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电影是宁浩导演取材自家乡,用家乡方言拍摄的处女作。
作为导演的老乡,望着那熟悉的塞外景色,看着那些一脸沧桑的乡亲,听着他们口中吐出的浓重的乡音,对于这部电影的思考和感触自然比他人要多一些。
我认为:影片表达了人生不易,而当代中国种种现实更让基层糊口谋生的人们处于困境泥潭,坎坷前行。
而在挣扎于现实的过程中,人们为压力所折服,被世俗异化,灵魂的纯洁被打破,信仰丢失,“香火”难以延续。
影片整个充满了黄土的黄色、白雪的白色、煤炭的黑色、砖瓦的蓝色,灰冷单调枯燥缺乏生机,只有时不时出现的对联和旺火燃烧起来的火焰才带来一丝亮色和生气。
到过塞外农村的人应该明白,塞北的冬天就是那样的,天气寒冷,环境恶劣。
人在那样的环境下生存着实的不易。
片子开头乡间公路将画面一分为二:灰蒙蒙的天和蒙了雪的黄土地。
一棵树突兀地出现在镜头中,接着传来了高亢婉转的民间小调,然后,镜头中就出现了一辆三轮车从田地中驶过,上面坐着我们的主人公--和尚,地里还杵着一个稻草人戴顶破棉帽。
相信来自大同或者朔州的朋友,立马就会感到画面传递来的环境的艰苦和人的生活精神的坚韧。
南小寨村是一个户户养羊杀羊为生的村子,和尚是村里唯一的寺庙里唯一的和尚。
和尚从一开始就不是一个纯粹的和尚,他不是纯正的信徒,但又时刻在传扬佛学,这都是为了生计和信仰。
他没有去很严格地遵守戒律:他抱回了非素的方便面,和杀羊的屠夫开着他妹妹的玩笑。
然而,他是信佛的:他一再强调全村是杀羊的一定要有座庙,说明他相信佛教的因果报应,相信自己所从事的职业,而且相信这座庙那尊佛可以保他的生计。
所以,和尚在一开始是敬佛的,虽然礼佛时动作随意但看得出他是诚惶诚恐的,和尚的确是有信仰的。
在和尚一脸惬意地修补鞋子的过程中,突然,佛像坍塌了!
和尚所信仰的生计的保障崩坏了,和尚不安了,他需要想办法把一切修复,保证他的生计和信仰能够继续。
和尚第一次去县城,和屠夫商量了对策,这可爱单纯的和尚,决定向政府求助。
第一次进城,就出现了旺火的镜头,尽管这时候旺火还是人们拉来的煤炭,没来的及搭建成形。
和尚和拉煤的人探讨二表哥的事情时,他还是坚持着自己信仰的那个和尚,他的异化还没有开始。
然而,他去想宗教办求助却碰了壁,因为人们在寻求新的信仰,他的信仰不被重视了,和尚的脸上写满了失望;紧接着,文物办的不理睬让和尚再次受到了打击。
随后,屠夫、宗教办科长、文物办小安、二表哥,这些人都劝和尚还俗,和尚却还坚持自己的原则:要做和尚,做自己该做的事情。
影片在这里出现了几种职业:和尚、公务员、发廊店主。
然而,只有和尚做着自己还算本分的事情,其他人都偏离了该在的轨道:公务员顾忙着排练却不务正事,发廊店主是非法经营。
人们在各自职业谋生的过程中发生了异化,不再坚守本分,也在丢失信仰。
和尚第二次去县城,还是和屠夫商量对策,并惦记着屠夫妹妹的相片。
他决定向大师兄求助还自认为有戏,并且扛着窗框去找了文物办,希望得到支持。
和尚既想向他人求助也还希望自己能努力保住生计、保住信仰。
这里,旺火的镜头再次出现,此时已经基座已经成型,旺火快要完成,和尚的佛像似乎也有了希望,但他的异化也开始了。
师兄劝和尚到自己庙里入股,放弃村里的旧庙,但和尚还是坚持:“村里都是杀羊的,一定要有一座庙”。
他还坚持着自己的信仰,实在不易。
他化缘筹款被警察逮住,却遇到了几个妓女要为她捐钱;他帮小伙子骗女朋友,之后又摆摊算命,却被流氓毒打。
这里又出现了几个职业或者说人物:二师兄、警察、妓女、算命“瞎子”、流氓。
二师兄,这个和尚为了生计或者说为了钱财而背弃信仰,完全异化了,他不再是“和尚”; 警察,这里的警察不完全是正义的代表,对于和尚的逮捕是出于个人的利益追求,也是异化的形象; 妓女,为了生计不惜出卖肉体,更是公认的异化的代表; 算命“瞎子”,以欺骗他人谋生,是缺乏信仰的象征; 流氓,为害一方,侵害他人,异化分子对社会有着极大的破坏。
这些形象和我们此时坚持信仰的和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然而,和尚为了化缘,对老太太说了瞎话,对警察也不说实话,摆摊算命时作为出家人说了诳语,破了戒律。
和尚的谋生本领越来越强,而他的信仰也在逐渐丢失,他异化的内在动力愈发强烈。
这里又出现了两处旺火的镜头: 一处是在和尚准备好功德簿开始化缘前,搭了一般的旺火,和尚的佛像见到希望了; 另一处是和尚算命生意结束时,旺火已经搭起了,和尚在点钱,貌似他的佛像到手了。
旺火燃到最高时,人们对生活的盼望也达到了最高,不过异化也到了极点,只差最后的点燃促化了。
和尚被小流氓们抢劫之后,无处可去。
夜晚,人们点燃了广场上的旺火,火光冲天,热闹非凡,人们对于生活改善的企盼对于物质生活的追求此时达到了最热烈。
而和尚一脸失意,不知他心中做何感想。
我可以肯定的是,此时他已经丢掉了自己的信仰,完成了异化,被俗世同化了。
第二天,和尚在回村的路上,被一个司机拉走给人看病,这时的和尚学会了骗人,最终骗到了重铸佛像的三千块钱,从那户人家临走时和尚脸上的表情告诉我们他已经不是个出家人了,信仰就这样消失了,重塑的佛像也没有了意义。
佛像重塑好了,和尚为佛像开光,他一脸喜气,因为他获得了新的谋生手段,懂得了要把寺庙发展好,而这时却被告知庙要被拆掉。
片尾大喇叭里的阿弥陀佛声中,镜头投降了一望无垠的黄土地。
和尚要面临新的求生危机了,然而此时他不恐慌了,学会了世俗的种种手段,但信仰却在诵佛声中渐行渐远了。
影片中的关键符号:羊、黄土、和尚、佛像、旺火 羊:芸芸众生,把芸芸众生比作羊羔有几分基督教的气息,在这部以和尚为主角的片子里或许有几分滑稽,然而我的这种感觉非常强烈。
羊不停出现在镜头中,在村子里人们的鞭子下戏台上屠刀下,在片头在片尾,他们安静,静静接受安排好的一切。
黄土地:或许不是导演特意的安排,但在我看来,黄土地代表着我们的生命之源,代表我们每个人切切实实所处的环境,生存的条件。
和尚:找寻出路,谋求生计得的同时希望保住自己信仰的那一群人。
佛像:信仰。
佛教认为人生于世,本无痛苦,因为痴嗔贪恋之气才陷入泥沼,而佛教就是要渡人脱离苦海。
这是信仰,然而现在各种信仰正如坍塌的佛像一样在不断崩坏,而重塑的过程是艰难,而且重塑后也是变味的。
旺火:煤炭是山西人民的命根子,而旺火是晋北地区由精煤搭成的宝塔形状,人们于除夕元宵点燃,祈求生活幸福,越过越红火。
影片中的几个细节: 大喇叭、鞋子、自行车、窗框、歌词。
大喇叭:传播消息的信号,片头出现,片尾也出现。
前边是引出和尚出行的消息,要踏上保护信仰的路。
而片尾是送走了和尚的信仰,送他走向一条新的道路。
鞋子:和尚的鞋子一开始缝缝补补,最后却在被小流氓抢劫,重塑佛像经费尚无着落的情况下买了一双皮靴,说明了和尚的异化的完成,选择了一条新路,丢弃了信仰。
自行车:和尚行路的工具,也是坚持信仰谋生的一个工具,每次进城回来都要屠夫修理半天,如果可能最后会换成大师兄那样的摩托车。
和尚的信仰不断变化的象征。
窗框:从一开始的明清古物到片尾的民国物件,我认为是表明了价值观的改变。
歌词:和尚送妓女之一回去,迪厅里放的歌曲迪克牛仔的《有多少爱可以重来》,字幕标出了一句歌词“命运如此安排总叫人无奈,这些年过得不好不坏。
”大概也道出了生活的不易吧。
所以,我认为影片想传达的是:人生于世不容易,或说人生如此艰难。
特别是在现在的中国,体制转变,人们从事着各宗各样的营生,只是为了能活下去,而人们的价值观也在这个过程中发生着转变,从传统的重道德有信仰异化到了现在的唯利是图信仰缺失,是对现实生活的一个写照,表达了人们对生活现实的不满,和对信仰去向的困惑。
导演运用了过多的符号特别是有地域特点的符号,这是其艺术构思,但也容易产生让观众难以理解的情况。
而看现在宁浩导演的作品,就较少这样的情况了,或许这也是导演回归现实的一个表现吧?
宁浩的处女座。
讲述了一个穷和尚为重修佛像,三次进城,求而不得,借而不得,讨而不得,最终却是靠着欺骗获得了修佛的资金的故事。
化缘的过程,其实就是和尚信仰一步步崩塌的过程。
没钱的时候,和尚苦苦支撑着信仰。
看到周围贪癫痴的众生活的都比自己滋润,和尚的信仰满满动摇了。
随着一点点的丢掉信仰,和尚似乎也渐渐找到了生财之道。
可是一个悖论出现了,当初和尚是因为捍卫信仰,即修佛像才需要挣钱的,但在捍卫信仰的路上,他却丢掉了信仰。
说穿了,我们其实都是那个和尚,我们不想被金钱所困,所以拼了命的去挣钱,但殊不知,拼了命地去赚钱这件事,就已经把我们困住了,我们都陷入了一个与初衷背道而驰的怪圈里。
电影的最后,和尚心中已没有了信仰的隐喻物——佛像。
没有了佛,自然也就没有了畏惧,进而也就没有了敬畏善恶,敬畏因果的念想。
没有了敬畏之心,自然也就没有了底线,没有了良知。
这是一部宁浩用了四万块钱拍摄的小成本电影,模仿痕迹较重,但是移植的非常成功!
这样的电影,耐看。
MISS张给我们看了这部片子。
是宁浩在北电的导演毕业作品。
看完后甚是喜欢。
宁浩真是近年来少数争气的年轻导演。
上星期的影评我写的是《1.0版的宁浩》。
这相对于后面的《石头》,在宁式喜剧上来说,的确是1.0。
但故事本身的现实意义,也许甚至大过《石头》。
眼光很奇特。
一个山西贫穷小村南小寨。
一个村里唯一的和尚,守着破败的小庙宇。
想尽各种办法想要重修不小心被他砸碎的佛像。
有些魏敏芝式的过程。
但最后想尽一切善的恶的方法终于修成的佛像,最终被告知,村里要开路。
庙要被拆。
黑色幽默的结尾。
这个主题如果说大,可以很深刻的开掘下去。
1989年美国的汉学家比尔波特对中国现存的佛教道教隐士进行了探寻。
在《空谷幽兰》中也对电影中所表现的类似问题进行了关注。
信仰的逐渐消失,金钱物欲关系的社会,和尚这个特殊的群体,如果生产面临威胁,在宗教和吃饭上,会如何选择?
片中的和尚,很有意思。
修佛像的目的从一开始就赤裸裸的告诉你:这是为了吃饭,是为了生活,是为了更多的香火。
可是香火毕竟是香火,尽管都是吃饭钱,我们叫做工资,用在和尚身上是香火。
因为信仰。
不能不说,这个年轻的小和尚,他并不虔诚:他也会对村里好看的女孩儿有些许动心;他也会为了要钱最后搞起了功德簿算起了命测起了风水,他甚至也抽烟。
这个香火之路不是那么的纯洁高尚。
但他依然是有信仰之人:他潜意识认为南小寨的村民都是杀羊的,需要一座积德的庙宇而不愿离去或还俗;他对色依然是保持戒心;对遇到的妓女,尽管排斥,但最终依然产生同情之心。
这是一个真性情的当代和尚。
恪守禁戒,倒不如向善之心来的叫人喜欢。
化缘未遂被警察拘于小房间的一幕是最富戏剧性的。
三个妓女与他同禁一室。
进门扑面的是字正腔圆的性病防治知识。
极端的矛盾冲突。
但宁浩处理的是非常冷幽默的。
相当的宁浩。
那些恶俗的现实情节,被拿来作为背景。
让人忍俊不禁,却又有些心酸。
给予小人物的最多还是悲悯。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影子。
很容易的想起《石头》。
一个小妓女那一声“还有署名权呢”与石头中小盗贼的“牌砸!
班尼路!
”,电视机里打击黄赌毒的录像带声音,与石头中结尾玉石发布会上的“有一个石头会唱歌”,还有一帮妇女粉墨登场的“千手观音”,是如此的承上启下。
也许此一幕也是剧中最不真实的,但这种不真实,也许也是导演的故意为之。
我看完后想起去年去峨眉山及乐山的旅行。
山上的寺庙,香火旺盛。
庙里最好的生意是卖莲花灯。
有姻缘灯,健康灯,学业灯事业灯。
种类繁多。
无数游人去买个三盏五盏,好像也不是那么便宜,但终归是难得的旅游,信总比不信好,图个吉利。
于是庙前的莲花池堆的满满当当,不断有人去捞熄灭的莲花灯清理。
又或是给游人自己买的佛像开光。
五十元一人,分批进入。
和尚念段经文,瓶子里撒些水,算是开了光。
络绎不绝的人排队。
我记得其中一个和尚,带着眼镜,不算瘦,一边跟游人解释怎样写祈福的纸条(说要把字写大一点不然他师傅老花看不清),一边收钱,可手里拿的,是一本经书。
在看。
亦是好的,其实信仰与金钱,未必不能平衡。
长久以来面对中国惨淡经营的影视业,真是乏善可陈,伤透了心。
宁浩的早期作品如此真诚时,我几乎感动的掉下泪来。
《香火》以山西农村中一个和尚筹款修佛像的经历,辗转揭示了中国近二十年来底层民众的精神状态。
也让我看到了中国电影的力量。
片中模糊的镜头或许源于拍摄设备的简陋和资金的缺乏,但晃动的镜头感、破败的景象和压抑缓慢的情节,让人焦燥不安并疑心重重。
片中人物形象是不丰满的,简单且踯躅的对白,甚至有些呆头呆脑的装扮和表情都是其例证。
但这其中丝毫没有脸谱化的倾向,在这如璞玉一样的人物背后,可以窥见的是这些简单而又僵化的灵魂特征。
一百分钟的长度,简单的情节中有官、有警、有匪、有娼、还有看似虔诚的信徒和几经转折的主人公——那个执着的和尚。
他如此执着地要修小村中庙里的佛像,几乎到了顽固不化的境地。
大师兄劝他到大庙中打理事务并答应给他分红,二师兄劝他还俗,没有一个能够打通他麻木的神经。
他带着痴狂的劲头跑到文物处去申请,又在镇上走家串户化缘,在警察局被没收了钱款,几个“小姐”打算积点阴德的钱他又说什么都不要。
最后却机缘跑到了一户人家里当了驱除阴宅邪气的风水和尚,并捞了一把。
最后好不容易修起了佛像,却被告知要修路拆庙了。
在看似没有结局的剧中,每处情节的展开无不直逼我们这个时代的症结。
如果说,抱定守旧的和尚是怀揣了“传统”这颗定心丸的话,他可是真没少受罪。
他虽然木讷但心善人不坏,甚至这出灰色剧目中,没有传统意义上的坏人。
大家各自遁着不同的足迹走到了如今的境地,有人乞讨,有人抢钱,有人当小姐,有人搞起了寺庙旅游,还有当官的当警察的,传统的和尚一时之间懵了头脑,断了的香火其实早已经熄灭。
当固守的传统被经济大潮的巨浪掀起的时候,不知在风口浪尖上的人们看到的是什么?
至少在片中,我们没有看到希望。
《香火》剧情:南小寨的人们大都以宰羊为生。
村里有座上百年的老庙。
年关前,庙里的佛像塌了。
没了佛像,庙里唯一的和尚也就断了香火钱。
修一尊佛像要三千块。
和尚借了一辆自行车,开始去县里筹钱。
去统战部宗教科,科长告诉他眼下对于寺庙的政策是抓大放小,帮不了忙,让他去找文物科;文物科告诉他,他的庙不是省级文保单位,连县级都不是,也不在保护之列。
不过给和尚指了条明路:文物科近期的工作重点是搜集古代窗框,让他把庙里的窗框拿来看看。
回去的路上,和尚去了他表哥开的发廊,听说他表哥开发廊挣了不少钱,结果得到了一身行头钱的资助。
和尚拆下了庙里的窗框又去文物科,被告知可能是明清古物,能值两千块钱,但得等年后才能拿钱。
和尚无奈,去了师兄所主持的大庙。
师兄的庙财大气粗,但也没钱周济他。
师兄建议他干脆放弃他那个破庙,等过了年来他这里入股,因为到时自己要去五台山。
和尚还是想守着自己的庙。
从师兄庙里出来,发现自己表哥的发廊涉黄已经被查封了。
和尚决定自力更生,化缘修佛像,跑遍全城,化到了一千多块钱,刚从银行换了整的,就被警察给抓了,被怀疑是骗子。
在派出所,和尚和三个妓女被关在了一屋。
妓女们想捐钱修佛像洗净罪愆,和尚觉得不合适。
在验明身份但没收“非法所得”之后,和尚被放了出来。
被责令回家去罚款的妓女坐他的自行车把他带到了歌厅,交罚款没得说,捐钱修佛没门儿。
和尚干等了一会儿离开。
一个路人花一百块让他当托,说吉利话给自己信佛的女朋友听。
和尚受了启发,在小摊儿买了个佛像当法器,弄了个“佛眼看世界”的牌子干起了算卦的活儿。
生意不错,却被几个小混混毒打一顿,把钱抢走了。
已近年下,县城里敲锣打鼓火树银花,和尚凄惶地走在街上。
在一个棺材铺借宿了一宿,和尚又扛着那辆无辜的自行车回家,路上遇见一个信佛之人自愿要送他回去。
司机在车上说起化缘和尚的神通,并问和尚什么时间有空去看看他隔壁老婆中了邪的邻居。
犹豫片刻,和尚表示现在即可以去。
在那户人家里,和尚充当了风水师的角色,拿出了他花十二块钱买的小佛像说是五台山大师傅开过光的给那户人家镇宅消灾,开出了三千块钱的价钱。
拿到了三千块,和尚终于圆了自己的心愿,佛像修起来了,开光当天,正在举行仪式,和尚看见门外有人在测量,原来是公路局的——明年政府要修一条致富路,和尚的庙在地基上,过年后要拆除。
公路局的还顺便捎来了文物科的信儿:经鉴定,和尚驮去的窗户是民国时期的,不值钱,让和尚有空再去驮回来。
山西是不是要成为中国电影文艺复兴的圣地?
贾樟柯、宁浩、韩杰,一时多少豪杰!
不过韩杰好像在《赖小子》之后没什么动静。
贾樟柯太过文青,宁浩则文艺与商业兼顾,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两手都抓,两手都硬,叫人喜欢,佩服。
看这几位的电影才让我感觉生活在中国,现实的中国、底层的中国,不是奥运世博亚运开幕式的中国。
看这几位的电影,还能感觉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精神。
《香火》听说是宁浩的毕业作品。
宁浩是个编故事的高手,用一个和尚筹钱修佛像的情节把中国社会展现在屏幕上:乡村、破烂的学校、大喇叭、普通人的玩笑、城市、县城的政府机关、发廊、歌厅、算命先生、卖淫女郎、街头混混、过年的集体大秧歌,背景“音乐”是在中国广阔内地任何一个城镇能听到的广播。
这片子拍摄于2003年春节,“科学发展观”是2003年7月提出来的。
和尚提前半年就已经在学习实践了。
和尚其实一开始的目的很简单,筹钱修佛像,对于他来说,已经分不清是出于信仰还是活计。
无论是文物科的年后给钱,还是公安局让他不要化缘,就守着庙挣香火钱都是让他置身于一种尴尬境地。
和尚心眼儿不错,有廉耻之心,从对待几个妓女的态度,如把刺耳的打击卖淫的电视声音调小,面对妓女要捐资塑像婉言谢绝可以看出来。
和尚原本木讷,不善言辞,在政府机关既不会走关系提要求,甚至连辩解的力量都没有。
和尚有着朴素的信仰:一村人都杀羊,得有个庙。
在和妓女共处一室时不忘宣讲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因果报应说。
和尚原本谨守清规,不抽烟,不打诳语。
但经过屡次磨练,买本子作“功德簿”化缘、给人当托儿骗女朋友、买历书佛像算卦直到最后俨然算命先生骗钱,和塑像的师傅一起蹲着抽烟,和尚终于走上了科学发展的道路。
和尚募款的整个过程是个蜕变、堕落的过程,和尚向妓女们讲“因果报应”,最后蒙那户人家说他们家的问题出在宅子上,“地基不好”,骗到了三千块,修起了佛像,而最后庙宇面临被拆的命运也是由于修在了“致富路的地基”上,冥冥之中,果然报应不爽,这种幽默是不是就属于黑色的?
其实影片就此结束已然不错,宁浩意犹未尽,来了个“楼上楼的包袱”,让公路局的人在和尚功德圆满之际前来勘测,寺庙外面画了圈儿的大大“拆”字放佛是对和尚这一通折腾最大的嘲讽,临了还要加上一句口信儿,让和尚辛辛苦苦驮去文物科的窗框突然间身价暴跌,一文不值。
和尚虽然修了佛像,但庙本身却成了“空”(佛家语)。
把我们挂在嘴边儿的“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给换成了“跑了庙跑不了和尚”,宁浩下手可谓之狠!
我看电影都很理想主义,比如到那个男的塞给他一百块钱求他说好话骗骗他女朋友的时候,我非常希望他能在犹豫之后把钱还给那个男的,但还是能帮他说好话,虽然这种行为也算是成人之美,但毕竟是拿了别人钱,总觉得从道义上讲很不对劲;还比如,最后佛像落成他开光的时候有人在庙门外搞测量的时候,我以为是政府终于发现这座百年破庙有一定的保护价值,小和尚这么长久的坚持总算有了回报,从此以后再不为他和庙的命运奔波。
可是事实不是这样,这就是宁浩的高明之处,他就是讲一个小人物,一个被社会逼迫的快没有饭吃的小和尚,他只认一个死理,他当惯了和尚,他不会还俗娶媳妇,更不会扔下自己的破庙去大师兄那个好庙里过好日子。
于是他拿了别人的钱,帮别人说善意的谎言;最后小和尚站在那堵写着大大的“拆”字的黄土墙前,呆呆的痴痴的,我想那时他一定想到底是因果报应还是四大皆空?
一个小人物的一件小事却控诉了一个社会的各个角落里的诟病。
尽管有人说这个小和尚用了一些卑劣的手段,似乎在说主角是个相对不够正面的人物,但我还是习惯用正面的角度去看待这个主人公。
小和尚本是单纯的,他的目的单纯而明确,修庙修佛像收香火钱让自己活下去。
可能这是和尚的一个传统观念,至少他在坚持一种生存下去的信仰。
他以为政府会帮他修,谁知道政府的人敷衍打发了他。
在政府大院有一些细节与小和尚的境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讽刺意味极浓。
他们搞文艺节目,朗诵的内容都是赞美“一切都是那么的新,那么的净,把所有的垃圾都留到昨天,共同迎接一个崭新的未来”还有那个小安,看似要拿吉他给《杜十娘》伴奏,让人不禁失笑。
打牌休闲,收礼修教堂……这都是对社会风气官员习气的揭露和控诉。
还有在派出所的那段,派出所的人出于对“人民负责”推断他是骗子,其实应该是觊觎他化缘的钱吧,他们放走了人没收了钱,他们抓来了妓女象征性的关押了一下,最终还是要收罚款。
而妓女们的窃窃私语却在那个时候比那些表面正义实则龌龊的收罚款人员更具人情味。
在别人都沉浸在喜洋洋的过年气氛之时,小和尚连这以后的吃饭生存都成了问题。
多次碰壁,短短的几十分钟描写,这个人物要活下去,要坚持自己的生存理想,必须转变,他于是被迫异化。
化缘、算命、骗人。
他终于筹到了修佛像的钱,庙虽小,我是主,小和尚认真的做着开光仪式,我想那时的他才找到了真正的自己,找到了自己存在的真正意义。
有种当代水浒传金瓶梅的凄凉感,冷门佳作。
ps:当年领导还说要修路,到头来也是一句空话,总之就是没钱!
替屠户超度的和尚没有得到尊重,人们总是对和尚说钱、还俗做买卖娶老婆、小姐、杀生等俗话。
修缮佛像也是为了那点香火钱苟活度日。
宗教科长收礼拿水果的时候你笑的很灿烂啊!
唯一虔诚的善人被当皮球踢来踢去,这穷乡僻壤能活下去还管什么信仰呢?
1.改革春风+文艺排练强烈对比和尚讨生活的惨状。
2.师兄擦摩托对比破自行车,上色佛像花了3000说花了1000,对待师弟没有一点慈悲,就说没钱。
3.化缘需要个功德簿,这年头没人愿意无名做好事,和尚为了生存也得说谎坑蒙拐骗。
4.警察欺软怕硬,愚弄和尚。
把💰收了自己吃喝了吧,真是凄凉。
把和尚和妓女关在一起看性病教育片。
妓女反而是电影里少数稍微正常点关心别人的。
5.信不信佛无所谓,但是我知道有因果报应。
妓女:啥因果报应,外面做坏事的逍遥着呢,受气的总是好人。
和尚:坏事做的多了,他也活得不舒服。
妓女:就像那个省长似的,做坏事被枪毙了,老婆也疯了。
那个二蛋也吃喝嫖赌没有好报应。
6.瞎子看人,和尚算命。
广场烟火表演只觉得聒噪,以乐景衬哀情。
后面车上谈及大肚女人就有黑色幽默意味了。
信仰崩塌也抵不过冻馁之患,请五台山师傅开光,也不能说多少钱,这东西讲究个缘分,多老实的人也得讨生活。
老乡听到3000块钱也咳嗽一愣,本来筹到了钱被各种阻拦间接害了另一家。
7.最后的绝杀讽刺就是塑完佛没开心一会,新建的“致富路”又要把这最后的归宿拆迁了。
费尔巴哈认为宗教是荒诞和迷惘的,是人类精神的噩梦,人奉献给上帝的越多,他留给自身的就越少。
是由于人的异化才导致精神异化和宗教的产生。
不是上帝创造人,而是人创造上帝,人按照自己的模样创造出一个上帝并把自己的本质属性、把人理想化的期盼赋予了上帝,然后又反过来说上帝是不依赖于人而客观存在的绝对主体,宣称是上帝按照他自己的模样创造了人,上帝、宗教这种人脑的产物反过来统治了人自身。
在影片中,香火即使宗教延续的一种象征,因为没有香火可以说没有寺庙。
也可以看成教徒生存物质必需品。
和尚作为信徒是精神上的产物,但是在生活中又必须维持其最基本的物质需求。
这就成为其矛盾的一面。
片中的提及的几个和尚有三个:主人公,大师兄,二师兄。
可以说代表了三个维度:大师兄是熙熙往往芸芸众生凡人的典型代表,有其小民的典型气质:小气、冷漠、自私、虚伪。
这和国民性格有其相同之处。
他利用自己的身份在这个环境中过的很不错。
二师兄在片中还了俗,代表了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对教徒对人们的影响,生存所需。
主人公是矛盾之处,他是孤独的个体,教徒只是他的职业。
“人”才是他的本性。
他并没有脱离物质的层面,信教也是为了生存。
所以说这部影片是说关照是“人的生存”和“生存的环境”。
一是主人公为了香火钱而塑雕像。
本神佛像作为客观存在的人类制造的产物,不具备任何主观上的属性。
但是人们对其投入了美好“印象”。
于是就有了“必须有庙,必须有像”这些表面上的“伪像”。
小姐、百姓们不惜花钱买功德,买希望。
导演也在片中暗示了“宗教的受害者就是那些真正虔诚的人”。
例如那三千块钱。
这是电影的主线部分。
可以算得上是“世界中的人们看向佛。
关照于人们的生存状态和精神状态。
二是,导演关注了人的个体,关注了本性。
例如主人公的“色戒”就是其表达之一。
在派出所的小姐、公务人员的排练等等。
即是宗教,就有精神。
片中人们生活在现实中,但大都求一个精神安慰,所以就有各种人们想立功德碑。
这是虚荣的一种表达,也是精神贫乏的一种表现。
三是本片的升华和深化部分,这也是成为佳片的主要原因。
那就是”佛眼看世界”。
主人公的一方面是僧人(他蛮虔诚的,但我认为他的虔诚是因为他精神的贫乏而虔诚,而不是在精神上与佛教想通),另一方面又为物质所迫。
反应了两个层面:一是主人公通过“塑像”的遭遇认识认清了这个世界,这个环境。
他的遭遇即使他的经验,使他产生了迷茫。
在广场上那熊熊大火是其“涅槃”的表现。
作为僧人,如果社会化、体制化就会格格不入,产生矛盾。
作为环境中的人,就与精神上的宗教产生冲突。
这也是剧中的张力所在,也主题所在。
第二个层面是“佛眼看世界”。
这其中又有三个层面:一是作为僧人的主人公认识这个世界和环境。
他学会了适应和妥协,偏离了“信仰”,这是环境教给他的。
第二个就是观众的认识。
观众在观看的时候也在“看世界”。
巴赞说过“电影是现实的渐近线”。
他提出的长镜头理论,也深深影响了现实主义题材电影的产生。
本片大量长镜头的出现,给观众一种现实的真实感。
有一种“写实的震撼”。
三是电影中反应了人间的种种现象,可以说是“苦难的反应”。
我们需要真正的“佛”来“关照”世界。
片中还有对体制的批判,我认为体制也是人们组成,也是表现人的一种,就不展开多谈。
导演在影片中已经关注到了很多方面:生存、环境、信仰、精神等等。
就其深刻性来说,已经足够。
全片山西话,很写实,充斥着山西老西儿的地方特色。
自己想独立做成点事情,实现自己的愿望,在现今,真难,具体到出家人身上,就更让人心酸不已。
讽刺的地方很多:1.找相关领导修缮佛像,科长说没钱,但另一边教堂的负责人送礼上门,科长马上笑脸迎人,并表示筹款修筑教堂。
2.找文物办,说让把古窗框拿来兑钱,又三令五申别自己卖违法,只能卖给他。
3.找大师兄借钱,师兄满嘴生意经,去五台山,让师弟入股给他看着自己的庙宇。
4.没法,坐等香火不上门,只能自己下山筹款化缘,却被警察当成骗子逮捕,末了国家规定只能在庙里筹集香火,不能出门化缘,更讽刺的是,警察下午不办公。
5.“小姐”们想帮着集资修缮佛像,其实是因为自己心中还有“惧怕”,怕报应,怕道德。
基督教的盛行,由它的道理,因为它相信“原罪”,每个人都惧怕自己的罪孽,所以要行善,要减轻自己身上的刑罚。
6.所有化缘所得被没收,路上遇到要算命的,得到了撕裂的钱,一个和尚,在路边买了个小佛像,愣说五台山大师傅开的光。
买了本算命书,研究了下就开始“骗钱”,却又都被小混混抢走。
7.听老乡说,之前做B超说是怀的丫头,化缘师父保佑说是小子,真生了个小子。
8.最后,终于不食人间烟火的和尚也被世俗侵染,不抽烟抽起了烟,为筹三千块,学会了说谎。
年轻的出家人一次次骑自行车往返于县里与村里的公路,摔倒在路边接着扛着自行车前行,拿稻草人回庙里代替佛像,被小混混抢走钱还被打一顿跟人家说是摔坑里,他只是为了实现最初最朴实的梦想:修缮佛像,保住自己承袭的这个上百年的寺庙。
结果路越走越偏,被汹涌的世俗之流冲出去很远,那个淳朴的本我已经消失不见,因为在巨大的现实压力下,他只能低头,只是为了完成自己的坚持。
最后的结局真是悲剧。
宁浩作品,永远不缺少曲折,他总是变着方的折腾主人公。
还没毕业的他,最后也不让主人公有个好结局,比黄渤、郭涛倒霉多了。
这部写实的片子让我感慨良多,超出了140字,写了我的第一篇影评。
泥塑草心佛像摔坏。
教堂有钱,小佛庙没钱。
骑着自行车的小庙的和尚的俗人朋友们。
当和尚也只是为了一种谋生。
穿着灰色中山装的他化缘被当做流氓。
“啥因果报应?
那街上的坏蛋还不是活得一个比一个好!
”小姐被抓到派出所,要求蹲着看打黄片,还要写观后感。
最后靠小姐募得修佛像的钱。
派出所说国家规定僧人不能化缘,侵吞了他化缘所得。
抓小姐也不过是为了罚款。
帮人算卦,才有钱。
总有混混收取保护费,说是交税。
也算虔诚,也算认死理。
不愿去大庙,就爱自己的南小寨小庙。
有人推荐买个念经机,省事。
最后还是躲不了一个拆字,人家说要修致富路要拆,就得拆。
佛祖的命运啊,只能在大庙里。
挺好看的
宁浩居然拍过这样的电影?太像贾樟柯了。既有主人公的改变也有对社会的披露,又像是苦行僧的修行又像是批判宗教。前面的开端其实可以浓缩一下,看的有点不耐烦,和尚被抓进局子那个场景布置的很好,就是从这里才开始够味。
每天你都有机会和很多人擦身而过,而你或者对他们一无所知,不过也许有一天他会变成你的朋友或是知己🪁
宁浩最好的电影了吧…后面再也没有超过的了
宁浩用一种很贾樟柯的镜头拍了部讽刺力Max的电影。
想不到宁浩也拍过第六代“和谐中国”系列呢,感官上的象征性更强烈些,尤其像开头颓败的寺庙,这种对物质环境的敏度延续到了后面的商业片。
还可以
前面一个小时是和尚的憋屈,但我也觉得好憋屈,因为有点闷。后面半个小时开始有意思,和尚在前面好好做事的时候求不到钱,现在开始干坏事钱哗哗的来。结局也挺讽刺的,修好了佛像,开了光,被告知庙都要拆了,终究到头还是一场空。
这“聪明”太过头了吧
关于信仰、生存及其他。感谢贾章柯
“谨以此片献给终身为影视教育无私奉献的韩小磊老师。”宁浩导演的第一部电影。真是够讽刺的,时代曾经撕碎了太多人的梦。整体风格类似贾樟柯的《小武》。
宁浩的处女作比他之后的作品都强太多了
早期的宁浩,而而。
阿基考里斯马基式的悲剧,从头悲到尾
可怜
with 琼。
像纪录片,又像讽刺小说。这片过不了审吧?→_→
1、这时候的宁浩就已经很黑了,只是黑的不够亮不够彻底。2、方言偶尔的幽默调味使得本来阴郁的电影显得不那么沉重了,除了这点和宁浩拙劣的摄影技术外,和尚一起一伏希望失望直到近乎绝望的循环真有些阿基哥的调调。
没有任何戏剧性,是写实吗?丝毫不是,跟那群非虚构作者一样,非虚构只让他们学会了对自己的怜悯无奈,忘记了如何好好听人说话的能力。
讽刺意味浓烈,但是宁浩早期作品还是缺乏一股热闹劲,一切发展的太过平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