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去看了《拨浪鼓咚咚响》的点映。
继《隐入尘烟》之后又一部西北方言的电影。
导演之前拍纪录片,这是第一次拍故事片,有点像邱炯炯。
这个故事其实就是讲黄土地上普通人的生活,也是中国大多数人的倒影。
陕北黄土高原上的苦难已经太多,从柳青到路遥,都在写这片土地。
柳青是榆林市吴堡县人,也是路遥敬爱的作家。
而路遥正是榆林市清涧人,是本片导演和两位主演的同乡,故事就发生在清涧,片中台词也提到了这位大作家。
我高中时期非常喜爱路遥,拜读了他的全集以及一本传记,他称得上是用生命写书的人。
而白志强导演关注留守儿童,给本片赋予了一些温情。
片中的陕北方言与风俗真的很有意思。
剧本也是基于真实的记忆改编。
清涧去鄂尔多斯三百多公里,去神木将近三百公里。
最后一分钟我是绷不住眼泪了。
和朋友一起举手好几次,终于有机会提问。
关于卡车上的字画,导演是这样解释的,他本来想弄个不孕不育广告,“塬上清涧”是县领导题的字,想着宣传一下。
陕西清涧白姓是个大族。
而惠王军是导演小学初中的同学,本来是开出租车的,为了演戏也是成了戏痴,看完电影之后他也是止不住眼泪,情绪很激动。
总之是能打动人的一部电影。
能推出这样一部电影,也是极为艰难,感谢投资人与大象点映吧。
跟yf一起,俩哭包🥺!
巧的是近半年在影院里看了好多同结构的公路片,这一部是友邻打分最低的,但是是我觉得最亲切的,因为它不是在公路上旅行,而是在公路上生活。
不是一场不计成本的冒险,而是主人公都各怀目的精打细算的找寻。
当然到了结尾,这个找寻的对象模糊了,找寻的信念动摇了(这也几乎是每部公路片必然的结构要素)。
我理解了为什么这个时代公路片会让人动容,因为人的目标是模糊的,信念是摇摆的。
而公路片给的答案则是一种想象性的解决:生活过程本身是全部真谛。
影片里两个地方是我觉得很有巧思的:一个是印着“电影广告招商”的车开过,假意要援助陷入泥潭的底层人,实际上要价500,被骂了之后还恬不知耻地诅咒人家留着钱买棺材。
确实,整个华语电影产业就是这样的骗局。
比如一些知名流量,导演都在转发这部片子的预告片,鼓励大家多多支持国产电影。
但是这些人在干什么?
一面恰烂钱不好好创作,净是拍摄一些跟现实生活毫无关系的工业糖精,一面让人支持国产电影,虚伪到了极致。
第二个是农民工打牌的时候,说工头(用了导演本人的名字)白志强欠自己钱。
一方面说明了他们之间的生产关系,雇佣者与劳动者,另一方面也是一种媒介自反,揭示电影本身的产业性。
我觉得导演卸下架子,把自己在电影生产中的位置坦坦荡荡地告诉观众,这在国产电影里确实是罕见的真诚了。
怎么说呢,电影中多次出现背景音乐《我和你》,刘欢鼻音很重的唱腔昭示着2008年那个大时代,中国向世界展示自己,拥抱全球化进程的大时代,前景是苟仁和毛豆在寒冷的冬天里花18块钱找一碗热的羊蹄。
老师跟我们说,不要怜悯弱者,因为廉价的怜悯其实是那个制造二元对立的时刻。
08年的你我又在做什么,也不过是在《我和你》之外,钻营于日常琐屑罢了。
这些时刻也许没有《我和你》那么地冠冕堂皇的感人,但是这些时刻没有意义吗?
不,正是这些时刻某种程度上成就了人类普世价值的理想。
而我最感动的是毛豆坐在苟仁的肩上看烟花。
一场为他一人而放的烟花,他反复说着:“这是为我放的烟花吗?
这是为我放的烟花吗……”他如此的不确定,可也在他的心中种下了被爱的种子。
苟仁给毛豆穿上城里人穿得时髦的衣服、鞋子,带他见识了城里豪华的酒店,还善意告诉他以后带他去上海找爸爸(虽然他的爸爸已经不在了)给了毛豆对未来的期望,他希望毛豆可以安心读书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
苟仁在离别时将儿子生前最喜欢的拨浪鼓送给了毛豆。
影片的结尾毛豆追车时晃动拨浪鼓敲出的咚咚声,也在这一刻敲进了我的心里,久久不能平静...... 每位小朋友都有一个美好的梦想和一个温暖的家,而毛豆没有的。
我现在生活在幸福的日子里,有家的温暖,有父母的陪伴。
我希望毛豆也能和我一样幸福!
早早在豆瓣大V连城易脆群里得知的这部电影,记得公映前脆脆作为宣发方和白导四处奔走,我本想趁着寒假旅游的机会参加路演,不料还没等出发去成都,成都的活动就结束了,刚准备从成都前往重庆游玩,重庆也恰好路演过了,屡屡错过见面会的我只得暗自嗟叹,兜兜转转,直至今日才在零星的排片表中抓住了机会。
观看过后,只觉得和这部片子“相见恨晚”,虽然没有机会和导演面对面交流,但是在不到两个小时的时间里,我似乎听到主创们如涓涓细流般地轻声诉说,为了回复创作者的一片赤诚之心,我便下笔写这篇短文,这一来一回,也算无声地交谈过了吧。
毫不夸张的讲,这部电影是我两年里在院线看的最舒服的电影,电影院的灯光缓缓亮起,只剩下了不舍和百感交集,这是我最喜欢的观影状态,也感谢《拨浪鼓咚咚响》让我又抵达一次这种境界。
想自学编剧的我比较关心影片的剧作方面,从类型上讲,本片是典型的公路片,双主人公或者说一大叔一小孩的设置甚至可以说本不稀奇,很让人联想到《菊次郎的夏天》等许多名片佳作,但是这部电影绝不是此类电影的泛泛之辈,编剧以写实和浪漫兼具的笔触反映了留守儿童这一有着地域特殊性的社会问题。
其实,不论影片质量怎样,这种给予这些“墙角中的孩子”关注,并且能上映产生一定的社会价值就足以让人心生敬意。
奈何影片质量也颇高,故事节奏时急时缓,恰如其分,开场抢鞭炮照相一场戏就交代了毛豆的倔强和可怜,苟叔的身份和小市民性格,效率极高。
我特别喜欢剧本中悬念的设置,题眼拨浪鼓是苟叔儿子留下的念想,前半部分毛豆就淘气弄坏了它,观众全程都在担心,直至最后苟叔把拨浪鼓送给了毛豆,给了个拨浪鼓上贴上创可贴的镜头,原来苟叔早已接纳了他,让人感动,这个爆点太好了!
苟叔的秘密慢慢展开,终在和毛豆关系逐渐升温时爆发,观众担心他冲动之下闯下祸事,还好毛豆已经把刀扔了,回应了摁手印时的刀的特写,这个处理也是绝了,不经意间互相救赎,互相取暖,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并且也升华了主题,妙哉!
虽然在开头我们就可以窥见毛豆的父亲死于非命,但是因为这两个悬念的设置,让本能看到头的情节中多了许多波澜,全程吸引了观众。
找父亲和为儿子报仇两线一明一暗,齐头并进,特别清楚还不那么刻意,话说回来,还是节奏把握的好。
演员的演绎可谓精湛,尤爱毛豆,在第一次玩拨浪鼓被打的时候,他扭过脸泪眼朦胧的样子特别真实,就像我小时候过马路捡东西被训斥时的反应,那种不是故意冒犯却被训斥的委屈让人五味杂陈。
还有最后下车时的沉默腼腆,劝架时的拽衣角,太爱了。
苟叔两场打人戏很让人触动,尤其是痛锤白明明,那种决绝和痛苦让人窒息,感觉他的演法特别自然,在我心里他就是那个生活失意的苟叔,在此我想感谢演员的精彩表演。
整部影片音乐用的不多,比较凸显写实风格吧,很多都是这种有时代背景的BGM,《我和你》直接把我拉回那一年,2008年,我八岁,和毛豆差不多的年纪,想到我俩天差地别的际遇,心里很是沉重。
好喜欢摄影,黄土高坡的构图,让村庄有了一种粗犷的美。
虽然不是专业人士,超级影迷都谈不上,从我可怜的阅片经验中,也感受到了镜头出色的调度,在苟叔回房子时有行人走过,如此简单易让人忽略的画面都是动的,可见调动之丰富。
剪辑特别喜欢偷偷开门苟叔做梦那块,美术我就不大懂了,反正质感挺好的,再次向全剧组成员表达诚挚的谢意。
说说我觉得有点困惑的地方,有点不理解毛豆生抢同伴鞭炮扭打的动机,还有前半程一直给拨浪鼓特写的用意,以及最后穿制服的人的身份。
我不会写专业影评,也不想写东西去评论什么,我在想,作为一个观众,他为电影写的就应该是他观看前后的所思所想。
观影的前一天,碰巧打开了去年的现象级电影《隐入尘烟》的导演李睿珺在B站的最新访谈,两部电影都是聚焦农村,当问到当今农村的问题时,李导谈及留守儿童,自杀率上升,妇女压力过大中性化,这些都是我作为个城市里过着衣食无忧生活的孩子难以想象的。
看视频的第二天就看了这部关于留守儿童的电影,让我更进一步地带入影片的故事中,可能是电影之神为了让我票钱花的更值吧。
蓦然想起,身边有个同学小时候就是留守儿童,她自立而坚强,热心又自律,因为老师的欺瞒报考失误白白浪费了70分,却没有自暴自弃,依旧挑灯夜读,我没怎么关注过她的童年,看过这部电影我仿佛看到了她。
环境的锤炼造就了留守儿童们独立坚强的性格,但我们需要意识到的是,他们本可以依偎在父母的臂弯里,他们本不需如此懂事,他们只是孩子啊,更何况他们中的更多最后也只是走上父母的路,甚至走上了不归路。
城市化进展如火如荼的今天,还是有无数在车站溢满渴望的稚嫩脸庞,而关怀留守儿童的舆论声音,却愈来愈低,仿佛事情已经解决似的,是这部电影又让人们忆起这个社会问题,虽然难以解决,但是我们总要做点什么,关注本身就是帮助,这也许就是这部温馨又心疼的电影的人文意义。
一些电影可以是舰队起航时的集结号,而一些电影是土路上撵过的车辙印,他们共同组成了时代的轮廓。
比起前者的名声大噪,也许后者的默默无闻更加让人敬仰,他们就像拨浪鼓上的创可贴,虽然我们这些拨浪鼓依然无法敲响,但是最起码他们看到了鼓的伤疤,给你暂时的慰藉。
“咚!咚!咚!”这次拨浪鼓真的响了。
还是想给这部电影写一篇影评,因为它真的给了我很多触动。
或许影片本身,并不是一个合格的商业故事,但是这部电影的创作本身就不是作为商业片来的,因此,这部电影有些冷门,很少有人听说过。
但是观看下来,还是值得我们坐下来,去细细品读。
从影片的故事来说,一个很简单的故事,你甚至在影片的开头就能猜到它的结尾,但是影片内容里,嵌入了很多如此刻骨真实却又不易被我们察觉的真实。
关于留守儿童,关于留守老人,关于农民工,关于为生活而奔波的透明小人物,更关于社会上无数真实生活着的小人物。
这该死的要命的真实,就是我对这部电影以及创作它的故事的所有评价。
或许在观看的时候,你并不会想到这么多,而只是关注到片中一些令人厌恶的人、整体脏乱的影调,甚至是有一些不太舒服的观影体验,但是当你沉下心来去静静解读的时候,真的能够收获很多感动。
或许这也并不是一部合格的文艺片,我对它的评价就是很《隐入尘烟》的一部电影,所以要命的真实就是它最大的亮点。
然而,正是这要命的真实,才是我们所很少在大荧幕上能够看到的。
《隐入尘烟》就给了我一种窒息的真实感。
但是不久就被下架。
所以那段时间,我很喜欢的一句话就是“我们害怕的不是贫穷,而是失去对贫穷的想象力”,这才是最可怕的。
隐入尘烟 (2022)8.42022 / 中国大陆 / 剧情 / 李睿珺 / 武仁林 海清 对于这部电影来说,同样是如此。
真实中所包含着的底层人民的生活,以及他们所代表的底层文化,是真的很难被触及的。
一句话来说,就是我们所接触的大多是商业化的中产阶级文化,而底层文化因为缺少商业价值而理所当然地被掩埋、被忽视。
我们需要这样的作品,需要这样的故事,也需要更多地去挖掘这类型题材的作品,不仅仅是电影,而是对所有作品来说。
我们需要走进影院,走进底层,去接触,去发现,去挖掘生活最真实的样子。
这部电影带给我的,大抵就是如此。
非传统意义上的公路片,将镜头对准底层的边缘人群,用比较真实的手法,跟拍镜头记录了两个被“抛弃”的人因为一个意外产生了联系,互相取暖与慰藉,同样的,把这份温暖传递给了观众,在欢笑中不禁落泪,被治愈,被拯救,各自获得新的希望和生活的信心和勇气。
(真诚之作,真实感动)一个是留守儿童,想要出门去找寻外出打工多年未归的父亲。
一个是货车司机,失去爱子四处漂泊总是记挂着那咚咚响的拨浪鼓回忆。
这样的两个人相遇后,注定要一路同行互相填补各自内心里的空缺。
孩子找父亲那条线,因为是主线相对容易能想象得出。
货车司机自己孩子的副线,在电影开始处早有提示,不过磨刀霍霍的架势可能有些演绎过头。
如果前面不铺垫,在后半程直接揭露司机孩子的事,又可能会显煽情,总之是挺难处理的。
货车司机这个角色设定还是偏善良,两人在车上第二次相遇导致损失几千块,孩子后续又闯祸使他损货又赔钱,带孩子住高级酒店,临别还送大把钞票。
庆幸孩子能遇上这样的好人。
从简介的上半句「一个痛失爱子的寻仇货郎和一个寻找父亲的孩子」就能轻松联想到下半句「从嫌弃到形同父子的感人故事」。
这种剧情常见且简单的电影原本不是我喜欢的一类,但这部片子胜在不过分用力又完成度很高,所有人看起来真的在这生活。
而且尤其突出地是,拍得很美。
常见的生活场景被纳入恰好的构图里,柔和的胶片质感也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是枝裕和。
陕北的山峦从侧面看起来像手指印,联排拱形窑洞形似一些欧式建筑。
拨浪鼓上的小贴画是美的,刻着神秘符号的巨型门是美的,土地上的红烧牛肉面袋子也是美的。
人们讲的方言听着也不土了,是可爱的。
唯一打破审美的,是为了过审在片尾加上的公务人员。
无法理解怎么会有人追着导演连看七场点映。
但,假如有非商业大片能把我的家乡拍得如此温柔可爱,我也会多看几遍。
另一处喜欢的地方在于,一些冲突情节处理得特别轻盈。
小孩做错事连累大人被打,欠了债要还,弄坏了人家的东西要赔。
对于小朋友来说应该挺有教育意义哈哈。
原本对某些设定和情节有疑问,在其他帖子下见到导演一篇篇答疑,挺感动的。
所有疑惑都解开了,值得我把四星改成五星了。
于是把自己写在朋友圈里的影评搬到豆瓣来了。
这部电影和《人生大事》以及《隐入尘烟》有些相似之处,相较下来我更喜欢这部。
没有前者那种大起大落的戏剧性,又回避了后者极度贫困下的男女平权议题。
P.S. 白志强是我第一位亲眼见到的导演。
穿着大衣,微胖,看起来怪像咱们裸熊的。
行头还没有旁边戴着导演帽的主持人足。
气质非常谦逊,几乎顺着每位观影者的话说。
电影周边很有心,是小时候见过的光栅卡,某个角度是银河下的片名,某个角度又是盛放的烟花。
很喜欢导演的审美。
《撥浪鼓咚咚響》,會議午餐恰巧白導落座我旁邊,聊了一小會兒,聊到一門手藝比一張文憑重要。
白導畢業於西安美術學院攝影系,這部電影攝影也工整美觀。
從高處公路邊拍攝鄉村的全景,讓我想起舍夫沙萬,在那裡我也通過一個類似的視角拍攝小鎮全景。
電影創作故事來源於上一個紀錄片的拍攝,這一點於我目前創作的劇本來源一樣。
兒童是影片的切入視角,展示的是中國北方鄉村方言、風景、節日景觀及人間百態。
這部電影也某種程度上是中國式公路電影,尋親作為敘事動力推動卡車司機將車不斷往遠方開去,在路上碰見形形色色的人,以及北方城鎮景觀。
與同樣是公路片的《霧中風景》相比,中國式的公路片更具有人情味。
電影聚焦底層人的生活,金錢是重要的敘事元素,付錢也是重要的戲劇動作。
依據日常生活理論而言,金錢是日常生活的重要展現。
白導聊到這種故事在劇作上稱為「夥伴情誼型」。
電影雖以尋親/尋仇為主線,但最終是否找到親人/仇人並不再重要,重要的是在這一過程中兩個人的關係發生從互相抵觸到互相依賴的轉變。
從這一角度來看,尋親/尋仇是一個麥格芬,最終有或無並非重要,重點是通過這一麥格芬,故事劇情得以進展,導演表達其想要表達的意思。
本文首发于“西部影谈”第218期 采访人 张也奇(西部影谈)铛铛(贞观)受访人 白志强《拨浪鼓咚咚响》导演01角色形象与演员表演问题 白导您好,我看见您在近期访谈上说,惠王军本人是您故事的原型之一,您是怎么说服他来演电影的?
因为我在想,如果一个人有这样的创伤,他会对上大银幕这件事儿抵触吗?
愿意出演吗?
导演 白志强 他是有一些不一样的,比如他的孩子并没有去世,他的孩子是属于自闭。
他对上大银幕这件事儿没有抵触,他热爱表演。
这次让他演苟仁这个角色,也算他命运的一次博弈。
他是我的小学同学,我们关系特别好,非常熟悉。
我们虽然一年中不是经常见,但是比如过年或者啥时候碰见了,我们就会彻夜长聊。
从下午开始,撸个烤串,喝个啤酒,登个酒店,酒店里面继续聊,一聊就经常就聊通宵了。
他不介意这个事情,惠王军和苟仁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最多可以说是苟仁跟他有些相似,但是他俩性格绝不一样。
很多普通的中国老百姓,面临苦难的时候大部分都自我消化,自我承受了,消化苦难的能力是比较强的。
而惠王军其实是一个生活中比较快乐的人,他是一个开出租车的,并且性格也比较外向,他跟真实的导航都能吵架。
《拨浪鼓咚咚响》主演 惠王军(饰苟仁)他解决生活难题的问题方式,跟电影里苟仁其实是不一样的。
因为电影里有一个明确的人,有一个灾难的主旨,但是在他生活中并没有,所以他不能怪罪别人,他更多的时候是怪罪自己的命不好。
因为给孩子看病。
确实是好多人躲着他,生活也不如意。
后来跟妻子也过不到一块,也离开了。
我找他的时候,大概是他生活最不如意的时候,我记得当时他去重庆,去各种地方,到处带着孩子看病,但没有明显的作用。
问题 那您是怎样让这种非职业演员在镜头前表达自如,跟真的发生了一样?
导演 白志强 首先惠王军不仅仅是因为跟我关系好,他还是有表演天赋的,因为我知道他小时候爱演些小品,爱唱歌,性格也比较外向,而且他跟角色情感又比较相似,能够设身处地的理解人物,所以我才请他演。
除外,我让他闭关了至少有 3 个月,甚至可能更多。
一开始的时候,先让他进入这个人物的外形,比如头发、胡子这些的,都不要动了,不要洗脸。
我跟他已经讲了苟仁大概的这么一个外形特点,让他跑出租车时尽量和顾客不要交流,不要那么欢快,把自己收一下,要沉静。
我塑造演员就从两个方面,一个是从外形,一个是从内心。
《拨浪鼓咚咚响》主演 惠王军(饰苟仁)关于外形,第一步就是让他拥有和苟仁一样的工作身份。
所以就让他提前到剧组去用道具车卖货,道具车里面拉着一车的货到农村去卖,他卖了一段时间后,我说你必须要每天能挣回来钱,你挣不回来钱,就不是一个卖货郎能做的事。
赔钱的货谁都会卖,你要能挣钱,你就得熟悉每一样货品的进价,每一样货品卖多少钱,到哪去卖,如何给人家找钱。
他外形基本上就是我要的苟仁模样。
我说让他不要洗脸,不要洗头发,看上去油乎乎的,脏兮兮的,黑不溜秋的。
因为他本身跑出租车,人肤色本身的质感也就对,所以我让化妆就尽量地做一些细微的地方,比如给他的指甲里头抹黑这些,包括胳膊上的伤,做一些这种的东西,其他的不要多。
比如说画嘴唇,它该是干裂的,你就让它干裂,它该是湿润的,你就让它湿润。
第二个就是塑造人物的心理。
我会给他讲苟仁所面临的一切,苟仁是什么样的人?
从小生活在哪里?
家里面有几口人?
几口人分别是什么样的情感?
跟妻子是什么时候认识的?
什么时候辍学的?
什么时候生的孩子?
跟孩子是什么样的感情?
我都是用像电影一样的感觉给他讲,包括他孩子最爱扭秧歌是吧?
爱吃猪肉翘板粉,最快乐的时光就是两个人一块去做猪肉翘板粉的漏粉条。
孩子会在他回家的时候在院里头等他,在走的时候会给他包里面塞一些自己喜欢吃的东西,特别懂事。
包括怎么带着孩子颠沛流离地去看病,最后死在自己的怀里,临死之前还告诉他,说爸爸不要难过,等我没了,你再把妈妈接回来,生个弟弟,日子你还能过。
就通过这样一种方式,他就知道了苟仁的所思所想,他就容易进入苟仁这个角色。
问题 再加上他自己的一些生活体验经历,我们能感到他对人物还是挺非常共情的。
导演 白志强 对,他其实也特别下功夫,很努力。
剧本里的每一场戏,每一个结构,我跟他都聊了很多。
在故事中,苟仁会有很多阶段,在这个阶段中,他的表现是什么样子?
那个阶段中,又是什么样子?
我要确保他能感受得到。
他是很喜欢演戏的,我说你不要回避,你要想演戏你就演,在路演的时候你也可以告诉大家,我觉得做人要坦率。
《拨浪鼓咚咚响》主演 惠王军(饰苟仁)问题 那当时您在跟惠王军谈这个事的时候,是很轻松的提起比如你帮我一个忙,我现在这有一个片子?
还是您会跟他聊的很严肃,这可能对于你们两个人来说,都意味着一个人生的转折点?
导演 白志强 倒没说那么复杂,但是大家都知道,最起码赌注挺大。
因为我在写作这些之前,我并没有告诉他说我打算找你做演员。
直到我临开拍半年时,我告诉他说,“军,我要请你做演员,你来演,咱们肯定能演成”。
当时我俩说的时候还有其他有的发小说军以后就是下一个王宝强,大家哈哈一笑,也不会把那事当很真。
拍戏演戏的人多了,就跟买彩票一样,大家买的时候都会觉得我要中大奖了怎么样,但是同时大家又会觉得那是不可能的,是这样的感觉。
主要就是军会觉得,他也知道我写这个故事,也确实下了很大的功夫,再一个要拍电影也会投资很多钱,他也会很担忧他来演会不会把我也搞垮了,跟他一样惨,所以他会有担忧。
我告诉他,我说你不要担忧,你相信你能演得了,你相信你自己,你相信你就是苟仁,你就没有问题,其他的你就放心地交给我,你听我安排就行。
你演不了,我早就准备好了专业演员,今儿演不了,我明儿就给你换,你放心吧。
其实并没有准备专业演员。
(笑)
《拨浪鼓咚咚响》主演 惠王军(饰苟仁)问题那为什么您这么肯定他能演电影,对他非常有信心?
导演 白志强因为我了解他。
我一跟别人聊起来,别人说诶,你调教得不错,你怎么调教的?
我说你得先找素人演员,你就先从自己的熟人当中去选。
你了解他们,谁是什么样的都清楚。
像惠王军内心特别的善良,他跟苟仁特别像,底色特别像。
你别看他五大三粗的人,说话就暴躁,声音声线又高是吧?
但他内心善良的跟个小姑娘一样,很善良,他跟苟仁是一样的。
问题在咱们演员里,除了两个主人公,一个苟仁,一个小孩(白泽泽),还有其他的演员是非职业演员吗?
导演 白志强都是非职业演员。
像我爸都演了一下,但是那个片段被删了。
我在当地做了一个海选,发了一个公众号,发了一个选演员的通知,来了不少人。
还通过朋友们相互呐喊,就说是今儿选演员了,选中就给钱,好多人就来了,很多人都愿意试一下,尤其像工地上的那些。
问题他们真实到让我觉得他们可能自己本身就是这个职业的。
导演 白志强其实他们并不是,我们下了很大的功夫,通过美术做了大量的还原,让电影看上去像纪录片一样真实。
其实这也是我的一个探索,也不知道对或者不对,或者是一定好还是不好,我们想极力的用我们的技术做到真实。
比如他们打扑克的工棚,是我们美术专心设计过的。
我们要还原架子床、晾衣架、啤酒、瓜子皮,还有地上那些脏的东西。
包括毛豆家都是重设的,镜框里的每一张照片,墙上写的电话号码,炕上的炕围子,这些都是我们下了功夫来做的。
在保证真实的情况下,还要有表现力。
比如第一次进他们家,家里冒着热蒸汽,还有温馨的感觉,那些其实都是假的,都是通过大量的美术设计,让它看上去真实还富有表现力。
02故事背景和创作缘起问题影片的故事背景设定在2008年,您在一些访谈里也提到了这个时间点。
那选择2008年的原因,是因为您自己在陕北的生活和身边人的感受,促使您选择 2008 年作为电影的发生时间吗?
导演 白志强2008 年,我经常说是一个很大的时代,那一年我们祖国看上去也很强大,也发生了汶川地震、奥运会,好像有很多大事在发生,但是在一个偏远的山坳里面,跟那个时代发生的链接是什么?
2008年还有一个重要的背景,那个时期是房地产发展的黄金时期,楼价噌噌地往上涨,打工的人也都纷纷涌入城市,是一个打工族踊跃进城的时代。
从这两方面我觉得都比较符合故事的。
问题我感觉到您电影非常细致,苟仁在大车里的时候,伸头去旁边三轮车买饭的画面,还有很多人站在人力市场,大家一窝蜂地上去找老板要活,老板点了几个河南的,特别好玩。
这种细节您是怎么发现的?
为什么能这么真实?
导演 白志强都是来源于生活的观察,当年交通不太好,高速国道一堵车就堵几十公里,整个一天一夜都走不动。
这时候那些卖饭的,就开着三轮给这些货车司机卖饭吃。
他们卖饭的画面我现在都记忆犹新,是我眼睛常能见到的。
为什么招河南人?
因为河南人能吃苦,怨言少,干活踏实,大家就愿意用河南人。
其次是四川人,最不爱用的就是陕西西安人,西安人的话,人爱偷懒,不能吃苦,因为关中地向来都富足,人骨子里吃苦的劲儿根本比不过河南人。
这些观察是源于我自己以前是拍纪录片的,对这种生活都非常留意。
其次也是扎根生活,身边的很多朋友都是工地上的,一聊天就是聊这些。
问题电影里卡车上“塬上清涧”那几个字,是广告吧?
导演 白志强哈哈,是广告(笑)。
他们没有投钱,一毛钱都没。
“塬上清涧”是清涧县农产品的总代词,当时为了拍摄方便加上我是清涧人,就想着把“塬上清涧”打上去,也算是给家乡做个宣传,地方政府也高兴,帮我们办了个开机仪式,请全剧组吃了个便饭。
我起初确实是想打一个不孕不育的广告。
因为我觉得符合苟仁的气质和质感。
问题您整部电影找到投资人了吗?
我看到有采访说,您之前把自己房子抵押出去了,您说剧组里面的很多人都是没工资干活,还有人把公积金打给您,他们为什么这么坚信这部片子能成?
导演 白志强拍完了以后,到上海国际电影节快去的时候,终于制片人帮我拉到一个40%的投资。
我当时就赶紧给兄弟们还账,还了一部分账。
他们没工资干活是因为他们坚信我人品不错,迟早会给他们的。
因为我平时跟他们处的也好,说话做事都是言出必行,也有一个基本的信任度。
同时他们也觉得这个事还是有意义的,他们也知道我写了2年剧本,也下功夫了,他们看的也挺感动,他们愿意相信我。
我当时给他们说的是,第一,我是赊账,我不是不给他们,等着拍完了,我把片子拿出来,拉到投资了,就把投资款,把他们的工资给他们。
如果拉不到投资,我就把片子卖了,把钱给他们,如果卖的片子不够了,我再慢慢给他们还。
但是“慢慢”这个词,我也不知道要还多长时间。
我当时大概算了一下,估计要还个五六年,七八年的。
当时也都做好了最坏的打算。
因为我也觉得一个片子只要说过审不成问题,就不至于赔得血本无归。
问题实际的拍摄是在十几年以后了,但县城那个样子没有多少改变是吗?
导演 白志强对,变化不太大。
我们中国变化大的就是一线二线这样的城市。
三线和后面的城市,像那些小县城,包括农村,就没变。
03现实精神与类型表达问题到今天,现实题材已经很艰难了,电影行业也很艰难,人们好像不愿意继续关注非常痛苦的事情,您为什么选择拍这样一个片子,您怎么决定要拍下去的?
您现在依然觉得,大家现在只想看一个好故事吗?
因为这几年国内票房非常好的电影,像热闹的春节档,明显不是这个类型。
导演 白志强因为我觉得我拍的是真实,比如我在做路演的时候,电影放映场地都是装修得比较豪华的高楼大厦,但是我们再去大厦的侧面,去大厦的拐角,去看一看那些卖衣服的,那些开饭馆的服务员,他们生活的空间,就跟富丽堂皇的大厦空间完全是两个世界,一墙之隔,两个空间。
我关注这些普通人生活的样子,是因为我觉得他们是一个平行的存在,但是被大家忽略了。
他们总是那么默默无闻地接受着现实的一切,也没有人把他们的生活去拿出来给别人看,好像他们就不存在一样。
但实际上他们才是社会的多数。
所以我认为我还是以写实的方式让大家看见社会的另外的一面,有阳光,有发亮的星,但也有阴影下的普通人。
现在的很多人太脱离生活了,或者是生活的层级太高了。
我记得有一个博士,是我一个远房的亲戚,他来陕北看黄土高坡,我带着他逛了两天,他问我黄土高坡的坡到底在哪?
我很惊奇,我说你就在坡上站着。
在农村个见了一群猪崽子,他就拿着相机追着猪到处跑,他觉得太可爱了,他就没见过猪崽子,他从来只吃猪肉,还真没见过猪跑。
就是这样,你说他能知道农村会是什么样子吗?
他当然不知道。
问题刚才这个问题我们也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去讨论。
当下中国电影当中的空间跟现实的距离,往往会呈现这样一个商业的悖论:当你的电影空间越悬浮,就越跟现实没有关系,而奇观越诡异,电影的商业性就会越强。
简而言之,写实感基本不挣钱。
但白导您虽然好像没有刻意地去强调自己拍的是商业电影还是艺术电影,但是在您第一部长片里似乎清晰地显露出了您作为“作者”的态度,那您怎么看待这种作者性和商业性在创作中的平衡?
导演 白志强准确地说,我把回答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我把商业片其实是什么搞得很明白,因为在那两年的写作当中,包括那些编剧书里面都写得很清楚,商业电影就是要给你的观众一趟奇幻之旅,让他在电影时间里过另一个不同的生活。
简单一点,商业片强调两个字“爽感”。
但是我知道,这部电影是我觉得我必须要做的,我不做它就难受,我无法原谅自己,我必须要做。
不管什么代价,我都要把它拍出来。
我比商业片导演可能更贪婪,我比他们的欲望更重,因为我不光要什么所谓商业了,我是希望我能为社会能贡献多一点的思考,我希望我能活得像芦苇老师一样,无论走到哪,都受到别人的尊重。
而不是因为你是一个有钱人,或者你是一个拍过很贵的电影的导演,不仅仅是这种。
商业片我是不排斥的,但是只不过我第一个片子,我必须要做我想做的。
如果电影现在赚钱了,我下个片子我也就好搞。
如果这个片子赔了,我可能还要干点其他的,还是要去平衡一下生活。
因为我还有两个孩子,五个老人,家庭的压力也是蛮大。
两个孩子也都在上学,都是用钱的时候。
只不过我有一个原则是做商业片不骗人,做文艺片不卖良心。
这是我的原则。
《拨浪鼓》到底是文艺片还是商业片,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有些人会觉得他是个商业片,有些人会觉得它属于文艺片。
但是对我而言,《拨浪鼓》是一个有表达性质的类型写法,它既有一个商业片的包装,也有一个文艺片的内核。
问题关于类型的问题,我们的宣发主打公路喜剧片,但也有很多评论声音聚焦在留守儿童等等这些社会问题上,您怎么看待这种对类型层面的强调?
导演 白志强他们(宣发团队)怎么弄我都行。
因为甭管怎么说,我认为你们有本事把观众骗到电影院,把我的电影看了,你们就是有本事。
因为你前面哪怕就说《拨浪鼓》好烂,大家进去看一看,只要人家愿意进来看,我就同意你们这么干。
当观众看了电影以后,就达成了与我的联结,因为我要说的都在电影里,观众看后爱不爱看,想不想讨论,都是观众的一个正常反应。
大家表达要有自由,我们也不用舆论去压他,有钱也不要压他。
问题您怎么看待这个影片的类型属性和题材属性:创作过程中您先有了如父如子的故事创意还是先决定拍一个公路喜剧片?
导演 白志强这个恰巧是很有意思,我决定为这个孩子拍片子的时候,我朋友说了一个点,这孩子要是遇到了一个拉煤车司机,会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我一下就来劲了,我觉得它就是一个公路片,我恰巧也想着给孩子一套梦幻之旅。
问题嗯,那其实类型和故事是同时出现了。
导演 白志强对,这个就是相辅相成的。
因为你有一个故事,故事恰巧是这个类型,所以准确的说,它的类型应该叫做剧情公路片。
04发生过和正在发生的问题您当时做剧本的时候有没有担心过,会有观众觉得所有的灾难放在一个小孩身上可能有些刻意?
导演 白志强这种事情是发生过和正在发生的。
我当时去那边村子学校的时候,160个孩子,有60个是孤儿,其他学校也差不多是这样的比例。
大都是父亲去世,母亲改嫁,跟着年老的随时可能去世的爷爷奶奶过日子,有些是已经发生了,有些是即将发生。
对于那个环境来说,我根本不觉得是很猎奇。
但对于我们普通大众来说,父母双亡的事肯定有,但肯定少。
我所有的情节都是有出处的。
问题里面有一些细节,比如曾经的非法集资问题,陕西人其实是能看懂,那您担不担心非陕西籍的观众他们看不懂发生了什么?
导演 白志强这个故事我想做到的是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看不懂的人,你就把它当成一个又好笑又感人的家庭片去看,一个情感片去看,你再往深了看,你会发现他有很多的社会的表达。
你再从社会的角度去看,里面还有一层是文化的角度,你能看到陕北的说书,能看到转九曲,能看到石狮子,还有山顶上的那扇门,看到那些细节,会有一些更多的回味。
反正给不同的人看,会有不同的收获。
我是希望最普通的观众,也能收获一个还不错的故事。
如果你再愿意往深看,像这些社会的事情,你能看懂多少是多少,你看不懂也不影响叙事,还有一些象征性的,能看懂就是缘分。
大家也可以想象一下,毛豆的父亲到底是怎么死的?
毛豆的妈妈为什么要跑?
为什么会跑?
奶奶究竟是怎么养他的?
那个白明明究竟是怎么被打残的?
其实这些人和物都会有自己的故事,在生活中都是有对标的。
我觉得一个电影不能够把故事讲完,其实扎根生活的话,是有很多事情和故事的。
问题整个电影其实呈现出您对陕北的乡村生活非常了解,您身边很多人的命运,应该都是很类似电影里的呈现。
电影前半部分,小男孩一直说要去神木,“去神木”代表着什么?
导演 白志强在我小时候神木很穷,穷得要死。
大概在2003年,神木开始发展了,领导为了刺激生产,把好多煤矿卖给了个人,从那个时候起,神木就开始发展了,开始建设了。
神木吸引了不光是陕北的人,还吸引了全国各地的人去到那个地方,淘金,淘黑金。
去神木也就是这个意思。
05关于未完成与可期待问题您有在筹备下一部片子吗?
下一部片子是关于什么的?
导演 白志强下一部片子是关于鞍山的老师,朋友之前给过我一些资料,我看了一下,他们去拍过纪录片,特别震撼。
也不一定拍艺术片。
如果有商业片投资,我也会考虑做商业片,会去尝试一下。
如果没有,还是要花自己钱来做,那就做自己想表达的吧。
我倾向于拍普通人他们的故事,哪一个普通人没有故事?
你要认真的,就像你采访我一样,你去采访旁边街上的任何一个人,你都会发现它都是一部电影,只不过是没有人愿意把它拍出来而已。
问题对,是这样的。
但是很多时候普通人是不愿意听普通人的故事的,大家自己生活已经过得很辛苦了。
您需要找到自己的受众。
导演 白志强对,我是觉得发展中也要找一种平衡,一味地做艺术片,都赔钱的,下个谁给你投资?
没人投资,我也没有那么多钱。
我也不能老透支,老让兄弟们这么干。
所以如果有机会干商业片赚钱,那就咱拍商业片,拍赚钱了再回来拍300万的文艺片,我不觉得变成一个大导演,就不能再拍便宜的文艺片子了,我不这么想。
拍自己想拍的,做自己想做的事儿才是最奢侈,最幸福的。
问题很多的导演,他的处女作会选择在家乡拍摄,是因为他有熟悉的资源,有熟悉的空间景观,或者是特定的人物关系、特定的民俗仪式、特定的地方性的事件等等,您怎么去定义您和您家乡的关系?
以后您的创作是不是还会围绕着家乡展开?
导演 白志强我以后的故事不一定会围绕着家乡展开,这是肯定的。
我和我的家乡是什么关系?
家乡就像我的一个母亲,只是我的母亲是一个平凡的母亲,她不是高官贵族、达官贵人,她是一个平凡的母亲,她有暴躁的地方,也有不足的地方。
但是我爱她,她也爱我。
这是我和我家乡的一个情感关系。
作为导演,处女作肯定是不要舍近求远,不应该舍近求远去。
因为你拍自己家乡的也熟悉,你好拿捏,表达得更准确。
问题《拨浪鼓咚咚响》既选择了陕北的地理景观,也呈现了陕北的社会景观,电影里“要命的真实”所还原的粗粝现实,您会觉得艺术真实有压力、有负担吗?
导演 白志强我这部电影是拍给那些普通的老百姓,他们到电影院去看,看了觉得真实,这就对了!我问心无愧。
问题最后一个问题,白导,现在影片已经上映了,您在这么多场路演一遍又一遍地跟观众交流,听到不同的声音出来。
您再看这个片子,觉得有遗憾吗?
导演 白志强哈哈,我觉得遗憾很多,有些镜头是没拍到,有些是被剪掉了,有些是还有更好的拍摄方案,会有很多遗憾。
包括最后一场戏,我希望那场戏是个晴天,能看见黄河,那个画面是我想象中最漂亮的镜头,但是老天爷不给机会,再等一天我们就没有回家的路费了,就只能大概拍了,整部电影里很多都是这样的遗憾。
白志强 张也奇 铛铛2023年03月01日17:00连线于西安 南京
北京首映二刷了,一部质朴、纯粹的电影,节奏很好,素人演员表演也很自然,作为导演第一部长篇电影作品很是不错,导演的讲故事能力、角色塑造能力、演员调教能力都很强,值得一看的电影。
印象最深的还是两位完全没有演过戏的素人,一个本身就是留守儿童,一位居然是位出租车司机,第一次演电影居然能演的那样自然和真实!
剧情和影像都缺少设计
抛开武进吾悦毫无意外又是放映事故不谈,这看似讲的互相救赎,其实是互相放弃啊,到最后冲突感和拧巴感也一泻千里都不存在了。如果寻人找警察的话那中间相处的过程的艺术形式是不是也就被消解了,凸显最后法院的在位倒有些魔幻。当然,总归要去院线鼓励,即使排片极少~
风格和《隐入尘烟》有点像,但故事本身没有多大新意,属于那种看十几分钟就能猜到大致剧情走向的片子。
每一个让我崩溃的点都出乎意料
三星半。某种程度上比《隐入尘烟》更能彰显乡土真相,实在的公路片拍法在争奇斗艳的新人首作中间,竟然也有些清新。
原来说过,我们最好的导演拍纪录片,我狭隘了,最好的导演是记录老百姓的
如果说这是一部现实主义的影片,那么“父子”夜晚戏出现的jump scare和惊悚音效,结尾的刻意煽情及配乐,实在是令人出戏且非常之没必要,其实可以做的再好一点的不是么
+0.5
可以说剧本和演员真的非常出色。可惜几乎所有剪辑和音乐的创作思路还是太地方电视台感了。以及摄影到后半段那些莫名其妙的手持和似乎全程用小蜜蜂收音的音效(怀疑是否有过mix)。在FIRST拿了很多创投大奖,底子又难得这么好,建议重拍(是真心希望这部片可以更好)
很感人,毛豆太苦了,偏偏这么苦了还有一颗赤子之心,明明自己这么难,却又偏偏见不得这人间疾苦,这孩子太可爱,太灵性,生的让人可怜。捐钱那一段小孩的的表演太过惊艳,孤章压全篇,太绝,后面还有几段也是演技炸裂。电影本身手法稚嫩,但演员和真诚实在太加分,感谢有缘分能看这部电影。小男孩前面长发的时候实在是太惹人怜惜。一举一动,一颦一动,实在是太灵性。总有一场烟花是单独为了而放,人生疾苦,但感动常在。
我开始对这类翻来倒去没什么新意的农村题材电影失去兴趣了。
siff 声音依然待处理,以及审美壁垒(听说被first接盘了
Like Father And Son/如父如子,但故事几乎如出一辙,公路片,其实更像国版菊次郎的夏天and中央车站。手持摄影,难得一见的陕北民风,龙标还是2020年的电审进字,不禁感慨,08奥运,时光荏苒,倏忽而至,转瞬即逝。几处配乐败笔,打断电影好不容易产生的情绪,几处细节刻画仍略显刻意,最后的毛豆归家,像极了隐入尘烟的马有铁返城,以及结尾追车那段戏,与中央车站几乎无异,题材近似,但视听语言个人还是认为不及return to dust,最好的那段戏当属苟仁与仇人泯恩仇,几处伏笔设置极好,奥运主题曲《我和你》是真的好听,犹如天籁,仍不自觉回到热汤的主题,不禁再次感叹: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友情加一星,主演本色出演,前半段剧情不错,后半段煽情。
最喜欢这样平平淡淡描述普通人,克制又内敛的现实主义。片尾花絮彩蛋直冲五星,谁不敬佩这样一个为了热爱与理想、勇敢前进的剧组呢。
中规中矩的展现,有点要煽情又怕被人说卖惨,硬➕喜悦积极向上的虚假希望,一如对孩子说他爸在上海打工,可怎么能以为孩子小,就不懂察言观色呢,还活着又怎么会一个电话都没有了
遇到苟叔是毛豆的幸运,那其他的“毛豆”呢
工整的疗愈型公路片,结尾的处理很巧妙。
整体都很有那个创口贴的感觉,留疤也无所谓的那种
拍摄手法和镜头切换带有浓厚的青年导演风格,题材立意都挺好,就是总感觉这整体剧情的连贯度和镜头转换有点奇怪。看了下导演之前的作品,主要是纪录片,一下就释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