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电视剧改编的很不错,丁典和那对夫妻的刻画更为深刻较原著,更加揭露了人性的善与恶。
其他地方比较中规中矩,没有其他武侠改编的那么离奇。
其实是个不错的电视剧,也许是演员阵容不是特别出彩吧,实在是不受人重视,看看挺不错的,比原著好,窃以为。。
金庸先生的武侠大致上可以划分为两类;其一是有明确历史背景和历史意义的故事,比如神雕三部曲和碧血剑,其二就是那些完全架空历史的故事,其中更多的是讨论江湖纷争和人心险恶,比如笑傲江湖和这部连城诀。
但连城诀又不像笑傲江湖那样完全架空历史,在遥远的历史镜像的背面,它投射出的是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三百年,从西晋八王之乱到南北朝终结的三百年。
金庸先生在其中给了很多对于历史的暗示,下面可以大致分析一下:1.本剧中所有故事的引子就是梁元帝的财宝。
这个情节的处理是非常精妙的, 其一南梁武帝萧衍在位六十年间喜好佛法,而且政局平稳,所以整个国家积累了大量财富,但是侯景之乱在短时间爆发之后就濒于亡国,所以这就增加了宝藏存在可能性;而梁元帝正是在这个背景下在江陵即位,梁元帝本人也是喜好佛法而且酷爱藏书,最后在北魏将要灭国之时和他心爱的大量古籍一起自焚而死;所以最后宝藏在寺庙中被发现以及连城诀被隐藏在唐诗之中也是符合历史逻辑的。
其二梁元帝的财宝在故事中也可隐喻为一种可怕的诅咒,熟悉南北朝历史的朋友们都知道,自桓玄建立的楚到梁元帝的这几百年历史中南朝皇室中兄弟相残,子弑父,父杀子,乃至屠戮整个前朝宗室的行为是不一而足,整个南朝社会在一条疯狂的追逐权力的道路上最后不停的走上覆灭;在这里这种对权力的渴望被置换为了对梁元帝财宝的追逐,梅念笙的三位徒弟,凌退思以及各色人等所展现出的人性的丑恶只是南朝社会历史的镜像。
2. 血刀老祖和南方武林。
血刀老祖算是连城诀中唯一的“反派”了,他是那样阴险狡诈,也是那样坏的理直气壮,他奸淫掳掠,无恶不作,和南方武林群侠的心高气傲但又软弱无能形成鲜明对比。
这种鲜明的对比与南朝和北朝的对峙也是吻合的,南朝上层为了权力在无底线的斗争,北朝的下层那就更是人间炼狱,五胡十六国时期就有人相食和两脚羊的说法,再到北魏的河阴之变尔朱荣更是直接溺杀了北魏的三千朝臣;在这种意义下,北朝的游牧民族君主更像是血刀老祖一般直接的恶,原始的恶。
而在南北之间的战争中,南朝也只有肥水之战和刘裕北伐才勉强赢过北朝,其余时候基本都被北朝胖揍,最明显的便是在梁武帝时期,在北朝混不下去的侯景就带着几百人就把南朝搅得是天翻地覆。
而在连城诀中南方武林的这种无能和勾心斗角在花铁干身上表现的最为明显,在外部威胁消失的时候永远都在内斗,一旦有外部威胁就明哲保身。
3.神照经或者连城剑法和血刀经。
这两个武功代表了南方武林和血刀门的最高成就,所以狄云掌握了这两门绝技也似乎在暗示着文本肯定了游牧民族身上那种刚猛有力以及灵活多变,也肯定了汉人的诗词歌赋(毕竟连城剑法也是唐诗剑法)。
文武二者一旦有一方偏废后者衰退,都会造成如南方武林和血刀门一样的结局:要么沉迷权力斗争无法自拔,要么在快速的扩张中败亡。
最后再说说这部剧本身,可以说确实拍的极有韵味。
根宝这个角色算是编剧极好的把握了全剧的精髓,这世上的名利争来争去,最后还得是回归生活的平凡,所有曾今的荣华富贵抑或是苦难都像南柯一梦一般回归原点。
在这个意义下狄云回归雪山倒并不是在逃避世事, 而只是在odyssey之后看到了生活的本质罢了。
这部剧与金庸其他武侠剧有不一样的“气质”,人物的善与恶、贪婪与节俭、刻毒与宽容、狡诈与质朴均能在现实生活中一一找到对应。
《连城诀》更像是一部有感而发的社会问题剧,“武侠”不过是其包装和外壳。
人性就是贪婪的,一个藏有巨额财富的武功秘籍,为了得到这部连城诀,人算计人,都是阴谋。
一个单纯的乡巴佬狄云,被人算计,入狱,被穿琵琶骨,机缘巧合,不想要连城诀的他练会了。
为了得到传说中的“宝藏”,师兄弟残杀,戚长发算计女儿与徒弟,万震山也是……连城诀把人性写的特深刻。
喜欢水笙这个丫头,是那样的真性情,为了所爱,可以去追求,是那样的漂亮,舒畅把演活了这个角色,好喜欢他们在雪谷的场景,那么美丽,那么单纯!
“安安乐乐就是福,平平淡淡才是真”……结局根宝嫂都不贪了,在性命与金钱中,我们还是会有所取舍的,还是会做出正确判断的!
看过金庸老头电视剧的,都知道他的武侠写作风格,不像古龙的比较玄,比较幻,他的武侠场面宏大,宣扬狭义之士的艰难历险,结构清晰。
但这部比较不一样,围绕着一个“贪”字道出了人性中众多的劣性,极尽写苦写悲之能事,剧中狭义、卑鄙、凶残、贪婪等等交相穿插,且不论老先生写这部故事的源头是什么,确是其比较另类的一部小说,同时改拍的这部电视剧也非常值得一看。
现在简单评点一下全剧最那个的几个人,我是看过“ 一只死鱼还在游”的类似评论后,有自己的一些想法,哈哈。
全剧最惨的人我个人认为不是小空心菜。
虽然自己的父亲杀死了自己的母亲,出了他妈他的亲人没一个好东西,最后还被自己的杀父仇人带到千里冰封的雪谷生活。
但自己就是万圭这个坏蛋的种,这是没办法的事,她毕竟还算过了比较幸福的童年,狄云虽是他杀父仇人,但也是救命恩人,替母报仇的恩人,算得上自己的半个爹,凭着狄云和他妈的关系,相信今后在雪谷的日子不会差到哪儿去。
再说说,即使回到雪谷,狄云有了在那儿的生存体验,以后自然会有相应的准备,搞得好这就是神雕侠侣的最终归所那般好,侠士的最后结束不都是他妈的隐身江湖吗。
不错,她是还没充分体验人世间烟火的味道,那可以啊,做个“女版的张无忌”,长大后学会狄云的一番武功,回到江湖行侠仗义,哈哈,估计凭这个可以写个"连城诀后传“。
谈到比较惨的,水笙应该也是比较惨的吧,自己的父亲被自己的心上人(这个大家是知道的吧,哈哈)给砸死了,虽然是情理之中。
初恋情人疯了,家族没落了,即使最后自己昭雪了,也是一无所有了,还有,一颗狭义之心和对心上人的牵挂之心还是有的,不算太惨。
哎哟,忘了,其实最惨的是凌退思,他老人家嘛,为了替父报仇,完成所谓未竟的大业,手段不可谓不毒,而下场又不可谓不惨。
其一,为了得到连城诀,百般折磨丁典,百般利用自己的亲生女儿,此为不仁不义,可恨;其二,在女儿一再和自己合作,并死心塌地的跟随丁典后,将其亲手活埋,为了大业连女儿都可这般对待,美其名曰这是继承父亲的遗愿,但我就不信,他老爹在世,会对自己的孙女这般残忍,此为不忠不人(残害亲女,不是人),可悲;其三,自己的杀父之仇被被自己百般利用的狄云,一个自己根本看不起的乡下佬报了,可叹;其四,最后终于在天宁寺见到了所谓日思夜想的天大财宝,却怎奈人算不如天算,机关算尽,最后还不是死于非命,原因是为了一个夜明珠,哎,可怜;其五,本来自己在官场是游刃有余的,完全有机会步步高升,升任京官,前途不可限量,为了大业,浪费满腹经纶,错用济世才华(哎,这还是事实),终生留在那个破荆州,不过,不知道他要不是有这所谓父业重担,他的贪心能否战胜为民谋福的仁心还是个疑问啊,此为可惜。
哎,如此之人,我就不多说了,悲啊。
当然剧中也刻画了许多正面形象,一身侠胆的丁典,为爱献身的凌霜华,肝胆相照的南四奇,当然六小龄童饰演的花铁干不在内,,嘿嘿,还有为生存意义而努力的狄少侠,我们可爱的乡下佬。
其实整个剧中,最刺激的莫过于那场雪谷中的争斗,武功上的,人品上的,智力上的,感情上的,哎,不论血刀老祖人品如何,在剧中的角色饰演的很好,我比较喜欢这个角色,计老师这么多年的光头坏蛋不是白练的,我喜欢。
哈哈
看林冲风雪山神庙,勾起了翻看武侠的心思。
黑暗而又淋漓尽致,一众老戏骨武打出彩,看得过瘾。
以前认为电视剧中,段誉那种的爱情戏好看,现在觉得未免太过于花里胡哨了。
一个普通人,在怎样的生活,遭遇了哪些,又选择了哪些。
看主人公选择对他来说最珍贵的是什么,就知道这一个故事是否精彩。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水笙在哭白龙的时候,狄云想的是,有没有一个人可能也在这样想着我,念着我。
水笙也说,找到了真正的我,不是他人口中侠女,而是一个被保护的小女孩。
所以,雪山啊,雪山,净土啊,净土,人人最珍贵的的那一个地方。
除了主角,每一个角色都有前后的行为逻辑,不是突兀的背景板,而是鲜活的人。
越来越看重主角之外的塑造和着墨了,因为不再只带入故事中做一个白日的想象,而是看一个小小的世界可能是怎样的。
10月30号,手机收到金庸先生离世的消息,自己也好像若有所失,仿佛自己的某个朋友离世了一样,怅然若失。
准确地说,我对金庸本人的生平没有任何的了解,不知道他的人生经历,只是自己的少年时代基本都是由他的作品改编的武侠剧陪伴的,所以内心里对他格外亲切。
从时间上来说,我最近一部重温的是吴樾和舒畅主演的《连城诀》,剧中舒畅的扮相真是美,十五岁的容颜加上雪山里的一袭白衣,真的是不可方物。
水笙的性格转变是我最喜欢的,从一个骄纵无礼,虚荣蛮横的侠二代,在雪山里经历伯父和父亲的惨死,目睹花铁干的懦弱胆怯和无所不为,她也成长为一个温柔懂事,通情达理的真正女侠,虽然她已不再追求所谓的女侠,但是就如她自己所说,她现在活成了真正的自己,所以她非常开心。
这种成长的桥段我是最喜欢的,因为这种桥段是最丰满的,经历和阅历会改变一个人的性格,习惯,价值观。
其实她的表哥并不坏,只是因为他没有经历水笙所经历过的事,所以他还停留在进入雪山之前的水笙所在的状态,此时的他思想境界上已经配不上水笙了,也无法正常的和水笙相处,因此他对水笙的不信任和伤害也是必然的。
也许没有雪山那几个月的经历,水笙会和他表哥一起继续做他们认为的大侠,借着他们父亲的名声应该也会过得很不错,但是他们的幸福是极度被保护起来的,对于外物的依赖很高。
而成长后的水笙,找到真正的自己后,自己对幸福的理解,对人生的理解更加地深刻,知道真心真意和善良这些是最宝贵的,而所谓的世俗之见和虚名,不过是一文不值。
最近的这一部《连城诀》,也已经是2004年这一部了。
18年之前。
这部片子拍得还是不错的,据说还原度很高,评价也算是不错的。
连城诀拍得较少大概有几方面的原因:金庸武侠剧在2010年后就已经翻拍的很少了,可能跟几个因素有关。
生活节奏变快,现在看电视人本来就少,资本投入回报较低。
前作较多难以突破,金庸剧在80,90年代已经有很多翻拍,都很经典。
观众喜好风格有关,现在大家喜欢节奏更紧凑,科幻,现代都市风格。
连城诀本身在金庸小说中不算特别著名。
据说是因为文笔阴郁,剧情太阴暗。
整个剧中除了4个主角几乎没有好人。
具体的剧情就不在此缀述。
#1为什么屡次交手,狄云在雪山中不把花铁干杀了,而非要后来引出那么多事端之后最后才干掉。
留着不杀一方面,是看到这个事情的两面。
出了雪山后事情的发展,得以呈现给读者。
另一面,捧得越高,摔得越惨,最后当众羞辱的场面,冲突,更加大快人心。
#2为什么青梅竹马总难相守。
这才是人生吧。
小时候一起长大,因为没有经历患难,相互之间的信任其实并不太强。
而男女之间,因为有太强的利益瓜葛(相守一生),所以相互之间的感情并不纯粹。
信任和利益牵扯在一起,难有善终。
而无利益的信任从何而来,我也不知,可能就是血缘关系,以及某些偶然的共患难的感情。
#3如何寻宝。
人生在世,不可少了钱财,但是贪念太深,则利令智昏。
最后一段,寻宝的时候,万震山一个徒弟说:我们不能去天宁寺。
我们知道去天宁寺,万震山,凌退思能不知道吗?
只要他们任意一个人先到了那里,我们过去就是送死。
所以我们把消息散布出去,到时候趁乱拿到哪怕一两件宝物,也就够了。
剧中要说的,就是人的贪念。
为了这个贪念,究其一生的追求,不知道为了什么,最后狄云对他师傅戚长发说的话:杀害师傅,抛弃同门,不顾徒弟,甚至连亲生女儿也不要了。
而借最后白发长者之口说出:安安乐乐就是福,平平淡淡才是真。
故事的结局是好的,丁典和凌霜华合葬在一起了,狄云去雪山和水笙在一起。
但这是现实吗?
狄云,水笙二人都是上吊而死,推动了剧情的发展,但是意外被“神照功”救下。
没有神照功的世界,或许才是真正的世界。
小时候做好学生,金庸的作品没读过多少;长大了求实用性,金庸的作品也是弃而不读。
今天细细想来,甚是遗憾。
我们总是愿意设定一些自以为是的界限,然后确定要哪些,不要哪些……人生除了最基本的做人底线外,何必设太多限?
人活一世,百年倏忽间,更何况居于一隅,于这浩渺的宇宙来说,所能认知到、接触到、交往到的更是有限,如果再百般为自己设限,错过那些人、那些书、那些事,何其憾也!
其实,到华大之后,我身边的“金庸迷”还真不少,燕平算是一个,直到现在还经常看各种版本的金庸武侠剧,发各种饶有趣味的评论。
鹏程和嫂子也算是铁杆的“金庸迷”,这段时间每到他们家,总能见嫂子在看《连城诀》;书架上也摆着一套印质虽非上佳,但保养却很好的《金庸全集》。
我每让嫂子荐书荐剧,她极力给我推荐《连城诀》和2004年吴樾版的同名影视剧。
恰逢读书已倦,意思放松,所以就借了来读。
我花了两个晚上将书读完,不待细思,就开始看影视剧。
原以为看完原著后,在看影视剧会像以前那样大失所望,但很快我就否定了这个看法。
这部剧除了时代背景把清朝换成了明朝,给弄错了以外,其他几乎没有瑕疵,甚至在故事情节处理和对主题的升华上更胜金庸原著一筹。
暂按下书剧的比较,整体以观这个故事,我觉得可以用“洞悉人性入木三分,摩画苦主悲怆绝伦;连城宝货迷人心智,恶人遭报正道永存”这32个字来概括。
而且,纵观整个故事,我不觉得有个确定的主人翁在,不像《射雕》中的郭靖、《神雕》中的杨过,《倚天》中的张无忌。
最像主人翁的狄云,论奇遇、论悲惨、论感情、论正直都给丁典分去了不少,而且故事中的主线“连城诀”他直到最后才知道人们苦苦争夺的真正目的,完全没有参与到其中的争夺与反争夺中。
在这个故事中,谁都不是主角,大宝藏才是主角;谁都可以是主角,不论你是出于贪欲主动卷入的还是因为偶然被裹挟其中的。
影视剧比原著在故事情节上处理得更为圆润、饱满。
影视剧中添加了一些角色,如根宝夫妇、夏三刀、花岩等,这其中尤以根宝夫妇的形象最为突出,这双贪婪的夫妻,在整个故事中起到了穿针引线的作用:他们救丁典、杀丁典,给丁典鸿雁传书、运送丁典尸体,敲戚芳竹杠,编造连城诀,骑驴寻宝……每一个画面都特别鲜明,都特符合那种妄想发财的屁民形象。
每次他们起贪念的时候,我都会预想到他们如何会因这贪欲而被杀死,导演却出人意料地让他们活了下来,只不过打回了路边卖大碗茶的原形。
我想导演是对的,这些平头百姓不过是因为穷怕了而起了贪念,他们唯一的想法就是活命,或者想活得比别人好那么一点儿。
对此,我们不必苛求,毕竟“屁民常有,而圣人不常有”。
虽人人皆可为尧舜,但只不过是人人都存有成为尧舜的可能,“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看那“密匝匝蚁排兵,乱纷纷蜂酿蜜,闹嚷嚷蝇争血”,方知道名利之局最难解,甚至是不可解。
正因这名利之局难解,红尘俗念难抛,我们才读到那么多仰慕赞颂脱离名利红尘的诗文典故,诗文典故却也无用,更多的是造就了如凌退思这般伪君子。
亚里士多德讲有三种生活,一种是享乐的生活,一种是政治的生活,一种是沉思的生活(《尼各马可伦理学》)。
可大部分人都宁愿停留在享乐生活的层次,未曾想去一窥更高层次的生活(需要注意的是亚氏所谓的“政治的生活”并非指今天意义上的从政,而是作为公民关注公共事务、参与政治生活,也就是阿伦特意义上的“行动”(Vita Activa))。
影视剧对原著的补充达到这一步已殊为不易,而其引入白发渔夫这一桥段更是令人叫绝。
初看时,我觉得这百岁爷钓鱼太过花哨,其实大可不必,后来想想,梅念笙受那么重的伤,后来还要起来耍剑教丁典,可能是想要强调这金鲤鱼之难得和金贵。
可是到最后一集,这渔夫又以智者的形象出现并且不断沉吟着“连城宝藏是没有了,可只要心中的贪念还在,哎……追逐财宝的人,就如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代绵延不绝呀。
世上既不可无金钱和财富,也不可贪得无厌。
心无所贪,净土则生,连城诀的惨剧才不会重演。
人生在世,安安乐乐才是福,平平淡淡才是真。
哎,这人啊……世人无法偏设法,然知法犯法呀。
烦事未了又来了,难以不了了之啊。
”这绝对是超越原著的,原著小说主要写人性之恶,而影视剧在对人性邪恶的挞伐之外另有对人性悲剧的沉思。
此外,以金鲤鱼引出的白发渔夫还关涉到中国文学和中国思想史中一个很重要的现象——渔樵之象。
我能联想到这一点,主要得益于祥龙借我的一本书,是张文江所著《古典学术讲要》,里面就有一篇“渔樵象释”,我立即就想到了刚看过的《连城诀》这部剧和以前读过的许多诗文。
其实对于“渔樵”我们并不陌生,老版《三国》主题曲,杨慎的《临江仙》中有“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当时我就有种默默念,在江边的有渔夫就好了,为什么还要有樵夫呢?
看了文江师的解读才知道“渔樵”是在南北朝以后,尤其是宋元以后受《易经》、佛道思想的影响而形成的生存形象,同时也是美学形象,单单是渔不算,单单是樵也不算,渔樵并提作为整体的这样一个形象。
“渔樵之象”有隐喻着什么呢?
从几句诗文里面我们可以得窥一斑,“古今兴废有若反掌,青山绿水则固无恙。
千载得失是非,尽付渔樵一话而已”(明《杏庄太音续谱》,古琴曲《渔樵问答》出处),“想秦宫汉阙,都做了衰草牛羊野,不恁么渔樵无话说”(马致远《套数·秋思》),“千古是非心,一夕渔樵话”(白朴《庆东原》),“青山青史谁千古,输与渔樵话未休”(刘大绅给王国维《新居口号》诗)。
为什么渔樵能够作为一个看破历史无常的抽象存在呢,文江师在文中从三皇五帝讲到佛道周易,做了详尽的考证。
而且还将其与西方文明的源头——古希腊做了一番对比,很是精彩,大家如果感兴趣的话,可以去看一下。
渔樵关涉到人类文化最基础的根源,人类文明的第一个阶段就是渔猎阶段:在中国,人文始祖伏羲“作结绳而为网罟”;在西方,鱼形符号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埃及、希腊及美索不达米亚,曾经作为神圣的存在而备受敬仰。
直到现在,鱼的标志今天仍被基督徒用来代表耶稣,(实际上是两个相交弧),这个符号最初是基督徒为避免迫害作为识别标志的秘密符号。
“渔”说完之后,接着是“樵”。
“樵”是指散开的木头,通俗点讲就是柴火,也指砍柴的人。
因此,说“樵”,从根本上是在说“火”,而“火”之于人类文明的意义自不待言:中国有燧人氏“钻木取火”,西方有普罗米修斯舍身盗火。
以此而观,在中国思想史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渔樵之象”,在滚滚历史长河中能够参破历史迷局的最智慧者,实际上所代表的是人类文明的根源。
一部影视剧能够引入这一元素,无疑给整部影片平添了不少人文意蕴和历史深度。
因此,不可不撰文作赞,推荐给大家!
m
#血刀门第二回,丁典说到血刀门的来历,旧版中血刀门是西藏青教的,新修版改为是青海黑教的。
其制服也由旧版的黄袍改为黑袍,不再赘述。
#第四回的配图中狄云的双手完好无损,是个错误。
他的右手手指都断了。
#水笙的相貌第五回,铃剑双侠出场。
旧版中水笙脸色微黑,新修版改为脸容白嫩。
这是一个质的变化。
#雪山第六回,血刀门的根据地也相应地改为了青海。
血刀老祖带着狄云挟持着水笙跑入雪山。
旧版中只说从川西进入(西藏的)大雪山山脉,新修版改为由川西的石渠进入(青海的)巴颜喀拉山山脉。
#女孩儿家最害怕的事第七回,陆天抒、刘乘风、水岱已死,花铁干被点穴道,血刀老祖精疲力竭,狄云有伤难动,水笙被血刀老祖用外力点了穴道,点得不深,不久就会解开,她却心力交瘁睡了过去。
花铁干忙要叫她不要睡。
旧版中他喊“恶僧要害你了”,新修版改为“恶僧要来脱你的裤子了”,要用女孩儿家最害怕的事情来叫得她醒转。
#花铁干好色第八回,狄云自卫时无意杀死了血刀老祖,但无意去跟花铁干打交道,没理他。
花铁干穴道被封,心中却有肮脏恶毒的主意,旧版中只是想等自己能动弹,就杀了狄云,新修版他还想,那时候连水笙这小妞儿也是我的了。
而后文水笙也瞧出来 了。
花铁干要吃水岱尸体时,狄云奋力维护,被花铁干震晕。
水笙以为他死了,旧版她只因狄云会维护她父亲的尸体,因而盼望他不要死,新修版她甚至会想,花铁干说不定还会来侵犯自己,最好小恶僧还是别死。
#为什么哭第八回,狄云和水笙终于在雪谷中熬到了春夏,眼看就可以出雪谷了,水笙却哭了起来。
狄云莫名其妙,连水笙自己也不明白。
旧版说水笙只是觉得伤心,忍不住要哭,新修版她还觉得很对不起人。
#世上信得过的,原来就只有他一个第八回,汪啸风和中原群豪终于进入了雪谷。
可是众人的语言和表哥的行为深深刺痛了水笙的心。
新修版水笙多了一个念头:“世上信得过的,原来就只有他一个……”#狄云搂住了水笙第八回,汪啸风打不过狄云,竟然迁怒水笙,打了她两耳光。
水笙扑向狄云肩头,新修版狄云伸左臂搂住了她。
#第十二回标题由“大宝藏 ”改为“连城宝藏”。
#戚长发盗剑谱(《唐诗选辑》)第十二回,万震山制住戚长发,新修版他好奇地问起他,当年三兄弟刚抢得剑谱之后,戚长发是怎么盗走剑谱的。
戚长发说当晚住在客栈里,剑谱放在抽屉中,他趁两个师兄睡熟之时悄悄把剑谱放到抽屉之下和桌子底构成的空间里,第二天就造成了剑谱失踪的假象。
随后三人不欢而散,万震山跟踪言达平,言达平跟踪戚长发,戚长发又假装跟踪万震山,互相跟了一个月才散了,戚长发这才返回客店取回剑谱。
#连城诀的来历第十二回,江湖豪杰哄抢天宁寺大金佛宝藏,荆州知府凌退思也带兵来了。
新修版中这里加了一段情节,说凌退思翰林出身,又是龙沙帮帮主,用贿赂上官的手段在荆州一直连任知府,终于打探到宝藏的一些端倪,是与《唐诗选辑》有关。
但这些古诗似乎还不如梁元帝古老,梁元帝怎么能把秘密放在他死后的诗歌里?
原来,梁元帝藏了宝藏之后把工匠全部杀光,其后他为北周所灭,宝藏就此湮没。
直到康熙年间,天宁寺的住持无意中发现了宝藏,以他们这个门派原有的“唐诗剑法”为引子,将秘密写在了一本《唐诗选辑》中,要送给他师侄、天地会广东红旗香主吴六奇,作为反清复明之用。
可惜书信送到之时吴六奇已经遇害(被一个白痴加一个老虔婆杀了),从此这本《唐诗选辑》流落在外,而要靠“唐诗剑法”的剑招顺序决定密码字典顺序,配合剑诀的数字破解密码,则由送信人辗转传了出来。
梅念笙是那高僧和吴六奇同门弟子,也会使“唐诗剑法”,可惜《唐诗选辑》到手后不久就被三徒弟杀害。
#仁义豪侠第十二回,旁观者狄云看到抢珠宝的人都疯了。
他看到其中有汪啸风,有花铁干。
新修版他还看到有不少当初一起赴雪山救水笙,又出言侮辱她的江湖人士,“其中很有些是为人仁义的豪侠”。
#一百两银子第十二回,狄云带着小女孩空心菜离开了江湖,要回去雪谷。
新修版详说了一下,他用戚芳在万府给他的一百两银子给丁典和凌霜华修整了坟墓、赏了帮照看空心菜的农家、鄂西到川边的旅费和餐饮食宿费、又在成都买了许多衣服,最后还剩三十几两,在雪谷谷口扔到了峡谷里。
天!
100两银子能做这么多事情!
#水笙的等待第十二回,狄云终于回到了雪谷中,却看到了等待他已久的水笙。
她知道他终于会回来的。
新修版中水笙还说,要在这里等他十年,要是他十年还不回来,就去江湖上找他一百年!
总结《连城诀》很奇怪地没有新修版的后记!
它篇幅不长,改动也不多。
1,最重要的是加写了连城诀的来历。
因宝藏创造者梁元帝在历史长河的上游,宝藏地址的密码字典《唐诗选辑》却在长河下游,梁元帝是不可能拿他身后的诗歌做密码的,再者梁元帝这个宝藏跟建文帝的宝藏不一样,建文帝留下地址地图是有目的的,为了以后寻回,梁元帝纯粹是有收集瘾,没必要弄个神秘兮兮的密码。
旧版中没有这段来历,就成为了硬伤,新修版这个来历一加,就巧妙地解决了这个硬伤,哦,原来《唐诗选辑》和连城诀的秘密不是梁元帝创造的,而是无意中发现了宝藏的后人,并且是在很合情合理的目的下创造的。
这个修改的第二个结果,就是让《连城诀》与《鹿鼎记》联系起来了。
原来宝藏与天地会红旗香主吴六奇有关。
而吴六奇做为“天地会红旗香主”,只出现在《鹿鼎记》中,历史上的吴六奇却与天地会没有任何关系,并且在《鹿鼎记》故事开始之前就已经去世了。
修改的第三个结果,就是赋予了《连城诀》一个很明确的历史背景时间上限,它不可能早于《鹿鼎记》。
(此时江湖领军人物是丁典、南四奇、北四怪,已经没有《鹿鼎记》人物的半点影子,有可能是发生在康熙末期或乾隆中前期,避开《鸳鸯刀》和《书剑恩仇录》)2,喇嘛照例从西藏的改成了青海的,连带着雪山雪谷都挪了窝……不过这次的喇嘛实在是够恶的……3,水笙变得更加漂亮,对狄云的感情也更有迹可循。
4,花铁干更加龌龊下流。
5,加写了戚长发当年是怎么盗走《唐诗选辑》的。
很早以前看过的一部电视剧,最近又看了一遍书,于是又找来看了。
金庸先生的书基本都读过,个人最喜欢连城诀和笑傲江湖。
连城诀这书属于金先生作品中特例独行的一篇,内容不多,文字写的也不出彩,确是最有内涵的一部作品,也是长这么大唯一能把我看哭了的书。
看过很多金庸作品改编过的电视剧,觉得这是目前为止最能让我满意的一部。
总体来说,改编的还算符合原著,演员阵容虽然名气不大但都是实力派。
尤其在一些配角的选择上比较不错,如花铁干,万圭等。
那位开场和结束时出现的老者,个人觉得是编剧的一大败笔,有种画蛇添足的效果,让人看了会有点云里雾里的感觉。
另外,夏三刀这个人物设计的也比较失败。
还有就是剧情有点拖沓。
总体来讲,本人对此电视剧还是很有爱的,至少觉得比张纪中同志拍的要好很多,张老先生的作品,除了天龙八部,别的。。。
演的不好,不知道原著如何
把加戏根宝夫妇去掉还能更好。
表哥和师妹一定欠了金庸很多钱_(:з」∠)_
从来理有不能知,事有不必然,情有不容已。人生有不遇之感,兰杜有零落之悲!
现在回头想想,是很用心选角十分出色的剧,还原度非常高,尽管不够时髦
拖拉,逻辑bug,被困雪山高甜
书和电视剧都很喜欢,电视剧改编的非常好啊,演员都不错。可能这本书本身揭露了世俗和人性之丑恶,不得人心,连带电视剧也不是多人喜欢吧。金庸小说里我最喜欢的两对,一是杨过和小龙女,一是狄云和水笙。
年少无知,会看这种东西……
超级拖沓
最惨不过这一部啊
里面的哈士奇很有意思的
主题曲调儿不错,记得很清楚
导演是真懂得省钱。。。
认真看下去是一部很不错的武侠剧,整体还是应该有七分以上,鉴于分太低直接给五星。怀念以前的武侠剧,现在的武侠剧基本都成了偶像爱情片了
能改编成这样不错啦,主线就是一个字“苦”,简直是苦大仇深,人心险恶至极,武功侠义情爱几乎都被埋没,而作为旁线的根宝夫妻,见证江湖恩怨的普通民众才是人生赢家
故事本身自带不讨喜debuff,剧里那些贪欲分量又足又赤裸裸,大概很容易把人吓跑。单从个人口味来说,最喜欢雪山副本,看金庸就很喜欢看他副本里设计的角色互相影响互相制衡的场景,过程往往相当精彩,结果也都出人意料,就像雪山副本,大概没人能猜到过程会是这样发展的吧,我觉得雪山副本超有武侠味了~ 8/10
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
不太喜欢这一版,花铁干加戏就算了,弄出那么一家子卖茶水的戏份都快比主角多了,简直莫名其妙。
花了三天时间看完了。真的好看。小时候就想看可一直没有机会。基本忠于原著。丁典大哥死前的一句“九百九十逢知己。愿弟今生不孤凉”真的好感人啊!还是以前的古装剧好看,演员都是那么自然。而且这戏的打戏也很真实。吴樾是专业的武术选手,也是第一名考上中戏的。就是长得没特色。不红太亏了。
吹这部剧的啥情况。故事普普通通,还有点鸡零狗碎,情节推动敷衍又乏力,如抓水笙救水笙反反复复上演折腾,都不能算严格的武侠剧,第1集的剧情十分牵强狗血,人物行事不合逻辑,糊弄三岁小孩呢,第18集雪山对决,血刀老祖一走位花伯伯就误杀了刘伯伯,尼玛号称武林高手不能设计的有点智商吗,配上那临终台词,差点雷的我吐血。重点点评下舒畅,大约剧情过半出场,灵气动人,会武打能吊亚威,演技还挺好,看身材气质谁能想到她才16岁,演《魔幻手机》时也不过才20,这样的内地女演员除了刘亦菲我想不到第二位,今天的新生代差她们太远了。三集弃。PS片尾那条“玉柴机器”孤零又朴实的广告PPT,可以看出当时电视剧商业广告还处于起步探索阶段