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noche的片,但凡碰到,一定会买,至今还没有失望过。
《雪地里的情人》属于我喜欢的欧洲古装片,但没有这类片通常的明亮,却不失细腻和优雅。
Binoche饰演的妻子,有着演员一贯的成熟与丰富。
跟随丈夫来到一个荒凉、寒冷的孤岛,对习惯了法国上流社会生活的妻子来说,无疑是困难重重。
丈夫有自己的规则、事业和信念,妻子却无处寻得内心的充实。
于是她开始养花,但寒冷的气候摧毁了她的希望。
妻子和犯了罪的渔夫,在我看来是在相互救赎。
渔夫帮妻子建起了温室,她的那些花儿活过来了,在孤岛上给了她关于生命与美的信心(这些对她来说是多么重要!
记得她一直带着、最后送给了渔夫的红围巾吗?
)。
更重要的是,她对人性善意的期望,在渔夫身上得以实现。
她的善良与博爱,在冰天雪地中,给渔夫、给孤岛上的人们带来温暖,同时也让她体验到最真实的生活。
丈夫的角色很能打动女性的心,对妻子,信任、深爱、懂得、宽容。
可贵的是,没有因爱之深而舍不得放手。
在最基本的价值观上,丈夫和妻子有着深深的默契。
虽然一切勇敢的行动都是妻子作出的,但我相信,妻子的坚定,很大部分来自丈夫一直以来的默许。
所以,与其说最后丈夫是因为太爱妻子而作出了牺牲,不如说他是为了自己的信念。
夫妻之间有着很好的分寸,无论是对对方,还是对周围的人。
有一些画面非常美,摄影师真是值得一赞。
譬如,那匹失去了主人的骏马慌乱的在岛上奔跑,猛然回了头,却找不到方向。
两个男人一个女的故事,上到人类文学史上最经典的作品,下到当下流行的肥皂剧,都是惯见的套路。
《雪地里的情人》也是讲述三角类型的爱情,但左看右看不是爱情片。
幸好刘小枫先生为这类电影找了一个更精准的定位——伦理片。
先说丈夫。
上尉丈夫对拉夫人的感情笃定又热烈,伟大的丈夫不讲条件地愿意为妻子付出一切。
善良的拉夫人保存下来一个杀人犯,并且为他能存活下来而行越来越大胆的事情,都是在丈夫的保护下得以实施。
我想,她的丈夫当然不是不明白自己的妻子和这个杀人犯之间的暧昧,特别是当神父告诉他小镇人的风言风语时,他尖锐地反击,正说明了内心的不确定。
与其说他选择对他妻子的信任,莫过于说他选择了对他妻子的包容。
在拉夫人驾小艇送杀人犯出海港时,他盯着妻子热切的脸,说:“一个男人当然知道他心爱的女人在想什么。
”我相信他的聪明,但人有聪明不够,还要有慈悲。
正好,这是个聪明且慈悲的丈夫。
聪明只会成为解构这个世界价值体系的利刃,解构到了最后,摧毁了自己的信念,把世界还原成了无意义的客体,人在世还有何期盼。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世间不乏智者,他们将这个世界的意义摧枯拉朽般拆解,如尼采、萨特,但他们给予了这个世界芸芸众生以生的希望与意义吗?
没有。
所以在这个世界,更需要仁者,如孔子、耶稣,还有那个推石上山的西西弗斯。
他们给予人的信、望和爱,将世间包裹得沉甸甸的。
所以,我欣赏这个选择为爱而受难丈夫。
直到他死在宪兵枪口下,最后一句还是:“他们不可能伤害我们。
”他们伤害不了的,是我对的爱与信。
再说女人。
拉夫人总是一身红妆,在她出现的地方有一束缤纷的康乃馨,或者花棚里的草叶,还有她手中端捧的绿色植物。
这符号象征生命、仁爱、当然,还有欲望。
这与酒店老板娘的那一身清新单纯的黄是不同的。
她最初因善良的本性挽救了一个生命,但善良的尺度又是她能掌控的吗。
——当她与杀人犯在小小的花棚中衣裙摩挲的瞬间,当她在杀人犯与珍妮结婚时失控地痛哭,当她在橙红的灯下一个字一个字教杀人犯念的时候,眼波流转,情迷意失。
导演镜头一转,一个卧室宽大的床上交缠在一起的男女。
这是个长镜头,半分钟之内除了男女交媾的喘息没有任何声音,直到上尉丈夫说话,才知道这俩人是谁。
这半分钟的静默与模糊镜头是有深意的,它即意指拉夫人意念中对杀人犯的情欲,又意指男女之本质,外在所有的名头、职分、责任都是虚伪的,唯一真实的不过是这潜在流淌的情欲之河,波澜壮阔、静穆,实则孕蓄着无限待爆发的力量。
拉夫人在拯救杀人犯时一定将自己想象成了一个圣母。
她以为自己在行善,但这善行背后夹杂的情欲暗涌在推着她前行,这点恐怕是她自己也不能明了的。
因为这是一个关于杀人犯的故事,前前后后围绕一个杀人犯展开,所以很容易让人想到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
当然,拉夫人就可以跟里面的另一个拯救杀人犯的形象柯秋莎联系起来。
但是《罪与罚》毕竟是古典主义风格,而电影已经属于当代艺术,所以它们在关注人性时又体现出不同的气质。
《罪与罚》中的女主角有着古典主义的整饬与肃穆、单纯与伟大,虽然她也与杀人犯相爱,但这种相爱是旧俄式的爱情,两个卑微又遭到社会遗弃的灵魂的碰撞与依偎。
最后柯秋莎用博大地宗教情怀感化了受过尼采超人哲学熏陶的拉斯科纳夫,让他匍匐在十字街口亲吻地上的黑土。
我爱这种旧俄小说的悲悯,在拆毁人性之后,他们总是仁慈地将你稳稳放置在基督教的天穹之中,让你感知到,即使贫穷、痛苦、受难,你都是受祝福的,你是神的爱子。
本片还是不同的,本片的女主角的悲悯背后纠缠着一种个人的情欲斗争,也是一种情欲的冲击,和对仁慈心理满足的追逐,让她终于一步步将自己的丈夫送上断头台。
最后,也是片头,拉太太站在窗前,目光坚定,“我的丈夫死了,我永远是他的女人。
”不知道是不是对内心情欲的一种忏悔。
我想,年幼的我竟然过早地被旧俄小说中的世界深深吸引,托翁笔下的《复活》《安娜》《战争与和平》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我的人格。
除却书中那片白色雪地上黝黑的森林之外,一定还有一种对苦难的唏嘘,以及对苦难灵魂得以救赎的神秘宗教情怀的迷恋。
相较之下,《简爱》《傲慢与偏见》都显得太轻飘。
再说关于个人与政府的伦理冲突。
这已经不是我自己的体会了,看了刘小枫先生对波兰大导杰仕洛夫斯基电影作品《十诫》的解读,你就可以知道,《圣》不是爱情片,而是伦理片。
两个男人在海上迷失道路,闯入这个荒凉小岛。
电影的开头,两个男人的职业是水手,他们用强健的臂膀把一条目测足二十斤的肥大脂多的海鱼重重摔在砧板上,手执坚刃把鱼开膛破肚。
这个镜头是有点触目惊心的。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人鱼关系,正如强大的政府职能部门与弱小的个体的关系。
两个醉酒的男人游荡到海岛一个居民家中,为这个居民到底是高还是胖这个问题展开争吵,最后杀死了他。
在法庭上,法官紧紧逼问,你为什么杀死了这个男人!
杀人犯突然歇斯底里地大叫起来:因为我们想知道他到底是高还是胖!
来听审判的女人们不解地尖叫起来。
他们无法理解为了争执一个人是高还是胖竟然至于去杀死一个人!
这个动机竟至于愚蠢到无法让人容忍。
他们宁可是情杀或者抢劫。
但是杀人的动机又何来正当与非正当。
两个醉酒的男人杀了一个无辜的居民,与以共和国的名义杀了一个杀人犯,从杀人的事实和其冷漠的本质上来说,都是一样的,都是终止了一个肉体、一个灵魂。
不过是理由不同罢了。
《圣经》中“十诫”第一诫便是“不准杀人”。
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圣经.旧约》中上帝杀人何止一个,动辄一个城池都要毁灭。
比如索多玛。
所以,不是不杀,是不能没有理由的杀。
于是,醉酒男人杀人时没有理由的,故不正当,而共和国杀人是正当的,因为有理由。
但这理由正当与否,又是谁来判定呢?
当然是多数人的意志。
不然怎么会叫做“共和国”呢?
所以政府官员在小酒馆喝酒时,说“不是我们杀他,是共和国杀了他”。
老板娘不客气地询问“那么您就是共和国的刽子手咯?
”官员讪讪地说“不,我不是刽子手。
”是的,就算杀人的理由再冠冕,它也无法抹杀这个结果,杀人,就是让个体肉体与感觉的终结的行为。
而这个行为是和人性深处最深层的本性相违的。
因为我们可以这么想,当一个群体宣告一个人的死亡时,责任灌在群体的名头上,不管这个名头是共和国还是政府。
而刽子手杀人,即使以集体之名杀人,其责任还是落在一个个体头上,这是不堪其重的。
所以电影发展到了最后就是在寻找“刽子手”,政府官员寻找杀人的执行者,以推诿内心深处的自责。
刘小枫先生说“人民民主专政的制度正当性不承认每一个人的生命权利,只承认‘人民’这个空洞指称的生命权利,民主专政的教化对人的惩罚依据的是个人生命之外的历史道德,这种道德的教化习惯了对个体生命的冷漠。
”这个说法已经非常精当了。
最为珍贵的是,导演在拍摄这部片子,不是站在一个道德评判者的角度在论断是是非非,而是一直以一种冷峻色调之下的温情眼光在观照每一个个体。
他关怀每一个个体的无奈、呻吟、凄楚、无助、痛苦,即使他们在别人的眼中看来再道德败坏、堕落不堪。
我爱这种论调。
它让我觉得自己并不孤独。
自己的痛苦并没有在冷漠的概念下被抹杀掉。
在看电影的时候,我的内心深处一直隐约着一股旋律,那是芬兰音乐家西贝柳斯的小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的主旋律。
每听此曲,我能碰触到那种寒冷中弥散的雪雾颗粒。
正如这部电影的开场。
雾气朦胧,世界一片洁白。
我生长在炎热多雨的南国,这里除了疯长的草木、就是耀眼的日光,所以从小神往冰天雪地的世界。
浸入骨髓的寒冷,是可以消解血液中奔涌的热情的。
我仿若又回到了那个站在翠文楼大大的落地窗前观雪的大一时代。
我的MP3里灌着贝多芬皇帝钢协第二乐章。
眼见漫天飞雪,随着旋律将天地渐渐覆盖。
我的所有叫嚣、喧哗、浮躁、萌动,也在这一片寒冷中,渐渐匿去。
燃烧可以,生命就是为了被燃烧的,但总得有个理由吧,为爱,为痴心,为理想都说得过去,但要只是为了灰烬,明知万无可能仍旧一意孤行,那又何必?
完全的没技术含量。
从我而言。
导演浪费了一个绝好的体裁,本来可以好100倍,却被他过度的法国式做作给完全伤害掉。
宽容也好,情怀也罢,什么东西若失去了度,掉在一头里挣扎,就失去了尊重与理解。
奥图尔表现中规中矩,比诺什仍旧是没抓到最合理的感觉,好的是库斯图里卡。
什么破烂片子 根本有毒 还这么高的分 上尉也没性无能吧 女主这是啥情况 明知是个死刑犯还能产生感情 尤其感情来的莫名其妙的快 第一次见死刑犯就激动的打碎杯子 一般人见到死刑犯都不敢靠近吧 这女的是有什么偏好吗 喜欢变态杀人犯?
这个死刑犯一不是因报仇杀人或防卫不当杀人或过失杀人 根本没有任何无辜的点 影片明明白白展示了他抓到神父后就粗暴的捅刀子 二他还肢解了被害者 再酒醉杀了人后还不清醒?
还能继续肢解人体?
就算激情杀人也不至于肢解吧 肢解杀人就是比杀人更恐怖更变态 就因为想看胖还是高就肢解 这是多么变态的心理啊,这要不是文艺片,而是犯罪片不早就被解释为男主是个高智商无感情杀人犯,就跟汉尼拔一样,看人就跟看动物一样,所以杀了只为取乐,只为单纯看看这个人的生理结构罢了。
然后后面大家对死刑犯那么热情怎么可能 一般人见着犯人害怕的都不敢接近吧 就问问各位观众你们敢跟一位肢解杀人犯接触甚至上床吗?
怎么保证他不是个连环杀手?
如果是个普通犯人或冉阿让那样的 女主慢慢产生感情可能还可以理解 但这样的杀人犯我真的接受无能 这片根本三观不正从女主放走死刑犯的那一刻,我真的无语了 她叫善良?
她的善良仅仅针对死刑犯一人吗?
她不考虑下死无全尸的神父有多可怜吗?
她不考虑下他的丈夫何其无辜,她前面就说了死刑犯要逃走的话丈夫就要上断头台,她放走死刑犯时难道就忘了,用丈夫的命换死刑犯的命叫善良?
仅仅因为她爱死刑犯,她就完全不顾别人的冤屈和性命吗,这完全是自私自利的极端利己主义者,她丈夫那么爱她,她也不恨她丈夫吧,凭什么私自放走死刑犯让丈夫担责?
什么叫善良什么叫正义,哪怕女主真的可怜死刑犯,也应该争取终身监禁留其一条命,这样还能有一点点理解,而不是直接放了,觉得杀人不偿命还包庇放走犯人这叫正义?
死掉的神父的正义谁给呢,这片没拍神父家人也真讨巧,死掉的神父没有一个人为他说话,从而显得男主可怜吗?
放在真实生活中,觉得神父家人能接受放过死刑犯,理解女主吗?
这部电影真的太扯了,我不相信没有任何一个人可怜神父,大家都可怜男主要上断头台,没有任何其他声音为神父叫屈?
根本就是故意营造出这么个环境,显得神父的死无足轻重,男主则心善可怜。
看的时候有人刷弹幕说骂的女主的人不懂电影,不懂正义和善良,就请问下男主杀人这点哪里无辜了,杀人偿命不是正义吗,法律判处杀人犯死刑不是正义吗?
难道女主不顾性命丈夫放走犯人就叫正义善良?
怎么向神父的地下冤魂解释女主的行为是正义的?
靠,男主被解除职务,女主第一反应死刑犯咋办。
一个人哪来莫名其妙的对杀人犯的爱情呢,没看电影前看简介本来以为他们之前认识,本来以为女主丈夫性无能,可惜都不是,女主和丈夫还挺和谐,就这么莫名其妙的爱上死刑犯简直有毛病。
我向来非常支持女性思想解放,性解放,查泰莱夫人,上帝创造女人,祖与占,法国女人,这些片子移情别恋的玩弄感情的追求肉欲的渣女们我往往都喜欢的不得了,觉得她们敢于追求真实的情感和欲望。
但绝对不支持这样的,毫无原则的爱上杀人犯,还害了自己丈夫,女主真是自私冷血的让人作呕。
如果现实都是影片这样,杀人犯杀人后干了一两件好事,就有人爱心泛滥要释放,那是多么可怕,那高智商的人每次杀完人干两件好事就免罪也太爽了吧。
网友平时看个新闻什么车祸的过失杀人都嚷嚷着要死刑,有人虐待动物网友都恨不得这人立马去死,觉得虐待动物心理变态会杀人,到这部电影里竟然没几个人喷这个肢解杀人犯?
这个肢解难道不比虐待动物更变态恐怖吗?
以及爱上杀人犯的圣母女主,包庇犯人是触犯法律的,结果最后她活的好好的,丈夫死了,根本没人喷?
反而大家都很理解女主的爱,就因为这是文艺片?
表现这种圣母利己思想的电影还一堆人叫好?
烈火情人那样的感情我可以理解,哪怕女主最后也间接害死儿子,但爱上一个明摆着的杀人犯我不接受!!
最可怜的就是女主丈夫,一次次维护女主,导致最后丧命。
理想国的故事,淳朴的人们组成一个微型世界。
刽子手象征魔鬼;官员们是愚蠢的犯着罪、不知道自己罪行的凡人;渔夫是一个行善、自由并且知罪的凡人;上尉代表社会最上层骑士贵族,为爱与真理,放弃求生机会;夫人是渡人天使。
全片镜头极美,手法娴熟,角色构成鲜明,象征意味极强。
结尾更是体现出悲剧哲学的宗教社会意味,映射出西方人的选择与价值概念。
渔夫与寡妇之爱是肉体层面,与上尉夫人是精神层面。
而关于矛盾点,天使可以不依照法律,而依照自己的情感和感性,送走逃犯,而贵族终究是要为凡人承担牺牲与死去的,负罪的凡人可以追求自由、爱和金钱但最终受到惩罚,更多的凡人继续犯着罪,也有更多的凡人有着善良!!
而世上是本没有法律的,上尉和夫人一直懂得,他们勇敢而追寻自由和真爱,也因此而付出代价。
朱丽叶全片神一般的存在
看这部电影是冲着我深爱的小库哥去的但是我感觉他和这个导演的关系可能很一般哇演就演了似乎也没上心帮他在作品上把把关我感觉这电影说实话个人感觉很烂我没看完因为我看不下去不是剧情没意思而是剧情的莫名奇妙和人物动机的虚假,让我已经没有兴趣看下去,不管结尾如何感人或者他上升到什么深度,开头的半个小时已经把一切都摧毁了。
首先,库斯图里卡的杀人动机,导演采用了倒叙的手法,我们可以看见他杀人时的凶悍表情,他把刀子狠狠地捅进了那小子身体如果在以后的故事里或者开头我们可以看见小库是一个残暴或者冲动易怒的人那也许我可以相信他会在打斗中失手杀人注意是打斗中!
但是倒叙的时候,我们看见后面有一个人紧紧地扼住了被害者的脖子,可以说被害者虽然拿着刀子但是也已经被制服了,小库本来也不是寻仇的,他不管喝的多醉,都不可能抢过刀子捅进被害者的肚子。
如果经过了一番搏斗,比如《空中监狱》里凯奇在开头为保护自己的妻子,搏斗中下手过重,这我们都可以理解。
但是这里我就理解不了。
小库对被杀者没有仇恨,也不抱有政治上的分歧,也不是贪财,小库杀他,在我看来根本就是件很无聊的事,后面的剧情里,我也没有看见他对失手杀人的忏悔,也没看见他对即将面对的死刑的恐惧。
相反,他去做了很多帮助别人的事,那他做这些事的动机呢?
是忏悔?
还是想在最后的日子里活得有意义呢?
还是因为上尉夫人的美貌,她要做什么,他就做什么?
再说上尉夫人,比诺什是很漂亮,演的也挺好,但是剧情力量不够,演的再真也白扯,我就不明白是什么能让一个养尊处优的上尉夫人,突然就对一个死刑犯产生了兴趣,我不是不相信这样的爱情,但是前面要有很多铺垫才真实可信,比如她本来很鄙视和厌恶小库,让小库去帮他收拾花园或者干活做工,但是随着接触,她发现小库很可怜,发现了他身上善的一面,发现了他特有的男性魅力,然后再一步步地推进,她开始帮助库斯图里卡,这样我可以接受。
或者如同《射雕》的包惜弱一样,从小就对小动物疼爱的要命,尊重生命,或者有很崇高的宗教信仰,我也能理解她对小库爱护的原因。
再或者,如同《钢琴课》一样,上尉是一个很事故的很圆滑的官员,贪小便宜,没有大男子气概,然后小库的野性不羁将她深深吸引,我都能理解。
结果呢,小库第一次出现在上尉家,比诺什就跟他妈性饥渴憋了好几百年后可下子放出来似的,劲儿劲儿地往小库那够扯,上尉本身也是一个很帅的男人,男子气概不缺,野性不缺,性能力也不错,没事大草地上都能来一炮,那比诺什一下子就被小库吸引的原因呢?
动机呢?
反正我是莫名奇妙,我觉得小库第一次被叫进上尉家,比诺什紧张地样子,感觉倒有点儿像上尉在玩换妻游戏。
上尉夫人,她应该不是个傻子,影片里已经表现过百姓对她和小库的关系引论纷纷窃窃私耳了,那么,你难道不顾及你丈夫的面子吗?
更何况在这个小地方里,上尉,是一个很有地位的政府人员呢???
还有上尉!
我就不明白一个情节:他拿起自己老婆的衣服闻了又闻。
这是干嘛,导演是说你想表现上尉很爱自己的老婆吗???
他俩要是新婚我都忍了,但是影片里没说。
那么自己的老婆,只要他想,他有那能力,一天跟她上一百次床都行,肉体都随便拿了,这时候又没感觉到夫人和小库间微妙的关系,那你拿自己老婆的内衣闻来闻去的,不觉得太矫情了吗?
表现疼自己老婆的方式太多了,咱说个最俗气的,买个礼物偷偷放到老婆的化妆盒里,这个细节我也能理解,闻衣服,确实不是闻丝袜,但是我第一感觉就是,这上尉他妈的咋跟个色情狂似的呢。。。
哎呀,后面没看,不说了,可能人家在后面把前面这些都给圆上了不一定嘛
(硬着头皮写一次“影评”...)整部片子细节拍摄特别棒。
说起来,其实这个故事放现代文明社会真是有些荒唐,我确实也不同意拉夫人的做法,但又很敬佩她为其信仰而勇敢抵抗,也佩服监狱长对妻子的伟大的爱与不向权势低头的勇气...人们对法律的“践踏”,也是很可悲...这部片子,有它小众的道理,还是有值得深思的点...
一场漫无目的的奔跑,虽然早就在起点处就已经深深的知道除了终点叫做死亡外,这场奔跑没有任何的意义,但是,他们还是如此义无反顾的跑到了最后,然后,等来了雪白中的点点腥红。
痛苦的拉夫人,她的爱情最终让她变得一无所有,到头来却失去了两个最深爱的男人。
可是,在奥古斯特,那个圣洁的囚犯的眼中,她终究只能是以引导者和救赎者的身份出现,虽然他们可以在雪地里漫步,在油灯下朗读,隔着狱门亲吻,可这依然挡不住拉夫人在他的婚礼流下的痛苦的泪水--他们永远不能做恋人,永远。
电影拍摄得异常干净,大海,雪地,素净的礼服,白色的异域情调构成了画面的全部,可是,永远不会在天空中散去的阴霾却似乎早就预示了这白色的背后代表着哀伤与死亡。
虽然从电影开头,拉夫人倚在窗台边那个镜头里传出的伤感的提琴曲就已经预示了故事的悲剧基调,但是,俗套却与电影无缘。
有关感情的故事,但是并没有那些充斥着肉欲的出轨与偷情,正如拉夫人与奥古斯特的感情复杂而内敛,拉上尉也不是一个简单的感情的受害者或是畸变者的形象而登场。
在悲剧的故事里反复的诉说着关于人性之善,这才是这个故事真正的亮点。
当然,这种被讥笑为不合时宜的道德说教或许并不适合这个年代。
所以,这故事更应该属于十九世纪的小说,而不是二十世纪的电影。
只用一两件事,一两个场面,从来就不能把一个人精神的救赎完美的描述出来。
但是,无妨。
宽容,牺牲,博爱,服从,当这些只能被人们用“理想化”修饰的词语的光芒真切的在这个故事里闪耀的时候,任何冰冷的心脏都会被打动。
这就是古典之美的力量,这就是救赎与赎罪的力量。
手指轻微地碰触更叫人心动而不安,更有狂喜的感觉。
他们互视着带着轻微的笑意,他带着崇拜与倾慕的眼神扫过她高挺的鼻梁和她风情万种的眼角,她则享受着单纯的快乐。
他爱她,那爱是神圣的,高洁的,就好像说出口也是玷污了这爱,在他心里,她是一块圣地。
他可以爱她吗,"不可以!"他只能崇敬她。
他们永远不能做恋人,永远。
或许,每一个人,在超出道德伦理之外,都会有一个爱人,一个情人。
一种世俗的感情,一种圣洁的爱意。
因为陌生而产生了渴望和兴奋。
当丈夫拥抱着妻子温软芬芳的躯体时,丈夫的激动已经淹没了一切。
妻子当然是爱着丈夫的,只有丈夫的无私支持她才不致于倒下,在众多流言蜚语之中,她才可以微笑面对任何挑衅的眼光,那也是一种深沉而永恒的爱,还有什么比爱一个全心爱自己的人更心安?她的爱情最终让她变得一无所有。
情到深处人孤独。
只需要欣赏不需要缘由。
一眼,就注定了他们今后的羁绊。
豆瓣网搞了个“瓣我同行”的观影报告。
我看完有两点印象很深:第一,从我看电影的口味来总结我“我属于娱乐级影迷”。
第二,2014年,我看了六部电影,平均每60.8天看一部。
现在很难看电视,也几乎不触碰电影。
相对前几年的空白来讲,今年看了六部电影都算是多的了。
今晚躺在床上忽然失去了看书的欲望,笔记本倒在手边,于是再次浏览那些就像扔进“收藏”就再也不去关注的,那些曾经被我标注为“想看”的电影。
一共有77部想看的电影,大多都是看到别人看过之后在兴趣产生的瞬间点下“想看”然后就束之高阁了吧。
我在这77部电影间来回逡巡,最后将目标缩小到上面标注了“可播放”的那部分电影,最终按照豆瓣给我下的娱乐影迷定义,选择了爱情电影《雪地上的情人》。
好吧,其实主要是我喜欢朱丽叶•比诺什。
看到最后还是忍不住哗啦啦地流眼泪,老公在一边打游戏打的欢畅热闹,听我重呼吸地擤鼻涕头也不抬地问“啥电影嘛,有这么悲伤吗?
”我边擦眼泪边答道“其实不悲伤啊,是我泪点太低了。
”故事是根据1850年发生在靠近加拿大北方纽芬兰一个叫圣皮耶法属小岛的真实故事改编。
渔夫尼尔酒醉后杀了人,根据法国的法律,他被判断头处决。
然而,小岛上既无断头台,也没有刽子手,于是在等待刑具的过程中,尼尔得以苟活。
负责羁押看管他的上尉的夫人是个热情独立,思想开明的女人,她得到深爱她的丈夫的允许后,在行刑前对尼尔进行改造。
故事很简单,导演描述的手法也不奇幻,因为不论改造结果多么有成效,结局是注定的,只能叫人唏嘘。
多少次,上尉远远地凝望着那片辽阔的海一遍遍堵住自己想要探索答案的心。
在所有关于他夫人和尼尔的流言蜚语面前,他选择沉默忍耐和坚持信任,他誓言他的夫人的问题由他自己解决。
“怎么忍心怪你犯了错,是我给你自由过了火;怎么忍心让你受折磨,是我给你自由过了火,如果你想飞伤痛我背。
”《过火》这首歌里的歌词恰似上尉唱给海的呐喊声。
在影片最后,上尉靠在门口无比哀伤地对妻子说“来了艘新船”。
这个突来的船并非像以前运送尼尔刑具的那艘船从启程就备受关注,成为大家谈论的焦点,尼尔的生命句点。
夫人为此挺身而出,四方周旋,只为争取到尼尔生的权利。
她甚至把从上尉哪里听到画外音用来坚定帮助尼尔出逃的决心。
当她和尼尔打着包裹计划出逃时,岸边上尉久久凝视着夫人。
夫人一身红装,就像是一个即将出嫁的新娘。
夫人不禁疑惑,“你那是什么眼神?
”她知道他知道她的逃跑计划。
他知道她并不知道她的行为将给他带来什么灾难。
但他什么也没说,他淡然一笑,他说“一个丈夫看他深爱的妻子的眼神”。
他就是这么放纵她的行为,一点也不想拂逆,这也是他爱她的方式。
夫人当然明白。
她转头和尼尔摇着小船义无返顾地离开,她不知道在她拥有这个男人所有纵容的爱时,她才可以这么飞蛾扑火地去做一些她想做的事情。
而现在,眼前这个为她遮风挡雨的男人说“来了艘新船”,这意味着他们的生活会有影响,她哭了,说都是我害了你。
上尉却平静地说“我该去换衣服了。
”温瑞安在《四大名捕》里说,阳光照进枯井里,就知道了黑暗的温柔。
在无法改变的结局面前,是否让人怀有无望的希冀更像一份更加残忍的慢性扼杀?
尼尔坦然地报名去运送他自己的刑具,因为不管温柔乡再美,也不过是梦境,属于他的只有黑暗的未来。
夫人要为黑暗中的尼尔造梦,上尉对她的宠让他毫不犹豫地协助了她实现这个梦想。
尼尔只能在梦境里再把夫人奉做一个神圣而遥远的梦,所以她问他“你为什么对我百依百顺”。
他什么也不答,他的这个生命不过是一个梦境的容器,但它却无情摧毁了为尼尔造梦的夫人背后的另一个男人。
这部电影译名为《雪地上的情人》,我觉得其实还不如直译为《圣皮埃尔的寡妇》更贴切。
情到深处人孤独,从字面理解,重点也就在于孤独。
寡妇更能揭示她曾被深爱却不得不失去爱的身份。
当她的男人从容地站在一排枪前时,他毫无怨言,毫不后悔,而在枪响那刻成为寡妇的那个女人将怀着惦念,孤寂终身。
这是部爱情悲剧,我不得不感叹爱情绝不是简单的以身相许,但最高境界是以生命相许。
库库出演
他做这一切都是因为爱你!白痴女人!
全程被丈夫帅昏,le pont的男主。唔,还有布列塔尼同颜色的海。
看这样调调的片子总是不厌倦
对茱丽叶·比诺什演的女主印象特别深刻。眼神。他丈夫的感情伟大到我有点无法理解...
这部片子里也有奥图呢!比诺什这儿的表演也令人印象深刻。9 out of 10
按摩的时候随便看的,倒是看进去了…相对什么无私的爱,我更认同上尉是m的设定…
电影对法律、道德以及情感之间的度掌握得很好。无论是上尉还是上尉夫人,都非常善良与包容,但也正因如此葬送了一切。p.a.没想到老库那么会演。
喜欢朱丽叶 比诺什, 很有深度的女人~我喜欢那种在看后让人心里持续思考很长时间或者感受能在心里存积很长时间的电影,这部是
基于个人喜好就只给三星吧 题材很有意思可是觉得各种动机不足 看得没滋没味
朱丽叶比诺什是天使
两种译名我都喜欢。
我对法国女人的好感来自朱丽叶比诺什和阿佳妮。
感动,惆怅,伤感。带来美国大片式的感动。
拉夫人、上尉和囚犯的三角关系幽深复杂。她爱丈夫,也爱囚犯,但对后者不如说是柏拉图式精神恋爱。所以,她帮他娶妻生子,主张赦免死刑。上尉对这些看在眼中,却坚定站在妻子一边,最终得罪官员被叛国罪。拉夫人深爱的两个男人都难逃一死,这样的爱不易理解,隐忍、牺牲、成全,为理想,为人道。
一生只爱一次的人是肤浅的,他们把那叫做忠贞不渝,我却叫做习惯性懒惰或是缺乏想象力。情感生活的忠贞不渝就如同智力生活的一成不变一样,简直是承认失败。 ------奥斯卡 王尔德 真正的爱是一种善 是一种博爱 婚姻那只是一种枷锁
说崇高和无私就没意思,就是一种奇异的微妙的虐心的关系,我以前到底是看了一篇什么文章才想看这片呢?
她本以为能救一个心地善良的囚犯 没想到不但事与愿违 更牵连了深爱自己并且宽容的丈夫 两个如此爱她和她爱的人离去 对她而言是怎样的悲哀
情与法,永远无法分得清的矛盾关系,如果一个坏人改好了,就不用接受惩罚了吗?而且在情感面前也要保守自己的界限感,避免逾越!
如果是被冤枉的主题才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