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火新闻线

導火新聞線,The Menu

主演:吴孟达,周家怡,杨淇,何珮瑜,姜文杰,唐贝诗,方健仪,庄锶敏,王宗尧,张建声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香港语言:粤语年份:2016

《导火新闻线》剧照

导火新闻线 剧照 NO.1导火新闻线 剧照 NO.2导火新闻线 剧照 NO.3导火新闻线 剧照 NO.4导火新闻线 剧照 NO.5导火新闻线 剧照 NO.6导火新闻线 剧照 NO.13导火新闻线 剧照 NO.14导火新闻线 剧照 NO.15导火新闻线 剧照 NO.16导火新闻线 剧照 NO.17导火新闻线 剧照 NO.18导火新闻线 剧照 NO.19导火新闻线 剧照 NO.20

《导火新闻线》剧情介绍

导火新闻线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电视剧《导火新闻线》原班人马拍摄电影版,更加入吴孟达,前主播方健仪等增加新鲜感。 影片讲述囧报及闪报为了点击率的媒体斗争,却无意陷入了寻仇者闯入电视台用炸弹挟持人质,向政府高层请愿通过恢复二次申诉,作为媒体正邪两方是如何站在各自立场斗智斗勇,事态不断升级揭露出官商勾结等隐情,人质与寻仇者命悬一线......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汉江之恋非道缉恶胡杨的夏天非洲之王宛如阿修罗超异之荒漠地球名校风暴第八季不列颠尼亚第二季大宋传奇之赵匡胤回家的路有多远珍爱地球大冒险第三季关于艾玛萨特本肥佬教授2里根九龙不败我的男男男男朋友苍井优×4个谎言人生第一次儿子们樱之塔梭哈人生星笼之海被遗弃的孩子们主角无光环余命85分高丽契丹战争怒战狂心弥留之国的爱丽丝第二季音乐,战争与爱

《导火新闻线》长篇影评

 1 ) 我们还得向前走

法律的初衷是为了惩防罪犯和规范我们的行为,当法律错了我们是不是应该有更多的机制保证双方的公正性,而媒体应该起到的是监督责任,却不是一场只有买卖新闻的报道,为了收视率而违背了“人大过于一切”的准则。

电影的主题就是围绕着一个幸福美满的三人家庭,在17岁女儿在平安夜在外被人强奸后暴力致死,由于证人做假证词而导致罪犯无法坐牢为由,但证人良心过意不去而同被害人父亲讲明了情况,但由于香港法律不允许“一罪不二审”的法条而不能再次起诉罪犯。

直到7年后在电视节目的时候,当时的“罪犯”来参加访问,然后就挟持了他,以炸弹威胁要求见立法主席,最后在网络舆论的帮助下,选择了释放人质,最后结果也是好的,伤亡减少到了最小。

 2 ) 《導火新聞線》讓香港人反思的「特別劇」

本來以新聞界為題材的戲劇已經不多,在香港這個規範處處的地方更屬罕見,所以縱使個人沒看過港視劇集《導火新聞線》(但知道網上很紅),但仍然進戲院支持對其衍生的電影版。

雖然以電影來說不算完美,但身為香港人感受到戲中每個「貼地」的元素:動新聞hit rate、官商勾結、低頭族的冷漠與熱情…看罷後只覺有「火」、熱血滿滿,充滿身為香港人的感動!

就算這個地方變得再陌生,還是能夠被一點人情所觸動;或者生於亂世,電影人才會被誘發出更強的小宇宙。

故事以多線發展:網媒鬥爭、尋仇者闖入電視台脅持人質及炸彈、向政府高層請願、官這勾結…線路多而不雜亂,或者可能跟電影的真正主線有關--其實貫穿整部電影的,是1994年普立茲新聞攝影獎的經典照片《飢餓的蘇丹》:相中的一名蘇丹女孩因為饑荒而倒在地上,後面則是一隻虎視眈眈的禿鷹。

究竟先救人還是先拍照?

哪一項才能真正「救人」?

某程度上,電影情節是圍繞著這張照片引發的正反思辯而發展。

電影瑕瑜互見,而且非常明顯,優點:節奏明快(尤其前半部),能成功抓實觀眾情緒,就算沒看過電視劇亦能投入劇情;雖然角色鮮明得來臉譜化,但不會過份偏頗某一方,集中主線講新聞工作者的良心掙扎;吳孟達飾演的尋仇者舉手投足皆是戲,一邊會心痛他為女兒討回公道而搞出軒然大波,另一邊又會被他「遞進式」發瘋的氣勢所怯,他才是抓住整部電影節奏的靈魂人物。

缺點:整體上感覺仍然很「電視劇」(以日劇的分類就是「特別劇」規格);情節過份理想簡單化,尤其,網路打「逆轉勝」戰開始後,情節發展過急亦過於兒戲;最後為了平衡各方需要(畢竟有「愛奇藝」的logo,應該有大陸資金?

),結局有點面面俱圓誰都不得罪…不過只要能夠「入戲」,所有瑕疵都不再重要。

當吳孟達飾演的智叔引爆第一個炸彈時,全場觀眾屏息靜氣而發呆,那一種震撼,應該就是觀眾入戲的證明吧?

P.S. 王宗堯的輝爺極charm,他是香港三十代本土演員的希望。

(雖然一查發現他已經37歲了)

 3 ) 香港影视作品的细节还不够细腻

还不错,不过题材上感觉有点跟随一些韩国电影的脚步。

细节有点粗糙,比如男记者的回忆中谭锐智曾经觉得自己没有战友,后面无故冒出很多人来支持修宪,再比如闪报的路数真的好low ,现实中哪有那么绝对,再比如囧报其实没有赢,只是因为闪报实习生在网上的一篇文章就让总编引咎辞职了包括最近在看的致命复活,香港电影试图写很多职业的故事,比如新闻,比如咨询,但最后都会变成侦探,警匪,都在搞大新闻,细节有待加强吧,不够真实,就很难引起真正的共鸣最后想拿这部电影跟匹诺曹比一下,匹诺曹其实是新闻背景的爱情剧,可能也是电视剧的篇幅比较长的缘故,把新闻实习生的生活刻画的很细,一步步挖线索的过程,以及用一些手段和智慧查询情报,有苦有乐,同时还有一个奇葩的设定在于女主是匹诺曹患者等等。

相比之下电影就平平了,连题目也是导火线新闻这样有点俗,没有留白之美的题目。

总体无功无过。

 4 ) 引起社会反思的一个电影

纸媒的衰败,现在媒体更多的是无下限的博眼球,看重点击率,完全丧失道德底线,一个个看图编故事,一个个记者和知音毕业的一样,毫无良知。

吴孟达这部电影真的狠狠的讽刺了一把社会,控诉着香港日益堕落的媒体环境。

讽刺了现在的这些垃圾媒体。

电影向我们抛出一个问题:究竟是否为了抢销量、抢点击率、抢收视,就可以放弃客观真实的报道, 忘记对正义与公平的追求?前天网上看的,今天评一下,电影还是挺不错的。

 5 ) “警匪片”皮下假大空的记者电影

这部电影用两条主要矛盾串起全片:一是囧、闪二报的竞争,二是谭锐智与高建仁的矛盾。

两条矛盾里又包含着更深层次的冲突与对立:报社的竞争折射了当时网络媒体对传统纸媒的冲击;两报社的记者形成对比是在探讨记者职业操守与利益的权衡;谭和高的恩怨背后是对香港法律的审视,以及草根大众在权势之前的无力。

看到高建仁案背后官官相护的隐情时,我以为这又是一部香港警匪律政片——最后歹徒被制服,香港司法的公平公正得到伸张。

结果影片花了很大篇幅讲囧报在道德上取得了胜利,记者的良知更重要云云。

在我看来,这样的讴歌有点用力过猛——这似乎也是香港律政电影结尾的“通病”。

影片的叙述也没做好,高建仁犯罪背后的那条线有头无尾,倒是花了很大功夫在开头交代背景,突出香港记者吃人血馒头的主题,好像在反复强调这是一部和记者职业操守有关的电影而非警匪片——不是吧阿sir,观众又不瞎。

我觉得全片最大的败笔是开头,实在挤了太多东西了,一开始就给观众喂了一大口,让我以为是导演把一部电视剧的剧本压缩成了一部电影。

例如王子的存在完全没必要,可以删掉。

而且开头的人称叙述是阿咩,后面全是上帝视角并且没有再回到阿咩视角,未免有点衔接不当。

 6 ) 久违的达叔,宝刀未老

吴孟达达叔宝刀未老,技压群雄,或悲或怒或叹,声声断肠。

时而怒从心起,时而悲从中来。

看到动情之处不禁热泪盈眶,泣不可抑。

似乎已久未在大银幕上看到他的身影了。

自从14年他心脏病发作紧急入院以来,这几年的曝光率大减,人也消瘦了一大截。

不知不觉之中,伴随着我们青春年华长大的那批演员们都老了,周星驰电影里面好多甘草演员都开始相继去世。

龙方,成奎安,午马,郑祖…希望还有机会看他俩这对黄金搭档再搭档一次,哪怕客串也好。

只是按照现在的形式来说,恐怕也是奢望了。

电视剧改编。

安设炸弹,绑架人质,要求会见特首。

这一套开头的格局有点像韩国电影《恐怖直播》。

关于新闻媒体的道德和操守的讨论,《夜行者》和《良辰杀人记》里已广为讨论过。

信息爆炸的时代,对于新闻资讯的的“stay hungry”已经无分种族民族,放眼世界皆同。

如何在点击率与良知之间选择,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现在有句俗话,叫做“看热闹的不嫌事大”。

在无数键盘侠的指尖里流动着的文字,透过网络汇成了一幅幅冰冷又无情的脸。

如同罗马斗兽场里的那些高高在上的当权者,是对暴力血腥的招魂。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咸色辛辣的媒体格调影响着网民的思路,要求更刺激更深扒更冷血的消息又成了他们对媒体的新的诉求。

爱下流的东西,有下流的憧憬,那就是庸俗的人。

这种饮鸩止渴的恶性循环,看似越陷越深永无止境,但剧中也说了一句话,“常人是看到希望才去努力,而疯子是觉得有了努力才会看到希望”。

而如今的我们,都是那个“stay foolish”。

即使不被当下俗媚的风气所接受,也要坚定勇敢的去走下那一步。

一个人最伤心的事无过于良心的死灭,一个社会最伤心的现象无过于正义的沦亡。

 7 ) 2016,吃瓜群众吃了什么瓜?

2016年已经年末,想必各种媒体又要评选年度的关键词。

不知道这个传统从哪里开始的,但从日本传到台湾、韩国、香港,又传到中国大陆。

所以,一些大陆的媒体这些年也喜欢搞什么年度关键词评选。

如果我有一定评选权的话,我恐怕要给“吃瓜群众”投上一票。

因为,吃瓜群众在2016年吃瓜之余,惊人地改变了世界发展的轨迹。

2016年至少有四件震惊全世界的事情与吃瓜群众有关。

从最早的数起。

第一件自然是英国脱欧公投,虽然只有英国公民有投票权,但架不住全世界人民吃着瓜围观,所以投票结果出乎意料,玩脱了的卡梅伦只好辞职。

第二件是土耳其政变,政变之中的土耳其总理居然用社交媒体发布消息,指挥军队反击,最后竟然改变了土耳其政变的一贯规则,并且多米诺牌效应般让土耳其和俄国两个差点发生战争的国家一夜之间亲热不已。

第三件是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在美国吃瓜群众的默默支持下和全世界吃瓜群众不嫌事大的呼喊声中,这个本想过把瘾就死的候选人居然当选总统。

第四件就是现在还没有落幕的朴槿惠亲信干政事件,吃瓜群众不满足于吃瓜,直接把瓜砸到青瓦台脸上,其最终结果可想而知。

这四件大事极大地改变了2016年的面貌,让这一年极有可能成为历史上具有分水岭意义的一年——当然历史发展有着自己的逻辑,而不是评论如此就会如此的。

只是去探究这四件大事中的相同一点,吃瓜群众无疑可以作为一个骄傲的集体成为年度词。

吃瓜群众貌似分散,且不一定有直接的利害关系,但就凭着自己手中的手机流量,以蚍蜉撼树的态势创造这一件又一件影响世界的大事。

吃瓜群众嗅觉一向灵敏的香港影视圈就率先盯上这个神秘的群体,拍出一部《导火新闻线》的精彩电影。

不过在介绍这部电影之前,还是要说它耍了很多港式小聪明。

首先,《导火新闻线》本是2015年播出的一部24集电视剧,我没有看过,也不能评说什么,但电影无疑是借了电视剧的势头,类似的例子还有2016年上映的《使徒行者》。

第二,这部电影的故事内核是韩国河正宇主演的一部电影《恐怖直播》,而《恐怖直播》的灵感来自《V字仇杀队》这部电影。

所以,这部电影的故事创意谈不上有多新鲜。

(韩国电影《恐怖直播》河正宇主演)不过,也只有剥掉上面这两者的影响后,这部电影才值得推荐。

这部电影的新颖正在于探讨网络新闻与吃瓜群众的关系。

这样电影才超出原有的电视剧,具有独特的时代写实感。

故事开始于平安夜的一场性侵案。

七年前,十七岁的谭一心平安夜在酒吧喝醉酒,被富二代高建仁性侵。

谭一心在反抗中被殴打致死。

事发后,高建仁家族买通并威胁证人做了伪证,在有坚实物证的前提下,居然判高建仁无罪。

数年后,证人因为良心发现,告诉了谭一心父亲谭锐智(吴孟达饰演)。

谭锐智向法院申请重审案件,但发现香港法律中有“一案不能两审”的规定。

于是,老两口百般向法院申请修改法律,希望得到重审机会。

香港立法会本也有意修改这一条法律,但高建仁的一位舅舅作为议员,阻挠并拖延修改法律的会议,以至于法律迟迟不能修改。

绝望的谭锐智只能孤身抗议,囧报记者乐嘉辉偶然的一句指点迷津,正式开启本电影的开端。

乐嘉辉的话就是:“你要上报吗?

你要上头条吗?

你学人家杀人放火啊!

杀人放火不就上头条了吗?

(剧照一,个人以为这部电影的全部精彩就是因为这句经典台词,一句话点出媒体与吃瓜群众之间的共谋是什么)于是,谭锐智利用自己电视台灯光技工、烟火技师的身份,劫持了前来做节目的高建仁及电视台十人,并在各处放置了炸弹。

以此,谭锐智要求面见立法会主席卢靖。

——这个情节完全模仿了《恐怖直播》,不新鲜,也不新颖。

不过,《恐怖直播》的故事重点在主持人与恐怖分子的沟通、对抗上。

这部电影则离开电视台,把重点放在《囧报》与《闪报》两家纸媒体的对抗上——这是原来电视剧中情节的延续。

虽然我没有看过原来的电视剧,但可以想见其套路不会离开美剧《新闻编辑室》的模式。

所以,这也谈不上太多创新。

那这部电影拿出来评论分析,恰恰是在剧中引入吃瓜群众这一势力庞大的群体。

两家报纸都极力在网络时代转型,想改变纸媒逐渐落寞的趋势。

在这场改变中,原来的主导因素是一年或一月的订阅量,现在则变为每时每刻的点击量。

点击量犹如躁动的脉搏,每一次都要扣在吃瓜群众的心弦上才行。

如果没有扣住吃瓜群众的心弦,就不会贡献出流量,就转化不成点击量,当然也就影响报社的业绩与收入。

两家的主编都面临着巨大压力,而《闪报》冷酷、强硬的主编应对的方式是,没有新闻,编也要编出来。

所以,《闪报》的新闻就免不了朝着下三路去。

吃瓜群众就跟风而上,点击量自然就高。

台湾媒体躺枪——但不无辜(剧照二,黑衣女就是《闪报》的女主编,冷酷无情,强势而不择手段)在这场对决中,《囧报》一直处于下风,还闹出两家记者打架的丑闻。

同时,不负责任的报道也一再刺激谭锐智,几乎让其绝望,最后的鱼死网破似乎不可避免。

《囧报》只好做最后的一搏,想要再打一场翻身仗。

于是《囧报》制作了一则卡通视频——卡通视频哦!

在卡通视频中讲述了事件的全过程,以及谭锐智不顾一切行为的诉求是什么。

(剧照三、四,《囧报》网站推出的卡通视频,以及随后被转发的第一原因是有趣。

不讨好吃瓜群众,视频就不会被转发,而讨好的方式是视频、图片要萌、要有趣,因为吃瓜群众向来喊自己为宝宝)然后,吃瓜群众的风向改变,纷纷同情谭锐智,最后在网上倡议去电视台支持谭锐智的诉求。

由此,这场劫持人质事件才找到突破口,最终和解。

谭锐智的要求最终也被立法会接受——虽然立法会并不承认是这次事件的压力。

谭锐智获胜了吗——他失去女儿与妻子(车祸),还会因这次犯罪行为被判刑。

两家报社有赢家吗?

《闪报》的总编辞职,而《囧报》的点击量还是屈居第二。

难道这是又一次法制的胜利?

立法会主席不敢承认是这次事件的压力,至于会不会有政客借此操弄,一切都是可能的。

获胜的是谁?

吃瓜群众。

在这场围观中,吃瓜群众先是可以尽情想象富二代的荒淫(《闪报》初时报道谭一心生活作风有问题导致悲剧),接着又被事不关己的人质劫持所吸引(没人真正在乎人质的生死,看的只是真实的大戏),最终正义感爆棚,集体去声援谭锐智。

仿佛他们从未意淫过谭一心如何被高建仁被奸杀一样!

如果把朴槿惠亲信干政事件爆发以来的一系列事件拿来对比,韩国吃瓜群众的行为与剧中的吃瓜群众如出一辙。

前一段时间中国的罗一笑事件的过程则是整体反过来,先是不加思考地善心大发作,然后一边倒地谴责罗尔、小铜人公司的炒作,直到最后没有人真正关心实际从未出场的罗一笑。

就在前天,罗一笑去世,留给吃瓜群众的只是白单子下的遗体。

——这时,吃瓜群众依然有瓜可吃:明星的结婚离婚与出轨,政治人物的激情表演,地球村里大哥、二哥、三哥与众多小弟的爱恨情仇。

这些瓜有着不同的款式,不同的口味。

有些是满足下三路的,貌似不主流,却有着牢固坚实的最大受众群——全世界点击量最大的网站是色情网站!

貌似主流的瓜都有着貌似主流的诉求,比如爱情、婚姻、经济、政治。

你焦虑着结不结婚,那你去看看星座;你在七年之痒,那去看看明星的出轨离婚;你爱国爱党,那去看看国家又在哪里亮肌肉,又在哪里向小国家布施,最后在看看世界人民一片水深火热;当然你是天生的反对者,更容易在网络中找到适合口味的瓜。

当然,吃瓜群众最爱吃的一款瓜与孩子有关。

孩子天真无辜,如果没有事情发生在他们头上,那就是逗吃瓜群众集体开心天使——虽然恋童癖也很喜欢孩子,但没有一个人认为自己喜欢孩子就是恋童癖。

如果孩子遭受了什么不幸?

比如被淹死的孩子。

原本犹豫要不要接受难民的欧洲人,一夜都变为圣母,不加甄别地接受难民——丝毫不在乎这其中有恐怖分子。

又比如罗一笑事件,不加甄别毫无理性地把钱给了网络某个素不相识的人——仅仅因为他的文章。

《导火新闻线》中《囧报》的反击武器是卡通视频,这不是偶然的——因为围观群众就是一群巨婴症的成年人。

(2015年9月,叙利亚3岁的艾兰在偷渡中被淹死冲到土耳其海岸的沙滩。

这张照片直接改变欧洲难民政策,从而引发2016年从年头到年尾的恐怖袭击)吃瓜群众是如此多变的群体,庞大芜杂而很难用单一的概念、理论来分析,所以其行为完全不可预知,即便有人有意去引导,去制造一个“瓜”喂给吃瓜群众,但结果可能出乎意料。

正如《导火新闻线》中的吃瓜群众,面目模糊,分散却又权势巨大。

媒体要讨好他们,权力机构也要讨好他们,法律也要讨好他们,商业也要讨好他们,未来更要讨好他们。

所以才有了特朗普这个网红当选总统的奇迹。

他们就是我们。

那我们真正知道吃的瓜是什么瓜吗?

最终我们将会发现,围观改变的不是世界,只是我们手中变幻的瓜。

(完)

 8 ) 理想不死

上月瑞士回上海的飞机上第一次看到这部片,心潮澎湃,今天忍不住二刷。

影片题材以及电影传达了正确价值观是非常值得赞赏的,在引起共鸣的同时更喊出了大众的心声。

传媒人心中都应该保持这团不灭的理想主义之火。

片末女主的这段独白让人久久不能平静,Mark&自勉:『求知若饥,虚心若愚』(Stay hungry ,stay foolish ),很多人都觉得这句话是乔布斯的名言,但其实它源自杂志《Whole Earth Catalog》出版人Kevin Kelly 在停刊号封底的一句话,根据他自己对这句话的阐释:我们必须了解自己的渺小,用初学者的谦虚自觉、饥渴者的渴望求知去拥抱未来。

记者确实是「饥饿的一群」,但我们不能像饥饿的老鹰般,不顾一切去啃食一个快饿死的小孩。

我们必须有谦虚的自觉,求知的渴望去处理新闻,这样才是一个记者,一个传媒应有的态度。

希望更多的人能看到这部片,敬这部理想主义的《导火新闻线》。

 9 ) 万象新闻界

正义只有在人多势众的形势下才能发挥作用,这是一大可悲之处。

什么时候,每个人,尤其是身在高位能够决定、修正光明之路走向的人能够不需要迫于公众压力,而是本心就存在正义对错的天平与勇3气,为这个世界多做一些有意义的正确的事,该多好!

保持饥饿,保持愚蠢。

不光是对记者群体的要求。

大家共勉,世界和平。

 10 ) 甘草演员上热搜,成为《导火新闻线》,这次他是男主角!

这几天,热搜、朋友圈、公众号都是吴孟达,一个喜欢港产影视作品都熟悉的面孔,一个从TVB艺员训练班出道,不红不黑的甘草演员。

认识他普遍都因为与星爷合作接近40部作品。

曾经因为私生活乱七八糟而低沉消退,但最近几年达叔积极复出,也有一些好的作品。

今天,不讲他跟星爷的合作,也不透露内娱八卦,来讲讲达叔的《导火新闻线》!

这也是一部达叔当男配的电影,但从戏份和演技的表现来说,我觉得本片达叔的番位应该是男一的。

看得出剧本是下过功夫的香港和台湾近年不断有讲媒体,而且完成度非常高的电视作品,比如《我们与恶的距离》,以及本片的同名电视剧,都深得我心。

这种带有批评讽刺意味的题材,也就只有特区能制作了。

本片围绕香港立法会关于《一罪两审》事件展开,以两方对立媒体报道反应社会问题,是一部现实主义为题材的佳作。

在我看来其实两方媒体都没有对与错,作为记者,如果每次跑新闻都要在哲学上著名的二难选择问题——电车难题上做选择,或者在知情权和隐私权上先纠结一番,那言论自由就失去意义了。

记者与自媒体人不一样,记者是新闻记录和新闻报道的人,负责报道事实;而自媒体人是带有个人观点甚至情绪写作的人。

在报道的层面上讲,媒体确实会有“只报道想让你知道的内容,而非事实的全部内容”的情况,为了销量,为了流量,只说受众想知道的内容。

喜欢吴孟达的个人solo

知道达叔死讯之后,朋友第一时间推荐了这部剧给我看,其中一个原因是这部电影,没有周星驰的无厘头,也不在是星爷旁边的甘草。

让吴孟达有足够表演的戏份,在讲述女儿惨痛遭遇和两场情绪失控的表演中,充分带动观众的情绪,也为最后剧情推向高潮埋下伏笔。

同是喜剧演员出身,本剧不像现在李焕英这种刻意渲染拉动观众情绪,最后仅通过群众的鼓掌,情绪就上来了。

毕竟是同名电视剧的衍生剧,因此剧情过于明快,也由于是电影时长的限制,在喜剧处理上一定是不如电视剧效果的,港味浓郁,值得推荐哦

《导火新闻线》短评

比预期的要好很多,惊讶于吴孟达这把岁数演技依然可畏,也黯然想起当年台湾的白冰冰事件,每个人都要有他做人的良知与底线,记者尤是。

2分钟前
  • Bibby
  • 推荐

可以一看,可以看的不是情节设置,并不紧凑悬念迭起;不是演员表演,虽然他们都很敬业。而是整部片所指向的东西。香港人喜欢做这些,虽然做得很单纯简单,但至少指向了一个正能量的东西。美国人也是如此,他们做得更专业

6分钟前
  • 阿拉蕾
  • 还行

新闻学入门

9分钟前
  • 大卫抱一
  • 较差

故事应该是个好故事,但是没讲好。

13分钟前
  • 系铃人
  • 较差

同名电视剧的电影版,质感也接近电视电影了。剧情紧接电视剧,先交代了下梁小冰并没有在伦敦客机空难中去世(但她这个角色没有再在电影版出现)。主线算是港版《恐怖直播》(故事在一天内发生)+剧版中不同报社竞争(但剧版中对手为《独家报》,反倒是剧版中的C99电视台成为了本作主舞台)。女儿被奸杀后罪犯贿赂关键证人以获无罪开释,但父亲吴孟达并不是直接惩罚罪犯,而是要求特首推动「禁止一罪两审」条例的修订,香港真乃法治之邦。而囧报记者除了要及时全面向公众呈现事件之外,还顺带推动了事件的和平解决。角色任务分配基本和剧版一致,王宗尧靠着江湖智慧带着小女友杨淇去现场,而周家怡则继续直白输出新闻鸡汤。吴孟达在全片中几乎都是独角戏,但他完成得真是炉火纯青。演囧报老板的看着眼熟,才发现原来是《一路向西》的男主角。

17分钟前
  • Mr.Graceless
  • 较差

以道德伦理为幌子,以狗仔三俗为核心,这就是你们香港记者“跑得比西方记者都快”的秘诀吧

20分钟前
  • 扭腰客
  • 较差

电影版讲了两条线,一条是香港小市民希望通过合法抗议获得立法会关注,修改一审终审制为二审终审,让因当时没证据被释放的杀死女儿的凶手再被审判一次。另一条是两个新闻价值观的较量,一边是看热闹不怕事大,一直在刺激整件事的价值观,另一边是即使没有新闻做但是也希望能解决社会问题的价值观。

25分钟前
  • wei
  • 推荐

这么多年吴孟达再出来,戏太好了,完全都是戏,有时候这种有所社会化的东西,香港拍出来的确很尖锐,不用顾及太多,矛头的尖锐点直接指出,人物上的刻画可能不能表现的那么淋漓尽致,人物内心戏的反应时也很唐突,毕竟不是人人都是吴孟达这种水准和级别的,光故事和达书的压阵就已经值得一看了

29分钟前
  • 一定是那个球球
  • 推荐

就是奔着“拍一个夸张的故事”去的。闪报总编放在网上的视频报格极低,这时候应该讽刺加嘲笑,另向看众摇尾乞怜,这样才能涨新粉懂不懂啊?吴孟达的演技在“得知自己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之后达到巅峰。一直在吃东西的庄主编有点可爱。片尾彩蛋中,把拼命的记者彩色高亮做成幻灯片,一幕幕,有点唏嘘。

34分钟前
  • Hoxier
  • 较差

1 先给达叔点个赞吧,,,。2 归根结底还是监管问题 一开始 被害人和嫌疑人都是标签人物 案子本身情节恶劣 然证人翻供 嫌疑人无罪释到故事放 被害人父母被威胁7年 那么问题来了 结案以后到故事开始的这段时间 香港记者没有一个人跟踪深挖的?民众也都失忆了,,电影肯定故意夸张了 但是为什么呢。

37分钟前
  • 边说边学的小涛
  • 推荐

充满理想主义的社会正义,最后破灭在现实的残酷背影下

38分钟前
  • Payphone
  • 较差

没有电视剧那些狗血的爱情线好多了。看得出来,电影野心很大,然而到后面并没有那个能力圆上这个故事,只能来一个生硬的不能再生硬的大转折。电影态度是好的,奈何能力不足啊

40分钟前
  • 小林
  • 较差

6/10,《一个人不会因为同一罪名被起诉两次》香港人根本不知道这条法律的珍贵之处。

45分钟前
  • 索博斯基
  • 还行

电视剧场版

47分钟前
  • 谍影重重
  • 还行

應該是電視劇衍生的劇場版。

50分钟前
  • 把持
  • 还行

鼓励性五星,这不是我要的结局。

53分钟前
  • easonwang23
  • 力荐

别的不说了,最后十五分钟的草率是预算吃紧了吗....

56分钟前
  • [已注销]
  • 还行

如果你把眼光放在强奸杀人,绑架人质上,这片绝对低分,如果你把眼光放在媒体操守,法律公义,官商勾结上,这片绝对高分

58分钟前
  • 白眉道长
  • 推荐

港剧的胡编乱造漏洞百出。以为怂恿修改立法就是记者的良知,粗糙雷人。

1小时前
  • 金属
  • 较差

呵呵哒

1小时前
  • 冷月葬花魂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