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篇不像影评的影评。
之前偶然在淘宝上看到柯达幻灯片,带有柯达红色字样的白色框内的一张胶卷,一张卖2-6块钱不等。
当时很好奇这种照片是怎么拍摄出来的。
几个月后非常凑巧地在这部剧中找到了答案,其实所用相机和普通胶片机是一样的,所用的胶卷是柯达克莱姆胶卷,应该只是最后的冲印方式以及放映方式不同吧。
剧中的胶片机
胶卷盒子
放映机
投影剧中的取景、色调以及构图真是赏心悦目,背景音乐也是恰到好处。
人们从前拍摄是为了记录生活,是为了把时间停下来,定格在那一刻。
而如今,数码相机的普及让人们可以随时随地拍摄照片,镜框内少了些深思熟虑的构图,原片需要靠大量后期粉饰,快门变得廉价,拍照没了仪式感。
所以现在很多博主会去买胶片机摆拍,或是跟大家安利一些ccd之类的,使得胶片机又重现在大众面前。
很难去评判数码相机的出现对胶片机而言,到底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
当时的人又怎能想到,柯达这样一个公司最终的结局竟是被时代淡忘。
这有点像传统纸媒的没落,每次看到某家书店倒闭亦或是报刊亭荒废,都有种说不上来的惋惜。
希望我们无论身处哪个时代,心中都能保留最初对胶片、对报纸、对cd的那份仪式感吧,不要被铺天盖地的短视频、实时更新的热搜淹没。
——时光或许会带走过去的印迹,但你可以选择保留。
最后一起来欣赏一下剧末的几张照片吧。
作为一个玩胶片的人,这部电影用老套的公路元素和复古情怀抓住了我内心对胶片的一丝不舍。
这部因为“情怀”而诞生的电影,题材即便是老生常谈也不能否认,对于爱好摄影的人来说它是一部好电影。
无法赘述影片中出现的Leica和koda对于摄影师的意义,而“Kodachrome”从胶片行业终止之日起,不再是单一的胶片型号,Kodachrome承载着摄影师们对整个胶片时代的恋恋不舍。
关于电影 |电影《kadachrome》豆瓣评分7.3,仅有的3篇影评也褒贬不一,有人站在电影的角度解析,觉得本部影片情节过于俗套,逻辑散漫;有人站在怀念胶片的角度来看,这部电影是为广大痴迷胶片的人内心留出一席之地。
影片以职业摄影师(Ben)临终前与儿子(Matt)一同寻找最后一家提供冲扫Kodachrome服务的公司洗片开始,串联起一个有关父与子、过去与现在、生命周期的故事。
电影充斥着俗套的公路、胶片、黑胶等元素,但抓住了强调“情怀”的观众心理。
电影画面真实的还原了胶片时代的样子,厚重的色彩加上略带颗粒的质感,让观众瞬间回到了上世纪胶片行业最为辉煌的年代。
影片中的公路元素与父子间的矛盾冲突一一对应,前期Ben与Matt关系融洽时公路畅通无阻,视野开阔;随着剧情进入父子间冲突爆发,画面变成道路维修,视角逼仄;Ben生命垂危时所有与公路有关的画面又切换至夜景……这是一部关于胶片生命终止的电影,自然与之对应的是摄影师Ben在电影的结尾也终止了自己的生命。
直到电影结束,kodachrome实物仅仅出现过两次,影片开头以第三方口述引出kodachrome,影片结尾经典的红黄配色一秒定格,至于引出全片的四卷kodachrome内容是什么,我想有心人只需稍加思考就知道这显而易见的答案了。
关于摄影 |没有任何一款胶片的消失能有kodachrome停产时的仪式感,这款从1935年开始生产的柯达胶卷给人们留下了无数精彩瞬间,其中包括国家地理杂志闻名世界的《阿富汗少女》和1963年肯尼迪总统遇刺瞬间。
2009年kodachrome停产,柯达公司将最后一卷胶片交给了Steve·McCurry,让他完成最后一拍(共36张)。
2010年,世界上唯一一家仅存的柯达认证Kodachrome 胶片冲印商Dwayne’s Photo宣布,于当年年底完全停止Kodachrome胶片的冲印服务。
影片中Ben来到最后一家冲扫公司时,门口聚集着无数手持Kodachrome的摄影师,真实还原了当年的情景。
影片与其说是讨论了胶片,不如说是通过胶片讨论了有关摄影的意义。
摄影的美丽之处是拉近了人的距离,影片中有一情节:公路上的车辆与一列火车并行,Ben抓拍下了火车上正在看风景的女孩,原本一次普通的擦肩却在道路分叉时女孩微笑着和Ben挥手再见显得无比暖心。
当Ben回答“如何抉择数码与胶片”时说:“不管数码相机看起来多好,永远和真正的相机无法相比,现在人们比过去爱照相了,数不尽的照片,但是没有投影,没有冲扫,它们就只是数据而已,电子尘埃……”当Ben回答“何为摄影”时说:“我们都很害怕时间,和它继续前行的方式,事情消失的方式,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成为摄影师,我们本质上是保护主义者,我们通过拍照让瞬间成为永恒。
”看到这里不免心生感慨,影片所传达的“摄影的意义”正是我开始摄影的原因:让瞬间成为永恒。
摄影这件事坚持越久越容易模糊初心,或者当摄影从爱好变为谋生手段,工作上时有的倦态让人有些丧失了该有的热情。
感慨导演将情绪、生命与各类元素的融合,人生本是一条单行道,人生的落幕也如同从黎明的小镇行至深夜的终点;任何事物的生命都是一个有限的周期,无论是最具影响力的摄影大佬还是存世百年的经典胶片,都需走向终点。
—————————————————————————————愿执着摄影的你我,既能面带笑容抬起器材又能无愧于生活。
事实上我太懂本了。
一个艺术家 就像他自己说的 “有价值的艺术没一个是在幸福中创作出来的” “雄心壮志、自我陶醉、性欲、愤怒,这些才是艺术创作的源动力。
” 比起说他“不知道自己怎么了” 倒不如说他是自己根本不想和身边的人“正常交流”。
他就是故意做混蛋的 然后一边不出来一边自己在心里为自己悲哀“我不知道自己是怎么了”“我是个混蛋 我当然知道…我当然知道” ……这份“家庭的悲哀”能让他创作出更优秀的作品。
听起来很残忍 但确实有可能就是这样。
因为我也一度做这样的事……数十年让自己沉溺在爱不到所爱之人的悲痛中 在明明过得很愉快的日子 一到夜晚就买醉 看一部绝望的电影 哭得稀里哗啦 享受悲伤欲绝的痛苦和痛快 然后码一大堆字……但实际上我们现在是仍有来往的好朋友 在我们相处时我没有一点异常……所以在父亲是混蛋这一点上我毫不怀疑 也不能原谅 但是电影的结局当然一定得是儿子和解 于是硬和解扣一星 但是胶片摄影加一星!
我爱银盐颗粒!
片尾的几组胶片太美啦!
很少写关于相机还有胶片之类的测评,总感觉这是个很简单的问题,你想拍,拿起相机去拍,然后冲洗出来保存好,想看随时看就是了。
出于一些特殊原因,比如佳能尼康这些大厂都已经渐渐退出民用舞台,比如国内摄影圈充满了太多误导的大环境,还是写一段好了。
这段测评至少是中肯的,因为这些经验是用时间、用旅途所走的路积攒出来的,不存在商业目的。
基于当时国外摄影比赛的获奖以及入围的版权考虑,我不能把一部分个人作品随便发到网络,另外一些没有参加过摄影展的相片是可以的,只为了评测胶片特性,这样做无可厚非。
两组照片分别使用Kodak两款最优秀的胶片拍摄,Ektar100以及Portra400(俗称炮塔)。
Ektar一组拍摄于2010年秋天的非洲,肯尼亚的马赛马拉。
炮塔一组拍摄于2012年春天的德国柏林。
两组相片当时的拍摄环境基本一致,不论天气,光线,用的相机镜头,曝光参数,35mm的胶片规格,都基本一致。
冲洗工艺也相同,C41工艺全流程机冲,最后扫描成数位格式的原片,不加任何后期修图。
当然,这两款胶片当时的价格只有十几块钱,今天呢,最便宜的也要大概一百块,十几年时间,价格翻了十倍,令人唏嘘。
很多人问,这两款胶片的特性怎样,究竟有什么分别?
到底应该选哪款?
Kodak Ektar 100 35mm Film从图片可以看出来,Ektar的非洲,颜色饱和度非常的高,甚至过度,反差也很大,有种独特的厚重感,甚至网络调侃的所谓“重口味”。
你看那蓝色,像是加上了滤镜一样。
这种风格,我自认为,与当时在黑非洲所领略到的风土人情,还有被那些节奏感强烈的音乐所渲染的情绪,达到了极度吻合的默契。
Kodak Portra 400 35mm Film而炮塔拍的欧洲,当时自己完全是抱着实验心态拍完的,因为这是自己首次使用炮塔这款产品,可以看出,照片中的金色胜利女神、波茨坦广场电影宫附近的地铁站口,色调要清淡太多太多,配合当时德国柏林阴郁冰冷的都市气质,倒也算是贴切。
最大惊喜,是在晚上旅店房间拍的一张,仅仅开了一盏台灯的弱光环境下,全开光孔,效果非常理想。
总而言之,Ektar更适合风景,还有硬朗的男性肖像,炮塔则更适合女性肖像。
当然,如果我去日本,只用富士胶片(当时的Fuji Superia Reala还没有停产),不会选择柯达。
理由说不清,就好像吃铜锅涮肉必须在北京,打边炉必须在粤港澳一样,富士才能拍出日本那股子独特的味道,这是一方水土一方人的同理。
说句主观但是中肯的话,我自己幸运的赶上了整个人类传统影像的可能最后一段繁荣时期,这段时期结束在2016年。
这一年过后,胶片开始大幅度涨价,各路自称神仙的骗子开始妖言惑众,直到现在,B站一些所谓的大V都开展像“开坛布法”一样的讲座,一个又一个,有的是出于自家淘宝店铺卖货目的,一遍遍鼓吹什么带专利的国货精品;有的甚至从银盐显影的化学角度叨叨着天书一样的分子论,结果这人可能是某国产木制大画幅相机的广告商;这些人都有一个最大特点,就是以大师自居,把自己的不要脸通过所谓专业的手段,误导太多太多原本知道应该怎么去拍照的人。
胶片的特性,不同胶片的风格特点,不能只通过拍同一盏红酒杯,同一片树叶,同一辆跑车,然后扫描成数字图片,接着发到这些“大师”建的交流群里,让另一些自认为“成仙得道”的糊涂蛋追随者品头论足一番。
这不是摄影,这是对胶片的“暴殄天物”。
值此新春之际,祝愿新的一年勿被流言误导,坚持自我选择。
菲林人生
如果说早已逝去的2017年只能看一部公路片,我的答案就是——《柯达克罗姆胶卷》原文载于公众号:yuanfangfm 关注城市和旅行看过一种情景,某个排队的门口,总有人焦躁不安,然而他们一旦通过了闸口,又突然变得闲庭信步。
——我们似乎想尽办法节省时间,却不知道时间到底何用;我们有了无数种方式节省时间,却忘了如何享受时间。
2017年过去很久了,我很怀念她。
如果说那一年只能看一部公路片,我的答案就是——《柯达克罗姆胶卷》。
《柯达克罗姆胶卷》《柯达》的剧情灵感,源自于2010年的真实事件——由于数码时代的冲击,柯达即将关闭所有的冲印业务。
电影就发生在这个时期:摄影师父亲作为胶片时代的留守者,和儿子横跨半个美国,寻找最后一家冲洗店。
喜欢本片,并非因为我是个摄影爱好者,只是很久没有享受不赶时间的旅途了抛开电影里的亲情爱情不说,本片最值得一提的,是旅程的慢,慢慢摄影,慢慢旅行,仿佛人生没有deadline一样,即使片中的老父亲已经罹患癌症。
和如今动辄2小时的电影相比,本片只有105分钟,但他特殊的慢节奏,会让你在看完之后,还沉浸在漫长的旅途中。
慢摄影摄影本应是一门缓慢的艺术,比起绘画,虽然可以一键成像,但是调试、采光、取景到后期的过程,并不比绘画简便。
数码相机的出现,仿佛简化了这一切,而节省出的时间,人们真的是用来思考艺术么?
片中有个细节,每到一个停靠站,父亲都会整理相机,繁琐的享受儿子问父亲,你为什么不用数码相机,父亲反问,你摸过假胸么?
在考究的人眼里,很多数码相片,就是一份数据,一抔电子尘埃,是夺命连环拍之后,从几百张里撞大运蒙上的一张还说得过去的照片而已。
机械相机的浪漫如枪械一样,看似结实,实则需要细心保养。
有一瞬间,老人特别像印第安纳·琼斯在取景器里足足瞄上几分钟,然后颤抖的摁下快门,最后等上几天才能看到成品,那种集考究、创造、惊喜于一体的情感,才是摄影的灵魂。
发哥最有发言权,甚至怀疑《寒战2》这段台词是他自己加上的有人说,艺术就是浪费时间。
换句话说,他就是一个慢工细活。
所以有些东西终究不该被替代,因为淘汰他们的时候,不是他们落伍了,而是这个世界急躁了。
就像数字媒体横行的时代,我们聊热点和效率,而品质和原创已经逐渐遗忘。
慢旅行主人公们的旅行,同样很慢。
GPS和地图的冲突很有意思,习惯了最短距离到达目的地的我们,是不是已经忘记了走错路时遇到的惊喜。
生命究竟在于终点,还是在于过程同样在旅途中,有些人会因为一场暴雨懊恼不已,有些人则自得其乐。
这世界给予人们东西是相同的,不同的心境,取决于不同的领悟。
年轻人在焦急的等待雨停,老人在寻找下一个作品有些时候,我们认为自由行才是旅行的真义。
然而当海外代购、打卡网红地、种草热门餐厅占据了旅行时间表,我又忽然觉得,上车睡觉下车拍照,跟着长途车随遇而安才是我想要的。
仔细想想,有多久没有在旅行路上肆无忌惮的睡觉了有一年在去往凤凰的路上遭遇了堵车,于是我终于有工夫处理了相机里的几十张照片,看了一部电影,随后美美的睡了一觉。
虽然到达凤凰已经是晚上,我反而精神饱满的去感受夜生活了。
致敬柯达胶卷看过《逍遥骑士》,看过《在路上》,我们在歌颂生命和自由。
而《柯达克罗姆胶卷》更多了一重含义,歌颂那个有柯达陪伴的岁月。
父子到达了目的地,前来洗照片的人们聚在一起,是对胶片时代落幕的道别,又像是一场摄影师版的毕业典礼。
摄影究竟是什么,也许看完本片,你会有新的理解最后,庆幸未曾错过的胶片时代,致敬那个缓慢的从前,致敬柯达。
原文地址:我们有100种方式节省时间,却忘了如何享受时间
这不是影评,算个人观后感网飞的电影,故事是讲一段父子和解的旅程。
男主和父亲关系一直不好,十年多没说话。
可是他父亲要去世了,去世前唯一的愿望就是冲洗一些以后再也无法冲洗的胶卷(时代变了,老胶卷被淘汰了),于是希望和儿子一起去冲洗,一个距离2000英里的一个地方。
其实这个老爹最希望得到的就是临死前,与儿子和解。
儿子在个人利益下同意了这趟旅行,在这个旅途中,他对于父亲的了解,慢慢完成了父亲的遗愿。
只聊聊他父亲。
他父亲的确是个混球,他自己也承认,并且不到最后一刻,他也不敢面对自己内心真正的想法。
比如他就是相与儿子和解,为什么不直接说呢?
直到最后,他晕倒下来,他更清醒的认识到自己的生命即将结束,他才痛哭的说出内心的话。
打开了和解的机会。
而儿子对他父亲的某些认识也不全面。
他父亲或许很怪,在他眼里,是一个全世界都讨厌的混蛋。
但是最后,他发现原来在摄影圈里,父亲用自己的作品获得了广大的尊重。
甚至有些人因为父亲的作品,间接激励了自己。
这与“混蛋”的形象不符。
这个父亲有自己奇怪的价值观,比如他说快乐是20世纪最美的神话。
我们不能说这是错的,悲观和乐观,有些人就是极度悲观,在悲观上建立了自己的价值观,寻找自己的生活。
只要他不痛苦就好,但这也只有他自己知道。
这个父亲,我个人认为,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
他随手拍摄所看到的一切的东西。
比如旅行车中的小女孩。
但是生活并不只是快乐的,也有悲伤、痛苦、绝望等等,一个人如果说爱生活,那不应该“挑肥拣瘦”,不应该只要生活中的快乐,逃避生活中的痛苦。
(所以他也去拍阿富汗)。
生活中我们必然碰到各种让自己不满意的地方,我们如何去接受他们?
就像男主,如果不接受父亲的确是个“混蛋”,也就等于丢掉了父亲也有价值的一面。
只有接受了,才能与生活和解。
现代人对快速获得结果的渴望越来越强烈,很多因为过程才会有的美好和快乐越来越少,无论有再多的不舍,都抵不过人类想要“发展”的雄心。
胶卷的消亡,就是众多不舍却注定消失的之一。
影片从一开始我就知道结局会如何,甚至知道那四卷等待全世界最后一家胶卷店冲洗后的内容会是什么。
说实话,当这些想法出现在我脑中的时候,我对这部电影慢慢失焦了。
我没想到,连我看电影的习惯都被在电影业的快速“发展”中潜移默化改变了,幸好,不管电影开始15分钟能否吸引我,坚持看完是我不变的固执。
当然,结局和我一开始就知道的一样。
当然,我也依然被感动了。
老爷子在走进胶卷店之前换了礼帽,所有赶来冲洗胶卷的摄影师因为老爷子的离世按亮了闪关灯,男主拿起了他年少时最喜欢的鼓棒…我都胸口发烫。
这是一部好电影。
因为它让我重拾了关于享受过程的美好,就算你从一开始就知道故事的结局会如何。
如同,我们每个人从出生的那一刻起不就都知道自己的结局会是什么,不是吗?
老爷子说:数码跟胶卷的区别就像是去摸一个经过手术隆过的胸,无论看起来多美,都是假的。
为什么叫影感呢,电影+阅后感吧,真的听起来很像小学生暑假作业的读后感,10+年前没写的读后感现在还债吧。
为什么会看这部电影呢,是因为短视频的标题真的很唬人“你有没有对一个人很值入骨”,在这种好奇的窥探欲下耐着性子看完了这部电影,中规中矩的“将死之人救赎之旅,救赎自己救赎亲人”,就像这部电影里面的台词:“他什么都没有做,就只是因为他要死了,所以他之前所做的一切都应该背原谅么,他的报应就只是死亡而已么?
”。
我带着些许的兴趣继续报读了下去,结果导演不知道是背叛了自己,还是不得为大众低头,索然无味,弃之可惜,趁着自己忘掉他之前写下点东西吧。
这部电影前半部分多次描述儿子多么多么的恨他的混账父亲。
什么是恨呢,一种解释是“对于别人不能满足自己之后的愤怒”。
看到一种说法,焦虑型依赖和回避型依赖,都是无法表达恨,前者是焦虑表达过后的代价,后者是对于表达的无能为力,最终选择回避。
确实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是永久的话题,好像父母就应该鞠躬尽瘁,反过来子女就应该感激涕零,但是父母也是从血气方刚的小孩一路走过来,“一个破碎的我,怎么拯救另一个破碎的你呢”。
好像我总是抱怨父母没有个父母的样子,把自己的情绪铺天盖地的甩给我,可是反过来想,也没有人告诉他们父母应该是什么样,他们脆弱的样子也只能暴露给他们最亲近的人,是的,孩子对父母的爱是无条件的,这让父母会有一种错觉,这种无条件是永恒的,即使在他们觉醒自我意识后,仍能拥抱并且治愈他们。
“你我都在下沉,但是你却妄想被拯救,就像溺水的人,我们只能越陷越深”。
有时候,觉得一些父母,他们年轻时意气风发,他们桀骜不驯,做下一些不被原谅的事,在花甲不惑的时候好像又幡然醒悟,痛哭流涕意在得到原谅得到救赎。
有时候很疑惑,是他们真的反省之后悔不当初么?
更多的好像是人之将死对于相较他们更年轻力量的恐惧,是的,人类在意气风发的年纪会以为世界就在自己脚下,但是永远有人正年轻,老年人对与年轻人是自带恐惧和讨好的,好像是刻在DNA里面的求生本能,就像毕业后再返母校老师脸上的客气与讨好,那是对于年轻未知未来的恐惧,恐惧驱使下的市侩谄媚,让人动容。
这个逻辑想下去真是刺骨啊…… 这个电影另一个主题就是原谅,这两年我发现我真的是自洽了一套奇怪的逻辑链,希望后来的我自己能够解开。
当曾经的自己遭受困难的时候,并不是施予苦难的人帮你度过,也不是那些喊着加油口号的人帮你渡过,只有你咬着牙憋着劲闯了过来,那段时间有多难熬只有你自己知道,甚至是连已经度过了的你都不能妄自评价(好像大家都会飘飘然的提一句“哦,是有点难熬,但是也还好啦”,好像那段苦难并不算什么),所以,当你提出所谓的“原谅”,“放下”的时候,这难道不是对曾经的自己的背叛,曾经那个弱小无助的你,他创过来是为了你一句“都已经过去了,那都不算什么”么,它会哀嚎吧,它哭喊着问你为什么不去死,你这个叛徒,为什么不和着那些苦难一起去死,还有什么理由活下去,我受这些痛苦是为了什么,你凭什么原谅?
你凭什么放下?
你就应该记着这些痛苦,在你开心的时候,在你开怀大笑的时候,在你感觉到满足的时候,品尝那些让你毛骨悚然的痛苦,一直痛苦下去,铭记住那些阴魂不散的你自己。
是啊,听起来想执念的恶鬼,但是自我折磨是会上瘾的,之所以会存在,一定有他的道理,自怜自艾也好,通过鞭策坚强振作也好,他都有自己的社会适应性,“水杯足够烫了你自然会松手”,同理,足够痛苦了你也就会选择另一种方式活下去,真是自洽的狗屁逻辑呢。
不知不觉又是一顿的感慨,是的,被朋友说总是重复在自己的虚幻的感悟和缅怀之中,我好像也是像剧中的父亲一样,对于生活保着保守和悲观的心态,总是活在过去,拒绝感受现在,直到现在也变为过去。
感受当下真难,“人人都种土豆,我偏不,我要种玫瑰,虽然不食会死,可是浪漫不死”,敬浪漫。
(希望未来的我能给我一个答案,附一张点题图片)
儿子的动机是签约乐队,父亲的动机是去洗胶卷,两个男性就这样踏上了签约乐队和洗胶卷之路。
一部非常典型的公路片,父子关系接近陌生人,关系如何在旅途上改善,感情如何在路途上缓解,这是公路片需要做的事情。
父亲是混蛋的,他的混蛋让儿子远离了他,因为他的即将离去,又让儿子放下对他混蛋的成见,选择重新审视这位风流父亲,父亲作为一位摄影师,特立独行,放言记得每个胶片的内容,却在面对儿子的提问时不知道自己儿子的生日,老头又是好面子的,不想让儿子看见自己的窘迫,甚至出言诽谤儿子和助理的关系,尿裤子时不理睬任何人,极为好面子、刻板、混蛋的老头,如何让儿子认可呢?
儿子本是演出公司经纪人,为了不被辞退去和一支乐队谈合同,作为交换,他要带自己多年未见的混蛋父亲一起去洗他的胶片,当他慢慢意识到这位混蛋心中仍有自己时,(父亲想要洗的胶片是儿子儿时的照片),父子关系得到了和解。
看完电影看了一遍影评,没找到最后结尾的那些照片出处都是哪些大师拍的,影评里也没人给到答案。
对于电影本身,剧情略显老套,这没什么可讲,里面的一些乐队倒是很有意思,可以翻一翻找找他们的歌曲。
再谈谈电影名称,《Kodachrome》,百度词条,(柯达克罗姆彩色胶卷,当年一直是各大图片社和杂志的首选。
因其是外藕型胶片,冲洗极其麻烦,药水剧毒,处理费用昂贵,全球仅仅有十几家专业店才能冲洗,并多分布在欧洲和大洋州,冲洗邮寄过程中还有丢失的危险,因此在业余使用者当中很少普及),剧中老头本有提到【Steve McCurry】,马格南图片社社员,在他早些年就一直用的是Kodachrome这卷反转片,拍下了很多惊艳四座的照片,(他很出名的一张作品就是阿富汗少女)。
再回到电影,整部片子都用35mm胶片拍摄,不仅仅考验着摄影师的技术,更多的是对胶片的一种情怀融入到了这部片子里面。
随着科技的普罗大众,每一个人都可以随手拍一张照片,不管好与坏都是在记录着属于自己的一方天与地。
我们不仅感叹着科技带给我们的便利同时也带来的更快节奏的生活。
在后浪推前浪,新旧交替的时代,数码摄影注定是要占据主导的,但也有那么一小撮人在用物理和化学的方法记录着这个时代和世界周遭发生的事,一卷36张or10张8张,又或者用湿板的大画幅去拍照,总是会有人在坚持热爱着这些在现在人来说可能会被淘汰的东西。
一卷胶卷,从打开放入卷片轴、过片、拍摄、回卷,再到拿去冲洗后打印出照片,然后还有底片,这些慢的又实在的东西,“01”是无法去比拟的,而且数码后期要做胶片的色彩是比较难的,这也是为什么有些相机会有胶片模拟这个功能了。
总之胶片就是让你更加热爱生活的一部分。
试着用胶片去记录下身边的人和事吧。
fomapan 100
Lomography LomoChrome Purple 以上纯属个人观点,及两张个人粗鄙的胶片摄影,最后有人知道片尾那些图片的出处还请劳烦请教下。
慕片名之名来看,实际上是一部处处猜得到下一步的庸俗之作,不过是化用了Kodakchrome的传奇。
行走在套路上公路片,而且着重的还是父子关系与新旧交替这样的老生常谈的主题。
数码照片都是电子尘埃,胶卷才是真理。
公路父子,家庭救赎,偶遇爱情,好莱坞公路片三件套。
喜欢,生日快乐🎊!
配乐nice 画面nice 剧情一般 但是有奥妹啊
情节老套但情怀拉满。作为部讲父子和解的电影,虽然毫无新意,但看了仍让人感觉温暖。
套路片,情感刻画得还不足,尤其男女主的感情尴尬,而且也没讲好胶卷的意义,混杂一通
或许后来走偏了,开始时是美好的,一生波澜壮阔,落幕时也令人惋惜。老头如此,柯达也如是。老头作为父亲的形象是原创,摄影师的形象却是取自Steve McCurry,最后的kodachrome是在他手中,片中的伟大事迹和片尾照片用的也都是他的。整个影片的色调确实就是kodachrome的,暗部死黑,整体偏洋红,对黄色表现特别好,对蓝绿色比较抑制,以至于开头我还以为是70年代的故事。老头死时,摄影师们夹道送别,闪光灯冲天而闪,我当时就热泪盈眶了,一个人在事业上能获得的最大褒奖不过如此,《美丽人生》里主角收到同事钢笔的礼遇恰似相当。但不管事业如何,一个人一生中的最大成就,仍然是自己的孩子,最大享受仍然是家庭。人生得意,岂得两全?
美国人喜欢开车境内跨洲跑的很大原因是没有过路费和油价便宜
“We take pictures to stop time, to commit moments to eternity. Human nature made tangible.” 虽然一开始就预见了结局,却依然被那些照片惊艳到,哭成狗~
影片多少让我想起《内布拉斯加》。所谓的胶卷冲印之旅,更像是一段亲情修复和亲情救赎之旅。艾德·哈里斯越老越戏精。刚出场时演奏架子鼓,显得肌肉结实、精神振奋,而随着剧情推进,他病情加重,坐在副驾上又显得那么消瘦而萎靡。另外,我想不少影迷可能已经提前猜到,最后的胶卷一定父子亲情的记录。
很久没有看到这种让人看完很走心的电影了,最后甚至看哭了,喜欢这类剧情片,公路桥段的风景好美,胶片的质感也非常棒,演员也都喜欢,很不错了。ps.不知道为什么Netflix显示分级是mature 15。。
3.5分 / 怎么说呢,一开始就能猜到路上那些要冲洗的照片大概就是Ben儿子小时候的照片了,中间的整体剧情走向也是中规中矩,甚至对于我来说是有点直白了。no bad...
公路电影,音乐,父子和解,无来由的爱情戏份,最后的胶卷,最后的胶卷时代,最后的生命日子,其实拍得陈词滥调。/ 喜欢这个镜头:儿子无意间在镜子的反射中看到衰弱无力的父亲的脸,父亲也同时看到了他,一瞬间的无言,然后父亲出奇愤怒地一脚把厕所门踢闭。/ “我们不能一直活在过去的错误中。”存疑。 “一些事物到来,一些事物消失。这就是为何摄影师存在。我们将瞬间变成永恒,使人性有形。”存疑。 “让我来告诉你,幸福就是一句屁话。幸福是二十世纪末最虚假的词。”同意。
800年没看过这么俗气的电影了。。。
这也太formulated吧(过了几天才发现是网飞出品,嗯。。。)
非常套路,每一步都公整异常,女主的爆破音留下了深刻印象
情节不用看就能猜到,肯定是那么个过程,那么个结尾。但是喜欢没什么办法。
套路平庸的公路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