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站搜索 inkfilm 可查看视频版1 画幅切换的意视影片中穿插着不同画幅的影像,有的是真实的历史影像,有的是做旧的新素材,除了制造视觉上的复古感,更深层的用意也在伊丽莎白的日记中浮现出来:画幅的切换或许意味着现实与虚幻、过去与现在的交织。
旧影像中的人们构成观看者生命中的碎片,在梦中得以延伸,构成巴黎城市气息的一部分。
电影是造梦的艺术。
导演米夏埃尔·艾斯用摇曳迷离的音乐、虚实相间的光影编织出一场梦境,带我们回到上个世纪80年代的巴黎。
整部影片就像一曲为这座城市轻声吟唱的温柔夜曲,充满对往日时光的眷念与深情。
德州巴黎 海报迷影情节是属于法国电影的浪漫,三个孩子去电影院,墙上张贴着《德州巴黎》的海报,是德国新电影运动四杰之一的导演,维姆文德斯的代表作。
三人因错过尼古拉斯·凯奇主演的《鸟人》而偷偷溜进去看侯麦的《圆月映花都》。
这部上映于1984年的电影,片名的含义是月满之夜,也是一个讲述巴黎的故事。
导演将其中的一段插入影片当中。
塔露拉看电影的神情少年们观影时的神情总是专注而痴迷,荧屏上的光照映在他们的脸上,忽明忽暗,如梦似幻,仿佛在重现导演本人的少年时代——身为埃里克·侯麦的粉丝,今日的造梦者曾是旧日的梦中人。
然而,梦境与现实的相互编织,只是用他人眼中的碎片制造出来的一种想象,就像房间旧镜子上的阴影。
离去的人们已经离去,往日的时光已成过往。
四年后重逢,马蒂斯告知塔露拉电影的女主角在三年前因心脏病突发逝世,少女震惊、失落。
为世事无常,为青春易逝。
或许,相逢之时,不问来处,不问归途,触摸真实的感受,爱身边具体的人,抓住这仅有的、能把握住的确定性。
因此,最后的一幕,1.37的画幅变成1.85,似乎是说,真亦是幻,幻亦是真,人生忽如寄,抱紧眼前人。
2 情绪与色彩的呼应影片中使用大量的冷色调空镜呈现夜之巴黎,弥漫着淡淡的疏离感。
冷色调画面也用来展现人物内心的忧伤、游离和孤独。
塔露拉第一次离开后,马蒂斯去找她,发现房间空了,从马蒂斯的房间到塔露拉的房间,画面完成了由暖至冷的色调改变,也暗示着马蒂斯的情绪的转变,此时的镜头是静的。
暖色光出现在白天和夜晚的室内,让人有种被温暖日光包围的感受,镜头多是动态的,呈现出人的互动,对应的情绪更多是积极热烈的。
非现实主义的强烈的柔光,糅合着那些柔弱的声音与色调产生出了一种迷幻、梦境般的感觉。
此外还有多处冷暖色调的对照,室外微冷的巴黎晨曦,室内的暖色装饰,也形成了主角内心世界与外部世界的空间对照。
片中多次出现蓝、白、红色光源,水面的波动,不仅仅是色彩对照,也是少男少女的心之涟漪,还是明晃晃的法兰西印记。
大量相同场景的不同镜头对比凸显出人物不同阶段的不同心态。
画面的色调是画中人心境的外延。
3 夜旅人的多重含义电影的法语原片名,意为夜晚的旅人(Les passagers de la nuit),巴黎两字是中译名加上的。
在故事中,每个人都兼具主人和客人的双重身份。
丈夫埃里克变心离开,是伊丽莎白婚姻的过客;塔露拉偶然出现又离去,是马蒂斯青春的过客;儿子和女儿长大后纷纷离家,是伊丽莎白生命中的过客。
然而他们一家最终都要离开不属于自己的那套房子,他们和塔露拉一样,和街道上形形色色的万千人群一样,都是巴黎这座城市的过客。
事实上,无论是对于巴黎,还是对于这个世界而言,每个人都只是过客,是外来者,是夜旅人。
当我们意识到这一点时,怎能不感到孤独
难眠的夜晚,伊丽莎白时常站在窗前抽烟、收听深夜电台,她的窗外有一座令人瞩目的红色大楼,建筑外墙上是密密麻麻的窗户,这个场景让人想起《了不起的盖茨比》中,尼克从窗中往外望去,说道:I was within and without, simultaneously enchanted and repelled by the inexhaustible variety of life.菲茨杰拉德《了不起的盖茨比》I was within and without.身在其中,又身在其外。
或许,这正是对个体与世界关系的最佳描述。
当意识到我们并非生命真正的主人,存在的困境就凸显在我们眼前。
海德格尔认为,人是被抛入这个世界的。
被抛入到这个矇昧、混沌的世界中,必然会感到迷茫、孤独、无所适从。
但是如果我们能够走出自己的封闭空间,发现他人在同样的孤独和恐惧中,我们对孤独的恐惧就会转为对他人的同情,使我们不再那样惊慌。
——欧文·亚隆《存在主义心理治疗》因此,电台主播为婚变的伊丽莎白提供一席之地,伊丽莎白捧起坠落的小鸟塔露拉,既是助人也是自助,正是这些温情善意,在巴黎深沉夜色下点亮了星星灯火,温暖了旅人们的生命。
故事的最后,伊丽莎白接替了生病的主播,为倾听电台的夜旅人送上善意的承托,因为太懂得孤独的感受,所以她能理解他们,为他们提供精神的抚慰。
伊丽莎白的低声絮语,如同塞纳河中的温柔波涛,用柔情的力量,渡载生命中的种种苦痛,抚平岁月的伤痕。
电影中多次cue到侯麦电影,其中《圆月映花都》女主演帕斯卡·欧吉尔是那个年代的巴黎女郎的代表,Talulah的精神寄托,她在片中造型也和帕斯卡·欧吉尔很相似。
从侯麦这个时期的电影能看到《巴黎夜旅人》的一些些背景,mark《侯麦传》里相关的段落:(夜旅人电影的时代背景)
《巴黎夜旅人》中的电台“从这个角度看,《圆月映花都》堪称侯麦最具自省性质的影片,同时也最称得上是社会调查。
它所反映的时代是密特朗执政初期,自由电台诞生,xing解放运动高涨,五月风暴之后仍遗留的禁忌此时也被抛到九霄云外,各方各面的出格之举无所不用其极。
”(帕斯卡·欧吉尔的行为和思想影响着电影里Talulah的生活)
帕斯卡·欧吉尔在电影《圆月映花都》自己的小公寓中
《巴黎夜旅人》中的Talulah“侯麦想使影片既具有特定风格,又能抓住现场细节,这两点在《圆月映花都》当中达到绝妙的平衡。
首先获益的是演员。
鲁奇尼凭借这部影片从阴影走向光明,他自从出演《帕西法尔》以来,似乎甩不掉无聊的知识分子形象,现在终于被机智风趣的知识分子形象取而代之,由此给他带来持久人气。
当然还有帕斯卡·欧吉尔,她接受了无数采访,收获威尼斯电影节奖项,成为1984年巴黎女郎的绝对代表。
拍完《圆月映花都》之后,她片约不断,也不忘谈情说爱。
人们抛给她五花八门的问题,赞叹她位于巴黎中央市场的时髦公寓(她与影片海报的设计者本杰明·巴尔的摩在此同居),邀请她参与电视节目《今日女性》的录制一那期节目的主题是‘漂泊的爱情',欧吉尔赞成露易丝脆弱的乌托邦幻想。
”(知道欧吉尔去世时Talulah伤心流泪,好似是一个时代结束了,Talulah的生活也要有改变了)
电影《巴黎夜旅人》“1984年10月25日,侯麦搭乘地铁前往皮埃尔·卡斯特的葬礼,途中遇到一位朋友,对方告诉他帕斯卡·欧吉尔去世的消息。
他赶紧回到菱形影业办公室,杰姬·雷纳尔听到他悲痛的哭喊声回荡在楼道里。
媒体和朋友们后来了解到事情的经过:两个月以来,《圆月映花都》获得的巨大成功使欧吉尔处于兴奋欢愉的状态。
事发前一晚,她在皇宫(Palace)夜总会参加晚会时服用了麻醉剂。
夜里她心脏不适,伴侣未能及时求医问诊。
她的去世令侯麦悲恸不已,他亲自主持葬礼,似乎身兼逝者的鳏夫一慈父的双重角色。
”
一些小点来看片中Talulah这个角色。
“会有别人眼中的我们,那些碎片,我们曾以为我们瞥见的,我们的碎片,会由我们的梦来滋养。
我们从来都不是相同的,每一次,我们都只是外来者,是夜旅人,是他们的想象,就像被留在房间里的旧镜子的那些脆弱的阴影。
”
阳光照进虚空,透过窗映下过往的剪影,一段一段陈旧的老片段,人生就是由这些片段组成的吧,这些片段也会在某些特定时刻回光返照。
想起之前和朋友说,我们其实永远也不是完整的,每个相遇的不同的人的记忆里都活着不同的我们,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在和他人的故事里交出拼图又获得另一张拼图,而这个拼图永远不会被填满。
塑造与被塑造,即是意义,slide,stay… 我们是由碎片组成,人生也是一段段剪影的拼贴,那爱呢,“我懂你爱我”这句话也让我思考爱是什么,爱也是火光一束,闪耀后又熄灭吗。
但我想,爱是与外来者造的浩大的梦,是红色,白色,蓝色交织的梦。
爱或许是不同个体的碰撞又偏离,但如果那份爱被懂得,爱也将与我们永远共存。
感性又共情的夜旅人们,只是过客又如何,继续去梦里和他人相遇吧。
从《阿曼达》到《巴黎夜旅人》,导演米夏埃尔·艾斯深谙以小见大之道,天才般地穿透时代的层层迷雾,消解高高在上的宏大叙事,将镜头拉向被时代环绕、包裹的普通人。
不似前作将影片背景置于恐袭频发的当下巴黎,《巴黎夜旅人》用碎片的历史影像和富有时代印记的电影符号引领观众重返星光熠熠的八十年代,在迷人的夜色中,我们都是梦中的旅人,体验着氤氲变幻的密特朗时代。
而相同的是,米夏埃尔始终带着无尽地追忆和情怀,回望并关注逝去的、但群星闪耀的时代,时逢殖民主义遗留的种族歧视问题和泛欧洲的经济危机爆发,法国陷入无休止的骚乱,使得本片更显适时和恰当——在左派胜利的八十年代法国,人们涌上街头并非为了抗议或引发骚乱,而是庆祝和传达喜悦,这与当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同时,《巴黎夜旅人》更是毫不掩饰得对埃里克·侯麦进行致敬:侯麦式的色彩搭配、几乎像从侯麦电影中走出的角色(敏感、脆弱但不寻常的伊丽莎白)以及对《圆月映花都》的提及与互文等等。
或许当下是一个日趋分裂的世界,但《巴黎夜旅人》中城市边角的午夜电台、置于一隅的黑胶唱片以及放映着《鸟人》等影片的电影院,无时无刻不在提醒我们:我们曾拥有过如此闪耀的黄金时代。
我们被流放到城市,在城市里生活,在生活里流窜,每一个场所都可能留下我们的碎片,我们也因此从没完整过。
我们跟世界不是互选的关系,只是世界单方面地点兵点将到我们头上,它说:来坐坐。
却没告诉我们,我们终归是在夜晚路过世界的孤单的过客。
火车站、巴士站台、海边、飞机场、电梯、小区门口、写字楼停车场……那些我们路过的地方,是否都留下了我们自己觉得不普通的故事呢?
这些胡言乱语是我看了《巴黎夜旅人》想写下来的。
《巴黎夜旅人》节奏很缓慢,是舒服的那种缓慢,像一个旁观者,在娓娓道来一个女人-伊丽莎白在离婚后那几年的生活,但故事并不是围绕伊丽莎白一个人的,也没有女主逆风翻盘的故事性,它像一个睡前读物,有一个沉稳的声音在耳边流淌,向观看的朋友讲述着伊丽莎白普通的生活会有哪些普通的变化,从而进入到另一种普通的生活。
我们不都是这样么,在我们以为生活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时,从旁观者眼里,其实不过是从一种普通的状态流进另一种普通的状态。
当我们回过头看,往事也都成为小事。
伊丽莎白的女儿成年后,搬出家;她的儿子想成为一名诗人,也遭到出版社的退稿。
每一个年龄要经历的,在伊丽莎白的两个孩子身上也漫不经心地表达着,有关独立和梦想,只是悄悄一笔带过,它们不重要了,也将变成搭载生命列车上,年龄到站而盖的戳。
伊丽莎白丈夫出轨,自己被离婚后,她找的第一份工作,在第一天上班就被开除,因为没有保存文档,伊丽莎白虽然是两个孩子的妈妈,但也是职场小白,她急需一份工作维持家庭的开支,也管不上是什么工作了,即使可能是自己不适合的文员。
即使爸爸告诉她,她有感性、能与人共情的特质,即使自己读书学的是心理学,只是武器丢掉很久,已经忘记自己还曾有这样的武器。
习惯听深夜电台的习惯,意外让她得到了下一份工作,成为电台的接线员。
前夫没有给抚养费,伊丽莎白同时还去图书馆做了兼职。
这两份工作推动了伊丽莎白的生活。
她收留了无家可归的少女。
遇到了互相心仪的对象。
自己的儿子跟少女产生了感情,少女内心的自卑让自己无法敞开心扉去接受伊丽莎白的儿子,所以自己被收留的某晚,与伊丽莎白的儿子发生关系的某晚,第二天不辞而别,后来又重新回来,被伊丽莎白的儿子正式表白后,又离开,没再回来。
一段一来二去没有结果的情愫。
有时候,生活不像上台阶,也不像平地往前走,之所以给我们一直向前走或者向上爬的误会,或许来自时间的流逝、年龄的增长,让我们误以为自己也有所成长,自己的境遇应该有所好转。
“别担心了,一切都在往好的方向发展”。
这话我们很熟悉吧?
其实并不。
一直到结尾,伊丽莎白的前夫要卖掉她们住的宽敞舒适的房子,伊丽莎白不得不搬家,找一间自己能负担的公寓租下。
事情并没有在世俗的判断标准中有所好转。
只不过,此消彼长,她的孩子很好,她现在的爱人也很好。
只是,「如果我,不曾走过这一遍,生命中,还有多少苦和甜美。
」
我们不过是碎片,被生活割裂成很多块的碎片,这一块裂纹明显不代表旁边那块也欲将瓦解,那一块可能很牢固、光泽也很明亮。
这是每个普通人的生活,平静如水,偶尔泛起波澜很快也能平静,就像这部电影,温柔,静谧,伤感、私人……像极了每一个觉得晚上10点之后的时间才属于自己的都市人,在密密缝自己的碎片。
这是法国的八十年代,这是法国人的后现代历史记忆。
叙事始于1981(密特朗当选总统,母亲的婚姻其实已经破产,女儿将成为社会党支持者,而Tallulah流浪街头,深夜广播的音乐……),终于1988(儿子到了年龄,首次投票,密特朗连任,母亲卖掉公寓……)。
也是媒介史,全片穿插历史影像,而连缀故事的,是一种式微的媒介:深夜广播。
也是电影史,在观看中,忘记自己,记起自己。
法国在后布尔乔亚的历史进程中已经走过了相当时期,所形成的经验如今已必然成为回忆的对象。
在这方面,此片完全可以和Ernaux的自传小说互相参照,或放在一起看。
历史叙事的中心人物不可能还是19世纪经典文学的布尔乔亚男性(反)英雄,也不复有20世纪现代主义的精神危机的男性个体,而必须是女性——在动摇中自立的中产女性(别和玩偶之家的娜拉搞混了),与之对位(但并非母女)的是:“无法正常生活”、留在街头的吸毒少女(别和悲惨世界的芳汀们搞混了)。
“丈夫”一次都没有正面出现,虽然通过母女的讨论,我们大概可以脑补出,他事业有成,曾支持着主人公挺过乳腺癌,离异后转向“反动”(女儿的用词,这意味着他不再抱左派立场),算起来,他应该也算68一代,这样回归保守的人生轨迹,很典型……自然也没有父子关系的任何正面描述。
取而代之的是母子关系吗?
想做诗人的儿子,最终(80年代末)从母亲的笔记中发现,最初(80年代初)促成母亲给深夜节目写信的,正是儿时的自己,“夜旅人”出处在此。
内景不会有布尔乔亚的沙龙客厅,而是战后的高层公寓。
外景似乎一次都没有奥斯芒式的大林荫道或经典的老巴黎街角,虽然埃菲尔铁塔总出现在远远的背景中,而两个小年轻掉进塞纳河,水冰凉。
叙事风格在举重若轻间反高潮,极度散文化,但散文自有章法。
法国的后现代讲述有一点倒和经典现实主义传统一脉相承,那就是对“经济基础”的细致交代。
女主向老父亲借钱这一处闲笔,法国人是不会省略的。
至于卖房,那是情感剧主线结尾,不用说,也算老桥段了(张曼玉前夫早年间的那部片子中,也是卖房,不过那是富家三兄妹在母亲死后资产配置……)。
另外,在法国电影中,我们究竟遇到过多少个不断收到退稿信的男青年?
这个俗套真心好用。
这样的电影叙事也提醒我们:“后现代”分期是个筐,但它已经成为了具体的历史经验,而作为社会构造,它再全球化,再美国化,也包含着各不相同的“国族境遇”,意味着差异化的体验模式和叙事可能。
在日本,是后昭和,在德国,是后柏林墙,在法国,是后布尔乔亚、后68。
(我们呢?
是后改开?
)这才是好的主流-主旋律电影吧。
我最初对E的印象,实不相瞒是懦弱的、委屈的,像风中的小白花一样,轻轻一吹仿佛就能使它折腰。
这印象不可否认是充满偏见的,我承认E是善良且坚强的女子,她使我相信,温柔真的是一种力量,莫名强大的力量。
我记得故事的开端,E的家庭遭受变故,丈夫抛弃了母子三人,儿子在前途前举棋不定,女儿对政治怀有一腔热血。
E去深夜电台找工作,当上司对她发脾气时,她独自一人在偌大的房间啜泣,面对同事的安慰,她久久不能对自己的错误释怀。
我心里想,E,你能不能坚强一点,这是多大的事情,这是毫不值得掉眼泪的事情,为什么流泪这么轻易呢。
你看,就像我最初的偏见一样,我觉得E是被保护得太好的家庭主妇,是弱不禁风的小白花,我对她有种恨铁不成钢的感情在,我实在想告诉她,一切没有这么糟糕,但后来证明是我错了,她比我想象中的要,坚强得多。
E的温柔,是深刻的,浸润灵魂的,直达心灵的。
当丈夫离开她时,她说道,丈夫在患病时对她不离不弃,他们婚姻的问题存在已久,但她感谢丈夫,他是那个有勇气说出来的人。
对于抛弃她的丈夫,她在一定程度上是抱着理解的,E是感恩的、宽容的好女人。
当上司批评她时,她自责自己的疏忽,“我在接线时就感觉不对劲,可我......”,她对生活是认真的、真诚的。
对让自己头大的儿子,她委托爸爸得到一本书来鼓励他做诗人,这个母亲是豁达的。
她触摸自己受损的双乳,是自卑的、敏感的。
勇于去约会,是勇敢的,对生活抱有热爱的。
她尽了很大的努力去爱生活了。
我想,如果E真是强硬的女子,可能做的不如现在好。
温柔、真诚,这些有时我觉得过于小白,嗤之以鼻的品质,其实是蕴藏有莫大的力量的。
如果温柔的生活更有力量,我愿意选择它。
时常觉得温柔的人容易被人利用,过于单纯,怎么在这个社会里生存呢, 但E改变了我的想法,温柔的对待与自己不相干的人,与自己相干的人,对待自己,对待世界,热爱生活,是一种强大的力量。
你脆弱,温柔,且不寻常。
走在巴黎的街头,走到影院一抬头,我看到灯光在窗户后藏起来的阴影,它就像你,是极易被忽视的,组成我生活的碎片。
原来我们每个人,都是外来者。
好喜欢法国片的感觉,我太喜欢了,就像回家一样。
很擅长写一件件小事件。
看着儿子载着妈妈在夜晚的路上骑过,真的会感觉好幸福。
但编剧下一秒就接上塔鲁拉病倒了,太搞了。
“一次是意外,两次是巧合,三次,就是命中注定。
”台词预示着二人的命运。
“人们瞥见的,仅是我们过去为了他人所存在的一小部分。
我们的梦也将被他人滋养,从此变得不同。
我们一次又一次成为了美好的陌生人,或是人们想象中的夜晚过客,如同在房间深处被遗忘的老镜里所映出的微弱倒影。
”
虽然我没有去过巴黎,也从没见过你,但我仿佛在塞纳河畔生活了很久很久。
久到我流浪的爱人,在波光中将往事消耗殆尽。
久到,陌生的过客,在深夜的电台,把我当初最知心的人。
我真的认识你,就像一本法国小说提到的那样:“那时候,你还很年轻,人人都说你美,现在,我是特地来告诉你,对我来说,我觉得现在你比年轻的时候更美,与那时的面貌相比,我更爱你现在备受摧残的面容”。
虽然我没见过你,但我想跟你说:“你不知道,你会失去爱情,还有两个叛逆、迷茫的孩子。
最后还是一家巴黎电台答应让你试试接线员,文学才华让生活给你一根稻草,你抓住,被一个陌生的男人骗了,另一个陌生的男人认真牵你的手。
”
我想,念一段从电台中听来的话给你:“人们瞥见的,仅是我们过去为了他人所存在的一小部分,我的梦也将被他人滋养,从此变得不同,我们一次又一次地成为了美好的陌生人。
或是,人们想象中的夜晚过客,如同在房间深处被遗忘的镜子里,所映出的微弱倒影”。
我想,遇见你是偶然的,第二次才是巧合,会不会有第三次呢?
毫无征兆或者就像注定那样?
反正我已经开始为告别写信了:“马蒂斯,其实我宁愿你离开我,因为我不想伤害你,我的心也很痛,非常痛。
我有好多话想跟你说,但我不能说,有时候,我觉得我碰过的东西都会粉碎,或者消失,我希望你永远是马蒂斯。
我常回忆我们在一起的时候,这回忆就像是礼物,只属于我”。
我的城市不流行告别,就在电影里和这些,所有的悄悄断了的联系的,都告个别吧。
最后,要谢谢你,《巴黎夜旅人》,你让我远远的去巴黎生活了很久很久,让我又想翻开法国作家的书,让我感受到生活的爱,人和人之间爱的尊严和理解。
影片重点标注的时间:1981年5月10日。
当日,密特朗当选总统。
1988年,(影片再次标记此时间),他再获选连任至1995年,带来二战后法国经济政治持续复苏发展和世界影响力的巅峰,之后则一直下滑至今。
1980-1990年代法国GDP维持全球占比6%左右的峰值水平。
18岁的Talulah是无家可归的,实体的巴黎夜旅人。
电影会改变她的人生。
Vanda,同是不眠的巴黎夜旅人。
玩个时间游戏:Vanda,感觉上颇似电影人转媒体人,幕前转幕后了。
扮演者Emmanuelle Béart(1963-)将在1991年主演雅克里维特另一部富争议的代表作:《不羁的美女》。
她来自未来。
Elisabeth,精神上的巴黎夜旅人,遍体鳞伤。
必须自我修复。
扮演者Charlotte Gainsbourg(1971-)父母是1970-1980年代席卷欧美的文化符号。
而她本人是英法偏法的后新浪潮电影符号,比母亲简伯金银幕形象更大胆,接过了于佩尔和比诺什的旗帜。
夏洛特的父母:法国著名歌手Serge Gainsbourg(1928-1991)和英国演员Jane Birkin(1946-2023)
巴黎独立电影院Cinéma Escurial是真实的存在,位于巴黎13区,1911年开始营业至今。
1984年,法国电影还在好莱坞全球大潮中负隅抵抗。
法美电影PK:右上:候麦《月满巴黎》1984。
左上:好莱坞《小精灵》1984,1000万美元制作,全球票房超1.5亿美元。
右下:《德州巴黎》1984,法国人认为那是法国新浪潮的德国接棒,仍是法国的荣光。
法美电影相生相克,始终是法国影人的执念。
1984,候麦《月满巴黎》。
Fabrice Luchini向Ogier告白,并嫉妒她与其他男人接触。
影片在此采用戏中戏的手法,表达了Mathias和Talulah的恋情,片中角色(演员)分别是他们的代言人。
1984《月满巴黎》Ogier拒绝Fabrice Luchini的告白,要寻找新的生活和伴侣。
影片中特别提到演员Ogier在1984年突然离世,年仅25岁,对Mathias和Talulah触动很大。
Ogier和Talulah的精神开始接近。
1981,雅克里维特《北方的桥》。
整个巴黎成为Ogier的冒险游乐场。
影片多次暗示,电影将改变Mathias和Talulah的人生,特别是巴黎夜旅人Talulah。
Ogier的灵魂已经附着于Talulah。
Mathias妹妹所居嬉皮风公社。
这里是巴黎夜旅人扎堆之地,未来作家就诞生于此。
打字机也是巴黎的象征符号。
写作是电影的前世。
1951年巴赞创办《电影手册》,1960年代,戈达尔特吕弗候麦里维特等无不从写作开始。
在巴黎, 从Jean Cocteau开始,哪个作家诗人不和电影结缘?
Jean Cocteau著名的超现实主义肖像。
(Jean Cocteau(1889-1963),诗人画家编剧导演,多元艺术家。
从他身上集中体现了法国影人和艺术家的探索精神,可以说他书写了法国电影新浪潮的前传。
)
Mathias从学生时代就梦想成为诗人,没有打字机,没有那么多踌躇的作者,没有电影,就不是巴黎。
妈妈送给他一本厚厚的日记,勉励他不要放弃写作。
虽然他的职业只是公共浴池值班人。
右:《莫扎特传》美国1984,《橡皮头》美国1977,《失衡生活》美国纪录片1982。
左:《德州电锯杀人狂》美国1974。
时至1988,法国电影院已全面被美国对手占领。
离 Luc Besson完成惊艳全球的《LEON》还有6年,离Jean-Pierre Jeunet前往好莱坞执导《异形4》还有9年。
缅怀法国荣光的同时,电影将改变Talulah的人生。
Mathias陪同Talulah试镜。
借此讽刺某些英语影片就是电影的灾难。
法国电影面临衰退,但巴黎还是全球电影最热门的外景地。
影片两度出现Mathias和Talulah于天台夜色迷离中,表达两人面对不确定的未来。
巴黎夜旅人可能有家不归,但是都沐浴在法国荣光之下,实现自我拯救。
法国影人的又一执念:色彩观传承有序,象征法兰西荣耀的三色旗指引灵魂。
1981,《北方的桥》,Pascale Ogier是巴黎的斗士。
背后是被她破坏的巴黎春天百货巨幅广告,对拜物和享乐主义的批判。
1988,Talulah与Pascale Ogier形神合一,巴黎还是她的梦幻游乐场吗?
1980年代是法国和法国电影的黄金时代。
正因为1980年代经济的空前繁荣,巴黎的年轻人才有可能像1960年代新浪潮前辈一样,写作看电影发梦,本片编导一定也紧随其中。
戈达尔电影的巅峰期在他高产的1960年代。
1980年代是雅克里维特与大器晚成的候麦共同的高峰时代。
回归自我的巴黎夜旅人Elisabeth一家人,终于能够just move on。
银幕外,简伯金一家人。
最年幼者是夏洛特甘斯布。
本片作者Mikhaël Hers(1975-)作为法国电影第三代接棒人,将这封情书献给了法国电影, 也献给了以夏洛特为纽带的银幕内外精神传承的家庭。
延伸阅读: 缅怀法国荣光-1: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4335412/缅怀法国荣光-2: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4443022/缅怀法国荣光-3: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4582715/缅怀法国荣光-4: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4652749/缅怀法国荣光-5: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4671278/缅怀法国荣光-6: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4768275/缅怀法国荣光-7: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4939223/
“不寻常且脆弱.”
像是一首流淌的詩歌,緩緩地湧向你,慵懶地包裹你。由深夜起,至日間落,由左派上位贏得大選起,至家庭徹底治愈並接納有家庭傷痕的陌生人落,電影的政治立場既明確暴露又藏在暗處,電影給出的不是一個非左即右的答案,兩邊向彼此靠近的結果,不一定是石頭撞石頭,也可以是心對心的擁抱、掌對掌的繞指柔。
依靠于特定时代背景,很难令人共情。几个都不能自食其力的熊孩子在那瞎逼逼,很是无病呻吟。
如此迷人的怀旧影像
5/10
是我无法欣赏的那种自我感动
好日子就是平静浪漫又温柔,也想回到这种好日子
画面和滤镜真是很美,但故事就是一杯白开水,人物也苍白的不行,8+的分数让我一度怀疑我是不是吃不了好东西了。属于「影评解读比剧本好看」系列。
我有限的有关女性主义的阅读经验大多都来自法国电影,她们无一不柔软、细腻并深深地打动着我。
人物关系的发展大部分被交付给一种吊桥效应的不确定性,堆得太满的bgm几乎一响起来就可以从以往有限的观影经验中条件反射般地建立一种对“下一个阶段”的情绪的预期,但更大的感受是这种毫无冒险,不想露怯“犯大错”的收尾——直到最后一刻都完全被边缘化的旧影像剪辑,只剩下撑起用介质来勾起往昔情结的作用
3.5
感激溫柔的影像、台詞及配樂,讓我在30歲最後一夜感到無比溫暖。
很平淡,或许不是我喜欢的类型吧,感觉一般……
献给爱电影人的散文诗。无关好不好只有喜不喜欢。
我怎么能对一部讲巴黎的片子这么无感
好侯麦。怎么会有这么轻盈的人际关系啊。
电影学院thesis的水平,属于是才华少到令人想说刻薄的话。看时偶尔能感到被一些温柔又心酸的东西触碰了,但大部分时间都悬浮得好像在看抖音,角色塑造是认真的吗?旧影像的使用是自作聪明或者预算太低,哪怕照原样实拍效果都会更好。我前些年喜欢看法国人的这些生活流电影,现在世界的温柔少到连电影里的份儿都被稀释了。OST不错。
强调时代元素、强调新的环境带来新的希望——与《阿曼达》相比,显得有些故作乐观、过度顺滑,也让埃尔的电影逐渐被库奥斯曼恩的《六号车厢》所超越。
不好说氛围营造的手法是否算讨巧,但情境来源于种种故事型,细节恰恰在被拉远的时间里模糊了。喜欢Talulah临近结尾睡醒后流泪那段,它证明了美好的回忆同样也是疼痛的回忆。
没想到又是这丑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