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当劳对我们来说可能仅仅是一个24小时营业的快餐店,印象中就是汉堡薯条加冰的可乐,以及甜品第二件半价。
但凌晨之后的麦当劳,又是另一番景象。
《麦路人》讲的就是一波固定在麦当劳居住的人们的生活片段。
呈现的是香港底层群体的生活群像。
他们为生存努力拼搏,但每个人也都有的苦难和救赎。
在夜间的快餐厅里,却成为了彼此扶助的家人。
什么样的人会去麦当劳暂住呢?
他们不是流浪汉,不是乞丐,而是生活上遇到了困难,无处可居的人。
他们每天可能辗转好多个地方打零工,然后等到凌晨时分来这里歇歇脚,睡一觉。
还要赶在6点之前离开,为了方便店家做生意。
其实他们这群固定的群体已经和店员们也有所默契。
他们不会躺在椅子上睡觉,而是趴在桌子上,或者仰头靠在椅子上。
这样也是为了维持店内最起码的就餐环境,以防其他凌晨光临的顾客会感到反感。
如果有钱,他们也会买一个汉堡,也会帮助店员收拾整理桌子,出一分力,做一点事。
这样生活在店内的人,固定了之后,似乎就成了朋友,成为了相互帮扶的对象。
影片的主人公是郭富城演的博哥。
作为曾经的金融才俊,他用自己的方式在维系着一众人的生计。
他的破产让家人背负债务,因此不敢回家面对母亲和妹妹。
这是他的心病,也是他的心结。
但在麦路人群体里,他则成为了一个照顾大家的保护者。
他会尽量为每个人找到零工赚钱,也会在他人困难时尽力救济。
麦路人里,还有落魄的歌女,不被婆婆承认还要拼命为婆婆还赌债和养女儿而工作的妈妈,因为身体瘦弱只能靠卖画挣钱的文仔,离家出走的阿宅,不敢回家的等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苦难,每个人也都并没有放弃而是竭尽所能的生存下去。
让人唏嘘和流泪的是,他们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中坚持和坚强,似乎苦难外围还有希望。
但对我来说,如果生活真的走到了这部田地,那么希望到底是什么呢?
或许他们彼此的照拂和相互的温暖反而成为了生存下去的一种勇气。
这些人很有趣一点是,他们在各自的亲人关系中似乎并没有做到很好,反而却在麦路人的群体里获得了一种勇气。
这是因为什么呢?
我想了想,或许他们在这里群体里会有一种身份的认同感,而在家人面前可能会承担更多的压力吧。
所以,在这个群体中,他们反而是平等可靠的,他们会更加体谅彼此,也会在互相扶持之中感受到被需要和被给予。
影片最后的走向是阳光和希望的,但我个人还是觉得博哥的结局和妈妈的结局更加现实。
他们作为边缘人,最终的归宿可能真的只有一死。
最后吹一下郭天王的演技。
现在他演小人物真的入木三分,非常形象。
那种落魄无奈的感觉,从每个动作细节渗透出来。
完全的诠释了一个底层小人物的真实状态——隐忍、无奈、痛苦,还有一些过去的骄傲,却再也回不去的感伤。
认命却还想活着的努力,都在戏里。
杨千嬅演绎的深情歌女,很贴地气,港味十足。
她也曾唱过大场,但最终因为年华不在被困在普通的歌厅。
在她的岁月里,留下的唯一一次惊艳和任性,可能就是和曾经的博哥的交集。
而她也因为这份情,默默的照顾着博哥。
万梓良饰演的等伯,如果不是看最后的演员表,我真的没有发现这个曾经的黑社会反派居然是这样一个老伯伯。
基本上完全不显山不露水,小人物的平凡演绎到最深处。
结合目前就业环境十分艰辛的情况,《麦路人》引发更多共鸣。
特别是目前我的身份也几乎算是“天涯沦落人”吧,所以在观看电影时,真的心有戚戚焉。
他们可能是我们随时会擦肩而过的路人,但他们也是有血有肉的人。
2020年9月13日 星期日19:28
这是我第一次写影评,因为极其真实。
记得我2005年刚毕时,在成都东城根街一个叫机关食堂饭馆(应该是这个名字)的吃饭,边上就站着好几个人,你一走,他们就来收碗筷,我最开始还以为是服务员,但穿着又不像,让我震撼的是,他们是收走剩下的饭菜,到旁边桌子吃。
他们不会打扰你,娴熟的动作说明这群人应该已经长期存在了,这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亲眼见到真正底层人民生活,几乎碾压了我刚从学校出来的美好憧憬。
多年后,大概是15-16年吧,有次我带着女儿很晚了,带她去高升桥肯德基,我忽然发现周围坐了好几个一眼就能看出是无家可归的人,有趴着,有坐着,有看手机打发时间的。
旁边桌子客人刚走,我就看到有人上去端走剩下的食物,到一个角落吃起来,10多年前的画面突显眼前。
我当时刻意转移女儿的注意力,没让她去关注他们,让她尽量在自己的童话世界好好生活吧,最后刻意留下了一些食物。
从那次以后,我几乎不会很晚再带女儿去肯德基麦当劳之类的。
这些人不是乞丐,真的和电影的人一样,不是亲眼所见,我也不敢相信。
麦路人 (2019)6.52019 / 中国香港 / 剧情 / 黄庆勋 / 郭富城 杨千嬅
麦路人,这个名字让我想到买路人,但深想,麦路人这个名称用的更好,一寸金一步路,一粒小麦一寸金。
生命中没有惨这个词,有的只有更惨。
好像生命中从出生的那一刻就已经注定一样,无数的人在拼搏,在努力试图取得改变,但是不论如何的按部就班的努力,都是一种徒劳,一寸努力一场梦到头来仍是一场空。
止不住的脚步,努力想要赢得的人生,厄运就像是阳光照下来之后的影子一般,寸步不离的停留在身边,任由你做一切都无法去改变。
“感情投资是所有投资当中,花费最少,回报率最高的” 有色眼镜永远看不清全貌,有什么能抵得过时间的,什么都没有,一切都是徒劳,时间换来的一定是真的。
十年的等待,换来的可能是徒劳,这是十年,是多年,是整个青春,是3650个日日夜夜。
生命远比想象中的难,怀念读书时候的时光,可时光一去不复返。
郭富城演的角色很到位,眼睛在讲话,行为在表达,用行动演绎着一个出狱中年的“救赎”一生。
帮女儿“奶奶”还债的母亲真的是演绎了什么叫你做的越好就越错,正是你做的好,她更认为这是你应该的,这是理所应当习以为常。
她“奶奶”实在是太坏了,想必她儿子在的时候也是不断的去责怪,不断的去施压,只考虑自己的一个自私自利的人。
郭富城演的博哥的遭遇是真的惨,影片开始虽然没有说明他是怎样进的监狱,但至少看到后半段感觉他更多的是被陷害的,或者就是想要剑走偏锋给了小人有机可乘的机会。
影片表达的情感,还是有点太压抑了,更适合有故事有精力且吃了不少苦的人来看,这些人应该能读懂的更多。
生命的旅途怎么才能算得上好呢,可能到死都是一个人,可能到死都没人能关心,生命什么才是珍贵的,有个爱你的人,有个支持你的人,有个理解你的人,有个能陪你说说话的人,有个人。
生命的旅途可能一个比一个惨,现实中更惨的人比比皆是,但是,相互扶持,彼此作为依赖,总还是会有光的存在,总还是能熬一熬的。
把厄运熬到去世,把悲伤熬崩溃,生命中的花朵可能下一些秒不会绽放,但花骨朵在不断的积累能量。
悬崖边盛开的花往往更具有吸引力。
你靠着我扎根,我靠着你固土,相互扶持。
就像是麦穗,一粒扶一粒,粒粒往上长。
影片的结局,阿博坐上公交车是在暗示着离去吗?
伴随着公交车熄灭最后一盏灯,阿波的生命也随着终止。
看到这样的情节,我不忍这样去想但难免思维会飞走。
女主提到了想要一个小孩,想结婚,想有一个家好好的生活,但最后影片中出现小孩的情节是在男青年的家中,也暗含了女主没能如愿,但最后的情节,也能看得出女主过的比之前好一些,尽管不尽如人意,但结局还算美好。
男青年出现,很好的表达了萍水相逢的互助,男主在被追着打的时候他莫名的伸出援手给予帮助,同时男主也给予青年帮助,唤醒他即将荒废的后半生。
最后一点就是,大家之间的帮助,好像都是莫名的知道来处一样,男主未问男青年为何到这一步,只是为他提供帮助,来改变他这一生,让他往上走,男青年也未问男主为什么落得如此境地,只是在洗车的时候有感受,但是未捅破这一层窗户纸,也留下了朦胧感,给观众以无限遐想。
这么好的题材,一个从没有人关注的切入点,就这样硬生生地被导演拍毁了。
一个著名影评人写道“ 郭富城的形象,诠释一下的话,是作为金融中心的香港自身衰弱的隐喻。
”我笑了,我算是知道什么叫做过度解读了。
如果这个导演能有拍出这种隐喻的水准,他就不会把电影拍成这个鬼样子了。
导演差在哪里?
比如片头,当郭富城从M记出来的时候,给我的错觉是,这是深仔长大了?
郭富城抽烟的时候最适合展示人物性格了。
可是导演却什么都没做,就这样让郭富城简单抽个烟,我就纳了闷了没事儿瞎学什么王家卫,你和他是一个目的地吗?
然后镜头草草上摇给出片名,背景是高楼,影射家。
观感不说有多烂,但肯定谈不上好,因为处理的太随意了。
没有拍到影片英文名全部,失败
景别不对,失败
视觉没有突出元素,失败(应该制作一个醒目的24小时营业灯牌)
交代博哥人缘好还用了两个镜头!
(而且还是个点头之交并不能说明什么)
一进门就是特写,又一次错过交代环境的机会
再看看进门的地方和杨千嬅坐的角度,又错了从深仔跟着博哥,到博哥和杨千嬅再次产生关系用了9个镜头。
镜头多不怕,就怕信息量小还多,那不就是水?
这只是让人观感不舒服的许多片段中的一个小桥段。
影片的摄影、剪辑基本上也都没有什么可以拉出来强行夸一下的地方。
那是导演的优点是什么呢?
他愿意拍别人看不上的,关注不到的题材。
愿意拍拍出来可能没人愿意关注不赚钱的影片。
他可以用优秀的剧本请到郭富城、杨千嬅、万梓良、张达明等等一系列实力明星来出演,这也是本事。
虽然很多人说这个剧本怎么怎么不好,但是这个本子让导演用,绰绰有余。
而且需要夸奖的是,有些人物还真的不是纸片人,他们是立的住的。
比如博哥的妹妹。
她为什么会委屈求全一边照顾老母一边替哥哥还债。
因为哥哥之前打拼辛苦,供她出国读书,而后突遭变故。
至于是什么变故,没有说。
所以从妹妹的角度觉得,母亲是自己应该赡养的,虽然哥哥也有责任,但是哥哥确实落魄了,也是没办法的事情。
这个落魄的原因,很可能是也是因为正直。
比如张达明的角色,因为天生身材矮小单薄,所以体力活儿他干不了,长相呢也不尽如人意,一口黑牙让人想敬而远之。
这个世界有时候是这样,并不是你不想好好的生活,而是生活把你逼向墙角,让你无路可走,并不是每个人一出生就可以得到父母关爱,吃穿不愁,可以接受良好的教育。
我们不可以因为自己没有那样的经历,就去恶意揣、语言践踏测他人。
因为,你真的不知道他人经历了什么。
我们知道,博哥是高学历的金融人才,但是却做麦路人十年,凭他的个人素养,找一份工,很难吗?
坐过牢是会有影响,但是香港这么大,不可能没有他的容身之地的。
香港人都很现实,只要你能帮他赚钱,他是不会和你计较案底和出身的。
那么博哥为什么没有离开这里,而是一待就待了十年?
仅仅是因为巨大的物质精神落差从此一蹶不振吗?
不是的,是因为他出狱来到这里之后发现这里的人都需要帮助。
所以他利用自己的知识,去做职业中介,帮助那些困难的人找到可以混口饭吃的工作。
因为他总是只收很少一点的佣金,所以他也过得很落魄。
但是他没有放弃任何一个人,哪怕是在知道自己身患绝症后,也没有放弃张达明演的那个角色的打算。
儒家讲,铁肩担道义。
儒家讲,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博哥自己穷困落魄的时候,也并没有独善其身,而是铁肩担起了那些麦路人。
麦路人,也就是那些生活在最底层,无家可归连隔断群租房都住不起的人。
他们连像欺负杨千嬅的那个顾客那样,抱怨房租上涨的资格都没有。
他们只能睡在24不打烊的麦当劳,凌晨进入,天亮离开。
麦路人,是最艰辛的人群。
而中年麦路人,是艰辛人群中最艰辛的。
何为中年人?
百度百科说,依我国国情,普通人40岁-55岁作为中年阶段较为符合实际。
此类人往往伴随着知识仍在积累增长,经验日益丰富,然而人体生理功能却在不知不觉中下降等的特点。
关于中年人,我有我的理解。
所谓中年人,分为两种。
一种是符合物理条件,上有老下有小。
譬如关于中年男人,张爱玲有这样精妙的描写。
“中年以后的男人,时常会觉得孤独,因为他一睁开眼睛,周围都是要依靠他的人,却没有他可以依靠的人。
”还有一种是心理条件符合,这种人可能年纪不到40岁,不再仅仅因为年纪到了就成了中年人,TA们不自私,TA们懂得爱他人,明白他人也是自己生命中的一部分,明白自己有时是需要为他人而活,这种人无论TA年纪几何,TA都成为了实际上的中年人。
片中的中年麦路人有两个,都死了。
博哥虽然没有孩子,但是他上有老母,下有小妹,左右有麦路人。
当他确诊自己肺癌后,他以为张达明不想再苦苦挣扎生存选择主动坐监而痛哭时,那种无力感被郭富城诠释的十分到位。
自己没得救了,其他人也没救了,三过家门而不入的他,母亲也没有照顾好。
那一刻,真是身心俱疲。
妈妈帮烂赌奶奶还钱的桥段被广为吐槽。
其实这也是一种想当然的代入,觉得自己拥有的知识与眼界所产生看法与行为,也同样适用于他人。
从而忽略了有很大一部分人的观念依旧传统守旧。
同时也忽略了,妈妈作为大陆人来到香港的不易。
她帮奶奶还钱,更多是幻想获得奶奶的认可。
奶奶认可她,她在香港就算有个家了。
奶奶认可她,她就算没有辜负丈夫奋不顾身,不顾奶奶反对与她结婚的爱了。
她很愚昧,但愚昧是因为单纯的善良。
她的拼命,是旧社会女性的一个缩影。
秋红和等伯的人物是稍微有些虚和假。
拿等伯浮夸的表演为例,一方面需要我们对艺术并不是真实生活的理解和宽容,一方面是有等伯跑龙套的神来之笔,有好也有不好的。
但是最最让人难以认可的是。
有短评说,手机合照毁所有。
如果没有年轻人去教,很多上了年纪的人都不会用手机,这是时代对他们的一种淘汰。
所以在很少人把照片洗出来的当下,能有一张纸质合照真的太好了。
它不怕看久了没电。
它不怕坐监被收。
它可以拿出来时时怀念。
在中国,网民规模达到9.4亿。
我们不用这么保守,假设中国网民有13亿,那么,其他的那一亿人因为不能上网为自己说话发声,就不算是人吗?
本片水准就算再烂,我也想为它打4星。
因为他们用一部电影来告诉我,这个世界并不只有你眼中看到的模样,这个世界还有很多默默活着不能为自己说话的麦路人,他们生活在底层无比艰辛。
可能生活中我们都不会正眼看他们一眼。
但是我们晒一样的太阳,呼吸一样的空气。
而上一次向我们呈现这些内容的,是日本人。
三和人才市场 中国日结1500日元的年轻人们 (2018)8.62018 / 日本 / 纪录片 / NHK / 远藤宪一
这张照片是电影中一个很重要的场景,也是影片结尾时所有麦路人感情的寄托。
虽然现实中,穷困潦倒到要在麦当劳过夜的人们,绝对不会有心情拍这样一张全家福,导演试图营造一种绝望中的温情。
照片里的白发老女人,占据了很重要的位置,却通篇没有台词,直到拍照时才出现,拍照之后再也不见踪影。
和等伯站在一起很自然,难道是等伯的老婆?
难道我看了一部鬼片?
《麦路人》黄庆勋执导,郭富城杨千嬅万梓良等众多明星云集。
讲述的是一群平凡人的窘迫生活,真实到可怕,仿佛就是生活在我们身边的人。
老中青幼,男男女女,人生起起落落,每个人每个年纪总会遇到不如意,影片中这些人的这些遭遇即可以代指一个人的人生的不同阶段,也可以指每个人在生命中总会遇到一段愁苦的日子。
真实的人生,真实的命运往往如此。
然而剧中每个人物都有每个人的坚持,万梓良的等待,杨千嬅的痴情,郭富城的自尊,甚至一个小女孩都有自己的努力。
这是狮子山精神,也是香港人的特点,更是中国人的传统。
每个人面对不同的人生问题都表现出了超乎寻常的忍耐和毅力,都有自己内心要拼尽全力守护的那一块儿。
然后他们和她们相互支持鼓励彼此帮彼此开出一条路。
“麦路人”百度说粤语里指陌路人,陌生人的意思。
而片中又是一群“没路的人”,他们人生进了死局,却相互扶持把自己拼命换来的一线生机让给别人,用命买了一条生路让给别人走。
也许他们和她们用几条命接力换来的一条路也仅仅只是一个渺茫的希望!
但,那又怎么样呢?
人生的冷和彼此的暖让我们看到了璀璨的人性!
这也许是导演最看重最想表达的东西吧!
(对了,九指哥也很出彩,取名九指哥是借了洪七公九指神丐的名头吧!
所以结尾黑社会放过了烂赌鬼,一言九鼎。
也许导演想说:人生末路,只要坚持,总有机会。
)
看完《麦路人》,我最直观的感受是:这是一出共苦的温情,却也不是我喜欢的温情,甚至是我有点讨厌的那种。
故事的主角们都是在麦当劳过夜的人,他们因为种种原因被抛弃在了社会的边缘,可是他们宁愿在麦当劳过夜,也不愿意去收容所,因为收容所的环境比睡大街还要糟糕百倍,遍地蚊虫,在那边睡一觉变会浑身痛痒。
他(她)们都是不被社会照顾的人,没人在意他们的生死,这也是他们在麦当劳挣扎的缘由起点。
我时常想,评价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并不在于它看起来多么的强大,而在于它如何对待那些被边缘化了的人,是有在给予他们帮助还是在任其自生自灭,这之间高下立见,无需多言。
几乎所有的角色都在被强烈的道德罪感压到绝望的边缘。
“妈妈”在内心深处认为是自己害死了丈夫,不停地做着辛苦的劳力换取报酬以还婆婆的赌债,然而她所期待的那个“媳妇”的名分却是在劳累致死之后才得到婆婆的承认。
而“婆婆”呢,一直认为是“妈妈”克死了自己的儿子,借赌浇愁,在赌桌上不停地沦陷,一刻也不停歇地制造着真正的罪恶。
博哥呢?
全剧的男主角,觉得是自己把家人害得惨兮兮的,不肯见他们,直至自己客死在公交车上的那一刻,都因为那种自罪的羞耻感而不敢回家。
等伯为什么要叫等伯呢?
因为作为消防员的他拯救过无数的生命却亲眼看见自己的妻子命丧层楼而无能为力,他自责,他懊恼,他不敢再回到从前的那个家。
这些人集聚在麦当劳,彼此取暖,互相扶持,看起来是那样的温情脉脉,可是这样的画面我一点也爱不起来,因为我看不到救赎,所有在低谷的他们都是在沉沦,都在被那种罪感死死的压着,一点喘息的机会都没有,直至生命长灭的那一刻。
哪里有完美的人呢?
我们都曾做过或严重些或轻松些的错事,可是有什么关系呢?
我们犯过错,但并不代表我们就是罪人,并不代表我们就不值得被原谅。
原谅的前提并非“他本质上还是个好人”、“他已经洗心革面了”,原谅是因为我们需要被原谅,尤其是自我谅解。
演员们的演技都很棒,取景也都是十分贴近现实的,但这个剧本我不喜欢,如果它稍微带着一些希望,我都会感到这部戏是很棒的。
或许在我们这样的文化背景下,那些带着罪感的人大都在世俗里沉沦而难以走向自我救赎吧。
看完《麦路人》,我最直观的感受是:这是一出共苦的温情,却也不是我喜欢的温情,甚至是我有点讨厌的那种。
故事的主角们都是在麦当劳过夜的人,他们因为种种原因被抛弃在了社会的边缘,可是他们宁愿在麦当劳过夜,也不愿意去收容所,因为收容所的环境比睡大街还要糟糕百倍,遍地蚊虫,在那边睡一觉变会浑身痛痒。
他(她)们都是不被社会照顾的人,没人在意他们的生死,这也是他们在麦当劳挣扎的缘由起点。
我时常想,评价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并不在于它看起来多么的强大,而在于它如何对待那些被边缘化了的人,是有在给予他们帮助还是在任其自生自灭,这之间高下立见,无需多言。
几乎所有的角色都在被强烈的道德罪感压到绝望的边缘。
“妈妈”在内心深处认为是自己害死了丈夫,不停地做着辛苦的劳力换取报酬以还婆婆的赌债,然而她所期待的那个“媳妇”的名分却是在劳累致死之后才得到婆婆的承认。
而“婆婆”呢,一直认为是“妈妈”克死了自己的儿子,借赌浇愁,在赌桌上不停地沦陷,一刻也不停歇地制造着真正的罪恶。
博哥呢?
全剧的男主角,觉得是自己把家人害得惨兮兮的,不肯见他们,直至自己客死在公交车上的那一刻,都因为那种自罪的羞耻感而不敢回家。
等伯为什么要叫等伯呢?
因为作为消防员的他拯救过无数的生命却亲眼看见自己的妻子命丧层楼而无能为力,他自责,他懊恼,他不敢再回到从前的那个家。
这些人集聚在麦当劳,彼此取暖,互相扶持,看起来是那样的温情脉脉,可是这样的画面我一点也爱不起来,因为我看不到救赎,所有在低谷的他们都是在沉沦,都在被那种罪感死死的压着,一点喘息的机会都没有,直至生命长灭的那一刻。
哪里有完美的人呢?
我们都曾做过或严重些或轻松些的错事,可是有什么关系呢?
我们犯过错,但并不代表我们就是罪人,并不代表我们就不值得被原谅。
原谅的前提并非“他本质上还是个好人”、“他已经洗心革面了”,原谅是因为我们需要被原谅,尤其是自我谅解。
演员们的演技都很棒,取景也都是十分贴近现实的,但这个剧本我不喜欢,如果它稍微带着一些希望,我都会感到这部戏是很棒的。
或许在我们这样的文化背景下,那些带着罪感的人大都在世俗里沉沦而难以走向自我救赎吧。
总体观感只能说 欠佳,整部电影我的感觉就是底层人很惨,但是感动有些牵强,煽情痕迹严重,剧本化太过刻意。
近些年香港电影开始尝试聚焦底层人物的生活,摆脱了以往灯红酒绿纸醉金迷国际大都市的王晶式符号,让观众多注意繁华之下底端的人们生活。
不过本部电影在剧本的处理上差强人意,金融才子事业的失败和母子关系的处理始终都是含糊其辞,丧夫女子这条线同样如此,就连消防员等伯为何变化成那个样子也没有说清楚,妻子被骗钱自杀和他不敢回家,中间少了些东西。
我觉得一切皆有缘由,我们作为观众,所看到的皆是当局者传达的信息,而深层的东西不去挖掘,就只能浮于表面的感动。
我个人觉得阿博和丧夫女的人设是崩塌的。
丧夫女一味地为其婆婆的赌性买单,透支自己和女儿的生活,她本可以给女儿一个家,即使不那么完整,至少是可以蜗居生存长大的,她为了心中对丈夫的感情(包含愧疚还有一部分执念),可以去出卖肉体可以去用掉阿博的救命钱,可以过劳死留下自己的女儿去孤儿院,我觉得这部分的设置刻意煽情而显得这个人设特别自私。
逝者已去,为何不为美好未来做打算,而牺牲自己和自己的骨肉,难道只是为了满足剧本上的“悲惨”“可怜”?
她本可以过得更好,只是从她“能不能不要再借钱给我婆婆了”这一句句纵容里,注定了她的悲哀,大概这就是 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的精髓之处吧。
这句话为何不对自己的婆婆说?
最终换来婆婆的恶言相向“克夫命”,而这种悲哀不是她雨中偷偷抹点泪就能掩盖的。
她理所当然的牺牲了阿博,也牺牲了自己。
自己的女儿送进孤儿院…所以她的悲剧其实是自己酿成的。
再说说阿博,只知道他是亏空公款入狱,可能他是公款炒股投资吧,他有没有想过,如果败了,如果入狱,留给母亲和妹妹的是什么?
进去的人进去了,留下外边的人为你擦屁股。
妹妹本该有自己的生活,为你还了10年的债,为你在母亲面前编织一个完美形象,而你10年没有一个电话,没有一次回家,你在以前的小弟兰博基尼男面前都可以放下自尊了,你在生你的母亲面前还不可以?
你可以10年里帮助一个个麦路人,帮他们找工作,甚至帮他们还债。
为什么不还自己的债,不放下自己的身段回家,是心中不甘还是不敢面对,一次次下定决心,最后还是逃避,这样如何谈成功?
我觉得一个富有金融知识的高端人才,即使出狱了也不至于一直落魄于倒卖垃圾桶货。
他还是没有走出来,所以沉浸在多年前酒会上别人心目中的大佬形象,他想帮助身边的人,一切可怜的人,但是他都不曾想过帮帮自己?
我觉得香港出狱也不至于一辈子污点,注定要流浪至死吧,何况是经济罪。
想帮助所有人,就得有能力越大责任越大的气魄,首先需要的就是直面自己的失败,回归家庭,一个母亲最需要的是陪伴,你的成就无论如何都是建立在陪伴的基础上。
跌倒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敢面对。
同样,歌女秋红投资了你,可是你的回报是什么呢?
本来就是一线希望的救命钱,还是好友东拼西凑的,一言不合拿去给丧夫女给婆婆买单。
或许我不该这么说,但是阿博太自私了,从开局的砸场子,已经暗示了他不仅没给秋红带来好生活,反而输出困扰。
他希望自己成为善良的全能主,牺牲自己的生命成全另一个自私的人牺牲自己去付出另一个不值得的人。
但是他忘了他的妹妹这些年的压力,他忘了他留给她的债,忘了快病死的母亲还在盼儿归。
太悲哀了,秋红都没有一点崩溃的吗。
那一刻,毫不犹豫的交出了救命钱,这是伟大?
还是愚蠢?
单方面用情至深的人,最终都是可怜的,只能用一点点温情抚平一丝丝的创伤。
而被付出的人总是觉得这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
正如无限被买单的婆婆,抛弃妈妈、妹妹的阿博,以及麦路人丧夫女。
最终等伯都要说上一句“以后孩子就靠你了”,敢情阿博是救世主啊。
救救自己好吧,孩子。
剧本不好归剧本不好,影帝的表演力我还是点赞的。
两星奉上。
今日,灰色星尘的Mv也出了正式版,歌如电影一般,灰色曲调;影片的开头,麦路人加上I'm lovein'it,交代了故事的主要地点以及片名的意义;许久不出现的张达明,电影中称为口水祥,“有头发谁愿意去做和尚”让我们不禁想起了状王宋世杰的强烈对比,令人唏嘘;大佬万梓良穿上西装的那一刻,依旧霸气侧漏,如果再来个大背头,啧啧啧,加一颗星;至今活跃在歌坛的天后杨千嬅几个正面特写,让我们也感受到了飞女正传的老态。
宁可租房存放演出服,最后无奈三千元卖掉为了打上一针,加一颗星;妈妈的死去,让多人少为之无奈与惋惜;天王郭富城继赤脚小子 最爱之后又死去了一次,依旧颓废,只是不再演悲催的警察。
从一开始的背影特写到最后无法下车的那一瞬间,不禁感受到了郭天王演戏路上的升华,加一颗星;最后 双层巴士 24小时麦当劳 滴滴滴的红绿灯路口的声音,香港酒店的矿泉水,以及三次舒适堡的出现(天王还在代言吗?
)再次感受到了纯正的港味,为港味加一颗星。
最后,两场哭丧,前面为了赚钱做群演,后面是真的为了死者,呼应的很好。
愿我们每个人都能好好的生活!
为影片点赞👍
社会边缘里有这样一群人:破产了的金融公子,离家出走的宅少年,丧夫无名分的女人和被奶奶赶出家门的女孩儿,没能救了自杀妻子的消防员,身患懒症的流浪汉,苦苦等待的舞厅歌女......落败了的金融公子阿博,负债累累,怕连累家人而远离家人;处处帮人,却最终患了癌,在回家的公交车上永远地死去。
离家的少年深仔,在阿博的帮助下找到了谋生的工作,用自己的收入为妈妈买了脚痛的药——那一颗苹果,是缘分的开始;这一份归家,是共同的心愿。
妈妈为婆婆还债,却换不来婆婆的理解与认可;劳累过度,死在麦家的椅子上,生命至终,名分只是墓碑上的字。
妹妹成了孤儿,成了孤儿院里的一个,命苦的妈妈也不再有了。
等叔是消防员,到头来没能救自己被骗钱财、绝望自杀的妻子。
害怕回到曾经的家,来到麦家为家,假装那不到的妻子在回家的路上。
命运的终头,是等待。
流浪汉口水祥,懒癌晚期患者,空怀一身画技却无工作生存,最后用偷盗换来牢狱之餐。
阿珍对阿博一眼十年,她的命运也是等待,终等到阿博唤出她的原名,命运的终结却是缓缓来临。
死亡来临前,阿博放阿珍离开,是还她自由,又如何能还得了那深情。
陌路人,一家人。
很奇怪的人物动机,尤其杨千嬅和郭富城的一眼十年。
特别好!像以前看《沦落人》一样感动!当然有煽情部分,但感觉已经很久没在电影院看到这样一部简单感人的港片了,为了这点加一颗星。刘雅瑟演的妈妈太可怜了,她也演得很好。其实是部麦记大型公益慈善片吧哈哈哈,底层之间的互相扶持,没有血缘关系的情感(像小偷家族),而且并没有把有钱人塑造得很坏来衬托底层阶级(除了那个豪车车主)。7.25@siff第一部
选对题答错案
今年看过最悲的悲剧,有点暖,但很苦。一念无明,夜幽烛微,人死灯灭,眼浅勿看。这个社会被什么东西塞得密密麻麻,人们在夹缝中生存,掉到底,卡死,一辈子翻不了身。
普通话版
全方位的意识陈旧。难道香港导演的现实主义,只剩下了居高临下的怜悯?要观察,要审视,不要自我感动。
有心无力
郭富城演技还是可以的
好好的素材被糟蹋了
和朋友们聚会吃了一顿街边小店的串串,回家洗了一个热水澡,选了一个最舒服的姿势躺在沙发上,一边剥橘子一边看完这部电影。全程没有小窗、没有暂停、甚至听完了最后的片尾曲。电影又名《麦难民》,那些无家可归、在麦当劳过夜的人。锒铛入狱过的金融才俊、带着女儿的双程证单亲妈妈、不敢面对妻子离世事实而不愿回家的老伯、离家出走的叛逆青年,麦当劳是他们的避难所、也是他们的乌托邦,他们自食其力、互相扶持,他们好像处在香港这个都市的暴风眼里,外面是狂风巨浪 但是风暴中心却平静无比。人生很残酷,但是他们给了它一些爱。他说:「感情投资是所有投资中花费最少、回报率最高的。这是一位金融专家说的。」她拿着他十年前给她的旧名片笑着说:「我唱了二十多年的歌,唱什么都不能自己选。但这个投资是我自己选的,无论结果是什么,我很开心。」
😭
被从里到外的电影的真情实意打动了。我觉得最可贵之处是每个角色都有记忆点,如果以各自视角单独展开都能演绎成很好的长片故事。也就是说创作者原本完全可以从中提炼出不只一个商业类型故事,但显然他们无意这么做,而是用心在刻画底层众生相上,触动人的故事和角色很多,叙事精炼有序,真的难得。《麦路人》是那种温情脉脉的,让人多年之后也想重温的电影。
深夜食堂之我在麦当劳教你捡垃圾……郭富城演香港街头西装流浪汉怎么会比他演河南农村艾滋农民还要出戏啊,太难看
都是在过河的小泥人,还是别装什么活菩萨了吧~
同是红尘悲伤客,莫笑谁是可怜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好题材,但有些过于煽情,结尾处理的不错。
观众问:卑微的小人物为何总是要让《「大」人物》来扮演?木心答:慈悲实出于无奈。观众问:谁的慈悲?谁的无奈?木心答:艺术是无对象的慈悲,尼采已开始怀疑慈悲的对象。机场成功学都卖完了吗?畅销毒鸡汤不够喝了吗?如何做一个「无奸不商」的生意人还用得着《麦路人》来教吗?古人云:败子若收心,有如鬼变人。显然,男主角已经意识到了《钱》途险恶,然而「收心」也显然为时已晚——所谓「人变鬼」已是必然。梦幻般的「艳阳天」无法关照现实里的阴霾,于是,我们最终记住的是两场虚拟的葬礼。常言道,浪子回头金不换。所谓自我价值感低的人与《沉沦》的贵族最大区别在于,前者是无家可归,后者是长途跋涉的归真返璞。这个世界有无数的穷人在吃苦,也有无数的富人在享乐,还有无数的人在二者之间随波逐流,唯独「吃苦耐劳的享乐主义者」在散步回家。
题材很好,但剧本完全不行,太多刻意煽情了,大量信息依靠对白,导致整个故事非常松散,硬挤观众眼泪。千嬅穿柜姐衣服怎么那么好看……
说实话剧本有点瞎了这人生无所归处的至暗时刻,但为它展现的真实香港多给一星。
不想去探讨更深刻的社会成因,但单纯感动和敬畏于每个人用力活着的姿态和决心。在面对不可能完成的困难面前,有些人选择逃避,但有些人选择承担。在快餐店的一隅角落里,大家奉献出的“友情”都是纯粹且无私的。我们珍惜人心这一点微芒,他能在至暗时刻,照亮前路的光。
很有意思的视角,可惜拍的不好,底层人群群像全面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