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的疯狂和放荡不羁的追求说穿了就是得不到也不努力得到的人对自我的一场放纵罢了,他们人生就是因为没有自己力所能及的目标去实现,才会想着创造新天地去给自己一个所谓的追求,实际上也就是一场非主流的梦而已,在路上把时间和生命耗尽,然后与开始时一样,毫无追求也不知道追求些什么的,茫然逝去。
不知道现在还有没有人,之前看了姚向辉版本的,找朋友吐槽了这个译者,她说翻译的教父也是一塌糊涂。
去年考了二级笔译没过……所以今年有了重译的想法。
现在已经翻译完了Part 1的1 2部分,发在我的公众号上,每天更新一部分,希望大家可以关注。
另外,如果大家需要什么图书资源的,也可以在公众号后台留言加上自己的邮箱,我看见了会帮大家找书然后发到邮箱里的,感谢。
公众号:萧先生的杂货铺
黄、毒、颓。
一群人在外头游荡,从西海岸到东海岸,没看出来吗,其中的赢家就是最先把自己从泥潭里拉出来的那个,更别说这电影里的作家其实是个旁观者。
我记得《猜火车》的男主角赢了,《在路上》的男主角如果是迪安,输了。
两个人最后见面时候那反差,,,各自咎由自取有没有。
所以,不要轻易上那些陪你玩的人的狗当。
美国上世纪40年代,垮掉的一代。
你玩你疯,让自己垮;他看他写,成就自己的后半生。
不管生在哪个年代,不管从外部环境能挖出多少让你垮掉的理由,真正该做的还是,如何让自己体面、优雅地老去。
人真正拼的其实是如何老死。
年轻时候要找随便什么乐子都太容易了!
电影终归是电影,看看演员漂亮的脸蛋也没有什么坏处,已经是好多年前看过的书了,过程经历什么的早已忘的七七八八,但电影却把当年的感觉给勾引了出来。
一种无处安放的人生。
现实中的每个人都在努力的安顿下来,四处漂泊的几年下来也许忘记了当初最开始时候的初衷。
在路上给出了那份感觉,电影看看也就看看了。
书哪天还是要回去脑补一下的。
终于看到了《在路上》书已经看过两遍了。
那天,一个人在狭小的阁楼,安静的看完片子。
看完后的感觉并不好,不是那种读完书后的感觉。
电影结束了,没了画面,字幕在走,我坐在沙发上,脑子有点涨。
是我期待的太久,期待值太高吗?
这部电影从开始拍的时候我就开始关注。
或许真的是自己的期待值放高了。
就好像当时看完了《挪威的森林》后的感觉一样。
但是,在凌晨的夜里,在一天里这样少有的安静里反思了很久很久。
想到了那个时代,想到了大环境里的人!
重要的是人,是那个时代里的年轻人。
他们是垮掉的一代,他们在那个美国大萧条的时代,到处都是流浪汉,到处都是失业者。
活在那个时代的年轻人有的是挥霍不掉的青春。
是的。
导演就是要把那种燃烧生命的极致感提出来。
在那个时代是没有规则的。
在那个时候每个人的未来都是没有一个固定模式的。
即便是现在也是一样,没有人能预测未来谁会怎么样,知道的只是我们每天都在老去。
书中有过这样一段记忆深刻的描述,里面能看到电影想要体现的影子——“生活本身是令人痛苦的,我们必须忍受各种灾难,唯一的渴望就是能够记住那些失落了的幸福和欢乐。
我们曾经在生命中拥有这些幸福和欢乐。
现在它们只能在死亡中才能重现(尽管我们不愿承认这一点),但谁又愿意去死呢?
这些纷杂的思绪不断在我的脑海中涌现。
”电影的最后在书中的最后一段上做了一些修改,我想,书中那段话更加意味深长,这些年激励了一代又一代年轻的生命去背起背包踏上一个人的旅程——“每当太阳西沉,我坐在河边破旧的码头上,遥望新泽西上方辽阔的天空,我感到似乎有未经开垦的土地,所有的道路,所有的人都在不停的走向西部海岸。
我现在才知道,在这里,所有的年轻人总是躁动喧闹,因为是那片土地使他们如此无法平静。
”
杰克•凯鲁亚克的《在路上》前几年非常火,不知怎么突然就有许多人都开始阅读并谈论这本书了,或许这和当下我国年轻人的某种状态有契合之处吧,但是毕竟时代不同国情有异,我始终无法抓到“在路上”的点。
我这样的人,更像是莱蒙托夫笔下的毕巧林,只算是这个社会的多余人,就是那种淹没在没有盼头的工作里的年轻人,也曾有梦想但终究还是被生活套牢了。
于是,我试图从电影《在路上》找到能被我接受的主题:垮掉、迷惘、孤独、不羁、流浪、自由、爱情、青春,这些字眼不断在我眼前跳跃却落不下来,它们算是这电影里的一些情绪、行为和状态,但是却不构成一个贯穿电影始终的主题。
电影里反复出现了主人公阅读和朗诵普鲁斯特的小说《追忆似水年华Ⅰ:在斯万家那边》的场景,而这些年轻人的经历也如同一场意识流的运动,没有起点也不见终点,他们在各自的人生轨迹上做着不规则的布朗运动,相会分离时有,不变的只是不停地在路上。
赛尔是一个寻求灵感的作家,而作家总是会被迪恩这样“纯粹的人”所吸引,他是一个观察者的角色,虽然参与到漫长的旅行之中,却始终不是这场空间位移的精神领袖和驱力。
在穿越东西的这场旅行里,他体验和感受,并不断将一晃而过的意象转换成为铅笔字,记录在任何可以留下印记的纸上。
要知道作家是坚强的也是残忍的,当书本终于成型,他便要从中抽身而去,远离他亲历的这种生活。
电影的最后,镜头落在迪恩的脸上,这个曾经充满了原始生命力的男子汉,曾经是那样的鲜活和不羁,却最终被折磨成了一副颓唐寒酸的流浪汉模样,此时的他竟与自己父亲的命运重叠在了一起,让人唏嘘不已。
电影虽然没有强烈的戏剧冲突,但是在停留和在路上这两种状态下,人物关系呈现出不同的面貌。
当迪恩、赛尔、玛丽露暂时在某处歇脚时,他们之间、他们与周围的人之间,以及他们与自己的生活环境之间都是一种紧张的关系。
赛尔找不到灵感,迪恩则很快在停留中厌烦。
这个时候,他们就靠酒精、做爱、致幻药品来寻求快感。
一旦他们上路,仿佛年轻人的活力又重新回到了他们的身上,脸上也洋溢起天真的笑容。
于是关系和解了,他们之间有了一种奇怪的靠不断移动来维系的和谐氛围。
作为一部公路电影,美国东北部的寒冷城市,中部的富庶田野,西部的粗犷戈壁,南部的热烈风光都有所展现,然而与一般的公路电影所共有的那种找寻或冒险主题不同,旖旎的风光和一路上的新奇见闻并非此片年轻人所追求的东西,对他们而言,这场位移是可谓是“无目的的合目的性”,抛离了理性的现实主义的追求,而是纯粹的一种感性的美(相对于赛尔和卡洛来说)或言自由(相对迪恩来说)的体验。
最终我放弃了寻找这电影的主题的努力,却意外地得到了一点个人的感悟:我没办法理解也不向往这种漂泊的生活,或许正是因为我就像是站在潦倒的迪恩对面的衣着光鲜的赛尔,进而我又想到,我和赛尔有着本质的不同,我从未如他这般经历过,因为从一开始我就已经绑紧了自己。
垮掉的一代,颓废的一代,无论哪种称呼都好,青春总是让人羡慕的,金钱换不回来,可以无忧无虑,无所顾忌,甚至来一点胡作非为,尤其当主角是帅哥美女的时候,更是会让人觉得无限向往,但实际远非如此,就算你如何放肆,现实和梦想总是有着不小的距离,本片中的男主角在婚后不负责任的性行为实在就有些无法让人认同,女主背着未婚夫鬼混亦是如此。。。
影片还算不错,比较流畅,2个多小时的片长并不会让人觉得冗长无聊,很多有趣的看点,很多大牌客串,不过两位男主角的表演并没让人有惊艳之感,克里斯汀斯图尔特的露点也远比她的表演更吸引人。。。
一九四九年 挥别纽约城 只身闯世界 身无半分文蒙大拿之秋 凉意飕飕起 那间赌场内 找到我父亲父亲啊父亲 你去了何处 从我十岁起 就独自漂流父亲开口说 我儿勿担忧 你父染肺疾 命怕不久矣走过密西比 走过田纳西 走过尼加拉 何处是我家家住梅多拉 家住特拉基 阿巴拉河畔 何处是我家经历饥或饱 尝尽苦与甘 就如那婚姻 亲历才知味上帝眷顾我 如我信仰他 愿你能如我 为他付真心莫愁虫肆虐 且把风向观 跳上旧货车 挥别蒙大拿当夜凄凉雨 父亲溘长逝 路通奥鲁斯 路通伤膝河路通阿拉拉 何处是我家 路通奥荷马 路通艾卡戎路通特查比 路通圣安东 何处是我家 何处是我家
我个人非常喜欢的电影,甚至排名前三!
在美国,夕阳西下时。
我坐在快垮掉的老河墩上。
仰望新泽西上方的长空。
想象大片的荒野。
绵延不绝,在大地上隆起,直至西海岸。
道路远没有尽头。
人们在这无尽的路上纵情遐想。
在爱荷华,我终于知道。
长庚星,一定会低低地挂在空中。
昏暗的光撒在大草原上。
而这只是在夜晚,还未完全降临之前。
当夜晚到来笼罩了大地,描黑了河流。
包裹了山峰掩藏了海岸。
没有人没有人能预测未来谁会怎么样?
只知道我们都会凄凉的老去。
我想到了迪安,莫瑞亚提。
我甚至想到了老年的迪安莫瑞亚提,我们从未见过身为人父的他。
我想到了迪安莫瑞亚提。
我想到了迪安莫瑞亚提。
这段话很激励我:一个没有受过什么教育,坐过监牢的自学诗人。
是一个充满精力,不惜用一切感官体验生命的人。
他没有钱,却不为此担忧,他也不衷于名利,他追求的是自由。
2018.4.16
“老迪安走了,我想。
我几乎无声地说:‘他会一切顺利的。
’接着我们去听了那场讨厌的却又无可奈何的音乐会。
我什么胃口也没有,一直都在想迪安,想他是怎么上了火车,想他要走过3000英里路横跨那可怕的大陆,想他也搞不清为什么来,只是想看看我。
每当太阳西沉,我坐在河边破旧的码头上,遥望新泽西上方辽阔的天空,我感到似乎所有未经开垦的土地,所有的道路,所有的人都在不可思议地走向西部海岸。
直到现在我才知道,在衣阿华,小伙子们总是不停地蚤动喧闹,因为是那片土地使他们如此无法平静。
今晚,星星将被隐去,你不知道上帝就在大熊星座上吗?
在黑夜完全降临大地,隐没河流,笼罩山峰,遮掩最后一处堤岸之前,夜晚的星辰一定会向大地挥洒下她那璀璨的点点萤光。
除了无可奈何地走向衰老,没有人知道前面将会发生什么,没有人,我想念迪安-莫里亚蒂,我甚至想念我们从未找到的老迪安-莫里亚蒂。
我想念迪安-莫里亚蒂。
”
#影评#俺是为了看暮光女露点才看这片的,明星倒是不少,但真真是流水账故事,真把电影当日记拍啊
比我预期的好太多,大概读过几十页的原著,也就当没读过好了,电影一点也不让人失望。公路片一贯令人神往的风景,又文艺片独有的情调,结尾Dean泛着泪光的眼神直击心坎,不得不说选角真是出色,加内特在水准之上不说,Sam Riley初见便爱上,KS终于得到了释放。所谓的垮掉的一代,闪着光啊。
一零年我开始读原著小说On the road。为了迎合小说的意境我总是在旅行的时候带着;多伦多,渥太华,伦敦,曼城,北京,再到加拿大。断断续续两年多也没看出200页。改编电影和小说的毛病都在于冗长缺乏戏剧冲突,没有高潮像流水账一样。现在电影先于小说看完,但是小说我还不准备放下,好像自己还在路上
想知道原著到底是肿么样的。不停的换着地方换着人边看机油啪啪啪,边抽根烟写点东西就垮掉的一代了啊!还没逼组的直播贴有料。我觉得守哥完全有实力写本更有味道的自传,是吧。ps:卧槽劈腿女演的角色在剧中刚开始年龄只有17岁,17碎乃们都在干嘛。。。。
如果读过原著并且喜欢的就不用看这个片了,电影把无关紧要的细节流水账一样搬上荧幕却把整本书的感觉改得一塌糊涂,可爱的迪安简直成了一个假装激情的无赖混账!如果没看过原著的也不用看了,会完全不知所云的感觉。其实归根结底不能说导演拍的不好,这本本身就像流水账一般书根本就不适合改编成电影。
旅行就只是旅行,做爱就只是做爱,写作就只是写作,吸毒就只是吸毒。 摄影给1星,在车上帮两个人打飞机给1星
没有经过历史熏陶的人是无法理解美国那个时代的背景的,就如读中学课本中时了解到的美国垮掉一代的状态一样懵懂,看这部电影也是这种无知的感觉,浪费在路上的青春,不知道是喜是悲,看着很无趣的电影
小说看完才一年左右,早已什么都不记得了。电影刚看完,只记得风骚的克里斯汀。
梦里花落知多少,也曾鲜花怒马少年时。斯图尔特露点3P依旧没气质没演技,邓斯特特別显老,像个跑错片场的大妈。加内特赫德兰演技精湛。
1948年到1951年,一台车、一群狐朋狗友,每日佐以大麻、性爱、爵士乐,无所事事的混日子。虽然是小说改编,我不喜欢传达的这种生活状态,也不喜欢那个年代。更是讨厌斯图尔特,片子也没有公路片最基本的好风景,不喜欢这部片子。
这种改编本来难度就大,还是要慎之又慎。目前看来比较像是蹭热度,或者是为了资本和原著光环所拍的电影。因为本质上比较适合拍成迷你剧篇幅的故事硬塞在两个小时电影里怎么拍都不会好看。(不过还是资方有能力运作到戛纳主竞赛了,但基本是被遗忘的状态。)(美国众神的灵感来源是在路上吗?美国众神不就拍成了剧。)
又臭又长,这是想表达个什么?不过话说回来,我总觉得如果我以及所有我经历的青春,都是一场电影,我总觉得自己更像一个旁观者。(看到一半才发现这是Ian Curtis演的,我操)
过多的描述迷茫却不给出个解决方案 发现自己还满喜欢公路片的感觉 有点闷闷的 又有点憧憬 哎 何尝不希望过一段这样的生活 无奈不会开车哈哈哈
看來我是精神党.Jazz酒精大麻性诗歌文字香烟舞蹈KS的裸体公路车凌乱的头发放肆的笑声…on the road.即便再不适合翻拍成电影,一旦以明烈的方式将信仰的转变置于你的眼前一切仍旧那么疯狂美好
全片除了结尾处,所有一切进入平静沉寂打字机开始运行爵士乐响起那段不错以外,对于一部电影来讲太普通勒
在路上看得这部《在路上》,暂且不谈影片本身对小说的改编是否成功,单是把小说影像化搬上荧幕就足够令人兴奋。独特的时刻看独特的电影显然不给人不同寻常的感受,也使我明白无论你最终走向哪里,结果都不重要,重要的只是过程,以及我们对待过程的态度。令人遗憾的是,电影带来的感受是不完整的、残缺
于是垮掉的一代的代表作就这样被诠释了么,通篇的性和药 就是理解垮掉的一代了么,他们追求精神自由灵魂放逐,还有那些诗作讨论会,交心的谈话呢…很多原著中花大篇幅描述的内容,在片中都匆匆一笔带过,不伦不类 真不如索性不提…还好在路上不是我最喜欢的杰克凯鲁亚克的小说,要不我就要暴走了><
这部讲述美国上世纪中叶所谓垮掉的一代生活现状的电影并没有给人多大惊喜,走马观花的片段式叙事让即便群星荟萃的阵容也无法塑造几个让人印象深刻的角色,我只看到一群无所事事的所谓文艺青年沉溺于爱情、基情和性的纠结中无法自拔,仅此而已。★★☆
年少轻狂可以,但特么是不是过了点,3P,男女通吃,完全无内涵。要误导青少年的,两分给画面。
50年代,那时候没有摇滚,却有垮掉的一代。觉得电影比中文翻译的原著要好。40,50年代是JAZZ的天下。凯鲁亚克的扮演者和作者本人一点都不像,他的口音也好奇怪,干嘛非叫个英国人来演美国佬。我理想中的凯鲁亚克的扮演者是 马特·狄龙。现在想想,如果凯鲁亚克都可以写作,那么为什么我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