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关于两个沦落香港的最低下层的人的故事。
中年男子汉昌荣(黄秋生饰)因意外受伤瘫痪后妻离子散,他认为人生再没有值得期望的东西,而自己亦不值得拥有任何东西。
年轻菲佣Evelyn因为现实的`原因,成为了一个寄人篱下的工人,放弃了成为摄影师的梦想。
那一个夏天,这样的两个陌生人相遇相识,感情在他们的主仆关系中发芽,然而盛放的,却是灵魂与灵魂之间的尊重和爱。
他们一起经历的春夏秋冬,令他们学习到底要怎样面对人生的四季
微信公众号:moviesss 首发于 MOViE木卫《沦落人》是一齣温情小品,很港很正很窝心。
木棉花开,人间冷暖。
屋邨一隅,主仆相遇。
惟有把全身麻痹或是半身不遂的轮椅大叔,再往前推,上一步走,引为黄秋生本人遭遇,或是香港现状——他们在选择认命的同时,也还能选择予人梦想,加油打气。
这大概是《沦落人》的最大意义。
黄秋生的荒诞遭遇,也是两地关系的一言难尽。
这个左右不靠的老牌演员(实际可能是老左做派更多一些),与杜傻强等人被划入到了无法陪古天乐演戏的阵营。
莫名其妙忤逆了政治的游戏规则,资本又冰冷无情,他没有戏演,差不多就只能靠救济。
最后竟靠得一个寻父视频节目,让大陆观众突然记起,香港还有一名电影演员,叫黄秋生。
这般遭遇,这等心境,再演一个轮椅上,被命运抛弃的男子,对黄秋生并不算挑战。
《沦落人》能在金像奖,再次为黄秋生拿下一个影帝,就因为他的角色,与出没在各色类型片的香港演员,对比太强烈。
你想,周润发演得再好,再潇洒,再无双。
他也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黄金时代香港电影的银幕形象,他是在演大明星周润发。
黄秋生在电影里呢,不用抬步也抬不了步,靠人推着,架着走,有大量语言梗和俏皮话——基本上就是动动嘴皮子。
无论你怎么对他有看法,他在演的,都是一个活生生的人。
这就是香港电影,甚至是大陆电影眼下最缺乏的一类角色。
他被生活压垮,被自己死去的大半截身体麻痹,然而,他还是活得,挣扎着,像一个人。
《沦落人》的关键推动力是摄影术,它以记录时间的标本玻片形式出现。
这种对位关系,正如《沦落人》之于当下境况的黄秋生,今时今日的香港。
爱好摄影的菲律宾女佣,被不少人认为是一个跳脱生活的形象存在。
她既幸运,电影也处理得太过理想。
是否一名女佣,就不配拥有艺术梦想,尤其是在每天制造几十亿照片垃圾的当下,身陷于时间洪流的人类,不再相信还有轻易可以实现梦想这回事,更何况还登堂入室。
Evelyn的爱好,让我想起了薇薇安·迈尔(注:《寻找薇薇安·迈尔》,第87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纪录长片提名)。
终其一生,她做了一辈子的保姆工作。
她拍纽约和芝加哥的市民生活,记录建筑、街道、海滩、花束、垃圾和金字塔。
她也拍自己,虽然她更善于隐藏自己,不愿意让别人知道,她是一名摄影师。
看薇薇安·迈尔的作品,所有人都会震惊于,你、我、他,真的看到过世界?
摄影作为一门艺术,它的真谛就在于,让你重新看到世界,周围再熟悉的风景,原来(会)是这样子的。
Evelyn作品水平如何不重要,重要的是,昌荣认为她可以,并且帮她实现梦想。
反过来,Evelyn也帮助昌荣,去回归依然有亲情纽带的世界。
《沦落人》是一个主仆之间,互相帮助对方看到世界的故事——原有的,或者是更大的。
昌荣认为自己失去了原来的世界,不再有欢乐,身体不能动弹。
Evelyn囿于原生家庭的阻绊,无法追求更大的世界,囚禁着梦想。
对喜爱香港电影的影迷而言,《沦落人》就是一部引领众人去看今天香港的作品,买个菜的讨价杀价,都被处理成调皮的人情味。
公车站,步径道,小公园,菜市场,一半生活一半梦想的创作脉络,或可以往前,一直追溯回方育平的《半边人》。
不过,《沦落人》也有结尾模糊的问题。
主人与菲佣的主仆关系,迅速达成理想,到最后三分之一又变得过于暧昧不清。
尤其是黄秋生幻想自己站起来,大步跑过去救助Evelyn,《沦落人》的男女情愫,似乎又再明显不过。
正因为男女主角知道彼此不可能,观众也知道完全不具备现实条件,《沦落人》偏要在结尾部分,反复制造你我相知的甜美画面,看来看去,就有点糖水片的意思了。
毕竟说个实话,我还是喜欢黄秋生和李灿森那些暗戳戳,无伤大雅的小阴暗。
Evelyn在现实中确有其人
没在大陆上映,这电影就像一场细雨,悄么声的。
故事也能称得上清爽简单。
这位第一次拍长片的导演也没有大的野心,就是一位菲佣和老人的故事。
它的动人之处并不是小火慢烤的温暖,而是像在下雨天嗅着水汽喝一碗热茶。
心就像一块浸透了冷水的布,然后被一点点地熨平。
怎么做到的?
首先,导演先造境,再取意。
影片的开头,黄秋生饰演的荣哥在车站等新保姆。
街道干净,没有什么行人,港岛上的海风很柔和。
阳光也并不刺眼,投下来的影子是青色的。
镜头铺开来,让人惊觉生活是温柔的。
这样柔和的“境”在电影中大面积地铺染。
荣哥的家在香港的老公房,只有阳台上有大面积的光,还有青翠的植物。
阳台上挂晾的衣服被风轻轻地吹起来又慢慢落下,窗帘也晃了两晃,好像把心里嘈嘈切切的杂音都抚平了,让你静静地去听风的声音:它好像从香港飘飘卷卷而来,从屏幕里流了出来。
这样的“境”让你整个人都静下来了,为什么要造这样甜美柔软的“境”?
难道生活不苦吗?
不,生活当然是苦的。
但是如果导演直接把这部电影的灵魂塞给你,太干巴巴,噎得难受。
所以她先做好口感柔和的汤底,再加入主料和调味。
其实生活怎么会不苦呢?
荣哥被路边的脚手架砸到,高位截瘫,妻子离他而去,儿子上学在外。
连曾经照顾过的同事拿来鸡脚汤,他都说,给我这种人喝不是浪费么?
菲佣阿莲原来是一个大学生。
她热爱摄影,都拿到了摄影系的录取通知书。
但是婚姻不幸,父母吸血,让她只能来香港打工。
生命的这场大雨倾盆而下,躲在屋内的人只觉得温暖舒适,而走在生活里的人,都是沦落人。
除去极端情况,人生是停不下来的。
生活一下下地鞭打,日子还要一天天地过下去。
阿莲的家人总是向她要钱、不许她离婚、要她回家。
她还是撑下来了;荣哥半夜摔倒在地上无人理,清晨起来裤子上全是屎尿。
那又能怎么办呢。
好活赖活都要活,晴天雨天都要过。
不一样的是,有没有一个理由,让你抬起头好好过。
就像雨天人人都要打伞一样, 每个人都需要一个活下去的理由。
你也可以叫它,梦。
肉体可以淋湿、腐烂。
灵魂却要干燥耐潮。
一个高位截瘫的人能有什么梦想?
很久以前,荣哥攒了一笔钱,想和儿子去毕业旅行。
但是在疾病中沦落,让他怕见人,不想给儿子丢脸。
阿莲也放弃过梦想。
为了打赢婚姻无效的官司,她把荣哥送她的相机卖掉,将钱汇回了菲律宾。
但是为什么,他们又把梦想捡起来,展开,抚平又挂好呢?
因为他们遇到了彼此。
开始看这部电影时我想,这样的选题和《触不可及》《桃姐》甚至是《绿皮书》有什么区别?可是仔细一想,哪一个故事不是由人和人碰撞、编织在一起组成的呢?
在原本的人生轨迹中,我们如此不一样。
孤独时原地打转,多数时间在浮沉挣扎,日子久了,就连挥挥手的力气都没有,连笑一下的想法都没有。
如果我们不曾相遇和改变,如果我们不曾因为一个人而起伏澎湃,那又叫什么人生呢?
“沦落人”出自哪里?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人生确是苦的。
就像抓一把盐倒进嘴里一样,就像下雨天走在街上一样。
但是在沦落的日子里,有一把琵琶扣住心弦,有人像毛呢大衣一样裹住你,也不枉费独自撑了那么久。
梦想只是衍生物。
比起梦想,明明我们更需要彼此。
我们需要彼此,就像亚当向上帝伸出手。
电影的最后,阿莲接受了摄影助理的工作,带着行李从最初相遇的车站离开。
生活的苦难当然不会停止。
但是他们已经再一次被充满。
在人生这条小船上,他们还可以继续乘风破浪。
生活像一把矬子一样,会继续地锉每一个人。
只不过每次相遇、经历、分开,都会让我们更坚硬,更强大。
所以不要害怕分别。
要谨记,保持滚烫,保持骄傲。
要像火花扑向夜空一样扑向未来,不要畏惧相遇和相爱。
只要眼睛还能睁开,就又是做梦的一天。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却也是,天下无不散之筵席,将那份真情藏心里。
香港电影在没落之后,它的题材跟内容也同样走向了“没落”。
不似之前的喧嚣吵闹,将更多的焦点对准了普通人,也出来了不少的好电影,如《天水围》、《桃姐》、《一念无明》,皆是朴实的题材和现实的故事,打动人心。
《沦落人》,一个半身不遂对生活失去热忱的中年人,一个有着婚姻困扰的年轻菲佣,以很平常的雇佣关系开始,却用一个被现代人厌弃的“梦想”这两个字,将两人的关系从一开始的陌生推动到了互相温暖互相依靠的情感高度。
黄秋生饰演的梁昌荣在一次意外中被砸伤,妻子带着儿子远嫁他人去了国外,他独自一人生活,妹妹偶尔来看看他,当年带过的小兄弟也时不时的关照他,却都没有唤醒他内心对生活重新燃起的希望。
Evelyn有着摄影的梦想,却因为现实生活的压力不得不放弃而做了菲佣,初始的她在同伴的指导下装傻充愣以逃避繁重的活计。
就是这样两位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沦落人相遇了,在琐碎的细节中,梁昌荣鼓励Evelyn重拾摄影,而Evelyn的悉心照料,也让梁昌荣看到了他这样“废物”的生命和生活中,依然有光彩,依然有对生活的期待。
梦想这个词,应该是很宽泛的,我们经常将在艺术上有追求的人称为有梦想的人,其实,想给老家买个空调让父母避免夏天的炎热,想去美国看一场NBA球赛,想见见小学时帮自己改作文的好看的女老师,想和心爱的人手挽手走在夕阳余晖下,想这场席卷中华大地的疫情赶紧过去,都是梦想。
梁昌荣和Evelyn都在向着梦想进发,看着他们脸上洋溢的笑容和眼眶中幸福的泪水,我想,我们也应如此。
这是一部很暖心的作品,质朴的生活中展现人性的光辉。
昌荣是高位截瘫的患者,大多电影中的截瘫患者,不是身残志坚的励志英雄,就是承受无情命运的悲情人物。
昌荣是被命运捉弄的人,但导演并没有可以渲染他生活的艰辛、残酷。
昌荣是一个在别人的帮助下平静生活着的残疾人。
从回忆的片段中,我们可以看出他绝望过、挣扎过,最后无奈的接受了现实,他去车站接女佣、熟谙菲佣偷懒的小把戏、要求菲佣买菜留票据……他在琐碎的生活中平淡的活着,是一个可信的绝望的人。
阿莲也是被生活裹挟的人,同为沦落人成为二人共情的基础。
两人在相处之中不断温暖彼此。
他们之间的感情是人与人之间最纯粹,最美好的,无法用爱情、亲情或是友情来界定。
阿莲重燃了昌荣生活的希望,昌荣给予阿莲追梦的勇气,他们互相救赎,令人动容……情节非常简单,没有过分的曲折,动人的是质朴平实生活中的善意。
他们在相处中逐渐彼此信任。
昌荣送阿莲相机没有任何目的,只是出于“能帮一点就帮一点”的善意,正如从前他对阿辉的照顾。
在琐碎的生活中,在冷漠的人情里,他们之间的善意治愈人心……
两个陌生人相遇相识,感情在他们的主仆关系中发芽,然而盛放的,却是灵魂与灵魂之间的尊重和爱。
他们一起经历的春夏秋冬,令他们学习到底要怎样面对人生的四季。
故事的开端其实就是一个平平无奇的开端,但是演员的演技带领我可以更好的进入剧情,然后就是男女主角因为语言不通,矛盾加剧,然后就是男主学英文,女主学广东话,当然结尾的彩蛋看完了之后,就是一个笑中有泪的位置。
导演以四季承接剧情,带领出梦想的主题,有梦想,就要去努力尝试。
电影的主题依是人类善意的沟通与理解,建立在四个跨越(性别,种族,残疾,年龄)之上的故事,具有香港电影近几年所擅长的底层人文视角。
在舊式電影院裡看電影是第一次,在電影院裡看黃秋生也是第一次。
香港的公屋是狹窄的侷促的,斑駁的黃牆和落灰的桌面上擺放著久久之前的合照,但早已物是人非,幾個穿插的鏡頭就把故事前節交代清楚,這種惜墨如金的拍攝手法我很喜歡,人總是往前看的,沒必要回顧太多對吧。
畫外音告訴Evelyn: 他是個好人,電影的細節也處處透露梁昌榮是個好人:他會盡力為小孩玩留氣球,他一手一腳扯大妹妹,他對初來乍到的阿輝加以照顧,隔著一個大洋也默默愛護孩子⋯⋯他會不聲不響地為她的夢想鋪路。
四季變換,窗外的木棉花貫穿整部電影,見證男女主人公從初識到離別,從陌生到熟悉,從語言不通到扶持尊重,沒有刻意的煽情,也沒有長篇大論的說教,就在和風揚起的窗紗裡透露著角色的逐漸改變。
最讓觀眾拍手叫好的是導演藉著梁昌榮和Evelyn語言不通拋出一個又一個語言梗:真誠地道謝用一句「多撚謝」;比鍾意要多很多的叫「痴乸線」,而且都很巧妙地插在淚點之中,讓人攥著紙巾又想捧腹大笑,就連離愁別緒也沖淡不少。
再者,貼地的題材和背景離不開最地道的港產文化,偶爾彈出一句粗口(太多了),一句「茶煲」(即英文的trouble),甚至是有幾個特寫鏡頭的「花生煲雞腳」(廣東人飲食喜歡身體缺什麼就補什麼,因為梁昌榮沒法走路,雞腳寓意他能有朝一日重新走路)便能讓粵語觀眾會心一笑,自然不造作,讓人更熱愛兩分粵式文化。
同時天涯淪落人,但只要你還是一個人,你就能夠繼續追夢。
謝謝你,予夢者。
最後:黃秋生真的很有魅力啊!
(我喜歡「不能說的秘密」和「頭文字D」裡面的爸爸)李燦琛飾演的阿輝和梁昌榮亦父子亦友也很讓人感動。
细节;表演Local2022-08-24 18:00看到尾最好戏是黄秋生和陈果,Local阿叔活灵活现。
主旨概况起来老生常谈,但亲眼见证剧中人物怎么(从各方面)努力为care的人实现所想,还是叫人鼓舞。
在帮助他人之中拾回自己,自己走不出的困境有时就差那么一点点契机;来到人生尽头才推别人一把,你哪知道命运会安排你如此实现你此生价值?
明白到很多道听途说,不必听不必信,做自己/遵从自己的内心。
对我来说,是这些细节使本片比触不可及还高一筹(不排除观者主观的文化隔阂,另成品也有先后)。
基本无bug。
小团队小成本,题材素材注意拿来,也以简要笔触带出宾佣群体与在地港人的长久关系。
(华人文化看来)俚语代替深情直白果然更有效呢。
前按:一部小成本港产片,说不上十分的好,但是我依然想要推荐,特别是在这个特别的时期:因为出品它的电影公司,因为它的主演,因为东方明珠的现状……挺你!
愿,明天会更好!
《沦落人》讲述因意外致残的中年男子(黄秋生饰)与年轻菲佣之间简单的日常生活故事,影片通过一年中的四个季节来处理时光流逝,岁月变迁。
平凡的木棉树,在普通人的或许会成为一个了不起的传奇——如同并不起眼的摄影艺术,起先就是由一台作为生日礼物的照相机开始的。
老实说,故事并不出彩,但是演绎的角度很不错。
令我能够记忆起曾经走在香港街头,看见公园以及好多高架桥转角处那些铺纸皮箱生活着的菲佣——终于有人将之拍成电影故事了。
这些年,沉默多时的港产片偶尔也会有些响动,惊艳着亚洲影坛:譬如去年叫好又叫座的《无双》,以及偏向一隅的同志题材文艺片《翠丝》……当然,比起九十年代的荣光灿烂,还是显得有些凄凉。
港产片如何才能恢复彼时的声威?
在我看了,港人还需要自立自强,而不是借助于谁的颜面……
看《沦落人》的时候,脑海中总是浮现出李宗盛的《凡人歌》,你我皆凡人,胜在人世间,终日奔波苦,一日不得闲......问你何时曾看见,这世界为了人们而改变,有了梦寐以求的容颜,是否就算是拥有春天。
电影里随风散落的木棉花配合着李宗盛沙哑的嗓音,勾勒出边缘人的喜怒哀乐。
整体来看,《沦落人》就是一个底层拯救底层的故事,残疾人昌荣和菲佣Evelyn,从一开始的针锋相对到最后的相互成就,没有大起大落的情节,就连两个人的感情也是隐而不发。
看完如此克制的一部电影,只能感叹一声,人生真难。
很多人会将《沦落人》和《触不可及》做对比,从结构上看,两部电影的确有很多相似之处。
从文化层面上来看,《沦落人》和《触不可及》完全不同。
《触不可及》有一个大主题——种族问题。
在《沦落人》这部电影中,削弱了阶层和等级,着眼点在两个失败者的身上。
尽管从社会身份上来看,残疾人昌荣高于菲佣,但他们面临的生活困境是相同的,这也构成了整部电影的主题基调。
《沦落人》是一部侧重于写实的电影,昌荣居室的摆设、格局、房屋属性,和儿子、朋友、家人的对话,昌荣行动不便时使用的辅助性器材等,构成了一副生动的底层生活图景。
而这些写实元素的设定就像一个个生活隐喻,包含了香港社会存在的一切问题,甚至是每个人都有可能面对的问题。
既然说到了写实电影,不妨来粗谈一下香港写实电影:香港的写实电影从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开始萌芽,最初的写实电影大多都和当时的政治环境有关,题材以爱国主义为主,电影结构也比较明确,个体在国家和民族生死存亡之际做出的选择。
五六十年代,香港写实电影进入世情故事阶段,这个阶段的写实电影以社会各阶层人士的生活和选择为主题,其中最热门的话题就是爱情。
七十年代之后,香港写实电影走向了改编真人真事的阶段,邵氏公司因此发际,在拍摄大量武侠电影的同时,邵氏公司也在各类悬疑奇案中寻找创意和素材。
八十年代,香港电影新浪潮开始,这个阶段的电影人放弃了复杂的电影语言,强调电影的核心——故事。
用故事来反应时代,用时代强化故事的意义。
九十年代,香港底层人物的生活成为了电影人关注的焦点。
通过对底层百姓的刻画来反应当时社会存在的种种问题和不合理,也透过这些小人物的故事和选择来表现人性。
进入千禧之年之后,写实电影似乎已经成了一种老传统,越来越多的电影公司以及电影人倾向于根据市场来拍摄电影。
写实电影更多的是出现在电影节或者各大颁奖礼上,这又是为什么呢?
写实电影固然好,它最大程度的复制了现实世界,透过写实电影可以看见生活的多样性。
对很有电影人来说,“写实”是让观众了解现实的窗口,很多写实电影倾向于表现社会底层,让观众看见华彩生活的背后其实还有很多阳光照不到的地方。
但是,写实电影也有它的问题,因为写实电影大多不追求奇观和视觉刺激,题材大多平时而简单,既不跌宕起伏也不紧张刺激,从观影体验上来看,写实电影带来的观赏愉悦性远远低于商业大片。
而且,很多写实电影由于资金有限,在拍摄的过程中影像比较粗糙,会直接影响到观影者的体验,这也是很多写实电影无法进入院线的原因。
写实电影给香港电影业创造了很多辉煌的成就,它不仅给后世留下了丰富的影像资料,也成为某些时代的记录者。
写实电影用平时直接的方式记录和反应香港社会最真实的样子,在镜头中,可以看见香港人如何面对命运的挑战,如何面对时代的改变,如何面对生死选择。
《沦落人》走的也是写实主义的路子,导演陈小娟从细节处着眼,展示出了一幅香港底层生活的图卷,透过这幅图卷,我们可以看见残疾人如何自处、外籍菲佣如何处理身份带来的尴尬,现实和理想之间如何选择,人和人之间应该用各种方式相处等等。
虽然写实,但《沦落人》也存在很多问题,电影中情感表达的部分太多,比如给菲佣买相机,给菲佣报摄影大赛,帮助菲佣寻找更好的工作机会,煽情的段落太多,导致电影后半段的分离直接垮掉。
电影前半段的克制拿捏的恰到好处,但后半段的煽情过于饱满生硬,以至于电影少了情感的余韵。
不过,尽管如此,《沦落人》还是让我感动。
生活不能等,但夢想可以。我原以為我生命中再沒有值得期待的東西了,但原來還有。夢想在我這個年齡看來其實已經模糊了,生活已經苦不堪言。我現在覺得我只能成為為別人實現夢想的人,但發現我連那個能力都還沒有。
电影很好……时光催人老啊,当年的许仙诶。
不解释
还是有些不克制的煽情,理想化了一点,直白了一点,但也是真的有温度。
「love」比「钟意」更多。相比于后半部分的梦幻轻柔,更喜欢前半部分的复杂厚重。感觉是很明显的女性视角的作品。
看完后好希望能有个黄秋生推开门进来,怒气冲冲地问我:Who makes you cry? 我就可以用手背抹抹眼泪,回答说:You!You made me cry 呜呜呜
still human.still dreaming.老港正傳,兒子的繼父是北京人,這種畫公仔畫出腸的隱喻感覺就是陳果的手筆。「淪落」的正是香港人。黃秋生演得好,像是到了這個年紀會有的感觸。可惜太多戲都處理太過『膩』,導演生手啊
三星半。可以混同台式小清新了,老港片里的底层可不会如此甜腻。叶童那条线是干嘛的后来怎么废掉了?
半小时前挺好的,后面一塌糊涂
一个是被意外砸中,被迫成为了他不想成为的人;一个是看清现实,深知现在不能“做梦”。两个有梦想的人,因为精神上的伤害,或是物质上的困难,选择了放弃梦想,因为“生活不能等,但梦想可以”。同是天涯沦落人。他们为自己过早地放弃感到不甘心,同时又不敢迈出那一步,陷入迷茫和彷徨。于是,他们转而对对方伸出援手,帮助对方实现梦想。化身为蜡烛,燃烧自己,照亮他人。这就是拥有一个知心朋友的意义。家人不一定真的懂你,但知心朋友可以。“家人比我们更像陌生人”。影片的优点是讲述了生活中的种种琐事,表面上很乱,其实很真实,很生活化,而不是刻意编造的故事。不足之处是说教、讲大道理的地方太多,比如“我不想成为Carmen,我只想做自己”“没有爱的关系,很多可怕的事会发生”……很多台词都太直白了,不够克制。
香港电影真是没落了,这玩意儿也能拿提名?那真是仰仗于几个主角的卖力表演了。叫什么沦落人啊,叫玛丽苏好啦~~基本就是桃姐mix触不可及,剧情走向仿佛是童话,给未成年人看的那种童话,不是全年龄层的。每隔5分钟像男主那样被灌一碗鸡(jio)汤。编剧天真到我都不想多废话了。。男主这样真的没有很沦落,我觉得我老了要比他沦落。这个片给李灿森和叶童的发挥空间太小太小,真是浪费这两个演技派。给这种角色李灿森还感恩他的恩师陈果???李灿森才是最沦落的那个吧🙃李灿森还是回大陆演戏吧,虽然都是烂片,但也比香港烂片赚的多吧至少🙃叶童大概是玩票吧,她开心就好。至于大黄,我真的不懂,一把年纪就不要做无脑愤青了,白白被那些渣滓利用,唉,这样子是怎么交到佛系男友吴镇宇的呀???
浸會扳回一局,城大請再出招。
确实是港版的【触不可及】,太商业的故事,已经盖过了香港的存在感,这鸡汤冲着感动香港来的。作为新导演,这样的完成度非常厉害了。
我以为人生已经系咁先,点知原来仲系有D嘢嘅喔。
製作上有些簡陋和生手,兩個人去到很融洽關係之前的情節鋪陳我覺得是不夠的,一切太理所當然。但戲裡的溫情和善意都足夠打動人,是值得一看的港式小品。
评价这种电影真的好难。。理智告诉你这是cliché大合集、香港读者体、对人与人关系的过于童话式想象、摄制上也完全没野心的新人作而已;但生理上,黄秋生稍微演几下我就泪流不止了,前后哭了三轮。。真的没法控制。。
鸡汤免疫体对这种类型不感冒,表演确实经典。
不知道她们最近怎么样
比《触不可及》差了一百个《绿皮书》吧
事实证明,励志片看多了也会审美疲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