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区

Green Zone,叛逆谍战(港),关键指令(台),绿色地带

主演:马特·达蒙,格雷戈·金尼尔,詹森·艾萨克,布莱丹·格里森,艾米·莱安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法国,西班牙,英国语言:英语,阿拉伯语年份:2010

《绿区》剧照

绿区 剧照 NO.1绿区 剧照 NO.2绿区 剧照 NO.3绿区 剧照 NO.4绿区 剧照 NO.5绿区 剧照 NO.6绿区 剧照 NO.13绿区 剧照 NO.14绿区 剧照 NO.15绿区 剧照 NO.16绿区 剧照 NO.17绿区 剧照 NO.18绿区 剧照 NO.19绿区 剧照 NO.20

《绿区》剧情介绍

绿区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2003年,伊拉克战争爆发。萨达姆政府受到重创,大规模杀伤性武器(WMD)成为美国出兵伊拉克的有力借口。罗伊·米勒(马特·戴蒙 Matt Damon 饰)所率领的小分队奉命在伊拉克境内寻找WMD,然而无数次的搜寻皆无所获,这令米勒对线报的来源心生疑惑。某次行动中,他遇到当地的独腿男子法哈迪,从对方口中米勒得知一众伊拉克关键人物正在某地集会,行动中意外发现扑克牌通缉令上的艾尔·拉威(Yigal Naor 饰)也在其中,而艾尔·拉威似乎和美国政府有着错综复杂的关系。米勒不顾劝阻展开独立调查,发现所谓的WMD不过是包藏了无数丑恶真相的谎言而已…… 本片根据《华盛顿邮报》驻巴格达记者拉吉夫·产德拉斯卡兰(Rajiv Chandrasekaran)的作品《翡翠城的帝王生活:伊拉克绿色地带深处》改编。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第一分队第三季台风家族闭锁病房72天搞定你横沟正史短篇集2金田一耕助起舞!割爱同妻俱乐部第二季速成家庭如梦令纯真海诗行动名侦探狄仁杰设得兰谜案第二季一直一直都很喜欢你死亡主播曼谷战狼初恋慢半拍鬼屋直播新进职员偶然结婚绝对知己一路癫狂马克思小姐超时空要塞ZERO感知行尸之惧第一季FightSong时间飞船24暗影王冠

《绿区》长篇影评

 1 ) 对人类未来感到担忧

整个电影节奏还是很紧凑,把美国政治肮脏的一面扒开看(不确定有没有美好的一面),不过这次男主可惜不演sf,所以开头就被胖揍。

看开头CIA那段关于伊拉克政局的论述,觉得真是开了上帝视角,后来一看拍片时间确实可以开上帝视角。

另外,美帝拍这种中东战争片,真是喜欢加入阿富汗或伊拉克地青拿火箭筒一炮把阿帕奇干下来的场景…… 最后说到信任的问题,美帝打了错误的仗,就会拍反思的电影,但估计是政治人物不看电影,所以拍了那么多反思错误战争的电影,还是不断重复以前的错误。

每当看到这种历史重演,就让人很难对人类的未来乐观……

 2 ) 纯洁的象小白兔一样的美国民众

主题......狂汗,师出有名,没有就他妈的造一个,这个道理领导知道、干事知道、当兵的知道、老百姓知道,连小孩子都知道啊。

君不见,赵小龙同学翻王小菲同学的书包时会说我的铅笔不见啦,会不会在你这里啦?

皇帝的新衣具体是什么内容忘了,大致应该是老百姓看赤裸裸的皇帝心想,是皇后就好了,但看看也蛮爽,免费的脱衣舞类,管他身材怎么样,结果一小孩毁了大家饭后观赏的乐趣,寓意应该是该装傻就装傻,凡事点明了就不好玩了,此片就是那个小屁孩,似乎冒了天下大不韪说明了真相,显示美帝国主义民主高挂,人人参政,正义感强烈的直上九霄,然后阅片结束后的观众们或大哭或大笑,不是慷慨上书就是去白宫丢披萨、鸡翅、西红柿,再然后举国哀悼参与莫名战争的两国人民,立马撤军,再再然后赔款万把亿美元的,把喝下的石油抛向伊拉克的什么什么河,最后把什么屎盆子啦、夜壶啦往前总统小布屎身上一扣,民主正义得以完美体现,可能伐啦?

此片节奏明快,小板砖演得正气凛然,可看,不错。

 3 ) 消亡的英雄主义

不虚度的2个小时,如果电影的基调要基于现实来拍摄,那么本就不应有英雄主义。

23年再回过头看这部影片,我充满了先知者的上帝视角,阴谋都隐藏在水面,冰山上的一角露出时,牌桌上的大人物们也还隐身着。

忙碌的都是小人物在疲于奔命,平民的命更是什么也不算,即便如此电影也已很是活波了,片中三方都自诩为正义的英雄从天而降,行使使命。

结尾大兵米勒成长在灯塔国下的正义被弗雷迪轻飘飘一句话打破:it's not for you to decide what happens here.为这句话电影暂停了5秒钟。

这沉默米勒在硝烟下都无法打破,最终谁都不是正义的使者,记者不是,DC不是,五角大楼不是,专家不是,逊尼派不是,米勒也不是。

像极了这个世界,所以现实生活中又有谁在争相扮演正义的代言人呢?

米勒是一个好人,但他不是正义本身;我悲观的觉得正义就是个伪命题,这与人性相违背,活在这个世界,谁没有位置、偏见、盲点、利益制肘。

这就是为什么历史上的圣人都孑然一生的原因吧。

有意思的是,当祖国强大时,绝对的国家利益为先,当祖国贫弱时,国家的利益往往可以出卖给个人的利益。

 4 ) 小人物的梦想

伊拉克的拐子法哈迪,谁也不相信他,即使他掌握了最重要的线索。

谁比他更爱国?

他给美国大兵讲他的梦想,本来那么伟大爱得爱国梦,在这场战争面前,显得好渺小。

美国大兵米勒,票房的绝对保证,马特·戴蒙 Matt Damon ,怀疑。

怀疑大规模杀伤性武器(WMD)是否真的存在,有谁相信这个小分队的小头目?

渺小啊渺小。

米勒拼命保护扑克牌通缉令上的关键人物艾尔·拉威,可惜,忽然,忽然,可惜,被法哈迪杀了,因为艾尔·拉威伤害了伊拉克,也伤害了法哈迪。

法哈迪都为国家捐献了一条腿了,他十分愤怒。

米勒无可奈何的看着法哈迪远去。

记者。

记者。

美国的垃圾记者,华尔街日报的。

由犹豫个屁啊,想创造美国普利策新闻奖?

几乎不可能,米勒一封邮件,把真相告诉了全世界。

哈哈。

向小人物的梦想致敬。

 5 ) 不堪野心重担的精良制作

我对这部片子期待很久,而这主要是因为本片的导演是Paul Greengrass。

到现在为止,这位英国导演还没有拍出过一部我觉得不好的片子。

去年秋冬之际,盛传此片有可能竞选奥斯卡,毕竟导演资格够老,片子制作够精良(成本1亿美元),卡司够强大(Damon主打,外加超强配角、Gleeson、Ryan),题材也够醒目(好莱坞左派热爱的反伊拉克战争)。

为了此片,我甚至还去看了原著《Imperial Life in the Emerald City》 ,只是为了能够更好的欣赏Greengrass的手法。

但是,影片后来被宣布推迟至今年3月上映,当时我就觉得隐隐不安,毕竟这是个烂片时段。

果不其然,此后影片虽然口碑不错,但票房惨淡,继续了伊战不卖座定理。

为了一探究竟,我在此片一出后就立刻观看(高清BD格式,赞一个),结果大失所望,果然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非常一般的片子。

当然,这不是说片子拍的不好,Greengrass毕竟还是质量的保证,这一点是可以放心的,要不我深爱的两位影评人A.O. Scott和Roger Ebert也不会力挺此片。

但是,我在阅读两位影评大家的作品后,发现这是少数我和两个人意见极度不同的影片,而其他们认为影片出彩之处,恰恰是我心目中影片的败笔。

在.Scott和 Ebert的影片中,都是首先称赞了影片的质量。

之后,两个人在澄清这是一部惊悚动作片,并非一部记录片之后,认为此片的出现恰到好处,可以(笼统的)在7年后告诉美国群众伊拉克究竟是怎么一回事;也就是说,这部成功的商业片,因为其题材的野心而得到了升华。

但我恰恰认为,这部片子把背景设在伊战起始阶段,是影片问题的全部来源。

要说明这点,我们不得不先从伊战说起。

任何战争本身必定是复杂的,但伊拉克战争尤其如此。

在今天,美国左右两派的人士依然在扯皮;而且鉴于目前泄露出来的文件尚不完整,我们无法确切的说,究竟发生了什么。

我一般不喜欢读这种即时作品(拜村上所赐),尤其是在所有事实尚不完成、对于事件的叙述依然在不断变化的时候。

但是,鉴于此片,我读了《Emerald City》;由于对《纽约时报》专栏作家Frank Rich的喜爱,读了他叙述伊战之作《The Greatest Story Ever Sold》;并且因为《时报》的推荐,读了Meyer的《The Dark Side》。

虽然只有此约1000页的资料,但伊拉克战争的复杂性已经让我记忆犹新。

我确信,这1000页不过是蜻蜓点水;等将来资料越来越丰富后,我们对这场战争的了解势必更多。

因此,如此复杂的一个叙事,要想在2小时之内用镜头语言讲完,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任务;《Green Zone》为了讲大概说清楚,势必要挑挑拣拣。

这也难怪,你怎么可能用Amy Ryan 10分钟上下的出场时间,讲清楚整个Judith Miller事件的前前后后,以及美国第四权和史上最强势白宫之间的恩恩怨怨呢?

在缺乏内涵的同时,电影的“不真”又大大的破坏了影片的商业吸引力。

众所周知,电影要吸引观众,首先就是要把观众信以为真,不然就算戏再精彩,冷眼相看的观众也不会上心。

而这也正是本剧所犯的大忌。

比如,瘸子伊拉克翻译跟着Damon出入Green Zone如入无人之境,但任何读过《Emerald City》的人都知道,伊拉克人要想进美国人的地盘,连祖宗八代都要供出来。

诸如此类为了保持剧本结构而牺牲了的细节,让人完全无法入戏,只能作为一个旁观者,欣赏Greengrass的功力,却不能对戏剧张力产生一丝一毫的兴趣。

英语有谚语说,上帝位于细节之处。

《Emerald City》等书之所以引人入胜,就在于其并不是想当然(当然有个总体构思和叙事在所难免),而是用一个又一个细节,带给了读者一个相对丰满真实的伊拉克。

比如,读此书后我们就会知道,一开始美国人连如何把钱带入伊拉克都没想好,还是一个零工特立独行,才想到从科威特转账过来,之后带着现金直接进入巴格达。

如果没有他,Damon也就不可能带着百万现金走来走去。

就是因为缺少了此类真实感,才让《Green Zone》整部电影都像一个习作,而非一部严肃作品;整部电影缺乏了太多的深度。

而即使作为商业片,片中很多细节也根本禁不起推敲,充满了《南方公园》屡次攻击的垃圾逻辑(美国兵杀了伊拉克杀手,所以这个美国兵肯定是Damon,因为在战争的混乱中,不会有其他美国兵杀持枪伊拉克人)。

诸如此类问题也都影响欣赏片子的乐趣,而这些问题的来源又是因为片子太过想要那肤浅的深度。

我认为,两位大师之所以对此片赞不绝口,是因为此片很符合他们本身的想法(共和党人误导美国民众,酿成大祸),而他们又认为美国很多人不知道真相,于是觉得此片恰如及时雨,寓教于乐。

在阅读了这么多关于伊拉克的咨询后,我认为共和党人误导民众,在后期解决问题时无能,应该和真相距离不远。

但问题时,美国观众信息并不缺乏,连我远在千里之外都想方设法能读到书,他们如果真想一探究竟,应该不是难事。

如果7年之间并无作为,那么估计是因为他们对真相根本毫无兴趣,或者心目中有着不同的真相(比如William Kristol)。

对于这些人来说,一部二流惊悚动作片很难有什么帮助。

虚构永远没有生活那样充满魅力,特别是伊拉克战争这样的魔方。

预期期待《Green Zone》能够治愈美国人7年的无知、同时娱乐大众,不如让影片专精一门,只负责其更适合的娱乐,把生活的魅力留给其他媒介。

 6 ) 又看一遍 才知美国人的高明(含剧透)

电影讲的是 正义的化身米勒想去寻找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证据 后来发现这只是五角大楼自编自演的一场骗局 于是想保住伊拉克将军 向世人揭发也符合CIA扶植将军上台 控制新傀儡政府的目的 但是最后偏偏不巧 伊拉克的人民站起来了 一枪子送将军见萨达姆去了这一刻 民主灵魂附体 此时电影中的邪恶贪婪都失败了(CIA 五角大楼 墙头草将军) 伊拉克人民拥有了民主与自由 恰恰就是这样 符合了美国政权的意志 这部电影表面上揭穿阴谋 从而宣扬民主 让美国人反思 实际上还是给侵略和强权做民主的包装 从头反思到结束都不提石油的事这是一部拍的很高明马屁的电影 高明的主旋律“全片从头到尾,没提一句石油,这叫一个主旋律。

”——豆友影评

 7 ) 从另一个方向走来

《绿区》是2010年初上映的一部美国电影,导演保罗·格林格拉斯继《谍影重重2》和《谍影重重3》后,与麦特-戴蒙的再一次合作。

《绿区》的整体架构和风格与《谍影重重》系列极为相似,走的都是紧张刺激的动作片路线,主角在不知不觉中陷入了一场阴谋,必须靠自己的力量找出事情的真相,在体制内打击邪恶势力、伸张正义。

不过这次的故事背景落在萨达姆政权被推翻后的伊拉克,核心阴谋则是伊拉克大杀伤性武器的真相。

《绿区》的整体格局不大,故事情节也不复杂,没有上穷碧落地牵扯进华府核心官员,也没有下至黄泉地展开系列血腥谋杀,一个派驻伊拉克的美国军官,几次寻找大杀伤性武器都扑空后,开始怀疑信息频频出错的真实原因。

这名军官在一次行动中意外发现,一名前伊拉克将军与大杀伤性武器的信息有密切关系。

在上报了自己的发现后,这名军官立即被美国派驻当地的官员隔绝在后续调查行动之外,他于是决定带领几名手下独立展开追查。

接下来就是双方的斗智和街头巷尾的追逐。

最终虽然真相大白,但证人却遭杀害而无法出面指证背后的阴谋。

《绿区》的故事结构本身尽管是一般的商业娱乐片,但其中直白地呈现的两个议题却让人不得不关注。

第一个议题是大杀伤性武器到底在那里,另一个议题是美军对伊拉克的重建如何进展。

伊拉克握有大杀伤性武器是美国对其宣战的理由,但布什政府已经承认战前的信息并不正确,伊拉克里没有大杀伤性武器,当时的出兵决定是在被某个伊拉克间谍误导的情况下做出的。

对于布什政府的辩解,《绿区》影片中表达了非常明确的观点,一个错误信息可以轻易地被核实,但布什政府却在没有核实的情况下决定攻打伊拉克,唯一合理的理由就是布什政府刻意不核实,刻意用不可靠的信息作为出兵的理由,大杀伤性武器的存在只是出兵的借口。

《绿区》对于这个议题还提出了一项控诉,就是新闻媒体在这个过程中成为帮凶,记者完全根据布什政府提供的资料,在未经调查的情况下进行发布与宣传,因此造成美国百姓的恐慌和一致性的舆论方向,如果布什政府有罪,这些新闻媒体也需要负一定的责任。

《绿区》中的第二个议题是重建伊拉克的方式。

如果大杀伤性武器是布什政府攻打伊拉克所用的借口,则推翻萨达姆政权、为伊拉克人民建立民主政治是布什政府使用的宣传口号。

在影片中,美国派驻当地的官员解散了伊拉克的政府和军队,并找来了一位流亡海外三十年的伊拉克人,作为新政府的领导人。

同一时间,一位中情局的官员质疑这种做法,认为只有伊拉克当地人才了解伊拉克,应该从旧政权中寻找反对萨达姆、但被老百姓所了解的人来组织新政府。

影片并指出美国派驻当地官员的做法,其实是为了成立一个美国的傀儡政权,让美国在撤军后仍能掌控这个国家。

在这个议题上,《绿区》做了一个很有趣的安排,片中特意增添了一个伊拉克百姓的角色,在过程中全力协助美国军官寻找真相,但却在结局中开枪射杀前伊拉克将军这个关键证人。

无论美国出兵伊拉克的真实用意何在,推翻萨达姆政权终究是伊拉克老百姓的愿望,然而当美国的官员们躲在“绿区”这个世外天堂,一边游泳晒太阳,一边讨论如何重建伊拉克时,是不是应该走出去看看眼下的伊拉克百姓正过着什么样的生活,是不是应该问问伊拉克老百姓究竟想要一个什么样的新政府?

对伊拉克的重建,应该真心以伊拉克人的幸福为首要考虑,而不是着眼于美国未来的控制,或如何让美军尽快撤出伊拉克。

《绿区》是一部立场极为鲜明的影片,姑且不论其中所表达的信念是否正确,但在布什政权后,终于有不一样的意见能够被大声说出来。

随着布什政权的结束,越来越多人开始检讨布什政府的政策得失,说是权力斗争也好,说是秋后算账也罢。

但这终究是政党轮替所带来的好处,一项政策的好坏终究会被摊在阳光下检讨,可以有不同的声音来引导人民的思考。

奥巴马在竞选总统之际便承诺了从伊拉克撤军,但在上台后显然发现事情比想象中的复杂,撤军与否牵扯到美国本身在中东的利益和伊拉克百姓的福祉,但民主制度的真谛就是由全国百姓共同对重大国家议题做决策,什么是好、什么是坏,必须老百姓说了才算,否则单方面以政府、以总统的观点来行事,在个别事件上也许更有效率和合理性,但最终的结果却是走向独裁专政。

而一个政府要能真正地听到老百姓的声音,就必须开放媒体自由和言论自由,让老百姓可以从多种面向来理解事件,作出自身的判断后自由表达个人的意见,如此的舆论形成机制才能正确反映老百姓的想法,才能保证政府的施政不会偏离民意太远。

《绿区》于2007年便开拍,预计于2008年3月12日上映。

但最后因为各种原因,推迟至两年后的2010年3月12日。

 8 ) Hooah!《绿色地带》

“那是什么,那是赖倒在地了。

”——木心。

今年年底有一些不常见的新闻。

我也听到过一些年轻人关于自己未来的职业规划,大多数都想弄个靠谱的有编制岗位。

然后抱着有保障的心态去混吃等死,或是因为没有关系没有背景,上升渠道受阻等客观原因被迫抱着保障混吃等死。

又看到诺贝尔奖得主称某国的年轻人都去做有编制的体制内工作是严重浪费。

关于这两类观点,首先这老外可能不知道,在某国进了体制内代表了什么。

其次这老外可能更不知道,地球online不只有一个难度。

再次就是,逐渐中庸的我当然持保留态度……还经常看到关于年轻人不关心政治的话题新闻,这种话题从千禧年之后就络绎不绝。

其实这方面我也不关心,也跟本就没我啥事儿。

对于想上进的人只要背好书本压好题就够了,还有就是写好姓名考生号。

我从二十一岁开始打点零工。

进入社会几年,慢慢发觉了个体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区别。

发现站队与规避责任成了必要技能,这时长辈们的教育开始发挥作用,不打馋的,不打懒的,专打不长眼的。

谁站错了队,跟错了人,顶上了枪口,最后肯定摊上了事儿。

《绿色地带》中的米勒准尉就不懂这个道理,放着小官儿不当,混吃等死端枪打鸟的活计不干,非要揭开谜底,调查内幕,吃了特种部队一记下勾拳,还要冒生命危险去作死。

这种不撞南墙不回头的愣头青非常适合马特达蒙来演。

《谍影重重3》结尾时伯恩都被追的走投无路吃了枪子儿跳了河了,在水下还要蹬一蹬腿儿。

《绿色地带》中队员诚恳的告诉这位猪头小队长,来这儿混几年兵当,退伍回家就齐活儿了。

丫非要打破沙锅问到底,惹一身麻烦不说,险些丢了小命,差点儿两头难做,让我看的也提心吊胆的。

着实欠妥。

本片是马特达蒙与导演外星人保罗继《谍影重重》系列影片之后的再度合作,以形势严峻的伊拉克战争初期为背景。

有枪有炮有谜题,有动作有惊悚有直升机。

背景略像2012年上映的《逃离德黑兰》,情节自然紧凑,刚演完特工的马特达蒙这次又来演抗大枪的一级准尉,没事儿就抱着大枪追人玩。

待到影片播放过半,谜底我已猜出一二,四方人马在脑中依次排列,只等导演要如何交代这个结尾。

可导演毕竟是导演,之前留的一幕画面,之后就成了一条引线,这个大局如何保,这位大兵为何恼,这个惊天的阴谋,你我其实早知道。

影片中提到的“麦哲伦”,现实中同样有位“弧线球”。

片中还有句台词“这里发生的事儿不是你能解决的”,可说这句话的人到底还是有所为了。

影射现实的电影一抓一大把,就连Linkinpark的一首《The Little Things Give You Away》都浅藏玄机。

印象深刻的此类影片反到是亚洲的宇宙国居多,这个国家通过电影反思黑暗的历史,通过电影推动社会的进程,通过电影完备现实的法案。

这个国家在1998年实行了电影等级制度,具体的稍后应该还会提到。

《绿色地带》不仅是一部高能的战争惊悚片,还嘲解了政治,反思了战争,“交代”了那段你我都有见证的历史事件。

留给我印象最为深刻的还是影片中的关于作为与不作为,关于站队的这些非常现实的小情节。

不作死就不会死不知何时开始流行,跟对人的重要性也不亚于前者。

两道是非题到底如何选择。

人生短暂,怒吼还是高歌,只要别浪费生命。

“那是什么,那是赖倒在地了。

”——木心。

 9 ) 不爱看政治题材和奔着看黑鹰坠落那样的战争场面的人可以不用看了

6.5分到7分吧,绿草地惯有的具有巨大信息量的手持摄影在这里依旧保持得很好,政治背景的复杂度一点没落下,但是有两个我个人认为很致命的缺点,一是没有一个鲜活的人物立起来,绿草地在这里讲的政治的东西太多了兼顾不了人物?

可是人物无论如何都不能放弃,因为它是牵动住观众的关键,尤其是主角的动机、人物弧光的完成在这里都很微弱。

里面有一个情节是马特达蒙瞒过上司,追到给他们情报的伊拉克男人时,把他假肢给扯掉了,举着枪质问他跑什么,那个人又委屈又害怕地说,你们长官在揍你,有人追我我当然要跑啦,我本来就是要把笔记本(情报)给你的。

马特达蒙搞清楚之后说,你给我情报我会给你报酬的,那个人立马说,你以为我是为了钱?

我是为了我的国家才这么做的,没有人比我更希望结束这一切。

马特达蒙好像懵了,那一刻是我在整部电影中感受到的最大的情感张力的时刻,如果沿着这条线把马特达蒙和那个伊拉克男人之间的这种在非常时期敌人和朋友可以互换的关系说清楚点,出来的人物弧光可能会更大一点,观众也更能共情一些。

还有一个是那场夜景追逐的本应该是高潮的段落,剪辑节奏和配乐多热血啊,但是因为前面的人物没竖立起来,导致我很难带入角色,即便马特达蒙冒着生命危险和违抗上头的命令也要救下证人,听起来多辉煌啊,但是出来的结果是你们追啊跑啊,我看着一片乌漆麻黑想睡觉。

最后美国如愿以偿推翻萨达姆政权,说“这是一个新的伊拉克,是暴政的终结自由的开始”,但是伊拉克陷入四分五裂,局面好像更加混乱了,然后有人发问,美军什么时候撤?

呵呵那个美国的代表说,as long as they(我们) needed.最后马特达蒙曝出了发动战争的骗局,但是what’s done is done,政治纷争中的阴谋和骗局还少吗?

 10 ) 向伟大的美国致敬!!!!!!!

向伟大的美国致敬!!!!!!!美国真的是这个世界上最为神奇的存在. 它是唯一一个---可以撅着屁股硬说是脸, 之后又派人出来朝着屁股狠踹一脚说:你丫就是个屁股---的国家. 这部电影就是讲的Matt Damon朝着小布什的脸猛踹了一下然后告诉全世界那张不是脸是屁股,那个洞出来的不是人话全是屎.于是亚非拉的人民,尤其是伊拉克的人民感动了, 他们泪流满面说, 这世上还有真理在, 美国虽然操蛋, 但是起码还有民主和自由, 你看, 这么反政府的电影都拍出来了, 为我们伸张了正义, 揭露了他们自己政府丑恶而虚伪的嘴脸, 哦买糕的,我们内心有一种情感在升腾,无法言表, 只觉得冥冥之中有天意......前段时间我在twitter上写, 从不理解什么叫"浪子回头金不换", 所谓的浪子回头, 全部是因为混过玩过不屌了所以转回来, 可悲的卫道士们站在他们转弯的路口手捻山羊胡眼泛泪花欣慰的长叹"金不换啊金不换". 且不说他们根本不了解推动这转变的原力是什么, 就说如果这时真的给出去了几个大金砖, 我担保80%的浪子们立马原地再回头, 坚定不移的朝着原来的方向继续走下去了.美国的荒淫无耻不是一个Matt Damon可以洗刷的了的, 软弱的被欺侮国家人民也不必眼巴巴泪汪汪的被一部擦屁股的电影所感动. 强权既真理的意思就是, 即使他后来抽着自己的假脸说:我就是个屁股, 也改变不了他用这个屁股喷了你一脸屎的事实. 而他想要的, 就是这个事实. 事后抽抽脸, 完全是为了给哭哭啼啼的小弱者们一个安慰. 这个无关紧要的小安慰在小弱者那里, 却可以被当成是天给的恩赐. 拿着枪的屁股的精彩买卖.所以看清了, 浪子不是等着被拯救的, 他们是走着自己的路来逗你玩儿的.

《绿区》短评

抛开所谓的政治主旨,就电影本身来说,丝毫提不起兴趣,个人建议:不是对战争片充满强烈喜好的人就不用看了。追求真实感的晃动镜头,却描述了一个虚假的独闯龙潭、追求真相的故事............操......我怎么也染上了“专业影评”的“气质”?

3分钟前
  • King Sitcome
  • 较差

这样的题材不能这样拍,导演你的看家本领不合适这么玩儿。

5分钟前
  • 哗啦啦
  • 还行

战争片来说。。线索算很清晰了。。ps:Matt越老越帅。。

10分钟前
  • =……=车梨
  • 推荐

没悬念,没看完

14分钟前
  • 方大圆
  • 较差

一场捏造由头的战争,一个刨根问底的人。

17分钟前
  • faketeen
  • 还行

现在看这部电影,简直就是极大的讽刺。人类果然只是在不断重复那些经历过的悲剧。因为911,整个美国社会包括好莱坞对于恐怖主义以及阿拉伯世界充满了敌意,直接导致了后来的伊拉克战争,那个时候很多明星是支持发动战争的,等战争结束后,大家又开始反思,这部电影出现于2010年,正赶上反思的浪潮。去年,以色列的一个音乐节遭到了恐怖袭击,260名无辜百姓丧生,以色列暴怒了,中东战争再次打响,美国公开支持以色列,新一轮的战争又开始了,群众也个个群情激奋,好莱坞也选择了政治战队。等战争结束,再过几年,他们又要开始反思了。不断地重复重复重复......我很疑惑,拍这些电影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呢?

20分钟前
  • 木石子
  • 较差

怎么办。。看了谍影重重直接上绿区。。催命

25分钟前
  • 牛奶盒子烂掉了
  • 还行

晃 忙活 谁的民族大义和真相

27分钟前
  • |
  • 推荐

因为马克达蒙

28分钟前
  • 'Part .。
  • 推荐

中国电影人应该向美国人学学如何拍主旋律电影. PS:这部比拆弹专家有意思多了

30分钟前
  • leeloy
  • 推荐

故事倒是挺敢讲,直接说美国出兵伊拉克的理由是基于谎言。达蒙作为一线军官,跟着错误情报在一线瞎忙,内心起疑不久,天下就掉下来个伊拉克人指点他抓通缉令扑克上的人物,但目标人物还是提供错误WMD情报的美方合作者——这个剧情就无厘头了,美国似乎是跟通缉令将军合作编谎的,那为何还按照那些错误情报指派达蒙们?没必要搞这种障眼法;而将军是个掌权的逊尼派军官,他也没有必要串通美国颠覆萨达姆,而参加过两伊战争的天降爱国伊拉克老兵也是个生硬设计,这剧情完全是乱编了。绿草地的电影也是晃镜头,但分场合,比如跑步追逐戏就大晃像是纪实镜头,涉及战术布置时就晃的没那么厉害,确保不丢关键信息,但后半段的夜景追逐戏还是拍的很差,都糊了。电影最有趣的地方还是达蒙在中情局和军方之间辗转腾挪调查真相的过程,突出了美国的权力制衡体系

35分钟前
  • 左胸上的吸盘
  • 较差

看完就感觉Jason Bourne的招牌正在一点一点的褪色。

37分钟前
  • Eason
  • 较差

没有一分钟是有新意的,唯一把人从睡梦中拉回来的是那10多分钟的激烈枪战

41分钟前
  • Ghost
  • 还行

好典型的美国片

42分钟前
  • 屁孩
  • 较差

我觉得没塑造好人物,都在讲故事,镜头还让我晕着了。

45分钟前
  • zonovo
  • 还行

看了12分钟就知道是个什么玩意

47分钟前
  • ME2
  • 还行

71/100。太匆忙太草率,像拆弹那样好好讲一段故事不行么,非要从整个大局来解析战争。。。结尾那里还行。马特达蒙身手全无,全程挨打。这片子个人感觉还不如Body of Lies。还有,格林格拉斯现在是不是已经不会使正常镜头了?晃你个大头鬼啊!!!

48分钟前
  • 猪大腿
  • 还行

导演晃镜头晃出优越感了,一点不考虑观众感受

53分钟前
  • 风雨骑老师
  • 还行

观看介质很重要。音响给剧情加分

54分钟前
  • Fan要坚强
  • 推荐

不错的娱乐片,有点Documentary的味道,战争开始时的巴格达街景感觉很真实.巴格达的巷战气氛好像也挺真实的.

57分钟前
  • Jean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