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上帝,还有法国人!
伍迪艾伦在戛纳年年受礼遇,如果不是有法国人撑腰,他估计在好莱坞压根筹不到钱拍片,所以不表示一下真说不过去。
这部电影我觉得就是送给法国人的礼物,不过让伍迪艾伦赤裸裸的奉承人也不太可能,所以剧中安排了一个曾经才华滂湃不过暂时失明的导演盲导了一气拍出来了一件被法国人称作绝世佳作的电影。
马屁拍了,且没丢掉伍迪艾伦的个人尊严。
伍迪艾伦的电影大都是要找一个讽刺的靶子的,讽刺男人,讽刺女人,讽刺这个世界,要说他如何深刻的讽刺了好莱坞也谈不上,就是让他讽刺一杯他正在喝的白开水他也能做到,我们永远不用担心他这个碎嘴子没话可说。
所以暂放下批判好莱坞这个过于大的题目,先从电影标题入手来看看他真要说的是什么。
一个失去了自己的女人的男人在电影结尾重新虏获美人芳心。
一个事业低潮期的导演在电影结尾得到了伟大的法国人的承认和赞誉。
事业+女人+巴黎=!!!
好莱坞式结局不永远是一个Happy Ending吗。
说他讽刺好莱坞,其实好莱坞的哲学恰恰是伍迪艾伦的人生观,一个是无条件的向市场(金钱)妥协,一个是永远与无常的现实人生合谋共处。
电影里的伍迪艾伦牢骚满腹抱怨不停,而现实里的他。
我觉得可能总是眯起小眼睛满意的坏笑。
不要太enjoy了!
2002年的《好莱坞式结局》是当时戛纳电影节的首映电影,但票房与口碑再次失利,这也是伍迪第一部没有在英国院线上映的电影,只发行了DVD。
从角色上说,这也是伍迪作为他自己电影主角的最后一次了。
虽然伍迪的表演方式与以前一模一样,但此时他已经67岁高龄了。
虽然伍迪的心境、表演方式没有变化,但是他容颜上的憔悴与疲惫,让观众完全接受不了他与女主角谈恋爱的戏份。
当伍迪与女主角你侬我侬地说着那些俏皮话,完全没有了浪漫的感觉,只剩下一个荒唐、不合情理的老不正经的老头形象在观众脑海里引起反胃的条件反射。
此时便是伍迪作为恋人男演员的生涯极限了,无论如何伍迪作为男演员都无法在他电影中的爱情戏份里继续下去了。
我想这也是本片失败的原因之一。
从故事上说,我认为伍迪到这部电影为止,最好的电影只有5部,它们分别是:1977年《安妮·霍尔》1994年《子弹横飞百老汇》1969年《傻瓜入狱记》、1983年《西力传》1980年《星尘往事》自从1994年《子弹横飞百老汇》以来,伍迪彻底丧失了故事巨大的戏剧性。
我们回首这8年伍迪拍了哪些电影:1994年《别喝生水》(电视电影)1995年《非强力春药》1996年《人人都说我爱你》1997年《解构爱情狂》1998年《名人百态》1999年《甜蜜与卑微》2000年《业余小偷》2001年《玉蝎子的魔咒》2002年《好莱坞式结局》
这些电影只有《甜蜜与卑微》拿得出手,而没有一部是完美的杰作。
这些电影都有一个通病,它们往往只是伍迪的一个点子,一个灵感,最好的情况下,伍迪能把故事拍得完整,但多数情况下这些电影都要走到虎头蛇尾的尴尬境地。
故事缺乏巨大的戏剧性,缺乏强而有力耐人寻味的结局或高潮。
导致这9部电影实在是太平淡了,令人食之无味。
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业余小偷》和《好莱坞式结局》这两部电影都有一个共同的缺点:故事匆匆走向平淡的结局,观众甚至没意识到电影就这样结束了。
虽然伍迪本人当然不想让他的电影千篇一律,但我仍坚持认为,最杰出的剧情电影的故事必须要有巨大的戏剧性,否则,难以成为伟大的经典。
极限境遇+笑料抖包袱+好莱坞式的光明尾巴,又一次妥妥再现老头儿的电影工艺。
一个关于眼盲的火花点子冒出,顺势添上几把触动笑点的柴火,再淋上几滴老头儿喜剧经验和戏剧才华的汽油,一团吸睛的影片之火便如其所愿地熊熊燃烧起来。
这是老伍迪的魅力所在,看似自然而然的简单,却能自成一格的吸引观众,老老实实地呆在屏幕前,自愿被牵着鼻子走。
刨去影片中部老头一贯的絮叨(落魄导演眼盲时喜剧笑料的部分稍显沉闷冗长),观罢全片,当导演和前妻沐浴着明媚的阳光,钻进早已等候的小汽车,哒哒哒启程前往理想巴黎之际,恍然生出一分《红楼梦》里“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的感觉。
这狡黠的老头儿,硬生生在表面的讽刺里注入现实的荒诞因子。
作为影片的两个核心人物,导演沃夫和前妻埃莉,两人都处于非此即彼不得不做出选择的境地。
对于因拍片压力导致心理性失明的沃夫而言,直言坦白将永久失去导演事业翻身的机会,于是只好硬着头皮选择盲拍;而对埃莉来说,一面是拥有财富的影片投资方现任,一面是拥有才华却陷入心理性失明的前夫,起初说不清究竟是因为爱抑或同情,总之埃莉心中的天平已然偏向于前夫,选择隐瞒并暗中帮助前夫继续隐瞒。
围绕沃夫眼盲事件核心,影片笑料倍出,同时戏剧矛盾冲突也自然向前推进,且不断升级。
于是看电影的人儿会不时一颗心吊在嗓子眼,专等这颗从一开始便埋好的冲突炸弹会在何时爆炸,且以一种怎样的方式爆炸。
在调动观众情绪和口味上,老头儿确是功力十足。
这个机敏的家伙,实在太知道观众想要的是什么,当然,影评人想要的是什么,老头儿亦是了如指掌。
于是在这个好莱坞式的结尾中,伍迪老头儿尽情地戏耍了一番。
一部盲目导演下的电影,在好莱坞被影评人批成一坨千疮百孔糟糕透顶的shit,而在遥远的法国却被视为美国历史上的伟大之作。
带一点老头自嘲的现实况味,可世人或者有一小撮会认为,这大概是所谓的天才式戏谑。
嗯,就是这样。
这世界有千百张谜之面孔。
我们每个人不过是在选择,选择自己想从中得以窥见的那一张。
一个曾经有过辉煌时刻的导演,因前妻的举荐,而得以去参与一部大制作的电影,然而却患上了心理性失明。
经纪人不希望拍电影的事情因此作罢,鼓励沃尔假装是一个正常人,继续拍电影。
于是一系列啼笑皆非的事情发生了,有名气的中国摄影师一直不明白导演要什么风格,很捉急;随行记录记者认为导演很神秘,让人难以捉摸,有想法,非常人也;演员们貌似都有了自信,无论怎么演,导演都说好好好非常好;当前妻艾丽发现沃尔失明后,帮他掩饰,甚至为了即将到来的与投资人的单独见面而排练。
男主也是很有意思。
他一直对前妻念念不忘,刚失明的时候特别手足无措惶惶不安;后来前妻帮助他时,便乐在其中,还借机光明正大的亲前妻。
终于,经过这一系列神操作,男主和前妻复合了,也打破了与儿子的僵局,重新建立起父子关系。
更好玩的是,胡乱拍的电影没有得到美国电影界的认可,却意外收获了法国电影界的青睐。
电影本身是讲拍好莱坞电影,故事的结局也是好莱坞式的happy ending。
有时候,人就是被自己限制了发展。
身边的爱人、孩子,并不如想象中的那么难以理解,试着去发现别人身上的闪光之处。
主人公也是在失去亲人、失去光明之后,才能真正体会到前妻穿西服的飒爽、儿子内心深处的渴望之物。
伍迪艾伦最近负面新闻不断,媒体也是很不给面子,纽约的一个雨天很可能不会上映,甜茶傻脸都捐出了片酬。
anyways作为他的忠实粉丝,对他的喜爱还是丝毫不减。
昨晚看了他02年的好莱坞式的结局,一如既往的有意思,心情抑郁的时候看他的片子是很好的选择。
伍迪艾伦,一个说脱口秀出生的瘦小犹太老头,在他的电影里嬉笑怒骂之中看到了对人生和人性的思考。
他自己编的故事很精妙,经常看到一半就猜不出来结局到底是怎样的,这可能跟我的阅片量阅读量也有关系。
这部作品仍然是喜剧,仍然是纽约,他扮演的还是他一贯扮演的手舞足蹈神经兮兮的聪明老头。
曾经他是个好莱坞赫赫有名的大导演,现在却不得不拍一些除臭剂的广告,就在最低潮时,她的前妻为他争取到了拍片子的机会,他需要和她前妻的未婚夫,精明的制片商哈尔签约。
虽然极不情愿,他还是做了。
结果他竟然因为心理原因突然失明了,在接下来的几周靠着翻译和他前妻打掩护拍完了电影,上映前他恢复视力了,但是片子一塌糊涂,受到了美国观众的一片恶评,但是却出奇的被法国的影评家欣赏,后来和前妻和好如初,一起去巴黎了。
哈哈哈。
这部片子虽然不是纯粹的喜剧,不会像周星驰吴君如般让你一直哈哈哈,但是有些地方还是会让你笑的岔气,并且你也能从他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
很喜欢那一段,他去咖啡馆见一下前妻,本来是要聊电影工作上的事的,结果说这说这就开始大声抱怨原来的她的所作所为,后来拉回正轨,然后在对话中又开始对往日的爱恨情仇无缝连接的说出来。
最后在叽叽喳喳中前妻仓皇而逃阿哈哈哈,其实这也和后来前妻对他的未婚夫说“我一直都爱他”呼应了。
这就很生活,只不过更加放大了,更加激烈了而已。
还有要和哈尔单独聊天,他数着步子,走到他以为对的地方往下坐的时候,给我笑死了,太滑稽了,他的肢体语言很搞笑。
最后这个很可爱的老头成功追回前妻,胜利!
关于瞎子“瞎导”这一点也是很有意思,女演员穿着三点式不知情地勾引他,超级茫然尴尬的场景,他自己看了成片就说一塌糊涂,就是瞎子导演的,竟然获得法国人“50年来最棒的美国电影”这简直讽刺的阿哈哈哈哈哈。
不说了,五星推荐。
老头子的前妻嫁给了好莱坞影视大亨,在为一部新剧本寻找合适的导演时,她不顾众人反对力荐老头子,一方面是对他才华的认可,一方面也为了帮他摆脱当下不为人赏识的困境。
电影的拍摄过程中,老头子突然神经性失明,他的经纪人为了帮他保住这份工作,隐瞒电影公司老板和投资人,坚持让老头子完成了导演的工作。
电影没有意外的获得美国影评界的一致差评,却意外的在巴黎获得好评。
而老头子也重新抱的美人归,和前妻和好如初,共赴巴黎开始他们的新事业。
怎么会把他们两者凑合到一块儿,这还得感谢昨天翻来覆去的失眠,在半梦半醒之间,似睡非睡之际,通常都是我灵感迸发,才思如泉涌的时刻,这时的我作曲肯定比爱因斯坦好,研究物理也强似贝多芬!
先说说我们不太熟悉的《好莱坞结局》。
2002年,伍迪·艾伦自编自导自演的这部喜剧片——又在拿他那个提不起的电影圈说事儿了。
瓦克斯曼是个曾经问鼎过奥斯卡奖的大导演,然而如今时过境迁,他生活潦倒,每日只能靠拍摄除臭剂之类的广告和回忆当年的辉煌度日。
不论经济上抑或自我形象上,瓦克斯曼都急需一个机会改变。
就在这个时候,他的前妻艾丽与现任制片老板未婚夫耶戈尔恋爱了,并正准备筹拍一部新片。
艾丽努力说服未婚夫,让瓦克斯曼执导这部投资六千万的大制作。
为前妻的现任未婚夫工作,瓦克斯曼虽然在面子上有些挂不住,但失节事小,饿死事大,他自然是不会放过这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
就在他要开始从事这份有望使他再次名声大振的工作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在电影开拍的前两天他的眼睛突然失明了。
虽然只是神经性盲症,还会复明,但是已经骑虎难下的瓦克斯曼在经纪人阿尔的建议下只能决定在不让人知晓的情况下继续将影片拍完。
于是,一场让人啼笑皆非的闹剧就这么开场了……真诚地说,这个人物瓦克斯曼,确实没有什么可爱的地方。
首先,他的形象不好,看看伍迪艾伦就知道了。
第二,他性格不好,文明点说是喋喋不休,俗点说就是碎嘴子,怪不得他前妻要跟他离婚。
整天对着这样个喷壶男,兴高采烈才做的漂亮发型,到家就兜头泼上一盆冷水,不走才怪呢。
第三,他自个儿也不是什么好鸟,就着选女演员的当儿,顺便搞搞小情况儿,发展发展女朋友的后备储存,有公器私用之嫌。
虽说又这么多的不可爱,可是一旦你看到:当人家请问他该怎么表演或者该选择什么道具的时候,他只能“这个,那个,就是那个”或者“你说得不错,就那么做吧”地含糊!
因为他以前风格就比较另类,所以大家都以为这是他的独特方式,居然谁都没察觉他看不见,即使他有一次不小心从片场搭建的模型上摔下来!
还有那位片中片的女主角,居然以为他那直勾勾的眼神是表明想和自己做爱,还穿三点式勾引了俺们的“瞎导”一番……不由得你不笑出来。
谁能想象一个瞎子能导演一部电影,那不正是“瞎导”么?
可艾伦最终笑料百出的做到了,影片还被法国佬评为“美国佬50年以来拍得最棒的电影!
”而艾伦同学也得尝所愿,不仅复明,还和前妻重归于好,幸福地前往法国执导新片,完成有一个好来坞大团圆式的结局。
伍迪艾伦素来以“坏孩子”闻名,他独特的讽刺风格在这部片子里暴露无遗。
不过最厉害的还是他的先见之明。
他怎么知道在3年后的中国,这一幕会真实上演呢?
丈夫和妻子,导演和制片,怎么这么眼熟?
可见夫妻档在国内国外都是流行的啊!
制作班底来讲,这个来自中日韩,五湖四海,《好莱坞结局》中,瓦克斯曼也坚持要用一个中国摄影师,可见艺术片导演的国际化思维就是强,只是对于这个中国摄影师,瓦克斯曼不仅瞎而且聋,整一个迷迷糊糊。
这点还是陈导演强,至少他教会了这些洋鬼子(别管西洋还是东洋)们都操着带口音的汉话招呼了那么几句。
至于最主要的“瞎”问题,那要看结果了。
瓦克斯曼后来复明,看到自己的作品,用了一句“真是糟透了”来形容,国内的批评声也是一片,幸好“上帝创造了法国”(瓦克斯曼语)。
作品好不好,导演最清楚,这一点上,瓦克斯曼又是可爱的,虽然面对恶评怒气冲冲,得到好评又沾沾自喜,至少他对自己还是老实的。
伍迪艾伦年纪大了,还是改不掉调皮捣蛋的脾性,前些年和丑得可爱的韩国裔养女结婚就闹得沸沸扬扬 了,现在又拿好莱坞看涮,不过好莱坞也不是吓大的,大人有大量,宽容接待之。
据说这部电影还真是得到了法国佬的喜欢,嘎纳电影节就曾经用这部电影作为开幕影片。
同样是在嘎纳电影节上,还小范围试映了一部来自中国影片。
据传回国内的评论,国外同行盛赞此片是“中国电影的一个突破”,不想这部突破之作,在中国反而水土不服起来,引来骂声无数不说,还落入一胡姓白案师傅的魔爪,炮制出馒头若干。
我想,如果陈导演足够聪明,足够洒脱,何必纠缠于这些俗事儿之间,不如电影中说的那样,戴上漂亮的妻子幸福前往光明的某某国,逍遥自在呢?
古话说得好,此处不留爷,自由留爷处!
伍迪访谈
随便一提,对我个人而言,我的所有电影中最令我震惊的是《好莱坞式结局》居然没有被观众看作一流、非凡的喜剧。
我很惊讶观众居然不接受这个故事。
我觉得这个点子非常有趣,我也十分巧妙地将它融入了电影之中。
我很滑稽,蒂亚·里欧尼表现也很出色。
我觉得这是一个简单、有趣、可行的点子,查理·卓别林、巴斯特·基顿、杰克·莱蒙和沃尔特·马修都能拍。
我认为无论是台词、表演、拍摄、笑料、场景,我都没有搞砸。
当我把电影放给第一批观众——电影编剧看时,他们说"这部电影简直太了不起了。
这是你最喜剧的电影之一。
"但随后的反响却不是这样。
我非常震惊。
不过,票房如何对我来说无关紧要,电影的投资不多,在世界范围内上映还是小赚了一笔。
这之所以是所有电影中令我最意外的是因为我通常都不喜欢我完成的作品,但是这一部我却很喜欢。
虽然我知道很多人不会认同,但在我所有的喜剧电影中,我还是把它排在前几位。
如果你想看一部文艺影片,比较好的选择是找部欧洲的片子,但要选择在你精力最旺盛的时候看,否则你很可能看着它入睡。
没办法,降低要求看部好莱坞的,又受不了总被自己猜中的情节发展和千篇一律令人乏味的好莱坞式的结局,在你上下两难、在艺术和媚俗之间找不到自身的位置时,伍迪•艾伦也许是个不错的选择。
这个脱口秀出身的瘦小的犹太老头一直坚称自己不是知识分子。
当年的戛纳电影节,他在《好莱坞式的结局》首映式上说:“法国人对我一直有两个误解,第一,他们仅仅因为我戴着副眼镜就认为我是知识分子;第二,他们总以为我是艺术家,因为我的电影老是赔钱。
”当然,他是笑着说的。
很难说伍迪是不是知识分子,15岁时成为幽默专栏作家,19岁被大学退学,29岁被称为“知识分子的喜剧先锋”,67岁荣获“棕榈之棕榈”(Palm Of Palms)特殊成就奖(这是继瑞典国宝级导演英格玛•伯格曼之后第二次有人获此特殊奖项)。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伍迪一直以一个知识分子的眼睛观察着世界,并用他的电影描述着人生的悲与喜、乐与哀,虽然他的影片多是喜剧,但在嬉笑怒骂的后面我们看到的还是对人生和人性的思考。
好了,赶紧进入正题。
《好莱坞式的结局》是伍迪的第36部编导作品,依旧是喜剧,依旧是在纽约,依旧是那个紧张不安、手舞足蹈的犹太老头,这次是拿好莱坞开涮。
瓦尔曾是个声名鼎赫的导演,但如今却为了糊口不得不去拍一些诸如除臭剂之类的广告。
所以当他的前妻艾丽和她的未婚夫哈尔——一个典型的精明的好莱坞制片商请他执导一部大制作时,他虽不情愿但还是签了约。
可倒霉的瓦尔在影片开拍不久突然奇怪的失明了,但在经纪人的劝说和各种压力下,瓦尔决定隐瞒自己的情况继续拍下去,于是,喜剧便开场了。
别期望伍迪•艾伦的喜剧会象金.凯瑞或周星驰的那样让你笑的岔气,大多数时候你会觉的这个罗嗦的小个子男人很烦心,但他不经意的一个动作或一句话会让你在他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而后你会觉得自己和他一样好笑。
有两段剧情我觉的很有意思,一段是瓦尔和前妻在餐馆里讨论剧情,瓦尔竭力想一本正经的和她谈剧情,可讲着讲着他就不由自主地抱怨妻子为何离开他而选择了愚蠢的制片商等等往事,伍迪的表演几乎不漏痕迹;另一段瓦尔为影片请了一位中国摄影师(实际上伍迪.艾伦近年来多次请赵非做摄影),后来摄影师对拍摄不满,怒而辞职用标准的普通话说:“TMD(国骂),老子还不干了呢,李安有几部戏还等着我开拍呢。
”影片温和地嘲讽了好莱坞的运作体制,指出了导演在好莱坞只不过是大制片公司的打工仔,根本无从实现自己的艺术理想。
所以伍迪.艾伦坚持在纽约拍片,拒绝融入好莱坞的体系,这也许就是除了《安妮•霍尔》以外他从没得到奥斯卡亲睐的原因,可他真的需要那些小金人儿吗?
《安妮•霍尔》获三项奥斯卡奖的那天晚上,伍迪正在纽约布鲁克林区的一家俱乐部里吹黑管。
身为犹太人,伍迪却不时在作品中自我解嘲犹太种族性,表现出难得的民族自省和认知。
但伍迪确实老了,“他收敛了批判的锋芒,只是不动声色的讲着一个个无伤大雅却引人入胜的故事”。
影片结局如何?
我只能说,这是伍迪•艾伦的第36个非好莱坞式的结局。
《风流绅士》、《老虎百合》、《皇家赌场》连续的“可怕经历”让艾伦对于好莱坞影片拍摄和运作模式的失望:他不仅要应对摄制组施加的压力,而且明星也会不断纠缠并逼他做各种各样的事……完全是世俗的游戏。
于是,这部《好莱坞结局》成了艾伦贬斥好莱坞影业的阵地。
这也解释通了他为何从来不出席奥斯卡领奖典礼。
正如影片结局男主影片遭到美国评论界的狠批,但却得到法国人的大力赞扬,从此艾伦与好莱坞从此分道扬镳了。
在那个好莱坞商业片横扫电影市场的时代,艾伦这种尽匹夫之力抗娱乐之主流的行为真的是很刚了。
尽管公众对艾伦的作品褒贬不一,甚至吐槽他不考虑观众感受的拍摄方式是“艺术性的手淫”、“自恋狂”,艾伦则满不在乎地回应“我是一个典型的自恋狂”。
不管怎样,艾伦实现了影人自由的艺术梦想与精神诉求。
也正因为这样,在艾伦的职业生涯中,能够始终对观众毫无保留地讲述世间的一切。
即便是对行业的不满与愤怒也敢于拿来作为创作的原始材料,转变成为:颠覆范式、娱乐道德、驳斥愚舆、挑战潮流、笑容疑惑泪水的真诚。
伍迪艾伦自己出演毁了这部电影
好想把他嘴堵上…
第一次被台词这么密集的电影轰炸,虽然到三分之一的时候基本能适应了,不过现实中要是遇上男主这种人我会气死,仿佛是失控的马驹(因为内心并不成熟)到处乱窜,周围人都得迁就他。
he never stopped being sarcastic 2020.11.10 every husband should be blind for a while
伍迪老爷子一边赞美巴黎一边讽刺法国电影评论,不过也只是捎带着揶揄了下,从头到尾还是在嘲笑好莱坞赞美大纽约,顺便用一个不怎么说得通的戏剧包袱再次拯救了自己的爱情和婚姻,这次还多解决了个父子关系问题,虽然有点多余。然后真得就跑去欧洲一圈当”独一无二的美国艺术家“了。
哈哈哈哈哈哈看前面我以为是黑好莱坞,最后两分钟把法国影评黑出翔,然后去拍了午夜巴黎,真香
剧作后半段有点拖,最后有点赶。
嘎纳开幕片还讽刺法国影评界…中间有戏,两头没劲
世界是一个巨大的草台班子的具象化。
2020147 伍迪选取了很多他生活里的素材为创作蓝本,失去视力的导演(Sven Nykvist在拍摄《名人百态》时已接近失明)、与儿子的疏远、对于外国DP的情有独钟(尤其是前三部作品都是和赵非合作)以及被法国人爱得死去活来,比照起来固然有趣,但剧本本身的羸弱是不争的事实,缺乏讽刺性,有点捣糨糊。不过蒂娅·里欧妮是真美,以及中国摄影师那句“实话跟你说吧,李安还等着我拍戏呢”太好笑。
伍迪艾伦火力全开,讽刺美国西海岸电影业(揶揄奥斯卡)的同时,还不忘憋足劲黑法国影评界。然后老头优哉游哉转过身,又有一大堆资方围上去,他再清清嗓子:不许读剧本、不许挑演员、不能干涉拍片日程……
老头这次的表演逗死了,但还是很拖沓。Thank god the French exists!
伍迪艾伦又一次嘲笑了全世界所有的人,包括他自己。2024.12,重看,现在看仍然是笑点密集的一部,当初刚看的时候觉得老头给自己安排那么多美女太苟了,现在也习惯了,如今metoo之后,或许真的只有法国人能包容他了。
故事有点二。居然yy自己拿过两次学院奖!
enmmmm很切题所以不好看
果然是好莱坞式结局,但是为什么要靠法国人来拯救?说实话,不好看,这个电影让我对伍迪艾伦的喜欢瞬间降低
想讲的东西非常cliche,表达方式还蛮甜的。。伍迪艾伦对女性真是有一种居高临下的爱怜,属于高配版罗振宇了。
充满了嘲弄与自嘲~
看了开头 无聊 老登
rubbi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