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金山的最后一个黑人
The Last Black Man in San Francisco,何处是吾家(港)
导演:乔·塔尔博特
主演:吉米·费尔斯,乔纳森·梅杰斯,丹尼·格洛弗,蒂琪娜·阿诺,罗布·摩根,迈克·艾普斯,芬·维特洛克,索拉·伯奇,托尼娅·格兰茨,迈克尔·J·格温,杰克·汉森,卡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9
简介:故事围绕旧金山最后一个,也是即将消失的黑人社区展开。一个黑人男子(吉米·凡尔斯饰)和他的朋友(乔纳森·梅杰斯饰)为找回属于家族的归属感,他们决定买下属于自己家族的房子。详细 >
画面摄影配乐真的太棒了,两位主角表演也很好,其他差点意思
看的时候一直觉得这是真人吉卜力
讲述了旧金山黑人社区面对的故事。。
I got five on it, 本周第二次
摄影很厉害,色彩浓重,好多近景镜头,有关黑人在一个城市找归属感的故事,想留下却无处为家,剧本好无聊,“如果你爱一个城市,就在那买套房吧!”
一则家族史与城市史的寓言,一次记忆与现实的互动,一场有关占领与离开的冒险。当回忆无法再附着在具体的物之上,个人生活仿佛也被连根拔起,对城市的留恋无所依附。来时他沐浴阳光,在蓝天白云之下拖着父辈的杂物装饰老屋,去时只身一人,在阴云密布下于海浪中孤舟远航。这个镜头太诗意了。
很trippy,消弭了痛苦,纯粹的迷失。他对街车上抱怨三藩的女孩说,“你无权恨三藩。你只有爱她才有权恨她。”女孩是《美国丽人》里饰演女儿的Thora Birch演的,寥寥几句台词几个表情,便与《美国丽人》的角色无缝衔接了,连她旁边的闺蜜也像复制过来的。
Need more films on gentrification 但还是更喜欢blindspotting
关于黑人的身份认同问题,可惜我不是黑人
是那种对肉眼最友好的画面,柔光,微微黄的滤镜,四角虚化。导演很喜欢的一种镜头是先对准一张脸,然后慢慢zoom out转到一个宏大的场景,略微的慢镜头,或者反过来zoom in。导演执着于每个画面的构图,每个镜头都像画一样(I Drink Wine的mv是Adele生涯美学的巅峰,尤其是结尾几张手绘的分镜头,不过其实和Adele没什么关系),好似是那种“关于一个城市的记忆”,给你呈现边边角角,以及导演出神的时候眼睛框进去的画面都是什么样的。有好多个地方都像30年代绿野仙踪那种过家家的感觉,是周围布景比起人物相对较小,并且紧凑,像是小朋友最期待的场面。Mont写的那部剧才叫真的“私人化”,所有相关的人都已经聚集在了现场。
三番版,文艺版的《寄生虫》。太喜欢本片的音乐和摄影了。
拍得实在沉溺冗长
名字不错,剧情…
想传达的东西太多,但无奈编剧太凌乱,剧情太散。摄影构图还比较符合美学,但是并不能弥补剧情的不足。
有点长 看到后面的确有点累 但很喜欢这种献给城市的情歌 对城市景观、建筑内外的凝视都充满了爱 为自己的家努力争取却忘了自己骗了自己 当城中只剩下Mon一个人 当Jimmy在大海中逆着海浪划着小船 奋斗无果的伤感更加强烈 “你爱过这个城市吗?如果没有爱过,你就无法恨它”
导演表达旧金山最后一个黑人社区的故事,但是这个电影名给我的却是最后一个黑人,多处镜头荒诞,环境萧条,影片节奏舒缓,导致昏昏欲睡,前半小时还没有把这个故事主体框架勾勒好,叙事不明,看到中间出来一条四只眼睛的鱼才catch my eyes
开场一段时间画面剪辑我特别喜欢,全片摄影和配乐很棒。因为占房的这个故事真的太简单了,观感有点无聊。
影像上非常突出,摄影、剪辑、配乐俱佳,“如果对于一个城市没有爱,何以谈恨”的故事主题也算鲜明突出,可惜三段式叙事不够紧凑,中段的冗长尤为明显,多少影响了观影节奏,不过做为新导演作品还是很不错 ★★★☆
这部片子连续数月在旧金山各大影院循环放映,导致我一度认为是城市宣传片…它把一件事讲得很好,归属感。今天Q&A见到了导演,得知主创和团队里很多人是旧金山本地人。
视听享受,导演的风格非常个性,开场那一段剪辑帅到飞起,一切都在为这种个人风格服务,拍出了旧金山最后一个黑人的归属感。没有政治正确,只有对一座城市的爱和自己的归属感,搁在如今的大都市里,不过是一个另类的“我想有个家”的故事,Emile Mosseri的配乐是我今年听歌最棒的一张原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