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实说很诧异这片子在豆瓣上的评价这么低。
但是考虑到毕竟大部分人是去电影院看的片子,本身就是抱着爆米花进去的,没有这个心理准备,也就不难理解一颗颗想死之心了。
还是三言两语讲完。
鸿门宴那块萧何后来的解读设计的挺有意思的,当年高中老师就叽里呱啦讲了一大堆疑云,前年听张旭东老师讲了一遍淮阴侯列传,差不多也是这个意思。
除了鸿门宴上特工韩信的设计非常狗血之外,其他一切可以说有点学术圈的影子吧。
(当然我不是历史这个圈子里,只是偶然碰到几个历史圈子的人,可能不对。
)然而一丑遮不了百美,片子本身镜头跟对白还是很迷人的,刘烨的咬字断句也听得出来用了功的,聂远舞剑的时候那个笑容真是绝了,不知道是该佩服导演还是佩服编剧还是佩服演员。
而最让我觉得牛逼的一点是用“鸿门宴——欲望——刘邦项羽韩信”的联系,把刘邦出身的传说、鸿门宴、霸王别姬、乌江自刎、入关中者王好多个故事讲成了一个故事。
这个跟那些讲一个鸿门宴故事都嫌长的编剧真不是一个级别的。
凭心而论,一个中国人对这历史应该熟透,看这片子真不知道为什么会有不完整的感觉;而对一个外国人来说,该省的也都省了,不该省的也都留下了。
再说到了今天,叙事方法这个东西早就不是正叙倒叙那些十九世纪的东西了,有导演想用些新东西,而且中国人外国人都应该看得懂,这有什么问题呢?
就事论事,说说自己的想法而已。
老实话,如果是一部艺术电影,你不能因为它不是动作大片而骂它不好。
虽说我并不喜欢陆川,总觉得他在微博跟前两天在直通春晚上感觉怪怪的。
但是这真是部好片子。
有空买碟看吧。
别去电影院。
去了费钱,还错过一部好片。
死亡并不可怕。
脖子上的绳子渐渐勒紧,他好像能听到生命一丝丝的游离与身体之外。
脑海中的画面定格在多年前的那个下午,明媚的阳光下他不顾一切的,奔跑奔跑,原野的尽头站着他一生的羁绊。
虽然,后来很多人都改口称那个男人为王,但是他心里始终轻轻的唤他为,沛公。
也许,没有人知道当年的薛城城楼下,刘邦随手抛掷的那个糯米鸡轻轻的撞开了一个少年懵懂的心。
命运总是叫人捉摸不透,忽而让人迷惘,忽而又给人希望。
少年的韩信,自那城墙下的一瞥之后,便再也没有遇到过刘邦。
乱世之中想要找到一个人,最好的办法莫过于借助军队的力量。
于是他便投到军力十分强大的项羽门下,期盼着有一天,可以与这魂牵梦萦的人,再次相遇。
等待有的时候也会开出惊喜的花朵。
那一天,刘邦来找项羽借兵,在任何人看来不过是大将军与小匹夫之间的军事交易,但是刘邦出现在项羽殿前的一瞬间,韩信觉得自己沉寂了很久的心脏,激动地快要裂开了。
那个男人,带着几个随从,款款的走到项羽面前。
无论别人取笑也好,挖苦也罢,刘邦就那么微笑着,耐受着,甚至自嘲的将关于自己是天子的传言说成是媳妇的玩笑。
当刘邦接受项羽赐兵,身着战甲离开的一瞬间,韩信知道,自己的心,也走了。
他告诉自己,时机到时,他要让这个男人成为真正的天子。
自从刘邦借兵救妻之后,刘项二人渐渐合拍,同谋反秦大业。
但是,一山不容二虎,即便是并肩作战的兄弟,在权力面前也总是要分出个胜负。
自秦王宫嫌隙出现后,项羽手下的范增就一直盘算着设局除了刘邦。
公元前206年,项羽摆宴新丰鸿门,美酒佳肴,杀机暗涌。
范增以为胜券在握,却忘了这天下有一种名为爱的局上局。
我为什么要去看这个电影呢?
我满心希望评分低是因为全世界误解了它。
也许它只是很小众的好电影呢?
希望它在一些情节点上可以击中我。
因为这样的认真导演,这样的故事底子,完全有这样的可能,有这样的瞬间。
不得不说,导演很认真。
处处有可贵细节。
每个人看起来都很使劲,很认真。
可是,中学ZZ课有一句话还是很对的:世界观有问题,再努力也白搭。
电影里,每个人都是一样的,不光行为模式,连外貌(项羽和韩信,萧何和张良)都雷同。
人类的“物化”倾向,和上一顿饭一模一样。
上一顿名字叫《夜宴》。
我以为《夜宴》之后,中国导演会引以为戒,那么也是电影界的福气了。
如今,我只能说,好没福气。
我不敢直视张良的眼睛。
不是因为咄咄逼人。
张良,状貌如妇人好女,是这样的?
司马迁这一笔带补状貌非常传神,整个张良是灵动的。
可现在这个样子,是王者师?
只是一个庸官罢了。
萧何训斥史官的一场,我不明白他为什么要训斥,还说这是为了史书的真实。
史官要是被这样吆来喝去,唯唯诺诺,写出来的不是庸烂文件才怪。
吕雉说,你的传,你自己写,这个倒比萧何的做法要好。
当然,真实的情况是,在史记上,谁也没机会自己写。
因为史官没那么唯唯诺诺。
这不是汉代。
汉代是史笔的好时代,刘邦有错也逃不过史笔。
这本是一个值得向往的年代。
可为什么要这样抹黑,就为了电影可以自圆其说?
然后说,这是历史的真相?
我觉得这样粗暴的做法,跟电影中的萧何很像。
历史上的萧何,无为而治,与民休息,其心是如何宽和。
据说吕雉的镜头最多拍了十九条。
可她被项羽掳下的一个镜头,一看就是不对的。
这不是吕雉。
身上找不到一点她的特质。
而这本来是一个塑造人物的好机会。
搞创作的大忌是:导演到一定的水平之后无法突破,心里就开始盘算:“我这回要给你来个绝的。
”一些有点名气的导演就会这样。
被周围一帮的人架着,捧着,找那个“绝”的东西。
“绝”的遗憾是,会规避掉生活的本真,人物心理的本真。
唯一剩下的,是造。
其实生活很简单。
可是,真难得。
有的好电影,你是可以看到导演痕迹的。
一些导演让你看到内心世界。
一些导演让你看到心理问题。
当然,心理问题也反映真实。
这样的反映,可以让电影变成研究现代人的可贵资料片。
但并不是好电影了。
本来写了很多,可为保护中国导演计,把稍微过一点的言语都删掉了。
希望他们象由心生,拍出好电影。
我带着一颗看正剧的心来揣着一颗yy的心走最开始刘邦低沉的独白就把我唬住了---太直白太标准普通话了且刘邦的糟老头摸样让人难以直视我估摸着导演需要让这片子大众化且刘邦市井出身 文绉绉的酸话估计他真说不来不过心里到底有点不舒服“我一生之中有两个敌人 一个是项羽”--这时我左边的妹子转过头对她男朋友说 “另一个是曹操吧”我一口奶茶哽在喉头 “另一个是韩信”于是右边的妹子转过头对她的女伴说 “看 刘邦就是之后的汉武帝”这次哽在喉头的是一口老血于是我明白接下来的两个小时我会在一种莫名又奇异的环境和氛围里度过了只是我没想到 不仅莫名又奇异 我甚至会有起身离场的冲动前半段破碎的镜头 肃穆的宫殿一个六十岁保养欠佳的糟老头一直的喃喃自语一堆臣下战战栗栗的觐见和一个老女人永远下垂的嘴角和眼角一队队一对对的宫人内侍不断地奔着小碎步动辄下跪行大礼台词足够白话 节奏足够拖沓 剧情足够隐晦半个钟头之后老年刘邦的回忆还停留在初见项羽的时刻我就在想既然是老年回忆录 照这发展趋势 这之后的情节得多跳跃!?于是我打算自己给自己找点事做是我想我可以开始自己yy了导演想说什么我真不需要怎么关心了于是这部分有一段值得注意了便是刘邦项羽和韩信的初遇韩信说自己很早就见到了刘邦 刘邦却没有印象这是个伏笔= =下定了决心之后果不其然中段的刘邦占秦宫、鸿门宴以及项羽困垓下这些段落让我y得一气呵成= =梗一来了项羽特别介意刘邦是否进过秦宫在知道刘邦入过秦宫之后他还是没说什么鸿门宴的那一段....刘邦也知道是项羽故意放了他是啊 项羽确实是故意放了刘邦项羽被困垓下 战死那段着实让我小心肝儿抖了抖....我的吴美人(π π)咳咳 项羽自刎之后 梗二来了韩信纵容手下去侮辱项羽的尸体 刘邦眼带震惊的望向他 韩信装作不见在这里顺便吐槽一下吴美人....我怎么感觉你又酱油了....你这样的戏份比例真的还能算主演么秦王子婴好娘炮- - 不过还比较耐看那个号称天下最美的美人虞姬.....这妹子只怕真是离最美还有些远吧挑剔一点来说....离美也有些差距最让我吐槽无力的便是困于垓下之时 虞姬向项羽告别俩人抱一抱之后虞姬后退几步跪下行了个礼就拿把匕首把自己捅死了...!!!!不自觉一句"卧槽"已经被我说出来了 当时我恨不得起身离场又见捅死啊!!!!去年那鸿门宴里刘天仙版的虞姬也是自己把自己捅死的 这个传统是要继承下去嘛!!!谁来告诉我虞姬到底是不是自刎啊!!!自刎不是应该抹脖子嘛!!!!....还有就是刘邦和戚夫人ooxx被张良不小心看见的那会儿那个体位好奇怪啊- -回来垓下之困总算是个小高潮之后便是刘邦做了皇帝开始对付自家兄弟了萧何向史官们发问并且说出另外一个版本的鸿门宴真相的时候...我就唏嘘了他的故事里....刘邦之所以成功出逃是因为项羽授意韩信一直默默保护着刘邦啊而萧何说出的这些 全是为韩信歌功颂德在史书上留下一席之地这不就是梗三了么- -最后被关了六年生不如死又心存不甘的韩信终于要被干掉了因为他是从项羽军营里逃出来后投奔到刘邦的麾下的刘邦对此一直很介意这姑且算梗四从韩信这部分的回忆中我看到了梗五---他年少时生活困窘 对项羽那样的贵族无比艳羡于是他投身军营想要一展抱负他甚至可以矮身伺候项羽上马永远都看着项大将军的背影...项羽却从不曾回头看他一眼于是韩信想到了刘邦那个在街头赠他馒头(还是包子?)让他可以饱腹不至于饿死的男人- -他毅然投奔刘邦 替他引荐的便是萧何吕雉围杀韩信将其绞死后留了个全尸萧何痛不欲生 却还是抽出袖中匕首割掉了韩信的头去向刘邦邀功(割头这段没拍出来于是右边妹子的女伴问右边妹子他是要干嘛干嘛啊右边妹子淡定的答道 他要自杀了)刘邦得知韩信死后终于嗝屁了这是最后一个梗--(以下大误)通过梗一二三四五六基本得出以下结论项羽深爱着刘邦 刘邦隐隐约约似有所觉又不敢承认韩信年少 初时被项羽所迷最后毅然投奔刘邦怀抱偏刘邦对项羽有不可言说的情愫 刘邦毫无知觉韩信却看得明白于是对项羽痛下杀手不算还纵容手下辱其尸身这触到了刘邦底线 从此对他心存芥蒂吕后察觉韩信的心思怂恿刘邦干掉韩信韩信心甘情愿赴死 萧何怒其不争因爱生恨便落井下石昔日爱人被辱之仇终于得报 刘邦平静的归西了这四人的爱恨情仇交织在一起上演了一出相爱相杀的大戏…谱写了一段秦末基友血闻录的传奇-去年就开始期待这部片子拖了这么久终于得见其真颜除了对吴彦祖和刘烨的垂涎之外最大的期待便是我其实不清楚陆川导演想把这个题材这个烂透了的梗拍成什么样子现在的话我只能说起码我觉得观感很差嘛....脑补拯救世界现实不能纠结= =---回过头发现自己的上一篇影评是去年今天写下的鸿门宴的影评巧了= =1129我就跟刘邦项羽杠上了
本人眼高手低,近些年基本不看国产片,任你怎么忽悠,我也不耽误那功夫,家里放着几千张碟呢。
可是最近围绕《王的盛宴》出现了“水陆之战”,何以如此我虽未知,但正是这场褒贬各半的拍岸浪花,让我这个不看国产电影的影迷反倒坐到了《王的盛宴》前。
萧伯纳不是说:“如果一部戏有人说好,有人说不好,那戏一定是成功的”吗。
这样,我不仅看到陆川独特的电影视角和不俗影调,还对这部影片的配乐颇感钦佩。
也许是“焊丝寂寞”类好莱坞大片的旋律听多了,《王》片配乐的中国风味、独特声效构思和配器手法,听来非常别致清新。
就比如其中的“韩信之死”一幕,那恢宏悲壮之合唱拥抱着象征理想的笙韵冉冉升起的声场景况,让我不禁热泪盈眶。
那是张震(韩信)陆川(导演)刘彤(作曲)三剑客拳拳相依、乃至生命、理想、爱和古今梦想融在一起的火焰。
于是我就又看了一遍《王的盛宴》,还摸索着写了点文字……幕启,低音弦乐器先声起步,隆隆的弦音压至最低,泛着沉郁的微澜。
仿佛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将厚重的历史帷幕徐徐拉开。
箫声咽,声从银幕上的密林来,一腔怅然。
那持剑闯入密林的男人是谁?
山那边,那倚山而行的骑兵队又来去何方?
默者无语,只闻笙韵细,细述银幕上两千多年前的那个黄昏或早晨。
这是影片《王的盛宴》的开篇。
笙音袅袅,弦韵顿挫,欻欻足音带我们接近王的久远……汉宫冷月。
病榻上的王,老态龙钟,一袭白衣,银发散落,半睡半醒地自语道:“我是刘邦……”幽然间,飘来两三响颓靡的琴音。
鼓声撩人,惊回首。
没有辉映日月的颂歌,没有波澜壮阔的管弦。
只有宫阙上下弥漫着的恐慌和不安。
杌陧的弦乐,靡幻的箫鸣,诡谲的古琴,森森的鼓捶。
还有,萧何爬着送上来的盒子,里面是韩信的人头……一切,都如同刘邦梦呓般的那腔呼喊:“噩梦,噩梦”。
而与这噩梦相关的人和种种真相则早已沉入岁月的深渊,一如低音弦乐器幽暗、厚重、无法窥见的茫茫弦音……击缶而歌《鸿门宴》司马迁的《鸿门宴》其实可以缩成八个字:“项庄舞剑。
意在沛公”。
围绕这场戏构思的配乐精炼而巧妙。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打击乐和各种动效。
几件有音高的打击乐器在三度音之间左右叮当,铿锵作响,将明处的剑影、舞态和境况尽收其中。
而从背景中不时传来的定音鼓的阵阵锤音,则敲动并契合着暗处的“意”。
这看不见的“意”可听,遂不仅仅是项庄的“意”,也牵动着观众的心。
其实,这叮当作响的声音和场景并非一般依景而作,而是与“击缶而歌”这句成语有着某种共鸣和历史呼应。
“缶”(fǒu)是我国古代的一种瓦质敲击乐器,所谓“击缶”,即敲击瓦罐陶杯伴歌的意思。
历史上最著名的“击缶”典故,就发生在秦代两位国君之间。
如此,这叮当作响的声音就不仅仅是贴景的配乐,也成为一种历史的穿越和昔日的回声。
虽然这“叮当作响”的声音已经“举重若轻”的将场面反衬得颇显张力,但如果只是这样的敲敲打打,似乎还不足以表现“沛公”的惊心和“鸿门”的动魄。
因此,在剑指眉心,杀机毕露的最惊险和最紧张时刻,弦乐群低音区的簌簌颤弓和高音区的持续上滑音,加速的定音鼓节奏,以及钢琴低音区的森森震响等动效,都同时涌来或相继凸现。
加上其他一些异响奇音,如笛音模拟的战马嘶鸣,似见“鸿门”之外兵马急的逼迫情景,从而再拓一方想象空间。
垓下“急急风”《王的盛宴》中的项羽,英气勃发,侠骨柔怀。
从当初的西楚豪杰,不可一世,到四面楚歌,霸王别姬,直至兵败垓下,殉剑自绝。
这一切,都在导演的镜头里起伏跌宕,也都在作曲家的乐谱中荡气回肠。
史书记载,败亡前的项羽唱了一首《垓下歌》,把战场当成了舞台。
这历史的真实宛如戏,正可谓“人生如戏,戏如人生”。
嘿,那一刻,银幕上还真的响起了金属打击乐器敲击的京剧武戏锣鼓点节奏“急急风”,这节奏激越、急切而紧张、与裹挟其间的箫与弦乐的凄婉吟唱交相呼应,颇有“紧拉慢唱”的味道。
项羽最后英姿和世人对其命运的叹惋之声,就都在配乐里了。
笙歌咏韩信韩信被控或蒙冤的罪名是涉嫌谋反。
影片中的韩信是被绞死的。
那一刻的配乐,出现了全片中唯一的人声——没有歌词,全是“啊”字混声合唱,虽然只有2分多钟,却呈现着不同的情感意蕴和层次。
前段情绪徐缓、庄重,好似悲天悯人的浩叹。
定音鼓的锤音,声声撼人。
中段,合唱经过一个下行小二度的旋转,昂然一个高八度的跃升,悲歌立马变颂歌。
尤其是笙的浮现。
这象征着韩信理想与纯真的笙韵,带着管风琴般的天籁,又像是滚滚红尘中的一朵玫瑰,冉冉起身,翘首于人声的怀抱,被合唱的壮怀拥抱着,托举着,谦谦摇曳,徐徐升腾,渐渐远去。
最后,只剩下合唱惜婉而深情的咏叹,告慰着远去的英灵和普天下所有善良的心……悲也萧何 众所周知,箫韩二人的交情非同一般,成语中的“萧何月下追韩信”、“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都与韩信有直接关系。
然而,在吕后逼迫下,他要亲手割下朋友的头,送给皇上刘邦。
可以说,那刀割在韩信颈上,却痛在良心未泯的箫何心上。
此刻,这份悲情已然由音乐来表达,但音乐中似乎还另有隐情。
如果不仔细听,你会以为只是一把大提琴的悲歌。
其实,更苦的悲情还是隐藏在大提琴身后的那支管子身上。
而管子悲苦的孤籁也给大提琴的弦脉融入了腔体气息,蒙上了一股空虚感。
这段管子与大提琴的合鸣是那么的形象、深刻和到位,非常契合箫何此刻的心情和处境。
当然,这其实是作曲配器上的一种手法和效果,但却与剧情和人物产生了某种暗合,从而通过音乐,在视觉之外又营造出一个新的想象维度。
这么冷的天,跑这么远的路,最可怕的是经历了两次下班时间的西直门地铁站,居然就看了这么一部不知所云的电影,除了最后见到了张震,我是真想不出来还有什么理由能抚慰我受伤的心灵。
其实编导的意思还是很清晰的,大概就是“只能共患难不能同富贵的兄弟间的复杂感情和身居高位对丧失权力的无奈恐惧”。
你说就这么个题材,远了不说,拍个比《投名状》差不太多的应该不难。
加上中港台三地中生代的翘楚,还是很有卖点的。
我是这么想的,后面发现自己这个想法非常符合太上,哦不,已经是太太上的一句话“你们啊,毕竟还是too young”。
整个故事太想讲上述的那种兄弟情感和权力迷恋,完全不顾及是否在好好讲故事这个基本原则。
整个一用力过猛。
其实刘烨的表演还是有层次感的,很好的诠释了刘邦这个人物。
吕后也算不辜负那么多镜头,算是够格。
从韩信开始,到张良,到虞姬,到萧何,故事和人物坍塌的一塌糊涂。
造成的恶劣后果就是,剧末高潮吕后诛杀韩信的时候只有争权夺利的冷酷,没有兄弟相残的悲哀。
能不能!
能不能稍微从刘邦的痛苦挣扎和吕后的冷酷无情中抽出哪怕20分钟时间来讲讲韩信和张良是怎么帮助刘邦从一个小屌丝慢慢抗衡项羽,最终打下江山的过程?
国士无双的韩信,给几个攻城略地的镜头都不肯?
运筹帷幄的张良如何妙计百出也没个交代。
萧何也是一样,明明是汉初三杰,给几个镜头表现一下他们是合理甚至必须的。
为啥最后吕后这么劝刘邦,刘邦还是犹豫杀不杀韩信。
总要有个理由,当然这个理由不应该是剧中那个无关痛痒漏洞百出的理由。
因此尽管张震最后被诛杀的表演很好,从进门的肢体到看到结局的眼神。
但是我还是想问,按照影片逻辑,杀这么个不相关的人,杀了就杀了,至于么。
就算张良和萧何都补了很多情节来说明韩信的重要性,但是对于刘邦,我不觉得他们之间有啥兄弟情义,以及刘邦为什么不能下决心杀韩信。
如果说是硬要捧女朋友,那就干脆几笔带过汉初三杰,直接做全套,直接讲吕后剪除功臣,刘邦死后处刑戚夫人,杀刘邦儿子,想改天下为吕姓。
捧女朋友不丢人,张艺谋和巩俐不就是天作之合么,只要戏好,大家皆大欢喜,互相成全,没啥不行。
怕就怕首尾不相顾,又想这样又想那样,想这么多,不如拍成连续剧更好?
更不要说虞姬,套用后排哥们的一句话“什么破玩意儿,虞姬一句话都没说,连死之前都没声‘啊’”。
其实演员们的表演都还不错,刘烨已经说过了,层次感蛮丰富的。
张震在有限的空间里发挥也还行,吴彦祖那几个场景也算把一个年少得志,嚣张霸气的项羽诠释够了,秦岚作为重点突出对象,不负那么多镜头,是个小亮点,总算是撑起来吕后这个角色了。
陶泽如的范增尤为可圈可点,寥寥几句话,超导演预期发挥。
但是,你懂得,总还是有个但是,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整个片子,乏力。
“明明就是个拍纪录片的料,硬要折腾电影”这种心声我会到处乱讲?
甚至还不如90年代初香港那部没什么名气的《西楚霸王》(http://movie.douban.com/subject/1305143/)导演想讲的,观众感受不到;观众想感受的,导演愣是没讲。
写到这里,我忽然觉得标题这么写是有失公允的,毕竟姜文作为演员的烂片也不少,所以应该改成“即使给你一个姜文,也不能拯救这部电影”
看了豆瓣的几页短评,真心想为≪王的盛宴≫鸣几句不平,这年头2B观众实在太多,一正儿八经的片子,偏要看出基情来,你们难道看不出导演和幕后们为此认真考究的辛劳吗?
一看到几个男的凑一块就搞基。
国内的历史题材,胡编滥造的,你们喷,现在来一部制作精良的,你们也喷,喷也不是问题,用得着各种不靠谱的理由去刷一星么?
沉闷、看睡着了这压根不是理由,没兴趣的片子,为什么要买票呢?
很多观众居然能说吴彦祖、张震太像了,分不清楚,这哪门子理由?
项羽你不知道是谁么?
韩信你不认识么?
这故事在中国历史上知名程度应该仅次于三国吧?
完全脑子一片空白么?
进场耐不住性子就玩手机,事后明明是自己没认真看,就说看不懂。
陆川这片虽说有不少遗憾(比如故事不完整)可却为国产历史题材开了个好头,历史片就该严谨,跟史书上不同,没问题,有事实加严谨推理便成。
≪王的盛宴≫质疑史书上的历史,勇气可嘉,甚至可以看出对中国历朝历代统治者的影射,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狡兔死走狗烹的故事在我们的历史中一再重演,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历史就像小姑娘,任人打扮,这种绝望中的绝望在片中得到了不错的体现。
历史片理应如此,可以与书本不同,但一定要有理有据,用心考究。
≪王的盛宴≫即便有遗憾,依然完爆去年那垃圾≪鸿门宴传奇≫,刘邦顶着个穿越式的破钢盔不说,尼玛见过不戴头盔打仗的项羽么?
这完全是没常识只耍帅的典型,冯绍锋那两眼呆滞比得上吴彦祖的霸气外漏么?
好端端一鸿门宴,偏要大改特改成棋王争霸,陈小春演樊哙,咬掉手指表示勇猛,尼玛搞得就像古装版古惑仔一样滑稽可笑。。。
而这些低级错误,在≪王的盛宴≫里通通没有,人家考究了甲胄、服饰、礼仪、器皿个个方面,有模有样,极有历史厚重感,人家考究的是鸿门宴上,樊哙为何可以突破帐外三百重兵闯入账内;人家考究的是项伯护卫刘邦的剑从哪儿来;人家把项庄舞剑,剑击盾牌之声精准得铿锵有力,寒气逼人;人家考究到古代宫殿离因为光源不足,漆黑萧杀,遂全然溶进了后半段的「权力游戏」中,试想你们之前看的历史片,有多少部真正达到这样考究出来的效果?
许多所谓「历史剧」的宫殿内部都亮堂堂一片,跟安了电灯似的,假。
≪王的盛宴≫的观众群体比较窄,真心不喜欢这类型的就别看了,选择看的,麻烦认真点看,除非你对楚汉争霸一无所知,否则这片一点不难懂。
一无所知又想看的,请先简单补补历史。
选择了看,又不认真,还要骂片子没水平打最低分的,我只能骂你们一句「2B」了。
《王的盛宴》显然是一部很有野心的作品,这个野心在于他要唤醒沉睡的编年史,用一种超越历史本身的人性史观来赋予历史更鲜活的现实意义和影射作用,因此不对这电影做引申解读几乎是不可能的,否则这电影根本没有存在的意义,因为《王的盛宴》在娱乐性上并没有太大追求,如果纯粹地想去看一部绚丽的古装战争动作大片的,甚至可以忽略掉这部影片。
其实仔细想一下,这甚至不是一部讲述历史的影片,它讲述的是政治,历史只是碎片化地存在于刘邦的从平民到帝王的心理演变讲述中,这是在为上下五千年的民族暴力史寻找一个宿命论的依据。
对于一个人来说,性格决定命运,对于一个民族来说,何尝不是?
即使是将视线从历史中收回到当下,当代中国所面临的各种问题和困境,都可以在历史上找到预演和根源,在这个以周而复始的改朝换代为坐标的演进怪圈中,一切的重生都是假象,所有的权力盛宴都是死亡party。
《王的盛宴》是一部关于兴亡的电影,秦亡汉兴,但我们却在亡中看到了兴,在兴中看到了亡,刘邦在影片最后说道,我的一生都是鸿门宴,这里的主语并非仅仅是刘邦本人。
其实拿《王的盛宴》和同档期的《少年pi的奇幻漂流》和《一九四二》做个对照是个很有意思的事,《pi》凸显的是信仰或信仰缺失作用于人的生死所产生的力量,《王的盛宴》中的人性黑洞较之更唯物也更绝望一些;《一九四二》则表现了一种平民化的历史观,让政权的合理性去遭受民族境遇的拷问,《王的盛宴》的帝王史观较之更唯心也更偶然,当然当这个偶然不断得到重复,我们也就获取了一种质疑的力量。
没有比较高下的意思,角度都是合理的,只有完成度的差别,不过《王的盛宴》具有一种更鲜明的历史责任感,其政治影射的企图是如此的昭然若揭,以至于给人一种创作投机的感觉。
不管怎么说,这样的一部带有“毒草”性质的作品能够上映也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毕竟这样的电影很多年没有看到过了,即使真的带有投机企图,我看到的更多的还是创作者和投资方的勇气。
相比较而言,我更喜欢影片的前半部分,那种屌丝逆袭高帅富的质朴动机在一种去历史化的表述当中,让故事的讲述显现出应有的活力和跃动。
此外还有一些段落,如项羽自刎和韩信之死,从表意和煽情技巧上来说,都是各有动人之处的。
但也许正是因为主题太沉重,创作者太有野心,《王的盛宴》是一部在各方面都表现得过于用力的影片,很多道理和思考是直给的,台词也是刻意的,演员的状态普遍都不放松,特别是扮演吕后的秦岚和扮演萧何的沙溢,他们表演虽然很努力,但都明显是在演,这样用演技来弥补外形和气质差异的角色挑战很无谓,其实完全可以找到更适合的演员来扮演这两个重要角色的。
总之我看完有点遗憾,事实上陆川可以做得更好一些。
陆川对历史的解读让人心动,让人钦佩,让人感动。
他对项羽、刘邦、韩信等人的描写,说出了一些人心中想说的话,但这部分人是少数的,没有历史知识的人是很难看懂这部电影的,这也是豆瓣的评分为什么会这么低的原因,你让爱因斯坦把相对论投向普罗大众,看有几个能理解,注定了《王的盛宴》必定是部小众的电影!
“贵族永远只会看到自己的光芒,但却发现不了别人的欲望”,史书上是樊哙和项伯在保护刘邦,但最应该能保护刘邦的人一定是项羽,那些说项羽是草包和武夫因而错失杀掉刘邦良机的人是浅薄的,项羽一代英雄,坐拥千军万马,他不杀刘邦最可能的原因就是不想杀,无它。
当项羽说出“我们不要做第二个秦始皇,你们回你们的地方用你们自己想用的文字”,这就是真正的贵族说的话,只念过师范学院却把汉字毁的一塌糊涂的人永远达不到这个境界。
项羽之所以失败,最大的原因是他有人性,他没有泯灭良知。
在中国历史的刀光剑影中,有人性的人注定是失败者,但并不能说人性会永远不胜,这也是为什么两千多年来,那么多有人性的人,远如商鞅王安石戴震,近如雷震储安平林昭遇罗克等前赴后继,死而后已。
死者长已矣,总有一天,人性的光芒将会在中国的大地上绽放出最绚丽的色彩。
刘邦的所谓胜利真的就是胜利了吗?
未必如此!
克罗齐说“任何的历史都是当代史”,这在中国体现的最淋漓尽致,公元前190年代发生的事到了公元1970年代仍在往复循环,但正如刘邦在电影中所言,他这一辈子都是鸿门宴。
进入到现代社会,我们也看到了中国史甚至是人类史上最暴戾的屠夫在其晚年杀人无数,罪行滔天,可他所过的每一天就不是鸿门宴吗?
可喜的是我们中国的一部分,那个小岛上已经不是这样了。
还有不是我们的领土,但是我们华人治理的那个马来西亚不要的小国也在普世价值下熠熠生辉。
现在,连缅甸和越南都在向德先生靠拢,我们的那一天应该不远了吧。
对韩信的解读,陆川延续了传统,一个馒头俘获了他的心,胯下之辱在他心中种下了恨。
但我想一山不能容二虎对韩信的弃项投刘可能会解释的更合理,韩信虽然是在给刘邦打天下,可在他心中这场楚汉之争实际上是他与项羽的对决,英雄惜英雄,在拳击台上对对手的最大尊重就是依靠自己的力量将其击倒。
这也是刘邦终生不信任韩信的原因,在刘邦心中,韩信就是少年pie所面对的老虎。
萧何张良等千年之前的前辈被恐惧击败,最后与虎谋皮为虎作伥,我们不能赞同这种做法,但过多的谴责也似乎不应该。
恐惧是最好的工具,对古人萧何如此,对我们敬爱的美男总理何尝不是如此,当他帮老和尚铲除掉一个又一个老功臣时,他不是也鞠躬成九十度深深不起吗?
什么时候这样的事才会改变呢?
只有当我们每个人真正有了人权,不会因为自己的想法和自己说的话与官方不一致而恐惧,到那个时候,下到草民上到宰辅才不会因为恐惧而助纣为虐,否则,所有人都是恐惧者,所有人也都可能成为受害者。
但所有的权利都是需要人民一起努力去争取的,它们不会从天而降自由落体到你手中!
有个叫“占海特”的小姑娘对教育权利的争取是所有人的榜样。
看《王的盛宴》,在看楚汉之争,也把我们历史书上抹掉了的那十年真真切切的看了一遍,相信坐在我后排的一直在问爸爸问题的小男孩看完之后很难再被洗脑。
陆川确实是新生代导演的佼佼者!
《王的盛宴》29日正式上映,今天看了提前的首映。
真的是悲催了,导演的陆川的野心太大了,实力却欠缺,一部昏昏欲睡的古装悬疑片,拍得跟个回忆版MTV似的。
苦了演的如此卖力的演员。
刘烨现场显得很害羞低调,也可能是因为困了。
吴彦祖的发型丑丑,没有银屏帅站着等明星进场的人被扔了可乐瓶。
你不要告诉我,是因为我没有深度,看不懂。
你也不要说陆川这个人多么多么有思想。
我只能说陆川这个人野心太大,每次拍电影第一考虑的不是观众,不会普通观众的大众感受和舒适体验,而是考虑能否拿奖。
一部不考虑普通观众体验的电影,拿再多的奖都没用,不会有高票房的。
只是苦了那些演员,演员都非常棒,而且能看出来他们在夜深时已经显得有点累了。
我不知道以后,他们还会不会跟陆川合作。
如果不是为了看明星,我估计有一半的人会提前离场。
因为看了三四十分钟后,周围的人不是打瞌睡,就是玩手机,要么不就是看手表。
鸿门宴,几千的冷饭,还有人炒,关键是还没炒出个什么新意来。
整个电影都在梦游。
这是给考古学家看的么?
如果你是上了一天班累了想出来开心开心的,那么还是去看《少年派》吧。
昏聩将死的刘邦,说书能力太三流,一直碎碎叨,真怕把司马迁给急活了!那白烂白痴的台词是找安妮宝贝代笔的吧?把烂片的逗趣功能都给辱没了!陆川给从前所有遭人诟病的大片平反了:装大尾巴狼演“麦克白”,却让观众觉得中了“十面埋伏”!影院里坐着都懒得心疼钱,就恨不能快进!哪怕能按静音也好啊!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看哭了就四星
片尾应该改为 刘邦:我在老人院的日子。不断地闪回闪回再闪回。导演可曾想到观众是否能接受这种过于文艺的叙事手法能否为大多数观众所接受。
其实还不错!为什么评分这么不中肯?
表现手法单一,旁白无力缀余,无视历史嘈点太多,只能说陆川的寓意是好的,但是这个旧瓶恐怕装不下那新酒。
求别再来秦汉片了,都快看吐了。
我之前称这部电影叫王的剩饭,但看后发现冤枉陆川了。这不是一部能够在市场上被广泛接受的电影,这是文艺片,有强烈的舞台剧风格,叙事手法也是闪回式,有很强的黑泽明电影烙印,上映后一定会被评价为“看不懂”、“雷”等。但这不影响我对陆川的肯定,中国的院线需要这种新鲜的尝试,它非常有味道。
三星半,略胜1942哦~年轻导演拍的给8090后看的这个时代的有点儿深度的片子,看在美型的份上,看在故事没说烂,还是不错的呢,但充满了动画片似的深刻。有一个思索,刘邦和项羽,谁王谁寇,成败未必在输赢吧,而是你是否真正的快乐。项羽很棒,真英雄,但性格悲剧,万众瞩目没跌过跟头,第一跤就丢了命
说真的 其实可以叫《刘邦的一生》陆川用新生代的语言为我们讲述了曾经的故事 挺好的其实。
对于此片表示无话可说。想做成《麦克白》,最终成了一坨屎。
陆川说,如果这部电影票房不好,他会永远退出电影,其实,陆川不就是另一个韩信,那些打一星两星的,吐槽影片叙事,调侃影片“搅基”的人,真的有带着诚意来看这部电影的吗?无怪电影院每年都有那么多傻逼电影。给点实在的建议,看电影时候想省点事,先百科一下刘邦,把历史时间线理好了,看来容易点。
你们以为刘邦给了韩信一块糯米糕,韩信就愿意为他死?错了那他妈根本就是一大块发糕!
时间会证明这是部好电影
这一定是部国产惊悚片,你看都把刘烨吓成什么样儿了
真是一部把观众当NC粉的片子啊,华丽的外表,烂絮的内容,白白浪费了资源~~
2024年5月,看到讲中国古代甲冑的一本书里,着重提到了《王的盛宴(2012)》在服化道上的用心,于是专门考古来看这片,被震撼到了,有点替这部片惋惜,时代变了。开场黑泽明,梦与乱,全片黑深残,虽然在历史细节上有很多发挥和改动,但把秦汉初期那种浓得化不开的阴冷展现出来了,完全有别于传统史书中昂扬的气质。有点像波斯史诗《列王纪》与波斯真实历史的关系——几乎毫无关系,但偏偏塑造出了沉重的史诗感,很喜欢这种风格。至于剧中处处流露的恶政隐,由于非常普适化,所以也无明确所指,不影响观感。是难得一见的作品。
不清不楚的叙述
为什么评分这么低!我觉得拍的很好!关于人心的欲望与历史!
非常期待,支持陆川
华语电影对白是死穴,拍的好凌乱。刘烨还不如吴彦祖和张震……秦岚和李琦确定不是学贾玲和许杰辉在百变大咖秀上模仿外国人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