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演员,脑残编剧,SB导演——撒切尔是个自卑,感情用事,头脑混乱,喜欢无病呻吟,矫揉造作的公主病患者。
提到撒切尔,你第一时间想起来的不应该是英首相,而是老年痴呆。
首相是个nc圣母。
那个年代作为女性考上牛津后精力主要放在泡帅哥上。
夫妻生活的占用时间和重要性远多于政治,充分解释了”干得好不如嫁得好“的至理名言。
论气场,首相大人各种崩溃,首相老公才是指点江山的硬汉。
北爱尔兰军目的不是要求独立是玩随机暗杀。
用很长时间纠结去不去竞选,一旦想通了立马猪脚光环全开,秒杀对手。
竞选团队拉票赞助辩论民心政治主张之类的重头戏的那都不是事。
英国竞选超简单的,去参观下工厂,摆几个pose说句”全靠你们了“就搞定了。
筹钱?
辩论?
扯皮?
经济外交政府职能财政就业?
那是神马?
上台后经济改革政策,私有化,打击工会,减少财政支出神马的咱不在意那些细节,咱的时间用在秀纠结和霸气全开上。
至于政敌反对,喔,没关系,咱拼的是气势,只要义正言辞,他们就会不战而退。
工会暴动也别放在心上,历史的车轮会把他们这些蠢货碾成渣渣的,咱只要坚定立场,啥都不干,他们会自己死绝的。
内阁团队愚蠢迟钝,一个个小学都没毕业。
跟美国、欧洲的关系么,这个好像不重要,删掉删掉马岛战争么,不care军事位置和石油,出军的理由是犯我大英帝国者虽远必诛。
反对我的都是面目可憎强词夺理智商长相都欠缺的大坏蛋,支持我的都亲切可人不过死得很早。
全世界人都爱撒切尔,全家人都恨她。
——特么这叫传记片?
让这些完全没有政治常识的人以普通家庭主妇的标准去评价一个政治家,再加上满满的玛丽苏情节,满满的琼瑶风。
——我呸。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
行迈靡靡,中心摇摇。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穗。
行迈靡靡,中心如醉。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实。
行迈靡靡,中心如噎。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每当看到撒切尔夫人身后坚定地支持他的丹尼斯时,我便想起诗经中的歌词,人生遇一知音难矣,能得知音终生陪伴,不离不弃,难上加难。
上学时候了解到的撒切尔夫人似乎并不像电影中描写的这样,在那个狂热劲头还没完全过去的年代,我所了解的撒切尔夫人还是一个独裁者,其实目前依然有很多的英国人对她恨之入骨,但她能够坚定地走下去,不为舆论所动,实在令人钦佩。
要知道,资本主义国家是靠选举上台的,并不像某党某国政权又红又专,而在精通讽刺挖苦之能事的大不列颠,坚持自己的信念又不随波逐流,似乎更加困难。
有很多人会质疑撒切尔夫人所做的一切,打压工会,削减福利,征收人头税,她所信仰的人生而不平等,要追求平等必须get down to work的想法,并不为世人所接受,毕竟欧洲不是中国,人们养尊处优惯了,削减他们的福利必然会迎来暴风骤雨般的反对。
每当此时,丹尼斯都成为撒切尔夫人的坚强后盾,他了解妻子的信念,他会同妻子一起咒骂政客和这个世道。
就算阴阳两隔,撒切尔夫人依然对老公念念不忘。
回到电影本身,好多观众感到片子剪辑的凌乱,让人头昏脑胀,可我反而觉得,片子在凌乱中反而体现了晚年撒切尔夫人的精神状态,时而正常,时而错乱,时而陷入对过去黄金时代的怀念——只有现实是无法接受的。
铁娘子的性格怎样形成的?
铁娘子是怎样拼搏到首相的?
铁娘子到底是怎样治国的?
看完电影似乎依然一点也不知道,从这一方面讲,本片是十分失败的。
电影成功之处在于从新塑造了一个“女性”的撒切尔夫人形象,一个在雄性的政治世界中渴望获得支持与认可的女性形象——这个世界上知我者甚少,又有多少人会谓我心忧呢?
支持她的议员被炸死了,支持她的下属反水了,永远支持她的老公也先她而去了,她又能去何处寻找自己的依靠?
不要提新芬党和北爱共和军的镇压,不要提英阿马岛战役的胜利,也不用提私有化和 打击工会,有多少人会理解一个女首相所做这些是为了什么?
不知者谓我何求?
”你会受世人唾骂一阵子,但却会被赞美几辈子“,当世人离她而去时,除了丹尼斯的肩膀,她能依靠的也只有自己的信念了。
当看到现在这个潦倒的老太太那痛苦的现状时,不禁感慨——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者谓我何求!!??
很少会有把“政治”作为一条人生主线,并贯穿始终全力实践的人吧?
你可以叫他们奇葩,因为一旦成了,他们就会影响历史。
比如罗斯福、武则天、比如俾斯麦、比如希特勒,也比如撒切尔。
励志书上总会出现一句话,或者强调一个观念就是:当你全部身心都集中在一个信念上时,它一定会成,因为全宇宙都会去帮助你完成。
这在心理学上是成立的,因为你太想要了的行为 思维以及一切,都会影响到周边的人和环境,积极的向你希望的方向进展。
不好意思,一开始就跑偏了……从人生意义上讲,这部电影通过撒切尔对现实与回忆的穿梭,来讲述你的决定于你人生的逻辑关系。
它必然意味着有所得,有所成就,但也有所失去,有所缺憾。
只看你更想要什么。
当丹尼斯向玛格丽特求婚的时候,玛格丽特迫不及待的说了Yes,但是,接下来的转折是:我不会甘心成为一个每天洗洗锅碗瓢盆就满足的女人,你确定真的要娶我么?
丹尼斯的回答是:我正是因为这一点才想要娶你。
that's why I want to marry u.在中国人的挂念中,情商低,不懂权术,不够圆滑,太强势和锋芒毕露等因素都是政治生涯中的弊端,相反,撒切尔情商不低,但其他“缺点”都具备了。
她坚持的改革与创新,其实正是Tough Love的写照,比如战争,谁能因为打仗要死人,并伤害国民经济就不去反抗侵略者吗?
因为不反抗的代价会比反抗的代价更高昂。
事实正是如此,在改革的过程中必然伴随阵痛与牺牲,这也是撒切尔一路风雨从饱受争议到备受肯定,甚至被誉为继丘吉尔之后最优秀的英国首相,而丘吉尔的功绩和认可更多来自于死后,并且来自于其在二战时期的坚决方针,要知道这在当时的英国,刚刚经受一战重创的英国是完全不讨喜的,但历史向人们证明,一切都是值得的,他的战略判断是正确的;同理,改革不会立刻带来成效,在经济重组的过程中有可能伴随着衰退、失业率飙升等问题,但良性重组之后的好处显而易见。
撒切尔的政治生涯前半部分大多数都是质疑和非议。
如果是懂得妥协的人,一定会继续连任,但是她没有。
这关乎个人的抉择与坚持,你会坚持走吗?
就像撒切尔那样。
在很多人骂你傻逼的时候,你会动摇并且质疑自己的判断吗?
最终你会被事实淹没甚至改变自己吗?
她坚定的坐在车中,抗议的人群蜂拥一般地涌向他,拍打车窗,脏话连篇连同你祖宗十八代,她依旧坚定地坐在车中,脸上没有叫嚣,没有盛气凌人,只有坚定。
这种坚定使她与周遭格格不入,更显得不近人情。
还有在她发表演讲、向台下投去的坚毅目标,点点头,是的,老子能行,你们擎好儿吧!
一个人能保持一种坚定的价值取向和完整的三观、不被周遭同化、传染、甚至改变,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在巨大的历史车轮之下,任何螳臂当车的行为都是无力的,但是你,真的能做到如她这样坚定的相信你所做的一切都是对的吗?
可能你最初的判断是正确的,但在朋友 同事各种不同意见中摇摆,最终你被打败了。
这有多遗憾。
要记住,机遇或许是上天给的,但创造机遇是你唯一能做的也是必须要做的。
必须要为撒切尔高兴的是,她有一个好老公,贤内助。
这在生活和事业上都成了坚强的后盾,而多数人都缺这种天赐的福气,尤其是女人。
关于失去的那些宝贵财富和人生的天伦之乐,撒切尔应该告诉自己必须接受,这是必然的牺牲,我相信她从24岁正式从政的时候开始,就知道自己选择的路意味着什么。
她这种刚毅、执着、果断的性格,到患了老年痴呆的时候依旧明显,但是她在某些层面是柔和的,比如经常说谢谢和请,这与面对自己的内阁发飙是不同的,她是个注重人文关怀的人,但福克兰群岛的战争让人们认为,她是一头冷血的怪兽。
这就是宏观与微观、战略与细节、抉择与执行要面对的必然问题。
片中的泪点是撒切尔意识到自己的病症,强制自己清除对爱人的一切回忆。
感情上她怎么会忍心忘掉自己的爱人呢?
那个在死了之后继续在自己对面喝茶吃早餐,在生活中正茬的人;但理智上她知道自己必须这样做。
她讨厌自己的幻觉并不意味着她不爱他,她厌恶自己在衰老中必然要遗忘的对亲人的爱,她也尤其讨厌自己无法从再从媒体上获取信息(因为健忘,经常看了下一句就忘了上一句),说到底,她厌恶这样的自己,那个记忆力惊人的自己哪儿去了?
这是一个强迫自己用理性生活的人,其实真的很累。
她也是一个不允许自己有错误的人。
于是在做决策的时候,我们都会权衡,如果我对了,如果我错了。
可是人生哪儿那么多what if。
做出你的选择,并对自己负责到底。
齐活。
一个试图大而广的传记,虚高且平面化的人物设置和走马观花似的片面展现是在所难免的。
惯用传统手法,努力通过老年时期塑造一个有真实生活性的人物,同时不断倒叙用最少的篇幅综合其各个生命点勾勒出尽量令观众希望看到的冲突和一定的粉饰姿态。
不过影片其实还行,没评价那么差,且并不乏味,其间也有不少剪切让人眼前一亮。
反而是梅丽尔·斯特里普 Meryl Streep如今对我就是把双刃剑之感,看着是很会模仿和表演,但总进入不了她要带给的人物本身。
这是好莱坞明星普遍的矛盾,她其实也不可避免。
玛格丽特·撒切尔是 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民主选举产生的女性政府首脑,也是第一个女性党魁。
说她是杰出人类,毫不过分。
同时,与后来出现的很多女性党魁,女性政府首脑相比,撒切儿的历史意义,包括与今天人类糟糕处境的相关性,又特别值得讨论。
我需要先交代我是一个社会主义者,支持英联邦国家各个工党的政策——我支持抬高最低工资,富人多缴税,社会福利——我知道执行起来有很多困难,会带来债务危机,但是我不认为有其他办法——因此,所以我对撒切儿的政策,尤其是她和里根启动的金融去监管化非常的反对。
我是带着敌意去看这个人的,非常希望看到影片中有她从人民大会堂的台阶上正脸朝下摔个跟头的镜头 (小平同志一句“主权问题不能谈判”,告诉了铁娘子铁汉子是怎么说话的)。
可惜没有演这出。
整个故事其实围绕着一个承载了过多的阶级歧视和性别歧视的杰出个人,如何顶着泰山压顶的困难完成奇迹,又如何自恃无敌,逐渐被自己人孤立而孤独终老的。
希腊神话里面这个有原型叫“Hubris” ,简单的说就是“骄傲的将军”。
而《铁娘子》中的撒切尔夫人因为承载了太多植根于民众的伤痛,她可以自信地说从来没有脱离底层的群众;更重要的是,她的丈夫丹尼斯大度和温柔的关爱让撒切尔保全了自己作为一个杰出领袖同时身为女性的全部尊严。
我一个年纪很大的同事曾经偶遇过这对政坛夫妻,向我描述:撒切尔夺门大步流星的走出机场休息室,丹尼斯在后面举起满杯威士忌一饮而尽,说道:“天呀,和她在一起实在够受的。
我得来杯度数大的。
”杰出人类胃都要很好。
梅姑是个美国自由派,而且梅姑饰演自大狂的女性非常得心应手,我们自然担心她能不能公平的对待这个成就卓著的女政治家,别太丑化她。
所以看到影片的布局是讲述一个轻度妄想症的铁娘子如何自愈的过程,顿时轻松了许多,因为这样创作者就可以避免在各种政治问题上在第二幕结尾处做出高潮的论断,取而代之的是通过消灭主人公的臆想而实现人物情感的净化——这样很取巧。
因为在玛格丽特释怀丹尼斯的同时,不影响我们回忆她裹脚布一般长的政治生涯中的那些饱含血泪的过去。
这个保守党女人纵然有深沉的政治欲求,也会被观众认同——她和他,和我们一样,年轻过,有过纯真的梦想,被人看不起过,有过失望,为了自己的工作做出了牺牲——而且这些牺牲不一般。
撒切尔自己也没有奢望这么高的政治成就,愣愣地被朋友们抬到了高位。
她没有辜负重托,帮助自己的党派掌了权。
领袖都是要为自己的决定承受失败的代价的,影片里用记录镜头的影像告诉我们这些代价布满了血肉,烈焰和残骸,一个领袖,无论男女,都要承担下来。
然后安慰自己说,这样做是对的,是尊重我的原则的——这点,是叫人尊重的。
值得思考的是,英军进行了福克兰海战,以绝对优势胜利之后帮助撒切尔连任后,是否成为了世界上所有”信封原则“的保守党的政治必杀技——之后的两次海湾战争,阿富汗,是不是都因为这个保守党的奇思妙想而成为历史的必然。
胜利,尤其是孤注一掷的胜利,肯定带来了沾沾自喜。
那一个领袖的陨落就是从盟友的里间开始的, 撒切尔周围所有的人都放弃了她。
一个胜利者最恐怖的变化就去挥霍她长期积累信任,来发泄长期积累的自卑。
每一个掌权的杰出人类都想象不到自己失去权力时候的没落,而这个故事就是帮助他们寻找自我的。
没有人能永远高高在上。
需要时时警告自己- Hubris!
传记片是很难拍的。
要把一个伟大人物的一生放进一两个小时里,如果平铺直叙,要么就是毫无亮点的流水账,要么就是段落式的碎片拼接。
因此很多传记片都采用了非线性叙事的方法,重点叙述某一段加上闪回穿插,包括这部撒切尔夫人的传记片《铁娘子》。
撒切尔夫人的扮演者是影坛超级常青树梅丽尔·斯特里普。
本次出演为她拿到了第17次奥斯卡提名。
事后看了youtube上一些撒切尔夫人当年的演讲和辩论视频,发现梅姨学习她讲话的腔调还挺像的。
我想大多数想看此片的人和我一样,目的是想了解撒切尔夫人不平凡的一生,尤其希望看到风云变幻的首相生涯的另一个视角。
然而本片把重点放在了退休后罹患老年痴呆症这里,闪回片段既非时间顺序也非主题蒙太奇,闪回的毫无规律、无比混乱,年代的错乱让观众也搞不清屏幕上出现的丈夫是活人还是主角的幻觉,似乎就是为了让观众感同身受老年痴呆的痛苦。
诚然这一点达到了效果,但是这显然不是大多数观众想要的。
电影也过多的展现撒切尔夫人作为女人的一面,似乎是想挖掘“铁娘子”形象脆弱的另一面。
对首相生涯的一件件大事,如新保守主义的外交纲领、货币主义和大规模私有化以及大幅削减福利的经济政策、与工会的艰苦斗争、爱尔兰共和军的恐怖威胁、马岛之战、与里根的亲密联盟关系、反对欧共体和统一货币、香港问题等等,要么含糊其辞的作为闪回的片段一笔带过,要么干脆只字不提。
在这些片段中也只表现了她外在的强硬,却没有探讨她的政策内涵,及其理念和性格的来源。
一看导演和编剧,果然都是女人。
她们只想拍一个女人,而不是一位政治家。
微信公众号:肥嘟嘟看电影(feidudumovie)
如果要了解撒切尔夫人,就一定要对那个时代有所了解。
1970年代。
美苏争霸如火如荼,石油价格高企,美元货币体系崩溃。
二战之后那些做为战胜国的资本主义国家,挥手告别了他们经济发展的“黄金时代”。
英国当然难逃此次经济危机,通胀,经济衰退,失业率高企,无休止的罢工,令人绝望的滞涨时代。
就如今天欧元区国家面临的局面一样,对英国来说,当时情况更恶劣于今天。
曾经沉浸在大英帝国梦想里贵族绅士们,怀揣着恐惧与懦弱,除了闪躲和妥协,毫无良策。
这样的危机局面,却是玛格丽特·撒切尔的机会。
就像在电影里她骂那些逢迎工会的政客为懦夫一样,这个身为妻子和母亲的女人,她的血液是属于政治的,对政治的热情而非对名利的热情,让她成为这个国家的铁腕首领,铁一般的女人。
从保守党领袖,到英国第一位女首相,任期长达11年。
放眼当今世界,至今没有人可以超越她。
一个女人不仅要在男人的世界里生存,而且要得到他们的信服和恭敬,谈何容易。
所以,撒切尔之所以是铁娘子,因为她的理性、执着、政治信仰如铁一般,不管我死后如何洪水滔天,她只想做她认为对的事,那就是:工作,在危机时刻,所有人的人必须节省开支,回到工作岗位。
自给自足的英国,只能靠所有人的双手拯救,这是他父亲给予他的信念。
约束工会、剥夺高福利机制,绝不向反对者妥协。
面对游行、罢工、爆炸,不为所动。
在她唐宁街的办公室里,日复一日的勤勉工作。
危机的时代,只有铁腕的领导人才能带一个国家度过。
因为大众只会想到自己眼前的利益,看到今天希腊等国一次次的大罢工,你就能理解做为女人的撒切尔做的已经不仅仅是出色而已。
这样的人,才有资格被称为政治家,而非动动嘴皮子高喊民主自由的政客。
但是这样的一个传奇女性,她的传纪电影该如何入手呢?
那些政治和谩骂,那些敌视和孤寂,林林总总,我们知道的已经够多了。
所以编剧选择了另外一个视角,不是她站在权力巅峰的时刻,不是她风头正起的励志人生,是一个曾经站在万人之上的女人在她一生中最脆弱的时刻。
影片的开头,街道上的萧索让她想起远去的那个70年代。
她到便利店买一瓶牛奶,价格令她咋舌,又到了滞涨时代。
没有人认出这个老妇人是那个曾经叱咤风云的撒切尔夫人。
患老年痴呆症的她,常常忘记先生已经离世。
她不肯让他离开,即便只是她幻想的一个影子。
他依然那样机智幽默,学卓别林逗她笑,陪她上床安寝,等着她挑选外套给他。
这真的是世界上最温情却最残忍的画面。
她热爱的一切都离她远去,政治、权力、爱人、自信、智慧、果敢、朋友,只剩下她自己活着。
这代价高昂,但我想,她并不后悔。
不管人们是爱她还是恨她,都于真正的撒切尔无关,有关的只是那个代号。
不管她曾经做过什么,现在的她只是一个并不富裕的独身孀妇,被铺天盖地的寂寞击倒,无法回复神采。
电影的视角不停转换,从过去到现在,截取了她人生中的许多重要时刻的剪影,更加令人唏嘘。
“撒切尔夫人虽然被奉为大众偶像,但真正的撒切尔夫人却早已被人们遗忘了。
”世人皆知的只是铁娘子,而不是撒切尔夫人。
曾经世界上最强悍的那个女人,现在却软弱的不堪一击,甚至要靠着幻觉过残生。
上天给了她最好的人生,实现了她的终极梦想,却给了她最坏的一个结局。
一部电影,浮光掠影,体现这个女人最强势的一面,又让世人看到这个女人最衰败的一面。
到底该如何评价这样的一个著名的女性?
这个论断不是由导演来评定的。
虽然其中的一些穿插衔接不够完美,但是我觉得编剧和导演做的已然很好。
我想说,导演要拍的并不是一个政治家,不是胡佛不是丘吉尔不是斯大林,而是一个女人的一生。
诚如撒切尔自己所说:我首先是一个女首相,其次才是一个首相。
有那样的一幕,他的竞选同僚要求她不要再戴帽子,还有珍珠项链。
她略微沉思后,回答说:或许帽子我可以不戴,但是项链不行,这是我生下双胞胎之后我先生送的。
不管功过如何,她仍然并且当然是一位值得铭刻史册的伟大女性。
我相信,因为她,点燃了多少女人的生命之光——寻找自我,做自己最想做的那件事,无论多少人对你指手画脚,无论被多少人怀疑嘲笑。
因为。
生活本来就是自由选择——玛格丽特·撒切尔。
她选择了做那样的人,最后她成为了那样的人。
世界上真的有一种人,一开始就知道自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经典台词:如果你想改变一个政党,领导它;如果你想改变一个国家,领导它。
当今社会最大的问题之一,就是人们被那些更注重感觉而不是思想和意识形态的人所管理。
我更关心思想和意识形态。
别问我“你觉得怎么样”,问我“你在想什么”,而我想“我很好”。
小心你的思想,因为它们会成为言辞;小心你的言辞,因为他们会成为行为;小心你的行为,因为他们会成为习惯;小心你的习惯,因为他们会成为性格;小心你的性格,因为他们会成为命运。
恕我直言,我的生命中每一天都像是战争。
男人们低估我,并且他们还会继续低估下去,而他们会追悔莫及。
凡是有不合的地方,我们要为和谐而努力。
凡是有谬误的地方,我们要为真理而努力。
凡是有疑虑的地方,我们要为信任而努力。
凡是有绝望的地方,我们要为希望而努力。
十二新书《不畏将来 不念过去》豆瓣阅读地址:http://book.douban.com/subject/24297906/卓越链接:http://t.cn/zTXxXfr京东链接:http://book.jd.com/11221162.html当当链接:http://t.cn/zTXx9GA
玛格丽特·撒切尔(Margaret Thatcher),一位家喻户晓的传奇女性。
她是英国第一任女首相,也是英国20世纪连续任期最长的首相。
美国人眼里她是里根的忠实密友,苏联人眼里她是难缠的铁娘子,中国人眼里她是同意香港回归的功臣,而英国人自己则对她的“撒切尔主义”又爱又恨。
她一方面压缩公共开支、减少经济干预、推动国企私有化,使英国摆脱了长期滞涨的负担;但另一方面她打压公会、减少福利、收“人头税”,又使得贫富分化加剧民怨迭起。
她的果敢给英国带来了马岛战争的胜利,她的固执也常令身边的助手们不堪忍受。
终于,她在第三次连任中间被保守党内部质疑,并在第一轮投票中以2票之差未能直接获胜。
她旋即辞职,结束了自己长达11年半的执政(1979-1990)。
影片以老年撒切尔夫人平静的生活为主线,不断闪回她初出茅庐、坠入爱河、平步青云、当上首相、面临危机、遭遇炸弹、马岛大捷、一意孤行、黯然辞职等一系列人生重要经历。
正如导演所说,影片非常忠于史实,当然对材料的取舍是为其政治观点和中心思想服务的。
大概是女性导演和编剧的关系,片中着力表现了撒切尔对丈夫的深挚感情;两人相濡以沫50多年,以致在丈夫去世后她时常精神恍惚自言自语。
取材和叙事结构都无可厚非,导演的思路是要表现一生独立强硬、铁腕治国的撒切尔夫人,其实也有温柔贤惠、敏感脆弱的一面,尤其到了晚年,她又做回了一名普通的妻子和母亲,一切名利是非都如过眼云烟。
但本片最大的问题是片段太散,给人支离感;很多事件无疾而终,让不熟悉历史的观众摸不着头脑。
或许导演只是想摆事实,不想讲道理,毕竟纪录片风格最不会得罪人;但她忘记了贪多嚼不烂的道理,这么多信息在这么短时间内灌输给观众,大概只有右翼的铁杆粉丝们能消受了。
另外,我觉得老年时代的比重稍多了些,那个碎碎念的幻觉老公就是为搞笑的么?
去年乔治六世大红大紫,今年撒切尔夫人再掀波澜,英国执政者这两年很风光啊。
咱啥时候能拍部国际上拿奖的毛泽多或邓小平呢?
梅姨的表演依旧登峰造极,中年版母仪天下,老年版英雄迟暮,可以说凭一己之力就把影片提升了一个档次。
众望所归的,这位奥斯卡史上提名最多的演员在时隔30年后再次捧得小金人,也首次横扫了金球奖和英国BAFTA奖。
我自认为喺一个强权嘅崇拜者,我崇拜叶卡捷琳娜二世,崇拜伊莎贝拉,崇拜伊丽莎白一世,崇拜佢哋身为女君主嘅强权,更崇拜佢哋身为女人嘅另一面,佢哋喺君主专制下嘅女王,但今日我睇倒嘅喺一个自由制度下嘅女领导者,佢拥有远远不及前者嘅中央集权,却喺被议会纷繁交错嘅制约下显得更加真实可感,因为佢要为佐捍卫自己嘅绝对领导权不断战斗,永不妥协“我这一生,没有哪天不在战斗。
许多人之前都低估了我,这群人似乎也犯了同样的错误,但他们终会后悔。
”撒切尔将不列颠作为主角带向佐二战后最大嘅战争,领导住昔日曾经统治海洋两百年,却早已没落嘅大英海军打败佐一个拥有航空母舰嘅世界级海军强国,面对阿根廷,佢从敌人登陆开始就一直冇丝毫改变过立场,促使大英帝国半个世纪以嚟史无前例咁团结喺米字旗下。
撒切尔甚至一手策划东欧剧变,如同一个几世纪前嘅叶卡捷琳娜二世一样瓦解一个国家……喺父系氏族公社,一个由男人主导嘅男权社会,一个女人要成为绝对嘅领导者,佢必须学会同一个男人一样思考,甚至于变得比男人更加坚韧,倔强。
MT领导佐保守党,领导佐不列颠帝国打佐一场又一场漂亮嘅战争,但呢个被东方称为“铁娘子”嘅女人最后要面对嘅还喺内心嘅战争,喺果一刻所有关于首相嘅光环都刹那间消失殆尽,留下一个年华耗尽嘅老女人最原始最令人心酸嘅样貌。
电影嘅最后一幕,曾经喺求婚中信誓旦旦讲自己永远唔会成为一个独自喺厨房里刷盘子嘅女人嘅撒切尔不自觉刷起杯子,我觉得此时此刻嘅玛格丽特•撒切尔终于回归返一个女人。
也许唔再喺首相嘅撒切尔终于可以卸下政治家嘅外套做返最自然最真实嘅自己,但呢个承担佐如此多重负嘅女人喺生命嘅黄昏难得喘息之际却只能够孑然一身,结局令人唏嘘又发人深省。
作为人物传记电影,效果一般,却得益于梅丽尔•斯特里普嘅神奇演出,将电影完全提升佐一个级别,确实不负17次奥斯卡提名同3尊小金人嘅威名。
精彩,推荐,尤其对渴望非凡人生嘅女性,不收藏。
刚刚惊闻撒切尔夫人去世,突然想起了这篇稿子,和那些没能寄出的明信片。。。。。
果然是永不妥协的铁娘子,唯有时间,击败了她——————————时间分割线————————————■斯特里普所扮演的撒切尔夫人挥舞着手臂力挽狂澜的模样有可能成为今年奥斯卡最为出彩的画面,但现实中的女主角,生活却并没有这么风光。
■以这样一个充满争议的人物为主角,无怪乎《铁娘子》会收到褒贬不一的评价。
虽然右派报纸赞扬该片“无与伦比”,但左派报纸毫不留情地抨击它“无聊得要死”。
---电影《铁娘子》要到1月6日才会在伦敦卖出第一张电影票,但英国人早早就在报纸上读到影评了。
有趣的是,撰写者大多是英国数一数二的时政评论家们。
但他们依然惴惴不安,英国《卫报》时评家马丁·凯特尔甚至将此列为自己2012年的新年愿望:“要在评论中避免简单标签化,即便是对撒切尔夫人这样早已有了刻板形象的人。
”要定义撒切尔并不容易。
1979年,她当选为英国历史上第一位女首相,连任两届,执政11年。
期间她以“绝不妥协”的强硬态度将英国推向时代的前端。
撒切尔成了20世纪历史中一个不可或缺的专有名词——撒切尔主义、撒切尔政策、撒切尔时代。
英国媒体评论说,“尽管撒切尔执政只有11年,但她的影响会一直持续数十年。
”- 褒贬不一的《铁娘子》,褒贬不一的撒切尔然而,拍摄这部充满政治寓意电影的女导演菲利达·劳埃德却并没有此类政治片的拍摄经验,在此之前,她只拍摄过根据百老汇经典音乐剧改编的电影《妈妈咪呀!
》。
当她打电话给老搭档梅丽尔·斯特里普,邀请这位奥斯卡影后出演女主角时,斯特里普也犹豫不决。
因为她很确定,作为一个美国人,扮演一个在英国历史上如此经典的形象,一定会引起英国人的批评。
“但我的优势恰恰在于,我是一个局外人。
正如撒切尔夫人一样,在她的世界里,她永远是一个局外人,不管是她的个人生活还是政党工作,她总是出现在她并不属于的地方。
”斯特里普说。
在英国人心中,撒切尔夫人是一个分裂的形象。
在右派看来,她是个备受追捧的英雄,带领英国走出了经济困境,提高了英国的国际地位;但是左派人士的眼中,她是一个心狠手辣的独裁恶魔,在任期间镇压工人抗议,几乎毁掉了英国的福利制度,直到今天还有英国人念念不忘地抱怨,就是这个女人,结束了英国小学生的免费牛奶供应。
英国人对她爱恨交加。
在BBC评选的“100名最伟大的英国人”中,撒切尔夫人排名16,是目前在世的提名者中的第一名。
而在另一份关于“你最痛恨的100个坏英国人”的评选中,她又位列第3,排在她前面的是时任英国首相的布莱尔和英国艳星乔丹。
以这样一个充满争议的人物为主角,无怪乎《铁娘子》会收到褒贬不一的评价。
虽然右派报纸赞扬该片“无与伦比”,但左派报纸毫不留情地抨击它“无聊得要死”,他们甚至连印有撒切尔夫人头像的海报都不放过:“这应该是本周最差劲的海报了,哦不,这肯定是本年度最差!
”不过似乎批评者的矛头并不是指向电影本身。
在观看了电影对媒体的提前放映后,英国《每日邮报》时评人苏珊·摩尔写道:“因为电影里全是对于撒切尔夫人的同情,真是难以入目,当时只想偷偷溜出去吃比萨饼。
人们真得感激斯特里普的精湛演技,她把这个角色演出了人情味,虽然在我看来,撒切尔依然是个魔鬼一样的人。
”英国《卫报》为这部即将上映的电影组织了一个网上投票——甭管梅丽尔·斯特里普演得好不好,你喜不喜欢现实中的撒切尔夫人?
结果,88%的人投票给“不”。
--“不带撒切尔主义的撒切尔”2011年11月,在《铁娘子》北京首映后的交流会上,一位英国观众站起来说,他年轻的时候,撒切尔夫人还在执政,那时候他也曾经围住过她的车子,愤怒地朝她扔鸡蛋,高喊“撒切尔滚蛋”。
虽然现在他仍然不赞同撒切尔夫人的政策,但看完这部电影后,他对昔日首相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
《卫报》评论说,这部电影讲的是一个“不带撒切尔主义的撒切尔”。
这位女首相执政期间的坎坷大事——大规模抗议、人头税暴动、矿工罢工、爱尔兰共和军爆炸——统统轻描淡写地略过,甚至对于中英关于香港主权的谈判,都只字未提。
影片用浓重的笔墨,勾勒了一个在男人世界里打拼的女人背后的心酸。
影片还原了撒切尔夫人的工作处境:在满是灰黑色男性西装的议会里,只有一个穿着亮蓝色裙装的她,孤零零地坐着。
为了能够适应在清一色男性的政坛立足,撒切尔还专门接受过培训,改变发型、整形牙齿、练习说话腔调。
女儿卡罗尔曾提到,母亲的衣橱里面没有一件女性休闲款的衣服,齐刷刷地挂满了适合在正式场合穿着的套装。
虽然生活在男人帮里,撒切尔依然保有很多女性特质。
像不少女性一样,她也随身不离手提包,但是除了梳子、口红和手帕,包里还有应对断电的手电筒、防止反对者朝她脸上泼硫酸而毁容的解毒剂。
据说,撒切尔夫人会把手提包放在会议桌中央,在辩论中随时从中取出文件应对。
英国前首相布莱尔年轻时曾质问撒切尔夫人是否读过凯恩斯,撒切尔夫人从容地从手提包里拿出这位英国经济学家的文章,反驳布莱尔。
如今,“手提包”在牛津词典里,多了一层“抨击或者威吓”的意思。
--永不妥协的铁娘子,唯有时间击败了她-熟悉撒切尔夫人铁腕形象的人,恐怕会认不出电影《铁娘子》片头那个步履蹒跚的老妇人。
她行动迟缓,语无伦次,眼神里充满了怯懦。
这正是如今的撒切尔夫人。
“母亲一生的最爱只有两个:一是唐宁街10号,二是父亲丹尼斯。
她的最爱都被剥夺了。
”女儿卡罗尔说。
2003年,丈夫丹尼斯去世,可撒切尔迟迟不能接受这个事实。
据女儿卡罗尔介绍,如今,患有老年痴呆症的她会在餐厅里挂上丈夫的画像,一边吃饭,一边跟“丈夫”说话,有时候还会跟女儿解释:“看,爸爸并没有离开我们!
”与撒切尔夫人结识30多年的琳达·麦克多戈感叹道:“我曾经是那么羡慕她身上所拥有的那股常人鲜有的自信,而现在,我只能从她的眼神中看到胆怯和犹豫。
她自己也感觉到了这些变化,她感到恐惧,因为她想要阻止这些变化却又无能为力。
”即将上映的《铁娘子》掀起了英国国内的评论热潮,有影评人认为该片将会成为今年奥斯卡金像奖的夺冠热门,斯特里普所扮演的撒切尔夫人挥舞着手臂力挽狂澜的模样有可能成为今年奥斯卡最为出彩的画面,但现实中的女主角,生活却并没有这么风光。
如今,86岁高龄的撒切尔平时既不看电视,也不读报纸,一个人住在伦敦的家里。
每天早上醒来,她会坐在窗边,盯着不远处的海德公园里游玩的人们发呆。
由于年轻时专注工作,和家人接触少,她跟儿女的关系并不密切,他们平均6个月来看望她一次。
虽然在任期间交友广泛,但当她过77岁生日的时候,本以为至少能收到几十张贺卡,最后只收到了4张卡片。
它们被精心摆放在壁炉台上,闲下来的时候,撒切尔夫人就会出神地盯着它们。
为了跟即将上映的电影相呼应,《每日邮报》记者特地在圣诞节的时候跑去她家门口蹲点,捕捉昔日铁娘子的风采。
可是,他既没有拍到儿女来欢聚,也没有政客来寒暄,只有替她开门的警卫和搀她走路的护士。
镜头里的撒切尔夫人风光不再,她左手扶着门框,艰难地向前迈步。
刊于2012年1月4日原文地址:http://qnck.cyol.com/html/2012-01/04/nw.D110000qnck_20120104_1-35.htm
喜欢这种拍摄手法,将近结尾处的那段小提琴戳中泪点
通篇支离破碎,不知所云。看得人昏昏欲睡
本只想着看两眼,结果停不下来。。不管怎样,女导演超抒情的叙事方式还有梅姨超牛叉的表演,都直接击中我的内心!
梅姨的气场好合适,但除了梅姨这部电影还有什么?!
俺老年痴呆以后会成天幻想和谁吵架呢?
不好看
里普不愧为影后。就电影本身而言,艺术的表达效果显而易见。但就传记本身来说,残缺性也不言而喻。
这是一个典型的好故事被糟蹋的例子,短短105分钟的篇幅,导演有自知之明的话应该选一两个关键时刻的故事来拍,而不是非要将撒切尔夫人几乎所有重要的政治事件浓缩进来,拼凑感太强了。
梅姑在片中的演出堪称杰作!可以媲美的大概只有helen mirren的《女王》。
对撒切尔夫人的政治生涯只做了浮光掠影的展示,其晚景和对死去丈夫的眷恋更令人动容。
作为传记片来说完全不是个东西,暴露出多数女导演的通病,毫无节制的抒情和没有家底根基的卖弄,近如Helma.Sanders-Brahms的《亲爱的克拉拉》, Diane.Kurys的《萨冈》,Julie.Delpy的《女伯爵》,全都琐碎堆砌、语无伦次,表现出叙事能力的低下。通篇不知所云,只剩下梅姨教科书级的表演撑足了整场。
传统叙事,却拍得很不流畅,混乱的回忆穿插看得人很累,给我感觉就是一部把首相的人生重大事件东拼西凑出来的电影。梅姨的表演成了影片唯一的亮点,两个时期的撒切尔夫人形象都被她演绎得淋漓尽致。之前我还懊恼怎么影后又是她,看完此片后真心觉得她的确是奥斯卡最佳女主角的不二人选。
導演就這點勇氣就別拍柴契爾夫人了吧,重要的歷史事件大而化之,有爭議的更是直接避而不談,也難怪柴契爾夫人本人對本片不滿,傳記片的通病就是許多導演意圖還原的那個飽滿鮮活的角色其實只是他們本人臆造的另一個不相干的人。另外那個叫米粒的翻譯真是翻的跟一坨熱翔一樣,就這水平怎麼好意思搞翻譯。
较差的意思是:编剧和导演较差.
You're going to be fine on your own, love. You always have been.
梅姑再好演技也阻止不了我昏昏欲睡
没人能在一百分钟内“公正全面”的刻画某伟人的一生的,最成功的传记电影永远都是提供一种语气,一个视角,各种切片。(豆瓣那些批评“内容片面”的一句话你们有意思伐)看之前没想到是由始至终的回忆体,somehow觉得这片子很迷人。最后说:Harry Lloyd让我也沦陷了
个人觉得片子没太突出铁娘子的“铁腕”
片名应该叫并非铁娘子,着力从另一个侧面丰满撒切尔夫人,给予她性格更多女性的的内容,包括她的脆弱、爱情与幻觉。完全第一人称的讲述方法让影片非常意识化,以情绪带动回忆和情节,琐碎的故事看起来很心烦,除非特别喜欢这个角色,否则看起来会很累。改变声音成为梅丽尔斯特里普的又一种表演法。
只坚持了五分钟……史翠普实在是太喜欢「演」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