反复神叨叨的中二少女内心隐匿以及成长过程,一千个哈姆雷特在杀死自己。
我不止一次幻想自己是救赎者,战胜想象中的恶魔
以为是科幻剧,结果是个心理疾病剧
被海报吸引着去看的,发现跟《当怪物来敲门》一个套路,只不过主角从男孩变成女孩。
看海报以为是一部类《怪奇物语》的奇幻片,硬挺过无聊的前十分钟之后,发现路数好像有点不太对。等了半天真正的怪兽都没有出来,再看才发现原来是一部反映中二少女的青春问题片。看到快结尾的时候,满心期待着能有什么反转,最后也没有出现。虽说电影本身的立意挺不错的,但看完让人并没有什么爽感,对于我来说,现在正处于急需爽片刺激提神的时期,所以这样一部电影对我来说未免就有些太过平淡了。不过几个演员选的都还不错,看女主未来如何发育了,如果发育的好,有可能是个大美女……
减掉一半都不影响主题的表达
居然是在新泽西与费城拍摄的、好多场景看得眼熟!战胜内心的恐惧永远比战胜现实的困难要大得多!女主演的很灵气!很喜欢!
与 当怪物来敲门有点类似,只有结尾有点感人吧
让双麻花黄雨衣的英国妹子当主角明显更贴这个设定吧,不过MW总是演一些creepy孩子,可能bb这个角色就是量身定做的
女主、闺蜜、霸凌女,几个小姑娘演的都不错。可以说全程演技在线,颇有小戏骨之风。相比之下,美艳打女佐伊·索尔达娜则显得比较绿叶了。当然,不动手只动口确实也不是她擅长的。影片故事情节推进缓慢,节奏感较差。同时结尾又显仓促。匆匆一战,草草了事。紧接着就是happy ending。神经病能这么好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